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由明代宋濂(1310年—1381年)等人主持编撰。宋濂是明初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曾任翰林院编修。
年代:编撰于明代洪武年间(14世纪末)。
内容简要:《元史》是“二十四史”之一,共210卷,记载了元朝(1271年—1368年)的历史。全书分为本纪、志、列传三部分,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由于编撰时间仓促,书中存在一些疏漏,但它仍是研究元朝历史的重要文献,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列传-卷八十-原文
◎忠义一
李伯温,守贤之孙,彀之子也。
长兄惟则,怀远大将军、平阳征行万户;次伯通。
岁甲戌,锦州张致叛,国王木华黎命击之,大战城北,伯通死焉。
伯温行平阳元帅府事,镇青龙堡,专任东征。
知平阳已陷,弟守忠被执,选骁勇拒守,久之,金人尽锐来攻,守卒夜多遁去,李成开水门导敌入,伯温登堞楼,谓左右曰:“吾兄弟仗节拥麾,受方面之寄,今不幸失利,当以死报国。吾弟已被执,我不可再辱,汝等宜自逃生。”
士卒皆犹豫不忍去,伯温即拔剑杀家属,投井中,以刃植柱,刺心而死。
金人登楼,见伯温抱柱如生,无不嗟叹。
子守正,自幼时尝质于木华黎,后为平阳守,活俘虏甚众,以功授银青荣禄大夫、河东南路兵马都元帅。
岁庚寅,上党、晋阳合兵攻汾州,将陷,守正以义赴援,众寡不敌,别遣老弱百人,曳薪扬尘,多张旗帜,敌惧,遂解去。
汾人持牛酒迎犒者道不绝,且泣谢曰:“幸公完是州,德甚大,愿奉是州以从。”
关中兵屯吉州,酋领杨铁枪以数千人叛,守正出兵擒之。
轩成据隰州,守正往击之,中矢伤足,及归,疮甚,会金人完颜合达攻平阳,守正裹疮战殁。
大帅以其兄守忠代之。
守忠官至银青荣禄大夫、河东南路兵马都元帅,兼知平阳府事。
壬午冬,平阳公胡景山以青龙堡降。
尝从攻益都,北还,军将彭智孙乘间据义州叛,守忠闻之,长驱抵城下,力战,复之。
丁亥夏四月,金纥石烈真袭击平阳行营招讨使权国王按察儿于洪洞,守忠出援之,会于高梁,师溃入城。
平阳副帅夹谷常德潜献东门以纳金兵,城遂陷。
金人执守忠至汴,诱以高爵,使降,守忠骂之,语恶,金人怒,置守忠铁笼中,火炙死。
石珪,泰安新泰人,宋徂徕先生守道之裔孙也,世以读书力田为业。
体貌魁伟,膂力过人,倜傥不羁。
金贞祐南渡,兵戈四起,珪率少壮,负险自保,与滕阳陈敬宗聚兵山东,破张都统、李霸王兵于龟蒙山。
宋将郑元龙以兵迎敌,珪败之于亳阳,遂乘胜引兵入盱眙。
会宋贾涉诱杀涟水忠义军统辖季先,人情不安,众迎珪为帅,呼为太尉。
岁戊寅,太祖使葛葛不罕与宋议和。
己卯,珪令麾下刘顺直抵寻斯干城,入觐,太祖慰劳顺,且敕珪曰:“如宋和议不成,吾与尔永结一家,吾必荣汝。”
顺还告珪,珪心感服,日夜思降。
庚辰,宋果渝盟,珪弃其妻孔氏、子金山,杖剑渡淮。
宋将追之曰:“太尉回,完汝妻子。”
珪不顾,宋将沉珪妻子于淮。
遂率顺及李温,因孛里海归木华黎。
木华黎悦之,谓曰:“若得东平、南京,授汝判之。”
辛巳,木华黎承制授珪光禄大夫、济兖单三州兵马都总管、山东路行元帅,佩金虎符,便宜从事。
后金弃东平,珪与严实分据,收辑济、兖、沂、滕、单诸州。
癸未,太祖诏曰:“石珪弃妻子,提兵归顺,战胜攻取,加授金紫光禄大夫、东平兵马都总管、山东诸路都元帅,余如故。”
秋七月,珪领兵破曹州,与金将郑从宜连战数昼夜,粮绝,援兵不至,军无叛意,珪临阵马仆被擒。
囚至汴,金主壮其为人,诱以名爵,欲使揖,珪愤然曰:“吾身事大朝,官至光禄,复能受封他国耶!假我一朝,当缚尔以献。”
金主大怒,蒸杀于市,珪怡然就死,色不变。
其麾下立社兖州祀焉。
攸哈剌拔都,渤海人,初名兴哥。
世农家,善射,以武断乡井。
金末,避地大宁。
国兵至,出保高州富庶寨,射猎以食。
屡夺大营孳畜,又射死其追者。
国王木华黎率兵攻寨,寨破,奔高州。
国兵围城,下令曰:“能斩攸兴哥首以降,则城中居民皆获生。”
守者召谓曰:“汝奇男子,吾宁忍断汝首以献,汝其往降乎!不然,吾一城生灵,无噍类矣。”
兴哥乃折矢出降。
诸将怒,欲杀之,木华黎曰:“壮士也,留之为吾用。”
俾隶麾下。
从木华黎攻通州,献计,一夕造炮三十、云梯数十,附城,州将惧,出宝货以降。
木华黎命兴哥恣取之,兴哥独取良马三,以赏兵士。
木华黎以其功闻太祖,赐名哈剌拔都。
从木华黎略地燕南,为先锋,至大名,金将徒单登城督战,哈剌拔都射之,中左目,其部将开门南奔,追杀将尽。
论功,赐金符,充随营监察。
戊寅,授金虎符、龙虎卫上将军、河东北路兵马都元帅,镇太原。
时太原新破,哈剌拔都修城池,缮兵甲,招降属邑,市肆不改,远近闻之,皆相率来归。
尝微服夜出,闻民间语曰:“吾属父母子女相失矣,死者不可复生,生者无以为赎,奈何!”
