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九-滦阳续录一(1)

作者: 纪昀(1724年—1805年),字晓岚,清代文学家、学者,曾任《四库全书》总纂官。他以博学多才著称,是清代文坛的重要人物。

年代:成书于清代乾隆至嘉庆年间(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

内容简要:《阅微草堂笔记》是一部志怪小说集,共24卷。书中收录了大量神怪、奇闻、异事,内容涉及民间传说、官场轶事、因果报应等。纪昀以简洁生动的笔触,借鬼神之事讽喻社会现实,既有趣味性又富含哲理,是清代笔记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九-滦阳续录一(1)-原文

日有一狐殪坛下。知先有邪心,以邪召邪,狐故得而假借。其京师之所遇,当亦别一狐也。

断天下之是非,据礼据律而已矣,然有于礼不合,于律必禁,而介然孤行其志者。亲党 家有婢名柳青,七八岁时,主人即指与小奴益寿为妇,迨年十六七合婚。有日,益寿忽以博负逃,久而无耗,主人将以配他奴,誓死不肯。婢颇有姿,主人乘间挑之,许以侧室,亦誓死不肯,乃使一媪说之曰:汝既不肯负益寿,且暂从主人,当多方觅益寿,仍以配汝。如不从,既鬻诸远方,无见益寿之期矣。婢暗泣数日,竟癱首荐枕席,惟时时促觅益寿,越三四载,益寿自投归,主人如约为合卺。合卺之后,执役如故,然不复与主人交 一语。稍近之,辄避去,加以鞭笞,并赂益寿,使逼胁,讫不肯从,无可如何,乃善遣之。临行以小箧置主母前,叩拜而去。发之,皆主人数年所私给,纤毫不缺。后益寿负贩,婢缝纫拮据自活,终无悔心。余乙酉家居,益寿尚持铜磁器数事来售,头已白矣。问其妇,云久死。异哉,此婢不贞不婬,亦贞亦婬,竟无可位置,录以待君子论定之。

吴茂邻,姚安公门客也,见二童互詈,因举一事曰:交 河有人尝于途中遇一叟,泥滑失足,挤此人几仆,此人故暴横,遂辱詈叟母。叟怒欲与角,忽癱首沉思,揖而谢罪,且叩其名姓居址,至歧路别去。此人至家,其母白昼闭房门,呼之不应,而喘息声颇异,疑有他故,穴窗窥之,则其母裸无寸丝,昏昏如醉,一人据而婬之。谛视即所遇叟也。愤激呌呶,欲入捕捉,而门窗俱坚固不可破,乃急取鸟铳,自棂外击之,嗷然而仆,乃一老狐也。邻里聚观,莫不骇笑。此人詈狐之母,特是空言,竟致此狐实报之,可以为善詈者戒。此狐快一朝之愤,反以陨身,亦足为睚眦必报者戒也。

诚谋英勇公言,畅春苑前有小溪,直夜内侍每云陰月黑,辄见空中朗然悬一星,共相诧异,辗转寻视,乃见光自溪中出,知为宝气,画计取之,得一蚌,横径四五寸,剖视得二珠,缀合为一,一大一稍小,巨似枣,形以壶芦,不敢私匿,遂以进。御至今用为朝冠之顶。此乾隆初事也。小溪不能产巨蚌,蚌珠未闻有合欢 ,斯由命圣人因地呈符瑞,寿跻九旬,康强如昔,岂偶然也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九-滦阳续录一(1)-译文

