作者: 由明代宋濂(1310年—1381年)等人主持编撰。宋濂是明初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曾任翰林院编修。
年代:编撰于明代洪武年间(14世纪末)。
内容简要:《元史》是“二十四史”之一,共210卷,记载了元朝(1271年—1368年)的历史。全书分为本纪、志、列传三部分,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由于编撰时间仓促,书中存在一些疏漏,但它仍是研究元朝历史的重要文献,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列传-卷八十五-原文
◎孝友二
王庸,字伯常,雄州归信人。事母李氏以孝闻。母有疾,庸夜祷北辰,至叩头出血,母疾遂愈。及母卒,哀毁几绝,露处墓前,旦夕悲号。一夕,雷雨暴至,邻人持寝席往,欲蔽之,见庸所坐卧之地独不沾湿,咸叹异而去。复有蜜蜂数十房,来止其家,岁得蜜蜡,以供祭祀。
黄赟,字止敬,临江人。父君道,延祐间求官京师,留赟江南。时赟年幼,及既长,闻其父娶后妻居永平,乃往省之,则父殁已三年矣。庶母闻赟来,尽挟其赀去,更嫁,拒不见赟。赟号哭语人曰:“吾之来,为省吾父也。今不幸吾父已殁,思奉其柩归而窆之,莫知其墓。苟得见庶母示以葬所,死不恨矣,尚忍利遗财邪!”久之,闻庶母居海滨,亟裹粮往。庶母复拒之,三日不纳。庶母之弟怜之,与偕至永平属县乐亭求父墓,又弗得。赟哭祷于神,一夕梦老父以杖指葬处曰:“见片砖即可得。明日就其地求之,庶母之弟曰:“真是已,敛时有某物可验。”启朽棺,得父骨以归。
石明三者,与母居余姚山中。一日明三自外归,觅母不见,见壁穿而卧内有三虎子,知母为虎所害。乃尽杀虎子,砺巨斧立壁侧,伺母虎至,斫其脑裂而死。复往倚岩石傍,执斧伺候,斫杀牡虎。明三亦立死不仆,张目如生,所执斧牢不可拔。
刘琦,岳州临湘人。生二岁而母刘氏遭乱陷于兵,琦独事其父。稍长,思其母不置,常叹曰:“人皆有母,而我独无!”辄歔欷泣下。及冠,请于父,往求其母。遍历河之南北、淮之东西,数岁不得。后求得于池州之贵池,迎以归养。其后十五年而父殁,又三年而母殁,终丧犹蔬食。有司上其事,旌表其门曰“孝义”。
刘源,归德中牟人。母吴氏,年七十余,病甚不能行。适兵火起,且延至其家,邻里俱逃,源力不能救,乃呼天号泣,趋入抱母,为火所焚而死。
祝公荣,字大昌,处州丽水人。隐居养亲,事母甚孝。母殁,居丧尽礼。灶突失火,公荣力不能救,乃伏棺悲哭,其火自灭,乡里异之。塑二亲像于堂,朝夕事之如事生焉。
陆思孝,绍兴山阴樵者,性至孝。母老病痢,思孝医祷久之,不效。思孝方欲刲股肉为糜以进,忽梦寐间怳若有神人者授以药剂,思孝得而异之,即以奉母,其疾遂愈。
姜兼,严州淳安人。七岁而孤,与二兄养母至孝。母死,兼哀慕几绝。既葬,独居墓下,朝夕哭奠,寂焉荒山中,躬自樵爨,蔬食饮水,一衰麻寒暑不易。同里陈氏、戴氏子不能事其父母,闻兼之行,惭感而悔,皆迎养焉。
