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纪昀(1724年—1805年),字晓岚,清代文学家、学者,曾任《四库全书》总纂官。他以博学多才著称,是清代文坛的重要人物。
年代:成书于清代乾隆至嘉庆年间(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
内容简要:《阅微草堂笔记》是一部志怪小说集,共24卷。书中收录了大量神怪、奇闻、异事,内容涉及民间传说、官场轶事、因果报应等。纪昀以简洁生动的笔触,借鬼神之事讽喻社会现实,既有趣味性又富含哲理,是清代笔记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九-滦阳续录一(2)-原文
莲以夏开,惟避暑山庄之莲至秋乃开,较长城以内迟一月有余。
然花虽晚开,亦复晚谢,至九月初旬,翠盖红衣,宛然尚在。
苑中每与菊花同瓶对插,屡见于圣制诗中。
盖塞外地寒,春来较晚,故夏亦花迟,至秋早寒,而不早凋,则莫明其理。
今岁恭读圣制诗注,乃知苑中池沼,汇武列水之三源,又引温 泉以注之,暖气内涵,故花能耐冷也。
戴遂堂先生,讳亨,姚安公癸已同年也。
罢齐河令归,尝馆余家。
言其先德本浙江 人,心思巧密,好与西洋人争胜,在钦天监与南怀仁忤–怀仁西洋人,官钦天监正,遂徙铁岭,故先生为铁岭人。
言少时见先人造一鸟铳,形若琵琶,凡火药铅丸皆贮于铳脊,以机轮开闭,其机有二,相衔如牝牡,扳一机则火药铅丸自落筒中,第二机随之并动,石激火出而铳发矣。
计二十八发,火药铅丸乃尽,始需重贮,拟献于军营,夜梦一人诃责曰:上帝好生,汝如献此器,使流布人间,汝子孙无噍类矣。
乃惧而不献。
说此事时,顾其侄秉瑛–乾隆乙丑进士,官甘肃高台知县,曰:今尚在汝家乎?可取来一观。
其侄曰:在户部学习 时,五弟之子窃以质钱,已莫可究诘矣。
其为实已亡失,或爱惜不出,盖不可知。
然此器亦奇矣。
诚谋英勇公因言,征乌什时,文成公与毅勇公明公,犄角为营,距寇垒约里许,每相往来,辄有铅丸落马前后,幸不为所中耳。
度鸟铳之力,不过三十余步,必不相及,疑沟中有伏,搜之无见。
皆莫明其故,破敌之后,执俘讯之,乃知其国宝器有二铳,力皆可及一里外,搜索得之,试验不虚。
与毅勇公各分其一,毅勇公征缅甸殁于阵,铳不知所在。
文成公所得今尚藏于家,究不知何术制作也。
宋代有神臂弓,实巨弩也,立于地而踏其机,可三百步外贯铁甲,亦曰克敌弓。
洪容斋试词科有克敌弓铭是也。
宋军拒金,多倚此为利器,军法不得遗失一具。
或败不能携,则宁碎之,防敌得其机轮仿制也。
元世祖灭宋,得其式,曾用以制胜,至明乃不得其传。
惟永乐大典尚全载其图说,然其机轮一事一图,但有长短宽窄之度,与其牝牡凸凹之形,无一全图。
余与邹念乔侍郎穷数日之力,审谛逗合,讫无端绪,余欲钩摹其样,使西洋人料理之,先师刘文正公曰:西洋人用意至深,如算术借根法,本中法,流入西域,故彼国谓之东来法,今从学算,反秘密不肯尽言,此弩既相传利器,安知不陰图以去,而以不解谢我乎?
永乐大典贮在翰苑,未必后来无解者,何必求之于异国。
余与念乔乃止。
维此老成,瞻言百里,信乎?所见者大也。
贝勒春晖主人言,热河碧霞元君庙–俗谓之娘娘庙,两庙塑地狱变相,西厢一鬼卒,惨淡可畏,俗所谓地方鬼也。
有人见其出买杂物,如柴炭之类,往往堆积于庙内。
问之土人信然,然不为人害,亦习 而相忘。
或曰鬼不烹饪,是安用此?
