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由明代宋濂(1310年—1381年)等人主持编撰。宋濂是明初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曾任翰林院编修。
年代:编撰于明代洪武年间(14世纪末)。
内容简要:《元史》是“二十四史”之一,共210卷,记载了元朝(1271年—1368年)的历史。全书分为本纪、志、列传三部分,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由于编撰时间仓促,书中存在一些疏漏,但它仍是研究元朝历史的重要文献,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列传-卷九十一-原文
特加摈斥,不令以辞退为名,成其奸计。
海内皆知陛下信赏必罚,自此二人始,将士孰不效力,寇贼亦皆丧胆,天下可全,而有以还祖宗之旧。
若优柔不断,彼恶日盈,将不可制。
臣宁饿死于家,誓不与同朝,牵联及祸。”
语具《陈祖仁传》。
会侍御史李国凤亦上书皇太子,言:“不花骄恣无上,招权纳赂,奔竞之徒,皆出其门,骎骎有赵高、张让、田令孜之风,渐不可长,众人所共知之,独主上与殿下未之知耳。
自古宦者,近君亲上,使少得志,未有不为国家祸者。
望殿下思履霜坚冰之戒,早赐奏闻,投之西夷,以快众心,则纪纲可振。
纪纲振,则天下之公论为可畏,法度为不可犯,政治修而百废举矣。”
由是帝大怒,国凤、祖仁等亦皆左迁。
时老的沙执其事颇力,皇太子因恶之,而皇后又谮之于内,帝以老的沙母舅故,封为雍王,遣归国。
已而复以不花为集贤大学士、崇正院使,皇后之力也。
老的沙至大同,遂留孛罗帖木儿军中。
是时,搠思监、朴不花方倚扩廓帖木儿为外援,怨孛罗帖木儿匿老的沙不遣,遂诬孛罗帖木儿与老的沙谋不轨。
二十四年,诏削其官,使解兵柄归四川。
孛罗帖木儿知不出帝意,皆搠思监、朴不花所为,怒不奉诏。
宗王不颜帖木儿等为表言其诬枉,而朝廷亦畏其强不可制,复下诏数搠思监、朴不花互相壅蔽簧惑主听之罪,屏搠思监于岭北,窜朴不花于甘肃,以快众愤,而复孛罗帖木儿官爵。
然搠思监、朴不花皆留京城,实未尝行。
未几,孛罗帖木儿遣秃坚帖木儿以兵向阙,声言清君侧之恶。
四月十二日,驻于清河,帝遣达达国师问故,往复者数四,言必得搠思监、朴不花乃退兵。
帝度其势不可解,不得已,执两人畀之,其兵乃退。
朴不花遂为孛罗帖木儿所杀。
事具搠思监、孛罗帖木儿传。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列传-卷九十一-译文
特别加以排斥,不让他们以辞职为名,实现他们的奸计。
天下人都知道陛下赏罚分明,从这两人开始,将士们谁不效力,敌人也都胆寒,天下可以保全,从而恢复祖宗的旧业。
如果优柔寡断,他们的恶行会日益增长,将无法控制。
我宁愿饿死在家中,也誓不与他们同朝为官,以免牵连受害。”
这些话记载在《陈祖仁传》中。
当时侍御史李国凤也上书皇太子,说:“不花骄横无礼,招揽权力,收受贿赂,奔走竞争的人都出自他的门下,渐渐有了赵高、张让、田令孜的风气,这种风气不可助长,大家都知道,只有陛下和殿下还不知道。
自古以来,宦官接近君主,一旦得志,没有不成为国家祸害的。
希望殿下想到履霜坚冰的教训,早日上奏,将他们流放到西夷,以快人心,这样纲纪才能振作。
纲纪振作,天下的公论就会令人敬畏,法度不可侵犯,政治修明,百废俱兴。”
因此皇帝大怒,李国凤、陈祖仁等人都被贬职。
当时老的沙极力主张此事,皇太子因此厌恶他,皇后又在宫内诋毁他,皇帝因为老的沙是母舅的缘故,封他为雍王,遣送回国。
不久又任命不花为集贤大学士、崇正院使,这是皇后的力量。
老的沙到了大同,就留在孛罗帖木儿的军中。
这时,搠思监、朴不花正依靠扩廓帖木儿为外援,怨恨孛罗帖木儿藏匿老的沙不遣送,于是诬告孛罗帖木儿与老的沙谋反。
二十四年,皇帝下诏削去他们的官职,让他们解除兵权回四川。
孛罗帖木儿知道这不是皇帝的意思,都是搠思监、朴不花所为,愤怒不奉诏。
宗王不颜帖木儿等人上表为他们申冤,朝廷也害怕他们强大无法控制,又下诏列举搠思监、朴不花互相蒙蔽、迷惑皇帝的罪过,将搠思监流放到岭北,将朴不花流放到甘肃,以平息众怒,恢复孛罗帖木儿的官爵。
然而搠思监、朴不花都留在京城,实际上没有离开。
不久,孛罗帖木儿派秃坚帖木儿带兵向京城进发,声称要清除皇帝身边的恶人。
四月十二日,驻扎在清河,皇帝派达达国师去问原因,往返多次,说必须得到搠思监、朴不花才退兵。
皇帝估计形势无法解决,不得已,逮捕两人交给他们,他们的兵才退去。
朴不花于是被孛罗帖木儿杀死。
这些事情记载在搠思监、孛罗帖木儿的传记中。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列传-卷九十一-注解
宦者:指在宫廷中服务的太监,历史上常因接近皇帝而拥有较大权力,有时甚至干预朝政。
四怯薛:元朝时期的一种宫廷侍卫制度,由四大功臣家族世袭担任,负责皇帝的安全和宫廷事务。
