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列传-卷五十八

作者: 由明代宋濂(1310年—1381年)等人主持编撰。宋濂是明初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曾任翰林院编修。

年代:编撰于明代洪武年间(14世纪末)。

内容简要:《元史》是“二十四史”之一,共210卷,记载了元朝(1271年—1368年)的历史。全书分为本纪、志、列传三部分,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由于编撰时间仓促,书中存在一些疏漏,但它仍是研究元朝历史的重要文献,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列传-卷五十八-原文

刘因

刘因,字梦吉,保定容城人。世为儒家,五世祖琮生敦武校尉、临洮府录事判官昉,昉生奉议大夫、中山府录事俣,俣生秉善,金贞祐中南徙。其弟国宝,登兴定进士第,终奉直大夫、枢密院经历。秉善生述,述,因之父也。岁壬辰,述始北归,刻意问学,邃性理之说,好长啸。中统初,左三部尚书刘肃宣抚真定,辟武邑令,以疾辞归。年四十未有子,叹曰:“天果使我无子则已,有子必令读书。”因生之夕,述梦神人马载一儿至其家,曰:“善养之。”既觉而生,乃名曰骃,字梦骥,后改今名及字。

因天资绝人。三岁识书,日记千百言,过目即成诵,六岁能诗,七岁能属文,落笔惊人。甫弱冠,才器超迈,日阅方册,思得如古人者友之,作《希圣解》。国子司业砚弥坚教授真定,因从之游,同舍生皆莫能及。初为经学,究训诂疏释之说,辄叹曰:“圣人精义,殆不止此。”及得周、程、张、邵、朱、吕之书,一见能发其微,曰:“我固谓当有是也。”及评其学之所长,而曰:“邵,至大也;周,至精也;程,至正也;朱子,极其大,尽其精,而贯之以正也。”其高见远识率类此。因蚤丧父,事继母孝,有父、祖丧未葬,投书先友翰林待制杨恕,怜而助之,始克襄事。因性不苟合,不妄交接,家虽甚贫,非其义,一介不取。家居教授,师道尊严。弟子造其门者,随材器教之,皆有成就。公卿过保定者众,闻因名,往往来谒,因多逊避,不与相见,不知者或以为傲,弗恤也。尝爱诸葛孔明静以修身之语,表所居曰“静修”。

不忽木以因学行荐于朝,至元十九年,有诏征因,擢承德郎、右赞善大夫。初,裕皇建学宫中,命赞善王恂教近侍子弟,恂卒,乃命因继之。未几,以母疾辞归。明年,丁内艰。二十八年,诏复遣使者,以集贤学士、嘉议大夫征因,以疾固辞,且上书宰相曰:

因自幼读书,接闻大人君子之余论,虽他无所得,至如君臣之义,自谓见之甚明。如以日用近事言之,凡吾人之所以得安居而暇食,以遂其生聚之乐者,是谁之力与?皆君上之赐也。是以凡我有生之民,或给力役,或出知能,亦必各有以自效焉。此理势之必然,亘万古而不可易,而庄周氏所谓无所逃于天地之间者也。因生四十三年,未尝效尺寸之力,以报国家养育生成之德,而恩命连至,因尚敢偃蹇不出,贪高尚之名以自媚,以负我国家知遇之恩,而得罪于圣门中庸之教也哉!且因之立心,自幼及长,未尝一日敢为崖岸卓绝、甚高难继之行,平昔交友,苟有一日之雅者,皆知因之此心也。但或者得之传闻,不求其实,止于纵迹之近似者观之,是以有高人隐士之目,惟阁下亦知因之未尝以此自居也。向者先储皇以赞善之命来召,即与使者俱行,再奉旨令教学,亦即时应命。后以老母中风,请还家省视,不幸弥留,竟遭忧制,遂不复出,初岂有意于不仕邪?今圣天子选用贤良,一新时政,虽前日隐晦之人,亦将出而仕矣,况因平昔非隐晦者邪!况加以不次之宠,处之以优崇之地邪!是以形留意往,命与心违,病卧空斋,惶恐待罪。

