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由明代宋濂(1310年—1381年)等人主持编撰。宋濂是明初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曾任翰林院编修。
年代:编撰于明代洪武年间(14世纪末)。
内容简要:《元史》是“二十四史”之一,共210卷,记载了元朝(1271年—1368年)的历史。全书分为本纪、志、列传三部分,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由于编撰时间仓促,书中存在一些疏漏,但它仍是研究元朝历史的重要文献,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列传-卷八十三-原文
我戮,何面目见天下士乎!”遂赴井而死,年六十一。有诗文传于世。
柏帖穆尔,字君寿,蒙古人。家世历履无所考。居官所至,以廉能著声。至正中,累迁为福建行省左右司郎中。行省治福州。二十七年,大明以骑兵出杉关,取邵武,以舟师由海道趣闽,奄至城下。柏帖穆尔知城不可守,引妻妾坐楼上,慷慨谓曰:“丈夫死国,妇人死夫,义也。今城且陷,吾必死于是,若等能吾从乎?”皆泣曰:“有死而已,无他志也。”缢而死者六人。
有十岁女,度其不能自死,则绐之曰:“汝稽颡拜佛,庶保我无恙也。”甫拜,即挈米囊压之死。乳媪抱其幼子,旁立以泣,柏帖穆尔熟视之,叹曰:“父死国,母死夫,妾与女,从父者也,皆当死。汝三岁儿,于义何所从乎?为宗祀计可也。”乃命媪抱匿旁近民舍,而敛金珠畀之曰:“即有缓急,可以此赎儿命。”有顷,兵入城,即举灯自燃,四围窗火大发,遂自焚死。
迭里弥实,字子初,回回人。性刚介,事母至孝。年四十,犹不仕,或问之,曰:“吾不忍舍吾母以去也。”以宿卫年劳,授行宣政院崇教,三迁为漳州路达鲁花赤,居三年,居甚安之。时陈有定据全闽,八郡之政,皆用其私人以总制之。朝廷命官,不得有所与。大明兵既取福州,兴化、泉州皆纳款。或以告,迭里弥实仰天叹曰:“吾不材,位三品,国恩厚矣,其何以报乎!报国恩者,有死而已。”亡何,吏走白招谕使者至,请出城迓之,迭里弥实从容语之曰:“尔第往,吾行出矣。”乃诣厅事,具公服,北面再拜毕,引斧斫其印文,又大书手版曰“大元臣子”。即入位端坐,拔所佩刀,剚喉中以死。既死,犹手执刀按膝坐,俨然如生时。郡民相聚哭庭中,敛其尸,葬东门外。
时又有获独步丁者,回回人,旧进士,累官佥广东廉访司事;有吕复者,为江西行省左右司都事。皆闲居,寓福州。而复以行省命,摄长乐县尹。福州既下,获独步丁曰:“吾兄弟三人,皆忝进士,受国恩四十年,今虽无官守,然大节所在,其可辱乎!”以石自系其腰,投井死。复亦曰:“吾世食君禄,今虽摄官,若不以死报国,则无以见先人于地下。”引绳自经死。获独步丁兄曰穆鲁丁者,官建康;曰海鲁丁者,官信州。先是,亦皆死国难云。
朴赛因不花,字德中,肃良合台人。有膂力,善骑射。由速古儿赤授利器库提点,再转为资正院判官,累迁同知枢密院事,迁翰林学士,寻升承旨,赐虎符,兼巡军合浦全罗等处军民万户都元帅,除大司农,出为岭北行省右丞,升平章政事。至正二十四年,甘肃行省以孛罗帖木儿矫弑皇后、皇孙,遣人白事,平章政事也速答儿即欲署谕众榜,朴赛因不花持不可曰:“此大事,何得轻信,况非符验公文。”卒不署榜。既而果妄传。会皇太子抚军冀宁,承制拜朴赛因不花翰林学士承旨,迁集贤大学士,又为宣政院使,遂拜中书平章政事。大明兵逼京师,诏朴赛因不花以兵守顺承门,其所领兵仅数百羸卒而已。乃叹息谓左右曰:“国事至此,吾但知与此门同存亡也。”城陷被执,以见主将,唯请速死,不少屈。主将命留营中,终不屈,杀之。
