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由明代宋濂(1310年—1381年)等人主持编撰。宋濂是明初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曾任翰林院编修。
年代:编撰于明代洪武年间(14世纪末)。
内容简要:《元史》是“二十四史”之一,共210卷,记载了元朝(1271年—1368年)的历史。全书分为本纪、志、列传三部分,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由于编撰时间仓促,书中存在一些疏漏,但它仍是研究元朝历史的重要文献,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列传-卷九十-原文
阴阳教官,使训学者,仍岁贡有成者一人。”帝从之,遂著为令。
成宗以皇孙抚军北边,帝遣使授皇太子宝,德进预在行,凡攻战取胜,皆豫克期日,无不验者。亦间言事得失,多所裨益。成宗即位,历陈世祖进贤纳谏、咨询治乱之原,帝嘉纳之。授昭文馆大学士,知太史院,领司天台事,赐金带宴服。都城以荻苫廪,或请以瓦易之,帝以问德进,对曰:“若是役骤兴,物必踊贵,民力重困,臣愚未见其可。”议遂寝。敕中书自今凡集议政事,必使德进预焉。所建明多见于施行。寻以病丐闲。仁宗时在东宫,特令中书加官以留之。会车驾自上京还,召见白海行宫,授资德大夫、中书右丞,议通政院事。仁宗即位,命领太史院事,力辞不允。以疾卒于位。赠推诚赞治功臣、荣禄大夫、大司徒、柱国、魏国公,谥文穆。子泰,工部侍郎。
张康,字汝安,号明远,潭州湘潭人。祖安厚,父世英。康早孤力学,旁通术数。宋吕文德、江万里、留梦炎皆推重之,辟置幕下。宋亡,隐衡山。至元十四年,世祖遣中丞崔彧祀南岳,就访隐逸。彧兄湖南行省参政崔斌言康隐衡山,学通天文地理。彧还,具以闻,遣使召康,与斌偕至京师。十五年夏四月,至上都见帝,亲试所学,大验,授著作佐郎,仍以内嫔松夫人妻之。凡召对,礼遇殊厚,呼以明远而不名。尝面谕:凡有所问,使极言之。
十八年,康上奏:“岁壬午,太一理艮宫,主大将客、参将囚,直符治事,正属燕分。明年春,京城当有盗兵,事干将相。”十九年三月,盗果起京师,杀阿合马等。帝欲征日本,命康以太一推之,康奏曰:“南国甫定,民力未苏,且今年太一无算,举兵不利。”从之。尝赐太史院钱,分千贯以与康,不受,众服其廉。久之,乞归田里,优诏不许,迁奉直大夫、秘书监丞。年六十五卒。子天祐。
李杲,字明之,镇人也,世以赀雄乡里。杲幼岁好医药,时易人张元素以医名燕赵间,杲捐千金从之学,不数年,尽传其业。家既富厚,无事于技,操有余以自重,人不敢以医名之。大夫士或病其资性高謇,少所降屈,非危急之疾,不敢谒也。其学于伤寒、痈疽、眼目病为尤长。
北京人王善甫,为京兆酒官,病小便不利,目睛凸出,腹胀如鼓,膝以上坚硬欲裂,饮食且不下,甘淡渗泄之药皆不效。杲谓众医曰:“疾深矣。《内经》有之:膀胱者,津液之府,必气化乃出焉。今用渗泄之剂而病益甚者,是气不化也。启玄子云:‘无阳者阴无以生,无阴者阳无以化。’甘淡渗泄皆阳药,独阳无阴,其欲化得乎?”明日,以群阴之剂投,不再服而愈。
西台掾萧君瑞,二月中病伤寒发热,医以白虎汤投之,病者面黑如墨,本证不复见,脉沉细,小便不禁。杲初不知用何药,及诊之,曰:“此立夏前误用白虎汤之过。白虎汤大寒,非行经之药,止能寒腑藏,不善用之,则伤寒本病隐曲于经络之间。或更以大热之药救之,以苦阴邪,则他证必起,非所以救白虎也。有温药之升阳行经者,吾用之。”有难者曰:“白虎大寒,非大热何以救,君之治奈何?”杲曰:“病隐于经络间,阳不升则经不行,经行而本证见矣。本证又何难焉。”果如其言而愈。
魏邦彦之妻,目翳暴生,从下而上,其色绿,肿痛不可忍。杲云:“翳从下而上,病从阳明来也。绿非五色之正,殆肺与肾合而为病邪。”乃泻肺肾之邪,而以入阳明之药为之使。既效矣,而他日病复作者三,其所从来之经,与翳色各异。乃曰:“诸脉皆属于目,脉病则目从之。此必经络不调,经不调,则目病未已也。”问之果然,因如所论而治之,疾遂不作。
