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纪昀(1724年—1805年),字晓岚,清代文学家、学者,曾任《四库全书》总纂官。他以博学多才著称,是清代文坛的重要人物。
年代:成书于清代乾隆至嘉庆年间(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
内容简要:《阅微草堂笔记》是一部志怪小说集,共24卷。书中收录了大量神怪、奇闻、异事,内容涉及民间传说、官场轶事、因果报应等。纪昀以简洁生动的笔触,借鬼神之事讽喻社会现实,既有趣味性又富含哲理,是清代笔记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姑妄听之二(2)-原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交 河及友声言,有农家子颇轻佻,路逢邻村一妇,砤目睨视。
方微笑挑之,适有馌者同行,遂各散去。
阅日又遇诸途,妇骑一乌砨牛,似相顾盼。
农家子大喜随之,时霖雨之后,野水纵横,牛行沮洳中甚速,沾体濡足,颠踬–音致,噘也–者屡,比至其门,气殆不属。
及妇下牛,觉形忽不类,谛视之乃一老翁,恍惚惊疑,有如梦寐,翁讶其痴立,问到此何为,无可置词,诡以迷路对。
踉跄而归。
次日门前老柳,削去木皮三尺余,大书其上,曰私窥贞妇,罚行泥泞十里,乃知为魅所戏也。
邻里怪问,不能自掩,为其父箠几殆,自是愧悔,竟以改行。
此魅虽恶作剧,即谓之善知识可矣。
友声又言,一人见狐睡树下,以片瓦掷之,不中,瓦碎有声,狐惊跃去。
归甫入门,突见其妇缢树上,大骇呼救,其妇狂奔而出,树上缢者已不见。
但闻檐际大笑曰:亦还汝一惊。
此亦足为挑达者戒也。
同年陈半江 言,有道士善符箓,驱鬼缚魅,具有灵应,所至惟蔬食茗饮而已。
不受铢金寸帛也。
久而术渐不验,十每失四五,后竟为群魅所遮,大见窘辱,狼狈遁走,盄于其师。
师至,登坛召将,执群魅鞫状,乃知道士虽不取一物,而其徒往往索人财,及为行法,又窃其符录,摄狐女媟狎。
狐女因窃污其法器,故神怒不降,而仇言之者得以逞也。
师拊髀叹曰:此非魅败尔,尔徒之败尔也,亦非尔徒之败尔,尔不察尔徒,适以自败也。
赖尔持戒清苦,得免幸矣。
于魅乎何尤!
拂衣竟去。
夫天君泰然,百体从令,此儒者之常谈也。
然奸黠之徒,岂能以主人廉介,遂辍贪谋哉。
半江 此言,盖其官直隶时,与某令相遇于余家,微以相讽。
此令不悟,故清风两袖,而卒被恶声,其可惜也已。
里有少年,无故自掘其妻墓,几见棺矣。
时耕者满野,见其且詈且掘,疑为颠痫,群起阻之。
诘其故,坚不肯吐,然为众手所牵制,不能复掘,荷锤恨恨去,皆莫测其所以然也。
越日一牧者忽至墓下,发狂自挝曰:汝播弄是非,间人骨肉多矣,今乃诬及黄泉耶?
吾得请于神,不汝贷也。
因缕陈始末,自啮其舌死。
盖少年恃其刚悍,顾盼自雄,视乡党 如无物,牧者砪焉,因为造谤曰:或谓某帷薄不修,吾固未信也,昨偶夜行过其妻墓,闻林中鸣鸣有声,惧不敢前,伏草间窃视,月明之下,见七八黑影至墓前,与其妻杂坐调谑,媟声艳语,一一分明,人言其殆不诬耶?
