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列传-卷七十

作者: 由明代宋濂(1310年—1381年)等人主持编撰。宋濂是明初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曾任翰林院编修。

年代:编撰于明代洪武年间(14世纪末)。

内容简要:《元史》是“二十四史”之一,共210卷,记载了元朝(1271年—1368年)的历史。全书分为本纪、志、列传三部分,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由于编撰时间仓促,书中存在一些疏漏,但它仍是研究元朝历史的重要文献,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列传-卷七十-原文

诉监县敓汝马乎?”其人曰:“然。”监县抵罪。

吏属问思诚先知之故,曰:“衣弊衣,乘骏马,非诈而何!”

陕西行台言:“欲疏凿黄河三门,立水陆站以达于关陕。”

移牍思诚,会陕西、河南省宪臣及郡县长吏视之,皆畏险阻,欲以虚辞复命,思诚怒曰:“吾属自欺,何以责人!何以待朝廷!诸君少留,吾当躬诣其地。”

众惶恐从之,河中滩碛百有余里,礁石错出,路穷,舍骑徒行,攀藤葛以进,众惫喘汗弗敢言,凡三十里,度其不可,乃作诗历叙其险,执政采之,遂寝其议。

召修辽、金、宋三史,调秘书监丞。

会国子监诸生相率为哄,复命为司业。

思诚召诸生立堂下,黜其首为哄者五人,罚而降斋者七十人,勤者升,惰者黜,于是更相勉励。

超升兵部侍郎,监烧燕南昏钞,忽心悸弗宁,已而母病,事毕,驰还京师侍疾。

及丁内忧,扶榇南归。

甫禫,朝廷行内外通调法,选郡县守令,起思诚太中大夫、河间路总管。

磁河水频溢,决铁灯干。铁灯干,真定境也,召其邑吏,责而惩之。

遂集民丁作堤,昼夜督工,期月而塞。

复筑夹堤于外,亘十余里,命濒河民及弓手,列置草舍于上,系木以防盗决。

是年,民获耕艺,岁用大稔。

乃募民运碎甓,治郭外行道,高五尺,广倍之,往来者无泥涂之病。

南皮民父祖,尝濒御河种柳,输课于官,名曰柳课。

后河决,柳俱没,官犹征之,凡十余年,其子孙益贫,不能偿,思诚连请于朝除之。

郡庭生嘉禾三本,一本九茎,一本十六茎,一本十三茎,茎五六穗,僚属欲上进,思诚曰:“吾尝恶人行异政,沽美名。”乃止。

所辖景州广川镇,汉董仲舒之里也,河间尊福乡,博士毛苌旧居也,皆请建书院,设山长员。

召拜礼部尚书。

十二年,帝以四方民颇失业,命名臣巡行劝课。

思诚至河间及山东诸路,召集父老,宣帝德意,莫不感泣,缄进二麦、豌豆,帝嘉之,赐上尊二。

召还,迁国子祭酒,俄复为礼部尚书,知贡举,升集贤侍讲学士,兼国子祭酒。

应诏言事:一曰置行省丞相以专方面;二曰宽内郡征输以固根本;三曰汰冗兵以省粮运;四曰改禄秩以养官廉;五曰罢行兵马司以便诘捕;六曰复倚郭县以正纪纲;七曰设常选以起淹滞。

寻出为陕西行台治书侍御史,辞以老病,不允,力疾戒行。

十七年春,红巾陷商州,夺七盘,进据蓝田县,距奉元一舍。

思诚会豫王阿剌忒纳失里及省院官于安西王月鲁帖木儿邸,众汹惧无言,思诚曰:“陕西重地,天下之重轻系焉。察罕帖木儿,河南名将,贼素畏之,宜遣使求援,此上策也。”

戍将嫉客兵轧己,论久不决,思诚曰:“吾兵弱,旦夕失守,咎将安归!”

乃移书察罕帖木儿曰:“河南为京师之庭户,陕西实内郡之藩篱,两省相望,互为唇齿,陕西危,则河南岂能独安乎?”

察罕帖木儿新复陕州,得书大喜,曰:“先生真有为国为民之心,吾宁负越境擅发之罪。”

遂提轻兵五千,倍道来援。

思诚犒军于凤凰山,还定守御九事,夜宿台中,未尝解衣。

同官潜送妻子过渭北,思诚止之。

分守北门,其属闻事急,欲图苟免,思诚从容谕之曰:“吾受国重寄,安定一方,期戮力报效,死之可也。自古皆有死,在迟与速耳。”

众乃安。

既而援兵破贼,河南总兵官果以察罕帖木儿擅调,遣人问之,思诚亟请于朝,宜命察罕帖木儿专守关陕,仍令便宜行事,诏从之。

行枢密院掾史田甲,受赂事觉,匿豫邸,监察御史捕之急,并系其母,思诚过市中,见之,曰:“嘻!古者罪人不孥,况其母乎!吾不忍以子而系其母。”

令释之,不从,思诚因自劾不出,诸御史谒而谢之。

初,监察御史有封事,自中丞以下,惟署纸尾,莫敢问其由,事行,始知之,思诚曰:“若是,则上下之分安在!”

凡上章,必拆视,不可行者,以台印封置架阁库。

俄起五省余丁军,思诚争曰:“关中方用兵,困于供给,民多愁怨,复有是役,万一为变,所系岂轻耶!”

事遂寝。

十七年,召拜通议大夫、国子祭酒,时卧疾,闻命即起,至朝邑,疾复作。

十月,卒于旅舍,年六十有七。

谥献肃。

李好文

李好文,字惟中,大名之东明人。

登至治元年进士第,授大名路浚州判官。

入为翰林国史院编修官、国子助教。

泰定四年,除太常博士。

会盗窃太庙神主,好文言:“在礼,神主当以木为之,金玉祭器,宜贮之别室。”

又言:“祖宗建国以来,七八十年,每遇大礼,皆临时取具,博士不过循故事应答而已。往年有诏为《集礼》,而乃令各省及各郡县置局纂修,宜其久不成也。礼乐自朝廷出,郡县何有哉!”

白长院者,选僚属数人,仍请出架阁文牍,以资采录。

三年,书成,凡五十卷,名曰《太常集礼》。

迁国子博士。

丁内忧,服阕,起为国子监丞,拜监察御史。

时复以至元纪元,好文言:“年号袭旧,于古未闻,袭其名而不蹈其实,未见其益。”

因言时弊不如至元者十余事。

录囚河东,有李拜拜者,杀人,而行凶之仗不明,凡十四年不决,好文曰:“岂有不决之狱如是其久乎!”

立出之。

王傅撒都剌,以足蹋人而死,众皆曰:“杀人非刃,当杖之。”

好文曰:“怙势杀人,甚于用刃,况因有所求而杀之,其情为尤重。”

乃置之死,河东为之震肃。

出佥河南、浙东两道廉访司事。

六年,帝亲享太室,召佥太常礼仪院事。

至正

元年,除国子祭酒,改陕西行台治书侍御史,迁河东道廉访使。

三年,郊祀,召为同知太常礼仪院事。帝之亲祀也,至宁宗室,遣阿鲁问曰:“兄拜弟可乎?”好文与博士刘闻对曰:“为人后者,为之子也。”帝遂拜。由是每亲祀,必命好文摄礼仪使。

四年,除江南行台治书侍御史,未行,改礼部尚书,与修辽、金、宋史,除治书侍御史,仍与史事。俄除参议中书省事,视事十日,以史故,仍为治书。已而复除陕西行台治书侍御史,时台臣皆缺,好文独署台事。

西蜀奉使,以私憾摭拾廉访使曾文博、佥事兀马儿、王武事,文博死,兀马儿诬服,武不屈,以轻侮抵罪。好文曰:“奉使代天子行事,当问民疾苦,黜陟邪正,今行省以下,至于郡县,未闻举劾一人,独风宪之司,无一免者,此岂正大之体乎!”率御史力辨武等之枉,并言奉使不法者十余事。

六年,除翰林侍讲学士,兼国子祭酒,又迁改集贤侍讲学士,仍兼祭酒。

九年,出参湖广行省政事,改湖北道廉访使,寻召为太常礼仪院使。

于是帝以皇太子年渐长,开端本堂,命皇太子入学,以右丞相脱脱、大司徒雅不花知端本堂事,而命好文以翰林学士兼谕德。好文力辞,上书宰相曰:“三代圣王,莫不以教世子为先务,盖帝王之治本于道,圣贤之道存于经,而传经期于明道,出治在于为学,关系至重,要在得人。自非德堪范模,则不足以辅成德性。自非学臻阃奥,则不足以启迪聪明。宜求道德之鸿儒,仰成国家之盛事。而好文天资本下,人望素轻,草野之习,而久与性成,章句之学,而浸以事废,骤膺重托,负荷诚难。必别加选抡,庶几国家有得人之助,而好文免妨贤之讥。”丞相以其书闻,帝嘉叹之,而不允其辞,好文言:“欲求二帝三王之道,必由于孔氏,其书则《孝经》、《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乃摘其要略,释以经义,又取史传及先儒论说,有关治体而协经旨者,加以所见,仿真德秀《大学衍义》之例,为书十一卷,名曰《端本堂经训要义》,奉表以进,诏付端本堂,令太子习焉。

