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由明代宋濂(1310年—1381年)等人主持编撰。宋濂是明初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曾任翰林院编修。
年代:编撰于明代洪武年间(14世纪末)。
内容简要:《元史》是“二十四史”之一,共210卷,记载了元朝(1271年—1368年)的历史。全书分为本纪、志、列传三部分,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由于编撰时间仓促,书中存在一些疏漏,但它仍是研究元朝历史的重要文献,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列传-卷五十七-原文
尚文
尚文,字周卿,世为祁州深泽人,后徙保定,遂占籍焉。
文幼颖悟,负奇志。
张文谦宣抚河东,参政王椅荐其才,遂辟掌书记。
未几,西夏行中书省复辟之。
至元六年,始立朝仪,太保刘秉忠言于世祖,诏文与诸儒,采唐《开元礼》及近代礼仪之可行于今者,斟酌损益,凡文武仪仗、服色差等,皆文掌焉。
七年春二月,朝仪成,百官肄习,帝临观之,大悦,遂为定制。
冬十一月,立侍仪司,擢右直侍仪使,转司农都事。
十七年,出守辉州。
时河朔大旱,辉独以祷得雨,境内大稔。
怀孟民马氏、宋氏,诬伏杀人,积岁狱不能决,提刑使者命文谳以论报。
文推迹究情,得狱吏、狱卒罗织状,两狱皆释。
十九年,进户部郎中,奏罢怀、卫竹税提举司,民便之。
二十二年,除御史台都事。
行台御史上封事,言上春秋高,宜禅位皇太子。
太子闻之惧,中台秘其章不发。
答即古阿散等知之,请收内外百司吏案,大索天下埋没钱粮,而实欲发其事,乃悉拘封御史台吏案。
文拘留秘章不与,答即古闻于帝,命宗正薛彻干取其章。
文曰:“事急矣!”即白御史大夫曰:“是欲上危太子,下陷大臣,流毒天下之民,其谋至奸也。且答即古乃阿合马余党,赃罪狼籍,宜先发以夺其谋。”
大夫遂与丞相相议,即入言状,帝震怒曰:“汝等无罪耶?”
丞相进曰:“臣等无所逃罪,但此辈名载刑书,此举动摇人心,宜选重臣为之长,庶靖纷扰。”
帝怒稍解,可其奏。
既而答即古受人金,与其党竟坐奸赃论死,其机实自文发之。
升大司农丞,转少卿,迁吏部侍郎,改江南湖北道肃政廉访使。
三十一年,召为刑部尚书。
元贞初,拜中台侍御史。
时行台御史及浙西宪司劾江浙行省平章不法者十七事,制遣文往诘之。
左验明著,犹力争不服,文以上闻,平章乃言御史违制取会防镇军数。
成宗命省台大臣杂议,咸曰:“平章勋臣之后,所犯者轻,事宜宥;御史取会军数,法当死。”
文抗言:“平章罪状明白,不受簿责,无人臣礼,其罪非轻。御史纠事之官,因兵卒争诉,责其帅如籍均役,情无害法,即有罪亦轻。”
廷辩数四,与省台入奏,帝意始悟,平章、御史各杖遣之。
其守正不阿类如此。
元贞二年,建言:“治平之世,不宜数赦;不急之役,宜且停罢。”
咸为成宗所嘉纳,授河北河南肃政廉访使。
大德元年,河决蒲口,台檄令文按视防河之策。
文建言:
长河万里西来,其势湍猛,至盟津而下,地平土疏,移徙不常,失禹故道,为中国患,不知几千百年矣。
自古治河,处得其当,则用力少而患迟;事失其宜,则用力多而患速。
此不易之定论也。
今陈留抵睢,东西百有余里,南岸旧河口十一,已塞者二,自涸者六,通川者三,岸高于水,计六七尺,或四五尺;北岸故堤,其水比田高三四尺,或高下等,大概南高于北,约八九尺,堤安得不坏,水安得不北也!
蒲口今决千有余步,迅疾东行,得河旧渎,行二百里,至归德横堤之下,复合正流。
或强湮遏,上决下溃,功不可成。
揆今之计,河北郡县,顺水之性,远筑长垣,以御泛滥;归德、徐、邳,民避冲溃,听从安便。
被患之家,宜于河南退滩地内,给付顷亩,以为永业;异时河决他所者,亦如之。
信能行此,亦一时救荒之良策也。
蒲口不塞便。
朝廷从之。
会河朔郡县、山东宪部争言:“不塞则河北桑田尽为鱼鳖之区,塞之便。”
帝复从之。
明年,蒲口复决。
塞河之役,无岁无之。
是后水北入复河故道,竟如文言。
三年,调山东宪使,历行省参知政事、行御史台中丞。
七年,召拜资善大夫、中书左丞。
浙西饥,发廪不足,募民入粟补官以赈之。
山东岁凶,盗贼窃发,出钞八百五十余万贯以弭之。
选十道使者,奏请巡行天下,问民疾苦。
又奏斥罢南方白云宗,与民均事赋役。
西域贾人有奉珍宝进售者,其价六十万锭,省臣平章顾谓文曰:“此所谓押忽大珠也,六十万酬之不为过矣。”
一坐传玩,文问何所用之,平章曰:“含之可不渴,熨面可使目有光。”
文曰:“一人含之,千万人不渴,则诚宝也;若一宝止济一人,则用已微矣。吾之所谓宝者,米粟是也,一日不食则饥,三日则疾,七日则死;有则百姓安,无则天下乱。以功用较之,岂不愈于彼乎!”
平章固请观之,文竟不为动。
年六十九,因疾告老而归。
十年,拜昭文馆大学士、中书右丞、商议中书省事,召不起。
武宗、仁宗之世,屡延致,访以国事,赐燕及金帛有加,进阶自光禄大夫转银青荣禄大夫,仍中书左丞,丐还田里。
延祐六年,拜太子詹事,使三往,乃起。
仁宗命尽言以教太子,待以殊礼。
泰定三年,以中书平章政事致仕。
明年,卒于家,年九十二。
申屠致远
申屠致远,字大用,其先汴人。
金末从其父义徙居东平之寿张。
致远肄业府学,与李谦、孟祺等齐名。
世祖南征,驻兵小濮,荆湖经略使乞寔力台荐为经略司知事,军中机务,多所谟画。
师还,至随州,所俘男女,致远悉纵遣之。
至元七年,崔斌守东平,聘为学官。
十年,御史台辟为掾,不就,授太常太祝,兼奉礼郎。
帝遣太常卿孛罗问毛血之荐,致远对曰:“毛以告纯,血以告新,礼也。”
宋平,焦友直、杨居宽宣慰两浙,举为都事,首言:“宋图籍宜上之朝;江南学田,当仍以赡学。”
行省从之。
转临安
府安抚司经历。临安改为杭州,迁总管府推官。
宋驸马杨镇从子玠节,家富于赀,守藏吏姚溶窃其银,惧事觉,诬玠节阴与宋广、益二王通,有司榜笞,诬服,狱具。
致远谳之,得其情,溶服辜,玠节以贿为谢,致远怒绝之。
杭人金渊者,欲冒籍为儒,儒学教授彭宏不从,渊诬宏作诗有异志,揭书于市,逻者以上。
致远察其情,执渊穷诘,罪之。
属县械反者十七人,讯之,盖因寇作,以兵自卫,实非反者,皆得释。
西僧杨琏真加,作浮图于宋故宫,欲取高宗所书《九经》石刻以筑基,致远力拒之,乃止。
改寿昌府判官。时寇盗窃发,加之造征日本战船,远近骚然,致远设施有方,众赖以安。
二十年,拜江南行台监察御史。
江淮行省宣使郄显、李兼诉平章忙兀台不法,有诏勿问,仍以显等付忙兀台鞫之,系于狱,必抵以死。
致远虑囚浙西,知其冤状,将纵之,忙兀台胁之以势,致远不为动,亲脱显等械,使从军自赎。
桑哥当国,治书侍御史陈天祥使至湖广,劾平章要束木,桑哥摘其疏中语,诬以不道,奏遣使往讯之,天祥就逮。
时行台遣御史按部湖广,咸惮之,莫敢往,致远慨然请行。
比至,累章极论之。
桑哥方促定天祥罪,会致远章上,桑哥气沮。
江西行省平章马合谋于商税外横加征取,忽辛籍乡民为匠户,转运使卢世荣榷茶牟利,致远并劾之。
又言占城、日本不可涉海远征,徒费中国;铨选限以南北,优苦不均,宜考其殿最,量地远近,定为立制,则铨衡平而吏弊革。
他如罢香莎米,弛竹课禁,设司狱官医学职员,皆致远发之。
二十八年,丁父忧,起复江南行台都事,以终制辞。
二十九年,佥江东建康道肃政廉访司事,未至,移疾还。
元贞元年,纂修《世祖实录》,召为翰林待制,不赴。
大德二年,佥淮西江北道肃政廉访司事,行部至和州,得疾卒。
致远清修苦节,耻事权贵,聚书万卷,名曰墨庄。
家无余产,教诸子如师友。
所著《忍斋行稿》四十卷,《释奠通礼》三卷,《杜诗纂例》十卷,《集验方》十二卷,《集古印章》三卷。
子七人:伯骐,征事郎、岭北湖南道肃政廉访司知事;骥,骊,俱为学官;駉,奉政大夫、兵部员外郎。
雷膺
雷膺,字彦正,浑源人。
父渊,金监察御史。
膺生七岁而孤,金末,母侯氏挈膺北归浑源,艰险备尝,织纴为业,课膺读书。
膺笃志于学,事母以孝闻。
太宗时,诏郡国设科选试,凡占儒籍者复其家,膺年甫弱冠,得与其选,愈自砥砺,遂以文学称。
丞相史天泽镇真定,辟为万户府掌书记。
世祖即位,初置十路宣抚司,诏选耆旧使副子弟为僚属,授膺大名路宣抚司员外郎。
中统二年,斡林承旨王鹗、王磐荐膺为翰林修撰、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
