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二-槐西杂志二(1)

作者: 纪昀(1724年—1805年),字晓岚,清代文学家、学者,曾任《四库全书》总纂官。他以博学多才著称,是清代文坛的重要人物。

年代:成书于清代乾隆至嘉庆年间(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

内容简要:《阅微草堂笔记》是一部志怪小说集,共24卷。书中收录了大量神怪、奇闻、异事,内容涉及民间传说、官场轶事、因果报应等。纪昀以简洁生动的笔触,借鬼神之事讽喻社会现实,既有趣味性又富含哲理,是清代笔记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二-槐西杂志二(1)-原文

五十金。怪其太厚,固诘其由,西商密语曰:我与尔妇最相昵,尔不知也。尔妇垂殁,私以尔托我,我不忍负于死者,故资尔归里。此人怒掷于地,竟格斗至讼庭。二事相去不一月。

相国温 公时镇乌鲁木齐,一日宴僚佐于秀野亭,座间论及,前竹山令陈题桥曰:一不以贫富易交 ,一不以死生负约,是虽小人,皆古道可风也。公颦蹙曰:古道诚然,然张一科曷可风耶?后杀妻者拟抵,而谳语甚轻;赠金者拟杖,而不云枷示。公沉思良久,慨然曰:皆非法也,然人情之薄久矣,有司如是上,即如是可也。

嘉祥曾映华言,一夕秋月澄明,与数友散步场圃外,忽旋风滚滚,自东南来,中有十余鬼,互相牵曳,且殴且詈,尚能辨其一二语,似争朱陆异同也。门户之祸,乃下彻黄泉乎?

去去复去去,凄恻门前路,行行重行行,辗转犹含情,含情一回首,见我窗前柳,柳北是高楼,珠帘半上钩,昨为楼上女,帘下调鹦鹉,今为墙外人,红泪沾罗巾,墙外与楼上,相去无十丈,云何咫尺间,如隔千重山,悲哉两决绝,从此终天别,别鹤空徘徊,谁念鸣声哀,徘徊日欲晚,决意投身返,手裂湘裙裾,泣寄稿砧书,可怜帛一尺,字字血痕赤,一字一酸吟,旧爱牵人心,君如收覆水,妾罪甘鞭捶,不然死君前,终胜生弃捐,死亦无别语,愿葬君家土,傥化断肠花,犹得生君家。

右见永乐大典,题曰李芳树刺血诗。不著朝代,亦不详芳树始末,不知为所自作如窦玄妻诗,为时人代作如焦仲卿妻诗也。世无传本,余校勘四库,偶见之,爱其缠绵 悱恻,无一毫怨怒之意,殆可泣鬼神,令馆吏录出一纸,久而失去。今于役滦陽,检点旧帙,忽于小箧内得之,沈湮数百年,终见于世,岂非贞魂怨魄,精贯三光,有不可磨灭者乎?陆耳山副宪曰:此诗次韩蕲王孙女诗。前彼在宋末,则芳树必宋人,以例推之,想当然也。

舅氏安公实斋,一夕就寝,闻室外扣门声。问之不答,视之无所见。越数夕,复然,又数夕,他室亦复然,如是者十余度,亦无他故。后村中获一盗,自云我曾入某家十余次,皆以人不睡而返。问其日皆合。始知鬼报盗警也。故瑞不必为祥,妖不必为灾,各视乎其人。

明永乐二年,迁江 南大姓实畿辅,始祖椒坡公,自上元徙献县之景城,后子孙繁衍,析居崔庄,在景城东三里。今土人以仕宦科第多在崔庄,故皆称崔庄纪,举其盛也。而余族则自称景城纪,不忘本也。椒坡公故宅在景城,崔庄间,兵燹久圮,其址属族叔楘庵家,楘庵从余受经,以乾隆丙子举乡试,拟筑室移居于是。先姚安公为预题一联曰:当年始祖初迁地,此日云孙再造家。后室不果筑,而姚安公以甲申八月弃诸孤,卜地惟是处吉。因割他田易诸婺庵而葬焉,前联如公自谶也。事皆前定,岂不信哉。

