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君房(约10世纪—11世纪),北宋道士,曾任道官,主持编撰道教典籍。他以整理和传播道教文献闻名。
年代:编撰于北宋真宗年间(11世纪初)。
内容简要:《云笈七签》是道教经典丛书《道藏》的精华选编,共122卷。书中收录了道教修炼、符箓、斋醮、神仙传记等内容,系统总结了道教的教义、方术和经典文献。它是研究道教思想与实践的重要文献,被誉为“小道藏”,对后世道教发展影响深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诸家气法部-卷三-原文
◎胎息精微论
身不衰老,内食太和元气为首。清净自炼,委身放体,志无念虑,安定脏腑,洞极太和,长生久视,潜气不动,意如流水前波已去,而后波续处不返也,行之不休,得道真矣。
每日入净室,守玄元。玄元谓存玄门。玄中有玄,是我命;命中有命,是我形;形中有形,是我精;精中有精,是我气;气中有气,是我神;神中有神,是我自然。
德以形为车,道以气为马,魂以精为根,魄以目为户。形劳则德散,气越则道叛,精销魂损,目勤魄微。是以静形爱气,全精宝视,道德凝密,魂魄固守。
所以含道不言,得气之真;肌肤润泽,得道之根。手足流汗,精气充溢,不饥不渴,龟龙胎息。绵绵长存,用之不勤,饮于玄泉,登于太清,还年返婴,道之自然。
至道不远,近在己身,用心精微,命乃延永。
夫道者,或传服五牙五牙者,五行之生气。《黄庭经》云:存漱五牙,不饥不喝、八方、四时、日月、星辰等气,思自顶而入,自鼻而出,虽古经所载,然为之者少见成遂,亦非食谷者所致行致耳。
是以服气者多不得其诀要,徒精勤矣。既得其门,复悟其诀,即在精勤不懈矣桑榆子曰:鸟鹖而至乎天地,是不知量彼五牙、八方、四时、日月、星辰等,教不为初地者,设无成也,当俟其稍近之时可也。
凡胎息服气,从夜半后服内气七咽,每一咽既,调气六、七息,即更咽之。每咽如水流过坎声,是气通也。直下气海中凝结,腹中充满,如含胎之状。气从有胎中息气海中有气充,然后为胎息之道也,气成即清气凝为胎,浊气而出散从手足及发而出也,胎成即万疾自遣,渐通仙灵。
今之学其气长也,或得古方,或授自非道,皆闭口缩鼻,但贵息长。而不知藏拥闭畜,损伤正气,殊非自然之息,但烦劳形神,无所裨益。
凡服气之时,即须关节通、胃海开,纳元气固。纳毕,即关节还闭,徐徐鼻出,纳外气自然内外不离,胎中气亦不出。但潜屈指数息,从十至百数,从一百至二百、三百,此为小通,即耳目聪明,百病皆愈。若抑塞口鼻,拟习胎息,殊无此理也。口鼻气既不通,即畜损脏腑,有何益哉!
凡饵内气者,用力寡而见功多。惟在安神静虑,不烦不扰,则气道疏暢,关节开通,内含元和,终日不散,肤体润泽,手足汗出,长生之道,诀在此矣。
从夜半后服七咽,即闭气,但内气不出,鼻口常徐徐出纳外气,内气都不相杂,至五更又服七咽,平旦又服七咽,都二十一咽止。若休粮者,即不限此数,肚空即咽内气,咽内气常满,自无饥渴。初似小难,久久习惯,自然内外之气不相混杂也。渐渐关节开通也,毛发疏暢,气自来往,亦不假鼻中徐徐通外气也。胎息之妙,穷于此也。
◎茅山贤者服内气诀
侧卧,右胁著地,微缩两足,著头向南面东,两手握固,傍其颐,闭取内气,极力开喉咽之,如此七咽一吐气若病时服气,一咽两咽一吐,然后一七咽一吐气可也;又调息令出入气匀,准前又咽,都四十咽;乃起坐炼之;竖膝坐,两手相叉抱膝,闭气,鼓腹二七或三七,气满即吐,更调息,特不得令喘粗,调讫,又闭气二七或三七一吐气,使腹调适乃休,或汗出头足皆热,此气遍也,即当饱满,三关百节,宣通暢适,行之十年登仙,老容返少。
夫旧经皆存想,恐为烦劳,却使心意难行,服气本于胎息,但无思念,自合元化之功。久久行之,当自知其妙矣。
仆游蒙山,遇此贤者,年可五十已下,其精神清朗,颇异于俗。因问,云贞观已前游此山,不道姓名,自称老夫。仆遂殷勤拜之,蒙授此诀,行之颇甚弘益,妙哉!妙哉!
凡欲得道不死,肠中无屎音滓,欲得长生,五脏精明。故《黄庭经》云:何不食气太和精,故能不死入黄宁。《阴符》云:积火可以焚五毒,五毒则五味,五味尽,可以长生。
西王母谓武帝曰:能益能易,名上仙籍;不益不易,不离死厄。所谓益易者,能益精易形也。常法能爱精握固,闭气吞液,则气化为血,血化为精,精化为液,液化为骨。常行之不倦,精神充满,为之一年易气;二年易骸一本为易血也;三年易血一本为易脉;四年易肉;五年易筋一云易髓;六年易髓;七年易骨;八年易发;九年易形;十年道成。位居真人,变化自由,即灵官、玉女而侍焉。
◎胎息根旨要诀
古修胎息者,寻其所著,皆未达于玄门,据其文字所陈,悉皆互有得失。或云:无气是胎,闭气不喘是息。各执一门,未有所趣,迷误后学,疑惑益滋,而修生之人,性命已殆,足可悲哉!
