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由明代宋濂(1310年—1381年)等人主持编撰。宋濂是明初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曾任翰林院编修。
年代:编撰于明代洪武年间(14世纪末)。
内容简要:《元史》是“二十四史”之一,共210卷,记载了元朝(1271年—1368年)的历史。全书分为本纪、志、列传三部分,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由于编撰时间仓促,书中存在一些疏漏,但它仍是研究元朝历史的重要文献,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列传-卷八十二-原文
◎忠义三
伯颜不花的斤,字苍崖,畏吾儿氏,驸马都尉、中书丞相、封高昌王雪雪的斤之孙,驸马都尉、江浙行省丞相、封荆南王朵尔的斤之子也。
倜傥好学,晓音律。
初用父荫,同知信州路事,又移建德路。
会徽寇犯遂安,伯颜不花的斤将义兵平之,又擒淳安叛贼方清之,以功升本路总管。
至正十六年,授衢州路达鲁花赤。
明年,行枢密院判官阿鲁灰引兵经衢州,军无纪律,所过辄大剽掠。
伯颜不花的斤曰:“阿鲁灰以官军而为民患,此国贼也,可纵之乎!”
乃帅兵逐之出境,郡赖以宁。
升浙东都元帅,守御衢州。
顷之,擢江东道廉访副使,阶中大夫。
十八年二月,江西陈友谅遣贼党王奉国等,号二十万,寇信州。
明年正月,伯颜不花的斤自衢引兵援焉。
及至,遇奉国城东,力战,破走之。
时镇南王子大圣奴、枢密院判官席闰等屯兵城中,闻伯颜不花的斤至,争开门出迎,罗拜马前。
伯颜不花的斤登城四顾,誓以破贼自许。
后数日,贼复来攻城,伯颜不花的斤大飨士卒,约曰:“今日破贼,不用命者斩!”
乃命大都闾将阿速诸军及民义为左翼,出南门;高义、范则忠将信阳一军为右翼,出北门;自与忽都不花将沿海诸军为中军,出西门。
部伍既整,因奋击入贼营,斩首数千级,贼乱,几擒奉国。
适贼将突至,我军入其营者咸没,其势将殆,忽都不花复勒兵力战,大破之。
二月,友谅弟友德营于城东,绕城植木栅,攻我益急。
又遣伪万户周伯嘉来说降,高义潜与之通,绐忽都不花等,谓与奉国相见则兵衅可解。
忽都不花信之,率则忠等十人往见,奉国囚之不遣。
明日,奉国令高义以计来诱伯颜不花的斤,时伯颜不花的斤坐城上,见高义单骑来,伯颜不花的斤谓曰:“汝诱十帅,无一人还,今复来诱我耶?我头可断,足不可移!”
乃数其罪,斩之。
由是日夜与贼鏖战,粮竭矢尽,而气不少衰。
夏四月,有大呼于城下者,曰:“有诏。”
参谋海鲁丁临城问之曰:“何来?”
曰:“江西来。”
海鲁丁曰:“如此,乃贼耳。吾元朝臣子,可受尔伪诏乎?”
呼者曰:“我主闻信州久不下,知尔忠义,故来诏。尔徒守空城,欲何为耶?”
海鲁丁曰:“汝闻张睢阳事乎?”
伪使者不答而去。
伯颜不花的斤笑曰:“贼欲我降尔。城存与存,城亡与亡,吾计之熟矣。”
时军民唯食草苗茶纸,既尽,括靴底煮食之,又尽,掘鼠罗雀,及杀老弱以食。
五月,大破贼兵。
六月,奉国亲来攻城,昼夜不息者逾旬。
贼皆穴地百余所,或鱼贯梯城而上。
伯颜不花的斤登城,麾兵拒之。
已而士卒力疲,不能战,万户顾马儿以城叛,城遂陷。
席闰出降,大圣奴、海鲁丁皆死之,伯颜不花的斤力战不胜,遂自刎。
其部将蔡诚,尽杀妻子,及蒋广奋力巷战。
诚遇害死,广为奉国所执,爱广勇敢,使之降,广曰:“我宁为忠死,不为降生。汝等草中一盗尔,吾岂屈汝乎!”
贼怒,磔广于竿,广大骂而绝。
有陈受者,信小民也。
伯颜不花的斤知受有膂力,募为义兵。
寻战败,为贼擒,痛骂不屈,贼焚杀之。
先是,伯颜不花的斤之援信州也,尝南望泣下,曰:“我为天子司宪,视彼城之危急,忍坐视乎!吾知上报天子,下拯生民,余皆无可恤。所念者,太夫人耳。”
即日入拜其母鲜于氏曰:“儿今不得事母矣。”
母曰:“尔为忠臣,吾即死,复何憾!”
鲜于氏,太常典簿枢之女也。
伯颜不花的斤因命子也先不花,奉其母间道入福建,以江东廉访司印送行御史台,遂力守孤城而死。
朝廷赐谥曰桓敏。
樊执敬,字时中,济宁郓城人。
性警敏好学,由国子生擢授经郎。
尝见帝师不拜,或谂之曰:“帝师,天子素崇重,王公大臣见必俯伏作礼,公独不拜,何也?”
执敬曰:“吾孔氏之徒,知尊孔氏而已,何拜异教为?”
历官至侍御史。
至正七年,擢山南道廉访使,俄移湖北道。
十年,授江浙行省参知政事。
十二年二月,督海运于平江,卜日将发,官大宴犒于海口。
俄有客船自外至,验其券信令入,而不虞其为海寇也。
既入港,即纵火鼓噪。
时变起仓猝,军民扰乱,贼竟焚舟劫粮以去。
执敬既走入昆山,自咎于失防,心郁郁不解。
及还省,而昱岭关有警,平章政事月鲁帖木儿引军拒之,贼不得进。
月鲁帖木儿俄以疾卒,贼遂犯余杭。
执敬时已被命讨贼海上,至是事急,不得舍去,与平章政事定定治事省中,调兵出战,皆不利。
掾史苏友龙素抗直有为,进言于执敬曰:“贼且至,城内空虚无备,奈何?”
执敬曰:“吾淬砺戈矛,当歼贼以报国,傥或不克,有死而已,何畏哉!”
俄报贼已至,执敬遽上马,帅众而出。
中途与贼遇,乃射死贼四人,贼又逐之,射死三人。
已而贼来方盛,填咽街巷,且纵火,众皆溃去。
贼知其无援,呼执敬降,执敬怒叱之曰:“逆贼!守关吏不谨,汝得至此,恨不碎汝万段,何谓降耶!”
