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纪昀(1724年—1805年),字晓岚,清代文学家、学者,曾任《四库全书》总纂官。他以博学多才著称,是清代文坛的重要人物。
年代:成书于清代乾隆至嘉庆年间(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
内容简要:《阅微草堂笔记》是一部志怪小说集,共24卷。书中收录了大量神怪、奇闻、异事,内容涉及民间传说、官场轶事、因果报应等。纪昀以简洁生动的笔触,借鬼神之事讽喻社会现实,既有趣味性又富含哲理,是清代笔记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阅微草堂笔记-卷一-滦阳消夏录一(3)-原文
董曲江 言,默庵先生为总漕时,署有土神马神二祠,惟土神有配,其少子恃才兀傲,谓土神于思老翁,不应拥艳妇;马神年少,正为嘉耦。径移女像于马神祠,俄眩仆不知人。默庵先生闻其事,亲祷移还,乃苏。
又闻河间学署有土神亦配以女像,有训导谓黉宫不可塑妇人,乃别建一小祠迁焉,土神凭其幼孙语曰:汝理虽正,而心则私,正欲广汝宅耳,吾不服也。训导方侃侃谈古礼,猝中其隐,大骇,乃终任不敢居。
是实二事相近,或曰:训导迁庙犹以礼,董渎神甚矣,谴当重。余谓董少年放诞耳,训导内挟私心,使己有利,外假公义,使人无词,微神发其陰谋,人尚以为能正祀典也。春秋诛心,训导谴当重于董。
戏术皆手法捷耳。然亦实有搬运术。忆小时在外祖雪峰先生家,一术士置杯酒于案,举掌扪之,杯陷入案中,口与案平,然扪案不见杯底。少选取出,案如故。此或障目法也。
又举鱼脍一巨碗,抛掷空中不见,令其取回,则曰:不能矣。在书室画厨夹屉中,公等自取耳。时以宾从杂沓,书室多古器,已严扃。且夹屉高仅二寸,碗高三四寸许,断不可入。疑其妄,姑呼钥启视,则碗置案上,换贮佛手五。原贮佛手之盘,乃换贮鱼脍,藏夹屉中,是非搬运术乎?理所必无,事所或有,类如此。然实亦理之所有。
狐怪山魈,盗取人物,不为异;能劾禁狐怪山魈者,亦不为异;既能劾禁,即可以役使,既能盗取人物,即可以代人取物,夫又何异焉。
旧仆庄寿言,昔事某官,见一官侵晨至,又一官续至,皆契交 也。其状若密递消息者,俄皆去,主人亦命驾递出,至黄昏乃归。车殆马烦,不胜困惫。俄前二官又至,灯下或附耳或点头,或摇手或蹙眉或拊掌,不知所议何事。漏下二鼓,我遥闻北窗外吃吃有笑声,室中弗闻也。方疑惑间,忽又闻长叹一声,曰:何必如此。始宾主皆惊,开窗急视,新雨后泥平如掌,绝无人迹,共疑为我呓语,我时因戒勿窃听 ,避立南荣外花架下,实未尝睡,亦未尝言,究不知其何故也。
永春丘孝廉二田,偶憩息九鲤湖道中,有童子骑牛来,行甚速。至丘前小立,朗吟曰:来冲风雨来,去踏烟霞去,斜照万峰青,是我还山路,怪村竖哪得作此语,凝思欲问,则笠影出没杉桧间,已距半里许矣。不知神仙游戏,抑乡塾小儿闻人诵,而偶记也。
莆田林教谕霈,以台湾俸满北上。至涿州南,下车便旋,见破屋墙外,有磁锋划一诗曰:骡纲队队响铜铃,清晓冲寒过驿亭,我自垂鞭玩残雪,驴蹄缓踏乱山青。款曰罗洋山人。读讫自语曰:诗小有致,罗洋是何地耶?屋内应曰:其语似是湖广人,入视之,惟凝尘败叶而已。自知遇鬼,惕然登车,恒郁郁不适,不久竟卒。