余今所得,实为简易,将来学人,保而深惜。夫云服气,即胎息之妙用也。切在分析内、外气,及在脏腑之气,统一身之所生,不可得而知也。此气须日日生之。
凡粗气在荣卫之中,为喘鸣之气。气本粗者命促,气本细者命长。众气在脏腑之内,为运动之气。此两者并非修服之气。
其胎息者,是天地阴阳二气,初结精之气,气结而为形,形既成立,则精气光凝为双瞳子。双瞳子者,即父之精气,号为纯阳之精,故能鉴视万物。又受母之阴气,而成玄牝者,即口鼻也。
是知形为受气之本,气为成形之根,则此二气为形之根蒂者也。根蒂既成,则能随母呼吸,绵绵十月,胎体成而生,故修养者效之。
夫云复其根本,此胎息之要也。古皆云:气海者,为气之根本。此说非也。为不知
其所止,是以复之无益。古仙皆口口相受,非著于文字之中,盖欲贻其同志。所谓根本者,正对脐第十九椎,两脊相夹脊中空处,膀胱下近脊是也,名曰命蒂,亦曰命门,亦曰命根,亦曰精室,男子以藏精,女子以月水,此则长生气之根本也。今之所复其根本,修其所生,斯则形中母子,何不守之。
夫气为母而神为子,气则精液也。气无形质,随精液以上下,但先立形,则因形而住,气为其母而子不舍母,则依母而住,神气住形中,故能住世长生久视。故修生之人,常令神与气合,子母相守,自然玄牝无出入息也。庄週云:真人息以踵。言其息深深也。老子经云:深根固蒂,是为复命。此乃命门元气根本之旨也。将来君子,勿得轻泄耳。
◎胎息杂诀
一经云:但徐徐引气出纳,则元气亦不出也,胎息者然。内外之气不杂,此名胎息。然用功之人,闭固内气讫,亦鼻中微微通气往来,便令不至咽喉而返,气则逆满上冲,不可抑塞。如此,即徐徐放令通暢,候气调,即复闭之。切在徐徐鼻中出入,勿令至喉,极力抑忍,为之须臾,忽然自得调暢,内外泰矣此盖关节开,毛窍通故也。到此,即千息亦不倦矣。又胎息之妙,切在无思无虑,体合自然,心如死灰,形如枯木,即百脉暢,关节通矣。若忧虑百端,起灭相继,欲求至道,徒费艰勤,终无成功桑榆子曰:有苦恼之气,有贪恶之气,诸如此类,皆邪气,横中能为元气之关防,亦犹小人当路,则君子无所逞其才也。此道至微至妙,出尘之士,方可为之;未离名利之间,徒劳介意桑榆子曰:纵未出尘,但能使心不乱,不见可欲则可矣。
一经云:咽气满讫,便闭气存想,意如流水,前波已去,后浪续起。凡胎息用功后,关节开通,毛发通暢,即依此,但鼻中微微引气,想从四肢百脉孔出,往而不返也,后气续到,但引之而不吐也。切在于徐徐。虽云引而不吐,所引亦不入于喉中,微微而散。如此,内气亦不下流散矣。
◎尹真人服元气术
夫人身中之元气,常从口鼻而出,今制之令不出,便满丹田,丹田满即不饥渴,不饥渴盖神人矣。是故人之始胎,不饮不啄,不饮不啄,故无出入息,即元气复,元气复即长生之道机也。所以然者,谓元气在丹田中,诸脏不隔,週流和布,无所不通,以其外不入,内不出,全元气,守真一,是谓内真之胎息也。始生之后则饮食,饮食之后即腑脏实,腑脏实即诸脏相隔,诸脏相隔即丹田气亡其本也。居乎脏腑之上,行乎心胸之中,数寸往来,安得长久?是以未终其分,已有枯首蹇足、槁形丧气之患,所以至人有已见乎,故复其气,还其本,使得延年长生者也。
夫服元气,先须澄其心,令无思无为,恬澹而已。故知绝粒者,乃长生之径路;服气者,为不死之妙门。深信不疑,力行无倦。经曰:绵绵若存,用之不勤。术曰:因其出息,任以自然,而出未至半,口鼻俱关,徐徐而已,气即上行,即举首以声咽之矣。仰息左,覆息右其注在调气篇载,以气送通下胃气又云:以意引气,送之至胃,胃中气转流下方,至丹田,丹田满即流达于四肢也,转下流至丹田,又从容如初咽下。咽下馀息,息即丹田不隔,丹田不隔即入四肢,以意运行,即流布矣。大底气息不欲出于玄牝,但令通流,须出皆须调适,不得粗喘也。若隔气未达丹田,虽欲强为,终难致矣。是以初服者皆多防满,但资少食,必在勤行,勤心行即气自流转,自然之功著矣。所谓饮自然以御世,朝神以入微,始乎三五,成乎七九,若斯道者,岂虚语哉!谓气入腹中,皆三处有隔。初学之者,先觉胃中防满,噫气不休,但少食为之,即觉通于生脏,后自觉到丹田,然始觉气週行身中,身中调暢,即神明自然致矣。故须居于静处,剋意行之,功业若成,所在可也。如其妄动,气即难行。初作之时,先覆仰,凡一日一夜,限取四时。四时不亏,即气息相接,气息相接,即丹田实,丹田实,即任意行之,中间停歇亦得。其四时,谓寅、午、戌、子时也。用仰势法,低枕卧,缩两肩、两膝,伸两手著两肋;用覆势法,以腹著床,以被搘胸,手足并伸。其仰咽,即令气从左下;覆咽,令气从右下。咽气之时,皆令作声,有津液来,亦须别咽,乃须出息气之。若用入息,即生风随入,不可不慎之。咽气中间,即别任意休息,待心喘俱定,然后乃可复为之。初用气时,必须安稳,坦然无事,气则流通。若心有所拘,即窒塞不流注也。慎无疑虑,亦勿畏其败失,亦勿虑其不成,但谋进取,勤勤之功,稍稍之效,自然至诚感神,神明自至矣。