因素有羸疾,自去年丧子,忧患之余,继以痁疟,历夏及秋,后虽平复,然精神气血,已非旧矣。不意今岁五月二十八日,疟疾复作,至七月初二日,蒸发旧积,腹痛如刺,下血不已。至八月初,偶起一念,自叹旁无期功之亲,家无纪纲之仆,恐一旦身先朝露,必至累人,遂遣人于容城先人墓侧,修营一舍,傥病势不退,当居处其中以待尽。遣人之际,未免感伤,由是病势益增,饮食极减。至二十一日,使者持恩命至,因初闻之,惶怖无地,不知所措,徐而思之,窃谓供职虽未能扶病而行,而恩命则不敢不扶病而拜。因又虑,若稍涉迟疑,则不惟臣子之心有所不安,而踪迹高峻,已不近于人情矣。是以即日拜受,留使者,候病势稍退,与之俱行。迁延至今,服疗百至,略无一效,乃请使者先行,仍令学生李道恒,纳上铺马圣旨,待病退,自备气力以行。望阁下俯加矜悯,曲为保全。因实疏远微贱之臣,与帷幄诸公不同,其进与退,若非难处之事,惟阁下始终成就之。

书上,朝廷不强致,帝闻之,亦曰:“古有所谓不召之臣,其斯人之徒欤!”三十年夏四月十有六日卒,年四十五。无子,闻者嗟悼。延祐中,赠翰林学士、资善大夫、上护军,追封容城郡公,谥文靖。欧阳玄尝赞因画像曰:“微点之狂,而有沂上风雩之乐;资由之勇,而无北鄙鼓瑟之声。于裕皇之仁,而见不可留之四皓;以世祖之略,而遇不能致之两生。乌乎!麒麟凤凰,固宇内之不常有也,然而一鸣而《六典》作,一出而《春秋》成。则其志不欲遗世而独往也明矣,亦将从周公、孔子之后,为往圣继绝学,为来世开太平者邪!”论者以为知言。

因所著有《四书精要》三十卷,诗五卷,号《丁亥集》,因所自选。又有文集十余卷,及《小学四书语录》,皆门生故友所录,惟《易系辞说》,乃因病中亲笔云。

吴澄

吴澄,字幼清,抚州崇仁人。高祖晔,初居咸口里,当华盖、临川二山间,望气者徐觉言其地当出异人。澄生前一夕,乡父老见异气降其家,邻媪复梦有物蜿蜓降其舍旁池中,旦以告于人,而澄生。三岁,颖悟日发,教之古诗,随口成诵。五岁,日受千余言,夜读书至旦

母忧其过勤,节膏火,不多与,澄候母寝,燃火复诵习。

九岁,从群子弟试乡校,每中前列。

既长,于《经》、《传》皆习通之,知用力圣贤之学,尝举进士不中。

至元十三年,民初附,盗贼所在蜂起,乐安郑松,招澄居布水谷,乃著《孝经章句》,校定《易》、《书》、《诗》、《春秋》、《仪礼》及大、小《戴记》。

侍御史程钜夫,奉诏求贤江南,起澄至京师。

未几,以母老辞归。

钜夫请置澄所著书于国子监,以资学者,朝廷命有司即其家录上。

元贞初,游龙兴,按察司经历郝文迎至郡学,日听讲论,录其问答,凡数千言。

行省掾元明善以文学自负,尝问澄《易》、《诗》、《书》、《春秋》奥义,叹曰:“与吴先生言,如探渊海。”遂执子弟礼终其身。

左丞董士选延之于家,亲执馈食,曰:“吴先生,天下士也。”

既入朝,荐澄有道,擢应奉翰林文字。

有司敦劝,久之乃至,而代者已至官,澄即日南归。

未几,除江西儒学副提举,居三月,以疾去官。

至大元年,召为国子监丞。

先是,许文正公衡为祭酒,始以《朱子小学》等书授弟子,久之,渐失其旧。

澄至,旦燃烛堂上,诸生以次受业,日昃,退燕居之室,执经问难者,接踵而至。

澄各因其材质,反覆训诱之,每至夜分,虽寒暑不易也。

皇庆元年,升司业,用程纯公《学校奏疏》、胡文定公《六学教法》、朱文公《学校贡举私议》,约之为教法四条:一曰经学,二曰行实,三曰文艺,四曰治事,未及行。

又尝为学者言:“朱子于道问学之功居多,而陆子静以尊德性为主。问学不本于德性,则其敝必偏于言语训释之末,故学必以德性为本,庶几得之。”

