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君房(约10世纪—11世纪),北宋道士,曾任道官,主持编撰道教典籍。他以整理和传播道教文献闻名。
年代:编撰于北宋真宗年间(11世纪初)。
内容简要:《云笈七签》是道教经典丛书《道藏》的精华选编,共122卷。书中收录了道教修炼、符箓、斋醮、神仙传记等内容,系统总结了道教的教义、方术和经典文献。它是研究道教思想与实践的重要文献,被誉为“小道藏”,对后世道教发展影响深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诸家气法部-卷一-原文
◎元气论并序
混沌之先,太无空焉;混沌之始,太和寄焉。寂兮寥兮,无适无莫。三一合元,六一合气,都无形象,窈窈冥冥,是为太易,元气未形;渐谓太初,元气始萌;次谓太始,形气始端;又谓太素,形气有质;复谓太极,质变有气;气未分形,结胚象卵,气圆形备,谓之太一。
元气先清,升上为天,元气后浊,降下为地,太无虚空之道已生焉。道既无生,自然之本,不可名宣,乃知自然者,道之父母,气之根本也。夫自然本一,大道本一,元气本一。一者,真正至元,纯阳一气,与太无合体,与大道同心,与自然同性,则可以无始无终,无形无象,清浊一体,混沌之未质,故莫可纪其穷极。
洎乎元气蒙鸿,萌芽兹始,遂分天地,肇立乾坤,启阴感阳,分布元气,乃孕中和,是为人矣。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里,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氓。以天之生,称曰苍生;以其首黑,谓之黔首,亦曰黔黎。其下品者,名为苍头。今人自名称黑头虫也,或为裸虫,盖盘古之后,三皇之前,皆躶形焉。
三王之代,然乃裁革结莎,巢橹营窟,多食草木之实,啖鸟兽之肉,饮血茹毛,蠢然无闷。既兴燔黍擗豚,坯饮窊樽,蒉桴土鼓,火化之利,丝麻之益,范金合土,大壮宫室,重门击柝,户牖庖厨,以砲以烹,以煮以炙,养生送死,以事鬼神。自太无太古,至于是世,不可备纪。
爰从伏羲,迄于今日,凡四千馀载,其中生死变化,才成人伦,为君为臣,为父为子,兴亡损益,进退成败,前儒志之,后儒承之,结结纷纷,不可一时殚论也。
且天地溟涬之后,人起出盘古遗体,散为天经地纬,天文地理,五罗二曜,黄赤交道,五岳百川,白黑昼夜,产生万物,亭育万汇,其为羽毛麟介,各三百六十之数,凡一千八百类。人为?虫之长,预其一焉。人与物类,皆禀一元之气,而得生成。生成长养,最尊最贵者,莫过人之气也。
澡叨预一?,忝窃三才,渔猎百家,披寻万古,备论元气,尽述本根,委质自然,归心大道,求诸精义,纂集玄谭,记诸真经,永传来哲。达士遇者,慎勿轻生,以日以时,勤炼勤行,鹤栖华发,无至噬脐。同好受之,常为宝耳。
论曰:元气无号,化生有名;元气同包,化生异类。同包无象,乃一气而称元;异居有形,立万名而认表。故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徼为表,妙为里。里乃基也,表乃始也。始可名父,妙可名母,此则道也,名可名也,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道,异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又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週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乃自然所生。既有大道,道生阴阳,阴阳生天地,天地生父母,父母生我身。
夫情性形命,禀自元气。性则同包,命则异类。性不可离于元气,命随类而化生。是知道、德、仁、义、礼,此五者不可斯须暂离,可离者非道、德、仁、义、礼也。道则信也,故尊于中宫,曰黄帝之道;德则智也,故尊于北方,曰黑帝之德;仁则人也,故尊于东方,曰青帝之仁;义则时也,故尊于西方,曰白帝之义;礼则法也,故尊于南方,曰赤帝之礼。然三皇称曰大道,五帝称曰常道,此两者同出异名。
元气本一,化生有万。万须得一,乃遂生成。万若失一,立归死地,故一不可失也。一谓太一,太一分而为天地,天地谓二仪,二仪分而立三才,三才谓人也,故曰才成人备。人分四时,四时分五行,五行分六律,六律分七政,七政分八风,八风分九气。从一至九,阳之数也;从二至八,阴之数也。九九八十一,阳九太终之极数;八八六十四,阴六太终之极数也。
一含五气,是为同包;一化万物,是谓异类也。既分而为三为万,然不可暂离一气。五气者,随命成性,逐物意移,染风习俗,所以变化无穷,不唯万数,故曰游魂为变。只如武都耆男化为女,江氏祖母化为鼋,黑胎氏猪而变人,蒯武安人而变虎,斯游魂之验也。
夫一含五气,软气为水,水数一也;温气为火,火数二也;柔气为木,木数三也;刚气为金,金数四也;风气为土,土数五也。五气未形,三才未分,二仪未立,谓之混沌,亦谓混元,亦谓元塊如卵。五气混一,一既分元,列为五气,气出有象,故曰气象。
张衡《灵宪浑天仪》云:夫覆载之根,莫先于元气;灵曜之本,分气成元象。昔者先王步天路,用定灵轨,寻诸本元,先准之于浑体,是为正仪,是为立度,而后皇极有所建也,旋运有所稽也。是为经天纬地之根本也。
