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君房(约10世纪—11世纪),北宋道士,曾任道官,主持编撰道教典籍。他以整理和传播道教文献闻名。
年代:编撰于北宋真宗年间(11世纪初)。
内容简要:《云笈七签》是道教经典丛书《道藏》的精华选编,共122卷。书中收录了道教修炼、符箓、斋醮、神仙传记等内容,系统总结了道教的教义、方术和经典文献。它是研究道教思想与实践的重要文献,被誉为“小道藏”,对后世道教发展影响深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诸家气法部-卷二-原文
◎服气精义论并序 ──天台白云撰
夫气者,道之几微也。几而动之,微而用之,乃生一焉,故混元全乎太易。
夫一者,道之冲凝也。冲而化之,凝而造之,乃生二焉。故天地分乎太极。
是以形体立焉,万物与之同禀;精神著焉,万物与之齐受。
在物之形,唯人为正;在象之精,唯人为灵。
并乾坤居三才之位,合阴阳当五行之秀,故能通玄降圣,炼质登仙,隐景入虚。
无之心至妙,得登仙之法,所学多途。
至妙之至,其归一揆,或消飞丹液,药效升腾,或斋戒存修,功成羽化。
然金石之药,候资费而难求;习学之功,弥岁年而易远。
若乃为之速效,专之剋成,与虚无合其道,与神灵合其德者,其唯气乎!
黄帝曰:食谷者知而夭,食气者神而寿,不食者不死。
真人曰:夫可久于其道者,养生也;常可与久游者,纳气也。
气全则生存,然后能养志,养志则合真,然后能久登,生气之域,可不勤之哉!
是知吸引晨霞,餐漱风露,养精源于五脏,导荣卫于百关,既祛疾以安形,复延和而享寿。
闭视听以胎息,返衰朽以童颜。
远取于天,近取于己,心闲自适,体逸无为,欣邈矣于百年,全浩然于一室,就轻举之诸术,置清虚之雅致欤!
若兼真之业,炼化之功,则伫云轺而促期,驰羽驾而憎远矣。
服气之经颇览多本,或散在诸部,或未暢其宗。
观之者,以不广致疑,习之者,以不究无效。
今故纂类篇目,详精源流,庶蟪蛄之兼济,岂龟龙之独善耳。
凡九篇如后:
△五牙论第一
夫形之所全者,本于脏腑也;神之所安者,质于精气也。
虽禀形于五神,已具其象,而体衰气耗,乃致凋败。
故须纳云牙而溉液,吸霞景以孕灵,荣卫保其纯和,容貌驻其朽谢。
加以久习成妙,积感通神,与五老而齐升,并九真而列位。
经文所载,以视津途,修学所遵,自宜详核。
服真五牙法,每以清旦,密咒曰经文不言面当宜各向其方,平坐握固,闭目,即叩齿三通,而祝中央向四维:
东方青牙,服食青牙,饮以朝华。祝毕,舌料上齿表,舐脣漱口,满而咽之三;
南方硃丹,服食硃丹,饮以丹池。祝毕,舌料下齿表,舐脣漱口,满而咽之三;
中央戊己,昂昂太山,服食精气,饮以醴泉。祝毕,舌料上玄,应取玉水,舐脣漱口,满而咽之三;
西方明石,服食明石,饮以灵液。祝毕,舌料上齿内,舐脣漱口,满而咽之三;
北方玄滋,服食玄滋,饮以玉饴。祝毕,舌料下齿内,舐脣漱口,满而咽之三;
都数毕,以鼻内气,极而徐徐放之,令五过已,上真道毕矣意调诸方,亦宜纳气,各依其数。即东方九、南方三、中央十二、西方七、北方五。
又曰:先师益中央醴泉,祝曰:
白石严严以次行,源泉涌洞以玉浆,饮之长生,寿命益长如此语以下,乖本文,应不烦耳。
此是《灵宝五符经》中法,《上清经》中别有四极云牙之法,其道密秘,不可轻言。
凡服气,皆先行五牙,以通五脏,然后依常法,乃佳。
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在形为脉,
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舌,在形为血;
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在形为肉,
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在形为皮;
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耳,在形为骨。
又:肺为五脏之华盖第一,肺居心上,对胸,有六叶,色如缟映红,肺脉出于少高左手大指之端内侧,去爪甲二分许,舀者之中;
心居肺下肝上,对鸠尾下一寸,色如缟映绛,心脉出于中冲左手中指之端,去爪甲之二分许,舀者之中肝在心下,小近后,右四叶,左三叶,色如缟映绀,肝脉出于大敦左足大指端,乃三毛之中;
脾正掩脐上,近前,横覆于胃,色如缟映黄,脾脉出于隐白左足大指端侧,去爪甲角如韭叶;
左肾、右肾,前对脐,搏著腰脊,色如缟暎紫,左为正肾,以配五脏,右为命门,男以藏精,女以系胞,肾脉出为涌泉左足心,舀者之中。
凡服五牙之气者,皆宜思入其脏,使其液宣通,各依所主,既可以週流形体,亦可以攻疗疾病。
令服青牙者,思气入肝中,见青气氲氲,青液融融分明,良久,乃见足大敦之气,循服而至,会于脉中,流散诸脉,上通于自然。
次服诸方,仍宜以丑后,澡漱冠服,入别室焚香,坐向其方,静虑澄心,注想而为之。
△服气论第二
夫气者,胎之元也,形之本也。
胎既诞矣,而元精已散;形既动矣,而本质渐弊。
是故须纳气以凝精,保气以炼形,精满而神全,形休而命延,元本既实,可以固存耳。
观夫万物,未有有气而无形者,未有有形而无气者。
摄生之子,可不专气而致柔乎!
○太清行气符
欲服气断谷,先书向王吞之,七日吞一,三七日止,合符三枚,皆烧五香左右。
凡欲服气者,皆宜先疗身疹疾,使脏腑宣通,肢体安和,纵无旧疹,亦须服药去疾饮,量体冷热,服一两剂写汤,以通泄肠胃,去其积滞。
吐泻方在后。
将息平复讫,乃清斋百日,敦洁操志,其间所食,渐去酸咸,减绝滋味,得服茯苓、蒸曝胡麻等药,预断谷为佳。
服气之始,亦不得顿绝其药食,宜日日减药,宜渐渐加气,气液流通,体藏安稳,乃可绝诸药食,乃须兼膏饵消润之药助之。
勿食坚涩、滓滞、冷滑之物。
久久自觉肠胃虚,全无复饥渴。
消息进退,以意自量,不可具于此述。
宜于春秋二时,月初三日后、八日前,取其一吉
日为始,先服太清行气符,计至其日,令吞三符讫,于静室东向,得早朝景为佳。
于东壁开一窗,令日中光正对卧,面此室之东,勿令他障隔。
以子时之后,先解发梳头数百下,便散发于后矣初服须如此,久后亦不须散发也。
烧香勿用薰陆香,东向正坐,澄心定思,叩齿导引其法具后篇。
又安坐定息,乃西首而卧本经皆云东首,然面则向西,于存息吸引,殊为不便,床须厚暖,所覆适温,自得,稍暖为佳,腰脚已下左右宜暖,其枕宜令低下,与背高下平,使头颈顺身平直,解身中衣带,令阔展,两手离身三寸,仍握固,两脚相去五六寸,且徐吐气,息令调。
然后想之东方初曜之气,共日光合丹于流晖,引此景而来至于面前,乃以鼻先拔鼻孔中毛,初以两手大指下掌按鼻左右,上下动之十数过,令通暢微引吸,而咽之久久乃不须引吸,但存气而咽之,其气自入,此便为妙。
咽之三,乃入肺中。
小开脣,徐徐吐气,入气有缓急,宜在任性调息,必不得顿引,至极则气粗,粗则致损。
又引咽之三,若气息长,加至五六咽,得七尤佳。
如此,以觉肺间大满为度,且停咽,乃闭气,存肺中之气,随两肩入臂至手握中入,存下入于胃,至两肾中,随髀至两脚心中,觉皮肉间习习如虫行为度。
讫,任微喘息少时,待喘息调,依法引导送之,觉手足润温和调暢为度诸服气方,直存入腹,不先向四肢,故致四肢送冷,五脏壅滞。
是以必须先四肢,然后入腹,即气自然流宣也。
此后不复须存在肺,直引气入大肠、小肠中,鸣转通流脐下为度,应如此,以肠中饱满乃止。
则竖两膝,急握固闭气,鼓腹九度,就鼓中仍存其气散入诸体,闭之欲极,徐徐吐之,慎勿长。
若气急,稍稍并引而吐之若觉腹中阔,此一极则止,如腹犹满急,但闭气鼓之。
讫,舒脚,以手摩面,将胸心而下数十度,并摩腹绕脐,手十数度,展脚趾向上,反偃数度,乃放手纵体,忘心遗形,良久,待气息关节调平,讫,乃起。
若有汗,以粉摩拭头面颈项。
平坐,稍动摇关节,体和如常,可起动。
其中随时消息,触类多方,既不云烦述,善以意调适之。
又服气所以必令停于肺上,入于胃至于肾者何?
肺藏气,气之本也。
诸气属于肺。
夫气通于肺,又肺者,藏之长也,为诸藏之华盖,呼吸之津源,为传送之官,治节出焉。
又魄门为五脏之使,为四藏之主,通于十二经脉,週而复始,故为五脏使也。
故令气停于肺,而后流行焉。
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六腑之大王也。
五脏六腑皆禀于胃、五味入胃,各走其家,以养五气。
是以五脏六腑之气,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故也。
肾者,生气之源,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左为正肾,右为命门,故令气致于肾,以益于其精液。
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
五气入于鼻,藏于心肺;五味入于口,藏于肠胃。
味有所藏,以五气和而生津液,气液相感,神乃自生五味,岂独其谷而五味?
气中自有其味,又兼之以药,药之五味尤胜其谷。
此虽只论肺肾,其气亦自然流通诸脏,故曰: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呼吸之间脾受其味也。
呼吸之理,乃神气之要,故太上问曰:人命在几间?
