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由明代宋濂(1310年—1381年)等人主持编撰。宋濂是明初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曾任翰林院编修。
年代:编撰于明代洪武年间(14世纪末)。
内容简要:《元史》是“二十四史”之一,共210卷,记载了元朝(1271年—1368年)的历史。全书分为本纪、志、列传三部分,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由于编撰时间仓促,书中存在一些疏漏,但它仍是研究元朝历史的重要文献,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列传-卷三十一-原文
答里麻
答里麻,高昌人。大父撒吉斯,为辽王傅,世祖称其贤。从讨李璮,以勋授山东行省大都督。答里麻弱冠入宿卫。大德十一年,授御药院达鲁花赤,迁回回药物院,寻出佥湖北、山南两道廉访司事,召拜监察御史。时丞相帖木迭儿专权贪肆,答里麻帅同寅亦怜真、马祖常劾其罪。高昌僧恃丞相威,违法娶妇南城,答里麻诘问之,奋不顾利害,风纪由是大振。擢河东道廉访副使。隰州村民赛神,因醉殴杀姚甲,为首者乘闹逃去,有司逮同会者系狱,历岁不决。答里麻曰:“杀人者既逃,存亡不可知,此辈皆诖误无罪,而反桎梏耶?”悉纵之。至治元年,帖木迭儿复相,以复仇为事,答里麻辞去。明年,改燕南道廉访副使。开州达鲁花赤石不花歹颇著政绩,同僚忌之,嗾民诬其与民妻俞氏饮。答里麻察知俞氏乃八十老妪,石不花歹实不与饮酒,于是抵诬告者罪,石不花歹复还职。行唐县民斫桑道侧,偶有人借斧削其杖,其人夜持杖劫民财,事觉,并逮斧主与盗同下狱。答里麻原其未尝知情,即纵之。深州民媪怒殴儿妇死,妇方抱其子,子亦误触死。媪年七十,同僚议免刑,答里麻不可,曰:“国制,罪人七十免刑,为其血气已衰,不任刑也。媪既能杀二人,何谓衰老?”卒死狱中。至治元年,除济宁路总管,兴学劝农,百废具修,府无停事。济阳县有牧童持铁连结击野雀,误杀同牧者,系狱数岁。答里麻曰:“小儿误杀同牧者,实无杀人意,难以定罪。”罚铜遣之。泰定元年,升福建廉访使。朝廷遣宦官伯颜催督绣段,横取民财,宣政院判官术邻亦取赂于富僧,答里麻皆劾之。迁浙西廉访使。会文宗发江陵,阿儿哈秃来谕旨,求赂不获,还谮于朝,召至京,处以重罪。比至,帝怒解,迁上都同知留守。
天历二年八月,明宗崩,文宗入正大统,使者旁午。答里麻朝暮尽力,事无缺失,帝特赐锦衣以嘉之。天历三年,迁淮东廉访使。明年,召拜刑部尚书。国制,新君即位,必赐诸王、驸马、妃主及宿卫官吏金帛。答里麻曰:“必唱名给散,无虚增之数。”国费大省,帝复赐黄金腰带以旌其能。元统元年,升辽阳行省参知政事。高丽国使朝京,道过辽阳,谒省官,各奉布四匹、书一幅,用征东省印封之。答里麻诘其使曰:“国制,设印以署公牍、防奸伪,何为封私书?况汝出国时,我尚在京,未为辽阳省官,今何故有书遗我?汝君臣何欺诈如是耶?”使辞屈,还其书与布。元统三年,迁山东廉访使。时山东盗起,陈马骡及新李白昼杀掠。答里麻以为官吏贪污所致,先劾去之而后上擒贼方略。朝廷嘉纳之,即遣兵擒获,齐鲁以安。除大都路留守。帝宴大臣于延春阁,特赐答里麻白鹰以表其贞廉。帝尝命答里麻修七星堂,先是,修缮必用赤绿金银装饰,答里麻独务朴素,令画工图山林景物,左右年少皆不然。是岁秋,车驾自上京还,入观之,乃大喜,以手抚壁叹曰:“有心哉,留守也!”赐白金五十两、锦衣一袭。至正六年,升河南行省右丞,改翰林学士承旨。至正七年,迁陕西行台中丞,时年六十九。致事后,召商议中书平章政事,不拜,全俸优养终身。
月鲁帖木儿
月鲁帖木儿,卜领勤多礼伯台氏。曾祖贵裕,事太祖,为管领怯怜口怯薛官。祖合剌,袭父职,事世祖。父普兰奚,由宿卫为中书右司员外郎,与丞相哈剌哈孙建议迎立武宗,累迁至山北辽东道肃政廉访使。月鲁帖木儿幼警颖,读书强记,俶傥有大志。年十二,成宗命与哈剌哈孙之子脱欢同入国学。仁宗时入宿卫,一日,帝顾问左右曰:“斯人容貌不凡,谁之子耶?”左右忘其父名,月鲁帖木儿即对曰:“臣父普兰奚也。”帝曰:“汝父赞谋以定国难,朕未尝忘。”因命脱忽台传旨四怯薛紥撒火孙,令常侍禁廷,毋止其入。哈剌哈孙欲用为中书蒙古必阇赤,辄辞焉。哈剌哈孙曰:“汝年幼,欲何为乎?”对曰:“欲为御史尔。”人壮其志。久之,遂拜监察御史,巡按上都,劾奏太师、右丞相帖木迭儿受张弼赇六万贯,贷死。帝怒,碎太师印,赐月鲁帖木儿钞万贯,除兵部郎中,拜殿中侍御史。迁给事中、左侍仪、同修起居注。寻为右司郎中,赐坐便殿,帝顾左右谓曰:“月鲁帖木儿识量明远,可大用者也。”他日,帝语近臣曰:“朕闻前代皆有太上皇之号,今皇太子且长,可居大位,朕欲为太上皇,与若等游观西山以终天年。”御史中丞蛮子、翰林学士明里董阿皆称善。月鲁帖木儿独起拜曰:“臣闻昔之所谓太上皇,若唐玄宗、宋徽宗,皆当祸乱,不得已而为之者也。愿陛下正大位,以保万世无疆之业,前代虚名,何足慕哉!”帝善其对。
仁宗崩,帖木迭儿复入中书,据相位。参议乞失监以受人金带系狱,帖木迭儿乃使乞失监诉月鲁帖木儿为御史时诬丞相受赇。皇太后命丞相哈散等即徽政院推问不实,事遂释。帖木迭儿乃奏以月鲁帖木儿为山东盐运司副使,降亚中大夫为承事郎,期月间盐课增以万计。丁外艰,扶丧西还。擢山南江北道肃政廉访副使。泰定初,迁汴梁路总管,再调总管武昌,以养亲不赴。致和元年,河南行省平章伯颜矫制起月鲁帖木儿为本省参知政事,共议起兵。月鲁帖木儿固辞曰:“皇子北还,问参政受命何人,则将何辞以对?”伯颜怒。会明里董阿迓皇子过河南,而
遂陷。武昌之人骈首夜泣曰:“大夫不去,吾岂为俘囚乎?”