乃奋刀斫贼,因中枪而堕。
从仆田也先驰救之,亦中枪死。
事闻,赠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柱国,追封鲁国公,谥忠烈。
全普庵撒里,字子仁,高昌人。
初为中书省检校,时太师汪家奴擅权用事,台谏无敢言者,普庵撒里独于众中历数其过,谔谔无惧色。
拜监察御史,即首劾汪家奴十罪,乃见黜。
然而气节益自振,不以摧衄遂阻,历诋权贵,朝臣莫不畏栗。
出为广东廉访使,寻除兵部尚
夏郡夫人。立表其门曰双节。
有冯三者,湖广省一公使也,素不知书。湖广为寇陷,皂隶辈悉起,剽杀为盗,亦拉三以从。三辞曰:“贼名恶,我等岂可为!”众初强之,终弗从,怒将杀之,三遂唾骂。贼乃缚诸十字木,舁之以行,而刲其肉,三益骂不止。抵江上,断其喉,委去。其妻随三号泣,俯拾刲肉,纳布裙中。伺贼远,收三血骸,脱衣裹之,大泣,投江而死。
孛罗帖木儿,字国宾,高昌人。由宿卫补官,十三转而为江东廉访副使。以选为襄阳路达鲁花赤。至正十一年,盗起汝、颍,均州郧县人田端子等亦聚众杀官吏,孛罗帖木儿将民兵捕斩之。未几,行省、廉访司同檄孛罗帖木儿,以其所领兵会诸军于均、房同讨贼,贼始退。而谷城、光化以急告,即帅兵趋谷城,而分遣樊城主簿脱因等趋光化,且遣使求粮于襄阳,不应;遣同知也先不花促之,又不应。军乏食,不能行,乃驻于柴店。复遣从子马哈失力往告,词甚苦切。廉访分司王佥事、本路总管柴顺礼怒其责望,械之。适纽真来献光化所获首级,且言:“孛罗帖木儿在谷城与贼相持,未知存殁,宜急济其粮,少缓,恐弗及矣。”于是脱二人械,遣还,而命也先不花与万户也先帖木耳率数千人,会孛罗帖木儿以讨贼。明年正月,襄阳失守,也先不花等闻之惊溃。孛罗帖木儿领义兵二百人,且战且引至监利县,遇沔阳府达鲁花赤咬住、同知三山、安陆府同知燕只不花、荆襄提举相哥失力之师。时滨江有船千余,乃纠合诸义兵丁壮水工五千余人,畀以军号,给以刀槊,具哨马五十,水陆继进。比至石首县,闻中兴路亦陷,乃议趋岳州就元帅帖桀,而道阻不得前,仍趋襄阳。贼方驻杨湖港,乘其不虞击之,获其船二十七艘,生擒贼党刘咬儿。讯得其情,进次潜江县,又斩贼数百级,获三十余船,枭贼将刘万户、许堂主等。是日,甫止兵未食而贼大至,与战抵暮,咬住等军各当一面,不能救。孛罗帖木儿被重创,麾马哈失力使去,曰:“吾以死报国,汝无留此。”马哈失力泣曰:“死生从叔父。”既而孛罗帖木儿被执,贼请同为逆,孛罗帖木儿怒骂之,遂遇害。马哈失力帅家奴求其尸,复与贼战,俱没于阵。举家死者,凡二十六人。
彭庭坚,字允诚,温州瑞安人。擢至正四年进士第,授承事郎、同知沂州事。毁牛皇神祠,驱邻郡上马贼,免民横急征敛,民甚便之。俄以平反狱囚忤上官意,遂弃去。十年,诏选守令,以建宁路崇安县尹起庭坚于家。属铅山寇周良窃发,犯闽关,庭坚御之有法,寇不入境。十一年,升同知建宁路总管府事。江西寇炽,庭坚率民兵克复建阳,又进兵平浦城。十二年,摄佥都元帅府事,与邵武路总管吴按摊不花夹攻邵武,庭坚设云梯火炮,昼夜攻击,寇遁,追斩渠凶董元帅、铁和尚、童昌,邵武悉平。总兵官江浙参政章嘉上功于朝,升同知福建道宣慰使司副都元帅,镇邵武。冬,寇陷建宁县。十三年,庭坚统建阳、崇安、浦城三县民兵,次泰宁。寇惧请降,复建宁县,还师邵武。江浙行省檄庭坚节制建宁、邵武二郡诸军。十四年,盗侵政和、松溪,江南行台中丞吴铎督军建宁,檄庭坚至。时镇抚万户岳焕隶麾下,焕素悍,纵卒为暴,庭坚欲绳以法,焕惧,使部卒乘其不备,诈为贼兵,突入交锋,众皆溃,庭坚独留不去,遂遇害,死年四十三。故吏张椿,儒士夏志行、江晃,奉柩还崇安,民哀泣如丧父母,立祠像,岁时祭祷,数降灵响,旁邑立祠亦如之。南行台监察御史余观行部巡察,获其贼斩之。为上其事,赠中奉大夫、福建道宣慰使都元帅,封忠愍侯。
王伯颜,字伯敬,滨州沾化人。由湖广省宣使历永州祁阳、湖州乌程县尹,信州推官。至正九年,迁知福宁州。居三岁,升福建盐运副使,将行,宪府以时方俶扰,留伯颜仍领州事。未几,贼自邵武间道逼福宁,乃与监州阿撒都剌募壮兵五万,分扼险阻。贼至杨梅岭,立栅,伯颜与子相驰破之。贼帅王善,俄拥众直压州西门,胥隶皆解散,伯颜麾下唯白梃市儿数百人尔。伯颜射贼,不复反顾,贼以长枪舂马,马仆,遂见执。善说伯颜曰:“闻公有惠政,此州那可无尹,公为我尹,可乎?”伯颜诃善曰:“我天子命官,不幸失守,义当死,肯从汝反乎?”善怒,叱左右搤以跪,弗屈,遂殴之。伯颜嚼舌出血噀善面,骂曰;“反贼,杀即杀,何以殴为!吾民天民也,汝不可害。大丞相亲讨叛逆,百万之师,雷击电扫,汝辈小丑,将无遗种,顾敢尔邪!”贼亦执阿撒都剌至,善厉声责其拒斗,噤不能对。伯颜复唾善曰:“我杀贼,何言拒邪!我死,当为神以杀汝。”言讫,挺颈受刃,颈断,涌白液如乳。暴尸数日,色不变,州人哭声连巷。贼既杀阿撒都剌,欲释相官之,相詈曰;“吾与汝不共戴天,恨不寸斩汝,我受汝官邪!”贼杀之。相妻潘氏,挈二女,为贼所获,亦骂贼,母子同死。
伯颜既死,贼时睹其引兵出入。明年,州有僧林德诚者,起兵讨贼,乃望空嘘曰:“王州尹,王州尹,宜率阴兵助我斩贼。”时贼正祠神,睹红衣军来,以为伪帅康将军,亟往迎之,无有也,四面皆青衣官军,贼大败。斩其酋江二蛮,福宁遂平。事闻,赠嘉议大夫、济南路总管、上轻车都尉,追封太原郡侯。
刘濬,字济川,其先兴州人。曾
祖海,金进士第一人,仕至河南府尹,死于国难,子孙遂家河南。濬由廉访司书吏调连江县宁善乡巡检。
至正十三年,江西贼帅王善寇闽,官军守罗源县拒之。罗源与连江接壤,势将迫。濬妻真定史氏,故相家女也,有才识,谓濬曰:“事急矣,可聚兵以捍一方。”于是尽出奁中物,募壮士百余,命仲子健将之。浃旬间,众至数万。贼寻破罗源,分两道攻福州。濬拒之辰山,三战三捷。俄闻福州陷,众多溃去,濬独帅健兵进。遇贼于中麻,突其阵,斩前锋五人,贼兵大至。鏖战三时顷,濬中箭堕马,健下马掖之,俱被获。濬忿,戟手大骂。贼缚濬阶下,先斫手一指,骂弥厉,再斫一指,亦如之。指且尽,斫两腕,次及两足,濬色不少变,骂声犹不绝,遂割其喉舌而死。健亦以死拒贼,善义之,舍健,使敛濬尸瘗之。
