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道教经法传授部-卷一

作者: 张君房(约10世纪—11世纪),北宋道士,曾任道官,主持编撰道教典籍。他以整理和传播道教文献闻名。

年代:编撰于北宋真宗年间(11世纪初)。

内容简要:《云笈七签》是道教经典丛书《道藏》的精华选编,共122卷。书中收录了道教修炼、符箓、斋醮、神仙传记等内容,系统总结了道教的教义、方术和经典文献。它是研究道教思想与实践的重要文献,被誉为“小道藏”,对后世道教发展影响深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道教经法传授部-卷一-原文

◎上清源统经目注序

上清者,宫名也。明乎混沌之表,焕乎大罗之天。灵妙虚结,神奇空生,高浮澄净,以上清为名;乃众真之所处,大圣之所经也。

宫有丹青金书玉字上皇宝经,皆玄古之道,自然之章。起于九天之王九玄道君。推校本元,已历九万亿九千劫。上皇典格,各不相参。

道君以中皇元年九月一日,于玉天琼房金阙上宫,命东华青宫寻俯仰之格,拣校古文,撰定灵篇,集为宝经。

传至汉武帝时得经,起柏梁台以贮之。帝既为神真所降,自云得道,放情怠懈,不从王母至言。明年天火烧柏梁台,经飞还太空,于兹绝迹。

太元真人茅君,讳盈,师西城王君,受上清玉佩金珰、二景璇玑之道,以汉宣帝地节四年三月升天。

又玄洲上卿苏君,讳林,师涓子,受上清三一之法,以汉神爵二年三月六日登天。

又週君、李君、众仙各有所得,并相承经业,多不传世。

汉孝平皇帝元始二年九月戊午,西城真人以《上清经》三十一卷,于阳洛之山授清虚真人小有天王王褒。

褒以晋成帝之时,于汲郡修武县授紫虚元君南岳夫人魏华存。

华存以咸和九年,岁在甲午,乘飚轮而升天。去世之日,以经付其子道脱,又传杨先生讳羲。

羲生有殊分,通灵接真,乃晋简文皇帝之师也。杨君师事南岳魏夫人,受《上清大洞真经》三十一卷。至晋孝武皇帝太元十一年,岁在丙戌升仙。

许先生者,名映,丹阳句容人也。七世祖许子阿,生有阴德,福润流洒,锺于后嗣。子阿六世孙名副,仕为剡县令。副有八子,其第一子名迈,字叔玄,小名映,改名远游。少好仙道,耽心冥肆,吐纳和气,矫志云汉,超迹绝世。以晋建兴元年岁在癸酉,渡江入赤城山中,往而不返。师南海太守鲍靓、太元真人茅君。

远游第五弟名谧,仕为护军长史、散骑常侍。师太元真人,受上清众经,于宁康元年隐景去世。

谧有三子。其第三子名玉斧,长名翙,字道翔。道德淳莹,绝世无伦。师杨先生授《上清三天正法曲素凤文》三十一卷,遁迹潜化。

玉斧子黄民,黄民子名豫之。以元嘉十二年终剡之白山。临去世之时,以上清宝经、三洞妙文,封以玄台,印以白银,留寄郯县马度生家。语之曰:“今且暂行,不久当还,勿开此经!”

马氏崇奉累世。安康有道士娄化者,常憩马氏舍。究悉经源,苦求开看。马氏固执,竟不从命,结屈无方。

是时宋明皇帝崇敬大法,招集道士,供养后堂。娄化乃因后堂道士殳季真密启之。帝即命使逼取至京,乃拜礼开之。忽有五色紫光洞焕眼前。帝惊曰:“神真叵触!”比其年不愈而崩。

元徽元年,马氏即出诉,启请其经。诏敕听还。于是天藏真书复归马氏。兹乃上真注笔,硃简紫书,后之凡庶,摸而传奉,号曰真迹。

今记神王所撰宝经卷三十一首,篇章目第,并指事为名。然天真之言,理奥难寻。或名同而事异,或理合而字乖。灵秘妙隐,不与世合。幸而见之,卒难详辨。

余宿植缘会,游涉法源;性好幽旨,耽灵味玄;钻研弥龄,始觉仿佛。谨以鄙思寻校众经,为《上清目义》。非敢有裨大乘,聊自记而已。

◎灵宝经目序

元嘉十四年某月日,三洞弟子陆修静,敬示诸道流相与同法,弘修文业,赞扬妙化,兴世隆福。每欣一切遭遇慈泽,离彼恶道,入此善场,逍遥长乐,何庆如之!

但至赜宛奥,妙义微远,灵匠未遇,群滞莫披。翘翘渴仰者,岂予小子乎?既太虚眇邈,玄师难希,宜求之于心,即理而断也。敢竭暗浅,先言所怀。

夫灵宝之文,始于龙汉。龙汉之前,莫之追记。延康长劫,混沌无期。道之隐沦,宝经不彰。赤明革运,灵文兴焉。诸天宗奉,各有科典。一劫之週,又复改运。遂积五劫,迨于开皇已后。

上皇元年,元始下教。大法流行,众圣演暢,修集杂要,以备十部三十六帙,引导后学,救度天人。

上皇之后,六天运行。众圣幽升,经还大罗。自兹以来,回绝元法。虽高辛招云舆之校,大禹获钟山之书。老君降真于天师,仙公授文于天台。斯皆由勋感太上,指成圣业。岂非扬芳于世,普宣一切也?

按《经》言,承唐之后四十六丁亥,其间先后庚子之年,殀子续党于禹口,乱群填尸于越川。强臣称霸,弱主西播。龙精之后,续祚之君,罢除伪主,退翦逆民。众道势讫,此经当行。推数考实,莫不信然。期运既至,大法方隆。

但经始兴,未尽显行,十部旧目,出者三分。虽玄蕴未倾,然法轮已遍于八方。自非时交运会,孰能若斯之盛哉?

顷者以来,经文纷互,似非相乱。或是旧目所载,或自篇章所见,新旧五十五卷,学士宗竟,鲜有甄别。余先未悉,亦是求者一人。既加寻览,甫悟参差。

或删破上清;或采抟余经;或造立序说;或回换篇目,裨益句章,作其符图;或以充旧典;或别置盟戒。文字僻左,音韵不属,辞趣烦猥,义味浅鄙,颠倒舛错,事无次序。

考其精伪,当由为猖狂之徒,质非挺玄,本无寻真之志,而因修窥阅,假服道名,贪冒受取,不顾殃考,兴造多端,招人宗崇,敢以鱼目厕于隋侯之肆,辄将散砾托于和氏之门。启诳愚蒙,诬棨太玄。

既晚学推信,弗加澄研,遂令精粗糅杂,真伪混行。视听者疑惑,修味者闷烦。上则损辱于灵囿,下则耻累于学者。进退如此,无一可宜。徒倾产疲力,将以何施?

夫轻慢之咎既深,毁谤之罪靡赦。余少耽玄味,志

爱经书,积累锱铢,冀其万一。

若信有可崇,何苟明言坐取风刀乎?

