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纪昀(1724年—1805年),字晓岚,清代文学家、学者,曾任《四库全书》总纂官。他以博学多才著称,是清代文坛的重要人物。
年代:成书于清代乾隆至嘉庆年间(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
内容简要:《阅微草堂笔记》是一部志怪小说集,共24卷。书中收录了大量神怪、奇闻、异事,内容涉及民间传说、官场轶事、因果报应等。纪昀以简洁生动的笔触,借鬼神之事讽喻社会现实,既有趣味性又富含哲理,是清代笔记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阅微草堂笔记-卷六-滦阳消夏录六(4)-原文
戈东长前辈官翰林时,其太翁傅斋先生,市上买一惨绿袍,一日鐍户出,归失其钥,恐误遗于床 上,隔窗视之,乃见此袍挺然如人立,闻惊呼声乃仆。
众议焚之,刘啸谷前辈时同寓,曰:此必亡人衣,魂附之耳。鬼为陰气,见陽光则散。置烈日中反复曝数日,再置屋中,密觇之,不复为祟矣。
又东长头早童,恒以假发续辫,将罢官时,假发忽舒展,蜿蜓如蛇掉尾,不久即归田。是亦亡人之发,感衰气而变幻也。
德清徐编修开厚,亦壬戍前辈,初入馆时,每夜读书,则宅后空屋有读书声,与琅琅相答。细听所诵,亦馆阁律赋也。启户则无睹。
一夕,蹑足屏息,窥之,见一少年,着青半臂,蓝绫衫,携一卷背月坐,摇首吟哦,若有余味。殊不似为祟者,后亦无休咎。
唐小说载天狐超异科、策二道,皆四言韵语,文颇古奥,或此狐亦应举者欤?此戈东长前辈说,戈徐同年进士也。
乌鲁木齐八蜡祠道士,年八十余,一夕,以钱七千布荐下,卧其上而死,众议以是钱营葬。
夜见梦于工房吏邬玉麟曰:我守官庙,棺应官给,钱我辛苦所积,乞纳棺中,俟来生我自取,玉麟悯而从之,葬讫,太息曰:以钱贮棺,埋于旷野,是以胔蒐敛也,必暴骨。
余曰:以钱买棺,尚能见梦,发棺攘夺,其为厉必矣,谁能为七千钱,以性命与鬼争?必无恙。众皆冁然。然玉麟正论也。
辛卯春,余自乌鲁木齐归至巴里坤,老仆咸宁,据鞍睡大雾中,与众相失。误循野马蹄迹入乱山中,迷不得出,自分必死,偶见崖下伏尸,盖流人逃窜冻死者,背束布橐有糇粮,宁藉以充饥,因拜祝曰:我埋君骨,君有灵,其导我马行,乃移尸岩窦中。
遇乱石紧窒,惘惘信马行,越十余里,忽得路出山,则哈密境矣。哈密游击徐君,在乌鲁木齐旧相识,因投其署以待余,余迟两日始至。相见如隔世,此不知鬼果有灵,导之以出,或神以一念之善,佑之使出,抑偶然侥幸而得出。
徐君曰:吾宁归功于鬼神,为掩甃埋骼者劝也。
董曲江 前辈言,顾侠君刻元诗选成,家有五六岁童子,忽举手外指曰:有衣冠者数百人望门跪拜。嗟乎!鬼尚好名哉。
余谓剔扶幽沉, 罗放佚,以表章之力,发冥漠之光,其衔感九泉,固理所宜。有至于交 通声气,号召生徒,渴枣灾梨,递相神圣,不但有明末造,标榜多诬,即月泉吟社诸人,亦病未离乎客气。
盖植党 者多,私争名者相轧,即盖棺以后,论定犹难,况乎文酒流连,唱予和汝之日哉。昭明文选,以何逊见存,遂不登一字。古人之所见远矣。
余次女适长山袁氏,所居曰焦家桥,今岁归宁,言距所居二三里许,有农家女归宁,其父送之还夫家。中途入墓林便旋,良久乃出,父怪其形神稍异,听其语音,亦不同,心窃有疑,然无以发也。
至家后,其夫私告父母曰:新妇相安久矣,今见之心悸,何也?父母斥其妄语,使归寝,所居与父母隔一墙,夜忽闻颠扑膈膈声。惊起窃听 ,乃闻子大号呼,家众破扉入,见一物如黑驴,冲人出,火光爆射,一跃而逝。视其子,唯余残血。