夫服气断谷,不得思食,未能自静,切须捺之。若渴或热,即煮薜荔汤,饮之即定。汤中著少生姜,或煎姜蜜汤亦得。如觉心中满闷,即咬嚼些甘草、桂心、五味子等并妙。但服气不失其节,即气自盈满,纵出入行人事,或对宾客语言谈话,种种运为,百无妨废。及成之后,更不服气,气亦自足。穷神极理,妙不可言。须食即食,须休即休,复食复气,唯意所在。每日饮少许酒引气,切慎果子、五辛、邪蒿、葫荽、芸台、椿等,此物深乱人气,慎勿食之。如能至心,三七日中,可以内视五脏,历历在目,神清形静。行之七日,其效验也已自知之,更须专精,二十日来不食,即腹中尽,腹中尽之后,吃一两杯
煮菜、苜蓿、芥菘、蔓菁及枸杞、叶葵等,并著少苏油、酱、醋取味食之,勿著米、面,所欲腹中谷气尽耳。
更四五日,除菜吃汁,又三数日后,即总停之。
可三十日,即自见矣,所谓不寒不热,不渴不饥,修行至此,世为神人,即吾道成矣。
◎服元气法
服元气于气海。气海者,是受气之初,传形之始,当脐下三寸是也。
婴兒诞育时,惟脐带与母胞相连,其带空,中如管,则传气之所形,从此渐凝结也。
人欲长生,必修其本,树欲滋荣,必固其根。人不知根本,外求修助,万无一成。
气海者与肾相连,属壬癸水,水归于海,故名气海。
气以水为母,水为阴,阴不能独生成,必以阳相配。
心属南方丙丁火,是盛阳之主,既知气海以心守之,阳既下临,阴即上报,是以化为云雾,蒸薰百骸九窍,无所不达,亦能为津液,如甘雨以润草木。
正气流行,他气自匿,用久转微,意思则久矣。
初用与已成,不得同年而语。
凡气困者,身皆有疾,沉结在内,或医药不能疗,尤须精诚,并去外想,闭气于气海,以手于脐下候之,气应之候,冲容如喘、如触,或鸣,或痛,如掣,如物动于掌下,亦须静候之。
兼以目下注,是阳气照阴,阴气腾上又能为津液也。
如此久久,鼻中喘息都无出入,只觉气海中时动用耳。
初用意时,须平卧去枕,小努气海,便得满腹,作意勿令至心肺,至即心闷妨塞,即不能下照,下照是心守海也。
良久,元气遍身,无处不暖。
每关节难通,若至腰关,尤难过之,当稍以气闭,努之三两间,突然便过,过后即气常至腰踵。
庄子云:息之以踵是也。
已后筋骨常欲动用,每动有声,是气到无拥,常能如此,长生道也。
窃用其道,不授口诀,反受其病。
凡欲鼓腹,不在入气是要诀。
欲过腰关,当侧卧缩两脚,兼拳两手,偃腰极努,如此,即不觉通也。
不然,终成闭塞。
若能常用不绝,虽在众中密为之,用心令熟,外事不扰,尤为佳也。
若膈上并头面间有疾处,即上攻之,寻常即下至踵及气海中,微微用之,息自消矣。
久候液当满口,如逆吃物,下消用之随尽。
每用气后,必须微调息使散,若不散,他日为疮肿,终不为佳。
须先以意在疾处攻击之,徐徐用意攻击令散,疾差已后,即不得注令留滞,当遣通遍身,微微如雾露是其常也。
收散俱归海中。
闭目为想,开目为存,存则不专乃著,著则气滞。
觉应则止,谓之常,觉觉而味谓之滞,候应专静谓之守,流液满口谓之报,报与应一也。
朝饮少酒,暮食少面,不可多之。
◎胎息口诀并序
序曰:在胎为婴,初生曰孩。
婴兒在腹中,口含泥土,喘息不通,以脐咽气,养育形兆,故得成全,则知脐为命门。
凡婴孩或有初生尚活,少顷辄不收者,但以暖水浸脐带,向腹将三五过即苏,乃知脐为命门,信然不谬。
修道者,欲求胎息,先须知胎息之根源,按而行之,喘息如婴兒在腹中,故名胎息矣。
乃知返本还元,却老归婴,良有由矣。
绵绵不闲,胎仙之道成焉。
故先序经纪体用兼明备矣。
凡欲胎息,先须于静室中,勿令人入,正身端坐,以左脚搭右脚上,解缓衣带,徐徐按捺肢节,两手握固于两腿上,即吐纳三五过,令无结滞,涤虑清闲,虚心实腹;
左右徐徐摇身,令脏叶舒展,讫,还徐徐放著实;
即鸣天鼓三十六过,漱满华池;
然后存头戴硃雀,脚履玄武,左肩有青龙,右肩有白虎;
然后想眉间一寸为明堂,却入二寸为洞房,却入三寸为丹田宫亦名泥丸宫,宫中有神人,长二寸,戴青冠,披硃褐,执绛简;
次存中丹田中丹田,心也,亦名绛宫,中有神人,亦披硃褐;
次存下丹田在脐下二寸半紫微宫,亦名气海也,中有神人,亦披硃褐桑榆子曰:《金刚经》云: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诸相具足,彼所以立相生名者,以为戒洁之阶也。
夫神岂止于上?岂住于下?岂留中间?舒泽弥乎大千挈之,亦复无物。
若随迹观相,随相强名,常河之沙,讵足以算数。
夫神也,变化不测,宁岂如九品郎,执笏兢兢不出局门哉;
次存五脏,从心起,遍存五脏六腑。
存五脏中各出本方气,及三丹田中素云合为一气,于头后出,焕焕分光九色上腾,可长三丈馀,想身在其中。
此时即口鼻俱闭,心存气海中,胎气出入喘息,只在脐中。
如气急,即鼻中细细放通息。
候气平,还依前用心存之。
以汗出为一通,亦不限过数。
如体热闷,即心存气遍身出,如饭甑中气,此名满息。
久久行之,入玄寂中,出妙默中,再咽洞观形中五脏六腑及大小腹,胃受一二升,如黄土色,脾长一尺二寸,在胃上,前后摩动不停,停则不和,饭食不消,如饭食不消,即是不摩矣。
当须闭气,以手摩腹一百下,即自然转摩矣。
次存心,心如红莲花未开下垂,长三寸,上有九窍,二窍在后,正面有黑毛,茎长二寸半;
次存肺,肺似白莲花开,五叶下垂,上有白脉,膜在心上覆心;
次存肝,肝在心后,七叶,紫苍色,上有黄脉,膜从左边第三下,胆在此也,其胆色青黄,长二寸半;
