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阅微草堂笔记-卷六-滦阳消夏录六(3)

作者: 纪昀(1724年—1805年),字晓岚,清代文学家、学者,曾任《四库全书》总纂官。他以博学多才著称,是清代文坛的重要人物。

年代:成书于清代乾隆至嘉庆年间(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

内容简要:《阅微草堂笔记》是一部志怪小说集,共24卷。书中收录了大量神怪、奇闻、异事,内容涉及民间传说、官场轶事、因果报应等。纪昀以简洁生动的笔触,借鬼神之事讽喻社会现实,既有趣味性又富含哲理,是清代笔记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阅微草堂笔记-卷六-滦阳消夏录六(3)-原文

徐公景熹官福建盐道时,署中箧笥,每火自内发,而扃钥如故。

又一夕,窃剪其侍姬发,为祟殊甚。

既而徐公罢归,未及行而卒。

山鬼能知一岁事,故乘其将去,肆侮也。

徐公盛时,销声匿迹。衰气一至,无故侵陵。此邪魅所以为邪魅欤。

余乡青苗被野时,每夜田陇间有物,不辨头足,倒掷而行,筑地登登如杵声,农家习见不怪,谓之青苗神。

云常为田家驱鬼,此神出,则诸鬼各归其所。不敢散游于野矣。

此神不载于古书,然确非邪魅。

从兄懋园尝于李家洼见之,月下谛视,形如一布囊,每一翻折,则一头著地,行颇迟重云。

先祖宠予公,原配陈太夫人,早卒,继配张太夫人,于归日,独坐室中,见少妇揭帘入,径坐床畔,著元帔黄衫淡绿裙,举止有大家风,新妇不便通寒温,意谓是群从娣姒,或姑姊妹耳。

其人絮絮言家务得失,婢媪善恶,皆委曲周至。

久之,仆妇捧茶入,乃径出。

后阅数日,怪家中无是人,细话其衣饰,即陈太夫人敛时服也。

死生相妒,见于载籍者多矣。

陈太夫人已掩黄墟,犹虑新人未谙料理,现身指示,无问幽明,此何等居心乎?

今子孙登科第历仕宦者,皆陈太夫人所出也。

伯高祖爱堂公,明季有声誉序间,刻意郑孔之学,无间冬夏,读书恒至夜半,一夕梦到一公澥,榜额曰文仪,班内十许人治案牍,一一恍惚如旧识。

见公皆讶曰:君尚迟七年乃当归,今犹早也。

霍然惊,自知不永,乃日与方外游。

偶遇道士,论颇洽,留与共饮,道士别后,途遇奴子胡门德曰:顷一书,忘付汝主,汝可携归。

公视之,皆驱神役鬼符咒,闭户肄习,尽通其术,时时用为戏剧,以逍遣岁月,越七年至祟祯丁丑,果病卒。

卒半日复苏,曰:我以亵用五雷法,获陰谴冥司,追还此书,可急焚之。

焚讫,复卒半日又苏,曰:冥司查检,缺三页,饬归取。

视灰中果三页未尽,重焚之,乃卒。

此事姚安公附载家谱中,公闻之先曾祖,曾祖闻之先高祖,高祖即手焚是书者。

孰谓竟无鬼神乎?

余族所居曰景城,宋故县也。

城址尚依稀可辨,或偶于昧爽时,遥望烟雾中,现一城影,楼堞宛然,类乎蜃气。

此事他书多载之,然莫明其理。

余谓凡有形者,必有精气,土之厚处,即地之精气所聚处,如人之有魂魄也。

此城周回数里,其形巨矣,自汉至宋,千余年为精气所聚已久,如人之取多用宏,其魂魄独强矣。

故其形虽化,而精气之盘结者,非一日之所蓄,即非一日所能散。

偶然现象,仍作城形,正如人死鬼存,鬼仍作人形耳。

然古城郭不尽现形,现形者又不常见,其故何欤?

