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由明代宋濂(1310年—1381年)等人主持编撰。宋濂是明初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曾任翰林院编修。
年代:编撰于明代洪武年间(14世纪末)。
内容简要:《元史》是“二十四史”之一,共210卷,记载了元朝(1271年—1368年)的历史。全书分为本纪、志、列传三部分,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由于编撰时间仓促,书中存在一些疏漏,但它仍是研究元朝历史的重要文献,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列传-卷九十七-原文
◎外夷三
○缅
缅国为西南夷,不知何种。其地有接大理及去成都不远者,又不知其方几里也。其人有城郭屋庐以居,有象马以乘,舟筏以济。其文字进上者,用金叶写之,次用纸,又次用槟榔叶,盖腾译而后通也。
世祖至元八年,大理、鄯阐等路宣慰司都元帅府遣乞脱因等使缅国,招谕其主内附。四月,乞脱因等导其使价博来,以闻。十年二月,遣勘马剌失里、乞脱因等使其国,持诏谕之曰:“间者大理、鄯阐等路宣慰司都元帅府差乞脱因导王国使价博诣京师,且言向至王国,但见其臣下,未尝见王,又欲观吾大国舍利。朕矜悯远来,即使来使觐见,又令纵观舍利。益询其所来,乃知王有内附意。国虽云远,一视同仁。今再遣勘马剌失里及礼部郎中国信使乞脱因、工部郎中国信副使卜云失往谕王国。诚能谨事大之礼,遣其子弟若贵近臣僚一来,以彰我国家无外之义,用敦永好,时乃之休。至若用兵,夫谁所好,王其思之。”
十二年四月,建宁路安抚使贺天爵言得金齿头目阿郭之言曰:“乞脱因之使缅,乃故父阿必所指也。至元九年三月,缅王恨父阿必,故领兵数万来侵,执父阿必而去。不得已厚献其国,乃得释之。因知缅中部落之人犹群狗耳。比者缅遣阿的八等九人至,乃候视国家动静也。今白衣头目是阿郭亲戚,与缅为邻。尝谓入缅有三道,一由天部马,一由骠甸,一由阿郭地界,俱会缅之江头城。又阿郭亲戚阿提犯在缅掌五甸,户各万余,欲内附。阿郭愿先招阿提犯及金齿之未降者,以为引道。”云南省因言缅王无降心,去使不返,必须征讨。六月,枢密院以闻。帝曰:“姑缓之。”十一月,云南省始报:“差人探伺国使消息,而蒲贼阻道。今蒲人多降,道已通,遣金齿千额总管阿禾探得国使达缅俱安。”
十四年三月,缅人以阿禾内附,怨之,攻其地,欲立寨腾越、永昌之间。时大理路蒙古千户忽都、大理路总管信苴日、总把千户脱罗脱孩奉命伐永昌之西腾越、蒲、骠、阿昌、金齿未降部族,驻札南甸。阿禾告急,忽都等昼夜行,与缅军遇一河边,其众约四五万,象八百,马万匹。忽都等军仅七百人。缅人前乘马,次象,次步卒;象被甲,背负战楼,两旁挟大竹筩,置短枪数十于其中,乘象者取以击刺。忽都下令:“贼众我寡,当先冲河北军。”亲率二百八十一骑为一队,信苴日以二百三十三骑傍河为一队,脱罗脱孩以一百八十七人依山为一队。交战良久,贼败走。信苴日追之三里,抵寨门,旋泞而退。忽南面贼兵万余,绕出官军后。信苴日驰报,忽都复列为三阵,进至河岸,击之,又败走。追破其十七寨,逐北至窄山口,转战三十余里,贼及象马自相蹂死者盈三巨沟。日暮,忽都中伤,遂收兵。明日,追之,至千额,不及而还。捕虏甚众,军中以一帽或一两靴一毡衣易一生口。其脱者又为阿禾、阿昌邀杀,归者无几。官军负伤者虽多,惟一蒙古军获一象不得其性被击而毙,余无死者。
十月,云南省遣云南诸路宣慰使都元帅纳速剌丁率蒙古、爨、僰、摩些军三千八百四十余人征缅,至江头,深蹂酋首细安立寨之所,招降其磨欲等三百余寨,土官曲蜡蒲折户四千、孟磨爱吕户一千、磨柰蒙匡里答八剌户二万、蒙忙甸土官甫禄堡户一万、木都弹秃户二百,凡三万五千二百户,以天热还师。
十七年二月,纳速剌丁等上言:“缅国舆地形势皆在臣目中矣。先奉旨,若重庆诸郡平,然后有事缅国。今四川已底宁,请益兵征之。”帝以问丞相脱里夺海,脱里夺海曰:“陛下初命发合剌章及四川与阿里海牙麾下士卒六万人征缅,今纳速剌丁止欲得万人。”帝曰:“是矣。”即命枢密缮甲兵,修武备,议选将出师。五月,诏云南行省发四川军万人,命药剌海领之,与前所遣将同征缅。十九年二月,诏思、播、叙诸郡及亦奚不薛诸蛮夷等处发士卒征缅。
二十年十一月,官军伐缅,克之。先是,诏宗王相吾答儿、右丞太卜、参知政事也罕的斤将兵征缅。是年九月,大军发中庆。十月,至南甸,太卜由罗必甸进军。十一月,相吾答儿命也罕的斤取道于阿昔江,达镇西阿禾江,造舟二百,下流至江头城,断缅人水路;自将一军从骠甸径抵其国,与太卜军会。令诸将分地攻取,破其江头城,击杀万余人。别令都元帅袁世安以兵守其地,积粮饷以给军士,遣使持舆地图奏上。
二十二年十一月,缅王遣其盐井大官阿必立相至太公城,欲来纳款,为孟乃甸白衣头目塞阻道,不得行,遣〈月誊〉马宅者持信搭一片来告,骠甸土官匿俗乞报上司免军马入境,匿俗给榜遣〈月誊〉马宅回江头城招阿必立相赴省,且报镇西、平缅、丽川等路宣慰司、宣抚司,差三掺持榜至江头城付阿必立相、忙直卜算二人,期以两月领军来江头城,宣抚司率蒙古军至骠甸相见议事。阿必立相乞言于朝廷,降旨许其悔过,然后差大官赴阙。朝廷寻遣镇西平缅宣抚司达鲁花赤兼招讨使怯烈使其国。
二十三年十月,以招讨使张万为征缅副都元帅,也先铁木儿征缅招讨司达鲁花赤,千户张成征缅招讨使,并虎符。敕造战船,将兵六千人征缅,俾秃满带为都元帅总之。云南王以行省右丞爱鲁奉旨征收金齿、察罕迭吉连地,拨军一千人。是月,发中庆府,继至永昌府,与征缅省官会,经阿昔甸,差军
五百人护送招缅使怯烈至太公城。
二十四年正月,至忙乃甸。缅王为其庶子不速速古里所执,囚于昔里怯答剌之地,又害其嫡子三人,与大官木浪周等四人为逆,云南王所命官阿难答等亦受害。
二月,怯烈自忙乃甸登舟,留元送军五百人于彼。云南省请今秋进讨,不听。
既而云南王与诸王进征,至蒲甘,丧师七千余,缅始平,乃定岁贡方物。
大德元年二月,以缅王的立普哇拿阿迪提牙尝遣其子信合八的奉表入朝,请岁输银二千五百两、帛千匹、驯象二十、粮万石,诏封的立普哇拿阿迪提牙为缅王,赐银印,子信合八的为缅国世子,赐以虎符。
三年三月,缅复遣其世子奉表入谢,自陈部民为金齿杀掠,率皆贫乏,以致上供金币不能如期输纳。帝悯之,止命间岁贡象,仍赐衣遣还。
四年四月,遣使进白象。
五月,的立普哇拿阿迪提牙为其弟阿散哥也等所杀,其子窟麻剌哥撒八逃诣京师。令忙完秃鲁迷失率师往问其罪。蛮贼与八百媳妇国通,其势张甚。忙完秃鲁迷失请益兵,又命薛超兀而等将兵万二千人征之,仍令诸王阔阔节制其军。
六月,诏立窟麻剌哥撒八为王,赐以银印。
秋七月,缅贼阿散哥也弟者苏等九十一人各奉方物入朝,命余人置中庆,遣者苏等来上都。
八月,缅国阿散吉牙等昆弟赴阙,自言杀主之罪,罢征缅兵。
五年九月,云南参知政事高庆、宣抚使察罕不花伏诛。初,庆等从薛超兀而围缅两月,城中薪食俱尽,势将出降,庆等受其重赂,以炎暑瘴疫为辞,辄引兵还。故诛之。
十月,缅遣使入贡。
占城
占城近琼州,顺风舟行一日可抵其国。世祖至元间广南西道宣慰使马成旺尝请兵三千人、马三百匹征之。
十五年,左丞唆都以宋平遣人至占城,还言其王失里咱牙信合八剌麻哈迭瓦有内附意,诏降虎符,授荣禄大夫,封占城郡王。
十六年十二月,遣兵部侍郎教化的、总管孟庆元、万户孙胜夫与唆都等使占城,谕其王入朝。
十七年二月,占城国王保宝旦拏啰耶邛南詙占把地罗耶遣使贡方物,奉表降。
十九年十月,朝廷以占城国主孛由补剌者吾曩岁遣使来朝,称臣内属,遂命右丞唆都等即其地立省以抚安之。既而其子补的专国,负固弗服,万户何子志、千户皇甫杰使暹国,宣慰使尤永贤、亚阑等使马八儿国,舟经占城,皆被执,故遣兵征之。帝曰:“老王无罪,逆命者乃其子与一蛮人耳。苟获此两人,当依曹彬故事,百姓不戮一人。”
