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五-姑妄听之一(2)

作者: 纪昀(1724年—1805年),字晓岚,清代文学家、学者,曾任《四库全书》总纂官。他以博学多才著称,是清代文坛的重要人物。

年代:成书于清代乾隆至嘉庆年间(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

内容简要:《阅微草堂笔记》是一部志怪小说集,共24卷。书中收录了大量神怪、奇闻、异事,内容涉及民间传说、官场轶事、因果报应等。纪昀以简洁生动的笔触,借鬼神之事讽喻社会现实,既有趣味性又富含哲理,是清代笔记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五-姑妄听之一(2)-原文

遗秉滞穗,寡妇 之利,其事远见于周雅。

乡村麦熟时,妇孺数十为群,随刈者之后,收所残剩,谓之拾麦。

农家习 以为俗,亦不复回顾,犹古风也。

人情渐薄,趋利若骛,所残剩者不足给,遂颇有盗窃攘夺,又浸婬而失其初意者矣。

故四五月间,妇女露宿者遍野,有数人在静海之东,日暮后趁凉夜行,遥见一处有灯火,往就乞饮,至则门庭华焕,僮仆皆鲜衣,堂上张灯设乐,似乎燕宾。

遥望三贵人据榻坐,方进酒行炙,众陈投止意,阍者为白,主人颔之,俄又呼回,似附耳有所嘱。

阍者出,引一媪悄语曰:此去城市稍远,仓卒不能致妓女,主人欲于同来女伴中,择端正者三人,侑酒荐寝,每人赠百金,其余亦各有犒赏。

媪为通词,犒赏当加倍。

媪密告众,众利得赀,怂恿幼妇应其请,遂引三人入,沐浴妆饰,更衣裙侍客。

诸妇女皆置别室,亦大有酒食,至夜分,三贵人各拥一妇入别院,阖家皆灭烛就眠,诸妇女行路疲困,亦酣卧不知晓,比日高睡醒,则第宅人物,一无所睹,惟野草矪矪,一望无际而已。

寻觅三妇,皆裸露在草间,所更衣裙已不见,惟旧衣抛十余步外,幸尚存。

视所与金皆纸铤,疑为鬼,而饮食皆真物,又疑为狐,或地近海滨,蛟螭水怪所为欤?

贪利失身 ,乃只博一饱,想其惘然相对,忆此一宵,亦大似邯郸枕上矣。

先兄晴湖则曰:舞衫歌扇,仪态万方,弹指繁华,总随逝水,鸳鸯社散之日,茫茫回首,旧事皆空。

亦与三女子裸露草间,同一梦醒耳。

岂但海市蜃楼,为顷刻幻景哉。

乌鲁木齐参将德君楞额,言向在甘州,见互控于张掖令者。

甲云造言污蔑,乙云有实证,讯其事,则二人本中表,甲携妻出塞,乙亦同行,至甘州东数十里,夜失道,遇一人似贵家仆,言此僻径少人,我主人去此不远,不如投止一宿,明日指路上官道。

随行三四里,果有小堡,其人入良久,出招手曰:官唤汝等入。

进门数重,见一人坐堂,问姓名籍贯。

指挥曰:夜深无宿饭,只可留宿,门侧小屋,可容二人,女子令与媪婢睡可也。

二人就寝后,隐隐闻妇唤声,暗中出视,摸索不得门,唤声亦寂,误以为耳偶鸣也。

比睡醒,则在旷野中,急觅妇,则在半里外树下,裸体反接,鬓乱钗横,衣裳挂在高枝上。

言一婢持灯导至此,有华屋数楹,婢媪数人,俄主人随至,逼同坐。

拒不肯,则婢媪合手抱持,解衣缚臂置榻上,大呼无应者,遂受其污。

天欲明,主人以二物置颈旁,屋宇顿失,身已卧沙石上矣。

视颈旁物,乃银二铤,各镌重五十两,其年号则崇祯,其县名则榆次,土蚀黑黯,真百年以外铸也。

甲戒乙勿言,约均分,后违约,乙怒诟争,其事乃泄。

甲夫妇虽坚不承,然诘银所自,则云拾得,又诘妇缚伤,则云搔破,其词闪烁,疑乙语未必诳也。

令笑遣甲曰:于律得遗失物,当入官,姑念尔贫,可将去。

又瞋视乙曰:尔所告如虚,则同拾得,当同送官,于尔无分。

所告如实,则此为鬼以酬甲妇,于尔更无分,再多言,且笞尔。

并驱之出,以不理理之,可谓善矣。

此与拾麦妇女事相类,一以巧诱,而以利移其心。

一以强胁,而以利消其怒。

其揣度人情,投其所好,伎俩亦略相等。

金重牛鱼,即沈陽鲟鳇鱼,今尚重之。

又重天鹅,今则不重矣。

辽重毗离,亦曰毗令邦,即宣化黄鼠,明人尚重之,今亦不重矣。

明重消熊栈鹿,栈鹿当是以栈饲养,今尚重之,消熊则不知为何物,虽极富贵家,问此名亦云未睹。

盖物之轻重,各以其时之好尚,无定准也。

记余幼时,人参珊瑚青金石,价皆不贵,今则日昂;绿松石碧鸦犀,价皆至贵,今则日减;云南翡翠玉,当时不以玉视之,不过如蓝田乾黄,强名以玉耳,今则以为珍玩,价远出真玉上矣。

又灰鼠旧贵白,今贵黑,貂旧贵长毳,故曰丰貂,今贵短毳;银鼠旧比灰鼠价略贵,远不及天马,今则贵几如貂;珊瑚旧贵鲜红如榴花,今则贵淡红如樱桃。

且有以白类车渠为至贵者。

盖相距五六十年,物价不同已如此,况隔越数百年乎?