或对曰:在呼吸之间。
太上曰:善哉!可谓为道矣。
凡服气,皆取子后、午前者,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主阴也;黄昏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
人亦如是。
又:春气行于经络,夏气行于肌肉,秋气行于皮肤,冬气行于骨髓。
又:正月、二月,天气始方,地气始发,人气在肝;三月、四月,天气正方,地气正发,人气在脾;五月、六月,天气盛,地气高,人气在头;七月、八月,阴气始杀,人气在肺;九月、十月,阴气冰,地气始闭,人气在心;十一月、十二月,冰复地气合,人气在肾。
至四时之月,宜各依气之所行,兼存而为之。
凡服气,皆取天景明澄之时为好。
若恒风雨晦雾之时,皆不可引吸外气。
但入密室,闭服内气,加以诸药也。
凡服气断谷者,一旬之时,精气弱微,颜色萎黄;二旬之时,动作瞑眩,肢节怅恨,大便苦难,小便赤黄,或时下痢,前刚后溏;三旬之时,身体消瘦,重难以行已前赢弱之候,是专气初服所致。
若以诸药,不至于此也,四旬之时,颜色渐悦,心独安康;五旬之时,五脏调和,精气内养;六旬之时,体复如故,机关调暢;七旬之时,心恶喧烦,志愿高翔;八旬之时,恬淡寂寞,信明术方;九旬之时,荣华润泽,声音洪彰;十旬之时,正气皆至,其效极昌。
修之不止,年命延长。
三年之后,瘢痕灭除,颜色有光;六年髓填,肠化为?,预知存亡;经历九年,役使鬼神,玉女侍傍,脑实胁胼,不可复伤,号曰真人也。
《五灵心丹章》行之十五日,心澄心通;五年当身心俱通:
《东方长生章》:一气和大和,得一道皆太,和乃无不和,玄理同玄际。右诵九十遍,气不调,存诵之便调。
《南方不饥章》:不以意思意,亦本求无思,意而不以思,是法如是持。右诵三十遍,饥时存诵之便饱。
《中央不热章》:诸食气结气,非诸久定结,气归诸本气,随取当随泄。右诵一百二十遍,热时存诵之便凉。
《西方不寒章》:修理志离志,积修不符离,志而不修志,己业无
己知。右诵七十遍,寒时存诵之便暖。
《北方不渴章》:莫将心缘心,还莫住绝缘,心存莫存心,真则守真渊。右诵五十遍,渴时存诵之便不渴。
所主寒热等,本文如此。然放五脏之义,乃有所乖,唯渴诵北方章是。谓今为魂神不宁,诵东方章,寒诵西方章,饥诵南方章,渴诵北方章,热诵中央章,亦可以五脏行之,以义消息为之。诵既不论早晚,然以子午前为佳。诵五方数毕,即诵《大道赞》一遍:
大道无形,因物为名,乾坤万品,秀气乃成。既受新质,惟人抱灵,五行三才,秋杀春生。四九宝偈,除诵守精,修奉太和,不亏不盈。嚼之无味,嗅之无馨,察之无色,和之无声。坐卧无所,行走无程,游历太空,湛尔黄庭。动而不去,住而不宁,无营无作,无视无听。非聚非散,非离非并,非巨非细,非重非轻。非黄非白,非赤非青,道高黄老,晓朗其情。太上要章,封密金城,子得闻之,命合真星。
此《五灵章》既可通五脏气,每宜通诵之,仍各存藏位。其文有苦、寒、热、饥、渴者,始可别诵章尔。当面向其方坐,闭目澄神,闭口心诵,仍动舌触料口中,令津液生,微微引气而咽之,各入其藏中。此法专行,应至虚惙,兼以符水,药味,则不致赢顿矣。
服六戊气法:气旦先从甲子旬起,向辰地,舌料上下齿,取津液,週旋三至而一咽,止。次向寅,次向子,次向戌,次向申,次向午。又法起甲子日,匝一旬,恒向戊辰咽气,甲戌日则向戊寅,馀旬依为之。此六戊法,亦是一家之义。以戊气入于脾,为仓廪之本,故也。此真不饥,若通益诸体,则不逮馀法矣。
服三五七九气法:徐徐以鼻微引气,内之三,以口吐死气,久久便三气;次后引五气,以口一吐死气,久久便五气;次引七气,以口一吐死气,久久便七气;次引九气,以口一吐死气,久久便九气。因三五七九而并引之,以鼻二十四气内之,以口一吐死气,久久便二十四气。咽逆报之法,因从九数下到三,复顺引之咽,可九九八十一咽气,而一吐之以为节也。此法以入气多,吐气少为妙。若不作此限,数渐增入,则意于常数之耳。死气者,是四时五行休死之气,存而吐之。自馀节度,仍依常法。
养五脏五行气法:春以六丙之日,时加已,食气百二十致于心,令心胜肺,无令肺伤肝,此养肝之气也;夏以六戊之日,时加未,食气百二十以助脾,令脾胜肾,则肾不伤于心也;季夏以六庚之日,时加申,食气百二十以助肺,令肺胜肝,则肝不伤于脾也;秋以六壬之日,时加亥,食气百二十以助肾,令肾胜心,则心不伤于肺也;冬以六甲之日,时加寅,食气百二十以助肝,令肝胜脾,则脾不伤于肾也。
右此法是五行食气之要,明时各有九,凡一千八十,食气各以养藏,週而复始,不得相刻,精心为之此法是一家之义,所在五脏事,事具在五牙论中。
△导引论第三
夫肢体关节,本资于动用,经脉荣卫,实理于宣通,今既闲居,乃无运役事,须导引以致和暢,户枢不蠹,其义信然。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週其性命也。脉经者,所以行血气也。故荣气者,所以通津血、强筋骨、利关窍也;卫气者,所以温肌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也。又:浮气之循于经者,为卫气;其精气之行于经者,为荣气。阴阳相随,内外相贯,如环之无端也。又:头者,精明之腑;背者,胸之腑;腰者,肾之腑;膝者,?之腑;髓者,骨之腑。又:诸骨皆属于目,诸髓皆属于脑,诸?皆属于节,诸血皆属于心,诸气者皆属于肺。此四肢八环之朝夕也。是知五劳之损,动静所为,五禽之导,摇动其关,然人之形体,上下相承;气之源流,升降有叙。比日见诸导引文,多无次第,今所法者,实有宗旨。其五体平和者,依常数为之;若一处有所偏疾者,则于其处加数用力行之。
凡导引,当以丑后、卯前,天气清和日为之。先解发,散梳四际,上达顶,三百六十五过,散发于后,或宽作髻亦得。烧香,面向东,平坐握固,闭目思神,叩齿三百六十过,乃纵体平气,依次为之。先闭气,以两手五指交叉,反掌向前,极引臂,拒托之良久,即举手反掌向上极臂,即低左手,力举右肘,令左肘臂按著后项,左手向下力牵之,仍亚向左,开右腋努胁为之,低右举左亦如之,即低手钩项,举两肘,偃胸,仰头向后,令头与手前后竞力为之,即低手钩项,摆肘綟身,向左向右,即放手两膝上,微吐气通息,又从初为之三度云云。
△符水论第四
夫符文者,云篆明章,神灵之书字也。书有所象,故神气存焉,文字显焉。有所生,故服用硃焉,夫水者,气之津,潜阳之润也。有形之类,莫不资焉,故水为气母,水洁则气清;气为形本,气和则形泰。虽身之荣卫自有内液,而腹之脏腑亦假外滋。即可以通肠胃,为益津气,又可以导符灵,助祝术。今撰诸符水之法,以备所用,可按而为之焉。符在本经。
△服药论第五
夫五脏通荣卫之气,六腑资水谷之味。今既服气,则脏气之有馀,又既绝谷,则腑味之不足。《素问》曰: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故须诸药以代于谷,使气味兼致脏腑而全也。清阳为天,浊阴为地;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实六腑;清阳为气,浊阴为味
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食气,形食味。
气为阳,味为阴。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和气以通之,味以实之,通之则不惫,实之则不羸矣。
今以草木之药,性味于脏腑所宜,为安脏丸、理气膏。
其先无病疹,脏腑平和者,可常服此丸、膏,并茯苓、巨胜等丹服之药;
若脏有疾者,则以所宜者增损之服;
如先有痼疾,及别得馀患者,当别医攻疗,则非此之所愈也。
其上清方药,各依本经,禀受者自宜遵服。
安和脏腑丸方:
茯苓桂心甘草炙,已上各一两人参柏子仁薯蓣麦门冬去心,已上各二两天门冬四两
右捣筛为散,白蜜和为丸,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三十丸,日再服,以药饮下之,松叶、枸杞等诸药可为饮也。
滋润气液膏方:
天门冬煎五升黄精煎五升地黄煎五升术煎五升,已上煎,各煎讫,相和著茯苓二两桂心二两薯蓣五两泽泻五两甘草三两,炙
右并捣,以密绢筛令极细,内诸煎中;
又内熟巨胜、杏仁屑三升,白蜜二升,搅令稠,重汤煮,搅勿令住手,令如膏便调强为佳,冷凝捣数千杵,密器贮固之。
少出充服,每早晨以一丸如李核大,含消咽之,日再三。
此药宜八月、九月合,至三月已来服之。
若三月、二月中更煮一度,令稠硬,则经夏不复坏。
△慎忌论第六
夫气之为理也,纳而难固,吐而易竭。
难固须保而使全,易竭须惜而勿泄。
真人曰:学道常如忆朝餐,未有不得之者;
惜气常如惜面,未有不全之者。
又曰:若使惜气常如一身之先急,吾少见于枯悴矣。
其于交接言笑,务宜省约;
运动呼叫,特须调缓;
触类爱慎,方免所损矣。
夫人之为性也,与天地合体,阴阳混气,皮肤骨体,脏腑荣卫,呼吸进退,寒暑变异,莫不均乎二仪。
应乎五行也。
是知天地否泰,阴阳乱焉;
脏腑不调,经脉之候病焉。
因外所中者,百病起于风也;
因内所致者,百病生于气也。
故曰:恬憺虚寂,真气居之,精神内守,病从何来?
信哉是言!
故须知形神之性,而全之;
辨内外之疾,畏而慎之。
《素问》曰:天有宿度,地有经水,人有经脉。
天地和则经水安静,寒则经水凝冱,暑则经水沸溢,卒风暴起,则经水波涌而陇起,或虚邪因而入客,亦由水之得风也。
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扬;
天寒日阴,则人血凝冱而卫气沉。
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冱而不能流,温则喜而去之。
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意治,从之则阳气固,贼邪不能容,此因时之孕也。
月始生,则人血气始精,卫气始行;
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
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
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者也。
若此时犯冒虚邪,则以身之虚,而逢天之虚,两虚相感,其起至骨,入则伤五脏,故曰天忌不可不知也。
八正者,所以候八风虚邪以时至者也。
八正之虚邪,避之如矢射,慎勿犯之。
假令冬至之日,风从南来,为贼伤也。
谓从虚之乡来,乃能病人也。
他节仿此。
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阳气隆,日西阳气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
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立伤骨久行伤?久坐伤肉,是谓五劳所伤也。
忧愁思虑则伤心,形寒饮冷则伤肺,恚怒气逆、上而不下则伤肝,饮食劳倦则伤脾,久坐湿地,强力入水则伤肾。
人有五气:喜、怒、忧、悲、恐也。
怒则气上,喜即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即气聚,热则气泄,忧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喜怒不节,寒暑过度,气乃不固五。
味所入:苦入心,辛入肺,酸入肝,甘入脾,咸入肾。
阴之生,本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则肝气以津,肺气乃绝;
味过于?醎,则骨气劳,短肌,气折;
味过于苦,则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卫;
味过于甘,则脾气濡,骨气乃厚;
味过于辛,则?脉沮弛,精神乃央。
是故谨和五味,则骨正?柔,气血以流,凑理以密。
如是则气骨以精,谨道如法,长天有命。
多食咸,则脉凝冱而变色;
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
多食辛,则?急而爪枯;
多食酸,则肉胝?刍而脣揭;
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
此五味之所伤也。
此论饮食之五味而药性亦有五味,服饵丸散,特宜慎之。
服气之人,不宜食辛味,何者?
