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阅微草堂笔记-卷二十一-滦阳续录三(3)

作者: 纪昀(1724年—1805年),字晓岚,清代文学家、学者,曾任《四库全书》总纂官。他以博学多才著称,是清代文坛的重要人物。

年代:成书于清代乾隆至嘉庆年间(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

内容简要:《阅微草堂笔记》是一部志怪小说集,共24卷。书中收录了大量神怪、奇闻、异事,内容涉及民间传说、官场轶事、因果报应等。纪昀以简洁生动的笔触,借鬼神之事讽喻社会现实,既有趣味性又富含哲理,是清代笔记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阅微草堂笔记-卷二十一-滦阳续录三(3)-原文

门人福安陈坊言,闽有人深山夜行,仓卒失路,恐愈迷愈远,遂坐崖下待天晓,忽闻有人语。

时缺月微升,略辨形色,似二三十人坐崖上,又十余出没丛薄间,顾视左右皆乱冢,心知为鬼物,伏不敢动。

俄闻互语社公土地神来,窃睨之,衣冠文雅,年约三十余,颇类书生,殊不作剧场白须布袍状。

先至崖上,不知作何事,次至丛薄,对十余鬼太息曰:汝辈何故自取横亡,使众鬼不以为伍,饥寒可念,今有少物哺汝,遂撮饭撒草间。

十余鬼争取,或笑或泣,社公又太息曰:此邦之俗,大抵胜负之念太盛,恩怨之见太明,其弱者力不能敌,则思自戕以累人。

不知自尽之案,律无抵法,徒自陨其生也。

其强者妄意两家各杀一命,即足相抵,则械斗以泄愤,不知律凡杀二命,各别以生者抵,不以死者抵,死者方知,悔之已晚;生者不知,为之弥甚,不亦悲乎?