儒者读周礼矯酱,窃窃疑之,由未达古今异尚耳。

八珍惟熊掌鹿尾为常见,驼峰出塞外,已罕矰矣。

此野驼之单峰,非常驼之双峰也。

猩唇则仅闻其名。

乾隆乙未,闵抚军少仪,矱余二枚,矲以锦函,似甚珍重,乃自额至颏,全剥而腊之,口鼻眉目,一一宛然,如戏场面具,不仅两唇,庖人不能治,转赠他友,其庖人亦未识。

又别赠人,不知转落谁氏,迄未晓其烹饪法也。

李又聃先生言,东光毕公,偶忘其名,官贵州通判时,运饷遇寇,血战阵亡者也,尝奉檄勘苗峒地界,土官盛宴款接,宾主各一磁盖杯置面前,土官手捧启视,则贮一蛊如蜈蚣蠕蠕旋动。

译者云:此蛊兰,开则生,兰谢则死,惟以兰蕊为食,至不易得。

今喜值兰时,搜岩剔穴,得其二,故必献生,表至敬也。

旋以盐末少许,洒杯中,覆之以盖,须臾启视,已化为水,湛然净绿,莹澈如琉璃,兰气扑鼻,用以代醯,香沁齿颊,半日后尚留余味,惜未问其何名也。

西域之果,蒲桃莫盛于土鲁番,瓜莫盛于哈密。

蒲桃京师贵绿者,取其色耳,实则绿色乃微熟,不能甚甘,渐熟则黄,再熟则红,熟十分则紫,甘亦十分矣。

此福松岩额驸–名福增格,怡府婿也,镇辟展时为余言。

瓜则充贡品者真出哈密,馈赠之瓜皆金塔寺产。

然贡品

亦只熟至六分有奇,途间封闭包束,瓜气自相郁蒸,至京可熟至八分,如以熟八九分者贮运,则蒸而霉烂矣。

余尝问哈密国王苏来满–额敏和卓之子,京师园户,以瓜子种植者,一年形味并存,二年味已改,惟形粗近,三年则形味俱变尽,岂地气不同欤?

苏来满曰:此地土暖泉甘而无雨,故瓜味浓厚。种于内地,固应少减,然亦养子不得法,如以今年瓜子明年种之,虽此地味亦不美,得气薄也,其法当以灰培瓜子,贮于不湿不燥之空仓,三五年后乃可用。年愈久则愈佳,得气足也。若培至十四五年者,国王之圃乃有之,民间不能待,亦不能久而不坏也。

其语似为近理,然其灰培之法,必有节度,亦必有宜忌,恐中国以意为之,亦未必能如所说。

裘超然编修言,杨勤悫公年幼时,往来乡塾,有绿衫女子,时乘墙缺窥之,或偶避入,亦必回眸一笑,若与目成,公始终不侧视。

一日拾块掷公曰:如此妍皮,乃裹痴骨。

公拱手对曰:钻穴矴墙,实所不解,别觅不痴者何如。

女子忽瞠目直视曰:汝狡黠如是,安能从尔索命乎?且待来生耳。

散发吐舌而去,自此不复见矣。

此足见立心端正,虽冤鬼亦无如何。又足见一代名臣,在童稚之年,已自树立如此也。

河间王仲颖先生,安溪李文贞公为先生改字曰仲退,然原字行已久,无人称其改字也,名之锐,李文贞公之高弟。经术湛深,而行谊方正,粹然古君子也。

乙卯丙辰间,余随姚安公在京师,先生犹官国子监助教,未能一见,至今怅然。

相传先生夜偶至邸后空院,拔所种菜菔下酒,似恍惚见人影,疑为盗,倏已不见,知为鬼魅,因以幽明异路之理,厉声责之。

闻丛竹中人语曰:先生邃于易,一陰一陽,天之道也,人出以昼,鬼出以夜,是即幽明之分,人居无鬼之地,鬼居无人之地,是即异路焉耳。故天地间无处无人,亦无处无鬼,但不相干,即不妨并育。使鬼昼入先生室,先生责之是也。今时已深更,地为空隙,以鬼出之时,入鬼居之地,既不炳烛,又不扬声,猝不及防,突然相遇,是先生犯鬼,非鬼犯先生,敬避似已足矣,先生何责之深乎?

