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由明代宋濂(1310年—1381年)等人主持编撰。宋濂是明初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曾任翰林院编修。
年代:编撰于明代洪武年间(14世纪末)。
内容简要:《元史》是“二十四史”之一,共210卷,记载了元朝(1271年—1368年)的历史。全书分为本纪、志、列传三部分,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由于编撰时间仓促,书中存在一些疏漏,但它仍是研究元朝历史的重要文献,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列传-卷七十七-原文
◎儒学二
胡长孺,字汲仲,婺州永康人。当唐之季,其先自天台来徙。宋南渡后,以进士科发身者十人,持节分符,先后相望。
曾祖襜,钦州司法参军,脱略豪隽,轻赀急施,人以郑庄称之。
祖岩,起嘉定甲戌进士,知福州闽县事,卓行危论,奇文瑰句,端平、嘉定间,士大夫皆自以为不可及。
其在江西幕府,平赣州之难于指顾之顷,全活数十万人。
父居仁,淳祐丁未进士,知台州军州事,文辞政事,亦绝出于四方。
至长孺,其学益大振,《九经》、诸史,下逮百氏,名、墨、纵横,旁行敷落,律令章程,无不包罗而揆序之。
咸淳中,外舅徐道隆为荆湖四川宣抚参议官,长孺从之入蜀,铨试第一名,授迪功郎、监重庆府酒务。
俄用制置使朱壒孙之辟,兼总领湖广军马钱粮所佥厅,与高彭、李湜、梅应春等,号南中八士。
已而复拜福宁州倅之命,会宋亡,退栖永康山中。
至元二十五年,诏下求贤,有司强起之,至京师,待诏集贤院。
既而召见内殿,拜集贤修撰,与宰相议不合,改教授扬州。
元贞元年,移建昌,适录事阙官,檄长孺摄之。
程文海方贵显,其家气焰薰灼,即违法,人不敢呵问,其树外门,侵官道,长孺亟命撤之。
至大元年,转台州路宁海县主簿,阶将仕佐郎。
大德丁未,浙东大昆,戊申,复无麦,民相枕死。
宣慰同知脱欢察议行赈荒之令,敛富人钱一百五十万给之,至县,以余钱二十五万属长孺藏去,乃行旁州。
长孺察其有乾没意,悉散于民。
阅月再至,索其钱,长孺抱成案进曰:“钱在是矣。”
脱欢察怒曰:“汝胆如山耶!何所受命,而敢无忌若此!”
长孺曰:“民一日不食,当有死者,诚不及以闻,然官书具在,可征也。”
脱欢察虽怒,不敢问。
县有铜岩,恶少年狙伺其间,恒出钞道,为过客患,官不能禁。
长孺伪衣商人服,令苍头负货以从,阴戒驺卒十人蹑其后。
长孺至,岩中人突出要之,长孺方逊辞以谢,驺卒俄集,皆成擒,俾尽逮其党置于法,夜行无虞。
民荷溺器粪田,偶触军卒衣,卒抶伤民,且碎器而去,竟不知主名。
民来诉,长孺阳怒其诬,械于市,俾左右潜侦之,向抶者过焉,戟手称快,执诣所隶,杖而偿其器。
群妪聚浮屠庵,诵佛书为禳祈,一妪失其衣,适长孺出乡,妪讼之。
长孺以牟麦置群妪合掌中,命绕佛诵书如初,长孺闭目叩齿,作集神状,且曰:“吾使神监之矣,盗衣者行数周,麦当芽。”
一妪屡开掌视,长孺指缚之,还所窃衣。
长孺白事帅府归,吏言有奸事屡问弗伏者,长孺曰:“此易易尔。”
夜伏吏案下,黎明,出奸者讯之,辞愈坚,长孺佯谓令长曰:“颇闻国家有诏,盍迎之。”
叱隶卒缚奸者东西楹,空县而出,庭无一人。
奸者相谓曰:“事至此,死亦无承,行将自解矣。”
语毕,案下吏哗而出,奸者惊,咸叩头服罪。
永嘉民有弟质珠步摇于兄者,赎焉,兄妻爱之,绐以亡于盗,屡讼不获直,往告长孺,长孺曰:“尔非吾民也。”
叱之去。
未几,治盗,长孺嗾盗诬兄受步摇为赃,逮兄赴官,力辨数弗置,长孺曰:“尔家信有是,何谓诬耶!”
兄仓皇曰:“有固有之,乃弟所质者。”
趣持至验之,呼其弟示曰:“得非尔家物乎?”
弟曰:“然。”
遂归焉。
其行事多类此,不能尽载。
延祐元年,转两浙都转运盐使司长山场盐司丞,阶将仕郎,未上,以病辞,不复仕,隐杭之虎林山以终。
长孺初师青田余学古,学古师王梦松,梦松亦青田人,传龙泉叶味道之学,味道则朱熹弟子也。
渊源既正,长孺益行四方,访求其旨趣,始信涵养用敬为最切,默存静观,超然自得,故其为人,光明宏伟,专务明本心之学,慨然以孟子自许。
唯恐斯道之失其传,诱引不倦,一时学者慕之,有如饥渴之于食饮。
方岳大臣与郡二千石,聘致庠序,敷绎经义,环听者数百人。
长孺为言:“人虽最灵,与物同产,初无二本。”
皆跃跃然兴起,至有太息者。
为辞章有精魄,金舂玉撞,壹发其和平之音,海内来求者,如购拱璧,碑版焜煌,照耀四裔,苟非其人,虽一金易一字,毅然不与。
乡闱取士,屡司文衡,贵实贱华,文风为之一变。
晚寓武林,病喘上气者颇久。
一旦具酒食,与比邻别,云将返故乡,门人有识其微意者,问曰:“先生精神不衰,何为遽欲观化乎?”
长孺曰:“精神与死生,初无相涉也。”
就寝,至夜半,喘忽止,其子驹排户视之,则正衣冠坐逝矣。
年七十五。
所著书有《瓦缶编》、《南昌集》、《宁海漫抄》、《颜乐斋稿》行于世。
其从兄之纲、之纯,皆以经术文学名。
之纲字仍仲,尝被荐书。
其于声音字画之说,自言独造其妙,惜其书不传。
之纯字穆仲,咸淳甲戌进士,践履如古独行者,文尤明洁可诵。
人称之为三胡云。
熊朋来,字与可,豫章人。
宋咸淳甲戌,登进士第第四人,授从仕郎、宝庆府佥书判官厅公事,未上而宋亡。
世祖初得江南,尽求宋之遗士而用之,尤重进士,以故相留梦炎为尚书,召甲戌状元王龙泽为江南行台监察御史。
朋来,龙泽榜下进士,而声名不在龙泽下,然不肯表襮苟进,隐处州里间,生徒受学者,常百数十人。
取朱子《小学》书,提其要领以示之,学者家传其书,几遍天下。
豫章为江西会府,行中书省、提刑按察司皆在焉,凡居是官者,多朝廷名公卿,皆以宾礼延见。
廉希宪之
子惇为参知政事,以师礼事朋来,终身称门人。
刘宣为提刑按察使,尤加礼敬。
朋来和而不肆,介而不狷,与群贤讲论经义无虚日,儒者咸倚以为重焉。
会朝廷遣治书侍御史王构铨外选于江西,于是参政徐琰、李世安列荐朋来为闽海提举儒学官,使者报闻,而朝廷以东南儒学之士唯福建、庐陵最盛,特起朋来连为两郡教授。
所至,考古篆籀文字,调律吕,协歌诗,以兴雅乐,制器定辞,必则古式,学者化焉。
既满考,以常格调建安县主簿,不赴。
晚以福清州判官致仕,朋来视之,漠如也。
四方学者,因其所自号,称为天慵先生。
每燕居,鼓瑟而歌以自乐。
尝著《瑟赋》二篇,学者争传诵之。
门人归之者日盛,旁近舍皆满,至不能容。
朋来恳恳为说经旨文义,老益不倦。
得其所指授者,多为闻人。
延祐初,诏以进士科取士,时科举废已久,有司咸不知其典故,以不称明诏为惧,行省官主其事者,谘问于朋来,动中轨度,因以申请,四方得遵用之。
及请为考试官,则曰:“应试者十九及吾门,不可。”
其后江浙、湖广,皆卑词致礼,请为主文,朋来屡往应之。
及对大廷,其所选士居天下三之一焉。
初,朋来以《周礼》首荐乡郡,而元制,《周官》不与设科,治《戴记》者又鲜,朋来屡以为言。
盖朋来之学,诸经中《三礼》尤深,是以当世言礼学者,咸推宗之。
至治中,英宗始采用古礼,亲御衮冕祠太庙,锐意于制礼作乐之事,翰林学士元明善,扬言于朝,以朋来为荐,未及召而卒,年七十八。
朋来动止有常,喜怒不形于色,接宾客,人人各自以得其意。
有家集三十卷,其大者明乎礼乐之事,关于世教,其余若天文、地理、方技、名物、度数,靡不精究。
子太古,乡贡进士。
戴表元,字帅初,一字曾伯,庆元奉化州人。
七岁学古诗文,多奇语。
稍长,从里师习词赋,辄弃不肯为。
咸淳中,入太学,以三舍法升内舍生,既而试礼部第十人,登进士乙科,教授建康府。
后迁临安教授,行户部掌故,皆不就。
大德八年,表元年已六十余,执政者荐于朝,起家拜信州教授,再调教授婺州,以疾辞。
初,表元闵宋季文章气萎篸而辞骫蔟,蔟弊已甚,慨然以振起斯文为己任。
时四明王应麟、天台舒岳祥并以文学师表一代,表元皆从而受业焉。
故其学博而肆,其文清深雅洁,化陈腐为神奇,蓄而始发,间事摹画,而隅角不露,施于人者多,尤自秘重,不妄许与。
至元、大德间,东南以文章大家名重一时者,唯表元而已。
其门人最知名者曰袁桷,桷之文,其体裁议论,一取法于表元者也。
表元晚年,翰林集贤以修撰、博士二职论荐,而老疾不可起,年六十七卒。
有《剡源集》行于世。
当表元时,有四明任士林者,亦以文章知名云。
牟应龙,字伯成,其先蜀人,后徙居吴兴。
祖子才仕宋,赠光禄大夫,谥清忠。
父巘,为大理少卿。
应龙幼警敏过人,日记数千言,文章有浑厚之气。
应龙当以世赏补京官,尽让诸从弟,而擢咸淳进士第。
时贾似道当国,自儗伊、周,谓马廷鸾曰:“君故与清忠游,其孙幸见之,当处以高第。”
应龙拒之不见。
及对策,具言上下内外之情不通、国势危急之状,考官不敢置上第。
调光州定城尉,应龙曰:“昔吾祖对策,以直言忤史弥远,得洪雅尉,今固当尔,无愧也。”
沿海制置司辟为属,以疾辞不仕,而宋亡矣。
故相留梦炎事世祖,为吏部尚书,以书招之,曰:“苟至,翰林可得也。”
应龙不答。
已而起家教授溧阳州,晚以上元县主簿致仕。
初,宋亡时,大理卿已退不任事,一门父子,自为师友,讨论经学,以义理相切磨,于诸经皆有成说,惟《五经音考》盛行于世。
应龙为文,长于叙事,时人求其文者,车辙交于门,以文章大家称于东南,人儗之为眉山苏氏父子,而学者因应龙所自号,称之曰隆山先生。
泰定元年卒,年七十八。
郑滁孙,字景欧,处州人。
宋景定间,登进士第,知温州乐清县,累历宗正丞、礼部郎官。
至元三十年,有以滁孙名荐者,世祖召见,授集贤直学士。
寻升侍讲学士,又升学士。
乞致仕,归田里。
弟陶孙,字景潜,亦登进士第,监西岳祠。
先,陶孙征至阙,奏对称旨,授翰林国史院编修官,会纂修国史至宋德祐末年事,陶孙曰:“臣尝仕宋,宋是年亡,义不忍书,书之非义矣。”
终不书,世祖嘉之。
升应奉翰林文字,后出为江西儒学提举。
滁孙兄弟在当时,最号博洽,儒学之士翕然推之。
隆福宫以其兄弟前朝士,乃制衣亲赐,人以为异遇焉。
滁孙所著,有《大易法象通赞》、《周易记玩》等书。