李邦宁:元朝时期的著名宦官,原为宋朝小黄门,后因才智被元世祖重用,历任多个重要职位。
朴不花:元朝时期的宦官,原为高丽人,因与皇后奇氏有旧,得以在宫廷中崛起,后因权倾朝野而被诛杀。
无遮大会:佛教中的一种大型法会,意为无遮无碍,广结善缘,常用于超度亡灵或祈福。
摈斥:排斥,驱逐。指对某人或某事物进行严厉的排斥和驱逐,使其无法继续存在或发挥作用。
信赏必罚:指君主或领导者对有功者必赏,有罪者必罚,以示公正和严明。
赵高、张让、田令孜:赵高是秦朝末年的权臣,张让是东汉末年的宦官,田令孜是唐朝末年的宦官,三人皆以专权、腐败著称。
履霜坚冰之戒:出自《易经》,比喻事物的发展由微至著,提醒人们要防微杜渐,及早防范。
左迁:古代官员被降职或贬谪的委婉说法。
雍王:古代封号,通常授予皇族成员或功臣。
集贤大学士:古代官职,负责编纂典籍、管理图书等事务。
崇正院使:古代官职,负责管理宗教事务或宫廷礼仪。
清君侧之恶:指清除君主身边的奸佞小人,以维护朝廷的清明和稳定。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列传-卷九十一-评注
本文通过对元朝宦官李邦宁和朴不花的描述,揭示了宦官在宫廷中的复杂角色和影响力。李邦宁以其才智和忠诚,从一个亡国的小黄门升至元朝的高官,其言行体现了对皇权的忠诚和对国家利益的考虑。而朴不花则因与皇后的私交而获得权力,最终因权倾朝野而被诛杀,反映了宦官权力的双刃剑特性。
文中提到的四怯薛制度,是元朝特有的宫廷侍卫制度,由四大功臣家族世袭担任,这一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宦官的权力,使得宦官难以像在其他朝代那样专权。这种制度设计体现了元朝对于宦官权力的警惕和控制。
通过对李邦宁和朴不花的对比,本文不仅展示了宦官在宫廷中的不同命运,也反映了元朝政治体制的特点和皇权对宦官权力的控制。同时,文中对无遮大会的描述,也展示了元朝时期佛教在宫廷和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对具体人物的描述,深入探讨了宦官在元朝宫廷中的角色和影响,以及元朝政治体制的特点,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和文化内涵。
这段文字出自元代的历史记载,主要描述了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和宦官专权的现象。通过陈祖仁和李国凤的上书,揭示了宦官朴不花等人的专权腐败行为,以及他们对朝廷政治的负面影响。陈祖仁和李国凤的上书不仅是对宦官专权的直接批评,也是对朝廷政治腐败的深刻揭露。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中宦官专权的历史现象。宦官作为皇帝的近臣,往往能够借助皇帝的信任掌握大权,甚至干预朝政。这种现象在中国历史上屡见不鲜,尤其是在东汉、唐朝和明朝等朝代,宦官专权成为导致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采用了典型的史书记载方式,语言简练而有力,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行为,生动地展现了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特别是陈祖仁和李国凤的上书,言辞激烈,直指宦官专权的危害,体现了古代士大夫阶层对政治清明和社会正义的追求。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不仅记录了元代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中宦官专权的普遍现象。通过对这段历史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政治的复杂性和宦官专权对朝廷政治的深远影响。同时,这段文字也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元代政治史的重要史料,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行为,生动地展现了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和宦官专权的现象,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通过对这段文字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政治的复杂性和宦官专权对朝廷政治的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