冯叔献之侄栎,年十五六,病伤寒,目赤而顿渴,脉七八至,医欲以承气汤下之,已煮药,而杲适从外来,冯告之故。杲切脉,大骇曰:“几杀此儿。《内经》有言:‘在脉,诸数为热,诸迟为寒。’今脉八九至,是热极也。而《会要大论》云:‘病有脉从而病反者何也?脉至而从,按之不鼓,诸阳皆然。’此传而为阴证矣。令持姜、附来,吾当以热因寒用法处之。”药未就而病者爪甲变,顿服者八两,汗寻出而愈。
陕帅郭巨济病偏枯,二指著足底不能伸,杲以长针刺骫中,深至骨而不知痛,出血一二升,其色如墨,又且谬刺之。如此者六七,服药三月,病良已。裴择之妻病寒热,月事不至者数年,已喘嗽矣。医者率以蛤蚧、桂、附之药投之,杲曰:“不然,夫病阴为阳所搏,温剂太过,故无益而反害。投以寒血之药,则经行矣。”已而果然。杲之设施多类此。当时之人,皆以神医目之。所著书,今多传于世云。
工艺
孙威,浑源人。幼沉鸷,有巧思。金贞祐间,应募为兵,以骁勇称。及云中来附,守帅表授义军千户,从军攻潞州,破凤翔,皆有功。善为甲,尝以意制蹄筋翎根铠以献,太祖亲射之,不能彻,大悦。赐名也可兀兰,佩以金符,授顺天安平怀州河南平阳诸路工匠都总管。从攻邠、乾,突战不避矢石,帝劳之曰:“汝纵不自爱,独不为吾甲胄计乎!”因命诸将衣其甲者问曰:“汝等知所爱重否?”诸将对,皆失旨意。太宗曰:“能捍蔽尔辈以与我国家立功者,非威之甲耶!而尔辈言不及此,何也?”复以锦衣赐威。每从战伐,恐民有横被屠戮者,辄以搜简工匠为言,而全活之。岁庚
子,卒,年五十八。至大二年,赠中奉大夫、武备院使、神川郡公,谥忠惠。
子拱,为监察御史,后袭顺天安平怀州河南等路甲匠都总管。巧思如其父,尝制甲二百八十袭以献。至元十一年,别制叠盾,其制,张则为盾,敛则合而易持。世祖以为古所未有,赐以币帛。丞相伯颜南征,以甲胄不足,诏诸路集匠民分制。拱董顺天、河间甲匠,先期毕工,且象虎豹异兽之形,各殊其制,皆称旨。十五年,授保定路治中。适岁饥,议开仓赈民,或曰:“宜请于朝。”拱曰:“救荒事不可缓也,若得请而后发粟以赈之,则民馁死矣。苟见罪,吾自任之。”遂发粟四千五百石以赈饥民。高阳土豪据沙河桥取行者钱,人以为病,拱执而罪之。二十二年,除武备少卿,迁大都路军器人匠总管,升工部侍郎。成宗即位,典朝会供给,赐银百两、织纹段五十匹、帛二十五匹、钞万贯。元贞二年,授大同路总管,兼府尹。大德五年,迁两浙都转运使。盐课旧二十五万引,岁不能足,拱至增五万引,遂为定额。九年,改益都路总管,兼府尹,仍出内府弓矢宝刀赐之。卒于官。赠大司农、神川郡公,谥文庄。
阿老瓦丁,回回氏,西域木发里人也。至元八年,世祖遣使炮匠于宗王阿不哥,王以阿老瓦丁、亦思马因应诏,二人举家驰驿至京师,给以官舍。首造大炮竖于五门前,帝命试之,各赐衣段。十一年,国兵渡江,平章阿里海牙遣使求炮手匠,命阿老瓦丁往,破潭州、静江等郡,悉赖其力。十五年,授宣武将军、管军总管。十七年,陛见,赐钞五千贯。十八年,命屯田于南京。二十二年,枢密院奉旨,改元帅府为回回炮手军匠上万户府,以阿老瓦丁为副万户。大德四年告老。子富谋只,袭副万户。皇庆元年卒,子马哈马沙袭。
亦思马因,回回氏,西域旭烈人也。善造炮,至元八年与阿老瓦丁至京师。十年,从国兵攻襄阳未下,亦思马因相地势,置炮于城东南隅,重一百五十斤,机发,声震天地,所击无不摧陷,入地七尺。宋安抚吕文焕惧,以城降。既而以功赐银二百五十两,命为回回炮手总管,佩虎符。十一年,以疾卒。子布伯袭职。
时国兵渡江,宋兵陈于南岸,拥舟师迎战,布伯于北岸竖炮以击之,舟悉沉没。后每战用之,皆有功。十八年,佩三珠虎符,加镇国上将军、回回炮手都元帅。明年,改军匠万户府万户。迁刑部尚书,以弟亦不剌金为万户,佩元降虎符,官广威将军。布伯俄进通奉大夫、浙东道宣慰使,赐钞二万五千贯,俾养老焉。
子哈散,荫授昭信校尉、高邮府同知。致和元年八月,枢密院檄亦不剌金所部军匠至京师,赐钞二千五百贯、金绮四端,与马哈马沙造炮。天历二年,以疾卒。子亚古袭。