好文又集历代帝王故事,总百有六篇:一曰圣慧,如汉孝昭、后汉明帝幼敏之类;二曰孝友,如舜、文王及唐玄宗友爱之类;三曰恭俭,如汉文帝却千里马、罢露台之类;四曰圣学,如殷宗缉学,及陈、隋诸君不善学之类。以为太子问安余暇之助。

又取古史,自三皇迄金、宋,历代授受,国祚久速,治乱兴废为书,曰《大宝录》。

又取前代帝王是非善恶之所当法当戒者为书,名曰《大宝龟鉴》。皆录以进焉。

久之,升翰林学士承旨,阶荣禄大夫。

十六年,复上书皇太子,其言曰:“臣之所言,即前日所进经典之大意也,殿下宜以所进诸书,参以《贞观政要》、《大学衍义》等篇,果能一一推而行之,则万几之政、太平之治,不难致矣。”皇太子深敬礼而嘉纳之。

后屡引年乞致仕,辞至再三,遂拜光禄大夫、河南行省平章政事,仍以翰林学士承旨一品禄终其身。

孛术鲁鋋子远附

孛术鲁翀,字子翚,其先隆安人。金泰和间,定女直姓氏,属望广平。祖德,从宪宗南征,因家邓之顺阳,以功封南阳郡侯。父居谦,用翀贵,封南阳郡公。

初,居谦辟掾江西,以家自随,生翀赣江舟中,釜鸣者三,人以为异。翀稍长,即勤学。父殁,家事渐落,翀不恤,而为学益力,乃自顺阳复往江西,从新喻萧克翁学。克翁,宋参政燧之四世孙也,隐居不仕,学行为州里所敬。尝夜梦大鸟止其所居,翼覆轩外,举家惊异,出视之,冲天而去。明日,翀至。翀始名思温,字伯和,克翁为易今名字,以梦故。

后复从京兆萧渼游,其学益宏以肆。翰林学士承旨姚燧以书抵渼曰:“燧见人多矣,学问文章,无足与子翚比伦者。”于是渼以女妻之。

大德十一年,用荐者,授襄阳县儒学教谕,升汴梁路儒学正。会修《世皇实录》,燧首以翀荐。

至大四年,授翰林国史院编修官。延祐二年,擢河东道廉访司经历,迁陕西行台监察御史,赈济吐蕃,多所建白。

五年,拜监察御史。时英皇未出阁,翀言:“宜择正人以辅导。”帝嘉纳之。寻劾奏中书参议元明善,帝初怒,不纳,明日,乃命改明善他官,而传旨慰谕翀。

巡按辽阳,有旨给以弓矢环刀。后因为定制。

还往淮东核宪司官声迹,淮东宪臣,惟尚刑,多置狱具,翀曰:“国家所以立风纪,盖将肃清天下,初不尚刑也。”取其狱具焚之。

时有旨凡以吏进者,例降二等,从七品以上不得用。翀言:“科举未立,人才多以吏进,若一概屈抑,恐未足尽天下持平之议。请吏进者,宜止于五品。”许之,因著为令。

除右司都事。时相铁木迭儿专事刑戮,以复私憾,翀因避去。

顷之,擢翰林修撰,又改左司都事。

于是拜住为左相,使人劳翀曰:“今规模已定,不同往日,宜早至也。”翀强为起。

会国子监隶中书,俾翀兼领之。

先是,陕西有变,府县之官多罣罥者,翀白丞相曰:“此辈皆胁从,非同情者。”乃悉加铨叙。

帝方猎柳林,驻故东平王安童碑所,因献《驻跸颂》,皆称旨,命坐,赐饮尚尊。

从幸上京,次龙虎台,拜住命翀传旨中书,翀领之,行数步,还曰:“命翀传否?”拜住叹曰:“真谨饬人也。”

间谓翀曰:“尔可作宰相否?”翀对曰:“宰相固不敢当,然所学,宰相事也。

夫为宰相者,必福德才量四者皆备,乃足当耳。

拜住大悦,以酒觞翀曰:“非公,不闻此言。”

迎驾至行在所,翀入见,帝赐之坐。

升右司员外郎,奉旨预修《大元通制》,书成,翀为之序。

泰定元年,迁国子司业。

明年,出为河南行省左右司郎中。

丞相曰:“吾得贤佐矣。”

翀曰:“世祖立国,成宪具在,慎守足矣。譬若乘舟,非一人之力所能运也。”

翀乃开壅除弊,省务为之一新。

三年,擢燕南河北道廉访使,晋州达鲁花赤有罪就逮,而奉使宣抚以印帖征之,欲缓其事,翀发其奸,奉使因遁去。

入佥太常礼仪院事,盗窃太庙神主,翀言:“各室宜增设都监员,内外严置局锁,昼巡夜警,永为定制。”从之。

又纂修《太常集礼》,书成而未上,有旨命翀兼经筵官。

文宗之入也,大臣问以典故,翀所建白近汉文故事,众皆是之。

文宗尝字呼子翚而不名。

命翀与平章政事温迪罕等十人,商论大事,日夕备顾问,宿直东庑下。

文宗虚大位以俟明宗,翀极言:“大兄远在朔漠,北兵有阻,神器不可久虚,宜摄位以俟其至。”文宗纳其言。

及文宗亲祀天地、社稷、宗庙,翀为礼仪使,详记行礼节文于笏,遇至尊不敢直书,必识以两圈,帝偶取笏视,曰:“此为皇帝字乎?”因大笑,以笏还翀。

竣事,上《天历大庆诗》三章,帝命藏之奎章阁。

擢陕西汉中道廉访使。

会立太禧院,除佥太禧宗禋院,兼祗承神御殿事,诏遣使趣之还。

迎驾至龙虎台,帝问:“子翚来何缓?”太禧院使阿荣对曰:“翀体丰肥,不任乘马,从水道来,是以缓耳。”

太禧臣日聚禁中,以便顾问,帝尝问阿荣曰:“鲁子翚饮食何如?”对曰:“与众人同。”

又问:“谈论如何?”曰:“翀所谈,义理之言也。”

从幸上都,尝奉敕撰碑文,称旨,帝曰:“候朕还大都,当还汝润笔赀也。”

迁集贤直学士,兼国子祭酒。

诸生素已望翀,至是,私相欢贺。

翀以古者教育有业,退必有居。

旧制,弟子员初入学,以羊贽,所贰之品与羊等。

翀曰:“与其餍口腹,孰若为吾党燥湿寒暑之虞乎!”命撙集之,得钱二万缗有奇,作屋四区,以居学者。

诸生积分,有六年未及释褐者,翀至,皆使就试而官之。

帝师至京师,有旨朝臣一品以下,皆乘白马郊迎。

大臣俯伏进觞,帝师不为动,惟翀举觞立进曰:“帝师,释迦之徒,天下僧人师也。余,孔子之徒,天下儒人师也。请各不为礼。”帝师笑而起,举觞卒饮,众为之栗然。

文宗崩,皇太后听政,命别不花、塔失海牙、阿儿思兰、马祖常、史显夫及翀六人,商论国政。

翀以大位不可久虚,请嗣君即位,早正宸极,以幸天下。

帝既即位,大臣以为赦不可频行,翀曰:“今上以圣子神孙,入继大统,当新天下耳目。今不赦,岂可收怨于新造之君乎!”

皇太后以为宜从翀言,议乃定。

迁礼部尚书,阶中宪大夫。

有大官妻无子而妾有子者,其妻以田尽入于僧寺,其子讼之,翀召其妻诘之曰:“汝为人妻,不以资产遗其子,他日何面目见汝夫于地下!”卒反其田。

元统二年,除江浙行省参知政事。

逾年,以迁葬故归乡里。

明年,召为翰林侍讲学士,以疾辞,不上。

至元四年卒,年六十。

赠通奉大夫、陕西行省参知政事、护军,追封南阳郡公,谥文靖。

翀状貌魁梧,不妄言笑。

其为学一本于性命道德,而记问宏博,异言僻语,无不淹贯。

文章简奥典雅,深合古法。

用是天下学者,仰为表仪。

其居国学者久,论者谓自许衡之后,能以师道自任者,惟耶律有尚及翀而已。

有文集六十卷。

子远,字朋道,以翀荫调秘书郎,转襄阳县尹,须次居南阳。

贼起,远以忠义自奋,倾财募丁壮,得千余人,与贼拒战,俄而贼大至,远被害死。

远妻雷为贼所执,贼欲妻之,乃诋贼曰:“我鲁参政冢妇,县令嫡妻,夫死不贰,肯从汝狗彘以生乎!”