明日,下令军中,凡俘获有亲者听赎,无赀者官为赎之,民得完聚者众。
庚辰二月,金梁知府立西风寨,夺居民耕牛,民群诉之,哈剌拔都领数骑,追杀梁知府,枭首西门,驱耕牛还。
木华黎由葭州渡河西行,哈剌拔都迎之,道破隰州及悬窑、地洞诸寨。
辛巳三月,金兵攻寿阳县王胡庄,垂破,时左右裨将各分兵守险,城中见卒不满百,哈剌拔都夜半引甲骑十余人救之。
道三交,见金兵举烽东、西两山,哈剌拔都趋之,大战。
天将明,金兵遁去,捣太原之虚,由西门俘获哈剌拔都家属。
哈剌拔都闻之,径趋西山,复夺以还。
五月,金赵权府率兵三万围太原,哈剌拔都将骑三十,出西门,令骑曳柴扬尘,声言曰:“国兵三万至矣。”
金兵惧,溃去。
癸未,金马武京来攻太谷县桑梓寨,哈剌拔都设伏于险,将轻骑冲其阵,伏发,大败之。
时
太原诸邑皆平,唯石家昂及盂州陵井寨、忻州清泉寨为唇齿,皆不下。
甲申十月,将兵至陵井,遣卒叩寨门,诈曰纳粮刍,守者弗悟,门启,径入,蹂践之,众溃,其酋长走石家昂,遂平陵井寨。
乙酉二月,清泉寨酋长王壳降,石家昂亦降。
丁亥五月,奸人夜献太原东门于武仙,仙引兵入,哈剌拔都鏖战。
仙兵大至,诸将自城外呼曰:“攸哈剌拔都,汝当出!”
哈剌拔都曰:“真定史天倪,平阳李守忠,隰州田雄,皆失守矣,我又弃太原,将何面目见主上及国王乎!家属任公等所俘,哈剌拔都誓与城同存亡。”
遂殁于阵。
太祖以其子幼,命其表弟王七十复立太原。
己丑,攻凤翔府,中炮死。
哈剌拔都长子忙兀台,嗣镇太原。
任志,潞州人。岁戊寅,太师、国王木华黎略地至潞州,志首迎降,国王授以虎符,俾充元帅,收辑山寨。
数与金兵战,比有功。
金尝擒其长子如山以招之,曰:“降则尔子得生,不降则死。”
志曰:“我为大朝之帅,岂爱一子!”亲射其子殪之。
木华黎尝召诸将议事,志亦预征,道经武安,其县已反为金,志死之。
国王闵之,令其子存袭。
庚寅岁,金将武仙攻潞州,存战死。
辛卯正月,有旨潞州元帅任存妻孥家属,令有司廪给,仍赐第以居之。
十一月,以存父子死事,子立尚幼,先官其侄成为潞州长官,待立长而还授之。
成卒,授立潞州长官,佩金符。
后历泽州尹,迁陈州,卒。
耶律忒末,契丹人。父丑哥,仕辽为都统,辽亡,不屈节,夫妇俱死焉。
金主悯其忠义,授忒末都统。
岁甲戌,国兵至,金徙于汴,忒末及子天祐率众三万内附,授帅府监军,天祐招讨使,从元帅史天倪略赵州平棘、栾城、元氏、柏乡、赞皇、临城等县,籍其民五千余,置吏安辑焉。
岁辛巳,太师木华黎统领诸道兵马,承制加忒末洺州等路征行元帅,与天祐略邢、洺、磁、相、怀、孟,招花马刘元帅,有功。
木华黎又承制授忒末真定路安抚使、洺州元帅,进兵临泽潞,降其民六千余户,以功迁河北西路安抚使,兼泽潞元帅府事。
壬午,致仕,退居真定。
天祐袭职,从天倪攻取益都诸城,略沧、棣,得户七千,兼沧、棣州达鲁花赤,佩金符。
时金盐山卫镇盐场未下,天祐以计克之,岁运盐四千席,以佐军储。
甲申,攻大名,拔之。
乙酉,金降将武仙据真定以叛,杀守将史天倪。
忒末父子夜逾城而出,将以闻,会天倪弟天泽还自北京,遇诸满城,合蒙古诸军南与贼战,走武仙,复真定。
朝廷以天泽袭兄爵,而以天祐镇赵州。
明年,仙复犯真定,天泽潜师出藁城,忒末与其妻石抹氏及家孥在真定者,皆陷焉。
仙遣其仆刘揽儿持书诱天祐曰:“汝能诛赵州官吏以降,当活汝父母,仍授汝元帅;不尔,尽烹之。”
忒末密令揽儿语天祐曰:“仙贼狡猾,汝所知也,毋以我故,堕其机阱,以亏忠节。且忠孝难两全,汝能固守,不失国家大计,我视刀锯甘如蜜矣。”
天祐恸哭承命,驰至藁城,以贼书示天泽。
天泽曰;“王陵之事,照耀史册,汝能遵父命,忠诚许国,功不在王陵下。”
天祐乃趋还赵壁,率众殊死战。
仙怒,尽杀忒末家一十八人。
战于栾城、元氏、高邑、柏乡,仙兵屡挫。
监军张林密构仙党,启关纳贼。
天祐仓皇巷战,手杀数十人,身被十余疮,斩关出,复收散卒围城。
丁亥,贼弃城走,追至藁城,会天泽兵夹击,杀林。
加奉国上将军、洺州征行元帅,兼赵州安抚使。
以伤惫致仕,居赵,卒。
孙世枻,朝列大夫、江西榷茶都转运使。
伯八,晃合丹氏。祖明里也赤哥,尝隶太祖帐下。
初,怯列王可罕与太祖为邻国,誓相亲好,既而败盟,与其子先髡潜谋,欲袭太祖,因遣使通问,许以女妻太祖弟合撒儿。
至期,太祖欲往,明里也赤哥疑其诈,谏止之。
王可罕知谋泄,遂谋入寇,后为太祖所灭。
父脱伦阇里必,扈从太祖征西域,累立奇功。
世祖即位,以伯八旧臣子孙,擢为万户,命领诸部军马屯守欠欠州。
至元十二年,亲王昔列吉、脱铁木儿叛,奔海都。
伯八以闻,且愿提兵往讨之,未得命,为彼所袭,死焉。
脱铁木儿虏其二子八剌、不兰奚,分置左右,居岁余,待之颇厚。
八剌阴结脱铁木儿近侍也里伯秃,谋报父仇,后为也伯里秃家人泄其谋。
八剌知事不成,将家族南奔,脱铁木儿遣骑追之。
至一河,八剌马惊,不能渡,回拒之,射中数人,力穷,兄弟就擒。
脱铁木儿责之曰:“我待汝厚甚,而汝反为此耶!”