是时有张庸者,字存中,温州人。性豪爽,精太乙数,会世乱,以策干经略使李国凤,承制授庸福建行省员外郎,治兵杉关。顷之,计事赴京师,因进《太乙数图》,顺帝喜之,擢秘书少监。皇太子立大抚军院,命庸团结房山,迁同佥将作院事,又除刑部尚书,仍领团结。会诸寨既降,庸守骆驼谷,遣从事段祯请援于扩廓帖木儿,不报。庸独坚守拒战,众将溃,庸无去志。已而寨民李世杰执庸出降,以见主将,庸不屈,与祯同被杀。
丁好礼,字敬可,真定蠡州人。精律算,初试吏于户部,辟中书掾,授户部主事,擢江南行台监察御史,复入户部为员外郎,拜监察御史,又入户部为郎中,升侍郎。除京畿漕运使,建议置司于通州,重讲究漕运利病,著为成法,人皆便之。除户部尚书。时国家多故,财用空乏,好礼能撙节浮费,国家用度,赖之以给。拜参议中书省事,迁治书侍御史,出为辽阳行省左丞,未行,留为枢密副使。至正二十年,遂拜中书参知政事。时京师大饥,天寿节,庙堂欲用故事大宴会,好礼言:“今民父子有相食者,君臣当修省,以弭大患,燕会宜减常度。”不听,乞谢事,乃以集贤大学士致仕,给全俸家居。扩廓帖木儿扈从皇太子还京,输山东粟以遗朝贵,馈好礼麦百石,好礼不受。二十七年,复起为中书平章政事,寻以论议不合,谢政去,特封赵国公。大明兵入京城,或勉其谒大将,好礼叱之曰:“我以小吏致位极品,爵上公,今老矣,恨无以报国,所欠惟一死耳。”后数日,大将召好礼,不肯行,舁至齐化门,抗辞不屈而死,年七十五。
是日,中书参知政事郭庸亦舁至齐化门,众叱之拜,庸曰:“臣各为其主,死自吾分,何拜之有!”语不少屈而死。庸字允中,蒙古氏,由国学生释褐出身,累迁为陕西行台监察御史,与同列劾知枢密院事也先帖木儿丧师,左迁中兴总管府判官。其后也先帖木儿以罪黜,召拜监察御史,累转参政中书,其节义与好礼并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列传-卷八十三-译文
我杀了人,还有什么脸面见天下的士人呢!”于是跳井而死,享年六十一岁。他留下了诗文传世。
柏帖穆尔,字君寿,蒙古人。他的家世和经历无从考证。他在任职的地方,以廉洁能干著称。至正年间,他多次升迁,最终成为福建行省左右司郎中。行省的治所在福州。二十七年,大明以骑兵从杉关出击,攻占了邵武,又以水师从海路直逼福建,突然到达城下。柏帖穆尔知道城池无法守住,便带着妻妾坐在楼上,慷慨激昂地说:“丈夫为国而死,妻子为夫而死,这是义。现在城池即将陷落,我必定死在这里,你们能跟随我吗?”大家都哭着说:“只有死而已,没有其他想法。”于是有六人上吊而死。
有一个十岁的女儿,柏帖穆尔估计她无法自己死,便骗她说:“你磕头拜佛,或许能保佑我平安无事。”她刚拜完,柏帖穆尔就用米袋压死了她。乳母抱着他的幼子,站在一旁哭泣,柏帖穆尔仔细看了看,叹息道:“父亲为国而死,母亲为夫而死,妾和女儿,都是跟随父亲的,都应当死。你这个三岁的孩子,在义上该跟随谁呢?为了宗祀的延续,你可以活下去。”于是命令乳母抱着孩子躲到附近的民舍,并收集了一些金银珠宝给她,说:“如果有紧急情况,可以用这些来赎孩子的命。”不久,敌军攻入城中,柏帖穆尔便点燃了灯,四周的窗户都燃起了大火,他自焚而死。