陶孙有文集若干卷。
陈孚,字刚中,台州临海人。
幼清峻颖悟,读书过目辄成诵,终身不忘。
至元中,孚以布衣上《大一统赋》,江浙行省为转闻于朝,署上蔡书院山长,考满,谒选京师。
二十九年,世祖命梁曾以吏部尚书再使安南,选南士为介,朝臣荐孚博学有气节,调翰林国史院编修官,摄礼部郎中,为曾副。
陛辞,赐五品服,佩金符以行。
三十年正月,至安南,世子陈日燇以忧制不出郊,遣陪臣来迎,又不由阳明中门入,曾与孚回馆,致书诘日燇以不庭之罪,且责日燇当出郊迎诏,及讲新朝尚右之礼,往复三书,宣布天子威德,辞直气壮,皆孚笔也。
其所赠,孚悉却之。
详见《梁曾传》中。
使还,
除翰林待制,兼国史院编修官。
帝方欲置之要地,而廷臣以孚南人,且尚气,颇嫉忌之,遂除建德路总管府治中,再迁治中衢州,所至多著善政。
秩满,复请为乡郡,特授奉直大夫、台州路总管府治中。
大德七年,诏遣奉使宣抚循行诸道。
时台州旱,民饥,道殣相望,江浙行省檄浙东元帅脱欢察儿发粟赈济,而脱欢察儿怙势立威,不恤民隐,驱胁有司,动置重刑,孚曰:“使吾民日至莩死不救者,脱欢察儿也。”
遂诣宣抚使,诉其不法蠹民事一十九条。
宣抚使按实,坐其罪,命有司亟发仓赈饥,民赖以全活者众,而孚亦以此致疾,卒于家,年六十四。
孚天材过人,性任侠不羁,其为诗文,大抵任意即成,不事雕斫,有文集行于世。
子遘,江浙行省左右司员外郎,致仕。
女长妫,适藁城董士楷,太常礼仪院太祝宗缉之母也;末檀,适同里韩戒之,行枢密院经历谏之母也。
俱有贞节,朝廷旌表其门闾。
攸州冯子振,其豪俊与孚略同,孚极敬畏之,自以为不可及。
子振于天下之书,无所不记。
当其为文也,酒酣耳热,命侍史二三人,润笔以俟,子振据案疾书,随纸数多寡,顷刻辄尽。
虽事料醲郁,美如簇锦,律之法度,未免乖剌,人亦以此少之。
董朴,字太初,顺德人。
自幼强记,比冠,师事乐舜咨、刘道济,幡然有求道之志。
至元十六年,用提刑按察使荐,起家为陕西知法官。
未几,以亲老归养。
寻召为太史院主事,复辞不赴。
皇庆初,朴年已逾八十,诏以翰林修撰致仕。
延祐三年,无疾而终,年八十有五。
朴所为学,自《六经》及孔、孟微言,与凡先儒所以开端阐幽者,莫不研极其旨而会通之,故其心所自得,往往有融贯之妙。
其事亲孝,与人交,智愚贵贱,一待以诚,或有犯之者,夷然不与之校。
中山王结曰:“朴之学,造诣既深,充养交至;其为人,清而通,和而介,君子人也。”
朴家近龙冈,学者因称之曰龙冈先生云。
杨载,字仲弘,其先居建之浦城,后徙杭,因为杭人。
少孤,博涉群书,为文有跌宕气。
年四十,不仕,户部贾国英数荐于朝,以布衣召为翰林国史院编修官,与修《武宗实录》,调管领系官海船万户府照磨,兼提控案牍。
延祐初,仁宗以科目取士,载首应诏,遂登进士第,授承务郎、饶州路同知浮梁州事,迁儒林郎、宁国路总管府推官以卒。
初,吴兴赵孟頫在翰林,得载所为文,极推重之。
由是载之文名,隐然动京师,凡所撰述,人多传诵之。
其文章一以气为主,博而敏,直而不肆,自成一家言。
而于诗尤有法,尝语学者曰:“诗当取材于汉、魏,而音节则以唐为宗。”
自其诗出,一冼宋季之陋。
建康之上元有杨刚中,字志行,自幼厉志操,及为江东宪府照磨,风采凛凛,有足称者。
其为文,奇奥简涩,动法古人,而不屑为世俗平凡语。
元明善极叹异之。
仕至翰林待制而卒。
有《霜月集》行于世。
其甥李桓,字晋仲,同郡人,由乡贡进士,累迁江浙儒学副提举。
亦以文鸣江东,纡余丰润,学者多传之。
载与刚中同辈行,而桓则稍后云。
刘诜,字桂翁,吉安之庐陵人。
性颖悟,幼失父,知自树立。
年十二,作为科场律赋论策之文,蔚然有老成气象,宋之遗老巨公一见即以斯文之任期之。
既冠,重厚醇雅,素以师道自居,教学者有法,声誉日隆。
江南行御史台屡以教官馆职、遗逸荐,皆不报。
诜为文,根柢《六经》,躏跞诸子百家,融液今古,而不露其踔厉风发之状。
四方求文者,日至于门。
其所为诗文,曰《桂隐集》。
桂隐,诜所号也。
至正十年卒,年八十三。
同郡龙仁夫,字观复。
刘岳申,字高仲。
其文学皆与诜齐名,有集行世。
而仁夫之文,尤奇逸流丽,所著《周易集传》多发前儒之所未发。
岳申用荐者为辽阳儒学副提举,仁夫江浙儒学副提举,皆不就。
韩性,字明善,绍兴人。
其先家安阳,宋司徒兼侍中魏忠献王琦,其八世祖也。
高祖左司郎中膺胄,扈从南渡,家于越。
性天资警敏,七岁读书,数行俱下,日记万言。
九岁通《小戴礼》,作大义,操笔立就,文意苍古,老生宿学,皆称异焉。
及长,博综群籍,自经史至诸子百氏,靡不极其津涯,究其根柢,而于儒先性理之说,尤深造其阃域。
其为文辞,博达俊伟,变化不测,自成一家言。
四方学者,受业其门,户外之履,至无所容。
延祐初,诏以科举取士,学者多以文法为请,性语之曰:“今之贡举,悉本朱熹私议,为贡举之文,不知朱氏之学,可乎?《四书》、《六经》,千载不传之学,自程氏至朱氏,发明无余蕴矣,顾行何如耳。有德者必有言,施之场屋,直其末事,岂有他法哉!”
凡经其口授指画,不为甚高论而义理自胜,不期文之工而不能不工,以应有司之求,亦未始不合其绳尺也。
士有一善,必为之延誉不已,及辨析是非,则毅然有不可犯之色。
性出无舆马仆御,所过,负者息肩,行者避道。
巷夫街叟,至于童稚厮役,咸称之曰“韩先生、韩先生”云。
宪府尝举为教官,谢曰:“幸有先人之敝庐可庇风雨,薄田可具饘粥,读书砥行,无愧古人足矣,禄仕非所愿也。”
受而不赴。
暮年愈自韬晦,然未尝忘情于斯世,郡之良二千石政事有所未达,辄往咨访,性从容载导,洞中肯綮,裨益者多。
天历中,赵世延以性名上闻。
后十年,门人李齐
为南台监察御史,力举其行义,而性已卒矣。年七十有六。卒后,南台御史右丞月鲁不花,尝学于性,言性法当得谥,朝廷赐谥庄节先生。其所著有《礼记说》四卷,《诗音释》一卷,《书辨疑》一卷,《郡志》八卷,文集十二卷。
当性时,庆元有程端礼、端学兄弟者。端礼,字敬叔,幼颖悟纯笃,十五岁,能记诵《六经》,晓析大义。庆元自宋季皆尊尚陆九渊氏之学,而朱熹氏学不行于庆元。端礼独从史蒙卿游,以传朱氏明体达用之指,学者及门甚众。所著有《读书工程》,国子监以颁示郡邑校官,为学者式。仕为衢州路儒学教授。卒年七十五。端学,字时叔,通《春秋》,登至治辛酉进士第,授仙居县丞,寻改国子助教。动有师法,学者以其刚严方正,咸严惮之。迁太常博士,命未下而卒。后以子徐贵,赠礼部尚书。所著有《春秋本义》三十卷,《三传辨疑》二十卷,《春秋或问》十卷。
吴师道,字正传,婺州兰溪人。自羁狖知学,即善记览。工词章,才思涌溢,发为歌诗,清丽俊逸。弱冠,因读宋儒真德秀遗书,乃幡然有志于为己之学,刮摩淬砺,日长月益,尝以持敬致知之说质于同郡许谦,谦复之以理一分殊之旨,由是心志益广,造履益深,大抵务在发挥义理,而以辟异端为先务。登至治元年进士第,授高邮县丞,明达文法,吏不敢欺。再调宁国路录事。会岁大旱,饥民仰食于官者三十三万口,师道劝大家得粟三万七千六百石,以赈饥民;又言于部使者,转闻于朝,得粟四万石、钞三万八千四百锭赈之,三十余万人赖以存活。迁池州建德县尹。郡学有田七百亩,为豪民所占,郡下其事建德,俾师道究治之,即为按其图籍,悉以归于学。建德素少茶,而榷税尤重,民以为病,即为极言于所司,榷税为减。中书左丞吕思诚、侍御史孔思立列荐之,召为国子助教,寻升博士。其为教,一本朱熹之旨,而遵许衡之成法,六馆诸生,人人自以为得师。丁内忧而归,以奉议大夫、礼部郎中致仕,终于家。所著有《易诗书杂说》、《春秋胡传附辨》、《战国策校注》、《敬乡录》,及文集二十卷。
师道同郡又有王余庆,字叔善,仕为江南行台监察御史,亦以儒学名重当世云。
陆文圭,字子方,江阴人。幼而颖悟,读书过目成诵,终身不忘。博通经史百家,及天文、地理、律历、医药、算数之学。宋咸淳初,文圭年十八,以《春秋》中乡选。宋亡,隐居城东,学者称之曰墙东先生。延祐设科,有司强之就试,凡一再中乡举。文圭为文,融会经传,纵横变化,莫测其涯际,东南学者,皆宗师之。朝廷数遣使驰币聘之,以老疾,不果行。卒年八十五。
文圭为人,刚明超迈,以奇气自负。于地理考核甚详,凡天下郡县沿革、人物土产,悉能默记,如指诸掌。先属纩一日,语门人曰:“以数考之,吾州二十年后必有兵变,惨于五代、建炎,吾死,当葬不食之地,勿封勿树,使人不知吾墓,庶无暴骨之患。”其后江阴之乱,冢墓尽发,人乃服其先知。有《墙东类稿》二十卷。
文圭同里有梁益者,字友直,其先福州人。博洽经史,而工于文辞。其教人,以变化气质为先务,学徒不远千里从之。自文圭既卒,浙以西称学术醇正、为世师表者,惟益而已。益所著书,有《三山稿》、《诗绪余》、《史传姓氏纂》,又有《诗传旁通》,发挥朱熹氏之学为精。年五十六卒。
周仁荣,字本心,台州临海人。父敬孙,宋太学生。初,金华王柏以朱熹之学主台之上蔡书院,敬孙与同郡杨珏、陈天瑞、车若水、黄超然、朱致中、薛松年师事之,受性理之旨。敬孙尝著《易象占》、《尚书补遗》、《春秋类例》。仁荣承其家学,又师珏、天瑞,治《易》、《礼》、《春秋》,而工为文章。用荐者署美化书院山长。美化在处州万山中,人鲜知学,仁荣举行乡饮酒礼,士俗为变。后辟江浙行省掾史,省臣皆呼先生,不以吏遇之。泰定初,召拜国子博士,迁翰林修撰,升集贤待制。奉旨代祀岳渎,至会稽,以疾作,不复还朝。卒,年六十有一。其所教弟子多为名人,而泰不华实为进士第一。
其弟仔肩,字本道,以《春秋》登延祐五年进士第,终奉议大夫、惠州路总管府判官。与其兄俱以文学名。
仁荣同郡有孟梦恂者,字长文,黄岩人。与仁荣同师事杨珏、陈天瑞。梦恂讲解经旨,体认精切,务见行事,四方游从者皆服焉。部使者荐其行义,署本郡学录。至正十三年,以设策御寇救乡郡有功,授登仕郎、常州路宜兴州判官,未受命而卒,年七十四。朝廷赐谥号曰康靖先生。所著有《性理本旨》、《四书辨疑》、《汉唐会要》、《七政疑解》,及《笔海杂录》五十卷。
