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四-槐西杂志四(1)

作者: 纪昀(1724年—1805年),字晓岚,清代文学家、学者,曾任《四库全书》总纂官。他以博学多才著称,是清代文坛的重要人物。

年代:成书于清代乾隆至嘉庆年间(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

内容简要:《阅微草堂笔记》是一部志怪小说集,共24卷。书中收录了大量神怪、奇闻、异事,内容涉及民间传说、官场轶事、因果报应等。纪昀以简洁生动的笔触,借鬼神之事讽喻社会现实,既有趣味性又富含哲理,是清代笔记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四-槐西杂志四(1)-原文

林教谕清标言,曩馆崇安,传有士人居武夷山麓,闻采茶者言,某岩月夜有歌吹声,遥望皆天女也,士人故佻达,借宿山家,月出辄往,数夕无所遇。

山家亦言有是事,但恒在月望,岁或一两闻,不常出也。

士人托言习 静,留待旬余。

一夕,隐隐似有声,乃潜踪急往,伏匿丛薄间,果见数女皆殊绝,一女方拈笛欲吹,瞥见人,影,以笛指之,遽僵如束缚,然耳目犹能视听,俄清响透云,曼声动魄,不觉自赞曰:虽遭禁制,然妙音媚态已具赏矣。

语未竟,突一帕飞蒙其首,遂如梦魇,无闻无见,似睡似醒,迷惘约数刻,渐似苏息。

诸女叱群婢曳出,谯呵曰:痴儿无状,乃窥伺天上花耶?趣折修篁,欲行箠楚。

士人苦自申理,言性耽音律,冀窃听 幔亭法曲,如李瞹之傍宫墙,实不敢别有他肠,希彩鸾甲帐。

一女微哂曰:悯汝至诚,有小婢亦解横吹,姑以赐汝,士人匐匍叩谢,举头已杳,回顾其婢,广颡巨目,短发瞺鬙,腰腹彭享,气咻咻如喘,惊骇懊恼,避欲却走,婢固引与狎,捉搦不释,愤击仆地,化一豕嗥叫去,岩下乐声自此遂绝。

观于是婢,殆是妖非仙矣,或曰:仙借豕化婢戏之也。倘或然欤。

刘燮甫言,有一学子,年十六七,聪俊韶秀,似是近上一流,甚望成立。

一日,忽发狂谵语,如见鬼神,俟醒时问之,自云:景城社会观戏,不觉夜深,归途过一家求饮,唯一少妇 ,取水饮我,留我小坐,言其夫应官外出,须明日方归。

流目送盼,似欲相就,爱其婉媚,遂相燕好,临行涕泣,嘱勿再来。

以二钏赠我,次日视之,铜青斑斑,微有银色,似多年土中者。

心知是鬼,而忆念不忘,昨再至其地,徘徊寻视,突有黑面长髯人,手批我颊,跄踉奔归,彼亦随至,从此时时见之,向我诟厉。

我即忽睡忽醒,不知其他也。

父母为诣墓设奠,并埋其钏,俄其子瞋目呼曰:我妇失钏,疑有别故,而未得主名,仅倒悬鞭五百,转鬻远处,今见汝窃来,乃知为汝所诱,此何等事,可以酒食金钱谢耶?