左传曰:石不能言,物或凭焉;其他精怪欤?
恐久且为患,当早图之。
余谓天地之大,一气化生,深山大泽,何所不有,热河穹崖巨壑,密迩民居,人本近彼,彼遂近人,于理当有之。
抑或草木之妖,依其本质,狐狸之属,原其故居,借形幻化,丽诸土偶,于理当亦有之。
要皆造物所并育也。
圣人以魑魅魍魉铸于禹鼎,庭氏方相列于周官,去其害民者而已。
原未尝尽除异类,既不为害,自可听其去来。
海客狎鸥,忽翔不下,机心一起,机心应之,或反胶胶扰扰矣。
宛平陈鹤龄,名永年,本富主,后稍落。
其弟永泰先亡,弟妇求析箸,不得已从之。
弟妇又曰:兄公男子能经理,我一孀妇,子女又幼,乞与产三分之二。
亲族皆曰不可。
鹤龄曰:弟妇言是,当从之,弟妇又以孤寡,不能征逋负,欲以赀财当二分,而己积年未偿借券,并利息计算,当鹤龄之一分,亦曲从之。
后借券皆索取无著,鹤龄遂大贫。
此乾隆丙午事也。
陈氏先无登科者,是年鹤龄之子三立,竟举于乡。
放榜之日,余同年李步玉居与相近,闻之喟然曰:天道固终不负人。
南皮张浮槎,名景运,即著秋坪新语者也。
有一子早亡,其妇缢以殉。
缢处壁上,有其子小像,高尺余,眉目如生,其迹似画非画,似墨非墨。
妇固不解画,又无人能为追写,且寝室亦非人所能到,是时亲党 毕集,均莫测所自来。
张氏纪氏为世姻,纪氏之女适张者数十人,张氏之女适纪者亦数十人,众目同观,咸诧为异。
全谓此烈妇精诚之至极,不为异也。
盖神之所注,气即聚焉,气之所聚,神亦凝焉,神气凝聚,象即生焉,象之所丽,迹即著焉。
生者之神气动乎此,亡者之神气应乎彼,两相翕合,遂结此形。
故曰缘心生象,又曰至诚则金石为开也。
浮槎录其事迹,征士大夫之歌咏,余拟为一诗,而其理精微,笔力不足以阐发,凡数易稿,皆不自惬,至今耿耿于心,姑录于此,以昭幽明之感,诗则期诸异日焉。
神仙服饵,见于杂书者之一,或亦偶遇其人,然不得其法,则反能为害。
戴遂堂先生言,尝见一人服松脂十余年,肌肤充溢,精神强固,自以为得力,然久而觉腹中小不适,又久而病燥结,润以麻仁之类不应,攻以硝黄之类,所遗者细仅一线。
乃悟松脂粘挂于肠中,积渐凝结愈厚,则其窍愈窄,故束而至是也。
无药可医,竟困顿至死。
又见一服硫黄者,肤裂如磔,置冰上痛乃稍减。
古诗服药求神仙,多为药所
误,岂不信哉。
长城以外,万山环抱,然皆坡陀如冈阜,至王家营迤东,则嶔崎秀拔,皴皱皆含画意。盖天开地献,灵气之所钟故也。
有罗汉峰,宛似一僧趺坐,头顶胸腹臂肘历历可数;
有磬锤峰,即水经注所称武列水,侧有孤石云举者也,上丰下锐,屹若削成,余修热河志时,曾蹑梯挽绠至其下,乃无数石卵与碎砂凝结而成,亘古不圮,莫明其故;
有双塔峰,亭亭对立,远望如两浮图拔地涌出,无路可上,或夜闻上有钟磬经呗声,昼亦时有片云往来。
