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纪昀(1724年—1805年),字晓岚,清代文学家、学者,曾任《四库全书》总纂官。他以博学多才著称,是清代文坛的重要人物。
年代:成书于清代乾隆至嘉庆年间(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
内容简要:《阅微草堂笔记》是一部志怪小说集,共24卷。书中收录了大量神怪、奇闻、异事,内容涉及民间传说、官场轶事、因果报应等。纪昀以简洁生动的笔触,借鬼神之事讽喻社会现实,既有趣味性又富含哲理,是清代笔记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阅微草堂笔记-附-纪汝佶六则一-原文
亡儿汝佶以乾隆甲子生,幼颇聪慧,读书未多,即能作八比。
乙酉举于乡,始稍稍治诗古文,尚未识门径也。
会余从军西域,乃自从诗社才士游,遂误从公安竟陵两派入,后依朱子颖于泰安,见聊斋志异抄本,时是书尚未刻,又误堕其窠臼,竟沈沦不返,以讫于亡故。
其遗诗遗文,仅付孙树庭等,存乃父手泽,余未一为编次也。
惟所作杂记,尚未成书,其间琐事,时或可采,因为简择数条,附此磜之末,以不没其篝灯呵冻之劳。
又惜其一归彼法,百事无成,徒以此无关著述之词,存其名字也。
花隐老人居平陵城之东,鹊华桥之西,不知何许人,亦不自道真姓字,所居有亭台水石,而莳花尤多,居常不与人交 接,然有看花人来,则无弗纳。
曳杖伛偻前导,手无停指,口无停语,惟恐人之不及知,不及见也。
园无隙地,殊香异色,纷纷拂拂,一往无际,而兰与菊与竹,尤擅天下之奇。
兰有红有素,菊有墨有绿,又有丹竹纯赤,玉竹纯白,其他若方若斑,若紫若百节,虽非目所习 见,尚为耳所习 闻也。
异哉物之聚于所好,固如是哉。
士人某,寓岱庙之环咏亭,时已深冬,北风甚劲,拥炉夜坐,冷不可支。
乃息烛就寝,既觉,见承尘纸破处有光,异之,披衣潜起,就破处审视,见一美妇,长不满二尺,紫衣青衿,著红履,纤瘦如指,髻作时世妆。
方艺火炊饭,灶旁一短足几,几上锡檠荧然。
因念此必狐也,正凝视间,忽然一嚏,妇惊,触几灯覆,遂无所见。
晓起,破承尘视之,黄泥小灶,光洁异常,铁釜大如碗,饭犹未熟也,小锡檠倒置几下,油痕狼籍,惟蒸火处纸不燃,殊可怪耳。
徂徕山有巨蟒二,形不类蟒,顶有角如牛,赤黑色,望之有光,其身长约三四丈,蜿蜒深涧中,涧广可一亩,长可半里,两山夹之中,一隙仅三尺许,游人登其巅,对隙俯窥,则蟒可见。
相传数百年前颇为人害,有异僧禁制,遂不得出。
夫深山大泽,实生龙蛇,似此亦无足怪,独怪其蜷伏数百年,而能不饥渴也。
泰安韩生名鸣歧,旧家子,业医,尝夤夜骑马赴人家,忽见数武之外,有巨人长十余丈。
生胆素豪,摇磝径过,相去咫尺,即挥鞭击之,顿缩至三四尺,短发蓬瞏,状极丑怪,唇吻翕辟,格格有声。
生下马执鞭逐之,其行缓止,蹒跚地上,意颇窘,既而身缩至一尺,而首大如瓮,似不胜载,殆欲颠仆。
生且行且逐,至病者 家,乃不见。
不知何怪也。
汶陽范灼亭说。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阅微草堂笔记-附-纪汝佶六则一-译文
我的儿子汝佶出生于乾隆甲子年,小时候非常聪明,虽然读书不多,但已经能够写八股文。
乙酉年他在乡试中中举,开始稍微学习诗歌和古文,但还没有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
后来我随军去了西域,他就自己跟诗社的才子们交往,结果误入了公安和竟陵两派,后来在泰安依附朱子颖,看到了《聊斋志异》的抄本,那时这本书还没有出版,他又误入了这种风格,最终沉溺其中无法自拔,直到去世。
他留下的诗和文章,只交给了孙树庭等人,保存了他父亲的手迹,我还没有整理过。
只有他写的杂记,还没有成书,其中的琐事,有时还可以采用,所以我挑选了几条,附在这本书的末尾,以不忘记他熬夜写作的辛苦。
我又惋惜他一旦沉迷于那种风格,百事无成,只能用这些无关紧要的文字,留下他的名字。
花隐老人住在平陵城的东边,鹊华桥的西边,不知道他是哪里人,也不说自己的真实姓名,他的住处有亭台水石,而且种了很多花,平时不与人交往,但有看花的人来,他都会接待。
他拄着拐杖,弯着腰在前面带路,手不停地指点,口不停地讲解,生怕别人不知道,看不到。
他的园子里没有空地,各种花香和颜色,纷繁复杂,一眼望不到边,而兰花、菊花和竹子,尤其具有天下的奇观。
兰花有红的和白的,菊花有墨色和绿色的,还有红色的竹子和纯白的竹子,其他的有方形的、斑点的、紫色的、百节的,虽然不是常见的,但也常听人说起。
真是奇怪,物品聚集在喜欢它们的人那里,原来是这样啊。
有个士人住在岱庙的环咏亭,当时已经是深冬,北风很大,他围着炉子坐着,冷得受不了。