十一月,占城行省官率兵自广州航海至占城港。港口北连海,海旁有小港五,通其国大州,东南止山,西旁木城。官军依海岸屯驻。占城兵治木城,四面约二十余里,起楼棚,立回回三梢炮百余座。又木城西十里建行宫,孛由补剌者吾亲率重兵屯守应援。行省遣都镇抚李天祐、总把贾甫招之,七往,终不服。
十二月,招真腊国使速鲁蛮请往招谕,复与天祐、甫偕行,得其回书云:“已修木城,备甲兵,刻期请战。”
二十年正月,行省传令军中,以十五日夜半发船攻城。至期,分遣琼州安抚使陈仲达、总管刘金、总把栗全以兵千六百人由水路攻木城北面;总把张斌、百户赵达以三百人攻东面沙觜;省官三千人分三道攻南面。舟行至天明泊岸,为风涛所碎者十七八。贼开木城南门,建旗鼓,出万余人,乘象者数十,亦分三队迎敌,矢石交下。自卯至午,贼败北,官军入木城,复与东北二军合击之,杀溺死者数千人。守城供饷馈者数万人悉溃散。国主弃行宫,烧仓廪,杀永贤、亚阑等,与其臣逃入山。
十七日,整兵攻大州。
十九日,国主使报答者来求降。
二十日,兵至大州东南,遣报答者回,许其降,免罪。
二十一日,入大州。又遣博思兀鲁班者来言:“奉王命,国主、太子后当自来。”行省传檄召之,官军复驻城外。
二十三日,遣其舅宝脱秃花等三十余人,奉国王信物杂布二百匹、大银三锭、小银五十七锭、碎银一瓮为质,来归款。又献金叶九节标枪曰:“国主欲来,病未能进,先使持其枪来,以见诚意。长子补的期三日请见。”省官却其物。宝脱秃花曰:“不受,是薄之也。”行省度不可却,姑令收置,乃以上闻。
宝脱秃花复令其主第四子利世麻八都八德剌、第五子世利印德剌来见,且言:“先有兵十万,故求战。今皆败散。闻败兵言,补的被伤已死。国主颊中箭,今小愈,愧惧未能见也,故先遣二子来议赴阙进见事。”省官疑其非真子,听其还。谕国主早降,且以问疾为辞,遣千户林子全、总把栗全、李德坚偕往觇之。二子在途先归。子全等入山两程,国主遣人来拒,不果见。宝脱秃花谓子全曰:“国主迁延不肯出降,今反扬言欲杀我,可归告省官,来则来,不来,我当执以往。”子全等回营。是日,又杀何子志、皇甫杰等百余人。
二月八日,宝脱秃花又至,自言:“吾祖父、伯、叔,前皆为国主,至吾兄,今孛由补剌者吾杀而夺其位,斩我左右二大指。我实怨之。愿禽孛由补剌者吾、补的父子,及大拔撒机儿以献。请给大元服色。”行省赐衣冠,抚谕以行。
十三日,居占城唐人曾延等来言:“国主逃于大州西北鸦候山,聚兵三千余,并招集他郡兵未至,不日将与官军交战。惧唐人泄其事,将尽杀之。延等觉而逃来。”
十五日,宝脱秃花偕宰相报孙达儿及撮及大师等五人来降。行省官引曾延等见,宝脱
秃花诘之,曰:“延等奸细人也,请系缧之。国主军皆溃散,安敢复战。”
又言:“今未附州郡凡十二处,每州遣一人招之。旧州水路,乞行省与陈安抚及宝脱秃花各遣一人乘舟招谕攻取。陆路则乞行省官陈安抚与己往禽国主、补的及攻其城。”
行省犹信其言,调兵一千屯半山塔,遣子全、德坚等领军百人,与宝脱秃花同赴大州进讨,约有急则报半山军。
子全等比至城西,宝脱秃花背约间行,自北门乘象遁入山。
官军获谍者曰:“国主实在鸦候山立寨,聚兵约二万余,遣使交趾、真腊、阇婆等国借兵,及征宾多龙、旧州等军未至。”
十六日,遣万户张颙等领兵赴国主所楼之境。
十九日,颙兵近木城二十里。贼浚濠堑,拒以大木,官军斩刈超距奋击,破其二千余众。
转战至木城下,山林阻隘不能进,贼旁出截归路,军皆殊死战,遂得解还营。
行省遂整军聚粮,创木城,遣总管刘金,千户刘涓、岳荣守御。
二十一年三月六日,唆都领军回。
十五日,江淮省所遣助唆都军万户忽都虎等至占城唆都旧制行省舒眉莲港,见营舍烧尽,始知官军已回。
二十日,忽都虎令百户陈奎招其国主来降。
二十七日,占城主遣王通事者来称纳降。
忽都虎等谕令其父子奉表进献。
国主遣文劳邛大巴南等来称,唆都除荡其国,贫无以献,来年当备礼物,令嫡子入朝。
四月十二日,国主令其孙济目理勒蛰、文劳邛大巴南等奉表归款。
是年,命平章政事阿里海牙奉镇南王脱欢发兵,假道交趾伐占城,不果行。
暹国,当成宗元贞元年,进金字表,欲朝廷遣使至其国。
比其表至,已先遣使,盖彼未之知也。
赐来使素金符佩之,使急追诏使同往。
以暹人与麻里予儿旧相仇杀,至是皆归顺,有旨谕暹人“勿伤麻里予儿,以践尔言”。
大德三年,暹国主上言,其父在位时,朝廷尝赐鞍辔、白马及金缕衣,乞循旧例以赐。
帝以丞相完泽答剌罕言“彼小国而赐以马,恐其邻忻都辈讥议朝廷”,仍赐金缕衣,不赐以马。
爪哇在海外,视占城益远。
自泉南登舟海行者,先至占城而后至其国。
其风俗土产不可考,大率海外诸蕃国多出奇宝,取贵于中国,而其人则丑怪,情性语言与中国不能相通。
世祖抚有四夷,其出师海外诸蕃者,惟爪哇之役为大。
至元二十九年二月,诏福建行省除史弼、亦黑迷失、高兴平章政事,征爪哇;会福建、江西、湖广三行省兵凡二万,设左右军都元帅府二、征行上万户四,发舟千艘,给粮一年、钞四万锭,降虎符十、金符四十、银符百、金衣段百端,用备功赏。
亦黑迷失等陛辞。帝曰:“卿等至爪哇,明告其国军民,朝廷初与爪哇通使往来交好,后刺诏使孟右丞之面,以此进讨。”
九月,军会庆元。弼、亦黑迷失领省事,赴泉州;兴率辎重自庆元登舟涉海。
十一月,福建、江西、湖广三省军会泉州。
十二月,自后渚启行。
三十年正月,至构栏山议方略。
二月,亦黑迷失、孙参政先领本省幕官并招谕爪哇等处宣慰司官曲出海牙、杨梓、全忠祖,万户张塔剌赤等五百余人,船十艘,先往招谕之。
大军继进于吉利门。
弼、兴进至爪哇之杜并足,与亦黑迷失等议,分军下岸,水陆并进。
弼与孙参政帅都元帅那海、万户宁居仁等水军,自杜并足由戎牙路港口至八节涧。
兴与亦黑迷失帅都元帅郑镇国、万户脱欢等马步军,自杜并足陆行。
以万户申元为前锋。
遣副元帅土虎登哥,万户褚怀远、李忠等乘钻锋船,由戎牙路,于麻喏巴歇浮梁前进,赴八节涧期会。
招谕爪哇宣抚司官言:爪哇主婿土罕必阇耶举国纳降,土罕必阇耶不能离军,先令杨梓、甘州不花、全忠祖引其宰相昔剌难答吒耶等五十余人来迎。
三月一日,会军八节涧。
涧上接杜马班王府,下通莆奔大海,乃爪哇咽喉必争之地。
又其谋臣希宁官沿河泊舟,观望成败,再三招谕不降。
行省于涧边设偃月营,留万户王天祥守河津,土虎登哥、李忠等领水军,郑镇国、省都镇抚伦信等领马步军水陆并进。
希宁官惧,弃船宵遁,获鬼头大船百余艘。
令都元帅那海、万户宁居仁、郑珪、高德诚、张受等镇八节涧海口。
大军方进,土罕必阇耶遣使来告,葛郎王追杀至麻喏巴歇,请官军救之。
亦黑迷失、张参政先往安慰土罕必阇耶,郑镇国引军赴章孤接援。
兴进至麻喏巴歇,却称葛郎兵未知远近,兴回八节涧。
亦黑迷失寻报贼兵今夜当至,召兴赴麻喏巴歇。
七日,葛郎兵三路攻土罕必阇耶。
八日黎明,亦黑迷失、孙参政率万户李明迎贼于西南,不遇。
兴与脱欢由东南路与贼战,杀数百人,余奔溃山谷。
日中,西南路贼又至,兴再战至晡,又败之。
十五日,分军为三道伐葛郎,期十九日会答哈,听炮声接战。
土虎登哥等水军溯流而上,亦黑迷失等由西道,兴等由东道进,士罕必阇耶军继其后。
十九日,至答哈。
葛郎国主以兵十余万交战,自卯至未,连三战,贼败奔溃,拥入河死者数万人,杀五千余人。
国主入内城拒守,官军围之,且招其降。
是夕,国主哈只葛当出降,抚谕令还。
四月二日,遣土罕必阇耶还其地,具入贡礼,以万户捏只不丁、甘州不花率兵二百护送。
十九日,土罕必阇耶背叛逃去,留军拒战。
捏只不丁、甘州不花、省掾冯祥皆遇害。
二十四日,军还。
得哈只葛当妻子官属百余人,及地图户籍、所上金字表以
还。事见史弼、高兴传。
琉求
琉求,在南海之东。漳、泉、兴、福四州界内彭湖诸岛,与琉求相对,亦素不通。天气清明时,望之隐约若烟若雾,其远不知几千里也。西南北岸皆水,至彭湖渐低,近琉求则谓之落漈,漈者,水趋下而不回也。凡西岸渔舟到彭湖已下,遇飓风发作,漂流落漈,回者百一。琉求,在外夷最小而险者也。汉、唐以来,史所不载,近代诸蕃市舶不闻至其国。