八剌曰:“汝背叛君上,害我父,掠我亲属,我誓欲杀汝,以报君父之仇,今力穷被执,从汝所为!”
逼令跪,不屈,以铁挝碎其膝,终不跪,与弟不兰奚同被害。
幼子何都兀赤,官至河北河南道肃政廉访使。
合剌普华,岳璘帖木尔子也。幼侍母奥敦氏居益都,尝叹曰:“幼而不学,有不坠吾宗者乎!”
父时以断事官建牙保定,合剌普华往白其志。
父奇之,俾习畏兀书及经史,记诵精敏,出于天性。
李璮畔,其母携季子脱烈普华避地登、莱间,音问隔绝,号泣彻昼夜。
继从从叔父撒吉思平贼山东,卒奉其母以归。
撒吉思深加器重,自谓其才不及,言于世祖,召给宿卫。
尝以事至益都,于四脚山下置广兴、商山二冶,以劳授金符,为商山铁冶都提举;未及代,以职让其弟。
时兵南伐,馈运繁兴,被选为行都漕运使,帅诸翼兵万五千人,从事飞挽。
南平,上疏言:“亲肺腑,礼大臣,以存国家之体。兴学校,奖名节,以励天下之士。正名分,严考课,以定百官之法。通泉币,却贡献,以厚生民之本。”
又言:“江南新附,宜招旧族,力穑通商,弛征薄入,以抚驯其民,不然,恐尚烦宵旰之虑。”帝多采用其言。
属漕米二十万,由邗沟达于河,舟覆,损十之一,而又每斛视都斛亏三升。时阿合马专政,责偿舟人。合剌普华伏阙抗言:“量之踦赢,出于元降,而水道之虞,非人力所及。且彼虽罄其家,不足以偿,苟朝廷必不任亏损,臣独当其辜。”诏勿治。阿合马愤之,乃出合剌普华为宁海路达鲁花赤,后迁江西宣慰使,未至官,改广东都转运盐使,兼领诸番市舶。
时盗梗盐法,陈良臣扇东莞、香山、惠州负贩之徒万人为乱,江西行省命与招讨使答失蛮讨捕之,先驱斩渠魁,以讯馘告,躬抵贼巢,招诱余党复业,仍条言盐法之不便者,悉除其害。按察使脱欢大为奸利,遂奏罢之。
群盗欧南喜僣王号,伪署丞相、招讨,众号十万。因图上其山川形势,及攻取之策三十余条,遂与都元帅课儿伯海牙、宣慰都元帅白佐、万户王守信等,分兵搤之。未几,右丞唆都督兵征占城、交趾,属护饷道。比至东莞、博罗二界中,遇剧贼欧、钟等,横绝石湾,其锋锐甚。合剌普华身先士卒,且战且行,矢竭马创,徒步格斗,杀数十人,勇气益厉,以众寡不敌,为所执。贼欲奉之为主,不屈,遂遇害于中心冈。是夕,其妻希台特勒氏梦其来告曰:“吾死矣。”知事张德、刘闰亦梦之,二人相继死。而军中往往见其乘骓督战云。后赠户部尚书、守忠全节功臣,谥忠愍。
子二人:偰文质,越伦质。偰文质官至吉安路达鲁花赤,赠宣惠安远功臣、礼部尚书,追封云中郡侯,谥忠襄。子五人,偰玉立、偰直坚、偰哲笃、偰朝吾、偰列篪,皆第进士。偰哲笃官至江西行省右丞,以文学政事称于时。越伦质子善著,偰哲笃子偰百僚逊,善著子正宗、阿儿思兰,皆相继登第。一门世科之盛,当时所希有,君子盖以为其忠义之报云。
刘天孚,字裕民,大名人。由中书译史为东平总管府判官,改都漕运司判官,知冠州,再知许州,所至有治绩。时检核屯田,临颍邓艾口民稻田三百顷,有欲害之者,指为古屯。陈于中书,请复筑之。中书下天孚按实,天孚为辨其非,章数上,乃止。襄城与叶县接壤,其南为湛河,襄城民食沧盐,叶县民食解盐,刻石河南岸以为界。叶县令有贪污者,妄徙石于北二里,诬其民食私盐,系治百余家。两县斗辩,叶县倚陕漕势以凌襄城。中书遣官察其实,天孚为考其元界,移石故处,而叶县令被罪去。岁大旱,天孚祷即雨。野有蝗,天孚令民出捕,俄群乌来,啄蝗为尽。明年麦熟时,有青虫如蟊,食麦,人无可奈何,忽生大花虫,尽嚼之。许人立碑颂焉。
转万亿宝源库同提举,迁江西行省左右司郎中,以母老不赴。俄丁母忧。服除,起知河中府。视事始两月,陕西行省丞相阿思罕为乱,举兵至河中。时事起不虞,达鲁花赤朵儿只趋晋宁告乱,天孚日夜治战守具,选丁壮,分守要害。令河东县达鲁花赤脱因都守大庆关津口,尽收船舫东岸。令判官孙伯帖木儿守汾阴,推官程谦守禹门,河东县尹王文义守风陵等渡。阿思罕军列栅河西岸,使来索舟,天孚度不能拒,凡八遣人至晋宁乞援兵,不报。居七日,阿思罕缚筏河上,欲纵火屠城。同知府事铁哥与河东廉访副使明安答见事急,且患城中人逼,乃诣阿思罕军。阿思罕囚之,而敛船济兵。兵既入城,阿思罕以扼河渡、锁舟楫为天孚罪,欲胁使附己。方坐府治,号令诸军,天孚佩刀直前,众遏之,不得进。退谓幕僚王从善等曰:“吾家本微贱,荷朝命至此,今不幸遭大变,吾何忍从之而负上恩哉!且与其辱于阿思罕之手,吾宁蹈河以死。”遂拂衣出。时天寒,河冰方坚,天孚拔所佩刀斫冰开,北望为国语若祝谢者,再拜已,脱衣帽岸浒,乃投水中。阿思罕大怒,籍其家。郡人咸哀痛之。
事平,诏其弟天惠,给驿以归其柩,葬于大名。赠推诚秉节功臣、中奉大夫、河东山西道宣慰使、护军、彭城郡侯,谥忠毅。
萧景茂,漳州龙溪人也。性刚直孝友。家贫力农。重改至元四年,南胜县民李智甫作乱,掠龙溪。景茂与兄佑集乡丁拒之,据观音山桥险,与贼战。众败,景茂被执。贼胁使从己,景茂骂曰:“狗盗!我生为大元民,死作隔洲鬼,岂从汝为逆耶!”隔洲,其所居里也。贼怒,缚景茂于树,脔其肉,使自啖。景茂益愤骂,贼遂以刀决其口,至耳傍,景茂骂不绝声而死。有司上其事,朝廷命褒表之,仍给钱以葬。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列传-卷八十-译文
◎忠义一
