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金丹部-卷九

作者: 张君房(约10世纪—11世纪),北宋道士,曾任道官,主持编撰道教典籍。他以整理和传播道教文献闻名。

年代:编撰于北宋真宗年间(11世纪初)。

内容简要:《云笈七签》是道教经典丛书《道藏》的精华选编,共122卷。书中收录了道教修炼、符箓、斋醮、神仙传记等内容,系统总结了道教的教义、方术和经典文献。它是研究道教思想与实践的重要文献,被誉为“小道藏”,对后世道教发展影响深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金丹部-卷九-原文

◎太清丹经要诀并序

余历观远古方书,佥云:身生羽翼、飞行轻举者,莫不皆因服丹。每咏言斯事,未尝不切慕于心。但恨神道悬邈,云迹疏绝,徒望青天,莫知升举。始验还丹伏火之术,玉醴金液之方,淡乎难窥,杳焉靡测,自非阴德,何能感之?是以五灵三使之药,九光七曜之丹,如此之方,其道差近。此来握?亢,久而弥笃。虽艰远而必造,纵小道而亦求。不惮始终之劳,讵辞朝夕之倦?研穷不已,冀有异闻。良以天道无私,亲听因之而启。不违其愿,不夺其志,报施功效,其何速欤!岂自衒其所能,趋利世间之意?意在救疾济危也。所以撰二三丹诀,亲经试炼,毫末之间,一无差失,并具言述,按而行之,悉皆成就。然人之志,所重者性命,其危春露,其脆秋霜,俯仰之间,相顾如失。荣华贫贱,诚为不住之容;忧悲娱乐,并是难留之事。以此而言,深可叹矣!

余比读诸方,故亦不少,观其梗概,例多隐秘。味之者,翻增其惑,说之者,返益其迷。遂使修炼之流,不见成功之处,岂其古人妄说耶?抑由学道之辈,自不能考其旨趣也。余所陈方意,于文记间,如视掌中,一试披寻,莫不洞照。相知之士,通鉴名人,有所不同,心之取证,故列为三篇耳。处士孙思邈撰。

△诸丹目录三品

初陈神仙大丹异名三十四种:

太一玉粉丹、太一召魂丹、返魂丹、更生丹、全生归命丹、四神丹、太一神精丹、神变丹、神液丹、假使通神丹、五灵丹、升霞丹、灵化丹、三使丹、捧香丹、太一丹、使者丹、奔云丹、控鹤丹、八石丹、丽日丹、素月丹、度厄丹、持节丹、绛色紫游丹、雄黄赤丹、赤雪流珠丹、红景丹、赤曜丹、重辉丹、红紫相间丹、艮雪丹、月流光丹、水银素霜丹。

右所陈诸小丹法等,虽时所称用,然其丹异名,未必各知之,所以今并列之。

次陈神仙出世大丹异名十三种:

黄帝九鼎丹、九转丹、大还丹、小还丹、九成丹、素子仙童丹、九变丹、太仙霞丹、太和龙胎丹、张大夫灵飞丹、升仙丹、神龙丹、马仙人白日升天丹。

右诸大丹等,非世人所能知之。今复标题其名,记斯篇目,而终始不可速值也。是以其间营构方法,并不陈附此有好事者,但知其大略也。

次陈非世所用诸丹等名有二十种:

八景丹、金华丹、玉味消灾丹、神光散馥丹、凝霜积雪丹、奔星住月丹、堕月惊心丹、金液玉华丹、茅君白雪丹、白雪赤雪丹、红绛垂璧丹、七星辟恶丹、七曜灵真丹、流石鲜翠丹、金辉吐曜丹、太清五色丹、北帝玄珠丹、感灵降真丹、群鬼升云丹、太白精丹。

右按其方,服之神仙。既药物难具,营作非易,所以但列其名,不复陈其法式。若好事者,宜以广知其名也。

△造六一泥法

凡飞金转石,唯以六一为要。自远代诸贤,销炼之流,莫不咸蔽其事。大都相传法者,皆用矾石、赤石脂、左顾牡蛎、矾石、滑石、戎盐、卤咸等,或妄用蚯蚓粪者,以此等药并亦具炼作之方。其方法又各各不同,作之例皆不能精了。古来名方要术,无不备经试炼,就此之中,未有不尽其理,不见一事近仿佛者。余常为之发愤兴叹,不能巳矣!自谓古人隐秘斯术,且诳将来学者。又按古方,并用矾石用黄土泥,烧之经夕,即自然成其细粉。余遂依法烧之,经两三日,竟不觉有异。谨因闲暇,更依古方烧炼,可经十日巳来,以指微捻,乃成烂粉,光润可爱,亦细腻希奇。更取新矾石烧之,二十余日到,加乾石,全不一种。始知一切方法,不可率尔轻试之,不依古法,即云无验,如此者触目皆是。又矾有种类不同,所出之处各异。并州与嵩岳出者为良,自外者不堪入用。

△炼矾石法

凡炼矾石器,以黄土作之,其状似竹管,可长五六寸,阔三四寸。以矾二三分,其口已上,瓦作盖盖之。矾石内筒讫,别以细沙并黄土等分为泥,泥筒週遍,可厚一二分许,缓火炙之,令干。又更泥,泥又更炙,炙令干热,然后入炉烧之。但使将息伺侯得所,必万无一失。

△造烧矾石炉法

其炉垒高二尺,明阔一尺,其下四面各开一小门子,拟牵风击火也。又时时去积灰。一头别一个铁釜,大小与药筒相称,高可三四寸许。即以铁釜置炉中,筒于釜上,以炭烧之七日明,使昼夜火气不绝,恰好,更不劳多。日满取之,研极细。别以赤石脂粗捣筛,相和为泥作饼子,可厚半寸,阔四寸,曝之令干。内于矾石炉中烧之一日,更细捣筛,极细研之,别入生赤石脂细捣筛讫,与成炼者等分相和。和讫,又以矾石及赤石脂二分和之为泥,稀稠得所,搅之令极熟,用之,泥釜固济。一泥以后,即一手取药,更不得重看,其药气永不畏失。先余用之多遍,唯觉善,莫能加焉。

矾石宜取敦煌者,轻手捣之,以马尾萝下筛之,讫,置铁铛中,以猛火熬令汁尽,又捣筛令细。每计赤石脂与矾石二分相和讫,计所和之粉五两,内可加戎盐一两,卤咸二两,合和亦无妨,不著亦得。凡作六一泥者,只为固济,欲使牢固。今只二种药为泥,又加一二种亦损者,何烦多种?其六一之名,乃是古人隐秘之语,其六上加一,便是为七,以七种药为泥,故云六一也。世人不识,不知何以名之六一也。滑石所出处,其石本出东华州,今人不究其根本,乃用昆仑所出者为六一泥,所谓图北向南,于理殊非所允。又其石性有

数种,硬者细细捣之,筛研令熟用之益佳。

△左顾牡蛎法

左顾牡蛎者,意本取其细腻。比试向经二三度,亦经火炼而用者,亦经不炼而用者,皆无意。即知此一味乃是无用之物,若更有别法,用之为佳者,非余所知也。

△戎盐法

戎盐本方亦不的言出处,既不知所出,即知出戎盐之地,亦不知用何者为良?见人皆云识之,实不能知孰是南人所出?以南土无有此盐,故关中所出者为是。余复陈此愚见,亦不知是否识者,宜详而用之。虽贵之有能,然用势亦相似,好事君子知之焉。