侍姬沈氏,余字之曰明睠。其祖长洲人,流寓河间,其父因家焉。生二女,姬其次也,神思朗彻,殊不类小家女。常私语其姊曰:我不能为田家妇,高门华族,又必不以我为妇,庶几其贵家媵乎?其母微闻之,竟如其志。性慧黠,平生未尝忤一人,初归余时,拜见马夫人,马夫人曰:闻汝自愿为人媵,媵亦殊不易为。敛衽对曰:惟不愿为媵,故媵难为耳,既愿为媵,则媵亦何难。故马夫人始终爱之如娇女,尝语余曰:女子当以四十以前死,人犹悼惜,青裙白发作孤雏腐鼠,吾不愿也。亦竟如其志,以辛亥四月二十五日卒,年仅三十。初仅识字,随余检点图籍,久遂粗知文义,亦能以浅语成诗。临终,以小照付其女,口诵一诗,请余书之曰:三十年来梦一场,遗容手付女收藏,他时话我生平事,认取姑苏沈五娘。泊然而逝。方病剧时,余以侍值圆明园,宿海淀槐西老屋,一夕,恍惚两梦之,以为结念所致耳。既而知其是夕晕绝,移二时乃苏,语其母曰:适梦至海淀寓所,有大声如雷霆,因而惊醒。余忆是夕,果壁上挂瓶绳断堕地,始悟其生魂果至矣。故题其遗照有曰:几分相似几分非,可是香魂月下归,春梦 无痕时一瞥,最关情处在依稀。又曰:到死春蚕尚有丝,离魂倩女不须疑,一声惊破梨花梦,恰记铜瓶坠地时。即记此事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二-槐西杂志二(1)-译文

五十两银子。觉得给得太多了,就追问原因,西商悄悄说:我和你妻子关系最亲密,你不知道。你妻子临终前,私下把你托付给我,我不忍心辜负死者,所以资助你回家。这个人愤怒地把银子扔在地上,竟然打斗到了法庭。这两件事相隔不到一个月。

相国温公当时镇守乌鲁木齐,一天在秀野亭宴请僚属,席间谈到这件事,前竹山令陈题桥说:一个不因贫富改变交情,一个不因生死违背约定,虽然是普通人,但都有古人的风范。温公皱着眉头说:古人的风范确实如此,但张一科怎么能算有风范呢?后来杀妻的人被判死刑,但判决很轻;赠金的人被判杖刑,但没有说枷号示众。温公沉思了很久,感慨地说:都不合法,但人情淡薄已经很久了,官员这样处理,也就这样吧。

嘉祥的曾映华说,一个秋夜月亮很明亮,和几个朋友在场圃外散步,忽然一阵旋风滚滚而来,里面有十几个鬼,互相拉扯,又打又骂,还能听出一两句,好像在争论朱熹和陆九渊的不同。门户之争,竟然到了黄泉之下吗?

去去复去去,凄恻门前路,行行重行行,辗转犹含情,含情一回首,见我窗前柳,柳北是高楼,珠帘半上钩,昨为楼上女,帘下调鹦鹉,今为墙外人,红泪沾罗巾,墙外与楼上,相去无十丈,云何咫尺间,如隔千重山,悲哉两决绝,从此终天别,别鹤空徘徊,谁念鸣声哀,徘徊日欲晚,决意投身返,手裂湘裙裾,泣寄稿砧书,可怜帛一尺,字字血痕赤,一字一酸吟,旧爱牵人心,君如收覆水,妾罪甘鞭捶,不然死君前,终胜生弃捐,死亦无别语,愿葬君家土,傥化断肠花,犹得生君家。

这首诗见于《永乐大典》,题目是《李芳树刺血诗》。没有记载朝代,也不知道李芳树的生平,不知道是像窦玄妻诗那样自己写的,还是像焦仲卿妻诗那样是当时人代写的。世上没有传本,我校勘《四库全书》时偶然看到,喜欢它缠绵悱恻,没有一点怨怒的意思,几乎可以感动鬼神,让馆吏抄录了一份,后来丢失了。现在在滦阳任职,整理旧书,忽然在小箱子里找到了它,埋没了几百年,终于重见天日,难道不是贞魂怨魄,精贯三光,有不可磨灭的东西吗?陆耳山副宪说:这首诗排在韩蕲王孙女诗后面。前面那首在宋末,那么李芳树一定是宋人,以此类推,应该是这样。