李伯温,是守贤的孙子,彀的儿子。
他的长兄是惟则,担任怀远大将军、平阳征行万户;次兄是伯通。
在甲戌年,锦州的张致叛乱,国王木华黎命令他们去攻打,大战在城北展开,伯通战死。
伯温担任平阳元帅府的事务,镇守青龙堡,专门负责东征。
得知平阳已经陷落,弟弟守忠被俘,他挑选勇猛的士兵坚守,时间久了,金兵全力来攻,守城的士兵大多在夜里逃走,李成打开水门引导敌人进入,伯温登上城楼,对左右说:“我们兄弟仗节拥麾,受命于一方,现在不幸失利,应当以死报国。我弟弟已经被俘,我不能再受辱,你们应该自己逃生。”
士兵们都犹豫不忍离去,伯温便拔剑杀了家属,投井自尽,用刀刺柱,刺心而死。
金兵登上城楼,看到伯温抱着柱子像活着一样,无不感叹。
他的儿子守正,从小就被送到木华黎那里做人质,后来担任平阳守,救活了众多俘虏,因功被授予银青荣禄大夫、河东南路兵马都元帅。
在庚寅年,上党、晋阳联合攻打汾州,即将陷落,守正以义气前往救援,众寡不敌,他派遣老弱百人,拖着柴草扬起尘土,多张旗帜,敌人害怕,于是撤退。
汾州的人们拿着牛酒迎接犒劳的人络绎不绝,并且哭着感谢说:“幸好您保全了这个州,恩德很大,我们愿意奉上这个州跟随您。”
关中的军队驻扎在吉州,酋领杨铁枪带领数千人叛乱,守正出兵擒获了他。
轩成占据隰州,守正前往攻打,中了箭伤到脚,回来后,伤口严重,恰逢金人完颜合达攻打平阳,守正裹着伤口战死。
大帅让他的哥哥守忠接替他的职位。
守忠官至银青荣禄大夫、河东南路兵马都元帅,兼任平阳府的事务。
在壬午年冬天,平阳公胡景山以青龙堡投降。
他曾随军攻打益都,北还时,军将彭智孙趁机占据义州叛乱,守忠听说后,长驱直抵城下,力战,收复了义州。
在丁亥年夏四月,金纥石烈真袭击平阳行营招讨使权国王按察儿于洪洞,守忠出兵救援,在高梁会合,军队溃败入城。
平阳副帅夹谷常德暗中献出东门接纳金兵,城遂陷落。
金人抓住守忠带到汴京,用高官厚禄引诱他投降,守忠骂他们,言辞恶劣,金人愤怒,将守忠放入铁笼中,用火烤死。
石珪,是泰安新泰人,宋朝徂徕先生守道的后裔,世代以读书种田为业。
他体貌魁伟,力量过人,性格豪放不羁。
在金贞祐南渡时,战乱四起,石珪带领年轻人,凭借险要自保,与滕阳的陈敬宗在山东聚集兵力,在龟蒙山打败了张都统、李霸王的军队。
宋将郑元龙带兵迎敌,石珪在亳阳打败了他,于是乘胜带兵进入盱眙。
恰逢宋贾涉诱杀了涟水忠义军统辖季先,人心不安,众人迎接石珪为帅,称他为太尉。
在戊寅年,太祖派葛葛不罕与宋朝议和。
在己卯年,石珪命令部下刘顺直接抵达寻斯干城,入朝觐见,太祖慰劳刘顺,并且命令石珪说:“如果宋朝和议不成,我和你永远结为一家,我一定会荣耀你。”
刘顺回来告诉石珪,石珪心中感动,日夜想着投降。
在庚辰年,宋朝果然背盟,石珪抛弃了妻子孔氏、儿子金山,持剑渡过淮河。
宋将追他说:“太尉回来,保全你的妻子。”
石珪不顾,宋将将石珪的妻子沉入淮河。
于是石珪带领刘顺和李温,通过孛里海归附木华黎。
木华黎很高兴,对他说:“如果得到东平、南京,就让你来管理。”
在辛巳年,木华黎按照制度授予石珪光禄大夫、济兖单三州兵马都总管、山东路行元帅,佩戴金虎符,可以便宜行事。
后来金人放弃东平,石珪与严实分别占据,收编了济、兖、沂、滕、单等州。
在癸未年,太祖下诏说:“石珪抛弃妻子,带兵归顺,战胜攻取,加授金紫光禄大夫、东平兵马都总管、山东诸路都元帅,其余职位不变。”
在秋七月,石珪带兵攻破曹州,与金将郑从宜连续战斗数昼夜,粮食断绝,援兵未到,军队没有叛变的意图,石珪在战场上马倒被擒。
被囚禁到汴京,金主欣赏他的为人,用名爵引诱他,想让他投降,石珪愤然说:“我身事大朝,官至光禄,还能接受他国的封赏吗!给我一天时间,我会把你绑起来献上。”
金主大怒,将他蒸杀于市,石珪怡然就死,面色不变。
他的部下在兖州立社祭祀他。
攸哈剌拔都,是渤海人,原名兴哥。
世代务农,擅长射箭,以武力决断乡里事务。
在金朝末年,避乱到大宁。
国家军队到来,他出保高州富庶寨,靠射猎为生。
屡次夺取大营的牲畜,又射死了追捕他的人。
国王木华黎带兵攻打寨子,寨子被攻破,他逃到高州。
国家军队围城,下令说:“能斩下攸兴哥的头来投降,城中的居民都能活命。”
守城的人召见他说:“你是奇男子,我们宁愿不忍心斩下你的头来献上,你愿意投降吗!不然,我们一城的生灵,就没有活路了。”
兴哥于是折断箭矢出城投降。
诸将愤怒,想杀他,木华黎说:“是壮士,留下来为我们所用。”
让他隶属于麾下。
跟随木华黎攻打通州,献计,一夜之间造了三十门炮、数十架云梯,附在城墙上,州将害怕,献出宝物投降。
木华黎命令兴哥随意取用,兴哥只取了良马三匹,用来赏赐士兵。
木华黎将他的功劳报告给太祖,赐名哈剌拔都。
跟随木华黎在燕南略地,担任先锋,到大名,金将徒单登城督战,哈剌拔都射中他的左眼,他的部将开门南逃,追杀殆尽。
论功行赏,赐予金符,担任随营监察。
在戊寅年,授予金虎符、龙虎卫上将军、河东北路兵马都元帅,镇守太原。
当时太原刚被攻破,哈剌拔都修葺城池,修缮兵甲,招降属邑,市肆不改,远近听说后,都相继来归附。
他曾微服夜出,听到民间说:“我们的父母子女失散了,死者不能复生,生者无法赎身,怎么办!”
