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由明代宋濂(1310年—1381年)等人主持编撰。宋濂是明初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曾任翰林院编修。
年代:编撰于明代洪武年间(14世纪末)。
内容简要:《元史》是“二十四史”之一,共210卷,记载了元朝(1271年—1368年)的历史。全书分为本纪、志、列传三部分,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由于编撰时间仓促,书中存在一些疏漏,但它仍是研究元朝历史的重要文献,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列传-卷三十三-原文
耶律楚材(子铸附)
耶律楚材,字晋卿,辽东丹王突欲八世孙。父履,以学行事金世宗,特见亲任,终尚书右丞。
楚材生三岁而孤,母杨氏教之学。及长,博极群书,旁通天文、地理、律历、术数及释老、医卜之说,下笔为文,若宿构者。
金制,宰相子例试补省掾。楚材欲试进士科,章宗诏如旧制。问以疑狱数事,时同试者十七人,楚材所对独优,遂辟为掾。
后仕为开州同知。贞祐二年,宣宗迁汴,完颜福兴行尚书事,留守燕,辟为左右司员外郎。
太祖定燕,闻其名,召见之。楚材身长八尺,美髯宏声。帝伟之,曰:“辽、金世仇,朕为汝雪之。”
对曰:“臣父祖尝委质事之,既为之臣,敢仇君耶!”帝重其言,处之左右,遂呼楚材曰吾图撒合里而不名,吾图撒合里,盖国语长髯人也。
己卯夏六月,帝西讨回回国。祃旗之日,雨雪三尺,帝疑之,楚材曰:“玄冥之气,见于盛夏,克敌之征也。”
庚辰冬,大雷,复问之,对曰:“回回国主当死于野。”后皆验。
夏人常八斤,以善造弓见知于帝,因每自矜曰:“国家方用武,耶律儒者何用。”
楚材曰:“治弓尚须用弓匠,为天下者岂可不用治天下匠耶?”帝闻之甚喜,日见亲用。
西域历人奏五月望夜月当蚀,楚材曰:“否。”卒不蚀。
明年十月,楚材言月当蚀,西域人曰不蚀,至期果蚀八分。
壬午八月,长星见西方,楚材曰:“女直将易主矣。”明年,金宣宗果死。
帝每征讨,必命楚材卜,帝亦自灼羊胛,以相符应。指楚材谓太宗曰:“此人天赐我家。尔后军国庶政,当悉委之。”
甲申,帝至东印度,驻铁门关,有一角兽,形如鹿而马尾,其色绿,作人言,谓侍卫者曰:“汝主宜早还。”
帝以问楚材,对曰:“此瑞兽也,其名角端,能言四方语,好生恶杀,此天降符以告陛下。陛下天之元子,天下之人,皆陛下之子,愿承天心,以全民命。”帝即日班师。
丙戌冬,从下灵武,诸将争取子女金帛,楚材独收遗书及大黄药材。既而士卒病疫,得大黄辄愈。
帝自经营西土,未暇定制,州郡长吏,生杀任情,至孥人妻女,取货财,兼土田。
燕蓟留后长官石抹咸得卜尤贪暴,杀人盈市。楚材闻之泣下,即入奏,请禁州郡,非奉玺书,不得擅征发,囚当大辟者必待报,违者罪死,于是贪暴之风稍戢。
燕多剧贼,未夕,辄曳牛车指富家,取其财物,不与则杀之。
时睿宗以皇子监国,事闻,遣中使偕楚材往穷治之。楚材询察得其姓名,皆留后亲属及势家子,尽捕下狱。
其家赂中使,将缓之,楚材示以祸福,中使惧,从其言,狱具,戮十六人于市,燕民始安。
己丑秋,太宗将即位,宗亲咸会,议犹未决。时睿宗为太宗亲弟,故楚材言于睿宗曰:“此宗社大计,宜早定。”
睿宗曰:“事犹未集,别择日可乎?”楚材曰:“过是无吉日矣。”遂定策,立仪制,乃告亲王察合台曰:“王虽兄,位则臣也,礼当拜。王拜,则莫敢不拜。”
王深然之。及即位,王率皇族及臣僚拜帐下。既退,王抚楚材曰:“真社稷臣也。”国朝尊属有拜礼自此始。
时朝集后期应死者众,楚材奏曰:“陛下新即位,宜宥之。”太宗从之。
中原甫定,民多误触禁网,而国法无赦令。楚材议请肆宥,众以为迂,楚材独从容为帝言。
诏自庚寅正月朔日前事勿治。且条便宜一十八事颁天下,其略言:“郡宜置长吏牧民,设万户总军,使势均力敌,以遏骄横。
中原之地,财用所出,宜存恤其民,州县非奉上命,敢擅行科差者罪之。贸易借贷官物者罪之。蒙古、回鹘、河西诸人,种地不纳税者死。
监主自盗官物者死。应犯死罪者,具由申奏待报,然后行刑。贡献礼物,为害非轻,深宜禁断。”
帝悉从之,唯贡献一事不允,曰:“彼自愿馈献者,宜听之。”楚材曰:“蠹害之端,必由于此。”帝曰:“凡卿所奏,无不从者,卿不能从朕一事耶?”
太祖之世,岁有事西域,未暇经理中原,官吏多聚敛自私,赀至巨万,而官无储5侍。
近臣别迭等言:“汉人无补于国,可悉空其人以为牧地。”楚材曰:“陛下将南伐,军需宜有所资,诚均定中原地税、商税、盐、酒、铁冶、山泽之利,岁可得银五十万两、帛八万匹、粟四十余万石,足以供给,何谓无补哉?”