天曙,往觅其妇,竟不可得,疑亦为所啖矣。此与太平广记所载罗刹鬼事全相似,殆亦是鬼欤?观此知佛典不全诬,小说稗官亦不全出虚构:。
河间一妇性佚荡,然貌至陋,日靓妆倚门,人无顾者,后其夫随高叶飞官天长,甚见委任,豪夺巧取,岁以多金寄归。妇藉其财,以招诱少年,门遂如市。
迨叶飞获谴,其夫遁归,则囊箧全空,器物斥卖亦略尽,唯存一丑妇,婬疮遍体而已。人谓其不拥厚赀,此妇万无堕节理。岂非天道哉。
伯祖湛元公,从伯君章公,从兄旭升,三世皆以心悸不寐卒。旭升子汝允,亦患是疾,一日治宅,匠睨楼角而笑曰:此中有物,破之则甃砖如小龛,一故灯檠在焉。云此物能使人不寐,当时坛者之魔术也。汝允自是遂愈,丁末春从侄汝伦为余言之,此何理哉?
然观此一物藏壁中,即能操主人之生死,则宅有吉凶,其说当信矣。
戴户曹临,以工书供俸内廷,尝梦至冥司,遇一吏故友也,留与谈,偶揭其簿,正见己名下朱笔草书,似一犀字,吏遂夺而掩之。意似薄怒,问之亦不答,忽惶遽而醒,莫测其故。
偶告裘文达公,文达沉思曰:此殆陰曹简便之籍,如部院之略节,户中二字,连写颇似犀字。君其终于户部郎中乎?后竟如文达之言。
东光霍易书先生,雍正甲辰,举于乡,留滞京师,未有成就。祈梦吕仙祠中,梦神示以诗曰:六瓣梅花插满头,谁人肯向死前休,君看矫矫云中鹤,飞上三台阅九秋。
至雍正五年,初定帽顶之制,其铜盘六瓣如梅花,始悟首句之意。窃谓仙鹤为一品之服,三台为宰相位,此句既验,末二句亦必验也。
后由中书舍人官至奉天府尹,坐谴谪军台,其地曰葵苏图,实第三台也。官牒省笔,皆书台为台,适符诗语,果九载乃归。在塞外日,自署别号曰云中鹤,用诗中语也。后为姚安公述之。
姚安公曰:霍字上为云字头,下为鹤字之半,正隐君姓,亦非泛语。先生喟然曰:岂但是哉,早年气盛,锐于进取,自谓卿相可立致,卒致颠蹶,职是之由,第二句神戒我矣。惜是时未思也。
古以龟卜,孔子系易,极言蓍德。而龟渐废,火珠林始以钱代蓍,然犹烦六掷,灵棋经始一掷成卦,然犹烦排列,至神祠之签,则一掣而得,更简易矣。神祠率有签,
而莫灵于关帝。
关帝之签,莫灵于正陽门侧之祠。
盖一岁中,自元旦至除夕,一日中,自昧爽至黄昏,摇筒者恒琅琅然,一筒不给,置数筒焉。
杂沓纷纭,倏忽万状,非惟无暇于检核,亦并不容于思议,虽千手千目,亦不能遍应也。
然所得之签皆验如面语,是何故欤?
其最奇者,乾隆壬申乡试,一南士于三月朔日斋沐以祷,乞示试题,得一签曰:陰里相看怪尔曹,舟中敌国笑中刀,藩篱剖破浑无事,一种天生惜羽毛。
是科孟子题为:曹交 问曰:人皆可以为尧舜,至汤九尺,应首句也;论语题为: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应第二句也;中庸题为: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应第四句也。
是真不可测矣。
孙虚船先生言,其友尝患寒疾,昏愦中觉魂气飞越,随风飘荡,至一官署,谛视门内皆鬼神,知为冥府。
见有人自侧门入,试随之行,无呵禁者。
又随众坐庑下,亦无诘问者。
窃睨堂上,讼者如织,冥王左检籍,右执笔,有一两言决者,有数十言数百言乃决者,与人世刑曹无少异。
琅琯引下,皆帖服无后言。
忽见前辈某公盛服入,冥王延坐,问讼何事,则诉门生故吏之辜恩,所举凡数十人,意颇恨恨。
冥王颜色似不谓然,俟其语竟,拱手曰:此辈奔竞排挤,机械万端,天道昭昭,终罹冥谪。
然神殛之则可,公责之则不可。
种桃李者得其实,种蒺藜者得其刺,公不闻乎?