第二天,他下令军中,凡是俘获有亲人的可以赎身,没有钱财的由官府赎身,民众得以团聚的很多。
在庚辰年二月,金梁知府建立西风寨,夺取居民的耕牛,民众群起投诉,哈剌拔都带领数骑,追杀梁知府,枭首西门,驱赶耕牛归还。
木华黎从葭州渡河西行,哈剌拔都迎接他,途中攻破隰州及悬窑、地洞等寨子。
在辛巳年三月,金兵攻打寿阳县王胡庄,即将攻破,当时左右裨将各自分兵守险,城中士兵不足百人,哈剌拔都半夜带领十余名甲骑救援。
经过三交,看到金兵在东、西两山举烽火,哈剌拔都赶去,大战。
天将亮时,金兵逃走,捣毁太原的虚处,从西门俘获哈剌拔都的家属。
哈剌拔都听说后,直接赶往西山,再次夺回。
在五月,金赵权府带领三万军队围攻太原,哈剌拔都带领三十骑,出西门,命令骑兵拖着柴草扬起尘土,声称:“国家军队三万人到了。”
金兵害怕,溃散而去。
在癸未年,金马武京来攻打太谷县桑梓寨,哈剌拔都在险要处设伏,带领轻骑冲击敌阵,伏兵出击,大败敌军。
当时
太原的各个城邑都被平定了,只有石家昂和盂州的陵井寨、忻州的清泉寨相互依存,都没有被攻下。
甲申年十月,带兵到陵井,派士兵敲打寨门,假装说是送粮草,守寨的人没有察觉,打开了门,士兵直接冲进去,践踏寨内,众人溃散,他们的酋长逃到石家昂,于是平定了陵井寨。
乙酉年二月,清泉寨的酋长王壳投降,石家昂也投降了。
丁亥年五月,有奸细在夜里把太原的东门献给了武仙,武仙带兵进入,哈剌拔都与之激战。
武仙的军队大量到来,城外的将领们喊道:“攸哈剌拔都,你应该出来!”
哈剌拔都说:“真定的史天倪,平阳的李守忠,隰州的田雄,都已经失守了,我再放弃太原,还有什么脸面去见主上和国王呢!我的家属任由你们俘虏,哈剌拔都誓与城池共存亡。”
于是战死在战场上。
太祖因为他的儿子年幼,命令他的表弟王七十重新建立太原。
己丑年,攻打凤翔府,被炮击中而死。
哈剌拔都的长子忙兀台,继承镇守太原。
任志是潞州人。戊寅年,太师、国王木华黎攻占土地到潞州,任志首先投降,国王授予他虎符,让他担任元帅,收编山寨。
多次与金兵作战,屡次有功。
金国曾经抓住他的长子如山来招降他,说:“投降的话你的儿子就能活,不投降就死。”
任志说:“我是大朝的元帅,怎么会爱惜一个儿子!”亲自射杀了他的儿子。
木华黎曾经召集将领们议事,任志也参与征召,路过武安,那个县已经反叛归附金国,任志死在那里。
国王怜悯他,命令他的儿子任存继承职位。
庚寅年,金国的将领武仙攻打潞州,任存战死。
辛卯年正月,有圣旨命令潞州元帅任存的妻子和家属,由官府供给粮食,还赐予住宅让他们居住。
十一月,因为任存父子为国捐躯,儿子任立还年幼,先任命他的侄子任成为潞州长官,等任立长大后再还给他。
任成去世后,任命任立为潞州长官,佩戴金符。
后来历任泽州尹,调任陈州,去世。
耶律忒末是契丹人。他的父亲丑哥,在辽国担任都统,辽国灭亡后,不屈节,夫妇都死了。
金国的君主怜悯他的忠义,授予耶律忒末都统的职位。
甲戌年,国家的军队到来,金国迁都到汴京,耶律忒末和他的儿子天祐率领三万人归附,被授予帅府监军,天祐为招讨使,跟随元帅史天倪攻占赵州的平棘、栾城、元氏、柏乡、赞皇、临城等县,登记了五千多百姓,安置官吏安抚他们。
辛巳年,太师木华黎统领各路兵马,按照制度加封耶律忒末为洺州等路的征行元帅,与天祐一起攻占邢、洺、磁、相、怀、孟,招降花马刘元帅,有功。
木华黎又按照制度授予耶律忒末真定路安抚使、洺州元帅的职位,进军临泽潞,招降了六千多户百姓,因功升任河北西路安抚使,兼任泽潞元帅府事。
壬午年,退休,退居真定。
天祐继承职位,跟随史天倪攻占益都的各城,攻占沧、棣,得到七千户,兼任沧、棣州的达鲁花赤,佩戴金符。
当时金国的盐山卫镇盐场还没有被攻下,天祐用计策攻克了它,每年运输四千席盐,以补充军需。
甲申年,攻打大名,攻下了它。
乙酉年,金国的降将武仙占据真定反叛,杀死了守将史天倪。
耶律忒末父子夜里翻越城墙出来,准备报告,正好史天倪的弟弟史天泽从北京回来,在满城相遇,联合蒙古的军队向南与叛军作战,赶走了武仙,收复了真定。
朝廷让史天泽继承他哥哥的爵位,而让天祐镇守赵州。
第二年,武仙再次侵犯真定,史天泽秘密出兵到藁城,耶律忒末和他的妻子石抹氏以及家人在真定的,都被困在那里。
武仙派他的仆人刘揽儿拿着书信引诱天祐说:“如果你能杀死赵州的官吏投降,就让你父母活命,还授予你元帅的职位;否则,就把他们全部煮了。”
耶律忒末秘密命令刘揽儿告诉天祐说:“武仙这个贼人狡猾,你是知道的,不要因为我的缘故,落入他的圈套,损害忠节。而且忠孝难以两全,你能坚守,不损害国家的大计,我看刀锯就像蜜一样甜。”
天祐痛哭接受命令,骑马赶到藁城,把叛军的书信给史天泽看。
史天泽说:“王陵的事迹,照耀史册,你能遵从父亲的命令,忠诚报国,功劳不在王陵之下。”
天祐于是赶回赵壁,率领众人拼死作战。
武仙大怒,杀死了耶律忒末一家十八人。
在栾城、元氏、高邑、柏乡作战,武仙的军队屡次受挫。
监军张林秘密勾结武仙的党羽,打开城门放叛军进来。
天祐仓促在巷战中,亲手杀死了几十人,身上受了十几处伤,冲出城门,又收拢散兵围城。
丁亥年,叛军弃城逃跑,追到藁城,与史天泽的军队夹击,杀死了张林。
加封为奉国上将军、洺州征行元帅,兼任赵州安抚使。
因受伤疲惫退休,住在赵州,去世。
孙子世枻,担任朝列大夫、江西榷茶都转运使。
伯八是晃合丹氏。他的祖父明里也赤哥,曾经隶属于太祖的帐下。