颠痫月余,竟以不起。

然则钻穴逾墙,即地下亦尚有祸患矣。

李云举言,东光有薰狐者,每载燧挟罟,来往墟墓间。

一夜 伏伺之际,见一方巾阑衫人,自墓顶出,酃酃(苦侯反,说文曰:鬼声也,音需)长啸,群狐四集,围绕丛薄,狰狞嗥叫,齐呼捕此恶人,煮以作脯。

薰狐者无路可逃,乃攀援上高树,方巾者指挥群狐,令锯树倒。

即闻锯声訇訇然,薰狐者窘急,俯而号曰:如蒙见释,不敢再履此地。

群狐不应,锯声更厉,如是号再三,方巾者曰:果尔可设誓。

誓讫,鬼狐具不见。

此鬼此狐,均可谓善了事矣。

盖侵扰无已,势不得不铤而走险,背城借一,以群狐之力,原不难于杀一人,然杀一人易,杀一人而激众人之怒,不焚巢犁穴不止也。

仅使知畏而纵之,姑取和焉,则后患息矣。

有力者不尽其力,乃可以养其威;屈人者使人易从,乃可以就服。

召陵之役,不责以僭王,而责以苞茅,使易从也。

屈完来盟即旋师,不尽其力,以养威也。

讲学家说春秋者,动议齐桓之小就,方城汉水之固,不识可一战胜乎?

一战而不胜,天下事尚可为乎?

淮西符离之事,吾征诸史册矣。

族弟继先,尝宿广宁门内友人家,夜大风雨,有雷火自屋山穿过–近房脊之墙谓之屋山,以形似山也。

范石湖诗屡用之。

如电光一掣,然墙栋皆摇。

次日视其处,东西壁各一小窦,如钱大,盖雷神逐精魅贯而透也。

凡击人之雷,从天而下,击怪之雷,则多横飞,以遁逃追故耳。

若寻常之雷,则地气郁积,奋而上出。

余在福宁度岭,曾于山巅见云中之雷,曾于旷野见出地之雷,皆如烟气上冲,直到天半,其端火光一爆,即訇然有声,与铳炮之发无异,然皆在无人之地。

其有人之地,则从无此事。

或曰天心仁爱,恐触之者死,语殊未然。

人为三才之中,人之聚处则天地气通,通则弗郁,安得有雷乎?

塞外苦寒之地,耕种牧养,渐成墟落,则地气渐温 ,亦此义耳。

王岳芳言,其家有一刀,廷尉公故物也,或夜有盗警,则格格作爆声,挺出鞘外一二寸后,雷逐妖魅穿屋过,刀堕于地,自此则不复作声矣。

世传刀剑曾渍人血者,有警皆能自响,是不尽然。

惟曾杀多人者乃如是尔。

每杀一人,刀上必有迹二条,磨之不去。

幼年在河间扬威将军哈公元生家,曾以其佩刀求售,云夜亦有声,验之信然也。

或又谓作声之故,乃鬼所凭,是亦不然。

战阵所用,往往曾杀千百人,岂有千百鬼长守一刀者哉。

饮血既多,取精不少,厉气之所聚也。

盗贼凶鸷,亦厉气之所聚也。

厉气相感,跃而自鸣,是犹抚琴者,鼓宫宫应,鼓商商应而已。

蕤宾之铁跃乎池内,黄钟之铎动乎土中,是岂有物凭之哉。

至雷火猛烈,一切厉气遇之皆消,故一触焰光,仍为凡铁。

亦非丰隆列缺,专为此物下击也。

余尝惜西域汉画毁于烟煤,而稍疑一二千年笔迹,何以能在?

从侄虞惇曰:朱墨著石,苟风雨所不及,苔藓所不生,则历久能存。

易州满城接壤处有村曰神星,大河北来,复折而东南,有两峰对峙河南北,相传为落星所结,故以名村。

其峰上哆下敛,如云朵之出地,险峻无路,好事者攀踏其孔穴,可至山腰,多有旧人题名,最古者有北魏人五代人,皆手迹宛然可辨。

然则洞中汉画之存于今,不为怪矣。

惜其姓名,虞惇未暇一一记也。

州满城皆近地,当访其土人问之。

虞惇又言,落星石北有渔梁,土人世擅其利,岁时以特牲祀梁神,偶有人教以毒鱼法,用芫花于上流眎渍,则下流鱼虾皆自死浮出,所得十倍于网罟,试之良验。因结团 焦于上流,日施此术。一日天方午,黑云自龙潭暴涌出,狂风骤雨,雷火赫然,燔其庐为烬,众惧乃止。夫佃渔之法,肇自庖羲,然数罟不入,仁政存焉,绝流而渔,圣人尚恶,况残忍暴殄,聚族而坑哉。干神怒也宜矣。