五年,调陕西西蜀四川按察司参议。
至元二年,改陕西五路转运司谘议。
四年,用兵于蜀,佩金符,参议左壁总帅府事,师还,升承务郎、同知恩州事。
宪府表荐其能,遂入拜监察御史,首以“正君心、正朝廷百官”为言,又斥聚敛之臣不宜作相。
十一年,加奉议大夫,佥河东山西道提刑按察司事,以称职闻。
十四年,进朝列大夫、山南湖北道提刑按察副使。
是时,江南新附,诸将市功,且利俘获,往往滥及无辜,或强籍新民以为奴隶。
膺出令,得还为民者以数千计。
十八年,转淮西江北道提刑按察副使,以母老辞。
二十年,迁行台侍御史,奉母之官,分司湖广、江西,奏劾按察使二人及行省官吏之不法者。
二十二年,丁母忧,去官。
明年,起复,授中议大夫、江南浙西道提刑按察使。
时苏、湖多雨伤稼,百姓艰食,膺请于朝,发廪米二十万石赈之。
江淮行省以发米太多,议存三之一,膺曰:“布宣皇泽,惠养困穷,行省臣职耳,岂可效有司出纳之吝耶!”行省不能夺,悉给之。
时年六十二,即致仕,归老于山阳。
二十九年,征拜集贤学士。
成宗即位,朝会上都,召诸故老,谘询国政,膺为称首,多所建白。
一日,延见便殿,奏对称旨,赐白玉带环一。
明年,赐钞五千贯,进秩二品。
大德元年夏六月,以疾卒于京师,年七十三。
赠通奉大夫、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参知政事、护军,追封冯翊郡公,谥文穆。
子肇,顺德路总管府判官。
孙豫,南阳府穰县尹。
胡祗皞
胡祗遹,字绍闻,磁州武安人。
少孤,既长读书,见知于名流。
中统初,张文谦宣抚大名,辟员外郎。
明年,入为中书详定官。
至元元年,授应奉翰林文字,寻兼太常博士,调户部员外郎,转右司员外郎,寻兼左司。
时阿合马当国,进用群下,官冗事烦,祗遹建言:“省官莫如省吏,省吏莫如省事。”以是忤权奸,出为太原路治中,兼提举本路铁冶,将以岁赋不办责之。
及其莅职,乃以最闻。
改河东山西道提刑按察副使。
宋平,为荆湖北道宣慰副使。
有佃民诉其田主谋为不轨者,祗遹察其冤,坐告者。
十九年,为济宁路总管,上八事于枢府言军政:曰役重,曰逃户,曰贫难,曰正身入役,曰伪署文牒,曰官吏保结,曰有名无实,曰合并偏颇。
枢府是之,以其言著为定法。
济宁移治巨野县,自国初经兵戈,其废已久,民居未集,风俗朴野。
祗遹选郡子弟,择师教之,亲为讲论,期变其俗,久之,治效以最称。
升山东东西道提刑按察使,所至抑豪右,扶寡弱,以敦教化,以厉士风。
民有父子兄弟相讼
者,必恳切谕以天伦之重,不获已,则绳以法。
召拜翰林学士,不赴,改江南浙西道提刑按察使,未几,以疾归。
二十九年,朝廷徵耆德者十人,祗遹为之首,以疾辞。
三十年,卒,年六十七。
延祐年,赠礼部尚书,谥文靖。
子持,太常博士。
王利用
王利用,字国宾,通州潞县人。
辽赠中书令、太原郡公籍之七世孙,高祖以下皆仕金。
利用幼颖悟,弱冠与魏初同学,遂齐名,诸名公交口称誉之。
初事世祖于潜邸,中书辟为掾,辞不就。
中统初,命监铸百司印章,历太府内藏官,出为山东经略司详议官,迁北京奥鲁同知,历安肃、汝、蠡、赵四州知州,入拜监察御史。
蓟州有禁地,民不得射猎其中,逻者诬州民冒禁,籍其家,利用纠之,逻者诉于上,利用辨愈力,得以所没入悉归之民。
擢翰林待制,兼兴文署,奉旨程试上都、隆兴等路儒士。
升直学士,与耶律铸同修实录。
出为河东、陕西、燕南三道提刑按察副使、四川提刑按察使。
四川土豪有持官府长短者,问得其实,而当以罪,民赖以安。
都元帅塔海,抑巫山县民数百口为奴,民屡诉不决,利用承檄核问,尽出为民。
大德二年,改安西、兴元两路总管。
其在兴元,减职田租额,站户之役于他郡者悉除之,民甚便焉。
有妇毒杀其夫,问药所从来,吏教妇指为富商所货。
狱上,利用曰:“家富而货毒药,岂人情哉?”讯之,果冤也。
未几,致仕,居汉中。
成宗朝,起为太子宾客,首以切于时政者疏上十七事:曰谨畏天戒,取法祖宗,孝事母后,敬奉至尊,抚爱百姓,敦本抑末,清心听政,寡欲养身,酒宜节饮,财宜节用,有功必赏,有罪必罚,杜绝谗言,求纳直谏,官职量材而授,工役相时而动,俾近侍时赴经筵讲读经史。
帝及太子嘉纳之。
皇后闻之,命录别本以进。
利用以老病不能朝,帝遣医诊视之,利用谓弟利贞、利亨曰:“吾受国厚恩,愧不能报,死生有命,药不能为也。”
遂卒,年七十七。
利用每自言,平生读书,于恕字有得焉。
廉希宪当时名相,简重慎许可,尝语人曰:“方今文章政事兼备者,王国宾其人也。”
武宗即位,以官僚旧臣,制赠荣禄大夫、柱国、中书平章政事,封潞国公,谥文贞。
畅师文
畅师文,字纯甫,南阳人。
祖渊,赠中顺大夫、上骑都尉、魏郡伯。
父讷,有诗名,注《地理指掌图》,仕为汴幕官,赠太中大夫、上轻车都尉、魏郡侯。
师文幼警悟,家贫无书,手录口诵,过目辄不忘。
弱冠,谒许衡,与衡门人姚燧、高凝皆相友善。
至元五年,陈时政十六策,丞相安童奇其才,辟为右三部令史。
十二年,丞相伯颜攻宋,选为掾属,从定江南,及归,舟中惟载书籍而已。
十三年,编《平宋事迹》上之。
十四年,除东川行枢密院都事,尽心赞画,多所裨益。
十六年,安西王承制改四川北道宣慰司经历,寻除承直郎、潼川路治中。
修府舍,发地得银五十锭,同僚分师文十锭,不受,用以修庙学及传舍,余作酒器给公用。
十九年,承制改同知保宁路事,治尚平简,反侧以安。
二十二年,佥西蜀四川道提刑按察司事。
二十三年,拜监察御史,纠劾不避权贵,上所纂《农桑辑要》书。
二十四年,迁陕西汉中道巡行劝农副使,置义仓,教民种艺法。
二十八年,改佥陕西汉中道提刑按察司事。
时更提刑按察司为肃政廉访司,就佥本道肃政廉访司事,黜奸举才,咸服其公。
三十一年,徙山南道。
松滋、枝江有水患,岁发民防水,往返数百里,苦于供给,师文以江水安流,悉罢其役。
驸马亦都护家人怙势不法,师文治其甚恶者,流之。
大德二年,改山东道,入为国子司业。
七年,出为陕西行中书省理问官,决滞狱,不少阿徇。
顷之,以疾家居。
九年,擢陕西汉中道肃政廉访副使,又以疾不赴。
十年,改太常少卿,转翰林侍读学士、朝请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
至大元年,修《成宗实录》,赐钞壹百锭,不受。
时制作多出其手。
二年,加少中大夫。
三年,请补外任,除太平路总管。
时大旱,师文捐俸致祷,不数日,澍雨大降,遂为丰年。
当涂人坐杀牛祈雨,囚系者六十余人,师文悯而出之。
公田米积之盈屋,曰:“我家几人,能尽食此乎!”呼贫士及细民,恣其取去。
廉访分司官前后至者,必先谒师文,称为先生。
师文在任未久,境内晏然。
皇庆二年,复召为翰林侍读学士、中奉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奉旨撰《王勃成道记序》等文,赐银贰铤,不受。
除燕南河北道肃政廉访使,以病去官。
延祐元年,征拜翰林学士、资德大夫,行至河南,复以病归襄阳。
四年秋八月,考河南乡试归,次襄县,卒于传舍,年七十一,葬襄阳岘山。
泰定二年,赠资政大夫、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左丞、上护军,追封魏郡公,谥文肃。
后至元八年,加赠推忠守正亮节功臣。
三子,长曰笃,仕至太中大夫、江东道肃政廉访副使。
张炤
张炤,字彦明,济南人。
父信,以商贾起家,赀雄于乡。
壬辰岁饥,出粟赈贷,乡人赖以全活。
炤,幼颖悟力学,始补吏济南,上计寿阳,行省有积年勾考未输银一十万五千两,炤条陈利害切至,遂获免征,民得无扰。
中统元年,辟为中书省掾,俄迁右司提控案牍。
四年,出为山东东路大都督府员外郎。
至元四年,转陕西五路西蜀四川行中书省左右司员外郎。
八年,进阶奉训大夫
知兖州事。时州境亢旱,吏民恳祷不雨,炤始至,甘雨沾足。
闻属邑有桀黠吏,挟官府肆为暴横,炤绳之以法,杖出境外,民害遂息。
十一年,改授淮西等路行中书省左右司郎中。
丞相阿塔海领军进攻瓜洲、镇江,炤运粮储,给战具,凡二年,赞画之力居多。
十三年,扬州未下,丞相阿术提兵攻之。
五月,宋将李庭芝弃城遁泰州,炤领兵迫扬州城下,躬往招谕,制置朱焕以城降,庭芝亦就擒。
炤传檄未下州郡,皆望风款附。
从阿术入觐,世祖赐锦衣、鞍勒。
十三年,升太中大夫、扬州路总管府达鲁花赤,商议行中书省事,佩金虎符。
时行省在扬州,据南北要津,炤抚绥劳来,上下安之。
十六年,改镇江路总管府达鲁花赤,谢病归,购书八万卷,以万卷送济南府学资教育。