世祖至元二十八年九月,海船副万户杨祥请以六千军往降之,不听命则遂伐之,朝廷从其请。继有书生吴志斗者上言生长福建,熟知海道利病,以为若欲收附,且就彭湖发船往谕,相水势地利,然后兴兵未晚也。冬十月,乃命杨祥充宣抚使,给金符,吴志斗礼部员外郎,阮鉴兵部员外郎,并给银符,往使琉求。诏曰:“收抚江南已十七年,海外诸蕃罔不臣属。惟琉求迩闽境,未曾归附。议者请即加兵。朕惟祖宗立法,凡不庭之国,先遣使招谕,来则按堵如故,否则必致征讨。今止其兵,命杨祥、阮鉴往谕汝国。果能慕义来朝,存尔国祀,保尔黎庶;若不效顺,自恃险阻,舟师奄及,恐贻后悔。尔其慎择之。”
二十九年三月二十九日,自汀路尾澳舟行,至是日巳时,海洋中正东望见有山长而低者,约去五十里。祥称是琉求国,鉴称不知的否。祥乘小舟至低山下,以其人众,不亲上,令军官刘闰等二百余人以小舟十一艘,载军器,领三屿人陈辉者登岸。岸上人众不晓三屿人语,为其杀死者三人,遂还。四月二日,至彭湖。祥责鉴、志斗“已至琉求”文字,二人不从。明日,不见志斗踪迹,觅之无有也。先,志斗尝斥言祥生事要功,欲取富贵,其言诞妄难信,至是,疑祥害之。祥顾称志斗初言琉求不可往,今祥已至琉求而还,志斗惧罪逃去。志斗妻子诉于官。有旨,发祥、鉴还福建置对。后遇赦,不竟其事。
成宗元贞三年,福建省平章政事高兴言,今立省泉州,距琉求为近,可伺其消息,或宜招宜伐,不必它调兵力,兴请就近试之。九月,高兴遣省都镇抚张浩、福州新军万户张进赴琉求国,禽生口一百三十余人。
三屿
三屿国,近琉求。世祖至元三十年,命选人招诱之。平章政事伯颜等言:“臣等与识者议,此国之民不及二百户,时有至泉州为商贾者。去年入琉求,军船过其国,国人饷以粮食,馆我将校,无它志也。乞不遣使。”帝从之。
马八儿等国
海外诸蕃国,惟马八儿与俱蓝足以纲领诸国,而俱蓝又为马八儿后障,自泉州至其国约十万里。其国至阿不合大王城,水路得便风,约十五日可到,比余国最大。
世祖至元间,行中书省左丞唆都等奉玺书十通,招谕诸蕃。未几,占城、马八儿国俱奉表称藩,余俱蓝诸国未下。行省议遣使十五人往谕之。帝曰:“非唆都等所可专也,若无朕命,不得擅遣使。”十六年十二月,遣广东招讨司达鲁花赤杨庭璧招俱蓝。十七年三月,至其国。国主必纳的令其弟肯那却不剌木省书回回字降表,附庭璧以进,言来岁遣使入贡。十月,授哈撒儿海牙俱蓝国宣慰使,偕庭璧再往招谕。十八年正月,自泉州入海,行三月,抵僧伽耶山,舟人郑震等以阻风乏粮,劝往马八儿国,或可假陆路以达俱蓝国,从之。四月,至马八儿国新村马头,登岸。其国宰相马因的谓:“官人此来甚善,本国船到泉州时官司亦尝慰劳,无以为报。今以何事至此?”庭璧等告其故,因及假道之事,马因的乃托以不通为辞。与其宰相不阿里相见,又言假道。不阿里亦以它事辞。五月,二人蚤至馆,屏人,令其官者为通情实:“乞为达朝廷,我一心愿为皇帝奴。我使札马里丁入朝,我大必阇赤赴算弹(华言国主也)告变,算弹籍我金银田产妻孥,又欲杀我,我诡辞得免。今算弹兄弟五人皆聚加一之地,议与俱蓝交兵;及闻天使来,对众称本国贫陋。此是妄言。凡回回国金珠宝贝尽出本国,其余回回尽来商贾。此间诸国皆有降心,若马八儿既下,我使人持书招之,可使尽降。”时哈撒儿海牙与庭璧以阻风不至俱蓝,遂还。哈撒儿海牙入朝计事,期以十一月俟北风再举。至期,朝廷遣使令庭璧独往。十九年二月,抵俱蓝国。国主及其相马合麻等迎拜玺书。三月,遣其臣祝阿里沙忙里告愿纳岁币,遣使入觐。会苏木达国亦遣人因俱蓝主乞降,庭璧皆从其请。四月,还至那旺国。庭璧复说下其主忙昂比。至苏木都剌国,国主土汉八的迎使者。庭璧因喻以大意,土汉八的即日纳款称藩,遣其臣哈散、速里蛮二人入朝。
二十年,马八儿国遣僧撮及班入朝;五月,将至上京,帝即遣使迓诸途。二十三年,海外诸蕃国以杨庭璧奉诏招谕,至是皆来降。诸国凡十:曰马八儿,曰须门那,曰僧急里,曰南无力,曰马兰丹,曰那旺,曰丁呵儿,曰来来,曰急兰亦曈,曰苏木都剌,皆遣使贡方物。
附录
○进元史表
银青荣禄大夫、上柱国、录军国重事、中书左丞相兼太子少师、宣国公臣李善长等言:
伏以纪一代以为书,史法相沿于迁、固;考前王之成宪,周家有监于夏、殷。盖因已往之废兴,用作将来之法戒。惟元氏之有国,本朔漠以造家。事兵戈而争强,并部落者十世;逐水草而为食,擅雄长于一隅。逮至成吉思之时,聚会斡难河之上,方尊位号,始定教条。既近取于乃蛮,复远攻于
回纥。渡黄河以蹴西夏,逾居庸以瞰中原。
太宗继之,而金源为墟;世祖承之,而宋箓遂讫。
立经陈纪,用夏变夷。肆宏远之规模,成混一之基业。
爰及成、仁之主,见称愿治之君。唯祖训之式遵,思孙谋之是遗。
自兹以降,亦号隆平。丰亨豫大之言,壹倡于天历之世;离析涣奔之祸,驯致于至正之朝。
徒玩细娱,浸忘远虑。权奸蒙蔽于外,嬖幸蛊惑于中。
周纲遽致于陵迟,汉网实因于疏阔。由是群雄角逐,九域瓜分。
风波徒沸于重溟,海岳竟归于真主。
臣善长等诚惶诚恐,顿首顿首:钦惟皇帝陛下奉天承运,济世安民。
建万世之丕图,绍百王之正统。大明出而爝火息,率土生辉;迅雷鸣而众响销,鸿音斯播。
载念盛衰之故,乃推忠厚之仁。佥言实既亡而名亦随亡,独谓国可灭而史不当灭。
特诏遗逸之士,欲求论议之公。文辞勿致于艰深,事迹务令于明白。
苟善恶了然在目,庶劝惩有益于人。此皆天语之丁宁,足见圣心之广大。
于是命翰林学士臣宋濂、待制臣王祎协恭刊裁,儒士臣汪克宽、臣胡翰、臣宋喜、臣陶凯、臣陈基、臣赵埙、臣曾鲁、臣赵访、臣张文海、臣徐尊生、臣黄篪、臣傅恕、臣王锜、臣傅著、臣谢徽、臣高启分科修纂。
上自太祖,下迄宁宗,据十三朝实录之文,成百余卷粗完之史。
若自元统以后,则其载籍靡存,已遣使而旁求,俟续编而上送。
愧其才识之有限,弗称三长;兼以纪述之未周,殊无寸补。
臣善长忝司钧轴,幸睹成书。信传信而疑传疑,仅克编摩于岁月;笔则笔而削则削,敢言褒贬于《春秋》。
仰尘乙夜之观,期作千秋之鉴。
所撰《元史》,本纪四十七卷,志五十三卷,表六卷,传九十七卷,目录二卷,通计二百十卷,凡一百三十万六千余字,谨缮写装潢成一百二十册,随表上进以闻。
臣善长下情无任激切屏营之至。臣善长等诚惶诚恐,顿首顿首,谨言。
洪武二年八月十一日,银青荣禄大夫、上柱国、录军国重事、中书左丞相兼太子少师、宣国公臣李善长上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列传-卷九十七-译文
◎外夷三
○缅
缅国是西南方的夷族,不知道属于哪个民族。其地域与大理接壤,距离成都不远,但具体面积不详。缅国人有城郭和房屋居住,有象马作为交通工具,有舟筏用于渡河。他们的文字用于进贡时,用金叶书写,次等用纸,再次等用槟榔叶书写,需要翻译才能理解。
元世祖至元八年,大理、鄯阐等路的宣慰司都元帅府派遣乞脱因等人出使缅国,招抚其国王归附。四月,乞脱因等人引导缅国使者价博前来,向朝廷报告。至元十年二月,朝廷派遣勘马剌失里、乞脱因等人出使缅国,带着诏书说:“之前大理、鄯阐等路的宣慰司都元帅府派遣乞脱因引导贵国使者价博来到京师,并且说他们到了贵国,只见到贵国的臣下,未曾见到国王,还想看看我们大国的舍利。朕怜悯你们远道而来,立即让使者觐见,又让他们观看舍利。进一步询问他们的来意,才知道贵王有归附的意愿。虽然贵国遥远,但我们对所有国家一视同仁。现在再次派遣勘马剌失里及礼部郎中国信使乞脱因、工部郎中国信副使卜云失前往贵国。如果贵国能谨守事大的礼节,派遣贵国的子弟或贵近臣僚前来,以彰显我国家无外的义理,用此来巩固永久的友好关系,这是你们的福祉。至于用兵,谁愿意呢?请贵王深思。”