星吉既入见,具陈贼本末。帝大喜,命赐食。时宰不悦,奏为江西行省平章政事,员外置。
星吉至江东,诏令守江州。时江州已陷,贼据池阳。太平官军止有三百人,贼号百万,众皆欲走。
星吉曰:“畏贼而逃,非勇也;坐而待攻,非智也。汝等皆有妻子财物,纵逃其可免乎?”
乃贷富人钱,募人为兵。先是,行台募兵,人给百五十千,无应者。至是,星吉募兵,人五十千,从争赴之,一日得三千人。
乃具舟楫直趋铜陵,克之。又破贼白马湾。贼败走,分兵蹑之,抵白湄。
贼穷急,回拒官军,官军乘胜奋击,贼尽殪,擒其渠魁周驴,夺船六百艘,军声大振,遂复池州。
乃命诸将分道讨贼,复石埭诸县。
贼复来攻,命王惟恭列阵当之,锋始交,出小舰从旁横击,大破走之,进据清水湾。
伺者告贼舰至自上流,顺风举帆,众且数十倍,诸将失色。
星吉曰:“无伤也,风势盛,彼仓卒必不得泊,但伏横港中偃旗以待,俟过而击之,无不胜矣。”
风怒水驶,贼奄忽而过,乃命举旗张帆鼓噪而薄之,官军殊死战,风反为我用,又大破之。
时贼久围安庆,捷闻,遽烧营走。
进复湖口县,克江州,留兵守之。命王惟恭栅小孤山,而星吉自据番阳口,缀江湖要冲以图恢复。
时湖广已陷,江西被围,淮、浙亦多故,卒无继援之者,日久粮益乏,士卒咸困。
或曰:“东南完实,盍因粮以图再举乎?”
星吉曰:“吾受命守江西,必死于此。”
众莫敢复言。
有顷,贼乘大船四集,来攻我军,取蒹苇编为大筏,塞上下流火之。
我军力战,众死且尽。星吉之从子伯不华与亲兵数十人死之。
星吉犹坚坐不动。贼发矢射星吉,乃昏仆。
贼素闻星吉名,不忍害,舁置密室中,至旦乃苏。
贼罗拜,争馈以食。星吉斥之,遂不复食。
凡七日,乃自力而起,北面再拜曰:“臣力竭矣。”遂绝,年五十七。
星吉为人公廉明决,及在军中,能与将士同甘苦,以忠义感激人心,故能以少击众、得人死力云。
福寿
福寿,唐兀人。幼俊茂,知读书,尤善应对。
既长,入备环卫,用年劳授长宁寺少卿,改引进使,升知侍仪使,进正使。
出为饶州路达鲁花赤,擢淮西廉访副使。
入为工部侍郎,佥太常礼仪院事,拜监察御史,改户部侍郎,升尚书,出为燕南廉访使,又五迁为同知枢密院事。
至正十一年,颍州以贼反告,时车驾在上都,朝堂皆犹豫未决,欲驿奏以待命。
福寿独以谓“比使得请还,则事有弗及矣”。
于是决议调兵五百,遣卫官哈剌章、忻都、怯来讨之而后以闻。
顺帝善其处事得宜,明年,改也可札鲁忽赤。
未几,出为淮南行省平章政事。
是时濠、泗俱已陷,师久无功。
福寿至,督战甚急,而上游贼势甚汹涌,福寿乃议筑石头,断江面,守御有方,众恃以为固。
十五年,迁江南行台御史大夫。
先是,集庆尝有警,阿鲁灰以湖广平章政事将苗军来援,事平,其军镇扬州。
而阿鲁灰御军无纪律,苗蛮素犷悍,日事杀虏,莫能治。
俄而苗军杀阿鲁灰以叛,而集庆之援遂绝。
及高邮、庐、和等州相继沦陷,而集庆势益孤,人心益震恐,且仓库无积蓄,计未知所出,于是民乃愿为兵以自守。
福寿因下令民多赀者皆助以粮饷,激厉士众,为完守计。
朝廷知其劳,数赏赉焉。
十六年三月,大明兵围集庆,福寿数督兵出战,尽闭诸城门,独开东门以通出入,而城中势不复能支,城遂破。
百司皆奔溃,福寿乃独据胡床坐凤凰台下,指麾左右。
或劝之去,叱之曰:“吾为国家重臣,城存则生,城破则死,尚安往哉!”