有闻之者以告少年,少年为其所中,遽有是举。
方窃幸得计,不虞鬼之有灵也。
小人狙诈,自及也宜哉。
然亦少年意气凭陵,乃招是忌。
故曰:君子不欲多上人。
从孙树宝,盐山刘氏甥也,言其外祖有至戚,生七女皆已嫁,中一婿夜梦与僚婿六人,以红绳连系,疑为不祥。
会其妇翁殁,七婿皆赴吊,此人忆是噩梦,不敢与六人同眠 食。
偶或相聚,亦稍坐即避出。
怪诘之,具述其故,皆疑其别有所皁,托是言也。
一夕,置酒邀共饮,而私键其外户,使不得遁,突殡宫火发,竟七人俱烬。
乃悟此人无是梦则不避六人,不避六人则主人不键户,不键户则七人未必尽焚。
神特以一梦诱之,使无一得脱也。
此不知是何夙因,同为此家之婿,同时而死,又不知是何夙因,七女同生于此家,同时而寡,殆必非偶然矣。
周密庵言,其族有孀妇,抚一子十五六矣,偶见老父携幼女,饥寒困惫,踣不能行,言愿与人为养媳,女故端丽,孀妇以千钱聘之,手书婚帖,留一宿而去。
女虽孱弱,而善操作,井臼皆能任,又工针黹,家藉以小康。
事姑先意承志,无所不至,饮食起居,皆经营周至,一夜 往往三四起,遇疾病,日侍榻旁,经旬月,目不交 睫,姑爱之乃过于子。
姑病卒,出数十金与其夫使治棺衾。
夫诘所自来,女低回良久,曰:实告君,我狐之避雷劫者也。
凡狐遇雷劫,惟德重禄重者,庇之可免,然猝不易逢,逢之又皆为鬼神所呵护,猝不能近。
此外惟早修善业,亦可以免,然善业不易修,修小善业亦不足度大劫,因化身为君妇,黾勉事姑,今藉姑之庇,得免天刑,故厚营葬礼以申报,君何疑焉?
子故孱弱,闻之惊怖,竟不敢同居 ,女乃泣涕别去。
后遇祭扫之期,其姑墓上必先有焚楮酹酒迹,疑亦女所为也。
是特巧于逭死,非真有爱于其姑。
然有为为之,犹邀神福,信孝为德之至矣。
闻有村女,年十三四为狐所媚,每夜同寝处笑语媟狎,宛如伉俪,然女不狂惑,亦不疾病,饮食起居如常人,女甚安之。
狐恒给钱米布帛,足一家之用,又为女制簪珥衣裳,及衾枕茵褥
之类,所值逾数百金。女父亦甚安之。如是岁余,狐忽呼女父语曰:我将还山,汝女奁具亦略备,可急为觅一佳婿,吾不再来矣。汝女犹完璧,无疑我始乱终弃也。女故无母,倩邻妇验之,果然。此余乡近年事,婢媪辈言之凿凿,竟与乖癵还婢,其事略同。狐之媚人,从未闻有如是者,其亦夙缘应了,夙债应偿耶?
杨雨亭言,登莱间有木工,其子年十四五,甚姣丽,课之读书,亦颇慧。一日,自乡塾独归,遇道士对之诵咒,即惘惘不自主,随之俱行,至山坳一草庵,四无居人,道士引入室,复相对诵咒,心顿明了,然口噤不能声,四肢缓砪不能举。又诵咒,衣皆自脱,道士掖伏榻上,抚摩偎倚,调以媟词,方露体近之,忽蹶起却坐,曰:修道二百余年,乃为此狡童败乎!沉思良久,复偃卧其侧,周身玩视,慨然曰:如此佳儿,千载难遇,纵败吾道,不过再炼气二百年,亦何足惜。奋身相逼,势已万万无免理,间不容发之际,又掉头自语曰:二百年辛苦,亦大不易。掣身下榻,立若木鸡,俄绕屋旋行如转磨,突抽壁上短剑,自刺其臂,血如涌泉,欹倚呻吟约一食顷,掷剑呼此子曰:尔几败,吾亦几败,今幸俱免矣。更对之诵咒,此子觉如解束缚,急起披衣。道士引出门外,指以归路,口吐火焰,自焚草庵,转瞬已失所在,不知其为妖为仙也。余谓妖魅纵婬,断无顾虑。此殆谷饮严岩,多年胎息,偶差一念,魔障遂生。幸道力原深,故忽迷忽悟,能勒马悬崖耳。老子称不见可欲,使心不乱,若已见已乱,则非大智慧不能猛省,非大神通不能痛割。此道士于欲海横流,势不能遏,竟毅然一决,以楚毒断绝爱根,可谓地狱劫中证天堂果矣。其转念可师,其前事可勿论也。
