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魂神部-卷二

作者: 张君房(约10世纪—11世纪),北宋道士,曾任道官,主持编撰道教典籍。他以整理和传播道教文献闻名。

年代:编撰于北宋真宗年间(11世纪初)。

内容简要:《云笈七签》是道教经典丛书《道藏》的精华选编,共122卷。书中收录了道教修炼、符箓、斋醮、神仙传记等内容,系统总结了道教的教义、方术和经典文献。它是研究道教思想与实践的重要文献,被誉为“小道藏”,对后世道教发展影响深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魂神部-卷二-原文

◎思神诀

夫道者,有形之父母也,寂然不动,至虚无也;感而遂通,至神明也;视之不见,无形容也;听之不闻,无音声也。

故无形无名,言象莫能得也;有情有信,变化有以生也。

生之来神,气聚也;身之有阴,阳结也。

两仪以分,万象以成也;天地回薄,日月以明也。

莫不由至道神用,而元一以灵。

且人为物灵,貌为事真,智虑纯白,耳目澄清,外週六气,内运五行,形自寂寞,神生窅冥。

然则至道无形,应生元气,谓之一也;一之所剖,分为三也。

三者,清、浊、和,结为天、地、人也曰三元,上、中、下也;在天为三光,日、月、星也;在地为三宝,金、玉、珠也;在人为三生,耳、目、心也;在道为三气;玄、元、始也;又为三天,清微、禹馀、大赤也;复为三境,玉清、上清、太清也。

又曰:清气上浮为天,浊气下凝为地,和气中结为人。

夫天阳地阴,阴阳变化而成五行,谓木、火、金、水、土也;亦曰五气,谓九、三、七、五、一也;在天为五星,谓岁、荧、白、辰、镇也;在地为五岳,谓岱、衡、华、恒、嵩也;在人为五脏,谓肝、心、肺、肾、脾也;又为五色,青、赤、白、黑、黄也;又为五音,角、徵、商、羽、宫也;又为五味,酸、苦、辛、咸、甘也;又为五德,仁、义、礼、智、信也。

总之为三五,行导布化,生成万物也。

各有神明,即天地之至用也,而天以之动,地以之静,人以之生,皆赖其神明也。

天有五亿五万五千五百五十五重天,天皆有天尊、太上、天帝、天师也;地有三十六重地,地皆有土皇、将军、金刚、神王、灵官也;人有三宫、五神、三魂、七魄也。

天地各有神仙吏兵不可称计,且神明变化皎在目前,愚者莫知。

隐显无方,运转难识,辅物立象,灵用在焉。

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是也。

日者天之魂,月者地之魄,谓之神明。

人则左目为日,右目为月,目者神明之堂也。

故神明所托,依于日月,隐于阴阳。

且日出于卯,阳也;月出于酉,阴也;三变成德。

日初变于卯,其数六,以五乘之,五六三十也;中变于辰,其数五,五五二十五;终变于巳,其数四,四五二十也,故上仙七十五将军阳神也。

月初变于酉,其数六,五六三十也;中变于戌,其数五,五五二十五也;后变于亥,其数四,四五二十也。

故上灵七十五将军阴神也。

三元五德,合数为八,各有上仙上灵阴阳二官,合为一千二百也;三元各八,为三千六百也;而阴阳皆五,合为三万六千也。

其万八千阳,阳为外景、为外神也;其万八千阴,阴为内景、为内神也。

而内由外发,阴以阳明,所以一身有一万八千神曰本分神也,一万八千神曰影照神也。

无阳也,阴不能成;无阴也,阳不能生。

是以阴以阳成,阳以阴生,亦内由外明,外由内清,清明相得,而后生成也。

所谓神明者,由神故明也。

故三光在天而万物彰,百神在己而五气昌,其耳目适用,气力体康,是其神也。

天宝之以致浮,地秘之以致安,五岳享之而安镇,一人则之而太平。

人身上部八景,以应于天;下部八景,以应于地;中部八景,以应于空。

三部八景七十二神,景皆有五,三万六千,与天地合,有一十万八千。

自此以往,虽神不极,由斯数矣。

则三洞诸经神仙,将吏侍奉灵官,高下品格,未有不因兹始也。

既知其数,当识其方,既识其方,须知表里,表里既见,阴阳审焉。

内外不同,左右亦别,而象分五色,位列四方,男女可以阴阳求,文武可以刚柔取。

凡诸存念,身为之主,身有三魂、七魄、三元、五真、一神、百神、三万六千神,皆在于心也。

心正则神正,心邪则神邪,邪之与正,由悟不悟,悟则入正,迷则归邪,悟者由得其门,迷者由失其路,则沉沦黑夜,处至暗冥室。

学道之士宜详究之,始乎数息历藏,终乎常住湛寂,诚在尔心矣。

◎存身神法

面东坐,叩齿三十六通,每九下一咽液。

而祝曰:

玉清高上,九天九灵,化为玄玄,下入胃清,金和玉映,心开神明,服食日精,金华充盈。

便咽液,想喉中有赤身童子,仰头开口承液,下入胃中。

毕,又存四神:想肺中童子著白衣冠,口吐白气于右,变作白虎;次想肝中童子著青衣冠,口吐赤气于左,变作青龙;次想心中童子著赤衣冠,口吐赤气于前,化为硃雀;次想肾中童子著黑衣冠,口吐黑气于后,化为玄武。