有一天,一只狐狸死在祭坛下。知道它之前有邪念,用邪念召唤邪念,狐狸因此得以借机行事。它在京城所遇到的,应该是另一只狐狸。

判断天下的是非,只能依据礼法和法律,然而有些行为在礼法上不合,在法律上必须禁止,但有人却坚持自己的意志行事。亲戚家有个婢女名叫柳青,七八岁时,主人就指定她与小奴益寿为夫妻,等到十六七岁时正式结婚。有一天,益寿因赌博欠债逃跑,很久没有消息,主人打算将她配给其他奴仆,她誓死不肯。婢女颇有姿色,主人趁机挑逗她,许诺让她做侧室,她也誓死不肯,于是让一个老妇人劝她说:你既然不肯辜负益寿,就暂且顺从主人,我们会多方寻找益寿,最终还是把你配给他。如果你不听从,就把你卖到远方,再也见不到益寿了。婢女暗自哭泣了几天,最终屈服于主人,只是时常催促寻找益寿,过了三四年,益寿自己回来了,主人按照约定让他们完婚。完婚后,婢女依然像以前一样工作,但不再与主人说一句话。稍微靠近她,她就避开,甚至用鞭子打她,并贿赂益寿,让他逼迫她,但她始终不肯顺从,主人无可奈何,只好好好地送她走。临走时,她把一个小箱子放在主母面前,叩拜后离去。打开箱子,里面都是主人几年来私下给她的东西,一点不缺。后来益寿做小贩,婢女靠缝纫艰难维持生计,始终没有后悔之心。我在乙酉年住在家里,益寿还拿着几件铜瓷器来卖,头发已经白了。问起他的妻子,说已经去世很久了。奇怪啊,这个婢女既不贞洁也不淫荡,既贞洁又淫荡,实在无法定位,记录下来等待君子来评判。

吴茂邻是姚安公的门客,看到两个小孩互相骂架,就举了一个例子说:交河有个人曾在路上遇到一个老头,因为泥滑失足,差点把这个人挤倒,这个人本来就暴躁蛮横,于是辱骂老头的母亲。老头愤怒想要与他争斗,忽然低头沉思,拱手道歉,并询问他的姓名和住址,到了岔路口分别离去。这个人回到家,发现他母亲白天关着房门,叫她没有回应,而喘息声很奇怪,怀疑有异常情况,从窗户窥视,发现他母亲赤裸着身体,昏昏沉沉像喝醉了一样,一个人正在侵犯她。仔细一看,正是路上遇到的那个老头。他愤怒地叫喊,想要进去抓人,但门窗都坚固无法打破,于是急忙拿来鸟铳,从窗棂外射击,老头惨叫倒地,原来是一只老狐狸。邻里围观,无不惊骇大笑。这个人骂狐狸的母亲,只是空话,竟然导致这只狐狸实际报复,可以作为喜欢骂人的人的警戒。这只狐狸为了一时的愤怒,反而丧命,也足以作为睚眦必报者的警戒。

诚谋英勇公说,畅春苑前有一条小溪,值夜的内侍每当阴云密布、月黑风高时,就会看到空中明亮地悬挂着一颗星星,大家都很诧异,四处寻找,发现光是从溪水中发出的,知道是宝气,于是设计取出来,得到一只蚌,横径四五寸,剖开发现里面有两颗珍珠,缀合在一起,一大一小,大的像枣子,形状像葫芦,不敢私自藏匿,于是进献给皇帝。至今这两颗珍珠被用作朝冠的顶饰。这是乾隆初年的事情。小溪不可能产出这么大的蚌,蚌珠也没有听说过有合欢的,这是因为天命圣人因地呈现符瑞,寿命达到九十岁,健康强壮如昔,这难道是偶然的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九-滦阳续录一(1)-注解

滦陽消夏录:清代纪晓岚所著的一部笔记体小说,内容多为奇闻异事、历史轶事等。

嘉庆戊午:清朝嘉庆三年,即公元1798年。

揣骨:古代一种相术,通过触摸人的骨骼来预测其命运和官禄。

太素脉:古代一种脉象学说,认为通过诊脉可以预测人的命运和疾病。

刑天干戚:刑天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无头战神,干戚是他的武器。

山海经:中国古代一部记载山川地理、神话传说、奇珍异兽的典籍。

左传: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春秋时期的历史。

新鬼大,故鬼小:出自《左传》,意为新死的鬼魂较大,久死的鬼魂较小。

茅山道士:茅山是中国道教名山之一,茅山道士以擅长驱鬼降妖著称。

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狐狸常被视为具有灵性的动物,有时被赋予变化形态的能力,能够化为人形。在道教和民间信仰中,狐狸精是一种常见的妖怪形象,常与诱惑、欺骗等负面特质联系在一起。