周书昌曰:昔游鹊华,借宿民舍,窗外老树森翳,直接冈顶。主人言时闻鬼语,不辨所说何事也。是夜月黑,果隐隐闻之,不甚了了,恐惊之散去,乃启窗潜出,匍匐草际,渐近窃听 ,乃讲论韩柳欧苏文,各标举其佳处,一人曰:如此乃是中声,何前后七子,必排斥不数,而务言秦汉,遂启门户之争。一人曰:质文递变,原不一途,宋末文格猥琐,元末文格纤秾,故宋景濂诸公,力追韩欧,救以舂容大雅。三杨以后,流为台阁之体,日就肤廓,故李崆峒诸公,又力追秦汉,救以奇伟博丽。隆万以后,流为伪体,故长沙一派又反唇焉。大抵能挺然自为宗派者,其初必各有根柢,是以能传其后,亦必各有流弊,是以互诋。然董江 都、司马文园文格不同,同时而不相攻也。李杜王孟诗格不同,亦同时而不相攻也。彼所得者深焉耳。后之学者,论甘则忌辛,是丹则非素,所得者浅焉耳。语未竟,我忽作嗽声,遂乃寂然,惜不尽闻其说也。余曰:此与李词畹记饴山事,均以平心之论,托诸鬼魅语,已尽无庸歇后矣。书昌微愠曰:永年百无一长,然一生不能作妄语。先生不信,亦不敢固争。

董曲江 言,一儒生颇讲学,平日亦循谨无过失。然崖岸太甚,动以不情之论责人,友人于五月释服,七月欲纳妾,此生抵以书曰:终制未三月而纳妾,知其蓄志久矣。春秋诛心,鲁文公虽不丧娶,犹丧娶也,朋友规过之义,不敢以不告,其何以教我?其持论大抵类此。一日其妇归宁,约某日返,乃先期一日,怪而诘之曰:吾误以为月小也,亦不为讶。次日又一妇至,大骇愕,觅昨妇,已失所在矣。然自是日渐睮瘠,因以成痨。盖狐女假形摄其精,一夕所耗已多也。前纳妾者闻之,亦抵以书曰:夫妇居室,不能谓之不正也,狐魅假形,亦非意料之所及也。然一夕而大损真元,非恣情纵欲不至是,无乃燕昵之私,尚有不节以礼者乎?且妖不胜德,古之训也。周张程朱不闻曾有遇魅事,而此魅公然犯函丈,无乃先生之德,尚有所不足乎?先生贤者也,责备贤者,春秋法也。朋友规过之义,不敢不以告,先生其何以教我?此生得书,但力辩实无此事,里人造言而已。宋清远先生闻之曰:此所谓以子之矛,陷子之盾。

袁愚谷制府,讳守侗,长山人,官至直隶总督,谥清悫,少与余同砚席,又为姻家。自言三四岁时,尚了了记前生,五六岁时,即恍惚不甚记,今则但记是一岁贡生,家去长山不远,姓名籍贯家世事迹全忘之矣。余四五岁时,夜中能见物,与昼无异,七八岁后渐昏暗,十岁后遂全无睹。或夜半睡醒,偶然能见,片刻则如故,十六七后以至今,则一两年或一见,如电光石火,弹指即过。盖嗜欲日增,则神明日减耳。