祝曰:

青龙孟章甲寅,白虎监兵甲申,硃雀陵光甲午,玄武执明甲子,四曾前后围绕,勿令外邪来干。急急如律令。

次存心肺气作圆光宝盖盖头,讫,次握固冥目,念敕身祝曰:

谨敕身中五体真官、五脏六腑、九宫、十二宫室,四肢五体、筋骨髓脑、肌肤血脉、孔窍荣卫、一百八十关房、三百六十骨节、一千二百形影、一万二千精光、三万六千神气,左三魂幽精、爽灵、胎光,各守本宫,右七魄卫从尸狗、伏矢、雀阴、吞贼、非毒、除秽、臭肺,青龙扶迎,白虎扶送,硃雀导前持幡幢,玄武从后司钟鼓。臣身不受邪,肝不受病,肺不受奸,肾不受甘,脾不受化,胆不受怖,胃不受秽,心不受触,神气汾溢,吏兵神将侍卫侧立。急急如律令!”

次叩齿五通,念五脏神名。

先存肺神,著白衣冠,在肺,肺神皓华,字虚成三呼;次存心神,著赤衣冠,在心中,心神丹元,字守灵三呼

次存肝神,著青衣冠,在肝中,肝神龙烟,字含明;

次存胆神龙曜,字威明;

次存脾神常在,字魂庭;

次存肾神玄冥,字育婴。

又瞑目内视,五脏分明,了见肝中童子著青衣冠,口吐青气,从左胁出,化为青龙;

次存肺中童子著白衣冠,口吐白气,从右胁出,化为白虎;

次存心中童子著硃衣冠,口吐赤气,从心中出,化为硃雀;

次存两肾中童子著黑衣冠,坐两肾上,口吐黑气,从肾中出,化为玄武;

次存头巾七星,下坐青黄白三色云上,七星在头,下有金光盖顶,一身并作黄金色,面是金容;

次存肺中白气,右出绕顶,有圆光。

左右日月在眼前,洞焕一室,吏兵玉女,执节持幢,捧香献花,遍满前后。

心常念飞仙,同升金阙帝前,永为帝臣。

◎受生天魂法

夫人受生于天魂,经成于元灵,转轮于九气,挺命于太一,阙开三道,积神幽宫,所生玄液七缠,流津敷泽,日月映其六虚,口耳运其神气,云行雨施,德拟天地。

胞胎内匝,五因来具,立人之道,其如此也。

故五因者,是五神也;三道者,是三真也。

天尊言曰:气气相续,种种生绿,善恶祸福,各有命根,非天非地,亦又非人,正由心也。

心则神也,形非我有。

我所以得生者,从虚无自然中来,因缘寄胎,受化而生。

我受胎父母,亦非始生主父母也。

真父母贵重尊高无上,今所生父母以我寄备因缘,禀受育养之恩,故以礼报而称为父母焉。

故我受形,亦非我形也,寄之为屋宅,因之为营,以舍我也。

附之以为形,示之以有无,故得道者无复有形也。

及无身,神一也,身并一则为真身,归于始生父母而成道也。

凡人不知存神,动止任意,意愚事僻,神散形枯;

仙真圣人守神无替,常存自身,名在左契。

志学之士当知人身之中自有三万六千神,左三魂右七魄,阴阳配合,共辅护识神、五行相王之君,週卫体内一千二百形影、一万二千精光,备守体外,日日存之,时时相续,念念不忘,长生不死。

不能常存,八节勿替,念身神,康强无病。

病,三呼之,常卫子身。

欲卧之时,左手抚心,右手抚脐,各二七,阴祝曰:

欲具身神,从头起,经历四肢,至踝子,祝竟,存之。

委悉乃眠,必得吉梦,彷佛见神。

若有罪过,应致灾厄,神来语人,或示形象,寄托物类,使人思惟,自解意趣,吉凶善恶,了然知之,避祸就福,所向谐也。

三魂:

第一胎光

第二爽灵

第三幽精

◎精神

精神者,君臣也《玉清秘录》云:夫神者君也,气者人也,心神动则精摇,精摇则使形不安,若三事各令清净无为,则万事自安也。

又曰:夫修身之道,乃国之宝也。

然一身之根有三:一为神,二为精,三为气。

此三者,本天地人之气也,神者受于天精,天精者受于地气,地气者受于中和,相为共成一道也。

故神者乃乘气而行,气者神之■也,精者居其中也,三者相助为理。

故人欲寿者,乃当爱气、尊神、重精也。

精转为神,神生于明夫气生于精,精生于神,神生于明,故人生本于阴阳之气,气转为精,精转为神,神转于明。

是故不欲老者,当念守其气,含精神也,令不出其形,合而为一也。

即綝綝自见,身益轻,意益精也,此神光欲生也,心中大安,欣然若喜也。

但宜闭目而卧,著志意于身内,身意不出,则身炼形变也。

如此,则理身巳得也,太平自应矣。

神哉,此道也。

内已致寿,外以安理,不用筋力,自然致也。

神智之泉夫神智之泉也,神清则智明。

智者,心之府也,智公,即心平。

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水性欲清,沙尘秽之,人心欲清,嗜欲则生,岂能善之?