健归,请兵于帅府,以复父仇,弗听。健尽散家赀,结死士百人,诈为工商流丐,入贼中,夜半,发火大噪,贼惊扰,自相屠戮,健手斩杀其父者张破四,并擒善及寇首陈伯祥来献,磔之。事闻,赠濬福建行省检校官,授健古田县尹。官为濬立祠福州北门外,有司岁时致祭云。
朵里不花,字端甫,蒙古人。始为宿卫官,累历显要,擢辽阳行省右丞,升平章政事。陈友谅陷江西,诏拜江西行省平章政事,与平章政事阿儿浑沙等分道进讨。遂泛海南下,趋广东,驻师揭阳,降土寇金元祐,招复循、梅、惠三州之寇。承制官其酋长,俾治贼以给兵食。又别规粟四千石,输送京师。自是英、肇、钦、连诸郡皆附,且治兵由梅岭以图江西。而元祐有异志,托以镇服其土,遮道固留。先是,制书命刘巨海佥广东元帅府事,未发,元祐窃取,易其名,私畀徭贼刘文远,诱与偕乱。事觉,文远伏诛,而元祐及其弟元泰、子荣,窜匿不获。俄荣率外贼突入,夺符信,杀官吏,变起仓卒,众莫能支。朵里不花与参政杨泰元等,勒兵拒战,而贼来益众,朵里不花为枪所中,创甚。其子达兰不花率麾下力与抗,死之。朵里不花遂被执,拥至太平桥,骂不绝口,遂为贼杀。其妻卜颜氏、妾高丽氏在侧,不去,皆大骂曰:“我平章遇尔父子厚矣,尔父子何暴逆至此!”亦皆遇害。其部将哈乞、吴普颜、阿剌不花、歹不花等,俱战死。
野峻台,其父世延,自有传。由四川行省左右司郎中、西行台监察御史、河西廉访使转黄州路总管。湖广既陷,朝廷察其材,升四川行省参政,命与平章咬住讨贼。咬住军五千,及分锐卒八百,使野峻台为前驱。贼方据巴东县,攻拔之。是时,归、峡等州皆为贼所守,野峻台破贼江上,斩溺无算,已而归、峡平。又进拔枝江、松滋两县,乘胜趋江陵。贼出阵清水门,鏖战至夕,贼退入城,乃据其门,俟咬住军至。黎明,贼出战,三时顷,咬住军止百步外,不救,贼飞枪刺之,遂死。事闻,赠荣禄大夫、陕西行省平章政事、柱国,追封凉国公,谥忠壮。
陈君用,字子材,延平人。少负气,勇猛过人。红巾起江淮,由抚、盱入闽,闽阃授君用南平县尹,给钱五万缗,俾募千兵,君用散家财继之,导官军复建阳、浦城等县。以功授同知建宁路事。亡何,贼围福州,尹用率兵往援,大败贼众,廉访佥事郭兴祖,佩君用明珠虎符,使权同知副都元帅。遂引兵逾北岭,至连江,阻水而阵。君用曰:“今日不尽杀贼,吾不复生还矣。”乃率壮士六十人,徒涉斩杀。贼稍溃,既而复合,君用大呼转战,中枪而死。事闻,赠怀远大将军、浙东道宣慰司同知、副元帅、轻车都尉、颍川郡侯,谥忠毅。
卜理牙敦,北庭人,累官至山南廉访使,治中兴。中兴为江汉藩屏,卜理牙敦每按临所部,威惠翕然。至正十二年,寇犯中兴,卜理牙敦以兵与抗,射贼多死,贼稍退。明日,复拥众来袭东门,卜理牙敦力与之战,被执,不屈而死。
又明日,贼复来攻,前中兴判官上都统兵出击之。既而东门失守,上都仓黄反斗,力屈,贼执之使降,上都大骂,贼怒,刳其腹、刲其肉而死。
潮海,紥剌台氏,由国子生入官,为靖安县达鲁花赤。至正十二年,蕲黄贼起,潮海与县尹黄绍同集义兵,为御贼计。未几,贼兵数万由武宁来寇,绍赴行省求援,潮海独率众与战于象湖,大破之。乃起进士胡斗元、涂渊、舒庆远、甘棠等谋画,而以勇士黄云为前锋。自二月至于八月,战屡捷,擒贼将洪元帅。而贼党益盛,黄云战死,我军挫衄,潮海遂被围,寻为贼所执,杀于富州。
子民安图,袭父职,为本县达鲁花赤。十三年,帅众败走贼将,复县治。十四年,贼兵复至,民安图迎战,力竭,贼执而呙之。
绍字仲先,临川人。登至正八年进士第,以求援出靖安,而道阻绝,遇官军,护绍得入龙兴。而龙兴亦被围,其后围解,绍乃与民安图招谕叛境,过建昌之高坪,遇贼,绍与战不胜,正衣冠怒骂,为贼所害。
斗元字元浩,靖安人。至正十年,领江西乡荐第一,下第,署鳌溪书院山长。贼至靖安,掠斗元乡里,斗元以乡兵击败之。入县治,与潮海共图战守。及潮海被执,贼胁之使降,斗元骂不屈。乃以土埋其腰,不死,又缚置暗室。斗元仆墙以出,逃入深山,狂骂而死。
黄云,抚州人,寓靖安,素以勇捷称,每接战,独以身当敌。尝为数十人所围,即奋身跃出。至是,身中数十枪,
喷血骂贼而死。
魏中立,字伯时,济南人。由国子伴读历官至陕西行台御史中丞,迁守饶州。
贼既陷湖广,分攻州郡,官军多疲懦不能拒,所在无赖子多乘间窃发,不旬日,众辄数万,皆短衣草屡,齿木为杷,削竹为枪,截绯帛为巾襦,弥野皆赤。
中立闻警,即率丁壮,分塞险要,戒守备。
俄而贼至,达鲁花赤马来出战,不能发一矢,贼愈逼。
中立以义兵击却之。
已而贼复合,遂为所执,以红衣被其身,中立叱之,须髯尽张。
贼执归蕲水,欲屈其从己。
中立大骂不已,遂被害。
未几,贼又犯信州,信州总管于大本以土兵备御。
贼首项甲破东门而入,执大本,至蕲水为俘献。
伪主释其缚,畀伪印一纽,且命以官。
大本投印于地,而指伪主痛詈之,遂亦遇害。
大本字德中,密州人,始由儒学教谕入官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列传-卷八十二-译文
◎忠义三
伯颜不花的斤,字苍崖,畏吾儿氏,是驸马都尉、中书丞相、封高昌王雪雪的斤的孙子,驸马都尉、江浙行省丞相、封荆南王朵尔的斤的儿子。
他性格豪爽,喜欢学习,精通音律。
最初凭借父亲的荫庇,担任信州路同知,后来又调任建德路。
当时徽州的盗贼侵犯遂安,伯颜不花的斤率领义兵平定了他们,还擒获了淳安的叛贼方清之,因功升任本路总管。
至正十六年,被任命为衢州路达鲁花赤。
第二年,行枢密院判官阿鲁灰带兵经过衢州,军队没有纪律,所到之处大肆抢劫。
伯颜不花的斤说:“阿鲁灰作为官军却成为百姓的祸患,这是国家的贼寇,怎么能放过他呢!”