阿尼哥,尼波罗国人也,其国人称之曰八鲁布。幼敏悟异凡儿,稍长,诵习佛书,期年能晓其义。同学有为绘画妆塑业者,读《尺寸经》,阿尼哥一闻,即能记。长善画塑,及铸金为像。中统元年,命帝师八合斯巴建黄金塔于吐蕃,尼波罗国选匠百人往成之,得八十人,求部送之人未得。阿尼哥年十七,请行,众以其幼,难之。对曰:“年幼心不幼也。”乃遣之。帝师一见奇之,命监其役。明年,塔成,请归,帝师勉以入朝,乃祝发受具为弟子,从帝师入见。帝视之久,问曰:“汝来大国,得无惧乎?”对曰:“圣人子育万方,子至父前,何惧之有。”又问:“汝来何为?”对曰:“臣家西域,奉命造塔吐蕃,二载而成。见彼土兵难,民不堪命,愿陛下安辑之,不远万里,为生灵而来耳。”又问:“汝何所能?”对曰:“臣以心为师,颇知画塑铸金之艺。”帝命取明堂针灸铜像示之曰:“此宣抚王楫使宋时所进,岁久阙坏,无能修完之者,汝能新之乎?”对曰:“臣虽未尝为此,请试之。”至元二年,新像成,关鬲脉络皆备,金工叹其天巧,莫不愧服。凡两京寺观之像,多出其手。为七宝镔铁法轮,车驾行幸,用以前导。原庙列圣御容,织锦为之,图画弗及也。至元十年,始授人匠总管,银章虎符。十五年,有诏返初服,授光禄大夫,大司徒,领将作院事,宠遇赏赐,无与为比。卒,赠太师、开府仪同三司、凉国公、上柱国,谥敏慧。
子六人,曰阿僧哥,大司徒;阿述腊,诸色人匠总管府达鲁花赤。
有刘元者,尝从阿尼哥学西天梵相,亦称绝艺。元字秉元,蓟之宝坻人。始为黄冠,师事青州把道录,传其艺非一。至元中,凡两都名刹,塑土、范金、搏换为佛像,出元手者,神思妙合,天下称之。其上都三皇尤古粹,识者以为造意得三圣人之微者。由是两赐宫女为妻,命以官长其属,行幸必从。仁宗尝敕元非有旨不许为人造他神像。后大都南城作东岳庙,元为造仁圣帝像,巍巍然有帝王之度,其侍臣像,乃若忧深思远者。始元欲作侍臣像,久之未措手,适阅秘书图画,见唐魏征像,矍然曰:“得之矣,非若此,莫称为相臣者。”遽走庙中为之,即日成,士大夫观者,咸叹异焉。其所为西番佛像多秘,人罕得见者。元官为昭文馆大学士、正奉大夫、秘书卿,以寿终。搏换者,漫帛土偶上而髹之,已而去其土,髹帛俨然成像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列传-卷九十-译文
阴阳教官,负责教导学生,每年推荐一名有成就的学生。”皇帝同意了,于是成为法令。
成宗作为皇孙在北边抚军,皇帝派遣使者授予皇太子宝,德进参与其中,凡是攻战取胜,都能预先确定日期,没有不应验的。他也时常谈论政事的得失,多有裨益。成宗即位后,他多次陈述世祖进贤纳谏、咨询治乱的根本,皇帝嘉许并采纳。他被授予昭文馆大学士,掌管太史院,领导司天台事务,赐予金带宴服。都城用荻草覆盖仓库,有人建议用瓦片替换,皇帝询问德进,他回答说:“如果这项工程突然兴起,物价必然上涨,民众负担加重,臣愚见认为不可行。”这项提议于是搁置。皇帝命令中书省,今后凡是集议政事,必须让德进参与。他的建议大多被采纳实施。不久因病请求退休。仁宗当时在东宫,特别命令中书省加官以挽留他。皇帝从上京返回时,在白海行宫召见他,授予资德大夫、中书右丞,参与通政院事务。仁宗即位后,命令他领导太史院事务,他极力推辞但未获允许。因病在任上去世。追赠为推诚赞治功臣、荣禄大夫、大司徒、柱国、魏国公,谥号文穆。他的儿子泰,担任工部侍郎。
张康,字汝安,号明远,潭州湘潭人。祖父安厚,父亲世英。张康早年丧父,勤奋学习,精通术数。宋朝的吕文德、江万里、留梦炎都推崇他,征召他入幕府。宋朝灭亡后,他隐居衡山。至元十四年,世祖派遣中丞崔彧祭祀南岳,顺便寻访隐逸之士。崔彧的兄长湖南行省参政崔斌说张康隐居衡山,精通天文地理。崔彧回朝后,详细报告,皇帝派遣使者召见张康,与崔斌一同来到京师。十五年夏四月,到上都见皇帝,皇帝亲自测试他的学识,大为验证,授予著作佐郎,并将内嫔松夫人嫁给他。每次召见,礼遇特别优厚,称呼他为明远而不叫名字。皇帝曾当面谕示:凡是有问题,让他尽情陈述。
十八年,张康上奏:“壬午年,太一星理艮宫,主大将客、参将囚,直符治事,正属燕分。明年春天,京城将有盗兵,事涉将相。”十九年三月,盗贼果然在京师起事,杀死阿合马等人。皇帝想征讨日本,命令张康用太一推算,张康上奏说:“南方刚刚平定,民力尚未恢复,而且今年太一星无算,出兵不利。”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皇帝曾赐予太史院钱,分给张康一千贯,他不接受,众人佩服他的廉洁。后来,他请求回乡,皇帝下诏不允许,升任奉直大夫、秘书监丞。六十五岁去世。他的儿子天祐。