人之死也或有鬼,或无鬼。鬼之存也,或见或不见,亦如是而已矣。

南宫鲍敬之先生言,其乡有陈生,读书神祠,夏夜袒裼睡庑下,梦神召至座前,诃责甚厉。

陈辩曰:殿上先有贩夫数人睡,某避于庑下,何反获愆?

神曰:贩夫则可,汝则不可。彼蠢蠢如鹿豕,何足与较,汝读书,而不知礼乎?

盖春秋责备贤者,理如是矣。

故君子之于世也,可随俗者随,不必苟异;不可随俗者不随,亦不苟同。

世于违理之事,动曰某某曾为之,夫不论事之是非,但论事之有无。

自古以来,何事不曾有,人为之可一一据以藉口乎?

渔洋山人记张巡妾转世索命事,余不谓然。

其言曰:君为忠臣,我则何罪?而杀以飨士。

夫孤城将破,巡已决志捐生,巡当殉国,妾不当殉主乎?

古来忠臣仗节,覆宗族,糜妻子者,不知凡几,使人人索命,天地间无纲常矣。

使容其索命,天地间亦无神理矣。

王经之母,含笑受刃,彼何人乎?

此或妖鬼为祟,托一古事求祭飨,未可知也。

或明季诸臣,顾惜身家,偷生视息,造作是言以自解,亦未可知也。

儒者著书,当存风化,虽齐谐志怪,亦不当收悖理之言。

族叔楘庵言,景城之南,恒于日欲出时见一物,御旋风东驰,不见其身,惟昂首高丈余,长鬣紾紾,不知何怪。

或曰:冯道墓前石马,岁久为妖也。

考道所居,今曰相国庄,其妻家今曰夫人庄,皆与景城相近。

故先高祖诗曰:青史空留字数行,书生终是让侯王,刘光伯墓无寻处,相国夫人各有庄。

其墓则县志已不能确指。

北村之南,有地曰石人洼,残缺翁仲,犹有存者。

土人指为道墓。

意或有所传欤?

董空如尝乘醉夜行,便旋其侧,倏陰风横卷,沙砾乱飞,似隐隐有怒声,空如叱曰:长乐老顽钝无耻,七八百年后,岂尚有神灵。

此定邪鬼依托耳,敢再披猖,且日日来溺汝。

语讫而风止。

南村董天士,不知其名,明末诸生,先高祖老友也。

花王阁剩稿中,有哭天士诗四首,曰:事事知心自古难,平生二老对相看,飞来遗札惊投箸,哭到荒村欲盖棺,残稿未收新画册,余赀惟卖破儒冠。布衾两幅无妨敛,在日黔娄不畏寒/五岳填胸气不平,谈锋一触便纵横,不逢黄祖真天幸,曾怪嵇康太世情,开牖有时邀月入,杖藜到处避人行。料应尘海无堪语,且试骖鸾向紫清/百结悬鹑两鬓霜,自餐冰雪润空肠,一生惟得秋冬气,到死不知罗绮香,寒贳村醪馋破戒,老栖僧舍是还乡,只今一瞑无余事,未要青绳作吊忙/廿年相约谢风尘,天地无情殒此人,乱世逃禅聊解脱,衰年哭友倍酸辛,关河决漭连兵气,齿发沧浪寄病身,泉下有灵应念我,白杨孤冢亦伤神。

天士之生平可以想见,县志不为立传,盖未见先高祖诗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阅微草堂笔记-卷六-滦阳消夏录六(3)-译文