胡伴侣,钧州密县人。其父实尝患心疾数月,几死,更数医俱莫能疗。伴侣乃斋沐焚香,泣告于天,以所佩小刀于右胁傍刲其皮肤,割脂一片,煎药以进,父疾遂瘳,其伤亦旋愈。朝廷旌表其门。
王士弘,延安中部人。父抟有疾,士弘倾家赀求医,见医即拜,遍祷诸神,叩额成疮。父殁,哀毁尽礼,庐墓三年,足未尝至家。墓庐上有奇鹊来巢,飞鸟翔集,与士弘亲近,若相狎然,众咸异之。终丧,复建祠于茔前,朔望必往奠祭,虽风雨不废也。有司上其事于朝,旌表之。
何从义,延安洛川人。祖良、祖母李氏偕亡,从义庐于墓侧,旦夕哀慕,不脱绖带,不食菜果,惟啖疏食而已。事父世荣、母王氏,孝养尤至。伯祖温、伯祖母郝氏,叔祖恭、叔祖母贺氏,叔祖让、叔祖母姜氏,叔父珍、叔母光氏,皆无子。比其亡也,从义咸为治葬,筑高坟,祭奠以礼,时人义之。
哈都赤,大都固安州人。天性笃孝。幼孤,养母,母尝有疾,医治不痊,哈都赤砺其所佩小刀,拜天泣曰:“慈母生我劬劳,今当捐身报之。”乃割开左胁,取肉一片,作羹进母,母曰:“此何肉也?其甘如是!”数日而病愈。
高必达,建昌人。五岁时,父明大忽弃家远游,莫知所适。必达既长,昼夜哀慕,乃娶妻以养母,而历往四方求其父。十余年不得见,心愈悲。忽相传黄州全真道院中有虚明子者,学道三十年矣,本姓高氏,建昌人也,匿姓名为道人云。必达询问,知为父,即往拜之,具言家世,及己之所生岁月,大父母之丧葬始末,因哀号叩头不已。虚明犹瞑坐不顾,久之,斥曰:“我非汝父,不去何为?”必达留侍左右不少懈,辞气哀恻可矜。其徒谓虚明曰:“师有子如此,忍弗归乎?”虚明不得已,乃还家。必达孝养笃至,乡里称之。
曾德,渔阳人,宗圣公五十七代孙。母早亡,父仲祥再娶左氏。仲祥游襄阳,乐其土俗,因携左氏家焉。乱兵陷襄阳,遂失左氏。德遍往南土求之,五年乃得于广海间,奉迎以归,孝养甚至。有司以闻,诏旌复其家。
靳昺,字克昌,绛州曲沃人。兄荣为奎章阁承制学士,奉母王氏官于朝。母殁,昺与兄荣护丧还家。至平定,大雷雨,流水骤至,昺伏柩上,荣呼之避水,昺不忍舍去,遂为水所漂没。后得王氏柩于三里外,得昺尸于五里外。诏赐《孝子靳昺碑》。
黄道贤,泉州人。嫡母唐无子,道贤在襁褓而生母苏以疾去。既长,思念生母,屡请于父,得召之归。道贤竭力养二母,得其欢心。父病笃,道贤昼夜奉汤药,不离膝下,遍求良医,莫效。乃夜祷于天,愿减己一纪之算,以益父寿,其父遂愈。至元统二年乃殁,果符一纪之数。道贤居丧尽礼,负土筑坟,庐于墓侧,疏食终制。至元二年,有司上其事,旌其门曰“孝子黄氏
史彦斌,邳州人。嗜学,有孝行。至正十四年,河溢,金乡、鱼台坟墓多坏。彦斌母卒,虑有后患,乃为厚棺,刻铭曰“邳州沙河店史彦斌母柩”,仍以四铁环钉其上,然后葬。明年,墓果为水所漂,彦斌缚草为人,置水中,仰天呼曰:“母棺被水,不知其处,愿天矜怜哀子之心,假此刍灵,指示母棺。”言讫,涕泣横流,乃乘舟随草人所之。经十余日,行三百余里,草人止桑林中,视之,母柩在焉,载归复葬之。