虑有未悉,今条旧目已出,并仙公所授事注解,意疑者略云尔。

◎上清经述

述曰:寻经之意,乃太虚齐量,劫劫出化,非可筹*-。

自开皇之后距天汉时,范阳桑平王褒,字子登。

以正月一日辞二亲,欲寻神仙,求不死之道。

乃入华阴山,精思一十八年,遂感上圣太极真人西梁子,下降授ㄒ饭方、并服云牙法。

复五年,太极真人王总真复降,以《上清经》三十一卷付子登,并将子登游五岳,观名山,备受上法。

逮乎晋武皇帝时,任城魏华存,字贤安,乃魏阳元之女也。

阳元仕至荥阳、宜阳二郡太守,散骑常待、冀州刺史。

其父乃嫁贤安于南阳刘嵒,字幼彦。

嵒,妻时除为修武县令,贤安随焉。

贤安自少为女,处乎内室,性好至道,虽未得仙而真人屡降。

及其长也,女子有夫之义,修尚之事有时而废。

及至兒女成立,告诫子曰:“我愿终寻真之志。”

于是离群独处,不交人事;深托隐疴,还修曩尚。

入室百日,所期仙灵,积思希感。

尔乃独节应神,丹心潜会,精苦仰彻,天真遐降。

于是季冬之月,夜半清朗,忽闻空中有锺鼓之响,笳箫之声,音韵嘈囋。

出户望之,见从东方虚空而来,旌旗郁勃,羽盖纷纭,光辉幽蔼,焕烂太虚,他人莫之见也。

须臾有虎辇玉舆隐轮之车,并顿驾来降夫人之静室。

凡四真人,并年可二十余,容貌伟朗,天资秀颖。

同著紫花莲冠,飞锦衣裳,琼蕊宝带;体佩虎文,项有圆光,手把华幡。

其一人自称曰:“我太极真人安度明也。”

其一人曰:“我东华大神方诸青童君也。”

其一人曰:“我扶桑碧海旸谷神王景林真人也。”

其一人曰:“我清虚真人小有仙人王子登也。”

于是夫人匍匐再拜,叩头自抟:“不期今日道君降下,唯乞神仙长生度世。”

四人乃坐良久。

王子登告夫人曰:“闻子曩日念善,展转求生。密练真气,魂和体清。丹怀远迈,录字上清;高契真人。抱信期灵;幽感启微,潜曜赤城。遂金书紫极,藏简玉庭,故感高晨,玄唱齐并。是以太帝君敕我今来教授于子神真之道焉。”

其东华青童君曰:“此清虚真人者,尔之师也。当受业焉。”

其安度明曰:“子因缘上业,积感求道,苦心久矣,用思至也。道今来矣,子得之焉。”

其景林真人曰:“子勤感累世,积念真灵,将积应之所期,乃明挺之标会也。虚皇早鉴尔之用思太极,已注子名于玉札,录字紫虚之宫,金书东华之阁,刻名上清丹文锦籍,应为紫虚元君上真司命。又加名山之号,封南岳夫人。今视子之质,实霄景高焕,圆精重照,凤骨龙姿,脑色宝耀,五藏紫络,心有羽文,形栖晨霞,神友灵肆。天人之任,良不虚矣。帝诲王褒相为盟师,故遣太极真人鉴子之精,子其勖哉。”

四真各有辞。

致言毕,夫人叩头自抟而言曰:“华存卑贱,枯骨之余,自处尘垢,久染浊秽,天地寥邈,高下悬隔,纵恣五浊,翻错臭秽,滞塞灵艾沈沦凡俗。无冀日月回曜幽冗,不谓天尊下交凡肆。所以割心断意,取同蝼蚓。自顾少好神仙,贪乐长生,心之所诣,出于自然。志之所期,誓以三光。而值季世,俱忌礼度,制置无从脱免,良愿不遂。今形非顾影,体气臭恶,久为垢秽所逼者,徒励节无益。自入刘门,修道日废。须者少闲,内外乖隔,容得斋思,谨按道法寻求经方入室之制,为欲静护五藏,辟诸疾病耳。岂图上愿惟在今日今夕,道君并降,庆出分外。光照幽谷,荷戴天眷,不胜惶惧!此是婢子有幸,当得度世。唯乞哀矜,赐以性命。”

自陈毕,东华小童指招而告之曰:“子少好道,真至诚密。感是,故因缘世生,胎炼五神,寄慧齐见,超度八难,气适灵辉,挺会真*-,自当为紫虚之宫上真司命。勤精弥纶太极,所*/又加名岳之封,位均诸侯。然不受闻上道内法、晨景玉经者,仙道众妙,无缘得成也。子其勉哉!我后日当更期会于阳洛山中,汝勤之矣!”

于是清虚真人王君乃命侍女华散条、李明允等,使披云蕴、开玉笈,出《太上宝文》、《八素隐书》、《大洞真经》、《灵书紫文八道紫度炎光石精玉马神真虎文》、《高仙羽玄》等经三十一卷,是王君昔于阳洛山遇南极真人西城王君所授者也。

今于汲郡修武县中授夫人焉。

旸谷神王又别授夫人《黄庭内景经》,正一真人张君又别授“治精制鬼法”。

夫人前后所授,非但此三十一卷而已。

其篇卷悉在传中,不能一一书之。

此乃《上清经》从此而行世也。

◎三皇经说

《三皇经》云:昔天皇治时,以《天经》一卷授之。

天皇用而治天下二万八千岁,地皇代之。

上天又以经一卷授之。

地皇用而治天下二万八千岁,人皇代之。

上天又以经一卷授之。

人皇用而治天下亦二万八千岁。

三皇所授经合三卷,尔时号为《三坟》是也,亦名《三皇经》。

三皇后又有八帝,治各八千岁。

上天又各以经一卷授之,时号为《八索》是也。

此乃《三坟》、《八索》根本经也。

如法而言,三宝俱起无量之世,但以隐显有时。

自三皇八帝之后,其文亦隐。

至于晋武皇帝时,有晋陵鲍靓,官至南海太守,少好仙道。

以晋元康二年二月二日登嵩高山,入石室清斋,忽见古三皇文,皆刻石为字。

尔时未有师。

靓乃依法以四百尺绢为信,自盟而受。

后传葛稚川,枝孕相传,至于今日。

三宝行世,

自然之数,心与理契,因缘冥符使之然也。

术曰:夫众生昏惑,长迷生死,神明蔽瞑,不能悟理。

圣人兴,大慈大悲,爱若赤子。

随时化生,随宜救拔,欲令离苦,得无为之乐。

但圣道渊邃,难可顿悟,必须阶渐,以发其蒙。

未显大法,先教厨食、章书、杂法、黄赤之道。

杂化浅近,以应遇情信伏。

能修杂法,名为奉道。

既能奉道,则能舍离魔俗之法。

渐渐调伏,而后教以《灵宝》。

既信《灵宝》,便求为道士。

既为道士,便宜受持一百八十大戒、二百四十威仪。

修行六通,能遣六尘,四十五念、十二上愿、十二可从一切法行,皆能受持。

研心宗极,洞体道真,洞然玄悟,以得神仙。

从此而修,终会无为。

当知章厨杂化为渐导之义,虽名奉道,未识正理。

惟体识君子,宜裁之焉。

◎道教相承次第录

谨按《云台治中内录》言:太上老君传授《云台正治官图》,《治山灶鼎》等得四十一代相承。

具人名代数如后:

第一代老君老君火山大丹治法传授三百人。唯三人系代:王方平、尹喜、徐甲。

第二代王君王君授三十人。唯三人系代:茅蒙、孙盈、章震。

第三代章震震授十七人。唯二人系代:若士、李夫人名仙。

第四代若士士授五十二人。唯三人系代:李元君、白石先生、李常存。

第五代李元君元君授七十二人。唯二人系代:王子乔、许述成。

第六代诸仙别传分散,世绝系治官气并治名。

老君念于志学之子,再下平盖山,授张陵为云台治,火芝火仙之经、方术变化、长生不死之药、登升云天之道。

敕陵为第六代道之外孙,而东海小童君为陵保举,师太上老君为度师,度云台治。

封陵为天师天师授三百人。唯三人系代行治:张申、王升、李忠。

第七代张申申授三十三人。唯三人系代,行传治法:李仲春、李意期、李玄。

第八代李仲春仲春授十五人。唯二人系代:李少君、魏伯阳。

第九代李少君少君授九十人。唯二人系代:栾巴、李常存。

第十代栾巴巴授五人。唯二人系代:阴长生、李宙先。

第十一代阴长生长生授八人。唯二人系代:张景霄、王万缙。

第十二代张景霄景霄授五人。唯一人系代:刘冯。

第十三代刘冯冯授五人。唯一人系代:刘政。

第十四代刘政政授五人。唯二人系代:孙博、严光。

第十五代孙博博授三人,无可代者。乃入林屋山中,合龙虎大丹而升天。治法遂绝。

太上老君命李仲甫出神仙之都,以法授江南左慈,字元放,故令继十六代为师相付。

元放授八十人。唯三人系代:介象、严光女、李佗。

第十七代介象介象授四十人。唯五人系代:李延、张授、万葛卿、阮玉、李用。

第十八代李延、介谈延、谈授十八人。唯一人系代:刘景。

第十九代刘景景授四人。唯一人系代:东海郭延。

第二十代东海郭延延授三十人。唯一人系代:灵寿光。

第二十一代灵寿光寿光本外国人。授十八人。唯一人系代:何述。

第二十二代何述述授十人。唯一人系代:罗先期。

第二十三代罗先期先期授二十人。唯二人系代:甘季仁、甘孝先。

第二十四代甘孝先孝先授五十一人。唯一人系代:石帆公。

第二十五代石帆公帆公授十九人。唯一人系代:宫户。一云宫中用,字也。

第二十六代宫户户授八十人。无可传者,治法遂绝。户入南岳及天台山,经八十五年。世绝仙人,正道不继。

老君念其功修之徒,再降庐山,敕左元放授施存、葛玄,令继代为仙官世祖,师传仁人者也。

第二十七代施存存授七十人。但皆地仙耳。唯同学葛玄继代。

第二十八代葛玄玄授十九人。唯三人系代:张秦、仇真、李用别出。

第二十九代尹思太上老君差紫衣使者下命于庐山,授五人更二人。尹思、尹轨系代传治。思授七十人。唯二人系代:女子樊忠和、韦义山。

第三十代尹轨轨授十九人。唯一人系代:女仙李元一。

第三十一代女仙樊忠和忠和授二人。唯一人系代:刘纲东陵母。

第三十二代女仙李元一元一授四十人。无人可传,治法代绝。

第三十三代刘纲纲,樊夫人弟子。虽居官治,又其夫也,治法后绝。

第三十四代张秦秦,葛玄弟子。玄见其代绝,乃再令秦授十一人。唯一人系代:王列。

第三十五代王列列授九人。唯二人系代:许逊、胡少真。

第三十六代许逊逊授一百人。而无人可授,系代又绝。逊升天后两代,人民征伐,真志不传。

老君敕使三人于天台山,令葛玄传郑思远,系三十七代思远授十九人。唯二人系代:葛洪、李淳风。

第三十八代李淳风淳风授四十人。唯四人系代而未传授。二人者:李道兴、李靖。后又隐于房公之山,一百年后,出授张常存、李太虚、李惠举,同太师神等四人。

第三十九代李惠举、张常存而各分代传授,皆称三十九代孙惠举授三十人。唯三人可代:李保真、白玄中、李太昌。张常存授三十七人。唯三人愿系代:孙张真、应真、孙道用。

第四十代李保真保真授二十四治一百人。唯二人系代:林通元、李德仁。

第四十一代林通元。

◎玄都九真盟科九品传经录

《玄都上品》第一篇曰:《大洞真经》、《雌一宝经》、《太上素灵大有妙经》,三奇之章,高上玉皇宝篇。秘在九天之上,大有之宫,太玄灵台玉房之中。上皇之初,旧科经万劫一传。三道正明,学真日兴高上

标于旧经之内,以为立用。

传授盟科悉依经科。

传授有阙,罪同上品。

有经无符,则天魔害人;

有符无经,则思念无感,神真不降。

科云皆不得单行,单行罪亦如之。

科、经及符,本同出于自然之气,虚无之章。

故不可得独修也。

无科修道,万不成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道教经法传授部-卷一-译文

◎上清源统经目注序

上清,是宫殿的名字。它明亮于混沌之外,辉煌于大罗天之上。灵妙虚结,神奇空生,高浮澄净,因此以上清为名;是众真仙的居所,大圣的经行之地。

宫殿中有丹青金书玉字的上皇宝经,都是玄古之道,自然之章。起源于九天之王九玄道君。推校本元,已经经历了九万亿九千劫。上皇的典章制度,各不相同。

道君在中皇元年九月一日,在玉天琼房金阙上宫,命令东华青宫寻找俯仰的格局,拣选校对古文,撰写定稿灵篇,集成为宝经。

传到汉武帝时得到这些经书,建造柏梁台来存放。皇帝被神真所降,自称得道,放纵情欲,懈怠不修,不听从王母的至言。第二年天火烧毁了柏梁台,经书飞回太空,从此绝迹。

太元真人茅君,名盈,师从西城王君,学习上清玉佩金珰、二景璇玑之道,在汉宣帝地节四年三月升天。

又有玄洲上卿苏君,名林,师从涓子,学习上清三一之法,在汉神爵二年三月六日登天。

还有週君、李君、众仙各有所得,并相承经业,大多不传于世。

汉孝平皇帝元始二年九月戊午,西城真人将《上清经》三十一卷,在阳洛之山传授给清虚真人小有天王王褒。

王褒在晋成帝时,在汲郡修武县传授给紫虚元君南岳夫人魏华存。

魏华存在咸和九年,岁在甲午,乘飚轮升天。去世之日,将经书交给其子道脱,又传给杨先生名羲。

杨羲生有殊分,通灵接真,是晋简文皇帝的老师。杨君师从南岳魏夫人,学习《上清大洞真经》三十一卷。在晋孝武皇帝太元十一年,岁在丙戌升仙。

许先生,名映,丹阳句容人。七世祖许子阿,生有阴德,福润流洒,锺于后嗣。子阿六世孙名副,担任剡县令。副有八子,其第一子名迈,字叔玄,小名映,改名远游。少年时喜好仙道,沉迷于冥思,吐纳和气,志向高远,超脱世俗。在晋建兴元年岁在癸酉,渡江进入赤城山中,一去不返。师从南海太守鲍靓、太元真人茅君。