故鉴明则尘垢弗集,神清则嗜欲不入。

是以圣人轻天下,即神不累;细万物,即心不惑;齐死生,则意不慑;同变化,即明不眩。

◎入室思赤子法

老子曰:吾道生于惚恍而无形,视之不可见,听之不可闻,随之不见其后,迎之不见其首。

包含于天地之表,还入于毫毛之里,分之为日月阴阳,含之为夫妇。

演布于八卦,乾坤为头首。

胞胎转相生,变化有前后。

处任为十月,结定神备有,虚无把录籍,司命往奉寿。

阳精为室宅,包形立相待,阴阳相感溉,开闭藏其里,清转上为头,精凝成童子,璇玑与玉衡,鼻为其梁桂。

合观于八极,两半共为友;合精于子午,藏形于卯酉。

明堂开四仲,洞房在其后,丹田著后宫,自口王父母。

丙午拜真人,丁巳伏命受,戊寅衔丹录,光曜所藏止。

精明合且离,出规还入矩,钧明照神后,往来有配偶。

皇制有其阶,自然如云雨,阳出真人阴。

学之为师父,栖宿有常处,正在洞房里,三五运返覆。

甲癸邀辰巳。

子午都集会,吾道自索子,邀之于南极。

真人自告子,安之令审谛,枯木不烦扰,乙壬于寅卯,午申亦相须,丙辛于亥酉,未戌邀中野,吾道已见矣,忽然无所有,丁庚子与午,戊己卯与酉,失候不相睹,吾道去万里,週旋天地间,伤命还害子,观吾阴与阳,交精相哺乳。

此谓养赤子,勿失其时矣。

甲癸邀辰巳,注云:子丑者谓甲癸日也,时加于辰、加巳、加子、加丑也,到此时道未养己,常当念之矣;

乙壬之日时,加寅、加卯、加午、加申也,当复俟之,勿失其候矣;

丙辛之日时,加亥、加酉、加未、加戌也,为老公见之勿惊也,道之化见矣;

丁庚之日时,加子、加午也;

戊巳之日时,加卯、加酉也。

失此四仲之日候

,而不相睹,吾道去万里。慎之。

老子曰:为吾道者,当先安牝牡。牝牡者,肾也,肾门元气也,元气气常下行,元常上升。元者赤,气者白,元上到心中,心中当动,动即元下矣。

老子曰:元者,安雌雄。雌雄者,心也,一名明堂,得元因共养,合成赤子;赤子,自然也,念令上升,升于真人;真人者,宿卫之臣。赤子到,则因安心定意,泊然安意洞房中矣。

老子曰:赤子到,因还意于洞房。洞房者,两目间,有真人不衣而到,住下视赤子,赤子到,真人乃立。真人所以到住,何也?欲令赤子得升耳。赤子升,真人复;赤子不升,真人不复,不复早已。

老子曰:夫赤子初欲升时也,形似丹蛇,其光照人,忽然到著人面,若炬火声矣。此即赤子到矣。

老子曰:夫赤子之欲升时,形似丹蛇,安意如故,须臾当忽然不见矣。

老子曰:丹蛇者,日之精也,日精作火形来著人。欲来著人,人心动;人心动,即赤子不得升,遂令后难致,难致则冥冥绝矣。

老子曰:丹蛇来到、心不惊不恐者,当与真人共语。时目中忽然见正黄浩浩而无形,兆身体因变化,见西王母乘凤凰之车,后驾六赤龙,车前三硃雀。见之,忽惊也,有顷,忽然去矣。

老子曰:当见西王母到时,但恍惚而巳,虽乘凤凰之车者,忽然恍去矣,前三硃雀,后六赤龙亦然也。

老子曰:当见西王母之时,与人语,慎勿答也。不答,当复有所告问于人,慎勿答。不答,恚怒,勿恐怖也,恚不止,真人自代子与语,毕,自去矣。

老子曰:西王母去后,大道来见矣。当大道见时,身形乃旷然,昭浩而无形兆,上见日月星宿,若有若无。当有天师与真人来见,倡乐万端慎勿视也,仙人玉女慎勿观也,龙虎禽兽慎勿惊也。

老子曰:此倡乐、天师、仙人、玉女、禽兽,皆非真也,但自子形中五脏六腑都精神耳,非真道也。

老子曰:天师真人来见子之时,安心定意,善与人语言。吾见子信,告子道,张罗其纲,具见子矣!