乾隆庚戌,命守吏构木为梯,遣人登视,一峰周围一百六步,上有小屋,屋中一几一香炉,中供片石,镌王仙生三字。
一峰周围六十二步,上种韭二畦,塍畛方正,如园圃之所筑,是决非人力所到,不谓之仙踪灵迹不得矣。
耳目之前,惝恍莫测尚如此,讲学家执其私见,动曰:此理之所无,不亦颠乎。
距双塔峰里许有关帝庙,住持僧悟真云:乾隆壬寅,一夜 大雷雨,双塔峰坠下一石佛,今尚供庙中,然仅粗石一片,其一面略似佛形而已。
此事在庚戌前八年,毋乃以此峰尚有灵异,欲引而归诸彼法欤?疑以传疑,并附著之。
同年蔡芳三言,尝与诸友游西山,至深处见有微径,试缘而登,寂无居人,只破屋数间,苔侵草没,视壁上大书一我字,笔力险劲。
因入观之,后有字迹,谛审乃二诗,其一曰:溪头散步遇邻家,邀我同尝嫩蕨芽,携手贪论南渡事,不知触折亚枝花。
其二曰:酒酣醉卧老松前,露下空山夜悄然,野鹿经年真见熟,也来分我绿苔眠。
不著年月姓名,味其词意,似前代遗民。
或以为仙笔,非也。
又表弟安中宽,昔随木商出古北口,因访友至古尔板苏巴尔汉–俗称三座塔,即唐之营州,辽之兴中府也。
居停主人云,山家尝捕得一鹿,方缚就涧边屠割,忽绳寸寸断,蹶然逸去。
遥见对山一戴笠人,似举手指画,疑其以术禁制之。
是山陡立,古无人踪,或者其仙欤。
先师何励庵先生讳琇,雍正癸丑进士,官至宗人府主事,宦途坎坷,贫病以终,著有樵香小记,多考证经史疑义,今著录四库全书中。
为诗颇喜陆放翁,一日作怀诗曰:冷署萧条早放衙,闲官风味似山家,偶来旧友寻棋局,绝少余钱落画叉,浅碧好储消夏酒,嫣红已到殿春花,镜中频看头如雪,爱惜流光倍有加。
为余书于扇上,姚安公见之沉吟曰:何摧抑哀怨乃尔,神志已颓乎?果以是年夏秋间谢世。
古云诗谶,理或有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九-滦阳续录一(2)-译文
莲花通常在夏天开放,但避暑山庄的莲花却要到秋天才开放,比长城以内的莲花晚一个多月。
然而,虽然花开得晚,凋谢得也晚,到了九月初,翠绿的叶子和红色的花朵依然存在。
苑中常常将莲花和菊花插在同一个花瓶里,这在皇帝的诗词中多次出现。
因为塞外气候寒冷,春天来得较晚,所以夏天花开得也晚,到了秋天虽然寒冷,但莲花却不早凋谢,这其中的原因不明。
今年我恭敬地阅读了皇帝的诗词注释,才知道苑中的池塘汇集了武列水的三个源头,又引温泉水注入,池水温暖,所以莲花能够耐寒。
戴遂堂先生,名叫亨,是姚安公癸巳年的同榜进士。
他辞去齐河县令的职务后,曾在我家做客。
他说他的祖先本是浙江人,心思巧妙,喜欢与西洋人竞争,在钦天监与南怀仁发生冲突——南怀仁是西洋人,担任钦天监正,于是被调往铁岭,所以戴先生成了铁岭人。