公所赏鉴,大抵附势之流,势去之后,乃责之以道义,是凿冰而求火也。
公则左矣。
何暇尤人?
某公怃然久之,逡巡竟退,友故与相识,欲近前问讯,忽闻背后叱咤声,一回顾间,悚然已醒。
董文恪公老仆王某,性谦谨,善应门,数十年未忤一人,所谓王和尚者是也。
言尝随文恪公宿博将军废园,月夜据石纳凉,遥见一人仓皇隐避,一人邀遮而止之,捉其臂共坐树下曰:以为汝生天久矣,乃在此相遇耶?
因先述相交 之契厚,次责任事之负心。
曰:某事乘我急需,故难其词以勒我,中饱几何;某事欺我不谙,虚张其数以绐我,干没又几何。
如是数十事,每一事一批其颊,怒气坌涌,似欲相吞噬。
俄一老叟自草间出,曰:渠今已堕饿鬼道,君何必相凌。
且负债必还,又何必太遽。
其一人弥怒曰:既已饿鬼,何从还债。
老叟曰:业有满时,则债有还日。
冥司定律,凡称贷子母之 钱,来生有禄则偿,无禄则免,为其限于力也。
若胁取诱取之财,虽历万劫,亦须填补。
其或无禄可抵,则为六畜以偿,或一世不足抵,则分数世以偿,今夕董公所食之豚,非其于仆某之十一世身耶?
其一人怒似略平。
乃释手各散,老叟疑其土神也。
所言干仆,王某犹及见之,果最有心计云。
福建曹藩司绳柱言,一岁,司道会议臬署,上食未毕,一仆携一小儿过堂下,小儿惊怖不前,曰:有无数奇鬼,皆身长丈余,肩承梁柱。
众闻号叫,方出问,则承尘上落土簌簌,声如撒豆,急跃而出,已栋摧仆地矣。
咸额手谓鬼神护持也。
湖广定制府长,时为巡抚,闻话是事,喟然曰:既在在处处有鬼神护持,自必在在处处有鬼神鉴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阅微草堂笔记-卷六-滦阳消夏录六(4)-译文
戈东长前辈在翰林院任职时,他的祖父傅斋先生在市场上买了一件深绿色的袍子。一天,他锁门外出,回来后发现钥匙不见了,担心钥匙可能掉在床上,于是透过窗户查看,竟然看到那件袍子像人一样直立着,听到惊叫声后,袍子才倒下。
大家商量着要把袍子烧掉,当时同住的刘啸谷前辈说:这一定是死者的衣服,灵魂附着在上面。鬼是阴气,见到阳光就会消散。于是他们把袍子放在烈日下反复曝晒几天,再放回屋里,暗中观察,袍子再也没有作祟。
另外,戈东长前辈年轻时头发稀疏,常常用假发续辫子。在他即将被罢官时,假发突然舒展开来,像蛇一样蜿蜒摆动,不久后他就辞官回乡了。这也是死者的头发,感受到衰败之气而发生了变化。
德清的徐编修开厚,也是壬戌年的前辈。他刚进入翰林院时,每天晚上读书,都会听到宅子后面的空屋里有读书声,与他的琅琅读书声相呼应。仔细听那声音,读的也是翰林院的律赋。但打开门却什么也看不到。
一天晚上,他蹑手蹑脚、屏住呼吸,偷偷观察,看到一个少年,穿着青色半臂、蓝色绫衫,背对着月亮坐着,手里拿着一卷书,摇头晃脑地吟诵,似乎很有韵味。这少年看起来并不像作祟的鬼怪,后来也没有发生什么不好的事情。
唐代小说中记载了天狐参加科举考试的故事,题目是“超异科”和“策二道”,都是四言韵语,文字非常古奥。或许这个狐仙也是来应考的吧?这是戈东长前辈说的,他和徐编修是同年的进士。
乌鲁木齐八蜡祠的道士,已经八十多岁了。一天晚上,他把七千文钱铺在床下,躺在上面去世了。大家商量用这些钱来安葬他。