贼丑其言,将辱之,雷号哭大骂,不从,乃见杀。

举家皆被害。

李枿

李泂,字溉之,滕州人。

生有异质,始从学,即颖悟强记。

作为文辞,如宿习者。

姚燧以文章负大名,一见其文,深叹异之,力荐于朝,授翰林国史院编修官。

未几,以亲老,就养江南。

久之,辟中书掾,非其志也。

及考除集贤院都事,转太常博士。

拜住为丞相,闻泂名,擢监修国史长史,历秘书监著作郎、太常礼仪院经历。

泰定初,除翰林待制,以亲丧未克葬,辞而归。

天历初,复以待制召。

于是文宗方开奎章阁,延天下知名士充学士员,泂数进见,奏对称旨,超迁翰林直学士,俄特授奎章阁承制学士。

泂既为帝所知遇,乃著书曰《辅治篇》以进,文宗嘉纳之。

朝廷有大议,必使与焉。

会诏修《经世大典》,泂方卧疾,即强起,曰:“此大制作也,吾其可以不预!”力疾同修。

书成,既进奏,旋谒告以归。

复除翰林直学士,遣使召之,竟以疾不能起。

泂骨骼清峻,神情开朗,秀眉疏髯,目莹如电,颜面如冰玉,而唇如渥丹然,峨冠褒衣,望之者疑为神仙中人也。

其为文章,奋笔挥洒,迅飞疾动,汩汩滔滔,思态叠出,纵横奇变,若纷错而有条理,意之所至,臻极神妙。

泂每以李太白自似,当世亦以是许之。

尝游匡庐、王屋、少室诸山,留连久乃去,人莫测其意也。

侨居济南,有湖山花竹之胜,作亭曰天心水面,文宗尝敕虞集制文以记之。

泂尤善书,自篆、隶、草

真皆精诣,为世所珍爱。卒年五十九。有文集四十卷。

苏天爵

苏天爵,字伯修,真定人也。父志道,历官岭北行中书省左右司郎中,和林大饥,救荒有惠政,时称能吏。天爵由国子学生公试,名在第一,释褐,授从仕郎、大都路蓟州判官。丁内外艰,服除,调功德使司照磨。泰定元年,改翰林国史院典籍官,升应奉翰林文字。至顺元年,预修《武宗实录》。二年,升修撰,擢江南行台监察御史。

明年,虑囚于湖北。湖北地僻远,民獠所杂居,天爵冒瘴毒,遍历其地。囚有言冤状者,天爵曰:“宪司岁两至,不言何也?”皆曰:“前此虑囚者,应故事耳。今闻御史至,当受刑,故不得不言。”天爵为之太息。每事必究心,虽盛暑,犹夜篝灯,治文书无倦。沅陵民文甲无子,育其甥雷乙,后乃生两子,而出乙,乙俟两子行卖茶,即舟中取斧,并斫杀之,沈斧水中,而血渍其衣,迹故在。事觉,乙具服,部使者乃以三年之疑狱释之。天爵曰:“此事二年半耳,且不杀人,何以衣污血?又何以知斧在水中?又其居去杀人处甚近,何谓疑狱?”遂复置于理。常德民卢甲、莫乙、汪丙同出佣,而甲误堕水死,甲弟之为僧者,欲私甲妻不得,诉甲妻与乙通,而杀其夫。乙不能明,诬服击之死,断其首弃草间,尸与仗弃谭氏家沟中。吏往索,果得髑髅,然尸与仗皆无有,而谭诬证曾见一尸,水漂去。天爵曰:“尸与仗纵存,今已八年,未有不腐者。”召谭诘之,则甲未死时,目已瞽,其言曾见一尸水漂去,妄也。天爵语吏曰:“此乃疑狱,况不止三年。”俱释之。其明于详谳,大抵此类。

入为监察御史,道改奎章阁授经郎。元统元年,复拜监察御史,在官四阅月,章疏凡四十五上,自人君至于朝廷政令、稽古礼文、闾阎幽隐,其关乎大体、系乎得失者,知无不言。所劾者五人,所荐举者百有九人。明年,预修《文宗实录》,迁翰林待制,寻除中书右司都事,兼经筵参赞官。后至元二年,由刑部郎中改御史台都事。三年,迁礼部侍郎。五年,出为淮东道肃政廉访使,宪纲大振,一道肃然。入为枢密院判官。明年,改吏部尚书,拜陕西行台治书侍御史,复为吏部尚书,升参议中书省事。是时,朝廷更立宰相,庶务多所弛张,而天子图治之意甚切,天爵知无不言,言无顾忌,夙夜谋画,须发尽白。

至正二年,拜湖广行省参知政事,迁陕西行台侍御史。四年,召为集贤侍讲学士,兼国子祭酒。天爵自以起自诸生,进为师长,端己悉心,以范学者。明年,出为山东道肃政廉访使,寻召还集贤,充京畿奉使宣抚。究民所疾苦,察吏之奸贪,其兴除者七百八十有三事,其纠劾者九百四十有九人,都人有包、韩之誉,然以忤时相意,竟坐不称职罢归。七年,天子察其诬,乃复起为湖北道宣慰使、浙东道廉访使,俱未行。拜江浙行省参知政事。江浙财赋,居天下十七,事务最烦剧,天爵条分目别,细巨不遗。九年,召为大都路都总管,以疾归。俄复起为两浙都转运使,时盐法弊甚,天爵拯治有方,所办课为钞八十万锭,及期而足。十二年,妖寇自淮右蔓延及江东,诏仍江浙行省参知政事,总兵于饶、信,所克复者,一路六县。其方略之密,节制之严,虽老帅宿将不能过之。然以忧深病积,遂卒于军中。年五十九。

天爵为学,博而知要,长于纪载,尝著《国朝名臣事略》十五卷、《文类》七十卷。其为文,长于序事,平易温厚,成一家言,而诗尤得古法,有诗稿七卷、文稿二十卷。于是中原前辈,凋谢殆尽,天爵独身任一代文献之寄,讨论讲辩,虽老不倦。晚岁,复以释经为己任。学者因其所居,称之为滋溪先生。其他所著文,有《松厅章疏》五卷、《春风亭笔记》二卷;《辽金纪年》、《黄河原委》,未及脱稿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列传-卷七十-译文

有人控告监县夺走了他的马,监县承认了,因此被判罪。

下属官员问思诚为什么能预先知道这件事,思诚回答说:“穿着破旧的衣服,却骑着骏马,这不是欺诈是什么!”

陕西行台提议:“想要疏浚黄河三门,建立水陆交通站以便通往关陕地区。”

这个提议被转交给思诚,思诚召集了陕西、河南的官员和地方长官一起商议,大家都害怕工程的艰险,想用虚词敷衍了事。思诚愤怒地说:“我们自己欺骗自己,怎么能责备别人!怎么能对得起朝廷!各位稍等,我亲自去实地考察。”

大家惶恐地跟随他,河中的滩涂和礁石遍布,道路难行,大家不得不下马步行,攀爬藤蔓前进,大家都疲惫不堪,气喘吁吁,但不敢抱怨。走了大约三十里,思诚觉得工程不可行,于是写了一首诗详细描述了险阻,执政者采纳了他的意见,最终放弃了这项提议。

思诚被召去修撰辽、金、宋三史,调任秘书监丞。

当时国子监的学生们闹事,思诚被任命为司业。

思诚召集学生们站在堂下,罢免了五个带头闹事的学生,处罚了七十个参与闹事的学生,奖励了勤奋的学生,罢免了懒惰的学生,于是学生们互相勉励。

思诚被提升为兵部侍郎,负责监督焚烧燕南的旧钞,突然感到心悸不安,后来得知母亲生病,事情结束后,他急忙赶回京城照顾母亲。

母亲去世后,思诚扶棺南归。

刚服完丧,朝廷实行内外官员调任制度,选拔郡县守令,思诚被任命为太中大夫、河间路总管。

磁河经常泛滥,冲垮了铁灯干堤坝。铁灯干位于真定境内,思诚召见当地的官员,责备并惩罚了他们。

于是召集民众修筑堤坝,日夜监督工程,一个月后堤坝修好了。

又在外面修筑了十多里的夹堤,命令沿河的民众和弓手在上面搭建草舍,系上木头以防止盗贼破坏堤坝。

这一年,民众得以耕种,收成非常好。

思诚招募民众运送碎砖,修建城外的道路,道路高五尺,宽是高的两倍,往来的人不再受泥泞之苦。

南皮的民众祖辈曾在御河边种植柳树,向官府缴纳柳树税,称为柳课。

后来河水泛滥,柳树都被冲走了,但官府仍然征收柳课,持续了十多年,民众越来越贫困,无法偿还,思诚多次向朝廷请求免除这项税收。

郡衙里长出了三株嘉禾,一株有九茎,一株有十六茎,一株有十三茎,每茎有五六个穗,下属官员想上报朝廷,思诚说:“我讨厌那些为了沽名钓誉而做异政的人。”于是作罢。

思诚所管辖的景州广川镇是汉朝董仲舒的故乡,河间尊福乡是博士毛苌的旧居,思诚请求在这两个地方建立书院,设立山长职位。

思诚被召拜为礼部尚书。

十二年,皇帝因为四方民众失业,命令名臣巡视各地,劝课农桑。

思诚到了河间和山东各地,召集父老乡亲,宣讲皇帝的恩德,大家都感动得流泪,献上了二麦和豌豆,皇帝嘉奖了他,赐给他两尊美酒。

思诚被召回京城,升任国子祭酒,不久又担任礼部尚书,主持科举考试,升任集贤侍讲学士,兼任国子祭酒。

思诚应诏上书言事:一是设立行省丞相以专管地方事务;二是减轻内郡的赋税以巩固根本;三是裁减冗兵以节省粮饷;四是改革俸禄制度以培养廉洁官员;五是撤销行兵马司以便于缉捕盗贼;六是恢复倚郭县以整顿纲纪;七是设立常选以提拔被埋没的人才。

