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君房(约10世纪—11世纪),北宋道士,曾任道官,主持编撰道教典籍。他以整理和传播道教文献闻名。
年代:编撰于北宋真宗年间(11世纪初)。
内容简要:《云笈七签》是道教经典丛书《道藏》的精华选编,共122卷。书中收录了道教修炼、符箓、斋醮、神仙传记等内容,系统总结了道教的教义、方术和经典文献。它是研究道教思想与实践的重要文献,被誉为“小道藏”,对后世道教发展影响深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道教本始部-卷一-原文
◎道教序
上古无教,教自三皇五帝以来有矣。教者,告也。有言、有理、有义、有授、有传。言则宣,教则告。因言而悟教明理,理明则忘言。既有能教、所教,必在能师、所师。是有自然之教、神明之教。此二教,无师资也。神明之教,义说则有,据理则无。正真之教、三皇五帝返俗之教、训世之教,宜分权实。且斯五教,启乎一真。自然教者,元气之前,淳朴未散,杳冥寂尔,颢旷空洞,无师说法,无资受传,无终无始,无义无言,元气得之而变化,神明得之而造作,天地得之而覆载,日月得之而照临,上古之君得之而无为。无为,教之化也。神明之教者,朴散为神明。夫器莫大于天地,权莫大于神明。混元气而週运,叶至道而裁成,整圆清而立天,制方浊而为地,溥灵通而化世界,蒸和气而成人伦。阴阳莫测其端倪,神鬼不知其情状。正真之教者,无上虚皇为师,元始天尊传授。洎乎玄粹,秘于九天,正化敷于代圣,天上则天尊演化于三清众天,大弘真乘,开导仙阶;人间则伏羲受图,轩辕受符,高辛受天经,夏禹受洛书。四圣禀其神灵,五老现于河渚。故有三坟五典,常道之教也。返俗之教者,玄元大圣皇帝以理国理家。灵文真诀,大布人间;金简玉章,广弘天上。欲令天上天下,还淳返朴,契皇风也。训世之教者,夫子伤道德衰丧,阐仁义之道,化乎时俗,将礼智而救乱,则淳厚之风远矣。噫,立教者,圣人救世愍物之心也。悟教则同圣人心,同圣人心则权实双忘,言诠俱泯,方契不言之理,意象固无存焉。
◎道教所起
寻道家经诰,起自三元;从本降迹,成于五德;以三就五,乃成八会,其八会之字,妙气所成,八角垂芒,凝空云篆。太真按笔,玉妃拂筵;黄金为书,白玉为简;秘于诸天之上,藏于七宝玄台,有道即见,无道即隐。盖是自然天书,非关仓颉所作。今传《灵宝经》者,则是天真皇人于峨嵋山授于轩辕黄帝,又天真皇人授帝喾于牧德之台,夏禹感降于锺山,阖闾窃窥于句曲。其后有葛孝先之类,郑思远之徒,师资相承,蝉联不绝。其老君《道德经》,乃是大乘部摄正当三辅之经,未入三洞之教。今人学多浮浅,唯诵道德,不识真经,即谓道教起自庄週,始乎柱下。眷言弱丧,深所哀哉!蠡酌管窥,一至于此,何者?寻老君生于殷末,长自週初。托神玄妙玉女玄妙,处胎八十一载,逍遥李树之下,剖左腋而生。生即皓然,号曰老子。指树为氏,因姓李焉。其相也,美眉黄色,日月角悬,蹈五把十,耳有三门,鼻有双柱。週德下衰,世道交丧。平王三十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去生西度,青牛薄軬,紫气浮关,遂付《道德真经》取关令尹喜。由此明道家经诰;非唯五千。元始天尊实殊老君,岂唯年代差异,亦有位号不同。若为名三界:一者欲界。有六天。即从《度人经》太皇黄曾天,数满六天是欲界。人寿命万岁。人在世生,不犯身业杀盗邪淫之罪,来生即登此天之中。无六欲染著,故生此天。二者色界,有十八天。即以次取之。其天人寿亿万岁。若一生之中不犯身业贪嗔之罪,得生此天。三者无色界天。其中人寿命亿劫岁。若人一生之中不恶口两舌,妄言绮语,当来过往,得居此天。其中善男子、善女人,功行满足,堪上四天者,王母迎之,登上四天。其三界太虚无上常融天、太释玉隆腾胜天、龙变梵度天、太极平育贾奕天,此四天名种民天。即三界之上,三灾所不及。四种民天上有三清境。三清之上即是大罗天。元始天尊居其中,施化敷教。
◎道教三洞宗元
原夫道家由肇,起自无先。垂迹应感,生乎妙一。从乎妙一,分为三元。又从三元变成三气,又从三气变生三才。三才既滋,万物斯备。其三元者,第一混洞太无元,第二赤混太无元,第三冥寂玄通元。从混洞太无元化生天宝君;从赤混太无元化生灵宝君;从冥寂玄通元化生神宝君。大洞之迹,别出为化主,治在三清境。其三清境者,玉清、上清、太清是也。亦名三天。其三天者,清微天、禹馀天、大赤天是也。天宝君治在玉清境,即清微天也。其气始青。灵宝君治在上清境,即禹馀天也。其气元黄。神宝君治在太清境,即大赤天也。其气玄白。故《九天生神章经》云:此三号虽殊,本同一也。此三君各为教主,即是三洞之尊神也。其三洞者,谓洞真、洞玄、洞神是也。天宝君说十二部经为洞真教主;灵宝君说十二部经为洞玄教主;神宝君说十二部经为洞神教主。故三洞合成三十六部尊经。第一洞真为大乘,第二洞玄为中乘,第三洞神为小乘。从三洞总成七部者,洞真、洞玄、洞神,太玄、太平、太清为辅经。太玄辅洞真,太平辅洞玄,太清辅洞神。三辅合成三十六部,正一盟威通贯总成七部,故曰三洞尊文、七部玄教。又从七部泛开三十六部。其三十六部者,第一本文,第二神符,第三玉诀,第四灵图,第五谱录,第六戒律,第七威仪,第八方法,第九众术,第十传记,第十一赞诵,第十二表奏,右三洞各十二部,合成三十六部。其三气者,玄、元、始三气也。始气青,在清微天;元气黄,在禹余天;玄气白,在大赤天。故云玄、元、始三气也。又从玄、元、始变生阴、阳、和。又从阴、阳、和变生天、地、人。故《道德经》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自玄都玉京已下,合有三十六天。二十八天是三界内,八天是三界外。其三界内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从下六天为欲界,次十八天为色界,次四天为无色界,三界合二十八天。
其三界胜境,身相端严。从欲界天已上,人寿命长远。皆以黄金荐地,白玉为阶,珠玉珍宝,自然而有。虽复欢乐,并不免生死。
其次三界,上四天名为种民天,亦名圣弟子天,亦名四梵天。此天人断生死,三灾之所不能及。
其次即至三境。境别有左、右、中三宫;宫别有仙王、仙公、仙卿、仙伯、仙大夫,别有一太上老君天师。
太清境有九仙,上清境有九真,玉清境有九圣,三九二十七位也。其九仙者,第一上仙,二高仙,三大仙,四玄仙,五天仙,六真仙,七神仙,八灵仙,九至仙。