夜里,道士托梦给工房吏邬玉麟说:我守护官庙,棺材应该由官府提供。这些钱是我辛苦积攒的,请把它们放进棺材里,等我来生再取。邬玉麟怜悯他,照做了。安葬后,邬玉麟叹息道:把钱放在棺材里,埋在荒野中,这是用钱来收敛尸体,恐怕尸骨会暴露在外。
我说:用钱买棺材,还能托梦,如果打开棺材抢夺钱财,那一定会招来厉鬼。谁会为了七千文钱,用性命和鬼争呢?一定不会有事的。大家都笑了。不过邬玉麟的说法是正确的。
辛卯年春天,我从乌鲁木齐回到巴里坤,老仆人咸宁在大雾中骑马睡着了,和大家走散了。他误跟着野马的蹄印走进了乱山中,迷了路,以为自己必死无疑。偶然间,他看到崖下有一具尸体,是逃难冻死的人,背上绑着一个布包,里面有干粮。咸宁靠着这些干粮充饥,然后拜祭说:我埋葬你的尸骨,如果你有灵,请引导我的马走出这里。于是他把尸体移到岩洞中。
遇到乱石挡路,他茫然地信马而行,走了十多里,忽然找到了一条出山的路,到了哈密境内。哈密游击徐君是他在乌鲁木齐的旧相识,于是他投奔徐君的官署等我。我迟了两天才到。我们相见时,仿佛隔世重逢。不知道是鬼真的有灵,引导他出来,还是神明因为他的一念之善,保佑他出来,或者只是偶然侥幸逃脱。
徐君说:我宁愿把功劳归于鬼神,以此来劝勉那些掩埋尸骨的人。
董曲江前辈说,顾侠君刻印《元诗选》完成后,家里有个五六岁的孩子,突然指着外面说:有几百个穿着衣冠的人对着门跪拜。唉!鬼也喜欢名声啊。
我认为,挖掘幽深的历史,收集散佚的文献,用表彰的力量,发出冥冥中的光芒,鬼魂在九泉之下感激,这是理所当然的。至于那些通过声气相通、号召学生、互相吹捧的行为,不仅明末的标榜多有不实,就连月泉吟社的那些人,也未能摆脱虚伪的习气。
因为结党的人多,争名夺利的人互相倾轧,即使死后,也难以定论,更何况在文酒流连、互相唱和的日子里呢?《昭明文选》因为何逊还活着,所以没有收录他的作品。古人的眼光真是深远啊。
我的次女嫁给了长山袁氏,住在焦家桥。今年她回娘家时说,离她家二三里远的地方,有个农家女回娘家,她的父亲送她回夫家。途中,她进了墓地小便,很久才出来。父亲觉得她的神态有些异常,听她说话的声音也不一样,心里有些怀疑,但没有说出来。
到家后,她的丈夫私下告诉父母说:新媳妇一直相处得很好,今天见到她却感到心悸,这是为什么?父母斥责他胡说八道,让他回去睡觉。他们的房间和父母的房间只隔一堵墙,夜里忽然听到扑通扑通的声音。父母惊起偷听,听到儿子大声呼救,家人破门而入,看到一个像黑驴一样的东西冲出来,火光四射,一跃而逝。再看他们的儿子,只剩下残血。
天亮后,他们去找那个媳妇,竟然找不到,怀疑她也被那东西吃掉了。这件事和《太平广记》中记载的罗刹鬼故事非常相似,大概也是鬼吧?由此可见,佛经并不全是虚构的,小说稗官也不全是编造的。
河间有个妇人性格放荡,但相貌丑陋,每天打扮得花枝招展倚在门口,却没有人理睬她。后来她的丈夫跟随高叶飞到天长做官,很受重用,通过巧取豪夺,每年寄回很多钱。妇人靠着这些钱财,招引少年,门庭若市。
等到高叶飞被贬,她的丈夫逃回家,家里的钱财已经全空了,连家具都卖得差不多了,只剩下一个丑妇,浑身是淫疮。人们说,如果她没有那么多钱财,这个妇人绝对不会堕落。这难道不是天意吗?