张绍祖,字子让,颍州人。读书力学,以孝行闻于朝,特授河南路儒学教授。至正十五年,奉父避兵山间,贼至,执其父将杀之,绍祖泣曰:“吾父耆德善人,不当害,请杀我以代父死。且若等非父母所生乎,何忍害人父也!”贼怒,以戈击之,戈应手挫钝,因感而相谓曰:“此真孝子,不可害。”乃释之。
李明德,瑞州路上高县人。读书有志操,孝行笃至。至正十四年,乱兵陷袁州,因抄掠上高。兵执其父欲杀之,明德泣告曰:“子岂不能代父乎,愿勿害吾父也!”兵遂杀明德,而免其父,后以高寿终。
张缉,字士明,益都胶州人。性孝友,能诗文。至正七年,与兄绅、弟经同领乡荐,由泽州儒学正转泰州幕职,弃之,养亲居扬州。十五年,扬州乱,缉母姬氏方卧病,贼突入卧内,举枪欲刺姬,缉以身蔽姬,枪中缉胁,三日而死。
魏敬益,字士友,雄州容城人。性至孝,居母丧,哀毁骨立。素好施与,有男女失时者,出赀财为之嫁娶;岁凶,老弱之饥者,为糜以食之。敬益有田仅十六顷,一日语其子曰:“自吾买四庄村之田十顷,环其村之民皆不能自给,吾深悯焉。今将以田归其人,汝谨守余田,可无馁也。”乃呼四庄村民谕之曰:“吾买若等业,使若等贫不聊生,有亲无以养,吾之不仁甚矣,请以田归若等。”众闻,皆愕眙不敢受,强与之,乃受而言诸有司。有司以闻于中书,请加旌表。丞相贺太平叹曰:“世乃有斯人哉!”
汤霖,字伯雨,龙兴新建人。早丧父,事母至孝。母尝病热,更数医弗能效。母不肯饮药,曰:“惟得冰,我疾乃可愈。”尔时天气甚燠,霖求冰不得,累日号哭于池上。忽闻池中戛戛有声,拭泪视之,乃冰澌也。亟取以奉母,其疾果愈。
孙抑,字希武,世居晋宁洪洞县。抑登进士第,历仕至刑部郎中。关保之变,挈父母妻子避兵平阳之柏村。有乱兵至村剽掠,拔白刃吓抑母,求财不得,举刃欲斫之。抑亟以身蔽母,请代受斫,母乃得释。而抑父被虏去,不知所之。或语之曰:“汝父被驱而东矣,然东军得所掠民皆杀之,汝慎无往就死也。”抑曰:“吾可畏死而弃吾父乎?”遂往,出入死地,屡濒危殆,卒得父以归。
石永,绍兴新昌人。性淳厚,事亲至孝。值乱兵掠乡里,永父谦孙年八十,老不能行,永负父匿山谷中。乱兵执其父,欲杀之,永亟前抱父请以身代,兵遂杀永而释其父。
王克己,延安中部人。父伯通殁,克己负土筑坟,庐于墓侧。貊高纵兵暴掠,县民皆逃窜,克己独守墓不去。家人呼之避兵,克己曰:“吾誓守墓三年,以报吾亲,虽死不可弃也。”遂不去。俄而兵至,见其身衣衰绖,形容憔悴,曰:“此孝子也!”遂不忍害,竟终丧而归。
刘思敬,延安宜君人。事其继母沙氏、杜氏,孝养之至,无异亲母。父年八十,两目俱丧明,会乱兵剽掠其乡,思敬负父避于岩穴中。有兵至,欲杀思敬,思敬泣言曰:“我父老矣,又无目,我死不足惜,使我父何依乎?”兵怜其孝,不忍杀,父子皆免于难。
吕祐,字伯通,晋安人。至正二十六年,郡城破,有卒入其室,拔白刃胁其母林氏索财宝不得,挥刃欲斫母。祐急以身蔽母,而夺其刃,手指尽裂,被伤仆地。良久而苏,开目视母曰:“母幸无恙,我死无憾矣。”遂瞑目死。
周乐,温州瑞安人。宋状元坦之后,父日成,通经能文。海贼窃据温州,拘日成置海舟上,乐随往,事其父甚谨。一日贼酋遣人沉日成于水,乐泣请曰:“我有祖母,幸留父侍养,请以己代父死。”不听,乐抱父不忍舍,遂同死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列传-卷八十五-译文