△卤咸法

此物本出同州东北隅,去城可七八里,生陂泽中,其状似河中细颗盐,其味苦而不咸,本方亦不言出处。人用平泽中地有咸炁之处,因辩其土白嫩之色者为是。今推其所由,于理又全乖错,用之无验,特为于此。同州所出者,若入六一泥用,极理粘好。今但矾石、赤石脂、矾石等,并依所陈之法细用之,则不复须此药矣,诸好事者,于此更勿犹豫也。本方亦云用蚯蚓粪为泥,亦曾用之,乃与常土不异,于理殊非所宜。

凡六一泥所言诸药等,其有所用之徒,并不能精识其委曲。虽时有识者,又不闲将用之法,求炉火之妙理,亦难为具悉。今著条件六一泥者,味虽不多,用之极善。直云固际神胶,足得为上,何必要须六一也。凡按古方合炼,多不见成者。古人但恐文繁,所以不能具载其事,以此,作者遂无一法能就。非深知其本末者,则孰能照其出处乎!

△造上下釜法

右下釜铸铁作之,深三寸,明阔八寸,底厚六分,四面各厚四分,其脣阔半寸,厚三分,平稳作之,勿令高下之也。右上釜作之高一尺,明阔八寸,厚三分许,唯飞雄黄,上高五寸以外,不平,下釜并圆作。凡欲有心试炼者,其上下釜并依样作之,大都形势更不过此法,其间上下釜但能将息用者,永无破坏之日。余自好道术已来,向二十载余,种种历试,备曾经涉,其中校殊,无所不为之者,并无成法,资财罄竭,不免至于困弊。今用此上下釜,始离其艰辛,其上下釜即须用以六一泥涂之。其泥和稀稠得所,棕刷遍涂之,日曝令干。干后,依前涂。曝干之,可三四遍,计厚三分许,必无坏时。其上釜以泥一二遍亦好,不涂亦得。今以六一泥涂上下釜者乃久,亦何必须土涂釜也,糖和乃是旧法,用既无验,虽旧何为?若有所不知,亦不简于今昔。古人贤则贤矣,然不废于此事,多不能知其理也。

△造灶法

右其门高六寸,阔五寸,以铁为之。其堗勿令向上,宜下开之,可高三寸半许,阔二寸半。若向上开者,火则微翳,向下开之为佳也。

△用六一泥固际上下釜法

右留前所调和泥,用小铁匙均厚三分以来,涂讫,又缘合下釜上轻手按之,勿令过度。即以六一泥週回遍泥其际,干,即以文火细细使积渐就干。若有拆裂处,复以铁匙取泥,泥之週悉。直至药成以来,更不劳再视,此法易而且要也。

△太一玉粉丹法

硃砂一斤 雄黄一斤 玉粉十两

右玉粉极硬,难捣,但以生铁臼捣之,以轻疏绢罗之再度,即得入用。磁石粉十两,其性极硬,亦依玉粉法治之,以水沉取细者用之,筛用亦得。

紫石英五两 白石英五两 银粉五两 空青十两流艮雪一斤用银雪

右以打作薄,以河东盐合捣研令细,绢筛下,不尽者,依前更著盐研筛,以尽为度。即以药末等和,以酽醋,微湿拌之,曝干,可十遍余上。先以白盐为籍,次布药末等,讫,又以盐覆之。即以上下釜相合,以六一泥固济,以文武火九日九夜,寒之一日一夜,开看:焕彻如寒霜素雪之状,又似钟乳垂穗之形,五色备具,无可比象。又更还取药三遍,以醋拌,如前以白盐末覆籍,一依前法布之,更无别异。如此可四五转讫,一依炼《金英丹法》炼之讫,然后将服。其势力不若金英丹,二种药并能延人寿命,愈疾。除此一小有陈丹消毒之者,并幽深难解,自非妙闲诀法,岂造次而可悟也?今所陈列,一无隐秘,冀有雅好之士,请于此无惑焉!

△太一三使丹法

水银霜一斤硃砂十两石亭脂十两雄黄十两

右硃砂等三味别捣讫,和,布置不异前法,还以银霜布诸药上,帛覆之,合上下釜,固济飞之。凡用猪负革脂者,是老母猪近脊梁边脂也。

△造紫游丹法

硃砂雄黄曾青石亭脂各五两

右别捣研,水银十两别研;石胆三两,别捣筛,白石英别熬令沸,尽取三两此别味恐是错,多是白矾,石英不沸也;阳起石三两,别捣;石胆六两,别捣筛,取东岳者用之;矾石五两,直尔筛;生用之;朴消六两,别研筛;磁石三两,别捣筛,又朴消三两,和诸药,余三两,用覆诸药上,自外者并依前法治理,如前醋拌,令依法十遍余止,其布置飞炼日数重转,一依前,无异同也。凡承前已来飞炼诸药等精讫,皆须重转三两度,然可堪用。比见丹无验,唯觉毒害者,为转数不多,所以无验矣。但飞炼未曾重转者,如此杂石未得丹者,气盛在药中,不毒何待?然圣人设法,意在救厄难。且世中庸愚,情在名利。先不闲药理,复不究方书。或见浅方,或闻传说,因即孟浪顽心,自谓更无比类。复有无知之辈,视听未弘,疾疹既缠,岂与力惜未之于彼!又偃仰风神,旨在得物,为未欲,愧于容色。余亦不欲论之于此。然性命之事非轻,但杂石稍堪服食,实为非久,请有道君

子审而详之,忽有失理于毫微,幸改之从正耳。

△造小还丹法

水银一斤 石硫黄四两,飞炼如硃色,依大丹法出毒了研如粉光明砂三两,别捣研 犀角末四两,别捣研 麝香二两,别研

右五味搅和令调,以枣肉和为丸,如大麻子许,每食后一丸,去心忪,热风鬼气,邪痊虫毒,天行瘟疟,镇心,益五藏,利关节,除胀满心痛,中恶,益颜色,明耳目。热毒风服五百丸,瘟疟服一百丸,天行饮下十丸,虫毒准上,心忪二十丸,每食后只可二三丸,不可多服,垒至如前,功能不可具载。略而言之,余依本草。

△又法

石亭脂四两 水银一斤 铅黄华三两 金一两,成薄者

右水银、金,铅黄等,加功细研,取大铁瓶莹磨之末。硫黄三两,先布瓶下为籍,次下前三味,讫,又布。余一两硫黄末为覆,次下盖。都毕,以六一泥固济,火先文后武,七日七夜止。又寒半日开之,其中尽化为丹,焕然晖赫,光曜眼目。准此丹一两,用牛黄、麝香各半钱,重于洪州土钵中,以玉锤研之极细,用枣穰丸如梧子。每日食后,枣裹之食三丸,治风颠痫,失心鬼魅魍魉等,久服凝骨髓,益血脉,润肌肤,出颜色,安魂魄,通神仙也。