李杲,字明之,镇人,家族以财富称雄乡里。李杲幼年喜欢医药,当时易县人张元素以医术闻名于燕赵之间,李杲捐出千金跟随他学习,不到几年,尽得其传。家中富裕,不靠医术谋生,操守有余以自重,人们不敢以医生称呼他。大夫士人有时不满他性格高傲,很少屈尊,非危急之病,不敢求医。他在伤寒、痈疽、眼病方面尤为擅长。
北京人王善甫,担任京兆酒官,患小便不利,眼睛凸出,腹胀如鼓,膝盖以上坚硬欲裂,饮食不下,甘淡渗泄的药物都无效。李杲对众医说:“病情深重。《内经》有言:膀胱是津液的府库,必须气化才能排出。现在用渗泄的药物而病情加重,是气不化的缘故。启玄子说:‘无阳者阴无以生,无阴者阳无以化。’甘淡渗泄都是阳药,独阳无阴,怎能化气?”第二天,用群阴之剂治疗,不再服药而痊愈。
西台掾萧君瑞,二月中患伤寒发热,医生用白虎汤治疗,病人面色如墨,原证不再显现,脉沉细,小便不禁。李杲起初不知用何药,诊脉后说:“这是立夏前误用白虎汤的过错。白虎汤大寒,不是行经之药,只能寒脏腑,不善使用,则伤寒本病隐曲于经络之间。如果再以大热之药救治,以苦阴邪,则他证必起,不是救治白虎汤的方法。有温药可以升阳行经,我用它。”有人质疑说:“白虎汤大寒,非大热何以救治,你的治疗方法如何?”李杲说:“病隐于经络间,阳不升则经不行,经行而本证显现。本证又有何难?”果然如他所说而痊愈。
魏邦彦的妻子,突然生眼翳,从下而上,颜色绿,肿痛难忍。李杲说:“翳从下而上,病从阳明来。绿色不是五色之正,大概是肺与肾合而为病。”于是泻肺肾之邪,用入阳明的药物为引导。见效后,病情又复发三次,每次病源不同,翳色各异。李杲说:“诸脉皆属于目,脉病则目从之。这必然是经络不调,经不调,则目病未已。”询问后果然如此,于是按他的理论治疗,疾病不再发作。
冯叔献的侄子栎,十五六岁,患伤寒,眼睛发红且极度口渴,脉七八至,医生想用承气汤下之,已经煮药,李杲正好从外进来,冯叔献告诉他情况。李杲诊脉后大惊说:“差点害死这孩子。《内经》有言:‘在脉,诸数为热,诸迟为寒。’现在脉八九至,是热极。而《会要大论》说:‘病有脉从而病反者何也?脉至而从,按之不鼓,诸阳皆然。’这是传变为阴证。快拿姜、附来,我要用热因寒用法治疗。”药未煮好,病人爪甲变色,顿服八两,汗出而愈。
陕帅郭巨济患偏枯,两脚趾不能伸直,李杲用长针刺骫中,深至骨而不觉痛,出血一二升,色如墨,又谬刺之。如此六七次,服药三月,病情大为好转。裴择之的妻子患寒热,月经不来数年,已喘嗽。医生多用蛤蚧、桂、附等药治疗,李杲说:“不对,病是阴被阳所搏,温剂太过,故无益而反害。用寒血之药,则经行。”果然如此。李杲的治疗方法多如此类。当时的人,都视他为神医。他的著作,至今多传于世。
工艺
孙威,浑源人。幼年沉稳,有巧思。金贞祐年间,应募为兵,以骁勇著称。云中归附后,守帅表授他为义军千户,随军攻打潞州,破凤翔,都有功。他擅长制作铠甲,曾自制蹄筋翎根铠献给太祖,太祖亲自射之,不能穿透,大为高兴。赐名也可兀兰,佩以金符,授顺天安平怀州河南平阳诸路工匠都总管。随军攻打邠、乾,冲锋陷阵不避矢石,皇帝慰劳他说:“你纵不自爱,难道不为我的甲胄考虑吗!”于是命令诸将穿着他的铠甲问道:“你们知道所爱重的是什么吗?”诸将回答,都不合皇帝的意思。太宗说:“能保护你们为国家立功的,不是孙威的铠甲吗!而你们言不及此,为什么?”又赐锦衣给孙威。每次随军出征,担心民众无辜被杀,总是以搜简工匠为借口,保全他们的性命。岁庚
儿子去世,享年五十八岁。至大二年,追赠为中奉大夫、武备院使、神川郡公,谥号忠惠。
儿子拱,担任监察御史,后来继承顺天安平怀州河南等路甲匠都总管的职位。他的巧思如同他的父亲,曾经制作了二百八十套铠甲献给朝廷。至元十一年,他另外制作了一种叠盾,这种盾牌展开时可以作为盾牌使用,收起时可以合拢并且容易携带。世祖认为这是古代所没有的,赐给他币帛作为奖励。丞相伯颜南征时,因为甲胄不足,下令各路召集工匠和民众分别制作。拱负责顺天、河间的甲匠,提前完成了任务,并且制作了虎豹等异兽形状的铠甲,每种铠甲都有不同的设计,都得到了皇帝的赞赏。十五年,他被任命为保定路治中。当时正值饥荒,他提议开仓赈济灾民,有人说:“应该先向朝廷请示。”拱说:“救荒的事情不能拖延,如果等到请示后再发放粮食赈济,那么百姓就会饿死了。