次存肾,肾状如覆杯,黑色,却著脊,去脐三寸,上小下大,左为上,右为下。
遍观一形,三十六位、乃三百六十骨节,皆有筋缠,骨青白如玉色,筋色黄白,髓若冰雪;
有三百六十穴,穴穴之中皆有鲜血,如江河、池潭也。
及见左脚中指第二节,是血液上源,其中涌出通流一形,一夜绕身三
万六千匝,至右脚中指第二节则化尽。
所以人若睡,必须侧卧拳跼,阴魄全也。
亦觉,即须展两脚及两手,令气通遍浑身,阳气布也。
若如此修行,即与经所言动息善时之义合矣。
久久行之,口鼻俱无喘息,如婴兒在胎,以脐通气,故谓之胎息矣。
绵绵不间。
经三十年,以绳勒项,不令通气,亦不喘息。
喘息常在脐中,水底坐经得十日、五日亦可矣。
以独行此事,功效如前。
若觅得真,更须修道。
此事乃是一门,不可不作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诸家气法部-卷三-译文
◎胎息精微论
身体不衰老,关键在于内食太和元气。清净自炼,放松身体,心无杂念,安定脏腑,深入太和之境,长生久视,潜气不动,意念如流水,前波已去,后波续来,永不回头,持续修炼,便能得道成真。
每天进入净室,守护玄元。玄元指的是存守玄门。玄中有玄,是我的命;命中有命,是我的形;形中有形,是我的精;精中有精,是我的气;气中有气,是我的神;神中有神,是我的自然。
德以形体为车,道以气为马,魂以精为根,魄以目为门户。形体劳累则德散,气越则道叛,精销魂损,目勤魄微。因此,静养形体,爱护气,保全精,珍惜视力,道德凝聚,魂魄固守。
所以,含道不言,得气之真;肌肤润泽,得道之根。手足流汗,精气充溢,不饥不渴,龟龙胎息。绵绵长存,用之不勤,饮于玄泉,登于太清,返老还童,道之自然。
至道不远,近在己身,用心精微,命乃延永。
修道之人,或传服五牙,五牙指的是五行之生气。《黄庭经》说:存漱五牙,不饥不渴,八方、四时、日月、星辰等气,意念从头顶进入,从鼻中呼出,虽然古经有记载,但真正能做到的人很少,也不是食谷者所能达到的。
因此,服气者大多不得其诀要,只是徒劳精勤。既得其门,又悟其诀,便在于精勤不懈。桑榆子说:鸟鹖飞至天地,是不知量彼五牙、八方、四时、日月、星辰等,教不为初地者,设无成也,当等到稍近之时方可。
凡胎息服气,从夜半后服内气七咽,每一咽后,调气六、七息,再咽之。每咽如水流过坎声,是气通也。直下气海中凝结,腹中充满,如含胎之状。气从有胎中息,气海中有气充,然后为胎息之道也,气成即清气凝为胎,浊气而出散从手足及发而出也,胎成即万疾自遣,渐通仙灵。
今之学其气长也,或得古方,或授自非道,皆闭口缩鼻,但贵息长。而不知藏拥闭畜,损伤正气,殊非自然之息,但烦劳形神,无所裨益。
凡服气之时,即须关节通、胃海开,纳元气固。纳毕,即关节还闭,徐徐鼻出,纳外气自然内外不离,胎中气亦不出。但潜屈指数息,从十至百数,从一百至二百、三百,此为小通,即耳目聪明,百病皆愈。若抑塞口鼻,拟习胎息,殊无此理也。口鼻气既不通,即畜损脏腑,有何益哉!
凡饵内气者,用力寡而见功多。惟在安神静虑,不烦不扰,则气道疏暢,关节开通,内含元和,终日不散,肤体润泽,手足汗出,长生之道,诀在此矣。
从夜半后服七咽,即闭气,但内气不出,鼻口常徐徐出纳外气,内气都不相杂,至五更又服七咽,平旦又服七咽,都二十一咽止。若休粮者,即不限此数,肚空即咽内气,咽内气常满,自无饥渴。初似小难,久久习惯,自然内外之气不相混杂也。渐渐关节开通也,毛发疏暢,气自来往,亦不假鼻中徐徐通外气也。胎息之妙,穷于此也。
◎茅山贤者服内气诀
侧卧,右胁著地,微缩两足,头向南面东,两手握固,傍其颐,闭取内气,极力开喉咽之,如此七咽一吐气若病时服气,一咽两咽一吐,然后一七咽一吐气可也;又调息令出入气匀,准前又咽,都四十咽;乃起坐炼之;竖膝坐,两手相叉抱膝,闭气,鼓腹二七或三七,气满即吐,更调息,特不得令喘粗,调讫,又闭气二七或三七一吐气,使腹调适乃休,或汗出头足皆热,此气遍也,即当饱满,三关百节,宣通暢适,行之十年登仙,老容返少。
夫旧经皆存想,恐为烦劳,却使心意难行,服气本于胎息,但无思念,自合元化之功。久久行之,当自知其妙矣。
仆游蒙山,遇此贤者,年可五十已下,其精神清朗,颇异于俗。因问,云贞观已前游此山,不道姓名,自称老夫。仆遂殷勤拜之,蒙授此诀,行之颇甚弘益,妙哉!妙哉!
凡欲得道不死,肠中无屎音滓,欲得长生,五脏精明。故《黄庭经》云:何不食气太和精,故能不死入黄宁。《阴符》云:积火可以焚五毒,五毒则五味,五味尽,可以长生。
西王母谓武帝曰:能益能易,名上仙籍;不益不易,不离死厄。所谓益易者,能益精易形也。常法能爱精握固,闭气吞液,则气化为血,血化为精,精化为液,液化为骨。常行之不倦,精神充满,为之一年易气;二年易骸一本为易血也;三年易血一本为易脉;四年易肉;五年易筋一云易髓;六年易髓;七年易骨;八年易发;九年易形;十年道成。位居真人,变化自由,即灵官、玉女而侍焉。
◎胎息根旨要诀
古修胎息者,寻其所著,皆未达于玄门,据其文字所陈,悉皆互有得失。或云:无气是胎,闭气不喘是息。各执一门,未有所趣,迷误后学,疑惑益滋,而修生之人,性命已殆,足可悲哉!