帝曰:“卿试为朕行之。”乃奏立燕京等十路征收课税使,凡长贰悉用士人,如陈时可、赵昉等,皆宽厚长者,极天下之选,参佐皆用省部旧人。
辛卯秋,帝至云中,十路咸进廪籍及金帛陈于廷中,帝笑谓楚材曰:“汝不去朕左右,而能使国用充足,南国之臣,复有如卿者乎?”
对曰:“在彼者皆贤于臣,臣不才,故留燕,为陛下用。”帝嘉其谦,赐之酒。即日拜中书令,事无巨细,皆先白之。
楚材奏:“凡州郡宜令长吏专理民事,万户总军政,凡所掌课税,权贵不得侵之。”
又举镇海、粘合,均与之同事,权贵不能平。咸得卜以旧怨,尤疾之,谮于宗王曰:“耶律中书令率用亲旧,必有二心,宜奏杀之。”
宗王遣使以闻,帝察其诬,责使者,罢遣之。属有讼咸得卜不法者,帝命楚材鞫之,奏曰:“此人倨傲,故易招谤。今将有事南方,他日治之未晚也。”
帝私谓侍臣曰:“楚材不较私仇,真宽厚长者,汝曹当效之。”
中贵可思不花奏采金银役夫及种田西域与栽蒲萄户,帝令于西京宣德徙万余户充之。楚材曰
生一事不如省一事。任尚以班超之言为平平耳,千古之下,自有定论。后之负谴者,方知吾言之不妄也。”
帝素嗜酒,日与大臣酣饮,楚材屡谏,不听,乃持酒槽铁口进曰:“曲糵能腐物,铁尚如此,况五脏乎!”帝悟,语近臣曰:“汝曹爱君忧国之心,岂有如吾图撒合里者耶?”赏以金帛,敕近臣日进酒三钟而止。
自庚寅定课税格,至甲午平河南,岁有增羡,至戊戌,课银增至一百一十万两。译史安天合者,谄事镇海,首引奥都剌合蛮扑买课税,又增至二百二十万两。楚材极力辨谏,至声色俱厉,言与涕俱。帝曰:“尔欲搏斗耶?”又曰:“尔欲为百姓哭耶?姑令试行之。”楚材力不能止,乃叹息曰:“民之困穷,将自此始矣!”
楚材尝与诸王宴,醉卧车中,帝临平野见之,直幸其营,登车,手撼之。楚材熟睡未醒,方怒其扰己,忽开目视,始知帝至,惊起谢,帝曰:“有酒独醉,不与朕同乐耶?”笑而去。楚材不及冠带,驰诣行宫,帝为置酒,极欢而罢。
楚材当国日久,得禄分其亲族,未尝私以官。行省刘敏从容言之,楚材曰:“睦亲之义,但当资以金帛。若使从政而违法,吾不能徇私恩也。”
岁辛丑二月三日,帝疾笃,医言脉已绝。皇后不知所为,召楚材问之,对曰:“今任使非人,卖官鬻狱,囚系非辜者多。古人一言而善,荧惑退舍,请赦天下囚徒。”后即欲行之,楚材曰:“非君命不可。”俄顷,帝少苏,因入奏,请肆赦,帝已不能言,首肯之。是夜,医者候脉复生,适宣读赦书时也,翌日而瘳。
冬十一月四日,帝将出猎,楚材以太乙数推之,亟言其不可,左右皆曰:“不骑射,无以为乐。”猎五日,帝崩于行在所。皇后乃马真氏称制,崇信奸回,庶政多紊。奥鲁剌合蛮以货得政柄,廷中悉畏附之。楚材面折廷争,言人所难言,人皆危之。
癸卯五月,荧惑犯房,楚材奏曰:“当有惊扰,然讫无事。”居无何,朝廷用兵,事起仓卒,后遂令授甲选腹心,至欲西迁以避之。楚材进曰:“朝廷天下根本,根本一摇,天下将乱。臣观天道,必无患也。”后数日乃定。
后以御宝空纸付奥都剌合蛮,使自书填行之。楚材曰:“天下者先帝之天下。朝廷自有宪章,今欲紊之,臣不敢奉诏。”事遂止。
又有旨:“凡奥都剌合蛮所建白,令史不为书者,断其手。”楚材曰:“国之典故,先帝悉委老臣,令史何与焉?事若合理,自当奉行,如不可行,死且不避,况截手乎!”后不悦。楚材辨论不已,因大声曰:“老臣事太祖、太宗三十余年,无负于国,皇后亦岂能无罪杀臣也!”后虽憾之,亦以先朝旧勋,深敬惮焉。
甲辰夏五月,薨于位,年五十五。皇后哀悼,赙赠甚厚。后有谮楚材者,言其在相位日久,天下贡赋,半入其家。后命近臣麻里紥覆视之,唯琴阮十余,及古今书画、金石、遗文数千卷。
至顺元年,赠经国议制寅亮佐运功臣、太师、上柱国,追封广宁王,谥文正。子铉、铸。
铸字成仲,幼聪敏,善属文,尤工骑射。楚材薨,嗣领中书省事,时年二十三。铸上言宜疏禁网,遂采历代德政合于时宜者八十一章以进。
戊午,宪宗征蜀,诏铸领侍卫骁果以从,屡出奇计,攻下城邑,赐以尚方金锁甲及内厩骢马。
乙未,宪宗崩,阿里不哥叛,铸弃妻子,挺身自朔方来归,世祖嘉其忠,即日召见,赏赐优厚。
中统二年,拜中书左丞相。是年冬,诏将兵备御北边,后征兵扈从,败阿里不哥于上都之北。
至元元年,加光禄大夫。奏定法令三十七章,吏民便之。
二年,行省山东。未几征还。
初,清庙雅乐,止有登歌,诏铸制宫悬八佾之舞。四年春三月,乐舞成,表上之,仍请赐名《大成》,制曰“可”。
六月,改荣禄大夫、平章政事。
五年,复拜光禄大夫、中书左丞相。
十年,迁平章军国重事。
十三年,诏监修国史。朝廷有大事,必咨访焉。
十九年,复拜中书左丞相。
二十年冬十月,坐不纳职印、妄奏东平人聚谋为逆、间谍幕僚、及党罪囚阿里沙,遂罢免,仍没其家赀之半,徙居山后。
二十二年卒,年六十五。子十一人:希征,希勃,希亮,希宽,希素,希固,希周,希光,希逸淮东宣慰使,余失其名。
至顺元年,赠推忠保德宣力佐治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懿宁王,谥文忠。