朱秋圃初入翰林时,租横街一小宅,最后有破屋数楹,用贮杂物。一日偶入检视,见尘壁仿佛有字迹,拂拭谛观,乃细楷书二绝句,其一曰:红蕊几枝斜,春深道韫家,枝枝都看遍,原少并头花。其二曰:向夕对银缸,含情坐绮窗,未须怜寂寞,我与影成双。墨迹黯淡,殆已多年。又有行书一段,剥落残缺,玩其句格,似是一词,惟末二句可辨,曰:天孙莫怅阻银河,汝尚有牵牛相忆。不知是谁家娇女,寄感摽梅,然不畏人知,濡毫题壁,亦太放诞风流 矣。余曰:摽梅三章,非女子自赋耶?秋圃曰:旧说如是,于心终有所格格,忆先儒有一说,云是女子父母所作。案此宋戴岷隐之说,是或近之。倪余疆闻之,曰:详词末二语,是殆思妇之作,遘脱砯之变者也,二公其皆失之乎?既而秋圃揭换壁纸,又得数诗,其一曰:门掩花空落,梁空燕不来,惟余双小婢,鞋印在青苔。其二曰:久已梳妆懒,香奁偶一开,自持明镜看,原让赵陽台。又一首曰:咫尺楼窗夜见灯,云山似阻几千层,居家翻作无家客,隔院真成退院僧,镜里容华空若许,梦中晤对亦何曾,侍儿劝织回文锦,懒惰心情病未能。则余疆之说信矣。后为程文恭公诵之,公癱思良久,曰:吾知之,吾不言。既而曰:语语负气,不见答也亦宜。
李漱六言,有佃户所居枕旷野,一夕闻兵仗格斗声,阖家惊砱,登墙视之,无所睹,而战声如故,至鸡鸣乃息,知为鬼也,次日复然。病其聒不已,共谋伏铳击之,果应声啾啾奔散。既而屋上屋下,众声合噪曰:彼劫我为质,我亦劫彼为质,互控于社公,社公愦愦,劝以互抵息事,俱不肯伏,故在此决胜负,何预汝事,汝以铳击我?今共至汝家,汝举铳则我去,汝置铳则我又来,汝能夜夜自昏至晓,发铳不止耶?思其言中理,乃跪拜谢过,大具酒食纸钱送之去。然战声亦自此息矣。夫不能不为之事,不出任之,是失几也;不能不除之害,不力争之,是养痈也。鬼不干人,人反干鬼,鬼有词矣,非开门揖盗乎?孟子有言,乡邻有斗者,被发缨冠而往救之,则惑也,虽闭户可也。
伊松林舍人言,有赵延洪者,性伉直,嫉恶至严,每面责人过,无所避忌。偶见邻妇与少年语,遽告其夫,夫侦之有迹,因伺其私会骈斩之,携首鸣官,官已依律勿论矣。越半载,赵忽发狂自挝,作邻妇语与索命,竟啮断其舌死。夫荡妇矴闲,诚为有罪,然惟其亲属得执之,惟其夫得杀之,非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者也。且所失者一身之名节,所玷者一家之门户,亦非神奸巨砵,弱肉强食,虐焰横煽,沉冤莫雪,使人人公愤者也。律以隐恶扬善之义,即转语他人,已伤盛德。倘伯仁由我而死,尚不免罪有所归,况直告其夫,是诚何意,岂非激以必杀哉。游魂为厉,固不为无词,观事经半载,始得取偿,其必得请于神,乃奉行天罚矣。然则以讦为直,固非忠厚之道,抑亦非养福之道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姑妄听之二(2)-译文
沧州南边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山门倒塌在河里,两只石兽也一起沉入水中。
过了十多年,僧人募集资金重修寺庙,在水中寻找那两只石兽,却始终找不到。
大家以为石兽顺流而下,于是划了几条小船,拖着铁耙在河里搜寻了十几里,依然没有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设帐讲学,听说这件事后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懂得物理,石兽又不是木头做的,怎么可能被洪水冲走呢?