先生笑曰:汝词直,姑置勿论。自拔菜菔而返,后以语门人,门人谓鬼既能言,先生又不畏怖,何不叩其姓字,暂假词色,问冥司之说,为妄为真,或亦格物之一道。

先生曰:是又人与鬼狎矣,何幽明异路之云乎?

郑慎人言,曩与数友往九鲤湖,宿仙游山家,夜凉未寝,出门步月,忽轻风泠然穿林而过,木叶簌簌,栖鸟惊飞。觉有种种花香,沁人心骨,出林后沿溪而去。水禽亦磔格乱鸣,似有所见,然凝睇无睹也。心知为仙灵来往。

次日,寻视林内,微雨新晴,绿苔如矵,步步皆印弓弯,又有跣足之迹,然总无及三寸者。溪边泥迹亦然。数之约二十余人,指点徘徊,相与叹异,不知是何神女也。

慎人有四诗纪之,忘留其稿,不能追忆矣。

慎人又言,一日庭花盛开,闻婢妪惊相呼唤,推窗视之,竞以手指桂树杪,乃一蛱蝶大如掌,背上坐一红衫女子,大如拇指,翩翩翔舞,斯须过墙去。邻家儿女,又惊相呼唤矣。此不知为何怪,殆所谓花月之妖欤?

说此事时,在刘景南家,景南曰:安知非闺阁游戏,以通草花朵中人物缚于蝶背而纵之耶?是亦一说。

慎人曰:实见小人在蝶背,有磬控驾驭之状,俯仰顾盼,意态生动,殊不类偶人也。是又不可知矣。

舅氏安公介然言,曩随高陽刘伯丝先生官瑞州,闻城西土神祠,有一泥鬼忽仆地,又一青面黑发鬼,衣装面貌与泥鬼相同,压于其下。视之则里中少年某,伪为鬼状也,已断脊死矣。

众相骇怪,莫明其故,久而有知其事者曰:某邻妇少艾,挑之为所詈,妇是日往母家,度必夜归过祠前,祠去人稍远,乃伪为鬼状伏像后,待其至而突掩之,将乘其惊怖昏仆,以图一逞。不虞神之见谴也。盖其妇弟预是谋,初不敢告人,事定后,乃稍稍泄之云。

介然公又言,有狂童荡妇相遇于河间文庙前,调谑无所避忌,忽飞瓦破其脑,莫知所自来也。

夫圣人道德,侔乎天地,岂如二氏之教,必假灵异而始信,必待护法而始尊哉。然神鬼癹呵,则理所应有,必谓朱锦作会元,由于前世修文庙,视圣人太小矣。必谓数仞宫墙,竟无灵卫,是又儒者之迂也。

三座塔–蒙古名古尔板苏巴尔。汉唐之营州柳城县,辽之兴中府也,今为喀刺沁右翼地。

金巡检言–裘文达公之侄婿,偶忘其名。有樵者山行遇虎,避入石穴中,虎亦随入,穴故嵌空而缭曲,辗转内避,渐不容虎,而虎必欲搏樵者,努力强入。樵者窘迫,见旁一小窦,仅足容身,遂蛇行而入,不意蜿蜒数步,忽睹天光,竟反出穴外,乃力运数石,窒虎退路,两穴并聚柴以焚之,虎被熏灼,吼震岩谷,不食顷死矣。

此事亦足为当止不止之戒也。

金巡检又言,巡检署中一太湖石,高出檐际,皴皱斑驳,孔窍玲珑,望之势如飞动,云辽金旧物也。

考金尝拆艮岳奇石,运之北行,此殆所谓卿云万态奇峰耶?然金以大定府为北京,今大宁城是也。辽兴中府,金降为州,不应置石于州治。是又疑不能明矣。

又相传京师兔儿山石,皆艮岳故物,余幼时尚见之。

余虎坊桥宅,为威信公故第,厅事东偏一石高七八尺,云是雍正中初造宅时所赐,亦移自兔儿山者。南城所有太湖石,此为第一,余又号孤石老人,盖以

此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五-姑妄听之一(2)-译文

遗留下来的稻穗,寡妇可以从中获利,这一现象早在《周雅》中就有记载。

乡村麦子成熟时,妇女和孩子们成群结队,跟在收割者后面,捡拾剩下的麦穗,这被称为拾麦。

农家习惯了这种做法,也不再回头看,这仍然是古代的风俗。

人情逐渐淡薄,人们追逐利益如飞鸟般急切,剩下的麦穗不足以满足需求,于是出现了盗窃和抢夺,逐渐失去了最初的意义。

因此,在四五月间,妇女们露宿在野外,有几个人在静海的东边,傍晚后趁着凉夜行走,远远看到一处有灯火,便前去乞讨饮水,到了那里发现门庭华丽,仆人们都穿着鲜艳的衣服,堂上张灯结彩,似乎在宴请宾客。