真、圣二境,其号次第亦以上、高、太、玄、天、真、神、灵、至而为次第。
最上一天名曰大罗,在玄都玉京之上。紫微金阙,七宝骞树,麒麟、师子化生其中,三世天尊治在其内。
三界二十八天,其次四天,其次三境,最上大罗,合三十六天,总是三尊所统。
故《经》云:三界之上,眇眇大罗;上无色根,云层峨峨;唯有元始,浩劫之家。
三代天尊者,过去元始天尊,见在太上玉皇天尊,未来金阙玉晨天尊。然太上即是元始天尊弟子。从上皇半劫以来,元始天尊禅位。
三代天尊亦有十号:第一曰自然,二曰无极,三曰大道,四曰至真,五曰太上,六曰道君,七曰高皇,八曰天尊,九曰玉帝,十曰陛下。
◎左乙混洞东蒙录
东海青华小童曰:余忝植昔因旷劫贻果,曩辰恭承太上嘉命,试守青华之宫。紫云盖上,日月映傍。众仙玉女,妙行真人,侍卫左右,安乐自然。命登不死,位毗上君。
统摄学生之人,奉迎太平后圣,宫内东殿,金房玉格,有宝经三百卷,玉诀九千篇。无数文诰,弥劫不穷,妙理要方,备在此内。
此内之要,《左乙》为端;簉职所尝,常用欣欢,愿济一切,同归道源。群生垢滞,谅难拯度。太上大慈,敕余严密,随运接引,导诱勿休。念兹在心,不敢暂替。
既正主学仙簿录,领受为真之人,誓志宣通,开奖成美。天宝禁重,不得轻传,传之必是其人。先启告太上,须有瑞应,乃得施行。
三百宝轴,《左乙》在前。思以广救,未遇其人,学者虽多,会真者少。出之惧招泄宝之灾,闭之虑延绝道之咎。积感淹时,斋思累岁。
上相青童君共寻宝经题目,“左乙东蒙之录”又名“三天不死之章”、又名“智慧长生妙诀”、又名“上圣接生宝篇”、又名“源洞续善玉历”、又名“雌一混洞真文”。
中三品总名簿录。检其上品,名“不死之录”,又名“紫字青文”,又名“青录紫章”,又名“紫书录文”,又名“玉简青符”。
次有中品,名“长生之箓”、又名“黄箓白简”、又名“玉牒金篇”、又名“玉书金字”、又名“金文玉符”。
次有下品,名“死籍之录”、一名“丹章玄牒”、一名“黑简硃文”、一名“赤目石记”、一名“勒退幽符”。
知下品录名,得进入中品;知中品录名,即升上品。知识名题尚能进品,况乃解了修行者乎?
◎灵宝略纪
述曰:经法元起量世,所谓与虚空齐量,信不可计。劫劫出化,非所思议。
过去有劫,名曰龙汉。爰生圣人,号曰梵气天尊。出世以《灵宝》教化,度人无量。其法光显大千之界。
龙汉一运,经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劫,气运终极,天沦地崩,四海冥合,乾坤破坏,无复光明。
经一亿劫,天地乃开,劫名赤明。有大圣出世,号曰元始天尊。以《灵宝》教化。其法兴显,具如上说。
赤明经二劫,天地又坏,无复光明。具更五劫,天地乃开。
太上大道君以开皇元年托胎于西方绿那玉国,寄孕于洪氏之胞,凝神琼胎之府三千七百年,降诞于其国郁察山浮罗之岳,丹玄之阿侧。名曰器度,字上开元。
及其长,乃启悟道真,期心高道。坐于枯桑之下,精思百日,而元始天尊下降,授道君灵宝大乘之法十部妙经。
元始时仍住其国长乐舍中,普为时俗人天开暢大法。是时得道之人,尘沙非譬。
元始乃与道君游履十方,宣布法缘。既毕,然后以法委付道君,则赐道君太上之号。道君即为广宣经箓,传乎万世。
尔时十方大法布满,唯宛利城境法音未週,而此土众生与法有缘。
在昔帝喾时,太上遣三天真皇赍灵宝五篇真文以授帝喾,奉受供养,弥其年稔,法箓传乎世。
帝喾将仙,乃封之于锺山。锺山在西北弱水之外,山高万五千里。
至夏禹登位,乃登名山巡狩,度弱水,登锺山,遂得帝喾所封灵宝真文。于是奉持出世,依法修行。
禹唯自修而已,不传于世,故禹得大神仙力,能凿龙门,通四渎。功毕,川途治导,天下又安。乃托尸见死,其实非死也。
故智者美其迹,真人知其灵。禹未仙之前,乃复封之,镇乎北岳及包山洞庭之室。
距吴王阖闾时,王出游包山,见一人在中。问曰:“汝是何人?”答曰:“我姓山,名隐居。”阖闾曰:“子在山,必有异见者。试为吾取之。”隐居诺。
乃入洞庭,访游乎地天一千五百里,乃至焉。见一石城,不敢辄入。乃于外斋戒三日然后入。见其石城门开,于室内玉几上有素书一卷,文字非常。即便拜而奉出,呈阖闾。
阖闾即召群臣共观之,但其文篆书不可识,乃令人赍之问孔子。使者忽然谲诳曰:“吴王闲居殿堂,忽有赤乌衔书来
落殿前。王不解其意,故令请问。”
孔子愀然不答。良久乃言曰:“丘闻童谣云:‘吴王出游观震湖,龙威丈人山隐居,北上包山入灵墟,乃入洞庭窃禹书,天帝大文不可舒,此文长传百六初,若强取出丧国庐。’若是此书者,丘能知之。赤乌所衔,则丘未闻。”
使者乃自首谢曰:“实如所言。”
于是孔子曰:“此是灵宝五符真文。昔夏禹得之于锺山,然后封之于洞庭之室。”
使者反白阖闾乃尊事之。然其侈性慢易,不能遵奉道科,而真文乃飞上天,不知所在。
后其子夫差嗣位,乃登劳山,复得之。奉崇供养。自尔相承,世世录传。
至三国时,吴主孙权赤乌之年,有琅琊葛玄,字孝先。孝先乃葛尚书之子。尚书名孝儒,年八十乃诞玄。玄多灵应,年十三,好慕道德,纯粹忠信。举孝廉,不就。弃荣辞禄,志尚山水。入天台山学道。精思遐彻,未週一年,感通太上,遣三圣真人下降,以《灵宝经》授之。
其第一真人自称太上玄一第一真人郁罗翘;其第二真人自称太上玄一第二真人光妙音;其第三真人自称太上玄一第三真人真定光。
三真未降之前,太上又命太极真人徐来勒,为孝先作三洞法师。
孝先凡所受经二十三卷,并语禀、请问十卷,合三十三卷。
孝先传郑思远,又传兄太子少傅海安君,字孝爰。孝爰付子护军悌,悌即抱朴子之父。
抱朴从郑君盟,郑君授抱朴于罗浮山,去世以付兄子海安君,至从孙巢甫,以隆安之末传道士任延庆、徐灵期等,世世录传,支流分散,孳孕非一。
此大运之通,应根而作者,因缘冥会,乃神明之意。有心君子,可以取焉。
◎三宝杂经出化序
夫众先元起,资乎本真。本真清凝,嶷然渊静,湛体常住,无去来相。自古及今,其名不去。无形无名,为万物之宗矣。《三元经》谓之众生真父母者也。
我之所生,乃是因缘和会,寄胎父母耳。众生灵照,本资真父母而生。但以本性既微,未能照见,为尘劳所惑,遂便有身。有身之患,万累生焉。
是以转轮五道,还源靡遂,因以本性相资。灵照本同,皆有智性,卒莫反真。
圣人兴慈父之悲,爱同赤子,随宜拯济,使之离苦,得无为之乐。
是以三洞及诸法门,随其所好而开,今其解脱。解脱所由,盖缘能悟。悟则受行,能弃俗法;安神无为,得不死术。
若有智者能为诸人解暢经旨,使长迷反晓者,其福可量乎?