陈旅,字众仲,兴化莆田人。先世素以儒学称。旅幼孤,资禀颖异。其外大父赵氏学有源委,抚而教之,旅得所依,不以生业为务,惟笃志于学,于书无所不读。稍长,负笈至温陵,从乡先生傅古直游,声名日著。用荐者为闽海儒学官,适御史中丞马雍古祖常使泉南,一见奇之,谓旅曰:“子,馆阁器也,胡为留滞于此!”因相勉游京师。既至,翰林侍讲学士虞集见其所为文,既然叹曰:“此所谓我老将休,付子斯文者矣。”即延至馆中,朝夕以道义学问相讲习,自谓得旅之助为多。与祖常交口游誉于诸公间,咸以为旅
博学多闻,宜居师范之选,中书平章政事赵世延又力荐之,除国子助教。
居三年,考满,诸生不忍其去,请于朝,再任焉。
元统二年,出为江浙儒学副提举。
至元四年,入为应奉翰林文字。
至正元年,迁国子监丞,阶文林郎。
又二年卒,年五十有六。
旅于文,自先秦以来,至唐、宋诸大家,无所不究,故其文典雅峻洁,必求合于古作者,不徒以徇世好而已。
有文集十四卷。
旅平生于师友之义尤笃,每感虞集为知己。
其在浙江时,集归田已数载,岁且大比,请于行省参知政事孛术鲁翀,亲奉书币,请集主文乡闱,欲为问候计,乃冲冒炎暑,千里访集于临川。
集感其来,留旬日而别,惓藐以斯文相勉,惨然若将永诀焉。
集每与学者语,必以旅为平生益友也。
一日,梦旅举杯相向曰:“旅甚思公,亦知公之不忘旅也,但不得见尔。”
既而闻旅卒,集深悼之。
同时有程文、陈绎曾者,皆名士。
文字以文,徽州人,仕至礼部员外郎。
作文明洁而精深,集亦多称之。
绎曾字伯敷,处州人。
为人虽口吃,而精敏异常,诸经注疏,多能成诵。
文辞汪洋浩博,其气烨如也。
官至国子助教。
论者谓二人皆与旅相伯仲云。
李孝光,字季和,温州乐清人。
少博学,笃志复古,隐居雁荡山五峰下,四方之士,远来受学,名誉日闻,泰不华以师事之,南行台监察御史阖辞屡荐居馆阁。
至正七年,诏征隐士,以秘书监著作郎召,与完者图、执礼哈琅、董立同应诏赴京师,见帝于宣文阁,进《孝经图说》,帝大悦,赐上尊。
明年,升文林郎、秘书监丞。
卒于官,年五十三。
孝光以文章负名当世,其文一取法古人,而不趋世尚,非先秦、两汉语,弗以措辞。
有文集二十卷。
宇文公谅,字子贞,其先成都人,父挺祖,徙吴兴,今为吴兴人。
公谅通经史百氏言,弱冠,有操行。
嘉兴富民延为子弟师,夜将半,闻有叩门者,问之,乃一妇人,公谅厉声叱去之。
翌日,即以他事辞归,终不告以其故。
至顺四年,登进士第,授徽州路同知婺源州事。
丁内艰,改同知余姚州事。
夏不雨,公谅出祷辄应,岁以有年,民颂之,以为别驾雨。
摄会稽县,申明冤滞,所活者众。
省檄察实松江海涂田,公谅以潮汐不常,后必贻患,请一概免科,省臣从之。
迁高邮府推官,未几,除国子助教,日与诸生辩析诸经,六馆之士,资其陶甄者往往出为名臣。
调应奉翰林文字、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以病得告。
后召为国子监丞,除江浙儒学提举,改佥岭南廉访司事,以疾请老。
公谅平居,虽暗室,必正衣冠端坐,尝挟手记一册,识其编首曰:“昼有所为,暮则书之,其不可书,即不敢为,天地鬼神,实闻斯言。”
其检饬之严如此。
所著述,有《折桂集》、《观光集》、《辟水集》、《以斋诗稿》、《玉堂漫稿》、《越中行稿》,凡若干卷。
门人私谥曰纯节先生。
伯颜,一名师圣,字宗道,哈剌鲁氏,隶军籍蒙古万户府,世居开州濮阳县。
伯颜生三岁,常以指画地,或三或六,若为卦者。
六岁,从里儒授《孝经》、《论语》,即成诵。
蚤丧父,其兄曲出,买经传等书以资之,日夜诵不辍。
稍长,受业宋进士建安黄坦,坦曰:“此子颖悟过人,非诸生可比。”
因命以颜为氏,且名而字之焉。
久之,坦辞曰:“余不能为尔师,群经有朱子说具在,归而求之可也。”
伯颜自弱冠,即以斯文为己任,其于大经大法,粲然有睹,而心所自得,每出于言意之表。
乡之学者,来相质难,随问随辨,咸解其惑。
于是中原之士,闻而从游者日益众。
至正四年,以隐士征至京师,授翰林待制,预修《金史》。
既毕,辞归。
已而复起为江西廉访佥事,数月,以病免。
及还,四方之来学者,至千余人。
盖其为学专事讲解,而务真知力践,不屑事举子词章,而必期措诸实用。
士出其门,不问知其为伯颜氏学者。
至于异端之徒,亦往往弃其学而学焉。
十八年,河南贼蔓延河北,伯颜言于省臣,将结其乡民为什伍以自保,而贼兵大至,伯颜乃渡漳北行,邦人从之者数十万家。
至磁,与贼遇,贼知伯颜名士,生劫之以见贼将,诱以富贵,伯颜骂不屈,引颈受刃,与妻子俱死之,年六十有四。
既死,人或剖其腹,见其心数孔,曰:“古称圣人心有七窍,此非贤士乎!”
乃纳心其腹中,覆墙而掩之。
有司上其事,赠奉议大夫、佥太常礼仪院事,谥文节。
太常谥议曰:“以城守论之,伯颜无城守之责而死,可与江州守李黼一律;以风纪论之,伯颜无在官之责而死,可与西台御史张桓并驾。以平生有用之学,成临义不夺之节,乃古之所谓君子人者。”
时以为确论。
伯颜平生,修辑《六经》,多所著述,皆毁于兵。
赡思,字得之,其先大食国人。
国既内附,大父鲁坤,乃东迁丰州。
太宗时,以材授真定、济南等路监榷课税使,因家真定。
父斡直,始从儒先生问学,轻财重义,不干仕进。
赡思生九岁,日记古经传至千言。
比弱冠,以所业就正于翰林学士承旨王思廉之门,由是博极群籍,汪洋茂衍,见诸践履,皆笃实之学,故其年虽少,已为乡邦所推重。
延祐初,诏以科第取士,有劝其就试者,赡思笑而不应。
既而侍御史郭思贞、翰林学士承旨刘赓、参知政事王士熙交章论荐之。
泰定三年,诏以遗逸征至上都,见帝于龙虎台,眷遇优渥。
时倒剌沙
柄国,西域人多附焉,赡思独不往见。倒剌沙屡使人招致之,即以养亲辞归。
天历三年,召入为应奉翰林文字,赐对奎章阁,文宗问曰:“卿有所著述否?”明日,进所著《帝王心法》,文宗称善。诏预修《经世大典》,以论议不合求去,命奎章阁侍书学士虞集谕留之,赡思坚以母老辞,遂赐币遣之。复命集传旨曰:“卿且暂还,行召卿矣。”至顺四年,除国子博士,丁内艰,不赴。
后至元三年,拜陕西行台监察御史,即上封事十条,曰:法祖宗,揽权纲,敦宗室,礼勋旧,惜名器,开言路,复科举,罢数军,一刑章,宽禁网。时奸臣变乱成宪,帝方虚己以听,赡思所言,皆一时群臣所不敢言者。侍御史赵承庆见之,叹曰:“御史言及此,天下福也。”戚里有执政陕西行省者,恣为非道,赡思发其罪而按之,辄弃职夜遁。会有诏勿逮问,然犹杖其私人。及分巡云南,按省臣之不法者,其人即解印以去,远藩为之震悚。襄、汉流民,聚居宋之绍熙府故地,至数千户,私开盐井,自相部署,往往劫囚徒,杀巡卒,赡思乃擒其魁,而释其党。复上言:“绍熙土饶利厚,流户日增,若以其人散还本籍,恐为边患,宜设官府以抚定之。”诏即其地置绍熙宣抚司。三年,除佥浙西肃政廉访司事,即按问都转运盐使、海道都万户、行宣政院等官赃罪,浙右郡县,无敢为贪墨者。复以浙右诸僧寺,私蔽猾民,有所谓道人、道民、行童者,类皆渎常伦,隐徭役,使民力日耗,契勘嘉兴一路,为数已二千七百,乃建议请勒归本族,俾供王赋,庶以少宽民力。朝廷是之,即著以为令。四年,改佥浙东肃政廉访司事,以病免归。
赡思历官台宪,所至以理冤泽物为己任,平反大辟之狱,先后甚众,然未尝故出人罪,以市私恩。尝与五府官决狱咸宁,有妇宋娥者,与邻人通,邻人谓娥曰:“我将杀而夫。”娥曰:“张子文行且杀之。”明日,夫果死,迹盗数日,娥始以张子文告其姑。五府官以为非共杀,且既经赦宥,宜释之,赡思曰:“张子文以为娥固许之矣。且娥夫死及旬,乃始言之,是娥与张同谋,度不能终隐,故发之也,岂赦可释哉?”枢密判官曰:“平反活人,阴德也。御史勿执常法。”赡思曰:“是谓故出人罪,非平反也。且公欲种阴德于生者,奈死者何!”乃独上议刑部,卒正娥罪。其审刑当罪多类此。
至正四年,除江东肃政廉访副使。十年,召为秘书少监,议治河事,皆辞疾不赴。十一年,卒于家,年七十有四。二十五年,皇太子抚军冀宁,承制封拜,赠嘉议大夫、礼部尚书、上轻车都尉,追封恒山郡侯,谥曰文孝。
赡思邃于经,而《易》学尤深,至于天文、地理、钟律、算数、水利,旁及外国之书,皆究极之。家贫,饘粥或不继,其考订经传,常自乐也。所著述有《四书阙疑》、《五经思问》、《奇偶阴阳消息图》、《老庄精诣》、《镇阳风土记》、《续东阳志》、《重订河防通议》、《西国图经》、《西域异人传》、《金哀宗记》、《正大诸臣列传》、《审听要诀》,及文集三十卷,藏于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列传-卷七十七-译文
◎儒学二
胡长孺,字汲仲,婺州永康人。唐朝末年,他的祖先从天台迁来。宋朝南渡后,家族中有十人通过进士科考出身,担任官职,前后相继。
他的曾祖父胡襜,曾任钦州司法参军,性格豪爽,轻财好施,人们将他比作郑庄。
祖父胡岩,嘉定甲戌年进士,曾任福州闽县知县,品行高洁,言论犀利,文章奇特,端平、嘉定年间,士大夫们都自愧不如。
他在江西幕府任职时,迅速平定了赣州的叛乱,拯救了数十万人的生命。
父亲胡居仁,淳祐丁未年进士,曾任台州军州事,文辞和政事都出类拔萃。
到了胡长孺这一代,学问更加发扬光大,精通《九经》、诸史,以及百家学说,名、墨、纵横等学派,律令章程,无不涉猎并加以整理。
咸淳年间,他的岳父徐道隆任荆湖四川宣抚参议官,胡长孺随他入蜀,在铨试中名列第一,授迪功郎、监重庆府酒务。
不久,受制置使朱壒孙的推荐,兼任总领湖广军马钱粮所佥厅,与高彭、李湜、梅应春等人并称南中八士。
后来又被任命为福宁州倅,恰逢宋朝灭亡,便退隐永康山中。
至元二十五年,朝廷下诏求贤,地方官员强行起用他,到京师后,待诏集贤院。
随后被召见内殿,拜集贤修撰,因与宰相意见不合,改任扬州教授。
元贞元年,调任建昌,适逢录事官缺,便命胡长孺代理。
程文海当时权势显赫,家族气焰嚣张,即使违法,人们也不敢过问。他家外门侵占官道,胡长孺立即下令拆除。
至大元年,调任台州路宁海县主簿,官阶为将仕佐郎。
大德丁未年,浙东发生大饥荒,戊申年又无麦收,百姓饿死无数。
宣慰同知脱欢察提议赈灾,向富人征收一百五十万钱,到县里后,将余下的二十五万钱交给胡长孺保管,然后前往其他州县。
胡长孺察觉他有侵吞的意图,便将钱全部分发给百姓。
一个月后,脱欢察回来索要这笔钱,胡长孺抱着案卷进来说:“钱在这里。”
脱欢察怒道:“你胆子真大!谁给你的命令,竟敢如此放肆!”