△造艮雪丹法

汞一斤,以炼成十三两锡,破以次计之,即时合者八两汞、六两半锡,其中杂药,谨录如左:吴白矾六两,于铛中熔,以火熬沸,尽使干讫,即捣筛为末。用此炼白矾,今时炼六两秤得五两,黄矾四两为末。于铛中熬使干,更捣筛为末。太阴玄精二两,捣筛为末。朴消二两,捣碎熬使水气尽为末。伏龙肝四两为末,取一两和盐及诸药。增盐六两,捣筛为末,于铛中熬取干。初炼锡三遍讫,更熔,投好醋中杀锡毒,更于铛中熔讫,以水银投锡中,以铁杖搅使相和置薄,掘地作浅坑子,以一张纸籍下,取写勿流于地上,纸上留者,水银和银是也。仍以好醋喷之使湿,即急盖其上,次熬盐使干讫,取黄矾、白矾、伏龙肝二两总和捣,勿留于臼中,捣之为末,以鹿筛度之,入少许醋拌,勿使湿;取二两伏龙肝籍釜下,铁匙按之,使平实;次以盐燥末二匙,按使平实;次朴消,还以匙拨使平实。即内药,但平拨,不须实,以匙多少抿使平整。即以盆子覆上,固济使密,著火三日两夜,开药收取。如恐不尽,所有恶者并铛中药滓,总和于一小盆中,取少醋喷之,使才润,细研之讫,以一匙内底,盖盐,依初飞法固济讫,著火两日一夜,即开看,所有水银并皆尽矣,取药即休。此药主镇心安藏,除邪瘴恶气、痊忤、风癫风痫等疾。飞药三两转巳后,可研令极细,以枣穰和为丸,丸如麻子大,每日服四丸。若不觉有异者,渐加至六七丸。每旦服之,不过三二丸。其药性微冷,若先患冷疾,不宜服之。治传尸、疟瘴、疠时气,一切热病,入口立愈,神效。若用入面脂,治皯<黑曾>。太阴玄精出河东解县界,盐池中,水采之,其色理如玉质无异,其形似龟甲,以殊黑重者不堪,黄明者上也。

△造赤雪流硃丹法

右雄黄一斤捣,轻纱筛讫,以苦酒拌和之,令浥浥,日干,干更拌,如此十遍止。与白盐末拌和,以盐覆籍,固济,一日一夜后,以微火炙六一泥,令极干。渐加火,勿须猛,更一日一夜。即加猛火,令其下釜旦暮常须与火同色,不得暂时令火微弱,如此烧三日三夜止。寒之一复时,开取上釜药精,更微研之。下釜余滓亦捣,以药精相和,饭拌令浥浥。依前布置,文武火一如前法烧之。药成,焕然晖赫,并作垂珠色丝之状,又似结纲张罗之势,光彩鲜明,耀人目睛,见之者不觉心神惊骇,惟宜安心。若有卒暴之病,及垂死欲气绝,及已绝者,以药细研之,可三四麻子大,直尔鸡子黄许酒灌之,令药入口,即扶起头,少时即差。其口禁不受药者,可斡上齿而灌之,令药入口,以手按之下腹,及摇动之,使其药气流散,须臾即苏。治其鬼邪之病,小小疟疾,入口即愈。此药神验,不可具说,但恨造次,无人解炼用之。

△炼太阳粉法

石亭脂十斤 盐花五升 伏龙肝二斤 左味三斗

右石亭脂破如豆大,用盐花和左味煮之七日七夜,其脂以布袋盛之,悬勿令著铁,煮毒性尽出,研,和前伏龙肝令均入内釜中。先布盐花,安亭脂尽,上还将白盐为盖了,固济之,三日三夜文武火,依前法锻讫,寒之半日开。谨案《本草》云:石亭脂味酸,温有毒,主治妇人阴蚀、疽痔恶血,坚筋骨,治头秃、心腹积聚邪气、冷癖在胁、呕逆上气、脚冷疼弱无力,及鼻衄、恶疮,兼下部漏疮,止血杀疥虫,治脚气。男子阴痿、阳道衰弱,妇人体冷血气、腹内雷鸣,但是患冷,诸药不能疗者,服之不过三五日愈。服之法,令研粉令极细,以饭和为丸,丸如梧桐子大,每日空腹服五六丸,酒送之,若兼余草药为丸,服之益佳也。

△造金丹法

黄金八两,错碎为末水银八两,以前金末水银榄一宿,化为泥雄黄一斤雌黄一斤

右以前雄雌二味细研,如粉,乃和之,皆于六一土釜中密固济,炭火九日九夜煅之,寒二日,刮取飞精。先别作筒,用淳左味铅钗丹作泥,涂筒里,令极干。又以左味飞精如软泥内筒中,坚之。以铜盖覆上,六一固济。作铁钩悬筒,令底去地二三寸,马通火温之,常令筒底微絜六七十日。寒之,发取药赤如丹,即成也。更研治,以枣穰和丸如小豆大

二分著中,觉之令稠,煮令汁尽出讫。

蓝汁浸之,五日成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金丹部-卷九-译文

◎太清丹经要诀并序

我阅读了许多远古的方书,都说:身体生出羽翼、飞行轻举的人,都是因为服用了丹药。每次谈论这件事,心中总是非常向往。但遗憾的是,神道遥远,云迹稀疏,只能望着青天,不知道如何升举。后来验证了还丹伏火之术,玉醴金液的方子,发现它们深奥难懂,难以窥测,如果不是有阴德,怎么能感应到呢?因此,五灵三使之药,九光七曜之丹,这些方子,其道理比较接近。这些年来,我一直在研究,时间越久,信念越坚定。虽然道路艰难遥远,但我一定会去追求,即使是小道也会去探索。我不怕从头到尾的辛劳,也不辞早晚的疲倦。不断研究,希望能有新的发现。因为天道无私,亲近的人会因此得到启示。不违背他们的愿望,不剥夺他们的志向,回报和功效,怎么会这么快呢?难道是为了炫耀自己的能力,追求世间的利益吗?我的目的是为了救病济危。所以撰写了二三丹诀,亲自试验,毫厘之间,没有一点差错,并详细叙述,按照去做,都能成功。然而,人的志向,最重要的是性命,它像春天的露水一样危险,像秋天的霜一样脆弱,转眼之间,就会失去。荣华富贵,贫贱困苦,都是无法长久保持的;忧愁悲伤,快乐娱乐,都是难以留住的事情。从这一点来看,真是令人感叹!