至元十二年四月,建宁路安抚使贺天爵报告说,金齿头目阿郭告诉他:“乞脱因出使缅国,是故父阿必所指使的。至元九年三月,缅王怨恨阿必,因此率领数万军队来侵犯,抓走了阿必。我们不得已献上厚礼,才得以释放他。由此可知缅中部落的人如同群狗。最近缅国派遣阿的八等九人前来,是来窥探我国动静的。现在白衣头目是阿郭的亲戚,与缅国为邻。常说进入缅国有三条路,一条从天部马,一条从骠甸,一条从阿郭的地界,都会合于缅国的江头城。另外,阿郭的亲戚阿提犯在缅国掌管五个甸,每甸有万余户,想要归附。阿郭愿意先招抚阿提犯及金齿未降者,作为引路人。”云南省因此报告说缅王没有投降的意愿,使者也没有回来,必须征讨。六月,枢密院将此事报告给皇帝。皇帝说:“暂且缓一缓。”十一月,云南省报告说:“派人探听国使的消息,但蒲贼阻断了道路。现在蒲人大多投降,道路已经畅通,派遣金齿千额总管阿禾探得国使到达缅国,双方都平安。”
至元十四年三月,缅人因为阿禾归附,怨恨他,攻打他的地盘,想要在腾越、永昌之间建立寨子。当时大理路蒙古千户忽都、大理路总管信苴日、总把千户脱罗脱孩奉命讨伐永昌以西的腾越、蒲、骠、阿昌、金齿未降部族,驻扎在南甸。阿禾告急,忽都等人昼夜行军,与缅军在河边相遇,缅军约有四五万人,象八百头,马万匹。忽都等人的军队仅有七百人。缅军前排是骑兵,中间是大象,后排是步兵;大象披甲,背上背负战楼,两旁夹着大竹筒,里面放置数十支短枪,骑象的人取出来击刺。忽都下令:“敌众我寡,应当先冲击河北的敌军。”他亲自率领二百八十一骑为一队,信苴日率领二百三十三骑沿河为一队,脱罗脱孩率领一百八十七人依山为一队。交战良久,敌军败退。信苴日追击三里,到达寨门,因泥泞而退。忽然南面有万余敌军,绕到官军后方。信苴日驰马报告,忽都再次列成三阵,进至河岸,击退敌军,敌军再次败退。官军追击,攻破十七个寨子,追至窄山口,转战三十余里,敌军及象马自相践踏,死者填满三条大沟。日暮时分,忽都受伤,于是收兵。第二天,继续追击,至千额,未能追上而返回。俘虏甚多,军中用一顶帽子或一双靴子或一件毡衣换取一个俘虏。逃脱的敌军又被阿禾、阿昌截杀,归降者寥寥无几。官军虽然受伤者众多,但只有一名蒙古军士兵因捕获一头大象未能驯服而被击毙,其余无一人死亡。
十月,云南省派遣云南诸路宣慰使都元帅纳速剌丁率领蒙古、爨、僰、摩些军三千八百四十余人征讨缅国,到达江头,深入酋首细安立寨的地方,招降了磨欲等三百余寨,土官曲蜡蒲折户四千、孟磨爱吕户一千、磨柰蒙匡里答八剌户二万、蒙忙甸土官甫禄堡户一万、木都弹秃户二百,共计三万五千二百户,因天气炎热而撤军。
至元十七年二月,纳速剌丁等人上奏说:“缅国的地理形势已经尽在臣的掌握之中。之前奉旨,若重庆诸郡平定,再征讨缅国。现在四川已经平定,请增兵征讨缅国。”皇帝询问丞相脱里夺海,脱里夺海说:“陛下最初命令发合剌章及四川与阿里海牙麾下士卒六万人征讨缅国,现在纳速剌丁只想要一万人。”皇帝说:“可以。”于是命令枢密院准备甲兵,修整武备,商议选将出师。五月,诏令云南行省发四川军一万人,命药剌海率领,与之前派遣的将领一同征讨缅国。至元十九年二月,诏令思、播、叙诸郡及亦奚不薛诸蛮夷等地发兵征讨缅国。
至元二十年十一月,官军征讨缅国,攻克之。在此之前,诏令宗王相吾答儿、右丞太卜、参知政事也罕的斤率兵征讨缅国。当年九月,大军从中庆出发。十月,到达南甸,太卜从罗必甸进军。十一月,相吾答儿命令也罕的斤取道阿昔江,到达镇西阿禾江,建造二百艘船,顺流而下至江头城,切断缅人的水路;自己率领一军从骠甸直抵缅国,与太卜军会合。命令诸将分地攻取,攻破江头城,击杀万余人。另令都元帅袁世安率兵驻守其地,积攒粮饷供给军士,派遣使者带着地图上奏朝廷。
至元二十二年十一月,缅王派遣其盐井大官阿必立相到太公城,想要来归附,但被孟乃甸白衣头目塞阻道路,无法通行,派遣〈月誊〉马宅者持信搭一片来报告,骠甸土官匿俗请求上报上司免军马入境,匿俗给榜遣〈月誊〉马宅回江头城招阿必立相赴省,并且报告镇西、平缅、丽川等路宣慰司、宣抚司,派遣三掺持榜至江头城交给阿必立相、忙直卜算二人,约定两个月内领军来江头城,宣抚司率蒙古军至骠甸相见议事。阿必立相请求朝廷降旨允许其悔过,然后派遣大官赴京。朝廷随即派遣镇西平缅宣抚司达鲁花赤兼招讨使怯烈出使缅国。
至元二十三年十月,任命招讨使张万为征缅副都元帅,也先铁木儿为征缅招讨司达鲁花赤,千户张成为征缅招讨使,并赐予虎符。敕令建造战船,率领六千人征讨缅国,任命秃满带为都元帅统领全军。云南王以行省右丞爱鲁奉旨征收金齿、察罕迭吉连地,拨军一千人。当月,从中庆府出发,随后到达永昌府,与征缅省官会合,经过阿昔甸,派遣军队。
五百人护送招缅使怯烈到达太公城。
二十四年正月,到达忙乃甸。缅王被他的庶子不速速古里抓住,囚禁在昔里怯答剌的地方,又杀害了他的三个嫡子,与大官木浪周等四人一起造反,云南王任命的官员阿难答等人也受害。
二月,怯烈从忙乃甸登船,留下元朝送来的五百名士兵在那里。云南省请求今年秋天出兵讨伐,但朝廷没有同意。
不久,云南王与诸王出兵征讨,到达蒲甘,损失了七千多名士兵,缅甸才被平定,于是确定了每年进贡的方物。
大德元年二月,因为缅王的立普哇拿阿迪提牙曾派遣他的儿子信合八的上表入朝,请求每年进贡白银二千五百两、帛一千匹、驯象二十头、粮食一万石,朝廷下诏封的立普哇拿阿迪提牙为缅王,赐予银印,封他的儿子信合八的为缅国世子,赐予虎符。
三年三月,缅甸再次派遣其世子上表入朝谢恩,自述其部民被金齿人杀害掠夺,大多贫困,导致上供的金币不能按时缴纳。皇帝怜悯他们,下令改为每两年进贡一次象,并赐予衣物后遣返。
四年四月,缅甸派遣使者进贡白象。
五月,的立普哇拿阿迪提牙被他的弟弟阿散哥也等人杀害,他的儿子窟麻剌哥撒八逃到京师。朝廷命令忙完秃鲁迷失率军前往问罪。蛮贼与八百媳妇国勾结,势力非常嚣张。忙完秃鲁迷失请求增兵,朝廷又命令薛超兀而等人率领一万二千名士兵征讨,并命令诸王阔阔节制军队。
六月,朝廷下诏立窟麻剌哥撒八为缅王,赐予银印。
秋七月,缅贼阿散哥也的弟弟者苏等九十一人各自带着方物入朝,朝廷命令其他人留在中庆,派遣者苏等人到上都。
八月,缅国的阿散吉牙等兄弟来到朝廷,自述杀害君主的罪行,朝廷停止了征讨缅甸的军队。
五年九月,云南参知政事高庆、宣抚使察罕不花被处死。起初,高庆等人跟随薛超兀而围攻缅甸两个月,城中柴草和粮食都用尽了,眼看就要投降,高庆等人接受了他们的重金贿赂,以炎热和瘴疫为借口,擅自撤军返回。因此被处死。
十月,缅甸派遣使者入朝进贡。
占城
占城靠近琼州,顺风航行一天就可以到达该国。世祖至元年间,广南西道宣慰使马成旺曾请求派兵三千人、马三百匹征讨占城。
十五年,左丞唆都从宋平派人到占城,回来报告说占城王失里咱牙信合八剌麻哈迭瓦有归附的意愿,朝廷下诏赐予虎符,授予荣禄大夫,封为占城郡王。
十六年十二月,朝廷派遣兵部侍郎教化的、总管孟庆元、万户孙胜夫与唆都等人出使占城,劝说占城王入朝。
十七年二月,占城国王保宝旦拏啰耶邛南詙占把地罗耶派遣使者进贡方物,上表投降。
十九年十月,朝廷因为占城国主孛由补剌者吾往年曾派遣使者来朝,称臣归附,于是命令右丞唆都等人在当地设立行省以安抚他们。不久,他的儿子补的专权,坚持不服从朝廷,万户何子志、千户皇甫杰出使暹国,宣慰使尤永贤、亚阑等出使马八儿国,船经过占城时都被扣押,因此朝廷派兵征讨。皇帝说:“老王无罪,违抗命令的是他的儿子和一个蛮人。如果抓到这两个人,应当依照曹彬的故事,不杀一个百姓。”
十一月,占城行省官员率兵从广州航海到达占城港。港口北面连着大海,海边有五条小港,通向该国的大州,东南面是山,西面是木城。官军沿着海岸驻扎。占城兵修筑木城,四面约二十多里,搭建楼棚,设立回回三梢炮百余座。木城西面十里处建有行宫,孛由补剌者吾亲自率领重兵驻扎在那里应援。行省派遣都镇抚李天祐、总把贾甫去招降,去了七次,始终不服从。
十二月,招真腊国使速鲁蛮请求前往招降,再次与李天祐、贾甫一起去,得到了回信说:“已经修筑了木城,准备了甲兵,约定日期请战。”