圣人本无心,因兹以生心。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心目,天地万机、成败兴亡、得失去留,莫不由于心目也。死者阴也,生者阳也,阴阳之中,生道之术,而不知修行之路,常游生死之迳,故墨翟悲丝、杨硃泣岐,盖以此也。
夫太素之前,幽清玄静,寂寞冥默,不可为象,厥中惟虚,厥外惟无,如是者永久焉,斯谓溟涬,盖乃道之根。既建方有,太素始萌,萌而未兆,一气同色,混沌不分,故曰有物混成。然虽成其气,未可得而形也。其迟速之数,未
可得而化也,如是者又永久焉,斯谓庞鸿,盖乃道之干也。
于是元气剖判,刚柔始分,阴阳构精,清浊异位,天成于外,地定于内。
天体于阳也,象乎道干,以有物成体,以圆规覆育,以动而始生;
地体于阴也,象乎道根,以无名成质,以方矩载诞,以静而终死,所谓天成地平矣。
既动以行施,静以含化,郁气构精,时育庶类,斯谓天元,盖乃道之实也。
夫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天有九位,地有九域,天有三辰,地有山川,有象可效,有形可度,情性万殊,旁通感著,自然相生,莫之能纪。
纪纲经纬,今略言之。
四方八极,地之维也,径二亿三万二千五百一十七里,南北则知减千里,东西则广增千里。
自地至天半于人极,地中深亦如之半之极,径围之数一半是也。
计天地相去一亿一万二百五十八里半也,通四度之,乃是混元之大数也。
天道左行,有反于物,则天人气左盈右缩,天以阳而回转,地以阴而停轮,是以天致其动,禀气舒光,地致其静,永施候明。
天以顺动,不失其光,则四序顺节,寒暑不忒;地以顺静,不失其体,则万物荣华,生死有礼。
故品物成形,天地用顺。
夫至大莫若天,至厚莫若地,至多莫若水,至空莫若土,至华莫若木,至实莫若金,至无莫若火,至明莫若于日月,至昏莫若于暗虚日月至明,遇暗虚犹薄蚀昏黑,岂况于人乎哉。
夫地有山岳川谷、井泉江河、洞湖池沼、陂泽沟壑,以宣吐其气也;
天有列宿星辰三百四十八座,亦天之精气所结成,凝莹以为星也。
星者,体生于地,精成于天,列居错峙,各有所属,斯谓悬象矣或云玄象,亦可两存。
夫日月径週七百里三十六分之一,其中地广二百里三十二分之一。
日者,阳精之宗,积精成象,象成为禽,金鸡、火鸟也,皆曰三足,表阳之类,其数奇;
月者,阴精之宗,积精而成象,象成为兽,玉免、蟾蜍也,皆四足,表阴之类,其数偶。
是故奇偶之数,阴阳之气,不失光明,实由元气之所生也。
夫人之受天地元气,始因父精母血,阴阳会合,上下和顺,分神减气,忘身遗体,然后我性随降,我命记生,绵绵十月之中人皆十月处于胞胎,解在卷末也,蠢蠢三时之内人虽十月胞胎,其实受孕三十八腊。
一腊谓一七。
日一变,凡三十八变,然后解胎求生。
求生之时,四日之中,善慧聪明者,如在王室,受诸快乐,释然而生,如从天降下,子母平善,无诸痛苦,亲属欢喜,邻里相庆;
凶恶悖戾者,如在狴牢,受诸苦毒,二命各争,痛苦难忍,亲族忧惶,邻里惊惧。
凡在世人受孕日数,数则一定,善恶两分,为人子者,安可悖乱五逆哉!
今生子满三十日,即相庆贺,谓之满月,皆以此而习为俗矣。
气足形圆,百神俱备,如二仪分三才,体地法天,负阴抱阳,喻瓜熟蒂落,啐啄同时,既而产生,为赤子焉。
夫至人含怀道德,冲泊情性,抱一守虚,澹寂无事,体合虚空,意栖胎息,故曰合德之厚,比于赤子。
赤子之心,与至人同心,内为道德之所保,外为神明之所护,比若慈母之于赤子也。
夫赤子以全和为心,圣人以全德为心,外无分别之意,内无害物之心。
赤子以全和,故能拳手执握,自能牢固,所谓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歊作,精之至;
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
执牢实者,其由元气充壮,致骨弱筋柔。
未知阴阳配合,而含气之源动作者,由精气纯粹之所然也。
阴为雌牝,阳为雄牡,歊谓气命之源。
气命之源,则元气之根本也。
言赤子心无情欲,意无辨认,虽有歊作,且不被外欲牵挽,终无畎浍尾闾之虞,其气真精,往还溯流,自然自在,任运任真而已,故曰精之至也。
终日号啼,而声不嘶嗄者,亦纯和之至也,故曰和之至也。
嗄者,声物之破也。
赤子以元气内充,真精存固,全和之至,乃不破散也。
《上清洞真品》云:人之生也,禀天地之元气,为神为形;受元一之气,为液为精。
天气减耗,神将散也;地气减耗,形将病也;元气减耗,命将竭也。
故帝一回风之道,溯流百脉,上补泥丸,下壮元气。
脑实则神全,神全则气全,气全则形全,形全则百关调于内,八邪消于外。
元气实则髓凝为骨,肠化为筋,其由纯粹真精,元神元气,不离身形,故能长生矣。
秦少齐《议黄帝难经》云:男子生于寅,寅为木,阳也;女子生于申,申为金,阴也。
元气起于子,乃人命之所生于此也。
男从子左行三十,女从子右行二十,俱至于已,为夫妻怀妊,受胎气于此也。
男从巳左行十至寅,女从巳右行十至申,俱为十月受气,气足形圆,寅申乃男女所生于此也。
从寅左行三十至未,未谓小吉,男行年所至也;从申右行二十至丑,丑谓大吉,女行年所至也。
然乃许男婚而女娉矣。
如是永久焉,则元气无所复,精气无所散,故致长生也。
夫天地元气既起于子之位,属水,水之卦为坎,主北方恒,岳冀州之分野,人之元气亦同于天地,在人之身生于肾也。
人之元气,得自然寂静之妙,抱清虚玄妙之体,玄之又玄,妙之又妙,是谓众妙之门,乃元气玄妙之路也。
故玄妙曰神,神之灵者曰道,道生自然之体,故能长生。
生命之根,元气是矣。
夫肾者神之室,神若无室,神乃不安,室若无神,人岂能健!