◎孝友二
王庸,字伯常,是雄州归信人。他以孝顺母亲李氏而闻名。母亲生病时,王庸夜晚向北斗星祈祷,甚至叩头到出血,母亲的病因此痊愈。母亲去世后,王庸悲痛欲绝,露宿在墓前,日夜悲哭。一天晚上,雷雨大作,邻居拿着寝席去为他遮雨,却发现他坐卧的地方竟然没有湿,大家都感到惊奇,叹息着离开了。后来,有数十窝蜜蜂来到他家,每年都能收获蜜蜡,用来祭祀。
黄赟,字止敬,是临江人。他的父亲黄君道在延祐年间去京城求官,把黄赟留在江南。黄赟年幼时,长大后听说父亲在永平娶了后妻,便去探望,却发现父亲已经去世三年了。继母听说黄赟来了,带着所有财产离开,再嫁他人,拒绝见他。黄赟哭着对别人说:“我来是为了探望父亲。如今不幸父亲已去世,我想把他的灵柩带回家安葬,却不知道他的墓地在哪里。如果能见到继母,让她告诉我父亲的葬地,我死而无憾,怎么会贪图她的财产呢!”过了很久,他听说继母住在海边,便急忙带着干粮去找她。继母再次拒绝见他,三天不让他进门。继母的弟弟同情他,带他一起去永平属县乐亭寻找父亲的墓地,但没有找到。黄赟哭着向神明祈祷,一天晚上梦见父亲用拐杖指着葬地说:“看到一片砖就能找到。”第二天,他们按照梦中的指示去寻找,继母的弟弟说:“确实是这样,下葬时有某物可以验证。”他们打开腐朽的棺材,找到了父亲的遗骨,带回了家。
石明三,与母亲住在余姚山中。一天,石明三从外面回来,找不到母亲,发现墙壁被穿破,屋内有三只小虎,知道母亲被老虎害死了。他杀死了所有小虎,磨好巨斧站在墙边,等母虎回来,砍裂了它的脑袋,杀死了它。接着,他靠在岩石旁,拿着斧头等待,又杀死了公虎。石明三也站着死去,没有倒下,眼睛睁着像活着一样,手中的斧头牢牢地握在手中,无法拔出。
刘琦,是岳州临湘人。他两岁时,母亲刘氏因战乱被兵抓走,刘琦独自侍奉父亲。长大后,他常常思念母亲,叹息道:“别人都有母亲,而我却没有!”每次想到这里,他都忍不住流泪。成年后,他向父亲请求去寻找母亲。他走遍了黄河南北、淮河东西,几年都没有找到。后来,他在池州的贵池找到了母亲,把她接回家奉养。十五年后,父亲去世,又过了三年,母亲也去世了,刘琦在服丧期间一直吃素。官府上报了他的事迹,表彰他家为“孝义”。
刘源,是归德中牟人。他的母亲吴氏七十多岁,病重无法行走。恰逢战火烧到他家,邻居都逃走了,刘源无力救火,便呼天号哭,冲进火中抱住母亲,最终被火烧死。
祝公荣,字大昌,是处州丽水人。他隐居养亲,对母亲非常孝顺。母亲去世后,他按照礼仪服丧。一次,灶台失火,祝公荣无力扑灭,便伏在棺材上痛哭,火竟然自己熄灭了,乡里人都感到惊奇。他在堂上塑了父母的像,早晚侍奉,像他们还活着一样。
陆思孝,是绍兴山阴的樵夫,非常孝顺。母亲年老生病,腹泻不止,陆思孝求医问药很久都没有效果。他正准备割下自己的大腿肉煮粥给母亲吃,忽然在梦中仿佛有神人给了他一种药剂,陆思孝醒来后感到奇怪,便给母亲服用,母亲的病因此痊愈。