议者遂以澄为陆氏之学,非许氏尊信朱子本意,然亦莫知朱、陆之为何如也。

澄一夕谢去,诸生有不谒告而从之南者。

俄拜集贤直学士,特授奉议大夫,俾乘驿至京师,次真州,疾作,不果行。

英宗即位,超迁翰林学士,进阶太中大夫。

先是,有旨集善书者,粉黄金为泥,写浮屠《藏经》。

帝在上都,使左丞速速诏澄为序,澄曰:“主上写经,为民祈福,甚盛举也。若用以追荐,臣所未知。盖福田利益,虽人所乐闻,而轮回之事,彼习其学者,犹或不言。不过谓为善之人,死则上通高明,其极品则与日月齐光;为恶之人,死则下沦污秽,其极下则与沙虫同类。其徒遂为荐拔之说,以惑世人。今列圣之神,上同日月,何庸荐拔!且国初以来,凡写经追荐,不知几举。若未效,是无佛法矣;若已效,是诬其祖矣。撰为文辞,不可以示后世,请俟驾还奏之。”

会帝崩而止。

泰定元年,初开经筵,首命澄与平章政事张圭、国子祭酒邓文原为讲官。

在至治末,诏作太庙,议者习见同堂异室之制,乃作十三室。

未及迁奉,而国有大故,有司疑于昭穆之次,命集议之。

澄议曰:“世祖混一天下,悉考古制而行之。古者天子七庙,庙各为宫,太祖居中,左三庙为昭,右三庙为穆,昭穆神主,各以次递迁,其庙之宫,颇如今之中书六部。夫省部之设,亦仿金、宋,岂以宗庙叙次而不考古乎!”

有司急于行事,竟如旧次云。

时澄已有去志,会修《英宗实录》,命总其事。

居数月,《实录》成,未上,即移疾不出。

中书左丞许师敬奉旨赐宴国史院,仍致朝廷勉留之意,宴罢,即出城登舟去。

中书闻之,遣官驿追,不及而还,言于帝曰:“吴澄,国之名儒,朝之旧德,今请老而归,不忍重劳之,宜有所褒异。”

诏加资善大夫,仍以金织文绮二及钞五千贯赐之。

澄身若不胜衣,正坐拱手,气融神迈,答问亹亹,使人涣若冰释。

弱冠时,尝著说曰:“道之大原出于天,神圣继之,尧、舜而上,道之元也;尧、舜而下,其亨也;洙、泗、邹、鲁,其利也;濂、洛、关、闽,其贞也。分而言之,上古则羲、黄其元,尧、舜其亨,禹、汤其利,文、武、周公其贞乎!中古之统:仲尼其元,颜、曾其亨乎,子思其利,孟子其贞乎!近古之统:周子其元,程、张其亨也,朱子其利也,孰为今日之贞乎?未之有也。然则可以终无所归哉!”

其早以斯文自任如此。

故出登朝署,退归于家,与郡邑之所经由,士大夫皆迎请执业,而四方之士不惮数千里,蹑屩负笈来学山中者,常不下千数百人。

少暇即著书,至将终,犹不置也。

于《易》、《春秋》、《礼记》,各有纂言,尽破传注穿凿,以发其蕴,条归纪叙,精明简洁,卓然成一家言。

作《学基》、《学统》二篇,使人知学之本与为学之序,尤有得于邵子之学。

校定《皇极经世书》,又校正《老子》、《庄子》、《太玄经》、《乐律》,及《八阵图》、郭璞《葬书》。

初,澄所居草屋数间,程钜夫题曰草庐,故学者称之为草庐先生。

天历三年,朝廷以澄耆老,特命次子京为抚州教授,以便奉养。

明年六月,得疾,有大星坠其舍东北,澄卒,年八十五。

赠江西行省左丞、上护军,追封临川郡公,谥文正。

长子文,终同知柳州路总管府事;京,终翰林国史院典籍官。

孙当,自有传。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列传-卷五十八-译文

刘因

刘因,字梦吉,是保定容城人。家族世代为儒家,五世祖刘琮生有敦武校尉、临洮府录事判官刘昉,刘昉生有奉议大夫、中山府录事刘俣,刘俣生有刘秉善,金贞祐年间南迁。他的弟弟刘国宝,考中兴定进士,最终官至奉直大夫、枢密院经历。刘秉善生有刘述,刘述是刘因的父亲。壬辰年,刘述开始北归,专心致志于学问,深入研究性理之学,喜欢长啸。中统初年,左三部尚书刘肃宣抚真定,征召他为武邑县令,因病辞归。四十岁时还没有儿子,感叹道:“如果天意让我没有儿子就算了,如果有儿子,一定要让他读书。”刘因出生的那天晚上,刘述梦见神人骑马带着一个孩子来到他家,说:“好好抚养他。”醒来后刘因就出生了,于是给他取名为骃,字梦骥,后来改名为因,字梦吉。