景州李露园基塙,康熙甲午孝廉,余僚婿也。博雅工诗,需次日,梦中作一联曰:鸾翮嵇中散,蛾眉屈左徒。醒而不能自解。后得湖南一令,卒于官,正屈原行吟地也。
先祖母张太夫人,畜一小花犬,群婢患其盗肉,陰扼杀之。中一婢曰柳意,梦中恒见此犬来啮,睡辄呓语。太夫人知之,曰:群婢共杀犬,何独衔冤于柳意?此必柳意亦盗肉,不足服其心也。考问果然。
福建汀州试院,堂前二古柏,唐物也。云有神。余按临日,吏曰当诣树拜。余谓木魅不为害,听之可也,非祀典所有,使者不当拜。树枝叶森耸,隔屋数重可见。是夕月明,余步阶上,仰见树梢两红衣人,向余磬折拱揖,冉冉渐没。呼幕友出视,尚见之。余次日诣树各答以揖,为镌一联于祠门曰:参天黛色常如此,点首朱衣或是君。此事亦颇异。袁子才尝载此事于新齐谐,所记稍异,盖传闻之误也。
德州宋清远先生言,吕道士不知何许人,善幻术,尝客田山虇司农家,值朱藤盛开,宾客会赏,一俗士言词猥鄙,喋喋不休,殊败人意。一少年性轻脱,厌薄尤甚,斥勿多言。二人几攘臂,一老儒和解之,俱不听,亦愠形于色。满座为之不乐,道士耳语小童取纸笔,画三符焚之,三人忽皆起,在院中旋折数四,俗客趋东南隅坐,喃喃自语,听之乃与妻妾谈家事,俄左右回顾若和解,俄怡色自辩,俄作引罪状,俄屈一膝,俄两膝并屈,俄叩首不已;视少年则坐西南隅花栏上,流目送盼,妮妮软语,俄嬉笑,俄谦谢,俄低唱浣纱记,呦呦不已,手自按拍,备诸冶荡之态;老儒则端坐石凳上讲孟子齐桓晋文之事一章,字剖句析,指掠顾盼,如与四五人对语,忽摇手曰不是,忽嗔目曰尚不解耶,咯咯痨嗽仍不止。众骇笑。道士摇手止之。比酒阑,道士又焚三符,三人乃惘惘凝坐,少选始醒,自称不觉醉眠,谢无礼。众匿笑散。道士曰:此小术,不足道。叶法善引唐明皇入月宫即用此符,当时误以为真仙,迂儒又以为妄语,皆井底蛙耳。后在旅馆,符摄一过往贵人妾魂,妾苏后登车,识其路径门户,语贵人急捕之,已遁去。此周礼所以禁怪民欤。
交 河老儒及润础,雍正乙卯乡试。晚至石门桥,客舍皆满。唯一小屋,窗临马枥,无肯居者,姑解装焉。群马跳踉,夜不得寐。人静后忽闻马语,及爱观杂书,先记宋人说部中有堰下牛语事,知非鬼魅,屏息听之。一马曰:今日方知忍饥之苦,生前所欺隐草豆钱,意在何处。一马曰:我辈多由圉人转生,死者方知,生者不悟,可为太息。众马皆呜咽。一马曰:冥判亦不
甚公,王五何以得为犬?
一马曰:冥卒曾言之,渠一妻二女并婬滥,尽盗其钱与所欢,当罪之半矣。
一马曰:信然,罪有轻重。
姜七堕豕,身受屠割,更我辈不若也。
及忽轻嗽,语遂寂。
及恒举以戒圉人。
余一侍姬,平生不尝出詈语。
自云亲见其祖母善詈,后了无疾疾,忽舌烂至喉,饮食言语皆不能,宛转数日而死。
有某生在家,偶晏起,呼妻妾不至。
问小婢,云并随一少年南去矣。
露刃追及,将骈斩之,少年忽不见。
有老僧衣红袈裟,一手托钵一手振锡杖,格其刀,曰:汝尚不寝耶?
汝利心太重,忮忌心太重,机巧心太重,而能使人终不觉。
鬼神忌隐恶,故判是二妇,使作此以报汝。
彼何罪焉?
言讫亦隐。
生默然引归。
二妇云:少年初不相识,亦未相悦,忽惘然如梦,随之去。
邻里亦曰:二妇非婬奔者,又素不相得,岂肯随一人?