姜兼,是严州淳安人。他七岁时成为孤儿,与两个哥哥一起奉养母亲,非常孝顺。母亲去世后,姜兼悲痛欲绝。安葬母亲后,他独自住在墓旁,早晚哭祭,在荒山中独自砍柴做饭,吃素饮水,穿粗麻衣,无论寒暑都不换。同乡的陈氏、戴氏的儿子们不能好好侍奉父母,听说姜兼的事迹后,感到惭愧和悔恨,纷纷把父母接回家奉养。
胡伴侣,是钧州密县人。他的父亲胡实曾患心疾数月,几乎死去,换了几个医生都治不好。胡伴侣便斋戒沐浴,焚香向天祈祷,用随身的小刀在右胁旁割下一片肉,煎药给父亲服用,父亲的病因此痊愈,伤口也很快愈合。朝廷表彰了他家。
王士弘,是延安中部人。他的父亲王抟生病,王士弘倾家荡产求医,见到医生就跪拜,向各路神明祈祷,额头叩出了疮。父亲去世后,他悲痛欲绝,按照礼仪服丧,在墓旁守墓三年,从未回家。墓庐上有一只奇异的鹊鸟来筑巢,飞鸟聚集,与王士弘亲近,仿佛与他玩耍,大家都感到惊奇。服丧期满后,他在墓前建了祠堂,每月初一、十五都去祭奠,风雨无阻。官府上报了他的事迹,朝廷表彰了他。
何从义,是延安洛川人。他的祖父何良、祖母李氏相继去世,何从义在墓旁守墓,早晚哀思,不脱丧服,不吃蔬菜水果,只吃粗粮。他侍奉父亲何世荣、母亲王氏,非常孝顺。他的伯祖父何温、伯祖母郝氏,叔祖父何恭、叔祖母贺氏,叔祖父何让、叔祖母姜氏,叔父何珍、叔母光氏,都没有子女。他们去世后,何从义都为他们办理丧事,筑高坟,按礼仪祭奠,时人都称赞他的义举。
哈都赤,是大都固安州人。他天性非常孝顺。幼年丧父,奉养母亲,母亲曾生病,医治无效,哈都赤磨快随身的小刀,向天哭泣道:“慈母生我养我,辛劳一生,如今我应当以身体报答她。”于是割开左胁,取下一片肉,煮成汤给母亲喝,母亲说:“这是什么肉?怎么这么甜!”几天后,母亲的病痊愈了。
高必达,是建昌人。他五岁时,父亲高明大突然离家远游,不知去向。高必达长大后,日夜思念父亲,娶妻奉养母亲,同时四处寻找父亲。十多年都没有找到,心中更加悲伤。忽然听说黄州全真道院中有一位叫虚明子的道士,学道三十年,本姓高,是建昌人,隐姓埋名做了道士。高必达询问后,得知虚明子就是他的父亲,便去拜见他,详细讲述了自己的家世、出生年月、祖父母的丧葬情况,痛哭叩头不止。虚明子却闭目坐着不理他,过了很久,斥责道:“我不是你父亲,你还不走?”高必达留在虚明子身边侍奉,毫不懈怠,言辞哀切,令人同情。虚明子的徒弟对他说:“师父有这样的儿子,怎么能不回家呢?”虚明子不得已,终于回家了。高必达孝顺奉养,乡里人都称赞他。
曾德,是渔阳人,宗圣公的第五十七代孙。母亲早逝,父亲曾仲祥再娶左氏。曾仲祥游历襄阳,喜欢那里的风俗,便带着左氏在那里安家。战乱中,襄阳陷落,左氏失踪。曾德走遍南方寻找她,五年后在广海间找到,把她接回家奉养,非常孝顺。官府上报了他的事迹,朝廷下令表彰他家。
靳昺,字克昌,是绛州曲沃人。他的哥哥靳荣是奎章阁承制学士,奉养母亲王氏在京城做官。母亲去世后,靳昺与哥哥靳荣护送灵柩回家。到了平定,遇到大雷雨,洪水突然涌来,靳昺伏在灵柩上,靳荣叫他避水,靳昺不忍心离开,最终被洪水冲走。后来在三里外找到了王氏的灵柩,在五里外找到了靳昺的尸体。朝廷赐予《孝子靳昺碑》。