远远看到三位贵人坐在榻上,正在饮酒吃菜,众人表达了投宿的意愿,守门人进去通报,主人点头同意,不久又把他们叫回来,似乎在耳边嘱咐了什么。

守门人出来,悄悄对一位老妇人说:这里离城市较远,临时找不到妓女,主人想从同来的女伴中挑选三位端庄的女子,陪酒陪寝,每人赠送百金,其他人也有犒赏。

老妇人代为传达,犒赏会加倍。

老妇人悄悄告诉大家,大家贪图钱财,怂恿年轻女子答应请求,于是带了三个人进去,沐浴打扮,换上衣服侍奉客人。

其他妇女被安置在别的房间,也有丰盛的酒食,到了半夜,三位贵人各自拥着一位女子进入别院,全家都熄灯睡觉,妇女们因为旅途劳累,也酣睡到天亮,等到太阳高照醒来时,发现宅邸和人物都不见了,只有一片茫茫的野草。

寻找那三位女子,发现她们赤裸裸地躺在草丛中,换上的衣服不见了,只有旧衣服扔在十几步外,幸好还在。

看所给的金子都是纸做的,怀疑是鬼,但吃的食物都是真的,又怀疑是狐狸,或者靠近海边,是蛟龙水怪所为?

贪图利益而失去贞操,只换来一顿饱饭,想象她们茫然相对,回忆这一夜,也像是邯郸梦一样。

先兄晴湖说:舞衫歌扇,仪态万方,弹指繁华,总随逝水,鸳鸯社散之日,茫茫回首,旧事皆空。

这也与三位女子赤裸躺在草丛中,同一梦醒。

岂止海市蜃楼,是顷刻幻景。

乌鲁木齐参将德君楞额说,以前在甘州,看到有人在张掖县令面前互相控告。

甲说乙造谣污蔑,乙说有实证,询问事情经过,原来两人本是表兄弟,甲带着妻子出塞,乙也同行,到了甘州东边几十里处,晚上迷路,遇到一个人像是富贵人家的仆人,说这条偏僻的小路很少有人走,我家主人离这里不远,不如投宿一晚,明天指路上官道。

跟着走了三四里,果然有个小堡,那人进去很久,出来招手说:官人叫你们进去。

进了几道门,看到一个人坐在堂上,问姓名籍贯。

指挥说:夜深没有晚饭,只能留宿,门边的小屋可以容纳两个人,女子可以和女仆睡。

两人就寝后,隐隐听到妇女的呼唤声,黑暗中出来查看,摸索不到门,呼唤声也消失了,误以为是耳朵偶然鸣响。

等到睡醒,发现自己在旷野中,急忙寻找妻子,发现她在半里外的树下,赤裸被反绑,头发散乱,衣服挂在高枝上。

说是一个婢女拿着灯带她到这里,有几间华丽的房子,几个婢女和女仆,不久主人也来了,逼她同坐。

拒绝不肯,婢女和女仆一起抱住她,解开衣服绑住手臂放在床上,大声呼喊无人回应,于是被侮辱。

天快亮时,主人在她脖子旁放了两个东西,房子突然消失,自己已经躺在沙石上。

看脖子旁的东西,是两锭银子,各刻重五十两,年号是崇祯,县名是榆次,土蚀黑黯,真是百年以前铸造的。

甲告诫乙不要说出去,约定平分,后来违约,乙愤怒争吵,事情才泄露。

甲夫妇虽然坚决不承认,但问银子从哪里来,说是捡到的,又问妻子被绑的伤痕,说是抓破的,言辞闪烁,怀疑乙的话未必是假的。

县令笑着打发甲说:按法律捡到遗失物应该上交官府,姑且念你贫穷,可以拿走。

又瞪视乙说:如果你告的是假的,那么你们一起捡到,应该一起送官,你也没有份。

如果你告的是真的,那么这是鬼给甲妻子的报酬,你更没有份,再多说,就打你。

把他们赶出去,以不理睬的方式处理,可以说是很好了。

这与拾麦妇女的事类似,一个是用巧计引诱,用利益转移她们的心。

一个是用强力胁迫,用利益消除她们的愤怒。

他们揣摩人情,投其所好,手段也差不多。

金重牛鱼,即沈阳的鲟鳇鱼,现在仍然重视。

又重视天鹅,现在不重视了。

辽重视毗离,也叫毗令邦,即宣化的黄鼠,明朝人还重视,现在也不重视了。

明朝重视消熊栈鹿,栈鹿应该是用栈饲养,现在仍然重视,消熊则不知道是什么,即使是极富贵的人家,问这个名字也说没见过。

物品的轻重,各以其时的喜好为准,没有固定的标准。

记得我小时候,人参、珊瑚、青金石,价格都不贵,现在则日益昂贵;绿松石、碧鸦犀,价格都很贵,现在则日益下降;云南的翡翠玉,当时不把它当作玉,不过像蓝田的乾黄,勉强称为玉,现在则当作珍玩,价格远超真玉。

又灰鼠以前贵白色,现在贵黑色,貂以前贵长毛,所以叫丰貂,现在贵短毛;银鼠以前比灰鼠略贵,远不及天马,现在则贵得几乎像貂;珊瑚以前贵鲜红如石榴花,现在则贵淡红如樱桃。

而且有以白色像车渠为最贵的。

相距五六十年,物价变化已经如此,何况隔了几百年呢?