十余鬼皆哭。

俄远寺钟动,一时俱寂。

此人尝以告陈生,陈生曰:社公言之,不如令长言之也。

然神道设教,或挽回一二,亦未可知耳。

嘉庆丙辰冬,余以兵部尚书出德胜门监射,营官以十刹海为馆舍,前明古寺也。

殿宇门径,与刘侗帝京景物略所说全殊,非复僧住一房,佛亦住一房之旧矣。

寺僧居寺门一小屋,余所居则在寺之后殿,室亦精洁,而封闭者多。

验之有乾隆三十一年封者,知旷废已久。

余住东廊室内,气冷如冰,点燃数炉不热,数灯皆黯黯作绿色,知非佳处,然业已入居,故宿一夕,竟安然无恙。

奴辈住西廊,皆不敢睡,列炬彻夜坐廊下,亦幸无恙。

惟闻封闭室中,喁喁有人语,听之不甚了了耳。

轿夫九人,入室酣眠,天晓,已死其一矣。

饬别觅居停,乃移住真武祠,祠中道士云:闻有十刹海老僧,尝见二鬼相遇,其一曰:汝何来?曰:我转轮期未至,偶此闲游, 汝何来?其一曰:我缢魂之求代者也。

问居此几年,曰:十余年矣。

又问何以不得代,曰:人见我皆惊走,无如何也。

其一曰:善攻人者藏其机,匕首将出袖,而神色怡然,俾有济也。

汝以怪状惊之,彼奚为不走耶?汝盍脂香粉气以媚之,抱衾荐枕以悦之,必得当矣。

老僧素严正,厉声叱之,歘然入地。

数夕后寺果有缢者,此鬼可谓陰险矣。

然寺中所封闭,似其鬼尚多,不止此一二也。

汪阁学晓园言,有一老僧过屠市,泫然流涕,或讶之,曰:其说长矣,吾能记两世事。

吾初世为屠人,年三十余死,魂为数人执缚去,冥官责以杀业至重,押赴转轮受恶报,觉恍惚迷离 ,如醉如梦,惟恼热不可忍,忽似清凉,则已在豕栏矣。

断乳后见食不洁,心知其秽,然饥火燔烧,五脏皆如焦裂,不得已食之,后渐通猪语,时与同类相问讯,能记前身者颇多,特不能与人言耳。

大抵皆自知当屠割,其时作呻吟声者愁也;目睫往往有湿痕者,自悲也。

躯干痴重,夏极苦热,惟汨没泥水中少可,然不常得。

毛悚而劲,冬极苦寒,视犬羊软毳厚,有如仙兽。

遇捕执时,自知不免,姑跳踉奔避,冀缓须臾,追得后蹴踏头项,拗捩蹄肘,绳勒四足深至骨,痛若刀眘。

或载以舟车,则重叠相压,肋如欲折,百脉涌塞,腹如欲裂,或贯以竿而扛之,更痛甚三木矣。

至屠市提掷于地,心脾皆震动欲碎,或即日死,或缚至数日,弥难忍受,时见刀俎在左,汤镬在右,不知著我身时,作何痛楚,辄簌簌战栗不止。

又时自顾己身,念将来不知磔裂分散,作谁家杯中羹,凄惨欲绝。

比受戮时,屠人一牵拽,即惶怖昏瞀,四体皆软,觉心如左右震荡,魂如自顶飞出,又复落下。

见刀光晃耀,不敢正视,惟瞑目以待癈剔。

屠人先剚刃于喉,摇撼摆拨,泻血盆盎中,其苦非口所能道,求死不得,惟有长号。

血尽始刺心,大痛,遂不能作声,渐恍惚迷离 ,如醉如梦,如初转生时。

良久稍醒,自视已为人形矣。

冥官以夙生尚有善业,仍许为人,是为今身。

顷见此猪哀其荼毒,因念昔受此荼毒时,又惜此持刀人,将来亦必受此荼毒。

三念交 萦,故不知涕泪之何从也。

屠人闻之,遽掷刀于地,竟改业为卖菜佣。

晓园说此事时,李汇川亦举二事曰:有屠人死,其邻村人家生一猪,距屠人家四五里,此猪恒至屠人家中卧,驱逐不去,其主人捉去仍自来,絷以锁乃已。

疑为屠人后身也。

又一屠人死,越一载余,其妻将嫁,方彩服登舟,忽一猪突至,怒目眈眈,径裂妇裙,啮其胫,众急救护,共挤猪落水,始得鼓棹行。

猪自水跃出,仍沿岸急追,适风利扬帆去,猪乃懊丧自归,亦疑屠人后身,怒其妻之琵琶别抱也。

此可为屠人作猪之旁证。

又言有屠人杀猪甫死,适其妻有孕,即生一女,落蓐即作猪号声,号三四日死。

此亦可证猪还为人。

余谓此即朱子所谓生气未尽,与生气偶然凑合者,别自一理,又不以轮回论也。

汪编修守和为诸生时,梦其外祖史主事珥,携一人同至其家,指示之曰:此我同年纪晓岚,将来汝师也。

因窃记其衣冠形貌,后以己酉拔贡应廷试,值余阅卷,擢高等,授官来谒时,具述其事。

且云衣冠形貌,与今毫发不差,以为应梦。

迨嘉庆丙辰会试,余为总裁,其卷适送余先阅,凡房官荐卷,皆由监试御史先送一主考,阅定而复转轮公阅,复得中式。

殿试以第二人及第,乃知梦为是作也。

按人之有梦,其故难明,世说载卫玠问乐令梦,乐云是想,又云是因。而未深明其所以

然。戊午夏扈从滦陽,与伊子墨卿以理推求,有念所专注,凝神生象,是为意识所造之梦,孔子梦周公是也;

有祸福将至,朕兆先萌,与见乎蓍龟,动乎四体相同,是为气机所感之梦,孔子梦奠两楹是也;

其或心绪瞀乱,精神恍惚,心无定主,遂现种种幻形,如病者之见鬼,眩者之生花,此意想之歧出者也;

或吉凶未著,鬼神前知,以象显示,以言微寓,此气机之旁召者也。

虽变化杳冥,千态万状,其大端似不外此。

至占梦之说,见于周礼,事近祈禳,礼参巫觋,颇为攻周礼者所疑。

然其文亦见于小雅:大人占之,固凿然古经载籍所传,虽不免多所附会,要亦实有此术也。

惟是男女之受,骨肉之情,有凝思结念,终不一梦者,则意识有时不能造;

仓卒之患,意外之福有忽至而不知者,则气机有时不必感。

且天下之人如恒河沙数,鬼神何独示梦于此人?