黄道贤,是泉州人。他的嫡母唐氏没有子女,黄道贤在襁褓中生母苏氏因病离开。长大后,黄道贤思念生母,多次请求父亲,终于把生母接回家。黄道贤尽心奉养两位母亲,得到了她们的欢心。父亲病重时,黄道贤日夜侍奉汤药,不离膝下,遍求良医,但都没有效果。于是他夜晚向天祈祷,愿意减少自己十二年的寿命,来延长父亲的寿命,父亲的病因此痊愈。到元统二年,父亲去世,果然符合十二年之数。黄道贤按照礼仪服丧,亲自背土筑坟,在墓旁守墓,吃素服丧。至元二年,官府上报了他的事迹,表彰他家为“孝子黄氏”。
史彦斌是邳州人,他热爱学习,有孝顺的行为。至正十四年,河水泛滥,金乡、鱼台的坟墓大多被毁。史彦斌的母亲去世后,他担心会有后患,于是制作了厚实的棺材,刻上“邳州沙河店史彦斌母柩”的铭文,并用四个铁环钉在棺材上,然后才下葬。第二年,坟墓果然被水冲走,史彦斌用草绑成人形,放在水中,仰天呼喊:“母亲的棺材被水冲走,不知道在哪里,希望上天怜悯我这个哀子的心,借这个草人指示母亲的棺材。”说完,他泪流满面,然后乘船跟随草人漂流。经过十多天,走了三百多里,草人停在桑树林中,史彦斌一看,母亲的棺材就在那里,于是载回家重新安葬。
张绍祖,字子让,是颍州人。他勤奋读书,以孝顺的行为闻名于朝廷,被特别任命为河南路儒学教授。至正十五年,他带着父亲躲避战乱到山中,贼人来了,抓住他的父亲要杀他,张绍祖哭着说:“我父亲是德高望重的善人,不应该被杀,请杀我来代替父亲死。而且你们难道不是父母所生的吗,怎么忍心害别人的父亲呢!”贼人发怒,用戈击打他,戈却应声变钝,贼人因此感动,互相说:“这是真正的孝子,不能害他。”于是放了他。
李明德是瑞州路上高县人,他读书有志向,孝顺行为非常深厚。至正十四年,乱兵攻陷袁州,于是抢劫上高。乱兵抓住他的父亲要杀他,李明德哭着说:“儿子难道不能代替父亲吗,请不要伤害我的父亲!”乱兵于是杀了李明德,而放过了他的父亲,后来他的父亲以高寿去世。
张缉,字士明,是益都胶州人。他性格孝顺友爱,能写诗文。至正七年,他和哥哥张绅、弟弟张经一起被推荐为乡贡,由泽州儒学正转任泰州幕职,但他放弃了职位,回家照顾父母住在扬州。十五年,扬州发生动乱,张缉的母亲姬氏正卧病在床,贼人突然闯入卧室,举枪要刺姬氏,张缉用身体挡住母亲,枪刺中了张缉的胁部,三天后去世。
魏敬益,字士友,是雄州容城人。他非常孝顺,母亲去世后,他哀痛得骨瘦如柴。他平时喜欢施舍,有男女错过婚期的,他出资为他们嫁娶;遇到荒年,老弱饥饿的人,他煮粥给他们吃。魏敬益只有十六顷田地,一天他对儿子说:“自从我买了四庄村的十顷田地,周围的村民都无法自给自足,我深感怜悯。现在我要把这些田地归还给他们,你好好守住剩下的田地,就不会挨饿了。”于是他叫来四庄村的村民,告诉他们:“我买了你们的田地,使你们贫困无法生活,有亲人无法赡养,我太不仁了,请把田地归还给你们。”村民们听了,都惊讶得不敢接受,魏敬益强行归还,村民们才接受并报告给官府。官府上报给中书省,请求表彰。丞相贺太平感叹道:“世上竟然有这样的人!”