余今所得,实为简易,将来学人,保而深惜。夫云服气,即胎息之妙用也。切在分析内、外气,及在脏腑之气,统一身之所生,不可得而知也。此气须日日生之。
凡粗气在荣卫之中,为喘鸣之气。气本粗者命促,气本细者命长。众气在脏腑之内,为运动之气。此两者并非修服之气。
其胎息者,是天地阴阳二气,初结精之气,气结而为形,形既成立,则精气光凝为双瞳子。双瞳子者,即父之精气,号为纯阳之精,故能鉴视万物。又受母之阴气,而成玄牝者,即口鼻也。
是知形为受气之本,气为成形之根,则此二气为形之根蒂者也。根蒂既成,则能随母呼吸,绵绵十月,胎体成而生,故修养者效之。
夫云复其根本,此胎息之要也。古皆云:气海者,为气之根本。此说非也。为不知
它的停止之处,因此恢复它没有益处。古代的仙人都是口口相传,没有写在文字中,目的是为了传给志同道合的人。所谓的根本,正对着肚脐的第十九椎骨,两脊骨之间的空处,膀胱下方靠近脊骨的地方,叫做命蒂,也叫命门,也叫命根,也叫精室,男子用来藏精,女子用来藏月经,这是长生之气的根本。现在恢复这个根本,修其所生,这就是形中的母子关系,为什么不守住它呢?
气是母,神是子,气就是精液。气没有形质,随着精液上下流动,但先立形,则因形而住,气作为母,子不离开母,则依母而住,神气住在形中,所以能长生久视。所以修生的人,常让神与气合,子母相守,自然玄牝没有出入息。庄子说:真人的呼吸从脚跟开始。意思是呼吸很深。老子经中说:深根固蒂,是为了复命。这就是命门元气根本的宗旨。将来的君子,不要轻易泄露。
◎胎息杂诀
一经说:只要慢慢引气出纳,元气也不会外泄,这就是胎息。内外之气不混杂,这就叫胎息。但用功的人,闭住内气后,鼻中也微微通气往来,让气不到咽喉就返回,气则逆满上冲,不可抑制。这样,就慢慢放气让它通畅,等气调匀后,再闭住。关键在于慢慢从鼻中出入,不要让气到喉咙,极力忍住,一会儿,忽然自己感到调畅,内外都舒适了,这是因为关节打开,毛孔通畅的缘故。到了这个地步,即使千息也不会疲倦。胎息的妙处,在于无思无虑,体合自然,心如死灰,形如枯木,百脉通畅,关节通顺。如果忧虑百端,起灭相继,想求至道,徒费艰辛,终无成功。桑榆子说:有苦恼之气,有贪恶之气,诸如此类,都是邪气,横中能成为元气的关防,就像小人当道,君子无法施展才华。此道至微至妙,出尘之士才能做到;未离名利之间,徒劳介意。桑榆子说:即使未出尘,只要能使心不乱,不见可欲即可。
一经说:咽气满后,便闭气存想,意如流水,前波已去,后浪续起。凡胎息用功后,关节开通,毛发通畅,就依此,但鼻中微微引气,想从四肢百脉孔出,往而不返,后气续到,只引而不吐。关键在于慢慢。虽说是引而不吐,所引之气也不入喉中,微微而散。这样,内气也不会下流散失。
◎尹真人服元气术
人身中的元气,常从口鼻而出,现在控制它不让它出,便满丹田,丹田满即不饥渴,不饥渴就是神人了。所以人初生时,不饮不啄,不饮不啄,所以没有出入息,元气就恢复了,元气恢复就是长生之道的关键。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元气在丹田中,诸脏不隔,周流和布,无所不通,因为它外不入,内不出,全元气,守真一,这就是内真的胎息。出生后则饮食,饮食后则腑脏实,腑脏实则诸脏相隔,诸脏相隔则丹田气亡其本。居于脏腑之上,行于心胸之中,数寸往来,怎能长久?所以未终其分,已有枯首蹇足、槁形丧气之患,所以至人有已见乎,故复其气,还其本,使得延年长生。
服元气,先须澄其心,让心无思无为,恬澹而已。所以知道绝粒是长生的径路;服气是不死的妙门。深信不疑,力行无倦。经中说:绵绵若存,用之不勤。术中说:因其出息,任以自然,而出未至半,口鼻俱关,徐徐而已,气即上行,即举首以声咽之。仰息左,覆息右其注在调气篇载,以气送通下胃气又说:以意引气,送之至胃,胃中气转流下方,至丹田,丹田满即流达于四肢,转下流至丹田,又从容如初咽下。咽下馀息,息即丹田不隔,丹田不隔即入四肢,以意运行,即流布矣。大致气息不欲出于玄牝,但令通流,须出皆须调适,不得粗喘。若隔气未达丹田,虽欲强为,终难致矣。所以初服者皆多防满,但资少食,必在勤行,勤心行即气自流转,自然之功著矣。所谓饮自然以御世,朝神以入微,始乎三五,成乎七九,若斯道者,岂虚语哉!谓气入腹中,皆三处有隔。初学之者,先觉胃中防满,噫气不休,但少食为之,即觉通于生脏,后自觉到丹田,然始觉气周行身中,身中调暢,即神明自然致矣。故须居于静处,剋意行之,功业若成,所在可也。如其妄动,气即难行。初作之时,先覆仰,凡一日一夜,限取四时。四时不亏,即气息相接,气息相接,即丹田实,丹田实,即任意行之,中间停歇亦得。其四时,谓寅、午、戌、子时也。用仰势法,低枕卧,缩两肩、两膝,伸两手著两肋;用覆势法,以腹著床,以被搘胸,手足并伸。其仰咽,即令气从左下;覆咽,令气从右下。咽气之时,皆令作声,有津液来,亦须别咽,乃须出息气之。若用入息,即生风随入,不可不慎之。咽气中间,即别任意休息,待心喘俱定,然后乃可复为之。初用气时,必须安稳,坦然无事,气则流通。若心有所拘,即窒塞不流注也。慎无疑虑,亦勿畏其败失,亦勿虑其不成,但谋进取,勤勤之功,稍稍之效,自然至诚感神,神明自至矣。
服气断谷,不得思食,未能自静,切须捺之。若渴或热,即煮薜荔汤,饮之即定。汤中著少生姜,或煎姜蜜汤亦得。如觉心中满闷,即咬嚼些甘草、桂心、五味子等并妙。但服气不失其节,即气自盈满,纵出入行人事,或对宾客语言谈话,种种运为,百无妨废。及成之后,更不服气,气亦自足。穷神极理,妙不可言。须食即食,须休即休,复食复气,唯意所在。每日饮少许酒引气,切慎果子、五辛、邪蒿、葫荽、芸台、椿等,此物深乱人气,慎勿食之。如能至心,三七日中,可以内视五脏,历历在目,神清形静。行之七日,其效验也已自知之,更须专精,二十日来不食,即腹中尽,腹中尽之后,吃一两杯