二十一年,起为东昌路总管,莅政二年,吏民畏服,以治最称。
二十五年卒,年六十四。
延祐五年,赠太中大夫、东昌路总管,追封清河郡侯,谥敬惠。
子用中,沂州山场同提举。
袁裕
袁裕,字仲宽,洛阳人。幼孤,从兄避难聊城,因家焉。稍长嗜学。
中统初,由聊城县丞辟中书右司掾,始建言“给重囚衣粮医药,免籍其孥、产,止令出焚瘗钱”,后著为令。
顺天路民王住儿,因斗误杀人,其母年七十,言于朝曰:“妾寡且老,恃此儿以为生,儿死,则妾亦死矣。”
裕言于执政曰:“囚误杀人,情非故犯,当矜其母,乞宥之。”执政以闻,帝从之,囚得免死。
南京总管刘克兴掠良民为奴隶,后以矫制获罪,当籍孥、产之半,裕言于中书,止籍其家,奴隶得复为民者数百。
至元六年,迁开封府判官。
洧川县达鲁花赤贪暴,盛夏役民捕蝗,禁不得饮水,民不胜忿,击之而毙,有司当以大逆置极刑者七人,连坐者五十余人。
裕曰:“达鲁花赤自犯众怒而死,安可悉归罪于民!”议诛首恶者一人,余各杖之有差。
部使者录囚至县,疑其太宽,裕辨之益力,遂陈其事状于中书,刑曹竟从裕议。
八年,拜监察御史,俄有旨授西夏中兴等路新民安抚副使,兼本道巡行劝农副使、奉直大夫,佩金符。
时徙鄂民万余于西夏,有司虽与廪食,而流离颠沛犹多。
裕与安抚使独吉请于朝,计丁给地,立三屯,使耕以自养,官民便之。
又言:“西夏羌、浑杂居,驱良莫辨,宜验已有从良书者,则为良民。”从之,得八千余人,官给牛具,使力田为农。
十三年,进甘州等路宣抚副使,兼西夏中兴等路新民安抚副使。
明年,移镇甘州。
十八年,调南阳知府。
明年,召拜刑部侍郎,出为顺德路总管。
郡有铁冶提举张鉴,无子,买妾,其妻妒而杀之。
裕捕其妻,讯之服辜。
裕用法平允,而疾恶不少贷如此。
二十一年,卒于官,年五十九。
裕以其兄有鞠育之恩,令其子师愈推荫兄子仁,师愈后仕至侍御史。
张昉
张昉,字显卿,东平汶上人。父汝明,金大安元年经义进士,官至治书侍御史。
昉性缜密,遇事敢言,确然有守,以任子试补吏部令史。
金亡,还乡里。
严实行台东平,辟为掾。
乡人有执左道惑众谋不轨者,事觉逮捕,诖误甚众,诸僚佐莫敢言,昉独别白出数百人,实才之,进幕职。
时兵后,吏曹杂进,不习文法,东平辖郡邑五十四,民众事繁,簿书填委,漫无统纪。
昉坐曹,躬阅案牍,左酬右答,咸得其当,事无留滞。
初,有将校死事,以弟袭其职者,至是革去,昉辨明,复之,持金夜馈昉,昉却之,惭谢而去。
同里张氏,以丝五万两寄昉家而他适,俄而昉家被火,家人惶骇走避,赀用悉焚,惟力完所寄丝,付张氏。
乙卯,权知东平府事,以疾辞,家居养母。
中统四年,参知中书省事。
商挺镇巴蜀,表为四川等处行枢密院参议。
至元元年,入为中书省左右司郎中,甄别能否,公其黜陟,人无怨言。
三年,迁制国用使司郎中。
制司专职财赋,时宰领之,倚任集事,尤号烦重,昉竭诚赞画,出纳惟谨,赋不加敛,而国用以饶。
四年,丁内忧,哀毁逾制。
寻诏起复,录囚东平,多所平反。
七年,转尚书省左右司郎中。
九年,改中书省左右司郎中。
昉有识虑,损益古今,裁定典宪,时皆宜之,名为称职。
十一年,拜兵刑部尚书,上疏乞骸骨,致其事,卒。
赠中奉大夫、参知政事,追封东平郡公,谥庄宪。
子克遹,平阴县尹。
孙振,秘书著作郎;揆,中书省左司都事;拱,常德路蒙古学教授。
郝彬
郝彬,字景文,霸州信安人也。世祖初,年十六,充太子宿卫,擢扬州路治中。
宋末,鄞县顾闰,聚众海岛,时出攻剽,宋羁縻以官,内附后益横,侵扬州境,彬讨禽之。
泰兴人有被杀二年而捕贼不获者,吏诬平人,狱已具。
彬疑其诬,谳之,果得真贼。
御史荐彬同知淮西道宣慰司事,核户版,理屯田,诸废修举。
江淮财赋总管府掌东宫田赋,其官属皆从詹事院奏授,不隶中书,往往为奸利,诛求无厌。
彬为总管,入见,请受宪司纠察以革私弊,罢所隶六提举司以苏民瘼。
从之,遂罢其四。
国家经费,盐利居十之八,而两淮盐独当天下之半,法日以坏,以彬行户部尚书经理之。
彬请度舟楫所通、道里所均,建六仓,煮盐于场,运积之仓;岁首,听群商于转运司探仓筹定其所,乃买券,又定河商、江商市易之不如法者,著为法。
入为工部尚书,改户部尚书,拜中书参知政事,俄免归。
尚书省立,拜参知政事,辞不获命。
同列
务生事要功,杀无罪之人,彬积诚意开引,或从或违,横不可制。
命兼大司徒,不拜。
仁宗在东宫,彬恳辞至力,因称疾笃。
时相强起之,至奏重赐以饵之,彬不为动。
议罪之,罪无从得,彬坚卧一榻至数月,尚书省臣皆得罪,彬不与焉。
家居七年,足迹未尝一出门外。
仁宗思之,以为大司农卿,未几,谢病。
延祐七年三月卒。
高源
高源,字仲渊,晋州人。
高祖揖,为州法吏,用法公平。
父汝霖,为真定廉访司照磨,使东平,道高唐,遇盗死。
源幼力学,事母孝,补县吏。
中统初,擢卫辉路知事,累升齐河县尹,有遗爱,去官十年,民犹立碑颂之。
迁行台都事,佥江南浙西道提刑按察司事。
劾常州路达鲁花赤马恕夺民田及他不法事。
恕惧,走赂权臣阿合马,以他事诬源。
既系狱,一日,忽释之,莫知所由。
先时,源所居邻里,多阿合马姻戚,素知源事母至孝。
至是,闻源坐非辜,悉诣阿合马曰:“源,孝子也,非但我知之,天必知之。况媒孽之罪非实,若妄杀源,悖天不祥。”
阿合马感悟,得不死。
寻除河间等路都转运副使,抚治有条,灶户逃者皆复业,常赋外,羡余几十万缗。
至元二十四年,为江东道劝农营田使。
二十八年,迁都水监。
开通惠河,由文明门东七十里,与会通河接,置闸七、桥十二,人蒙其利。
授同知湖南道宣慰司事。
卒,年七十七。
子梦弼、良弼、公弼。
杨湜
杨湜,字彦清,真定藁城人。
习章程学,工书算,始以府吏迁检法。
中统元年,辟为中书掾,与中山杨珍、无极杨卞齐名,时人以三杨目之。
中书省初立,国用不足,湜论钞法宜以榷货制国用,朝廷从之,因俾掌其条制。
四年,授益都路宣慰司谘议,迁左司提控掾,请严赃吏法。
至元二年,除河南大名诸处行中书省都事。
三年,立制国用司,总天下钱谷,以湜为员外郎,佩金符。
改宣徽院参议。
湜计帑立籍,具其出入之算,每月终上之,遂定为令。
加诸路交钞都提举,上钞法便宜事,谓平准行用库白金出入,有偷滥之弊,请以五十两铸为锭,文以元宝,用之便。
七年,改制国用司为尚书省,拜户部侍郎,仍兼交钞提举。
时用壬子旧籍定民赋役之高下,湜言:“贫富不常,岁久浸易,其可以昔时之籍,而定今之赋役哉!”
廷议善之,因俾第其轻重,人以为平。
湜心计精析,时论经费者,咸推其能焉。
子克忠,安丰路总管。
孙贞。
吴鼎
吴鼎,字鼎臣,燕人。
至元十七年,见裕宗于东宫,命入宿卫。
二十五年,授织染杂造局总管府副总管,后积官至礼部尚书、宣徽副使。
太德十一年,山东诸郡饥,诏鼎往赈之。
朝廷议发米四万石,钞折米一万石,鼎谓同使者曰:“民得钞,将何从易米?”
同使者曰:“朝议已定,恐不可复得。”
鼎曰:“人命岂不重于米耶!”
言于朝,卒从所请。
至大元年,改正奉大夫、保定路总管。
时皇太后欲幸五台,言者请开保定西五回岭,以取捷径。
遣使即鼎,使视地形,计工费,鼎言:“荒山斗入,人迹久绝,非乘舆所宜往。”
还报,太后喜,为寝其役。
三年,召授资善大夫、同知中政院事。
两浙财赋隶中政者巨万计,前往者率多取其赢,鼎治之,一无私焉。
浙有两富豪,曰朱、张家,多贷与民钱,其后两家诛没,而券之已偿者,亦入于官,官唯验券征理,民不能堪。
鼎力为辨白,始获免。
四年,改京畿澧运使。
皇庆二年,特旨复佥宣征院事;四月,进资政大夫、崇祥院使。
延祐三年卒,年五十有三。
赠荣禄大夫、平章政事、柱国,追封蓟国公,谥孝敏。
梁德圭
梁德圭,字伯温,大兴良乡人。
初给事昭睿顺圣皇后宫,令习国语,通奏对。
年十一,见世祖。
至元十六年,为中书左司员外郎,俄升郎中,六迁至参议尚书省事。
至元三十一年,执政入奏事,帝询其曲折,不能对,德圭从旁辩析,明白通畅,帝大悦,拜参知政事。
在省日久,凡钱谷出纳之制,铨选进退之宜,诸藩赐予之节,命有骤至,不暇阅简牍,同列莫知措辞,德圭数语即定;间遇疑事,则曰某事当如某律,某年尝有此旨,验之皆然。
北京地震,帝阅州郡报囚之数,怪其过多,德圭方在右司,诏问焉。
对曰:“当国者急于征索,蔓延收系,以致此尔。”
帝感悟,为大赦中外逋负,民赖以苏。
大德间,成宗即位,一遵祖武,庙堂以安静为治,求进者不得逞其志,朋聚兴怨,摭事中伤德圭。
会帝有疾,言者盛气致诘,德圭以位居执政,不受凌轹,慷慨引咎,遂安置湖广。
帝疾愈,问知之,召使复位。
既至,帝问:“卿安在?”