儒者读《周礼》中的矯酱,私下怀疑,是因为不了解古今喜好的不同。

八珍中只有熊掌和鹿尾常见,驼峰出塞外,已经很少见了。

这是野驼的单峰,不是常驼的双峰。

猩唇则只听说过名字。

乾隆乙未年,闵抚军少仪,送给我两枚,用锦盒装着,似乎很珍重,从额头到下巴,全部剥下并腊制,口鼻眉目,一一清晰,像戏场面具,不仅是两唇,厨师无法处理,转赠给其他朋友,他们的厨师也不认识。

又转赠给别人,不知最终落在谁家,至今不知道它的烹饪方法。

李又聃先生说,东光的毕公,偶尔忘记他的名字,在贵州任通判时,运送军饷遇到盗贼,血战阵亡,曾经奉命勘察苗峒地界,土官盛宴款待,宾主各面前放一个磁盖杯,土官手捧打开看,里面装着一只像蜈蚣的蛊虫蠕蠕转动。

翻译说:这是蛊兰,兰花开放时它生,兰花凋谢时它死,只以兰花蕊为食,非常难得。

现在正值兰花开放时,搜遍岩穴,找到两只,所以一定要献上活的,表示最高的敬意。

随即撒了一点盐末在杯中,盖上盖子,片刻后打开看,已经化为水,清澈碧绿,晶莹如琉璃,兰花香气扑鼻,用来代替醋,香味沁入齿颊,半天后还有余味,可惜没问它的名字。

西域的水果,葡萄以吐鲁番最为盛产,瓜以哈密最为盛产。

京师的葡萄贵绿色,取其颜色,实际上绿色是微熟,不太甜,逐渐成熟则变黄,再熟则变红,完全成熟则变紫,甜度也达到十分。

这是福松岩额驸——名福增格,怡府的女婿,镇守辟展时告诉我的。

瓜则作为贡品的真正出自哈密,馈赠的瓜都是金塔寺产的。

然而贡品

瓜果只熟到六分多一点,途中封闭包装,瓜果的气味相互蒸腾,到京城可以熟到八分,如果用熟到八九分的瓜果贮存运输,就会蒸熟而霉烂。

我曾经问哈密国王苏来满——额敏和卓的儿子,京城的园丁用瓜子种植,第一年形状和味道都保存完好,第二年味道已经改变,只有形状还大致相似,第三年形状和味道都完全改变了,难道是地气不同吗?

苏来满说:这里的土地温暖,泉水甘甜,而且没有雨水,所以瓜果的味道浓厚。种植在内地,味道自然会减少一些,但也因为种植方法不当,如果用今年的瓜子明年种植,即使在这里味道也不会好,因为得到的养分不足,正确的方法是用灰培瓜子,存放在不湿不燥的空仓库中,三五年后才能使用。时间越久越好,因为得到的养分充足。如果培到十四五年的,只有国王的花园才有,民间等不及,也不能长久保存而不坏。

他的话似乎有道理,但这种灰培的方法,一定有节制,也有宜忌,恐怕中国人随意去做,也未必能像他说的那样。

裘超然编修说,杨勤悫公年幼时,经常去乡塾,有一个穿绿衫的女子,时常从墙缝中偷看他,有时偶尔躲避进去,也必定回头一笑,好像与他眉目传情,杨公始终不侧目看她。

有一天她捡起一块石头扔向杨公说:这么漂亮的外表,却包裹着愚笨的骨头。

杨公拱手回答说:钻洞爬墙,实在不明白,不如去找不愚笨的人吧。

女子突然瞪大眼睛直视他说:你这么狡猾,怎么能从你那里索命呢?还是等来生吧。

她散开头发,吐出舌头离开了,从此再也没有出现。

这足以看出立心端正,即使是冤鬼也无可奈何。也足以看出一代名臣,在童年时期就已经如此自立。

河间王仲颖先生,安溪李文贞公为他改字为仲退,但原来的字已经用了很久,没有人称呼他的改字,名字叫锐,是李文贞公的高徒。他经学深厚,品行端正,是纯粹的古代君子。

乙卯丙辰年间,我随姚安公在京城,先生还在国子监担任助教,未能见到他,至今感到遗憾。

相传先生晚上偶然到府邸后的空院,拔下自己种的萝卜下酒,似乎恍惚看到人影,怀疑是盗贼,突然又不见了,知道是鬼魅,于是用幽明异路的道理,厉声责骂它。

听到竹丛中有人说:先生精通易经,阴阳是天道,人白天出来,鬼晚上出来,这就是幽明的分别,人住在没有鬼的地方,鬼住在没有人的地方,这就是异路。所以天地间无处无人,也无处无鬼,只要互不干扰,就可以共存。如果鬼白天进入先生的房间,先生责骂它是应该的。现在已经是深夜,地方是空的,以鬼出来的时间,进入鬼住的地方,既不点灯,又不发出声音,突然相遇,是先生冒犯了鬼,不是鬼冒犯了先生,恭敬地避开似乎已经足够了,先生为什么要这么严厉地责骂呢?