达鲁花赤达尼达思见其独坐若有所为者,从问所决,留弗去。
俄而乱兵四集,福寿遂遇害,不知所在,达尼达思亦死之。
又同时死者,有治书侍御史贺方。
达尼达思字思明。贺方字伯京,晋宁人,以文学名。
事闻,朝廷赠福寿金紫光禄大夫、江浙行省左丞相、上柱国,追封卫国公,谥忠肃。
道童
道童,高昌人,自号石岩。性深沉寡言。
以世胄入官,授直省舍人,历官清显,素负能名。
调信州路总管,移平江,皆以善政称。
至正元年,迁大都路达鲁花赤,出为江浙行省参知政事,寻召参政中书,顷之,又出为江浙行省右丞,遂升本省平章政事。
十一年,诏仍以平章政事行省江西。
是年,贼起蕲、黄,平章政事秃坚理不花将兵捍江州。
既而土寇蜂起,道童素不知兵事,仓皇无所措。
左右司郎中普颜不花曰:“今贼势冲突,城中无备,万一失守,奈何?有章伯颜左丞者,致仕居抚州,其人熟知军务,宜以便宜礼请之,使署本省左丞事,专任调遣军旅,庶几事有可济。”
道童从其言,而伯颜亦欣然为起,曰:“此正我报国之秋也。”
至则与普颜不花设御敌计甚悉。
明年正月,湖广陷,秃坚里不花由江州遁还。
二月,普颜不花将兵往江州,至石头渡,遇贼战败,道童闻之大恐,即怀省印遁走。
普颜不花还,与伯颜定为城守之计。
后数日,道童始自南昌民家来归,遂议分门各守以备敌。
三月,贼众来围城。
城中置各厢官及各巷长,昼夕坚守,众心翕然。
而道童素恤民,能任人,有功者必赏,无功或不加罪,故多为之用。
贼围城凡两月,而民无离志。
道童密召死士数千人,面涂以青,额抹黄布,衣黄衣,为前锋,又别选精锐数千为中军,而募助阵者殿
后。命万户章妥因卜鲁哈歹领之。
夜半,开门伏兵栅下,黎明,钲鼓大震,因奋击贼,贼惊以为神,败走。
遂乘胜捣其营,复分兵扫其余党。
是时,章伯颜、普颜不花之功居多。
伯颜寻以疾卒。
朝廷以道童捍城有功,加大司徒、开府,仍赐龙衣御酒。
及秋,朝廷命亦怜真班为江西行省左丞相,火你赤为左丞,同将兵来江西。
未几,亦怜真班卒,道童属火你赤平富、瑞二州,分镇其地。
适岁大旱,公私匮乏,道童乃移咨江浙行省,借米数十万石、盐数十万引,凡军民约三日人籴官米一斗,入昏钞贰贯,又三日买官盐十斤,入昏钞贰贯,民皆便之。
由是按堵如故,而贼亦不敢犯其境。
十八年夏四月,陈友谅复攻江西城。
时火你赤已升平章政事,加营国公,行便宜事,任专兵柄,而素与道童不相能,且贪忍不得将士心,见城且陷,遂夜遁去。
道童亦弃城退保抚州路,欲集诸县义兵以图克复,而势已不可为。
因叹曰:“我为元朝大臣,官至极品,今城陷不守,尚何面目复见人乎!”
适贼追者至,道童欲迎敌,渡水,未登岸,贼众乘之,遂为所害。
事闻,赐谥忠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列传-卷三十一-译文
答里麻
答里麻是高昌人。他的祖父撒吉斯曾是辽王的师傅,世祖称赞他的贤能。答里麻随从讨伐李璮,因功勋被任命为山东行省大都督。答里麻年轻时进入宿卫。大德十一年,被任命为御药院达鲁花赤,后调任回回药物院,不久出任湖北、山南两道廉访司事,后被召拜为监察御史。当时丞相帖木迭儿专权贪婪,答里麻率领同僚亦怜真、马祖常弹劾他的罪行。高昌僧人倚仗丞相的权势,违法在南城娶妻,答里麻质问此事,不顾个人利害,风纪因此大振。答里麻被提升为河东道廉访副使。隰州村民在赛神活动中因醉酒殴杀了姚甲,为首的人在混乱中逃走,官府逮捕了同会的人并关押在狱中,多年未能判决。答里麻说:“杀人者已经逃走,生死不明,这些人都是无辜的,为何还要束缚他们?”于是全部释放了他们。至治元年,帖木迭儿再次担任丞相,以复仇为事,答里麻辞职离去。第二年,改任燕南道廉访副使。开州达鲁花赤石不花歹政绩显著,同僚嫉妒他,唆使百姓诬告他与民妻俞氏饮酒。答里麻查明俞氏是八十岁的老妇人,石不花歹确实没有与她饮酒,于是惩罚了诬告者,石不花歹恢复了职务。行唐县百姓在路边砍桑树,偶然有人借斧头削杖,那人晚上持杖抢劫百姓财物,事发后,斧头的主人和盗贼一同被逮捕入狱。答里麻认为斧头的主人并不知情,于是释放了他。深州一位老妇人因愤怒殴打了儿媳致死,儿媳当时抱着孩子,孩子也不慎被误杀。老妇人七十岁,同僚商议免刑,答里麻不同意,说:“国家规定,七十岁的罪人可以免刑,因为他们的血气已衰,不能承受刑罚。老妇人既然能杀死两人,怎么能说她衰老呢?”最终老妇人死在狱中。至治元年,答里麻被任命为济宁路总管,兴办学校,劝课农桑,百废俱兴,府中事务无停滞。济阳县有一个牧童用铁链击打野雀,误杀了同牧的人,被关押在狱中多年。答里麻说:“小孩误杀同牧的人,确实没有杀人的意图,难以定罪。”于是罚铜后释放了他。泰定元年,答里麻升任福建廉访使。朝廷派遣宦官伯颜催督绣段,横取民财,宣政院判官术邻也从富僧那里收取贿赂,答里麻都弹劾了他们。后调任浙西廉访使。文宗从江陵出发,阿儿哈秃来传达旨意,索要贿赂未果,回朝后诬告答里麻,召他到京城,处以重罪。等到答里麻到达京城,皇帝的怒气已消,调任上都同知留守。