德圭涕泣不能语。
赐酒馔,使往拜其母,因以气疾,乞骸骨归。
大德八年九月,卒于家,年四十有六。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列传-卷五十七-译文
尚文
尚文,字周卿,祖籍祁州深泽,后来迁居保定,便在那里定居。
尚文自幼聪明,怀有非凡的志向。
张文谦在河东担任宣抚使时,参政王椅推荐了尚文的才能,于是他被任命为掌书记。
不久,西夏行中书省再次征召他。
至元六年,朝廷开始制定朝仪,太保刘秉忠向世祖建议,命令尚文与其他儒生一起,参考唐朝的《开元礼》及近代可行的礼仪,进行适当的增减,所有文武仪仗、服饰颜色的等级,都由尚文负责。
七年春二月,朝仪制定完成,百官开始练习,皇帝亲自观看,非常高兴,于是成为定制。
冬十一月,设立侍仪司,尚文被提拔为右直侍仪使,后转任司农都事。
十七年,尚文出任辉州知州。
当时河朔地区大旱,唯独辉州通过祈祷得到了雨水,境内大丰收。
怀孟地区的马氏、宋氏,被诬告杀人,多年无法判决,提刑使者命令尚文审理此案。
尚文通过调查和推理,发现了狱吏、狱卒的诬陷行为,两案都被平反。
十九年,尚文晋升为户部郎中,奏请废除怀、卫地区的竹税提举司,百姓因此受益。
二十二年,尚文被任命为御史台都事。
行台御史上书,说皇帝年事已高,应该禅位给皇太子。
太子听说后非常害怕,中台将奏章秘密扣下不发。
答即古阿散等人得知此事,请求搜查内外百司的吏案,大肆搜查天下埋没钱粮,实际上是想揭露此事,于是将御史台的吏案全部查封。
尚文扣留了秘密奏章不给,答即古向皇帝报告,命令宗正薛彻干取回奏章。
尚文说:“事情紧急了!”立即向御史大夫报告:“这是想上危太子,下陷大臣,毒害天下百姓,其阴谋极其奸诈。而且答即古是阿合马的余党,赃罪累累,应该先发制人以破坏他们的阴谋。”
御史大夫于是与丞相商议,立即向皇帝报告,皇帝震怒说:“你们没有罪吗?”
丞相进言说:“臣等无法逃避罪责,但这些人名字在刑书上,此举动摇人心,应该选重臣担任他们的首领,以平息纷扰。”
皇帝的怒气稍解,同意了他们的奏请。
不久,答即古因受贿,与其党羽最终因奸赃罪被判处死刑,这一事件的契机实际上是由尚文引发的。
尚文升任大司农丞,后转任少卿,再迁任吏部侍郎,改任江南湖北道肃政廉访使。
三十一年,尚文被召为刑部尚书。
元贞初年,尚文被任命为中台侍御史。
当时行台御史及浙西宪司弹劾江浙行省平章有十七项不法行为,朝廷命令尚文前往调查。
证据确凿,但平章仍然极力辩解不服,尚文向皇帝报告,平章于是说御史违反规定获取防镇军数。
成宗命令省台大臣共同商议,大家都说:“平章是功臣之后,所犯的罪行较轻,应该宽恕;御史获取军数,按法律应当处死。”
尚文反驳说:“平章的罪状明白,不接受簿责,没有臣子的礼节,其罪行并不轻。御史是纠察事务的官员,因兵卒争诉,责成其帅按籍均役,情无害法,即使有罪也较轻。”
经过多次廷辩,与省台大臣一起上奏,皇帝终于明白,平章、御史各被杖责后遣返。
尚文守正不阿,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
元贞二年,尚文建议:“治平之世,不宜频繁赦免;不急的劳役,应该暂时停止。”
这些建议都被成宗采纳,尚文被任命为河北河南肃政廉访使。
大德元年,黄河在蒲口决堤,朝廷命令尚文视察防河之策。
尚文建议:
黄河从万里之外西来,水势湍急猛烈,到盟津以下,地势平坦,土质疏松,河道经常变迁,失去了大禹时的故道,成为中国的祸患,已有几千百年了。
自古以来治理黄河,方法得当,则用力少而祸患来得慢;方法不当,则用力多而祸患来得快。
这是不变的定论。
现在从陈留到睢阳,东西一百多里,南岸有十一个旧河口,已经堵塞的有两个,自然干涸的有六个,通水的有三个,岸比水面高六七尺,或四五尺;北岸的旧堤,水比田地高三四尺,或高低相等,大概南岸比北岸高约八九尺,堤坝怎能不坏,水怎能不向北流!
蒲口现在决堤一千多步,水势迅猛东流,进入黄河旧河道,流经二百里,到归德横堤之下,再汇入正流。
如果强行堵塞,上决下溃,工程无法完成。
根据现在的形势,河北郡县应顺水之性,远筑长堤,以抵御泛滥;归德、徐州、邳州,百姓应避开冲溃,听从安排。
受灾的家庭,应在河南退滩地内,给予田地,作为永业;以后黄河在其他地方决堤,也应如此。
如果真能这样做,也是一时救荒的好办法。
蒲口不必堵塞。
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
但河朔郡县、山东宪部争辩说:“不堵塞则河北的桑田将变成鱼鳖之地,堵塞为好。”
皇帝再次采纳了他们的意见。
第二年,蒲口再次决堤。
堵塞黄河的工程,每年都有。
后来黄河水北流,恢复了故道,正如尚文所说。
三年,尚文调任山东宪使,历任行省参知政事、行御史台中丞。
七年,尚文被召为资善大夫、中书左丞。
浙西发生饥荒,粮仓不足,尚文招募百姓捐粮补官以赈灾。
山东年景不好,盗贼频发,尚文出钞八百五十余万贯以平息。
尚文选派十道使者,奏请巡行天下,了解百姓疾苦。
又奏请罢免南方白云宗,与百姓均摊赋役。
西域商人进献珍宝,价值六十万锭,省臣平章对尚文说:“这就是所谓的押忽大珠,六十万酬谢并不为过。”
大家传看玩赏,尚文问这珠子有什么用,平章说:“含在口中可以不渴,熨面可以使眼睛有光。”
尚文说:“如果一个人含了它,千万人都不渴,那确实是宝物;如果一件宝物只能帮助一个人,那它的用处就很小了。我所说的宝物是米粟,一天不吃就会饿,三天就会生病,七天就会死;有了米粟百姓就安定,没有则天下大乱。从功用来看,难道不比那珠子强吗?”