此人一生得失,亦必不一,何独示梦于此事?

且事不可泄,何必示之?

既示之矣,而又隐以不可知之象,疑以不可解之语–如酉陽杂俎载梦得枣者,谓枣字似两来字,重来者,呼魄之象,其人果死。

朝野佥载崔碯梦座下听讲而照镜,谓座下听讲,法从上来,镜字,金旁竟也。

小说所说梦事,如此迂曲者不一–是鬼神日日造谜语,不已劳乎?

事关重大,示以梦可也,而猥琐小事,亦相告语–如敦煌实录载宋补梦人坐桶中,以两杖极打之,占桶中人为肉食,两杖象两箸,果得饱肉食之类,不亦亵乎?

大抵通其所可通,其不可通者置而不论可矣。

至于谢小娥传,其父夫之魂,既告以为人劫杀矣,自应告以申春申兰,乃以田中走一日夫隐申春,以车中猴东门草隐申兰,使寻索数年而后解,不又傎乎?

此类由于记录者欲神其说,不必实有是事,凡诸家所占梦事,皆可以是观之,其法非太人之旧也。

何纯斋舍人,何恭惠公之孙也,言恭惠公官浙江 海防同知时,尝于肩舆中,见有道士跪献一物,似梦非梦,涣然而醒,道士不知所在,物则宛然在手中,乃一墨晶印章也。

辨验其文,镌青宫太保四字,殊不解其故。

后官河南总督,卒于任–官制有河东总督,无河南总督,时公以河南巡抚加总督衔,故当日有是称。

特赠太子太保,始悟印章为神预告也。

案仕路升沈,改移不一,惟身后饰终之典,乃为一身之结局。

定命录载,李迥秀自知当为侍中,而终于兵部尚书,身后乃赠侍中;

又载张守盧自知当为凉州都督,而终于括州刺史,身后乃赠凉州都督,知神注禄籍,追赠与实授等也。

恭惠公官至总督,而神以赠官告,其亦此意矣。

高冠瀛言,有人宅后空屋住一狐,不见其形,而能对面与人语。

其家小康,或以为狐所助也。

有信其说者,因此人以求交 于狐,狐亦与款洽。

一日,欲设筵飨狐,狐言老而饕餮,乃多设酒肴以待。

比至日暮,有数狐醉倒现形,始知其呼朋引类来也,如是数四,疲于供给,衣物典质一空,乃微露求助意。

狐大笑曰:吾惟无钱供酒食,故数就君也,使我多财,我当自醉自饱,何所取而与君友乎?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阅微草堂笔记-卷二十一-滦阳续录三(3)-译文

门人福安陈坊说,福建有一个人在深山中夜行,突然迷了路,担心越走越远,于是坐在崖下等待天亮,忽然听到有人说话。

当时月亮刚刚升起,勉强能看清一些形状和颜色,似乎有二三十人坐在崖上,还有十几个人在草丛中出没,他环顾四周发现都是乱坟,心里明白是鬼怪,便趴下不敢动。

不久听到他们互相说社公土地神来了,他偷偷看了一眼,发现社公衣冠文雅,年纪大约三十多岁,很像书生,完全不像戏剧中白须布袍的样子。

社公先到崖上,不知做了什么,然后来到草丛中,对那十几个鬼叹息说:你们为什么要自取横死,让其他鬼不愿与你们为伍,饥寒交迫实在可怜,现在有些食物给你们,于是抓了一把饭撒在草丛中。

十几个鬼争抢食物,有的笑有的哭,社公又叹息说:这个地方的风俗,大多是胜负心太重,恩怨分明,弱者无力对抗,便想自尽来拖累别人。

他们不知道自尽的案子,法律上没有抵偿的办法,只是白白断送了自己的生命。

强者则妄想着两家各杀一条命,就算抵偿了,于是械斗来泄愤,却不知道法律上凡是杀两条命,各自用生者抵偿,而不是用死者抵偿,死者才明白,后悔已经晚了;生者不明白,反而更加激烈,这不是很可悲吗?