天历二年八月,明宗去世,文宗即位,使者络绎不绝。答里麻日夜尽力,事务无缺失,皇帝特别赐予锦衣以示嘉奖。天历三年,答里麻调任淮东廉访使。第二年,被召拜为刑部尚书。国家规定,新君即位,必须赐予诸王、驸马、妃主及宿卫官吏金帛。答里麻说:“必须点名发放,不能虚增数目。”国家费用因此大省,皇帝又赐予黄金腰带来表彰他的才能。元统元年,答里麻升任辽阳行省参知政事。高丽国使者来朝,路过辽阳,拜见省官,各奉上布四匹、书一幅,用征东省印封之。答里麻质问使者说:“国家规定,设印以签署公文、防止奸伪,为何封私书?况且你出国时,我还在京城,未任辽阳省官,现在为何有书遗给我?你们君臣为何如此欺诈?”使者无言以对,归还了书和布。元统三年,答里麻调任山东廉访使。当时山东盗贼兴起,陈马骡及新李白昼杀人抢劫。答里麻认为是官吏贪污所致,先弹劾了他们,然后上奏擒贼方略。朝廷嘉纳了他的建议,立即派兵擒获盗贼,齐鲁地区因此安定。答里麻被任命为大都路留守。皇帝在延春阁宴请大臣,特别赐予答里麻白鹰以表彰他的贞廉。皇帝曾命令答里麻修缮七星堂,之前修缮必用赤绿金银装饰,答里麻独务朴素,令画工绘制山林景物,左右年轻人都不同意。这年秋天,皇帝从上京返回,入观七星堂,非常高兴,用手抚摸着墙壁感叹道:“有心哉,留守也!”赐予白金五十两、锦衣一袭。至正六年,答里麻升任河南行省右丞,改任翰林学士承旨。至正七年,调任陕西行台中丞,时年六十九岁。退休后,被召商议中书平章政事,未接受,全俸优养终身。
月鲁帖木儿
月鲁帖木儿是卜领勤多礼伯台氏。曾祖贵裕,侍奉太祖,担任管领怯怜口怯薛官。祖父合剌,继承父职,侍奉世祖。父亲普兰奚,由宿卫升任中书右司员外郎,与丞相哈剌哈孙建议迎立武宗,累迁至山北辽东道肃政廉访使。月鲁帖木儿幼年聪颖,读书强记,胸怀大志。十二岁时,成宗命令他与哈剌哈孙的儿子脱欢一同进入国学。仁宗时进入宿卫,一天,皇帝问左右:“此人容貌不凡,是谁的儿子?”左右忘记了他父亲的名字,月鲁帖木儿立即回答说:“臣父是普兰奚。”皇帝说:“你父亲赞谋以定国难,朕未曾忘记。”于是命令脱忽台传旨四怯薛紥撒火孙,令常侍禁廷,不得阻止他进入。哈剌哈孙想任命他为中书蒙古必阇赤,他辞谢了。哈剌哈孙说:“你年幼,想做什么?”他回答说:“想当御史。”人们都称赞他的志向。后来,他被任命为监察御史,巡按上都,弹劾太师、右丞相帖木迭儿接受张弼贿赂六万贯,免死。皇帝大怒,碎太师印,赐予月鲁帖木儿钞万贯,任命为兵部郎中,拜殿中侍御史。后升任给事中、左侍仪、同修起居注。不久任右司郎中,赐坐便殿,皇帝对左右说:“月鲁帖木儿识量明远,可大用。”有一天,皇帝对近臣说:“朕听说前代都有太上皇的称号,现在皇太子已经长大,可以继承大位,朕想成为太上皇,与你们游观西山以终天年。”御史中丞蛮子、翰林学士明里董阿都称赞。月鲁帖木儿独自起身拜道:“臣听说前代所谓的太上皇,如唐玄宗、宋徽宗,都是在祸乱中不得已而为之的。愿陛下正大位,以保万世无疆之业,前代虚名,何足羡慕!”皇帝赞赏他的回答。
仁宗去世后,帖木迭儿再次进入中书,占据相位。参议乞失监因接受金带被关押在狱中,帖木迭儿于是让乞失监控告月鲁帖木儿在担任御史时诬告丞相受贿。皇太后命令丞相哈散等在徽政院审问,结果不实,事情得以平息。帖木迭儿于是奏请任命月鲁帖木儿为山东盐运司副使,降亚中大夫为承事郎,一个月内盐税增加以万计。月鲁帖木儿因父亲去世,扶丧西归。后被提升为山南江北道肃政廉访副使。泰定初年,调任汴梁路总管,再调任武昌总管,因养亲未赴任。致和元年,河南行省平章伯颜假借皇帝命令起用月鲁帖木儿为本省参知政事,共同商议起兵。月鲁帖木儿坚决辞谢说:“皇子北还,问参政受命何人,将如何回答?”伯颜大怒。恰逢明里董阿迎接皇子经过河南,而
于是武昌陷落。武昌的人们在夜晚相拥而泣,说:“大夫如果不离开,我们怎么会成为俘虏呢?”
星吉入朝见皇帝,详细陈述了贼寇的来龙去脉。皇帝非常高兴,命令赐给他食物。当时的宰相不高兴,上奏让星吉担任江西行省平章政事,员外置。
星吉到达江东,皇帝命令他守卫江州。当时江州已经陷落,贼寇占据了池阳。太平官军只有三百人,贼寇号称百万,大家都想逃跑。
星吉说:“害怕贼寇而逃跑,不是勇敢;坐等被攻击,不是明智。你们都有妻子和财物,即使逃跑,能免于难吗?”