舅舅安实斋,一天晚上睡觉,听到外面敲门声。问是谁没有回答,看外面什么也没有。过了几晚,又这样,又过了几晚,别的房间也这样,这样十几次,也没有别的事。后来村里抓到一个盗贼,自己说曾经进过某家十几次,都因为人没睡着就回去了。问他的日子都吻合。才知道是鬼在报警。所以瑞兆不一定是吉兆,妖异不一定是灾祸,要看是什么人。

明永乐二年,迁江南大姓充实京畿,始祖椒坡公,从上元迁到献县的景城,后来子孙繁衍,分居崔庄,在景城东三里。现在当地人因为仕宦科第多在崔庄,所以都称崔庄纪,是举其盛况。而我们家族则自称景城纪,不忘本。椒坡公的故居在景城和崔庄之间,战乱后早已倒塌,旧址属于族叔楘庵家,楘庵跟我学经,在乾隆丙子年中了乡试,打算在那里建房子搬家。先父姚安公预先写了一副对联:当年始祖初迁地,此日云孙再造家。后来房子没建成,姚安公在甲申八月去世,卜地只有这里吉利。于是割了别的田地和楘庵交换,把他葬在那里,前联就像他自己预言的一样。事情都是前定的,难道不是真的吗?

侍妾沈氏,我给她取字叫明睠。她的祖先是长洲人,流落到河间,她父亲就在那里安家了。生了两个女儿,她是第二个,神思清明,不像小户人家的女儿。常常私下对她姐姐说:我不能做农家的媳妇,高门大户又一定不会娶我,大概只能做贵族的妾吧?她母亲隐约听到了,竟然如了她的愿。她聪明机灵,一生没有得罪过一个人,刚嫁给我时,拜见马夫人,马夫人说:听说你自愿做妾,妾也不容易做。她恭敬地回答:正因为不愿意做妾,所以妾难做,既然愿意做妾,妾又有什么难的。所以马夫人一直像疼爱女儿一样疼爱她,曾经对我说:女子应该在四十岁以前死,人们还会悼念惋惜,穿着青裙白发作孤雏腐鼠,我不愿意。也如了她的愿,在辛亥年四月二十五日去世,年仅三十岁。起初只认识字,跟着我整理书籍,后来渐渐懂得文义,也能用浅显的语言写诗。临终前,把一张小像交给女儿,口诵一首诗,请我写下来:三十年来梦一场,遗容手付女收藏,他时话我生平事,认取姑苏沈五娘。然后安详地去世了。她病重时,我因为值班在圆明园,住在海淀槐西老屋,一天晚上,恍惚梦到她两次,以为是思念所致。后来知道她那天晚上晕倒,过了两个时辰才醒,对她母亲说:刚才梦到海淀的住处,有像雷霆一样的声音,就惊醒了。我想起那天晚上,果然墙上挂的瓶子绳子断了掉在地上,才明白她的生魂真的来了。所以在她遗照上题诗说:几分相似几分非,可是香魂月下归,春梦无痕时一瞥,最关情处在依稀。又说:到死春蚕尚有丝,离魂倩女不须疑,一声惊破梨花梦,恰记铜瓶坠地时。就是记这件事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二-槐西杂志二(1)-注解

狐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狐魅通常指狐狸精,是一种能够变化成人的妖怪,常被描绘为美丽而狡猾的女性形象,能够迷惑人类。

诗经:《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歌,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易经:《易经》又称《周易》,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占卜书籍,也是中国哲学的重要经典之一,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宇宙观。

擘窠书:擘窠书是一种书法艺术形式,指的是在石头上刻写大字,通常用于碑文或匾额。

罗刹成佛:罗刹在佛教中指恶鬼,成佛则是指达到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罗刹成佛的故事常用来比喻恶人改邪归正,最终获得救赎。