徐景熹在担任福建盐道官员时,他的官署中的箱子经常从内部起火,但锁却完好无损。

又有一天晚上,他的侍妾的头发被偷偷剪掉,这种现象非常诡异。

不久后,徐公被免职回家,还未启程就去世了。

山鬼能够预知一年内的事情,所以趁他将要离开时,肆意侮辱。

徐公在盛年时,这些鬼怪销声匿迹。一旦衰败之气来临,就无故侵扰。这就是邪魅之所以为邪魅的原因吧。

在我的家乡,当青苗遍布田野时,每天晚上田埂间会出现一个物体,看不清头和脚,倒着行走,发出像杵击地的声音,农民们对此习以为常,称之为青苗神。

据说这个神常常为农民驱赶鬼怪,当这个神出现时,所有的鬼怪都会回到它们的地方,不敢在野外游荡。

这个神在古书中没有记载,但它确实不是邪魅。

我的堂兄懋园曾在李家洼见过它,月光下仔细观察,形状像一个布囊,每次翻折时,一头着地,行走相当缓慢。

我的先祖宠予公的原配陈太夫人早逝,继配张太夫人在嫁入的那天,独自坐在房间里,看到一个少妇掀开帘子进来,直接坐在床边,穿着黑色的披肩、黄色的上衣和淡绿色的裙子,举止有大家风范,新妇不便寒暄,以为是亲戚中的姐妹。

这个少妇絮絮叨叨地谈论家务的得失,婢女的好坏,都非常详细。

过了很久,仆人端茶进来,她才离开。

几天后,发现家中并没有这个人,仔细描述她的衣着,正是陈太夫人下葬时的衣服。

死者和生者之间的嫉妒,在古籍中多有记载。

陈太夫人已经入土为安,还担心新人不懂料理家务,现身指导,无论是阴间还是阳间,这是何等的心意呢?

现在子孙中登科及第、历任官职的,都是陈太夫人的后代。

我的伯高祖爱堂公在明朝末年有很高的声誉,专注于郑玄和孔子的学问,无论冬夏,常常读书到半夜。一天晚上,他梦见自己到了一个叫文仪的地方,里面大约有十个人在处理文书,每个人都似曾相识。

见到他的人都惊讶地说:你还得等七年才能回来,现在还为时过早。

他猛然惊醒,自知寿命不长,于是开始与方外之人交往。

偶然遇到一个道士,两人谈得很投机,道士留他一起喝酒,道士离开后,在路上遇到他的仆人胡门德说:刚才有一本书,忘了给你主人,你可以带回去。

他一看,都是驱神役鬼的符咒,于是闭门学习,完全掌握了这些法术,常常用来娱乐,以消磨时间。七年后,到了崇祯丁丑年,果然病逝。

去世半天后又苏醒过来,说:我因为滥用五雷法,受到阴间的惩罚,冥司追回这本书,必须立即烧掉。

烧完后,又过了半天再次苏醒,说:冥司检查,发现缺了三页,命令我回来取。

看到灰烬中果然有三页未烧尽,重新烧掉后,才去世。

这件事被姚安公记载在家谱中,他是从先曾祖那里听说的,先曾祖又是从先高祖那里听说的,先高祖就是亲手烧掉这本书的人。

谁说世上没有鬼神呢?

我们家族居住的地方叫景城,是宋朝的旧县城。

城墙的遗址还依稀可辨,有时在黎明时分,远远望去,烟雾中会出现一座城的影子,城楼和城墙清晰可见,像是海市蜃楼。

这件事在其他书中多有记载,但没有人能解释其中的道理。

我认为凡是有形的东西,必定有精气,土地厚实的地方,就是地之精气聚集的地方,就像人有魂魄一样。

这座城周长数里,形体巨大,从汉朝到宋朝,一千多年来精气聚集已久,就像人取用多而宏大,其魂魄特别强大。

所以它的形体虽然消失了,但精气的盘结,不是一天所能积蓄的,也不是一天所能消散的。

偶然显现出来,仍然呈现出城的形状,就像人死后鬼魂存在,鬼魂仍然呈现出人的形状一样。

然而古城的城墙并不总是显现,显现的也不常见,这是为什么呢?

人死后可能有鬼,也可能没有鬼。鬼魂的存在,有时可见,有时不可见,也就是这样而已。

南宫的鲍敬之先生说,他的家乡有一个叫陈生的人,在神祠里读书,夏天晚上赤身睡在廊下,梦见神把他召到座前,严厉责备他。

陈生辩解说:殿上先有几个贩夫在睡觉,我避在廊下,为什么反而受到责备?