室既固矣,乃神安居。
则变凡成圣,神自通灵。
神乃爱生而室不能固,致使神不得安居,室屋于是空废。
于泉,水火分解,各归本元,生则同体,死则相悬,飞沉各异,禀之自然。何哉?如一条之木,以火燔之,烟即飞上,灰即下沉,亦是自然而然也。
《九皇上经》曰:始青之下月与日,两半同升合成一,出彼玉池入金室,大如弹丸黄如橘,中有佳味甜如蜜,子能得之慎勿失。注云:交梨火枣,生在人体中,其大如弹丸,其黄如橘,其味甚甜,其甜如蜜,不远不近,在于心室。心室者,神之舍,气之宅,精之主,魂之魄。玉池者,口中舌上所出之液,液与神气一合,谓两半合一也。
《太清诰》云:许远游与王羲之书曰,夫交黎火枣者,是飞腾之药也。君侯能剪除荆棘,去人我,泯是非,则二树生君心中矣,亦能叶茂枝繁,开花结实,君若得食一枝,可以运景万里。此则阴丹矣。但能养精神,调元气,吞津液,液精内固,乃生荣华,喻树根壮叶茂,开花结实,胞孕佳味,异殊常品。心中种种,乃形神也。阴阳乃日月雨泽,善风和露,润沃溉灌也。气运息调,荣枝叶也。性清心悦,开花也。固精留胎,结实也。津液流暢,佳味甜也。古仙誓重,传付于口,今以翰墨宣授,宜付奇人矣。道林云:此道亦谓玉醴金浆法。玉醴金浆,乃是服炼口中津液也。一曰精;二曰泪;三曰唾;四曰涕;五曰汗;六曰溺。人之一身,有此六液,同一元气,而分配五脏六腑、九窍四肢也。知术者,常能岁终不泄,所谓数交而不失出,便作独卧之仙人也。常能终日不唾,恒含而咽之,令人精气常存,津液常留,面目有光。
《老子节解》云:唾者,溢为醴泉聚,流为华池府,散为津液,降为甘露,漱而咽之,溉藏润身,通宣百脉,化养万神,支节毛发,坚固长春,此所谓内金浆也,可以养神明,补元气矣。若乃清玉为醴,炼金为浆,化其本体,柔而不刚,色莹冰雪,气夺馨香,饮之一杯,寿与天长,此所谓外金浆也。可以固形体,坚脏腑矣。又常使身不妄出汗,汗是神之信,元调而运动微汗者,适致也,乃勿冲冷风。若极劳形,盗失精汗者,雨脉霂不止,大困神形,固当缓形徐行,劳而不极,坐卧勿及疲倦。行立坐卧,常能消息从容,导引按摩消息,令人起立轻健,意思暢逸。又常伺候大小二事,无使强关抑忍,又勿使失度,或涩或寒或滑多,皆伤气害生,为祸甚速。此所谓知进退存亡,圣人之道也。
夫圣凡所共宝贵者,命也;贤愚所共爱惜者,身也。是故圣人以道德、仁义、谦慈、恭俭、天文、人事、预垂瑞兆以示君子也;礼乐、征伐、法律、刑典、鬼神、卜筮、梦觉、警象以示小人也。夫养生之要,先诫其外,后慎其内,内外寂静,此谓善入无为也。欲求无为,先当避害,何者?远嫌疑,远小人,远苟得,远行止,慎口食,慎舌利,慎处闹,慎力斗,常思过失,改而从善。又能通天文,通地理,通人事,通鬼神,通时机,通术数。是则与圣齐功,与天同德矣。夫术数者,莫过修神,淘炼真气,使年延疾愈;外禳邪恶,清净心身,使祸害不干。
《道德论》曰:大中之象,莫高乎道德,次莫大乎神明,次莫广乎太和,次莫崇乎天地,次莫著乎阴阳,次莫明乎圣功。夫道德可道不可原,神明可生不可伸,太和可体不可化,天可行不可宣,阴阳可用不可得,圣功可观不可言。是知可道非自然也,可明非素真也。
夫修无为入真道者,先须保道气于体中,息元气于藏内,然后辅之以药物,助之以百行,则能内愈万病,外安万神,内气归元,外邪自却。却灾害于外,神道德于内,内外相济,保守身命,岂不善乎?