且婬奔必避人,岂有白昼公行,缓步待追者耶?
其为神谴信矣。
然终不能名其恶,真隐恶哉。
事皆前定,岂不信然。
戊子春,余为人题蕃骑射猎图,曰:白草粘天野兽肥,弯弧爱尔马如飞,何当快饮黄羊血,一上天山雪打围。
是年八月,竟从军于西域。
又董文恪公尝为余作秋林觅句图。
余至乌鲁木齐,城西有深林,老木参云,弥亘数十里。
前将军伍公弥泰建一亭于中,题曰秀野。
散步其间,宛然前画之景。
辛卯还京,因自题一绝句曰:霜叶微黄石骨青,孤吟自怪太零丁,谁知早作西行谶,老木寒云秀野亭。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阅微草堂笔记-卷一-滦阳消夏录一(3)-译文
董曲江说,默庵先生担任总漕时,官署里有土神和马神两座祠堂,只有土神有配偶。默庵先生的小儿子自恃才华,傲慢不羁,认为土神是个老翁,不应该拥有美丽的妻子;而马神年轻,正好是合适的配偶。于是他将土神的女像搬到了马神祠,结果突然晕倒,不省人事。默庵先生听说此事后,亲自祈祷并将女像搬回原位,小儿子才苏醒过来。
又听说河间学署的土神也有女像作为配偶,有位训导认为学宫里不应该塑有妇人像,于是另建了一座小祠堂将女像迁走。土神借他年幼的孙子之口说:你的理由虽然正当,但内心却有私心,不过是想扩大你的住宅罢了,我不服气。训导正在侃侃而谈古礼,突然被说中心事,大为惊恐,从此不敢再住在那座房子里。
这两件事颇为相似,有人说:训导迁庙还算合乎礼仪,董曲江亵渎神灵太过分了,应该受到更重的惩罚。我认为董曲江只是年少轻狂,而训导内心藏着私心,为自己谋利,表面上却假借公义,让人无法指责。如果不是神灵揭穿他的阴谋,人们还会以为他是在端正祭祀礼仪。《春秋》讲究诛心,训导的惩罚应该比董曲江更重。
戏法都是手法快捷罢了,但也有真正的搬运术。记得小时候在外祖父雪峰先生家,有位术士将一杯酒放在桌上,用手掌一按,酒杯就陷入桌中,杯口与桌面齐平,但摸桌子却摸不到杯底。过了一会儿,酒杯又被取出,桌子恢复原状。这或许是障眼法。
术士又举起一大碗鱼脍,抛向空中后消失不见,让人去取回,他却说:取不回来了。鱼脍在书房的画厨夹屉里,你们自己去拿吧。当时宾客众多,书房里有许多古器,门已经锁得很严实。而且夹屉只有两寸高,碗却有三四寸高,根本放不进去。大家怀疑他在胡说,便叫人来开锁查看,结果发现碗放在桌上,里面装着五个佛手。原来装佛手的盘子,却换成了鱼脍,藏在夹屉里。这难道不是搬运术吗?按理说不可能,但事实却发生了,类似的事情很多。其实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狐怪山魈偷取人的东西,并不稀奇;能制服狐怪山魈的人,也不稀奇;既然能制服它们,自然也能驱使它们;既然它们能偷取人的东西,自然也能替人取物,这又有什么稀奇的呢?