我读过许多方子,也不少,看它们的梗概,大多都是隐秘的。品味它们的人,反而增加了困惑,解说它们的人,反而增加了迷惑。于是使得修炼的人,看不到成功的地方,难道是古人胡说吗?还是因为学道的人,自己不能考究其旨趣呢?我所陈述的方意,在文字记载中,就像看掌中的东西一样,一翻开就能明白。相知的朋友,通鉴名人,有不同的看法,心中取证,所以列为三篇。处士孙思邈撰。

△诸丹目录三品

首先列出神仙大丹的异名三十四种:

太一玉粉丹、太一召魂丹、返魂丹、更生丹、全生归命丹、四神丹、太一神精丹、神变丹、神液丹、假使通神丹、五灵丹、升霞丹、灵化丹、三使丹、捧香丹、太一丹、使者丹、奔云丹、控鹤丹、八石丹、丽日丹、素月丹、度厄丹、持节丹、绛色紫游丹、雄黄赤丹、赤雪流珠丹、红景丹、赤曜丹、重辉丹、红紫相间丹、艮雪丹、月流光丹、水银素霜丹。

以上所列的各种小丹法等,虽然当时有人使用,但它们的异名,未必每个人都知道,所以现在一并列出。

其次列出神仙出世大丹的异名十三种:

黄帝九鼎丹、九转丹、大还丹、小还丹、九成丹、素子仙童丹、九变丹、太仙霞丹、太和龙胎丹、张大夫灵飞丹、升仙丹、神龙丹、马仙人白日升天丹。

以上各种大丹等,不是世人所能知道的。现在再次标出它们的名字,记录在这篇目录中,但始终不能很快得到。因此,其中的制作方法,并不附在这里,有兴趣的人,只能知道其大略。

再次列出非世人所用的各种丹等名二十种:

八景丹、金华丹、玉味消灾丹、神光散馥丹、凝霜积雪丹、奔星住月丹、堕月惊心丹、金液玉华丹、茅君白雪丹、白雪赤雪丹、红绛垂璧丹、七星辟恶丹、七曜灵真丹、流石鲜翠丹、金辉吐曜丹、太清五色丹、北帝玄珠丹、感灵降真丹、群鬼升云丹、太白精丹。

按照这些方子服用,可以成仙。但由于药物难以准备,制作也不容易,所以只列出它们的名字,不再详细说明制作方法。如果有兴趣的人,应该广泛了解它们的名字。

△造六一泥法

凡是飞金转石,都以六一泥为关键。自古以来,许多贤人,炼金术士,都对此事保密。大多数相传的方法,都是用矾石、赤石脂、左顾牡蛎、矾石、滑石、戎盐、卤咸等,或者错误地使用蚯蚓粪,这些药物都有炼制的方子。但方法各不相同,制作时往往不能精确掌握。古来的名方要术,无不经过试炼,但在这其中,没有不穷尽其理的,也没有一件事是近似的。我常常为此感到愤慨和叹息,无法自已!我认为古人隐秘这些技术,是为了欺骗后来的学者。又按照古方,用矾石和黄土泥,烧一夜,就会自然变成细粉。我按照方法烧了两三天,竟然没有发现有什么不同。于是利用闲暇时间,再次按照古方烧炼,经过十天左右,用手指轻轻捻,就变成了烂粉,光润可爱,也非常细腻奇特。再取新的矾石烧炼,二十多天后,加入乾石,完全不同。这才知道一切方法,不能轻易尝试,不按照古法,就说没有效果,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而且矾石有种类不同,产地也不同。并州和嵩岳出产的矾石最好,其他地方的不适合使用。

△炼矾石法

凡是炼矾石的器具,用黄土制作,形状像竹管,长度五六寸,宽度三四寸。用矾石二三分,口部以上,用瓦片做盖子盖住。矾石放入筒中后,用细沙和黄土等分混合成泥,涂抹在筒的周围,厚度大约一二分,用小火烤干。然后再涂抹泥,再烤干,直到干燥发热,然后放入炉中烧炼。只要掌握好火候,一定万无一失。

△造烧矾石炉法

炉子高两尺,宽一尺,下面四面各开一个小门,用来引风和点火。还要经常清理积灰。炉子的一头放一个铁釜,大小与药筒相称,高度大约三四寸。将铁釜放在炉中,药筒放在釜上,用炭火烧七天,昼夜火气不断,恰到好处,不需要太多。时间到了取出,研磨成极细的粉末。另外用赤石脂粗捣筛,混合成泥做成饼子,厚度半寸,宽度四寸,晒干。放入矾石炉中烧一天,再细捣筛,研磨成极细的粉末,再加入生赤石脂细捣筛,与炼成的粉末等分混合。混合后,再用矾石和赤石脂二分混合成泥,稀稠适中,搅拌均匀,用来涂抹釜的接缝。涂抹一次后,就用手取药,不能再重看,药气永远不会失去。我以前多次使用,觉得非常好,无法再改进。

矾石最好取敦煌的,轻轻捣碎,用马尾萝筛下,放入铁铛中,用猛火熬干汁液,再捣筛成细粉。每次用赤石脂和矾石二分混合后,取五两粉末,可以加入一两戎盐,二两卤咸,混合也无妨,不加也可以。凡是制作六一泥,只是为了固定接缝,使其牢固。现在只用两种药物做泥,再加一两种也无损,何必用多种?六一这个名字,是古人隐秘的说法,六上加一,就是七,用七种药物做泥,所以叫六一。世人不知道,不知道为什么要叫六一。滑石的产地,本来在东华州,现在的人不追究其根本,反而用昆仑出产的滑石做六一泥,这就像图北向南,在道理上是不合适的。而且滑石的性质有

几种药物,硬的需要细细捣碎,筛研后使用效果更佳。

△左顾牡蛎法

左顾牡蛎,原本是取其细腻。经过多次试验,无论是经过火炼还是不炼的,都没有特别的效果。因此可以知道这一味药是无用的,如果有其他更好的使用方法,那不是我所能知道的。

△戎盐法

戎盐的方子也没有明确说明出处,既然不知道出处,即使知道出产戎盐的地方,也不知道哪种是好的。人们都说自己认识,但实际上无法分辨哪种是南方出产的。因为南方没有这种盐,所以关中所出产的应该是好的。我再次陈述这个愚见,也不知道是否正确,应该详细考虑后再使用。虽然价格昂贵,但使用效果相似,有见识的人会知道。

△卤咸法

这种药物原本出产于同州东北角,离城大约七八里,生长在沼泽中,形状像河中的细盐,味道苦而不咸,方子也没有说明出处。人们使用平泽中有咸气的地方,认为土色白嫩的就是好的。现在推究其来源,理论上完全错误,使用后没有效果,特别在此说明。同州出产的,如果用来制作六一泥,效果非常好。现在只用矾石、赤石脂、矾石等,按照所述方法细致使用,就不需要这种药物了,各位有兴趣的人,对此不要再犹豫了。方子还说用蚯蚓粪做泥,也曾经使用过,但与普通土没有区别,理论上并不合适。

凡是六一泥所说的各种药物,使用的人并不能完全理解其细节。即使有时有识者,也不熟悉使用方法,追求炉火的妙理,也难以完全掌握。现在列出的六一泥条件,虽然味道不多,但使用效果非常好。直接说是固际神胶,足以成为上品,何必一定要用六一呢。凡是按照古方合炼的,大多不成功。古人只是怕文字繁琐,所以不能详细记载,因此,作者没有一种方法能成功。如果不是深知其本末的人,谁能明白其出处呢!