《老子》云: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又云:功成事遂,百姓谓我自然。又云: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天下,其德乃普。以身观身,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夫何?故教天子则为事法天,教诸侯则以政理国,教用兵则不敢为主,教利器则不可示人,教处世则和光同尘,教出家则道与俗反,教养性则谷神不死,教体命则善寿不亡,教修身则全神具炁,教修心则虚心守道,教见前则常善救物,教冥报则神不伤人,所谓事少理长,由人备授。其得也者,则骨节坚强,颜色悦泽,老而还少,不衰不朽,长存世间,长生久视,寒温风湿不能伤,鬼神精魅不敢犯,五兵百虫不敢害,忧悲喜怒不为累。常以六经训俗,方士授术,此其真得道要矣。
真人云:圣人知元气起于子,生于肾,胞于巳,胎于午,故存于心,息于火,养于未土,生于申金,沐浴于酉,冠带于戌土,官荣于亥,帝王于子水,衰于土丑,病于木寅,死于震卯,墓于巽辰。墓即葬也,葬者藏也、归者,终也。元气,元始于水,归终于风,藏风于土,是谓归魂巽即风也,辰即土也,水之所流,归于辰也,故云地缺于东南,水流于巽户。《列子》云:海之表有大壑焉,号为尾闾,是大水泄去之所。人之元气,亦有尾闾之壑,故象于水焉。是知土藏其风,风藏其土,土藏其水,水藏其土,土藏其火,火藏其土火所以墓在戌土,水所以墓在辰土也,土藏其木,木藏其土,土藏其金,金藏其土,木所以墓在未土,金所以墓在丑土,土能藏木、金、水、火,而土自亦归于土,故墓亦在辰土,是谓还元返本、归根复命之道。
《老子》云: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是谓知
常道之理,会可道之事,即知明白之路,达坦平之涯。故曰: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是谓公道。盗之公道,盗之天地,万物无不通容。
《阴符经》云:三盗既宜,三才既安。故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真人云:知此道者,即识真水真火、真铅真汞、真龙真虎、真牙真车、真金真石、真木真土、真丹真药、真神真气、真物真精、真客真主,既皆认得其真,然乃依师用师,依道用道,依术用术,依法用法,修之炼之,淘之汰之,研之精之,调之习之,仙人所以目八字妙门,一元真法,谓之“虚心实腹,饥气渴津”八字是也。诀云:常能虚寂一心,善亦不贮,岂况一尘秽恶!所谓静心守一,除欲止乱,众垢除,万事毕,恒使腹中饱实,所谓腹中无滓秽,但有真精元气,淘汰修炼不辍,自然开花结实矣。饥即吞气,渴即咽津,不饥不渴即调习,使週流通暢,不滞不隔,蠢蠢陶陶,滔滔乐乐,不知天地大小,不知日月回转,可以八百一十年为一大运耳。
夫修炼法者,言调和神气,使週流不竭绝于肾。肾乃命门,故曰命术也。神气不竭,则身形长生,炼骨化形,游于帝庭,位为真人,以养元气,男女俱存。《经颂》云:道以精为宝,宝持宜密秘,施人则生人,留己则生己,生己永度世,名籍存仙位,人生则陷身,身退功成遂。结婴尚未可,何况空废弃,弃捐不觉多,衰老而命坠。天地有阴阳,元气人所贵,贵之合于道,但当慎无贵。夫能养其元,绵绵服其气,转转还其精,冲融妙其粹。
夫能服元气者,不可与饵一叶一花、一草一木、灵芝金石之精滞,砂砾之滓秽,同日同年而语哉!《老子》云:精者,血脉之川源,守骨之灵神,故重之以为宝;气者,肌肉之云气,固形之真物,故重之以为生。人之一身,法象一国,神为君,精为臣,气为民。民有德,可为尊,君有道,可以永久有天下。是以能养气有功,可化为精;养精有德,可化为神;养神有道,可化为一身,永久有其生。
《三一诀》云:修炼元气真神,三一存至者,即精化为神,神化为婴兒,婴兒化为真人,真人化为赤子。赤子乃真一也,一乃帝君也,能统一身,主三万六千神。帝若在身,三万六千神无不在也,故能举其身游帝庭。
《天老十干经》云:食气之道,气为至宝,一岁至肌肤充荣,二岁至机关和良,三岁至骨节坚强,四岁至髓脑填塞填塞,满塞也。天有四时,气应四岁,食气守一,功备四年,则神与形通。形能通神,如日明焉,不视而见形,不听而闻声,不行而能至,不见而知之,所谓形一神千,得称为仙,形一神万,得称婴兒,形一神万八千,得称真人,形一神三万六千,得称赤子,即真一帝君矣。与日月长生,天地齐龄,道之成矣。
夫元气有一,用则有二,用阳气则能飞行自在,朝太清而游五岳;用阴气即能住世长寿,适太阳而游洞穴。是谓元气一性,阴阳二体,一能生二,二能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若不得元气,分阴阳之用,即万物无由得生化成长。故神无元气即不灵,道无元气即不生,元气无阴阳即不形。形须有气,气须有阴阳,阴阳须有精,精须有神,神须有道,道须有术,术须有法,法须有心,心须有一,一须有真,真须有至,至无至虚,至清至净,至妙至明。至至相续,亲亲相授,授须其人,非道勿与。
人能学道,是谓真学,学诸外事,是谓淫学,亦谓邪道。夫学道谓之内学,内学则身内心之事,名三丹田三元气。一丹三神,一气分六气,阳则终九,阴则终六,阳九百六,天地之极,亦人之极,至此谓之还元返本。夫云极者,元气内藏,尽无出入之息,兼为有窍作出入息处,亦皆并无出入之息,此名得道,谓之至无也。