十几个鬼都哭了。

不久远处寺庙的钟声响起,一切归于寂静。

这个人曾经把这件事告诉陈生,陈生说:社公说的这些话,不如让县令来说。

不过神道设教,或许能挽回一二,也未可知。

嘉庆丙辰年冬天,我以兵部尚书的身份出德胜门监射,营官以十刹海为馆舍,这是前明的古寺。

殿宇和门径,与刘侗《帝京景物略》中所说的完全不同,不再是僧住一房,佛住一房的旧样子了。

寺僧住在寺门旁的一间小屋,我住在寺的后殿,房间也很整洁,但封闭的房间很多。

查验后发现有些房间是乾隆三十一年封的,知道这里已经荒废很久了。

我住在东廊的房间里,房间里冷得像冰,点燃了几个火炉也不暖和,几盏灯都发出暗淡的绿光,知道这不是个好地方,但既然已经住下了,便住了一晚,竟然安然无恙。

仆人们住在西廊,都不敢睡觉,整夜举着火把坐在廊下,也幸好没事。

只是听到封闭的房间里,有人在低声说话,听不太清楚。

轿夫九人,进房间酣睡,天亮时,已经死了一个。

我命令另找住处,于是搬到了真武祠,祠中的道士说:听说十刹海的老僧曾经见过两个鬼相遇,其中一个问:你从哪里来?另一个回答:我转轮的期限还没到,偶然来这里闲游,你从哪里来?另一个说:我是上吊的鬼,来寻找替身的。

问他在这里住了几年,他说:十多年了。

又问他为什么找不到替身,他说:人们见到我都吓得逃走,我也没办法。

另一个鬼说:善于攻击的人会隐藏自己的意图,匕首即将出袖时,神色依然平静,这样才能成功。

你以怪状吓人,他们怎么会不逃走呢?你何不用脂粉香气来迷惑他们,用被褥枕头来取悦他们,一定能成功。

老僧一向严正,厉声叱责他们,鬼突然消失在地里。

几天后寺庙里果然有人上吊,这个鬼真是阴险。

不过寺庙里封闭的房间,似乎还有很多鬼,不止这一两个。

汪阁学晓园说,有一个老僧经过屠宰市场,突然流泪,有人惊讶地问他,他说:说来话长,我能记得两世的事。

我前世是个屠夫,三十多岁就死了,魂魄被几个人绑走,冥官责备我杀业太重,押我去转轮受恶报,感觉恍惚迷离,像醉像梦,只觉得热得难以忍受,忽然感到清凉,就已经在猪栏里了。

断奶后看到食物不干净,心里知道很脏,但饥饿难耐,五脏像被火烧一样,不得已吃了下去,后来渐渐能听懂猪的语言,经常和同类交流,能记得前世的猪很多,只是不能和人说话。

大多都知道自己会被屠宰,那时发出的呻吟声是因为忧愁;眼睫毛上常有湿痕,是因为自悲。

身体笨重,夏天非常热,只有在泥水中泡一会儿才能稍微缓解,但这种情况不常有。

毛发粗糙坚硬,冬天非常冷,看到狗和羊的软毛厚实,简直像仙兽一样。

被捕时,知道自己逃不掉,便跳来跳去躲避,希望能拖延一会儿,被抓到后,被踢踏头颈,扭折蹄肘,绳子勒进四足的骨头里,痛得像刀割一样。

有时被装在车船上,重重叠叠地压在一起,肋骨像要折断,百脉堵塞,肚子像要裂开,有时被穿在竿子上扛着,比三木刑具还要痛。

到了屠宰市场,被扔在地上,心脾都震得快要碎了,有时当天就死了,有时被绑几天,更加难以忍受,时常看到刀俎在左边,汤锅在右边,不知道这些工具用在我身上时,会有多痛,总是瑟瑟发抖。