远游的第五弟名谧,担任护军长史、散骑常侍。师从太元真人,学习上清众经,在宁康元年隐景去世。

谧有三子。其第三子名玉斧,长名翙,字道翔。道德淳莹,绝世无伦。师从杨先生学习《上清三天正法曲素凤文》三十一卷,遁迹潜化。

玉斧的儿子黄民,黄民的儿子名豫之。在元嘉十二年终于剡之白山。临去世时,将上清宝经、三洞妙文,封在玄台,用白银封印,留寄在郯县马度生家。对他说:“现在暂时离开,不久会回来,不要打开这些经书!”

马氏家族世代崇奉。安康有道士娄化,常住在马氏家中。他深入研究经书来源,苦苦请求打开看。马氏坚持不允,最终没有听从,结屈无方。

当时宋明皇帝崇敬大法,招集道士,供养在后堂。娄化于是通过后堂道士殳季真秘密启奏。皇帝立即命令使者逼迫取经书到京城,然后拜礼打开。忽然有五色紫光洞焕眼前。皇帝惊讶地说:“神真不可触犯!”当年皇帝不愈而崩。

元徽元年,马氏即出诉,启请归还经书。诏敕听还。于是天藏真书复归马氏。这是上真注笔,硃简紫书,后世的凡庶,模仿并传奉,称为真迹。

现在记录神王所撰宝经卷三十一首,篇章目第,并指事为名。然而天真之言,理奥难寻。或名同而事异,或理合而字乖。灵秘妙隐,不与世合。幸而见之,卒难详辨。

我宿植缘会,游涉法源;性好幽旨,沉迷灵味玄;钻研多年,始觉仿佛。谨以鄙思寻校众经,为《上清目义》。不敢有裨大乘,只是自记而已。

◎灵宝经目序

元嘉十四年某月日,三洞弟子陆修静,敬示诸道流相与同法,弘修文业,赞扬妙化,兴世隆福。每欣一切遭遇慈泽,离彼恶道,入此善场,逍遥长乐,何庆如之!

但至赜宛奥,妙义微远,灵匠未遇,群滞莫披。翘翘渴仰者,岂予小子乎?既太虚眇邈,玄师难希,宜求之于心,即理而断也。敢竭暗浅,先言所怀。

灵宝之文,始于龙汉。龙汉之前,莫之追记。延康长劫,混沌无期。道之隐沦,宝经不彰。赤明革运,灵文兴焉。诸天宗奉,各有科典。一劫之週,又复改运。遂积五劫,迨于开皇已后。

上皇元年,元始下教。大法流行,众圣演暢,修集杂要,以备十部三十六帙,引导后学,救度天人。

上皇之后,六天运行。众圣幽升,经还大罗。自兹以来,回绝元法。虽高辛招云舆之校,大禹获钟山之书。老君降真于天师,仙公授文于天台。斯皆由勋感太上,指成圣业。岂非扬芳于世,普宣一切也?

按《经》言,承唐之后四十六丁亥,其间先后庚子之年,殀子续党于禹口,乱群填尸于越川。强臣称霸,弱主西播。龙精之后,续祚之君,罢除伪主,退翦逆民。众道势讫,此经当行。推数考实,莫不信然。期运既至,大法方隆。

但经始兴,未尽显行,十部旧目,出者三分。虽玄蕴未倾,然法轮已遍于八方。自非时交运会,孰能若斯之盛哉?

近来,经文纷互,似非相乱。或是旧目所载,或自篇章所见,新旧五十五卷,学士宗竟,鲜有甄别。我先前未悉,也是求者之一。既加寻览,甫悟参差。

或删破上清;或采抟余经;或造立序说;或回换篇目,裨益句章,作其符图;或以充旧典;或别置盟戒。文字僻左,音韵不属,辞趣烦猥,义味浅鄙,颠倒舛错,事无次序。

考其精伪,当由为猖狂之徒,质非挺玄,本无寻真之志,而因修窥阅,假服道名,贪冒受取,不顾殃考,兴造多端,招人宗崇,敢以鱼目厕于隋侯之肆,辄将散砾托于和氏之门。启诳愚蒙,诬棨太玄。

既晚学推信,弗加澄研,遂令精粗糅杂,真伪混行。视听者疑惑,修味者闷烦。上则损辱于灵囿,下则耻累于学者。进退如此,无一可宜。徒倾产疲力,将以何施?

夫轻慢之咎既深,毁谤之罪靡赦。我少时沉迷玄味,志

热爱经书,积累微小的财富,希望有朝一日能有所成就。

如果信仰值得尊崇,何必轻易说出坐等风刀的话呢?

考虑到有些内容尚未完全理解,现在列出旧有的目录,并附上仙公所传授的事迹注解,对存疑的地方略作说明。

◎上清经述

叙述说:探寻经书的意义,乃是与太虚齐平,劫劫出化,无法计算。

自开皇之后到天汉时期,范阳桑平的王褒,字子登。

在正月初一告别父母,想要寻找神仙,追求不死之道。

于是进入华阴山,精思十八年,终于感动上圣太极真人西梁子,下降传授ㄒ饭方和服云牙法。

再过五年,太极真人王总真再次降临,将《上清经》三十一卷交给子登,并带子登游历五岳,观览名山,传授上法。

到了晋武皇帝时期,任城的魏华存,字贤安,是魏阳元的女儿。

阳元官至荥阳、宜阳二郡太守,散骑常侍、冀州刺史。

她的父亲将她嫁给南阳的刘嵒,字幼彦。

嵒当时被任命为修武县令,贤安随他前往。

贤安从小作为女子,居于内室,性格喜好至道,虽然未成仙但真人屡次降临。

等到她长大,女子有夫之义,修尚之事有时会中断。

等到儿女长大,她告诫子女说:“我愿终寻真之志。”

于是离群独处,不与人交往;深托隐疾,继续修行。

入室百日,期待仙灵,积思希感。

于是独节应神,丹心潜会,精苦仰彻,天真遐降。

在季冬之月,夜半清朗,忽然听到空中有钟鼓之声,笳箫之音,音韵嘈杂。

出门望去,见从东方虚空而来,旌旗飘扬,羽盖纷纭,光辉幽蔼,照亮太虚,他人看不见。

不久有虎辇玉舆隐轮之车,停驾降临夫人的静室。

共有四位真人,年纪约二十余岁,容貌伟朗,天资秀颖。

都戴着紫花莲冠,穿着飞锦衣裳,系着琼蕊宝带;体佩虎文,项有圆光,手持华幡。

其中一人自称:“我是太极真人安度明。”