旧仆庄寿说,他曾经侍奉某位官员,一天清晨,一位官员来访,接着又有一位官员到来,他们都是主人的好友。他们的样子像是在秘密传递消息,不久都离开了,主人也命令备车出门,直到黄昏才回来。车马疲惫,主人也显得非常疲倦。不久,那两位官员又来了,灯下他们或附耳低语,或点头示意,或摇手,或皱眉,或拍手,不知道在商议什么。到了二更时分,我远远听到北窗外有吃吃的笑声,但屋里的人却听不到。正在疑惑时,忽然又听到一声长叹,说:何必如此。这时宾主都惊醒了,急忙开窗查看,新雨后的泥地平整如掌,完全没有人的足迹。大家都怀疑是我在说梦话,我当时因为被警告不要偷听,所以避在南廊外的花架下,其实并没有睡着,也没有说话,终究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永春的丘孝廉二田,偶然在九鲤湖的路上休息,有个童子骑着牛过来,走得很快。到了丘孝廉面前稍作停留,朗声吟道:来冲风雨来,去踏烟霞去,斜照万峰青,是我还山路。丘孝廉觉得奇怪,一个村童怎么会说出这样的话,正想问他,却见他的斗笠影子在杉树和桧树间时隐时现,已经走出半里远了。不知道这是神仙在游戏,还是乡塾的小儿听人诵读后偶然记下的。
莆田的林教谕霈,因在台湾任职期满北上。到了涿州南边,下车方便时,看见破屋墙外有用磁锋刻的一首诗:骡纲队队响铜铃,清晓冲寒过驿亭,我自垂鞭玩残雪,驴蹄缓踏乱山青。落款是罗洋山人。林教谕读完自言自语道:诗有点意思,罗洋是哪里呢?屋里有人回答说:听口音像是湖广人。林教谕进去一看,只有积尘和枯叶而已。他自知遇到了鬼,心中恐惧,急忙上车,此后一直郁郁不乐,不久就去世了。
景州的李露园基塙,是康熙甲午年的孝廉,也是我的连襟。他博学多才,擅长写诗。在等待任命的日子里,他梦中写了一副对联:鸾翮嵇中散,蛾眉屈左徒。醒来后却无法解释其中的含义。后来他被任命为湖南的一个县令,死在任上,那里正是屈原行吟的地方。
我的先祖母张太夫人养了一只小花狗,婢女们担心它偷肉,暗中将它掐死了。其中一个叫柳意的婢女,常常梦见这只狗来咬她,睡觉时还说梦话。太夫人知道后说:婢女们一起杀了狗,为什么只有柳意被冤魂缠身?这一定是柳意也偷了肉,狗心不服。经过审问,果然如此。
福建汀州的试院,堂前有两棵古柏树,是唐代的遗物。据说有神灵。我按临试院时,官吏说应该去拜树。我认为木魅不会害人,随它去就是了,这不是祭祀典礼中该有的,使者不应该去拜。树枝叶茂盛,隔着几重屋子都能看见。那天晚上月光明亮,我走在台阶上,抬头看见树梢上有两个红衣人,向我鞠躬作揖,渐渐消失。我叫幕友出来看,他们也看到了。第二天我去树下各回了一揖,并在祠门上刻了一副对联:参天黛色常如此,点首朱衣或是君。这件事也很奇异。袁子才曾在新齐谐中记载此事,但稍有不同,大概是传闻有误。
德州的宋清远先生说,吕道士不知是哪里人,擅长幻术,曾经在田山虇司农家做客,正值朱藤盛开,宾客们一起赏花。一个俗士言辞粗鄙,喋喋不休,让人扫兴。一个少年性格轻浮,尤其讨厌他,斥责他不要多言。两人几乎要动手,一位老儒生出来调解,但两人都不听,老儒生也显得很不高兴。满座的人都因此不悦。吕道士悄悄对小童耳语,取来纸笔,画了三道符烧掉。三人忽然都站起来,在院子里转了几圈,俗客走到东南角坐下,喃喃自语,听起来像是在和妻妾谈家事,一会儿左右回顾像是在和解,一会儿脸色和悦地自辩,一会儿做出认罪的样子,一会儿屈一膝,一会儿两膝并屈,一会儿不停地叩头;少年则坐在西南角的花栏上,目光流转,软语温柔,一会儿嬉笑,一会儿谦谢,一会儿低声唱《浣纱记》,手按拍子,表现出各种轻佻的姿态;老儒生则端坐在石凳上讲《孟子》中齐桓晋文之事一章,字句剖析,指手画脚,像是在和四五个人对话,一会儿摇手说不是,一会儿瞪眼说还不明白吗,咳嗽声不断。众人又惊又笑。吕道士摇手制止。等到酒宴结束,吕道士又烧了三道符,三人这才茫然坐下,过了一会儿才醒过来,自称不知不觉睡着了,道歉说失礼了。众人暗笑散去。吕道士说:这只是小术,不足为道。叶法善引唐明皇入月宫用的就是这种符,当时误以为是真仙,迂腐的儒生又以为是妄语,都是井底之蛙罢了。后来在旅馆,吕道士用符摄走了一位过往贵人的妾的魂魄,妾苏醒后上车,认出了路径和门户,告诉贵人赶紧去抓人,但吕道士已经逃走了。这就是《周礼》为什么要禁止怪民的原因吧。
交河的老儒及润础,雍正乙卯年参加乡试。晚上到了石门桥,客舍都满了。只有一间小屋,窗户对着马厩,没人愿意住,他只好暂时住下。群马跳跃,夜里无法入睡。夜深人静后,忽然听到马在说话,及润础平时爱看杂书,记得宋代小说中有堰下牛说话的事,知道这不是鬼魅,便屏息静听。一匹马说:今天才知道忍饥的痛苦,生前克扣的草料钱,现在在哪里呢?另一匹马说:我们大多是由马夫转生的,死了才知道,活着的人却不明白,真是可叹。众马都呜咽起来。一匹马说:冥判也不
甚公,王五为什么变成了狗?