神说:贩夫可以,你不行。他们愚昧如鹿豕,不值得计较,你读书人,难道不懂礼吗?

春秋责备贤者,道理就是这样。

所以君子在世,可以随俗的就随俗,不必刻意与众不同;不能随俗的就不随俗,也不刻意迎合。

世上对于违背道理的事情,动不动就说某某曾经做过,不论事情的是非,只论事情的有无。

自古以来,什么事情没有发生过,人们可以一一以此为借口吗?

渔洋山人记载了张巡的妾转世索命的事情,我不以为然。

她说:你是忠臣,我有什么罪?为什么要杀我来犒劳士兵?

孤城即将被攻破,张巡已经决心捐躯,张巡应当殉国,妾难道不应当殉主吗?

自古以来,忠臣仗义,覆灭宗族,牺牲妻子儿女的,不知有多少,如果人人都来索命,天地间就没有纲常了。

如果允许他们索命,天地间也没有神理了。

王经的母亲,含笑受刃,她是什么人呢?

这或许是妖鬼作祟,借一个古老的故事来求祭祀,也未可知。

或许是明朝末年的一些大臣,顾惜身家,偷生苟活,编造这样的说法来自我开脱,也未可知。

儒者著书,应当保存风化,即使是齐谐这样的志怪书,也不应当收录违背道理的话。

我的族叔楘庵说,景城的南边,常常在太阳即将升起时看到一个东西,乘着旋风向东奔驰,看不到它的身体,只有头昂起一丈多高,长鬣飘飘,不知道是什么怪物。

有人说:这是冯道墓前的石马,年代久了变成了妖怪。

考证冯道的居住地,现在叫相国庄,他的妻子家现在叫夫人庄,都与景城相近。

所以我的先高祖有诗说:青史空留字数行,书生终是让侯王,刘光伯墓无寻处,相国夫人各有庄。

他的墓在县志中已经不能确切指出。

北村的南边,有一个地方叫石人洼,残缺的石像,还有一些存在。

当地人指认这是冯道的墓。

或许有什么传说吧?

董空如曾经在醉酒后夜行,在墓旁小便,突然阴风横卷,沙砾乱飞,似乎隐隐有愤怒的声音,董空如叱责说:长乐老顽钝无耻,七八百年后,难道还有神灵吗?

这一定是邪鬼依托,敢再猖狂,我就天天来尿你。

说完风就停了。

南村的董天士,不知道他的名字,是明朝末年的秀才,我的先高祖的老朋友。

在花王阁的剩稿中,有四首哭天士的诗,说:事事知心自古难,平生二老对相看,飞来遗札惊投箸,哭到荒村欲盖棺,残稿未收新画册,余赀惟卖破儒冠。布衾两幅无妨敛,在日黔娄不畏寒/五岳填胸气不平,谈锋一触便纵横,不逢黄祖真天幸,曾怪嵇康太世情,开牖有时邀月入,杖藜到处避人行。料应尘海无堪语,且试骖鸾向紫清/百结悬鹑两鬓霜,自餐冰雪润空肠,一生惟得秋冬气,到死不知罗绮香,寒贳村醪馋破戒,老栖僧舍是还乡,只今一瞑无余事,未要青绳作吊忙/廿年相约谢风尘,天地无情殒此人,乱世逃禅聊解脱,衰年哭友倍酸辛,关河决漭连兵气,齿发沧浪寄病身,泉下有灵应念我,白杨孤冢亦伤神。

董天士的生平可以想见,县志中没有为他立传,大概是因为没有看到我的先高祖的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阅微草堂笔记-卷六-滦阳消夏录六(3)-注解