△造上下釜法

右下釜用铸铁制作,深三寸,宽八寸,底厚六分,四面各厚四分,边缘宽半寸,厚三分,平稳制作,不要有高低不平。右上釜高一尺,宽八寸,厚三分左右,只有飞雄黄,上高五寸以外,不平,下釜做成圆形。凡是有心试炼的人,上下釜都按照这个样式制作,大体形势不会超过这个方法,上下釜只要能妥善使用,永远不会损坏。我自从爱好道术以来,已经二十多年,各种尝试,都经历过,其中差别很大,无所不为,但没有一种方法成功,资财耗尽,不免陷入困境。现在使用这种上下釜,终于摆脱了艰辛,上下釜需要用六一泥涂抹。泥和稀稠适中,用棕刷均匀涂抹,晒干。干后,再涂抹。晒干,可以三四遍,厚度大约三分,一定不会坏。上釜涂抹一两遍也可以,不涂也行。现在用六一泥涂抹上下釜时间久了,何必一定要用土涂釜呢,糖和是旧法,使用后没有效果,虽然是旧法又有什么用呢?如果有不知道的,也不分今昔。古人虽然贤明,但在这方面并不废弃,大多不能理解其道理。

△造灶法

灶门高六寸,宽五寸,用铁制作。烟囱不要向上,应该向下开,高三寸半左右,宽二寸半。如果向上开,火会微弱,向下开比较好。

△用六一泥固际上下釜法

留下之前调和的泥,用小铁匙均匀涂抹厚度大约三分,涂完后,轻轻按下下釜,不要过度。然后用六一泥围绕边缘涂抹,干后,用文火慢慢烘干。如果有裂开的地方,再用铁匙取泥,涂抹完整。直到药物制成,不需要再查看,这种方法简单而且有效。

△太一玉粉丹法

硃砂一斤 雄黄一斤 玉粉十两

玉粉非常硬,难以捣碎,只能用生铁臼捣碎,用轻疏的绢筛两次,就可以使用。磁石粉十两,也非常硬,按照玉粉的方法处理,用水沉淀取细的部分使用,筛用也可以。

紫石英五两 白石英五两 银粉五两 空青十两流艮雪一斤用银雪

打成薄片,用河东盐一起捣研成细末,用绢筛筛下,剩下的再放盐研筛,直到全部筛完。然后将药末混合,用浓醋稍微湿润拌匀,晒干,大约十遍以上。先用白盐垫底,再铺上药末,最后再用盐覆盖。然后将上下釜合上,用六一泥密封,用文武火炼九日九夜,冷却一日一夜,打开看:光彩夺目如寒霜素雪,又像钟乳垂穗的形状,五色俱全,无可比拟。再取药三遍,用醋拌匀,像之前一样用白盐末覆盖,按照之前的方法布置,没有其他不同。这样大约四五次后,按照炼《金英丹法》炼制完成后,再服用。其效果不如金英丹,两种药都能延长寿命,治愈疾病。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陈丹消毒的方法,深奥难解,如果不是精通诀法,怎能轻易领悟呢?现在所陈列的,没有任何隐秘,希望有兴趣的人,对此不要疑惑!

△太一三使丹法

水银霜一斤硃砂十两石亭脂十两雄黄十两

硃砂等三味分别捣碎后混合,布置方法与之前相同,再用银霜覆盖在药上,用帛覆盖,合上上下釜,密封炼制。凡是用猪负革脂的,是老母猪靠近脊梁边的脂肪。

△造紫游丹法

硃砂雄黄曾青石亭脂各五两

分别捣碎研磨,水银十两单独研磨;石胆三两,单独捣碎筛过,白石英单独熬煮至沸腾,取三两(这个可能是错的,多半是白矾,石英不会沸腾);阳起石三两,单独捣碎;石胆六两,单独捣碎筛过,取东岳的用;矾石五两,直接筛过;生用;朴消六两,单独研磨筛过;磁石三两,单独捣碎筛过,再朴消三两,与其他药混合,剩下的三两,覆盖在药上,其他的按照之前的方法处理,像之前用醋拌匀,按照方法十遍以上,布置飞炼日数重转,与之前相同,没有不同。凡是之前飞炼各种药物完成后,都需要重转两三次,才能使用。如果丹药没有效果,只是觉得有毒害,是因为转数不够,所以没有效果。如果飞炼没有重转,像这样杂石没有炼成丹药,气盛在药中,不毒才怪呢!然而圣人设立方法,意在解救危难。而且世上的庸人,只在乎名利。先不熟悉药理,又不研究方书。或者看到浅显的方子,或者听到传说,就轻率地尝试,自以为没有比这更好的。还有一些无知的人,见识不广,疾病缠身,怎么会珍惜那些未经验证的东西呢!又或者仰仗风神,只为了得到东西,不想要,愧于容色。我也不想在这里讨论这些。然而性命之事非同小可,杂石勉强可以服用,但并非长久之计,请有道之士慎重考虑。

仔细审查并详细研究,若发现有细微的失误,希望改正以归于正道。

△制造小还丹的方法

水银一斤,石硫黄四两,飞炼至朱红色,按照大丹法去除毒性后研磨成粉,光明砂三两,另行捣碎研磨,犀角末四两,另行捣碎研磨,麝香二两,另行研磨。

以上五种材料搅拌均匀,用枣肉和成丸,大小如大麻子,每次饭后服用一丸,可治疗心悸、热风、鬼气、邪气、虫毒、天行瘟疟,镇定心神,增强五脏功能,利关节,消除胀满和心痛,中恶,改善面色,明目聪耳。热毒风服用五百丸,瘟疟服用一百丸,天行瘟疟服用十丸,虫毒同上,心悸服用二十丸,每次饭后只可服用二三丸,不可多服,累积至如前所述,功效无法一一列举。简而言之,其余依据本草。

△另一种方法

石亭脂四两,水银一斤,铅黄华三两,金一两,制成薄片。

以上水银、金、铅黄等,精细研磨,取大铁瓶研磨成末。硫黄三两,先在瓶底铺一层,然后放入前三味材料,再铺一层硫黄末,最后盖上盖子。全部完成后,用六一泥密封,先用文火后用武火,烧制七日七夜。冷却半日后打开,其中全部化为丹,光彩夺目,耀眼夺目。取此丹一两,用牛黄、麝香各半钱,在洪州土钵中用玉锤研磨至极细,用枣肉和成丸,大小如梧桐子。每日饭后,用枣包裹服用三丸,可治疗风癫、失心、鬼魅魍魉等,长期服用可凝骨髓,益血脉,润肌肤,改善面色,安魂魄,通神仙。