一匹马说:冥界的差役曾经说过,他有一个妻子和两个女儿都淫乱不堪,偷走了他所有的钱给情人,应该受到一半的惩罚。
一匹马说:确实,罪有轻重之分。
姜七变成了猪,身体被屠宰切割,比我们还要惨。
突然轻轻咳嗽,话语就停止了。
经常举这个例子来警告马夫。
我有一个侍妾,一生从未说过脏话。
她自己说亲眼看到她的祖母善于骂人,后来突然得了病,舌头烂到喉咙,无法吃喝说话,辗转几天就死了。
有一个人在家,偶尔晚起,叫妻子和妾都不在。
问小婢女,说她们都跟着一个少年往南去了。
他拔出刀追赶,准备一起斩杀他们,少年突然不见了。
有一个老僧穿着红色袈裟,一手托钵一手拿着锡杖,挡住他的刀,说:你还不睡觉吗?
你的贪心太重,嫉妒心太重,机巧心太重,却能让别人始终察觉不到。
鬼神忌讳隐藏的恶行,所以判决这两个妇人,让她们这样做来报复你。
她们有什么罪呢?
说完也消失了。
那个人默默地回家了。
两个妇人说:那个少年我们根本不认识,也没有喜欢他,突然像做梦一样,跟着他走了。
邻居也说:这两个妇人不是淫奔的人,而且平时关系也不好,怎么会跟着一个人走?
而且淫奔一定会避开人,怎么会在白天公然行走,慢慢走等着被追呢?
这确实是神明的惩罚。
但最终还是无法说出她们的恶行,真是隐藏的恶行啊。
事情都是前定的,难道不是这样吗?
戊子年春天,我为别人题了一幅蕃骑射猎图,写道:白草粘天野兽肥,弯弓爱你的马如飞,何时能痛快地喝黄羊血,一上天山雪打围。
那一年八月,我竟然从军去了西域。
董文恪公曾经为我画了一幅秋林觅句图。
我到了乌鲁木齐,城西有一片深林,老树参天,绵延数十里。
前将军伍公弥泰在林中建了一座亭子,题名为秀野。
在那里散步,仿佛前画的景色。
辛卯年回到京城,自己题了一首绝句:霜叶微黄石骨青,孤吟自怪太零丁,谁知早作西行谶,老木寒云秀野亭。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阅微草堂笔记-卷一-滦阳消夏录一(3)-注解
默庵先生:指清朝时期的官员,具体身份不详,文中提到他担任总漕一职。
总漕:清朝官职,主要负责漕运事务,漕运是指通过水路运输粮食等物资。
土神:民间信仰中的土地神,通常被视为守护一方土地的神灵。
马神:民间信仰中与马相关的神灵,可能源于对马的崇拜或对马的保护需求。
训导:古代学官名,负责教育和管理学生。
黉宫:古代学校的别称,特指官办的学校。
春秋诛心:源自《春秋》的典故,意指通过文字或行为揭露人的内心真实意图。
搬运术:一种传说中的法术,能够将物体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
狐怪山魈:民间传说中的妖怪,狐怪指狐狸精,山魈指山林中的精怪。
景州李露园基塙:清朝康熙年间的孝廉,具体事迹不详。
孝廉:古代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通过考试选拔有德行和才能的人。
汀州试院:古代汀州(今福建长汀)的考试场所。
唐物:指唐代的遗物或古物。
吕道士:一位擅长幻术的道士,具体身份不详。
叶法善:唐代著名的道士,擅长法术和幻术。
周礼:古代经典之一,记载了周朝的礼仪制度。
交河老儒及润础:清朝雍正年间的乡试考生,具体事迹不详。
乡试:古代科举考试的一种,选拔地方上的优秀人才。
甚公:古代对某位有地位或年长者的尊称,此处指故事中的主要人物。
王五:故事中的人物,因行为不端而受到惩罚。
冥卒:指阴间的差役,负责执行阴间的法律和惩罚。
姜七:故事中的人物,因罪过被转化为猪,受到屠割的惩罚。
圉人:古代指管理马匹的人,此处指故事中的人物。
詈语:指恶言恶语,诅咒或辱骂的话。
老僧:故事中的神秘人物,可能是神灵或高僧的化身,用以揭示真相和教训。
红袈裟:佛教中高僧或重要人物所穿的红色僧袍,象征其地位和权威。
锡杖:佛教僧侣使用的法器,用于行走时的支撑和驱邪。
神谴:指神灵对人间恶行的惩罚。
隐恶:指隐藏的恶行或罪恶,不易被人察觉。