余未染道服,披寻经教,求之意绪,度脱彷佛,辄述三宝出化所由,并训解经卷数篇。辩诸疑惑,以拟有道君子;述作而已,不敢远其中道。训谬芷姟澗,祗祗箸覽。
◎天尊老君名号历劫经略
老君至开冥贤劫之时,托生扶桑太常玉帝天宫,以法授扶桑太帝,号曰无极太上大道君,亦号曰最上至真正一真人,亦号曰无上虚皇元始天尊。
在元阳之上,则无极上上清微天中高上虚皇道君也。于是放身清凉,神光明朗,照大幽之中。
尔时盘古真人,因立功德见召于天中。盘古乃稽首元始虚皇道君,请受《灵宝内经》三百七十五卷。时高上虚皇太上道君则授以《三皇内经》三十六卷。
而盘古真人乃法则斯经,运行功用,成天立地,化造万物。下游天地,发圆珠之应万六千日月明三辰天元而起,遂有五亿五千五百五十亿万重天地焉。
十方俱行道德之化,后天皇氏始兴焉。时老君降三玄空天宫,以《天皇内经》十四篇授与天皇,以治天下三十六万岁,乃白日升仙,上三玄空天宫中。
天皇氏后而地皇氏兴焉。太极老君又授《地皇内经》十四篇。地皇氏得此经,以治天下三十六万岁,乃白日升天,上素虚玉皇天宫中,万帝朝尊。
地皇仙后,人皇氏兴焉。太极老君又授《人皇内经》十四篇。人皇得此经,以治天下三十六万岁,于是白日升仙,上太素虚玉皇天宫,受自然之寿。
由是以后九亿九千九百九十九万岁,方至于五帝兴焉。五帝各理三万六千岁,而五帝氏后,逮于中皇天皇君出世,而启太上老君太极真人下降昆仑之山,又授以《天皇内经》十四篇。
而天皇君得此经,以道治世三万六千岁,白日登仙,上升太清天中。
天皇君仙后而地皇君兴焉。地皇君出世,太上老君太极真人又下降流纲之山,授地皇君《地皇内经》十四篇。而地皇君得此经,以道治世三万六千岁,白日登仙,上升太极虚皇天中。
而地皇君仙后,而人皇君兴焉。人皇君时,太极真人太上老君下降于南霍之山,又授以《人皇内经》十四篇。而人皇君得此经,以道治世三万六千岁,白日登仙于太极南硃上天宫。
自中三皇氏后,老君经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万岁,又以法授人皇君子孙,俾治世修道,元始天尊真人皆降焉。
后五龙氏兴焉。天真皇人太上老君降下开明之国,以《灵宝真文》《三皇内经》各十四篇,授五龙氏。五龙氏得此经,以道治世万二千岁,白日登仙。
尔时甘露降焉,苍生则于中化生。是后运动阴阳,作为五行。四微、世欲、生死之业,于是而起。
人乃任性混朴,茹毛饮血,男女无别。夏则巢居,冬则穴处。经于三十六万岁后,神人氏兴焉。
神人氏出生,其状神异,若盘古真人,而亦号盘古,即是无劫苍生万物之所承也。
以已形状类象,分别天地、日月、星辰、阴阳、四时、五行、九宫、八卦、六甲、山川河海,不能决定,故以天中元景元年七月一日,上登太极天王,上启元始太上天尊,更授《神宝三皇内经》并《灵宝五符经
老君下降,授神人氏,得斯经下世,则按经图分画天地,名前劫。
高上真人更新开乎造化时事,故昧前皇圣人功用,所以于此而为更始。
但世人相聚,只知有此盘古,岂明今天前始之初复有盘古者哉?
所以自斯盘古,以道治世万九千九百九十九载,白日升仙,上昆仑,登太清天中,授号曰元始天王。
则王母学道,降人鸟之山人。
而盘古真人氏仙后,伏羲氏兴。
伏羲氏兴而太极天真大神以清浊已分元年,上启太上老君,以《天皇内经》十四篇,并《灵宝图道德五千文》授伏羲。
伏羲按经文,以道化天下,故致别白众生殊类,则以人为贵。
方列其男女、夫妻、父子、兄弟、氏族,则《灵宝五千文经》之功也。
伏羲以道治世六千岁,白日升天中,号曰天真景星真人。
伏羲氏后,而燧人氏兴焉。
燧人氏兴,故玉虚真人以清浊已分元年,上启太上老君,下降丹霍之丘,以《地皇内经》十四篇,并《灵宝五千文道德经》授燧人氏。
燧人氏得斯经,造火,变生为熟,乃《灵宝》之功也。
燧人氏以道经治世六千岁,于丹霍之山白日升仙,登于太极左宫,号曰玉虚真人。
燧人氏后,祝融氏兴焉。
祝融氏兴,太上老君以天汉元年,下降南岳衡山及蓬莱山,以《人皇内经》、《灵宝五千文道德经》等,以授祝融氏。
观《人皇内文》,则知金玉七宝之所在,故范土为金,治石为铁,乃造刀斧锯凿等,以利益众生,使不损众生手爪之用。
是以祝融氏以道德治天下六千岁,白日升于太极南昌上宫,号大行真人。
自伏羲、燧人各授六百岁,传子孙得六千岁。
祝融氏后,而神农氏兴焉。
神农氏兴,而元始太上老君以天景元年下降形马之山,以《灵宝》五篇真文、《三皇内经》、《道德经》授神农氏。
所以神农按经文欲为天下众生合仙药欲为天下众生,以济天下万民。
是时普四天下众生,既非仙药能济,所以方按《三皇内经》,召天上前劫高上父母天中大圣真人,问以先劫造化时事。
既决,已则负灵宝真文,飞行百卉之山。
遇其苦则生,遇其甘则死。
所以一日之中,百生百死,故于农石山谷,方备得五谷、五辛以还,教民种植,以代生杀,使教谷食。
盂时民既为日已久,五脏见烂,故重按道方为品类草、木、石等,以为医方,治民疾病。
造作称、尺、斗、斛,货易则驾云轮之车,週行天下,各随国土所宜,无不尽备矣。
而神农以道天下治二百岁,于大室之山白日升仙,上登太皇之天,号曰灵宝虚皇真人。
传世子孙合五百二十二年,后则轩辕氏兴。
以上皇元年十月五日,老君下降于峨嵋之山,授黄帝《灵宝经五符真文》。
黄帝登南霍山,有硃灵神人以《三皇内经》授帝。
是黄帝既平蚩尤以没,方思神妙化用之意,不能开解,而师广成子。
按《三皇内经》召高天大圣真人、前劫造化神仙真人,以九天父母,问乎前劫造化功用时事。
是元始天尊、真仙并降,语帝曰:“尔欲知前劫造化时事者,汝可寻《太上玄老灵宝君五符真文经》也。
功用本起,莫不从于是经,以庄严天地,至于万物、一切苍生,功德是足,备出斯经。
品物名色,众生殊类,普陈载焉。”