辛走气,气病无食辛也。
△五脏论第七
夫生之成形也,必资之于五脏,形或有废,而脏不可阙;
神之为性也,必禀于五脏,性或有异,而气不可亏。
是天有五星,进退成其经纬;
地有五岳,静镇安其方位;
气有五行,混化弘其埏埴:人有五脏,生养处其精神。
故乃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
志通内连骨体,而成身形矣。
又:心者,生之本,神之处也;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处也;
脾者,仓廪之本,荣之处也;
肾者,封藏之本,精之处也。
至于九窍施为,四肢动用,骨肉坚实,经脉宣行,莫不禀源于五脏,分流于百体,顺寒暑以延和,保精气而享寿。
且心为诸脏之主,主明则运用宣通,有心之子,安可不悟其神之理邪?
脏有要害,不可不察。
肝生于左,肺生于右,心部于表,肾位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
心为之汗,肺为之涕,肝为之泪,脾为之涎,肾为之唾,是谓五液。
心为噫,肺为咳,肝为语,脾为笑,肾为嚏。
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
五脏各
有所合:心之合于脉也,其荣色也;肺之合于皮也,其荣毛也;肝之合于筋也,其荣爪也;脾之合于肉也,其荣脣也;肾之合于骨也,其荣发也。
五脏各有腑,脏为阳,腑为阴。五脏者,藏精神而不泄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受水谷而不留,故实而不能满。
则小肠为心之腑,大肠为肺之腑,胆为肝之腑,胃为脾之腑,膀胱为肾之腑。
六腑者,各有其应:小肠者,脉其应也;大肠者,皮其应也;胆者,筋其应也;胃者,肉其应也;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也。
十二脏之相使者: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肺者,相传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忠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胸中,上焦之门户也;脾胃者,仓廪之官也,五味出焉;大肠者,传导之官也,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也,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也,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也,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郡之官也,津液藏焉,化气则能出焉。
凡此十二官,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和,以此养生则寿,没世不殆;主暗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殆也。
△服气疗病论第八
夫气之为功也,广矣妙矣。故天气下降,则寒暑有四时之变;地气上腾,则风云有八方之异。兼二仪而为一体者,总形气于其人。是能存之为家,则神灵俨然;用之于禁,则功效著矣。况以我之心,使我之气,适我之体,攻我之疾,何往而不愈焉。
习服闲居,则易为存,使诸有疾痛,皆可按而疗之。
凡欲疗疾,皆可以日出后,天气和静,面向日,在室中亦向日,存为之,平坐,瞑目,握固,叩齿九通,存日赤晖紫芒,乃长引吸而咽之,存入所患之脏腑。若非脏腑之疾,是谓肢体筋骨者,亦宜先存入所主之脏也。
闭极又引,凡得九咽,觉其脏中有气,乃存其气攻于所苦之处。闭极,微微吐气,其息稍定,更咽而攻之,觉疾处温暖出汗出为佳。
若在四肢,应可导引者,则先导引其处,已后攻之,纵是体上亦宜按念,令其气通。
若在头中,当散发,梳头皮数百下,左右摇头数十过,乃吸气,讫,以两手指于项上急攀之,以头向上力拒之,仍存气向上入脑,于顶发诸孔冲出散去,一极讫,放手通气,更为之,以觉头颈汗出,痛处宽暢为候。
若病在脏腑者,仰卧吸引,存入其处,得五六咽,则一度闭息攻之,皆以意消息其病,或久来痼疾,并有症塊坚积者,则非气之所能愈,终亦觉积宽平也。
兼药同疗亦无所妨,乃于药性易效尔。虽用气攻病,虽攻其处肤腠散出,然兼依《明堂图》,取其所疗之穴,而相引去之佳。
既知其穴,宜依十二月,各用其律管,急按穴上,相而出之。则心存有所主,气行有的适矣。
黄锺十一月律也,管长九寸,空中,围九分,诸管并同;大吕十二月律也,管长八寸;太簇正月律也,管长七寸强;夹锺二月律也,管长七寸强;姑洗三月律也,管长七寸强;仲吕四月律也,管长六寸强;蕤宾五月律也,管长六寸强;林锺六月律也,管长六寸强;夷则七月律也,管长五寸强;南吕八月律也,管长五寸强;无射九月律也,管长四寸强;应锺十月律也,管长四寸强。皆取山阳之竹孔圆者,其节生枝不堪用。
手臂不援,虽云手臂诸有疾处,亦可为之。先以一手,徐徐按摩所疾之处,良久毕,乃瞑目内视,视见五脏,咽液三过,叩齿三通,正心微祝曰:
太上四玄,五华六庭,三魂七魄,天关地精,神符荣卫,天胎上明,四肢百神,九节万灵,受箓玉晨,刊书玉城,玉女待身,玉童护命,永齐二景,飞仙上清,长与日月,年俱后倾,超腾升仙,得整太平。
流风结疴,注鬼五飞,魍魉冢讼,二气徘徊,陵我四肢,干我盛衰,太山天丁,龙虎耀威,斩鬼不祥,凶邪即摧,考注匿讼,百毒隐非,使我复常,日月同晖,考注见犯,北辰收摧,如有干试,干明上威。
常以生气时,咽液二七过,按体所痛处,向王而祝曰:
左玄右玄,二神合真,左黄右黄,六华相当。风气恶疾,伏匿四方,玉液流泽,上下宣通。内遣水火,外辟不祥,长生飞仙,身常休强。
毕,又咽液二七过,又当急按所痛处三十一过。常如此,则无疾也。
△病候论第九
夫生之为命也,资乎形神;气之所和也,本乎脏腑。形神贞颐,则生全而享寿;脏腑清休,则气泰而无病。
然且禀精结胎之初,各因四时之异;诞形立性之本,罕备五常之节。故躁扰多端,嗜欲增结,或积疴于受生之始,或致疾于役身之时。
是故喜怒忧伤,自内而作疾也;寒暑饮食,自外而成病也。强壮之岁,唯知犯触;衰谢之年,又乖修养。
阴阳互升,形气相违,诸疹既生,厥后多状,况乎服气者,谷肴已断,形体渐羸,精气未全,神魂不暢,或旧疹因之以发动,新兆致之以虚邪,须知所由,宜详所疗。
今粗具可辨之状,以代问医,则其气攻之术,希同勿药。
虚实之形,其何以生?自气血以并,阴阳相倾,气乱于卫,血流于经,血气离居,一实一虚。
血并于阴,气并于阳,故为惊狂;血并于阳,气并于阴,乃为炅中;血并于上,气并于下,烦惋善怒;血并于下,气并于上,乱而善忘。
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内寒,阴盛则外热。
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遂,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
生。气有馀则腹胀邅泄,不厥。天之邪气,感则害五脏也;水谷之寒温,感则害六腑也;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也。
又: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阳道实,阴道虚,故犯贼风虚邪者,易受之;饮食不节、起阳不时者,阳受之,则入六腑;阴受之,则入五脏。
入六腑则身热不卧,上为喘呼;入五脏则填满闭塞,下为邅泄,久为肠癖。
故喉主天气,咽主地气,阳受风气,阴受湿气。
阴气从足上行至头,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阳气从手上行至头,而下行至足。
故曰:阳病者,上行极而下行;阴病者,下行极而上行。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头者,精明之腑,头惫视深,精则夺矣;背者,胸之腑也,背曲肩随,胸将坏矣;腰者,肾之腑也,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膝者,筋之腑也,屈伸不得则偻附,筋将惫矣;髓者,骨之腑也,不能久立,行则掉忄栗,骨将备矣。
肺热病者,右颊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肝热病者,左颊赤;脾热病者,鼻赤;肾热病者,颐赤。
病虽未发,见其色者,所宜疗之。故曰:疗未病之病。
肺热病者,色白而毛槁;心热病者,色赤而络脉溢;肝热病者,色苍而密枯;脾热病者,色黄而肉濡;肾热病者色,黑而齿枯。
肝主春,足厥阴,少阳主治,其日甲乙,肝苦逆,急食咸以缓之。又曰:肝病欲散,急食苦以泻之,禁当风,肝恶风也。
心主夏,手少阴,太阳主治,其日丙丁;心苦缓,急食咸以收之。又曰:心病欲濡,急食咸以濡之,用酸补之,甘泻之,禁温衣热食,心恶热也。
脾主长夏,足太阴,阳明主治,其日戊己;脾苦湿,急食苦以渗之。又曰:脾病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补之,辛泻之;禁湿食、饱食、湿地、濡衣,脾恶湿也。
肺主秋,手太阴、阳明主治,其日庚辛;肺苦气上逆,急食咸以泄之。又曰:肺病欲收,急食甘以收之,咸泻之;禁寒衣饮冷。肺恶寒也。
肾主冬,足少阴、太阳主治,其日壬癸;肾苦渗,急食辛以润之,腠理致液气通。又曰:肾病欲急食苦以坚之,用辛补之,酸泻之;淬暖,无热食温衣,肾恶渗之,辛走气,气病无食辛;甘走肉,肉病无食甘;咸走血,血病无食咸;酸走筋,筋病无食酸,是谓五禁,勿多食也。
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尻、阴、股、膝、旐、胻、足背痛,虚则少气不能报自,耳聋、嗌乾矣。
心病者,胸中痛,胁肢满,肋下痛,膺、背、肩胛间、两臂内痛,虚则胸腹大,胁下与腰相引而痛。
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入小腹,令人喜怒,虚则恐,如人将捕之,气逆则头痛、耳聋、颊肿。
脾病者,身重,肌肉萎,足不收,行喜挈脚下痛,虚则腹胀肠鸣,泄食不化。
肾病者,肠大体重,喘咳,汗出恶风,虚则胸中痛也。
肺风之状,多汗恶风,时欲咳嗽喘气,昼日善,暮则甚,诊在眉上,其色白。
心风之状,恶风,焦绝,喜怒,诊在口,其色赤。
肝风之状,恶风,喜悲,微苍、嗌乾,喜怒,诊在目下,其色青。
脾风之状,多汗恶风,身体怠堕,四肢不通,微黄,不嗜食。诊在鼻上,其色黄。
胃风之状,多汗恶风,食饮不下,隔塞不通,腹善满,失衣则胀,食寒则泄,诊在形,瘦而腹大。
首风之状,其头痛,面多汗,恶风,先当风一日病,其头痛不可出,至其风止,则小愈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诸家气法部-卷二-译文
◎服气精义论并序 ──天台白云撰
气是道的微妙表现。微妙而能引发变化,微小而能发挥作用,由此产生了一,所以混元完全体现在太易之中。
一是道的凝聚和冲和。冲和而能化生,凝聚而能创造,由此产生了二。所以天地从太极中分离出来。
因此,形体得以确立,万物与之共同禀受;精神得以显现,万物与之共同感受。
在物的形态中,只有人是端正的;在象的精微中,只有人是灵明的。
人与乾坤并列于三才之位,与阴阳相合于五行之秀,因此能够通达玄妙,降服圣贤,炼化形体,登仙入虚。
无心的境界最为玄妙,得登仙之法,学习的途径多种多样。
玄妙至极,最终归于一致,或通过消融飞升的丹液,药效升腾,或通过斋戒修行,功成羽化。
然而,金石之药需要耗费大量资源且难以求得;修习之功需要多年积累且容易远离。
如果想要快速见效,专心致志,与虚无之道相合,与神灵之德相合,唯有气能做到!
黄帝说:吃谷物的人聪明但短命,吃气的人神妙而长寿,不吃东西的人不死。
真人说:能够长久坚持其道的人,是养生的人;能够长久游历的人,是纳气的人。
气全则生存,然后能养志,养志则合真,然后能长久登仙,进入生气的领域,怎能不勤勉呢!