平章坚持要尚文看珠子,尚文始终不为所动。
六十九岁时,尚文因病告老还乡。
十年,尚文被任命为昭文馆大学士、中书右丞、商议中书省事,但他没有接受。
武宗、仁宗时期,多次邀请他,咨询国事,赐宴及金帛,进阶自光禄大夫转银青荣禄大夫,仍任中书左丞,请求回乡。
延祐六年,尚文被任命为太子詹事,三次派人去请,他才出山。
仁宗命令他尽言教导太子,待以殊礼。
泰定三年,尚文以中书平章政事致仕。
第二年,尚文在家中去世,享年九十二岁。
申屠致远
申屠致远,字大用,祖籍汴京。
金朝末年随父亲申屠义迁居东平寿张。
申屠致远在府学学习,与李谦、孟祺等人齐名。
世祖南征时,驻军小濮,荆湖经略使乞寔力台推荐他为经略司知事,军中机务,多由他谋划。
军队回师时,到随州,所俘的男女,申屠致远全部释放。
至元七年,崔斌任东平守,聘他为学官。
十年,御史台征召他为掾,他没有接受,被任命为太常太祝,兼奉礼郎。
皇帝派太常卿孛罗询问毛血的祭祀,申屠致远回答说:“毛以告纯,血以告新,这是礼制。”
宋朝平定后,焦友直、杨居宽宣慰两浙,推荐他为都事,他首先建议:“宋朝的图籍应该上缴朝廷;江南的学田,应该继续用于赡养学校。”
行省采纳了他的建议。
转任临安
担任府安抚司的经历。临安改为杭州后,调任总管府推官。
宋朝驸马杨镇的侄子杨玠节,家中富有,守库的官吏姚溶偷了他的银子,害怕事情败露,诬告杨玠节暗中与宋朝的广王、益王有勾结,官府对杨玠节严刑拷打,杨玠节被迫认罪,案件定案。
致远审理此案,查明了真相,姚溶认罪,杨玠节想用贿赂来感谢致远,致远愤怒地拒绝了。
杭州人金渊,想冒充籍贯成为儒生,儒学教授彭宏不同意,金渊诬告彭宏作诗有反叛之意,将诗贴在市场上,巡逻的人将此事上报。
致远查明实情,逮捕金渊并严加审问,最终定罪。
属县有十七人因反叛被逮捕,审讯后发现,他们是因为盗贼作乱,用兵器自卫,实际上并非反叛者,最终都被释放。
西僧杨琏真加在宋朝故宫建造佛塔,想取宋高宗所写的《九经》石刻作为塔基,致远坚决反对,最终阻止了此事。
改任寿昌府判官。当时盗贼横行,加上征讨日本的战船建造,远近骚动,致远采取有效措施,百姓得以安定。
二十年,被任命为江南行台监察御史。
江淮行省的宣使郄显、李兼控告平章忙兀台违法,皇帝下诏不予追究,并将郄显等人交给忙兀台审讯,关押在狱中,准备处死。
致远在浙西审问囚犯,知道他们的冤情,准备释放他们,忙兀台用权势威胁,致远不为所动,亲自解开郄显等人的枷锁,让他们从军赎罪。
桑哥当权时,治书侍御史陈天祥奉命到湖广,弹劾平章要束木,桑哥摘取陈天祥奏疏中的话,诬告他大逆不道,奏请派使者去审讯,陈天祥被捕。
当时行台派御史到湖广巡查,大家都害怕,不敢去,致远毅然请命前往。
到达后,连续上奏极力为陈天祥辩护。
桑哥正催促定陈天祥的罪,恰好致远的奏章送到,桑哥气馁。
江西行省平章马合谋在商税之外横征暴敛,忽辛将乡民登记为匠户,转运使卢世荣垄断茶叶牟利,致远一并弹劾了他们。
他还建议占城、日本不可跨海远征,只会浪费中国的资源;官员选拔应限制南北,优苦不均,应考核其功过,根据距离远近,制定制度,使选拔公平,革除吏治弊端。
其他如废除香莎米税,放宽竹税禁令,设立司狱官和医学职员,都是致远提出的。
二十八年,因父亲去世,致远被起复为江南行台都事,但他以守孝为由辞去职务。
二十九年,被任命为江东建康道肃政廉访司事,未到任,因病返回。
元贞元年,被召为翰林待制,参与编纂《世祖实录》,但他没有赴任。
大德二年,担任淮西江北道肃政廉访司事,巡查到和州时,因病去世。
致远清修苦节,耻于侍奉权贵,家中藏书万卷,名为“墨庄”。
家中没有多余的财产,他教育子女如同师友。
他著有《忍斋行稿》四十卷,《释奠通礼》三卷,《杜诗纂例》十卷,《集验方》十二卷,《集古印章》三卷。
他有七个儿子:伯骐,任征事郎、岭北湖南道肃政廉访司知事;骥、骊,都是学官;駉,任奉政大夫、兵部员外郎。
雷膺
雷膺,字彦正,浑源人。
他的父亲雷渊,曾任金朝监察御史。
雷膺七岁时父亲去世,金朝末年,母亲侯氏带着他北归浑源,历经艰险,以织布为生,督促雷膺读书。
雷膺专心学习,以孝顺母亲闻名。
太宗时,下诏各郡国设科举考试,凡是登记为儒生的家庭可以免除赋税,雷膺刚满二十岁,参加了考试,更加努力,最终以文学才能著称。
丞相史天泽镇守真定,任命他为万户府掌书记。
世祖即位后,初设十路宣抚司,下诏选拔老臣的子弟为僚属,雷膺被任命为大名路宣抚司员外郎。
中统二年,翰林承旨王鹗、王磐推荐雷膺为翰林修撰、同知制诰,兼任国史院编修官。
五年,调任陕西西蜀四川按察司参议。
至元二年,改任陕西五路转运司谘议。
四年,随军征讨蜀地,佩带金符,参议左壁总帅府事,军队回师后,升任承务郎、同知恩州事。
宪府上表推荐他的才能,于是被任命为监察御史,他首先提出“正君心、正朝廷百官”的建议,并斥责聚敛之臣不宜担任宰相。
十一年,加封奉议大夫,担任河东山西道提刑按察司事,以称职闻名。
十四年,晋升为朝列大夫、山南湖北道提刑按察副使。
当时,江南刚刚归附,诸将为了立功,常常滥杀无辜,或将新归附的百姓强征为奴隶。
雷膺下令,数千人得以恢复平民身份。
十八年,调任淮西江北道提刑按察副使,因母亲年老辞去职务。
二十年,升任行台侍御史,带着母亲上任,分管湖广、江西,弹劾了两名按察使及行省的不法官吏。
二十二年,因母亲去世,辞去官职。
次年,被起复,任命为中议大夫、江南浙西道提刑按察使。
当时苏、湖地区多雨,庄稼受损,百姓生活艰难,雷膺向朝廷请求,发放二十万石粮食赈灾。
江淮行省认为发放的粮食太多,建议只发放三分之一,雷膺说:“宣扬皇帝的恩泽,救济困苦的百姓,是行省官员的职责,怎么能像地方官员那样吝啬呢!”行省无法反驳,最终全部发放。
当时他六十二岁,随即退休,回到山阳养老。
二十九年,被征召为集贤学士。
成宗即位后,在上都举行朝会,召见各位老臣,咨询国政,雷膺是其中的佼佼者,提出了许多建议。
一天,成宗在便殿召见他,他的奏对符合皇帝的心意,赐给他一条白玉带环。
次年,赐给他五千贯钱,晋升为二品官。
大德元年夏六月,因病在京师去世,享年七十三岁。
追赠通奉大夫、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参知政事、护军,追封冯翊郡公,谥号文穆。
他的儿子雷肇,任顺德路总管府判官。
孙子雷豫,任南阳府穰县尹。
胡祗皞
胡祗遹,字绍闻,磁州武安人。
他年少时丧父,长大后读书,受到名流的赏识。
中统初年,张文谦宣抚大名,任命他为员外郎。
次年,进入中书省担任详定官。
至元元年,被任命为应奉翰林文字,不久兼任太常博士,调任户部员外郎,转任右司员外郎,不久兼任左司。
当时阿合马当权,任用大批官员,官冗事烦,胡祗遹建议:“减少官员不如减少吏员,减少吏员不如减少事务。”因此得罪了权奸,被外放为太原路治中,兼任提举本路铁冶,准备以赋税不足为由责罚他。
但他到任后,政绩卓著。
改任河东山西道提刑按察副使。
宋朝平定后,担任荆湖北道宣慰副使。
有佃户控告田主谋反,胡祗遹查明其冤情,反将告状者定罪。
十九年,担任济宁路总管,向枢府上奏八条关于军政的建议:役重、逃户、贫难、正身入役、伪署文牒、官吏保结、有名无实、合并偏颇。
枢府采纳了他的建议,将其作为定法。
济宁路治所迁到巨野县,自建国初年经历战乱,早已荒废,居民稀少,风俗粗野。
胡祗遹选拔郡中子弟,选择老师教育他们,亲自讲解,期望改变风俗,时间久了,治理效果显著。
升任山东东西道提刑按察使,所到之处抑制豪强,扶持弱小,推行教化,激励士风。
百姓中有父子兄弟互相诉讼的
对于这些人,必须恳切地告诫他们天伦的重要性,如果无法说服,则依法处理。
被召为翰林学士,未赴任,改任江南浙西道提刑按察使,不久因病归乡。
二十九年,朝廷征召十位有德望的老人,祗遹是其中之一,因病辞谢。
三十年,去世,享年六十七岁。
延祐年间,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靖。
其子持,任太常博士。
王利用
王利用,字国宾,通州潞县人。
他是辽朝赠中书令、太原郡公籍的七世孙,高祖以下都曾在金朝为官。
王利用自幼聪颖,二十岁时与魏初同学,两人齐名,受到许多名士的交口称赞。
最初在世祖的潜邸任职,中书省征召他为掾吏,他辞谢不就。
中统初年,奉命监督铸造百司印章,历任太府内藏官,出任山东经略司详议官,后迁任北京奥鲁同知,历任安肃、汝、蠡、赵四州知州,后入朝任监察御史。