先生笑着说:你的话直率,暂且不论。自己拔下萝卜回去了,后来告诉门人,门人说鬼既然能说话,先生又不害怕,为什么不问它的姓名,暂时假装友好,问冥司的说法,是真是假,或许也是格物的一种方法。

先生说:这又是人与鬼亲近了,还说什么幽明异路呢?

郑慎人说,曾经和几个朋友去九鲤湖,住在仙游山的人家,夜里凉快没有睡觉,出门散步赏月,忽然一阵轻风穿过树林,树叶沙沙作响,栖息的鸟儿惊飞。感觉有各种花香,沁人心脾,走出树林后沿着溪流走去。水鸟也纷纷鸣叫,似乎看到了什么,但仔细看却什么也没有。心里知道是仙灵来往。

第二天,查看树林内,微雨刚停,绿苔如新,每一步都有弓形的脚印,还有赤脚的痕迹,但总长度不超过三寸。溪边的泥迹也是如此。数了数大约有二十多人,指点徘徊,互相感叹,不知道是什么神女。

慎人有四首诗记录这件事,但忘了留下草稿,无法回忆了。

慎人又说,有一天庭院里的花盛开,听到婢女们惊呼,推开窗户看,她们都指着桂树梢,原来有一只手掌大的蝴蝶,背上坐着一个拇指大小的红衫女子,翩翩起舞,一会儿飞过墙去。邻居家的孩子们也惊呼起来。这不知道是什么怪物,大概是所谓的花月之妖吧?

说这件事时,在刘景南家,景南说:怎么知道不是闺阁游戏,用通草花朵中的人物绑在蝴蝶背上放飞呢?这也是一种说法。

慎人说:确实看到小人在蝴蝶背上,有驾驭的姿态,俯仰顾盼,神态生动,完全不像是偶人。这又不可知了。

舅舅安公介然说,曾经随高陽刘伯丝先生在瑞州做官,听说城西的土神祠,有一个泥鬼突然倒下,又有一个青面黑发的鬼,衣着面貌与泥鬼相同,压在它下面。仔细看原来是村里的一个少年,假装成鬼的样子,已经断脊而死了。

大家都很惊讶,不知道原因,后来有知道这件事的人说:那个少年的邻居少妇,挑逗他被他骂了,少妇那天去娘家,估计晚上会经过祠堂前,祠堂离人稍远,于是假装成鬼的样子躲在像后,等她来了突然袭击她,想趁她惊慌昏倒时得逞。没想到被神明惩罚了。原来她的弟弟也参与了这件事,起初不敢告诉别人,事情结束后,才慢慢泄露出来。

介然公又说,有一个狂童和一个荡妇在河间文庙前相遇,调笑无所顾忌,突然飞来的瓦片打破了他们的头,不知道从哪里来的。

圣人的道德,与天地相等,难道像佛教和道教那样,必须借助灵异才能让人相信,必须依靠护法才能让人尊敬吗?然而神鬼的责骂,是理所应当的,如果说朱锦成为会元,是因为前世修了文庙,那就把圣人看得太小了。如果说几仞高的宫墙,竟然没有灵卫,那又是儒者的迂腐了。

三座塔——蒙古名叫古尔板苏巴尔。是汉唐时期的营州柳城县,辽代的兴中府,现在是喀刺沁右翼的地方。

金巡检说——裘文达公的侄女婿,一时忘了他的名字。有一个樵夫在山中遇到老虎,躲进石洞中,老虎也跟了进去,石洞本来就很狭窄曲折,樵夫辗转躲避,渐渐老虎进不去了,但老虎一定要抓住樵夫,努力强行进入。樵夫很窘迫,看到旁边有一个小洞,刚好能容身,于是像蛇一样爬进去,没想到蜿蜒几步,忽然看到天光,竟然从洞外出来了,于是用力搬了几块石头,堵住老虎的退路,两个洞口都堆了柴火焚烧,老虎被熏烤,吼声震动山谷,不到一顿饭的时间就死了。

这件事也足以作为当止不止的警示。

金巡检又说,巡检署中有一块太湖石,高出屋檐,皱纹斑驳,孔窍玲珑,看上去像要飞起来一样,据说是辽金时期的旧物。

考证金朝曾经拆了艮岳的奇石,运到北方,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卿云万态奇峰吧?然而金朝以大定府为北京,现在的大宁城就是。辽代的兴中府,金朝降为州,不应该在州治放置石头。这又让人疑惑不明了。

又相传京城的兔儿山石,都是艮岳的旧物,我小时候还见过。

我在虎坊桥的宅子,是威信公的旧居,厅堂东边有一块七八尺高的石头,据说是雍正年间初建宅子时赐予的,也是从兔儿山移来的。南城所有的太湖石,这是第一块,我又号孤石老人,因为