二十年正月,行省传令军中,于十五日半夜发船攻城。到了约定的时间,分别派遣琼州安抚使陈仲达、总管刘金、总把栗全率领一千六百名士兵从水路攻打木城北面;总把张斌、百户赵达率领三百名士兵攻打东面的沙觜;省官率领三千名士兵分三路攻打南面。船行至天明靠岸,被风浪打碎的船有十分之七八。贼兵打开木城南门,竖起旗鼓,出动一万多人,骑着象的有数十人,也分三队迎敌,箭石交加。从卯时到午时,贼兵败退,官军进入木城,又与东北两军合击,杀死和淹死的贼兵有数千人。守城供应粮饷的数万人全部溃散。国主放弃行宫,烧毁仓库,杀死尤永贤、亚阑等人,与他的臣子逃入山中。
十七日,整顿军队攻打大州。
十九日,国主派遣报答者来请求投降。
二十日,军队到达大州东南,派遣报答者回去,答应他们投降,免罪。
二十一日,进入大州。又派遣博思兀鲁班者来说:“奉国王的命令,国主、太子随后会亲自来。”行省传令召见他们,官军再次驻扎在城外。
二十三日,派遣他的舅舅宝脱秃花等三十多人,带着国王的信物杂布二百匹、大银三锭、小银五十七锭、碎银一瓮作为抵押,前来归顺。又献上金叶九节标枪说:“国主想来,但因病不能前来,先派人拿着他的枪来,以表示诚意。长子补的约定三天后请见。”省官拒绝接受这些物品。宝脱秃花说:“不接受,是轻视我们。”行省官员觉得不能拒绝,暂且命令收下,然后上报朝廷。
宝脱秃花又让他的主人第四子利世麻八都八德剌、第五子世利印德剌来见,并且说:“原先有十万士兵,所以请求作战。现在都败散了。听败兵说,补的已经受伤死了。国主脸上中箭,现在稍微好转,羞愧恐惧不敢来见,所以先派两个儿子来商议赴朝廷进见的事。”省官怀疑他们不是真正的儿子,让他们回去。劝告国主早日投降,并以探病为借口,派遣千户林子全、总把栗全、李德坚一起去查看。两个儿子在路上先回去了。林子全等人进入山中两程,国主派人来拒绝,最终没有见到。宝脱秃花对林子全说:“国主拖延不肯投降,现在反而扬言要杀我,你可以回去告诉省官,来就来,不来,我就把他抓来。”林子全等人回到营地。当天,又杀了何子志、皇甫杰等一百多人。
二月八日,宝脱秃花又来了,自述:“我的祖父、伯父、叔父,以前都是国主,到了我哥哥,现在孛由补剌者吾杀了他夺取了王位,砍断了我左右两个大拇指。我确实怨恨他。愿意抓住孛由补剌者吾、补的父子,以及大拔撒机儿来献上。请赐予大元的服色。”行省赐予衣冠,安抚他出发。
十三日,居住在占城的唐人曾延等人来说:“国主逃到大州西北的鸦候山,聚集了三千多士兵,并且招集其他郡的士兵还没有到,不久将与官军交战。害怕唐人泄露这件事,准备全部杀掉。曾延等人察觉后逃来。”
十五日,宝脱秃花与宰相报孙达儿及撮及大师等五人来投降。行省官员引曾延等人见,宝脱
秃花责问他们,说:“延等人是奸细,请将他们绑起来。国主的军队已经溃散,怎么敢再战。”
又说:“现在还有十二个州郡没有归附,每个州派一个人去招降。旧州的水路,请求行省和陈安抚以及宝脱秃花各自派一个人乘船去招降攻取。陆路则请求行省的官员陈安抚和我一起去捉拿国主、补的以及攻打他们的城池。”
行省仍然相信他的话,调派一千士兵驻扎在半山塔,派子全、德坚等带领一百名士兵,与宝脱秃花一起前往大州进攻,约定有紧急情况就报告半山的军队。
子全等人到达城西时,宝脱秃花背弃约定,偷偷从北门乘象逃入山中。
官军抓获的间谍说:“国主确实在鸦候山设立营寨,聚集了大约两万士兵,派使者到交趾、真腊、阇婆等国借兵,以及征召宾多龙、旧州等地的军队还未到达。”
十六日,派万户张颙等人带领军队前往国主所在的楼境。
十九日,张颙的军队接近木城二十里。敌人挖掘壕沟,用大木头阻挡,官军奋勇砍杀,击败了二千多名敌人。
转战到木城下,山林险阻无法前进,敌人从侧面截断归路,官军都拼死战斗,最终得以解围返回营地。
行省于是整顿军队,聚集粮草,建造木城,派总管刘金,千户刘涓、岳荣防守。
二十一年三月六日,唆都带领军队返回。
十五日,江淮省派来支援唆都的万户忽都虎等人到达占城唆都旧制的行省舒眉莲港,看到营房被烧毁,才知道官军已经返回。
二十日,忽都虎命令百户陈奎招降国主。
二十七日,占城国主派王通事前来表示投降。
忽都虎等人命令他们父子奉上表文进献。
国主派文劳邛大巴南等人前来,说唆都扫荡了他们的国家,贫穷无法进献,明年会准备礼物,派嫡子入朝。
四月十二日,国主命令他的孙子济目理勒蛰、文劳邛大巴南等人奉上表文归顺。
这一年,命令平章政事阿里海牙奉镇南王脱欢发兵,假道交趾讨伐占城,但没有成功。
暹国,在成宗元贞元年,进献金字表,希望朝廷派使者到他们的国家。
等到他们的表文到达时,朝廷已经先派了使者,因为他们不知道。
赐给来使素金符佩戴,让他们赶紧追上诏使一同前往。
因为暹人和麻里予儿以前互相仇杀,现在都归顺了,有旨意告诉暹人“不要伤害麻里予儿,以履行你们的诺言”。
大德三年,暹国主上言,他的父亲在位时,朝廷曾经赐给鞍辔、白马和金缕衣,请求按照旧例赐予。
皇帝因为丞相完泽答剌罕说“他们是个小国,赐给他们马,恐怕他们的邻国忻都等人会讥讽朝廷”,于是只赐给金缕衣,不赐马。
爪哇在海外,比占城更远。
从泉南乘船出海的人,先到占城再到爪哇。
他们的风俗和物产无法考证,大致上海外各国多出奇珍异宝,在中国很贵重,但他们的人长相丑陋,性情和语言与中国无法相通。
世祖安抚四方,出兵海外各国,只有爪哇的战役最大。
至元二十九年二月,诏令福建行省任命史弼、亦黑迷失、高兴为平章政事,征讨爪哇;召集福建、江西、湖广三省的军队共两万人,设立左右军都元帅府两个、征行上万户四个,发船一千艘,提供一年的粮草、四万锭钞,赐给虎符十个、金符四十个、银符一百个、金衣段一百端,用来准备功赏。
亦黑迷失等人辞别皇帝。皇帝说:“你们到爪哇后,明确告诉他们的军民,朝廷最初与爪哇通使往来交好,后来刺伤了诏使孟右丞的脸,因此才进讨。”
九月,军队在庆元会合。史弼、亦黑迷失负责省事,前往泉州;高兴率领辎重从庆元乘船出海。
十一月,福建、江西、湖广三省的军队在泉州会合。
十二月,从后渚出发。
三十年正月,到达构栏山商议战略。
二月,亦黑迷失、孙参政先带领本省的幕僚和招谕爪哇等处的宣慰司官员曲出海牙、杨梓、全忠祖,万户张塔剌赤等五百多人,十艘船,先去招降。
大军随后向吉利门进发。
史弼、高兴到达爪哇的杜并足,与亦黑迷失等人商议,分兵上岸,水陆并进。
史弼与孙参政率领都元帅那海、万户宁居仁等水军,从杜并足由戎牙路港口到八节涧。
高兴与亦黑迷失率领都元帅郑镇国、万户脱欢等马步军,从杜并足陆路行进。
以万户申元为前锋。
派副元帅土虎登哥,万户褚怀远、李忠等乘钻锋船,由戎牙路,在麻喏巴歇浮梁前进,前往八节涧会合。
招谕爪哇宣抚司官员说:爪哇国主的女婿土罕必阇耶举国投降,土罕必阇耶不能离开军队,先派杨梓、甘州不花、全忠祖带领他们的宰相昔剌难答吒耶等五十多人来迎接。
三月一日,军队在八节涧会合。
八节涧上接杜马班王府,下通莆奔大海,是爪哇的咽喉要地。
他们的谋臣希宁官沿河停船,观望成败,再三招降也不投降。
行省在涧边设立偃月营,留万户王天祥守河津,土虎登哥、李忠等带领水军,郑镇国、省都镇抚伦信等带领马步军水陆并进。
希宁官害怕,连夜弃船逃跑,缴获鬼头大船一百多艘。
命令都元帅那海、万户宁居仁、郑珪、高德诚、张受等镇守八节涧海口。
大军刚刚前进,土罕必阇耶派使者来报告,葛郎王追杀到麻喏巴歇,请求官军救援。
亦黑迷失、张参政先去安慰土罕必阇耶,郑镇国带领军队前往章孤接应。
高兴到达麻喏巴歇,却说葛郎兵的距离未知,高兴返回八节涧。
亦黑迷失随后报告敌人今晚会到,召高兴前往麻喏巴歇。
七日,葛郎兵分三路进攻土罕必阇耶。
八日黎明,亦黑迷失、孙参政率领万户李明在西南迎敌,没有遇到敌人。
高兴与脱欢从东南路与敌人交战,杀了几百人,其余的敌人逃入山谷。
中午,西南路的敌人又来了,高兴再次战斗到傍晚,又击败了他们。
十五日,分兵三路讨伐葛郎,约定十九日在答哈会合,听炮声接战。
土虎登哥等水军逆流而上,亦黑迷失等从西路,高兴等从东路前进,土罕必阇耶的军队跟在后面。
十九日,到达答哈。
葛郎国主带领十多万士兵交战,从卯时到未时,连续三战,敌人溃败,数万人被挤入河中淹死,杀死了五千多人。