胡长孺回答:“百姓一天不吃饭,就会有人饿死,我来不及上报,但官书都在,可以查证。”
脱欢察虽然愤怒,但不敢再追究。
县里有座铜岩,恶少年常在那里埋伏,抢劫过往行人,官府无法禁止。
胡长孺假扮商人,让仆人背着货物跟随,暗中命令十名士兵尾随其后。
胡长孺到达后,岩中的人突然出来拦截,胡长孺假装谦逊道歉,士兵们随即赶到,将这些人全部抓获,并依法处置,从此夜行无忧。
有百姓挑粪时不小心碰到军卒的衣服,军卒打伤百姓并砸碎粪器离去,百姓不知是谁干的。
百姓来告状,胡长孺假装愤怒,将百姓绑在市场上,暗中派人监视,打人者经过时,得意洋洋,胡长孺立即将他抓起来,杖责并赔偿粪器。
一群老妇在佛庵诵经祈福,其中一位老妇丢了衣服,正好胡长孺下乡,老妇告状。
胡长孺将麦粒放在老妇们合掌中,让她们继续诵经,自己闭目叩齿,装作集神的样子,说:“我已请神监视,偷衣的人绕佛几圈后,麦粒会发芽。”
一位老妇多次偷看手掌,胡长孺立即指认她为小偷,归还了衣服。
胡长孺从帅府回来,官吏报告说有奸情案件屡次审问不认罪,胡长孺说:“这容易。”
夜里他藏在案桌下,天亮后,审问奸情者,对方言辞更加坚决,胡长孺假装对县令说:“听说朝廷有诏书,何不去迎接?”
命令衙役将奸情者绑在东西楹柱上,全县人出去迎接,庭中空无一人。
奸情者互相说:“事情到了这一步,死也不承认,马上就能解脱了。”
话音刚落,案桌下的官吏突然出来,奸情者大惊,纷纷叩头认罪。
永嘉有个弟弟将珠步摇抵押给哥哥,后来赎回,哥哥的妻子喜欢它,谎称被盗,弟弟多次诉讼无果,便去找胡长孺,胡长孺说:“你不是我的百姓。”
将他赶走。
不久,胡长孺处理盗案,唆使盗贼诬告哥哥收受步摇为赃物,将哥哥抓来,哥哥极力辩解,胡长孺说:“你家确实有这东西,怎么能说是诬告呢?”
哥哥慌张地说:“确实有,是弟弟抵押的。”
胡长孺立即让人拿来验证,叫来弟弟问:“这是你家的东西吗?”
弟弟回答:“是。”
于是归还了步摇。
他的行事大多如此,无法一一记载。
延祐元年,调任两浙都转运盐使司长山场盐司丞,官阶为将仕郎,未上任便因病辞职,不再出仕,隐居杭州虎林山直至去世。
胡长孺最初师从青田的余学古,余学古师从王梦松,王梦松也是青田人,传承龙泉叶味道的学问,叶味道则是朱熹的弟子。
学问渊源纯正,胡长孺四处游学,探求学问的真谛,最终相信涵养用敬最为重要,静观默存,超然自得,因此他为人光明磊落,专注于明本心之学,自比孟子。
唯恐学问失传,他孜孜不倦地引导后学,当时的学者对他仰慕如饥似渴。
地方官员和郡守聘请他到学校讲学,讲解经义,听众多达数百人。
胡长孺说:“人虽是最灵的生物,但与万物同源,本无二致。”
听众都深受鼓舞,甚至有人叹息。
他的文章精妙绝伦,如金石相撞,发出和平之音,海内求文者如求珍宝,碑版辉煌,照耀四方,若非合适的人,即使千金换一字,他也坚决不给。
他在乡试中多次担任考官,重视实际,轻视浮华,文风因此大变。
晚年寓居武林,长期患有哮喘。
一天,他备好酒食,与邻居告别,说要返回故乡,门人察觉他的用意,问:“先生精神尚好,为何突然想归隐?”
胡长孺回答:“精神与生死无关。”
当晚就寝,半夜时哮喘突然停止,他的儿子胡驹推门查看,发现他已穿戴整齐,端坐而逝。
享年七十五岁。
他的著作有《瓦缶编》、《南昌集》、《宁海漫抄》、《颜乐斋稿》流传于世。
他的堂兄胡之纲、胡之纯,都以经术和文学闻名。
胡之纲字仍仲,曾被推荐为官。
他在声音字画方面,自称独得妙处,可惜其书未传世。
胡之纯字穆仲,咸淳甲戌年进士,品行高洁如古人,文章尤其明净可诵。
人们称他们为“三胡”。
熊朋来,字与可,豫章人。
宋咸淳甲戌年,考中进士第四名,授从仕郎、宝庆府佥书判官厅公事,未上任而宋朝灭亡。
元世祖初得江南,广泛招揽宋朝遗士,尤其重视进士,任命前宰相留梦炎为尚书,召甲戌状元王龙泽为江南行台监察御史。
熊朋来是王龙泽榜下的进士,声名不亚于王龙泽,但他不愿张扬,隐居乡里,教授学生,常有百余人。
他取朱熹的《小学》书,提炼要点教授学生,学者们家传其书,几乎遍及天下。
豫章是江西的会府,行中书省、提刑按察司都设在此地,担任这些官职的多是朝廷名臣,他们都以宾礼接待熊朋来。
廉希宪之
子惇担任参知政事,以师礼侍奉朋来,终身自称朋来的门人。
刘宣担任提刑按察使,对朋来尤其尊敬。
朋来性格温和而不放纵,正直而不偏激,与众多贤士讨论经义,几乎没有一天空闲,儒者们都依赖他并视他为重要人物。
当时朝廷派遣治书侍御史王构到江西选拔人才,参政徐琰、李世安推荐朋来担任闽海提举儒学官,使者上报朝廷,朝廷认为东南地区的儒学人才以福建、庐陵最为兴盛,特别任命朋来连续担任两郡的教授。
每到一处,朋来都研究古代篆籀文字,调整音律,协调诗歌,以振兴雅乐,制作器物和制定文辞,必定遵循古制,学者们都受到他的影响。
任职期满后,按照常规调任建安县主簿,朋来没有赴任。
晚年以福清州判官的身份退休,朋来看待这一切,态度淡然。
四方的学者,根据他的自号,称他为天慵先生。
每当闲居时,朋来弹瑟唱歌以自娱。
他曾写过两篇《瑟赋》,学者们争相传诵。
前来投奔他的门人日益增多,附近的住所都住满了,甚至无法容纳。
朋来诚恳地为门人讲解经义,年纪越大越不感到疲倦。
得到他指点的门人,大多成为有名的人物。
延祐初年,朝廷下诏以进士科选拔人才,当时科举制度已经废除很久,官员们都不了解相关典故,担心无法符合诏书的要求,行省官员主持此事时,向朋来咨询,朋来的建议符合规范,因此被采纳,四方都遵循使用。
当被邀请担任考试官时,朋来说:“应试者中有十分之九是我的门人,我不能担任。”
后来江浙、湖广等地都恭敬地邀请他担任主考官,朋来多次应邀前往。
在朝廷的考试中,他选拔的士人占全国的三分之一。
最初,朋来以《周礼》被推荐到乡郡,而元朝的制度中,《周官》不设科,研究《戴记》的人也很少,朋来多次提出建议。
因为朋来的学问,诸经中《三礼》尤为精深,所以当时谈论礼学的人,都推崇他为宗师。
至治年间,英宗开始采用古礼,亲自穿着衮冕祭祀太庙,致力于制礼作乐,翰林学士元明善在朝廷上推荐朋来,但未及召见,朋来就去世了,享年七十八岁。
朋来行为举止有常,喜怒不形于色,接待宾客时,每个人都能感受到他的诚意。
他有家集三十卷,主要内容是关于礼乐之事,涉及世教,其余如天文、地理、方技、名物、度数等,无不精通。
他的儿子太古,是乡贡进士。
戴表元,字帅初,一字曾伯,是庆元奉化州人。
七岁时学习古诗文,常能说出奇妙的语句。
稍长后,跟随乡里的老师学习词赋,但他总是放弃不肯继续。
咸淳年间,进入太学,通过三舍法升为内舍生,后来在礼部考试中名列第十,考中进士乙科,担任建康府教授。
后来调任临安教授,行户部掌故,但他都没有赴任。
大德八年,戴表元已经六十多岁,执政者推荐他入朝,起用他为信州教授,再调任婺州教授,但他因病辞去。
最初,戴表元对宋末文章气萎靡、辞藻堆砌的现象感到痛心,决心以振兴文风为己任。
当时四明的王应麟、天台的舒岳祥都以文学著称,戴表元都曾向他们学习。
因此他的学问广博而深入,文章清新雅洁,能将陈腐的内容化为神奇,积累深厚后才发表,偶尔进行描绘,但锋芒不露,对他人多有帮助,但他自己非常谨慎,不轻易赞许他人。
至元、大德年间,东南地区以文章著称的大家,只有戴表元一人。
他的门人中最有名的是袁桷,袁桷的文章体裁和议论,都效法戴表元。
戴表元晚年,翰林集贤以修撰、博士二职推荐他,但他因年老多病无法起用,六十七岁时去世。
他的《剡源集》流传于世。
在戴表元的时代,还有四明的任士林,也以文章闻名。
牟应龙,字伯成,祖先是蜀人,后来迁居吴兴。
他的祖父子才在宋朝做官,赠光禄大夫,谥号清忠。
他的父亲巘,担任大理少卿。
牟应龙幼年时聪明过人,每天能记住数千字,文章有浑厚的气质。
牟应龙本可以凭借世袭补任京官,但他将机会让给了堂弟们,自己考中了咸淳进士。
当时贾似道掌权,自比伊尹、周公,对马廷鸾说:“你曾与清忠交往,他的孙子有幸见到你,应该给予高第。”
牟应龙拒绝见他。
在应对策问时,他详细陈述了上下内外信息不通、国势危急的情况,考官不敢将他列为上第。
调任光州定城尉,牟应龙说:“当年我祖父应对策问,因直言得罪史弥远,被任命为洪雅尉,现在我也应当如此,无愧于心。”
沿海制置司征召他为属官,他以病为由辞去,不久宋朝灭亡。
前宰相留梦炎侍奉元世祖,担任吏部尚书,写信招揽他,说:“如果你来,可以得到翰林之位。”
牟应龙没有回应。
后来他起用为溧阳州教授,晚年以上元县主簿的身份退休。
宋朝灭亡时,大理卿已经退休不再任职,牟应龙一家父子,自为师友,讨论经学,以义理相互切磋,对诸经都有独到的见解,只有《五经音考》盛行于世。
牟应龙擅长叙事,当时求他写文章的人络绎不绝,车马挤满门前,他以文章大家著称于东南,人们将他比作眉山苏氏父子,学者们根据他的自号,称他为隆山先生。
泰定元年去世,享年七十八岁。
郑滁孙,字景欧,是处州人。
宋景定年间,考中进士,担任温州乐清县知县,历任宗正丞、礼部郎官。
至元三十年,有人推荐郑滁孙,元世祖召见他,任命他为集贤直学士。
不久升为侍讲学士,又升为学士。
他请求退休,回到家乡。
他的弟弟陶孙,字景潜,也考中进士,担任西岳祠监。