汤霖,字伯雨,是龙兴新建人。他早年丧父,对母亲非常孝顺。母亲曾经发烧,换了几个医生都治不好。母亲不肯吃药,说:“只有得到冰,我的病才能好。”当时天气非常炎热,汤霖找不到冰,连续几天在池塘边哭泣。忽然听到池塘中有嘎嘎的声音,擦干眼泪一看,原来是冰块。他急忙取来给母亲,母亲的病果然好了。
孙抑,字希武,世代居住在晋宁洪洞县。孙抑考中进士,历任官职至刑部郎中。关保之变时,他带着父母妻子躲避战乱到平阳的柏村。有乱兵到村里抢劫,拔出白刃威胁孙抑的母亲,索要财物不得,举刀要砍她。孙抑急忙用身体挡住母亲,请求代替母亲受砍,母亲才得以脱身。而孙抑的父亲被虏走,不知去向。有人告诉他:“你父亲被驱赶向东去了,但东军抓住掠来的百姓都会杀掉,你千万不要去送死。”孙抑说:“我怎么能怕死而抛弃父亲呢?”于是前往,多次出入险境,最终找到了父亲并带回家。
石永是绍兴新昌人,他性格淳厚,对父母非常孝顺。遇到乱兵抢劫乡里,石永的父亲谦孙已经八十岁,年老无法行走,石永背着父亲躲在山谷中。乱兵抓住他的父亲要杀他,石永急忙上前抱住父亲请求代替父亲死,乱兵于是杀了石永而放过了他的父亲。
王克己是延安中部人,他的父亲伯通去世后,王克己亲自背土筑坟,住在墓旁。貊高纵兵抢劫,县里的百姓都逃跑了,王克己独自守在墓旁不走。家人叫他躲避战乱,王克己说:“我发誓守墓三年,以报答我的亲人,即使死也不能放弃。”于是不走。不久乱兵来了,看到他身穿丧服,形容憔悴,说:“这是孝子!”于是不忍心害他,最终守丧期满才回家。
刘思敬是延安宜君人,他对继母沙氏、杜氏非常孝顺,像对待亲生母亲一样。父亲八十岁,双目失明,遇到乱兵抢劫乡里,刘思敬背着父亲躲在山洞中。有乱兵来了,要杀刘思敬,刘思敬哭着说:“我父亲老了,又看不见,我死了不可惜,但我父亲怎么办?”乱兵怜悯他的孝心,不忍心杀他,父子都得以幸免于难。
吕祐,字伯通,是晋安人。至正二十六年,郡城被攻破,有士兵闯入他家,拔出白刃威胁他的母亲林氏索要财宝不得,挥刀要砍她。吕祐急忙用身体挡住母亲,夺下刀刃,手指全被割裂,受伤倒地。过了很久才苏醒,睁开眼睛看着母亲说:“母亲幸好没事,我死而无憾了。”于是闭上眼睛去世。
周乐是温州瑞安人,是宋朝状元周坦的后代,父亲周日成精通经书能写文章。海贼占据温州,抓住周日成放在海船上,周乐跟随前往,非常恭敬地侍奉父亲。一天海贼首领派人把周日成沉入水中,周乐哭着请求说:“我有祖母,希望留下父亲侍养,请让我代替父亲死。”海贼不听,周乐抱着父亲不忍心放手,于是和父亲一起死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列传-卷八十五-注解
北辰:北辰即北极星,古代中国天文学中认为北极星是天空的中心,象征着帝王的权威和天命的所在。在道教和民间信仰中,北辰也被视为神灵,常被用来祈求神灵的庇佑。
庶母:庶母在古代中国家庭中指父亲的正妻以外的妾室,通常地位低于正妻。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复杂,有时会受到子女的排斥或忽视。
刲股肉:刲股肉是一种极端的孝行,指子女割下自己的肉来为父母治病或表达孝心。这种行为在古代被视为孝道的极致表现,但在现代医学和伦理观念中是不可取的。
旌表:旌表是古代中国政府对孝子、节妇等道德典范的表彰方式,通常通过立碑、赐匾等形式进行,以鼓励社会道德风尚。
庐墓:庐墓是古代中国孝子为父母守墓的一种习俗,孝子在父母墓旁搭建简陋的住所,长期居住并守墓,以表达对父母的哀思和孝心。
至正十四年:元朝年号,公元1354年。
邳州:古代地名,今江苏省邳州市。
沙河店:古代地名,位于邳州。
刍灵: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人形,用以代替真人。
至正十五年:元朝年号,公元1355年。
颍州:古代地名,今安徽省阜阳市。
儒学教授:古代官职,负责教授儒学。
瑞州路:古代行政区划,今江西省高安市。
上高县:古代地名,今江西省上高县。
益都:古代地名,今山东省青州市。
胶州:古代地名,今山东省胶州市。
泽州:古代地名,今山西省晋城市。
泰州:古代地名,今江苏省泰州市。
扬州:古代地名,今江苏省扬州市。
雄州:古代地名,今河北省雄县。
容城:古代地名,今河北省容城县。
龙兴:古代地名,今江西省南昌市。
新建:古代地名,今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
晋宁:古代地名,今山西省临汾市。
洪洞县:古代地名,今山西省洪洞县。
刑部郎中:古代官职,负责刑部事务。
关保之变:元朝末年的一次叛乱。
平阳:古代地名,今山西省临汾市。
柏村:古代地名,位于平阳。
绍兴:古代地名,今浙江省绍兴市。
新昌:古代地名,今浙江省新昌县。
延安:古代地名,今陕西省延安市。
中部:古代地名,今陕西省黄陵县。
貊高:元朝末年的一位叛军首领。
宜君:古代地名,今陕西省宜君县。
晋安:古代地名,今福建省福州市。
温州:古代地名,今浙江省温州市。