粘合重山(子南合)
粘合重山,金源贵族也。国初为质子,知金将亡,遂委质焉。太祖赐畜马四百匹,使为宿卫官必阇赤。从平诸国有功。围凉州,执大旗指麾六军,手中流矢,不动。已而为侍从官,数得侍宴内廷。因谏曰:“臣闻天子以天下为忧,忧之未有不治,忘忧未有能治者也。置酒为乐,此忘忧之术也。”帝深嘉纳之。
立中书省,以重山有积勋,授左丞相。时耶律楚材为右丞相,凡建官立法,任贤使能,与夫分郡邑,定课赋,通漕运,足国用,多出楚材,而重山佐成之。
太宗七年,从伐宋,诏军前行中书省事,许以便宜。师入宋境,江淮州邑望风款附,重山降其民三十余万,取定城、天长二邑,不诛一人。复入中书视事,赐中厩马十匹、贯珠袍一。卒,赠太尉,封魏国公,谥忠武。
十年,诏其子江淮安抚使南合,嗣行军前中书省事。时大将察罕围寿春,七日始下,欲屠其城,南合曰:“不降者,独守将耳,其民何罪?”由是获免。
初,世祖伐宋军于汴,南合进
曰:“李璮承国厚恩,坐制一方,然其人多诈,叛无日矣。”
帝亦患之。
中统元年,两迁宣抚使。
明年,授中书右丞、中兴等路行中书省事。
三年,迁秦蜀五路四川行中书省事。
其年李璮反益都,帝使谕南合曰:“卿言犹在耳,璮果反矣。卿宜谨守西鄙。”
对曰:“臣谨受诏,不敢以西鄙为陛下忧。”
明年,授中书平章政事。
四年,病卒。
封魏国公,谥宣昭。
子博温察儿,知河中府。
杨惟中
杨惟中,字彦诚,弘州人。
金末,以孤童子事太宗,知读书,有胆略,太宗器之。
年二十,奉命使西域三十余国,宣畅国威,敷布政条,俾皆籍户口属吏,乃归,帝于是有大用意。
皇子阔出伐宋,命惟中于军前行中书省事。
克宋枣阳、光化等军,光、随、郢、复等州,及襄阳、德安府,凡得名士数十人,收伊、洛诸书送燕都,立宋大儒周惇颐祠,建太极书院,延儒士赵复、王粹等讲授其间,遂通圣贤学,慨然欲以道济天下。
拜中书令,太宗崩,太后称制,惟中以一相负任天下。
定宗即位,平阳道断事官斜彻横恣不法,诏惟中宣慰,惟中按诛之。
金亡,其将武仙溃于邓州,余党散入太原、真定间,据大明川,用金开兴年号,众至数万,剽掠数千里,诏会诸道兵讨之,不克。
惟中仗节开谕,降其渠帅,余党悉平。
宪宗即位,世祖以太弟镇金莲川,得开府,专封拜。
乃立河南道经略司于汴梁,奏惟中等为使,俾屯田唐、邓、申、裕、嵩、汝、蔡、息、亳、颍诸州。
初,灭金时,以监河桥万户刘福为河南道总管,福贪鄙残酷,虐害遗民二十余年。
惟中至,召福听约束,福称疾不至,惟中设大梃于坐,复召之,使谓福曰:“汝不奉命,吾以军法从事。”
福不得已,以数千人拥卫见惟中,惟中即握大梃击仆之。
数日福死,河南大治。
迁陕右四川宣抚使。
时诸军帅横侈病民,郭千户者尤甚,杀人之夫而夺其妻,惟中戮之以徇,关中肃然。
语人曰:“吾非好杀,国家纲纪不立,致此辈贼害良民,无所控告,虽欲不去,可乎!”
岁己未,世祖总统东师,奏惟中为江淮京湖南北路宣抚使,俾建行台,以先启行,宣布恩信,蒙古、汉军诸帅并听节制。
师还,卒于蔡州,年五十五。
中统二年,追谥曰忠肃公。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列传-卷三十三-译文
耶律楚材(附其子耶律铸)
耶律楚材,字晋卿,是辽东丹王突欲的八世孙。他的父亲耶律履,因学问和品行受到金世宗的赏识,特别被亲近和信任,最终官至尚书右丞。
耶律楚材三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杨氏教导他学习。长大后,他博览群书,广泛涉猎天文、地理、律历、术数以及佛教、道教、医学、占卜等学说,写文章时仿佛早已构思好一般。
按照金朝的制度,宰相的儿子通常可以试补为省掾。耶律楚材想参加进士科的考试,金章宗下诏让他按照旧制参加考试。皇帝问他几个疑难案件的处理方法,当时一同参加考试的有十七人,耶律楚材的回答最为出色,于是被任命为省掾。
后来他担任开州同知。贞祐二年,金宣宗迁都汴京,完颜福兴代理尚书事务,留守燕京,任命耶律楚材为左右司员外郎。
元太祖平定燕京后,听说了耶律楚材的名声,召见了他。耶律楚材身高八尺,胡须美丽,声音洪亮。太祖对他非常赞赏,说:“辽国和金国是世仇,朕要为你报仇。”
耶律楚材回答说:“臣的父祖曾经委身事奉金国,既然已经做了金国的臣子,怎么敢仇视君主呢!”太祖对他的话非常重视,将他留在身边,并称呼他为“吾图撒合里”而不叫他的名字,“吾图撒合里”在蒙古语中是“长胡子的人”的意思。
己卯年夏六月,太祖西征回回国。在祭旗的那天,下了三尺深的雪,太祖对此感到疑惑,耶律楚材说:“玄冥之气在盛夏出现,这是克敌制胜的征兆。”
庚辰年冬天,雷声大作,太祖再次询问耶律楚材,他回答说:“回回国的君主将会死在野外。”后来这些预言都应验了。
西夏人常八斤因为擅长制造弓箭而受到太祖的赏识,因此常常自夸说:“国家正在用兵,耶律楚材这样的儒生有什么用?”