不久,思诚被任命为陕西行台治书侍御史,他以年老多病为由推辞,但朝廷不允许,他只好带病上任。

十七年春天,红巾军攻陷商州,夺取七盘,进占蓝田县,距离奉元只有一舍之地。

思诚在安西王月鲁帖木儿的府邸会见了豫王阿剌忒纳失里和省院官员,大家都惶恐不安,不敢说话,思诚说:“陕西是重地,天下的安危系于此。察罕帖木儿是河南的名将,贼军一向畏惧他,应该派人求援,这是上策。”

戍将嫉妒外来军队抢了自己的功劳,争论了很久没有结果,思诚说:“我们的兵力薄弱,早晚会失守,责任该由谁来承担!”

于是写信给察罕帖木儿说:“河南是京师的屏障,陕西是内郡的藩篱,两省相互依存,唇亡齿寒,陕西危急,河南岂能独安?”

察罕帖木儿刚刚收复陕州,收到信后非常高兴,说:“先生真是有为国为民之心,我宁愿承担越境擅自调兵的罪名。”

于是率领五千轻兵,日夜兼程赶来支援。

思诚在凤凰山犒劳军队,制定了九项防御措施,晚上住在台中,从未脱衣休息。

同僚偷偷把妻子儿女送到渭北,思诚阻止了他们。

思诚负责守卫北门,下属听说形势危急,想图谋自保,思诚从容地对他们说:“我受国家重托,安定一方,期望大家齐心协力报效国家,死而无憾。自古以来,人都会死,只是早晚而已。”

大家这才安定下来。

不久,援兵击退了贼军,河南总兵官果然因为察罕帖木儿擅自调兵,派人责问,思诚急忙向朝廷请示,建议让察罕帖木儿专门守卫关陕,并允许他便宜行事,皇帝下诏同意了。

行枢密院掾史田甲受贿的事情败露,躲藏在豫王的府邸,监察御史急于抓捕他,连他的母亲也一起抓了起来。思诚在街上看到后,说:“唉!古代罪不及妻儿,何况是他的母亲!我不忍心因为儿子而牵连母亲。”

他命令释放田甲的母亲,但监察御史不听,思诚于是自劾不出,各位御史前来道歉。

起初,监察御史有密奏,从中丞以下,只在纸尾签名,不敢过问内容,事情办完后才知道,思诚说:“如果这样,上下之分何在!”

凡是上奏的章疏,他一定要拆开查看,不可行的就用台印封存到架阁库。

不久,朝廷征调五省的余丁军,思诚争辩说:“关中方用兵,供给困难,民众多有怨言,如果再征调余丁,万一发生变故,后果不堪设想!”

这件事最终被搁置。

十七年,思诚被召拜为通议大夫、国子祭酒,当时他卧病在床,听到命令后立即起身,到了朝邑,病情复发。

十月,思诚在旅舍去世,享年六十七岁。

谥号献肃。

李好文

李好文,字惟中,是大名府东明县人。

他在至治元年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大名路浚州判官。

后来进入翰林国史院担任编修官、国子助教。

泰定四年,被任命为太常博士。

当时太庙的神主被盗,李好文说:“按照礼制,神主应该用木头制作,金玉祭器应该存放在别室。”

他又说:“自从祖宗建国以来,七八十年间,每逢大礼,都是临时准备,博士不过是按惯例应答而已。往年有诏书要求编纂《集礼》,却让各省和各郡县设立机构编纂,难怪这么久都没有完成。礼乐应该由朝廷制定,郡县怎么会有呢!”

他向院长建议,挑选几名僚属,并请求查阅架阁库的文书,以便采录。

三年后,书编成了,共五十卷,名为《太常集礼》。

李好文升任国子博士。

母亲去世后,他服丧期满,被起用为国子监丞,拜监察御史。

当时朝廷恢复了至元年号,李好文说:“年号沿用旧名,这在古代是没有的,沿用其名而不遵循其实,未见其益。”

他因此指出了十余项不如至元时期的时弊。

他在河东审理囚犯时,发现有个叫李拜拜的人,杀人案已经十四年没有判决,李好文说:“哪有案子拖这么久还不判决的!”

他立即释放了李拜拜。

王傅撒都剌用脚踢人致死,大家都说:“杀人不用刀,应该杖责。”

李好文说:“仗势杀人,比用刀更恶劣,何况是因为有所求而杀人,情节更为严重。”

于是判处撒都剌死刑,河东为之震动。

李好文出任河南、浙东两道廉访司事。

六年,皇帝亲自祭祀太庙,召李好文担任太常礼仪院事。

至正

元年,被任命为国子祭酒,后改任陕西行台治书侍御史,再升迁为河东道廉访使。

三年,皇帝举行郊祀,召他担任同知太常礼仪院事。皇帝亲自祭祀时,到了宁宗室,派阿鲁问道:“兄长可以拜弟弟吗?”好文与博士刘闻回答说:“作为后嗣的人,就是他的儿子。”皇帝于是拜了。从此每次皇帝亲自祭祀,必定命令好文代理礼仪使。

四年,被任命为江南行台治书侍御史,未上任,改任礼部尚书,参与修撰辽、金、宋史,再任治书侍御史,仍然参与史事。不久被任命为参议中书省事,任职十天后,因修史的缘故,仍任治书。后又再次被任命为陕西行台治书侍御史,当时台臣都空缺,好文独自署理台事。

西蜀的奉使,因私怨搜集廉访使曾文博、佥事兀马儿、王武的事,文博死,兀马儿被迫认罪,王武不屈,因轻侮被定罪。好文说:“奉使代天子行事,应当询问百姓疾苦,罢免邪恶,提拔正直,现在行省以下,直到郡县,没有听说举劾一人,唯独风宪之司,没有一人免罪,这难道是正大的体制吗!”率领御史力辩王武等人的冤屈,并列举奉使不法的事十余件。

六年,被任命为翰林侍讲学士,兼任国子祭酒,又改任集贤侍讲学士,仍兼任祭酒。

九年,出任湖广行省政事,改任湖北道廉访使,不久被召为太常礼仪院使。

于是皇帝因皇太子年岁渐长,开设端本堂,命令皇太子入学,以右丞相脱脱、大司徒雅不花知端本堂事,而命令好文以翰林学士兼任谕德。好文极力推辞,上书宰相说:“三代圣王,无不以教育世子为首要任务,因为帝王的治本在于道,圣贤的道存在于经书中,而传经的目的在于明道,出治的关键在于为学,关系极为重大,关键在于得人。除非德行足以作为模范,否则不足以辅成德性。除非学问达到深奥的境界,否则不足以启迪聪明。应当寻求道德高尚的鸿儒,以成就国家的盛事。而好文天资本来低下,人望一向轻微,草野的习气,久已形成,章句之学,因事务而荒废,突然承担重任,实在难以胜任。必须另外选拔,才能使国家得到得人的帮助,而好文免于妨碍贤才的讥讽。”丞相将他的书信上奏皇帝,皇帝赞赏并感叹,但不允许他推辞,好文说:“欲求二帝三王之道,必须通过孔氏,其书就是《孝经》、《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于是摘录其要略,解释经义,又取史传及先儒论说,有关治体而符合经旨的,加上自己的见解,仿照真德秀《大学衍义》的体例,写成十一卷书,名为《端本堂经训要义》,奉表进呈,诏令交付端本堂,令太子学习。

好文又汇集历代帝王故事,共一百零六篇:一曰圣慧,如汉孝昭、后汉明帝幼敏之类;二曰孝友,如舜、文王及唐玄宗友爱之类;三曰恭俭,如汉文帝拒绝千里马、罢露台之类;四曰圣学,如殷宗缉学,及陈、隋诸君不善学之类。作为太子问安余暇的辅助。