老子曰:参乘戊子入室,百日神明相睹乃止。精神通洞,举足万里。精之毕熟,少食,为有斋戒,洗心沐浴,往来急疾,状若风雨。

老子曰:人头者,道之所往来解止处也,号阴阳。阴阳者,两目也;阴阳者,道一之臣人也,道之所尊器也,主调御两目精光者,故曰两半成一也。一正在明堂中、两半所处也,阳精光于子午,收明于卯酉。子午者洞房也,卯酉者明堂也,亦方圆一寸,正在两眉间;明堂却入一寸,名洞房,亦方圆一寸;又却入一寸,名丹田,此三者,道之往来变化常处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魂神部-卷二-译文

◎思神诀

道,是有形之物的父母,它寂静不动,达到了虚无的境界;感应而通达,达到了神明的境界;看它却看不见,没有形状;听它却听不到,没有声音。

所以它无形无名,言语和形象都无法描述它;但它有情有信,变化由此而生。

生命的来源是神,气的聚集;身体有阴,阳的结合。

两仪分开,万物形成;天地运转,日月明亮。

这一切都是由至道的神用,而元一因此灵验。

而且人是万物之灵,外貌是事物的真实表现,智慧纯白,耳目清明,外有六气环绕,内有五行运转,形体自然寂静,神生于幽深之处。

然而至道无形,应生元气,称之为一;一分为三。

三者,清、浊、和,结合为天、地、人,称为三元,上、中、下;在天为三光,日、月、星;在地为三宝,金、玉、珠;在人为三生,耳、目、心;在道为三气,玄、元、始;又为三天,清微、禹馀、大赤;又为三境,玉清、上清、太清。

又说:清气上升为天,浊气下降为地,和气中结为人。

天为阳,地为阴,阴阳变化而成五行,即木、火、金、水、土;也称为五气,即九、三、七、五、一;在天为五星,即岁、荧、白、辰、镇;在地为五岳,即岱、衡、华、恒、嵩;在人为五脏,即肝、心、肺、肾、脾;又为五色,青、赤、白、黑、黄;又为五音,角、徵、商、羽、宫;又为五味,酸、苦、辛、咸、甘;又为五德,仁、义、礼、智、信。

总之为三五,行导布化,生成万物。

各有神明,即天地的至用,天因此动,地因此静,人因此生,都依赖其神明。

天有五亿五万五千五百五十五重天,每重天都有天尊、太上、天帝、天师;地有三十六重地,每重地都有土皇、将军、金刚、神王、灵官;人有三宫、五神、三魂、七魄。

天地各有神仙吏兵不可计数,且神明变化明显在眼前,愚者却不知。

隐显无方,运转难识,辅物立象,灵用在此。

所以“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就是这个道理。

日是天的魂,月是地的魄,称为神明。

人则左目为日,右目为月,目是神明的殿堂。

所以神明所托,依于日月,隐于阴阳。

且日出于卯,是阳;月出于酉,是阴;三变成德。

日初变于卯,其数为六,以五乘之,五六三十;中变于辰,其数为五,五五二十五;终变于巳,其数为四,四五二十,故上仙七十五将军是阳神。

月初变于酉,其数为六,五六三十;中变于戌,其数为五,五五二十五;后变于亥,其数为四,四五二十。

故上灵七十五将军是阴神。

三元五德,合数为八,各有上仙上灵阴阳二官,合为一千二百;三元各八,为三千六百;而阴阳皆五,合为三万六千。

其万八千阳,阳为外景、为外神;其万八千阴,阴为内景、为内神。

而内由外发,阴以阳明,所以一身有一万八千神称为本分神,一万八千神称为影照神。

无阳,阴不能成;无阴,阳不能生。

是以阴以阳成,阳以阴生,亦内由外明,外由内清,清明相得,而后生成。

所谓神明,由神故明。

所以三光在天而万物显明,百神在己而五气昌盛,其耳目适用,气力体康,是其神的表现。

天宝之以致浮,地秘之以致安,五岳享之而安镇,一人则之而太平。

人身上部八景,以应于天;下部八景,以应于地;中部八景,以应于空。

三部八景七十二神,景皆有五,三万六千,与天地合,有一十万八千。

自此以往,虽神不极,由斯数矣。

则三洞诸经神仙,将吏侍奉灵官,高下品格,未有不因兹始也。

既知其数,当识其方,既识其方,须知表里,表里既见,阴阳审焉。

内外不同,左右亦别,而象分五色,位列四方,男女可以阴阳求,文武可以刚柔取。

凡诸存念,身为之主,身有三魂、七魄、三元、五真、一神、百神、三万六千神,皆在于心。

心正则神正,心邪则神邪,邪之与正,由悟不悟,悟则入正,迷则归邪,悟者由得其门,迷者由失其路,则沉沦黑夜,处至暗冥室。

学道之士宜详究之,始乎数息历藏,终乎常住湛寂,诚在尔心矣。

◎存身神法

面向东方坐下,叩齿三十六次,每九次咽一次唾液。

然后祝祷:

玉清高上,九天九灵,化为玄玄,下入胃清,金和玉映,心开神明,服食日精,金华充盈。

然后咽下唾液,想象喉中有一个赤身童子,仰头开口承接唾液,下入胃中。

完成后,再存想四神:想象肺中童子穿着白衣冠,口吐白气于右,变成白虎;接着想象肝中童子穿着青衣冠,口吐赤气于左,变成青龙;接着想象心中童子穿着赤衣冠,口吐赤气于前,化为朱雀;接着想象肾中童子穿着黑衣冠,口吐黑气于后,化为玄武。

祝祷:

青龙孟章甲寅,白虎监兵甲申,朱雀陵光甲午,玄武执明甲子,四曾前后围绕,勿令外邪来干。急急如律令。

接着存想心肺气化作圆光宝盖盖在头上,完成后,握紧拳头闭目,念敕身祝祷:

谨敕身中五体真官、五脏六腑、九宫、十二宫室,四肢五体、筋骨髓脑、肌肤血脉、孔窍荣卫、一百八十关房、三百六十骨节、一千二百形影、一万二千精光、三万六千神气,左三魂幽精、爽灵、胎光,各守本宫,右七魄卫从尸狗、伏矢、雀阴、吞贼、非毒、除秽、臭肺,青龙扶迎,白虎扶送,朱雀导前持幡幢,玄武从后司钟鼓。臣身不受邪,肝不受病,肺不受奸,肾不受甘,脾不受化,胆不受怖,胃不受秽,心不受触,神气汾溢,吏兵神将侍卫侧立。急急如律令!”