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沉在沙子上,渐渐被沙子埋没,越沉越深。
沿着河流往下游寻找,岂不是颠倒了吗?
大家都认为他说的有道理,一位老河兵听说后,又笑着说:凡是河里丢失的石头,应该到上游去找。
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无法冲走石头,反而会在石头下方迎水的地方冲刷沙子,形成坑穴,逐渐冲刷加深,直到石头的一半陷入坑中,石头就会倒进坑里。
这样反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不停地转动,最终反而逆流而上。
在下游寻找固然是颠倒的,到河底去找,岂不是更加颠倒了吗?
按照老河兵的说法,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游找到了石兽。
由此可见,天下的事情,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凭主观臆断呢?
交河的朋友说,有一个农家子弟很轻佻,路上遇到邻村的一个妇女,斜眼偷看。
他正微笑着挑逗她,恰好有送饭的人同行,于是各自散去。
过了几天,他又在路上遇到那个妇女,妇女骑着一头黑牛,似乎也在看他。
农家子弟非常高兴,跟着她走,当时刚下过雨,田野里到处都是积水,牛在泥泞中走得很快,农家子弟浑身湿透,脚上沾满泥浆,跌跌撞撞了好几次,等到他走到妇女家门口时,已经气喘吁吁了。
等到妇女从牛背上下来,农家子弟忽然觉得她的样子有些不对劲,仔细一看,竟然是一个老翁,他恍惚间感到惊疑,仿佛在做梦一样,老翁惊讶地看着他,问他来这里干什么,农家子弟无言以对,只好谎称自己迷路了。
他踉踉跄跄地回家了。
第二天,他家门前的柳树被削去了三尺多树皮,上面写着:私窥贞妇,罚行泥泞十里。这才知道是被鬼魅戏弄了。
邻居们奇怪地问他,他无法隐瞒,被父亲打得几乎半死,从此感到羞愧悔恨,最终改过自新。
这个鬼魅虽然恶作剧,但也可以说是一个善知识了。
朋友又说,有一个人看见狐狸在树下睡觉,用一片瓦片扔它,没有打中,瓦片碎裂发出声音,狐狸受惊跳走了。
他刚回到家门口,突然看见自己的妻子吊在树上,吓得大声呼救,妻子狂奔而出,树上吊着的人已经不见了。
只听见屋檐下有人大笑着说:也让你受一次惊吓。
这也足以让那些轻佻的人引以为戒了。
同年陈半江说,有一个道士擅长画符驱鬼,法术灵验,所到之处只吃素食和喝茶。
他从不接受任何金银财物。
时间久了,他的法术渐渐不灵验了,十次中有四五次失败,后来竟然被一群鬼魅围困,受到极大的羞辱,狼狈地逃走了,去向他的师父求助。
师父来了,登上法坛召来天将,审问那些鬼魅,这才知道道士虽然不收取任何财物,但他的徒弟们却常常向人索要钱财,并且在施法时偷取道士的符咒,与狐女鬼混。
狐女因此偷偷玷污了道士的法器,所以神灵不再降临,而那些仇视道士的人得以趁机报复。
师父拍着大腿叹息道:这不是鬼魅打败了你,而是你的徒弟们打败了你,也不是你的徒弟们打败了你,而是你不察徒弟们的所作所为,最终自己打败了自己。
幸亏你持戒清苦,才得以幸免。
对于鬼魅,又有什么好责怪的呢?
师父说完,拂袖而去。
天君泰然,百体从令,这是儒家的常谈。
然而那些奸诈狡猾的人,怎么可能因为主人廉洁正直,就停止他们的贪谋呢?