他说年轻时见过祖先制造的一种鸟铳,形状像琵琶,火药和铅丸都储存在铳的背部,用机轮开关,机轮有两个,相互咬合,扳动一个机轮,火药和铅丸就会自动落入筒中,第二个机轮随之启动,石头激发火花,铳就发射了。
总共可以发射二十八次,火药和铅丸用完后需要重新装填,他打算将这种武器献给军营,但夜里梦见一个人责备他说:上帝爱惜生命,如果你献上这种武器,让它流传到人间,你的子孙将无以为生。
于是他害怕了,没有献上这种武器。
他说这件事时,看着他的侄子秉瑛——乾隆乙丑年的进士,担任甘肃高台知县,说:现在还在你家吗?可以拿来给我看看。
他的侄子说:在户部学习时,五弟的儿子偷偷拿去抵押换钱,现在已经找不到了。
这件武器是否真的丢失了,还是因为珍惜而不愿意拿出来,不得而知。
但这件武器确实很奇特。
诚谋英勇公说,征讨乌什时,文成公和毅勇公明公,两军成犄角之势扎营,距离敌营大约一里,每次往来,总有铅丸落在马前后,幸好没有击中。
估计鸟铳的射程不过三十多步,不可能射到这么远,怀疑沟中有埋伏,搜查后没有发现。
大家都不知道原因,破敌之后,抓住俘虏审问,才知道他们国家有两件宝器,射程都可以达到一里外,搜索后找到了,试验后果然如此。
与毅勇公各分得一件,毅勇公征讨缅甸时战死,铳不知去向。
文成公所得的那件现在还藏在家中,但不知道是如何制作的。
宋代有一种神臂弓,实际上是一种巨大的弩,立在地上用脚踏动机关,可以在三百步外穿透铁甲,也叫克敌弓。
洪容斋在词科考试中写过克敌弓的铭文。
宋军抵抗金兵时,多依靠这种武器,军法规定不得遗失一件。
如果战败无法携带,宁愿毁掉它,防止敌人得到机轮仿制。
元世祖灭宋后,得到了这种武器的样式,曾用它取得胜利,到了明朝就失传了。
只有《永乐大典》还完整地记载了它的图说,但机轮部分只有一图一事,只有长短宽窄的尺寸和凹凸的形状,没有完整的图。
我和邹念乔侍郎花了几天时间仔细研究,试图拼合,但始终没有头绪,我想临摹它的样式,让西洋人来处理,先师刘文正公说:西洋人用意很深,比如算术中的借根法,本来是中国的算法,流传到西域,他们称之为东来法,现在我们学习算术,他们反而保密不肯全说,这种弩既然是传世利器,怎么知道他们不会暗中拿走,然后以不懂为借口拒绝我们呢?
《永乐大典》存放在翰林院,未必以后没有人能解开,何必求助于外国。
我和念乔于是作罢。
这位老成持重的人,眼光长远,确实如此。
贝勒春晖主人说,热河的碧霞元君庙——俗称娘娘庙,两庙塑有地狱变相的雕像,西厢有一个鬼卒,样子惨淡可怕,俗称地方鬼。
有人看见它出去买杂物,比如柴炭之类,常常堆积在庙里。
问当地人,确实如此,但它不害人,大家也习惯了。
有人说鬼不烹饪,买这些东西有什么用?
《左传》说:石头不能说话,但有时会有灵物依附;这可能是其他精怪吧?