另一人说:“我是东华大神方诸青童君。”

第三人说:“我是扶桑碧海旸谷神王景林真人。”

第四人说:“我是清虚真人小有仙人王子登。”

于是夫人匍匐再拜,叩头自抟:“不期今日道君降下,唯乞神仙长生度世。”

四人坐了很久。

王子登告诉夫人:“听说你往日念善,辗转求生。密练真气,魂和体清。丹怀远迈,录字上清;高契真人。抱信期灵;幽感启微,潜曜赤城。遂金书紫极,藏简玉庭,故感高晨,玄唱齐并。是以太帝君敕我今来教授于子神真之道焉。”

东华青童君说:“这位清虚真人,是你的老师。应当受业于他。”

安度明说:“你因缘上业,积感求道,苦心久矣,用思至也。道今来矣,子得之焉。”

景林真人说:“你勤感累世,积念真灵,将积应之所期,乃明挺之标会也。虚皇早鉴尔之用思太极,已注子名于玉札,录字紫虚之宫,金书东华之阁,刻名上清丹文锦籍,应为紫虚元君上真司命。又加名山之号,封南岳夫人。今视子之质,实霄景高焕,圆精重照,凤骨龙姿,脑色宝耀,五藏紫络,心有羽文,形栖晨霞,神友灵肆。天人之任,良不虚矣。帝诲王褒相为盟师,故遣太极真人鉴子之精,子其勖哉。”

四位真人各有言辞。

说完后,夫人叩头自抟说:“华存卑贱,枯骨之余,自处尘垢,久染浊秽,天地寥邈,高下悬隔,纵恣五浊,翻错臭秽,滞塞灵艾沈沦凡俗。无冀日月回曜幽冗,不谓天尊下交凡肆。所以割心断意,取同蝼蚓。自顾少好神仙,贪乐长生,心之所诣,出于自然。志之所期,誓以三光。而值季世,俱忌礼度,制置无从脱免,良愿不遂。今形非顾影,体气臭恶,久为垢秽所逼者,徒励节无益。自入刘门,修道日废。须者少闲,内外乖隔,容得斋思,谨按道法寻求经方入室之制,为欲静护五藏,辟诸疾病耳。岂图上愿惟在今日今夕,道君并降,庆出分外。光照幽谷,荷戴天眷,不胜惶惧!此是婢子有幸,当得度世。唯乞哀矜,赐以性命。”

自陈完毕,东华小童指招而告之:“你少好道,真至诚密。感是,故因缘世生,胎炼五神,寄慧齐见,超度八难,气适灵辉,挺会真*-,自当为紫虚之宫上真司命。勤精弥纶太极,所*/又加名岳之封,位均诸侯。然不受闻上道内法、晨景玉经者,仙道众妙,无缘得成也。子其勉哉!我后日当更期会于阳洛山中,汝勤之矣!”

于是清虚真人王君命侍女华散条、李明允等,打开云蕴、玉笈,取出《太上宝文》、《八素隐书》、《大洞真经》、《灵书紫文八道紫度炎光石精玉马神真虎文》、《高仙羽玄》等经三十一卷,这些是王君昔日在阳洛山遇到南极真人西城王君所传授的。

现在在汲郡修武县中传授给夫人。

旸谷神王又另外传授夫人《黄庭内景经》,正一真人张君又另外传授“治精制鬼法”。

夫人前后所授,不止这三十一卷。

其篇卷都在传中,不能一一书写。

这就是《上清经》从此流传于世的原因。

◎三皇经说

《三皇经》说:昔天皇治时,以《天经》一卷授之。

天皇用而治天下二万八千岁,地皇代之。

上天又以经一卷授之。

地皇用而治天下二万八千岁,人皇代之。

上天又以经一卷授之。

人皇用而治天下亦二万八千岁。

三皇所授经合三卷,当时称为《三坟》,也称为《三皇经》。

三皇后又有八帝,各治八千岁。

上天又各以经一卷授之,当时称为《八索》。

这就是《三坟》、《八索》的根本经。

如法而言,三宝俱起无量之世,但以隐显有时。

自三皇八帝之后,其文亦隐。

到了晋武皇帝时期,有晋陵鲍靓,官至南海太守,少好仙道。

在晋元康二年二月二日登嵩高山,入石室清斋,忽然见到古三皇文,皆刻石为字。

当时未有师。

靓乃依法以四百尺绢为信,自盟而受。

后传葛稚川,枝孕相传,至于今日。

三宝行世,

自然的规律,心与理相契合,因缘际会使之如此。

方法说:众生昏昧迷惑,长期迷失在生死中,神明被遮蔽,不能领悟道理。

圣人兴起,大慈大悲,爱如赤子。

随时化生,随宜救拔,希望让他们脱离苦难,得到无为之乐。

但圣道深奥,难以顿悟,必须循序渐进,以启发他们的蒙昧。

未显大法之前,先教授厨食、章书、杂法、黄赤之道。

杂化浅近,以应对遇到的情感和信仰。

能修习杂法,称为奉道。

既能奉道,就能舍弃魔俗之法。

渐渐调伏,然后教授《灵宝》。

既信《灵宝》,便求为道士。

既为道士,便应受持一百八十大戒、二百四十威仪。

修行六通,能遣六尘,四十五念、十二上愿、十二可从一切法行,皆能受持。

研心宗极,洞体道真,洞然玄悟,以得神仙。

从此而修,终会无为。

当知章厨杂化为渐导之义,虽名奉道,未识正理。

惟体识君子,宜裁之焉。

◎道教相承次第录

谨按《云台治中内录》言:太上老君传授《云台正治官图》,《治山灶鼎》等得四十一代相承。

具人名代数如后:

第一代老君老君火山大丹治法传授三百人。唯三人系代:王方平、尹喜、徐甲。

第二代王君王君授三十人。唯三人系代:茅蒙、孙盈、章震。

第三代章震震授十七人。唯二人系代:若士、李夫人名仙。

第四代若士士授五十二人。唯三人系代:李元君、白石先生、李常存。

第五代李元君元君授七十二人。唯二人系代:王子乔、许述成。

第六代诸仙别传分散,世绝系治官气并治名。

老君念于志学之子,再下平盖山,授张陵为云台治,火芝火仙之经、方术变化、长生不死之药、登升云天之道。

敕陵为第六代道之外孙,而东海小童君为陵保举,师太上老君为度师,度云台治。

封陵为天师天师授三百人。唯三人系代行治:张申、王升、李忠。

第七代张申申授三十三人。唯三人系代,行传治法:李仲春、李意期、李玄。

第八代李仲春仲春授十五人。唯二人系代:李少君、魏伯阳。

第九代李少君少君授九十人。唯二人系代:栾巴、李常存。

第十代栾巴巴授五人。唯二人系代:阴长生、李宙先。

第十一代阴长生长生授八人。唯二人系代:张景霄、王万缙。

第十二代张景霄景霄授五人。唯一人系代:刘冯。

第十三代刘冯冯授五人。唯一人系代:刘政。

第十四代刘政政授五人。唯二人系代:孙博、严光。

第十五代孙博博授三人,无可代者。乃入林屋山中,合龙虎大丹而升天。治法遂绝。

太上老君命李仲甫出神仙之都,以法授江南左慈,字元放,故令继十六代为师相付。

元放授八十人。唯三人系代:介象、严光女、李佗。

第十七代介象介象授四十人。唯五人系代:李延、张授、万葛卿、阮玉、李用。

第十八代李延、介谈延、谈授十八人。唯一人系代:刘景。

第十九代刘景景授四人。唯一人系代:东海郭延。

第二十代东海郭延延授三十人。唯一人系代:灵寿光。

第二十一代灵寿光寿光本外国人。授十八人。唯一人系代:何述。

第二十二代何述述授十人。唯一人系代:罗先期。

第二十三代罗先期先期授二十人。唯二人系代:甘季仁、甘孝先。

第二十四代甘孝先孝先授五十一人。唯一人系代:石帆公。

第二十五代石帆公帆公授十九人。唯一人系代:宫户。一云宫中用,字也。

第二十六代宫户户授八十人。无可传者,治法遂绝。户入南岳及天台山,经八十五年。世绝仙人,正道不继。

老君念其功修之徒,再降庐山,敕左元放授施存、葛玄,令继代为仙官世祖,师传仁人者也。

第二十七代施存存授七十人。但皆地仙耳。唯同学葛玄继代。

第二十八代葛玄玄授十九人。唯三人系代:张秦、仇真、李用别出。

第二十九代尹思太上老君差紫衣使者下命于庐山,授五人更二人。尹思、尹轨系代传治。思授七十人。唯二人系代:女子樊忠和、韦义山。

第三十代尹轨轨授十九人。唯一人系代:女仙李元一。

第三十一代女仙樊忠和忠和授二人。唯一人系代:刘纲东陵母。

第三十二代女仙李元一元一授四十人。无人可传,治法代绝。

第三十三代刘纲纲,樊夫人弟子。虽居官治,又其夫也,治法后绝。

第三十四代张秦秦,葛玄弟子。玄见其代绝,乃再令秦授十一人。唯一人系代:王列。

第三十五代王列列授九人。唯二人系代:许逊、胡少真。

第三十六代许逊逊授一百人。而无人可授,系代又绝。逊升天后两代,人民征伐,真志不传。

老君敕使三人于天台山,令葛玄传郑思远,系三十七代思远授十九人。唯二人系代:葛洪、李淳风。

第三十八代李淳风淳风授四十人。唯四人系代而未传授。二人者:李道兴、李靖。后又隐于房公之山,一百年后,出授张常存、李太虚、李惠举,同太师神等四人。

第三十九代李惠举、张常存而各分代传授,皆称三十九代孙惠举授三十人。唯三人可代:李保真、白玄中、李太昌。张常存授三十七人。唯三人愿系代:孙张真、应真、孙道用。

第四十代李保真保真授二十四治一百人。唯二人系代:林通元、李德仁。

第四十一代林通元。

◎玄都九真盟科九品传经录

《玄都上品》第一篇曰:《大洞真经》、《雌一宝经》、《太上素灵大有妙经》,三奇之章,高上玉皇宝篇。秘在九天之上,大有之宫,太玄灵台玉房之中。上皇之初,旧科经万劫一传。三道正明,学真日兴高上

这些内容标注在旧有的经典之中,作为立法的依据。

传授盟约和科律都依照经典的科律进行。

如果在传授过程中有缺失,罪责与上品相同。

如果只有经典而没有符箓,那么天魔会伤害人;

如果只有符箓而没有经典,那么思念无法感应,神灵不会降临。

科律说这些都不能单独施行,单独施行也会受到同样的罪责。

科律、经典和符箓,原本都出自自然之气,虚无的篇章。

因此不能单独修炼。

没有科律的修道,万不可能成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道教经法传授部-卷一-注解

上清:道教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天界中的最高境界之一,象征着纯净和超脱。

混沌:古代中国哲学中的概念,指宇宙形成前的原始状态,无序而充满潜力。

大罗之天:道教中的最高天界,被认为是神仙居住的地方。

九玄道君:道教中的高级神灵,掌管天界的某些重要事务。

汉武帝:西汉的一位皇帝,对道教和神仙思想有一定的兴趣和影响。

柏梁台:汉武帝时期建造的一座高台,用于存放重要的道教经典。

太元真人茅君:道教中的一位重要人物,被认为是修炼成仙的典范。

上清玉佩金珰:道教中的一种法器,象征着高深的道法和神灵的庇佑。

汉宣帝:西汉的一位皇帝,对道教有一定的支持和影响。

玄洲上卿苏君:道教中的一位高级神灵,掌管某些重要的道教事务。

汉孝平皇帝:西汉的一位皇帝,对道教和神仙思想有一定的兴趣。

清虚真人小有天王王褒:道教中的一位重要人物,被认为是修炼成仙的典范。

晋成帝:东晋的一位皇帝,对道教有一定的支持和影响。

紫虚元君南岳夫人魏华存:道教中的一位重要女性神灵,被认为是修炼成仙的典范。

晋简文皇帝:东晋的一位皇帝,对道教有一定的兴趣和影响。

许先生:道教中的一位重要人物,被认为是修炼成仙的典范。

宋明皇帝:南朝宋的一位皇帝,对道教有一定的支持和影响。

陆修静:南朝时期的一位著名道士,对道教经典的整理和传播有重要贡献。

灵宝之文:道教中的一种重要经典,被认为是道教教义的核心之一。

龙汉:道教中的一个时代概念,指宇宙形成后的一个早期阶段。

赤明:道教中的一个时代概念,指宇宙形成后的一个重要阶段。

元始:道教中的一位高级神灵,被认为是宇宙的创造者之一。

老君:道教中的太上老君,被认为是道教的创始人和最高神灵之一。

仙公:道教中的一位高级神灵,掌管某些重要的道教事务。

上清经:道教经典之一,属于上清派的重要经典,内容涉及修炼、神仙、长生等道教学说。

太极真人:道教中的高级神仙,常被视为道教修炼的指导者。

三皇经:道教经典之一,传说为天皇、地皇、人皇所授,内容涉及宇宙生成、天地运行等。

三坟:指《三皇经》的三卷,象征三皇的智慧与治理。

八索:指八帝所授的八卷经书,象征八帝的智慧与治理。

晋武皇帝:指晋武帝司马炎,晋朝的开国皇帝。

鲍靓:晋朝时期的道教信徒,曾发现并传承《三皇经》。

葛稚川:即葛洪,东晋时期的著名道教理论家、炼丹家,著有《抱朴子》。

自然之数:指自然界中万物运行的规律和法则,强调事物发展的自然性和必然性。

心与理契:指人的内心与宇宙的真理相契合,强调内心的觉悟与宇宙规律的统一。

因缘冥符:指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内在联系,强调事物发展的因缘和合。

众生昏惑:指普通人在生死轮回中迷失方向,无法觉悟真理。

神明蔽瞑:指人的智慧和灵性被遮蔽,无法看清真理。

大慈大悲:指圣人对众生的无限慈悲和关爱,强调圣人的救世情怀。

赤子:指纯洁无瑕的婴儿,比喻圣人对众生的关爱如同对待自己的孩子。

无为:指顺应自然、不刻意作为的境界,强调道家追求的无为而治。

阶渐:指逐步渐进的过程,强调修行需要循序渐进。

灵宝:指道教中的重要经典《灵宝经》,强调其在道教修行中的重要地位。

道士:指道教中的修行者,强调其身份和职责。

一百八十大戒:指道教中的戒律,强调修行者需要遵守的严格规范。

六通:指修行者达到的六种神通,强调修行的成果。

六尘:指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感官所感知的外界事物,强调修行者需要超越感官的束缚。