这里说的是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五-姑妄听之一(2)-注解

遗秉滞穗:指收割后遗留在田间的谷物,古人认为这是留给寡妇的福利。

周雅:指《诗经》中的《周南》和《召南》,这两部分诗歌反映了周代早期的社会风貌。

拾麦:指在麦收后,妇女和儿童在田间捡拾遗落的麦穗,是一种古老的习俗。

静海:地名,位于今天的天津市。

邯郸枕上:比喻虚幻的梦境,源自《庄子·齐物论》中的典故。

乌鲁木齐参将德君楞额:乌鲁木齐的参将,参将是清代的一种武官职衔。

甘州:古地名,今甘肃省张掖市。

崇祯:明朝最后一个皇帝的年号(1628-1644)。

榆次:古地名,今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

金重牛鱼:指沈阳的鲟鳇鱼,古代被视为珍品。

天鹅:古代被视为珍禽,常用于贡品或宴席。

毗离:即宣化黄鼠,古代被视为珍品。

消熊栈鹿:消熊指熊掌,栈鹿指用栈饲养的鹿,均为古代珍馐。

人参珊瑚青金石:古代珍贵的药材和宝石。

绿松石碧鸦犀:古代珍贵的宝石和犀角。

云南翡翠玉:云南出产的翡翠,古代被视为普通玉石,现代则被视为珍品。

灰鼠:指灰鼠皮,古代用于制作衣物。

丰貂:指长毛的貂皮,古代被视为珍贵。

银鼠:指银鼠皮,古代用于制作衣物。

珊瑚:古代珍贵的宝石,颜色多样。

八珍:古代八种珍贵的食材,包括熊掌、鹿尾等。

猩唇:指猩猩的嘴唇,古代被视为珍馐。

乾隆乙未:乾隆四十年(1775年)。

闵抚军少仪:指闵少仪,清代官员。

东光毕公:指毕沅,清代官员,曾任贵州通判。

苗峒:指苗族聚居的地区。

土鲁番:今新疆吐鲁番市,以葡萄闻名。

哈密:今新疆哈密市,以瓜果闻名。

福松岩额驸:指福增格,清代官员,怡亲王的女婿。

哈密国王苏来满:哈密国王苏来满是额敏和卓之子,哈密是古代西域的一个重要城市,额敏和卓是清朝时期的一位重要政治人物。

裘超然:裘超然是清朝的一位编修,编修是清朝的一种官职,主要负责编纂史书。

杨勤悫公:杨勤悫公是清朝的一位名臣,勤悫是他的谥号,表示他一生勤勉谨慎。

河间王仲颖先生:河间王仲颖先生是清朝的一位学者,河间是地名,仲颖是他的字,先生是对他的尊称。

安溪李文贞公:安溪李文贞公是清朝的一位学者,安溪是地名,文贞是他的谥号,表示他一生文雅贞洁。

郑慎人:郑慎人是清朝的一位文人,慎人是他的字。

九鲤湖:九鲤湖是位于中国福建省的一个著名湖泊,以风景秀丽著称。

刘景南:刘景南是清朝的一位文人,景南是他的字。

安公介然:安公介然是清朝的一位文人,介然是他的字。

高陽刘伯丝先生:高陽刘伯丝先生是清朝的一位学者,高陽是地名,伯丝是他的字,先生是对他的尊称。

瑞州:瑞州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江西省。

三座塔:三座塔是蒙古名古尔板苏巴尔,汉唐时期的营州柳城县,辽代的兴中府,今为喀刺沁右翼地。

金巡检:金巡检是清朝的一位官员,巡检是清朝的一种官职,主要负责地方治安。

裘文达公:裘文达公是清朝的一位名臣,文达是他的谥号,表示他一生文雅通达。

太湖石:太湖石是中国传统园林中常用的一种石材,以其形态奇特、纹理美观著称。

艮岳:艮岳是北宋时期的一座皇家园林,以其奇石著称。

大定府:大定府是金朝时期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辽宁省。

大宁城:大宁城是金朝时期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辽宁省。

兔儿山:兔儿山是位于中国北京的一座山,以其奇石著称。

威信公:威信公是清朝的一位名臣,威信是他的谥号,表示他一生威严信实。

孤石老人:孤石老人是作者自号,表示他对太湖石的喜爱和研究。

此云:此云,字面意思是‘这云’,但在古文中常用来比喻某种状态或情境,表达一种模糊、不确定或难以言说的意境。在文学作品中,此云常被用来象征某种情感或思想的朦胧状态,或指代某种难以捉摸的事物。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五-姑妄听之一(2)-评注

本文通过多个故事和典故,展现了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人情世故以及物产的珍贵与变迁。文章开篇以‘遗秉滞穗’的典故引出古代寡妇的福利,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怀。随后通过‘拾麦’的习俗,描绘了乡村生活的朴素与和谐,但随着社会变迁,人情渐薄,趋利若骛,甚至出现了盗窃攘夺的现象,揭示了社会风气的恶化。