恐怕时间久了会成祸患,应该早点处理。
我认为天地之大,万物由一气化生,深山大泽,什么都有可能存在,热河的山崖深谷,靠近民居,人本来靠近它们,它们也就靠近人,这在道理上是可能的。
或者草木之妖,依附其本质,狐狸之类,原本就住在那里,借形幻化,依附在土偶上,这在道理上也是可能的。
这些都是造物主所创造的。
圣人将魑魅魍魉铸在禹鼎上,庭氏方相列在周官中,只是去除害人的东西而已。
原本并没有完全消除异类,只要它们不害人,自然可以任由它们来去。
海客与鸥鸟亲近,忽然鸥鸟不再降落,机心一动,机心就会回应,反而会引发更多的纷扰。
宛平的陈鹤龄,名叫永年,原本是富户,后来家道中落。
他的弟弟永泰早逝,弟媳要求分家,他不得已同意了。
弟媳又说:兄长是男子,能管理家产,我是个寡妇,子女又小,请求分得三分之二的家产。
亲族都说不行。
鹤龄说:弟媳说得对,应该同意,弟媳又因为孤寡,无法追讨债务,想用财产抵偿二分,而自己多年未还的借券,加上利息计算,相当于鹤龄的一份,他也勉强同意了。
后来借券都追讨不到,鹤龄因此变得非常贫穷。
这是乾隆丙午年的事。
陈家之前没有人中举,这一年鹤龄的儿子三立,竟然中了乡试。
放榜那天,我的同年李步玉住在附近,听说后感叹道:天道终究不会辜负人。
南皮的张浮槎,名叫景运,是《秋坪新语》的作者。
他有一个儿子早逝,儿媳上吊殉情。
上吊的地方墙上,有她儿子的小像,高一尺多,眉目如生,痕迹似画非画,似墨非墨。
儿媳本来不会画画,也没有人能追画,而且寝室也不是人能随便进去的,当时亲戚朋友都聚集在一起,大家都不知道这画像是怎么来的。
张氏和纪氏是世交,纪氏的女儿嫁给张氏的有几十人,张氏的女儿嫁给纪氏的也有几十人,大家亲眼所见,都感到非常奇怪。
大家都说这是烈妇的极度精诚所致,并不奇怪。
因为神所注目的地方,气就会聚集,气所聚集的地方,神也会凝聚,神气凝聚,形象就会产生,形象所依附的地方,痕迹就会显现。
生者的神气在此动,亡者的神气在彼应,两者相合,就形成了这个形象。
所以说缘心生象,又说至诚则金石为开。
浮槎记录了这件事,征集士大夫的歌咏,我打算写一首诗,但道理太深奥,笔力不足以表达,几次修改都不满意,至今耿耿于怀,暂且记录在此,以表达幽明之感,诗则留待日后完成。
神仙服食丹药的事,在杂书中有所记载,有时也会遇到这样的人,但如果不得其法,反而会害人。
戴遂堂先生说,曾见过一个人服食松脂十多年,肌肤饱满,精神强健,自以为得益,但时间久了觉得腹中有些不适,后来又得了燥结病,用麻仁之类的药物润肠无效,用硝黄之类的药物攻下,排出的粪便细如一线。
这才明白松脂粘在肠中,逐渐凝结变厚,肠道越来越窄,所以粪便变得如此细。
无药可医,最终困顿而死。
又见过一个人服食硫黄,皮肤裂开如磔,放在冰上疼痛才稍减。
古诗中说服药求神仙,但很多人反而被药所害。
错误,难道不是真的吗?
长城以外,群山环绕,但都像小山丘一样平缓,到了王家营以东,山势变得陡峭秀丽,山石的纹理都蕴含着画意。这是因为天地自然形成的,聚集了灵气。
有座罗汉峰,形状像一个僧人盘腿而坐,头顶、胸腹、臂肘都清晰可见;
有座磬锤峰,就是《水经注》中所说的武列水,旁边有一块孤石高耸入云,上宽下窄,像是被削成的一样,我在修撰《热河志》时,曾踩着梯子、拉着绳子到它下面,发现它是由无数石卵和碎砂凝结而成,自古以来没有倒塌,原因不明;
有座双塔峰,两座山峰亭亭对立,远远望去像两座佛塔从地面涌出,没有路可以上去,有时晚上能听到上面有钟磬和诵经的声音,白天也常有片云飘过。
乾隆庚戌年,皇帝命令守吏用木头搭建梯子,派人上去查看,其中一座山峰周长一百六步,上面有一间小屋,屋里有一张桌子、一个香炉,中间供奉着一块石头,上面刻着“王仙生”三个字。
另一座山峰周长六十二步,上面种了两畦韭菜,田埂整齐方正,像是园圃里精心修筑的,这绝对不是人力所能做到的,不能不说是仙踪灵迹。
眼前所见,尚且如此神秘莫测,那些讲学家却固执己见,动不动就说:这是不可能的,这不是很荒谬吗?