又时常看着自己的身体,想着将来不知道会被分割成几块,成为谁家碗里的汤,凄惨得想死。

等到被屠宰时,屠夫一拉拽,就吓得昏昏沉沉,四肢发软,感觉心在左右摇晃,魂魄从头顶飞出,又落下来。

看到刀光闪烁,不敢直视,只能闭着眼睛等待被宰割。

屠夫先把刀刺进喉咙,摇动拨弄,血流入盆中,那种痛苦无法用语言形容,求死不得,只能长声哀号。

血流尽后,屠夫刺中心脏,剧痛难忍,再也发不出声音,渐渐恍惚迷离,像醉像梦,像刚转生时一样。

过了很久才稍微清醒,发现自己已经变回了人形。

冥官因为我前世还有些善业,仍然允许我做人,这就是我的今生。

刚才看到这些猪受苦,想到自己曾经也受过这种苦,又可怜这些屠夫,将来也一定会受这种苦。

这三种念头交织在一起,所以不知不觉就流泪了。

屠夫听了这话,立刻把刀扔在地上,改行去卖菜了。

晓园说这件事时,李汇川也举了两个例子:有一个屠夫死了,邻村人家生了一头猪,离屠夫家四五里,这头猪经常跑到屠夫家里躺着,赶也赶不走,主人把它抓回去,它又自己跑回来,最后只好用锁链拴住。

怀疑这是屠夫的后身。

还有一个屠夫死了,过了一年多,他的妻子要改嫁,刚穿上彩服上船,突然一头猪冲过来,怒目而视,直接撕破了她的裙子,咬了她的腿,大家急忙救护,一起把猪挤下水,才得以开船。

猪从水里跳出来,沿着岸边急追,正好风大船快,猪才懊丧地回去了,也怀疑这是屠夫的后身,愤怒妻子改嫁。

这可以作为屠夫转世为猪的旁证。

又说有一个屠夫刚杀完猪,他的妻子正好怀孕,生下一个女儿,刚出生就发出猪的叫声,叫了三四天就死了。

这也可以证明猪转世为人。

我认为这就是朱子所说的生气未尽,与生气偶然凑合的情况,是另一种道理,不能用轮回论来解释。

汪编修守和还是秀才时,梦见他的外祖父史主事珥,带着一个人来到他家,指着那个人说:这是我的同年纪晓岚,将来是你的老师。

于是他偷偷记住了那个人的衣冠和相貌,后来在己酉年以拔贡的身份参加廷试,正好是我阅卷,他被提拔为高等,授官后来见我,详细讲述了这件事。

并且说衣冠和相貌,与现在一模一样,认为是应验了梦境。

到了嘉庆丙辰年会试,我是总裁,他的卷子正好先送到我这里,凡是房官推荐的卷子,都由监试御史先送给一位主考官审阅,然后再转给其他考官审阅,最后他中了进士。

殿试时他得了第二名,这才知道那个梦是为这件事而作的。

按说人为什么会做梦,原因很难说清,世说新语中记载卫玠问乐令梦是什么,乐令说是想,又说是因。但没有深入说明其中的道理。

然而。戊午年夏天,我随从在滦阳,与伊子墨卿一起用理性推求,有专注于某个念头,凝神生象,这是意识所创造的梦,孔子梦周公就是这样的;

有祸福即将来临,征兆先显现,与用蓍草占卜、四体动作相同,这是气机所感应的梦,孔子梦奠两楹就是这样的;

有时心绪混乱,精神恍惚,心无定主,于是出现种种幻象,如病人见到鬼,眩晕者看到花,这是意想的分歧;

有时吉凶未定,鬼神先知,以形象显示,以言语微寓,这是气机的旁召。

虽然变化莫测,千姿百态,其大体不外乎这些。

至于占梦的说法,见于《周礼》,事情接近祈禳,礼仪参杂巫觋,颇受攻击《周礼》的人所怀疑。

然而其文字也见于《小雅》:大人占之,确实是古经载籍所传,虽然不免多所附会,但确实有这种术数。

只是男女之情,骨肉之亲,有凝思结念,却始终不做梦的,那么意识有时不能创造;

仓促的祸患,意外的福气有忽然到来而不知的,那么气机有时不必感应。

而且天下之人如恒河沙数,鬼神为何独独示梦于此人?