起初,怯列王可罕与太祖是邻国,发誓要友好相处,后来背弃盟约,和他的儿子先髡密谋,想要袭击太祖,于是派使者通问,答应把女儿嫁给太祖的弟弟合撒儿。
到了约定的时间,太祖想去,明里也赤哥怀疑其中有诈,劝止了他。
王可罕知道阴谋败露,于是计划入侵,后来被太祖消灭。
他的父亲脱伦阇里必,跟随太祖征讨西域,屡立奇功。
世祖即位后,因为伯八是旧臣的子孙,提拔他为万户,命令他统领各部的军马驻守欠欠州。
至元十二年,亲王昔列吉、脱铁木儿反叛,投奔海都。
伯八报告了这件事,并且愿意带兵去讨伐,没有得到命令,被他们袭击,死在那里。
脱铁木儿俘虏了他的两个儿子八剌、不兰奚,分别安置在左右,住了一年多,对他们很好。
八剌秘密结交脱铁木儿的近侍也里伯秃,计划为父报仇,后来被也伯里秃的家人泄露了计划。
八剌知道事情不成,带着家族向南逃跑,脱铁木儿派骑兵追赶。
到了一条河边,八剌的马受惊,无法渡河,回头抵抗,射中了几个人,力竭,兄弟俩被抓住。
脱铁木儿责备他说:“我对你很好,你却这样对我!”
八剌说:“你背叛君主,害死我父亲,掠夺我的亲属,我发誓要杀你,为君父报仇,现在力竭被抓住,随你处置!”
强迫他跪下,他不屈服,用铁棒打碎了他的膝盖,最终没有跪下,和弟弟不兰奚一起被害。
幼子何都兀赤,官至河北河南道肃政廉访使。
合剌普华是岳璘帖木尔的儿子。小时候侍奉母亲奥敦氏住在益都,曾经感叹说:“小时候不学习,难道不会败坏我的家族吗!”
他的父亲当时以断事官的身份在保定建立官署,合剌普华去表达他的志向。
他的父亲觉得他很奇特,让他学习畏兀文字和经史,他记忆力敏锐,出于天性。
李璮反叛,他的母亲带着小儿子脱烈普华躲避到登州、莱州之间,音讯隔绝,日夜哭泣。
后来跟随叔父撒吉思平定山东的叛贼,最终带着母亲回来。
撒吉思非常器重他,自认为才能不如他,向世祖推荐,召他担任宿卫。
曾经因为事务到益都,在四脚山下设立了广兴、商山两个冶铁厂,因功劳被授予金符,担任商山铁冶都提举;还没有等到交接,就把职位让给了他的弟弟。
当时军队南征,粮草运输繁忙,他被选为行都漕运使,率领一万五千名士兵,负责快速运输。
南平上书说:“亲近皇亲国戚,礼遇大臣,以维护国家的体统。兴办学校,奖励名节,以激励天下的士人。正名分,严格考核,以确定百官的法规。流通货币,拒绝贡献,以厚植百姓的根本。”
又说:“江南新近归附,应该招揽旧族,努力耕作,发展商业,减轻赋税,以安抚百姓,否则恐怕还会让朝廷日夜忧虑。”皇帝大多采纳了他的建议。
当时有二十万漕米从邗沟运到黄河,船翻了,损失了十分之一,而且每斛比都斛少了三升。当时阿合马专权,要求船夫赔偿。合剌普华在朝廷上抗辩说:“量的多少,是朝廷规定的,而水道的危险,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而且他们即使倾家荡产,也不足以赔偿,如果朝廷一定要承担亏损,我愿意独自承担罪责。”皇帝下诏不予追究。阿合马对此很愤怒,于是将合剌普华调任宁海路达鲁花赤,后来升任江西宣慰使,还未到任,又改任广东都转运盐使,兼管诸番市舶。
当时盗贼阻碍盐法,陈良臣煽动东莞、香山、惠州的贩夫走卒万人作乱,江西行省命令他与招讨使答失蛮讨伐,先斩杀了贼首,以讯馘告示,亲自到贼巢,招诱余党复业,并上奏盐法不便之处,全部废除其害。按察使脱欢大肆谋取私利,于是上奏罢免了他。
群盗欧南喜僭称王号,伪设丞相、招讨,号称有十万之众。于是绘制山川形势图,并提出了三十多条攻取策略,与都元帅课儿伯海牙、宣慰都元帅白佐、万户王守信等分兵扼守。不久,右丞唆都督兵征讨占城、交趾,负责保护粮道。到了东莞、博罗二界中,遇到剧贼欧、钟等,横绝石湾,其锋芒甚锐。合剌普华身先士卒,且战且行,箭尽马伤,徒步格斗,杀数十人,勇气更加旺盛,但因众寡不敌,被俘。贼人想奉他为主,他不屈,于是在中心冈遇害。当晚,他的妻子希台特勒氏梦见他来告诉说:“我死了。”知事张德、刘闰也梦见他,二人相继去世。而军中常常看到他骑着骓马督战。后来追赠他为户部尚书、守忠全节功臣,谥号忠愍。
他有两个儿子:偰文质和越伦质。偰文质官至吉安路达鲁花赤,追赠宣惠安远功臣、礼部尚书,追封云中郡侯,谥号忠襄。他有五个儿子,偰玉立、偰直坚、偰哲笃、偰朝吾、偰列篪,都考中进士。偰哲笃官至江西行省右丞,以文学政事著称于当时。越伦质的儿子善著,偰哲笃的儿子偰百僚逊,善著的儿子正宗、阿儿思兰,都相继考中进士。一家世科之盛,当时罕见,君子认为这是他们忠义的回报。
刘天孚,字裕民,大名人。由中书译史任东平总管府判官,改任都漕运司判官,知冠州,再知许州,所到之处都有政绩。当时检核屯田,临颍邓艾口有民稻田三百顷,有人想害他,指为古屯。上书中书省,请求重新修筑。中书省下令刘天孚核实,刘天孚为其辩明是非,多次上奏,才停止。襄城与叶县接壤,其南为湛河,襄城民食沧盐,叶县民食解盐,刻石河南岸以为界。叶县令有贪污者,妄将界石移到北二里,诬告其民食私盐,逮捕治罪百余家。两县争辩,叶县倚仗陕漕的势力欺凌襄城。中书省派官员调查实情,刘天孚考证其原界,将界石移回原处,叶县令被治罪去职。岁大旱,刘天孚祈祷即下雨。野有蝗虫,刘天孚令百姓出捕,不久群乌飞来,将蝗虫啄尽。第二年麦熟时,有青虫如蟊,食麦,人无可奈何,忽然生出大花虫,将青虫吃尽。许人立碑颂扬他。