蓟州有一片禁地,百姓不得在其中射猎,巡逻的人诬告州民违禁,没收其家产,王利用纠正此事,巡逻的人向上级申诉,王利用辩解得更加有力,最终将没收的财产全部归还给百姓。
升任翰林待制,兼任兴文署,奉命考核上都、隆兴等路的儒士。
升任直学士,与耶律铸一同修撰实录。
出任河东、陕西、燕南三道提刑按察副使、四川提刑按察使。
四川有土豪挟持官府,王利用查明事实后依法惩处,百姓得以安宁。
都元帅塔海将巫山县数百口百姓贬为奴隶,百姓多次申诉未果,王利用奉命核查,最终将这些人全部释放为民。
大德二年,改任安西、兴元两路总管。
在兴元任职期间,他减少了职田的租额,免除了站户在他郡的劳役,百姓感到非常便利。
有一妇人毒杀其夫,审问毒药来源时,官吏教妇人指认是富商所卖。
案件上报后,王利用说:“家里富有却卖毒药,这合乎人情吗?”经过审讯,果然发现是冤案。
不久,他退休,居住在汉中。
成宗朝时,被起用为太子宾客,首先上疏提出了十七项切中时政的建议:谨慎敬畏天戒,效法祖宗,孝顺母后,敬奉皇帝,抚爱百姓,重视根本抑制末节,清心听政,寡欲养身,节制饮酒,节俭用财,有功必赏,有罪必罚,杜绝谗言,接纳直谏,根据才能授予官职,根据时机安排工役,让近侍时常参加经筵讲读经史。
皇帝和太子都欣然采纳。
皇后听说后,命人抄录一份进呈。
王利用因年老多病不能上朝,皇帝派医生为他诊治,王利用对弟弟利贞、利亨说:“我受国家厚恩,惭愧无法报答,生死有命,药物也无能为力。”
不久去世,享年七十七岁。
王利用常自述,平生读书,对“恕”字有所领悟。
廉希宪是当时的名相,为人简重,很少赞许他人,曾对人说:“当今文章政事兼备的人,王国宾是其中之一。”
武宗即位后,因他是旧臣,追赠荣禄大夫、柱国、中书平章政事,封潞国公,谥号文贞。
畅师文
畅师文,字纯甫,南阳人。
祖父渊,追赠中顺大夫、上骑都尉、魏郡伯。
父亲讷,有诗名,曾注释《地理指掌图》,曾任汴幕官,追赠太中大夫、上轻车都尉、魏郡侯。
畅师文自幼聪慧,家境贫寒,没有书籍,他手抄口诵,过目不忘。
二十岁时,拜见许衡,与许衡的门人姚燧、高凝都成为好友。
至元五年,他上陈时政十六策,丞相安童赏识其才华,征召他为右三部令史。
十二年,丞相伯颜攻宋,他被选为掾属,随军平定江南,归来时,船上只载有书籍。
十三年,编撰《平宋事迹》上呈。
十四年,任东川行枢密院都事,尽心谋划,多有裨益。
十六年,安西王承制改任他为四川北道宣慰司经历,不久任承直郎、潼川路治中。
修建府舍时,挖出五十锭银子,同僚分给畅师文十锭,他未接受,用于修建庙学和传舍,剩余的用作酒器供公用。
十九年,承制改任同知保宁路事,治理崇尚简约,使不安定的人得以安定。
二十二年,任佥西蜀四川道提刑按察司事。
二十三年,任监察御史,纠劾不避权贵,上呈所编纂的《农桑辑要》一书。
二十四年,升任陕西汉中道巡行劝农副使,设立义仓,教导百姓种植技术。
二十八年,改任佥陕西汉中道提刑按察司事。
当时提刑按察司改为肃政廉访司,他继续任本道肃政廉访司事,罢黜奸邪,举荐贤才,众人皆服其公正。
三十一年,调任山南道。
松滋、枝江有水患,每年征发百姓防洪,往返数百里,百姓苦于供给,畅师文认为江水已安流,便全部免除这些劳役。
驸马亦都护的家人仗势不法,畅师文惩治了其中最恶劣的人,将其流放。
大德二年,改任山东道,入朝任国子司业。
七年,出任陕西行中书省理问官,处理积压案件,毫不徇私。
不久,因病回家休养。
九年,升任陕西汉中道肃政廉访副使,又因病未赴任。
十年,改任太常少卿,转任翰林侍读学士、朝请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
至大元年,修撰《成宗实录》,赐钞一百锭,未接受。
当时许多制诰文书都出自他手。
二年,加封少中大夫。
三年,请求外任,任太平路总管。
当时大旱,畅师文捐俸禄祈祷,几天后大雨倾盆,当年成为丰年。
当涂有人因杀牛祈雨而被囚禁,共六十余人,畅师文怜悯他们,将其释放。
公田的米堆积如山,他说:“我家几人,能吃完这些吗?”便叫来贫士和百姓,任其取用。
廉访分司官前后到任的,必先拜见畅师文,称他为先生。
畅师文在任时间不长,境内安定。
皇庆二年,再次被召为翰林侍读学士、中奉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奉命撰写《王勃成道记序》等文,赐银二铤,未接受。
任燕南河北道肃政廉访使,因病辞官。
延祐元年,征拜翰林学士、资德大夫,行至河南,又因病返回襄阳。
四年秋八月,考河南乡试归来,途经襄县,在传舍去世,享年七十一岁,葬于襄阳岘山。
泰定二年,追赠资政大夫、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左丞、上护军,追封魏郡公,谥号文肃。
后至元八年,加赠推忠守正亮节功臣。
他有三个儿子,长子名笃,官至太中大夫、江东道肃政廉访副使。
张炤
张炤,字彦明,济南人。
父亲张信,以经商起家,家财雄厚。
壬辰年饥荒,他出粮赈济,乡人得以活命。
张炤自幼聪颖好学,最初在济南补吏,上计寿阳,行省有积年未缴的银两十万五千两,张炤条陈利害,最终免征,百姓得以安宁。
中统元年,被征召为中书省掾,不久升任右司提控案牍。
四年,出任山东东路大都督府员外郎。
至元四年,转任陕西五路西蜀四川行中书省左右司员外郎。
八年,晋升为奉训大夫。
担任兖州知州。当时兖州境内大旱,官吏和百姓恳切祈祷却不下雨,炤刚到任,甘雨就充足地降下。
听说属县有狡猾的官吏,倚仗官府肆意横行霸道,炤依法处置,将其杖责并驱逐出境,百姓的祸害因此平息。
十一年,改任淮西等路行中书省左右司郎中。
丞相阿塔海领军进攻瓜洲、镇江,炤负责运送粮草和战具,历时两年,他的谋划和贡献很大。
十三年,扬州尚未攻下,丞相阿术率兵进攻。
五月,宋将李庭芝弃城逃往泰州,炤领兵追击至扬州城下,亲自前往招降,制置使朱焕献城投降,李庭芝也被擒获。
炤传檄未攻下的州郡,各地都望风归附。
跟随阿术入朝觐见,世祖赐予锦衣和马鞍。
十三年,升任太中大夫、扬州路总管府达鲁花赤,参与商议行中书省事务,佩戴金虎符。
当时行省设在扬州,占据南北交通要道,炤安抚百姓,上下安定。
十六年,改任镇江路总管府达鲁花赤,因病辞官归乡,购买八万卷书籍,将其中一万卷赠送给济南府学以资助教育。
二十一年,起用为东昌路总管,任职两年,官吏和百姓都敬畏服从,以政绩卓著著称。
二十五年去世,享年六十四岁。
延祐五年,追赠太中大夫、东昌路总管,追封清河郡侯,谥号敬惠。
儿子用中,担任沂州山场同提举。
袁裕
袁裕,字仲宽,洛阳人。幼年丧父,跟随兄长避难到聊城,因此在那里安家。稍长后酷爱学习。
中统初年,由聊城县丞被征召为中书右司掾,首次建议“给重囚提供衣粮医药,免于没收其家属和财产,只令其支付焚葬费用”,后来成为法令。
顺天路百姓王住儿,因斗殴误杀人,其母年已七十,向朝廷申诉说:“我寡居且年老,全靠这个儿子为生,儿子死了,我也活不下去了。”
袁裕对执政大臣说:“囚犯误杀人,并非故意犯罪,应当怜悯其母亲,请求宽恕他。”执政大臣上奏,皇帝同意,囚犯得以免死。
南京总管刘克兴掠夺良民为奴隶,后因伪造命令获罪,应当没收其家属和财产的一半,袁裕向中书省进言,只没收其家产,数百名奴隶得以恢复为民。
至元六年,升任开封府判官。
洧川县达鲁花赤贪婪残暴,盛夏时节驱使百姓捕蝗,禁止他们饮水,百姓不堪忍受,将其打死,有司判处七人极刑,连坐者五十余人。
袁裕说:“达鲁花赤自己犯了众怒而死,怎能全部归罪于百姓!”建议只处死首恶一人,其余人分别杖责。
部使者到县里审查囚犯,怀疑处理过宽,袁裕极力辩解,最终将情况上报中书省,刑部最终采纳了袁裕的意见。
八年,被任命为监察御史,不久奉命担任西夏中兴等路新民安抚副使,兼本道巡行劝农副使、奉直大夫,佩戴金符。
当时将鄂州百姓万余户迁往西夏,有司虽然提供粮食,但流离失所者仍很多。
袁裕与安抚使独吉向朝廷请求,按人口分配土地,设立三个屯田区,让他们耕种以自给,官民都感到便利。
又建议:“西夏羌、浑杂居,难以区分良民和奴隶,应当查验已有从良文书者,认定为良民。”朝廷采纳,得八千余人,官府提供耕牛和农具,让他们务农。
十三年,升任甘州等路宣抚副使,兼西夏中兴等路新民安抚副使。
次年,调任甘州。
十八年,调任南阳知府。
次年,被召为刑部侍郎,出任顺德路总管。
郡中有铁冶提举张鉴,无子,买妾,其妻因嫉妒而杀害妾。
袁裕逮捕其妻,审讯后认罪。
袁裕执法公正,但对恶行毫不宽容。
二十一年,在任上去世,享年五十九岁。