景州李西厓言,其家一佃户最有胆,种瓜亩余,地在丛冢侧,熟时恒自守护,独宿草屋中,或偶有形声,恬不为惧。一夕,闻鬼语嘈杂,似相喧诟,出视,则二鬼冢上格斗,一女鬼痴立于旁,呼问其故。一人曰:君来大佳,一事乞君断曲直,天下有对其本夫,调其定婚之妻者耶?其一人语亦同,佃户呼女鬼曰:究竟汝与谁定婚?女鬼腼腆良久曰:我本妓女,妓家之例,凡多钱者,皆密订相嫁娶,今在冥途,仍操旧术,实不能一一记姓名,不敢言谁有约,亦不敢言谁无约也。佃户笑且唾曰:何处得此二痴物。举首则三鬼皆逝矣。又小时闻舅祖陈公,讳颖孙–岁久失记其字号,德音公之弟,庚子进士,仙居知县秋亭之祖也。说亲见一事曰:亲串中有殁后妾改适者,魂附病婢灵语曰:我昔问尔,尔自言不嫁,今何负心。妾殊不惧,从容对曰:天下有夫尚未亡,自言必改适者乎?公此问先愦愦,何怪我如是答乎?二事可互相发明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四-槐西杂志四(1)-译文

林教谕清标说,从前在崇安教书时,听说有个读书人住在武夷山脚下,听采茶的人说,某个月夜,某块岩石上有唱歌和吹奏的声音,远远望去都是仙女。

山里的居民也说有这回事,但通常只在月圆之夜,一年或许能听到一两次,并不常见。

读书人借口要静修,留下来等了十多天。

一天晚上,隐约听到有声音,便悄悄前往,躲在草丛中,果然看到几个非常美丽的女子,其中一个女子正要吹笛子,突然看到人影,用笛子指着他,他立刻像被束缚住一样动弹不得,但眼睛和耳朵还能看和听,不久,清脆的笛声穿透云层,悠扬的声音令人心醉,他不禁赞叹道:虽然被束缚,但美妙的音乐和妩媚的姿态已经欣赏到了。

话还没说完,突然一块布飞过来蒙住了他的头,他就像做噩梦一样,看不见也听不到,似睡非睡,迷迷糊糊地过了大约几刻钟,才慢慢恢复知觉。

那些女子叫来婢女把他拖出去,责骂道:你这痴儿无礼,竟敢偷看天上的仙女?快去折竹子,准备打他。

读书人苦苦辩解,说自己痴迷音乐,只是想偷偷听幔亭的法曲,像李瞹那样靠近宫墙,实在不敢有别的企图,更不敢奢望彩鸾甲帐。

一个女子微笑着说:看在你诚心的份上,有个小婢女也会吹笛子,就送给你吧。读书人跪地叩谢,抬头时女子已经消失不见,回头再看那婢女,额头宽大,眼睛巨大,短发凌乱,腰腹粗壮,气喘吁吁,他吓得想逃走,婢女却拉住他不放,纠缠不休,他愤怒地把她打倒在地,婢女变成一只猪嚎叫着跑了,从此岩石下的乐声就消失了。

看这婢女的样子,大概是妖怪而不是仙女,有人说:仙女借猪变成婢女戏弄他。或许是这样吧。

刘燮甫说,有一个十六七岁的学生,聪明俊秀,像是上等人才,大家都希望他能成才。

一天,他突然发疯说胡话,像是见到了鬼神,等他清醒时问他,他说:在景城看戏,不知不觉夜深了,回家的路上经过一户人家讨水喝,只有一个少妇,给我水喝,留我坐了一会儿,说她丈夫外出做官,明天才能回来。

她眉目传情,似乎想亲近我,我喜欢她的温柔妩媚,便与她发生了关系,临走时她哭着叮嘱我不要再来。

她送给我两只手镯,第二天一看,铜镯上满是青斑,微微有些银色,像是埋在地下多年的东西。

我心里知道她是鬼,但念念不忘,昨天又去了那个地方,徘徊寻找,突然有个黑脸长须的人,打了我一巴掌,我踉跄着跑回家,他也跟着来了,从此经常见到他,对我辱骂。

我就这样忽睡忽醒,不知道其他事情。

父母去墓地祭奠,并把手镯埋了,不久他儿子瞪着眼睛喊道:我妻子丢了手镯,怀疑有别的缘故,但不知道是谁干的,只是把她倒吊起来打了五百鞭,卖到远处去了,现在看到你偷来,才知道是你引诱了她,这种事怎么能用酒食金钱来谢罪呢?