转任万亿宝源库同提举,升任江西行省左右司郎中,因母亲年老未赴任。不久母亲去世。服丧期满,起用为河中府知府。上任仅两月,陕西行省丞相阿思罕作乱,举兵至河中。当时事起突然,达鲁花赤朵儿只急忙到晋宁告乱,刘天孚日夜准备战守器具,挑选壮丁,分守要害。令河东县达鲁花赤脱因都守大庆关津口,尽收船只于东岸。令判官孙伯帖木儿守汾阴,推官程谦守禹门,河东县尹王文义守风陵等渡口。阿思罕军在河西岸列栅,派人来索要船只,刘天孚估计无法抵抗,先后八次派人到晋宁求援兵,未得回复。过了七天,阿思罕在河上绑筏,欲纵火屠城。同知府事铁哥与河东廉访副使明安答见事急,且担心城中人逼迫,于是前往阿思罕军中。阿思罕将他们囚禁,并收船济兵。兵入城后,阿思罕以扼守河渡、锁舟楫为刘天孚的罪名,想胁迫他归附自己。当时刘天孚正坐在府衙,号令诸军,刘天孚佩刀直前,众人阻止他,不得前进。退下后对幕僚王从善等人说:“我家本微贱,受朝廷任命至此,今不幸遭遇大变,我怎能忍心归附他而辜负皇恩呢!与其受辱于阿思罕之手,我宁愿跳河而死。”于是拂衣而出。当时天寒,河冰正坚,刘天孚拔出佩刀砍开冰,北望用国语祝谢,再拜后,脱衣帽于岸边,跳入水中。阿思罕大怒,抄没其家。郡人皆哀痛之。
事平后,皇帝下诏其弟天惠,给驿送其灵柩归葬于大名。追赠推诚秉节功臣、中奉大夫、河东山西道宣慰使、护军、彭城郡侯,谥号忠毅。
萧景茂,漳州龙溪人。性格刚直孝友。家境贫寒,努力耕作。重改至元四年,南胜县民李智甫作乱,劫掠龙溪。萧景茂与兄长萧佑召集乡丁抵抗,据守观音山桥险,与贼人交战。众人败退,萧景茂被俘。贼人胁迫他归附,萧景茂骂道:“狗盗!我生为大元民,死作隔洲鬼,岂能随你为逆!”隔洲是他所居住的里名。贼人怒,将萧景茂绑在树上,割其肉,让他自己吃。萧景茂更加愤怒地骂,贼人于是用刀割开他的嘴,直到耳旁,萧景茂骂不绝口而死。有司上奏其事,朝廷下令褒奖他,并给钱安葬。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列传-卷八十-注解
李伯温:李伯温是李守贤的孙子,李彀的儿子。他在金朝末年担任平阳元帅府事,镇守青龙堡,负责东征。在平阳陷落后,他选择以死报国,最终自杀身亡。
木华黎:木华黎是成吉思汗的重要将领之一,曾参与多次重要战役,为蒙古帝国的扩张立下汗马功劳。
石珪:石珪是宋徂徕先生守道的后裔,金朝末年率众自保,后归顺蒙古,成为重要的军事将领。他在蒙古对金朝的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最终被金朝俘虏并处死。
攸哈剌拔都:攸哈剌拔都是渤海人,初名兴哥。他在金朝末年因善射而闻名,后归顺蒙古,成为木华黎麾下的重要将领。他在蒙古对金朝的战争中表现出色,屡立战功。
石家昂:石家昂是太原地区的一个要塞,因其地理位置重要,成为军事争夺的焦点。
盂州陵井寨:盂州陵井寨是位于今山西省盂县的一个古代军事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忻州清泉寨:忻州清泉寨位于今山西省忻州市,是古代的一个重要军事据点。
哈剌拔都:哈剌拔都是蒙古帝国时期的一位重要将领,以其忠诚和勇敢著称。
武仙:武仙是金朝末年的一位将领,曾多次与蒙古军队交战。
任志:任志是潞州人,蒙古帝国时期的一位将领,以其忠诚和勇敢著称。
耶律忒末:耶律忒末是契丹人,辽朝灭亡后,他选择效忠金朝,后归附蒙古帝国。
伯八:伯八是蒙古帝国时期的一位将领,出身于晃合丹氏,曾参与多次重要战役。
合剌普华:元朝官员,以忠诚和勇敢著称,曾多次为国家立下功劳。
南平:南平在此指人名,具体历史人物不详,但从上下文推断,应为元朝时期的一位官员,上疏言事,提出多项治国建议。
亲肺腑:原意指亲近自己的亲人,此处比喻亲近信任的臣子,以巩固国家根基。
礼大臣:指以礼相待朝廷中的重臣,体现对大臣的尊重和重视。
兴学校:提倡兴办教育,培养人才,以促进国家文化教育的发展。
奖名节:奖励有德行和节操的人,以激励社会风气。
正名分:明确官员的职责和地位,以维护朝廷秩序。
严考课:严格考核官员的政绩,以确保官员的廉洁和效率。
通泉币:指流通货币,促进经济繁荣。
却贡献:减少或免除地方向中央的进贡,以减轻百姓负担。
厚生民之本:指重视民生,以百姓的生活为根本。
江南新附:指元朝时期新归附的江南地区。
招旧族:招抚旧有的世家大族,以稳定地方。
力穑通商:鼓励农业生产和商业贸易,以促进经济发展。
弛征薄入:减轻赋税,降低百姓负担。
宵旰之虑:指皇帝日夜操劳国事,形容忧虑深重。
阿合马:元朝时期的权臣,掌握大权,专横跋扈。
宁海路达鲁花赤:元朝地方官职,达鲁花赤为蒙古语,意为“镇守者”,宁海路为地名。
江西宣慰使:元朝地方官职,宣慰使为地方行政长官,负责安抚和管理地方。
广东都转运盐使:元朝官职,负责盐务管理和运输。
陈良臣:元朝时期的叛乱首领,曾煽动民众作乱。
答失蛮:元朝官员,曾参与平定叛乱。
脱欢:元朝官员,曾因贪污被罢免。
欧南喜:元朝时期的叛乱首领,曾自称王号。
课儿伯海牙:元朝将领,曾参与平定叛乱。
白佐:元朝将领,曾参与平定叛乱。
王守信:元朝将领,曾参与平定叛乱。
唆都:元朝将领,曾率兵征讨占城、交趾。
刘天孚:元朝官员,以廉洁和忠诚著称,曾多次为民请命。
萧景茂:元朝时期的忠义之士,因抵抗叛乱而英勇牺牲。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列传-卷八十-评注