又取古史,自三皇至金、宋,历代授受,国祚久速,治乱兴废为书,名为《大宝录》。

又取前代帝王是非善恶之所当法当戒者为书,名为《大宝龟鉴》。都录以进呈。

很久以后,升任翰林学士承旨,阶荣禄大夫。

十六年,再次上书皇太子,其言说:“臣所说的,就是前日所进经典的大意,殿下应当以所进诸书,参考《贞观政要》、《大学衍义》等篇,如果能一一推行,则万几之政、太平之治,不难实现。”皇太子深表敬意并嘉纳。

后来屡次请求退休,辞至再三,于是被任命为光禄大夫、河南行省平章政事,仍以翰林学士承旨一品禄终其身。

孛术鲁鋋子远附

孛术鲁翀,字子翚,其祖先为隆安人。金泰和年间,定女直姓氏,属望广平。祖父德,随宪宗南征,因而定居邓之顺阳,因功封南阳郡侯。父亲居谦,因翀显贵,封南阳郡公。

起初,居谦被辟为江西掾,带着家眷随行,生翀于赣江舟中,釜鸣三次,人们以为奇异。翀稍长,即勤学。父亲去世后,家事渐落,翀不顾,而更加努力学习,于是从顺阳再次前往江西,跟随新喻萧克翁学习。克翁,是宋参政燧的四世孙,隐居不仕,学行为州里所敬。曾夜梦大鸟停在其居所,翅膀覆盖轩外,全家惊异,出去看时,冲天而去。第二天,翀到来。翀原名思温,字伯和,克翁为他改今名,因梦的缘故。

后来又跟随京兆萧渼游学,学问更加宏肆。翰林学士承旨姚燧写信给渼说:“燧见过很多人,学问文章,无人能与子翚相比。”于是渼将女儿嫁给他。

大德十一年,因推荐,被任命为襄阳县儒学教谕,升任汴梁路儒学正。适逢修撰《世皇实录》,燧首先推荐翀。

至大四年,被任命为翰林国史院编修官。延祐二年,升任河东道廉访司经历,改任陕西行台监察御史,赈济吐蕃,多有建议。

五年,被任命为监察御史。当时英皇未出阁,翀说:“应当选择正直的人来辅导。”皇帝嘉纳。不久弹劾中书参议元明善,皇帝起初发怒,不接受,第二天,命令改任明善其他官职,并传旨安慰翀。

巡按辽阳,有旨赐予弓矢环刀。后来因此成为定制。

还往淮东核察宪司官员的声迹,淮东宪臣,只崇尚刑罚,多置狱具,翀说:“国家设立风纪,是为了肃清天下,最初并不崇尚刑罚。”取狱具焚之。

当时有旨,凡以吏进者,例降二等,从七品以上不得用。翀说:“科举未立,人才多以吏进,若一概屈抑,恐怕不足以尽天下持平之议。请吏进者,宜止于五品。”皇帝同意,因而定为法令。

被任命为右司都事。当时宰相铁木迭儿专事刑戮,以报复私怨,翀因而避去。

不久,升任翰林修撰,又改任左司都事。

于是拜住为左相,派人慰劳翀说:“现在规模已定,不同于往日,应当早到。”翀勉强起身。

适逢国子监隶属中书,命令翀兼领。

此前,陕西有变,府县官员多被牵连,翀对丞相说:“这些人都是胁从,并非同情者。”于是全部加以铨叙。

皇帝正在柳林狩猎,驻跸于故东平王安童碑所,因献《驻跸颂》,皆称旨,命坐,赐饮尚尊。

随从皇帝到上京,驻跸于龙虎台,拜住命令翀传旨中书,翀领命,走了几步,回来说:“命令翀传吗?”拜住感叹说:“真是谨慎的人。”

私下问翀说:“你可以做宰相吗?”翀回答说:“宰相固然不敢当,但所学,是宰相的事。

作为宰相的人,必须具备福德才量这四种品质,才能胜任。

拜住非常高兴,用酒杯敬翀说:“如果不是您,我无法听到这样的话。”

迎接皇帝到行宫,翀入宫见皇帝,皇帝赐他坐下。

升任右司员外郎,奉命参与修撰《大元通制》,书完成后,翀为其作序。

泰定元年,升任国子司业。

第二年,出任河南行省左右司郎中。

丞相说:“我得到了贤能的辅佐。”

翀说:“世祖建立国家,成法已经完备,谨慎遵守就足够了。就像乘船,不是一个人的力量能够推动的。”

翀于是疏通阻塞,革除弊端,省务焕然一新。

三年后,升任燕南河北道廉访使,晋州达鲁花赤因罪被捕,而奉使宣抚用印帖征召他,想拖延此事,翀揭发了他的奸计,奉使因此逃走。

进入太常礼仪院任职,太庙神主被盗,翀说:“各室应增设都监员,内外严设局锁,白天巡逻,夜间警戒,永远成为定制。”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

又编纂《太常集礼》,书完成后未上呈,皇帝下旨命翀兼任经筵官。

文宗即位时,大臣们询问典故,翀所建议的接近汉文故事,大家都赞同。

文宗曾用字称呼子翚而不叫他的名字。

命令翀与平章政事温迪罕等十人,商讨大事,日夜备顾问,住在东庑下。

文宗虚位以待明宗,翀极力说:“大兄远在朔漠,北兵有阻,皇位不可久虚,应摄位以待其到来。”文宗采纳了他的建议。

文宗亲自祭祀天地、社稷、宗庙时,翀担任礼仪使,详细记录行礼的节文在笏板上,遇到至尊不敢直书,必用两圈标记,皇帝偶然取笏板看,说:“这是皇帝的字吗?”于是大笑,将笏板还给翀。

完成后,上呈《天历大庆诗》三章,皇帝命令将其收藏在奎章阁。

升任陕西汉中道廉访使。

恰逢设立太禧院,任命为佥太禧宗禋院,兼祗承神御殿事,皇帝下旨派使者催促他回来。

迎接皇帝到龙虎台,皇帝问:“子翚为何来得这么慢?”太禧院使阿荣回答说:“翀体态丰肥,不能骑马,从水道来,所以慢了。”

太禧臣每天聚集在宫中,以便顾问,皇帝曾问阿荣:“鲁子翚的饮食如何?”回答说:“与众人一样。”

又问:“谈论如何?”回答说:“翀所谈的,都是义理之言。”

随从皇帝到上都,曾奉命撰写碑文,符合皇帝的心意,皇帝说:“等我回到大都,再给你润笔费。”

升任集贤直学士,兼任国子祭酒。

学生们早已仰慕翀,此时私下互相庆贺。

翀认为古代教育有业,退必有居。

旧制,弟子员初入学时,以羊为贽,所贰的品级与羊相等。

翀说:“与其满足口腹之欲,不如为我们党解决燥湿寒暑的忧虑!”命令节省费用,得到二万多缗钱,建造四区房屋,供学者居住。

学生们积分,有六年未及释褐的,翀到任后,都让他们参加考试并授予官职。

帝师到京师,皇帝下旨朝臣一品以下,都乘白马郊迎。

大臣们俯伏进酒,帝师不为所动,只有翀举杯站立进酒说:“帝师,释迦的弟子,天下僧人的老师。我,孔子的弟子,天下儒人的老师。请各自不为礼。”帝师笑着站起来,举杯喝完,众人为之震惊。

文宗去世,皇太后听政,命令别不花、塔失海牙、阿儿思兰、马祖常、史显夫及翀六人,商讨国政。

翀认为皇位不可久虚,请嗣君即位,早日正位,以安天下。

皇帝即位后,大臣们认为赦令不可频繁发布,翀说:“今上以圣子神孙,入继大统,应当刷新天下耳目。现在不赦,岂能让新君收怨?”

皇太后认为应听从翀的建议,议定后执行。

升任礼部尚书,阶中宪大夫。

有大官的妻子无子而妾有子,妻子将田地全部捐给僧寺,儿子告状,翀召妻子责问说:“你作为人妻,不将资产留给儿子,将来有何面目见你丈夫于地下!”最终将田地归还。

元统二年,任江浙行省参知政事。

一年后,因迁葬回乡。

第二年,召为翰林侍讲学士,因病辞谢,未上任。

至元四年去世,享年六十岁。

追赠通奉大夫、陕西行省参知政事、护军,追封南阳郡公,谥号文靖。

翀外貌魁梧,不轻易言笑。

他的学问以性命道德为本,而记问宏博,异言僻语,无不精通。

文章简奥典雅,深合古法。

因此天下学者,仰慕他为表率。

他在国子学任职时间长,论者认为自许衡之后,能以师道自任的,只有耶律有尚及翀而已。

有文集六十卷。

儿子远,字朋道,因翀的荫庇调任秘书郎,转任襄阳县尹,暂居南阳。

贼人起事,远以忠义自勉,倾尽家财招募壮丁,得到一千多人,与贼人拒战,不久贼人大举进攻,远被害死。

远的妻子雷被贼人抓住,贼人想娶她为妻,雷骂贼人说:“我是鲁参政的嫡妇,县令的嫡妻,夫死不贰,岂肯从你们这些猪狗以求生!”