耶律楚材说:“制造弓箭尚且需要弓匠,治理天下难道不需要治理天下的工匠吗?”太祖听后非常高兴,越来越亲近和重用他。
西域的历法专家上奏说五月的满月之夜将会发生月食,耶律楚材说:“不会。”结果月食没有发生。
第二年十月,耶律楚材预言月食将会发生,西域的历法专家说不会发生,结果到了那一天,月食果然发生了八分。
壬午年八月,西方出现了长星,耶律楚材说:“女真族将会更换君主。”第二年,金宣宗果然去世。
太祖每次征讨,必定让耶律楚材占卜,太祖自己也用烧羊胛骨的方式来验证,结果总是相符。太祖指着耶律楚材对太宗说:“这个人是上天赐给我家的。以后军国大事,都应当交给他处理。”
甲申年,太祖到达东印度,驻扎在铁门关,有一只独角兽,形状像鹿但尾巴像马,颜色是绿色的,会说人话,对侍卫说:“你的君主应该早点回去。”
太祖问耶律楚材,他回答说:“这是瑞兽,名叫角端,能说四方语言,喜欢生命,厌恶杀戮,这是上天降下的符瑞来告诫陛下。陛下是上天的长子,天下的人都是陛下的子民,希望陛下顺应天意,保全百姓的生命。”太祖当天就班师回朝了。
丙戌年冬天,耶律楚材随军攻下灵武,其他将领争抢子女和金银财宝,耶律楚材只收集遗留下来的书籍和大黄药材。不久后,士兵们染上瘟疫,服用大黄后很快就痊愈了。
太祖自从经营西域以来,没有时间制定制度,州郡的长官随意生杀,甚至抢夺别人的妻女,夺取财物,兼并土地。
燕蓟留后长官石抹咸得卜尤其贪婪残暴,杀人如麻。耶律楚材听说后流泪,立即上奏,请求禁止州郡长官在没有皇帝诏书的情况下擅自征发,判处死刑的囚犯必须等待朝廷的批复,违者处死,于是贪婪残暴的风气稍有收敛。
燕京有很多强盗,每到傍晚,就拉着牛车到富人家,抢夺财物,如果不给就杀人。
当时睿宗以皇子的身份监国,得知此事后,派中使和耶律楚材一起去彻底调查。耶律楚材查明了强盗的姓名,发现他们都是留后长官的亲属和权贵子弟,于是将他们全部逮捕下狱。
他们的家人贿赂中使,希望从轻处理,耶律楚材向中使说明利害关系,中使害怕了,听从了他的建议,案件审理完毕后,将十六人在市集上处死,燕京的百姓才得以安宁。
己丑年秋天,太宗即将即位,宗亲们都聚集在一起,但还没有做出决定。当时睿宗是太宗的亲弟弟,耶律楚材对睿宗说:“这是国家大事,应该早点决定。”
睿宗说:“事情还没有准备好,改天再决定可以吗?”耶律楚材说:“过了今天就没有吉日了。”于是定下策略,制定了礼仪制度,并告诉亲王察合台说:“王虽然是兄长,但地位是臣子,按照礼仪应当下拜。王下拜了,其他人就不敢不拜了。”
察合台深以为然。等到太宗即位时,察合台率领皇族和臣僚在帐下下拜。退朝后,察合台抚摸着耶律楚材说:“你真是国家的栋梁之臣。”从此,国朝的尊属有了下拜的礼仪。
当时朝会迟到的人很多,按律应当处死,耶律楚材上奏说:“陛下刚刚即位,应该宽恕他们。”太宗听从了他的建议。
中原刚刚平定,百姓常常误触法网,而国法中没有赦免的规定。耶律楚材提议大赦,众人认为他迂腐,耶律楚材却从容地向皇帝进言。
皇帝下诏,自庚寅年正月初一之前的事情不再追究。并且颁布了十八条便民措施,主要内容是:“郡县应当设置长官管理百姓,设立万户总管军政,使势力均衡,以遏制骄横。
中原地区是财政收入的来源,应当体恤百姓,州县如果没有接到上级命令,擅自征收赋税的,应当治罪。贸易和借贷官物的,应当治罪。蒙古、回鹘、河西等地的人,种地不纳税的,应当处死。
监守自盗官物的,应当处死。犯死罪的,应当详细上报等待批复,然后执行死刑。贡献礼物,危害不小,应当严格禁止。”
皇帝全部采纳了,只有贡献一事没有同意,说:“那些自愿进献的,应当允许。”耶律楚材说:“祸害的根源,必定由此开始。”皇帝说:“凡是你的奏请,朕没有不听从的,你就不能听从朕一件事吗?”