△制造艮雪丹的方法

汞一斤,炼成十三两锡,按比例计算,即时合用的为八两汞、六两半锡,其中杂药,详细记录如下:吴白矾六两,在铛中熔化,用火熬至沸腾,完全干燥后,捣碎筛成末。用此炼白矾,现今炼六两秤得五两,黄矾四两为末。在铛中熬至干燥,再捣碎筛成末。太阴玄精二两,捣碎筛成末。朴消二两,捣碎熬至水气完全蒸发为末。伏龙肝四两为末,取一两和盐及其他药物。增盐六两,捣碎筛成末,在铛中熬至干燥。初炼锡三遍后,再熔化,投入好醋中去除锡毒,再在铛中熔化后,将水银投入锡中,用铁杖搅拌使其混合均匀,挖地作浅坑,用一张纸垫在下面,取写勿流于地上,纸上留下的,是水银和银。再用好醋喷湿,迅速盖上,然后熬盐至干燥,取黄矾、白矾、伏龙肝二两总和捣碎,勿留在臼中,捣成末,用鹿筛筛过,加入少许醋拌匀,勿使湿;取二两伏龙肝垫在釜下,用铁匙按平实;然后放入盐燥末二匙,按平实;再放入朴消,用匙拨平实。即放入药物,只需平拨,不需压实,用匙多少抿平。然后用盆子盖上,密封严密,烧火三日两夜,开药收取。如恐不尽,所有恶者并铛中药滓,总和于一小盆中,取少许醋喷湿,使才润,细研后,取一匙放入底部,盖盐,依初飞法密封严密,烧火两日一夜,即开看,所有水银并皆尽矣,取药即休。此药主镇心安藏,除邪瘴恶气、痊忤、风癫风痫等疾。飞药三两转巳后,可研令极细,以枣穰和为丸,丸如麻子大,每日服四丸。若不觉有异者,渐加至六七丸。每旦服之,不过三二丸。其药性微冷,若先患冷疾,不宜服之。治传尸、疟瘴、疠时气,一切热病,入口立愈,神效。若用入面脂,治皯<黑曾>。太阴玄精出河东解县界,盐池中,水采之,其色理如玉质无异,其形似龟甲,以殊黑重者不堪,黄明者上也。

△制造赤雪流硃丹的方法

以上雄黄一斤捣碎,用轻纱筛过,用苦酒拌匀,使其湿润,日干,干后再拌,如此十遍为止。与白盐末拌匀,用盐覆盖,密封严密,一日一夜后,用微火炙六一泥,使其极干。逐渐加大火,勿须猛火,再一日一夜。即加猛火,使其下釜旦暮常须与火同色,不得暂时令火微弱,如此烧三日三夜止。冷却一复时,开取上釜药精,再微研之。下釜余滓亦捣碎,与药精相和,用饭拌匀,使其湿润。依前布置,文武火一如前法烧之。药成,焕然晖赫,并作垂珠色丝之状,又似结纲张罗之势,光彩鲜明,耀人目睛,见之者不觉心神惊骇,惟宜安心。若有卒暴之病,及垂死欲气绝,及已绝者,以药细研之,可三四麻子大,直尔鸡子黄许酒灌之,令药入口,即扶起头,少时即差。其口禁不受药者,可斡上齿而灌之,令药入口,以手按之下腹,及摇动之,使其药气流散,须臾即苏。治其鬼邪之病,小小疟疾,入口即愈。此药神验,不可具说,但恨造次,无人解炼用之。

△炼制太阳粉的方法

石亭脂十斤,盐花五升,伏龙肝二斤,左味三斗。

以上石亭脂破如豆大,用盐花和左味煮七日七夜,其脂用布袋盛之,悬挂勿令接触铁器,煮至毒性尽出,研磨,与前伏龙肝拌匀放入内釜中。先布盐花,放入石亭脂,上还将白盐为盖,密封严密,三日三夜文武火,依前法锻制,冷却半日后打开。谨案《本草》云:石亭脂味酸,温有毒,主治妇人阴蚀、疽痔恶血,坚筋骨,治头秃、心腹积聚邪气、冷癖在胁、呕逆上气、脚冷疼弱无力,及鼻衄、恶疮,兼下部漏疮,止血杀疥虫,治脚气。男子阴痿、阳道衰弱,妇人体冷血气、腹内雷鸣,但是患冷,诸药不能疗者,服之不过三五日愈。服之法,令研粉令极细,以饭和为丸,丸如梧桐子大,每日空腹服五六丸,酒送之,若兼余草药为丸,服之益佳也。

△制造金丹的方法

黄金八两,错碎为末,水银八两,以前金末水银榄一宿,化为泥,雄黄一斤,雌黄一斤。

以上雄雌二味细研,如粉,乃和之,皆于六一土釜中密固济,炭火九日九夜煅之,冷却二日,刮取飞精。先别作筒,用淳左味铅钗丹作泥,涂筒里,令极干。又以左味飞精如软泥内筒中,坚之。以铜盖覆上,六一固济。作铁钩悬筒,令底去地二三寸,马通火温之,常令筒底微絜六七十日。冷却后,发取药赤如丹,即成也。更研治,以枣穰和丸如小豆大。

将二分(一种植物)放入容器中,搅拌使其变得浓稠,然后煮沸直到汁液完全蒸发。

用蓝汁(可能指蓝草汁)浸泡,五天后即可使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金丹部-卷九-注解

太清丹经要诀:道教炼丹术的重要经典之一,主要记载了炼丹的方法和理论。

孙思邈:唐代著名医学家、道士,被尊为“药王”,著有《千金要方》等医学著作。

六一泥:一种用于炼丹的泥,由多种药材混合而成,具有粘合作用。

矾石:一种矿物,主要成分为硫酸铝钾,常用于炼丹和医药。

赤石脂:一种红色矿物,主要成分为氧化铁,常用于炼丹和医药。

戎盐:一种盐,出处不明,古人认为关中地区出产的戎盐质量较好。

卤咸:一种出产于同州东北隅的盐,味道苦而不咸,古人认为其土质白嫩者为佳。

左顾牡蛎:指一种细腻的牡蛎,古人认为其质地细腻,适合用于炼丹。

上下釜:炼丹时使用的上下两个釜,用于加热和炼制丹药。

太一玉粉丹:一种丹药,由硃砂、雄黄、玉粉等药材炼制而成,具有延年益寿的功效。

太一三使丹:一种丹药,由水银霜、硃砂、石亭脂等药材炼制而成,具有解毒和延寿的功效。

紫游丹:一种丹药,由硃砂、雄黄、曾青等药材炼制而成,具有解毒和延寿的功效。

水银:古代炼丹术中常用的金属元素,具有毒性,但在炼丹过程中被认为可以转化为有益的物质。

石硫黄:石硫黄是一种含硫的矿物,古代常用于炼丹和医药中,具有杀菌和驱邪的功效。

光明砂:一种矿物,常用于炼丹术,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犀角:犀角是犀牛的角,古代常用于医药和炼丹中,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麝香:麝香是麝鹿的分泌物,古代常用于医药和炼丹中,具有开窍醒神的功效。

枣肉:枣的果肉,常用于炼丹术中作为粘合剂,具有补中益气的功效。

石亭脂:一种矿物,常用于炼丹术,具有温中散寒、解毒杀虫的功效。

铅黄华:一种矿物,常用于炼丹术,具有解毒、杀虫的功效。

金:金属元素,古代炼丹术中认为金具有长生不老的功效。

牛黄:牛黄是牛的胆结石,古代常用于医药和炼丹中,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汞:水银的别称,古代炼丹术中常用的金属元素。