贼人厌恶她的话,想侮辱她,雷号哭大骂,不从,于是被杀。

全家都被害。

李枿

李泂,字溉之,滕州人。

生来有异质,开始学习时,就聪颖强记。

写作文辞,如同早已熟习。

姚燧以文章负有大名,一见他的文章,深感叹异,极力推荐给朝廷,授翰林国史院编修官。

不久,因父母年老,到江南奉养。

很久以后,被征召为中书掾,这不是他的志向。

后来考取集贤院都事,转任太常博士。

拜住为丞相,听说泂的名声,升任监修国史长史,历任秘书监著作郎、太常礼仪院经历。

泰定初年,任翰林待制,因亲丧未葬,辞官回乡。

天历初年,再次以待制召入。

当时文宗刚开设奎章阁,延请天下知名士人充任学士,泂多次进见,奏对符合皇帝的心意,超迁为翰林直学士,不久特授奎章阁承制学士。

泂既为皇帝所赏识,于是著书《辅治篇》进献,文宗嘉奖并采纳。

朝廷有大议,必定让他参与。

恰逢下诏修撰《经世大典》,泂正卧病在床,立即强起,说:“这是大制作,我岂能不参与!”带病同修。

书完成后,进奏皇帝,随即请假回乡。

再次任翰林直学士,派使者召他,最终因病不能起身。

泂骨骼清峻,神情开朗,秀眉疏髯,目光如电,颜面如冰玉,而唇如渥丹,峨冠褒衣,望之者疑为神仙中人。

他写文章,奋笔挥洒,迅飞疾动,汩汩滔滔,思态叠出,纵横奇变,若纷错而有条理,意之所至,臻极神妙。

泂常以李太白自比,当世也以此称许他。

曾游匡庐、王屋、少室诸山,留连很久才离去,人们莫测其意。

侨居济南,有湖山花竹之胜,建亭名为天心水面,文宗曾敕虞集撰文以记之。

泂尤其擅长书法,自篆、隶、草

他的作品都非常精湛,被世人所珍爱。去世时五十九岁。有文集四十卷。

苏天爵

苏天爵,字伯修,是真定人。他的父亲苏志道,历任岭北行中书省左右司郎中,和林地区发生大饥荒时,他实施救荒政策,有很好的政绩,当时被称为能干的官员。苏天爵通过国子学生的公开考试,名列第一,脱去平民衣服,被授予从仕郎、大都路蓟州判官的职位。遭遇父母去世的丧事,服丧期满后,调任功德使司照磨。泰定元年,改任翰林国史院典籍官,升任应奉翰林文字。至顺元年,参与编修《武宗实录》。二年,升任修撰,被提拔为江南行台监察御史。

第二年,他在湖北审问囚犯。湖北地处偏远,民众与少数民族杂居,苏天爵冒着瘴气毒害,走遍了那个地区。有囚犯诉说冤情,苏天爵问:“宪司每年两次来,你们为什么不说话?”囚犯们都说:“以前来审问的人,只是应付公事。现在听说御史来了,应该受刑,所以不得不说。”苏天爵为此叹息。他每件事都尽心尽力,即使在炎热的夏天,也夜晚点灯,处理文书不感到疲倦。沅陵的百姓文甲没有儿子,抚养了他的外甥雷乙,后来生了两个儿子,就把雷乙赶出去,雷乙等到两个儿子去卖茶时,就在船上拿斧头,把他们砍死,把斧头沉入水中,但血迹留在衣服上,痕迹还在。事情败露后,雷乙承认了罪行,部使者却以三年的疑案释放了他。苏天爵说:“这件事才两年半,而且没有杀人,为什么衣服上有血迹?又怎么知道斧头在水里?而且他住的地方离杀人地点很近,怎么能说是疑案?”于是重新审理。常德的百姓卢甲、莫乙、汪丙一起出去打工,卢甲不小心掉进水里死了,卢甲的弟弟是和尚,想私通卢甲的妻子不成,就控告卢甲的妻子与莫乙通奸,并杀了她的丈夫。莫乙无法自证清白,被迫承认打死了卢甲,砍下他的头扔在草丛中,尸体和凶器扔在谭氏家的沟里。官吏去搜查,果然找到了头骨,但尸体和凶器都没有,而谭氏作证说曾经看到一具尸体,被水冲走了。苏天爵说:“尸体和凶器即使还在,现在也已经八年了,不可能不腐烂。”召来谭氏质问,原来卢甲没死时,眼睛已经瞎了,他说曾经看到一具尸体被水冲走,是假的。苏天爵对官吏说:“这是疑案,何况不止三年。”都释放了他们。他明察秋毫,审案公正,大致如此。

后来他担任监察御史,途中改任奎章阁授经郎。元统元年,再次被任命为监察御史,在任四个月,上奏了四十五次,从君主到朝廷政令、古代礼仪、民间隐秘,凡是关系到国家大事、得失的,他都知无不言。他弹劾了五个人,推荐了一百零九个人。第二年,参与编修《文宗实录》,升任翰林待制,不久被任命为中书右司都事,兼任经筵参赞官。后至元二年,由刑部郎中改任御史台都事。三年,升任礼部侍郎。五年,出任淮东道肃政廉访使,宪纲大振,整个地区都肃然起敬。后来担任枢密院判官。第二年,改任吏部尚书,被任命为陕西行台治书侍御史,再次担任吏部尚书,升任参议中书省事。当时,朝廷更换了宰相,许多事务都有所调整,而天子图治的意愿非常迫切,苏天爵知无不言,言无顾忌,日夜谋划,头发都白了。

至正二年,被任命为湖广行省参知政事,调任陕西行台侍御史。四年,被召为集贤侍讲学士,兼任国子祭酒。苏天爵自认为是从学生起家,成为师长,端正自己,全心投入,以规范学者。第二年,出任山东道肃政廉访使,不久被召回集贤,担任京畿奉使宣抚。他深入调查民众的疾苦,揭露官吏的奸贪,他兴办和废除的事情有七百八十三件,他弹劾的官吏有九百四十九人,京城的人称赞他有包拯、韩琦的风范,但因为违背了当时宰相的意愿,最终因不称职被罢免回家。七年,天子查明他是被诬陷的,于是再次起用他为湖北道宣慰使、浙东道廉访使,但都没有上任。被任命为江浙行省参知政事。江浙的财赋占全国的十分之七,事务最为繁重,苏天爵条分缕析,大小事务都不遗漏。九年,被召为大都路都总管,因病回家。不久再次被起用为两浙都转运使,当时盐法弊端严重,苏天爵治理有方,所办的课税为八十万锭,按时完成。十二年,妖寇从淮右蔓延到江东,朝廷命令他继续担任江浙行省参知政事,总兵于饶、信,收复了一路六县。他的策略周密,节制严格,即使是老将也不能超过他。但因为忧思过深,积劳成疾,最终在军中去世。享年五十九岁。

苏天爵的学问广博而精要,擅长记载,曾著有《国朝名臣事略》十五卷、《文类》七十卷。他的文章擅长叙事,平易温厚,自成一家,而诗尤其得到古法,有诗稿七卷、文稿二十卷。当时中原的前辈大多已经去世,苏天爵独自承担了一代文献的重任,讨论讲辩,即使年老也不感到疲倦。晚年,他又以解释经典为己任。学者们因为他居住的地方,称他为滋溪先生。他的其他著作有《松厅章疏》五卷、《春风亭笔记》二卷;《辽金纪年》、《黄河原委》,未及完成。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列传-卷七十-注解