如果有罪,我自己承担。”于是发放了四千五百石粮食赈济饥民。高阳的土豪占据沙河桥向过路的人收取钱财,人们对此感到困扰,拱将他们抓起来并治罪。二十二年,他被任命为武备少卿,后来升任大都路军器人匠总管,再升任工部侍郎。成宗即位后,他负责朝会的供给,被赐予银百两、织纹段五十匹、帛二十五匹、钞万贯。元贞二年,他被任命为大同路总管,兼任府尹。大德五年,他调任两浙都转运使。盐税原本是二十五万引,每年都无法完成,拱到任后增加了五万引,于是成为定额。九年,他改任益都路总管,兼任府尹,朝廷还赐给他内府的弓箭和宝刀。他在任上去世。追赠为大司农、神川郡公,谥号文庄。
阿老瓦丁,回回族人,西域木发里人。至元八年,世祖派遣使者到宗王阿不哥那里寻找炮匠,阿不哥推荐了阿老瓦丁和亦思马因应诏,两人全家迅速赶到京城,朝廷为他们提供了官舍。他们首先在五门前建造了大炮,皇帝命令试炮,并赐给他们衣段。十一年,元军渡江,平章阿里海牙派遣使者寻找炮手匠,命令阿老瓦丁前往,攻破了潭州、静江等郡,都依靠了他的力量。十五年,他被任命为宣武将军、管军总管。十七年,他觐见皇帝,被赐予五千贯钞。十八年,他被命令在南京屯田。二十二年,枢密院奉旨,将元帅府改为回回炮手军匠上万户府,任命阿老瓦丁为副万户。大德四年,他告老还乡。他的儿子富谋只继承了副万户的职位。皇庆元年,他去世,儿子马哈马沙继承了职位。
亦思马因,回回族人,西域旭烈人。他擅长制造大炮,至元八年与阿老瓦丁一起来到京城。十年,他跟随元军攻打襄阳,未能攻下,亦思马因观察地形,将大炮安置在城东南角,炮重一百五十斤,发射时声音震天动地,所击之处无不摧毁,炮弹入地七尺。宋安抚吕文焕害怕,于是献城投降。之后,亦思马因因功被赐予二百五十两银,被任命为回回炮手总管,佩戴虎符。十一年,他因病去世。他的儿子布伯继承了职位。
当时元军渡江,宋军在南岸布阵,用舟师迎战,布伯在北岸竖起大炮攻击,宋军的船只全部沉没。后来每次战斗都使用大炮,都有战功。十八年,布伯佩戴三珠虎符,加封为镇国上将军、回回炮手都元帅。第二年,他改任军匠万户府万户。后来他调任刑部尚书,任命他的弟弟亦不剌金为万户,佩戴元降虎符,官至广威将军。布伯后来晋升为通奉大夫、浙东道宣慰使,被赐予二万五千贯钞,让他养老。
他的儿子哈散,因父荫被授予昭信校尉、高邮府同知的职位。致和元年八月,枢密院命令亦不剌金所部的军匠到京城,赐予二千五百贯钞、四端金绮,与马哈马沙一起制造大炮。天历二年,哈散因病去世。他的儿子亚古继承了职位。
阿尼哥,尼波罗国人,他的国人称他为八鲁布。他从小就聪明过人,不同于普通的孩子,稍大一些后,开始诵读佛经,一年后就能理解其中的含义。他的同学中有从事绘画和雕塑的人,读《尺寸经》,阿尼哥一听就能记住。长大后,他擅长绘画、雕塑以及铸造金像。中统元年,帝师八合斯巴奉命在吐蕃建造黄金塔,尼波罗国挑选了一百名工匠前往,最终选定了八十人,但找不到护送的人。阿尼哥当时十七岁,请求前往,大家认为他年纪太小,感到为难。他回答说:“年纪小但心不小。”于是被派去。帝师一见到他就感到惊奇,命令他监督工程。第二年,塔建成,他请求回国,帝师劝他入朝,于是他剃发受戒成为弟子,跟随帝师入朝觐见。皇帝看了他很久,问道:“你来到大国,难道不害怕吗?”他回答说:“圣人养育万方,儿子来到父亲面前,有什么可害怕的。”皇帝又问:“你来这里做什么?”他回答说:“臣家在西域,奉命在吐蕃建造塔,两年完成。看到那里的士兵艰难,百姓不堪重负,希望陛下能够安抚他们,我不远万里,为生灵而来。”皇帝又问:“你有什么才能?”他回答说:“臣以心为师,略懂绘画、雕塑和铸造金像的技艺。”皇帝命令取来明堂针灸铜像给他看,说:“这是宣抚王楫出使宋朝时进献的,年久失修,没有人能修复它,你能把它修好吗?”他回答说:“臣虽然从未做过这种事,但请让我试试。”至元二年,新像完成,关节和脉络都完备,金工们赞叹他的天巧,无不佩服。两京的寺庙和道观中的佛像,大多出自他之手。他还制作了七宝镔铁法轮,皇帝出行时用来前导。原庙中列位圣人的御容,用织锦制作,图画也无法相比。至元十年,他开始担任人匠总管,佩戴银章虎符。十五年,皇帝下诏让他恢复原来的服饰,授予光禄大夫、大司徒,领将作院事,宠遇和赏赐无人能比。他去世后,追赠为太师、开府仪同三司、凉国公、上柱国,谥号敏慧。