锡:金属元素,古代炼丹术中常用于炼制丹药。

吴白矾:一种矿物,具有清热解毒、收敛止血的功效。

黄矾:一种矿物,具有解毒、杀虫的功效。

太阴玄精:一种矿物,具有清热解毒、镇心安神的功效。

朴消:一种矿物,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

伏龙肝:一种矿物,具有解毒、杀虫的功效。

雄黄:雄黄是一种含砷的矿物,古代常用于炼丹和医药中,具有毒性,但也被认为具有驱邪避害的功效。

雌黄:雌黄是一种含砷的矿物,与雄黄类似,常用于炼丹和医药中,具有毒性。

黄金:金属元素,古代炼丹术中认为黄金具有长生不老的功效。

井花水:指清晨从井中汲取的第一桶水,古人认为这种水最为纯净,具有特殊的药用价值。

玉女:在中国古代神话和道教文化中,玉女常指仙女或神女,象征着纯洁和美丽。

行厨:道教术语,指神仙或道士在修炼过程中能够不食人间烟火,仅靠仙气或丹药维持生命。

金液:道教炼丹术中的一种丹药,传说服用后可以长生不老。

马通:指马粪,古代炼丹术中常用作燃料。

铅丹:一种由铅和汞等物质炼制而成的丹药,古代认为具有治疗热病、癫痫等疾病的功效。

紫精丹:一种道教丹药,主要由水银和石亭脂炼制而成,传说服用后可以治疗风疾、明目补心。

流珠丹:一种由硫黄等物质炼制而成的丹药,传说服用后可以治疗冷风等疾病。

七返丹砂:一种由汞炼制而成的丹药,经过七次炼制后被认为具有强大的药效。

玉泉眼药:一种用于治疗眼疾的药物,主要由水精和乳炼制而成。

太山张和煮石法:一种古代炼丹术,通过煮石和神水来炼制丹药,传说服用后可以治愈万病、延年益寿。

添离用兑法:一种古代炼丹术,通过炼制离和兑等物质来制作丹药。

伏汞要法:一种古代炼丹术,通过药物来制伏汞,使其不飞散。

素真用锡去晕法:一种古代炼丹术,通过锡和蒜韭等物质来炼制丹药,传说可以去除晕眩。

鍮:鍮是一种铜合金,古代常用于制作器物和装饰品。其成分通常包括铜、锡等金属,具有较好的延展性和光泽。

硇砂:硇砂是一种矿物,主要成分为氯化铵,古代常用于炼丹和冶金工艺中,具有腐蚀性和挥发性。

左味:左味可能指某种酸性物质或调味品,具体成分不详,但在古代冶金和炼丹中常用于调节反应条件。

胡同律:胡同律可能是一种矿物或化学物质,具体成分不详,但在古代冶金工艺中常用于调节金属的性质。

伏火:伏火是古代炼丹术中的术语,指通过加热使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达到某种特定的状态或性质。

硃砂:硃砂是一种含汞的矿物,古代常用于炼丹和医药中,具有毒性,但也被认为具有驱邪避害的功效。

黎芦:黎芦是一种植物,古代常用于医药和炼丹中,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鬼比目:鬼比目可能指某种植物或矿物,具体成分不详,但在古代炼丹和医药中常用于驱邪避害。

桃仁:桃仁是桃子的种子,古代常用于医药中,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

乌头:乌头是一种有毒植物,古代常用于医药和炼丹中,具有镇痛和麻醉的功效。

附子:附子是乌头的根部,古代常用于医药中,具有温阳散寒的功效。

半夏:半夏是一种植物,古代常用于医药中,具有化痰止咳的功效。

巴豆:巴豆是一种有毒植物,古代常用于医药和炼丹中,具有泻下和驱虫的功效。

鬼臼:鬼臼是一种植物,古代常用于医药和炼丹中,具有驱邪避害的功效。

白赤术:白赤术可能指某种植物或矿物,具体成分不详,但在古代炼丹和医药中常用于驱邪避害。

鬼箭:鬼箭可能指某种植物或矿物,具体成分不详,但在古代炼丹和医药中常用于驱邪避害。

蜈蚣:蜈蚣是一种节肢动物,古代常用于医药中,具有解毒和镇痛的功效。

野葛:野葛是一种植物,古代常用于医药中,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兰草汁:兰草汁是兰草的提取物,古代常用于医药和炼丹中,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并州矾石:并州矾石是一种含铝的矿物,古代常用于炼丹和冶金工艺中,具有净化和催化的作用。

瓜州矾:瓜州矾是一种含铝的矿物,与并州矾石类似,常用于炼丹和冶金工艺中。

白石英:白石英是一种含硅的矿物,古代常用于炼丹和医药中,具有净化和催化的作用。

光明蚌壳:光明蚌壳是蚌壳的一种,古代常用于制作装饰品和炼丹中,具有光泽和美观的特点。

鳔胶:鳔胶是一种动物胶,古代常用于制作装饰品和炼丹中,具有粘合和固化的作用。

铜青:铜青是一种含铜的矿物,古代常用于制作颜料和装饰品,具有鲜艳的颜色。

石黛:石黛是一种含铁的矿物,古代常用于制作颜料和装饰品,具有深色的特点。

苏方木:苏方木是一种植物,古代常用于制作颜料和医药中,具有染色和清热解毒的功效。

二分:指将某种物质分成两部分,这里可能是指将某种植物或药材分成两部分进行处理。

觉之令稠:觉,指加热或煮沸;令稠,指使液体变得浓稠。这里是指通过加热使液体浓缩。

煮令汁尽出讫:煮,指加热煮沸;令汁尽出,指使液体中的汁液完全渗出;讫,指完成。这里是指通过煮沸使液体中的汁液完全渗出。

蓝汁:蓝,指蓝草或蓝靛,古代用于染色的植物;蓝汁,指从蓝草中提取的汁液,常用于染色或药用。

浸之:浸,指将物体浸泡在液体中;之,指代前面的物质。这里是指将某种物质浸泡在蓝汁中。

五日成用:五日,指五天的时间;成用,指完成并可以使用。这里是指经过五天的浸泡后,物质可以使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金丹部-卷九-评注

《太清丹经要诀》是道教炼丹术的重要经典之一,由唐代著名医学家、道士孙思邈撰写。本文主要记载了炼丹的方法和理论,反映了古代道教炼丹术的复杂性和神秘性。

文章开篇即表达了作者对炼丹术的深切向往和追求,认为炼丹术是通往长生不老、羽化登仙的重要途径。作者通过对古代方书的研读和实践,总结出了一系列炼丹的方法和配方,并将其详细记录在文中。

文中提到的“六一泥”是炼丹术中用于密封丹炉的一种特殊泥料,由多种矿物混合而成。作者详细描述了“六一泥”的制作方法,强调了其重要性。此外,文中还提到了多种炼丹所需的矿物和药物,如矾石、赤石脂、戎盐、卤咸等,这些材料在炼丹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从文化内涵来看,《太清丹经要诀》不仅是一部炼丹术的实用手册,更是道教追求长生不老、羽化登仙思想的具体体现。炼丹术作为道教修炼的重要方式之一,反映了古代人们对生命永恒和超越生死的追求。

从艺术特色来看,本文语言简练,条理清晰,详细记录了炼丹的每一个步骤和所需材料,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深厚的实践经验。同时,文中对炼丹术的神秘性和复杂性的描述,也增加了文章的神秘色彩和吸引力。