袁裕因感念兄长的养育之恩,令其子师愈推恩于兄长的儿子仁,师愈后来官至侍御史。
张昉
张昉,字显卿,东平汶上人。父亲汝明,金大安元年经义进士,官至治书侍御史。
张昉性格缜密,遇事敢言,坚守原则,以任子身份试补吏部令史。
金朝灭亡后,回到家乡。
严实担任东平行台,征召他为掾吏。
乡里有人以邪术惑众谋反,事发被捕,牵连甚广,僚佐们都不敢说话,张昉独自辨明,释放了数百人,严实赏识他,升任幕职。
当时战乱之后,官吏混杂,不熟悉法律,东平辖五十四县,事务繁杂,文书堆积,毫无条理。
张昉在官署中,亲自审阅文书,左右应对,处理得当,事务从不积压。
起初,有将校因公殉职,由其弟继承职位,后来被革除,张昉辨明情况,恢复其职位,有人持金夜访张昉,张昉拒绝,那人惭愧离去。
同乡张氏,将五万两丝寄存在张昉家后离开,不久张昉家失火,家人惊慌逃避,财物尽毁,唯独尽力保全了寄存的丝,归还张氏。
乙卯年,代理东平府事,因病辞官,回家奉养母亲。
中统四年,参与中书省事务。
商挺镇守巴蜀,上表推荐他为四川等处行枢密院参议。
至元元年,入朝担任中书省左右司郎中,甄别官员才能,公正升降,无人抱怨。
三年,升任制国用使司郎中。
制国用使司专管财政,当时由宰相领导,事务繁重,张昉竭诚谋划,谨慎收支,赋税不增加,而国家财政充裕。
四年,母亲去世,哀痛过度。
不久被诏令复职,审查东平囚犯,平反了许多冤案。
七年,转任尚书省左右司郎中。
九年,改任中书省左右司郎中。
张昉有见识,能权衡古今,制定典章制度,时人都认为他称职。
十一年,被任命为兵刑部尚书,上疏请求退休,最终去世。
追赠中奉大夫、参知政事,追封东平郡公,谥号庄宪。
儿子克遹,担任平阴县尹。
孙子振,担任秘书著作郎;揆,担任中书省左司都事;拱,担任常德路蒙古学教授。
郝彬
郝彬,字景文,霸州信安人。世祖初年,十六岁,担任太子宿卫,升任扬州路治中。
宋末,鄞县顾闰,聚众海岛,时常出没劫掠,宋朝以官职羁縻他,归附后更加横行,侵犯扬州边境,郝彬讨伐并擒获了他。
泰兴县有人被杀两年而未能捕获凶手,官吏诬陷平民,案件已定。
郝彬怀疑是诬告,重新审理,果然找到真凶。
御史推荐郝彬担任同知淮西道宣慰司事,核查户籍,管理屯田,各项废弛的事务得以恢复。
江淮财赋总管府掌管东宫田赋,其官属由詹事院奏授,不隶属中书省,往往谋取私利,贪得无厌。
郝彬担任总管,入朝觐见,请求接受宪司监督以革除弊端,罢免所辖六提举司以减轻百姓负担。
朝廷同意,最终罢免了其中四个。
国家经费,盐利占十分之八,而两淮盐独占天下之半,盐法日渐败坏,朝廷任命郝彬为户部尚书管理此事。
郝彬建议根据水路通达、路程均等,建立六个盐仓,在场煮盐,运至盐仓;每年年初,让商人在转运司抽签确定购买地点,然后购买盐券,又规定河商、江商交易不合法的行为,制定为法律。
入朝担任工部尚书,改任户部尚书,拜中书参知政事,不久免职归乡。
尚书省成立,被任命为参知政事,推辞未获准。
同列
为了追求功名,杀害无辜的人,彬积累诚意引导,有时顺从有时违背,横暴不可控制。
任命他兼任大司徒,他不接受。
仁宗在东宫时,彬极力推辞,甚至称病严重。
当时的宰相强行起用他,甚至上奏重赏以引诱他,彬不为所动。
讨论他的罪行,却找不到罪证,彬坚持卧床数月,尚书省的官员都受到牵连,彬却没有被牵连。
在家居住了七年,从未踏出家门一步。
仁宗想念他,任命他为大司农卿,不久后,他因病辞官。
延祐七年三月去世。
高源
高源,字仲渊,晋州人。
他的高祖揖,是州里的法吏,用法公平。
父亲汝霖,是真定廉访司的照磨,出使东平时,在高唐遇到盗贼而死。
高源从小努力学习,侍奉母亲孝顺,补任县吏。
中统初年,被提拔为卫辉路知事,逐渐升任齐河县尹,留下了良好的政绩,离任十年后,百姓仍然立碑颂扬他。
升任行台都事,兼任江南浙西道提刑按察司事。
弹劾常州路达鲁花赤马恕侵占民田及其他不法行为。
马恕害怕,贿赂权臣阿合马,用其他事情诬陷高源。
高源被关进监狱后,有一天突然被释放,没有人知道原因。
之前,高源居住的邻里,大多是阿合马的亲戚,他们都知道高源侍奉母亲非常孝顺。
这时,听说高源无辜受罪,都去阿合马那里说:“高源是孝子,不仅我们知道,天也知道。况且诬陷的罪名不实,如果妄杀高源,违背天意不祥。”
阿合马感悟,高源得以不死。
不久被任命为河间等路都转运副使,治理有条理,逃亡的灶户都回来复业,除了常赋外,还有几十万缗的盈余。
至元二十四年,担任江东道劝农营田使。
二十八年,升任都水监。
开通惠河,从文明门向东七十里,与会通河相接,设置七座闸门、十二座桥梁,百姓受益。
被任命为同知湖南道宣慰司事。
去世时,享年七十七岁。
儿子梦弼、良弼、公弼。
杨湜
杨湜,字彦清,真定藁城人。
学习章程学,擅长书法和算术,最初以府吏身份升任检法。
中统元年,被征召为中书掾,与中山的杨珍、无极的杨卞齐名,当时人称他们为“三杨”。
中书省刚成立时,国家财政不足,杨湜建议用榷货制度来管理国家财政,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并让他负责制定相关制度。
四年后,被任命为益都路宣慰司谘议,升任左司提控掾,请求严惩贪官污吏。
至元二年,被任命为河南大名诸处行中书省都事。
三年后,设立制国用司,总管天下钱粮,任命杨湜为员外郎,佩带金符。
改任宣徽院参议。
杨湜计算国库账目,详细记录收支情况,每月底上报,最终定为法令。
加任诸路交钞都提举,上奏关于钞法的便利事宜,指出平准行用库的白银收支存在偷滥的弊端,建议将五十两白银铸成锭,刻上“元宝”字样,使用方便。
七年后,改制国用司为尚书省,任命杨湜为户部侍郎,仍兼任交钞提举。
当时用壬子旧籍确定百姓的赋役高低,杨湜说:“贫富不常,时间久了会有变化,怎么能用过去的户籍来确定现在的赋役呢?”
朝廷讨论后认为他说得对,于是让他根据轻重重新确定,人们认为公平。
杨湜心计精细,当时讨论经费的人,都推崇他的才能。
儿子克忠,担任安丰路总管。
孙子贞。
吴鼎
吴鼎,字鼎臣,燕人。
至元十七年,在东宫见到裕宗,被任命为宿卫。
二十五年,被任命为织染杂造局总管府副总管,后来逐渐升任礼部尚书、宣徽副使。
太德十一年,山东各郡发生饥荒,朝廷命令吴鼎前往赈灾。
朝廷决定发放四万石米,用钞折合一万石米,吴鼎对同行的使者说:“百姓拿到钞,怎么去换米呢?”
同行的使者说:“朝廷已经决定了,恐怕不能再更改。”
吴鼎说:“人命难道不比米重要吗?”
向朝廷进言,最终朝廷同意了他的请求。
至大元年,被任命为正奉大夫、保定路总管。
当时皇太后想去五台山,有人建议开通保定西五回岭,以取捷径。
派使者去找吴鼎,让他查看地形,计算工费,吴鼎说:“荒山陡峭,人迹罕至,不适合皇帝的车驾前往。”
回报后,太后很高兴,停止了这项工程。
三年后,被召任命为资善大夫、同知中政院事。
两浙的财赋隶属于中政院的巨万计,之前的管理者大多从中牟取私利,吴鼎治理时,毫无私心。
浙江有两个富豪,姓朱和姓张,借给百姓很多钱,后来两家被诛杀没收财产,已经偿还的借据也被官府没收,官府只凭借据追讨,百姓无法承受。
吴鼎极力为他们辩白,最终得以免除。
四年后,改任京畿澧运使。
皇庆二年,特旨再次任命他为宣征院事;四月,晋升为资政大夫、崇祥院使。
延祐三年去世,享年五十三岁。
追赠荣禄大夫、平章政事、柱国,追封蓟国公,谥号孝敏。
梁德圭
梁德圭,字伯温,大兴良乡人。
最初在昭睿顺圣皇后宫中任职,学习国语,精通奏对。
十一岁时,见到世祖。
至元十六年,被任命为中书左司员外郎,不久升任郎中,六次升迁至参议尚书省事。
至元三十一年,执政大臣入宫奏事,皇帝询问细节,执政大臣无法回答,梁德圭在旁边分析,明白通畅,皇帝非常高兴,任命他为参知政事。
在尚书省任职时间很长,凡是钱粮收支的制度,官员任免的适宜,藩属赐予的礼节,命令突然到来,来不及查阅文件,同僚们不知如何措辞,梁德圭几句话就能决定;遇到疑难问题时,他会说某事应该按照某条法律,某年曾经有过这样的旨意,验证后果然如此。
北京发生地震,皇帝查看各州郡上报的囚犯数量,奇怪为什么这么多,梁德圭当时在右司,皇帝下诏询问他。
他回答说:“当权者急于征税,牵连收押,导致这种情况。”
皇帝感悟,大赦天下拖欠的赋税,百姓得以喘息。
大德年间,成宗即位,遵循祖制,朝廷以安静为治国方针,求进的人无法实现自己的志向,结党抱怨,找事中伤梁德圭。
恰逢皇帝生病,言官气势汹汹地质问,梁德圭因为位居执政,不受欺凌,慷慨承担责任,被安置到湖广。
皇帝病愈后,得知此事,召他复位。
到达后,皇帝问:“你在哪里?”