迭里弥实,字子初,回回人。他性格刚直,侍奉母亲非常孝顺。四十岁时,他仍然没有做官,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我不忍心离开我的母亲。”因为他在宿卫中多年劳苦,被任命为行宣政院崇教,三次升迁后成为漳州路达鲁花赤,任职三年,生活非常安定。当时陈有定控制了整个福建,八郡的政务都由他的私人亲信总揽。朝廷任命的官员,无法参与政务。大明军队攻占福州后,兴化、泉州都投降了。有人告诉迭里弥实,他仰天长叹道:“我无能,位居三品,国家对我恩重如山,我该如何报答呢!报答国恩的,只有死而已。”不久,官吏跑来报告说招谕使者到了,请他出城迎接,迭里弥实从容地说:“你先去,我随后就来。”于是他来到厅堂,穿上公服,向北拜了两拜,然后用斧头砍掉了印文,又在手版上大书“大元臣子”。接着他坐在座位上,拔出佩刀,刺入喉咙而死。死后,他仍然手握刀柄,按膝而坐,仿佛还活着。郡民聚集在庭院中哭泣,收敛了他的尸体,葬在东门外。
当时还有一位叫获独步丁的人,回回人,曾是进士,历任广东廉访司佥事;还有一位叫吕复的人,曾任江西行省左右司都事。他们都闲居在福州。吕复因为行省的命令,代理长乐县尹。福州陷落后,获独步丁说:“我们兄弟三人,都是进士,受国恩四十年,现在虽然没有官职,但大节所在,怎能受辱!”他用石头系在腰间,投井而死。吕复也说:“我们世代食君禄,现在虽然只是代理官职,但如果不以死报国,就无法在地下见先人。”于是上吊而死。获独步丁的哥哥穆鲁丁在建康任职,海鲁丁在信州任职。在此之前,他们也都为国难而死。
朴赛因不花,字德中,肃良合台人。他力大无穷,擅长骑射。由速古儿赤被任命为利器库提点,再转为资正院判官,多次升迁后成为同知枢密院事,后又升为翰林学士,不久升为承旨,赐予虎符,兼任巡军合浦全罗等处军民万户都元帅,后又任大司农,出任岭北行省右丞,升为平章政事。至正二十四年,甘肃行省因为孛罗帖木儿假传圣旨杀害皇后、皇孙,派人来报告,平章政事也速答儿立即想发布谕众榜,朴赛因不花坚持不同意,说:“这是大事,怎能轻信,何况没有符验公文。”最终没有发布榜文。后来果然发现是谣言。当时皇太子在冀宁抚军,承制任命朴赛因不花为翰林学士承旨,升为集贤大学士,又任宣政院使,最终被任命为中书平章政事。大明军队逼近京师,诏令朴赛因不花率兵守卫顺承门,他所率领的士兵只有几百名羸弱的士兵。他叹息着对左右说:“国事到了这个地步,我只知道与这座城门共存亡。”城池陷落后,他被俘,见到主将,只求速死,毫不屈服。主将命令将他留在营中,他始终不屈,最终被杀。
当时还有一位叫张庸的人,字存中,温州人。他性格豪爽,精通太乙数,适逢乱世,他向经略使李国凤献策,承制被任命为福建行省员外郎,负责杉关的军事。不久,他因事赴京师,进献了《太乙数图》,顺帝非常喜欢,提拔他为秘书少监。皇太子设立大抚军院,命令张庸团结房山,升为同佥将作院事,又任刑部尚书,仍负责团结事务。当时各寨都已投降,张庸坚守骆驼谷,派遣从事段祯向扩廓帖木儿求援,但没有得到回应。张庸独自坚守拒战,众将溃散,张庸没有离开的打算。后来寨民李世杰抓住张庸投降,将他带到主将面前,张庸不屈,与段祯一同被杀。
丁好礼,字敬可,真定蠡州人。他精通律算,最初在户部试吏,被任命为中书掾,授户部主事,升为江南行台监察御史,又回到户部任员外郎,拜监察御史,再回到户部任郎中,升为侍郎。任京畿漕运使时,他建议在通州设立漕运司,深入研究漕运的利弊,制定了成法,人们都感到便利。后任户部尚书。当时国家多难,财政匮乏,丁好礼能够节省不必要的开支,国家的用度依赖他得以维持。拜参议中书省事,升为治书侍御史,出任辽阳行省左丞,未到任,留任枢密副使。至正二十年,被任命为中书参知政事。当时京师大饥,天寿节时,朝廷想按照惯例举行大宴会,丁好礼说:“现在百姓中有父子相食的情况,君臣应当反省,以消除大患,宴会应当减少。”朝廷不听,他请求辞官,于是以集贤大学士的身份退休,享受全俸在家居住。扩廓帖木儿随皇太子回京,运送山东的粮食送给朝中权贵,送给丁好礼一百石麦子,丁好礼不接受。二十七年,他再次被起用为中书平章政事,不久因意见不合,辞官离去,被封为赵国公。大明军队进入京城时,有人劝他去拜见大将,丁好礼叱责道:“我从小吏做到极品,爵至上公,现在老了,只恨无法报国,所欠的只有一死而已。”几天后,大将召见丁好礼,他不肯去,被抬到齐化门,他抗辞不屈而死,享年七十五岁。