合卺:古代婚礼中的一种仪式,新婚夫妇共饮一杯酒,象征两人从此合为一体,共同生活。

鸟铳:一种早期的火器,类似于火枪,用于狩猎或自卫。

宝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宝气通常指宝物散发出的特殊光芒或气息,被认为是宝物存在的标志。

乾隆:清朝的第四位皇帝,年号乾隆,统治时期为1735年至1796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盛世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九-滦阳续录一(1)-评注

这段文字出自清代纪晓岚的《滦陽续录》,内容涉及多个历史典故和民间传说,展现了作者对古代文化和民间信仰的深刻理解。首先,作者通过描述自己在滦陽的闲暇时光,提及了《滦陽消夏录》等著作,表明这些作品是他消遣时光的产物,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历史轶事和奇闻异事的浓厚兴趣。

文中提到的‘揣骨’和‘太素脉’是古代相术的两种形式,作者通过对这些相术的考证,揭示了它们的起源和发展。作者认为这些相术虽然有一定的历史渊源,但其内容多为附会和依托,反映了古代人们对命运和官禄的迷信心理。

关于‘刑天干戚’的讨论,作者引用了《山海经》中的记载,并结合科尔沁台吉达尔玛达都的亲身经历,探讨了古代神话中的无头战神刑天。作者通过对这一神话的分析,表达了对古代神话传说的尊重,同时也指出了儒者对古代神话的偏见和局限。

文中还提到了胡中丞太初、罗山人两峰等人能够‘视鬼’的能力,作者通过对这些人的描述,揭示了古代人们对鬼魂的认知和想象。作者认为鬼魂是生人余气的产物,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消散,这一观点与《左传》中‘新鬼大,故鬼小’的说法相呼应,反映了古代人们对生死和灵魂的思考。

最后,作者通过赵鹿泉前辈讲述的孙虚船先生的经历,揭示了古代人们对冥界和鬼神的信仰。孙虚船先生遇到的白衣人和黑衣短人,被认为是冥界的使者,这一情节反映了古代人们对冥界的想象和对鬼神力量的敬畏。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通过对古代相术、神话传说、鬼魂信仰等的描述和分析,展现了作者对古代文化和民间信仰的深刻理解,同时也揭示了古代人们对命运、生死和灵魂的思考。这些内容不仅具有历史价值,也为研究古代文化和民间信仰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这段古文通过几个小故事,展现了古代社会中的道德观念、人性复杂性和超自然现象的交织。首先,故事中的狐妖形象反映了古代人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对超自然力量的想象。狐妖能够化为人形,甚至能够报复人类,这种情节在民间传说中常见,体现了人们对未知力量的恐惧和对道德行为的反思。

其次,故事中的婢女柳青展现了古代女性的贞洁观念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她虽然被迫与主人发生关系,但始终忠于自己的丈夫益寿,最终得到了善终。这种情节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女性贞洁的高度重视,同时也揭示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无奈与挣扎。

再次,故事中的吴茂邻和交河人的遭遇,揭示了人性中的善恶冲突和因果报应的观念。交河人因一时的暴戾而辱骂狐妖的母亲,最终导致狐妖的报复,这种情节反映了古代人对善恶有报的信仰,同时也警示人们要谨言慎行,不可轻易伤害他人。

最后,故事中的蚌珠事件则带有浓厚的祥瑞色彩。蚌珠的出现被视为天降祥瑞,象征着国家的繁荣和皇帝的圣明。这种情节反映了古代人对天命和祥瑞的信仰,同时也体现了皇权的神圣性和不可侵犯性。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多个小故事,展现了古代社会的道德观念、人性复杂性和超自然现象的交织,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它不仅反映了古代人对善恶、贞洁、因果报应等问题的思考,也揭示了古代社会的伦理观念和宗教信仰。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九-滦阳续录一(1)》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5079.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