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纪昀(1724年—1805年),字晓岚,清代文学家、学者,曾任《四库全书》总纂官。他以博学多才著称,是清代文坛的重要人物。
年代:成书于清代乾隆至嘉庆年间(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
内容简要:《阅微草堂笔记》是一部志怪小说集,共24卷。书中收录了大量神怪、奇闻、异事,内容涉及民间传说、官场轶事、因果报应等。纪昀以简洁生动的笔触,借鬼神之事讽喻社会现实,既有趣味性又富含哲理,是清代笔记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阅微草堂笔记-卷二十二-滦阳续录四(1)-原文
或衣葛,不自知也。
然亦无疾病,似寒暑不侵者,呼之食即食,不呼之食亦不索,或自取市中饼饵,呼儿童共食,不问其价,所残剩亦不顾惜,或一两日觅之不得,忽自归。
一日遍索无迹,或云村外柳林内似仿佛有人,趋视,已端坐僵矣。
其为迷惑而死,未可知也。
其或自有所得,托以混迹,缘尽而化去,亦未可知也。
忆余从福建归里时,见余犹跪拜如礼,拜讫,卒然曰:叔大辛苦。
余曰:是无奈何。
又卒然曰:叔不觉辛苦耶?默默退去,后思其言,似若有意,故至今终莫能测之。
姚安公言,庐江 孙起山先生谒选时,贫无资斧,沿途雇驴而行,北方所谓短盘也。
一日,至河间南门外,雇驴未得,大雨骤来,避民家屋檐下,主人见之,怒曰:造屋时汝未出钱,筑地时汝未出力,何无故坐此。
推之立雨中,时河间犹未改题缺,起山入都,不数月竟掣得是县。
赴任时此人识之,惶愧自悔,谋卖屋移家。
起山闻之,召来笑而语之曰:吾何至与汝辈较,今既经此,后无复然。
亦忠厚养福之道也。
因举一事曰:吾乡有爱莳花者,一夜 偶起,见数女子立花下,皆非素识,知为狐魅,遽掷以块,曰:妖物何得偷看花。
一女子笑而答曰:君自昼赏,我自夜游,于君何碍?夜夜来此,花不损一茎一叶,于花又何碍?遽见声色,何鄙吝至此耶。
吾非不能揉碎君花,恐人谓我辈所见,亦与君等,故不为耳。
飘然共去,后亦无他。
狐尚不与此辈较,我乃不及狐耶?
后此人终不自安,移家莫知所往。
起山叹曰:小人之心,竟谓天下皆小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阅微草堂笔记-卷二十二-滦阳续录四(1)-译文
有时候穿着葛布衣服,自己也不知道。
但他也没有生病,好像寒暑都不能侵扰他,叫他吃饭就吃,不叫他吃饭也不主动要,有时自己去市场买饼,叫孩子们一起吃,不问价格,剩下的也不在乎,有时一两天找不到他,突然自己回来了。
有一天到处找都找不到他,有人说村外的柳树林里好像有人,赶紧去看,他已经端坐着僵硬了。
他是因为迷惑而死,还是不知道。
或者他自己有所领悟,假装混迹人间,缘分尽了就化去了,也不知道。
记得我从福建回家时,见到我还像以前一样跪拜行礼,拜完后,突然说:叔叔辛苦了。
我说:这是没办法的事。
他又突然说:叔叔不觉得辛苦吗?然后默默地退去,后来回想他的话,似乎有深意,所以至今也无法理解。
姚安公说,庐江的孙起山先生去京城参加选拔时,穷得没有路费,沿途雇驴子走,北方人称之为短盘。
有一天,到了河间南门外,雇不到驴子,突然下大雨,躲在一户人家的屋檐下,主人见到他,生气地说:造房子时你没出钱,筑地时你没出力,凭什么无故坐在这里。
把他推到雨中,当时河间还没有改题缺,起山进京,不到几个月竟然被选为这个县的官员。
上任时这个人认出了他,惶恐后悔,打算卖掉房子搬家。
起山听说后,把他叫来笑着说:我怎么会和你计较,既然已经这样了,以后不要再这样了。
这也是忠厚养福的道理。
于是举了一个例子说:我家乡有个喜欢种花的人,一天晚上偶然起来,看见几个女子站在花下,都不认识,知道是狐魅,赶紧扔了一块石头,说:妖怪怎么敢偷看花。
一个女子笑着回答说:你白天欣赏,我晚上游玩,对你有什么妨碍?我每天晚上来这里,花没有损伤一根一叶,对花又有什么妨碍?你突然发怒,怎么这么小气呢。
我不是不能揉碎你的花,只是怕别人说我们和你们一样,所以不这么做。
然后她们飘然离去,后来也没有发生什么事。
狐狸尚且不和他们计较,我难道还不如狐狸吗?