因此,吸引晨霞,餐漱风露,养精源于五脏,导荣卫于百关,既能祛病安形,又能延年益寿。
闭视听以胎息,返衰朽以童颜。
远取于天,近取于己,心闲自适,体逸无为,欣邈矣于百年,全浩然于一室,就轻举之诸术,置清虚之雅致欤!
如果兼修真业,炼化之功,则伫云轺而促期,驰羽驾而憎远矣。
服气之经颇览多本,或散在诸部,或未暢其宗。
观之者,以不广致疑,习之者,以不究无效。
今故纂类篇目,详精源流,庶蟪蛄之兼济,岂龟龙之独善耳。
凡九篇如后:
△五牙论第一
形体的完整,源于脏腑;精神的安宁,源于精气。
虽然形体禀受于五神,已经具备其象,但体衰气耗,最终导致凋败。
因此,需要纳云牙而溉液,吸霞景以孕灵,荣卫保其纯和,容貌驻其朽谢。
加上久习成妙,积感通神,与五老而齐升,并九真而列位。
经文所载,以视津途,修学所遵,自宜详核。
服真五牙法,每以清旦,密咒曰经文不言面当宜各向其方,平坐握固,闭目,即叩齿三通,而祝中央向四维:
东方青牙,服食青牙,饮以朝华。祝毕,舌料上齿表,舐脣漱口,满而咽之三;
南方硃丹,服食硃丹,饮以丹池。祝毕,舌料下齿表,舐脣漱口,满而咽之三;
中央戊己,昂昂太山,服食精气,饮以醴泉。祝毕,舌料上玄,应取玉水,舐脣漱口,满而咽之三;
西方明石,服食明石,饮以灵液。祝毕,舌料上齿内,舐脣漱口,满而咽之三;
北方玄滋,服食玄滋,饮以玉饴。祝毕,舌料下齿内,舐脣漱口,满而咽之三;
都数毕,以鼻内气,极而徐徐放之,令五过已,上真道毕矣意调诸方,亦宜纳气,各依其数。即东方九、南方三、中央十二、西方七、北方五。
又曰:先师益中央醴泉,祝曰:
白石严严以次行,源泉涌洞以玉浆,饮之长生,寿命益长如此语以下,乖本文,应不烦耳。
此是《灵宝五符经》中法,《上清经》中别有四极云牙之法,其道密秘,不可轻言。
凡服气,皆先行五牙,以通五脏,然后依常法,乃佳。
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在形为脉,
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舌,在形为血;
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在形为肉,
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在形为皮;
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耳,在形为骨。
又:肺为五脏之华盖第一,肺居心上,对胸,有六叶,色如缟映红,肺脉出于少高左手大指之端内侧,去爪甲二分许,舀者之中;
心居肺下肝上,对鸠尾下一寸,色如缟映绛,心脉出于中冲左手中指之端,去爪甲之二分许,舀者之中肝在心下,小近后,右四叶,左三叶,色如缟映绀,肝脉出于大敦左足大指端,乃三毛之中;
脾正掩脐上,近前,横覆于胃,色如缟映黄,脾脉出于隐白左足大指端侧,去爪甲角如韭叶;
左肾、右肾,前对脐,搏著腰脊,色如缟暎紫,左为正肾,以配五脏,右为命门,男以藏精,女以系胞,肾脉出为涌泉左足心,舀者之中。
凡服五牙之气者,皆宜思入其脏,使其液宣通,各依所主,既可以週流形体,亦可以攻疗疾病。
令服青牙者,思气入肝中,见青气氲氲,青液融融分明,良久,乃见足大敦之气,循服而至,会于脉中,流散诸脉,上通于自然。
次服诸方,仍宜以丑后,澡漱冠服,入别室焚香,坐向其方,静虑澄心,注想而为之。
△服气论第二
气是胎的元始,形的根本。
胎既诞生,元精已散;形既运动,本质渐弊。
因此,需要纳气以凝精,保气以炼形,精满而神全,形休而命延,元本既实,可以固存耳。
观察万物,未有有气而无形者,未有有形而无气者。
摄生之人,怎能不专气而致柔呢!
○太清行气符
欲服气断谷,先书向王吞之,七日吞一,三七日止,合符三枚,皆烧五香左右。
凡欲服气者,皆宜先疗身疹疾,使脏腑宣通,肢体安和,纵无旧疹,亦须服药去疾饮,量体冷热,服一两剂写汤,以通泄肠胃,去其积滞。
吐泻方在后。
将息平复讫,乃清斋百日,敦洁操志,其间所食,渐去酸咸,减绝滋味,得服茯苓、蒸曝胡麻等药,预断谷为佳。
服气之始,亦不得顿绝其药食,宜日日减药,宜渐渐加气,气液流通,体藏安稳,乃可绝诸药食,乃须兼膏饵消润之药助之。
勿食坚涩、滓滞、冷滑之物。
久久自觉肠胃虚,全无复饥渴。
消息进退,以意自量,不可具于此述。
宜于春秋二时,月初三日后、八日前,取其一吉
从某一天开始,先服用太清行气符,计算到那一天,吞下三符后,在静室面向东方,最好是在早晨。
在东墙上开一扇窗,让正午的阳光直射到床上,面向房间的东面,不要让其他东西遮挡。
在子时之后,先解开头发梳头几百下,然后散开头发在后面,刚开始服用时需要这样做,久了之后就不需要散发了。
烧香时不要用薰陆香,面向东方正坐,静心定思,叩齿导引的方法在后面有详细说明。
然后安静地坐着,调整呼吸,面向西方躺下,虽然经典上说面向东方,但面向西方在存息吸引时更为不便,床要厚暖,盖的被子要适中,稍微暖和一些更好,腰脚以下左右要保暖,枕头要低一些,与背部平齐,使头颈与身体平直,解开身上的衣带,使其宽松,两手离身体三寸,仍然握紧,两脚相距五六寸,慢慢吐气,调整呼吸。
然后想象东方初升的阳气,与日光合为一体,引这景象来到面前,先用鼻子拔掉鼻孔中的毛,开始用两手大拇指按住鼻子左右,上下移动十几次,使其通畅,微微吸气,然后咽下,久了之后就不需要引吸,只要存气咽下,气自然进入,这就是妙处。
咽下三次,气就进入肺中。
微微张开嘴唇,慢慢吐气,吸气有快有慢,应该随意调整呼吸,不能突然吸气,到极点时气会粗,粗气会损伤身体。
再引咽三次,如果气息长,可以增加到五六次,七次最好。
这样,直到感觉肺中充满为止,然后停止咽气,闭气,存肺中的气,随两肩进入手臂到手掌中,再存下进入胃,到两肾中,随大腿到两脚心中,感觉皮肉间像有虫子在爬行为止。
完成后,稍微喘息一会儿,等呼吸调整好,按照方法引导气,感觉手脚湿润温暖调和为止。各种服气方法,直接存入腹部,不先向四肢,所以导致四肢发冷,五脏堵塞。
因此必须先向四肢,然后进入腹部,气自然流通。
之后不需要再存在肺中,直接引气进入大肠、小肠中,鸣转通流到脐下为止,应该这样,直到肠中充满为止。
然后竖起两膝,紧握拳头闭气,鼓腹九次,鼓腹时仍然存气散入全身,闭气到极点,慢慢吐气,千万不要长。
如果气急,稍微并引而吐气,如果感觉腹中宽阔,这一次就停止,如果腹中仍然满急,只要闭气鼓腹。
完成后,舒展脚,用手按摩面部,从胸心向下数十次,并按摩腹部绕脐,手十几次,伸展脚趾向上,反仰几次,然后放手放松身体,忘记心思,放下形体,良久,等气息关节调和,完成后,才起来。
如果有汗,用粉擦拭头面颈项。
平坐,稍微活动关节,身体和平时一样,可以起来活动。
其中随时调整,触类多方,不再详细叙述,善于用意念调适。
又服气为什么一定要停在肺上,进入胃再到肾呢?
肺藏气,是气的根本。
所有的气都属于肺。
气通于肺,肺又是五脏之长,是五脏的华盖,呼吸的源泉,是传送的官,治节出焉。
魄门是五脏的使者,是四脏的主宰,通于十二经脉,循环往复,所以是五脏的使者。
所以让气停在肺,然后流行。
胃是五脏六腑的海,水谷都进入胃,是六腑的大王。
五脏六腑都依赖于胃,五味进入胃,各自走向自己的家,以养五气。
所以五脏六腑的气,都出于胃,变见于气口。
肾是生气的源泉,五脏六腑的根本,十二经脉的根,左为正肾,右为命门,所以让气到达肾,以益于其精液。
天以五气养人,地以五味养人。
五气进入鼻子,藏在心肺;五味进入口,藏在肠胃。
味有所藏,以五气和而生津液,气液相感,神乃自生五味,岂独其谷而五味?
气中自有其味,又兼之以药,药之五味尤胜其谷。
这虽然只论肺肾,其气也自然流通诸脏,所以说: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呼吸之间脾受其味。
呼吸的道理,是神气的要点,所以太上问:人命在几间?