此人一生的得失,也必然不一,为何独独示梦于此事?

而且事情不可泄露,何必示之?

既然示之了,却又隐以不可知的形象,疑以不可解的言语–如《酉阳杂俎》记载梦得枣者,说枣字似两来字,重来者,呼魄之象,那人果然死了。

《朝野佥载》记载崔碯梦座下听讲而照镜,说座下听讲,法从上来,镜字,金旁竟也。

小说中所说的梦事,如此迂曲的不一而足–是鬼神日日造谜语,不觉得累吗?

事关重大,示以梦可以,而猥琐小事,也相告语–如《敦煌实录》记载宋补梦人坐桶中,以两杖极打之,占桶中人为肉食,两杖象两箸,果然得到饱肉食之类,不也是亵渎吗?

大抵通其所可通,其不可通者置而不论可矣。

至于《谢小娥传》,其父夫之魂,既然告诉她是被人劫杀的,自应告诉她申春申兰,却以田中走一日夫隐申春,以车中猴东门草隐申兰,让她寻找数年而后解,不也是荒谬吗?

这类由于记录者想要神化其说,不必实有是事,凡诸家所占梦事,都可以这样看待,其法非古人之旧也。

何纯斋舍人,何恭惠公的孙子,说恭惠公在浙江海防同知任上时,曾在轿中见到有道士跪献一物,似梦非梦,忽然醒来,道士不知所在,物则宛然在手中,乃是一枚墨晶印章。

辨验其文,镌刻着“青宫太保”四字,殊不解其故。

后来官至河南总督,卒于任上–官制有河东总督,无河南总督,当时公以河南巡抚加总督衔,故当日有是称。

特赠太子太保,始悟印章为神预告也。

案仕路升沉,改移不一,惟身后饰终之典,乃为一身之结局。

《定命录》记载,李迥秀自知当为侍中,而终于兵部尚书,身后乃赠侍中;

又记载张守盧自知当为凉州都督,而终于括州刺史,身后乃赠凉州都督,知神注禄籍,追赠与实授等也。

恭惠公官至总督,而神以赠官告,其亦此意矣。

高冠瀛说,有人宅后空屋住一狐,不见其形,而能对面与人语。

其家小康,或以为狐所助也。

有信其说者,因此人以求交于狐,狐亦与款洽。

一日,欲设筵飨狐,狐言老而饕餮,乃多设酒肴以待。

比至日暮,有数狐醉倒现形,始知其呼朋引类来也,如是数四,疲于供给,衣物典质一空,乃微露求助意。

狐大笑曰:吾惟无钱供酒食,故数就君也,使我多财,我当自醉自饱,何所取而与君友乎?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阅微草堂笔记-卷二十一-滦阳续录三(3)-注解