他有六个儿子,分别是阿僧哥,担任大司徒;阿述腊,担任诸色人匠总管府达鲁花赤。
有一个叫刘元的人,曾经跟随阿尼哥学习西天梵相,也被称为绝艺。刘元字秉元,是蓟州宝坻人。他最初是道士,师从青州把道录,传承了多种技艺。至元年间,两都的名刹中,塑土、范金、搏换的佛像,出自刘元之手的,神思妙合,天下称颂。他制作的上都三皇像尤其古朴纯粹,有识之士认为他领悟了三圣人的微妙之处。因此,他两次被赐予宫女为妻,被任命为官长,负责他的属员,皇帝出行时必定跟随。仁宗曾经下令,刘元没有旨意不得为他人制作其他神像。后来大都南城建造东岳庙,刘元为庙中制作了仁圣帝像,巍然有帝王的气度,他的侍臣像则显得忧深思远。起初刘元想制作侍臣像,但很久没有动手,偶然翻阅秘书图画,看到唐朝魏征的画像,恍然大悟说:“找到了,如果不是这样,就不能称为相臣。”他立刻跑到庙中制作,当天完成,士大夫们观看后,都感叹不已。他制作的西番佛像大多秘而不宣,很少有人能见到。刘元官至昭文馆大学士、正奉大夫、秘书卿,最终寿终正寝。搏换的技艺,是将帛布覆盖在土偶上并涂漆,然后去掉土偶,涂漆的帛布就形成了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列传-卷九十-注解
方技:指古代的技艺和技能,包括星历、医卜、方术等,常与异能之士相联系,被认为具有超自然的能力。
星历:古代天文学的一部分,主要研究星象和历法,用于预测天象变化和制定历法。
医卜:古代医学和占卜的结合,医卜之士通过占卜来诊断疾病或预测未来。
方术:古代的一种神秘技艺,涉及符咒、法术等,常被用于驱邪、治病或预测未来。
阴阳家:古代哲学流派之一,主张宇宙万物由阴阳二气构成,强调阴阳平衡和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
司天台:古代负责观测天文、制定历法的机构。
遁甲:古代的一种占卜术,主要用于预测战争、政治等重大事件的吉凶。
太常:古代官名,负责宗庙祭祀、礼仪等事务。
太庙:古代皇帝祭祀祖先的场所,象征皇权的神圣性。
太社:古代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的场所,象征国家的安定和丰收。
郊坛:古代皇帝祭祀天地的场所,象征皇权与天地的联系。
太史:古代官名,负责记录历史、观测天象和制定历法。
卜筮:古代的一种占卜方法,通过烧龟甲或蓍草来预测吉凶。
六气:古代中医理论中的六种气候现象,包括风、寒、暑、湿、燥、火,认为这些气候变化会影响人体健康。
交蚀:指日食或月食,古代认为交蚀是不祥之兆,常与国家的兴衰相联系。
躔次:指星象的运行轨迹,古代天文学中用于预测天象变化。
休咎:指吉凶祸福,古代占卜术的主要目的是预测休咎。
天道好生:古代哲学思想,认为天道仁慈,主张不轻易杀戮,强调生命的珍贵。
阴阳教官:古代负责教授阴阳五行等哲学思想的官员,通常与天文、历法、医学等领域相关。
岁贡有成者:每年选拔有成就的学生进贡给朝廷,作为人才储备。
皇太子宝:皇太子的印信,象征其身份和权力。
昭文馆大学士:元朝官名,负责文学事务,属于高级文官。
太史院:古代负责天文、历法、历史编纂等事务的机构。
金带宴服:皇帝赐予的高级官员的服饰,象征尊贵和荣誉。
荻苫廪:用芦苇和茅草覆盖的粮仓,古代常见的建筑方式。
中书:古代中央行政机构,负责起草诏令、处理政务。
资德大夫:古代高级文官称号,象征德行和才能。
太一:古代占卜术中的一种,用于预测吉凶祸福。
白虎汤:中医经典方剂,用于治疗热性疾病。
承气汤:中医方剂,用于治疗便秘等实证疾病。
姜、附:中药名,分别指干姜和附子,常用于温阳散寒。
蛤蚧、桂、附:中药名,分别指蛤蚧、肉桂和附子,常用于温补阳气。
蹄筋翎根铠:一种古代铠甲,以蹄筋和翎根制成,具有较高的防护能力。
金符:古代皇帝赐予的象征身份和权力的金属符节。
至大二年:元朝年号,指公元1309年。
中奉大夫:元朝官名,属于文散官,正四品。
武备院使:元朝官名,负责管理武备院,掌管兵器制造等事务。
神川郡公:元朝封爵,神川为地名,郡公为爵位,属于二等爵。