梁德圭哭泣无法回答。
皇帝赐给他酒食,让他去拜见母亲,因气疾请求退休。
大德八年九月,在家中去世,享年四十六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列传-卷五十七-注解
尚文:尚文,字周卿,元代官员,以其才智和正直著称,历任多个重要职位,对元代的政治和文化有显著影响。
张文谦:元代官员,曾任宣抚河东,推荐尚文担任书记。
王椅:元代官员,曾任参政,推荐尚文。
刘秉忠:元代太保,建议世祖制定朝仪。
开元礼:唐代的礼仪制度,尚文参考其制定元代的朝仪。
答即古阿散:元代官员,因涉及贪污和阴谋被尚文揭露。
薛彻干:元代宗正,奉命取回尚文保留的秘章。
阿合马:元朝权臣,曾任中书省平章政事。
成宗:元朝的一位皇帝。
蒲口:地名,元代河决蒲口,尚文提出治河策略。
申屠致远:元代官员,字大用,以其学识和正直著称。
李谦:元代学者,与申屠致远齐名。
孟祺:元代学者,与申屠致远齐名。
崔斌:元代官员,曾任东平守,聘申屠致远为学官。
焦友直:元代官员,宣慰两浙,举荐申屠致远。
杨居宽:元代官员,宣慰两浙,举荐申屠致远。
天伦:指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如父子、兄弟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伦之重强调家庭关系的和谐与重要。
翰林学士:古代官名,负责起草诏令、编纂国史等,是皇帝的文学侍从官。
提刑按察使:古代官名,负责司法监察,审理重大案件,监督地方官员。
谥文靖:谥号,古代对已故官员的尊称,文靖表示其文治武功,靖有安定之意。
太常博士:古代官名,负责祭祀、礼仪等事务。
中书令:古代官名,中书省的最高长官,负责起草诏令、参与决策。
监察御史:元代监察机构的重要职位,负责监督官员的行为和政策的执行。
翰林待制:古代官名,翰林院的低级官员,负责起草诏令、编纂国史等。
实录:古代官修史书,记录皇帝在位期间的重要事件。
致仕:古代官员退休的称谓。
太子宾客:古代官名,太子的顾问,负责教导太子。
荣禄大夫:古代官名,荣誉性质的官职,表示皇帝的恩宠。
柱国:古代官名,荣誉性质的官职,表示对国家有重大贡献。
中书平章政事:古代官名,中书省的高级官员,参与国家重大决策。
谥文贞:谥号,文贞表示其文治武功,贞有正直之意。
农桑辑要:古代农书,记录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
义仓:古代为备荒而设立的粮仓,用于赈济灾民。
肃政廉访司:古代官署,负责监察官员,弹劾不法行为。
太常少卿:古代官名,太常寺的副长官,负责祭祀、礼仪等事务。
翰林侍读学士:古代官名,翰林院的高级官员,负责教导皇帝读书。
知制诰:古代官名,负责起草诏令。
成宗实录:记录元成宗在位期间重要事件的官修史书。
资德大夫:古代官名,荣誉性质的官职,表示皇帝的恩宠。
资政大夫:古代官名,荣誉性质的官职,表示对国家有重大贡献。
推忠守正亮节功臣:古代荣誉称号,表彰对国家忠诚、正直的功臣。
达鲁花赤:元朝官职,负责地方行政和军事事务。
中书省:元代中央行政机构之一,负责国家政务的决策和执行,相当于现代的国务院。
金虎符:元代授予高级官员的符节,象征权力和地位,通常用于军事指挥或重要行政任务。
太中大夫:元代文官品级之一,属于高级文官,通常授予有显著政绩的官员。
清河郡侯:元代封爵之一,授予有功之臣,象征荣誉和地位。
谥敬惠:谥号,是对已故官员的尊称,反映其生前的品德和政绩,‘敬惠’意为尊敬和仁慈。
宣抚副使:元代地方行政职位,负责安抚地方民众,处理地方政务。
刑部侍郎:元代刑部的高级官员,负责司法事务和法律的执行。
中书参知政事:元代中书省的高级官员,参与国家重大决策,相当于现代的副总理。
务生事要功:指为了追求功名而制造事端。
彬积诚意开引:彬指人名,积诚意表示积累诚意,开引指引导或启发。
大司徒:古代官名,负责礼仪、教育等事务。
仁宗:指元仁宗,元朝的一位皇帝。
大司农卿:古代官名,负责农业和粮食事务。
延祐:元仁宗的年号。
高源:人名,字仲渊,晋州人。
高祖揖:高源的曾祖父,曾任州法吏。
真定廉访司照磨:古代官名,负责监察和司法事务。
中统:元世祖忽必烈的年号。
卫辉路知事:古代官名,负责地方行政事务。
齐河县尹:古代官名,负责县级行政事务。
行台都事:古代官名,负责地方行政和司法事务。
佥江南浙西道提刑按察司事:古代官名,负责监察和司法事务。
河间等路都转运副使:古代官名,负责地方财政和运输事务。
江东道劝农营田使:古代官名,负责农业和土地事务。
都水监:古代官名,负责水利事务。
开通惠河:指修建惠河,惠河是元朝时期的一条重要运河。
同知湖南道宣慰司事:古代官名,负责地方行政和司法事务。
杨湜:人名,字彦清,真定藁城人。
中书掾:古代官名,负责文书和行政事务。
益都路宣慰司谘议:古代官名,负责地方行政和司法事务。
左司提控掾:古代官名,负责文书和行政事务。
河南大名诸处行中书省都事:古代官名,负责地方行政事务。
制国用司:元朝官署,负责国家财政事务。
宣徽院参议:古代官名,负责宫廷事务。
交钞都提举:古代官名,负责货币和财政事务。
户部侍郎:古代官名,负责财政事务。
吴鼎:人名,字鼎臣,燕人。
裕宗:元朝的一位皇帝。
织染杂造局总管府副总管:古代官名,负责纺织和染色事务。
礼部尚书:古代官名,负责礼仪和教育事务。
宣徽副使:古代官名,负责宫廷事务。
太德:元朝的年号。
保定路总管:古代官名,负责地方行政事务。
五台:指五台山,佛教圣地。
资善大夫:古代官名,负责宫廷事务。
中政院事:古代官名,负责宫廷事务。
京畿澧运使:古代官名,负责地方财政和运输事务。
皇庆:元朝的年号。
崇祥院使:古代官名,负责宫廷事务。
梁德圭:人名,字伯温,大兴良乡人。
昭睿顺圣皇后:元朝的一位皇后。
中书左司员外郎:古代官名,负责文书和行政事务。
参议尚书省事:古代官名,负责行政事务。
参知政事:古代官名,负责行政事务。
大德:元朝的年号。
湖广:古代地名,指今天的湖南和湖北地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列传-卷五十七-评注
尚文和申屠致远是元代两位杰出的官员,他们的生平事迹反映了元代政治文化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尚文以其才智和正直在元代政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的治河策略和对贪污的揭露显示了他的政治智慧和道德勇气。申屠致远则以其学识和正直在元代学术界和政治界都有显著影响,他的建议和行动体现了对文化和民生的关注。
尚文的政治生涯中,他不仅在制定朝仪和治河策略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还在揭露贪污和阴谋中展现了坚定的道德立场。他的治河策略不仅是对自然环境的应对,也是对民生问题的深刻关注。他的正直和勇气在揭露答即古阿散的阴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他的行动不仅保护了太子和大臣,也维护了社会的公正和稳定。
申屠致远的生平则更多地体现了对文化和学术的贡献。他在东平府学的学习和教学,以及他对江南学田的建议,显示了他对教育和文化的重视。他的正直和学识使他在元代学术界和政治界都获得了尊重和信任。他的建议和行动不仅促进了元代文化的发展,也为后世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总的来说,尚文和申屠致远的生平事迹不仅反映了元代政治文化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展示了他们对社会公正和文化发展的深刻关注。他们的智慧和勇气为元代的政治和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的故事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教训和启示。
本文通过对王利用、畅师文、张炤三位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的叙述,展现了元代官员的为官之道和人格魅力。王利用以其清廉正直、敢于纠察不法行为而闻名,他在任职期间多次为民请命,纠正冤案,深受百姓爱戴。他的为官理念强调‘恕’字,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仁爱和宽容。
畅师文则以勤学苦读、廉洁奉公著称。他自幼家贫,但勤奋好学,手录口诵,过目不忘。他在任职期间,尽心尽力,多所裨益,尤其是在农业和水利方面,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和措施,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他的清廉和公正,赢得了同僚和百姓的尊敬。
张炤则以聪明才智和为民请命的精神而著称。他在任职期间,多次为民请命,减轻百姓负担,尤其是在灾荒年间,他出粟赈贷,救活了无数百姓。他的为官之道体现了儒家的仁政思想,强调以民为本,关心民生。
这三位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不仅展现了元代官员的为官之道和人格魅力,也反映了元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他们的清廉正直、勤政爱民,为后世官员树立了榜样,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通过对他们的生平事迹的叙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元代社会的政治文化和官员的为官理念,为我们今天的社会治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这段古文记载了元代几位重要官员的生平事迹,反映了元代政治、军事和社会的一些特点。首先,文中提到的‘达鲁花赤’、‘中书省’、‘金虎符’等官职和符号,展示了元代复杂的官僚体系和严格的等级制度。这些官职不仅是权力的象征,也是维护国家秩序和稳定的重要工具。
其次,文中描述的官员如炤、袁裕、张昉和郝彬等人的政绩,体现了元代官员的职责和使命。他们不仅在军事上有所建树,如炤在瓜洲、镇江的战役中运粮储、给战具,还在地方治理上表现出色,如袁裕在处理重囚案件时提出的人道主义建议,张昉在财政管理上的严谨和公正,以及郝彬在盐政改革中的创新。这些事迹不仅展示了他们的个人能力,也反映了元代政府对官员的高标准和严要求。
此外,文中还涉及了一些社会问题,如官员的贪污、民众的反抗等,这些问题在元代社会中普遍存在,也是政府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通过官员的努力和政策的调整,如袁裕在处理南京总管刘克兴案件时的公正,郝彬在盐政改革中的创新,这些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体现了元代政府在社会治理上的努力和成效。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是对几位元代官员生平的记录,也是对元代政治、军事和社会状况的反映。通过这些人物的故事,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元代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以及官员在这一历史时期的作用和影响。
这段古文主要记载了几位元朝官员的生平事迹,通过对他们的描述,展现了元朝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首先,文中提到的彬积诚意开引、高源、杨湜、吴鼎和梁德圭等人,都是元朝时期的重要官员,他们在各自的职位上表现出色,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重要贡献。
彬积诚意开引的故事反映了元朝官员的廉洁和正直。他不为功名利禄所动,坚决辞去大司徒的职位,甚至在仁宗的强求下,依然坚持自己的原则,最终因病辞官。这种不为权势所屈的精神,体现了古代士大夫的高尚品格。
高源的故事则展现了元朝官员的孝道和廉洁。他自幼力学,事母至孝,为官期间廉洁奉公,深受百姓爱戴。即使在遭受诬陷时,他的邻里也为他求情,最终得以免罪。这种孝道和廉洁的精神,是古代社会所推崇的价值观。
杨湜的故事反映了元朝财政制度的改革。他提出以榷货制国用,严惩赃吏,这些措施对元朝的财政管理产生了积极影响。他的精明和才干,使得他在朝廷中备受推崇,成为当时经费管理的重要人物。
吴鼎的故事则展现了元朝官员的仁爱和智慧。他在山东饥荒时,力主发放米粮赈灾,体现了对百姓的关怀。他在保定路总管任上,反对开山取道,保护了自然环境,这种远见卓识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梁德圭的故事反映了元朝官员的忠诚和才干。他在中书省任职期间,处理钱谷出纳、铨选进退等事务,表现出极高的行政能力。即使在遭受诬陷时,他依然坚持原则,最终得以复位。这种忠诚和才干,是古代官员的典范。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几位元朝官员的生平事迹的描述,展现了元朝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这些官员的廉洁、孝道、仁爱、智慧和忠诚,是古代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