有人回答说:在呼吸之间。
太上说:善哉!可以说是道了。
凡是服气,都取子时后、午时前,鸡鸣到平旦,是天的阴,阴中的阳;平旦到日中,是天的阳,阳中的阳;日中到黄昏,是天的阳,阳中主阴;黄昏到鸡鸣,是天的阴,阴中的阴。
人也是这样。
又:春气行于经络,夏气行于肌肉,秋气行于皮肤,冬气行于骨髓。
又:正月、二月,天气开始方,地气开始发,人气在肝;三月、四月,天气正方,地气正发,人气在脾;五月、六月,天气盛,地气高,人气在头;七月、八月,阴气开始杀,人气在肺;九月、十月,阴气冰,地气开始闭,人气在心;十一月、十二月,冰复地气合,人气在肾。
到四时的月份,应该各依气之所行,兼存而为之。
凡是服气,都取天景明澄的时候为好。
如果经常风雨晦雾的时候,都不能引吸外气。
只要进入密室,闭服内气,加上各种药物。
凡是服气断谷的人,一旬的时候,精气弱微,颜色萎黄;二旬的时候,动作瞑眩,肢节怅恨,大便苦难,小便赤黄,或时下痢,前刚后溏;三旬的时候,身体消瘦,重难以行,以前赢弱的症状,是专气初服所致。
如果用各种药物,不至于这样,四旬的时候,颜色渐渐悦,心独安康;五旬的时候,五脏调和,精气内养;六旬的时候,体复如故,机关调暢;七旬的时候,心恶喧烦,志愿高翔;八旬的时候,恬淡寂寞,信明术方;九旬的时候,荣华润泽,声音洪彰;十旬的时候,正气皆至,其效极昌。
修之不止,年命延长。
三年之后,瘢痕灭除,颜色有光;六年髓填,肠化为?,预知存亡;经历九年,役使鬼神,玉女侍傍,脑实胁胼,不可复伤,号曰真人。
《五灵心丹章》行之十五日,心澄心通;五年当身心俱通:
《东方长生章》:一气和大和,得一道皆太,和乃无不和,玄理同玄际。右诵九十遍,气不调,存诵之便调。
《南方不饥章》:不以意思意,亦本求无思,意而不以思,是法如是持。右诵三十遍,饥时存诵之便饱。
《中央不热章》:诸食气结气,非诸久定结,气归诸本气,随取当随泄。右诵一百二十遍,热时存诵之便凉。
《西方不寒章》:修理志离志,积修不符离,志而不修志,己业无
已经知道。右边诵读七十遍,寒冷时存想诵读就会感到温暖。
《北方不渴章》:不要将心缘心,也不要停留在绝缘,心存不要存心,真则守真渊。右边诵读五十遍,口渴时存想诵读就不会感到口渴。
所主寒热等,本文如此。然而放五脏之义,乃有所乖,唯渴诵北方章是。谓今为魂神不宁,诵东方章,寒诵西方章,饥诵南方章,渴诵北方章,热诵中央章,亦可以五脏行之,以义消息为之。诵既不论早晚,然以子午前为佳。诵五方数毕,即诵《大道赞》一遍:
大道无形,因物为名,乾坤万品,秀气乃成。既受新质,惟人抱灵,五行三才,秋杀春生。四九宝偈,除诵守精,修奉太和,不亏不盈。嚼之无味,嗅之无馨,察之无色,和之无声。坐卧无所,行走无程,游历太空,湛尔黄庭。动而不去,住而不宁,无营无作,无视无听。非聚非散,非离非并,非巨非细,非重非轻。非黄非白,非赤非青,道高黄老,晓朗其情。太上要章,封密金城,子得闻之,命合真星。
此《五灵章》既可通五脏气,每宜通诵之,仍各存藏位。其文有苦、寒、热、饥、渴者,始可别诵章尔。当面向其方坐,闭目澄神,闭口心诵,仍动舌触料口中,令津液生,微微引气而咽之,各入其藏中。此法专行,应至虚惙,兼以符水,药味,则不致赢顿矣。
服六戊气法:气旦先从甲子旬起,向辰地,舌料上下齿,取津液,週旋三至而一咽,止。次向寅,次向子,次向戌,次向申,次向午。又法起甲子日,匝一旬,恒向戊辰咽气,甲戌日则向戊寅,馀旬依为之。此六戊法,亦是一家之义。以戊气入于脾,为仓廪之本,故也。此真不饥,若通益诸体,则不逮馀法矣。
服三五七九气法:徐徐以鼻微引气,内之三,以口吐死气,久久便三气;次后引五气,以口一吐死气,久久便五气;次引七气,以口一吐死气,久久便七气;次引九气,以口一吐死气,久久便九气。因三五七九而并引之,以鼻二十四气内之,以口一吐死气,久久便二十四气。咽逆报之法,因从九数下到三,复顺引之咽,可九九八十一咽气,而一吐之以为节也。此法以入气多,吐气少为妙。若不作此限,数渐增入,则意于常数之耳。死气者,是四时五行休死之气,存而吐之。自馀节度,仍依常法。
养五脏五行气法:春以六丙之日,时加已,食气百二十致于心,令心胜肺,无令肺伤肝,此养肝之气也;夏以六戊之日,时加未,食气百二十以助脾,令脾胜肾,则肾不伤于心也;季夏以六庚之日,时加申,食气百二十以助肺,令肺胜肝,则肝不伤于脾也;秋以六壬之日,时加亥,食气百二十以助肾,令肾胜心,则心不伤于肺也;冬以六甲之日,时加寅,食气百二十以助肝,令肝胜脾,则脾不伤于肾也。
右此法是五行食气之要,明时各有九,凡一千八十,食气各以养藏,週而复始,不得相刻,精心为之此法是一家之义,所在五脏事,事具在五牙论中。
△导引论第三
夫肢体关节,本资于动用,经脉荣卫,实理于宣通,今既闲居,乃无运役事,须导引以致和暢,户枢不蠹,其义信然。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週其性命也。脉经者,所以行血气也。故荣气者,所以通津血、强筋骨、利关窍也;卫气者,所以温肌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也。又:浮气之循于经者,为卫气;其精气之行于经者,为荣气。阴阳相随,内外相贯,如环之无端也。又:头者,精明之腑;背者,胸之腑;腰者,肾之腑;膝者,?之腑;髓者,骨之腑。又:诸骨皆属于目,诸髓皆属于脑,诸?皆属于节,诸血皆属于心,诸气者皆属于肺。此四肢八环之朝夕也。是知五劳之损,动静所为,五禽之导,摇动其关,然人之形体,上下相承;气之源流,升降有叙。比日见诸导引文,多无次第,今所法者,实有宗旨。其五体平和者,依常数为之;若一处有所偏疾者,则于其处加数用力行之。
凡导引,当以丑后、卯前,天气清和日为之。先解发,散梳四际,上达顶,三百六十五过,散发于后,或宽作髻亦得。烧香,面向东,平坐握固,闭目思神,叩齿三百六十过,乃纵体平气,依次为之。先闭气,以两手五指交叉,反掌向前,极引臂,拒托之良久,即举手反掌向上极臂,即低左手,力举右肘,令左肘臂按著后项,左手向下力牵之,仍亚向左,开右腋努胁为之,低右举左亦如之,即低手钩项,举两肘,偃胸,仰头向后,令头与手前后竞力为之,即低手钩项,摆肘綟身,向左向右,即放手两膝上,微吐气通息,又从初为之三度云云。
△符水论第四
夫符文者,云篆明章,神灵之书字也。书有所象,故神气存焉,文字显焉。有所生,故服用硃焉,夫水者,气之津,潜阳之润也。有形之类,莫不资焉,故水为气母,水洁则气清;气为形本,气和则形泰。虽身之荣卫自有内液,而腹之脏腑亦假外滋。即可以通肠胃,为益津气,又可以导符灵,助祝术。今撰诸符水之法,以备所用,可按而为之焉。符在本经。
△服药论第五
夫五脏通荣卫之气,六腑资水谷之味。今既服气,则脏气之有馀,又既绝谷,则腑味之不足。《素问》曰: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故须诸药以代于谷,使气味兼致脏腑而全也。清阳为天,浊阴为地;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实六腑;清阳为气,浊阴为味
味道归于形体,形体归于气,气归于精,精依赖于气,形体依赖于味道。
气属于阳,味道属于阴。
阴气过盛则阳气受损,阳气过盛则阴气受损,通过调和气来疏通,通过味道来充实,疏通则不会疲惫,充实则不会虚弱。
现在使用草木药物,根据脏腑的适宜性味,制成安脏丸、理气膏。
如果之前没有疾病,脏腑平和的人,可以经常服用这些丸、膏,以及茯苓、巨胜等丹药;
如果脏腑有疾病,则根据适宜性味增减服用;
如果之前有慢性疾病,或者有其他疾病,应该另寻医生治疗,这些药物无法治愈。
上清方药,各自依据本经,接受者应自行遵医嘱服用。
安和脏腑丸方:
茯苓、桂心、炙甘草各一两,人参、柏子仁、薯蓣、去心麦门冬各二两,天门冬四两。
将以上药物捣碎过筛成散,用白蜜和成丸,丸如梧桐子大小。
每次服用三十丸,每日两次,用药饮送服,松叶、枸杞等药物可以作为药饮。
滋润气液膏方:
天门冬煎五升、黄精煎五升、地黄煎五升、术煎五升,以上煎好后,混合加入茯苓二两、桂心二两、薯蓣五两、泽泻五两、炙甘草三两。
将以上药物捣碎,用密绢筛过筛至极细,加入煎好的药液中;
再加入熟巨胜、杏仁屑三升,白蜜二升,搅拌均匀,用重汤煮,不断搅拌,直到成膏状,冷却后捣数千下,密封保存。
少量取出服用,每天早晨含服一丸如李核大小,慢慢咽下,每日多次。
此药适合在八月、九月制作,到三月前服用。
如果在三月、二月中再煮一次,使其更稠硬,则整个夏天都不会变质。
△慎忌论第六
气的道理是,吸入难以固定,呼出容易耗尽。
难以固定需要保护使其完整,容易耗尽需要珍惜不浪费。
真人说:学道要像记得早餐一样,没有得不到的;
珍惜气要像珍惜面子一样,没有不完整的。
又说:如果珍惜气像珍惜身体一样紧急,我很少见到枯槁憔悴的人。
在交往言笑中,务必节省;
运动呼叫时,特别需要调节缓慢;
接触事物时要谨慎,才能避免损害。
人的本性,与天地合为一体,阴阳混合气,皮肤骨骼,脏腑荣卫,呼吸进退,寒暑变化,无不与天地相应。
与五行相应。
因此知道天地是否和谐,阴阳是否混乱;
脏腑不调,经脉的病症就会出现。
因外部因素导致的,百病起于风;
因内部因素导致的,百病生于气。
所以说:恬淡虚寂,真气居之,精神内守,病从何来?
这话确实可信!
因此需要了解形神的性质,并保全它;
辨别内外疾病,畏惧并谨慎对待。
《素问》说:天有宿度,地有经水,人有经脉。
天地和谐则经水平静,寒冷则经水凝固,炎热则经水沸腾,突然风暴则经水波涛汹涌,或虚邪因而侵入,也像水遇到风一样。
天气温暖阳光明媚,则人血流畅卫气上扬;
天气寒冷阴暗,则人血凝固卫气下沉。
血气喜欢温暖而厌恶寒冷,寒冷则凝固不能流动,温暖则喜欢并流动。
苍天之气清静,则意志安定,顺从则阳气稳固,贼邪不能侵入,这是因时的孕育。
月亮初生,则人血气开始精炼,卫气开始运行;
月亮圆满,则血气充实,肌肉坚实;
月亮空虚,则肌肉减少,经络空虚,卫气离去,形体独居。
因此根据天时调节血气。
如果此时冒犯虚邪,则因身体虚弱,遇到天时虚弱,两虚相感,病从骨起,侵入则伤五脏,所以说天忌不可不知。
八正,是用来观察八风虚邪按时到来的。
八正的虚邪,要像躲避箭矢一样避开,切勿冒犯。
例如冬至那天,风从南来,是贼伤。
说是从虚的方向来,才能使人病。
其他节气类似。
阳气,一天中主外,早晨人气生,中午阳气盛,傍晚阳气虚,气门关闭,因此晚上要收敛,不要扰动筋骨,不要见雾露,违反这三个时间,形体就会困顿。
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久坐伤肉,这是五劳所伤。
忧愁思虑伤心,形寒饮冷伤肺,愤怒气逆、上而不下伤肝,饮食劳倦伤脾,久坐湿地,强力入水伤肾。
人有五气:喜、怒、忧、悲、恐。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聚,热则气泄,忧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喜怒不节制,寒暑过度,气就不稳固。
味道所入:苦入心,辛入肺,酸入肝,甘入脾,咸入肾。
阴气的生成,本在五味,因此味道过于酸,则肝气过盛,肺气断绝;
味道过于咸,则骨气劳损,肌肉短缩,气折;
味道过于苦,则心气喘满,面色黑,肾气不卫;
味道过于甘,则脾气濡湿,骨气厚;
味道过于辛,则脉松弛,精神衰弱。
因此谨慎调和五味,则骨骼正直柔软,气血流畅,腠理紧密。
这样则气骨精炼,谨慎遵循法则,长寿有命。
多食咸,则脉凝固变色;
多食苦,则皮肤干枯毛发脱落;
多食辛,则筋急爪枯;
多食酸,则肉厚唇裂;
多食甘,则骨痛发落。
这是五味所伤。
这是讨论饮食的五味,而药性也有五味,服用丸散,特别要谨慎。
服气的人,不宜食辛味,为什么?