当天,中书参知政事郭庸也被抬到齐化门,众人叱责他下拜,郭庸说:“臣各为其主,死是我的本分,有什么可拜的!”他毫不屈服而死。郭庸字允中,蒙古人,由国学生出身,历任陕西行台监察御史,与同僚弹劾知枢密院事也先帖木儿丧师,被贬为中兴总管府判官。后来也先帖木儿因罪被罢免,郭庸被召回任监察御史,多次升迁后成为中书参政,他的节义与丁好礼并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列传-卷八十三-注解
普颜不花:蒙古族,字希古,元朝官员,以忠义著称。
至正五年:元朝年号,公元1345年。
国子生:元朝国子监的学生,国子监是古代最高学府。
右榜进士第一人:元朝科举考试中,蒙古人和色目人参加的右榜考试的第一名。
翰林修撰:元朝翰林院的官职,负责编修国史。
达鲁花赤:元朝地方行政长官的称号,意为“镇守者”。
中书参知政事:元朝中书省的高级官员,相当于副宰相。
益都路:元朝行政区划,位于今山东省。
平章政事:元朝高级官员,相当于宰相。
大明兵:指明朝的军队。
申荣:元朝官员,以忠义著称。
闵本:元朝官员,字宗先,以刚正不阿著称。
拜住:元朝官员,字闻善,以忠义著称。
赵弘毅:元朝官员,字仁卿,以忠义著称。
郑玉:元朝学者,字子美,以学问和忠义著称。
黄冔:元朝学者,字殷士,以博学和忠义著称。
柏帖穆尔:蒙古人,字君寿,至正年间任福建行省左右司郎中,以廉能著称。福州城陷时,与家人一同殉国。
迭里弥实:回回人,字子初,性刚介,事母至孝。曾任漳州路达鲁花赤,福州城陷时,选择殉国。
获独步丁:回回人,旧进士,曾任广东廉访司佥事。福州城陷时,选择投井殉国。
朴赛因不花:肃良合台人,字德中,曾任同知枢密院事、翰林学士承旨等职。大明兵逼京师时,坚守顺承门,城陷后被执不屈而死。
张庸:温州人,字存中,精太乙数,曾任福建行省员外郎、刑部尚书等职。骆驼谷之战中坚守不屈,最终被杀。
丁好礼:真定蠡州人,字敬可,精律算,曾任户部尚书、中书参知政事等职。大明兵入京城时,拒绝投降,最终不屈而死。
郭庸:蒙古氏,字允中,曾任陕西行台监察御史、中书参知政事等职。大明兵入京城时,拒绝投降,最终不屈而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列传-卷八十三-评注
这段古文记载了元朝末年几位忠义之士的事迹,展现了他们在国家危难之际的忠诚与牺牲精神。普颜不花、申荣、闵本、拜住、赵弘毅、郑玉和黄冔等人,面对明朝军队的进攻,选择了坚守忠诚,宁死不屈。他们的行为不仅体现了个人对国家的忠诚,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忠义的高度推崇。
普颜不花的事迹尤为突出,他在建宁城被围时,坚守城池六十四日,最终大败敌军。城陷后,他选择与城共存亡,展现了极高的忠诚和勇气。他的妻子阿鲁真和家人在得知他的决定后,也选择了自杀,体现了家族对忠义的共同坚守。
申荣在东昌城被围时,面对敌众我寡的局面,选择了自杀以报国。他的父亲理解并支持他的决定,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忠义的普遍认同。
闵本在京师被攻陷时,与妻子程氏一同自杀,展现了夫妻共同坚守忠义的决心。他们的女儿也选择了自杀,体现了家族对忠义的传承。