四十五念:指修行者需要持守的四十种正念,强调修行的细致和严谨。

十二上愿:指修行者发下的十二种大愿,强调修行的目标和决心。

十二可从一切法行:指修行者可以遵循的十二种修行方法,强调修行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神仙:指道教中修炼成仙的人,强调修行的终极目标。

太上老君:指道教中的至高神太上老君,强调其在道教中的核心地位。

云台治:指道教中的一个重要修行场所,强调其在道教修行中的重要性。

天师:指道教中的高级修行者,强调其在道教中的权威地位。

地仙:指道教中修炼成仙但未达到最高境界的人,强调修行的阶段性成果。

玄都九真盟科九品传经录:指道教中的一部重要经典,强调其在道教经典中的地位。

大洞真经:指道教中的一部重要经典,强调其在道教修行中的重要性。

雌一宝经:指道教中的一部重要经典,强调其在道教修行中的重要性。

太上素灵大有妙经:指道教中的一部重要经典,强调其在道教修行中的重要性。

高上玉皇宝篇:指道教中的一部重要经典,强调其在道教修行中的重要性。

九天之上:指道教中的至高天界,强调其在道教宇宙观中的地位。

大有之宫:指道教中的一个重要天宫,强调其在道教宇宙观中的地位。

太玄灵台玉房:指道教中的一个重要修行场所,强调其在道教修行中的重要性。

上皇之初:指道教中的至高神上皇的初始状态,强调其在道教宇宙观中的地位。

旧科经:指道教中的古老经典,强调其在道教经典中的地位。

三道正明:指道教中的三种正道,强调其在道教修行中的重要性。

科:在道教中,科指的是传授经文的仪式和规矩,必须严格遵守,否则会受到严厉的惩罚。

玉童玉女:道教中的神灵,通常作为高级神灵的侍从,负责守护和传递神圣的经文。

四极盟科:道教中的一种严格的传授经文的仪式和规矩,必须遵守,否则会受到惩罚。

七祖:指一个人的七代祖先,在道教中,个人的行为会影响到祖先的灵魂状态。

无极之考:道教中的一种极端的惩罚,指的是无尽的苦难和折磨。

风刀之罚:道教中的一种惩罚,比喻极度的痛苦和折磨。

酆都:道教中的地狱,是亡魂受苦的地方。

金鱼、玉龙:在道教仪式中用作誓言的象征物品,代表誓言的神圣和不可违背。

青丝、绛纹:在道教仪式中使用的特定颜色的丝织品,用于象征和强化誓言的神圣性。

九天真王元始天王:道教中的高级神灵,被认为是宇宙的创造者和统治者。

太上天帝君:道教中的高级神灵,掌管天界和人间的事务。

中央黄老君:道教中的重要神灵,与长生不老和智慧有关。

太上灵都之宫紫房:道教中的神圣之地,是高级神灵居住和保管重要经文的地方。

三元君主:道教中的三位主要神灵,掌管天、地、水三界。

太霄琅书琼文帝章:道教中的重要经文,被认为是通往仙界的钥匙。

紫度炎光神玄变经:道教中的高级经文,涉及深奥的宇宙和生命原理。

上清变化七十四方九真中经:道教中的经文,详细描述了变化和修炼的方法。

丹景道精隐地八术:道教中的修炼方法,涉及隐藏和变换的技巧。

解形遁变流景玉经:道教中的经文,教授如何通过变换形态来达到长生不老。

七变舞天经:道教中的经文,描述了通过七种变化来达到与天地合一的方法。

消魔智慧玉清隐书:道教中的经文,教授如何消除内心的魔障,达到清净的境界。

宝洞飞霄绝玄金章:道教中的高级经文,涉及深奥的宇宙和生命原理。

紫凤赤书八景晨图:道教中的经文,描述了八种景象,象征着修炼的不同阶段。

金真玉光灵书紫文:道教中的经文,教授如何通过修炼达到金光玉润的境界。

金珰玉佩金根上经:道教中的经文,涉及深奥的宇宙和生命原理。

三天正法:道教中的基本法则,涉及天、地、人三界的和谐。

七星移度:道教中的修炼方法,通过七星的移动来达到长生不老。

白羽黑翮飞行羽经:道教中的经文,教授如何通过修炼达到飞行的境界。

飞步天纲:道教中的修炼方法,通过特定的步伐来达到与天地合一。

蹑行七元太上隐书:道教中的经文,教授如何通过七种元气的修炼来达到长生不老。

灵飞六甲:道教中的修炼方法,通过六甲的灵气来达到飞行的境界。

方诸文震灵符:道教中的符咒,用于驱邪和保护。

豁落七元八天隐文:道教中的经文,涉及深奥的宇宙和生命原理。

流金火铃金神虎符:道教中的符咒,用于驱邪和保护。

消魔支干夜照神烛八术:道教中的修炼方法,通过八种技巧来消除魔障。

隐遁紫清玉符:道教中的符咒,用于隐藏和保护。

五籍洞玄六甲上符:道教中的符咒,涉及深奥的宇宙和生命原理。

五行秘文:道教中的经文,涉及五行的原理和应用。

玄都格:道教中的一种严格的传授经文的仪式和规矩,必须遵守,否则会受到惩罚。

旧经:指古代流传下来的经典文献,通常包含宗教、哲学、道德等方面的内容。

盟科:指道教中的一种仪式或规范,用于传授和修习道法。

经科:指道教经典中的规范和仪式,是修习道法的基础。

天魔:道教中指扰乱修行者的邪恶神灵或力量。

符:道教中的一种符咒,用于驱邪、祈福或保护修行者。

神真:指道教中的神灵或真仙,是修行者追求的目标。

自然之气:指宇宙中的自然能量或生命力,是道教修行的重要概念。

虚无之章:指道教中关于虚无、无为的教义,强调与自然和谐共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道教经法传授部-卷一-评注

《上清源统经目注序》和《灵宝经目序》是两篇重要的道教经典序文,它们不仅记录了道教经典的传承和历史,还反映了道教思想的发展和演变。

《上清源统经目注序》详细描述了上清经的起源、传承和重要性。上清经被认为是道教中的最高经典之一,象征着纯净和超脱。文中提到的九玄道君、汉武帝、太元真人茅君等人物,都是道教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们的故事和传说丰富了道教的文化内涵。