辛走气,气病不宜食辛。
△五脏论第七
生命的形成,必须依赖五脏,形体或有废弃,但五脏不可缺失;
神的本性,必须禀受于五脏,本性或有不同,但气不可亏缺。
天有五星,进退形成经纬;
地有五岳,静镇安定方位;
气有五行,混合生成万物:人有五脏,生养精神。
因此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
志通内连骨体,形成身形。
又:心是生命的根本,神的居所;
肺是气的根本,魄的居所;
肝是疲劳的根本,魂的居所;
脾是仓库的根本,荣的居所;
肾是封藏的根本,精的居所。
至于九窍施为,四肢动用,骨肉坚实,经脉宣行,无不禀源于五脏,分流于百体,顺应寒暑以延和,保精气而享寿。
且心为诸脏之主,主明则运用宣通,有心之子,怎能不领悟神的道理呢?
五脏有要害,不可不察。
肝生于左,肺生于右,心部于表,肾位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
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这是五液。
心为噫,肺为咳,肝为语,脾为笑,肾为嚏。
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
五脏各
有所合:心脏与血脉相合,其荣华表现在面色;肺脏与皮肤相合,其荣华表现在毛发;肝脏与筋腱相合,其荣华表现在指甲;脾脏与肌肉相合,其荣华表现在嘴唇;肾脏与骨骼相合,其荣华表现在头发。
五脏各有其腑,脏为阳,腑为阴。五脏的功能是贮藏精气而不外泄,所以它们充满但不能充实;六腑的功能是接受水谷而不停留,所以它们充实但不能充满。
因此,小肠是心脏的腑,大肠是肺脏的腑,胆是肝脏的腑,胃是脾脏的腑,膀胱是肾脏的腑。
六腑各有其相应的部位:小肠对应血脉,大肠对应皮肤,胆对应筋腱,胃对应肌肉,三焦和膀胱对应腠理和毫毛。
十二脏的功能相互配合:心脏是君主之官,神明由此产生;肺脏是相传之官,治节由此产生;肝脏是将军之官,谋虑由此产生;胆是忠正之官,决断由此产生;膻中是臣使之官,喜乐由此产生;胸中是上焦的门户;脾胃是仓廪之官,五味由此产生;大肠是传导之官,变化由此产生;小肠是受盛之官,化物由此产生;肾脏是作强之官,伎巧由此产生;三焦是决渎之官,水道由此产生;膀胱是州郡之官,津液贮藏于此,化气则能排出。
这十二官不能相互失去协调。因此,君主明智则下属安宁和谐,以此养生则长寿,终身不危;君主昏庸则十二官危险,使道闭塞不通,形体大伤,以此养生则危殆。
△服气疗病论第八
气的功效广大而奇妙。天气下降,则寒暑有四时之变;地气上腾,则风云有八方之异。将天地二仪合为一体,总括形气于人体。若能存气于身,则神灵显现;用于禁制,则功效显著。何况以我之心,使我之气,适应我之体,攻击我之疾,何往而不愈。
习服闲居,则易于存气,使各种疾痛皆可按而疗之。
凡欲疗疾,皆可在日出后,天气和静,面向日,在室中亦向日,存气于身,平坐,闭目,握固,叩齿九次,存想日赤晖紫芒,然后长引吸气并咽下,存入所患的脏腑。若非脏腑之疾,是肢体筋骨之疾,亦宜先存入所主之脏。
闭气至极再引气,共得九咽,觉其脏中有气,乃存其气攻击所苦之处。闭气至极,微微吐气,其息稍定,再咽气攻击,觉疾处温暖出汗为佳。
若在四肢,应可导引者,则先导引其处,然后攻击,纵是体上亦宜按念,令其气通。
若在头中,当散发,梳头皮数百下,左右摇头数十次,然后吸气,以两手指于项上急攀之,以头向上力拒之,仍存气向上入脑,于顶发诸孔冲出散去,一极讫,放手通气,再为之,以觉头颈汗出,痛处宽暢为候。
若病在脏腑者,仰卧吸引,存入其处,得五六咽,则一度闭息攻击,皆以意消息其病,或久来痼疾,并有症塊坚积者,则非气之所能愈,终亦觉积宽平也。
兼药同疗亦无所妨,乃于药性易效尔。虽用气攻病,虽攻其处肤腠散出,然兼依《明堂图》,取其所疗之穴,而相引去之佳。
既知其穴,宜依十二月,各用其律管,急按穴上,相而出之。则心存有所主,气行有的适矣。
黄锺十一月律也,管长九寸,空中,围九分,诸管并同;大吕十二月律也,管长八寸;太簇正月律也,管长七寸强;夹锺二月律也,管长七寸强;姑洗三月律也,管长七寸强;仲吕四月律也,管长六寸强;蕤宾五月律也,管长六寸强;林锺六月律也,管长六寸强;夷则七月律也,管长五寸强;南吕八月律也,管长五寸强;无射九月律也,管长四寸强;应锺十月律也,管长四寸强。皆取山阳之竹孔圆者,其节生枝不堪用。
手臂不援,虽云手臂诸有疾处,亦可为之。先以一手,徐徐按摩所疾之处,良久毕,乃瞑目内视,视见五脏,咽液三过,叩齿三通,正心微祝曰:
太上四玄,五华六庭,三魂七魄,天关地精,神符荣卫,天胎上明,四肢百神,九节万灵,受箓玉晨,刊书玉城,玉女待身,玉童护命,永齐二景,飞仙上清,长与日月,年俱后倾,超腾升仙,得整太平。
流风结疴,注鬼五飞,魍魉冢讼,二气徘徊,陵我四肢,干我盛衰,太山天丁,龙虎耀威,斩鬼不祥,凶邪即摧,考注匿讼,百毒隐非,使我复常,日月同晖,考注见犯,北辰收摧,如有干试,干明上威。
常以生气时,咽液二七过,按体所痛处,向王而祝曰:
左玄右玄,二神合真,左黄右黄,六华相当。风气恶疾,伏匿四方,玉液流泽,上下宣通。内遣水火,外辟不祥,长生飞仙,身常休强。
毕,又咽液二七过,又当急按所痛处三十一过。常如此,则无疾也。
△病候论第九
生命的存在,依赖于形体和精神;气的和谐,本源于脏腑。形体和精神安宁,则生命完整而长寿;脏腑清净,则气泰而无病。
然而,禀精结胎之初,各因四时之异;诞形立性之本,罕备五常之节。故躁扰多端,嗜欲增结,或积疴于受生之始,或致疾于役身之时。
因此,喜怒忧伤,自内而作疾也;寒暑饮食,自外而成病也。强壮之岁,唯知犯触;衰谢之年,又乖修养。
阴阳互升,形气相违,诸疹既生,厥后多状,况乎服气者,谷肴已断,形体渐羸,精气未全,神魂不暢,或旧疹因之以发动,新兆致之以虚邪,须知所由,宜详所疗。
今粗具可辨之状,以代问医,则其气攻之术,希同勿药。
虚实之形,其何以生?自气血以并,阴阳相倾,气乱于卫,血流于经,血气离居,一实一虚。
血并于阴,气并于阳,故为惊狂;血并于阳,气并于阴,乃为炅中;血并于上,气并于下,烦惋善怒;血并于下,气并于上,乱而善忘。
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内寒,阴盛则外热。
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遂,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
生命的存在。气如果过多,就会导致腹胀和腹泻,但不会晕厥。天上的邪气,感染后会伤害五脏;食物和水的寒热,感染后会伤害六腑;地上的湿气,感染后会伤害皮肤、肌肉和筋脉。
另外,邪气的产生,有时源于阴,有时源于阳。源于阳的,是由于风雨寒暑;源于阴的,是由于饮食、居住环境、阴阳失调和情绪波动。
阳代表天气,主导外部;阴代表地气,主导内部。阳道是实的,阴道是虚的,所以容易受到贼风和虚邪的侵害;饮食不节制、阳气不按时升起的人,阳气受损,邪气会进入六腑;阴气受损,邪气会进入五脏。
邪气进入六腑会导致身体发热、无法入睡,上部表现为喘息和呼喊;进入五脏则会导致腹部胀满、闭塞,下部表现为腹泻,长期会导致肠病。
因此,喉咙主导天气,咽喉主导地气,阳气受风气影响,阴气受湿气影响。
阴气从脚部向上行至头部,然后向下沿着手臂到达指尖;阳气从手部向上行至头部,然后向下到达脚部。
所以说:阳病的人,病气上行到极点后会下行;阴病的人,病气下行到极点后会上行。受风伤害的人,上部先受影响;受湿伤害的人,下部先受影响。
头部是精明的腑脏,头部疲惫、视力模糊,精气就会丧失;背部是胸部的腑脏,背部弯曲、肩膀下垂,胸部就会受损;腰部是肾脏的腑脏,腰部不能转动,肾脏就会疲惫;膝盖是筋的腑脏,膝盖不能屈伸,筋就会疲惫;骨髓是骨骼的腑脏,不能长时间站立,行走时颤抖,骨骼就会疲惫。
肺热病的人,右脸颊发红;心热病的人,面部先发红;肝热病的人,左脸颊发红;脾热病的人,鼻子发红;肾热病的人,下巴发红。
即使疾病尚未发作,看到这些颜色变化,也应该及时治疗。所以说:治疗未病之病。
肺热病的人,面色苍白,毛发干枯;心热病的人,面色发红,络脉充盈;肝热病的人,面色发青,皮肤干燥;脾热病的人,面色发黄,肌肉松弛;肾热病的人,面色发黑,牙齿干枯。
肝脏主导春天,足厥阴经和少阳经主治,对应的日子是甲乙日,肝脏容易逆气,应尽快食用咸味食物来缓解。又说:肝病需要发散,应尽快食用苦味食物来泻火,避免受风,因为肝脏厌恶风。
心脏主导夏天,手少阴经和太阳经主治,对应的日子是丙丁日;心脏容易松弛,应尽快食用咸味食物来收敛。又说:心病需要滋润,应尽快食用咸味食物来滋润,用酸味食物来补益,用甘味食物来泻火,避免穿温热的衣服和吃热的食物,因为心脏厌恶热。
脾脏主导长夏,足太阴经和阳明经主治,对应的日子是戊己日;脾脏容易受湿,应尽快食用苦味食物来渗湿。又说:脾病需要缓解,应尽快食用甘味食物来缓解,用苦味食物来补益,用辛味食物来泻火;避免吃湿食、饱食、住在湿地和穿湿衣服,因为脾脏厌恶湿。
肺脏主导秋天,手太阴经和阳明经主治,对应的日子是庚辛日;肺脏容易气逆,应尽快食用咸味食物来泻气。又说:肺病需要收敛,应尽快食用甘味食物来收敛,用咸味食物来泻火;避免穿寒衣和喝冷饮。因为肺脏厌恶寒。
肾脏主导冬天,足少阴经和太阳经主治,对应的日子是壬癸日;肾脏容易渗漏,应尽快食用辛味食物来润泽,使腠理通畅。又说:肾病需要尽快食用苦味食物来坚固,用辛味食物来补益,用酸味食物来泻火;保持温暖,避免吃热食和穿温热的衣服,因为肾脏厌恶渗漏,辛味食物走气,气病的人不要吃辛味食物;甘味食物走肉,肉病的人不要吃甘味食物;咸味食物走血,血病的人不要吃咸味食物;酸味食物走筋,筋病的人不要吃酸味食物,这就是五禁,不要多吃。
肺病的人,表现为喘息、咳嗽、气逆,肩背疼痛,出汗,臀部、阴部、大腿、膝盖、小腿、脚背疼痛,虚弱时则气短,无法自我调节,耳聋、喉咙干燥。
心病的人,表现为胸中疼痛,胁部胀满,肋下疼痛,胸部、背部、肩胛间、两臂内侧疼痛,虚弱时则胸腹胀大,胁下与腰部相互牵引而疼痛。
肝病的人,表现为两胁下疼痛,疼痛延伸到小腹,使人情绪波动,虚弱时则恐惧,感觉像被人追捕,气逆则头痛、耳聋、脸颊肿胀。
脾病的人,表现为身体沉重,肌肉萎缩,脚部无力,行走时喜欢拖着脚,脚下疼痛,虚弱时则腹胀、肠鸣,消化不良。
肾病的人,表现为肠道胀大、身体沉重,喘息、咳嗽,出汗、恶风,虚弱时则胸中疼痛。
肺风的表现,多汗、恶风,时常想咳嗽、喘息,白天较好,晚上加重,诊断在眉毛上方,面色发白。
心风的表现,恶风,焦躁、绝望,情绪波动,诊断在口部,面色发红。
肝风的表现,恶风,喜欢悲伤,面色微青、喉咙干燥,情绪波动,诊断在眼睛下方,面色发青。
脾风的表现,多汗、恶风,身体疲倦,四肢不通,面色微黄,食欲不振。诊断在鼻子上,面色发黄。
胃风的表现,多汗、恶风,饮食不下,隔塞不通,腹部容易胀满,脱衣则腹胀,吃寒食则腹泻,诊断在体型,瘦而腹部大。
首风的表现,头痛,面部多汗,恶风,前一天受风后发病,头痛无法外出,直到风停止后,症状才会稍微缓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诸家气法部-卷二-注解
气:在道家哲学中,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物质,是生命活动的动力和源泉。本文中,气被视为道的几微,是连接天地万物的纽带。
道:道家哲学中的核心概念,指宇宙的本源和规律,是万物生成和变化的根本原则。