《真经》曰:修炼元气,至无出入息,是落籍逃丁之士,不为太阴所管,三官不录,万灵潜卫矣。夫称混元者,气也。週天之物,名之混元。混元之气者,本由风也。风力最大,能载持天地三才五行,天地三才五行,不能大其风,风气俱同一体,而能开花拆柳,结实成果,莫不由其四气八风也。
夫修心是三一之根,炼气是荣道之树,有心有气,如留树留根。根即心也,存心即存气,存气即存一。一即道也,存道即总存三万六千神,而总息万机。总息万机,即无不为,而无不为,即至丹见矣。服至丹者,与天地齐年。
何谓至丹?至丹即丹田真神,真一帝君存身为主,众神存体,元气不散,意绝淫荡,气遵禀其神,禁束其故气,至无出入之息,能胎息者,命无倾矣。谓形留气住,神运自然。
罗公远《三岑歌》云:“树衰培土,阳衰气补,含育元气,慎莫失度。”注云:无情莫若木,木至衰朽,即尘土培之,尚得再荣。又见以嫩枝接续老树,亦得长生,却为芳嫩。用意推理,阳衰气补,固亦宜尔。衰阳以元气补而不失,取其元气津液返于身中,即颜复童矣。何况纯全正气未散,元和纯一,遇之修炼,其功百倍!故学道切忌自己元气流奔也。
真人云:夫修炼常须去鼻孔中毛,宣降五脏六腑谷滓秽浊,洗漱口齿,沐浴身体,诫过分酒,忌非适色。遇饮食先捧献明堂前,心存祭祀三丹田、九一帝真、三万六千神君。恒一其意,专调和神气,本末来去,常令息匀,如此坚守,精气得固,
即学节气。节气时先闭口,默察外息从鼻中入,以意预料入息三分,而节其一分令住,入讫,即料出息三分,而节其一分,凡出入各节一分,如此不得断绝。
夫节气之妙,要自己意中与鼻相共一则节之,其气乃便自止,惊气之出入,人不节之,其气乃亦自专出入,若解节之,即不敢自专出入,是谓节之由人不由气也。
夫气与神,复以道为主,道由心,心由意,即知意为道主,意亦可谓之神也。
大约神使其气,以意为妙,鼻失出口,亦劳闭之,舌柱齿,觉小闷,闷即微微放之,三分留一,却复闭之。
如上所说,当节气令耳无闻、目无见、心无思,週而复始调习之。
气未调和,常放少许出,意度气和,即如法节之。
若意能一日节之,然如常息者,其气即永固,不假放节,但勤用功,即气自永息,不从口鼻出入,一一自然从皮肤毛孔流散,如风云在山泽天地,自然自在。
《仙经》云:元气调伏,常常服之,不绝不竭,自不从口鼻出。
修炼百日已来,耳目自然不闻见也。
修炼之人,切不得乱食。
凡味即令元气奔突,又不能清净其心。
不依教法,唯贪财色,嗜欲妒嫉,恣食辛秽,怀毒抱恶,不敬仙法,但务偷窃,违负背逆为凶者,三官书过,北阴召魂,未死之间,精神亡失,忘前忘后,如■如痴,醉乱昏迷,横遭殃祸,延于九祖,形谢九泉,此盖失道,负神明矣。
真人曰:夫道者,无义而无恩。
子不见《阴符经》云,天之无恩而大恩生,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气,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于害,害生于恩。”
故天与道,不私于人,乃万物而言恩,人与万物自有感仰之心,归恩于天道,不恃其功,至公至私,与物不怀其曲直,洪纤一体,贵贱同途,弃爱惜于坦然,绝去留于用意,是以顺天时者见生,逆天意者见杀。
杀非以私,生非以公,但随人物逆顺,自然而致其生杀也,故曰无义而无恩。
夫道可及者,虽仇雠而必化;道不可及者,虽父母而终不可言。
盖夙分有无,一一出于天籍,且非一夕一朝而得偶会。
生所化者曰死,死所化者曰生,生死之根,反复为常。
盖善于生者,不为死之行;不善于生者,为死之行。
得死之行为其死,为生之行得其生。
故得生者,莫不由于气,气所以能化于生则生;化于死则死。
故曰禽之制在气者,唯以气感,不以力为。
气感自于虚无,而能制于万有,至于天地日月、星宿云雷,并赖气之所转运,使不失坠落。
巍巍乎,荡荡乎,无始终,安其所动,乐其所静,是谓道气自然。
若以身之禽制在气者,实由乎心,不能禽制者,亦心也。
夫居于尘世,唯利与名,于中能不谄不偷,无贼无害,于物不伤和气,每怀亭育之心,斯近仁焉。
不贪不争,无是无非,斯亦近乎道焉。
非内非外,宝而持之,自有阴灵书其福佑,灾害远去,祸横难侵,自感上天下察,益算延龄,大道之元,兹为始也。
夫惠及人物曰恩,侵毁人物曰害,行恩则福生,行害则祸至。
莫忌对镜求象,从感生疑,罔类之中,狂痴之鬼,乱则难宁六寸,倾动百神,斯须之间,本则亡矣,诚深诫之元气有六寸,内三寸,外三寸。
人能保一寸,延三十年寿。
若保固六寸,则万神备体,自然永保长生。
失一寸,减三十年之寿。
《元气诀》云:天地自倾,我命自然。
黄帝求玄珠,使离娄不获,罔象乃获者,玄珠气也,离娄目,罔象心也。
元无者,道体虚无自然,乃无为也。
无为者,乃心不动也。
不动也者,内心不起,外境不入,内外安静,则神定气和,神定气和,则元气自至,元气自至,则五脏通润,五脏通润,则百脉流行,百脉流行,则津液上应,而不思五味饥渴,永绝三田,道成则体满藏实,童颜长春矣。
夫元气修炼,气化为血,血化为髓,一年易气,二年易血,三年易脉,四年易肉,五年易髓,六年易筋,七年易骨,八年易发,九年易形,从此延数万岁,名曰仙人。
九年是炼气为形,名曰真人。
又炼形为气,气炼为神,名曰至人。
《仙经》云:神常爱人,人不爱神。
神常爱者,籍身以养灵也。
人若造凶作恶,即陷坏身,身既毁败,神乃去人,神去人死,得不惊哉!