于是向富人借钱,招募士兵。之前,行台招募士兵,每人给一百五十千钱,没有人响应。现在,星吉招募士兵,每人给五十千钱,人们争相前来,一天就招募了三千人。
于是准备船只直奔铜陵,攻克了它。又击败了贼寇的白马湾。贼寇败退,分兵追击,到达白湄。
贼寇穷途末路,回击官军,官军乘胜奋勇攻击,贼寇全部被歼灭,擒获了贼首周驴,夺取了六百艘船,军威大振,于是收复了池州。
于是命令诸将分路讨伐贼寇,收复了石埭等县。
贼寇再次来攻,命令王惟恭列阵迎战,战斗刚开始,派出小船从侧面横击,大败贼寇,进占清水湾。
侦察兵报告贼寇的船队从上游顺风而来,人数是官军的数十倍,诸将都变了脸色。
星吉说:“不要担心,风势强劲,他们仓促之间无法停泊,只需埋伏在横港中,偃旗息鼓等待,等他们过去后再攻击,没有不胜的。”
风势猛烈,水流湍急,贼寇迅速通过,于是命令举旗张帆,鼓噪而进,官军拼死战斗,风势反而为我所用,再次大败贼寇。
当时贼寇长期围困安庆,捷报传来,贼寇立即烧营逃跑。
进兵收复湖口县,攻克江州,留兵守卫。命令王惟恭在小孤山设栅栏,而星吉自己占据番阳口,控制江湖要冲以图恢复。
当时湖广已经陷落,江西被围,淮、浙也多有变故,最终没有援兵,时间久了粮食更加匮乏,士兵们都疲惫不堪。
有人说:“东南地区物资充足,何不利用粮食再图举事?”
星吉说:“我受命守卫江西,必定死在这里。”
大家都不敢再说话。
不久,贼寇乘大船四面围攻我军,用芦苇编成大筏,堵塞上下流并放火。
我军奋力战斗,士兵几乎全部战死。星吉的侄子伯不华和数十名亲兵战死。
星吉仍然坚坐不动。贼寇射箭击中星吉,他昏倒在地。
贼寇素来听闻星吉的名声,不忍心杀害他,将他抬到密室中,到天亮才苏醒。
贼寇纷纷跪拜,争相送食物给他。星吉斥责他们,于是不再进食。
七天后,他勉强站起来,向北面再拜说:“臣的力量已经竭尽了。”于是去世,享年五十七岁。
星吉为人公正廉洁,明察决断,在军中能与将士同甘共苦,以忠义激励人心,所以能以少胜多,得到人们的拼死效力。
福寿
福寿,唐兀人。幼年聪明俊秀,喜欢读书,尤其擅长应对。
长大后,进入宫廷担任侍卫,因年资被授予长宁寺少卿,改任引进使,升任知侍仪使,进为正使。
出任饶州路达鲁花赤,升任淮西廉访副使。
入朝担任工部侍郎,兼任太常礼仪院事,拜为监察御史,改任户部侍郎,升任尚书,出任燕南廉访使,又五次升迁为同知枢密院事。
至正十一年,颍州报告贼寇叛乱,当时皇帝在上都,朝堂上的人都犹豫不决,想通过驿站上奏等待命令。
福寿独自认为:“等到请求回来,事情就来不及了。”
于是决定调兵五百,派遣卫官哈剌章、忻都、怯来讨伐贼寇,然后上报。
顺帝赞赏他处理得当,第二年,改任也可札鲁忽赤。
不久,出任淮南行省平章政事。
当时濠、泗都已陷落,军队长期没有战功。
福寿到任后,督战非常急迫,而上游贼寇势力非常汹涌,福寿于是提议修筑石头城,切断江面,守御有方,大家依赖他以为坚固。
十五年,升任江南行台御史大夫。
之前,集庆曾有警报,阿鲁灰以湖广平章政事率领苗军来援,事情平息后,他的军队驻扎在扬州。
而阿鲁灰治军没有纪律,苗蛮素来犷悍,每天杀人抢劫,无法治理。
不久,苗军杀死阿鲁灰叛乱,集庆的援军于是断绝。
等到高邮、庐、和等州相继沦陷,集庆的形势更加孤立,人心更加恐慌,而且仓库没有积蓄,计划不知如何是好,于是百姓愿意当兵自保。
福寿于是下令富裕的百姓都捐助粮饷,激励士兵,为守城做准备。
朝廷知道他的辛劳,多次赏赐他。
十六年三月,大明兵围困集庆,福寿多次督兵出战,关闭所有城门,只开东门通行,但城中形势无法支撑,城终于被攻破。
百官都逃跑溃散,福寿独自坐在凤凰台下的胡床上,指挥左右。
有人劝他离开,他斥责说:“我是国家重臣,城在则生,城破则死,还能去哪里呢!”