于是他率领军队将阿鲁灰驱逐出境,郡城因此得以安宁。
他升任浙东都元帅,负责守卫衢州。
不久,又被提拔为江东道廉访副使,官阶为中大夫。
至正十八年二月,江西的陈友谅派遣贼党王奉国等人,号称二十万大军,侵犯信州。
第二年正月,伯颜不花的斤从衢州带兵前去支援。
到达后,在城东与王奉国相遇,经过激战,击退了他们。
当时镇南王的儿子大圣奴、枢密院判官席闰等人驻扎在城中,听说伯颜不花的斤到来,争相开门迎接,纷纷跪拜在他的马前。
伯颜不花的斤登上城墙四处眺望,发誓要亲自击败贼寇。
几天后,贼寇再次来攻城,伯颜不花的斤犒赏士兵,约定说:“今天破贼,不听从命令的斩首!”
于是他命令大都闾率领阿速诸军和民义军为左翼,从南门出击;高义、范则忠率领信阳军为右翼,从北门出击;自己与忽都不花率领沿海诸军为中军,从西门出击。
军队整顿完毕后,奋勇冲入贼营,斩首数千级,贼寇大乱,几乎擒获了王奉国。
恰巧贼将突然赶到,我军进入贼营的士兵全部阵亡,形势危急,忽都不花再次整顿兵力奋战,大破贼军。
二月,陈友谅的弟弟陈友德在城东扎营,绕城设置木栅,攻势更加猛烈。
他又派遣伪万户周伯嘉前来劝降,高义暗中与周伯嘉勾结,欺骗忽都不花等人,说与王奉国见面可以化解兵戈。
忽都不花相信了,率领范则忠等十人前去会见,结果被王奉国囚禁不放。
第二天,王奉国命令高义用计策来诱骗伯颜不花的斤,当时伯颜不花的斤坐在城墙上,看到高义单骑前来,伯颜不花的斤对他说:“你诱骗了十位将领,没有一个人回来,现在又来诱骗我吗?我的头可以断,但脚不会移动!”
于是他列举了高义的罪行,将其斩首。
从此日夜与贼寇激战,粮食和箭矢都用尽了,但士气丝毫不减。
夏四月,有人在城下大喊:“有诏书。”
参谋海鲁丁到城边问道:“从哪里来的?”
那人回答:“从江西来。”
海鲁丁说:“这样的话,就是贼寇了。我是元朝的臣子,怎么能接受你们的伪诏书呢?”
喊话的人说:“我主听说信州久攻不下,知道你们忠义,所以来下诏。你们守着空城,想干什么呢?”
海鲁丁说:“你听说过张睢阳的事迹吗?”
伪使者没有回答就离开了。
伯颜不花的斤笑着说:“贼寇想让我投降。城在我在,城亡我亡,我已经考虑得很清楚了。”
当时军民只能吃草苗、茶纸,吃完后,又煮靴底充饥,吃完后,又挖老鼠、捕鸟雀,甚至杀死老弱病残来充饥。
五月,大破贼兵。
六月,王奉国亲自来攻城,昼夜不停地攻打了十多天。
贼寇挖了百余条地道,有的像鱼一样顺着梯子爬上城墙。
伯颜不花的斤登上城墙,指挥士兵抵抗。
不久,士兵们筋疲力尽,无法再战,万户顾马儿叛变,城池最终陷落。
席闰出城投降,大圣奴、海鲁丁都战死,伯颜不花的斤力战不敌,最终自刎。
他的部将蔡诚,杀死了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与蒋广一起奋力巷战。
蔡诚遇害身亡,蒋广被王奉国抓住,王奉国欣赏蒋广的勇敢,劝他投降,蒋广说:“我宁愿为忠义而死,也不愿投降苟活。你们不过是草寇,我怎么会屈服于你们!”
贼寇大怒,将蒋广绑在竿子上肢解,蒋广大骂而死。
有一个叫陈受的人,是信州的一个普通百姓。
伯颜不花的斤知道陈受有力气,招募他加入义兵。
不久,陈受战败被贼寇抓住,痛骂不屈,最终被贼寇烧死。
在此之前,伯颜不花的斤去支援信州时,曾向南眺望流泪,说:“我作为天子的司宪,看到那座城池危急,怎么能忍心坐视不管呢!我知道要上报天子,下救百姓,其他都不值得顾虑。唯一挂念的,是我的母亲。”
当天他回家拜见母亲鲜于氏,说:“儿子现在不能再侍奉母亲了。”
母亲说:“你作为忠臣,我即使死了,也没有遗憾!”
鲜于氏是太常典簿枢的女儿。
伯颜不花的斤于是命令儿子也先不花,护送母亲从小路前往福建,将江东廉访司的印信送到行御史台,然后坚守孤城而死。
朝廷追赠他谥号为桓敏。
樊执敬,字时中,济宁郓城人。
他性格机敏,喜欢学习,由国子生升任经郎。
他曾见到帝师而不跪拜,有人劝他说:“帝师是天子一向尊崇的人,王公大臣见到他都要俯伏行礼,你为什么不拜呢?”
樊执敬说:“我是孔子的门徒,只知道尊敬孔子,为什么要拜异教呢?”
他历任官职至侍御史。
至正七年,升任山南道廉访使,不久调任湖北道。
至正十年,被任命为江浙行省参知政事。
至正十二年二月,他在平江督运海运,准备出发时,官府在海口举行盛大的宴会犒劳。
突然有一艘客船从外面驶来,查验了船票后允许它进港,却没有料到这是海寇的船。
船进港后,立即放火鼓噪。
当时变故发生得突然,军民陷入混乱,贼寇最终焚毁了船只,劫走了粮食。
樊执敬逃到昆山后,自责于防守不力,心中郁郁不乐。
回到省城后,昱岭关传来警报,平章政事月鲁帖木儿带兵抵抗,贼寇无法前进。
月鲁帖木儿不久因病去世,贼寇于是侵犯余杭。
樊执敬当时已被命令讨伐海上的贼寇,但此时情况紧急,无法离开,便与平章政事定定在省中处理事务,调兵出战,但都失利了。
掾史苏友龙一向刚直有为,向樊执敬进言说:“贼寇即将到来,城内空虚没有防备,怎么办?”
樊执敬说:“我磨砺戈矛,应当歼灭贼寇以报效国家,如果不能成功,只有一死而已,有什么好怕的!”
不久,报告说贼寇已经到来,樊执敬立即上马,率领众人出战。
中途与贼寇相遇,他射死了四名贼寇,贼寇追赶他,他又射死了三人。
不久,贼寇越来越多,挤满了街巷,还放火烧城,众人纷纷溃逃。
贼寇知道樊执敬没有援军,喊他投降,樊执敬怒斥道:“逆贼!守关的官吏不谨慎,让你们得以到这里来,我恨不得把你们碎尸万段,怎么可能投降!”