刘因天资过人。三岁就能识字,每天能记住千百句话,过目不忘,六岁能作诗,七岁能写文章,下笔惊人。刚成年时,才华出众,每天阅读典籍,希望能与古人交朋友,写了《希圣解》。国子司业砚弥坚在真定教授,刘因跟随他学习,同宿舍的学生都赶不上他。起初他研究经学,探究训诂疏释的学说,常常感叹道:“圣人的精义,恐怕不止这些。”后来读到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邵雍、朱熹、吕祖谦的书,一见就能理解其中的深意,说:“我本来就说应该有这些。”评价这些学者的长处时说:“邵雍,学问博大;周敦颐,学问精深;程颢、程颐,学问纯正;朱熹,学问博大精深,并且以纯正贯穿其中。”他的高见远识大多如此。刘因早年丧父,侍奉继母孝顺,父亲和祖父的丧事未办,写信给老朋友翰林待制杨恕,杨恕怜悯并帮助他,才得以完成丧事。刘因性格不随便附和,不轻易与人交往,家里虽然很穷,但不合道义的东西,一点也不要。他在家教授学生,师道尊严。弟子们上门求学,他根据他们的才能教导,都有成就。公卿经过保定的很多,听说刘因的名声,常常来拜访,刘因大多谦逊回避,不与相见,不了解的人以为他傲慢,他也不在意。他曾经喜欢诸葛亮“静以修身”的话,把自己的居所命名为“静修”。

不忽木因为刘因的学问和品行推荐他到朝廷,至元十九年,皇帝下诏征召刘因,任命他为承德郎、右赞善大夫。起初,裕皇在宫中建立学校,命令赞善王恂教导近侍子弟,王恂去世后,就命令刘因接替他。不久,因为母亲生病辞官回家。第二年,母亲去世。二十八年,皇帝再次派遣使者,以集贤学士、嘉议大夫的职位征召刘因,刘因以病坚决推辞,并且上书宰相说:

我从小读书,听到大人君子的议论,虽然其他方面没有收获,但对于君臣之义,自认为看得很清楚。如果用日常生活中的事情来说,我们之所以能够安居乐业,享受生活的乐趣,是谁的力量呢?都是君上的恩赐。所以凡是有生命的人,或者出力服役,或者贡献智慧才能,也一定要各自有所贡献。这是理所当然的,万古不变,正如庄子所说的‘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我活了四十三年,从未为国家效过一点力,以报答国家养育的恩德,而恩命接连到来,我怎敢傲慢不出,贪图高尚的名声来自我取悦,辜负国家知遇之恩,得罪圣门中庸的教诲呢!而且我立心,从小到长大,从未有一天敢做那些高不可攀、难以继续的行为,平时交朋友,只要有一天的交情,都知道我的这种心态。但有些人只是从传闻中得知,不求实情,只从表面现象来看,所以有高人隐士的名声,只有阁下也知道我从未以此自居。以前先储皇以赞善的职位召我,我就与使者一起出发,再次奉旨教学,也立即应命。后来因为老母中风,请求回家探望,不幸母亲去世,竟遭丧事,于是不再出仕,当初哪里有意不仕呢?现在圣天子选用贤良,革新时政,即使是以前隐居的人,也将出仕,何况我平时并非隐居的人呢!何况还加上不寻常的恩宠,安排在优崇的职位上呢!所以身体虽然在家,心却向往朝廷,命运与心愿相违,病卧空斋,惶恐待罪。

我平时就有体弱的毛病,自从去年丧子,忧患之余,又得了疟疾,经过夏天到秋天,后来虽然康复,但精神气血,已不如从前了。没想到今年五月二十八日,疟疾又发作,到七月初二日,旧病复发,腹痛如刺,下血不止。到八月初,偶然起了一个念头,自叹身边没有亲近的亲人,家里没有得力的仆人,恐怕一旦我先去世,必定会连累别人,于是派人到容城先人墓旁,修建一间小屋,如果病情不退,就住在里面等待死亡。派人去的时候,不免感伤,因此病情加重,饮食大减。到二十一日,使者带着恩命到来,我起初听到,惶恐无地,不知所措,慢慢思考后,私下认为虽然因病不能去任职,但恩命不能不扶病拜受。我又担心,如果稍有迟疑,不仅臣子之心不安,而且行为高峻,已不近人情了。所以当天就拜受恩命,留下使者,等病情稍退,与他一起出发。拖延到现在,服用了各种药物,一点效果也没有,于是请使者先走,仍然让学生李道恒,呈上铺马圣旨,等病退后,自己准备力气出发。希望阁下怜悯,曲意保全。我实在是疏远微贱的臣子,与帷幄诸公不同,进退之事,如果不是难处之事,希望阁下始终成全。