煮菜、苜蓿、芥菜、蔓菁以及枸杞、叶葵等,加入少量的苏油、酱、醋调味食用,不要加入米、面,目的是让腹中的谷物之气完全排尽。
再过四五天,只吃菜汁,再过几天后,就完全停止进食。
大约三十天后,效果就会显现,所谓不寒不热,不渴不饥,修行到这种境界,便成为世间的神人,也就是我的道法已经成就了。
◎服元气法
在气海中服食元气。气海是受气的初始,传形的开始,位于脐下三寸处。
婴儿出生时,只有脐带与母体相连,脐带中空,像管子一样,是传递气的通道,从此逐渐凝结成形。
人想要长生,必须修其根本,树想要茂盛,必须稳固其根。人若不知根本,外求修助,万无一成。
气海与肾相连,属于壬癸水,水归于海,所以称为气海。
气以水为母,水为阴,阴不能单独生成,必须与阳相配。
心属于南方丙丁火,是盛阳之主,既然知道气海,就要用心守护它,阳气下降,阴气上升,于是化为云雾,蒸薰全身的百骸九窍,无所不达,也能化为津液,像甘雨滋润草木。
正气流行,其他邪气自然隐匿,长期使用后,元气会逐渐微弱,意念也会随之持久。
初用与已成,不能相提并论。
凡是气困的人,身体都有疾病,病气沉结在内,有时医药无法治疗,尤其需要精诚,去除外界的杂念,闭气于气海,用手在脐下感应,气的反应时,可能会像喘息、触碰、鸣响、疼痛、拉扯,或者像有东西在掌下动,也需要静心等待。
同时用眼睛注视下方,这是阳气照阴,阴气上升又能化为津液。
这样长久坚持,鼻中的喘息会逐渐消失,只感觉到气海中时有动静。
初用意时,需要平躺去掉枕头,稍微用力在气海,使腹部充满,意念不要让它到达心肺,否则会心闷堵塞,无法下照,下照是心守气海。
良久之后,元气遍布全身,无处不暖。
每次关节难以通畅,尤其是腰关,特别难通过,应当稍微闭气,用力几次,突然就能通过,通过后气就会常到腰踵。
庄子说:呼吸要到达脚踵。
之后筋骨常想动,每次动都有声音,这是气到无阻碍,常能如此,便是长生之道。
私自使用这种方法,不传授口诀,反而会得病。
凡是想要鼓腹,不在于吸气,这是要诀。
想要通过腰关,应当侧卧缩两脚,同时握拳,腰部极力用力,这样就不觉得难通了。
不然,最终会闭塞。
如果能常用不绝,即使在众人中秘密进行,用心熟练,外界事务不干扰,尤其好。
如果膈上及头面间有疾病,就上攻它,平常则下至脚踵及气海中,微微使用,气息自然消散。
长久等待,津液会满口,像逆吃东西一样,下消使用后随尽。
每次用气后,必须微微调息使气散开,如果不散,日后会生疮肿,终究不好。
必须先用意在疾病处攻击,慢慢用意攻击使气散开,病愈后,就不能再让气滞留,应当让它通遍全身,微微如雾露是常态。
收散都归于气海。
闭目为想,开目为存,存则不专就会滞,滞则气滞。
觉应则止,称为常,觉觉而味称为滞,候应专静称为守,流液满口称为报,报与应是一回事。
早晨喝少量酒,晚上吃少量面,不可多吃。
◎胎息口诀并序
序言:在胎中为婴儿,初生为孩。
婴儿在腹中,口含泥土,喘息不通,以脐咽气,养育形体,所以能成全,可知脐为命门。
凡是婴儿或有初生尚活,不久就不收的,只要用暖水浸脐带,向腹中推三五次即苏醒,可知脐为命门,确实不谬。
修道者,欲求胎息,先须知胎息的根源,按此修行,喘息如婴儿在腹中,所以称为胎息。
可知返本还元,却老归婴,确实有道理。
绵绵不断,胎仙之道便成就了。
所以先序经纪体用兼明备了。
凡欲胎息,先须在静室中,不让人进入,正身端坐,左脚搭在右脚上,解开衣带,慢慢按捺肢节,两手握固在两腿上,即吐纳三五次,使无结滞,涤虑清闲,虚心实腹;
左右慢慢摇身,使脏腑舒展,完毕,再慢慢放回原位;
即鸣天鼓三十六次,漱满华池;
然后存想头戴朱雀,脚踩玄武,左肩有青龙,右肩有白虎;
然后想眉间一寸为明堂,再入二寸为洞房,再入三寸为丹田宫,也称为泥丸宫,宫中有神人,长二寸,戴青冠,披朱褐,执绛简;
次存中丹田,中丹田是心,也称为绛宫,中有神人,也披朱褐;
次存下丹田在脐下二寸半紫微宫,也称为气海,中有神人,也披朱褐桑榆子曰:《金刚经》云: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诸相具足,彼所以立相生名者,以为戒洁之阶也。
夫神岂止于上?岂住于下?岂留中间?舒泽弥乎大千挈之,亦复无物。
若随迹观相,随相强名,常河之沙,岂足以算数。
夫神也,变化不测,宁岂如九品郎,执笏兢兢不出局门哉;
次存五脏,从心起,遍存五脏六腑。
存五脏中各出本方气,及三丹田中素云合为一气,于头后出,焕焕分光九色上腾,可长三丈余,想身在其中。
此时即口鼻俱闭,心存气海中,胎气出入喘息,只在脐中。
如气急,即鼻中细细放通息。
候气平,还依前用心存之。
以汗出为一通,也不限次数。
如体热闷,即心存气遍身出,如饭甑中气,此名满息。
久久行之,入玄寂中,出妙默中,再咽洞观形中五脏六腑及大小腹,胃受一二升,如黄土色,脾长一尺二寸,在胃上,前后摩动不停,停则不和,饭食不消,如饭食不消,即是不摩矣。
当须闭气,以手摩腹一百下,即自然转摩矣。
次存心,心如红莲花未开下垂,长三寸,上有九窍,二窍在后,正面有黑毛,茎长二寸半;
次存肺,肺似白莲花开,五叶下垂,上有白脉,膜在心上覆心;
次存肝,肝在心后,七叶,紫苍色,上有黄脉,膜从左边第三下,胆在此也,其胆色青黄,长二寸半;
次存肾,肾状如覆杯,黑色,却著脊,去脐三寸,上小下大,左为上,右为下。
遍观一形,三十六位、乃三百六十骨节,皆有筋缠,骨青白如玉色,筋色黄白,髓若冰雪;
有三百六十穴,穴穴之中皆有鲜血,如江河、池潭也。
及见左脚中指第二节,是血液上源,其中涌出通流一形,一夜绕身三