于是他挥刀砍杀贼寇,结果中枪倒地。
随从田也先赶来救他,也中枪而死。
事情传到朝廷后,追赠他为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柱国,追封鲁国公,谥号忠烈。
全普庵撒里,字子仁,高昌人。
最初担任中书省检校,当时太师汪家奴专权,台谏官员没有人敢说话,只有全普庵撒里在众人面前列举他的过错,直言不讳,毫无惧色。
他被任命为监察御史后,立即弹劾汪家奴的十大罪状,结果被贬黜。
然而他的气节更加坚定,不因挫折而退缩,多次抨击权贵,朝臣无不畏惧。
他后来出任广东廉访使,不久又升任兵部尚书。
夏郡夫人,她的门上立着‘双节’的匾额。
有个叫冯三的人,是湖广省的一名公使,平时不读书。湖广被贼寇攻陷,衙役们全都起来,抢劫杀人成为盗贼,也拉冯三一起干。冯三拒绝说:‘贼的名声不好,我们怎么能做这种事!’众人起初强迫他,最终他不肯听从,愤怒地要杀他,冯三于是唾骂他们。贼寇于是把他绑在十字木上,抬着他走,并割他的肉,冯三更加骂个不停。到了江边,割断他的喉咙,扔下他走了。他的妻子跟着冯三号啕大哭,低头拾起割下的肉,放进布裙里。等贼寇走远,收拾冯三的血肉尸体,脱下衣服包裹起来,大哭着投江而死。
孛罗帖木儿,字国宾,是高昌人。由宿卫补官,经过十三次升迁成为江东廉访副使。被选为襄阳路达鲁花赤。至正十一年,盗贼在汝、颍兴起,均州郧县人田端子等人也聚众杀害官吏,孛罗帖木儿率领民兵抓捕并斩杀了他们。不久,行省、廉访司一同发公文给孛罗帖木儿,让他率领所部兵马与各路军队在均、房一同讨伐贼寇,贼寇开始撤退。而谷城、光化告急,他立即率兵赶往谷城,并分派樊城主簿脱因等人赶往光化,同时派使者向襄阳求粮,没有得到回应;派同知也先不花去催促,也没有回应。军队缺乏粮食,无法前进,于是驻扎在柴店。又派侄子马哈失力去报告,言辞非常恳切。廉访分司王佥事、本路总管柴顺礼对他的责备感到愤怒,把他关押起来。正好纽真来献上在光化所获的首级,并且说:‘孛罗帖木儿在谷城与贼寇对峙,生死未卜,应该赶紧给他送粮,稍晚一点,恐怕就来不及了。’于是释放了二人,让他们回去,并命令也先不花与万户也先帖木耳率领数千人,与孛罗帖木儿会合讨伐贼寇。第二年正月,襄阳失守,也先不花等人听到消息后惊慌溃散。孛罗帖木儿率领义兵二百人,边战边退到监利县,遇到沔阳府达鲁花赤咬住、同知三山、安陆府同知燕只不花、荆襄提举相哥失力的军队。当时江边有千余艘船,于是召集各路义兵丁壮水工五千余人,授予军号,分发刀枪,配备五十匹哨马,水陆并进。到了石首县,听说中兴路也失陷了,于是商议前往岳州投奔元帅帖桀,但道路受阻无法前进,只好返回襄阳。贼寇正驻扎在杨湖港,乘其不备发动攻击,缴获了二十七艘船,生擒了贼党刘咬儿。审问得知情况后,进军到潜江县,又斩杀了几百名贼寇,缴获了三十余艘船,斩杀了贼将刘万户、许堂主等人。当天,刚刚停止战斗还没吃饭,贼寇大举来袭,战斗到傍晚,咬住等人的军队各自为战,无法救援。孛罗帖木儿受了重伤,命令马哈失力离开,说:‘我以死报国,你不要留在这里。’马哈失力哭着说:‘生死都跟随叔父。’不久,孛罗帖木儿被俘,贼寇请他一同造反,孛罗帖木儿怒骂他们,于是被杀害。马哈失力率领家奴寻找他的尸体,又与贼寇交战,全部战死。全家共有二十六人遇难。
彭庭坚,字允诚,是温州瑞安人。至正四年考中进士,被授予承事郎、同知沂州事。他拆毁了牛皇神祠,驱逐了邻郡的上马贼,免除了百姓的横征暴敛,百姓非常感激他。不久因为平反冤狱得罪了上司,于是辞职离去。十年,朝廷下诏选拔守令,以建宁路崇安县尹的职位起用彭庭坚。当时铅山寇周良暗中作乱,侵犯闽关,彭庭坚防御有方,贼寇没有入境。十一年,升任同知建宁路总管府事。江西贼寇猖獗,彭庭坚率领民兵收复了建阳,又进军平定了浦城。十二年,代理佥都元帅府事,与邵武路总管吴按摊不花夹攻邵武,彭庭坚设置了云梯火炮,昼夜攻击,贼寇逃走,追击斩杀了贼首董元帅、铁和尚、童昌,邵武全部平定。总兵官江浙参政章嘉向朝廷上报了他的功劳,升任同知福建道宣慰使司副都元帅,镇守邵武。冬天,贼寇攻陷了建宁县。十三年,彭庭坚统率建阳、崇安、浦城三县的民兵,驻扎在泰宁。贼寇害怕请求投降,收复了建宁县,回师邵武。江浙行省发公文给彭庭坚,让他节制建宁、邵武两郡的军队。十四年,盗贼侵犯政和、松溪,江南行台中丞吴铎督军建宁,发公文召彭庭坚前来。当时镇抚万户岳焕隶属于他的麾下,岳焕一向凶悍,放纵士兵作恶,彭庭坚想依法处置他,岳焕害怕,派部下乘其不备,假扮成贼兵,突然袭击,众人溃散,彭庭坚独自留下不走,于是遇害,享年四十三岁。故吏张椿,儒士夏志行、江晃,护送他的灵柩回到崇安,百姓哀哭如同失去父母,立祠塑像,每年祭祀祈祷,多次显灵,邻近的县也立祠祭祀。南行台监察御史余观巡察时,抓获了杀害他的贼寇并斩首。向朝廷上报此事,追赠中奉大夫、福建道宣慰使都元帅,封为忠愍侯。
王伯颜,字伯敬,是滨州沾化人。由湖广省宣使历任永州祁阳、湖州乌程县尹,信州推官。至正九年,升任福宁州知州。任职三年,升任福建盐运副使,即将赴任时,宪府因为当时局势动荡,留下王伯颜继续担任州事。不久,贼寇从邵武小路逼近福宁,于是与监州阿撒都剌招募壮丁五万人,分兵扼守险要。贼寇到达杨梅岭,设立栅栏,王伯颜与儿子王相骑马攻破。贼帅王善,不久率领大军直逼州城西门,胥吏全都逃散,王伯颜麾下只有几百名手持白木棍的市井少年。王伯颜射杀贼寇,不再回头,贼寇用长枪刺马,马倒下,于是被俘。王善对王伯颜说:‘听说你有惠政,这个州怎么能没有州尹,你为我做州尹,可以吗?’王伯颜呵斥王善说:‘我是天子任命的官员,不幸失守,理应死节,怎么会跟随你造反呢?’王善大怒,命令左右按住他跪下,他不屈服,于是殴打他。王伯颜咬破舌头,把血吐在王善脸上,骂道:‘反贼,要杀就杀,为什么要打!我的百姓是天子之民,你不能伤害。大丞相亲自讨伐叛逆,百万大军,雷击电扫,你们这些小丑,将无遗种,还敢如此!’贼寇也把阿撒都剌抓来,王善厉声责问他为何抵抗,阿撒都剌说不出话。王伯颜又唾骂王善说:‘我杀贼,说什么抵抗!我死后,会变成神来杀你。’说完,挺起脖子受刀,脖子被砍断,涌出白色液体像乳汁一样。暴尸几天,颜色不变,州人哭声连成一片。贼寇杀了阿撒都剌,想释放王相并让他做官,王相骂道:‘我与你不共戴天,恨不得把你碎尸万段,我怎么会接受你的官职!’贼寇杀了他。王相的妻子潘氏,带着两个女儿,被贼寇抓住,也骂贼寇,母子一同遇难。
王伯颜死后,贼寇时常看到他带兵出入。第二年,州里有个叫林德诚的僧人,起兵讨伐贼寇,于是对着天空喊道:‘王州尹,王州尹,应该率领阴兵帮助我斩杀贼寇。’当时贼寇正在祭祀神灵,看到红衣军队来了,以为是伪帅康将军,急忙去迎接,却没有看到人,四面都是青衣官军,贼寇大败。斩杀了他们的首领江二蛮,福宁于是平定。朝廷得知此事,追赠嘉议大夫、济南路总管、上轻车都尉,追封太原郡侯。
刘濬,字济川,他的祖先是兴州人。曾