他疯癫了一个多月,最终去世。

由此可见,钻洞翻墙的事,即使在地下也会有祸患。

李云举说,东光有个捉狐狸的人,经常带着火把和网,在墓地间来回走动。

一天晚上,他埋伏时,看到一个戴方巾穿蓝衫的人,从墓顶出来,发出鬼叫声,狐狸们四面聚集,围在草丛中,狰狞地嚎叫,齐声喊着要抓住这个坏人,煮了做肉干。

捉狐狸的人无路可逃,便爬上一棵高树,戴方巾的人指挥狐狸们锯树。

随即听到锯树的声音轰隆隆响,捉狐狸的人急得俯身喊道:如果放了我,我再也不敢来这个地方了。

狐狸们不理他,锯树的声音更大了,他再三哀求,戴方巾的人说:如果你真的这样,就发誓吧。

他发誓后,鬼和狐狸都不见了。

这个鬼和这些狐狸,可以说是很会处理事情了。

因为侵扰不断,他们不得不铤而走险,背水一战,以狐狸们的力量,杀一个人并不难,但杀一个人容易,杀一个人却会激起众人的愤怒,不烧毁巢穴、犁平墓地是不会罢休的。

只是让他知道害怕而放了他,暂时和解,后患就消除了。

有力量的人不把力量用尽,才能保持威严;让人屈服的人要让对方容易顺从,才能让对方心服。

召陵之战,不责备对方僭越王位,而是责备对方不献苞茅,是为了让对方容易顺从。

屈完来结盟后立刻撤军,不把力量用尽,是为了保持威严。

讲学家谈论春秋时,动不动就批评齐桓公的小成就,方城汉水的坚固,难道能一战而胜吗?

一战不胜,天下事还能做吗?

淮西符离的事,我从史册中查证过了。

族弟继先,曾经住在广宁门内的朋友家,夜里风雨大作,有雷火从屋山穿过——靠近房脊的墙叫屋山,因为形状像山。

范石湖的诗里多次提到。

像电光一闪,墙和梁都摇晃起来。

第二天看那个地方,东西墙各有一个小洞,像铜钱大小,大概是雷神追赶精怪时穿透的。

凡是击打人的雷,是从天上下来,击打妖怪的雷,则多是横着飞,因为妖怪要逃跑追赶的缘故。

如果是普通的雷,则是地气郁积,奋力向上冲出。

我在福宁过岭时,曾在山顶看到云中的雷,曾在旷野看到从地里冒出的雷,都像烟气冲上天空,直到半空,顶端火光一闪,随即轰然有声,和铳炮发射一样,但都是在没人的地方。

有人的地方,则从来没有这种事。

有人说天心仁爱,怕碰到的人死掉,这话不太对。

人是三才之一,人聚集的地方天地之气相通,通了就不会郁积,怎么会有雷呢?

塞外苦寒的地方,耕种牧养,渐渐形成村落,地气也逐渐变暖,也是这个道理。

王岳芳说,他家有一把刀,是廷尉公的旧物,有时晚上有盗贼警报,刀就会格格作响,从刀鞘里跳出一两寸,后来雷追赶妖怪穿过屋子,刀掉在地上,从此就不再响了。

世上传说刀剑沾过人血的,有警报时都能自己响,这并不完全对。

只有杀过很多人的刀才会这样。

每杀一个人,刀上必有两条痕迹,磨不掉。

我小时候在河间扬威将军哈元生家,曾见过他卖佩刀,说晚上也会响,验证后果然如此。

又有人说刀响是因为有鬼附在上面,这也不对。

战场上用的刀,往往杀过千百人,难道有千百个鬼长期守着一把刀吗?

饮血多了,取精不少,是厉气聚集的结果。

盗贼凶恶,也是厉气聚集的结果。

厉气相感,刀就会自己响,就像弹琴的人,弹宫音宫音回应,弹商音商音回应一样。

蕤宾的铁在池子里跳动,黄钟的铎在土中震动,难道是有东西附在上面吗?