达鲁花赤达尼达思见他独自坐着似乎有所作为,上前询问他的决定,留下来不离开。
不久,乱兵四集,福寿于是遇害,不知下落,达尼达思也战死。
同时战死的还有治书侍御史贺方。
达尼达思字思明。贺方字伯京,晋宁人,以文学闻名。
事情传到朝廷,朝廷追赠福寿金紫光禄大夫、江浙行省左丞相、上柱国,追封卫国公,谥号忠肃。
道童
道童,高昌人,自号石岩。性格深沉寡言。
以世家子弟身份入仕,授直省舍人,历任清要官职,素有能干的名声。
调任信州路总管,移任平江,都以善政著称。
至正元年,升任大都路达鲁花赤,出任江浙行省参知政事,不久召入中书省参政,很快又出任江浙行省右丞,升任本省平章政事。
十一年,皇帝命令他仍以平章政事身份行省江西。
这一年,贼寇在蕲、黄起事,平章政事秃坚理不花率兵守卫江州。
不久,土寇蜂起,道童素来不懂军事,仓皇不知所措。
左右司郎中普颜不花说:“现在贼寇势力冲突,城中没有防备,万一失守,怎么办?有章伯颜左丞,退休住在抚州,他熟知军务,应该以礼相请,让他署理本省左丞事,专门负责调遣军队,或许事情可以成功。”
道童听从了他的建议,而伯颜也欣然同意,说:“这正是我报国的时候。”
到任后与普颜不花详细制定了御敌计划。
第二年正月,湖广陷落,秃坚里不花从江州逃回。
二月,普颜不花率兵前往江州,到石头渡,遇到贼寇战败,道童听说后非常害怕,立即怀揣省印逃跑。
普颜不花回来后,与伯颜制定了守城计划。
几天后,道童从南昌民家回来,于是商议分门防守以抵御敌人。
三月,贼寇大军围城。
城中设置了各厢官和各巷长,日夜坚守,人心一致。
而道童素来体恤百姓,能任用人,有功者必赏,无功者或不加罪,所以大家愿意为他效力。
贼寇围城两个月,百姓没有离心的。
道童秘密召集数千名死士,脸上涂青色,额头上抹黄布,穿黄衣,作为前锋,又另选数千精锐为中军,招募助阵者殿后。
后来,命令万户章妥因卜鲁哈歹率领军队。
半夜,打开城门在栅栏下埋伏士兵,黎明时分,钲鼓声大震,于是奋力攻击贼军,贼军惊恐以为有神灵相助,败退逃走。
于是乘胜追击捣毁贼军营地,又分兵扫荡其余党羽。
这时,章伯颜、普颜不花的功劳最多。
伯颜不久因病去世。
朝廷因为道童守城有功,加封他为大司徒、开府,并赐予龙衣和御酒。
到了秋天,朝廷任命亦怜真班为江西行省左丞相,火你赤为左丞,一同率兵来到江西。
不久,亦怜真班去世,道童归属火你赤平定富、瑞二州,分兵镇守其地。
适逢大旱之年,公私物资匮乏,道童于是向江浙行省发函,借米数十万石、盐数十万引,规定军民每三天可以购买一斗官米,支付两贯昏钞,又每三天可以购买十斤官盐,支付两贯昏钞,民众都感到方便。
因此地方安定如常,贼军也不敢侵犯其境。
十八年夏四月,陈友谅再次攻打江西城。
当时火你赤已升任平章政事,加封营国公,行便宜事,专掌兵权,但他一向与道童不和,且贪婪残忍不得将士之心,见城池即将陷落,于是连夜逃走。
道童也弃城退守抚州路,想集结各县义兵以图收复,但形势已不可为。
于是叹息道:“我作为元朝大臣,官至极品,如今城池陷落不守,还有什么脸面再见人呢!”
正好贼军追兵赶到,道童想迎敌,渡水时还未登岸,贼军乘机攻击,于是被害。
事情上报朝廷,赐谥号忠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列传-卷三十一-注解
答里麻:高昌人,元代官员,历任多个重要职位,以清廉正直著称。
达鲁花赤:元代官职,意为“镇守者”,负责地方军政事务。
廉访司:元代设立的监察机构,负责监察地方官员的行为。
监察御史:元代官职,负责监察官员的行为,维护朝廷法纪。
帖木迭儿:元代丞相,专权贪腐,后被答里麻等人弹劾。
高昌僧:高昌地区的僧人,因倚仗丞相权势而违法。
赛神:民间祭祀活动,村民因醉酒斗殴导致命案。
至治元年:元代年号,指1321年。
燕南道:元代行政区划,位于今河北一带。
开州:元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濮阳市。
石不花歹:元代官员,因政绩显著而遭同僚嫉妒。
行唐县:元代地名,位于今河北省石家庄市。
深州:元代地名,位于今河北省衡水市。
济宁路:元代行政区划,位于今山东省济宁市。
泰定元年:元代年号,指1324年。
福建廉访使:元代官职,负责福建地区的监察事务。
浙西廉访使:元代官职,负责浙西地区的监察事务。
天历二年:元代年号,指1329年。
淮东廉访使:元代官职,负责淮东地区的监察事务。
刑部尚书:元代官职,负责全国刑狱事务。
辽阳行省:元代行政区划,位于今辽宁省一带。
高丽国使:高丽国(今朝鲜半岛)派往元朝的使节。
山东廉访使:元代官职,负责山东地区的监察事务。
大都路留守:元代官职,负责大都(今北京)的行政事务。
七星堂:元代建筑,位于大都,答里麻负责修缮。
河南行省右丞:元代官职,负责河南行省的行政事务。
翰林学士承旨:元代高级文官,负责起草诏书、编纂史书等。
陕西行台中丞:元代官职,负责陕西行台的监察事务。
中书平章政事:元代官职,相当于宰相,负责国家政务。
月鲁帖木儿:元代官员,曾任御史、平章政事等职,因政治斗争被贬谪,后因平定江南盗贼有功被召回。
怯怜口怯薛官:元代官职,负责宫廷侍卫事务。
中书右司员外郎:元代官职,负责中书省的文书事务。
哈剌哈孙:元代丞相,曾建议迎立武宗。
山北辽东道肃政廉访使:元代官职,负责山北辽东地区的监察事务。
上都:元代都城之一,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
太师:元代官职,位列三公之一,地位极高。
兵部郎中:元代官职,负责兵部的事务。
殿中侍御史:元代官职,负责监察宫廷事务。
给事中:元代官职,负责起草诏书等重要文书。
左侍仪:元代官职,负责宫廷礼仪事务。
同修起居注:元代官职,负责记录皇帝的言行。
右司郎中:元代官职,负责中书省的文书事务。
太上皇:皇帝退位后的尊号,通常由皇太子继位后使用。
唐玄宗:唐朝皇帝,曾因安史之乱被迫退位。
宋徽宗:宋朝皇帝,曾因金兵入侵被迫退位。
仁宗:元代皇帝,1320年至1323年在位。
山东盐运司副使:元代官职,负责山东地区的盐务事务。
亚中大夫:元代官职,属于中级文官。
承事郎:元代官职,属于低级文官。
山南江北道肃政廉访副使:元代官职,负责山南江北地区的监察事务。
汴梁路总管:元代官职,负责汴梁路(今河南开封)的行政事务。
武昌:元代地名,位于今湖北省武汉市。