祖海是金朝的进士第一名,官至河南府尹,因国难而死,子孙便定居在河南。濬从廉访司的书吏调任连江县宁善乡的巡检。
至正十三年,江西的贼帅王善侵犯福建,官军守卫罗源县抵抗。罗源与连江接壤,形势危急。濬的妻子真定史氏,是前宰相家的女儿,有才识,对濬说:“事情紧急了,可以聚集兵力来保卫一方。”于是她拿出所有的嫁妆,招募了一百多名壮士,命令次子健带领他们。十天内,人数达到数万。贼军不久攻破罗源,分两路进攻福州。濬在辰山抵抗,三次战斗三次胜利。不久听说福州陷落,许多人溃散而去,濬独自率领健的军队前进。在中麻遇到贼军,突入敌阵,斩杀前锋五人,贼兵大举到来。激战三个时辰,濬中箭落马,健下马扶他,两人都被俘。濬愤怒,手指着贼军大骂。贼军将濬绑在台阶下,先砍掉他的一根手指,濬骂得更厉害,再砍一根手指,依然如此。手指快砍完时,砍掉他的两腕,接着砍掉两脚,濬的脸色丝毫不变,骂声不绝,最后被割断喉咙而死。健也以死抵抗贼军,王善认为他有义气,放了他,让他收敛濬的尸体埋葬。
健回来后,向帅府请求兵力,以报父仇,但未被允许。健散尽家财,集结了一百名死士,假扮成商人和乞丐,混入贼军中,半夜放火大喊,贼军惊慌失措,自相残杀,健亲手斩杀杀害他父亲的张破四,并擒获王善和贼首陈伯祥献上,将他们处死。事情上报后,朝廷追赠濬为福建行省检校官,任命健为古田县尹。官府在福州北门外为濬立祠,每年按时祭祀。
朵里不花,字端甫,蒙古人。最初担任宿卫官,历任显要职位,升任辽阳行省右丞,再升为平章政事。陈友谅攻陷江西后,朝廷任命他为江西行省平章政事,与平章政事阿儿浑沙等人分路进讨。于是他从海路南下,前往广东,驻扎在揭阳,降服了土寇金元祐,招降了循、梅、惠三州的贼寇。他按照朝廷的命令任命这些贼寇的首领为官,让他们治理贼寇以供给兵粮。另外还筹集了四千石粮食,运送到京师。从此英、肇、钦、连等郡都归附,并且他整顿军队,准备从梅岭进攻江西。然而金元祐有异心,借口要镇守地方,阻拦道路,坚决留下。此前,朝廷的诏书任命刘巨海为广东元帅府佥事,但未发出,金元祐窃取了诏书,改了名字,私下交给徭贼刘文远,诱使他一起作乱。事情败露后,刘文远被处死,而金元祐及其弟元泰、子荣,逃匿不见。不久,荣率领外贼突入,夺取符信,杀害官吏,事变突发,众人无法抵挡。朵里不花与参政杨泰元等人,率兵抵抗,但贼军越来越多,朵里不花被枪刺中,伤势严重。他的儿子达兰不花率领部下奋力抵抗,战死。朵里不花被俘,被押到太平桥,骂不绝口,最终被贼军杀害。他的妻子卜颜氏、妾高丽氏在旁边,不肯离开,都大骂说:“我平章待你们父子不薄,你们父子为何如此暴逆!”也都遇害。他的部将哈乞、吴普颜、阿剌不花、歹不花等人,都战死。
野峻台,他的父亲世延,有传记。他从四川行省左右司郎中、西行台监察御史、河西廉访使转任黄州路总管。湖广陷落后,朝廷发现他的才能,升任四川行省参政,命令他与平章咬住讨伐贼寇。咬住有五千军队,分出八百精锐,让野峻台为前锋。贼军占据巴东县,野峻台攻下了它。当时,归、峡等州都被贼军占据,野峻台在江上击败贼军,斩杀无数,不久归、峡平定。又攻下枝江、松滋两县,乘胜进攻江陵。贼军在清水门列阵,激战到傍晚,贼军退入城中,野峻台占据城门,等待咬住的军队到来。黎明时,贼军出战,三个时辰后,咬住的军队停在百步之外,不来救援,贼军投枪刺中野峻台,他因此战死。事情上报后,朝廷追赠他为荣禄大夫、陕西行省平章政事、柱国,追封凉国公,谥号忠壮。
陈君用,字子材,延平人。年轻时意气风发,勇猛过人。红巾军在江淮起事,从抚州、盱眙进入福建,福建的官员任命陈君用为南平县尹,给他五万缗钱,让他招募一千士兵,陈君用散尽家财继续招募,带领官军收复了建阳、浦城等县。因功被任命为同知建宁路事。不久,贼军包围福州,陈君用率兵前往救援,大败贼军,廉访佥事郭兴祖,授予陈君用明珠虎符,让他代理同知副都元帅。于是他率兵越过北岭,到达连江,在水边列阵。陈君用说:“今天不杀尽贼军,我就不再活着回去。”于是率领六十名壮士,徒步涉水斩杀贼军。贼军稍退,不久又合围,陈君用大呼转战,中枪而死。事情上报后,朝廷追赠他为怀远大将军、浙东道宣慰司同知、副元帅、轻车都尉、颍川郡侯,谥号忠毅。
卜理牙敦,北庭人,历任官职至山南廉访使,治理中兴。中兴是江汉的屏障,卜理牙敦每次巡视所辖地区,威名和恩惠都很显著。至正十二年,贼寇侵犯中兴,卜理牙敦率兵抵抗,射杀了许多贼寇,贼军稍退。第二天,贼军又大举进攻东门,卜理牙敦奋力抵抗,被俘,不屈而死。
又过了一天,贼军再次来攻,前中兴判官上都率兵出击。不久东门失守,上都仓促反击,力竭被俘,贼军逼他投降,上都大骂,贼军愤怒,剖开他的肚子、割下他的肉而死。
潮海,紥剌台氏,由国子生入仕,担任靖安县达鲁花赤。至正十二年,蕲黄贼寇起事,潮海与县尹黄绍一起集结义兵,准备抵御贼寇。不久,数万贼兵从武宁来犯,黄绍前往行省求援,潮海独自率兵在象湖与贼军交战,大败贼军。于是他起用进士胡斗元、涂渊、舒庆远、甘棠等人谋划,以勇士黄云为前锋。从二月到八月,屡战屡胜,擒获贼将洪元帅。然而贼党越来越多,黄云战死,我军受挫,潮海被围困,不久被贼军俘虏,在富州被杀。
他的儿子民安图,继承父职,担任本县达鲁花赤。十三年,他率兵击败贼将,收复县治。十四年,贼兵再次来犯,民安图迎战,力竭被俘,被贼军杀害。
黄绍,字仲先,临川人。至正八年考中进士,因求援离开靖安,但道路被阻绝,遇到官军,护送他进入龙兴。然而龙兴也被围困,后来围困解除,黄绍与民安图一起招降叛乱的地区,经过建昌的高坪时,遇到贼军,黄绍与之交战不胜,整理衣冠怒骂,被贼军杀害。
胡斗元,字元浩,靖安人。至正十年,他在江西乡试中名列第一,但未中进士,担任鳌溪书院山长。贼军到靖安,掠夺胡斗元的家乡,胡斗元率领乡兵击败贼军。进入县治后,与潮海一起谋划战守。潮海被俘后,贼军逼他投降,胡斗元骂不绝口。贼军用土埋他的腰,他不死,又将他绑在暗室。胡斗元推倒墙壁逃出,逃入深山,狂骂而死。
黄云,抚州人,寓居靖安,素以勇猛敏捷著称,每次交战,总是独自冲锋陷阵。曾经被数十人包围,他奋力跃出。这次,他身中数十枪,
他喷血大骂贼人而死。
魏中立,字伯时,是济南人。从国子监伴读开始,历任官职至陕西行台御史中丞,后调任饶州守。
贼人已经攻陷湖广,分兵攻打各州郡,官军大多疲惫懦弱无法抵抗,各地的无赖之徒趁机作乱,不到十天,人数就达到数万,他们都穿着短衣草鞋,用木头做耙子,削竹子做枪,剪红布做头巾和衣服,整个田野都是红色。
魏中立听到警报,立即率领壮丁,分守险要之地,加强防守。
不久贼人到来,达鲁花赤马来出战,却一箭未发,贼人越来越逼近。
魏中立率领义兵击退了他们。
不久贼人再次集结,魏中立被俘,贼人给他穿上红衣,魏中立怒斥他们,胡须都竖了起来。
贼人将他押回蕲水,想逼迫他投降。
魏中立大骂不止,最终被杀害。
不久,贼人又侵犯信州,信州总管于大本率领土兵进行防御。
贼首项甲攻破东门进入,抓住了于大本,将他带到蕲水作为俘虏献上。