文章中的‘静海之东’故事,通过妇女露宿、乞饮、被诱骗等情节,展现了古代社会中女性的弱势地位以及人性的贪婪与虚伪。故事中的‘三贵人’和‘媪’的形象,象征着权力与诱惑,而妇女们的遭遇则反映了她们在社会中的无助与无奈。这一故事不仅具有深刻的社会批判意义,也展现了古代文学中的奇幻色彩。

乌鲁木齐参将德君楞额的故事,则通过甲、乙二人的互控,揭示了古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故事中的‘鬼以酬甲妇’情节,既带有神秘色彩,又反映了古代社会中对鬼神的信仰与恐惧。这一故事不仅具有历史价值,也展现了古代文学中的道德教化功能。

文章的后半部分,通过对‘金重牛鱼’、‘天鹅’、‘毗离’等物产的描述,展现了古代社会对珍稀物品的追求与珍视。同时,通过对‘人参珊瑚青金石’、‘绿松石碧鸦犀’等物品价格变迁的描述,揭示了物产的珍贵与时代变迁的关系。这一部分不仅具有历史价值,也展现了古代社会对物质文化的重视。

最后,文章通过对‘八珍’、‘猩唇’等珍馐的描述,展现了古代社会对美食的追求与珍视。特别是‘猩唇’的故事,通过闵抚军少仪的赠礼,揭示了古代社会中对珍稀食材的珍视与烹饪技艺的传承。这一部分不仅具有文化价值,也展现了古代社会对美食文化的独特理解。

总体而言,本文通过多个故事和典故,展现了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人情世故以及物产的珍贵与变迁。文章不仅具有深刻的社会批判意义,也展现了古代文学中的奇幻色彩与道德教化功能。同时,通过对珍稀物品与美食的描述,揭示了古代社会对物质文化与美食文化的重视与追求。

这段文本通过多个小故事和对话,展示了清朝时期的社会风貌、文化习俗以及人们对自然和超自然现象的理解。首先,哈密国王苏来满关于瓜果种植的讨论,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农业技术的重视和对自然规律的探索。苏来满提到的灰培瓜子法,不仅体现了古人对农业技术的精细研究,也反映了他们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利用。

其次,杨勤悫公与绿衫女子的故事,展示了清朝时期人们对道德和品行的重视。杨勤悫公在面对女子的挑逗时,始终保持端正的态度,最终使得冤鬼也无法奈何他。这个故事不仅体现了杨勤悫公的高尚品德,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道德行为的推崇。

河间王仲颖先生与鬼魅的对话,则展示了清朝时期人们对幽明异路的理解。鬼魅的言辞虽然直白,但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阴阳之道的认识。仲颖先生对鬼魅的宽容态度,体现了他对幽明异路的理解和尊重。

郑慎人的故事则展示了清朝时期人们对自然和超自然现象的好奇和探索。他在九鲤湖的经历,不仅让他感受到了仙灵的存在,也让他对自然的神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种对自然和超自然现象的好奇和探索,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未知世界的向往和敬畏。

最后,安公介然的故事则展示了清朝时期人们对道德和法律的尊重。他在瑞州的经历,不仅让他看到了神鬼的惩罚,也让他对道德和法律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认识。这种对道德和法律的尊重,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正义和秩序的追求。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通过多个小故事和对话,展示了清朝时期的社会风貌、文化习俗以及人们对自然和超自然现象的理解。这些故事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道德观念和文化习俗,也展示了人们对自然和超自然现象的探索和敬畏。

‘此云’这一表达在古文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首先,从字面上看,‘此云’指的是眼前的云,但在文学创作中,它往往超越了字面的意义,成为一种象征或隐喻。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常常象征着变化无常、难以捉摸的事物,因此‘此云’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对现实或情感的模糊表达,暗示了作者内心的复杂情感或对某种情境的难以言说的感受。

从文化背景来看,‘此云’的使用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对自然景物的深刻感悟和象征性运用。云作为一种自然现象,常常被用来比喻人生的无常、世事的变幻,或是情感的飘忽不定。在诗歌和文学作品中,云的形象常常与离别、思念、忧愁等情感联系在一起,成为一种富有诗意的表达方式。

从艺术特色来看,‘此云’的运用体现了古代文人对语言的精炼和含蓄美的追求。通过简单的两个字,作者能够传达出复杂的情感和思想,这种表达方式既简洁又富有深意,符合中国古代文学‘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学追求。‘此云’的使用不仅增强了文本的艺术感染力,也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使读者能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共鸣和联想。

从历史价值来看,‘此云’这一表达方式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早在《诗经》中,云就被用来象征情感和命运的变化,而在后来的唐诗宋词中,云的形象更是被广泛运用,成为表达情感和思想的重要意象。因此,‘此云’不仅是一种文学表达方式,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重要的象征符号,反映了古代文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总的来说,‘此云’这一表达在古文中具有多重意义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既是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也是对情感和思想的象征性表达,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精炼和含蓄之美。通过对‘此云’的赏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文人的情感世界和他们对自然与人生的独特感悟。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五-姑妄听之一(2)》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5097.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