至于雷火猛烈,一切厉气遇到都会消散,所以一碰到雷火,刀就变成普通的铁了。

也不是雷神专门为这把刀下击的。

我曾惋惜西域的汉画被烟煤毁掉,但又有点怀疑一两千年前的笔迹,怎么能保存到现在?

从侄虞惇说:朱墨写在石头上,只要风雨不到,苔藓不生,就能长久保存。

易州满城交界处有个村子叫神星,大河北来,又折向东南,有两座山峰对峙在河南北,相传是落星形成的,所以村子叫这个名字。

山峰上宽下窄,像云朵从地里冒出来,险峻无路,好事的人攀爬孔穴,可以到山腰,有很多古人的题名,最古老的有北魏人和五代人,手迹都清晰可辨。

那么洞中的汉画能保存到现在,也不奇怪了。

可惜那些姓名,虞惇没来得及一一记下来。

州城附近都是近地,应该去访问当地的居民询问情况。

虞惇又说,落星石北面有一个渔梁,当地人世代擅长捕鱼,每年用特别的牲畜祭祀梁神。偶然有人教他们用毒鱼的方法,用芫花在上游浸泡,那么下游的鱼虾都会自己死掉浮出水面,所得比用网捕鱼多十倍,试过之后效果很好。于是他们就在上游结团,每天使用这种方法。一天中午,黑云从龙潭突然涌出,狂风骤雨,雷电交加,把他们的房子烧成了灰烬,大家害怕就停止了。捕鱼的方法,起源于庖羲,但是细网不入水,仁政就存在,断流捕鱼,圣人尚且厌恶,何况残忍地暴殄天物,聚族而坑呢。触怒神灵也是应该的。

周书昌说:以前游鹊华山,借住在民舍,窗外老树森森,直接到山顶。主人说时常听到鬼说话,不知道在说什么。那天晚上月黑,果然隐隐约约听到了,听不太清楚,怕惊动它们散去,就打开窗户悄悄出去,匍匐在草丛中,慢慢靠近偷听,原来是在讨论韩柳欧苏的文章,各自标举他们的优点,一个人说:这样才是中声,为什么前后七子,一定要排斥不计,而一定要说秦汉,于是引发了门户之争。一个人说:质文递变,本来就不一样,宋末文风猥琐,元末文风纤秾,所以宋景濂等人,努力追随韩欧,用舂容大雅来挽救。三杨以后,流为台阁体,日渐肤廓,所以李崆峒等人,又努力追随秦汉,用奇伟博丽来挽救。隆万以后,流为伪体,所以长沙一派又反唇相讥。大概能挺然自为宗派的人,最初一定各有根基,所以能传之后世,也一定各有流弊,所以互相诋毁。但是董江都、司马文园文风不同,同时代却不互相攻击。李杜王孟诗风不同,也同时代却不互相攻击。他们所得很深。后来的学者,论甘则忌辛,是丹则非素,所得很浅。话还没说完,我突然咳嗽了一声,就寂静了,可惜没听完全。我说:这与李词畹记饴山的事,都是用平心之论,托诸鬼魅语,已经尽无庸歇后了。书昌微愠说:永年百无一长,但一生不能说谎。先生不信,也不敢强争。