陈半江说这话,是因为他在直隶做官时,与某位县令在我家相遇,暗中以此讽刺他。
这位县令没有领悟,所以虽然两袖清风,最终还是落得个坏名声,真是可惜啊。
村里有个少年,无缘无故地挖开他妻子的坟墓,几乎要看到棺材了。
当时田野里到处都是耕田的人,看见他一边骂一边挖,怀疑他疯了,纷纷上前阻止。
问他原因,他坚决不肯说,但因为被众人拉住,无法继续挖,只好扛着锄头愤愤地离开了,大家都不知道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第二天,一个牧羊人突然来到坟墓前,发狂地打自己说:你搬弄是非,离间别人的骨肉已经很多次了,现在竟然诬陷到黄泉之下的人了吗?
我已经向神灵请示,不会放过你。
于是他详细地讲述了事情的经过,最后咬断自己的舌头死了。
原来这个少年仗着自己刚强勇猛,目中无人,把乡亲们都不放在眼里,牧羊人因此造谣说:有人说某人的妻子不守妇道,我本来不信,昨晚偶然路过他妻子的坟墓,听见树林里有声音,吓得不敢上前,躲在草丛里偷看,月光下看见七八个黑影来到坟墓前,和他妻子坐在一起调笑,淫声艳语,听得清清楚楚,看来人们的传言并非虚言啊。
有人听到这些话后告诉了少年,少年信以为真,于是有了挖坟的举动。
他正暗自庆幸得计,没想到鬼魂是有灵验的。
小人狡诈,最终害了自己,这也是理所当然的。
然而也是因为少年气焰嚣张,才招来了这样的忌恨。
所以说:君子不想过多地凌驾于他人之上。
从孙树宝是盐山刘氏的外甥,他说他的外祖父有一个至亲,生了七个女儿,都已经出嫁了,其中一个女婿晚上梦见自己和另外六个女婿被红绳连在一起,觉得这是不祥之兆。
正好他的岳父去世了,七个女婿都去吊唁,这个人想起那个噩梦,不敢和其他六个人一起吃饭睡觉。
偶尔聚在一起,也只是稍坐片刻就赶紧离开。
大家觉得奇怪,问他原因,他详细地讲述了那个梦,大家都怀疑他另有隐情,只是用这个梦来搪塞。
一天晚上,主人摆酒邀请大家一起喝酒,却偷偷锁上了外门,让他们无法离开,突然灵堂起火,七个人都被烧死了。
这才明白,如果这个人没有做那个梦,就不会避开其他六个人,如果不避开其他六个人,主人就不会锁门,如果不锁门,七个人未必都会被烧死。
神灵特意用这个梦来引诱他们,让他们一个也逃不掉。
这不知道是什么前世的因缘,七个人同时成为这家的女婿,又同时死去,也不知道是什么前世的因缘,七个女儿同时出生在这家,又同时守寡,这恐怕不是偶然的。
周密庵说,他的家族里有一个寡妇,抚养着一个十五六岁的儿子,偶然看见一个老人带着一个小女孩,饥寒交迫,疲惫不堪,跌倒在地无法行走,老人说愿意把女孩送给别人做童养媳,女孩长得端庄美丽,寡妇用一千文钱聘下了她,亲手写了婚帖,留他们住了一晚后离开了。
女孩虽然身体虚弱,但很能干,家务活都能做,还擅长针线活,家里因此过上了小康生活。
她侍奉婆婆非常周到,凡事都提前想到,饮食起居都安排得井井有条,一夜往往要起来三四次,遇到婆婆生病,她日夜守在床边,连续几个月都不合眼,婆婆对她的疼爱甚至超过了对自己的儿子。
婆婆去世后,她拿出几十两银子给丈夫,让他置办棺材和寿衣。
丈夫问她钱从哪里来,她犹豫了很久,说:实话告诉你,我是狐狸,为了躲避雷劫才化身为你的妻子。
凡是狐狸遇到雷劫,只有德行深厚、福禄厚重的人才能庇护它们免于劫难,但这样的人很难遇到,即使遇到了,也都被鬼神保护着,无法接近。
除此之外,只有早早修善积德,才能免于劫难,但善业不容易修,修小善业也不足以度过大劫,所以我化身为你的妻子,尽心尽力地侍奉婆婆,现在借着婆婆的庇护,得以免于天刑,所以厚葬婆婆以报答她的恩情,你还有什么好怀疑的呢?