上书后,朝廷不强求,皇帝听说后,也说:“古代有所谓不召之臣,大概就是这种人吧!”三十年夏四月十六日去世,享年四十五岁。没有儿子,听到的人都感叹哀悼。延祐年间,追赠翰林学士、资善大夫、上护军,追封容城郡公,谥号文靖。欧阳玄曾经为刘因的画像题赞说:“微点之狂,而有沂上风雩之乐;资由之勇,而无北鄙鼓瑟之声。于裕皇之仁,而见不可留之四皓;以世祖之略,而遇不能致之两生。乌乎!麒麟凤凰,固宇内之不常有也,然而一鸣而《六典》作,一出而《春秋》成。则其志不欲遗世而独往也明矣,亦将从周公、孔子之后,为往圣继绝学,为来世开太平者邪!”评论者认为这是知言。

刘因的著作有《四书精要》三十卷,诗五卷,名为《丁亥集》,是刘因自己选编的。还有文集十余卷,以及《小学四书语录》,都是门生故友记录的,只有《易系辞说》,是刘因病中亲笔写的。

吴澄

吴澄,字幼清,是抚州崇仁人。高祖吴晔,最初住在咸口里,位于华盖山和临川山之间,望气者徐觉说这个地方会出异人。吴澄出生的前一天晚上,乡里的父老看到有异气降到他家,邻居的老妇人又梦见有东西蜿蜒降到他家旁边的池中,早上告诉别人,吴澄就出生了。三岁时,聪明才智日渐显露,教他古诗,随口就能背诵。五岁时,每天能记住千余字,晚上读书到天亮。

母亲担心他过于勤奋,便限制灯油,不给他太多,吴澄等母亲睡下后,再点燃灯火继续读书。

九岁时,他跟随一群孩子参加乡校考试,常常名列前茅。

长大后,他对《经》、《传》都精通,知道要努力学习圣贤的学问,曾经参加进士考试但没有考中。

至元十三年,百姓刚刚归附,盗贼四处蜂起,乐安的郑松邀请吴澄住在布水谷,于是他撰写了《孝经章句》,并校定了《易》、《书》、《诗》、《春秋》、《仪礼》以及大、小《戴记》。

侍御史程钜夫奉诏在江南寻求贤才,将吴澄召到京城。

不久,吴澄因母亲年老辞官回家。

程钜夫请求将吴澄的著作放在国子监,以供学者学习,朝廷命令有关部门到他家抄录上呈。

元贞初年,吴澄游历龙兴,按察司经历郝文将他迎接到郡学,每天听他讲学,记录他的问答,共有数千字。

行省掾元明善自负于文学,曾经向吴澄请教《易》、《诗》、《书》、《春秋》的深奥义理,感叹道:“与吴先生交谈,就像探索深渊大海一样。”于是终身以弟子之礼对待吴澄。

左丞董士选将他请到家中,亲自为他端饭,说:“吴先生是天下的大才。”

吴澄入朝后,董士选推荐他有道,被提拔为应奉翰林文字。

有关部门多次劝他上任,过了很久他才到任,而接替他的人已经到任,吴澄当天就南归了。

不久,他被任命为江西儒学副提举,任职三个月后,因病辞官。

至大元年,他被召为国子监丞。

在此之前,许文正公衡担任祭酒,开始用《朱子小学》等书教授弟子,时间久了,渐渐失去了原来的传统。

吴澄到任后,每天早晨点燃蜡烛在堂上,学生们依次接受教育,太阳偏西时,他退到燕居之室,拿着经书向他请教问题的人络绎不绝。

吴澄根据每个人的资质,反复教导他们,常常到深夜,无论寒暑都不改变。

皇庆元年,他升任司业,采用程纯公的《学校奏疏》、胡文定公的《六学教法》、朱文公的《学校贡举私议》,将其简化为四条教法:一是经学,二是行实,三是文艺,四是治事,但未能实施。

他还曾对学者说:“朱子在道问学方面的功劳较多,而陆子静以尊德性为主。问学如果不以德性为基础,那么其弊端必然会偏向于言语训释的末节,所以学习必须以德性为本,这样才能有所收获。”