致和元年:元代年号,指1328年。
河南行省平章:元代官职,负责河南行省的行政事务。
伯颜:元代著名丞相,曾参与月鲁帖木儿的政治斗争。
明里董阿:元代官员,与月鲁帖木儿有政治冲突,曾参与其被贬谪的事件。
别不花:元代丞相,与月鲁帖木儿有政治矛盾。
乾宁安抚司:元代地方行政机构,负责安抚地方事务。
雷州:今广东省雷州市,元代时为流放地。
顺帝:元朝最后一位皇帝,名妥懽帖睦尔。
同知将作院事:元代官职,负责将作院的事务。
大宗正府也可札鲁花赤:元代官职,负责宗室事务。
平章政事:元代官职名,相当于宰相,掌管国家政务。
脱脱:元代著名丞相,曾多次平定叛乱。
卜颜铁木儿:元代将领,字珍卿,唐兀吾密氏,曾任江浙行省平章政事,平定多处叛乱。
徐寿辉:元末农民起义领袖,建立天完政权。
星吉:元代将领,以忠诚和勇敢著称,曾在江西等地抗击叛军。
威顺王:元代宗室,封地在湖广,因奢侈享乐引起民怨。
郑万户:元代将领,曾参与平定汝、颍妖贼的叛乱。
骈首夜泣:形容人们因恐惧或悲伤而聚集在一起哭泣。骈首,指头并头;夜泣,夜间哭泣。
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古代为重要的军事和经济中心。
池阳:今安徽省池州市,古代为战略要地。
铜陵:今安徽省铜陵市,古代为铜矿产地,经济价值高。
白马湾:古代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是江州附近的水域。
白湄:古代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是江州附近的水域。
渠魁:指叛军的首领或头目。
石埭:今安徽省石台县,古代为军事要地。
清水湾:古代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是江州附近的水域。
安庆:今安徽省安庆市,古代为重要的军事和经济中心。
湖口县:今江西省湖口县,位于鄱阳湖口,战略位置重要。
小孤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古代为军事要地。
番阳口:古代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是江州附近的水域。
福寿:元代官员,曾任淮南行省平章政事,以忠诚和勇敢著称。
道童:元代官员,具体事迹见文中描述。
集庆:今江苏省南京市,元代为重要的政治和经济中心。
阿鲁灰:元代将领,曾任湖广平章政事,后因苗军叛乱被杀。
贺方:元代官员,曾任治书侍御史,以文学才能著称。
达尼达思:元代官员,曾任达鲁花赤,以忠诚著称。
万户:元代官职名,掌管万户的军事和民政事务。
章妥因卜鲁哈歹:元代将领名,具体事迹不详。
钲鼓:古代用于指挥军队的乐器,钲为铜制打击乐器,鼓为皮制打击乐器。
大司徒:古代官职名,位列三公之一,掌管国家政务。
开府:古代官职名,指开设府署,独立处理政务。
龙衣御酒:皇帝赐予的珍贵服饰和美酒,象征极高的荣誉。
亦怜真班:元代官员,具体事迹见文中描述。
火你赤:元代官员,具体事迹见文中描述。
营国公:元代爵位名,位列国公,享有极高的荣誉和地位。
抚州路:元代行政区划名,相当于今天的抚州市。
忠烈:谥号,用于表彰为国捐躯、忠贞不渝的官员。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列传-卷三十一-评注
《答里麻》一文通过详细记载元代官员答里麻的生平事迹,展现了他在政治、司法、监察等多个领域的卓越才能和高尚品德。答里麻以其清廉正直、不畏权贵的形象,成为元代官场中的一股清流。他在处理案件时,注重事实真相,不轻易定罪,体现了对法律的尊重和对人权的关怀。例如,他在处理隰州村民赛神案时,认为杀人者已逃,其他人不应受牵连,遂释放了无辜者。这种公正无私的态度,赢得了百姓的尊敬和朝廷的信任。
答里麻在担任济宁路总管期间,兴学劝农,修葺府衙,使得地方百废俱兴,府无停事。他的政绩不仅体现在行政事务上,还体现在对民生的关注上。例如,他在处理济阳县牧童误杀同牧者一案时,认为牧童并无杀人意图,遂从轻处罚,体现了对弱势群体的关怀。这种以人为本的治理理念,使得他在地方任职期间,深受百姓爱戴。
答里麻在监察御史任上,敢于弹劾权臣帖木迭儿,揭露其贪腐行为,展现了不畏强权的勇气。他的正直和勇敢,使得朝廷风纪大振,为后来的官员树立了榜样。此外,他在修缮七星堂时,摒弃奢华的装饰,追求朴素自然,体现了其廉洁自律的品格。这种对简朴生活的追求,不仅赢得了皇帝的赞赏,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月鲁帖木儿》一文则通过记载月鲁帖木儿的生平事迹,展现了他在政治、监察等领域的卓越才能和高尚品德。月鲁帖木儿自幼聪颖,读书强记,胸怀大志。他在监察御史任上,敢于弹劾权臣帖木迭儿,揭露其贪腐行为,展现了不畏强权的勇气。他的正直和勇敢,赢得了皇帝的信任和重用。
月鲁帖木儿在担任山东盐运司副使期间,盐课大增,展现了其卓越的行政才能。他在处理盐务事务时,注重实效,不徇私情,体现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此外,他在面对伯颜的威逼利诱时,坚持原则,不为所动,展现了其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这种对正义的坚守,使得他在元代官场中独树一帜,成为后世官员的楷模。
总的来说,《答里麻》和《月鲁帖木儿》两篇文章通过详细记载两位元代官员的生平事迹,展现了他们在政治、司法、监察等领域的卓越才能和高尚品德。他们的清廉正直、不畏权贵、以人为本的治理理念,不仅赢得了百姓的尊敬和朝廷的信任,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两篇文章不仅是元代历史的重要记录,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廉洁奉公、公正无私精神的生动体现。
这段文本主要记载了元代几位重要官员和将领的政治生涯和军事活动,反映了元代中后期的政治斗争和社会动荡。月鲁帖木儿和卜颜铁木儿是其中的主要人物,他们的经历不仅展示了元代官场的复杂性和残酷性,也揭示了元代政府在应对内乱时的策略和手段。