瑞安:古代地名,今浙江省瑞安市。
宋状元坦:宋朝的一位状元,具体事迹不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列传-卷八十五-评注
本文通过多个孝子的故事,展现了古代中国社会对孝道的高度重视。孝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核心地位,被视为家庭伦理和社会道德的基石。这些故事中的孝子们通过极端的行为,如割肉疗亲、守墓三年等,表达了他们对父母的深厚感情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这些行为虽然在现代看来可能过于极端,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它们被视为孝道的典范,受到社会的广泛赞誉和政府的表彰。
从艺术特色上看,本文采用了简洁明了的叙述方式,每个故事都围绕一个孝子的孝行展开,情节紧凑,情感真挚。通过具体的细节描写,如王庸夜祷北辰、黄赟梦父指墓、石明三杀虎等,生动地展现了孝子们的内心世界和他们的孝行。这些细节不仅增强了故事的可信度,也使得孝子们的形象更加鲜明和感人。
从历史价值上看,这些故事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的伦理观念和道德标准。孝道不仅是家庭内部的行为规范,也是社会秩序和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础。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古代中国社会如何通过表彰孝子来维护社会道德和家庭和谐。同时,这些故事也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古代中国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的重要窗口。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一系列孝子的故事,深刻地揭示了孝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展现了古代中国社会的伦理观念和道德标准。这些故事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这段古文记载了多位元朝时期的孝子事迹,展现了当时社会对孝道的高度重视。这些故事不仅反映了孝子在危难时刻的勇敢和牺牲精神,也揭示了孝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地位。
史彦斌的故事中,他在母亲去世后,为了防止墓地被水冲毁,特意制作了厚棺并刻上铭文,显示出他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和对后事的周全考虑。当墓地真的被水冲毁后,他通过制作草人并祈求上天指引,最终找到了母亲的棺木,这一情节充满了神秘色彩,反映了古人对天命的信仰。
张绍祖、李明德、张缉、魏敬益、汤霖、孙抑、石永、王克己、刘思敬、吕祐、周乐等人的故事,都展现了他们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甚至不惜牺牲自己来保护父母的孝行。这些故事不仅感人至深,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孝道的高度推崇。
这些孝子的事迹,不仅在当时被传为佳话,也在后世被广泛传颂,成为孝道的典范。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孝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它对个人行为和社会道德的深远影响。
此外,这些故事还反映了元朝末年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在战乱和自然灾害的背景下,孝子们的孝行显得尤为珍贵和感人。他们的行为不仅是对父母的孝顺,也是对社会的贡献,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孝”与“忠”的紧密联系。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多个孝子的事迹,生动地展现了孝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它在个人行为和社会道德中的深远影响。这些故事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