王守诚:元代官员,字君实,太原阳曲人,以文辞著称,历任多个重要职位,参与编修《太常集礼》和《经世大典》,后因功进资政大夫、河南行省左丞。

王思诚:元代官员,字致道,兖州嵫阳人,天资聪颖,历任国子助教、监察御史等职,以直言进谏和公正执法著称。

太常集礼:元代官修礼书,主要记载了元代的礼仪制度,是研究元代礼制的重要文献。

经世大典:元朝的一部重要典籍,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

监察御史:古代负责监察官员行为的官职。

廉访使:元代官职,主要负责地方监察事务,监督地方官员的行政和司法行为。

户部员外郎:古代官职,隶属于户部,主要负责财政、户籍等事务。

中书右司郎中:古代官职,隶属于中书省,主要负责起草诏令、处理政务等事务。

礼部尚书:古代官名,礼部的最高长官,负责国家礼仪、教育等事务。

辽、金、宋三史:指元代官修的《辽史》、《金史》和《宋史》,是研究辽、金、宋三代历史的重要文献。

资政大夫:元代文官散阶,属于高级文官称号,通常授予有功的官员。

河南行省左丞:元代地方行政官职,河南行省的副长官,协助行省长官处理政务。

文昭:王守诚的谥号,谥号是古代对已故官员的尊称,通常根据其生前的品行和功绩来评定。

孝经:儒家经典之一,主要讲述孝道,是古代教育的重要内容。

论语: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来源。

国子助教:古代官职,隶属于国子监,主要负责教授学生和协助管理国子监事务。

翰林国史院编修官:古代官职,隶属于翰林院,主要负责编修国史。

应奉翰林文字:元代官名,负责起草诏令和文书的官员。

待制:古代官职,隶属于翰林院,主要负责起草诏令和处理政务。

奉议大夫:元代文官散阶,属于中级文官称号,通常授予有功的官员。

国子司业:元朝国子监的高级官员,负责教育和学术事务。

京畿:指首都及其周边地区,通常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

黄河水溢:指黄河泛滥,古代黄河经常泛滥成灾,给沿岸地区带来巨大损失。

伯颜:元代权臣,曾专擅朝政,后被元顺帝诛杀。

郯王之狱:指元代郯王被诬陷谋反的案件,涉及大量无辜者被杀害。

燕铁木儿:元代权臣,曾专擅朝政,后被元顺帝诛杀。

檀州:古代地名,位于今北京市密云区一带。

采金铁冶提举司:元代官署,主要负责金矿和铁矿的开采和冶炼。

坝河:古代运河,位于今北京市通州区一带,主要用于运输粮食。

打捕鹰房府:元代官署,主要负责捕猎和饲养鹰隼,供皇室使用。

海仙鹤哨船:古代战船,主要用于海上巡逻和防御海盗。

莱州洋:古代地名,位于今山东省莱州市一带,是重要的海上交通要道。

松州:古代地名,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一带。

三河县: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北省三河市一带。

丰润县: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一带。

武乡县:古代地名,位于今山西省长治市武乡县一带。

监县:古代地方行政官员,负责监督县级行政事务。

陕西行台:元代在陕西设立的行政机构,负责地方行政和军事事务。

黄河三门:黄河上的一个重要河段,因河道狭窄、水流湍急而著名。

水陆站:古代用于交通和运输的站点,既有水路也有陆路。

关陕:指关中地区和陕西一带,地理位置重要。

秘书监丞:古代官职,负责管理国家图书和文献。

国子监:古代最高学府,负责培养国家官员。

司业:国子监的副职,负责教学和管理。

兵部侍郎:古代官职,兵部的副职,负责军事事务。

燕南昏钞:指元代在燕南地区发行的纸币。

太中大夫:古代官职,属于高级文官。

河间路总管:元代地方行政官员,负责河间路的行政事务。

磁河:位于今河北省的一条河流。

铁灯干:地名,位于真定境内。

柳课:古代一种税收,因种植柳树而征收。

嘉禾:指生长良好的庄稼,古代视为祥瑞。

景州广川镇:地名,位于今河北省,汉代董仲舒的故乡。

河间尊福乡:地名,位于今河北省,博士毛苌的旧居。

书院:古代教育机构,负责培养学者和官员。

山长:书院的负责人,负责教学和管理。

国子祭酒:古代国子监的最高长官,负责教育事务。

集贤侍讲学士:元代官名,负责为皇帝讲学的官员。

红巾:指元末红巾军,农民起义军的一支。

商州:地名,位于今陕西省。

蓝田县:地名,位于今陕西省。

奉元:地名,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

豫王阿剌忒纳失里:元代贵族,封为豫王。

安西王月鲁帖木儿:元代贵族,封为安西王。

察罕帖木儿:元代名将,以军事才能著称。

凤凰山:地名,位于今陕西省。

行枢密院掾史:古代官职,负责军事和行政事务。

通议大夫:古代官职,属于高级文官。

谥献肃:古代对李思诚的谥号,表彰其忠诚和严肃。

李好文:元代官员,曾任太常博士、监察御史等职。

至治元年:元英宗的年号,公元1321年。

大名路浚州:地名,位于今河北省。

翰林国史院:古代机构,负责编修国史。

太常博士:古代官职,负责礼仪和文化事务。

太庙:古代皇帝祭祀祖先的场所。

集礼:指《太常集礼》,元代编纂的礼仪文献。

至元:元世祖忽必烈的年号,公元1264年至1294年。

录囚:古代司法程序,指对囚犯进行复审。

河东:地名,指黄河以东的地区。

王傅撒都剌:元代贵族,封为王傅。

廉访司:元代地方监察机构,负责监察官员和行政事务。

太室:指太庙中的主殿,用于祭祀皇帝祖先。

至正:元顺帝的年号,公元1341年至1370年。

陕西行台治书侍御史:古代官名,负责监察和文书事务的地方官员。

河东道廉访使:古代官名,负责监察地方官员的廉洁和行政事务。

同知太常礼仪院事:古代官名,协助太常寺管理礼仪事务的官员。

翰林侍讲学士:元朝翰林院的高级官员,负责为皇帝讲解经典和历史。

湖北道廉访使:古代官名,负责监察地方官员的廉洁和行政事务。

太常礼仪院使:古代官名,负责管理国家礼仪事务的官员。

端本堂:古代教育机构,专门为皇太子设立的学堂。

谕德:古代官名,负责教育和辅导皇太子的官员。

光禄大夫:古代官名,一种荣誉性的高级文官称号。

河南行省平章事:古代官名,负责地方行政事务的高级官员。

翰林学士承旨:古代官名,翰林院的最高长官,负责起草诏书和文学事务。

荣禄大夫:古代官名,一种荣誉性的高级文官称号。

贞观政要:唐代政治家魏征等人编撰的一部政治著作,总结了唐太宗贞观年间的治国经验。

大学衍义:宋代学者真德秀编撰的一部解释《大学》的著作。

大宝录:古代书名,记录历代帝王治国经验的著作。

大宝龟鉴:古代书名,记录历代帝王治国经验和教训的著作。

孛术鲁翀:人名,元代官员,字子翚,曾任翰林学士承旨等职。

隆安:地名,今辽宁省境内。

泰和:金朝年号,公元1201年至1208年。

女直:古代民族名,即女真族,金朝的建立者。

广平:地名,今河北省境内。

宪宗:元朝皇帝,名忽必烈,公元1260年至1294年在位。

南阳郡侯:古代爵位名,封地在南阳郡的侯爵。

南阳郡公:元朝的封号,表示对有功之臣的封赏。

新喻:地名,今江西省境内。

萧克翁:人名,宋代学者,曾任参政,后隐居不仕。

京兆:地名,今陕西省西安市一带。

萧渼:人名,元代学者,曾任翰林学士承旨。

姚燧:元朝时期的文学家和官员,以文章和书法闻名。

大德:元朝年号,公元1297年至1307年。

襄阳:地名,今湖北省境内。

汴梁:地名,今河南省开封市一带。

世皇实录:元朝皇帝忽必烈的实录,记录其生平事迹。

至大:元朝年号,公元1308年至1311年。

延祐:元朝年号,公元1314年至1320年。

河东道:古代行政区划名,今山西省境内。

陕西行台监察御史:古代官名,负责监察地方官员的廉洁和行政事务。

吐蕃:古代民族名,今西藏地区。

英皇:元朝皇帝,名英宗,公元1320年至1323年在位。

元明善:人名,元代官员,曾任中书参议。

辽阳:地名,今辽宁省境内。

淮东:古代行政区划名,今江苏省境内。

铁木迭儿:人名,元代官员,曾任宰相。

拜住:元朝时期的丞相,以贤能著称,重视人才。

柳林:地名,今北京市境内。

东平王:古代爵位名,封地在东平郡的王爵。

安童:人名,元代官员,曾任东平王。

驻跸颂:古代文体名,歌颂皇帝出巡的诗歌。

上京:地名,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

龙虎台:地名,今北京市境内。

翀:指鲁翀,元朝时期的官员,以德行和才能受到皇帝的赏识。

大元通制:元朝的一部重要法典,涵盖了法律、政治、经济等多个方面。

泰定元年:元朝泰定帝的年号,公元1324年。

河南行省:元朝时期的行政区划,相当于今天的河南省。

燕南河北道廉访使:元朝时期的监察官员,负责燕南河北地区的监察工作。

太常礼仪院:元朝负责礼仪和祭祀的机构。

文宗:元朝的一位皇帝,以文化修养和政治智慧著称。

奎章阁:元朝皇帝的图书馆和学术研究机构。

集贤直学士:元朝集贤院的高级官员,负责学术和文化事务。

元统二年:元朝元统帝的年号,公元1334年。

通奉大夫:元朝的高级文官职位,属于正三品。

谥文靖:元朝对鲁翀的谥号,表示对其德行和贡献的肯定。

李泂:元朝时期的文学家和官员,以文才和书法著称。

奎章阁承制学士:元朝奎章阁的高级官员,负责学术和文化事务。

李太白:即李白,唐朝著名诗人,以豪放洒脱的诗风著称。

匡庐、王屋、少室:中国著名的山岳,分别为庐山、王屋山和少室山。

天心水面:李泂在济南的居所名称,以其湖山花竹之胜著称。

苏天爵:元代官员、学者,字伯修,真定人。历任多个官职,以清廉、勤政著称,著有《国朝名臣事略》等。

国子学生:古代中国最高学府国子监的学生,通常为贵族子弟。

释褐:古代指脱下平民衣服,穿上官服,即正式成为官员。

从仕郎:古代官名,属于低级文官。

功德使司照磨:元代官名,负责宗教事务的机构中的文书官员。

翰林国史院典籍官:元代官名,负责编纂国史和典籍的官员。

奎章阁授经郎:元代官名,负责教授经书的官员。

肃政廉访使:元代官名,负责监察地方官员的廉洁和政绩。

枢密院判官:元代官名,负责军事事务的官员。

吏部尚书:古代六部之一,负责官员的任免和考核。

参议中书省事:元代官名,参与中书省政务的官员。

湖广行省参知政事:元代官名,负责湖广行省的政务。

京畿奉使宣抚:元代官名,负责京畿地区的政务和监察。

江浙行省参知政事:元代官名,负责江浙行省的政务。

大都路都总管:元代官名,负责大都路的政务。

两浙都转运使:元代官名,负责两浙地区的财政和物资转运。

滋溪先生:苏天爵的别号,因其居住地而得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列传-卷七十-评注