青泥莲花:青泥莲花是一种比喻,用来形容在恶劣环境中依然保持纯洁和高尚品质的人。

乌鲁木齐:乌鲁木齐是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首府,位于天山北麓,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城市。

宁夏布商:宁夏是中国的一个自治区,以回族为主,布商指的是从事布料贸易的商人。

迪化厅:迪化是乌鲁木齐的旧称,迪化厅指的是清朝时期在乌鲁木齐设立的行政机构。

古道:指古代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强调忠诚、信义、仁爱等传统美德。

张一科:文中提到的一个人物,具体身份不详,但其行为被用来讨论道德和法律的关系。

朱陆异同:指朱熹和陆九渊的哲学思想差异,朱陆之争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议题。

永乐大典:明朝永乐年间编纂的一部大型百科全书,收录了大量古代文献。

李芳树刺血诗:一首古代诗歌,作者不详,内容表达了对爱情的忠贞和牺牲。

景城纪:指纪晓岚家族的祖籍地,纪晓岚是清朝著名的文学家和官员。

明睠:纪晓岚的侍姬,以其聪明才智和对文学的爱好而闻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二-槐西杂志二(1)-评注

这段古文通过多个小故事,展现了古代社会的多样性和人性的复杂性。每个故事都蕴含着深刻的道德教训和文化内涵。

第一个故事中,狐魅的形象被用来讽刺那些表面上追求文艺但实际上粗俗无知的人。通过狐魅的行为,作者批评了那些只注重形式而不注重实质的文艺爱好者。

第二个故事中,宁逊公的遭遇揭示了幻术和狐魅的神秘力量,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技艺高超者的尊重和依赖。宁逊公的技艺虽然高超,但最终却被幻术所迷惑,这暗示了技艺与道德之间的复杂关系。

第三个故事中,娈童的悔恨和逃离反映了古代社会对性别角色的严格限制和对同性恋的排斥。娈童的悔恨不仅是对自己行为的反思,也是对当时社会道德观念的挑战。

第四个故事中,张四喜与狐女的婚姻揭示了人与异类之间的复杂关系。狐女的忠诚和善良超越了人类的偏见,最终以德报怨,展现了人性的光辉。

第五个故事中,少妇的善举体现了对遗孤的关爱和对人性的信任。狐女的形象再次出现,暗示了异类也可能具有高尚的品质。

第六个故事中,何某的怪异行为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何某的行为虽然极端,但也反映了人们对性癖的宽容和理解。

最后一个故事中,张一科的悲剧揭示了婚姻中的背叛和复仇。张一科的行为虽然极端,但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婚姻忠诚的重视。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多个小故事,展现了古代社会的多样性和人性的复杂性。每个故事都蕴含着深刻的道德教训和文化内涵,反映了作者对人性、道德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这段文本通过多个故事和事件,展示了古代社会的道德观念、法律实践以及个人命运的无常。首先,文中提到的两个事件——一个因妻子临终托付而赠金,另一个因妻子被杀而愤怒争斗,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忠诚和信义的重视。这些故事不仅揭示了个人道德选择的重要性,也反映了法律在处理这些道德问题时的复杂性和灵活性。

其次,文中提到的李芳树刺血诗,虽然作者和具体背景不详,但其内容表达了对爱情的忠贞和牺牲,这种情感在古代文学中极为常见,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爱情和婚姻的重视。诗歌的缠绵悱恻,无一毫怨怒之意,显示了作者对爱情的深刻理解和表达,这种情感的表达方式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再者,文中关于纪晓岚家族的描述,不仅展示了家族的迁徙和发展,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家族和血缘关系的重视。纪晓岚作为清朝著名的文学家和官员,其家族的历史和成就,是研究清朝社会和文化的重要资料。

最后,文中关于明睠的描述,展示了一个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智慧和才华。明睠不仅聪明才智,而且对文学有深厚的兴趣和造诣,她的生活和命运,反映了当时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以及她们在文学和文化中的贡献。

总体而言,这段文本通过多个故事和事件,深入探讨了古代社会的道德观念、法律实践、个人命运以及女性角色等多个方面,具有重要的文化和历史价值。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二-槐西杂志二(1)》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5085.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