伪主解开他的绑缚,给他一枚伪印,并任命他为官。
于大本将印扔在地上,指着伪主痛骂,最终也被杀害。
于大本,字德中,是密州人,最初由儒学教谕进入官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列传-卷八十二-注解
伯颜不花的斤:元代将领,畏吾儿氏,出身显赫,曾任衢州路达鲁花赤等职,以忠义著称,最终在抵抗叛军时自刎殉国。
达鲁花赤:元朝官职名,主要负责地方行政和军事事务,相当于地方长官。
廉访副使:元代官职,负责监察地方官员的廉洁和行政事务。
中大夫:元代官阶,属于中级官员。
陈友谅:元末起义军领袖,曾攻陷江西。
张睢阳:指唐代名将张巡,以坚守睢阳城抵御叛军而闻名。
樊执敬:元代官员,曾任侍御史、山南道廉访使等职,以忠烈著称,最终在与海寇的战斗中殉国。
翰林学士承旨:元代高级文官职位,负责起草诏令和参与朝政。
荣禄大夫:元代高级文官阶位,属于正一品。
柱国:元代高级勋爵,属于正一品。
鲁国公:元代封爵,属于国公级别。
全普庵撒里:元代官员,曾任监察御史、广东廉访使等职,以刚直不阿、敢于弹劾权贵著称。
至正十一年:元朝年号,公元1351年。
颍州:今安徽省阜阳市一带,元代属河南行省。
哈海赤:元代将领,曾与普庵撒里共同守赣州,抵御陈友谅的进攻。
普庵撒里:元代将领,曾守赣州,因不愿投降而自刎。
周镗:元代官员,字以声,浏阳州人,曾任衡阳县丞、大冶县尹等职,以清廉刚正著称。
谢一鲁:元代文人,字至道,浏阳人,曾任石林书院山长,因不屈于贼而被杀。
聂炳:元代官员,字韫夫,江夏人,曾任荆门州知州,因抵御贼寇而战死。
刘耕孙:元代官员,字存吾,茶陵州人,曾任临武县尹,以兴学劝农著称。
俞述祖:元代官员,字绍芳,庆元象山人,曾任沔阳府推官,因不屈于贼而被杀。
桂完泽:元代将领,永嘉人,曾参与讨伐贼寇,因不屈而被杀。
丑闾:元代官员,字时中,蒙古人,曾任安陆府知府,因不屈于贼而被杀。
双节:指夏郡夫人的贞节和忠诚,古代常以‘双节’表彰妇女的贞烈行为。
冯三:湖广省的一名公使,虽不识字,但在面对盗贼时表现出坚定的忠诚和勇气。
孛罗帖木儿:高昌人,元朝官员,曾任江东廉访副使,后在襄阳路达鲁花赤任上,因讨伐盗贼而英勇牺牲。
彭庭坚:温州瑞安人,元朝进士,曾任建宁路崇安县尹,因平定盗贼有功,后在与盗贼的战斗中牺牲。
王伯颜:滨州沾化人,元朝官员,曾任福宁州知州,因拒绝与盗贼合作而被杀,死后被尊为神。
刘濬:兴州人,元朝官员,生平不详,但根据上下文推测,可能与平定盗贼有关。
祖海:金朝进士第一名,曾任河南府尹,因国难而死,子孙定居河南。
濬:祖海的后代,曾任连江县宁善乡巡检。
真定史氏:濬的妻子,出身于宰相家庭,有才识。
王善:江西贼帅,曾率军攻打福建。
福州:福建的省会,历史上多次成为战乱的中心。
辰山:地名,濬在此地三次击败贼军。
中麻:地名,濬在此地与贼军激战。
张破四:贼军中的一名将领,被濬的儿子健斩杀。
朵里不花:蒙古人,曾任辽阳行省右丞,后升任平章政事。
揭阳:广东地名,朵里不花曾在此驻军。
金元祐:土寇首领,曾被朵里不花招降。
野峻台:四川行省参政,曾与平章咬住讨伐贼军。
陈君用:延平人,曾任南平县尹,因战功升任同知建宁路事。
卜理牙敦:北庭人,曾任山南廉访使,因抗贼不屈而死。
潮海:靖安县达鲁花赤,曾率军与贼军作战。
胡斗元:靖安人,曾任鳌溪书院山长,因抗贼不屈而死。
黄云:抚州人,寓居靖安,以勇猛著称,因战死。
魏中立:字伯时,济南人,元朝官员,曾任陕西行台御史中丞,后迁守饶州。在贼寇入侵时,他率众抵抗,最终因不屈而被杀害。
饶州:古代地名,位于今江西省上饶市一带,历史上是重要的行政和文化中心。
义兵:指自愿组织起来抵抗外敌或维护地方秩序的民间武装力量。
蕲水:古代地名,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一带。
信州:古代地名,位于今江西省上饶市一带,历史上是重要的行政和文化中心。
于大本:字德中,密州人,元朝官员,曾任信州总管,因抵抗贼寇而被俘,最终不屈被害。
伪主:指贼寇的首领,自封为统治者。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列传-卷八十二-评注
本文通过叙述伯颜不花的斤、樊执敬、全普庵撒里三位元代官员的事迹,展现了他们在动荡时局中的忠义精神和英勇行为。伯颜不花的斤出身显赫,但并未因此沉溺于富贵,而是以国家安危为己任,多次率军平定叛乱,最终在信州保卫战中自刎殉国,体现了‘城存与存,城亡与亡’的坚定信念。他的忠义不仅表现在战场上,还体现在对母亲的孝道和对朝廷的忠诚上,这种忠孝两全的形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备受推崇。
樊执敬则以刚正不阿、不畏权贵的形象出现。他在面对帝师时不卑不亢,坚守儒家传统,拒绝向异教低头,展现了士大夫的气节。在与海寇的战斗中,他虽因失防而自责,但并未退缩,而是选择与敌人殊死搏斗,最终壮烈殉国。他的行为不仅是对国家的忠诚,也是对儒家‘舍生取义’精神的践行。
全普庵撒里则以敢于弹劾权贵、不畏强权的形象出现。他在太师汪家奴擅权时,敢于在众人面前揭露其罪行,虽因此被贬,但气节不衰,继续抨击权贵,展现了监察官员应有的风骨。他的行为不仅是对朝廷的忠诚,也是对正义的坚守,体现了元代士大夫阶层中少数敢于直言的风范。
这三位人物的事迹,不仅反映了元代社会的动荡和官员的忠义精神,也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忠孝节义’的核心价值观。他们的行为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成为后世忠臣义士的楷模。通过对他们的叙述,文本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还具有强烈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感染力,使读者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和人物的崇高精神。
这段古文记载了元末动荡时期,各地官员和将领在面对贼寇入侵时的英勇事迹。文中的人物多为地方官员或将领,他们在贼寇入侵时,表现出极高的忠诚和勇气,宁死不屈,展现了元代士大夫的气节和责任感。
首先,普庵撒里和哈海赤在赣州的守城战中,面对陈友谅的围攻,坚守城池,最终因粮尽援绝而选择自刎或战死,体现了他们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尤其是普庵撒里,面对贼寇的劝降,毅然斩使拒降,最终自刎殉国,展现了士大夫的气节。