儿子本来就身体虚弱,听了这话吓得不敢和她同住,女孩只好哭着离开了。
后来每到祭扫的日子,婆婆的墓前总是先有烧纸钱和洒酒的痕迹,大家怀疑也是她做的。
这虽然是她为了逃避死亡而做的,并不是真的爱她的婆婆。
但她毕竟做了这些事,仍然得到了神灵的庇佑,可见孝道是最高的德行。
听说有一个村女,十三四岁时被狐狸迷惑,每天晚上和狐狸同床共枕,笑语调情,就像夫妻一样,但村女并没有因此变得疯狂或生病,饮食起居和常人一样,村女对此也很安心。
狐狸经常给她钱米布帛,足够一家人使用,还为她制作了簪子、耳环、衣服,以及被褥枕头。
这些东西价值超过数百金。女子的父亲也很安心。这样过了一年多,狐狸突然对女子的父亲说:我要回山了,你女儿的嫁妆也差不多准备好了,赶快为她找个好女婿,我不会再来了。你女儿还是完璧之身,不要怀疑我一开始就乱来然后抛弃她。女子没有母亲,请邻居的妇女来检查,果然如此。这是我家乡近年来的事情,婢女和老妇们说得有根有据,竟然与乖癵还婢的事情差不多。狐狸迷惑人,从未听说过有这样的,这也是前世的缘分应该了结,前世的债务应该偿还吧?
杨雨亭说,登莱之间有个木匠,他的儿子十四五岁,长得非常漂亮,教他读书,也很聪明。一天,他从乡塾独自回家,遇到一个道士对他念咒,他立刻感到迷茫不自主,跟着道士一起走,到了山坳里的一座草庵,四周没有人,道士带他进房间,又对着他念咒,他心里突然明白了,但嘴巴紧闭不能说话,四肢无力不能动。道士又念咒,衣服自己脱掉了,道士把他扶到床上,抚摸依偎,用淫词调戏,正要靠近他时,突然跳起来坐回去,说:修道二百多年,竟然被这个狡猾的孩子毁了吗!沉思了很久,又躺在他旁边,全身打量,感慨地说:这么好的孩子,千年难遇,就算毁了我的道行,也不过再修炼二百年,有什么可惜的。他奋身逼近,形势已经无法避免,千钧一发之际,又转过头自言自语说:二百年的辛苦,也不容易。他抽身下床,站得像木鸡一样,突然抽出墙上的短剑,刺自己的手臂,血如泉涌,倚着呻吟大约一顿饭的时间,扔下剑对这个孩子说:你差点毁了我,我也差点毁了你,现在幸好都免了。又对着他念咒,这孩子感觉像解开了束缚,急忙起来穿衣服。道士带他出门外,指给他回家的路,口中吐出火焰,自己烧了草庵,转眼间就不见了,不知道他是妖还是仙。我认为妖魅纵欲,绝对不会有顾虑。这大概是谷饮严岩,多年胎息,偶然一念之差,魔障就产生了。幸好道力深厚,所以忽迷忽悟,能在悬崖勒马。老子说不见可欲,使心不乱,如果已经见了已经乱了,那么没有大智慧不能猛醒,没有大神通不能痛割。这个道士在欲海横流,势不可挡的情况下,竟然毅然决然,以痛苦断绝爱根,可以说是地狱劫中证天堂果了。他的转念可以学习,他的前事可以不论。
朱秋圃刚进翰林院时,租了横街的一所小宅子,最后面有几间破屋,用来存放杂物。一天他偶然进去查看,看到尘封的墙壁上仿佛有字迹,擦干净仔细看,是细楷书写的两首绝句,第一首说:红蕊几枝斜,春深道韫家,枝枝都看遍,原少并头花。第二首说:向夕对银缸,含情坐绮窗,未须怜寂寞,我与影成双。墨迹暗淡,大概已经多年了。还有一段行书,剥落残缺,看它的句格,好像是一首词,只有最后两句可以辨认,说:天孙莫怅阻银河,汝尚有牵牛相忆。不知道是谁家的娇女,寄感摽梅,却不怕人知道,濡毫题壁,也太放诞风流了。我说:摽梅三章,不是女子自己写的吗?秋圃说:旧说是这样,但心里总觉得有些不对劲,记得先儒有一种说法,说是女子的父母写的。查考这是宋戴岷隐的说法,这或许接近真相。倪余疆听了,说:仔细看词的最后两句,这大概是思妇的作品,遭遇了脱砯之变的人,两位先生都错了吧?后来秋圃揭换壁纸,又发现了几首诗,第一首说:门掩花空落,梁空燕不来,惟余双小婢,鞋印在青苔。第二首说:久已梳妆懒,香奁偶一开,自持明镜看,原让赵陽台。还有一首说:咫尺楼窗夜见灯,云山似阻几千层,居家翻作无家客,隔院真成退院僧,镜里容华空若许,梦中晤对亦何曾,侍儿劝织回文锦,懒惰心情病未能。那么余疆的说法就对了。后来为程文恭公诵读,文恭公沉思了很久,说:我知道了,我不说。然后说:每句话都带着负气,不被回应也是应该的。