经过一万六千次的循环,气会到达右脚中指的第二节,然后完全消散。
因此,人在睡觉时,必须侧卧并蜷缩身体,以保持阴魄的完整。
醒来时,应立即伸展双脚和双手,使气能够遍布全身,阳气得以分布。
如果按照这样的方式修行,就与经典中所说的‘动息善时’的意义相符合了。
长期坚持这样做,口鼻都不会有喘息,就像婴儿在母胎中一样,通过脐带呼吸,因此称之为胎息。
这种状态持续不断。
经过三十年的修行,即使用绳子勒住脖子,不让气通过,也不会喘息。
喘息始终在脐中进行,即使在水底坐禅十天、五天也是可以的。
独自进行这种修行,效果与之前相同。
如果找到了真正的修行方法,还需要进一步修道。
这种修行是一门重要的功课,不可不做。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诸家气法部-卷三-注解
太和元气:指宇宙间最原始、最纯净的生命能量,是道家修炼中追求的一种理想状态。
玄元:道家术语,指深奥的宇宙本源或生命的根本。
五牙:指五行(金、木、水、火、土)的生气,是道家修炼中通过存想和呼吸来调和体内五行之气的方法。
胎息:道教修炼术语,指修炼到一定境界后,呼吸如同胎儿在母体内通过脐带呼吸,达到一种深层次的修炼状态。
黄庭经:一部重要的道教经典,主要讲述内丹修炼的方法和理论。
阴符:指《阴符经》,是道家的重要经典之一,主要讲述宇宙和人生的哲理。
西王母:道教中的女神,被认为是长生不老的象征。
气海:中医术语,指人体脐下三寸的部位,被认为是元气聚集之处,与肾相连,属壬癸水。
命蒂:指人体脐下第十九椎的位置,被认为是生命之根,与命门、命根、精室等概念相关,是男子藏精、女子月水的根本所在。
命门:中医术语,指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与肾脏功能密切相关,被认为是元气之源。
精室:指男性生殖系统中的精囊,与藏精功能相关,是生命力的重要来源之一。
丹田:道家术语,指人体内的三个重要部位,分别为上丹田(泥丸宫)、中丹田(绛宫)、下丹田(气海),是修炼内丹的重要部位。
元气:道家术语,指人体内的原始生命力,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能量。
玄牝:道家术语,指天地万物的根源,常用来比喻人体内的元气或生命的根本。
真人:道家术语,指修炼到极高境界的人,能够达到长生久视的境界。
绵绵若存:道家修炼术语,形容元气在体内绵延不绝,似有似无的状态。
内视:道家修炼术语,指通过修炼达到能够内视自身五脏的境界,是修炼的高级阶段。
苜蓿:一种草本植物,古代常用于饲料或食用,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芥菘:芥菜的一种,古代常用于调味或药用,具有温中散寒的作用。
蔓菁:即芜菁,古代常用于食用或药用,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
枸杞:一种中药材,具有滋补肝肾、明目等功效,常用于养生保健。
叶葵:一种植物,古代常用于食用或药用,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明堂:道家术语,指眉间一寸的部位,被认为是精神聚集之处。
洞房:道家术语,指眉间二寸的部位,被认为是心神所在之处。
泥丸宫:道家术语,指上丹田,位于眉间三寸处,被认为是元神所在之处。
绛宫:道家术语,指中丹田,位于心部,被认为是心神所在之处。
紫微宫:道家术语,指下丹田,位于脐下二寸半处,被认为是元气聚集之处。
万六千匝:指修炼过程中气息循环的次数,象征着修炼的深度和持久性。
阴魄:在道教修炼中,指人体内的阴性气息,与阳气息相对,修炼时需保持平衡。
阳气:道教修炼中指人体内的阳性气息,与阴气息相对,修炼时需布散全身。
绵绵不间:形容修炼过程中气息连绵不断,修炼状态持续稳定。
绳勒项:修炼中的一种极端方法,通过束缚颈部来限制呼吸,以达到更高的修炼境界。
水底坐:修炼中的一种方法,指在水中静坐修炼,以达到与外界隔绝,专注于内修的状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诸家气法部-卷三-评注
《胎息精微论》是道家修炼的重要文献之一,主要讲述了通过胎息法来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文本中详细描述了胎息的具体方法和修炼的步骤,强调了内气的调节和运用。通过模仿胎儿在母体内的呼吸方式,修炼者可以达到身心合一、内外和谐的境界。
文本中提到的‘太和元气’和‘玄元’是道家修炼中的核心概念,代表了宇宙和生命的本源。通过修炼胎息,修炼者可以调和体内的五行之气,达到与宇宙本源相通的境界。这种修炼方法不仅有助于身体健康,还能提升精神境界,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
《胎息精微论》还引用了《黄庭经》和《阴符经》等经典文献,进一步阐述了道家修炼的理论基础。通过这些经典文献的引用,文本不仅丰富了修炼方法的内涵,还增强了其理论深度和权威性。
文本中提到的‘五牙’和‘气海’等概念,是道家修炼中的重要术语。通过这些术语的运用,文本详细描述了修炼过程中气的运行和调节方法。这些方法不仅有助于修炼者掌握胎息的技巧,还能帮助其理解道家修炼的深层次理论。