尔时元始老君为帝解说,所以帝依其解文句,深思俯察,改致造作城台、宫阙、房室、衣冠,教以荣华之色。
乃制舟车,以通水陆。
陶坯鼎器物,以给天下饮食之用。
又推天文、礼乐,故百工週奏以助其化。
皆犹灵宝三等经文之功。
又至上皇三年七月二十九日壬子,天真皇人下授黄帝六壬式图、六甲三元、遁甲造式之法。
法威天下,流传子孙也。
故黄帝以道治世一百二十年,于鼎湖山白日升天,上登太极宫,号曰中黄真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道教本始部-卷一-译文
◎道教序
上古时期没有教派,教派是从三皇五帝时期开始出现的。教,就是告知。有言语、有道理、有义理、有传授、有传承。言语是用来宣扬的,教是用来告知的。通过言语来领悟教义和道理,道理明白了就会忘记言语。既然有能教的、所教的,就必然有能师的、所师的。因此有自然之教、神明之教。这两种教,没有师资。神明之教,从义理上说有,但从道理上说没有。正真之教、三皇五帝返俗之教、训世之教,应该区分权实。这五种教,都源自一个真理。自然教,是在元气之前,淳朴未散,杳冥寂尔,颢旷空洞,没有师傅说法,没有弟子受传,无终无始,无义无言,元气得到它而变化,神明得到它而造作,天地得到它而覆载,日月得到它而照临,上古的君主得到它而无为。无为,是教的化育。神明之教,是朴散为神明。器物没有比天地更大的,权力没有比神明更大的。混元气而週运,叶至道而裁成,整圆清而立天,制方浊而为地,溥灵通而化世界,蒸和气而成人伦。阴阳莫测其端倪,神鬼不知其情状。正真之教,以无上虚皇为师,元始天尊传授。洎乎玄粹,秘于九天,正化敷于代圣,天上则天尊演化于三清众天,大弘真乘,开导仙阶;人间则伏羲受图,轩辕受符,高辛受天经,夏禹受洛书。四圣禀其神灵,五老现于河渚。故有三坟五典,常道之教也。返俗之教,玄元大圣皇帝以理国理家。灵文真诀,大布人间;金简玉章,广弘天上。欲令天上天下,还淳返朴,契皇风也。训世之教,夫子伤道德衰丧,阐仁义之道,化乎时俗,将礼智而救乱,则淳厚之风远矣。噫,立教者,圣人救世愍物之心也。悟教则同圣人心,同圣人心则权实双忘,言诠俱泯,方契不言之理,意象固无存焉。
◎道教所起
寻找道家的经典,起源于三元;从本降迹,成于五德;以三就五,乃成八会,其八会之字,妙气所成,八角垂芒,凝空云篆。太真按笔,玉妃拂筵;黄金为书,白玉为简;秘于诸天之上,藏于七宝玄台,有道即见,无道即隐。盖是自然天书,非关仓颉所作。今传《灵宝经》者,则是天真皇人于峨嵋山授于轩辕黄帝,又天真皇人授帝喾于牧德之台,夏禹感降于锺山,阖闾窃窥于句曲。其后有葛孝先之类,郑思远之徒,师资相承,蝉联不绝。其老君《道德经》,乃是大乘部摄正当三辅之经,未入三洞之教。今人学多浮浅,唯诵道德,不识真经,即谓道教起自庄週,始乎柱下。眷言弱丧,深所哀哉!蠡酌管窥,一至于此,何者?寻老君生于殷末,长自週初。托神玄妙玉女玄妙,处胎八十一载,逍遥李树之下,剖左腋而生。生即皓然,号曰老子。指树为氏,因姓李焉。其相也,美眉黄色,日月角悬,蹈五把十,耳有三门,鼻有双柱。週德下衰,世道交丧。平王三十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去生西度,青牛薄軬,紫气浮关,遂付《道德真经》取关令尹喜。由此明道家经诰;非唯五千。元始天尊实殊老君,岂唯年代差异,亦有位号不同。若为名三界:一者欲界。有六天。即从《度人经》太皇黄曾天,数满六天是欲界。人寿命万岁。人在世生,不犯身业杀盗邪淫之罪,来生即登此天之中。无六欲染著,故生此天。二者色界,有十八天。即以次取之。其天人寿亿万岁。若一生之中不犯身业贪嗔之罪,得生此天。三者无色界天。其中人寿命亿劫岁。若人一生之中不恶口两舌,妄言绮语,当来过往,得居此天。其中善男子、善女人,功行满足,堪上四天者,王母迎之,登上四天。其三界太虚无上常融天、太释玉隆腾胜天、龙变梵度天、太极平育贾奕天,此四天名种民天。即三界之上,三灾所不及。四种民天上有三清境。三清之上即是大罗天。元始天尊居其中,施化敷教。
◎道教三洞宗元
原夫道家由肇,起自无先。垂迹应感,生乎妙一。从乎妙一,分为三元。又从三元变成三气,又从三气变生三才。三才既滋,万物斯备。其三元者,第一混洞太无元,第二赤混太无元,第三冥寂玄通元。从混洞太无元化生天宝君;从赤混太无元化生灵宝君;从冥寂玄通元化生神宝君。大洞之迹,别出为化主,治在三清境。其三清境者,玉清、上清、太清是也。亦名三天。其三天者,清微天、禹馀天、大赤天是也。天宝君治在玉清境,即清微天也。其气始青。灵宝君治在上清境,即禹馀天也。其气元黄。神宝君治在太清境,即大赤天也。其气玄白。故《九天生神章经》云:此三号虽殊,本同一也。此三君各为教主,即是三洞之尊神也。其三洞者,谓洞真、洞玄、洞神是也。天宝君说十二部经为洞真教主;灵宝君说十二部经为洞玄教主;神宝君说十二部经为洞神教主。故三洞合成三十六部尊经。第一洞真为大乘,第二洞玄为中乘,第三洞神为小乘。从三洞总成七部者,洞真、洞玄、洞神,太玄、太平、太清为辅经。太玄辅洞真,太平辅洞玄,太清辅洞神。三辅合成三十六部,正一盟威通贯总成七部,故曰三洞尊文、七部玄教。又从七部泛开三十六部。其三十六部者,第一本文,第二神符,第三玉诀,第四灵图,第五谱录,第六戒律,第七威仪,第八方法,第九众术,第十传记,第十一赞诵,第十二表奏,右三洞各十二部,合成三十六部。其三气者,玄、元、始三气也。始气青,在清微天;元气黄,在禹余天;玄气白,在大赤天。故云玄、元、始三气也。又从玄、元、始变生阴、阳、和。又从阴、阳、和变生天、地、人。故《道德经》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从玄都玉京以下,共有三十六天。其中二十八天在三界之内,八天在三界之外。三界之内包括欲界、色界、无色界。从下往上数,前六天是欲界,接下来的十八天是色界,再往上的四天是无色界,三界合起来共有二十八天。