李漱六说,有个佃户住在旷野旁边,一天晚上听到兵器格斗的声音,全家惊慌,爬上墙看,什么也没看到,但战斗的声音依旧,到鸡叫才停止,知道是鬼,第二天又这样。他们受不了这种吵闹,商量用火铳射击,果然听到啾啾的声音四散奔逃。然后屋上屋下,众声合噪说:他们劫持我们做人质,我们也劫持他们做人质,互相控告到社公那里,社公糊涂,劝我们互相抵消平息事情,都不肯服,所以在这里决胜负,关你们什么事,你们用火铳射击我们?现在我们一起来到你家,你们举起火铳我们就走,你们放下火铳我们又来,你们能每天晚上从黄昏到天亮,不停地发射火铳吗?他们觉得这话有道理,就跪拜道歉,准备了酒食纸钱送他们走。战斗的声音也从此停止了。不能不做的事情,不去做,是失去机会;不能不除的害,不去力争,是养痈。鬼不干扰人,人反而干扰鬼,鬼有理由了,这不是开门揖盗吗?孟子说过,乡邻有争斗的,披发缨冠去救他们,是糊涂的,即使关上门也可以。
伊松林舍人说,有个叫赵延洪的人,性格刚直,嫉恶如仇,经常当面指责别人的过错,毫不避讳。偶然看到邻居的妇女和年轻人说话,立刻告诉她的丈夫,丈夫侦查后发现确有此事,于是等他们私会时一起杀了他们,带着首级去官府告状,官府已经依法不予追究了。过了半年,赵延洪突然发狂自打,用邻居妇女的语气索命,竟然咬断自己的舌头死了。荡妇闲荡,确实有罪,但只有她的亲属可以抓她,只有她的丈夫可以杀她,不是乱臣贼子人人都可以诛杀的。而且失去的是一身的名节,玷污的是一家的门户,也不是神奸巨砵,弱肉强食,虐焰横煽,沉冤莫雪,让人人公愤的。按照隐恶扬善的道理,即使转告别人,也已经伤害了盛德。如果伯仁因我而死,尚且不免罪有所归,何况直接告诉她的丈夫,这是什么意思,难道不是激他一定要杀她吗?游魂作祟,当然不是没有理由的,看事情经过半年,才得以讨回公道,这一定是得到了神的许可,才执行天罚的。那么以揭发为正直,固然不是忠厚之道,也不是养福之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姑妄听之二(2)-注解
沧州:今河北省沧州市,古代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军事要地。
山门:寺庙的正门,通常指寺庙的入口。
石兽:古代寺庙或陵墓前常见的石雕动物,用以镇守或装饰。
讲学家:指古代以讲学为业的人,通常指学者或教师。
物理:此处指事物的道理或规律。
河兵:古代负责河道管理和防洪的士兵。
符箓:道教中用于驱邪、祈福的符咒。
魅:指鬼怪或邪灵。
狐女:传说中狐狸化身的女子,常与人类发生情感纠葛。
夙因:指前世的因果或宿命。
孀妇:指丧夫的寡妇。
狐之避雷劫:传说中狐狸为躲避天雷的惩罚而采取的行为。
完璧:原指完好无损的玉璧,此处比喻女子保持贞洁。
夙缘:前世的缘分。
夙债:前世的债务,指前世未了的因果。
乖癵:指行为怪异、不合常理。
媚人:指狐妖迷惑人类。
夙缘应了:前世的缘分应该了结。
夙债应偿:前世的债务应该偿还。
修道:指道士修炼道法,追求长生不老或成仙。
魔障:指修行过程中遇到的障碍或诱惑。
道力:指修行的功力或定力。
欲海横流:比喻欲望如洪水般难以控制。
楚毒:指极度的痛苦或折磨。
爱根:指对欲望的执着。
地狱劫中证天堂果:比喻在极度痛苦中证得解脱或觉悟。
摽梅:指女子到了适婚年龄而未嫁。
濡毫题壁:指用毛笔在墙壁上题诗。
放诞风流:指行为放纵、不拘礼法。
社公:指土地神或地方神。
愦愦:指糊涂、不明事理。
互抵息事:指双方互相让步以平息争端。
开门揖盗:比喻主动引入祸害。
被发缨冠:形容匆忙、慌乱的样子。
荡妇:指行为不检点的女子。
矴闲:指行为放荡、不守妇道。