其次,周镗、谢一鲁、聂炳等地方官员在面对贼寇时,表现出极高的责任感和勇气。周镗在浏阳无城可守的情况下,毅然决定留守,最终被贼寇杀害;谢一鲁在贼寇攻陷潭州后,虽奉亲匿于岩谷,但最终仍被贼寇所杀;聂炳在荆门失守后,率军复城,最终因援绝城陷而被杀。这些人物的行为,展现了元代士大夫在危难时刻的担当和勇气。
此外,刘耕孙、俞述祖、桂完泽、丑闾等人也在各自的岗位上,表现出极高的忠诚和责任感。刘耕孙在茶陵失守后,倾家募兵,最终战死;俞述祖在沔阳城陷后,被贼寇所执,宁死不降;桂完泽在昱岭关与贼寇作战,最终被俘不屈而死;丑闾在安陆府失守后,宁死不降,最终被贼寇杀害。这些人物的行为,展现了元代士大夫在危难时刻的忠诚和勇气。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记载元末动荡时期各地官员和将领的英勇事迹,展现了元代士大夫的气节和责任感。他们在面对贼寇入侵时,宁死不屈,展现了极高的忠诚和勇气,成为后世士大夫的楷模。这段文字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反映了元代士大夫的精神风貌。
这段古文通过几个历史人物的故事,展现了元朝末年社会动荡时期,官员和普通百姓在面对盗贼和叛乱时的忠诚与勇气。冯三虽不识字,但在面对盗贼的威胁时,坚决不从,最终英勇牺牲,其妻也随他投江而死,展现了夫妻间的深厚情感和对正义的坚守。
孛罗帖木儿作为元朝官员,多次率军讨伐盗贼,虽在战斗中屡遭挫折,但始终坚持不懈,最终在战斗中牺牲,体现了官员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彭庭坚和王伯颜的故事则展现了官员在面对盗贼时的智慧和勇气,他们不仅通过军事手段平定叛乱,还在民间树立了崇高的威望,死后被尊为神,受到百姓的祭祀。
这些故事不仅反映了元朝末年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也展现了人们在逆境中的坚韧和勇敢。通过这些历史人物的形象,古文传达了一种对正义和忠诚的崇高追求,以及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情感。这些故事具有深刻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是研究元朝历史和社会的重要资料。
这段古文记载了元末明初时期,各地官员和将领在面对贼寇入侵时的英勇抗争事迹。通过这些历史事件,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以及人们在危难时刻所表现出的忠诚与勇敢。
首先,濬的妻子真定史氏在危急时刻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勇气。她不仅鼓励丈夫聚兵抗敌,还亲自出资助战,最终帮助濬在辰山取得了三战三捷的胜利。这种女性在战争中的积极参与,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角色的认可和尊重。
其次,濬在战斗中表现出的坚韧和不屈精神令人敬佩。尽管最终被俘并遭受酷刑,他依然骂声不绝,直至壮烈牺牲。这种宁死不屈的精神,体现了古代士大夫对忠诚和节操的坚守。
朵里不花作为蒙古人,却在元末乱世中为朝廷效力,最终在与贼军的战斗中英勇牺牲。他的事迹不仅展示了蒙古将领的忠诚,也反映了元朝末年各族群之间的复杂关系。
野峻台和陈君用的事迹则展现了地方官员在乱世中的担当与责任。他们不仅在战场上奋勇杀敌,还在战后积极恢复地方秩序,体现了古代官员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
卜理牙敦和潮海的故事则进一步强调了地方官员在抵御外敌入侵中的重要作用。他们不仅在战斗中表现出色,还在战后积极恢复地方秩序,展现了古代官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最后,胡斗元和黄云的事迹则反映了普通百姓在乱世中的抗争精神。他们不仅在战场上奋勇杀敌,还在战后积极恢复地方秩序,展现了古代百姓的坚韧和勇敢。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一系列历史事件,展现了元末明初时期社会的动荡不安,以及人们在危难时刻所表现出的忠诚与勇敢。这些故事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这段古文记载了元朝末年,地方官员魏中立和于大本在面对贼寇入侵时的英勇事迹。魏中立在贼寇攻陷湖广后,迅速组织丁壮,分守险要,表现出极高的军事才能和领导力。尽管官军疲懦,他仍以义兵击退贼寇,展现了不屈不挠的精神。最终,魏中立因不屈而被贼寇杀害,其忠义精神令人敬佩。
于大本在信州被贼寇攻破后,被俘至蕲水。面对贼寇的威逼利诱,他坚决不屈,投印于地,痛骂贼寇首领,最终被害。于大本的行为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忠义观念,即宁死不屈,忠于国家和君主。他的事迹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地方官员在危难时刻的艰难抉择和牺牲精神。
这段古文通过魏中立和于大本的事迹,展现了元朝末年社会的动荡和官员的忠义精神。文中对贼寇的描述,如‘短衣草屡,齿木为杷,削竹为枪,截绯帛为巾襦’,生动地描绘了贼寇的简陋装备和野蛮行径,与官员的忠义形成鲜明对比。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古文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忠义观念,强调官员在面对外敌时应有的责任感和牺牲精神。同时,文中对贼寇的描写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民众的苦难,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艺术特色方面,古文语言简练,叙事清晰,通过具体的人物和事件,生动地再现了历史场景。文中对人物心理和行为的描写,如魏中立的‘须髯尽张’和于大本的‘投印于地’,形象生动,增强了故事的感染力。整体而言,这段古文不仅具有历史价值,也具有较高的文学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