于是他熄了蜡烛睡觉,醒来后看到天花板上纸破的地方有光,觉得很奇怪,披上衣服悄悄起来,到破的地方仔细看,看到一个美丽的妇人,身高不到二尺,穿着紫色的衣服,青色的领子,红色的鞋子,纤细得像手指,头发梳成时髦的发型。
她正在生火做饭,灶旁有一个短腿的小桌子,桌子上有一个锡制的灯台,灯光明亮。
他心想这一定是狐狸,正盯着看的时候,突然打了个喷嚏,妇人受惊,碰倒了桌子上的灯,然后就消失了。
早上起来,他揭开天花板看,发现有一个黄泥做的小灶,非常干净,铁锅像碗一样大,饭还没熟,小锡灯台倒在地上,油迹斑斑,只有蒸火的地方纸没有烧着,真是奇怪。
徂徕山有两条巨蟒,形状不像普通的蟒蛇,头顶有像牛一样的角,赤黑色,看起来有光泽,身长大约三四丈,蜿蜒在深涧中,涧宽大约一亩,长大约半里,两山之间只有一条三尺宽的缝隙,游人登上山顶,对着缝隙往下看,就能看到蟒蛇。
相传几百年前它们经常害人,有个异僧把它们禁制住了,所以它们出不来了。
深山大泽,确实会生出龙蛇,像这样也不奇怪,只是奇怪它们蜷伏了几百年,竟然不饿不渴。
泰安的韩生名叫鸣歧,是个世家子弟,从事医生职业,有一次深夜骑马去别人家,忽然看到几步之外有个巨人,身高十多丈。
韩生胆子一向很大,直接骑马过去,距离很近时,他挥鞭打过去,巨人立刻缩到三四尺高,头发蓬乱,样子非常丑陋,嘴唇一张一合,发出格格的声音。
韩生下马拿着鞭子追赶,巨人走得很慢,蹒跚在地上,显得很窘迫,后来身体缩到一尺高,头却大得像瓮,好像承受不住,快要倒下了。
韩生一边走一边追赶,到了病人的家,巨人就不见了。
不知道这是什么怪物。
这是汶阳的范灼亭说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阅微草堂笔记-附-纪汝佶六则一-注解
八比:指八股文,明清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要求严格遵循格式和内容。
公安竟陵两派:明代文学流派,公安派以袁宏道为代表,主张文学应表达个性;竟陵派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主张文学应回归自然。
朱子颖:清代文学家,著有《聊斋志异》的抄本。
聊斋志异:清代蒲松龄所著的短篇小说集,内容多为神怪故事。
篝灯呵冻:形容在寒冷的夜晚点灯读书,比喻刻苦学习。
花隐老人:文中虚构的人物,隐居在平陵城东,以养花为乐。
鹊华桥:平陵城的一座桥,具体位置不详。
兰与菊与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四君子”之一,象征高洁、坚韧。
岱庙:位于泰山的庙宇,供奉泰山神。
环咏亭:岱庙内的一座亭子。
徂徕山:位于山东省的一座山,以风景秀丽著称。
韩生名鸣歧:文中虚构的人物,泰安人,业医。
汶陽范灼亭:文中虚构的人物,讲述韩生遇怪的故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阅微草堂笔记-附-纪汝佶六则一-评注
本文通过叙述亡儿汝佶的生平,展现了清代文人的文化生活和思想变迁。汝佶自幼聪慧,能作八股文,后因从军西域,接触了公安竟陵两派的文学思想,最终沉迷于《聊斋志异》的神怪故事,未能成就大业。这一叙述反映了清代文人在科举制度下的挣扎与迷茫,以及他们对文学和人生的不同追求。
文中对花隐老人的描写,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隐逸文化的魅力。花隐老人隐居在平陵城东,以养花为乐,不与世俗交往,但对看花人却热情接待。这一形象体现了中国文人对自然和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世俗名利的超脱。
士人某在岱庙环咏亭遇狐的故事,充满了神秘和奇幻色彩。这一故事不仅展现了《聊斋志异》中常见的神怪元素,也反映了清代文人对超自然现象的好奇和想象。通过这一故事,作者表达了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对现实生活的反思。
徂徕山巨蟒的传说,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神秘事物的想象。巨蟒虽为人害,但被异僧禁制,反映了人类对自然力量的征服和控制。这一传说不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泰安韩生遇怪的故事,充满了惊险和奇幻。韩生胆大豪迈,敢于与巨人对抗,最终将其逐走。这一故事不仅展现了韩生的勇敢和机智,也反映了清代文人对超自然现象的探索和对现实生活的反思。通过这一故事,作者表达了对未知世界的敬畏和对人类勇气的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