此前,陶孙被征召到朝廷,奏对符合皇帝心意,被任命为翰林国史院编修官,参与编纂国史到宋德祐末年的事,陶孙说:“我曾为宋朝做官,宋朝在那一年灭亡,我不忍心写这段历史,写下来是不义的。”
他最终没有写,元世祖赞赏他。
升任应奉翰林文字,后来出任江西儒学提举。
郑滁孙兄弟在当时以博学著称,儒学之士都推崇他们。
隆福宫因为他们是前朝士人,特地制作衣服亲自赐予,人们认为这是特别的待遇。
郑滁孙著有《大易法象通赞》、《周易记玩》等书。
陶孙有若干卷文集。
陈孚,字刚中,是台州临海人。
幼年时聪明颖悟,读书过目不忘。
至元年间,陈孚以布衣身份上呈《大一统赋》,江浙行省将其转呈朝廷,任命他为上蔡书院山长,任职期满后,到京师候选。
二十九年,元世祖命梁曾以吏部尚书身份再次出使安南,选拔南方士人为随从,朝臣推荐陈孚博学有气节,任命他为翰林国史院编修官,代理礼部郎中,作为梁曾的副手。
辞别皇帝时,赐予五品官服,佩戴金符出行。
三十年正月,到达安南,世子陈日燇因守丧不出城迎接,派陪臣来迎接,又不从阳明中门进入,梁曾与陈孚回到馆舍,写信责备陈日燇不守臣礼,并要求他出城迎接诏书,并讲解新朝尚右的礼仪,往返三封信,宣布天子的威德,言辞直率气势雄壮,都是陈孚的手笔。
陈孚拒绝了所有的赠礼。
详细情况见《梁曾传》。
出使归来,
被任命为翰林待制,兼任国史院编修官。
皇帝本想将他安排在重要职位上,但朝中大臣因为他是南方人,且性格刚直,颇为嫉妒他,于是他被任命为建德路总管府治中,后来又调任衢州治中,所到之处多有善政。
任期结束后,他再次请求回到家乡任职,被特别授予奉直大夫、台州路总管府治中的职位。
大德七年,皇帝下诏派遣奉使宣抚巡视各地。
当时台州发生旱灾,百姓饥荒,路上饿死的人随处可见,江浙行省下令浙东元帅脱欢察儿发放粮食赈济灾民,但脱欢察儿依仗权势,不关心百姓疾苦,胁迫官员,动辄施加重刑,孚说:“让我们的百姓每天饿死而得不到救助的,正是脱欢察儿。”
于是他前往宣抚使那里,控告脱欢察儿十九条不法害民的行为。
宣抚使查实后,定了脱欢察儿的罪,命令官员立即开仓赈济灾民,许多百姓因此得以活命,而孚也因此患病,最终在家中去世,享年六十四岁。
孚天资过人,性格豪放不羁,他写的诗文大多随意而成,不刻意雕琢,有文集流传于世。
他的儿子遘,曾任江浙行省左右司员外郎,后退休。
他的长女妫,嫁给了藁城的董士楷,是太常礼仪院太祝宗缉的母亲;次女末檀,嫁给了同乡的韩戒之,是行枢密院经历谏的母亲。
她们都有贞节,朝廷表彰了她们的门第。
攸州的冯子振,其豪放与孚相似,孚非常敬畏他,自认为无法企及。
子振对天下的书籍无所不记。
当他写文章时,酒酣耳热之际,命令两三个侍史准备好笔墨,他伏案疾书,随纸张多少,顷刻间就能写完。
虽然他的文章内容丰富,美如锦绣,但在法度上难免有些不合规矩,人们也因此对他有所轻视。
董朴,字太初,顺德人。
自幼记忆力强,成年后,师从乐舜咨、刘道济,立志追求道义。
至元十六年,因提刑按察使的推荐,开始担任陕西知法官。
不久,因父母年老回家奉养。
后来被召为太史院主事,但他再次辞谢不去。
皇庆初年,董朴已年过八十,皇帝下诏让他以翰林修撰的身份退休。
延祐三年,他无疾而终,享年八十五岁。
董朴的学问,从《六经》到孔、孟的微言大义,以及历代先儒的阐发,无不深入研究并融会贯通,因此他的心得往往有融会贯通的妙处。
他侍奉父母孝顺,与人交往,无论智愚贵贱,都以诚相待,如果有人冒犯他,他也淡然处之,不与计较。
中山王结说:“董朴的学问造诣深厚,修养全面;他的为人,清正通达,温和而坚定,是真正的君子。”
董朴家住在龙冈附近,学者们因此称他为龙冈先生。
杨载,字仲弘,祖籍建宁浦城,后迁居杭州,成为杭州人。
他自幼丧父,博览群书,文章有跌宕起伏的气势。
四十岁时仍未出仕,户部贾国英多次向朝廷推荐他,最终以平民身份被召为翰林国史院编修官,参与编修《武宗实录》,后调任管领系官海船万户府照磨,兼任提控案牍。
延祐初年,仁宗通过科举选拔人才,杨载第一个响应诏令,考中进士,被授予承务郎、饶州路同知浮梁州事,后升任儒林郎、宁国路总管府推官,直至去世。
起初,吴兴的赵孟頫在翰林院时,读到杨载的文章,极为推崇。
从此,杨载的文名在京城悄然传开,他所写的文章,广为传诵。
他的文章以气势为主,博学而敏捷,直率而不放肆,自成一家之言。
他在诗歌方面尤其有造诣,曾对学者说:“诗歌应当取材于汉、魏,而音节则以唐代为宗。”
他的诗歌一出,彻底改变了宋末的陋习。
建康上元有杨刚中,字志行,自幼立志,后来担任江东宪府照磨,风采凛然,值得称道。
他的文章奇奥简练,效法古人,不屑于使用世俗的平凡语言。
元明善对他极为赞叹。
他官至翰林待制后去世。
有《霜月集》流传于世。
他的外甥李桓,字晋仲,同乡人,通过乡贡进士,历任江浙儒学副提举。
他也以文章闻名江东,文章纡余丰润,学者多传诵。
杨载与杨刚中同辈,而李桓则稍晚一些。
刘诜,字桂翁,吉安庐陵人。
他天资聪颖,幼年丧父,懂得自立。
十二岁时,写的科场律赋论策文章,已有老成的气象,宋朝的遗老重臣一见便认为他将来必成大器。
成年后,他为人稳重醇厚,素以师道自居,教学有方,声誉日隆。
江南行御史台多次推荐他担任教官或遗逸,他都没有接受。
刘诜的文章以《六经》为根基,融汇诸子百家,贯通古今,却不露锋芒。
四方求文的人,每天络绎不绝。
他所写的诗文,名为《桂隐集》。
桂隐是他的号。
至正十年去世,享年八十三岁。
同乡的龙仁夫,字观复。
刘岳申,字高仲。
他们的文学成就与刘诜齐名,有文集流传于世。
而龙仁夫的文章尤其奇逸流丽,所著的《周易集传》多有前人未发的见解。
刘岳申被推荐为辽阳儒学副提举,龙仁夫被推荐为江浙儒学副提举,但他们都没有接受。
韩性,字明善,绍兴人。
他的祖籍在安阳,宋朝的司徒兼侍中魏忠献王琦是他的八世祖。
他的高祖左司郎中膺胄,随宋室南渡,定居在越地。
韩性天资聪敏,七岁读书时,一目数行,每天能记下万言。
九岁时通晓《小戴礼》,写文章时,提笔立就,文意苍古,连老学者都感到惊讶。
成年后,他博览群书,从经史到诸子百家,无不深入研究,尤其对儒家性理之学有深刻的理解。
他的文章博达俊伟,变化莫测,自成一家之言。
四方学者纷纷前来求学,门庭若市。
延祐初年,朝廷下诏通过科举选拔人才,学者们多向他请教文法,韩性对他们说:“如今的科举考试,完全依据朱熹的私议,写科举文章,若不了解朱氏的学问,怎么行呢?《四书》、《六经》是千载不传的学问,自程氏到朱氏,已经阐发无余,关键在于如何实践。有德者必有言,科举考试不过是末事,哪有其他方法呢!”
凡是经过他指点的人,虽然没有高谈阔论,但义理自然胜出,文章不刻意追求工整却不能不工整,完全符合考官的要求。
他对士人的优点总是极力赞扬,但在辨析是非时,却毫不妥协。
韩性出门没有车马仆从,所到之处,挑担的人放下担子,行人让路。
街巷中的老人小孩,甚至仆役,都称他为“韩先生、韩先生”。
宪府曾推荐他担任教官,他谢绝说:“幸好有祖上的旧屋可以遮风挡雨,薄田可以维持生计,读书修身,无愧于古人就足够了,做官并非我的愿望。”
他接受了推荐但没有赴任。
晚年他更加韬光养晦,但从未忘记世事,郡中的官员遇到政事难题,常常前来咨询,韩性从容引导,切中要害,对政事多有裨益。
天历年间,赵世延将韩性的名声上报朝廷。
十年后,他的门人李齐
他担任南台监察御史时,极力推崇他的品行和义举,但性格已经去世了。享年七十六岁。去世后,南台御史右丞月鲁不花,曾经向他学习,说他的品行应当得到谥号,朝廷赐予他谥号为庄节先生。他的著作有《礼记说》四卷,《诗音释》一卷,《书辨疑》一卷,《郡志》八卷,文集十二卷。
在他那个时代,庆元有程端礼、程端学兄弟。程端礼,字敬叔,从小就聪明纯朴,十五岁时就能背诵《六经》,并能理解其中的大义。庆元自宋朝末年就尊崇陆九渊的学说,而朱熹的学说在庆元并不流行。程端礼独自跟随史蒙卿学习,传播朱熹的明体达用的思想,学者们纷纷前来学习。他的著作有《读书工程》,国子监将其颁布给郡县的学校官员,作为学者的典范。他担任衢州路儒学教授。享年七十五岁。程端学,字时叔,精通《春秋》,考中至治辛酉年的进士,被任命为仙居县丞,不久改任国子助教。他的行为有师法,学者们因为他的刚严方正,都对他敬畏有加。后来升任太常博士,但任命还未下达就去世了。后来因为儿子徐贵的缘故,被追赠为礼部尚书。他的著作有《春秋本义》三十卷,《三传辨疑》二十卷,《春秋或问》十卷。
吴师道,字正传,是婺州兰溪人。从小就知道学习,善于记忆和阅读。擅长写文章,才思泉涌,写出的诗歌清丽俊逸。二十岁时,因为读了宋儒真德秀的遗书,于是立志于为己之学,刻苦钻研,日积月累,曾经以持敬致知的理论向同郡的许谦请教,许谦用理一分殊的宗旨回答他,从此他的志向更加远大,学问更加深厚,主要致力于发挥义理,并以辟除异端为首要任务。考中至治元年的进士,被任命为高邮县丞,精通法律,官吏不敢欺骗他。后来又调任宁国路录事。遇到大旱之年,饥民依赖官府救济的有三十三万人,吴师道劝富户捐出三万七千六百石粮食,用来救济饥民;又向部使者报告,转达朝廷,得到四万石粮食和三万八千四百锭钱用来赈济,三十多万人得以存活。后来升任池州建德县尹。郡学有七百亩田,被豪强霸占,郡里将此事交给建德县处理,吴师道按照图籍,将田地全部归还给学校。建德县素来茶叶稀少,而茶税特别重,百姓为此痛苦,吴师道向有关部门极力陈情,茶税得以减轻。中书左丞吕思诚、侍御史孔思立推荐他,被召为国子助教,不久升任博士。他的教学,完全遵循朱熹的宗旨,并遵循许衡的成法,六馆的学生,人人都认为自己得到了良师。因母亲去世回家,以奉议大夫、礼部郎中的身份退休,最终在家中去世。他的著作有《易诗书杂说》、《春秋胡传附辨》、《战国策校注》、《敬乡录》,以及文集二十卷。