议论者于是认为吴澄是陆氏之学,不符合许氏尊信朱子的本意,但也不知道朱、陆的学说究竟如何。

吴澄有一天辞别离去,有些学生没有请假就跟随他南归。

不久,他被任命为集贤直学士,特授奉议大夫,让他乘驿车到京城,到了真州,疾病发作,未能成行。

英宗即位后,他被超迁为翰林学士,晋升为太中大夫。

在此之前,有旨意召集擅长书法的人,用黄金粉为泥,抄写佛经《藏经》。

皇帝在上都,派左丞速速诏吴澄为序,吴澄说:“皇上抄写佛经,为百姓祈福,是非常盛大的举动。但如果用来追荐,臣就不知道了。因为福田利益,虽然人们乐于听闻,但轮回之事,那些学习佛学的人,或许也不说。不过,他们认为行善的人死后会升到高明之处,其极致则与日月齐光;作恶的人死后会沦落到污秽之地,其极致则与沙虫同类。他们的信徒于是提出了荐拔的说法,以迷惑世人。如今列圣的神灵,已经与日月同辉,何须荐拔!况且自建国以来,抄写佛经追荐的举动不知有多少次。如果没有效果,那就是没有佛法了;如果有效果,那就是诬蔑了祖先。撰写这样的文辞,不可以传给后世,请等皇上回京后再上奏。”

恰逢皇帝去世,此事作罢。

泰定元年,初次开设经筵,首先任命吴澄与平章政事张圭、国子祭酒邓文原为讲官。

在至治末年,皇帝下诏建造太庙,议论者习惯于同堂异室的制度,于是建造了十三室。

还没来得及迁奉,国家发生了重大变故,有关部门对昭穆的次序产生了疑问,命令大家商议。

吴澄提议说:“世祖统一天下,完全按照古制行事。古代天子有七庙,每庙各为一宫,太祖居中,左边三庙为昭,右边三庙为穆,昭穆的神主依次递迁,庙的宫室,就像现在的中书六部。省部的设置,也是仿照金、宋,难道宗庙的次序就不考古了吗?”

有关部门急于行事,最终还是按照旧的次序进行。

当时吴澄已经有了离开的念头,恰逢修撰《英宗实录》,他被任命为总负责人。

几个月后,《实录》完成,但还未上呈,他就因病不再出门。

中书左丞许师敬奉旨赐宴国史院,并传达了朝廷挽留的意思,宴会结束后,吴澄立即出城登船离去。

中书省听说后,派官员乘驿车追赶,没有追上,回来对皇帝说:“吴澄是国家的名儒,朝廷的旧臣,如今请求告老还乡,不忍心再劳烦他,应该有所褒奖。”

皇帝下诏加封他为资善大夫,并赐予金织文绮两匹和钞五千贯。

吴澄身体瘦弱,仿佛连衣服都撑不起来,正襟危坐,气度从容,神采飞扬,回答问题滔滔不绝,使人如冰释般豁然开朗。

年轻时,他曾写过一篇文章说:“道的本源出自天,神圣继承下来,尧、舜以上,是道的元;尧、舜以下,是道的亨;洙、泗、邹、鲁,是道的利;濂、洛、关、闽,是道的贞。分开来说,上古时,伏羲、黄帝是元的代表,尧、舜是亨的代表,禹、汤是利的代表,文、武、周公是贞的代表!中古的统绪:孔子是元的代表,颜回、曾子是亨的代表,子思是利的代表,孟子是贞的代表!近古的统绪:周子是元的代表,程颢、张载是亨的代表,朱子是利的代表,谁是今天的贞呢?还没有。那么,难道可以永远无所归属吗?”

他早年就以这样的文化使命为己任。

因此,他出仕朝廷,退隐回家,无论经过哪个郡县,士大夫们都争相邀请他讲学,而四方学子不辞千里,背着书箱来山中求学的人,常常不下千数百人。

稍有闲暇,他就著书立说,直到临终前,仍然没有停止。

他对《易》、《春秋》、《礼记》各有著述,彻底打破了传注的穿凿附会,阐发了其中的深意,条理清晰,叙述简洁,卓然成一家之言。

他写了《学基》、《学统》两篇文章,使人明白学习的根本和为学的顺序,尤其受到邵子之学的影响。

他还校定了《皇极经世书》,并校正了《老子》、《庄子》、《太玄经》、《乐律》,以及《八阵图》、郭璞的《葬书》。

起初,吴澄住的草屋只有几间,程钜夫题名为“草庐”,所以学者们称他为“草庐先生”。

天历三年,朝廷因为吴澄年老,特别任命他的次子吴京为抚州教授,以便照顾他。

第二年六月,吴澄生病,有一颗大星坠落在他的住所东北方,吴澄去世,享年八十五岁。

朝廷追赠他为江西行省左丞、上护军,追封临川郡公,谥号文正。

他的长子吴文,最终担任同知柳州路总管府事;次子吴京,最终担任翰林国史院典籍官。

他的孙子吴当,另有传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列传-卷五十八-注解

刘因:元代著名学者,字梦吉,保定容城人,世为儒家,以学问和品行著称。

儒家: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之一,强调仁、义、礼、智、信等道德伦理,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