国主退入内城防守,官军包围了他们,并且招降。
当晚,国主哈只葛当出城投降,安抚后让他回去。
四月二日,派土罕必阇耶回到他的领地,准备进贡的礼物,派万户捏只不丁、甘州不花带领二百名士兵护送。
十九日,土罕必阇耶背叛逃跑,留下军队抵抗。
捏只不丁、甘州不花、省掾冯祥都遇害。
二十四日,军队返回。
俘获了哈只葛当的妻子和官员一百多人,以及地图户籍、所上的金字表。
还。事见史弼、高兴传。
琉求
琉求位于南海的东边。漳州、泉州、兴化、福州四州界内的彭湖诸岛与琉求相对,但一直未曾通航。天气晴朗时,远远望去,琉求隐约像烟雾一般,距离不知有几千里。西南北三面都是水,到了彭湖逐渐变低,靠近琉求的地方被称为“落漈”,漈的意思是水向下流而不回流。凡是西岸的渔船到了彭湖以下,遇到飓风发作,漂流到落漈,能回来的只有百分之一。琉求是外夷中最小而险要的地方。汉、唐以来,史书上没有记载,近代也没有听说有外国商船到达那里。
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九月,海船副万户杨祥请求带领六千军队去招降琉求,如果不听命就讨伐他们,朝廷同意了他的请求。接着有一个叫吴志斗的书生上书说,他生长在福建,熟悉海道的利弊,认为如果要收服琉求,应该先从彭湖发船去劝谕,观察水势和地理情况,然后再兴兵也不迟。冬十月,朝廷任命杨祥为宣抚使,赐予金符,吴志斗为礼部员外郎,阮鉴为兵部员外郎,并赐予银符,前往琉求。诏书说:“收服江南已经十七年,海外各国无不臣服。只有琉求靠近福建,未曾归附。有人建议立即出兵。朕遵循祖宗的立法,凡是不臣服的国家,先派使者去招谕,如果来归顺就按原样安置,否则必定征讨。现在停止出兵,命杨祥、阮鉴去劝谕你们国家。如果你们能慕义来朝,保留你们的国祀,保护你们的百姓;如果不顺从,自恃险阻,等到我们的水军突然到达,恐怕会后悔。你们要慎重选择。”
至元二十九年三月二十九日,从汀路尾澳出发,航行到当天巳时,在海洋中正东方向看到一座长而低的山,大约距离五十里。杨祥说这是琉求国,阮鉴说不确定。杨祥乘小船到低山下,因为对方人多,不敢亲自上岸,命令军官刘闰等二百多人乘坐十一艘小船,带着武器,带领三屿人陈辉登岸。岸上的人不懂三屿人的语言,杀死了三人,于是返回。四月二日,到达彭湖。杨祥责备阮鉴、吴志斗“已经到达琉求”的文字,二人不听从。第二天,吴志斗不见了,寻找也没有找到。之前,吴志斗曾指责杨祥生事邀功,想要获取富贵,他的话荒诞难信,这时怀疑杨祥害了他。杨祥则说吴志斗最初说琉求不可去,现在杨祥已经到达琉求并返回,吴志斗因为害怕罪责逃走了。吴志斗的妻子向官府申诉。朝廷下令,将杨祥、阮鉴送回福建对质。后来遇到赦免,事情没有继续追究。
元成宗元贞三年,福建省平章政事高兴上奏说,现在在泉州设立行省,距离琉求较近,可以观察他们的动向,或者招抚或者讨伐,不必调动其他地方的兵力,高兴请求就近尝试。九月,高兴派遣省都镇抚张浩、福州新军万户张进前往琉求国,捕获了一百三十多人。
三屿
三屿国靠近琉求。元世祖至元三十年,朝廷命令选人去招诱他们。平章政事伯颜等人说:“我们和有见识的人商议,这个国家的百姓不到二百户,有时有人到泉州做生意。去年进入琉求时,军船经过他们的国家,国人给我们提供粮食,招待我们的将校,没有其他意图。请求不要派使者。”皇帝同意了。
马八儿等国
海外各国中,只有马八儿和俱蓝足以统领各国,而俱蓝又是马八儿的屏障,从泉州到他们的国家大约有十万里。从他们的国家到阿不合大王城,水路顺风的话,大约十五天可以到达,是各国中最大的。
元世祖至元年间,行中书省左丞唆都等人奉皇帝的命令,带着十道诏书去招谕各国。不久,占城、马八儿国都上表称臣,其他俱蓝等国还没有归附。行省商议派遣十五名使者去招谕他们。皇帝说:“这不是唆都等人可以专断的,如果没有我的命令,不得擅自派遣使者。”至元十六年十二月,派遣广东招讨司达鲁花赤杨庭璧去招谕俱蓝。至元十七年三月,到达俱蓝国。国主必纳的让他的弟弟肯那却不剌木用回回字写下降表,附在杨庭璧的奏章中进献,说明年派遣使者入贡。十月,任命哈撒儿海牙为俱蓝国宣慰使,与杨庭璧一起再去招谕。至元十八年正月,从泉州出海,航行三个月,到达僧伽耶山,船夫郑震等人因为逆风和缺乏粮食,建议去马八儿国,或许可以借陆路到达俱蓝国,听从了他们的建议。四月,到达马八儿国新村码头,登岸。该国的宰相马因的说:“官人这次来很好,我国船到泉州时,官府也曾慰劳,没有什么可以回报的。现在有什么事到这里?”杨庭璧等人说明了来意,并提到借道的事情,马因的以不通为借口推辞。与宰相不阿里见面,又提到借道。不阿里也以其他事情推辞。五月,二人早到馆舍,屏退旁人,让他们的官员传达实情:“请求向朝廷传达,我一心愿意做皇帝的奴仆。我派札马里丁入朝,我的大必阇赤去算弹(华言国主)那里告变,算弹没收了我的金银田产妻儿,还想杀我,我巧言得以免死。现在算弹兄弟五人都聚集在加一之地,商议与俱蓝交战;听说天使来了,对众人说本国贫穷。这是谎话。凡是回回国的金珠宝贝都出自我国,其他回回人都来这里做生意。这里的各国都有归降的心思,如果马八儿归降,我派人带着书信去招谕,可以让各国都归降。”当时哈撒儿海牙和杨庭璧因为逆风没有到达俱蓝,于是返回。哈撒儿海牙入朝商议事情,计划在十一月等北风再出发。到了时间,朝廷派遣使者命令杨庭璧独自前往。至元十九年二月,到达俱蓝国。国主及其宰相马合麻等人迎接并拜读诏书。三月,派遣大臣祝阿里沙忙里表示愿意缴纳岁币,派遣使者入朝觐见。恰逢苏木达国也派人通过俱蓝国主请求归降,杨庭璧都同意了他们的请求。四月,返回到那旺国。杨庭璧又说服了该国主忙昂比归降。到达苏木都剌国,国主土汉八的迎接使者。杨庭璧向他们说明了大意,土汉八的当天就表示归顺称臣,派遣大臣哈散、速里蛮二人入朝。
至元二十年,马八儿国派遣僧人撮及班入朝;五月,即将到达上京时,皇帝立即派遣使者迎接他们。至元二十三年,海外各国因为杨庭璧奉诏招谕,这时都来归降。这些国家共有十个:马八儿、须门那、僧急里、南无力、马兰丹、那旺、丁呵儿、来来、急兰亦曈、苏木都剌,都派遣使者进贡方物。
附录
○进元史表
银青荣禄大夫、上柱国、录军国重事、中书左丞相兼太子少师、宣国公臣李善长等言:
我们恭敬地认为,记录一个朝代的历史,史书的写法沿袭了司马迁和班固的传统;考察前代君王的成法,周朝借鉴了夏、殷两代的经验。因为过去的兴衰,可以作为未来的借鉴。元朝建国,起源于北方大漠。通过战争争强,合并部落历经十代;逐水草而居,独霸一方。到了成吉思汗时,在斡难河上聚会,正式确立尊号,制定教条。既近取乃蛮,又远攻于
回纥人渡过黄河,践踏西夏,越过居庸关,窥视中原。
太宗继承皇位后,金朝成为废墟;世祖继承皇位后,宋朝的统治也结束了。
制定经典,陈述历史,用华夏文化改变夷狄。展开宏大的规划,成就统一的基业。
到了成、仁两位君主,被称为愿意治理的君主。他们严格遵守祖训,考虑留给子孙的谋划。
从此以后,国家也号称繁荣昌盛。丰亨豫大的言论,首次在天历年间提出;分裂和混乱的祸患,逐渐在至正年间显现。
只是沉迷于细小的娱乐,渐渐忘记了长远的考虑。权臣在外蒙蔽君主,宠臣在内蛊惑君主。
周朝的纲纪迅速衰落,汉朝的法律实际上因为宽松而失效。因此,群雄争霸,天下分裂。
风波只在深海中沸腾,海岳最终归于真正的君主。
臣李善长等人诚惶诚恐,叩首再叩首:敬仰皇帝陛下奉天命而行事,拯救世界,安定百姓。
建立万世的伟大蓝图,继承百王的正统。大明的出现使小火熄灭,大地生辉;迅雷的轰鸣使众声消失,宏大的声音传播开来。
思考盛衰的原因,于是推行忠厚的仁政。大家都说实际已经灭亡,名声也随之灭亡,只有我认为国家可以灭亡,但历史不应该灭亡。
特别诏令遗逸的士人,希望求得公正的议论。文辞不要过于艰深,事迹务必明白。
如果善恶一目了然,那么劝诫和惩罚对人有益。这些都是天命的叮咛,足以显示圣心的广大。