吴师道的同郡还有王余庆,字叔善,担任江南行台监察御史,也以儒学闻名于世。
陆文圭,字子方,是江阴人。从小就聪明,读书过目不忘,终身不忘。博通经史百家,以及天文、地理、律历、医药、算数等学问。宋咸淳初年,陆文圭十八岁,以《春秋》考中乡选。宋朝灭亡后,他隐居在城东,学者们称他为墙东先生。延祐年间设立科举,有关部门强迫他参加考试,他多次考中乡举。陆文圭写文章,融会贯通经传,纵横变化,深不可测,东南的学者都尊他为宗师。朝廷多次派人带着礼物来聘请他,但他因为年老多病,未能成行。享年八十五岁。
陆文圭为人刚正明达,以奇气自负。在地理方面考核非常详细,凡是天下郡县的沿革、人物土产,都能默记于心,如指掌般熟悉。在他去世前一天,他对门人说:“根据我的推算,我们州二十年后必定会有兵变,比五代、建炎年间还要惨烈,我死后,应当葬在不长庄稼的地方,不要封土不要立碑,让人不知道我的坟墓,以免有暴骨之患。”后来江阴发生动乱,坟墓都被挖开,人们才佩服他的先见之明。他的著作有《墙东类稿》二十卷。
陆文圭的同乡梁益,字友直,祖先是福州人。博通经史,擅长文辞。他教导学生,以改变气质为首要任务,学生们不远千里前来跟随他学习。自从陆文圭去世后,浙西地区称学术醇正、为世师表的,只有梁益一人。梁益的著作有《三山稿》、《诗绪余》、《史传姓氏纂》,还有《诗传旁通》,发挥朱熹的学说非常精辟。享年五十六岁。
周仁荣,字本心,是台州临海人。父亲周敬孙,是宋朝的太学生。当初,金华的王柏以朱熹的学说主持台州的上蔡书院,周敬孙与同郡的杨珏、陈天瑞、车若水、黄超然、朱致中、薛松年一起拜他为师,学习性理的宗旨。周敬孙曾著有《易象占》、《尚书补遗》、《春秋类例》。周仁荣继承家学,又拜杨珏、陈天瑞为师,研究《易》、《礼》、《春秋》,并擅长写文章。通过推荐担任美化书院的山长。美化书院位于处州的万山之中,人们很少知道学习,周仁荣举行乡饮酒礼,改变了当地的士俗。后来被任命为江浙行省的掾史,省里的官员都称他为先生,不把他当作普通官吏对待。泰定初年,被召为国子博士,升任翰林修撰,再升为集贤待制。奉旨代祀岳渎,到了会稽,因病发作,未能返回朝廷。享年六十一岁。他所教的学生中有很多名人,而泰不华是进士第一名。
他的弟弟周仔肩,字本道,以《春秋》考中延祐五年的进士,最终担任奉议大夫、惠州路总管府判官。他和他的哥哥都以文学闻名。
周仁荣的同乡孟梦恂,字长文,是黄岩人。与周仁荣一起拜杨珏、陈天瑞为师。孟梦恂讲解经书的宗旨,体认精切,务求实践,四方来学习的人都佩服他。部使者推荐他的品行和义举,任命他为本郡的学录。至正十三年,因为设策抵御盗贼,拯救乡郡有功,被授予登仕郎、常州路宜兴州判官的职位,但未接受任命就去世了,享年七十四岁。朝廷赐予他谥号为康靖先生。他的著作有《性理本旨》、《四书辨疑》、《汉唐会要》、《七政疑解》,以及《笔海杂录》五十卷。
陈旅,字众仲,是兴化莆田人。他的祖先世代以儒学闻名。陈旅幼年丧父,天资聪颖。他的外祖父赵氏学问有渊源,抚养并教导他,陈旅得以依靠,不以生计为务,专心致志于学习,无所不读。稍长后,背着书箱到温陵,跟随乡先生傅古直学习,声名日益显著。通过推荐担任闽海儒学官,恰逢御史中丞马雍古祖常出使泉南,一见他就觉得他非同寻常,对他说:“你是馆阁之才,为何留在这里!”于是鼓励他到京师游学。到了京师后,翰林侍讲学士虞集看到他的文章,感叹道:“这就是所谓的老将退休,把文事托付给你的人了。”于是邀请他到馆中,朝夕以道义学问相切磋,自认为得到了陈旅的很多帮助。与祖常一起在诸公间交口称赞,大家都认为陈旅
他博学多闻,适合担任教师的职位,中书平章政事赵世延又极力推荐他,于是被任命为国子助教。
任职三年后,考核期满,学生们不忍心他离开,向朝廷请求,让他再次任职。
元统二年,他被调任为江浙儒学副提举。
至元四年,他被调入京城担任应奉翰林文字。
至正元年,他被提升为国子监丞,官阶为文林郎。
两年后去世,享年五十六岁。
他在文学方面,从先秦到唐宋的各位大家,无所不研究,因此他的文章典雅峻洁,力求与古代作者相合,不仅仅是为了迎合世俗的喜好。
他有文集十四卷。
他一生对师友的情谊特别深厚,常常感激虞集为知己。
他在浙江时,虞集已经归隐多年,正值大比之年,他向行省参知政事孛术鲁翀请求,亲自带着书信和礼物,请虞集主持乡试,想要借此机会问候,于是冒着酷暑,千里迢迢到临川拜访虞集。
虞集感激他的到来,留他住了十天,临别时以文学相勉励,神情凄然,仿佛将要永别。
虞集每次与学者交谈,必定称他为平生益友。
一天,虞集梦见旅举杯对他说:“旅非常想念您,也知道您不会忘记旅,只是不能再见面了。”
不久,虞集听说旅去世,深感悲痛。
同时期还有程文、陈绎曾,都是名士。
程文字以文,徽州人,官至礼部员外郎。
他的文章明洁而精深,虞集也多次称赞他。
陈绎曾字伯敷,处州人。
他虽然口吃,但非常聪明,对诸经注疏,大多能背诵。
他的文辞汪洋浩博,气势磅礴。
他官至国子助教。
评论者认为这两人与旅不相上下。
李孝光,字季和,温州乐清人。
他年少时博学,立志复古,隐居在雁荡山五峰下,四方学子远道而来求学,名声日益显赫,泰不华以师礼待他,南行台监察御史阖辞多次推荐他进入馆阁。
至正七年,朝廷下诏征召隐士,他被任命为秘书监著作郎,与完者图、执礼哈琅、董立一同应诏赴京,在宣文阁见到皇帝,进献《孝经图说》,皇帝非常高兴,赐予上等酒。
第二年,他被提升为文林郎、秘书监丞。
他在任上去世,享年五十三岁。
李孝光以文章闻名于世,他的文章完全效法古人,不迎合世俗,如果不是先秦、两汉的语言,他不用来写作。
他有文集二十卷。
宇文公谅,字子贞,祖先是成都人,父亲挺祖迁居吴兴,现在是吴兴人。
宇文公谅通晓经史百家之言,年轻时就有操守。
嘉兴的富户请他做子弟的老师,半夜时分,听到有人敲门,一问,是一个妇人,宇文公谅厉声呵斥她离开。
第二天,他就以其他事情为由辞去职务,始终没有告诉别人原因。
至顺四年,他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徽州路同知婺源州事。
因母亲去世,改任同知余姚州事。
夏天不下雨,宇文公谅出去祈祷,立刻应验,当年丰收,百姓称颂他,称他为“别驾雨”。
他代理会稽县时,申明冤案,救活了很多人。
省里下令核查松江海涂田,宇文公谅认为潮汐无常,以后必定会有隐患,请求一概免除税收,省臣同意了他的请求。
他调任高邮府推官,不久被任命为国子助教,每天与学生们讨论诸经,六馆的学生中,受他熏陶的人往往成为名臣。
他调任应奉翰林文字、同知制诰,兼任国史院编修官,因病辞职。
后来被召回国子监丞,担任江浙儒学提举,改任佥岭南廉访司事,因病请求退休。
宇文公谅平时,即使在暗室中,也必定衣冠端正地坐着,常常带着一本手记,在书前写道:“白天做的事情,晚上就记录下来,如果不可记录,就不敢做,天地鬼神,都听到这些话。”
他自我约束如此严格。
他的著作有《折桂集》、《观光集》、《辟水集》、《以斋诗稿》、《玉堂漫稿》、《越中行稿》,共若干卷。
他的门人私下谥他为“纯节先生”。
伯颜,又名师圣,字宗道,哈剌鲁氏,隶属军籍蒙古万户府,世代居住在开州濮阳县。
伯颜三岁时,常常用手指在地上画,或三或六,像是在画卦。
六岁时,跟随乡里的儒生学习《孝经》、《论语》,很快就能背诵。
他早年丧父,哥哥曲出买来经传等书供他学习,他日夜诵读不停。
稍大后,他跟随宋进士建安黄坦学习,黄坦说:“这个孩子聪明过人,不是一般学生能比的。”
于是让他以颜为姓,并给他取字。
后来,黄坦辞去教职,说:“我不能做你的老师了,群经有朱子的解释,你回去自己研究吧。”
伯颜从年轻时起,就以文学为己任,他对大经大法有深刻的理解,心中所得常常超出言意之外。
乡里的学者来向他请教,他随问随答,都能解答他们的疑惑。
于是中原的士人,听说后跟随他学习的人越来越多。
至正四年,他以隐士的身份被征召到京城,被任命为翰林待制,参与修撰《金史》。
完成后,他辞官回乡。
不久又被起用为江西廉访佥事,几个月后因病辞职。
回乡后,四方来学习的人达到一千多人。
他专注于讲解学问,追求真知力行,不屑于应付科举考试,而是力求将学问应用于实际。
士人出自他的门下,不用问就知道是伯颜的学生。
甚至异端之徒,也常常放弃自己的学问来向他学习。
十八年,河南的贼寇蔓延到河北,伯颜向省臣建议,组织乡民为什伍以自保,但贼兵大举进攻,伯颜于是渡过漳河北行,跟随他的乡民有数十万家。
到了磁州,与贼兵相遇,贼兵知道伯颜是名士,将他劫持去见贼将,用富贵引诱他,伯颜骂不绝口,引颈受刃,与妻子一同被杀,享年六十四岁。
他死后,有人剖开他的腹部,发现他的心有几个孔,说:“古人说圣人心有七窍,这不是贤士吗!”