这段古文主要讲述了金朝末年几位重要人物的生平事迹,特别是他们在蒙古帝国扩张过程中的角色和命运。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李伯温的故事展现了他对国家的忠诚和牺牲精神。他在平阳陷落后选择自杀,体现了古代士大夫‘宁死不屈’的气节。这种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备受推崇,尤其是在战乱时期,忠义之士往往被视为楷模。
木华黎作为蒙古帝国的重要将领,他的军事才能和领导力在这段文字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军事指挥官,还是一位善于用人、懂得赏罚分明的领导者。他的存在对蒙古帝国的扩张起到了关键作用。
石珪的故事则展现了他在金朝末年的动荡局势中如何自保并最终归顺蒙古的过程。他的选择反映了当时许多地方豪强在面对强大外敌时的无奈和抉择。石珪的忠诚和勇敢使他在蒙古帝国中获得了重要地位,但最终他的命运却充满了悲剧色彩。
攸哈剌拔都的故事则突出了他的勇猛和智慧。他不仅是一位出色的射手,还是一位善于用兵的将领。他在蒙古对金朝的战争中屡立战功,展现了他在战场上的卓越才能。同时,他对平民的关怀和治理能力也使他赢得了民心。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几位历史人物的故事,生动地描绘了金朝末年的动荡局势和蒙古帝国的崛起过程。这些人物的事迹不仅具有历史价值,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面性。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这段文本主要描述了蒙古帝国时期在太原地区的军事行动及其相关人物的故事。文本通过详细的叙述,展现了当时复杂的政治和军事局势,以及各个将领的忠诚与勇敢。
首先,文本提到了太原地区的几个重要军事据点,如石家昂、盂州陵井寨和忻州清泉寨。这些据点的争夺反映了当时蒙古帝国与金朝之间的激烈冲突。通过这些据点的得失,可以看出蒙古军队在战略上的灵活性和战术上的巧妙运用。
其次,文本中提到的哈剌拔都、武仙、木华黎等人物,都是当时的重要将领。哈剌拔都的忠诚和勇敢在文本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他誓与城同存亡的决心,展现了蒙古将领的坚定信念和牺牲精神。武仙作为金朝的将领,虽然多次与蒙古军队交战,但最终未能扭转局势,这也反映了金朝在蒙古帝国崛起过程中的衰落。
此外,文本还提到了任志、耶律忒末、伯八和合剌普华等人物。任志的忠诚和勇敢在文本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他为了大义不惜牺牲自己的儿子,展现了蒙古将领的坚定信念和牺牲精神。耶律忒末作为契丹人,辽朝灭亡后选择效忠金朝,后归附蒙古帝国,他的经历反映了当时复杂的民族关系和政权更迭。伯八和合剌普华的故事则展现了蒙古帝国时期将领们的忠诚和勇敢,以及他们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通过详细的叙述和生动的人物描写,展现了蒙古帝国时期在太原地区的军事行动及其相关人物的故事。文本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还通过人物的忠诚和勇敢,传递了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
这段古文主要记载了元朝时期几位官员的事迹,展现了他们在国家治理、平定叛乱、为民请命等方面的忠诚与勇敢。首先,南平上疏言事,提出了多项治国建议,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体现了其深远的政治眼光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他的建议不仅关注国家的整体治理,还特别强调了对民生的重视,如‘通泉币,却贡献,以厚生民之本’,显示出他对百姓生活的深切关怀。
合剌普华的事迹则展现了元朝官员的忠诚与勇敢。他在阿合马专政时期,敢于为舟人抗言,甚至愿意独自承担损失,体现了其不畏强权、敢于担当的精神。后来,他在平定叛乱中身先士卒,最终英勇牺牲,成为忠义的象征。他的事迹不仅在当时广为传颂,也影响了后世,其家族子孙相继登第,成为‘一门世科之盛’的典范,反映了忠义精神的传承与回报。
刘天孚的事迹则突出了其廉洁奉公、为民请命的品质。他在担任地方官员期间,多次为民辨冤,甚至在大旱和蝗灾时,通过祈祷和实际行动帮助百姓渡过难关。他的忠诚和廉洁不仅赢得了百姓的爱戴,也使其成为元朝官员中的楷模。最终,他在面对叛乱时,选择了以死明志,展现了其不屈不挠的忠义精神。
萧景茂的事迹则更加悲壮。他在面对叛乱时,毅然选择抵抗,最终英勇牺牲。他的忠诚和勇敢不仅体现在战斗中,更体现在其面对死亡时的无畏与坚定。他的事迹被朝廷褒奖,成为忠义的象征,激励了后世无数人。
总体而言,这段古文通过几位官员的事迹,展现了元朝时期忠义精神的传承与弘扬。这些官员不仅在政治上有所作为,更在道德和精神层面树立了榜样。他们的忠诚、勇敢、廉洁和为民请命的精神,不仅是元朝历史的宝贵财富,也为后世提供了深刻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