三界的胜境,身相端庄威严。从欲界天往上,人的寿命非常长远。地面铺满黄金,台阶用白玉砌成,珠玉珍宝自然而生。虽然生活欢乐,但仍然无法避免生死。
在三界之上,还有四天,称为种民天,也叫圣弟子天或四梵天。这些天人已经断除了生死,三灾无法波及他们。
再往上就是三境。三境分为左、右、中三宫;每宫都有仙王、仙公、仙卿、仙伯、仙大夫,还有一位太上老君天师。
太清境有九仙,上清境有九真,玉清境有九圣,三九二十七位。九仙分别是:第一上仙,第二高仙,第三大仙,第四玄仙,第五天仙,第六真仙,第七神仙,第八灵仙,第九至仙。
真、圣二境的称号顺序也是以上、高、太、玄、天、真、神、灵、至为次第。
最上一天名为大罗天,位于玄都玉京之上。紫微金阙,七宝骞树,麒麟、狮子在其中化生,三世天尊治理其中。
三界二十八天,再加上四天和三境,最上是大罗天,合起来共三十六天,都由三尊所统辖。
所以《经》中说:三界之上,渺渺大罗天;上面没有色根,云层高耸;唯有元始天尊,是浩劫的根源。
三代天尊分别是:过去的元始天尊,现在的太上玉皇天尊,未来的金阙玉晨天尊。太上其实是元始天尊的弟子。从上皇半劫以来,元始天尊禅位。
三代天尊也有十个称号:第一是自然,第二是无极,第三是大道,第四是至真,第五是太上,第六是道君,第七是高皇,第八是天尊,第九是玉帝,第十是陛下。
◎左乙混洞东蒙录
东海青华小童说:我因过去的因缘,承蒙太上的嘉命,试守青华宫。紫云覆盖,日月映照。众仙玉女,妙行真人,侍卫左右,安乐自然。命我登不死之位,位居上君。
统摄学仙之人,奉迎太平后圣,宫内东殿,金房玉格,有宝经三百卷,玉诀九千篇。无数文诰,历经劫数而不穷尽,妙理要方,都包含在其中。
其中最重要的,《左乙》为首;我常以此为职,心中欢喜,愿济度一切众生,同归道源。众生垢滞,难以拯救。太上大慈,命我严密接引,导诱不息。我心中念兹在兹,不敢稍有懈怠。
既然主管学仙簿录,领受为真之人,我誓志宣通,开奖成美。天宝禁重,不得轻易传授,传授必是合适之人。需先启告太上,须有瑞应,才能施行。
三百宝轴,《左乙》在前。我思广救众生,但未遇合适之人,学者虽多,真正领悟者少。若传出,恐招泄宝之灾;若闭藏,又恐断绝道法。我积感已久,斋思多年。
上相青童君与我共寻宝经题目,“左乙东蒙之录”又名“三天不死之章”、又名“智慧长生妙诀”、又名“上圣接生宝篇”、又名“源洞续善玉历”、又名“雌一混洞真文”。
中三品总名簿录。上品名为“不死之录”,又名“紫字青文”,又名“青录紫章”,又名“紫书录文”,又名“玉简青符”。
中品名为“长生之箓”、又名“黄箓白简”、又名“玉牒金篇”、又名“玉书金字”、又名“金文玉符”。
下品名为“死籍之录”、一名“丹章玄牒”、一名“黑简硃文”、一名“赤目石记”、一名“勒退幽符”。
知道下品录名,可以进入中品;知道中品录名,即可升入上品。仅仅知道名题尚能进品,何况是真正理解并修行的人呢?
◎灵宝略纪
述说:经法的起源与虚空齐量,无法计算。劫劫出化,非人所能思议。
过去有一个劫,名为龙汉。那时诞生了一位圣人,名为梵气天尊。他以《灵宝》教化众生,度人无量。其法光显大千世界。
龙汉一运,历经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劫,气运终极,天崩地裂,四海冥合,乾坤破坏,再无光明。
经过一亿劫,天地才重新开启,劫名为赤明。有大圣出世,名为元始天尊。他以《灵宝》教化众生。其法兴显,如前所述。
赤明经二劫,天地再次毁灭,再无光明。经过五劫,天地才重新开启。
太上大道君在开皇元年托胎于西方绿那玉国,寄孕于洪氏之胞,凝神琼胎之府三千七百年,降诞于其国郁察山浮罗之岳,丹玄之阿侧。名为器度,字上开元。
他长大后,启悟道真,立志追求高道。坐在枯桑之下,精思百日,元始天尊下降,授他灵宝大乘之法十部妙经。
元始天尊当时仍住在长乐舍中,普为时俗人天开暢大法。那时得道之人,多如尘沙。
元始天尊与道君游历十方,宣布法缘。结束后,将法委付给道君,赐他太上之号。道君广宣经箓,传于万世。
那时十方大法遍布,唯有宛利城境法音未传,而此土众生与法有缘。
在帝喾时代,太上派遣三天真皇携带灵宝五篇真文授给帝喾,帝喾奉受供养,多年后,法箓传于世间。
帝喾即将成仙时,将灵宝真文封于锺山。锺山位于西北弱水之外,山高万五千里。
到夏禹登位时,他登名山巡狩,渡过弱水,登上锺山,得到了帝喾所封的灵宝真文。于是他奉持出世,依法修行。
禹只是自己修行,不传于世,因此禹获得了大神仙力,能凿龙门,通四渎。功成后,川途治导,天下又安。他托尸见死,其实并未真正死去。
所以智者赞美他的事迹,真人知道他的灵性。禹未成仙之前,再次将灵宝真文封存,镇于北岳及包山洞庭之室。
到了吴王阖闾时,王出游包山,见到一人。问:“你是谁?”答:“我姓山,名隐居。”阖闾说:“你在山中,必有异见。试为我取来。”隐居答应。
于是进入洞庭,访游地天一千五百里,终于到达。见到一座石城,不敢贸然进入。于是在外斋戒三日,然后进入。见石城门开,室内玉几上有一卷素书,文字非常奇特。他拜而奉出,呈给阖闾。
阖闾召集群臣共观,但文篆书无法辨识,于是派人带着书去问孔子。使者忽然诡诈地说:“吴王闲居殿堂,忽有赤乌衔书来
落在殿前。国王不明白其中的意思,所以派人去请教孔子。
孔子神情严肃,没有立即回答。过了很久才说:“我听过一首童谣:‘吴王出游观震湖,龙威丈人山隐居,北上包山入灵墟,乃入洞庭窃禹书,天帝大文不可舒,此文长传百六初,若强取出丧国庐。’如果是这本书,我能知道。但赤乌所衔的,我就没听说过了。”