我的伯祖湛元公、从伯君章公、从兄旭升,三代人都因为心悸失眠而去世。旭升的儿子汝允也得了这种病。一天,他在修房子时,工匠看着楼角笑着说:这里面有东西,拆开一看,砖块像一个小龛,里面有一个旧灯架。据说这东西能让人失眠,是当时坛者的魔术。汝允从此病就好了。丁未年春天,我的侄子汝伦告诉我这件事,这是什么道理呢?
然而,看到这个东西藏在墙里,就能操纵主人的生死,那么宅子有吉凶的说法,应该是可信的。
戴户曹临因为擅长书法在内廷供职,曾经梦到阴间,遇到一个旧友的鬼吏,留他聊天。偶然间,他翻开鬼吏的簿子,正好看到自己名下用朱笔草书写的一个字,像“犀”字。鬼吏立刻夺过簿子掩上,似乎有些生气,问他也不回答。戴户曹临突然惊醒,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
后来他告诉裘文达公,裘文达沉思后说:这大概是阴间的简便记录,像部院的略节,“户中”两个字连写,很像“犀”字。你大概会死在户部郎中的职位上吧?后来果然如裘文达所说。
东光的霍易书先生,雍正甲辰年中了举人,留在京城,一直没有成就。他在吕仙祠祈梦,梦见神仙给他一首诗:六瓣梅花插满头,谁人肯向死前休,君看矫矫云中鹤,飞上三台阅九秋。
到了雍正五年,朝廷初次规定帽顶的样式,铜盘上有六瓣像梅花,他才明白诗的第一句的意思。他私下认为,仙鹤是一品官的服饰,三台是宰相的位置,既然第一句应验了,最后两句也一定会应验。
后来他从中书舍人升到奉天府尹,因罪被贬到军台,那个地方叫葵苏图,实际上是第三台。官方的文书简写,都写成“台”,正好符合诗中的话。果然,九年后他才回来。在塞外时,他自号“云中鹤”,用的是诗中的话。后来他告诉姚安公这件事。
姚安公说:霍字的上半部分是“云”字头,下半部分是“鹤”字的一半,正好隐含了你的姓氏,这也不是随便说的。霍易书先生叹息道:岂止如此,我年轻时气盛,急于进取,自以为很快就能当上卿相,结果却遭遇挫折,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诗的第二句是神明在告诫我,可惜当时我没有想到。
古代用龟甲占卜,孔子在《易经》中极力推崇蓍草的美德。后来龟甲逐渐被废弃,火珠林开始用铜钱代替蓍草,但还是要掷六次,灵棋经则只需掷一次就能成卦,但还是要排列。到了神祠的签,只需一抽就能得到结果,更加简便了。神祠里一般都有签,
而最灵验的莫过于关帝。
关帝的签,最灵验的是正阳门旁边的祠庙。
一年之中,从元旦到除夕,一天之中,从黎明到黄昏,摇签筒的人总是络绎不绝,一个签筒不够用,就放几个签筒。
人来人往,纷乱繁杂,瞬息万变,不仅没有时间检查核对,也来不及思考,即使有千手千眼,也无法应付。
然而所得的签都像面对面说话一样灵验,这是为什么呢?