董曲江说,一个儒生很讲学,平时也很谨慎没有过失。但是太过于严厉,动不动就用不合情理的言论责备人,朋友在五月释服,七月想纳妾,这个儒生写信说:终制未满三个月就纳妾,知道他蓄谋已久了。春秋诛心,鲁文公虽然没有丧娶,但还是丧娶,朋友规过的义理,不敢不告诉你,你怎么教我?他的持论大概都是这样。一天他的妻子回娘家,约定某天回来,却提前了一天,他奇怪地问:我误以为这个月是小月,也不惊讶。第二天又有一个妻子来了,他非常惊讶,找昨天的妻子,已经不见了。从此他日渐消瘦,最后得了痨病。原来是狐女假形摄取了他的精气,一夜之间消耗了很多。之前纳妾的人听说了,也写信说:夫妇居室,不能说不正,狐魅假形,也不是意料之中的事。但是一夜之间大损真元,不是恣情纵欲不会这样,难道燕昵之私,还有不节以礼的吗?而且妖不胜德,是古训。周张程朱没有听说有遇魅的事,而这个魅公然冒犯你,难道先生的德行,还有不足吗?先生是贤者,责备贤者,是春秋之法。朋友规过的义理,不敢不告诉你,先生你怎么教我?这个儒生收到信,只是极力辩解没有这事,是村里人造谣。宋清远先生听说了说:这就是以子之矛,陷子之盾。

袁愚谷制府,讳守侗,长山人,官至直隶总督,谥清悫,小时候和我同窗,又是姻亲。他自己说三四岁时,还清楚地记得前生,五六岁时,就恍惚不太记得了,现在只记得是一个岁贡生,家离长山不远,姓名籍贯家世事迹全忘了。我四五岁时,夜里能看见东西,和白天一样,七八岁后渐渐昏暗,十岁后就完全看不见了。有时半夜醒来,偶然能看见,片刻就又看不见了,十六七岁到现在,一两年或一见,像电光石火,弹指即过。大概嗜欲日增,神明日减。

景州李西厓说,他家一个佃户最有胆量,种了一亩多瓜,地在坟地旁边,熟时常常自己守护,独自住在草屋中,有时偶尔有声音,也不害怕。一天晚上,听到鬼语嘈杂,好像在争吵,出去看,两个鬼在坟上打架,一个女鬼呆呆地站在旁边,他问原因。一个鬼说:你来得正好,一件事请你判断曲直,天下有对本夫,调戏定婚妻子的吗?另一个鬼也说同样的话,佃户叫女鬼说:你到底和谁定婚?女鬼腼腆了很久说:我本来是妓女,妓家的规矩,谁给钱多,就秘密定婚,现在在阴间,还是用老办法,实在不能一一记姓名,不敢说谁有约,也不敢说谁无约。佃户笑着吐口水说:哪里来的这两个痴物。抬头三个鬼都不见了。又小时候听舅祖陈公,讳颖孙–岁久失记其字号,德音公的弟弟,庚子进士,仙居知县秋亭的祖父。说亲眼见到一件事:亲戚中有死后妾改嫁的,魂附在病婢身上说:我以前问你,你自称不嫁,现在怎么负心。妾一点也不害怕,从容回答说:天下有丈夫还没死,就自称一定要改嫁的吗?你这个问题先糊涂,怎么能怪我这样回答呢?这两件事可以互相印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四-槐西杂志四(1)-注解

武夷山:位于中国福建省北部,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和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地,以秀丽的山水和丰富的茶文化闻名。

月望:农历每月的十五日,月亮最圆的时候。

幔亭法曲:古代的一种音乐形式,常用于宫廷或宗教仪式中。

李瞹:唐代著名音乐家,以精通音律著称。

彩鸾甲帐:彩鸾是传说中的神鸟,甲帐指华丽的帐篷,这里比喻仙境或美好的地方。

豕:猪的古代称呼。

景城:古代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指某个历史时期的城市。

钏:古代的一种手镯,常用作装饰品或礼物。

东光: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

薰狐:指用烟火驱赶狐狸的猎人。

广宁门:古代北京城门之一,位于今天的北京市西城区。

雷火:指雷电产生的火焰,古人认为雷火有驱邪的作用。

廷尉公:古代官职名,负责司法事务。

西域汉画:指古代中国西域地区的汉族绘画艺术。

易州: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易县。

渔梁:一种捕鱼的设施,通常用木桩和竹篾编织而成,用于拦截水流,使鱼群聚集。

芫花:一种植物,其花和根有毒,古代用于毒鱼。

庖羲:即伏羲,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之一,被认为是渔猎和畜牧的发明者。

数罟不入:指捕鱼时不使用细密的网,以免捕尽小鱼,体现仁政思想。

韩柳欧苏: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均为唐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