从历史价值来看,《太清丹经要诀》是研究古代道教炼丹术和医药学的重要文献,为我们了解古代炼丹术的发展历程和具体实践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同时,本文也反映了唐代道教和医药学的繁荣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总的来说,《太清丹经要诀》不仅是一部炼丹术的实用手册,更是道教思想和古代科学技术的结合体,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独特的艺术特色和重要的历史价值。

本文详细记载了古代炼丹术中的多种丹药炼制方法,反映了古代炼丹术的复杂性和神秘性。炼丹术在中国古代被视为一种追求长生不老、延年益寿的重要手段,其背后蕴含着深厚的道教思想和哲学理念。

文中提到的‘左顾牡蛎’、‘戎盐’、‘卤咸’等药材,虽然现代科学难以验证其功效,但在古代却被视为炼丹的重要原料,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物质的深刻理解和利用。

‘六一泥’作为一种粘合剂,在炼丹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其制作工艺复杂,需要多种药材的精细调配,体现了古人对炼丹工艺的严谨态度。

‘上下釜’的制作和使用方法,展示了古代炼丹术中的精密工艺。上下釜的设计不仅考虑了加热的均匀性,还注重了丹药炼制过程中的稳定性,反映了古人在炼丹技术上的高超智慧。

‘太一玉粉丹’、‘太一三使丹’、‘紫游丹’等丹药的炼制方法,虽然现代人难以理解其具体功效,但这些丹药在古代被视为具有延年益寿、解毒祛病的功效,反映了古人对健康和长寿的追求。

本文不仅是一部炼丹术的技术手册,更是一部反映古代文化、哲学和科学思想的文献。通过对这些丹药炼制方法的详细记载,我们可以窥见古代炼丹术的神秘面纱,理解古人对生命、健康和自然的独特认知。

本文详细记载了古代炼丹术中的几种丹药的炼制方法,包括小还丹、艮雪丹、赤雪流硃丹、太阳粉和金丹。这些丹药的炼制过程复杂,涉及多种矿物和药材的精细处理,反映了古代炼丹术的高度技术性和神秘性。

炼丹术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不仅是追求长生不老的象征,也是古代化学和医学的重要实践。本文中的丹药配方和炼制方法,体现了古代炼丹术对矿物和药材的深刻理解和应用。

文中提到的丹药具有多种功效,如镇心安神、清热解毒、杀虫解毒等,反映了古代炼丹术与医学的紧密联系。这些丹药的炼制方法和功效,不仅具有历史价值,也为现代中医药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本文还详细描述了丹药的服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如服用剂量、服用时间等,体现了古代炼丹术对药物使用的严谨态度。这些内容不仅具有历史意义,也为现代药物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总的来说,本文是研究古代炼丹术和中医药文化的重要文献,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通过对这些丹药炼制方法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炼丹术的技术水平和文化内涵,为现代中医药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这段文本展示了中国古代炼丹术的丰富内容和复杂工艺。炼丹术在中国古代不仅是一种追求长生不老的宗教实践,也是一种融合了化学、医学和哲学的综合性学问。文本中提到的各种丹药,如金液、铅丹、紫精丹、流珠丹等,都是古代炼丹术士通过复杂的炼制过程制作出来的。这些丹药的炼制过程不仅涉及到物质的转化,还涉及到对火候、时间、材料比例的精确控制,体现了古代炼丹术士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和掌握。

文本中还提到了一些具体的炼制方法,如‘七返丹砂法’、‘造玉泉眼药方’、‘太山张和煮石法’等,这些方法不仅展示了古代炼丹术的工艺水平,还反映了古代人们对健康和长寿的追求。例如,‘七返丹砂法’中提到汞经过七次炼制后可以服用,这体现了古代炼丹术士对物质转化的执着追求。而‘太山张和煮石法’中提到的神水,则反映了古代人们对神秘力量的信仰和依赖。

此外,文本中还提到了一些具体的药物和材料,如水银、硫黄、铅、锡等,这些材料在古代炼丹术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水银和硫黄是炼丹术中常用的材料,被认为具有强大的药效。铅和锡则常用于制作丹药的容器或辅助材料。这些材料的使用不仅展示了古代炼丹术的工艺水平,还反映了古代人们对物质性质的理解和掌握。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炼丹术的丰富内容和复杂工艺,还反映了古代人们对健康、长寿和神秘力量的追求。通过对这些丹药和炼制方法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炼丹术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这段文本主要记载了古代冶金、炼丹和工艺制作的技术方法,反映了古代中国在化学、冶金和工艺方面的丰富知识和实践经验。文本中提到的各种矿物、植物和化学物质,展示了古代工匠和炼丹师对自然资源的深刻理解和巧妙运用。

首先,文本中提到的‘鍮’、‘硇砂’、‘雄黄’、‘雌黄’等物质,都是古代冶金和炼丹中常用的材料。这些物质不仅具有独特的化学性质,还被赋予了驱邪避害的神秘功效,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崇拜。

其次,文本中详细描述了各种工艺制作的方法,如‘造硇砂浆池法’、‘造梅浆法’、‘造白玉法’、‘造真珠法’等。这些方法不仅展示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还体现了他们对材料性质和反应条件的精确控制。例如,‘造白玉法’中提到的‘取大蛤蒲捣为末,细研之,取一斤内竹筒中,复内消石,密固之,内左味中,二十日成水后,取白石英半斤捣作末,投筒中,即凝’,这一过程不仅需要精确的材料配比,还需要对反应时间和条件的严格控制,体现了古代工匠的科学精神。

此外,文本中提到的‘炼丹合杀鬼丸法’和‘炼矾石伏汞法’等炼丹术方法,反映了古代炼丹师对长生不老和驱邪避害的追求。这些方法虽然带有一定的神秘色彩,但也体现了古代人们对化学反应的初步认识和探索。例如,‘炼矾石伏汞法’中提到的‘并州矾石十斤,捣为末,以瓜州矾和左味拌之三十遍,入釜飞之’,这一过程不仅需要精确的材料配比,还需要对反应时间和条件的严格控制,体现了古代炼丹师的科学精神。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不仅记录了古代冶金、炼丹和工艺制作的技术方法,还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自然资源的深刻理解和巧妙运用。这些方法不仅展示了古代工匠和炼丹师的高超技艺,还体现了他们对材料性质和反应条件的精确控制,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这段古文描述了一种古代工艺或药用的制作过程,涉及加热、浓缩、浸泡等步骤。从文化背景来看,这种工艺可能与古代的染色技术或中药制备有关。蓝草在古代是一种重要的染料植物,其汁液常用于染色,同时也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从历史意义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加工技术的掌握。通过加热和浸泡,古人能够提取植物中的有效成分,并将其应用于日常生活或医疗中。这种技术不仅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界的深刻理解,也展示了他们在工艺和医药方面的智慧。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简洁明了,语言精炼,体现了古代文献的典型风格。通过几个简单的动词和名词,作者清晰地描述了整个制作过程,使读者能够迅速理解并掌握其中的要点。这种表达方式不仅高效,而且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还展示了古代工艺和医药技术的精髓。通过对自然资源的巧妙利用,古人在没有现代科技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创造出高效、实用的工艺和药物,这为我们今天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金丹部-卷九》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4918.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