隐恶扬善:指隐藏恶行,宣扬善行。
讦为直:指以揭发他人过错为正直。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姑妄听之二(2)-评注
这段古文通过多个故事,展现了古代社会中的各种现象和人物形象,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首先,故事中涉及到的寺庙、石兽、符箓等元素,反映了古代中国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寺庙作为宗教活动的中心,不仅是人们祈福的场所,也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石兽的存在则体现了古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神灵的崇拜。符箓的使用则展示了道教在民间的影响力,以及人们对超自然力量的信仰。
其次,故事中的人物形象鲜明,具有代表性。如讲学家和河兵的对话,展现了不同阶层人物对事物的不同理解和处理方式。讲学家代表了知识分子阶层,注重理论和逻辑推理;而河兵则代表了实践者,注重经验和实际效果。这种对比不仅丰富了故事情节,也反映了古代社会中的阶层差异和思维方式的不同。
再者,故事中的狐女和魅等超自然元素,体现了古代文学中的奇幻色彩和想象力。狐女作为传说中的神秘存在,既是诱惑的象征,也是智慧的化身。她们与人类的互动,不仅增添了故事的趣味性,也反映了古人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探索。魅的存在则体现了古人对邪恶力量的恐惧和对正义的追求。
最后,故事中的道德教训和人生哲理,具有深刻的历史价值。如少年掘妻墓的故事,警示人们不要轻信谣言,以免自食恶果;道士被魅所困的故事,则告诫人们要洁身自好,不可贪图小利。这些故事不仅具有娱乐性,更具有教育意义,反映了古代社会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
综上所述,这段古文通过丰富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展现了古代中国的文化传统、宗教信仰和社会现象,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魅力。
这段古文通过多个故事展现了古代社会中的伦理道德、宗教信仰以及人性中的欲望与克制。首先,狐妖与人类的故事反映了古代对狐妖的复杂态度,狐妖既有迷惑人类的一面,也有遵守道德的一面,体现了人与妖之间的微妙关系。其次,道士与少年的故事则揭示了修行者在面对欲望时的挣扎与抉择,道士最终选择自残以断绝欲望,展现了修行者对道义的坚守与对欲望的克制。
朱秋圃的故事则通过墙壁上的诗句,展现了古代女子的情感世界与对婚姻的无奈。诗句中的孤独与寂寞,反映了古代女性在婚姻中的被动地位与对自由的渴望。最后,赵延洪的故事则揭示了古代社会对道德与正义的追求,赵延洪因揭发他人过错而遭到报复,反映了古代社会对道德行为的复杂态度。
这些故事不仅展现了古代社会的伦理道德与宗教信仰,还揭示了人性中的欲望与克制、道德与正义的冲突。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社会对道德、欲望、正义等问题的深刻思考与复杂态度。这些故事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具有深刻的历史与文化意义,为我们理解古代社会提供了重要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