于是命令翰林学士臣宋濂、待制臣王祎协同恭敬地编辑,儒士臣汪克宽、臣胡翰、臣宋喜、臣陶凯、臣陈基、臣赵埙、臣曾鲁、臣赵访、臣张文海、臣徐尊生、臣黄篪、臣傅恕、臣王锜、臣傅著、臣谢徽、臣高启分科编纂。
上自太祖,下至宁宗,根据十三朝的实录,完成了百余卷的粗略历史。
如果从元统以后,那么其记载已经不存在,已经派遣使者四处寻找,等待续编后上送。
惭愧自己的才识有限,不足以胜任三长的职责;加上记述的不周全,毫无寸补。
臣李善长惭愧地担任重要职务,幸运地看到成书。相信可信的,怀疑可疑的,仅仅能在岁月中编辑;该写的写,该删的删,敢在《春秋》中褒贬。
仰望乙夜的观察,期望成为千秋的鉴戒。
所撰写的《元史》,本纪四十七卷,志五十三卷,表六卷,传九十七卷,目录二卷,总计二百十卷,共一百三十万六千余字,谨缮写装潢成一百二十册,随表上进以闻。
臣李善长的心情无比激动,屏住呼吸,谨言。
洪武二年八月十一日,银青荣禄大夫、上柱国、录军国重事、中书左丞相兼太子少师、宣国公臣李善长上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列传-卷九十七-注解
缅国:古代位于今缅甸一带的国家,历史上与中国有频繁的交往和冲突。
大理:古代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政权,位于今云南省一带,历史上与周边国家有复杂的政治关系。
鄯阐:古代地名,位于今云南省境内,历史上曾是大理国的重要城市。
世祖至元八年:元世祖忽必烈的年号,至元八年即公元1271年,是元朝建立后的重要时期。
乞脱因:元朝时期的一位使臣,曾多次出使缅国,执行外交任务。
金叶:古代用于书写重要文书的材料,象征尊贵和正式。
槟榔叶:古代东南亚地区常用的一种书写材料,常用于日常记录或非正式文书。
舍利:佛教圣物,通常指佛陀或高僧的遗骨,具有极高的宗教意义。
阿郭:金齿部落的头目,曾与缅国有复杂的政治和军事关系。
江头城:古代缅国的重要城市,位于今缅甸境内,是军事和交通要地。
纳速剌丁:元朝时期的将领,曾率军征讨缅国,执行元朝的扩张政策。
相吾答儿:元朝宗王,曾参与征讨缅国的军事行动。
阿必立相:缅国的高级官员,曾代表缅国与元朝进行外交交涉。
缅王:缅甸的国王,这里指的是缅甸的统治者。
庶子:非正妻所生的儿子,通常没有继承权。
嫡子:正妻所生的儿子,通常有继承权。
云南王:元朝时期云南地区的统治者,由元朝皇帝任命。
蒲甘:缅甸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城市,曾是缅甸的政治和文化中心。
岁贡方物:每年向中央政府进贡的地方特产。
大德元年:元朝的年号,公元1297年。
银印:用银制成的印章,象征权力和地位。
虎符:古代调兵遣将的凭证,通常为虎形。
金齿:古代对某些少数民族的称呼,具体指代不详。
白象:在东南亚文化中,白象被视为神圣的动物,常用于象征王权。
占城:古代越南南部的一个国家,曾是中国的重要朝贡国。
琼州:今海南岛,古代中国的一个重要行政区。
世祖至元间:元世祖忽必烈的年号,公元1264年至1294年。
广南西道宣慰使:元朝在广南西道设立的行政官员,负责安抚和管理地方。
左丞:元朝的高级官员,相当于副宰相。
荣禄大夫:元朝的高级文官称号。
占城郡王:元朝封给占城国王的爵位。
万户:元朝的军事官职,统领一万户的军队。
千户:元朝的军事官职,统领一千户的军队。
暹国:古代对泰国的称呼。
马八儿国:古代印度南部的一个国家。
曹彬故事:指北宋名将曹彬在征讨南唐时的仁慈政策,不杀无辜百姓。
木城:占城国的一座城池,元朝军队曾在此作战。
回回三梢炮:一种古代的火炮,可能由阿拉伯人传入。
真腊国:古代柬埔寨的称呼。
琼州安抚使:元朝在琼州设立的行政官员,负责安抚和管理地方。
总把:元朝的军事官职,统领一定数量的军队。
百户:元朝的军事官职,统领一百户的军队。
金叶九节标枪:一种装饰华丽的标枪,象征王权。
大元服色:元朝的官方服饰,象征身份和地位。
宝脱秃花:占城国的一位将领,曾与元朝军队合作,但后来背叛。
行省:元朝时期的地方行政机构,负责管理一定区域的军政事务。
半山塔:地名,位于占城国境内,元朝军队曾在此驻扎。
鸦候山:占城国境内的一座山,占城国主曾在此立寨。
交趾:古代对越南北部的称呼。
真腊:古代对柬埔寨的称呼。
阇婆:古代对爪哇岛的称呼。
宾多龙:占城国的一个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唆都:元朝的一位将领,曾率军征讨占城。
忽都虎:元朝的一位万户,曾参与征讨占城。
阿里海牙:元朝的一位平章政事,曾奉命征讨占城。
脱欢:元朝的镇南王,曾奉命征讨占城。
麻里予儿:暹国的一个部落或民族,曾与暹国发生冲突。
爪哇:古代对印度尼西亚爪哇岛的称呼。
史弼:元朝的一位将领,曾参与征讨爪哇。
亦黑迷失:元朝的一位将领,曾参与征讨爪哇。
高兴:元朝的一位将领,曾参与征讨爪哇。
杜并足:爪哇国的一个地名,元朝军队曾在此登陆。
八节涧:爪哇国的一个地名,元朝军队曾在此作战。
土罕必阇耶:爪哇国的一位王子,曾与元朝军队合作,但后来背叛。
葛郎王:爪哇国的一个敌对势力,曾与元朝军队作战。
哈只葛当:爪哇国的一位国王,曾与元朝军队作战,后投降。
琉求:古代对台湾的称呼,位于南海之东,与福建的漳州、泉州、兴化、福州四州界内的彭湖诸岛相对。
彭湖:即澎湖列岛,位于台湾海峡中,是连接中国大陆与台湾的重要岛屿群。
落漈:指水流向下而不回的现象,此处特指靠近琉求(台湾)的水域。
杨祥:元朝海船副万户,曾奉命前往琉求进行招抚或征讨。
吴志斗:元朝书生,熟悉海道,曾建议先派遣使者前往琉求进行招抚。
阮鉴:元朝兵部员外郎,与杨祥一同被派往琉求。
三屿:古代对台湾附近岛屿的称呼,具体位置不详。
马八儿:古代对马六甲地区的称呼,位于马来半岛,是重要的海上贸易中心。
俱蓝:古代对克拉地峡地区的称呼,位于马来半岛,是连接印度洋和南海的重要通道。
杨庭璧:元朝广东招讨司达鲁花赤,曾奉命招谕马八儿和俱蓝等国。
回纥:古代民族名,主要活动于今蒙古高原及中亚地区,曾建立强大的汗国。
西夏: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政权,由党项族建立,位于今宁夏、甘肃一带。
居庸:居庸关,古代重要关隘,位于今北京市昌平区,是通往中原的重要通道。
太宗:指元太宗窝阔台,成吉思汗的第三子,继承汗位后继续扩张蒙古帝国。
金源:指金朝的起源地,金朝是由女真族建立的政权。
世祖:指元世祖忽必烈,成吉思汗的孙子,建立元朝并统一中国。
宋箓:指宋朝的统治,箓意为符命、天命,此处指宋朝的统治结束。
用夏变夷:指用中原的文化和制度来改变边疆民族的风俗和制度。
成、仁之主:指元朝的成宗和仁宗,他们在位时国家相对安定。
天历:元文宗的年号,天历年间国家相对繁荣。
至正:元顺帝的年号,至正年间元朝开始走向衰落。
周纲:指周朝的纲纪,此处借指元朝的统治秩序。
汉网:指汉朝的法律制度,此处借指元朝的法律制度。
九域:指中国的九州,泛指全国。
真主:指明朝的建立者朱元璋,真主意为天命所归的君主。
洪武:明太祖朱元璋的年号,洪武年间明朝建立并巩固。
李善长:明朝初年的重要官员,曾任中书左丞相,参与编纂《元史》。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列传-卷九十七-评注
这段古文详细记载了元朝与缅国之间的外交和军事互动,反映了元朝在西南边疆的扩张政策以及缅国的抵抗与妥协。文本通过叙述使臣的出使、军事行动的交战过程,展现了元朝与缅国之间的复杂关系。
从文化内涵来看,文本体现了元朝作为大一统帝国的外交策略,即通过招谕和军事手段相结合,试图将周边国家纳入其统治体系。缅国作为西南夷的一部分,其文化与中原文化有较大差异,文本中提到的金叶、槟榔叶等书写材料,反映了缅国的文化特色。