接着叩齿五次,念五脏神名。

先存想肺神,穿着白衣冠,在肺中,肺神皓华,字虚成,三呼;接着存想心神,穿着赤衣冠,在心中,心神丹元,字守灵,三呼。

接着存想肝神,穿着青色衣冠,位于肝脏中,肝神名为龙烟,字含明;

接着存想胆神龙曜,字威明;

接着存想脾神常在,字魂庭;

接着存想肾神玄冥,字育婴。

然后闭目内视,五脏清晰可见,看到肝中的童子穿着青色衣冠,口中吐出青气,从左胁出来,化作青龙;

接着存想肺中的童子穿着白衣冠,口中吐出白气,从右胁出来,化作白虎;

接着存想心中的童子穿着红色衣冠,口中吐出赤气,从心中出来,化作朱雀;

接着存想两肾中的童子穿着黑衣冠,坐在两肾上,口中吐出黑气,从肾中出来,化作玄武;

接着存想头巾上有七星,坐在青、黄、白三色云上,七星在头顶,下方有金光笼罩全身,身体变成黄金色,面容如金;

接着存想肺中的白气,从右侧绕过头顶,形成圆光。

左右日月在眼前,照亮整个房间,吏兵玉女手持节杖和幢幡,捧着香花,遍布前后。

心中常念飞仙,与金阙帝君一同升天,永远成为帝君的臣子。

◎受生天魂法

人受生于天魂,经过元灵的塑造,轮转于九气之中,生命由太一赋予,三道开启,神灵积聚于幽宫,生成的玄液七次缠绕,津液流布,日月映照六虚,口耳运转神气,云行雨施,德行与天地相媲美。

胞胎内环绕,五因具备,立人之道便是如此。

所以五因指的是五神;三道指的是三真。

天尊说:气气相续,种种生命因缘,善恶祸福,各有命根,不是天也不是地,也不是人,而是由心决定。

心就是神,形体并非我所有。

我之所以能生,是从虚无自然中来,因缘寄胎,受化而生。

我受胎的父母,也不是我真正的父母。

真正的父母尊贵无比,现在的父母只是因缘寄养,养育之恩,所以以礼相报,称他们为父母。

所以我受形,也不是我的形体,只是寄居的屋宅,用来容纳我。

依附于形体,展示有无,所以得道者不再有形。

等到没有形体,神与身合一,便是真身,归于始生父母而成道。

凡人不懂得存神,随意行动,意念愚昧,行为偏颇,神散形枯;

仙真圣人守神不懈,常存自身,名在左契。

有志于学习的人应当知道,人身中有三万六千神,左三魂右七魄,阴阳配合,共同辅佐识神、五行相王之君,护卫体内一千二百形影、一万二千精光,守护体外,日日存想,时时相续,念念不忘,长生不死。

如果不能常存,八节不要忘记,念身神,保持健康无病。

生病时,三次呼唤身神,常护卫自身。

睡觉时,左手抚心,右手抚脐,各做十四次,默念:

想要具备身神,从头开始,经过四肢,到脚踝,念完后,存想身神。

详细存想后再睡,必得吉梦,仿佛见到神。

如果有罪过,应招致灾厄,神会来告诉人,或示现形象,寄托于物类,让人思考,自解意趣,吉凶善恶,了然于心,避祸就福,所向顺利。

三魂:

第一胎光

第二爽灵

第三幽精

◎精神

精神如同君臣,《玉清秘录》说:神是君,气是人,心神动则精摇,精摇则使形体不安,若三者各自清净无为,则万事自然安宁。

又说:修身之道,是国家的宝物。

然而身体的根本有三:一是神,二是精,三是气。

这三者,本于天地人之气,神受于天精,天精受于地气,地气受于中和,三者共同成就一道。

所以神乘气而行,气是神的载体,精居于其中,三者相互辅助。

所以人想要长寿,应当爱气、尊神、重精。

精转化为神,神生于明,气生于精,精生于神,神生于明,所以人生本于阴阳之气,气转为精,精转为神,神转于明。

所以不想老的人,应当守气,含精神,不让其离开形体,合而为一。

这样身体会越来越轻盈,意念越来越精纯,神光欲生,心中大安,欣然若喜。

只需闭目而卧,将意念专注于体内,意念不外放,身体便会炼形变化。

这样,修身便已成功,太平自然到来。

神妙啊,此道也。

内已致寿,外以安理,不用筋力,自然达成。

神智之泉,神清则智明。

智是心的府库,智公则心平。

人不会以流水为镜,而是以止水为镜,水性欲清,沙尘污秽,人心欲清,嗜欲则生,怎能善之?