太易:道家哲学中的概念,指宇宙生成之前的混沌状态,是万物未分、无形无象的原始状态。
太极:道家哲学中的概念,指宇宙生成之初的阴阳未分状态,是天地分化的起点。
三才:指天、地、人三者,是古代中国哲学中的重要概念,认为人是天地之间的中介,具有调和阴阳、沟通天地的能力。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元素。
黄帝: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帝王,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始祖,道家养生术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真人:道家修炼成仙的人,具有超凡脱俗的能力和智慧。
五牙:指五种不同颜色的气,分别对应五脏,通过服气修炼可以调和五脏,达到养生延年的目的。
胎息:道家修炼术中的一种呼吸方法,通过调节呼吸来达到养生的目的。
五老:道家神话中的五位神仙,分别代表五方和五行。
九真:道家神话中的九位神仙,代表九种不同的境界和智慧。
太清行气符:道教中的一种符咒,用于行气修炼,帮助修炼者调和气息,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
叩齿导引:道教修炼中的一种方法,通过叩齿和导引来调和气息,促进气血流通。
魄门:道教术语,指肺脏,因其为五脏之使,主呼吸,故称魄门。
五脏六腑之海:指胃,因其为水谷之海,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
命门:道教术语,指右肾,因其为生气之源,与左肾(正肾)相对。
五气:指喜、怒、忧、悲、恐五种情绪对气机的影响。
五味:指苦、辛、酸、甘、咸五种味道对五脏的影响。
子后、午前:指子时(23:00-01:00)之后到午时(11:00-13:00)之前,道教认为这段时间是修炼的最佳时机。
四时之月:指春、夏、秋、冬四季,道教认为不同季节的气行于不同的部位,修炼时应顺应季节变化。
断谷:道教修炼中的一种方法,指通过服气来替代进食,以达到净化身体、延年益寿的目的。
五灵心丹章:道教经典之一,包含五章,分别对应五行,修炼者通过诵读来调和气息,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
五灵章:道教经典之一,主要用于调和五脏之气,通过诵读和存想来达到养生和治疗的目的。
大道赞:道教经典中的赞美诗,歌颂大道的无形无相和万物的生成变化。
六戊气法:道教养生法之一,通过特定的呼吸和吞咽动作来调和脾胃之气,以达到养生的目的。
三五七九气法:道教养生法之一,通过不同次数的呼吸和吐气来调和体内之气,以达到养生的目的。
养五脏五行气法:道教养生法之一,根据五行理论,通过特定的时间和动作来调和五脏之气,以达到养生的目的。
导引论:道教养生法之一,通过特定的肢体动作来调和气血,以达到养生的目的。
符水论:道教养生法之一,通过符咒和水来调和体内之气,以达到养生的目的。
服药论:道教养生法之一,通过服用药物来调和脏腑之气,以达到养生的目的。
味归形:指食物通过消化吸收后,转化为身体的物质基础。
形归气:指身体的物质基础通过代谢转化为生命活动的能量。
气归精:指生命活动的能量进一步转化为生命的精华。
精食气:指生命的精华需要依赖气的滋养。
形食味:指身体的物质基础需要依赖食物的滋养。
气为阳:气在中医理论中属阳,代表功能、活动。
味为阴:味在中医理论中属阴,代表物质、营养。
阴胜则阳病:阴气过盛会导致阳气受损。
阳胜则阴病:阳气过盛会导致阴气受损。
和气以通之:通过调和气机来疏通身体。
味以实之:通过食物来充实身体。
安脏丸:一种中药方剂,用于调和脏腑。
理气膏:一种中药方剂,用于调理气机。
茯苓:中药名,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安神的功效。
巨胜:中药名,具有补气养阴、润肺止咳的功效。
天门冬:中药名,具有滋阴润肺、清心安神的功效。
黄精:中药名,具有补气养阴、健脾润肺的功效。
地黄:中药名,具有滋阴补肾、清热凉血的功效。
术:中药名,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的功效。
泽泻:中药名,具有利水渗湿、泄热通淋的功效。
甘草:中药名,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的功效。
桂心:中药名,具有温阳散寒、活血通经的功效。
薯蓣:中药名,具有补脾养胃、生津益肺的功效。
柏子仁:中药名,具有养心安神、润肠通便的功效。
人参:中药名,具有大补元气、复脉固脱的功效。
麦门冬:中药名,具有养阴润肺、清心除烦的功效。
松叶:中药名,具有祛风燥湿、杀虫止痒的功效。
枸杞:中药名,具有滋补肝肾、益精明目的功效。
杏仁:中药名,具有止咳平喘、润肠通便的功效。
白蜜:蜂蜜的一种,具有润肺止咳、解毒止痛的功效。
八正:指八个节气,用于观察八风虚邪的时机。
五劳:指久视、久卧、久立、久行、久坐五种过度行为对身体的伤害。
五脏:指心、肝、脾、肺、肾,中医理论中认为这五个器官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分别与五行、五色、五味等相对应,具有藏精、主神明等功能。
五液:指汗、涕、泪、涎、唾五种体液。
九窍:指眼、耳、鼻、口、前阴、后阴等九个孔窍。
四肢:指人体的上肢和下肢。
经脉:指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道。
百体:指人体的各个部位。
精气:指人体内的精微物质和生命能量。
神:指人体的精神活动。
魄:指人体的感知能力。
魂:指人体的思维活动。
荣:指人体的营养状态。
志:指人体的意志力。
汗:指心液。
涕:指肺液。
泪:指肝液。
涎:指脾液。
唾:指肾液。
噫:指心气。
咳:指肺气。
语:指肝气。
笑:指脾气。
嚏:指肾气。
天气:指自然界的气候。
地气:指自然界的地气。
雷气:指自然界的雷气。
谷气:指自然界的谷气。
雨气:指自然界的雨气。
五星:指金、木、水、火、土五颗行星。
五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五座名山。
埏埴:指陶土,比喻人体的形成。
仓廪:指脾胃,比喻人体的消化系统。
封藏:指肾脏,比喻人体的储藏功能。
九窍施为:指人体的九个孔窍的功能。
四肢动用:指人体的四肢的活动。
骨肉坚实:指人体的骨骼和肌肉的坚实。
经脉宣行:指人体的经脉的通畅。
顺寒暑:指顺应自然界的寒暑变化。
延和:指延长和谐状态。
享寿:指享受长寿。
心为诸脏之主:指心脏在五脏中的主导地位。
主明:指心脏功能正常。
运用宣通:指心脏功能正常时,身体各部位的功能也会正常。
有心之子:指有心脏的人。
悟其神之理:指理解心脏的精神活动。
脏有要害:指五脏有重要的功能。
肝生于左:指肝脏位于人体的左侧。
肺生于右:指肺脏位于人体的右侧。
心部于表:指心脏位于人体的表面。
肾位于里:指肾脏位于人体的内部。
脾为之使:指脾脏是人体的使者。
胃为之市:指胃是人体的市场。
心为之汗:指心脏与汗液有关。
肺为之涕:指肺脏与鼻涕有关。
肝为之泪:指肝脏与眼泪有关。
脾为之涎:指脾脏与口水有关。
肾为之唾:指肾脏与唾液有关。
心为噫:指心脏与打嗝有关。
肺为咳:指肺脏与咳嗽有关。
肝为语:指肝脏与言语有关。
脾为笑:指脾脏与笑有关。
肾为嚏:指肾脏与打喷嚏有关。
天气通于肺:指自然界的气候与肺脏有关。
地气通于肝:指自然界的地气与肝脏有关。
雷气通于心:指自然界的雷气与心脏有关。
谷气通于脾:指自然界的谷气与脾脏有关。
雨气通于肾:指自然界的雨气与肾脏有关。
五脏各:指五脏各自的功能。
六腑: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中医理论中认为这六个器官主要负责消化、吸收、排泄等功能,与五脏相表里,共同维持人体的生理平衡。
十二官:指心、肺、肝、胆、膻中、脾胃、大肠、小肠、肾、三焦、膀胱等十二个脏腑,中医理论中认为它们各自有不同的功能,相互协调,共同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服气疗病:古代养生和治病的一种方法,通过调节呼吸和气机,达到治疗疾病和强身健体的目的。
黄锺:古代十二律之一,对应十一月,管长九寸,象征冬季的开始。
大吕:古代十二律之一,对应十二月,管长八寸,象征冬季的深入。
太簇:古代十二律之一,对应正月,管长七寸强,象征春季的开始。
夹锺:古代十二律之一,对应二月,管长七寸强,象征春季的深入。
姑洗:古代十二律之一,对应三月,管长七寸强,象征春季的结束。
仲吕:古代十二律之一,对应四月,管长六寸强,象征夏季的开始。
蕤宾:古代十二律之一,对应五月,管长六寸强,象征夏季的深入。
林锺:古代十二律之一,对应六月,管长六寸强,象征夏季的结束。
夷则:古代十二律之一,对应七月,管长五寸强,象征秋季的开始。
南吕:古代十二律之一,对应八月,管长五寸强,象征秋季的深入。
无射:古代十二律之一,对应九月,管长四寸强,象征秋季的结束。
应锺:古代十二律之一,对应十月,管长四寸强,象征冬季的开始。
气有馀则腹胀邅泄:气指体内的气机,有馀表示气机过盛,腹胀指腹部胀满,邅泄指腹泻。
天之邪气:指自然界中的不正之气,如风寒暑湿燥火等。
水谷之寒温:指饮食的寒热性质。
地之湿气:指地面上的湿气,如潮湿环境。
阳道实,阴道虚:阳道指阳经,阴道指阴经,实表示充实,虚表示虚弱。
喉主天气,咽主地气:喉指喉咙,咽指咽喉,天气指呼吸之气,地气指饮食之气。
阳病者,上行极而下行:阳病指阳经的疾病,上行极而下行表示疾病从上部发展到下部。
阴病者,下行极而上行:阴病指阴经的疾病,下行极而上行表示疾病从下部发展到上部。
头者,精明之腑:头指头部,精明之腑指头部是精气和神明所在之处。
背者,胸之腑:背指背部,胸之腑指背部与胸部相关。
腰者,肾之腑:腰指腰部,肾之腑指腰部与肾脏相关。
膝者,筋之腑:膝指膝盖,筋之腑指膝盖与筋脉相关。
髓者,骨之腑:髓指骨髓,骨之腑指骨髓与骨骼相关。
肺热病者,右颊赤:肺热病指肺部的热性疾病,右颊赤表示右脸颊发红。
心热病者,颜先赤:心热病指心脏的热性疾病,颜先赤表示面部先发红。
肝热病者,左颊赤:肝热病指肝脏的热性疾病,左颊赤表示左脸颊发红。
脾热病者,鼻赤:脾热病指脾脏的热性疾病,鼻赤表示鼻子发红。
肾热病者,颐赤:肾热病指肾脏的热性疾病,颐赤表示下巴发红。
肝主春:肝指肝脏,主春表示肝脏与春季相关。
心主夏:心指心脏,主夏表示心脏与夏季相关。
脾主长夏:脾指脾脏,主长夏表示脾脏与长夏(夏末秋初)相关。
肺主秋:肺指肺脏,主秋表示肺脏与秋季相关。
肾主冬:肾指肾脏,主冬表示肾脏与冬季相关。
肺风之状:肺风指肺部的风邪疾病,状指症状。
心风之状:心风指心脏的风邪疾病,状指症状。
肝风之状:肝风指肝脏的风邪疾病,状指症状。
脾风之状:脾风指脾脏的风邪疾病,状指症状。
胃风之状:胃风指胃部的风邪疾病,状指症状。
首风之状:首风指头部的风邪疾病,状指症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诸家气法部-卷二-评注
《服气精义论并序》是天台白云所撰的一篇道家养生经典,主要论述了通过服气修炼来达到养生延年、炼质登仙的目的。本文从道家哲学的角度出发,深入探讨了气与道、形与神的关系,强调了气在养生修炼中的重要性。