距离双塔峰一里左右有一座关帝庙,住持僧悟真说:乾隆壬寅年,一天晚上下大雷雨,双塔峰上掉下一尊石佛,现在还供奉在庙里,不过只是一块粗糙的石头,其中一面略微像佛的形状。
这件事发生在庚戌年的八年前,难道是因为这座山峰还有灵异,想要引导人们归依佛法吗?既然有疑问,就记录下来吧。
同年蔡芳三说,他曾和几个朋友去西山游玩,到了深处发现一条小路,试着沿着小路攀登,发现那里寂静无人,只有几间破屋,苔藓和杂草覆盖了墙壁,墙上写着一个大大的“我”字,笔力遒劲。
于是他们进去查看,后面还有字迹,仔细辨认是两首诗,第一首是:溪边散步遇到邻居,邀请我一起品尝嫩蕨芽,我们手拉手谈论南渡的事情,不知不觉碰断了亚枝花。
第二首是:酒醉后躺在老松树前,露水滴落在空山中,夜晚寂静无声,野鹿经过这里已经很熟悉了,也来和我一起分享绿苔上的睡眠。
没有写年月和姓名,从诗的内容来看,像是前代的遗民。
有人认为是仙人所写,其实不是。
还有我的表弟安中宽,曾经跟随木商出古北口,因为拜访朋友到了古尔板苏巴尔汉——俗称三座塔,也就是唐朝的营州,辽国的兴中府。
当地的居民说,山里的人曾经抓到一只鹿,正绑在溪边准备宰杀,忽然绳子一寸寸断裂,鹿跳起来逃走了。
远远看见对面山上有一个戴斗笠的人,好像在举手比划,怀疑他用某种法术控制了鹿。
这座山陡峭直立,自古以来没有人迹,或许那人是仙人吧。
我的老师何励庵先生,名琇,是雍正癸丑年的进士,官至宗人府主事,仕途坎坷,最终因贫病去世,著有《樵香小记》,主要考证经史中的疑难问题,现在收录在《四库全书》中。
他写诗很喜欢陆游的风格,有一天写了一首怀旧诗:冷清的衙门早早下班,闲官的生活像山居人家,偶尔有老朋友来下棋,却很少有钱去买画,浅绿色的酒正好消夏,嫣红的花已经开到了殿春,镜中频频看到头发如雪,更加珍惜流逝的时光。
他把这首诗写在我的扇子上,姚安公看到后沉思说:为什么这么压抑哀怨,难道精神已经颓废了吗?果然在那年夏秋之间去世了。
古人说诗能预言,或许是有道理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九-滦阳续录一(2)-注解
避暑山庄:清朝皇家园林,位于今河北省承德市,是清朝皇帝夏季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地方。
武列水:指武烈河,位于承德市,是避暑山庄附近的主要河流。
钦天监:古代中国负责天文历法的官方机构。
南怀仁:比利时耶稣会传教士,清朝时期在钦天监任职,对中国天文学有重要贡献。
鸟铳:古代火器,形似琵琶,用于发射火药和铅丸。
神臂弓:宋代的一种强力弩,射程远,穿透力强。
碧霞元君庙:供奉碧霞元君的庙宇,碧霞元君是道教中的女神,主司生育和保护儿童。
魑魅魍魉:古代传说中的各种妖怪和鬼怪。
禹鼎:传说中大禹所铸的鼎,用于镇压妖邪。
方相:古代驱邪的神祇,常用于驱赶恶鬼。
松脂:松树的树脂,古代有时被用作药物。
硫黄:一种矿物质,古代有时被用作药物,但过量使用有害。
长城: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主要用于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长城不仅是军事防御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精神的象征。
罗汉峰:山峰名,因其形状酷似一尊坐禅的罗汉而得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罗汉是佛教中的圣者,象征着智慧和觉悟。
磬锤峰:山峰名,因其形状像古代打击乐器磬和锤而得名。此峰在《水经注》中有记载,是古代地理文献中的重要地标。
双塔峰:两座相对而立的山峰,因其形状像两座塔而得名。在中国文化中,塔常常与佛教相关,象征着神圣和庄严。
关帝庙:供奉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关羽的庙宇。关羽在中国文化中被尊为武圣,象征着忠诚和义气。