太祖在位时,每年都有西域的战事,没有时间治理中原,官吏们大多聚敛财富,私藏巨万,而国库却没有储备。
近臣别迭等人说:“汉人对国家没有用处,可以把他们全部赶走,把土地变成牧场。”耶律楚材说:“陛下即将南征,军需应当有所准备,如果平均征收中原的地税、商税、盐税、酒税、铁冶税、山泽税,每年可以得到五十万两银子、八万匹帛、四十多万石粮食,足以供给军需,怎么能说没有用处呢?”
皇帝说:“你试着为朕去做吧。”于是耶律楚材上奏设立燕京等十路征收课税使,所有长官和副职都任用士人,如陈时可、赵昉等,都是宽厚的长者,是天下最优秀的人才,参佐也都任用省部的旧人。
辛卯年秋天,皇帝到达云中,十路都进献了粮仓的账册和金银财宝,陈列在朝廷中,皇帝笑着对耶律楚材说:“你不离开朕的身边,却能让国家的财政充足,南方的臣子,还有像你这样的人吗?”
耶律楚材回答说:“在南方的人都比臣贤能,臣不才,所以留在燕京,为陛下效力。”皇帝赞赏他的谦逊,赐给他酒。当天任命他为中书令,无论大小事务,都先向他请示。
耶律楚材上奏说:“凡是州郡,应当让长官专门管理民事,万户总管军政,凡是所掌管的课税,权贵不得干涉。”
他又推荐了镇海、粘合,让他们一起共事,权贵们对此感到不满。咸得卜因为旧怨,尤其痛恨他,向宗王进谗言说:“耶律中书令总是任用亲信,必定有二心,应当上奏杀了他。”
宗王派使者将此事报告给皇帝,皇帝查明是诬告,责备了使者,将他罢免。有人控告咸得卜违法,皇帝命令耶律楚材审理,耶律楚材上奏说:“这个人傲慢,所以容易招致诽谤。现在即将有南方的战事,以后再处理他也不晚。”
皇帝私下对侍臣说:“耶律楚材不计较私仇,真是宽厚的长者,你们应当效仿他。”
中贵可思不花上奏请求征调采金银的役夫以及在西域种田和栽种葡萄的农户,皇帝下令从西京宣德迁移一万多户去充任。耶律楚材说
生一事不如省一事。任尚认为班超的话很平常,但千古之后,自有定论。后来那些受到谴责的人,才知道我的话并非虚妄。
皇帝一向嗜酒,每天与大臣们痛饮,楚材多次劝谏,皇帝不听,于是楚材拿着酒槽的铁口进谏说:“酒曲能腐蚀物品,铁尚且如此,何况五脏呢!”皇帝醒悟,对近臣说:“你们爱君忧国的心,难道有像图撒合里(楚材)这样的吗?”于是赏赐金帛,命令近臣每天只进三杯酒。
从庚寅年定下税制,到甲午年平定河南,每年税收都有增加,到戊戌年,税收增加到一百一十万两。译史安天合谄媚镇海,首先引荐奥都剌合蛮承包税收,税收又增加到二百二十万两。楚材极力辩驳劝谏,声色俱厉,言辞中带着泪水。皇帝说:“你是想搏斗吗?”又说:“你是为百姓哭泣吗?暂且试行吧。”楚材无力阻止,叹息道:“百姓的困苦,将从此开始了!”
楚材曾与诸王宴饮,醉倒在车中,皇帝在平野上看到,直接来到他的营地,登上车,用手摇他。楚材熟睡未醒,正恼怒有人打扰自己,忽然睁开眼睛,才知道是皇帝来了,惊慌起身谢罪,皇帝说:“有酒独自醉,不与朕同乐吗?”笑着离开。楚材来不及穿戴整齐,骑马赶到行宫,皇帝为他设酒,极尽欢愉后才结束。
楚材长期执掌国政,所得俸禄分给亲族,从未私自授予官职。行省刘敏从容地提到此事,楚材说:“和睦亲族的道理,只应当用金帛资助。如果让他们从政而违法,我不能徇私恩。”
辛丑年二月三日,皇帝病重,医生说脉象已经断绝。皇后不知所措,召楚材询问,楚材回答说:“现在任用的人不合适,卖官鬻狱,囚禁无辜的人很多。古人一句话就能让灾星退避,请赦免天下囚徒。”皇后立即想执行,楚材说:“没有君命不可。”不久,皇帝稍微苏醒,楚材入奏,请求大赦,皇帝已不能说话,点头同意。当晚,医生候脉复生,正好宣读赦书时,第二天皇帝病愈。
冬十一月四日,皇帝准备出猎,楚材用太乙数推算,极力劝阻,左右都说:“不骑射,无以为乐。”猎了五天后,皇帝在行宫驾崩。皇后马真氏称制,崇信奸佞,政务混乱。奥鲁剌合蛮以贿赂获得政权,朝廷中的人都畏惧依附他。楚材当面驳斥,直言不讳,人们都为他担心。
癸卯年五月,荧惑星侵犯房宿,楚材上奏说:“会有惊扰,但最终无事。”不久,朝廷用兵,事情仓促发生,皇后命令授甲选心腹,甚至想西迁避祸。楚材进言说:“朝廷是天下根本,根本一动摇,天下将乱。臣观天道,必无患。”几天后事情平息。
皇后将御宝空纸交给奥都剌合蛮,让他自己填写执行。楚材说:“天下是先帝的天下。朝廷自有宪章,现在想扰乱它,臣不敢奉诏。”事情于是停止。
又有旨意:“凡是奥都剌合蛮的建议,令史不记录的,断其手。”楚材说:“国家的典章制度,先帝都委托给老臣,令史与此何干?事情如果合理,自当执行,如不可行,死且不避,何况断手!”皇后不悦。楚材继续辩论,大声说:“老臣事奉太祖、太宗三十余年,无负于国,皇后岂能无罪杀臣!”皇后虽然怨恨他,但也因他是先朝旧臣,深为敬畏。
甲辰年夏五月,楚材在任上去世,享年五十五岁。皇后哀悼,赠予丰厚的赙赠。后来有人诬陷楚材,说他在相位日久,天下贡赋一半进入他家。皇后命令近臣麻里紥查看,只有十余件琴阮,以及数千卷古今书画、金石、遗文。