谥忠惠:谥号,忠惠是对其忠诚和仁惠的褒奖。
监察御史:元朝官名,负责监察百官,属于御史台。
顺天安平怀州河南等路甲匠都总管:元朝官名,负责管理顺天、安平、怀州、河南等地的甲匠事务。
至元十一年:元朝年号,指公元1274年。
世祖:元世祖忽必烈,元朝开国皇帝。
丞相伯颜:元朝著名将领,曾率军南征。
保定路治中:元朝官名,保定路的行政长官,治中为副职。
大司农:元朝官名,负责管理农业事务,属于九卿之一。
回回氏:元朝对西域穆斯林的称呼。
西域木发里:古代西域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宣武将军:元朝武散官名,属于正四品。
管军总管:元朝官名,负责管理军队事务。
回回炮手军匠上万户府:元朝军事机构,负责管理回回炮手和军匠。
镇国上将军:元朝武散官名,属于从二品。
刑部尚书:元朝官名,负责司法事务,属于六部之一。
通奉大夫:元朝文散官名,属于从二品。
浙东道宣慰使:元朝官名,负责浙东道的行政事务。
昭信校尉:元朝武散官名,属于正六品。
高邮府同知:元朝官名,高邮府的副职。
尼波罗国:古代尼泊尔的别称。
八鲁布:尼泊尔语,意为“智者”或“大师”。
中统元年:元朝年号,指公元1260年。
帝师八合斯巴:元朝帝师,吐蕃高僧。
吐蕃:古代西藏地区的称呼。
光禄大夫:元朝文散官名,属于正二品。
大司徒:元朝官名,属于三公之一,负责礼仪事务。
将作院:元朝官署,负责建筑和工艺事务。
太师:元朝官名,属于三公之一,地位极高。
开府仪同三司:元朝官名,属于最高荣誉官职之一。
凉国公:元朝封爵,凉为地名,国公为爵位,属于一等爵。
上柱国:元朝最高荣誉官职之一。
谥敏慧:谥号,敏慧是对其聪明才智的褒奖。
正奉大夫:元朝文散官名,属于正三品。
秘书卿:元朝官名,负责管理秘书监,属于高级文官。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列传-卷九十-评注
《方技篇》是元代史书中的一部分,主要记载了当时具有特殊技艺和异能的人士,尤其是那些在星历、医卜、方术等领域有卓越成就的人物。这些人物不仅在技术上超越了常人,还在政治、军事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帝王治国安邦的重要助手。
文本中提到的田忠良和靳德进是典型的方技之士。田忠良精通阴阳家和星历之学,多次通过占卜和预测为元世祖提供决策依据,甚至在军事行动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他的预测能力不仅赢得了皇帝的信任,还使他成为朝廷中的重要人物。靳德进则以其星历和卜筮的才能,多次通过天象预测为朝廷提供规谏,表现出对天道的深刻理解和对生命的尊重。
从文化内涵来看,《方技篇》反映了古代中国对技艺和异能的重视。方技之士不仅是技术的掌握者,更是天道的解释者和执行者。他们的存在体现了古代中国对天人合一思想的追求,认为人类的技艺和智慧可以与天象、自然规律相呼应,进而影响国家的兴衰和个人的命运。
从艺术特色来看,文本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生动地展现了方技之士的神奇能力。例如,田忠良通过占卜准确预测了国师的病情和江南战役的胜利,靳德进则通过天象预测为朝廷提供了重要的规谏。这些情节不仅增强了文本的戏剧性,还使读者对方技之士的能力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和敬畏。
从历史价值来看,《方技篇》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元代社会、文化和科技的重要资料。通过对方技之士的记载,我们可以了解到元代在星历、医卜、方术等领域的技术水平,以及这些技术在政治、军事中的应用。同时,文本也反映了元代朝廷对技艺和异能的重视,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和文化取向。