所以镜子明亮则尘垢不集,神清则嗜欲不入。

因此圣人轻天下,神不累;细万物,心不惑;齐死生,意不慑;同变化,明不眩。

◎入室思赤子法

老子说:我的道生于恍惚而无形,看不见,听不到,跟随它不见其后,迎接它不见其首。

包含于天地之外,又进入毫毛之内,分之为日月阴阳,含之为夫妇。

演布于八卦,乾坤为头首。

胞胎转相生,变化有前后。

处任为十月,结定神备有,虚无把录籍,司命往奉寿。

阳精为室宅,包形立相待,阴阳相感溉,开闭藏其里,清转上为头,精凝成童子,璇玑与玉衡,鼻为其梁桂。

合观于八极,两半共为友;合精于子午,藏形于卯酉。

明堂开四仲,洞房在其后,丹田著后宫,自口王父母。

丙午拜真人,丁巳伏命受,戊寅衔丹录,光曜所藏止。

精明合且离,出规还入矩,钧明照神后,往来有配偶。

皇制有其阶,自然如云雨,阳出真人阴。

学之为师父,栖宿有常处,正在洞房里,三五运返覆。

甲癸邀辰巳。

子午都集会,我的道自索子,邀之于南极。

真人自告子,安之令审谛,枯木不烦扰,乙壬于寅卯,午申亦相须,丙辛于亥酉,未戌邀中野,我的道已见矣,忽然无所有,丁庚子与午,戊己卯与酉,失候不相睹,我的道去万里,週旋天地间,伤命还害子,观吾阴与阳,交精相哺乳。

这就是养赤子,不要错过时机。

甲癸邀辰巳,注云:子丑者谓甲癸日也,时加于辰、加巳、加子、加丑也,到此时道未养己,常当念之矣;

乙壬之日时,加寅、加卯、加午、加申也,当复等候,勿失其候矣;

丙辛之日时,加亥、加酉、加未、加戌也,为老公见之勿惊也,道之化见矣;

丁庚之日时,加子、加午也;

戊巳之日时,加卯、加酉也。

失此四仲之日候

如果不相互观察,我的道就会远离万里。要谨慎对待。

老子说:追求我的道的人,应当先安定牝牡。牝牡指的是肾,肾是元气的门户,元气通常向下运行,而元则常上升。元是红色的,气是白色的,元上升到心中,心中应当有所动,动则元就会下降。

老子说:元,是安定雌雄的。雌雄指的是心,也称为明堂,得到元后共同滋养,合成赤子;赤子是自然形成的,意念使其上升,升到真人;真人是宿卫之臣。赤子到达后,就会安心定意,平静地安住在洞房中。

老子说:赤子到达后,意念就会回到洞房。洞房位于两眼之间,有真人不穿衣服而到达,住下观察赤子,赤子到达后,真人就会站立。真人之所以到达并住下,是为了让赤子得以上升。赤子上升,真人就会返回;赤子不上升,真人就不会返回,不返回就会早早结束。

老子说:赤子初次想要上升时,形状像丹蛇,它的光芒照耀人,突然到达人的脸上,像火炬一样发出声音。这就是赤子到达了。

老子说:赤子想要上升时,形状像丹蛇,意念安定如常,片刻后就会突然消失。

老子说:丹蛇是日的精华,日精化作火的形状来到人身上。想要来到人身上,人心会动;人心动,赤子就无法上升,导致后来难以达到,难以达到就会冥冥中断绝。

老子说:丹蛇来到时,心不惊不恐的人,应当与真人交谈。此时眼中忽然看到正黄色浩浩荡荡而无形的景象,身体因此发生变化,看到西王母乘坐凤凰之车,后面驾着六条赤龙,车前有三只硃雀。看到这些,突然感到惊讶,片刻后,突然消失了。

老子说:当看到西王母到来时,只是恍惚而已,虽然乘坐凤凰之车,突然恍惚消失,前三只硃雀,后六条赤龙也是如此。

老子说:当看到西王母时,与人交谈,千万不要回答。不回答,对方会再次询问,千万不要回答。不回答,对方会愤怒,但不要害怕,愤怒不止,真人会代替你与对方交谈,结束后,真人会自行离去。

老子说:西王母离去后,大道会来见你。当大道出现时,身体会变得空旷,明亮而无形的景象,上方看到日月星宿,若有若无。此时会有天师和真人来见你,各种倡乐千万不要看,仙人玉女千万不要看,龙虎禽兽千万不要惊动。

老子说:这些倡乐、天师、仙人、玉女、禽兽,都不是真实的,只是你身体中五脏六腑的精神显现,不是真正的道。

老子说:天师和真人来见你时,要安心定意,善于与人交谈。我看到你诚信,告诉你道,张罗其纲,完全看到你了!