文章开篇即提出‘气者,道之几微也’,将气视为道的细微表现,认为气是连接天地万物的纽带。通过气的运动和变化,宇宙从混沌的太易状态分化为太极,进而生成天地万物。这种宇宙生成论体现了道家对宇宙本源的深刻理解。
在养生修炼方面,本文强调了服气的重要性。通过服气,可以调和五脏,滋养精气,从而达到养生延年的目的。文章详细介绍了服五牙气的方法,分别对应五脏,通过特定的呼吸和冥想方法,使气在体内流通,调和五脏,达到养生的效果。
本文还引用了黄帝和真人的言论,进一步强调了服气的重要性。黄帝认为‘食气者神而寿’,真人则认为‘常可与久游者,纳气也’,这些言论都体现了道家对服气修炼的重视。
在艺术特色方面,本文语言简练,逻辑严密,既有理论阐述,又有具体操作方法,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指导性。文章通过对气的深入探讨,展现了道家养生术的博大精深,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总的来说,《服气精义论并序》是一篇重要的道家养生经典,不仅深入探讨了气与道的关系,还详细介绍了服气修炼的具体方法,对后世道家养生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段文字详细描述了道教修炼中的服气方法,涵盖了从准备工作到具体操作的各个环节。首先,修炼者需要在特定的时间和环境中进行修炼,如子时之后、静室东向等,这些细节体现了道教对时间和空间的重视,认为修炼应与自然规律相契合。
其次,文中提到的叩齿导引、存气咽气等方法,展示了道教修炼中对气息的精细调控。通过叩齿、导引、存气等动作,修炼者可以调和气息,促进气血流通,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这些方法不仅具有实际的修炼效果,还体现了道教对身体的深刻理解和对生命的尊重。
文中还提到肺、胃、肾等脏腑在修炼中的重要性,认为肺为气之本,胃为五脏六腑之海,肾为生气之源。这些观点反映了道教对人体脏腑功能的深刻认识,认为通过调和气息,可以滋养脏腑,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此外,文中还提到断谷修炼的效果,认为通过服气断谷,可以逐渐净化身体,最终达到身心俱通、延年益寿的效果。这种修炼方法不仅具有实际的养生效果,还体现了道教对生命的深刻理解和对长寿的追求。
最后,文中提到的《五灵心丹章》等经典,展示了道教修炼中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通过诵读这些经典,修炼者可以调和气息,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这些经典不仅具有实际的修炼效果,还体现了道教对文化的传承和对艺术的追求。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详细描述了道教修炼中的服气方法,还展示了道教对时间、空间、身体、生命、文化、艺术等方面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追求。通过这些修炼方法,道教修炼者可以达到身心合一、延年益寿的境界,体现了道教对生命的尊重和对长寿的追求。
《五灵章》是道教经典中的重要篇章,主要用于调和五脏之气。通过诵读和存想,可以达到养生和治疗的目的。本文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诵读《五灵章》来调和五脏之气,并指出了诵读的最佳时间和方法。这种养生方法体现了道教对自然和人体之间关系的深刻理解,强调了通过内在的调和来达到健康的目的。
《大道赞》是道教经典中的赞美诗,歌颂大道的无形无相和万物的生成变化。本文通过《大道赞》的诵读,强调了大道的高深莫测和万物的生成变化。这种赞美诗不仅具有宗教意义,还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体现了道教对宇宙和生命的理解。
六戊气法、三五七九气法和养五脏五行气法是道教养生法中的重要方法。这些方法通过特定的呼吸、吞咽和肢体动作来调和体内之气,以达到养生的目的。这些养生方法体现了道教对五行理论和人体气血运行的深刻理解,强调了通过内在的调和来达到健康的目的。
导引论、符水论和服药论是道教养生法中的重要篇章。这些篇章通过特定的肢体动作、符咒和水、药物来调和体内之气,以达到养生的目的。这些养生方法体现了道教对自然和人体之间关系的深刻理解,强调了通过内在的调和来达到健康的目的。
本文详细介绍了道教养生法中的多种方法,包括诵读经典、呼吸吐纳、肢体动作、符咒和水、药物等。这些方法不仅具有宗教意义,还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体现了道教对宇宙和生命的理解。通过这些养生方法,人们可以达到内在的调和,从而实现健康和长寿的目的。
本文主要论述了中医理论中的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精液等基本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文章首先提出了‘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食气,形食味’的观点,强调了食物、身体、气、精之间的相互转化和依赖关系。接着,文章详细介绍了安脏丸和理气膏的配方和制作方法,说明了这些药物在调和脏腑、调理气机方面的作用。
文章还强调了气和味在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性,指出气和味的平衡对于维持身体健康至关重要。通过调和气机、充实身体,可以达到‘通之则不惫,实之则不羸’的效果。文章还提到了八正、五劳、五气、五味等概念,进一步阐述了自然界的变化对人体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调节饮食和情绪来保持健康。
在五脏论部分,文章详细论述了五脏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指出五脏是人体的根本,五脏功能的正常与否直接影响到人体的健康。文章还提到了五脏与五液、五气、五味的对应关系,强调了五脏在人体生理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详细的理论阐述和具体的药物配方,全面展示了中医理论的核心思想,即通过调和阴阳、平衡五行、调理脏腑来维持身体健康。文章不仅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还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对于理解和应用中医理论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文主要阐述了中医理论中的五脏六腑及其相互关系,以及通过调节气机来治疗疾病的方法。首先,文中详细描述了五脏与六腑的对应关系,强调了它们在人体生理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五脏藏精而不泄,六腑受水谷而不留,这种阴阳互补的关系是中医理论的核心之一。
其次,文中提到了十二官的概念,即心、肺、肝、胆、膻中、脾胃、大肠、小肠、肾、三焦、膀胱等十二个脏腑。这些脏腑各自有不同的功能,相互协调,共同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文中特别强调了心作为君主之官的重要性,认为心主神明,心的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影响到其他脏腑的功能。
在治疗疾病方面,文中提出了服气疗病的方法。通过调节呼吸和气机,可以达到治疗疾病和强身健体的目的。文中详细描述了服气疗病的具体步骤,包括存想、叩齿、咽气等,强调了意念在治疗中的重要作用。这种方法不仅适用于脏腑疾病,也适用于肢体筋骨等外部疾病。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十二律的概念,即黄锺、大吕、太簇、夹锺、姑洗、仲吕、蕤宾、林锺、夷则、南吕、无射、应锺。这些律管分别对应不同的月份,象征着四季的变化。通过调节律管,可以达到调节气机、治疗疾病的目的。
总的来说,本文不仅详细阐述了中医理论中的五脏六腑及其相互关系,还提出了通过调节气机来治疗疾病的具体方法。这些内容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也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和理解,可以更好地掌握中医理论,提高治疗疾病的能力。
这段古文主要论述了中医理论中的病因病机、脏腑功能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首先,文中提到‘气有馀则腹胀邅泄’,这是中医理论中关于气机失调的表现,气机过盛会导致腹胀和腹泻。接着,文中详细描述了天之邪气、水谷之寒温、地之湿气对人体的影响,分别对应五脏、六腑和皮肉筋脉的损害。这种分类体现了中医‘天人合一’的思想,即人体与自然界的密切关系。
文中还提到‘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这是中医理论中关于病因的分类,阴阳失调是疾病产生的重要原因。阳病多由外感风寒暑湿等外邪引起,阴病则多由内伤饮食、情志等因素引起。这种分类方法为中医诊断和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
此外,文中还详细描述了五脏与四季的对应关系,如‘肝主春’、‘心主夏’等,这是中医五行学说的重要内容。五行学说认为,五脏与四季、五色、五味等自然现象相对应,这种对应关系为中医的辨证施治提供了依据。
文中还提到‘疗未病之病’,这是中医‘治未病’思想的体现,强调预防疾病的重要性。通过观察面色、症状等,可以提前发现疾病的征兆,从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最后,文中详细描述了五脏风邪的症状,如‘肺风之状’、‘心风之状’等,这些症状的描述为中医诊断提供了具体的参考依据。通过这些症状,可以判断疾病的部位和性质,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集中体现了中医理论的核心思想,包括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病因病机、脏腑功能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通过对这些理论的理解和应用,可以更好地指导中医的临床实践,提高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