月鲁帖木儿的经历充满了波折,他曾因政治斗争被贬谪,但在江南盗贼猖獗时被召回,并成功平定了叛乱。他的故事反映了元代官员在政治斗争中的沉浮,以及他们在国家危难时刻的担当和作为。月鲁帖木儿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在平定江南叛乱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他的成功不仅稳定了江南局势,也为元朝政府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卜颜铁木儿则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将领,他在平定徐寿辉叛乱中表现出色,多次击败叛军,收复失地。他的军事才能和领导能力在战场上得到了充分展现,尤其是在安庆解围和池州保卫战中,他的果断决策和英勇作战为元朝政府赢得了关键的胜利。卜颜铁木儿的廉洁和孝道也为后世所称道,他的形象不仅是一位英勇的将领,更是一位品德高尚的官员。
星吉的故事则展示了元代官员在地方治理中的廉洁和正直。他在湖广行省平章政事任上,敢于直面威顺王的奢侈享乐,并成功劝诫其改正。星吉的廉洁和正直不仅赢得了百姓的尊敬,也为元代官场树立了榜样。他在平定汝、颍妖贼叛乱中的表现也显示了他的智慧和胆识,尽管最终因同僚的嫉妒和诬陷而未能彻底平定叛乱,但他的努力和贡献仍然值得肯定。
总体而言,这段文本通过几位官员和将领的经历,生动地描绘了元代中后期的政治和军事局势。它不仅展示了元代官员在政治斗争中的沉浮,也揭示了他们在国家危难时刻的担当和作为。这些历史人物的故事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这段古文主要描述了元代将领星吉、福寿和道童在面对叛乱时的忠诚与勇敢。星吉在江州陷落后,面对敌众我寡的局面,不仅没有退缩,反而通过借贷富人钱财招募士兵,最终成功收复失地。他的智慧和勇气在文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尤其是他在战术上的灵活运用,如利用风势击败敌军,展现了其卓越的军事才能。
福寿则在集庆城破时,坚守岗位,最终壮烈牺牲。他的忠诚和责任感在文中得到了高度赞扬,尤其是他在城破后依然坚守岗位,直至最后一刻,体现了古代士大夫的忠君爱国精神。福寿的事迹不仅是对个人品格的赞颂,也是对元代官员忠诚于国家的典范。
道童在面对叛军时,虽然起初因不熟悉军事而显得手足无措,但在普颜不花和章伯颜的帮助下,最终制定了有效的防御策略,成功守住了城池。他的善政和任人唯贤的态度在文中得到了体现,尤其是他对有功者的赏赐和对无功者的宽容,使得士兵和民众都愿意为他效力。道童的故事不仅是对其个人能力的肯定,也是对元代官员治理能力的展示。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古文体现了元代社会的动荡和官员们在危机中的应对策略。星吉、福寿和道童的故事不仅是对个人英雄主义的赞颂,更是对忠诚、智慧和责任的弘扬。这些品质在古代中国社会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尤其是在动荡时期,忠诚和勇敢成为了维系社会秩序的重要力量。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古文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对话,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行动动机。尤其是星吉在面对敌军时的冷静和智慧,福寿在城破时的坚定和牺牲,道童在危机中的应变和善政,都通过具体的行动和语言得到了生动的表现。这种叙事手法不仅增强了故事的感染力,也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和丰满。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古文为我们提供了元代社会动荡时期的历史细节,尤其是官员们在面对叛乱时的应对策略和心理状态。这些细节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元代社会的复杂性,也为我们研究元代军事和政治提供了宝贵的史料。同时,这些故事也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对忠诚、智慧和责任的重视,具有重要的文化和历史意义。
本文记述了元代末年江西地区的一场军事冲突,以及官员道童在其中的表现和结局。文章通过详细的叙述,展现了当时的社会动荡和官员的忠诚与无奈。
首先,文章开篇即描绘了一场夜战,章妥因卜鲁哈歹率领的军队在黎明时分发动突袭,成功击退敌军。这一情节不仅展示了元代军队的战术运用,也反映了当时边疆地区的紧张局势。
接着,文章提到道童在城防中的贡献,以及朝廷对他的嘉奖。道童被授予大司徒、开府等高位,并赐予龙衣御酒,这体现了元代朝廷对忠诚官员的重视和奖赏。
然而,随着亦怜真班的去世和火你赤的升迁,局势发生了变化。火你赤与道童关系不和,且不得将士心,导致城池陷落。道童在城陷后选择退守抚州路,试图集结义兵收复失地,但最终未能成功。
文章最后描述了道童的悲壮结局。他在城陷后感叹自己作为元朝大臣的失职,最终在与敌军的交战中牺牲。朝廷赐予他“忠烈”的谥号,表彰他的忠诚和牺牲精神。
从文化内涵来看,本文反映了元代末年社会动荡、官员忠诚与无奈的现实。道童的形象体现了传统儒家思想中“忠臣不事二主”的理念,他的牺牲精神也符合古代士大夫的道德追求。
艺术特色方面,文章通过细腻的叙述和生动的描写,展现了战争的紧张氛围和人物的内心世界。特别是道童的悲壮结局,通过简洁而有力的语言,深深打动了读者。
历史价值方面,本文为研究元代末年的政治、军事和社会状况提供了宝贵的史料。通过对道童等官员的描述,我们可以窥见当时官员的生存状态和心理变化,以及朝廷对忠诚官员的奖赏和表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