从艺术特色来看,文本叙述简洁明了,注重事实的陈述,尤其是军事行动的描述,具有强烈的纪实性。通过对战争细节的描写,如象兵的使用、战斗的激烈程度等,展现了古代战争的残酷与复杂。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本为研究元朝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提供了重要史料。它不仅记录了元朝对缅国的军事征讨,还反映了缅国内部的政治动态,如阿郭与缅王的矛盾、阿必立相的外交努力等。这些细节为理解元朝时期的边疆政策和东南亚地区的政治格局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总体而言,这段古文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还通过生动的叙述展现了元朝与缅国之间的复杂互动,为研究古代中国与东南亚的关系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这段古文详细记载了元朝与缅甸、占城等东南亚国家的政治、军事互动,反映了元朝在东南亚地区的扩张和影响力。文中提到的‘缅王’、‘云南王’等角色,展示了元朝对周边国家的控制和影响。通过‘岁贡方物’、‘银印’、‘虎符’等词汇,可以看出元朝通过封赏和朝贡制度来维持与这些国家的关系。
文中还提到了元朝与占城的军事冲突,特别是‘木城’、‘回回三梢炮’等防御工事和武器的描述,生动地展现了当时的战争场景。元朝军队的进攻和占城军队的抵抗,反映了双方在军事上的较量。通过‘曹彬故事’的引用,可以看出元朝在处理战败国时的仁慈政策,尽量避免无辜百姓的伤亡。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占城国王的逃亡和投降,以及元朝官员的安抚政策。通过‘金叶九节标枪’、‘大元服色’等象征性物品的描述,可以看出元朝在文化上的影响力。这些细节不仅展示了元朝在东南亚地区的军事和政治活动,也反映了当时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还展示了元朝在东南亚地区的复杂政治和军事关系。通过对这些事件的详细描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元朝在东南亚地区的扩张策略和文化影响。
这段古文详细记载了元朝与占城、暹国、爪哇等东南亚国家的军事冲突与外交互动。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元朝在东南亚地区的扩张政策,以及元朝与这些国家之间的复杂关系。元朝通过军事征讨和外交手段,试图将这些国家纳入其势力范围,但这一过程充满了波折和反复。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战争的场景和外交的细节。例如,对宝脱秃花的背叛、元朝军队在木城的战斗、以及爪哇国的内部分裂等情节,都描写得十分具体,使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当时的历史氛围。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为我们研究元朝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提供了宝贵的史料。它不仅记录了元朝的军事行动,还反映了这些国家的政治、军事和社会状况。例如,占城国主在鸦候山立寨、爪哇国的内部分裂等,都是研究这些国家历史的重要线索。
此外,这段文字还反映了元朝的外交策略。元朝在征讨这些国家时,不仅依靠军事力量,还通过招降、谈判等手段,试图以最小的代价达到最大的效果。例如,元朝在征讨爪哇时,先是通过招降土罕必阇耶,试图通过他来控制爪哇,但最终因土罕必阇耶的背叛而失败。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还通过生动的描写和丰富的细节,展现了元朝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复杂关系。它不仅为我们研究元朝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还为我们理解当时的国际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本文主要记载了元朝时期对琉求(台湾)及南海诸国的招抚与征讨活动,反映了元朝在海外扩张中的策略与行动。文中提到的琉求、彭湖、三屿等地,是元朝在南海地区的重要战略目标。通过对这些地区的招抚与征讨,元朝试图扩大其在南海的影响力,并控制重要的海上贸易路线。
文中提到的杨祥、吴志斗、阮鉴等人,是元朝在海外扩张中的重要人物。杨祥作为海船副万户,奉命前往琉求进行招抚或征讨,体现了元朝对海外地区的军事控制意图。吴志斗作为熟悉海道的书生,提出了先派遣使者进行招抚的建议,反映了元朝在海外扩张中的谨慎态度。阮鉴作为兵部员外郎,与杨祥一同被派往琉求,显示了元朝在海外事务中的文官与武将的合作。
文中还提到了马八儿和俱蓝等国,这些国家位于马来半岛,是元朝在南海地区的重要贸易伙伴。通过对这些国家的招抚,元朝试图控制南海的贸易路线,并扩大其在南海的影响力。杨庭璧作为广东招讨司达鲁花赤,曾奉命招谕马八儿和俱蓝等国,显示了元朝在南海地区的积极外交政策。
总体而言,本文通过对元朝在南海地区的招抚与征讨活动的记载,反映了元朝在海外扩张中的策略与行动。这些活动不仅体现了元朝对南海地区的军事控制意图,也反映了元朝在海外事务中的谨慎态度与积极外交政策。通过对这些活动的记载,本文为我们了解元朝在南海地区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
这段文字主要描述了元朝的兴衰历程,从元太祖成吉思汗的扩张到元世祖忽必烈的统一,再到元朝的衰落和明朝的建立。作者通过对比元朝的兴盛与衰落,揭示了历史的循环和朝代的更替。
文中提到元朝在成宗和仁宗时期相对安定,但在至正年间开始走向衰落,最终被明朝取代。这一过程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即任何朝代都有其兴盛和衰落的周期。
作者还强调了文化的重要性,指出元朝通过“用夏变夷”的方式,用中原的文化和制度来改变边疆民族的风俗和制度,从而巩固了统治。这一点体现了文化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在描述明朝建立时,作者使用了“大明出而爝火息,率土生辉”的比喻,形象地表达了明朝的兴起如同太阳升起,照亮了整个国家。这一比喻不仅生动形象,还体现了作者对明朝的赞美之情。
最后,作者提到编纂《元史》的过程,强调了历史的传承和记录的重要性。通过编纂史书,后人可以了解前朝的兴衰,从中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这一点体现了历史的鉴戒作用。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记录了元朝的兴衰历程,还通过对比和分析,揭示了历史的规律和文化的重要性。同时,作者对明朝的赞美和对历史的重视,也体现了其对国家和历史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