老子说:参乘戊子进入室内,百日神明相互观察后停止。精神通达洞彻,举足万里。精神完全成熟后,少食,进行斋戒,洗心沐浴,往来迅速,状如风雨。

老子说:人头是道往来解止的地方,称为阴阳。阴阳指的是两目;阴阳是道一的臣人,是道所尊重的器具,主要调节两目的精光,所以说两半成一。一正在明堂中、两半所处的地方,阳精光在子午,收明在卯酉。子午是洞房,卯酉是明堂,也是方圆一寸,正在两眉间;明堂再进入一寸,称为洞房,也是方圆一寸;再进入一寸,称为丹田,这三者是道往来变化的常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魂神部-卷二-注解

道:在本文中指宇宙的本源和规律,是万物生成的根源,具有无形无名的特性。

元气:指宇宙初始的混沌之气,是万物生成的基础。

三元:指天、地、人三者的本源,分别对应清、浊、和三气。

三光:指日、月、星,象征天体的光明。

三宝:指金、玉、珠,象征地上的珍贵之物。

三生:指耳、目、心,象征人的感知和思维。

三气:指玄、元、始,象征道的三种状态。

三天:指清微、禹馀、大赤,象征天的三种境界。

三境:指玉清、上清、太清,象征道的三种境界。

五行:指木、火、金、水、土,象征宇宙的基本元素。

五气:指九、三、七、五、一,象征五行的气数。

五星:指岁星、荧惑星、太白星、辰星、镇星,象征天体的运行。

五岳:指泰山、衡山、华山、恒山、嵩山,象征地上的五座名山。

五脏:指肝、心、肺、肾、脾,象征人体的五个重要器官。

五色:指青、赤、白、黑、黄,象征五行的颜色。

五音:指角、徵、商、羽、宫,象征五行的音律。

五味:指酸、苦、辛、咸、甘,象征五行的味道。

五德:指仁、义、礼、智、信,象征人的五种美德。

三魂:三魂在道教中指的是胎光、爽灵、幽精,分别代表人的生命、智慧和情感。三魂与七魄共同构成人的精神体系。

七魄:指尸狗、伏矢、雀阴、吞贼、非毒、除秽、臭肺,象征人的七种情感。

神明:指宇宙中的神灵和力量,象征天地万物的灵性。

肝神龙烟:肝神在道教内丹修炼中被认为是肝脏的守护神,名为龙烟,字含明。龙烟象征着肝脏的生机与活力,字含明则暗示其具有光明、智慧的特质。

胆神龙曜:胆神名为龙曜,字威明,代表胆的守护神。龙曜象征着胆的勇气与决断力,字威明则表明其具有威严与光明的特质。

脾神常在:脾神名为常在,字魂庭,代表脾的守护神。常在象征着脾的稳定与持久,字魂庭则暗示其与魂魄的居所有关。

肾神玄冥:肾神名为玄冥,字育婴,代表肾的守护神。玄冥象征着肾的深邃与神秘,字育婴则表明其与生命的孕育有关。

青龙:青龙是四象之一,代表东方,象征春季和木属性。在道教中,青龙常被视为肝脏的象征,与肝神龙烟相关联。

白虎:白虎是四象之一,代表西方,象征秋季和金属性。在道教中,白虎常被视为肺的象征,与肺神相关联。

硃雀:硃雀是四象之一,代表南方,象征夏季和火属性。在道教中,硃雀常被视为心的象征,与心神相关联。

玄武:玄武是四象之一,代表北方,象征冬季和水属性。在道教中,玄武常被视为肾的象征,与肾神玄冥相关联。

精神:精神在道教中指的是神、精、气三者的结合,神为君,气为人,精为臣。三者相辅相成,共同维持人的生命与健康。

牝牡:指阴阳,牝为阴,牡为阳。在道家思想中,阴阳是宇宙间最基本的两种力量,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

肾门元气:肾门指肾脏,元气是道家认为的生命本源之气,肾门元气即指肾脏中的元气。

明堂:道家术语,指两眉之间的部位,是修炼的重要部位之一。

赤子:道家术语,指修炼过程中产生的纯阳之气,象征生命的本源和纯净状态。

真人:道家术语,指修炼有成的人,能够与天地相通,具有超凡的能力。

洞房:道家术语,指两目之间的部位,是修炼的重要部位之一。

丹蛇:道家术语,指修炼过程中出现的象征纯阳之气的形象,形似蛇,色如丹。

西王母: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女神,掌管长生不老药,象征长生和永恒。

大道:道家术语,指宇宙的根本规律和真理,是道家修炼的终极目标。

阴阳:道家思想中的基本概念,指宇宙间两种对立又统一的力量,阴为暗、柔、负,阳为明、刚、正。

丹田:道家术语,指人体内的三个重要部位,分别是上丹田(两眉之间)、中丹田(心窝)和下丹田(脐下三寸),是修炼的重要部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魂神部-卷二-评注

《思神诀》是一篇充满哲学深度的道教经典,通过对‘道’的阐述,揭示了宇宙的本源和规律。文章开篇即指出‘道’是‘有形之父母’,强调了‘道’作为万物生成的根本,具有无形无名的特性。这种对‘道’的描述,体现了道家思想中‘道法自然’的核心观念,即宇宙万物皆由‘道’而生,且‘道’本身是无形无名的,超越了具体的形象和名称。