所谓不知常,妄作凶也。
黄帝求道于皇人,皇人问所得者,凡一千二百事,乃谓曰:子所得皆末事也。
又曰:子欲长生,三一当明。
夫三一者,乃上皇黄箓之首篇也,能知之者,万祸不干。
夫长生之术,莫过乎服元气,胎息内固,灵液金丹之上药,所以禽虫蛰藏,以不食而全,盖是息待其元气也。
节气功成,即学咽气,但合口作意,微力如咽食一般。
咽液咽气,皆如咽食,存想入肾入命门穴,循脊流上溯入脑宫,又溉脐下至五星。
五脏相逢,内外相应,各各有元气管系连带,若论元气流行,无处不到。
若一身内外疾病之处,以意存金、木、水、火、土五色,相刻相生,以意注之,无不立愈。
又有妙诀,虽云呵、呬、呼、吹、嘘、唏一六之气,不及冷、暖二气以愈百病。
夫节气从容稍久,含气候暖而咽之,谓之暖气,可愈虚冷;若才节气,气满便咽,谓之冷气,可愈虚热。
临时皆以意度而行。
又或有病,但以呵呵十至三十,知其应验,酒毒、食毒俱从呵气并出。
若人能专心服元气,更须专念于一,存而祝之,可与日月同明矣。
夫天得一以清,天既泥丸,有双田宫、紫宫,亦曰脑宫。
宫有三焉,丹田、
洞房、明堂,乃上三一神所居也。其名赤子、帝卿、元先,常存念之,即耳聪目明,鼻通脑实矣。
地得一以宁,地即脐中气海,亦有丹田、洞房、明堂三宫,下三一神所居也,其名婴兒、元阳、谷玄,存念之永久,即口不乏津,腹实心寂,不乱不惑,自通神灵矣。
神得一以灵,即心主于神,心为帝王,主神气变化,感应从心,非有非无,非空非色,从粗入细,从凡入圣,心为绛宫,亦有丹田、洞房、明堂三宫,三一神所居也,其名真人、子丹、光坚,存念不绝,即帝一不离身心,身心安宁,遇白刃来逼,但当念一,一来救人,必得免难,道不虚言。
其三丹田,其神九人,皆身长三寸,并衣硃衣、硃冠帻、硃履,坐金床玉榻,机桉金炉,常依形象存而念之一云男即一神,长九分,女长六分,其两存注之。
夫元命者,元气也。有身之命,非气不生,以道固其元,以术固其命,即身形神气永长存矣。
我命之神,即三丹田之三一神也。其形影精光气色,凡三万六千神,皆臣于帝一。
一分二,谓阳气化为元龙,阴气化为玉女。
诀云:气之所在,神随所生,神在气即还,神去气即散。
若能存念其神,以守元气,气亦成神,神亦成气。
修之至此,气合则为影精光气色,气散则为云雾风雨。
出即为乱,入即为真,上结三元,下结万物,静用为我身,动用为我神。
形神感应,在乎运用;神气变化,在乎存念。
《三元经》云:上元神名曰元,中元神名还丹,下元神名子安,亦须如三一九神,专存念之。
凡出入行住坐起,所遇皆然,精意专念,玄之又玄,道之极秘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诸家气法部-卷一-译文
◎元气论并序
在混沌之前,太无是空的;混沌开始时,太和寄托其中。寂静而空旷,没有固定的形态。三一合元,六一合气,都没有形象,深远而幽暗,这就是太易,元气还没有形成;逐渐称为太初,元气开始萌发;接着称为太始,形气开始显现;再称为太素,形气有了实质;再称为太极,实质变化有了气;气还没有分形,凝结成胚胎像卵一样,气圆形成备,称为太一。
元气先清,升上为天,元气后浊,降下为地,太无虚空的道已经产生了。道既然没有生,是自然的根本,无法用言语表达,才知道自然是道的父母,气的根本。自然本是一,大道本是一,元气本是一。一,是真正的至元,纯阳一气,与太无合体,与大道同心,与自然同性,可以无始无终,无形无象,清浊一体,混沌的未质,所以无法记录其极限。
等到元气蒙鸿,萌芽开始,于是天地分开,乾坤建立,启阴感阳,分布元气,孕育中和,这就是人。首先生出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里,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上的各种虫子,因风所感,化为黎氓。以天的生,称为苍生;以其首黑,称为黔首,也称为黔黎。其下品者,称为苍头。今人自称为黑头虫,或为裸虫,盘古之后,三皇之前,都是裸体。
三王的时代,开始裁革结莎,巢橹营窟,多食草木的果实,吃鸟兽的肉,饮血茹毛,蠢然无闷。后来兴起燔黍擗豚,坯饮窊樽,蒉桴土鼓,火化的利益,丝麻的好处,范金合土,大壮宫室,重门击柝,户牖庖厨,以砲以烹,以煮以炙,养生送死,以事鬼神。从太无太古,到如今,无法完全记录。
从伏羲开始,到今天,大约四千多年,其中生死变化,才成人伦,为君为臣,为父为子,兴亡损益,进退成败,前儒记录,后儒继承,结结纷纷,无法一时尽述。
且天地溟涬之后,人从盘古遗体出来,散为天经地纬,天文地理,五罗二曜,黄赤交道,五岳百川,白黑昼夜,产生万物,亭育万汇,其为羽毛麟介,各三百六十之数,凡一千八百类。人是虫之长,预其一焉。人与物类,都禀受一元之气,而得生成。生成长养,最尊最贵者,莫过于人的气。
我侥幸预一?,忝窃三才,渔猎百家,披寻万古,备论元气,尽述本根,委质自然,归心大道,求诸精义,纂集玄谭,记诸真经,永传来哲。达士遇者,慎勿轻生,以日以时,勤炼勤行,鹤栖华发,无至噬脐。同好受之,常为宝耳。
论曰:元气无号,化生有名;元气同包,化生异类。同包无象,乃一气而称元;异居有形,立万名而认表。故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徼为表,妙为里。里乃基也,表乃始也。始可名父,妙可名母,此则道也,名可名也,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道,异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又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週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乃自然所生。既有大道,道生阴阳,阴阳生天地,天地生父母,父母生我身。
夫情性形命,禀自元气。性则同包,命则异类。性不可离于元气,命随类而化生。是知道、德、仁、义、礼,此五者不可斯须暂离,可离者非道、德、仁、义、礼也。道则信也,故尊于中宫,曰黄帝之道;德则智也,故尊于北方,曰黑帝之德;仁则人也,故尊于东方,曰青帝之仁;义则时也,故尊于西方,曰白帝之义;礼则法也,故尊于南方,曰赤帝之礼。然三皇称曰大道,五帝称曰常道,此两者同出异名。
元气本一,化生有万。万须得一,乃遂生成。万若失一,立归死地,故一不可失也。一谓太一,太一分而为天地,天地谓二仪,二仪分而立三才,三才谓人也,故曰才成人备。人分四时,四时分五行,五行分六律,六律分七政,七政分八风,八风分九气。从一至九,阳之数也;从二至八,阴之数也。九九八十一,阳九太终之极数;八八六十四,阴六太终之极数也。