徐公景熹:徐景熹,字公景熹,明朝官员,曾任福建盐道。

箧笥:古代用来存放书籍或贵重物品的箱子。

扃钥:锁和钥匙,这里指箱子锁着。

山鬼:传说中的山中精怪,能预知未来。

青苗神:民间传说中的神灵,据说能驱赶鬼怪,保护农作物。

陈太夫人:徐景熹的原配夫人,早逝。

张太夫人:徐景熹的继配夫人。

文仪:文仪公澥,可能是徐景熹梦中的神灵或官员。

五雷法:道教中的一种法术,据说能驱神役鬼。

景城:宋代的古城,位于今河北省。

冯道:五代时期的政治家,曾任多个朝代的宰相。

董天士:明末的文人,与徐景熹的先祖有交情。

尸解:道教术语,指修炼成仙后,肉体消失,灵魂升天。

登仙:指人死后灵魂升天成为仙人。

因果:佛教术语,指一切事物皆有原因和结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果报:佛教术语,指因果报应,即善恶行为的结果。

伽蓝:佛教术语,指寺庙中的护法神。

冥司:指阴间的官府,掌管人的生死和善恶报应。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阅微草堂笔记-卷六-滦阳消夏录六(3)-评注

这段古文通过多个故事展现了古代中国对鬼神、灵魂和超自然现象的信仰与理解。首先,徐景熹的故事揭示了人们对山鬼和邪魅的恐惧与敬畏,反映了古代社会对超自然力量的普遍信仰。山鬼能预知未来,邪魅则乘人之危,这些故事不仅增添了神秘色彩,也反映了人们对未知世界的恐惧与好奇。

其次,青苗神的故事则体现了民间对自然神灵的崇拜。青苗神被视为农田的守护者,能够驱赶鬼怪,保护农作物。这种信仰反映了古代农业社会对自然力量的依赖与敬畏,同时也展现了民间信仰的多样性与地方特色。

陈太夫人的故事则涉及生死之间的情感纠葛。陈太夫人虽已去世,但仍关心家中的事务,甚至现身指导新妇。这种情节不仅展现了生死之间的情感纽带,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家族传承与责任的重视。

徐景熹的梦境与道士的符咒则进一步揭示了道教对古代社会的影响。五雷法作为一种驱神役鬼的法术,反映了道教在民间信仰中的重要地位。徐景熹因亵用五雷法而受到阴谴,这一情节不仅增添了故事的戏剧性,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宗教仪式的严肃态度。

最后,景城的传说与冯道墓的故事则展现了古代对历史遗迹与名人的记忆与崇拜。景城的城影与冯道墓的石马妖化,反映了人们对历史遗迹的敬畏与想象。这些故事不仅增添了历史的神秘感,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历史与传统的重视。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多个故事展现了古代中国对鬼神、灵魂、自然神灵、历史遗迹的信仰与理解,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宗教观念、民间信仰与历史记忆。这些故事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也为我们理解古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视角。

这段文本通过多个故事展现了因果报应和善恶有报的主题,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道德和正义的重视。每个故事都通过具体的情节和人物行为,揭示了善恶行为的后果,强调了道德行为的重要性。

第一个故事中,天士死后被人看见骑驴上泰山,最终消失不见,暗示他可能已经尸解登仙。这个故事反映了道教对成仙的追求,以及对神秘现象的想象和解释。

第二个故事中,先高祖的快哉行一篇,通过饮酒谈旧事,表达了对时势变迁和人事无常的感慨。诗中提到‘因果信非偶’,强调了因果报应的必然性,反映了佛教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第三个故事中,先四叔父栗甫公目睹了一起抢劫事件,最终抢劫者因因果报应而伏罪。这个故事通过具体的情节,展现了善恶有报的主题,强调了道德行为的重要性。

第四个故事中,齐舜庭作为剧盗,最终因因果报应而被捕。这个故事通过齐舜庭的命运,揭示了恶行的后果,强调了正义的力量。

第五个故事中,王兰洲买下一童,最终因童的哭泣而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将童归还并忏悔。这个故事通过王兰洲的行为,展现了悔过自新的重要性,强调了道德行为的力量。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通过多个故事,展现了因果报应和善恶有报的主题,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道德和正义的重视。每个故事都通过具体的情节和人物行为,揭示了善恶行为的后果,强调了道德行为的重要性。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阅微草堂笔记-卷六-滦阳消夏录六(3)》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5031.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