其中最神奇的是,乾隆壬申年乡试,一个南方的士子在三月初一斋戒沐浴后祈祷,请求提示试题,得到一个签说:陰里相看怪尔曹,舟中敌国笑中刀,藩篱剖破浑无事,一种天生惜羽毛。
这次考试的孟子题目是:曹交 问曰:人皆可以为尧舜,至汤九尺,对应第一句;论语题目是: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对应第二句;中庸题目是: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对应第四句。
这真是不可测度啊。
孙虚船先生说,他的朋友曾经患了寒疾,昏迷中觉得魂气飞越,随风飘荡,到了一个官署,仔细看门内都是鬼神,知道是冥府。
看到有人从侧门进去,试着跟随他走,没有人阻拦。
又跟随众人坐在廊下,也没有人询问。
偷偷看堂上,诉讼的人像织布一样多,冥王左边检查籍册,右边拿着笔,有的几句话就判决,有的几十句几百句才判决,和人间的刑部没有什么不同。
琅琯引下,都服服帖帖没有后话。
忽然看到前辈某公盛装进来,冥王请他坐下,问诉讼什么事,他就诉说门生故吏的负恩,列举了数十人,心里很愤恨。
冥王的脸色似乎不以为然,等他说完,拱手说:这些人奔走竞争排挤,手段万端,天道昭昭,终究会遭受冥界的惩罚。
但是神明惩罚他们可以,您责备他们就不可以。
种桃李的人得到果实,种蒺藜的人得到刺,您没听说过吗?
您所赏识的,大多是趋炎附势的人,权势失去之后,才用道义来责备他们,这是凿冰求火。
您错了。
哪有时间责怪别人?
某公怅然若失,犹豫了一会儿,终于退下,朋友和他相识,想上前问候,忽然听到背后叱咤声,一回头,惊醒了。
董文恪公的老仆王某,性格谦逊谨慎,善于接待客人,几十年没有得罪过一个人,就是所谓的王和尚。
他说曾经跟随文恪公住在博将军的废园里,月夜坐在石头上乘凉,远远看到一个人仓皇躲避,一个人拦住他,抓住他的手臂一起坐在树下说:以为你早就升天了,没想到在这里相遇。
于是先叙述交情的深厚,然后责备他做事的负心。
说:某件事趁我急需,故意刁难我,中饱私囊多少;某件事欺负我不懂,虚报数目欺骗我,侵吞了多少。
这样几十件事,每一件事都打他一巴掌,怒气冲冲,好像要吃掉他。
一会儿一个老叟从草丛中出来,说:他现在已经堕入饿鬼道,你何必欺负他。
而且欠债必还,何必这么急。
那个人更加愤怒地说:既然已经是饿鬼,怎么还债。
老叟说:业报有满的时候,债就有还的日子。
冥司有规定,凡是借贷的钱,来生有禄位就偿还,没有禄位就免除,因为能力有限。
如果是胁迫或诱骗得来的钱财,即使经历万劫,也必须填补。
如果没有禄位可以抵偿,就变成六畜来偿还,或者一世不够抵偿,就分几世来偿还,今晚董公吃的猪,不就是他仆人某的十一世身吗?
那个人的怒气似乎稍微平息了。
于是放手各自散去,老叟怀疑他是土地神。
所说的仆人,王某还见过,果然最有心计。
福建曹藩司绳柱说,一年,司道在臬署开会,吃饭还没结束,一个仆人带着一个小孩经过堂下,小孩惊恐不敢前进,说:有无数奇鬼,都身高一丈多,肩扛梁柱。
大家听到叫声,才出来问,只见天花板上落土簌簌,声音像撒豆子,急忙跳出来,房梁已经倒塌在地上了。
大家都拍手说鬼神保佑。
湖广定制府长,当时是巡抚,听说这件事,感叹说:既然处处有鬼神保佑,自然处处有鬼神监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阅微草堂笔记-卷六-滦阳消夏录六(4)-注解
惨绿袍:指颜色深绿的长袍,古代常用于形容鬼魂或灵异现象中的服饰。
鐍户:古代指用锁锁门。
亡人衣:指死者的衣物,古人认为死者的衣物可能附有灵魂。
陰气:在道教和民间信仰中,指与阳气相对的阴性能量,常与鬼魂、灵异现象相关联。
假发:古代人为了美观或掩饰秃头而使用的假发。
亡人之发:指死者的头发,古人认为死者的头发也可能附有灵魂。
馆阁律赋:指古代科举考试中的一种文体,要求严格遵循格式和韵律。
天狐:传说中的神狐,常被描绘为具有超自然能力的灵物。
八蜡祠:古代祭祀八蜡(八种害虫)的庙宇,祈求农业丰收。
胔蒐敛:指将尸体收敛埋葬。
罗刹鬼:佛教中的恶鬼,常被描绘为食人肉的恐怖形象。
河间一妇:指河间地区的一个妇女,故事中她的行为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女性道德的严苛要求。
心悸不寐:指因心脏不适而难以入睡的症状。
陰曹简便之籍:指阴间的简略记录,类似于人间的档案。
吕仙祠:祭祀吕洞宾的庙宇,吕洞宾是道教中的著名神仙。
三台:古代指宰相的职位,也指天上的三台星。
龟卜:古代用龟甲进行占卜的方法。