《灵宝经目序》则主要介绍了灵宝经的起源和重要性。灵宝经是道教中的核心经典之一,被认为是道教教义的基础。文中提到的龙汉、赤明、元始等概念,都是道教宇宙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道教对宇宙形成和发展的独特理解。

这两篇序文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还展示了道教思想的深邃和复杂。通过对这些经典的注解和赏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道教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以及道教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

此外,这两篇序文还反映了道教经典的传承和保护问题。文中提到的经典在传承过程中经历了多次劫难和遗失,但最终得以保存和传播,这体现了道教信徒对经典的珍视和保护。

总的来说,这两篇序文不仅是道教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研究道教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通过对这些经典的深入研究和赏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道教的思想体系和历史发展,以及道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

《上清经述》和《三皇经说》是道教经典中的重要篇章,反映了道教对神仙、长生、修炼等核心教义的追求。文本通过叙述王褒、魏华存等历史人物的修炼经历,展现了道教修炼的艰辛与神圣。王褒在华阴山精思十八年,最终感得太极真人传授《上清经》,体现了道教修炼中‘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理念。魏华存则在经历了世俗生活的束缚后,毅然决然地追求真道,最终得到四位真人的指点,成为紫虚元君上真司命,象征了道教修炼中‘超凡脱俗’的精神追求。

《三皇经说》则通过叙述天皇、地皇、人皇的治理与经书传承,展现了道教对宇宙生成与天地运行的深刻理解。三皇所授的《三坟》和八帝所授的《八索》象征着道教对宇宙秩序的尊重与遵循。鲍靓在嵩高山发现《三皇经》并将其传承给葛洪,体现了道教经典的隐秘性与传承的严肃性。

从艺术特色上看,这两篇文本语言简练,叙事清晰,充满了神秘色彩。通过描写神仙降临、经书传授等场景,营造出一种神圣而庄严的氛围,使读者感受到道教修炼的神圣性与崇高性。同时,文本中的人物形象鲜明,王褒的坚韧、魏华存的执着、鲍靓的虔诚,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从历史价值上看,这两篇文本不仅记录了道教经典的传承过程,还反映了道教在晋朝时期的发展状况。通过对王褒、魏华存、鲍靓等历史人物的叙述,展现了道教在晋朝社会中的影响力与传播途径。同时,文本中对《上清经》和《三皇经》的描述,为研究道教经典的形成与演变提供了重要资料。

总的来说,《上清经述》和《三皇经说》不仅是道教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研究道教思想、历史与文化的重要文献。它们通过对神仙、修炼、经书传承的叙述,展现了道教对长生、超凡、宇宙秩序的追求,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与历史价值。

这段文本主要讲述了道教修行的次第和传承,强调了修行者需要逐步渐进,从浅入深,最终达到无为之境。文本首先指出,普通人在生死轮回中迷失方向,无法觉悟真理,而圣人则通过大慈大悲的救世情怀,引导众生逐步觉悟。修行者需要从基础的厨食、章书、杂法等浅近的修行方法开始,逐步深入,最终达到修持《灵宝经》、成为道士、受持戒律、修行六通等高级境界。

文本还详细列举了道教修行的传承次第,从太上老君开始,历经多代传承,每一代都有特定的修行者和传承者。这种传承体系不仅体现了道教修行的严谨性和系统性,也反映了道教对修行者身份和职责的重视。每一代修行者都需要经过严格的选拔和培养,才能继承和传播道教的修行方法和经典。

此外,文本还提到了道教中的一些重要经典和修行场所,如《灵宝经》、《大洞真经》、《雌一宝经》、《太上素灵大有妙经》等,这些经典在道教修行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修行者必须研习和持守的重要内容。同时,文本还提到了九天之上、大有之宫、太玄灵台玉房等重要的天界和修行场所,这些地方在道教宇宙观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是修行者追求的最高境界。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不仅详细描述了道教修行的次第和传承体系,还强调了修行者需要逐步渐进、从浅入深的修行过程。通过严格的戒律、持守正念、发下大愿等方法,修行者最终可以达到无为之境,成为神仙。这种修行体系不仅体现了道教的严谨性和系统性,也反映了道教对修行者身份和职责的重视,以及对修行成果的追求。

《玄都上品》是道教经典中的重要篇章,详细记载了传授经文的仪式和规矩,以及违反这些规矩的严厉惩罚。这些经文不仅是道教修炼的指南,也是道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本中提到的各种经文和符咒,如《太霄琅书琼文帝章》、《紫度炎光神玄变经》等,都是道教修炼的高级教材,涉及深奥的宇宙和生命原理。这些经文的传授必须严格遵守‘科’的规定,否则会受到严厉的惩罚,如‘罪延七祖,幽魂充役,吞火食铁,负山运石,以填无极之考,抱风刀之罚’。

文本中还提到了许多道教中的神灵,如九天真王元始天王、太上天帝君、中央黄老君等,这些神灵在道教中具有极高的地位,被认为是宇宙的创造者和统治者。他们的存在和活动,不仅丰富了道教的神话体系,也为道教的修炼提供了精神支持。

此外,文本中还详细描述了传授经文时的誓言和象征物品,如金鱼、玉龙、青丝、绛纹等。这些物品不仅是誓言的神圣象征,也是道教文化中的重要元素。通过这些物品的使用,道教的修炼者可以强化自己的誓言,增强修炼的效果。

总的来说,《玄都上品》不仅是一部道教修炼的指南,也是一部道教文化的百科全书。它详细记录了道教的仪式、规矩、神灵、经文和符咒,为研究道教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同时,它也反映了道教对宇宙和生命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修炼者的严格要求和高期望。

这段文字出自道教经典,强调了经、科、符三者相辅相成的重要性。首先,文中提到‘标于旧经之内,以为立用’,表明古代经典是修行的基础,必须遵循其中的规范和仪式。这不仅体现了对传统的尊重,也反映了道教对经典文献的依赖和重视。

其次,文中指出‘传授盟科悉依经科’,说明传授道法必须严格按照经典中的规范进行。这种严格的传授制度确保了道法的正统性和有效性,同时也防止了修行者因偏离正道而导致的失败或危险。

文中还提到‘有经无符,则天魔害人;有符无经,则思念无感,神真不降’,强调了经与符的不可分割性。经是理论指导,符是实践手段,二者缺一不可。这种思想反映了道教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视,认为只有二者兼备,才能达到修行的目的。

此外,文中提到‘科、经及符,本同出于自然之气,虚无之章’,表明经、科、符三者都源于自然之气和虚无之章。这种观点体现了道教对自然和虚无的崇尚,认为修行者应顺应自然,追求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最后,文中强调‘无科修道,万不成仙’,再次强调了科的重要性。科不仅是修行的规范,也是成仙的必经之路。这种思想反映了道教对修行过程的严格要求,认为只有严格按照规范修行,才能最终达到成仙的目标。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揭示了道教修行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也反映了道教对自然、虚无和传统的深刻理解和尊重。其文化内涵丰富,艺术特色鲜明,历史价值重大,是研究道教思想和修行方法的重要文献。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道教经法传授部-卷一》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4910.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