社公土地神:社公是中国民间信仰中的土地神,负责管理一方的土地和居民,常被视为地方保护神。

转轮:佛教术语,指轮回转世的过程,即灵魂根据前世的业力转生到不同的生命形态中。

冥官:指阴间的官员,负责审判亡魂的善恶行为,并决定其转世的命运。

屠市:指屠宰市场,是进行动物屠宰和肉类交易的地方。

朱子:指朱熹,南宋著名的理学家,对儒家经典进行了系统的解释和发展。

生气未尽:指生命力量尚未完全消散,常用来解释一些超自然现象。

轮回:佛教基本教义之一,认为生命在死亡后会根据其业力转生到不同的生命形态中,形成一个循环。

扈从:随从,跟随。

滦陽:古地名,今河北省滦县一带。

伊子墨卿:人名,具体不详。

凝神生象:集中精神,产生形象。

意识所造之梦:由意识创造的梦境。

孔子梦周公:孔子梦见周公,象征对先贤的敬仰。

气机所感之梦:由气机感应产生的梦境。

孔子梦奠两楹:孔子梦见两楹,象征对礼仪的重视。

心绪瞀乱:心情混乱。

精神恍惚:精神状态不稳定。

意想之歧出:意识的偏离。

气机之旁召:气机的旁引。

占梦之说:解梦的理论。

周礼:古代礼制典籍。

祈禳:祈求神灵消除灾祸。

巫觋:古代从事占卜、祭祀的人。

小雅:《诗经》的一部分。

恒河沙数:形容数量极多。

酉陽杂俎:古代笔记小说。

朝野佥载:古代笔记小说。

敦煌实录:古代文献。

谢小娥传:古代小说。

何纯斋舍人:人名,具体不详。

何恭惠公:人名,具体不详。

青宫太保:古代官职名。

定命录:古代文献。

李迥秀:人名,具体不详。

张守盧:人名,具体不详。

高冠瀛:人名,具体不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阅微草堂笔记-卷二十一-滦阳续录三(3)-评注

这段文本通过多个故事展现了古代中国民间信仰中的鬼神观念和轮回思想。首先,通过深山夜行者的遭遇,描绘了鬼魂的存在和社公土地神的形象,反映了人们对超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社会道德的关注。社公的言论揭示了当时社会中的暴力和自戕现象,以及法律对这些行为的处理方式,体现了作者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洞察。

其次,十刹海的故事通过老僧与鬼魂的对话,展现了鬼魂寻求替身的情节,揭示了人们对死亡和来世的恐惧与好奇。老僧的严正态度和鬼魂的阴险策略形成了鲜明对比,反映了道德与邪恶的较量。

再次,汪阁学晓园讲述的老僧前世为屠人的故事,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展现了动物在屠宰过程中的痛苦和恐惧,以及屠人因杀业所受的恶报。这个故事不仅揭示了佛教的因果报应思想,也表达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暴力的反思。

最后,李汇川举出的两个屠人转世为猪的例子,进一步强化了轮回和因果报应的主题。这些故事通过具体的情节和形象,使读者对轮回和因果报应有了更直观的理解。

整体而言,这段文本通过丰富的故事和生动的描写,展现了古代中国民间信仰中的鬼神观念、轮回思想和道德观念。作者通过这些故事,不仅揭示了社会问题,也表达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道德的追求。这些故事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具有深刻的文化和历史意义,为我们理解古代中国的社会和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本文通过对梦境的分析,探讨了梦境与现实之间的关系,以及梦境在文化、宗教中的意义。文章首先提出了梦境的几种类型,包括意识所造之梦、气机所感之梦、意想之歧出和气机之旁召,这些分类反映了古人对梦境的深刻理解和分类。

文章还提到了占梦之说在周礼中的记载,以及占梦与祈禳、巫觋的关系,这表明占梦在古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宗教和文化意义。通过对《小雅》中占梦的引用,文章进一步强调了占梦在古代文献中的地位。

文章还通过对一些具体梦境的描述,如酉陽杂俎中的梦得枣者、朝野佥载中的崔碯梦座下听讲而照镜等,展示了梦境在文学作品中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这些梦境不仅反映了古人对梦境的解释方式,也体现了梦境在文学创作中的艺术价值。

最后,文章通过对何恭惠公和高冠瀛的故事的叙述,进一步探讨了梦境与现实之间的关系,以及梦境在个人命运中的作用。这些故事不仅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也加深了读者对梦境的理解。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对梦境的分类、占梦的历史、梦境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以及梦境与现实的关系的探讨,全面展示了梦境在古代文化、宗教和文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丰富内涵。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阅微草堂笔记-卷二十一-滦阳续录三(3)》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4991.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