后来这个人始终不安心,搬家后不知道去了哪里。
起山感叹说:小人的心思,竟然以为天下都是小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阅微草堂笔记-卷二十二-滦阳续录四(1)-注解
老儒:指年老的学者或读书人,通常具有深厚的学识和道德修养。
无赖子:指品行不端、行为放荡的人。
睨:斜视,表示轻视或不屑。
剪烛:古代夜晚用剪刀修剪烛芯以保持烛光明亮。
墨沈:指砚台上的墨汁。
锉而焚之:指将尸体挫骨扬灰,彻底消灭。
酉陽杂俎:唐代段成式所著的笔记小说集,记载了许多奇闻异事。
玛哈沁:指蒙古族或满族的游牧部落,常以劫掠为生。
驿路:古代供驿使和官员使用的官道。
秋儿:童子的名字,具体含义不详。
佃户:租种地主土地的农民。
月作人:指临时雇工或短工。
盩关公馆:位于福建的关隘,曾是军事要地。
仙霞关:位于福建与浙江交界处的关隘,历史上多次发生战争。
符录劾治:指用符咒或法术来驱鬼或治病。
雍正甲寅:指清朝雍正十二年,即1734年。
元夜:指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节。
葛:葛布,一种用葛藤纤维织成的布料,古代常用来制作衣物,因其质地轻薄,适合夏季穿着。
饼饵:古代的一种面食,类似于现代的饼干或糕点,常作为零食或点心。
短盘:北方方言,指短途旅行或临时雇佣的交通工具,如驴、马等。
河间: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北省中部,历史上曾是一个重要的行政区域。
掣得:古代官员选拔制度中的一种方式,指通过抽签或抓阄来决定官职的分配。
狐魅:传说中的狐狸精,常被描绘为具有超自然能力的女性形象,能够迷惑人类。
莳花:种植花卉,莳指种植、栽培。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阅微草堂笔记-卷二十二-滦阳续录四(1)-评注
这段古文通过多个故事展现了古代社会中的鬼神观念和人性的复杂性。首先,老儒与鬼女的相遇反映了古人对鬼神的敬畏与理性态度。老儒虽知对方是鬼,但并不畏惧,反而以墨汁涂抹鬼面,表现出一种对鬼神的蔑视与控制欲。这种情节不仅体现了古人对鬼神的复杂情感,也揭示了儒家学者在面对超自然现象时的理性态度。
其次,乌鲁木齐农家的故事则展现了边疆地区的生存环境与人性之恶。玛哈沁的劫掠行为与童子的幸存,揭示了边疆地区弱肉强食的现实。童子的遭遇不仅是对人性残忍的控诉,也反映了边疆地区社会秩序的混乱与道德的沦丧。故事结尾提到童子的死亡,似乎暗示了天理循环的报应观念。
佃户刘破车妇的故事则通过鬼魂的出现,揭示了人性中的欲望与恐惧。邻人之女与月作人的私会,因鬼魂的介入而中断,反映了古人对道德规范的重视。鬼魂的出现不仅是对私通行为的惩罚,也象征着社会对道德越轨行为的监督与惩戒。
最后,老仆施祥与刘文斗的对话则从哲学角度探讨了鬼魂的存在与行为逻辑。施祥认为鬼魂的行为是愚蠢的,因为它们的行为只会导致自身的消亡。这种观点不仅反映了古人对鬼魂的理性思考,也揭示了人类在面对超自然现象时的自信与优越感。
整体而言,这段古文通过多个故事展现了古代社会中的鬼神观念、道德规范与人性复杂性。每个故事都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与历史价值,反映了古人对鬼神、道德与社会的多重思考。这些故事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为研究古代社会文化提供了宝贵的素材。
这段古文通过两个故事,展现了古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以及对待命运和他人态度的不同。第一个故事描述了一个看似平凡却充满神秘色彩的人物,他的生活方式简单而超脱,不受世俗束缚,最终以一种神秘的方式离世。这种生活方式和结局,反映了古代道家思想中追求自然、超脱世俗的理念。
第二个故事则通过孙起山先生的经历,展现了古代官员的宽容和智慧。孙起山在贫困中依然保持尊严,面对他人的无理对待,他以宽容的态度化解矛盾,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仁爱和忠厚。故事中的狐魅形象,虽然具有超自然的能力,但她们的行为却比人类更加宽容和理性,这反映了作者对人性中狭隘和自私的批判。
这两个故事不仅在情节上相互呼应,而且在主题上也形成了对比。第一个故事强调了个体的超脱和神秘,而第二个故事则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宽容。通过这些故事,作者传达了对人性复杂性的深刻理解,以及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从艺术特色上看,这段古文语言简练,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巧妙的对话,将人物的性格和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故事中的象征和隐喻也增加了文本的深度和内涵,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产生更多的思考和感悟。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而且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它通过对人物和事件的描写,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伦理观念和道德理想,同时也展现了作者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