总的来说,《胎息精微论》是一部内容丰富、理论深刻的道家修炼文献。通过详细的修炼方法和理论阐述,文本为修炼者提供了一条通向长生不老的道路。同时,文本中引用的经典文献和术语,也增强了其理论深度和权威性,使其成为道家修炼的重要参考之一。
本文主要探讨了道家修炼中的胎息、服气、元气等概念,强调了通过调节呼吸、保持心静、内视五脏等方式来达到长生久视的境界。文章首先指出,古代仙人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授修炼之法,而非依赖文字,这表明修炼之道重在实践与心传。文中提到的‘命蒂’、‘命门’、‘精室’等概念,均与人体生命力的根本相关,反映了道家对人体生命机制的深刻理解。
文章进一步阐述了‘气为母,神为子’的观点,认为气是精液的表现形式,无形无质,随精液上下流动。通过修炼,使神与气相合,子母相守,可以达到‘玄牝无出入息’的境界,即内外之气不杂,呼吸深长,类似于胎儿在母体内的状态。这种修炼方法被称为‘胎息’,是道家修炼的重要法门之一。
文中引用了庄子和老子的经典言论,进一步强调了‘深根固蒂’的重要性,认为这是复命的关键。通过修炼,元气得以在丹田中周流不息,达到‘内外泰矣’的状态,即身体内外和谐,关节开通,毛窍通畅。这种状态不仅能够使人长生久视,还能使人摆脱世俗的忧虑与烦恼,达到心如死灰、形如枯木的境界。
文章还详细描述了服元气的方法,强调修炼者必须澄心静气,无思无为,通过调节呼吸、咽气、存想等方式,使元气在体内流转不息。修炼者需保持心静,避免忧虑与贪欲,才能达到‘绵绵若存’的境界。通过长期的修炼,修炼者可以内视五脏,神清形静,最终达到长生久视的境界。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详细阐述道家修炼中的胎息、服气、元气等概念,揭示了道家修炼的核心思想:通过调节呼吸、保持心静、内视五脏等方式,使元气在体内周流不息,达到长生久视的境界。这种修炼方法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还体现了道家对生命本质的深刻理解与追求。
这段文本主要讲述了道家修炼中的饮食调理、服元气法以及胎息口诀等内容,体现了道家追求长生不老的修炼理念。首先,文中提到的饮食调理方法,强调通过食用特定的植物如苜蓿、芥菘、蔓菁等,并辅以少量的苏油、酱、醋调味,以达到清除体内谷气的目的。这种饮食方式不仅具有养生保健的作用,还反映了道家对自然与人体和谐共生的追求。
其次,服元气法部分详细描述了如何通过调节呼吸和意念,将元气聚集于气海,进而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文中提到气海与肾相连,属壬癸水,强调了阴阳相配的重要性。通过心守气海,阳气下临,阴气上报,最终化为云雾,滋养全身。这种修炼方法不仅体现了道家对内在能量的重视,还展示了其对人体与自然关系的深刻理解。
最后,胎息口诀部分进一步阐述了如何通过调节呼吸,达到如胎儿在母腹中般的自然呼吸状态。文中提到脐为命门,强调了脐部在修炼中的重要性。通过存想五脏六腑、三丹田等部位,修炼者可以达到返本还元、却老归婴的境界。这种修炼方法不仅具有极高的技术性,还体现了道家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
总体而言,这段文本不仅展示了道家修炼的具体方法,还反映了道家对生命、自然与宇宙的深刻理解。通过饮食调理、服元气法和胎息口诀,道家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内在能量的提升与长生不老的境界。这种修炼理念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还对后世的养生保健和修炼方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段文字出自道教修炼文献,详细描述了修炼胎息的方法和境界。胎息是道教修炼中的一种高级境界,修炼者通过控制呼吸,达到一种类似于胎儿在母体内通过脐带呼吸的状态。这种状态下,修炼者的呼吸变得极为细微,甚至可以达到无呼吸的境界,从而实现身心的深度净化与升华。
文中提到的’万六千匝’象征着修炼的深度和持久性,表明修炼者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和坚持,才能达到胎息的境界。’阴魄全也’和’阳气布也’则强调了修炼过程中阴阳气息的平衡与调和,这是道教修炼的核心思想之一。
‘绵绵不间’描述了修炼过程中气息的连绵不断,修炼状态的持续稳定,这是修炼者追求的理想状态。’绳勒项’和’水底坐’则是修炼中的极端方法,通过这些方法,修炼者可以进一步限制外界的干扰,专注于内修,从而达到更高的修炼境界。
这段文字不仅展示了道教修炼的具体方法,还体现了道教对身心修炼的深刻理解和追求。通过修炼胎息,修炼者可以达到身心的深度净化与升华,实现与宇宙的和谐统一。这种修炼方法不仅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还对现代人的身心健康有着积极的启示意义。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是道教修炼文献中的精华部分,通过详细的描述和深刻的哲理,展示了道教修炼的独特魅力和深远意义。它不仅是对道教修炼方法的记录,更是对道教修炼思想的深刻阐释,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