蓍德:指用蓍草进行占卜的方法,孔子在《易经》中推崇蓍草的占卜方式。
火珠林:古代占卜的一种方法,用火珠代替蓍草。
灵棋经:古代占卜的一种方法,用棋子进行占卜。
关帝:关羽,三国时期蜀汉名将,被后世尊为武圣,民间信仰中常被视为保护神和正义的象征。
正陽门:北京城的一座城门,位于紫禁城南侧,是明清两代皇帝出巡的必经之地。
乾隆壬申:乾隆十七年,即公元1752年。
乡试:明清两代科举考试的第一级,考中者称为举人。
斋沐:斋戒沐浴,表示虔诚祈祷。
孟子: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孟子的言行和思想。
论语: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中庸:儒家经典之一,主要论述中庸之道。
冥府:民间信仰中的阴间,掌管生死和善恶报应的地方。
琅琯:古代的一种乐器,此处可能指冥府中的某种仪式。
饿鬼道:佛教六道之一,指因生前贪婪而堕入的恶道。
六畜:指马、牛、羊、鸡、犬、豕六种家畜。
土神:民间信仰中掌管土地的神祇。
臬署:明清时期的地方司法机构。
承尘:古代建筑中用于遮挡灰尘的装置,通常悬挂在梁上。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阅微草堂笔记-卷六-滦阳消夏录六(4)-评注
这段古文通过多个小故事,展现了古代中国社会对灵异现象、鬼神信仰的普遍认知。故事中涉及到的‘惨绿袍’、‘亡人衣’、‘亡人之发’等元素,反映了古人对死后世界的想象和对灵魂不灭的信仰。这些故事不仅仅是简单的灵异传说,更是古代文化中对生死、灵魂、道德等深刻问题的探讨。
文中提到的‘八蜡祠道士’和‘河间一妇’的故事,揭示了古代社会对道德行为的重视。道士的梦境和妇女的命运,都体现了古人对善恶报应的信仰。这种信仰不仅影响了人们的行为准则,也塑造了古代社会的道德观念。
此外,文中还涉及到了古代占卜文化的演变。从‘龟卜’到‘火珠林’再到‘灵棋经’,占卜方法的简化反映了古代社会对神秘力量的探索和对未来的渴望。这些占卜方法不仅是古代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人类对未知世界的一种应对方式。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多个小故事,展现了古代中国社会的文化、信仰和道德观念。这些故事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古人对生死、灵魂、道德等问题的深刻思考。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的文化背景和人们的精神世界。
这段文本通过多个故事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鬼神、报应和命运的观念。首先,关帝签的灵验反映了民间对关羽的崇拜和信仰,认为他能够通过签文预示未来。这种信仰不仅体现了对关羽的敬仰,也反映了人们对命运和天意的敬畏。
其次,孙虚船先生的故事描绘了冥府的景象,展示了民间对阴间的想象。冥王审判的场景与人世间的法庭相似,反映了人们对善恶报应的信仰。冥王对某公的劝诫则强调了因果报应的观念,认为种下什么因就会得到什么果,这与佛教的因果报应思想相契合。
董文恪公老仆王某的故事则进一步深化了因果报应的主题。通过老叟的解释,文本揭示了债务在轮回中的偿还方式,强调了善恶终有报的观念。这种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根深蒂固,影响了人们的行为和道德观念。
最后,福建曹藩司绳柱的故事展示了鬼神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感。小儿的惊怖和栋摧仆地的巧合,让人们相信鬼神在暗中护持和鉴察。这种信仰不仅增强了人们对鬼神的敬畏,也强化了社会道德规范。
总体而言,这段文本通过多个故事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鬼神信仰、因果报应和命运观念。这些观念不仅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塑造了中国社会的道德和伦理体系。文本通过生动的叙述和丰富的细节,深刻揭示了这些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