于是将他的心放回腹中,用墙掩埋。
有司上报此事,追赠他为奉议大夫、佥太常礼仪院事,谥号文节。
太常的谥议说:“从城守的角度来看,伯颜没有城守的责任而死,可以与江州守李黼相提并论;从风纪的角度来看,伯颜没有在官的责任而死,可以与西台御史张桓并驾齐驱。他以平生有用的学问,成就了临义不夺的节操,是古人所说的君子。”
当时认为这是确论。
伯颜一生修辑《六经》,有许多著作,但都在战乱中被毁。
赡思,字得之,祖先是大食国人。
国家归附后,他的祖父鲁坤东迁到丰州。
太宗时,因才能被任命为真定、济南等路监榷课税使,于是定居在真定。
他的父亲斡直,开始跟随儒生学习,轻财重义,不追求仕途。
赡思九岁时,每天能记诵古经传千言。
到了二十岁,他带着自己的学问到翰林学士承旨王思廉门下请教,从此博览群书,学问广博,实践笃实,因此虽然年轻,但已被乡里所推重。
延祐初年,朝廷下诏以科举取士,有人劝他参加考试,赡思笑而不应。
后来侍御史郭思贞、翰林学士承旨刘赓、参知政事王士熙纷纷上表推荐他。
泰定三年,朝廷下诏征召遗逸之士到上都,他在龙虎台见到皇帝,受到优厚的待遇。
当时倒剌沙
当时国家大权在握,西域人多依附于权贵,唯独赡思不去拜见。倒剌沙多次派人招揽他,赡思都以要奉养父母为由辞谢回家。
天历三年,赡思被召入朝担任应奉翰林文字,在奎章阁受到皇帝的接见,文宗问他:“你有何著作吗?”第二天,赡思进献了他所著的《帝王心法》,文宗称赞其好。皇帝下诏让他参与编修《经世大典》,因意见不合请求辞职,皇帝命奎章阁侍书学士虞集劝他留下,赡思坚持因母亲年老而辞官,皇帝于是赐予他财物并让他回家。虞集又奉命传达皇帝的旨意说:“你暂且先回去,不久还会召你回来。”至顺四年,赡思被任命为国子博士,因母亲去世,未能赴任。
后至元三年,赡思被任命为陕西行台监察御史,随即上奏十条建议,分别是:效法祖宗,掌握权纲,敦睦宗室,礼遇功臣,珍惜名器,广开言路,恢复科举,裁撤冗军,统一刑律,放宽禁令。当时奸臣扰乱法制,皇帝虚心听取意见,赡思所提的建议,都是当时群臣不敢说的。侍御史赵承庆看到后,感叹道:“御史能说到这些,真是天下的福气。”有皇亲国戚在陕西行省执政,肆意妄为,赡思揭发其罪行并查办,那人便弃职连夜逃跑。恰逢皇帝下诏不再追究,但仍杖责了他的亲信。后来赡思巡视云南,查办行省官员的不法行为,那些官员立即解印离去,边远地区为之震动。襄、汉地区的流民,聚集在宋朝绍熙府的旧址,多达数千户,私自开凿盐井,自行组织,常常劫持囚犯,杀害巡逻士兵,赡思于是擒获了他们的首领,释放了其他同伙。他又上奏说:“绍熙地区土地肥沃,利益丰厚,流民日益增多,如果将他们遣返原籍,恐怕会引发边患,应该设立官府来安抚他们。”皇帝下诏在当地设立绍熙宣抚司。三年后,赡思被任命为佥浙西肃政廉访司事,随即查办了都转运盐使、海道都万户、行宣政院等官员的贪腐罪行,浙西地区的郡县官员,再无人敢贪污。他还发现浙西地区的许多寺庙,私自庇护狡猾的百姓,有所谓的道人、道民、行童等,大多违背伦常,逃避徭役,导致民力日益消耗,经查嘉兴一路,这类人已达二千七百人,赡思建议勒令他们回归本族,让他们承担赋税,以减轻百姓负担。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并颁布为法令。四年后,赡思改任佥浙东肃政廉访司事,因病辞职回家。
赡思历任御史台官职,每到一处都以平反冤案、造福百姓为己任,平反了许多死刑案件,但他从未故意放纵罪犯以换取私恩。他曾与五府官员在咸宁审理案件,有个叫宋娥的妇人,与邻居私通,邻居对宋娥说:“我要杀了你丈夫。”宋娥说:“张子文会去杀他。”第二天,宋娥的丈夫果然被杀,官府追查盗贼数日,宋娥才向婆婆告发张子文。五府官员认为宋娥并未参与杀人,且案件已经赦免,应该释放她,赡思却说:“张子文以为宋娥已经同意杀夫。况且宋娥的丈夫死了十天后,她才说出真相,这说明宋娥与张子文是同谋,因无法继续隐瞒,才揭发此事,怎能因赦免而释放她?”枢密判官说:“平反冤案救人,是积阴德。御史不必拘泥于常法。”赡思说:“这是故意放纵罪犯,不是平反。况且你想为生者积阴德,那死者怎么办!”于是他独自上奏刑部,最终依法判处宋娥有罪。他审理案件、定罪量刑大多如此。
至正四年,赡思被任命为江东肃政廉访副使。十年,被召为秘书少监,参与讨论治理黄河的事务,他都以病辞谢未赴任。十一年,赡思在家中去世,享年七十四岁。二十五年,皇太子在冀宁抚军,按照制度追封赡思为嘉议大夫、礼部尚书、上轻车都尉,追封恒山郡侯,谥号文孝。
赡思精通经典,尤其深研《易经》,对天文、地理、音律、算数、水利等学问,甚至外国书籍,都有深入研究。他家中贫困,有时连粥都喝不上,但他考订经传,自得其乐。他的著作有《四书阙疑》、《五经思问》、《奇偶阴阳消息图》、《老庄精诣》、《镇阳风土记》、《续东阳志》、《重订河防通议》、《西国图经》、《西域异人传》、《金哀宗记》、《正大诸臣列传》、《审听要诀》,以及文集三十卷,都收藏在家中。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列传-卷七十七-注解
胡长孺:字汲仲,婺州永康人,宋末元初的儒学学者,以博学多才著称,精通《九经》、诸史及百家之学。
九经:指《易经》、《书经》、《诗经》、《礼记》、《春秋》、《周礼》、《仪礼》、《公羊传》、《谷梁传》等九部儒家经典。
咸淳:南宋度宗的年号,公元1265年至1274年。
迪功郎:宋代官名,属于文散官,品级较低。
集贤院:宋代设立的学术机构,负责编纂书籍、校勘典籍等。
元贞:元成宗的年号,公元1295年至1297年。
大德:元成宗的年号,公元1297年至1307年。
延祐:元仁宗的年号,公元1314年至1320年。
朱熹:南宋著名理学家,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其学说对后世影响深远。
孟子: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主张性善论和仁政。
熊朋来:字与可,豫章人,宋末元初的儒学学者,以教授朱子《小学》书而闻名。
朱子《小学》:朱熹所著的启蒙读物,内容涵盖儒家伦理道德的基本知识。
子惇:子惇是文中提到的参知政事,他以师礼对待朋来,终身称自己为朋来的门人,显示出对朋来的极高尊重。
朋来:朋来是文中主要人物,他是一位儒学大师,以和而不肆、介而不狷的性格著称,与群贤讲论经义,对儒学有深厚的研究和贡献。
刘宣:刘宣是提刑按察使,对朋来特别尊敬,显示出朋来在当时的地位和影响力。
王构:王构是治书侍御史,被朝廷派遣到江西进行外选,他的行动推动了朋来被推荐为闽海提举儒学官。
徐琰、李世安:这两位是参政,他们推荐朋来为闽海提举儒学官,显示出朋来在儒学界的声望。
天慵先生:这是朋来的自号,因他的学问和品德,四方学者都这样称呼他。
《瑟赋》:朋来所著的两篇瑟赋,学者争相传诵,显示他在文学上的成就。
延祐初:元代年号,即公元1314年。
元明善:元代文人,以文才著称。
戴表元:戴表元是庆元奉化州人,以文学著称,他的文章清深雅洁,对后世有较大影响。
牟应龙:牟应龙是吴兴人,文章有浑厚之气,以文章大家称于东南,人称隆山先生。
郑滁孙、郑陶孙:郑滁孙和郑陶孙是兄弟,都是儒学之士,博学多才,受到当时学者的推崇。
陈孚:陈孚是台州临海人,以博学有气节著称,曾作为使节出使安南,显示出他的外交才能。
翰林待制:宋代官名,负责起草诏令、编修国史等文职工作。
国史院编修官:负责编修国家历史的官员。
建德路总管府治中:元代地方行政官员,负责管理建德路的行政事务。
奉直大夫:元代文官散阶,属于正五品。
台州路总管府治中:元代地方行政官员,负责管理台州路的行政事务。
大德七年:元代年号,即公元1303年。
奉使宣抚:元代官名,负责巡视地方,安抚百姓。
脱欢察儿:元代官员,浙东元帅,因不恤民隐而被弹劾。
江浙行省:元代行政区划,包括今天的江苏、浙江等地。
浙东元帅:元代军事官职,负责浙东地区的军事事务。
莩死:饿死。
宣抚使:元代官名,负责巡视地方,安抚百姓。
致疾:因病去世。
任侠不羁:性格豪放,不拘小节。
文集:个人文学作品的集合。
江浙行省左右司员外郎:元代地方行政官员,负责江浙行省的行政事务。
太常礼仪院太祝:元代官名,负责祭祀礼仪。
行枢密院经历:元代官名,负责军事事务的记录和管理。
旌表:表彰。
门闾:家门。
冯子振:元代文人,以豪放不羁著称。
董朴:元代文人,以博学多才著称。
至元十六年:元代年号,即公元1279年。
提刑按察使:元代官名,负责司法监察。
陕西知法官:元代地方司法官员,负责陕西地区的司法事务。
太史院主事:元代官名,负责天文历法。
皇庆初:元代年号,即公元1312年。
翰林修撰:元代官名,负责编修国史。
延祐三年:元代年号,即公元1316年。
六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部儒家经典。
孔、孟微言:孔子和孟子的精辟言论。
龙冈先生:董朴的别号。
杨载:元代文人,以文才著称。
建之浦城:今福建省浦城县。
杭:今浙江省杭州市。
户部贾国英:元代官员,负责财政事务。
翰林国史院编修官:元代官名,负责编修国史。
武宗实录:元代皇帝武宗的官方历史记录。
管领系官海船万户府照磨:元代官名,负责管理海船事务。
提控案牍:元代官名,负责文书管理。
仁宗:元代皇帝,年号延祐。
承务郎:元代文官散阶,属于从六品。
饶州路同知:元代地方行政官员,负责饶州路的行政事务。
浮梁州事:元代地方行政官员,负责浮梁州的行政事务。
儒林郎:元代文官散阶,属于正七品。
宁国路总管府推官:元代地方司法官员,负责宁国路的司法事务。
吴兴赵孟頫:元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
京师:指首都。
汉、魏:指汉代和魏晋时期。
唐:指唐代。
宋季:指宋代末年。
杨刚中:元代文人,以文才著称。
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
上元:今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
江东宪府照磨:元代地方行政官员,负责江东地区的行政事务。
霜月集:杨刚中的文集。
李桓:元代文人,以文才著称。
乡贡进士:通过地方考试选拔的进士。
江浙儒学副提举:元代地方教育官员,负责江浙地区的儒学教育。
刘诜:元代文人,以文才著称。
吉安:今江西省吉安市。
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
科场律赋论策:科举考试中的文体。
江南行御史台:元代地方监察机构,负责江南地区的监察事务。
教官馆职:元代教育官员的职位。
遗逸:指隐居的文人。
桂隐集:刘诜的文集。
龙仁夫:元代文人,以文才著称。
刘岳申:元代文人,以文才著称。
周易集传:龙仁夫的著作,解释《周易》。
辽阳儒学副提举:元代地方教育官员,负责辽阳地区的儒学教育。
韩性:元代文人,以文才著称。
绍兴:今浙江省绍兴市。
安阳:今河南省安阳市。
宋司徒兼侍中魏忠献王琦:宋代官员,韩性的八世祖。
左司郎中:宋代官名,负责文书管理。
扈从南渡:随从宋室南渡。
越:今浙江省绍兴市。
小戴礼:指《礼记》中的《小戴礼记》。
大义:指《礼记》中的《大义》。
老生宿学:指年长的学者。
儒先性理之说:指儒家关于性和理的理论。
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程氏:指程颢、程颐兄弟,宋代著名理学家。
朱氏:指朱熹。
场屋:指科举考试的场所。
绳尺:指标准。
宪府:指监察机构。
教官:指教育官员。
天历:元代年号,即公元1328年至1330年。
赵世延:元代官员。
南台监察御史:南台是古代对御史台的别称,监察御史是负责监察百官、纠正官风的官员。
谥:古代对已故官员或有功之人给予的称号,用以表彰其生前的德行和功绩。
庄节先生:谥号,’庄’表示庄重、严肃,’节’表示节操、气节,’先生’是对学者的尊称。
国子监:古代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负责培养国家人才。
至治辛酉:至治是元朝的一个年号,辛酉是干支纪年,指具体的年份。
太常博士:古代负责礼仪、祭祀等事务的官员。
礼部尚书:元代官职名,负责礼仪、祭祀等事务。
至治元年:元朝的一个年号,指具体的年份。
国子助教:古代官名,负责在国子监教授学生,国子监是古代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
奉议大夫:古代文官的一种品阶,属于中级官员。
礼部郎中:礼部的官员,负责具体的礼仪、教育等事务。
延祐设科:延祐是元朝的一个年号,设科指设立科举考试。
乡举:科举考试中的一种,由地方选拔人才参加更高一级的考试。
墙东先生:对陆文圭的尊称,因其隐居城东而得名。
泰定:元朝的一个年号,指具体的年份。
集贤待制:集贤院的官员,负责编纂、整理文献等工作。
至正十三年:至正是元朝的一个年号,十三年指具体的年份。
登仕郎:古代文官的一种品阶,属于低级官员。
康靖先生:谥号,’康’表示安康、和平,’靖’表示安定、平静。
文林郎:古代文官散阶之一,属于较低的文官品级,多授予有文学才能的官员。
乡闱:指乡试,是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一种考试,选拔举人。
徽州:古代地名,今安徽省黄山市一带,以文化教育发达著称。
处州:古代地名,今浙江省丽水市一带。
秘书监:古代官署名,负责管理国家图书典籍和编撰史书。
推官:古代官名,负责审理案件,属于地方司法官员。
廉访司:古代官署名,负责监察地方官员和政务。
哈剌鲁氏:蒙古族的一个部落名称。
金史:记载金朝历史的官方史书。
什伍:古代的一种基层社会组织形式,通常以五家或十家为一单位。
磁:古代地名,今河北省磁县一带。
大食国:古代对阿拉伯帝国的称呼。
丰州:古代地名,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一带。
真定:古代地名,今河北省正定县一带。
龙虎台:元朝皇帝在上都(今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的行宫。
柄国:指掌握国家大权,这里指当时的权臣。
赡思:人名,元代官员,以清廉正直著称。