文章进一步通过‘元气’、‘三元’、‘三光’、‘三宝’等概念,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宇宙生成论。‘元气’是宇宙的初始状态,混沌未分;‘三元’则代表了天、地、人三者的本源,分别对应清、浊、和三气。这种三元一体的观念,反映了道家对宇宙结构的理解,即天地人三者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宇宙的整体。

在描述宇宙生成的过程中,文章还引入了‘五行’的概念,即木、火、金、水、土,象征宇宙的基本元素。五行不仅是物质世界的构成要素,还与五气、五星、五岳、五脏、五色、五音、五味、五德等相对应,形成了一个复杂的象征体系。这种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体现了道家对宇宙运行规律的深刻洞察。

文章的后半部分则转向了对人体内部结构的描述,特别是‘三魂’、‘七魄’、‘五脏’等概念。通过对人体内部神灵的描绘,文章强调了人体与宇宙的对应关系,即人体是宇宙的缩影,内部的神灵与宇宙中的神明相互呼应。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是道家修炼的重要理论基础。

最后,文章通过‘存身神法’的修炼方法,进一步阐述了如何通过内在的修炼与宇宙神明相沟通。这种修炼方法不仅包括叩齿、咽液等身体动作,还涉及对五脏神的存想和祝祷。通过这些修炼,修炼者可以达到与神明相通、身心合一的境界。

总的来说,《思神诀》不仅是一篇哲学经典,更是一部修炼指南。它通过对‘道’、‘元气’、‘三元’、‘五行’等概念的阐述,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宇宙生成论和人体修炼体系,体现了道家思想的深邃和博大。

这段文本是道教内丹修炼的重要文献,集中体现了道教对身体、精神和宇宙之间关系的深刻理解。文本通过描述五脏神、四象和三魂七魄的概念,展现了道教对人体内部神灵体系的复杂构建。这种构建不仅是对人体生理功能的象征性表达,更是对宇宙运行规律的隐喻。

首先,文本通过对五脏神的描述,强调了五脏在人体中的重要性。五脏神不仅是五脏的守护者,更是人体内五行力量的象征。肝神龙烟、胆神龙曜、脾神常在、肾神玄冥等神灵的存在,反映了道教对五脏功能的拟人化理解。这种拟人化的表达方式,使得修炼者能够通过冥想和内视,与五脏神建立联系,从而达到调和五脏、增强生命力的目的。

其次,文本通过对四象(青龙、白虎、硃雀、玄武)的描述,将人体与宇宙四方的象征联系起来。四象不仅是宇宙四方的守护神,也是人体内四种重要能量的象征。通过冥想四象,修炼者可以将宇宙的能量引入体内,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种宇宙与人体之间的对应关系,体现了道教“天人合一”的核心思想。

再次,文本通过对三魂七魄的描述,揭示了道教对精神世界的深刻理解。三魂(胎光、爽灵、幽精)代表了人的生命、智慧和情感,而七魄则与人的七情六欲相关。通过存神守一的修炼方法,修炼者可以调和三魂七魄,达到精神清净、长生不死的境界。这种对精神世界的关注,反映了道教对内在修行的重视。

最后,文本通过对“精神”概念的阐述,强调了神、精、气三者的重要性。神为君,气为人,精为臣,三者相辅相成,共同维持人的生命与健康。通过爱气、尊神、重精的修炼方法,修炼者可以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最终实现长生不死。这种对神、精、气的重视,体现了道教对生命本质的深刻理解。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不仅是对道教内丹修炼方法的详细描述,更是对道教宇宙观、生命观和精神观的集中体现。通过对五脏神、四象、三魂七魄和精神的描述,文本揭示了道教对人体、宇宙和精神之间关系的深刻理解,为修炼者提供了一条通向长生不死的修炼之路。

这段文字出自道家经典,主要讲述了道家修炼的过程和境界。文中通过一系列象征性的描述,展现了修炼者在修炼过程中所经历的心理和生理变化。首先,文中提到‘牝牡’和‘肾门元气’,强调了阴阳平衡和元气的重要性。道家认为,修炼者首先要调和阴阳,使元气在体内正常运行,这是修炼的基础。

接着,文中提到‘赤子’和‘真人’,这是修炼过程中出现的两种境界。‘赤子’象征纯净的元气,而‘真人’则是修炼有成的人,能够与天地相通。通过修炼,赤子逐渐上升,最终达到真人的境界。这一过程象征着修炼者从凡俗到超凡的转变。

文中还提到‘丹蛇’和‘西王母’,这些都是道家修炼过程中出现的象征性形象。丹蛇象征纯阳之气,西王母则象征长生和永恒。这些形象的出现在修炼者的意识中,象征着修炼者逐渐接近大道,达到与天地合一的境界。

最后,文中提到‘大道’和‘阴阳’,这是道家修炼的终极目标。大道是宇宙的根本规律,阴阳是宇宙间最基本的两种力量。修炼者通过调和阴阳,最终达到与大道合一的境界。这一过程不仅是对身体的修炼,更是对心灵的净化。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通过一系列象征性的描述,展现了道家修炼的过程和境界。它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还体现了道家对生命和宇宙的深刻理解。通过修炼,修炼者不仅能够达到身体的健康,还能够实现心灵的升华,最终与大道合一。这一思想对后世的文化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魂神部-卷二》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4934.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