乾隆庚戌:清朝乾隆皇帝在位期间的一个年份,即1790年。乾隆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文化艺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陆放翁:南宋著名诗人陆游的别号。陆游以其爱国诗篇和豪放的诗风著称,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谶:指诗歌中隐含的预言或预示。在中国古代文学中,诗谶常被认为是一种神秘的现象,预示着诗人的命运或未来的事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九-滦阳续录一(2)-评注
本文通过对避暑山庄莲花晚开晚谢的现象的描述,展现了塞外独特的气候条件和自然景观。莲花的晚开晚谢不仅是对自然规律的观察,也隐喻了生命的顽强和坚韧。作者通过对莲花与菊花同瓶对插的描写,进一步体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生。
戴遂堂先生的故事则揭示了古代科技与伦理的冲突。鸟铳的发明和使用,虽然展示了古代工匠的智慧和创造力,但也引发了关于武器扩散和伦理责任的深刻思考。戴遂堂先生因梦中的警示而放弃献上鸟铳,反映了古人对天命的敬畏和对生命的尊重。
神臂弓的叙述则展现了古代军事技术的辉煌与失落。神臂弓作为宋代的重要武器,其制作技艺的失传,不仅是对古代科技传承的反思,也暗示了历史的无常和文化的脆弱。作者与邹念乔侍郎的探索,体现了对古代科技复兴的渴望和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感。
碧霞元君庙的故事则揭示了民间信仰与现实的交织。鬼卒买杂物的传说,既是对民间信仰的生动描绘,也反映了人们对未知世界的恐惧和好奇。作者对精怪的解释,体现了对自然和超自然现象的理性思考,以及对多元文化的包容态度。
陈鹤龄的故事则展现了家族伦理与社会道德的冲突。陈鹤龄对弟妇的宽容和让步,体现了传统家族伦理中的仁爱和责任感,但也揭示了社会不公和道德困境。其子三立的成功,则是对天道酬勤的信念的印证。
张浮槎的故事则探讨了生死与精神的关系。烈妇缢殉的传说,既是对忠贞和牺牲精神的颂扬,也反映了人们对生死界限的思考。作者对神气凝聚的解释,体现了对精神力量的深刻理解和对生命本质的探索。
最后,关于神仙服饵的叙述,揭示了古代人们对长生不老的追求与现实的矛盾。松脂和硫黄的使用,虽然展示了古代医药的多样性,但也警示了盲目追求长生不老的危害。作者通过对这些故事的叙述,既展现了古代社会的多元面貌,也表达了对生命和自然的深刻思考。
这段古文描绘了中国北方山水的壮丽景色,特别是长城以外的自然奇观。作者通过对罗汉峰、磬锤峰和双塔峰的详细描述,展现了这些山峰的独特形态和神秘色彩。这些山峰不仅是自然景观,更是文化和宗教的象征,体现了中国古代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
文中提到的关帝庙和乾隆时期的探险活动,反映了清朝时期对历史和宗教的重视。关帝庙的存在不仅是对关羽忠诚精神的纪念,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诚和义气价值观的传承。乾隆时期的探险活动则展示了当时对自然和历史的探索精神。
作者通过对西山微径和古尔板苏巴尔汉的描述,进一步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自然和历史的深刻感悟。这些地方不仅是自然景观,更是历史和文化的见证。作者通过对这些地方的描述,表达了对古代文化和历史的敬仰和怀念。
最后,作者通过对先师何励庵先生的回忆,展现了古代文人的生活和思想。何励庵先生的诗作不仅是对陆游诗风的继承,也是对自身命运的感慨。诗谶的提及,更是增添了一种神秘和宿命的色彩,反映了古代文人对命运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自然景观、历史遗迹和文人生活的描绘,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深厚底蕴。作者通过对这些元素的细致刻画,不仅表达了对自然和历史的敬仰,也反映了对人生和命运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