至顺元年,追赠楚材为经国议制寅亮佐运功臣、太师、上柱国,追封广宁王,谥号文正。儿子铉、铸。
铸字成仲,幼年聪敏,擅长写文章,尤其精通骑射。楚材去世后,铸继承中书省事务,时年二十三岁。铸上疏建议放宽禁令,于是采编历代德政合于时宜的八十一章进献。
戊午年,宪宗征蜀,诏令铸率领侍卫骁果随从,屡出奇计,攻下城邑,赐予尚方金锁甲及内厩骢马。
乙未年,宪宗驾崩,阿里不哥叛乱,铸抛弃妻子,独自从朔方归来,世祖嘉奖他的忠诚,当天召见,赏赐优厚。
中统二年,拜中书左丞相。同年冬,诏令铸率兵备御北边,后来征兵扈从,在上都之北击败阿里不哥。
至元元年,加封光禄大夫。奏定法令三十七章,吏民称便。
二年,行省山东。不久被召回。
起初,清庙雅乐只有登歌,诏令铸制宫悬八佾之舞。四年春三月,乐舞完成,上表进献,请求赐名《大成》,皇帝批准。
六月,改封荣禄大夫、平章政事。
五年,再次拜光禄大夫、中书左丞相。
十年,迁平章军国重事。
十三年,诏令监修国史。朝廷有大事,必定咨询他。
十九年,再次拜中书左丞相。
二十年冬十月,因不纳职印、妄奏东平人聚谋为逆、间谍幕僚、及党罪囚阿里沙,被罢免,没收家产一半,迁居山后。
二十二年去世,享年六十五岁。有十一个儿子:希征,希勃,希亮,希宽,希素,希固,希周,希光,希逸淮东宣慰使,其余失名。
至顺元年,追赠推忠保德宣力佐治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懿宁王,谥号文忠。
粘合重山(子南合)
粘合重山是金源贵族。国初作为质子,知道金国将亡,于是归顺。太祖赐予四百匹马,任命为宿卫官必阇赤。随从平定诸国有功。围攻凉州时,执大旗指挥六军,手中箭矢,不动。后来成为侍从官,多次在内廷侍宴。因进谏说:“臣听说天子以天下为忧,忧之未有不治,忘忧未有能治者也。置酒为乐,此忘忧之术也。”皇帝深为嘉许并采纳。
设立中书省时,因重山有积勋,授左丞相。当时耶律楚材为右丞相,凡是建官立法,任贤使能,以及分郡邑,定课赋,通漕运,足国用,多出自楚材,而重山辅助完成。
太宗七年,随从伐宋,诏令军前行中书省事,许以便宜行事。军队进入宋境,江淮州邑望风归附,重山招降三十余万民众,攻取定城、天长二邑,不杀一人。再次入中书省视事,赐予中厩马十匹、贯珠袍一件。去世后,追赠太尉,封魏国公,谥号忠武。
十年,诏令其子江淮安抚使南合,继承行军前中书省事。当时大将察罕围攻寿春,七天才攻下,想屠城,南合说:“不降的只是守将,百姓何罪?”因此百姓得以免死。
起初,世祖伐宋军于汴,南合进
有人说:“李璮承受国家的厚恩,统治一方,但他为人多诈,叛乱的日子不远了。”
皇帝也为此担忧。
中统元年,两次升迁为宣抚使。
第二年,被任命为中书右丞、中兴等路行中书省事。
第三年,调任秦蜀五路四川行中书省事。
那一年,李璮在益都造反,皇帝派人告诉南合说:“你的话还在耳边,李璮果然造反了。你应该谨慎守卫西部边境。”
南合回答说:“臣谨遵诏令,不敢让西部边境成为陛下的忧虑。”
第二年,被任命为中书平章政事。
第四年,因病去世。
被封为魏国公,谥号宣昭。
他的儿子博温察儿,担任河中府知府。
杨惟中
杨惟中,字彦诚,弘州人。
金朝末年,以孤儿的身份侍奉太宗,懂得读书,有胆略,太宗很器重他。
二十岁时,奉命出使西域三十多个国家,宣扬国威,颁布政令,使各国都登记户口归属官吏,然后回国,皇帝因此对他有重用之意。
皇子阔出征伐宋朝,命令杨惟中在军前行中书省事。
攻克宋朝的枣阳、光化等军,光、随、郢、复等州,以及襄阳、德安府,共得到名士数十人,收集伊、洛等地的书籍送到燕都,建立宋朝大儒周惇颐的祠堂,建造太极书院,邀请儒士赵复、王粹等人在此讲授,于是通晓圣贤之学,慷慨立志要以道济天下。
被任命为中书令,太宗去世后,太后摄政,杨惟中以一相之职承担天下重任。
定宗即位后,平阳道断事官斜彻横行不法,诏令杨惟中宣慰,杨惟中按律诛杀了他。
金朝灭亡后,其将领武仙在邓州溃败,余党散入太原、真定之间,占据大明川,使用金朝开兴年号,人数达到数万,劫掠数千里,诏令各路军队讨伐,未能成功。
杨惟中持节开导,降服了他们的首领,余党全部平定。
宪宗即位后,世祖以太弟的身份镇守金莲川,得以开府,专掌封拜。
于是在汴梁设立河南道经略司,奏请杨惟中等人为使者,让他们在唐、邓、申、裕、嵩、汝、蔡、息、亳、颍等州屯田。
当初,灭金时,任命监河桥万户刘福为河南道总管,刘福贪婪卑鄙残酷,虐待遗民二十多年。
杨惟中到任后,召见刘福听候约束,刘福称病不来,杨惟中在座位上放置大棒,再次召见他,派人告诉刘福说:“你不奉命,我将以军法处置。”
刘福不得已,带着数千人护卫来见杨惟中,杨惟中立即握住大棒击倒他。
几天后刘福死去,河南大治。
调任陕右四川宣抚使。
当时各军将领横行霸道,祸害百姓,郭千户尤其严重,杀了别人的丈夫并夺走他的妻子,杨惟中将他处死示众,关中地区因此肃然。
他对人说:“我并非喜欢杀人,国家纲纪不立,导致这些人残害良民,百姓无处申诉,即使我不想除掉他们,能行吗!”