倒剌沙:人名,元代官员,曾多次招揽赡思。
天历三年:元代年号,指公元1330年。
应奉翰林文字:元代官职名,负责起草诏令、文书等。
奎章阁:元代皇家图书馆,也是文宗皇帝与大臣讨论学问的地方。
经世大典:元代编纂的一部大型典章制度类书籍。
虞集:元代著名文学家、官员,曾任奎章阁侍书学士。
至顺四年:元代年号,指公元1333年。
国子博士:元代官职名,负责国子监的教学工作。
丁内艰:指母亲去世,古代官员需守孝三年。
后至元三年:元代年号,指公元1337年。
陕西行台监察御史:元代官职名,负责监察陕西地区的官员。
封事十条:指赡思上奏的十条建议,内容涉及政治、法律、军事等方面。
赵承庆:元代官员,曾任侍御史。
绍熙府:宋代地名,位于今四川境内。
佥浙西肃政廉访司事:元代官职名,负责监察浙西地区的官员。
浙右:指浙江西部地区。
道人、道民、行童:指元代僧寺中隐藏的逃避徭役的百姓。
五府官:指元代中央政府的五个重要部门。
枢密判官:元代官职名,负责军事事务。
至正四年:元代年号,指公元1344年。
江东肃政廉访副使:元代官职名,负责监察江东地区的官员。
秘书少监:元代官职名,负责管理皇家图书和文书。
至正十年:元代年号,指公元1350年。
至正十一年:元代年号,指公元1351年。
皇太子抚军冀宁:指元代皇太子在冀宁地区主持军务。
嘉议大夫:元代官职名,属于文官阶品。
上轻车都尉:元代爵位名,属于高级爵位。
恒山郡侯:元代爵位名,属于侯爵。
谥曰文孝:指赡思去世后,朝廷追赠的谥号为“文孝”。
四书阙疑:赡思的著作之一,内容涉及对《四书》的疑问和解释。
五经思问:赡思的著作之一,内容涉及对《五经》的思考和疑问。
奇偶阴阳消息图:赡思的著作之一,内容涉及阴阳五行的理论。
老庄精诣:赡思的著作之一,内容涉及对老子和庄子思想的深入研究。
镇阳风土记:赡思的著作之一,内容涉及镇阳地区的地理和风俗。
续东阳志:赡思的著作之一,内容涉及东阳地区的历史和地理。
重订河防通议:赡思的著作之一,内容涉及水利工程和防洪措施。
西国图经:赡思的著作之一,内容涉及西域的地理和文化。
西域异人传:赡思的著作之一,内容涉及西域的奇人异事。
金哀宗记:赡思的著作之一,内容涉及金朝末代皇帝哀宗的历史。
正大诸臣列传:赡思的著作之一,内容涉及元代正大年间的重要官员传记。
审听要诀:赡思的著作之一,内容涉及审案和听讼的技巧。
文集三十卷:赡思的个人文集,共三十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列传-卷七十七-评注
胡长孺是宋末元初的儒学学者,其生平事迹和学术成就反映了当时儒学的发展状况。胡长孺的家族世代为官,且多以进士出身,显示出其家族在科举制度中的重要地位。胡长孺本人博学多才,精通《九经》、诸史及百家之学,显示出其深厚的学术功底。
胡长孺的学术渊源可以追溯到朱熹,其师承关系为青田余学古、王梦松、龙泉叶味道,最终追溯到朱熹。这种师承关系不仅体现了胡长孺学术的正统性,也反映了朱熹理学在宋末元初的广泛影响。
胡长孺的学术思想以涵养用敬为核心,强调默存静观、超然自得,这与朱熹的理学思想一脉相承。胡长孺以孟子自许,显示出其对儒家伦理道德的重视和对孟子思想的推崇。
胡长孺的为官经历也体现了其儒家的政治理念。他在任官期间,关心民生,敢于直谏,不畏权贵,表现出儒家士大夫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例如,他在处理赈灾事务时,敢于对抗上级,将余钱散给百姓,显示出其对民生的深切关怀。
胡长孺的文学成就也不容忽视,其辞章有精魄,金舂玉撞,和平之音,显示出其文学才华。他的著作《瓦缶编》、《南昌集》、《宁海漫抄》、《颜乐斋稿》等,流传于世,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熊朋来是另一位宋末元初的儒学学者,其学术成就主要体现在教授朱子《小学》书上。熊朋来隐居民间,教授生徒,传播朱子思想,显示出其对儒学教育的重视。他的学术活动不仅促进了朱子思想的传播,也为后世儒学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总体而言,胡长孺和熊朋来的生平事迹和学术成就,反映了宋末元初儒学的发展状况和儒学家们的学术追求。他们的学术思想和为官经历,不仅体现了儒家伦理道德的核心价值,也为后世儒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这段文本详细描述了几位儒学大师的生平和贡献,特别是朋来和戴表元,他们在儒学、文学以及礼学上的成就和影响。朋来以其深厚的儒学知识和和而不肆的性格,成为当时儒学界的重镇,他的教学和著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戴表元则以其清深雅洁的文风和博学的知识,成为东南文章大家,他的文学作品和教学理念对后世文学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文本中还提到了其他几位儒学大师,如牟应龙和郑滁孙兄弟,他们在文学和儒学上的成就也同样值得称道。牟应龙以其浑厚的文风和博学的知识,成为东南文章大家,而郑滁孙兄弟则以其博洽的儒学知识,受到当时学者的广泛推崇。
此外,文本还提到了陈孚的外交才能,他在出使安南时的表现,显示出他的博学有气节和外交手腕。这些儒学大师的生平和成就,不仅展示了他们个人的才华和品德,也反映了当时儒学文化的繁荣和影响力。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通过对几位儒学大师生平的描述,展示了他们在儒学、文学以及外交等方面的卓越成就,以及他们对后世文化和学术发展的深远影响。这些大师的生平和成就,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和儒学历史的重要资料。
这段古文主要记载了元代几位文人的生平事迹及其文学成就,展现了元代文人的风采和时代背景。
首先,文中提到的孚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他性格豪放不羁,诗文创作不拘一格,随意而成,不事雕琢,这种风格反映了元代文人追求自由、不拘泥于形式的文学倾向。孚在政治上也有一定的作为,他敢于直言,为民请命,最终因弹劾不恤民隐的官员而致疾去世,体现了元代文人的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
其次,文中提到的董朴是一位博学多才的文人,他对儒家经典和孔孟微言有深入的研究,并且能够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见解。董朴的学术成就和为人处世的态度,得到了当时学者的高度评价,被称为“龙冈先生”,这反映了元代文人对儒家经典的重视和对学术研究的严谨态度。
再次,文中提到的杨载是一位文才出众的文人,他的文章以气为主,博而敏,直而不肆,自成一家之言。杨载在诗歌创作上也有独到的见解,主张取材于汉魏,音节以唐为宗,这种观点对元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杨载的文学成就得到了当时著名书画家赵孟頫的推崇,进一步提升了他在文坛的地位。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杨刚中、刘诜、龙仁夫、刘岳申、韩性等文人,他们各自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上都有卓越的成就。杨刚中的文章奇奥简涩,动法古人,不屑为世俗平凡语;刘诜的文学根柢《六经》,融液今古,不露踔厉风发之状;龙仁夫的文风奇逸流丽,所著《周易集传》多发前儒之所未发;韩性的文辞博达俊伟,变化不测,自成一家言。这些文人的文学成就和学术贡献,反映了元代文学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几位元代文人生平事迹的记载,展现了元代文人的风采和时代背景。元代文人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上追求自由、不拘泥于形式,注重对儒家经典的研究和传承,同时也关注社会现实,体现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这些文人的文学成就和学术贡献,对元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段文字主要记载了几位元代学者的生平事迹及其学术贡献,反映了当时儒学的发展状况和学者的社会地位。
首先,文中提到的性、程端礼、程端学、吴师道、陆文圭、梁益、周仁荣、孟梦恂、陈旅等人,都是元代著名的儒学学者。他们不仅在学术上有所建树,还在政治、教育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吴师道在任宁国路录事时,成功赈济饥民,展现了儒者的仁政思想;陆文圭则以其博学和先知能力,赢得了后人的尊敬。
其次,文中多次提到朱熹的学说,说明朱熹的理学在元代仍然具有重要影响。程端礼、吴师道等人都以朱熹的学说为基础,进一步发展和传播了儒家思想。这表明元代儒学在继承宋代理学的基础上,继续深化和发展。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一些学者的著作,如《礼记说》、《诗音释》、《读书工程》、《春秋本义》等,这些著作不仅反映了他们的学术成就,也为后世学者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料。
最后,文中还提到了一些学者的谥号,如“庄节先生”、“康靖先生”等,这些谥号不仅是对他们生前德行的表彰,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儒学的重视和尊崇。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通过对几位元代学者生平的记载,展现了元代儒学的发展状况和学者的社会地位,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这段古文记载了元代几位著名学者和官员的生平事迹,展现了他们的学术成就、道德操守和政治贡献。通过这些人物的事迹,我们可以窥见元代社会的文化氛围、政治环境以及士人的精神风貌。
首先,文中提到的赵世延、李孝光、宇文公谅、伯颜和赡思等人,都是元代著名的学者和官员。他们在学术上博学多闻,精通经史,文章典雅峻洁,深受当时士人的推崇。例如,李孝光隐居雁荡山,四方之士远来受学,名誉日闻;宇文公谅通经史百氏言,弱冠即有操行,深受百姓爱戴;伯颜自弱冠即以斯文为己任,其于大经大法粲然有睹,心所自得,每出于言意之表。这些人物的事迹反映了元代士人对学术的追求和对道德的坚守。
其次,文中还展现了这些学者和官员在政治上的贡献。例如,宇文公谅在任地方官时,出祷辄应,岁以有年,民颂之,以为别驾雨;伯颜在河南贼蔓延河北时,言于省臣,将结其乡民为什伍以自保,最终与妻子俱死之,表现出强烈的责任感和牺牲精神。这些事迹不仅体现了他们的政治才能,也反映了元代社会的动荡和士人在危难时刻的担当。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一些人物的道德操守。例如,宇文公谅夜将半,闻有叩门者,乃一妇人,厉声叱去之,翌日即以他事辞归,终不告以其故;伯颜在贼兵大至时,骂不屈,引颈受刃,与妻子俱死之。这些事迹展现了元代士人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坚定的气节。
最后,文中还提到了一些人物的学术成就和著述。例如,李孝光有文集二十卷,宇文公谅有《折桂集》、《观光集》、《辟水集》等若干卷,伯颜修辑《六经》,多所著述。这些著述不仅丰富了元代的文化遗产,也为后世学者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料。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记载元代几位著名学者和官员的生平事迹,展现了他们的学术成就、道德操守和政治贡献,反映了元代社会的文化氛围、政治环境以及士人的精神风貌。这些人物的事迹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赡思是元代一位极具代表性的清官,他的生平事迹和思想著作反映了元代政治、文化、社会的多个方面。本文通过叙述赡思的仕途经历、政治主张和学术成就,展现了他作为一位正直官员和博学之士的形象。
首先,赡思的政治生涯充满了对正义和法制的坚持。他在担任陕西行台监察御史时,敢于上奏十条封事,直言不讳地提出改革建议,尤其是针对当时奸臣乱政的现象,他毫不畏惧地揭露和打击腐败行为。这种不畏权贵、敢于直言的精神,体现了元代士大夫阶层中少数坚持原则的官员的风骨。
其次,赡思在处理案件时,始终秉持公正和严谨的态度。他在审理宋娥一案时,虽然其他官员主张宽大处理,但他坚持认为宋娥与张子文同谋,应当依法定罪。这种不徇私情、严格执法的态度,反映了元代司法体系中少数官员对法律尊严的维护。
再次,赡思的学术成就也极为突出。他不仅精通儒家经典,还对天文、地理、钟律、算数、水利等领域有深入研究,甚至涉猎外国书籍。他的著作涵盖了经学、史学、地理学、水利学等多个领域,尤其是他对《易》学的深入研究,体现了元代学者对传统经典的继承和创新。
此外,赡思的清廉和节俭也是他个人品格的重要体现。尽管家境贫寒,他依然坚持学术研究,自得其乐。这种安贫乐道的精神,反映了元代士大夫阶层中少数人对于物质生活的淡泊和对精神追求的执着。
总的来说,赡思的生平和思想不仅展现了元代政治和文化的复杂性,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元代士大夫阶层中少数坚持原则、追求真理的官员的范例。他的事迹和著作,对于我们今天理解元代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