一含五气,是为同包;一化万物,是谓异类也。既分而为三为万,然不可暂离一气。五气者,随命成性,逐物意移,染风习俗,所以变化无穷,不唯万数,故曰游魂为变。只如武都耆男化为女,江氏祖母化为鼋,黑胎氏猪而变人,蒯武安人而变虎,斯游魂之验也。
夫一含五气,软气为水,水数一也;温气为火,火数二也;柔气为木,木数三也;刚气为金,金数四也;风气为土,土数五也。五气未形,三才未分,二仪未立,谓之混沌,亦谓混元,亦谓元塊如卵。五气混一,一既分元,列为五气,气出有象,故曰气象。
张衡《灵宪浑天仪》云:夫覆载之根,莫先于元气;灵曜之本,分气成元象。昔者先王步天路,用定灵轨,寻诸本元,先准之于浑体,是为正仪,是为立度,而后皇极有所建也,旋运有所稽也。是为经天纬地之根本也。
圣人本无心,因兹以生心。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心目,天地万机、成败兴亡、得失去留,莫不由于心目也。死者阴也,生者阳也,阴阳之中,生道之术,而不知修行之路,常游生死之迳,故墨翟悲丝、杨硃泣岐,盖以此也。
夫太素之前,幽清玄静,寂寞冥默,不可为象,厥中惟虚,厥外惟无,如是者永久焉,斯谓溟涬,盖乃道之根。既建方有,太素始萌,萌而未兆,一气同色,混沌不分,故曰有物混成。然虽成其气,未可得而形也。其迟速之数,未
可以得到变化,像这样又永久存在,这就是所谓的庞鸿,它是道的根本。
于是元气分开,刚柔开始分离,阴阳结合,清浊各自定位,天在外面形成,地在内部安定。
天的本质是阳,象征着道的根本,以有形的物体形成实体,以圆规覆盖养育,以运动开始生命;
地的本质是阴,象征着道的根源,以无形的物质形成本质,以方矩承载诞生,以静止结束死亡,这就是所谓的天成地平。
既以运动来施行,以静止来包含变化,郁气结合精华,适时养育万物,这就是所谓的天元,它是道的实质。
在天形成形象,在地形成形体,天有九个位置,地有九个区域,天有三个星辰,地有山川,有形象可以效仿,有形体可以衡量,情性万种,相互感应,自然相生,无法记录。
纪纲经纬,现在简单说一下。
四方八极,是地的维度,直径二亿三万二千五百一十七里,南北则减少千里,东西则增加千里。
从地到天的一半是人极,地中的深度也是一半的极,直径和周长的一半就是这个数。
计算天地相距一亿一万二百五十八里半,通过四度,就是混元的大数。
天道向左运行,有反于物,则天人气左盈右缩,天以阳而回转,地以阴而停轮,因此天导致其运动,禀气舒展光芒,地导致其静止,永远施行等待光明。
天以顺动,不失其光,则四季顺节,寒暑不错;地以顺静,不失其体,则万物荣华,生死有礼。
所以万物成形,天地用顺。
最大的莫过于天,最厚的莫过于地,最多的莫过于水,最空的莫过于土,最华丽的莫过于木,最实的莫过于金,最无的莫过于火,最明的莫过于日月,最昏的莫过于暗虚日月至明,遇到暗虚仍然薄蚀昏黑,何况于人呢。
地有山岳川谷、井泉江河、洞湖池沼、陂泽沟壑,以宣吐其气;
天有列宿星辰三百四十八座,也是天的精气所结成,凝莹以为星。
星者,体生于地,精成于天,列居错峙,各有所属,这就是所谓的悬象或玄象,也可以两者并存。
日月直径七百里三十六分之一,其中地广二百里三十二分之一。
日者,阳精的宗祖,积精成象,象成为禽,金鸡、火鸟也,都叫三足,表阳之类,其数奇;
月者,阴精的宗祖,积精而成象,象成为兽,玉免、蟾蜍也,都四足,表阴之类,其数偶。
所以奇偶之数,阴阳之气,不失光明,实由元气所生。
人受天地元气,开始因父精母血,阴阳会合,上下和顺,分神减气,忘身遗体,然后我性随降,我命记生,绵绵十月之中人皆十月处于胞胎,解在卷末也,蠢蠢三时之内人虽十月胞胎,其实受孕三十八腊。
一腊谓一七。
日一变,凡三十八变,然后解胎求生。
求生之时,四日之中,善慧聪明者,如在王室,受诸快乐,释然而生,如从天降下,子母平善,无诸痛苦,亲属欢喜,邻里相庆;
凶恶悖戾者,如在狴牢,受诸苦毒,二命各争,痛苦难忍,亲族忧惶,邻里惊惧。
凡在世人受孕日数,数则一定,善恶两分,为人子者,安可悖乱五逆哉!
今生子满三十日,即相庆贺,谓之满月,皆以此而习为俗矣。
气足形圆,百神俱备,如二仪分三才,体地法天,负阴抱阳,喻瓜熟蒂落,啐啄同时,既而产生,为赤子焉。
至人含怀道德,冲泊情性,抱一守虚,澹寂无事,体合虚空,意栖胎息,故曰合德之厚,比于赤子。
赤子之心,与至人同心,内为道德之所保,外为神明之所护,比若慈母之于赤子也。
赤子以全和为心,圣人以全德为心,外无分别之意,内无害物之心。
赤子以全和,故能拳手执握,自能牢固,所谓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歊作,精之至;
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
执牢实者,其由元气充壮,致骨弱筋柔。
未知阴阳配合,而含气之源动作者,由精气纯粹之所然也。
阴为雌牝,阳为雄牡,歊谓气命之源。
气命之源,则元气之根本也。
言赤子心无情欲,意无辨认,虽有歊作,且不被外欲牵挽,终无畎浍尾闾之虞,其气真精,往还溯流,自然自在,任运任真而已,故曰精之至也。
终日号啼,而声不嘶嗄者,亦纯和之至也,故曰和之至也。
嗄者,声物之破也。
赤子以元气内充,真精存固,全和之至,乃不破散也。
《上清洞真品》云:人之生也,禀天地之元气,为神为形;受元一之气,为液为精。
天气减耗,神将散也;地气减耗,形将病也;元气减耗,命将竭也。
故帝一回风之道,溯流百脉,上补泥丸,下壮元气。
脑实则神全,神全则气全,气全则形全,形全则百关调于内,八邪消于外。
元气实则髓凝为骨,肠化为筋,其由纯粹真精,元神元气,不离身形,故能长生矣。
秦少齐《议黄帝难经》云:男子生于寅,寅为木,阳也;女子生于申,申为金,阴也。
元气起于子,乃人命之所生于此也。
男从子左行三十,女从子右行二十,俱至于已,为夫妻怀妊,受胎气于此也。
男从巳左行十至寅,女从巳右行十至申,俱为十月受气,气足形圆,寅申乃男女所生于此也。
从寅左行三十至未,未谓小吉,男行年所至也;从申右行二十至丑,丑谓大吉,女行年所至也。
然乃许男婚而女娉矣。
如是永久焉,则元气无所复,精气无所散,故致长生也。
夫天地元气既起于子之位,属水,水之卦为坎,主北方恒,岳冀州之分野,人之元气亦同于天地,在人之身生于肾也。
人之元气,得自然寂静之妙,抱清虚玄妙之体,玄之又玄,妙之又妙,是谓众妙之门,乃元气玄妙之路也。
故玄妙曰神,神之灵者曰道,道生自然之体,故能长生。
生命之根,元气是矣。
夫肾者神之室,神若无室,神乃不安,室若无神,人岂能健!