性理之说:宋明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探讨宇宙的本源、人性的本质及道德修养等问题。

长啸:古代文人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通过高声吟唱或呼喊来抒发内心的情感。

中统:元世祖忽必烈的年号,时间为1260年至1264年。

经学:研究儒家经典的学问,包括《诗》、《书》、《礼》、《易》、《春秋》等。

训诂疏释:对古代文献进行解释和注释的学问,旨在理解经典的原意。

周、程、张、邵、朱、吕:指宋代理学的代表人物,包括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邵雍、朱熹、吕祖谦等。

诸葛孔明: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字孔明,以智慧和忠诚著称。

静以修身:诸葛亮的名言,强调通过内心的宁静来修养身心。

不忽木:元代官员,曾推荐刘因入朝为官。

承德郎、右赞善大夫:元代官职,承德郎为文散官,右赞善大夫为东宫属官,负责教导太子。

裕皇:指元裕宗,元世祖忽必烈的长子。

集贤学士、嘉议大夫:元代官职,集贤学士为文官,嘉议大夫为文散官。

庄周氏:即庄子,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主张无为而治,追求精神自由。

中庸之教:儒家经典《中庸》所倡导的道德修养和处世原则,强调不偏不倚、和谐平衡。

延祐:元仁宗的年号,时间为1314年至1320年。

翰林学士、资善大夫、上护军:元代高级官职,翰林学士负责文学和学术事务,资善大夫为文散官,上护军为武散官。

容城郡公:元代封爵,容城为刘因的籍贯,郡公为爵位名称。

谥文靖:刘因去世后,朝廷追赠的谥号,文靖意为文雅而安宁。

欧阳玄:元代文学家、史学家,曾为刘因画像作赞。

四书精要:刘因所著的儒家经典注释书,主要对《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进行阐释。

丁亥集:刘因的诗集,收录其自选的诗作。

小学四书语录:刘因的门生和故友所记录的其关于《小学》和《四书》的言论。

易系辞说:刘因在病中亲笔所写的关于《易经·系辞》的注释。

吴澄:元代著名学者,字幼清,抚州崇仁人,以学问和品行著称。

抚州崇仁:今江西省抚州市崇仁县,吴澄的出生地。

华盖、临川二山:位于江西省抚州市的两座山,华盖山和临川山。

望气者:古代通过观察天象、地气等来预测吉凶的人。

颖悟:聪明伶俐,悟性极高。

膏火:古代指灯油,这里比喻学习所需的精力和资源。

乡校:古代地方设立的学校,供地方子弟学习。

经传:指儒家经典及其注释,是古代学者学习的重要内容。

进士:古代科举制度中的最高级别考试,通过者可以获得官职。

至元十三年:元朝的一个年号,指公元1276年。

孝经章句:《孝经》的注释本,孝经是儒家经典之一,强调孝道。

易、书、诗、春秋、仪礼、大、小戴记:这些都是儒家经典,包括《易经》、《尚书》、《诗经》、《春秋》、《仪礼》以及《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