王守诚和王思诚是元代两位重要的官员,他们的生平事迹反映了元代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王守诚以文辞著称,历任多个重要职位,参与编修《太常集礼》和《经世大典》,展现了元代文官在文化建设和政治治理中的重要角色。他的仕途经历也反映了元代官员的晋升途径和朝廷对文官的重视。

王思诚则以直言进谏和公正执法著称,他在监察御史任上的多次上疏,涉及自然灾害、司法不公、民生困苦等多个方面,体现了元代官员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责任感。他的执法行为,如为冤案平反、惩治贪官污吏,展现了元代司法体系中的正义力量。

两位官员的生平事迹还反映了元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王守诚在四川的任职经历,揭示了地方官员之间的权力斗争和司法腐败问题;王思诚在檀州、松州等地的执法行为,则展现了元代地方治理中的困境和挑战。

此外,两位官员的文集和奏疏,为研究元代政治、文化和社会提供了宝贵的史料。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政治和社会,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对他们生平事迹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元代的历史和文化。

这段古文主要记载了元代官员李思诚和李好文的生平事迹,展现了他们在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卓越才能和高尚品德。李思诚在担任地方官员时,表现出极强的责任感和执行力。他不仅亲自勘察黄河三门的险阻,还果断制止了虚报工程的行为,体现了他的务实精神和对朝廷的忠诚。在处理国子监学生闹事的事件中,他采取严厉措施,维护了学校的纪律,同时也激励学生勤奋学习,展现了他在教育管理方面的才能。

李思诚在治理河间路时,面对磁河水患,他迅速组织民众修筑堤坝,成功解决了水患问题,保障了农业生产。他还积极推动地方基础设施建设,修建道路,改善交通条件,体现了他在地方治理中的卓越能力。此外,他多次为民请命,请求朝廷免除不合理的税收,减轻了百姓的负担,赢得了民众的爱戴。

在军事方面,李思诚在红巾军起义期间,果断请求名将察罕帖木儿支援,成功击退了叛军,保卫了陕西的安全。他在危急时刻表现出的冷静和果断,展现了他作为军事指挥官的才能。同时,他在处理行枢密院掾史田甲的受贿案件时,表现出对法律的尊重和对人道的关怀,体现了他的仁政思想。

李好文则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官员,他在太常博士任上,提出了许多关于礼仪制度的改革建议,推动了《太常集礼》的编纂工作,为元代礼仪制度的完善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在监察御史任上,秉公执法,处理了多起积压多年的案件,展现了他在司法领域的才能和公正无私的品格。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李思诚和李好文生平事迹的记载,展现了元代官员在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卓越才能和高尚品德。他们不仅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了重要贡献,还通过实际行动体现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与关怀。这些事迹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这段文本主要记载了元代官员孛术鲁翀的生平事迹及其在政治、教育、文化等方面的贡献。孛术鲁翀出身于一个显赫的家族,其祖父和父亲均为元朝的重要官员。他自幼勤奋好学,师从多位著名学者,逐渐在学术界崭露头角。

孛术鲁翀的政治生涯始于大德十一年,他被任命为襄阳县儒学教谕,后升任汴梁路儒学正。此后,他参与了《世皇实录》的编纂工作,并逐渐在翰林院中担任重要职务。延祐年间,他担任河东道廉访司经历和陕西行台监察御史,期间在赈济吐蕃等事务中表现出色,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

孛术鲁翀在监察御史任上,敢于直言进谏,曾建议皇帝选择正直的人来辅导年幼的皇太子,得到了皇帝的嘉许。他还弹劾了中书参议元明善,虽然皇帝最初不悦,但最终还是采纳了他的意见。这些事迹表明,孛术鲁翀不仅具备出色的政治才能,还敢于坚持原则,不畏权贵。

在教育方面,孛术鲁翀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他被任命为翰林侍讲学士兼国子祭酒,负责教育和辅导皇太子。他编纂了《端本堂经训要义》、《大宝录》和《大宝龟鉴》等著作,旨在为皇太子提供治国理政的参考。这些著作不仅总结了历代帝王的治国经验,还结合了儒家经典的思想,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孛术鲁翀的学术成就也得到了当时学者的高度评价。翰林学士承旨姚燧曾称赞他的学问和文章无人能及。他的学术思想深受儒家经典的影响,尤其推崇《孝经》、《大学》、《论语》、《孟子》和《中庸》等经典著作。他认为,治国理政的根本在于道德和教育,只有通过学习和实践儒家经典,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总的来说,孛术鲁翀是元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教育家和学者。他在政治、教育和文化等方面的贡献,不仅对当时的元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他的事迹和思想,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借鉴。

这段古文主要记载了元朝时期两位重要人物——鲁翀和李泂的生平事迹。鲁翀以其德行和才能受到皇帝的赏识,历任多个重要职位,如国子司业、燕南河北道廉访使、太常礼仪院事等。他在任期间,开壅除弊,省务为之一新,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和清廉的品德。鲁翀不仅在政治上有所建树,还在教育和文化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如纂修《太常集礼》、提出增设太庙都监员等建议,显示了他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重视。

李泂则以其文学才华和书法技艺闻名于世。他自幼聪颖,文辞如宿习者,受到姚燧的赏识和推荐。李泂的文章风格豪放洒脱,思态叠出,纵横奇变,被誉为“李太白自似”。他在文学创作和书法艺术上都有极高的造诣,尤其是在奎章阁任职期间,参与了《经世大典》的编纂工作,为元朝的文化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李泂的书法自篆、隶、草皆有独到之处,其作品在当时备受推崇。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古文反映了元朝时期政治、文化、教育等多个方面的状况。鲁翀和李泂的事迹不仅展示了他们个人的才华和品德,也体现了元朝政府对人才的重用和对文化教育的重视。鲁翀的清廉正直和李泂的文学才华,都是元朝文化繁荣的重要体现。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古文语言简练,叙事清晰,人物形象鲜明。通过对鲁翀和李泂生平事迹的详细描述,展现了他们的政治才能、文化修养和人格魅力。尤其是对李泂文学才华和书法技艺的描写,生动形象,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古文为我们了解元朝时期的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鲁翀和李泂的事迹不仅是对他们个人的褒扬,也是对元朝文化繁荣和政治清明的肯定。通过对这些历史人物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元朝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苏天爵是元代著名的官员和学者,他的生平事迹和学术成就体现了元代文人的多重角色和社会责任。苏天爵不仅在政治上有所建树,还在学术和文化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

苏天爵的政治生涯始于国子学生,后通过公试成为官员。他在多个职位上表现出色,尤其是在监察御史和肃政廉访使等职位上,展现了其清廉、勤政的品质。他在湖北、江浙等地的任职经历,显示了他对地方政务的深入了解和有效管理。

苏天爵的学术成就主要体现在其著作《国朝名臣事略》和《文类》等。这些著作不仅记录了元代名臣的事迹,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文化风貌。他的文风平易温厚,叙事清晰,成一家之言,对后世学者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苏天爵的诗文创作也颇具特色,尤其是其诗作,继承了古代诗歌的传统,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他的诗稿和文稿不仅展示了他的文学才华,还体现了他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传承。

苏天爵晚年致力于释经,成为当时学术界的重要人物。他的学术讨论和讲辩,即使到了晚年也未曾懈怠,显示了他对学术的执着和热爱。他的学术贡献和人格魅力,使他在元代学术界享有崇高的地位。

总的来说,苏天爵的生平和学术成就,不仅体现了元代文人的多重角色和社会责任,还展示了他在政治、学术和文化领域的卓越贡献。他的事迹和著作,对后世学者和官员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列传-卷七十》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5158.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