戊子春:指农历年份,此处为故事发生的时间背景。
蕃骑射猎图:描绘边疆民族骑射狩猎场景的图画,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历史价值。
董文恪公:故事中的人物,可能是历史上的某位文人或官员。
乌鲁木齐:新疆的首府,此处为故事发生的地点之一。
伍公弥泰:故事中的人物,可能是历史上的某位将军或官员。
秀野:指美丽的野外景色,此处为亭子的名称。
辛卯:指农历年份,此处为故事发生的时间背景。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阅微草堂笔记-卷一-滦阳消夏录一(3)-评注
本文通过多个小故事,展现了古代社会中的宗教信仰、民间传说和官场生活。首先,默庵先生的故事揭示了古代官员对神灵的敬畏和民间信仰的复杂性。土神和马神的配像问题,反映了人们对神灵形象的想象和期望,同时也暗示了官场中的权力斗争和道德争议。
其次,董曲江的故事通过少年对神灵的亵渎,探讨了年轻一代对传统信仰的态度。少年的行为虽然被视为放诞,但其背后的动机和对传统观念的挑战,值得我们深思。训导的故事则揭示了官场中的虚伪和私心,通过神灵的干预,暴露了训导内心的真实意图。
再次,搬运术的故事展示了古代人们对神秘力量的向往和探索。术士的表演不仅令人惊叹,也引发了人们对现实与幻象的思考。狐怪山魈的传说则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超自然现象的好奇和恐惧。
最后,吕道士的幻术表演和交河老儒的经历,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古代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吕道士的幻术不仅是一种娱乐,更是一种对现实世界的挑战和颠覆。交河老儒的故事则通过马语的情节,揭示了人们对生死和轮回的思考。
总体而言,本文通过多个小故事,展现了古代社会的宗教信仰、民间传说和官场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故事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也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古代社会和人类心理的独特视角。
这段古文通过几个小故事,展现了古代社会对道德行为的严格要求和神灵对人间善恶的审判。故事中的人物因不同的恶行受到相应的惩罚,如王五因淫乱和盗窃被转化为犬,姜七因罪过被转化为猪并受到屠割。这些故事反映了古代社会对道德规范的重视,以及人们对神灵审判的信仰。
故事中的老僧形象神秘而威严,他揭示了某生的内心恶念,并通过阻止其暴力行为,传达了神灵对隐恶的惩罚。这一情节不仅展示了古代文学中常见的神灵干预人间事务的主题,也强调了内心的恶念最终会招致报应的道德教训。
此外,故事中还穿插了作者的个人经历和感受,如题画诗和自题绝句,这些内容不仅丰富了故事的层次,也展示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人生境遇的感慨。通过这些细节,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生活的深刻观察和独特见解。
整体而言,这段古文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深刻的道德寓意,展现了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它不仅是对古代社会道德观念的反映,也是对人性善恶的深刻探讨,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