己未年,世祖总统东师,奏请杨惟中为江淮京湖南北路宣抚使,让他建立行台,先行出发,宣布恩信,蒙古、汉军各将领都听从他的节制。
军队返回后,杨惟中在蔡州去世,享年五十五岁。
中统二年,追谥为忠肃公。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列传-卷三十三-注解
耶律楚材:耶律楚材(1190年-1244年),字晋卿,号玉泉,辽东丹王突欲八世孙,金朝末年及元朝初年政治家、文学家、天文学家、医学家。他在金朝和元朝都担任过重要职务,尤其在元朝初期,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重要贡献。
吾图撒合里:蒙古语,意为“长髯人”,是元太祖成吉思汗对耶律楚材的昵称,因其美髯而得名。
角端:传说中的瑞兽,形如鹿而马尾,能言四方语,好生恶杀,象征吉祥和和平。
大黄:中药材,具有泻下、清热、解毒等功效,常用于治疗热病、便秘等症状。
中书令:元朝中央政府的最高官职之一,负责协助皇帝处理国家政务。
先帝遗诏:指已故皇帝留下的诏书,通常包含对后世的指导和遗愿。
山后民:指居住在山区的人民,通常形容其生活简朴、性格淳厚。
河南:指中国河南省,古代是中原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楚材:耶律楚材,元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曾任中书令,对元朝的政治、经济、文化有重要影响。
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古代曾是多个朝代的都城。
完颜氏:金朝皇族的姓氏,金朝灭亡后,完颜氏的后裔成为元朝的臣民。
衍圣公:孔子后裔的封号,元朝时期由孔子第五十一代孙元措继承。
九经:指儒家的九部经典,包括《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交钞:元朝时期的一种纸币,用于流通和交易。
羊羔儿利:指高利贷,形容利息极高,如同羊羔般珍贵。
班超:东汉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和外交家,以平定西域闻名。
任尚:东汉时期的官员,曾与班超共事。
曲糵:酿酒用的发酵剂,这里比喻酒的危害。
奥都剌合蛮:元朝时期的权臣,以贪婪和专权著称。
荧惑:古代对火星的称呼,古人认为荧惑犯房是不祥之兆。
太乙数:古代的一种占卜术,用于预测吉凶。
阿里不哥:元朝时期的宗室,曾与忽必烈争夺帝位。
粘合重山:元朝初年的重要将领,曾参与平定南宋。
南合:粘合重山之子,继承父职,参与元朝对南宋的战争。
李璮:李璮是元朝初年的一个重要人物,曾担任宣抚使等职,但因多诈而被怀疑有叛心。
中统元年:中统是元世祖忽必烈的年号,中统元年即1260年,标志着元朝的正式建立。
宣抚使:元朝时期的一种官职,主要负责地方的安抚和管理工作。
中书右丞:元朝中央政府的官职之一,属于中书省,负责协助处理国家政务。
中兴等路行中书省事:指在中兴等地区设立的行中书省,负责该地区的行政事务。
秦蜀五路四川行中书省事:指在秦蜀五路(今四川地区)设立的行中书省,负责该地区的行政事务。
魏国公:元朝时期的一种封爵,属于国公级别,通常授予有功的贵族或官员。
谥宣昭:谥号是古代对已故人物的尊称,宣昭表示其生前有显著的功绩和德行。
杨惟中:杨惟中是元朝初年的重要官员,曾任中书令等职,以胆略和才干著称。
太宗:指元太宗窝阔台,是元朝的第二位皇帝。
定宗:指元定宗贵由,是元朝的第三位皇帝。
宪宗:指元宪宗蒙哥,是元朝的第四位皇帝。
世祖:指元世祖忽必烈,是元朝的第五位皇帝,也是元朝的建立者。
河南道经略司:元朝时期在河南地区设立的行政机构,负责该地区的军事和行政事务。
陕右四川宣抚使:指在陕右(今陕西西部)和四川地区设立的宣抚使,负责该地区的安抚和管理工作。
江淮京湖南北路宣抚使:指在江淮、京湖(今湖北、湖南一带)和南北路(今河南、河北一带)设立的宣抚使,负责该地区的安抚和管理工作。
忠肃公:谥号,表示杨惟中生前忠诚、严肃,有显著的功绩和德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列传-卷三十三-评注
耶律楚材是金末元初的重要政治家和学者,他的生平事迹和贡献在《元史》中有详细记载。本文通过叙述耶律楚材的生平,展现了他卓越的才能和深厚的学识。耶律楚材不仅精通天文、地理、律历、术数等自然科学,还熟悉释老、医卜等传统文化,这使得他在政治和军事上都能发挥重要作用。
耶律楚材的政治生涯始于金朝,他在金世宗时期因其父的功绩而受到重用。金朝灭亡后,他投奔元太祖成吉思汗,并迅速得到信任和重用。成吉思汗对他的才能极为赞赏,称他为“天赐我家”,并将国家大事委任于他。耶律楚材在元朝初期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和建设起到了关键作用。
本文通过多个具体事例,展现了耶律楚材的智慧和胆识。例如,他在元太祖西征回回国时,通过观察天象预测战事结果,并准确预言了回回国主的死亡。此外,他在处理州郡贪暴问题时,提出了严格的法令,有效遏制了贪腐现象。这些事例不仅体现了耶律楚材的才能,也反映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厚责任感。