使者于是低头认错说:“确实如您所说。”
于是孔子说:“这是灵宝五符真文。从前夏禹在锺山得到它,然后封存在洞庭的密室中。”
使者回去禀告阖闾,阖闾于是尊奉它。然而他性情奢侈傲慢,不能遵守道教的规矩,真文于是飞上了天,不知去向。
后来他的儿子夫差继位,登上劳山,再次找到了它。他恭敬地供奉它。从此以后,代代相传。
到了三国时期,吴主孙权赤乌年间,有一位琅琊人葛玄,字孝先。葛玄是葛尚书的儿子。葛尚书名叫孝儒,八十岁才生下葛玄。葛玄有很多灵异的事迹,十三岁时就喜欢道德,纯粹忠信。被举荐为孝廉,但他没有接受。他放弃了荣华富贵,立志追求山水之乐。他进入天台山学道。他精思冥想,不到一年,就感通了太上老君,太上老君派遣三位真人下凡,将《灵宝经》传授给他。
第一位真人自称太上玄一第一真人郁罗翘;第二位真人自称太上玄一第二真人光妙音;第三位真人自称太上玄一第三真人真定光。
在三位真人降临之前,太上老君还命令太极真人徐来勒,为葛玄作三洞法师。
葛玄一共接受了二十三卷经书,以及语禀、请问十卷,合计三十三卷。
葛玄将经书传给郑思远,又传给他的兄长太子少傅海安君,字孝爰。孝爰将经书交给他的儿子护军悌,悌就是抱朴子的父亲。
抱朴子跟随郑君结盟,郑君在罗浮山将经书传授给抱朴子,抱朴子去世后将经书交给兄长的儿子海安君,直到从孙巢甫,在隆安末年将经书传给道士任延庆、徐灵期等人,代代相传,支流分散,繁衍不止。
这是大运的通达,应根而作,因缘冥会,是神明的旨意。有心向道的君子,可以从中汲取智慧。
◎三宝杂经出化序
众生的起源,依赖于本真。本真清净凝定,深邃而安静,永恒不变,没有来去的迹象。从古至今,它的名字从未消失。它无形无名,是万物的根源。《三元经》称它为众生的真父母。
我的出生,是因缘和合,寄胎于父母。众生的灵性,本源于真父母而生。但由于本性微弱,未能照见真父母,被尘世的烦恼所迷惑,于是有了身体。有了身体,就有了万般烦恼。
因此,众生在五道中轮回,难以回归本源,只能依靠本性相互滋养。灵性本同,都有智慧,但最终难以回归真性。
圣人兴起慈父般的悲悯,像爱护婴儿一样爱护众生,随缘拯救,使他们脱离苦难,得到无为的快乐。
因此,三洞及诸法门,随众生的喜好而开启,使他们得到解脱。解脱的原因,在于能够觉悟。觉悟后就能修行,能舍弃世俗的法则;安神无为,得到不死的法术。
如果有智者能够为众人解释经文的旨意,使长期迷惑的人醒悟,他的福报将是不可估量的。
我未曾穿上道服,只是翻阅经教,寻求其中的意旨,试图度脱众生,于是写下三宝出化的缘由,并解释了几卷经文。辨析各种疑惑,以期为有道君子提供参考;只是述作而已,不敢偏离中道。
◎天尊老君名号历劫经略
老君在开冥贤劫之时,托生在扶桑太常玉帝的天宫,以法传授扶桑太帝,号称无极太上大道君,也称最上至真正一真人,也称无上虚皇元始天尊。
在元阳之上,老君是无极上上清微天中的高上虚皇道君。他放身清凉,神光明朗,照耀大幽之中。
那时,盘古真人因立下功德被召到天中。盘古向元始虚皇道君叩首,请求接受《灵宝内经》三百七十五卷。当时高上虚皇太上道君则授予他《三皇内经》三十六卷。
盘古真人于是依照这些经典,运行功用,创造了天地,化育了万物。他下游天地,发圆珠之应万六千日月明三辰天元而起,于是有了五亿五千五百五十亿万重天地。
十方都推行道德的教化,后天皇氏开始兴起。那时老君降临三玄空天宫,将《天皇内经》十四篇授予天皇,天皇用它治理天下三十六万年,然后白日升仙,进入三玄空天宫。
天皇氏之后,地皇氏兴起。太极老君又授予《地皇内经》十四篇。地皇氏得到这部经书,用它治理天下三十六万年,然后白日升天,进入素虚玉皇天宫,万帝朝尊。
地皇仙后,人皇氏兴起。太极老君又授予《人皇内经》十四篇。人皇得到这部经书,用它治理天下三十六万年,然后白日升仙,进入太素虚玉皇天宫,享受自然的寿命。
从此以后,经过九亿九千九百九十九万年,五帝才兴起。五帝各自治理三万六千年,五帝之后,中皇天皇君出世,太上老君太极真人降临昆仑山,又授予他《天皇内经》十四篇。
天皇君得到这部经书,用它治理天下三万六千年,然后白日登仙,升入太清天中。
天皇君仙后,地皇君兴起。地皇君出世,太上老君太极真人又降临流纲山,授予地皇君《地皇内经》十四篇。地皇君得到这部经书,用它治理天下三万六千年,然后白日登仙,升入太极虚皇天中。
地皇君仙后,人皇君兴起。人皇君时,太极真人太上老君降临南霍山,又授予他《人皇内经》十四篇。人皇君得到这部经书,用它治理天下三万六千年,然后白日登仙,进入太极南硃上天宫。
自中三皇氏之后,老君经过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万年,又将法传授给人皇君的子孙,使他们治理世间并修道,元始天尊真人也降临了。
后来五龙氏兴起。天真皇人太上老君降临开明之国,将《灵宝真文》《三皇内经》各十四篇授予五龙氏。五龙氏得到这些经书,用它治理世间一万二千年,然后白日登仙。
那时甘露降临,苍生在其中化生。之后阴阳运动,五行形成。四微、世欲、生死之业,从此开始。
人们任性混朴,茹毛饮血,男女无别。夏天住在巢穴,冬天住在洞穴。经过三十六万年后,神人氏兴起。
神人氏出生时,他的样子非常神异,像盘古真人,也被称为盘古,是无劫苍生万物所依赖的。
他以自己的形状类象,分别天地、日月、星辰、阴阳、四时、五行、九宫、八卦、六甲、山川河海,无法决定,于是在天中元景元年七月一日,登上太极天王,向上启禀元始太上天尊,再次接受《神宝三皇内经》和《灵宝五符经
太上老君降临人间,传授给神人氏这部经典,神人氏得到这部经典后,按照经典中的图划分天地,命名为前劫。
高上真人重新开启造化的时代,因此前代圣人的功绩被遗忘,所以在这里重新开始。
但世人聚集在一起,只知道有盘古,哪里知道在盘古之前还有其他的盘古呢?