拜住和赵弘毅在面对国家危难时,也选择了自杀以报国。他们的行为不仅体现了个人对国家的忠诚,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忠义的高度推崇。
郑玉和黄冔作为学者,面对国家危难,选择了坚守忠诚,宁死不屈。他们的行为不仅体现了个人对国家的忠诚,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忠义的高度推崇。
这些忠义之士的事迹,不仅在当时社会引起了广泛的反响,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的忠诚和牺牲精神,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励着后人坚守忠诚,勇于牺牲。
这段古文记载了元末明初几位忠臣的殉国事迹,展现了他们在国家危难之际的忠贞与气节。这些人物来自不同的民族和背景,但他们在面对国家覆亡时,都选择了以死殉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忠君爱国’的核心价值观。
柏帖穆尔、迭里弥实、获独步丁等人,虽然身份、职位不同,但在国家危难之际,他们都选择了与家人一同殉国,展现了‘丈夫死国,妇人死夫’的传统伦理观念。这种殉国行为不仅是对国家的忠诚,也是对家庭责任的承担,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忠孝两全’的理念。
朴赛因不花和张庸的故事则突出了他们在军事上的坚守与不屈。朴赛因不花在京师陷落时,明知兵力不足,仍选择与城门共存亡,展现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节。张庸在骆驼谷之战中,虽孤立无援,仍坚守阵地,最终不屈而死,体现了‘士可杀不可辱’的精神。
丁好礼和郭庸的故事则更多地展现了他们在政治上的坚守与气节。丁好礼在京师大饥时,反对朝廷大摆宴席,体现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郭庸在大明兵入京城时,拒绝投降,最终不屈而死,展现了‘臣各为其主’的忠贞。
这些忠臣的殉国事迹,不仅是对个人气节的颂扬,更是对元末明初社会动荡、国家危难的历史背景的深刻反映。他们的行为,成为了后世忠臣义士的楷模,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忠义’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艺术特色上看,这段古文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细节描写,成功地塑造了这些忠臣的形象。作者通过他们的言行,展现了他们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他们的忠贞与气节。同时,这段古文也通过对比不同人物的殉国方式,展现了他们在国家危难之际的不同选择,进一步丰富了文本的内涵。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它通过对忠臣殉国事迹的记载,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忠义’精神的核心价值,同时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借鉴和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