耶律楚材的文学成就也不容忽视。他的文章“若宿构者”,显示出他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敏捷的思维。他的著作涉及天文、地理、医学等多个领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的来说,耶律楚材是金末元初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学者和文学家,他的生平事迹和贡献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意义,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通过对他的生平和事迹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金末元初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变迁。
这段古文主要描述了元朝初年耶律楚材在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的贡献和影响。耶律楚材作为元朝的重要政治家和学者,不仅在政治上有着卓越的才能,还在文化、经济等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耶律楚材在政治上表现出极高的智慧和远见。他主张不轻易动用武力,尤其是在对待河南地区的民众时,他提出‘缓急可用,不宜轻动’的策略,体现了对民生的重视和对战争的谨慎态度。此外,他在处理汴梁城投降问题时,坚决反对屠城,主张保护民众的生命和财产,这种人道主义的思想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
其次,耶律楚材在文化上的贡献也非常显著。他不仅重视儒家经典的传承,还积极推动文治,设立编修所和经籍所,促进了文化的繁荣。他还特别重视孔子后裔的封号和地位,体现了对儒家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在经济方面,耶律楚材也展现出了卓越的才能。他反对高利贷,主张减轻民众的负担,提出了合理的赋税制度,使得民众的生活得到了改善。他还反对滥发纸币,主张控制货币的发行量,以防止通货膨胀和经济崩溃。
总的来说,耶律楚材在元朝初年的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思想和政策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他的智慧和远见,使得元朝在初年能够迅速稳定和发展,为后来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这段文字主要记载了元朝初年耶律楚材的政治生涯及其与元朝皇帝、权臣之间的互动。耶律楚材作为元朝初年的重要政治家,不仅在政治上有卓越的贡献,还在文化、经济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文中提到耶律楚材多次劝谏皇帝,尤其是在皇帝嗜酒的问题上,他以‘曲糵能腐物,铁尚如此,况五脏乎’的比喻,成功让皇帝意识到酗酒的危害。这不仅体现了楚材的智慧,也反映了他对国家和皇帝的忠诚。
在政治斗争中,楚材面对权臣奥都剌合蛮的贪婪和专权,始终坚持原则,极力辨谏,甚至不惜以死相争。他的这种不畏强权、坚持正义的精神,成为后世忠臣的典范。
楚材在治国理政方面也有卓越的贡献。他主张疏禁网、采历代德政,制定法令,使得吏民便之。他还参与制定元朝的政治制度,分郡邑、定课赋、通漕运,为元朝的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楚材的忠诚和智慧不仅体现在政治斗争中,还体现在他对天象的观察和预测上。他通过太乙数推算出皇帝的出猎不利,虽然最终未能阻止皇帝的出猎,但他的预测准确无误,显示了他在占卜术上的造诣。
楚材的去世标志着元朝初年一个重要时代的结束。他的忠诚和智慧得到了皇帝的认可,死后被追封为广宁王,谥文正。他的儿子铸继承了他的职位,继续为元朝的政治和文化事业贡献力量。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记录了耶律楚材的政治生涯,还通过他与皇帝、权臣的互动,展现了元朝初年复杂的政治环境。楚材的忠诚、智慧和坚持原则的精神,成为后世忠臣的楷模,也为元朝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段古文主要记载了元朝初年两位重要人物李璮和杨惟中的事迹。李璮虽然受到国家的厚恩,但因多诈而被怀疑有叛心,最终在益都反叛。元世祖忽必烈对此早有预感,并派遣南合去守西鄙,以防不测。李璮的反叛最终被平定,但他的事迹反映了元朝初年政治局势的复杂性和不稳定性。
杨惟中则是元朝初年的一位杰出官员,他早年以孤童子的身份侍奉太宗窝阔台,因其胆略和才干而受到重用。杨惟中在太宗时期奉命出使西域,宣畅国威,敷布政条,表现出卓越的外交才能。在定宗和宪宗时期,杨惟中继续担任重要职务,平定叛乱,整顿吏治,表现出极强的行政能力和军事才能。
杨惟中在河南道经略司任职期间,果断处置了贪鄙残酷的刘福,整顿了河南的吏治,使得河南大治。他在陕右四川宣抚使任上,严惩横侈病民的军帅,维护了地方的治安和秩序。杨惟中的事迹反映了元朝初年政府在地方治理上的努力和成效。
杨惟中最终在江淮京湖南北路宣抚使任上去世,被追谥为忠肃公。他的生平事迹不仅展示了其个人的胆略和才干,也反映了元朝初年政府在巩固政权、整顿吏治、维护地方秩序方面的努力和成就。杨惟中的忠诚和严肃,以及他在政治和军事上的卓越表现,使得他成为元朝初年一位备受尊敬的官员。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古文体现了元朝初年政治局势的复杂性和不稳定性,同时也展示了元朝政府在地方治理上的努力和成效。杨惟中的事迹不仅是个人的成功,也是元朝政府在巩固政权、整顿吏治、维护地方秩序方面的成功。这段古文通过对李璮和杨惟中事迹的记载,反映了元朝初年政治、军事和行政的复杂局面,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