因此,自从这个盘古开始,以道治理世界一万九千九百九十九年,白天升仙,登上昆仑山,进入太清天中,被授予元始天王的称号。
王母学习道法,降临到人鸟之山。
盘古真人成仙后,伏羲氏兴起。
伏羲氏兴起时,太极天真大神在清浊已分的元年,向太上老君请示,将《天皇内经》十四篇和《灵宝图道德五千文》传授给伏羲。
伏羲按照经文,以道教化天下,因此区分了众生的不同类别,以人为贵。
他排列了男女、夫妻、父子、兄弟、氏族的关系,这是《灵宝五千文经》的功劳。
伏羲以道治理世界六千年,白天升天,被称为天真景星真人。
伏羲氏之后,燧人氏兴起。
燧人氏兴起时,玉虚真人在清浊已分的元年,向太上老君请示,降临丹霍之丘,将《地皇内经》十四篇和《灵宝五千文道德经》传授给燧人氏。
燧人氏得到这部经典,创造了火,将生食变为熟食,这是《灵宝》的功劳。
燧人氏以道经治理世界六千年,在丹霍之山白天升仙,进入太极左宫,被称为玉虚真人。
燧人氏之后,祝融氏兴起。
祝融氏兴起时,太上老君在天汉元年,降临南岳衡山和蓬莱山,将《人皇内经》、《灵宝五千文道德经》等传授给祝融氏。
阅读《人皇内文》,可以知道金玉七宝的位置,因此用土制作金,用石头制作铁,制造刀斧锯凿等工具,以利益众生,使众生不再用手爪劳作。
因此,祝融氏以道德治理天下六千年,白天升入太极南昌上宫,被称为大行真人。
自伏羲、燧人各传授六百年,传给子孙共六千年。
祝融氏之后,神农氏兴起。
神农氏兴起时,元始太上老君在天景元年,降临形马之山,将《灵宝》五篇真文、《三皇内经》、《道德经》传授给神农氏。
神农按照经文,想要为天下众生配制仙药,以救济天下万民。
当时,天下众生并非仙药所能救济,因此神农按照《三皇内经》,召请天上前劫的高上父母天中大圣真人,询问前劫造化的时事。
决定后,神农背负灵宝真文,飞越百卉之山。
遇到苦味则生,遇到甘味则死。
因此,一日之中,百生百死,最终在农石山谷中,找到了五谷、五辛,教民种植,以代替生杀,教导人们食用谷物。
当时,民众已经长期食用谷物,五脏腐烂,因此神农重新按照道法,分类草、木、石等,制作医方,治疗民众的疾病。
他制造了称、尺、斗、斛等度量衡,贸易时驾驶云轮之车,周游天下,根据各国的适宜情况,无不准备齐全。
神农以道治理天下二百年,在大室之山白天升仙,进入太皇之天,被称为灵宝虚皇真人。
他的子孙传承了五百二十二年,之后轩辕氏兴起。
在上皇元年十月五日,太上老君降临峨嵋山,将《灵宝经五符真文》传授给黄帝。
黄帝登上南霍山,有硃灵神人将《三皇内经》传授给他。
黄帝平定蚩尤后,开始思考神妙化用的意义,但无法理解,于是拜广成子为师。
按照《三皇内经》,召请高天大圣真人、前劫造化神仙真人,以九天父母的身份,询问前劫造化的功用和时事。
元始天尊和真仙一同降临,对黄帝说:“你想要知道前劫造化的时事,可以寻找《太上玄老灵宝君五符真文经》。
功用本起,无不源于这部经典,以庄严天地,至于万物、一切苍生,功德充足,都出自这部经典。
品物名色,众生殊类,都详细记载在其中。”
当时,元始老君为黄帝解说,黄帝根据解说的文句,深思熟虑,改进了城台、宫阙、房室、衣冠的制作,教导人们使用荣华之色。
他制造了舟车,以通水陆。
制作陶坯鼎器物,以供天下饮食之用。
他还推演天文、礼乐,因此百工周奏以助其化。
这些都是灵宝三等经文的功劳。
在上皇三年七月二十九日壬子,天真皇人将六壬式图、六甲三元、遁甲造式之法传授给黄帝。
这些法威天下,流传给子孙。
因此,黄帝以道治理世界一百二十年,在鼎湖山白天升天,进入太极宫,被称为中黄真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道教本始部-卷一-注解
三皇五帝: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三位圣皇和五位圣帝,通常指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等,被视为中华文明的始祖。
无为:道家哲学中的重要概念,意指顺应自然,不强求,不干预,以达到自然和谐的状态。
元气:道家哲学中的基本概念,指宇宙的本源之气,是万物生成的根本。
神明:指神灵或超自然的力量,具有创造和支配世界的能力。
元始天尊:道教中的最高神之一,被认为是宇宙的创造者,过去的天尊。
三清:道教中的三位至高神,包括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分别代表宇宙的三个层次。
三洞:道教经典分类的三大类别,包括洞真、洞玄、洞神,分别对应大乘、中乘、小乘的教义。
三气:指玄气、元气、始气,是道教中宇宙生成的三种基本气。
玄都玉京:道教神话中的天界之一,被认为是最高天界之一,位于三十六天的最上层。
三十六天:道教宇宙观中的天界体系,分为三界内二十八天和三界外八天,总计三十六天。
三界:道教宇宙观中的三个层次,分别是欲界、色界和无色界。欲界为最低层次,色界居中,无色界为最高层次。
欲界:三界中的最低层次,居住着有欲望的众生,包括六天。
色界:三界中的中间层次,居住着有形体的众生,包括十八天。
无色界:三界中的最高层次,居住着无形体的众生,包括四天。
种民天:三界外的四天之一,居住着已经断除生死的天人。
三境:道教宇宙观中的三个境界,分别是太清境、上清境和玉清境,每个境界有九位仙、真、圣。
大罗:道教宇宙观中的最高天界,位于玄都玉京之上,居住着三世天尊。
太上玉皇天尊:道教中的最高神之一,现在的天尊,统治天界。
金阙玉晨天尊:道教中的最高神之一,未来的天尊。
左乙混洞东蒙录:道教经典之一,记载了东海青华小童的经历和道教教义。
灵宝略纪:道教经典之一,记载了灵宝经的起源和传播。
龙汉:道教宇宙观中的一个劫,梵气天尊在此劫中出世,教化众生。
赤明:道教宇宙观中的一个劫,元始天尊在此劫中出世,教化众生。
太上大道君:道教中的神祇之一,被认为是灵宝经的传播者。
帝喾: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帝王,被认为是灵宝经的早期接受者。
夏禹: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帝王,因治水有功而被尊为神仙。
灵宝五符真文:道教经典之一,传说是夏禹在锺山所得,后封存于洞庭湖中。此经文被认为具有极高的神秘力量和宗教价值,能够影响国家的兴衰。
赤乌:古代传说中的神鸟,常被视为吉祥的象征。在这里,赤乌所衔之物象征着神圣和不可侵犯的真理。
吴王阖闾:春秋时期吴国的君主,以奢侈和傲慢著称,无法遵奉道教的道科,导致真文飞升,失去其所在。
葛玄:三国时期著名的道教人物,字孝先,是葛尚书之子。他在天台山学道,精思遐彻,感通太上,被授予《灵宝经》。
三洞法师:道教中的高级法师称号,指的是精通道教三洞(洞真、洞玄、洞神)经典的道士。
太上玄一真人:道教中的高级神灵,分别称为郁罗翘、光妙音和真定光,他们下降传授《灵宝经》给葛玄。
抱朴子:葛洪的道号,他是东晋时期的著名道教理论家、医学家,著有《抱朴子》等书。
三宝:在道教中指道、经、师三宝,是道教修行的根本。
天尊老君:道教中的高级神灵,被认为是道的化身,传授道教经典给历代帝王,指导他们治理天下。
盘古真人:道教神话中的创世神,开天辟地,化造万物。
老君:道教中的太上老君,被尊为道教的最高神之一,象征着道的化身和宇宙的创造者。
盘古:中国神话中开天辟地的创世神,象征着宇宙的初始和万物的起源。
元始天王:道教中的至高神之一,被认为是宇宙的创造者和万物的始祖。
王母:即西王母,道教中的女神,掌管长生不老药和仙界。
伏羲: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之一,被认为是人类的始祖和文化的开创者。
燧人氏: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之一,被认为是火的发明者和人类文明的推动者。
祝融: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火神,掌管火和冶炼。