总的来说,《方技篇》不仅是一部记载技艺和异能的历史文献,更是一部反映古代中国天人合一思想和技艺崇拜的文化经典。通过对这些方技之士的记载,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和哲学思想,进而对中华文明的独特性和丰富性有更深刻的认识。
这段古文主要记载了元代几位重要人物的生平事迹,涵盖了政治、军事、医学、工艺等多个领域。通过这些记载,我们可以窥见元代社会的多元面貌和复杂结构。
首先,文中提到的阴阳教官和岁贡制度反映了元代对教育和人才的重视。阴阳教官负责教授阴阳五行等哲学思想,这与古代中国的宇宙观和自然观密切相关。岁贡制度则是一种选拔人才的机制,通过每年选拔有成就的学生进贡给朝廷,确保国家有足够的人才储备。
其次,文中提到的皇太子宝、昭文馆大学士、太史院等官职和机构,展示了元代的政治体制和文化机构。皇太子宝象征皇太子的身份和权力,昭文馆大学士则是高级文官职位,负责文学、历史等文化事务。太史院和司天台则是负责天文、历法、历史编纂等事务的机构,反映了元代对科学和文化的重视。
在医学方面,文中提到的李杲是一位著名的医学家,擅长治疗伤寒、痈疽、眼目病等疾病。他的医术精湛,能够根据病情灵活运用各种药物,取得了显著的疗效。他的医学理论和实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工艺方面,文中提到的孙威是一位技艺高超的工匠,擅长制作铠甲。他制作的蹄筋翎根铠具有很高的防护能力,得到了太祖的赞赏。孙威不仅在工艺上有卓越的成就,还在战争中表现出色,多次立下战功。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记载几位重要人物的生平事迹,展示了元代社会的多元面貌和复杂结构。无论是政治、军事、医学还是工艺,元代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这些成就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繁荣和进步,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这段文字主要记载了元朝时期几位重要人物的生平事迹,涵盖了政治、军事、文化等多个领域。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描述,我们可以窥见元朝社会的多元文化和复杂政治结构。
首先,文中提到的子拱和阿老瓦丁等人,展现了元朝在军事技术上的创新和成就。子拱在甲胄制造上的巧思,尤其是他发明的叠盾,得到了元世祖的高度评价,体现了元朝在军事装备上的先进性。阿老瓦丁和亦思马因作为回回炮手,他们的技术对元朝南征的成功起到了关键作用,反映了元朝在军事技术上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其次,文中提到的阿尼哥和刘元等人,展现了元朝在文化艺术上的繁荣。阿尼哥作为尼波罗国的工匠,不仅在建筑和雕塑上有卓越的成就,还通过他的作品促进了元朝与西域的文化交流。刘元作为阿尼哥的弟子,继承了其技艺,并在佛像雕塑上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体现了元朝在宗教艺术上的独特风格。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元朝官员在救灾、司法等方面的作为,如子拱在保定路治中任上开仓赈灾的果断决策,以及他对高阳土豪的惩治,展现了元朝官员在地方治理上的责任感和能力。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记录了元朝时期几位重要人物的生平事迹,还通过这些人物的事迹,反映了元朝在军事、文化、政治等多个领域的成就和特点。通过对这些历史人物的了解,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元朝社会的复杂性和多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