国子监:古代最高学府,负责培养国家官员。

元贞:元朝的一个年号,指公元1295年至1297年。

龙兴:地名,今江西省南昌市。

按察司:古代负责监察地方官员的机构。

行省掾:行省是元朝的地方行政单位,掾是行省的属官。

左丞:古代官职,相当于副宰相。

应奉翰林文字:翰林院中的一种官职,负责起草文书。

至大元年:元朝的一个年号,指公元1308年。

国子监丞:国子监的副职官员。

朱子小学:朱熹编写的儿童启蒙读物,强调道德教育。

皇庆元年:元朝的一个年号,指公元1312年。

司业:国子监的高级官员,负责教学管理。

程纯公、胡文定公、朱文公:分别是程颢、胡安国、朱熹,他们都是宋代的著名理学家。

经学、行实、文艺、治事:这是吴澄提出的教育四法,分别指经典学习、实践行为、文学艺术和治理事务。

陆子静:陆九渊,宋代著名理学家,主张心学。

集贤直学士:集贤院的高级官员,负责文化教育事务。

奉议大夫:古代文官的一种荣誉称号。

英宗:元朝的一位皇帝,指元英宗。

太中大夫:古代文官的一种高级荣誉称号。

浮屠藏经:佛教经典的总称。

泰定元年:元朝的一个年号,指公元1324年。

经筵:古代皇帝与大臣讨论经典的会议。

太庙:古代皇帝祭祀祖先的庙宇。

昭穆:古代宗庙中祖先神位的排列次序。

英宗实录:记录元英宗生平事迹的官方史书。

资善大夫:古代文官的一种荣誉称号。

草庐先生:吴澄的别称,因其居住的草屋而得名。

天历三年:元朝的一个年号,指公元1330年。

临川郡公:吴澄的封号,临川是今江西省抚州市。

谥文正:吴澄去世后,朝廷给予的谥号,意为文治正直。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列传-卷五十八-评注

刘因的生平事迹和学术成就,展现了元代儒家学者的风范。他自幼聪慧,三岁识书,六岁能诗,七岁能属文,显示出非凡的天赋。刘因的学问不仅限于经学,他还深入研究宋代理学,对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邵雍、朱熹等人的思想有深刻理解,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邵雍的学问‘至大’,周敦颐的学问‘至精’,程颢、程颐的学问‘至正’,而朱熹的学问则‘极其大,尽其精,而贯之以正’。这种对理学各家的评价,反映了刘因对儒家思想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

刘因的品行也值得称道。他事继母孝,家贫而不取不义之财,师道尊严,教授弟子随材器教之,皆有成就。他的性格不苟合,不妄交接,虽有名声,却不轻易与权贵交往,表现出一种清高自守的品格。刘因的这种品行,正是儒家所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具体体现。

刘因的学术著作《四书精要》、《小学四书语录》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易系辞说》更是因病中亲笔所写,体现了他对儒家经典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这些著作不仅丰富了儒学的内涵,也为后世学者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料。

吴澄的生平事迹同样展现了元代儒家学者的风范。他自幼聪颖,三岁能诵古诗,五岁日受千余言,显示出非凡的天赋。吴澄的学问和品行,与刘因一样,都是元代儒家学者的典范。他的出生地被望气者预言为‘当出异人’,而他的一生也确实不负众望,成为元代著名的学者。

刘因和吴澄的生平事迹,不仅展现了元代儒家学者的风范,也反映了元代社会的文化氛围和学术水平。他们的学问和品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他们的生平事迹和学术成就的赏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元代儒家学者的思想和精神,以及他们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吴澄是元代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他的生平事迹和学术成就体现了元代儒学的复兴和发展。本文通过吴澄的生平事迹,展现了他在儒学教育、经典研究、政治参与等方面的卓越贡献。

吴澄自幼聪慧,勤奋好学,九岁便在乡校中名列前茅。他不仅精通儒家经典,还致力于圣贤之学的研究,尽管在科举考试中未能中第,但他并未因此放弃学术追求。至元十三年,吴澄在乐安郑松的邀请下,隐居布水谷,专心著述,校定了多部儒家经典,并撰写了《孝经章句》。这一时期的吴澄,展现了他在经典研究方面的深厚造诣。

吴澄的学术成就不仅体现在经典研究上,还体现在他对教育的重视。他在国子监任职期间,提出了“经学、行实、文艺、治事”四法,强调教育的全面性。他认为,学问应以德性为本,这与朱熹的“道问学”和陆九渊的“尊德性”形成了对比。吴澄的教育理念,既继承了朱熹的理学传统,又融入了陆九渊的心学思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体系。

吴澄在政治上也颇有建树。他曾多次被朝廷征召,担任重要职务,如应奉翰林文字、国子监丞、集贤直学士等。尽管他多次以母老为由辞官归隐,但朝廷对他的学术成就和政治才能始终高度重视。吴澄在政治上的表现,体现了他不仅是一位学者,更是一位有责任感的官员。

吴澄的晚年,依然致力于学术研究和教育。他著书立说,校定经典,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他的《学基》、《学统》等著作,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吴澄的学术成就和教育理念,使他成为元代儒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总的来说,吴澄的生平事迹和学术成就,展现了元代儒学的复兴和发展。他不仅在经典研究、教育理念上有着卓越的贡献,还在政治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吴澄的学术思想和教育理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使他成为元代儒学的重要代表人物。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列传-卷五十八》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5321.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