神农: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之一,被认为是农业和医药的创始人。
黄帝: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五帝之一,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始祖和文化的奠基者。
灵宝经:道教经典之一,包含了道教的核心教义和修炼方法。
三皇内经:道教经典之一,记载了三皇时代的宇宙观和修炼方法。
道德经:道教经典之一,由老子所著,阐述了道家的哲学思想和修炼方法。
天真皇人:道教中的神祇,被认为是传授黄帝六壬式图等神秘知识的神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道教本始部-卷一-评注
《道教序》一文,深入探讨了道教的起源、发展及其核心理念。文章首先指出,道教并非自古就有,而是自三皇五帝以来逐渐形成的。道教的核心在于‘教’,即通过言语、道理、义理、传授等方式,引导人们领悟宇宙的真理。文章强调了‘无为’的重要性,认为这是道教教化的最高境界,即顺应自然,不强求,不干预。
文中还详细描述了道教的宇宙观,认为宇宙的生成源于元气,元气变化生成神明,神明创造天地万物。这种宇宙观体现了道教对自然和宇宙的深刻理解,强调了人与自然、人与宇宙的和谐关系。
此外,文章还介绍了道教的神灵体系,包括元始天尊、三清等至高神,以及三洞、三气等教义分类。这些神灵和教义不仅是道教信仰的核心,也是道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这些神灵和教义的描述,文章展示了道教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哲学思想。
最后,文章批评了当时人们对道教的误解,指出道教并非仅仅源于老子和庄子,而是有着更为悠久和复杂的历史渊源。这种批评不仅反映了作者对道教历史的深刻理解,也体现了他对道教文化的尊重和传承的责任感。
总的来说,《道教序》一文通过对道教起源、宇宙观、神灵体系和教义分类的详细阐述,展示了道教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哲学思想。文章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为后人理解和研究道教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本文是道教经典的一部分,详细描述了道教的宇宙观和天界体系。道教宇宙观中的三十六天体系,反映了道教对宇宙层次的理解和划分。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的划分,体现了道教对众生境界的分类,从最低的欲望世界到最高的无形世界,逐步提升。
文中提到的种民天和三境,进一步扩展了道教的天界体系。种民天是已经断除生死的天人所居之地,象征着超越生死轮回的境界。三境(太清境、上清境、玉清境)则分别对应九仙、九真、九圣,象征着道教修行者的不同层次和境界。
大罗天作为最高天界,居住着三世天尊(元始天尊、太上玉皇天尊、金阙玉晨天尊),象征着道教对宇宙终极真理的追求。元始天尊作为宇宙的创造者,太上玉皇天尊作为现在的统治者,金阙玉晨天尊作为未来的继承者,构成了道教神祇体系的核心。
《左乙混洞东蒙录》和《灵宝略纪》是道教的重要经典,记载了道教教义和修行方法。东海青华小童的经历,反映了道教修行者对长生不死的追求和对道法的虔诚。灵宝经的起源和传播,则展示了道教经典的传承和教化功能。
文中提到的龙汉劫和赤明劫,反映了道教对宇宙循环和历史周期的理解。梵气天尊和元始天尊在不同的劫中出世,教化众生,象征着道教对宇宙秩序和道德教化的重视。
帝喾和夏禹作为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帝王,被道教吸收为神仙,反映了道教对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融合。帝喾接受灵宝经并封存于锺山,夏禹得灵宝经后修行成仙,展示了道教对古代圣王的尊崇和对修行的重视。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对道教宇宙观、天界体系、神祇体系和修行方法的详细描述,展示了道教对宇宙、生命和道德的深刻理解。道教通过构建复杂的天界体系和神祇体系,为修行者提供了明确的修行目标和路径,体现了道教对超越生死、追求永恒的终极关怀。
这段文本是道教经典的一部分,详细描述了道教中的神灵、经典和修行者的传承。文本中提到的‘灵宝五符真文’和‘赤乌’等元素,都是道教中极为重要的符号和象征,它们不仅代表了道教的宗教信仰和修行目标,也反映了道教对于宇宙和生命的深刻理解。
文本中的历史人物如吴王阖闾和葛玄,他们的故事和经历展示了道教与政治、社会的紧密联系。葛玄的修行经历和成就,特别是他被太上玄一真人授予《灵宝经》的情节,强调了道教修行者通过精思和感通达到与神灵沟通的境界。
此外,文本中对于‘三宝’的解释和‘天尊老君’的描述,进一步阐释了道教的核心教义和宇宙观。天尊老君作为道的化身,传授经典给历代帝王,这不仅是对道教神灵的崇拜,也是对道教作为治国理念的一种体现。
整体而言,这段文本不仅具有丰富的宗教和文化内涵,也展示了道教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通过对这些经典和人物的描述,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道教的宇宙观、人生观和修行方法,以及它们如何影响和塑造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
这段古文描述了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创世神话和道教的神仙体系,展现了道教对宇宙起源和人类文明的理解。文中提到的老君、盘古、元始天王等神祇,象征着宇宙的创造者和万物的起源,反映了道教对宇宙生成和演化的哲学思考。
文中提到的伏羲、燧人氏、祝融、神农、黄帝等人物,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重要文化英雄,他们分别代表了人类文明的各个重要阶段,如火的发明、农业的起源、医药的发展等。这些人物不仅是神话中的角色,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象征,反映了中华民族对自身历史和文化的深刻认同。
文中提到的《灵宝经》、《三皇内经》、《道德经》等道教经典,是道教思想的重要载体。这些经典不仅包含了道教的宇宙观和修炼方法,还体现了道教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深刻理解。通过这些经典,道教试图解释宇宙的生成、万物的演化以及人类的存在意义。
文中还提到了黄帝与天真皇人的对话,以及黄帝根据《三皇内经》等经典进行的一系列文化创造,如城台、宫阙、舟车、天文、礼乐等。这些内容不仅展示了黄帝作为文化英雄的形象,还反映了道教对文化创造和社会秩序的重视。道教认为,通过遵循道的原则,人类可以创造出一个和谐有序的社会。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神话和道教经典的结合,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对宇宙、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它不仅是对古代神话的叙述,更是对道教哲学和文化观念的阐释,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