宋景濂:宋濂,明代文学家,提倡复古文风。

三杨:指明代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位大臣,他们的文风被称为台阁体。

李崆峒:李梦阳,明代文学家,提倡复古文风,反对台阁体。

隆万:指明代隆庆和万历年间。

董江都:董仲舒,西汉儒家学者,提倡天人感应。

司马文园:司马相如,西汉文学家,以赋闻名。

李杜王孟:指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均为唐代著名诗人。

春秋诛心:指《春秋》笔法,强调对人物内心的批判。

鲁文公:春秋时期鲁国国君,曾因丧娶而受到批评。

周张程朱:指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均为宋代理学家。

函丈:古代对老师的尊称。

岁贡生:明清时期通过岁贡考试获得功名的生员。

长山:今山东省邹平县。

直隶总督:清代直隶省的最高行政长官。

谥清悫:谥号,清悫意为清廉谨慎。

景州:今河北省景县。

丛冢:密集的坟墓。

冥途:指阴间。

德音公:陈德音,清代官员。

庚子进士:指在庚子年(1840年)考中进士。

仙居知县:仙居县(今浙江省仙居县)的知县。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四-槐西杂志四(1)-评注

这段古文通过几个独立的故事,展现了古代中国社会中的神秘现象和人们的信仰。第一个故事讲述了一位士人在武夷山夜遇天女的经历,反映了古人对仙境的向往和对神秘力量的敬畏。故事中的天女形象美丽而神秘,她们的歌声和姿态令人陶醉,但最终揭示出她们可能是妖怪,这反映了古人对超自然现象的复杂态度。

第二个故事讲述了一位学子因与鬼魂交往而发狂,最终不幸身亡。这个故事揭示了古人对鬼魂的恐惧和对道德规范的重视。学子因一时的欲望而陷入困境,最终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警示人们要遵守道德规范,不可逾越人鬼之间的界限。

第三个故事讲述了一位薰狐者在墓地遭遇鬼狐的经历,反映了古人对鬼狐的敬畏和对自然力量的尊重。故事中的鬼狐虽然凶猛,但最终选择了和解,这体现了古人对和谐共处的追求。

第四个故事讲述了雷火逐妖的现象,反映了古人对雷电的敬畏和对自然现象的解释。雷火被视为驱邪的力量,能够消除厉气,这体现了古人对自然力量的崇拜和对神秘现象的解释。

最后一个故事讲述了古代刀剑的神奇现象,反映了古人对武器的崇拜和对历史的记忆。刀剑因沾染人血而具有灵性,这体现了古人对战争的反思和对生命的尊重。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多个故事,展现了古代中国社会中的神秘现象、信仰和道德观念,反映了古人对自然、超自然现象的理解和态度。这些故事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为我们了解古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这段古文通过多个故事展现了古代社会的风俗、信仰和文学观念。首先,渔梁的故事反映了古代人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对神灵的敬畏,同时也揭示了过度捕捞的后果,体现了古人对生态平衡的朴素认识。其次,鬼语讨论文学的部分,通过鬼魂之口,表达了作者对文学流派之争的看法,认为文学风格的变化是自然的,不同流派各有其价值和流弊,批评了后世学者对前人的偏见和狭隘。再次,儒生与狐女的故事,通过儒生的严谨和狐女的狡诈,揭示了人性中的虚伪和欲望,同时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道德和礼教的重视。最后,鬼魂格斗和妾改适的故事,通过鬼魂的对话,展现了古代社会对婚姻和道德的复杂看法,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死后世界的想象和信仰。整体而言,这段古文通过生动的故事和深刻的议论,展现了古代社会的多元面貌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四-槐西杂志四(1)》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5125.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