室既固矣,乃神安居。
则变凡成圣,神自通灵。
神乃爱生而室不能固,致使神不得安居,室屋于是空废。
在泉水中,水和火分解,各自回归本源,生时同为一体,死后则相互分离,飞升和沉沦各不相同,这是自然的禀赋。为什么呢?就像一根木头,用火烧它,烟会飞上天空,灰会沉到地面,这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九皇上经》说:在始青之下,月亮和太阳,两半同时升起合为一体,从玉池出来进入金室,大小如弹丸,颜色如橘子,里面有美味的甜味如蜜,你如果能得到它,千万不要失去。注释说:交梨火枣,生长在人体中,大小如弹丸,颜色如橘子,味道非常甜,甜如蜜,不远不近,位于心室。心室是神的居所,气的住所,精的主宰,魂的魄。玉池是口中舌头上流出的液体,液体与神气合一,称为两半合一。
《太清诰》说:许远游给王羲之写信说,交黎火枣是飞升的药物。君侯如果能剪除荆棘,去除人我之分,消除是非,那么这两棵树就会在你心中生长,也能枝叶茂盛,开花结果,你如果能吃一枝,可以飞行万里。这就是阴丹。只要能养精神,调元气,吞津液,液体精华内固,就能产生荣华,比喻树根强壮,枝叶茂盛,开花结果,孕育美味,不同于普通物品。心中的种种,就是形神。阴阳就是日月雨露,善风和露水,滋润灌溉。气运调和,枝叶茂盛。性情清心悦目,开花。固精留胎,结果。津液流畅,美味甜。古仙誓重,口口相传,现在用笔墨传授,应该传给奇人。道林说:这种道法也叫玉醴金浆法。玉醴金浆,就是服炼口中的津液。一是精;二是泪;三是唾;四是涕;五是汗;六是溺。人的身体有这六种液体,同出一元气,分配到五脏六腑、九窍四肢。懂法术的人,常常能一年到头不泄,所谓多次交合而不失出,就能成为独卧的仙人。常常能整天不吐唾,总是含着咽下,让人精气常存,津液常留,面目有光。
《老子节解》说:唾液,溢出为醴泉聚集,流为华池府,散为津液,降为甘露,漱口咽下,滋润脏腑,通宣百脉,化养万神,支节毛发,坚固长春,这就是所谓的内金浆,可以养神明,补元气。如果用清玉为醴,炼金为浆,化其本体,柔而不刚,色如冰雪,气夺馨香,饮一杯,寿命与天同长,这就是所谓的外金浆。可以固形体,坚脏腑。还要常常不让身体随意出汗,汗是神的信使,元气调和而运动微汗,是适度的,不要冲冷风。如果过度劳累,盗失精汗,雨脉霂不止,大困神形,应该缓慢行走,劳而不极,坐卧不要过度疲倦。行立坐卧,常常能从容不迫,导引按摩,让人起立轻健,心情舒畅。还要常常注意大小二事,不要强行关抑忍,也不要失度,或涩或寒或滑多,都会伤气害生,祸害很快。这就是所谓的知进退存亡,圣人之道。
圣人和凡人都共同宝贵的是生命;贤人和愚人都共同爱惜的是身体。所以圣人用道德、仁义、谦慈、恭俭、天文、人事、预垂瑞兆来示君子;用礼乐、征伐、法律、刑典、鬼神、卜筮、梦觉、警象来示小人。养生的要点,先要戒除外在的诱惑,然后谨慎内在的修养,内外寂静,这就是善入无为。要想求无为,先要避害,什么是害?远离嫌疑,远离小人,远离苟得,远离行止,谨慎口食,谨慎舌利,谨慎处闹,谨慎力斗,常常思考过失,改而从善。还要能通天文,通地理,通人事,通鬼神,通时机,通术数。这样就能与圣人齐功,与天同德。术数,莫过于修神,淘炼真气,让年延疾愈;外禳邪恶,清净心身,让祸害不干。
《道德论》说:大中的形象,没有比道德更高的,其次没有比神明更大的,其次没有比太和更广的,其次没有比天地更崇的,其次没有比阴阳更著的,其次没有比圣功更明的。道德可以说但不能原,神明可以生但不能伸,太和可以体但不能化,天可以行但不能宣,阴阳可以用但不能得,圣功可以观但不能言。所以知道可以说不是自然,可以明不是素真。
修无为入真道的人,先要保道气在体中,息元气在藏内,然后辅以药物,助以百行,就能内愈万病,外安万神,内气归元,外邪自却。却灾害于外,神道德于内,内外相济,保守身命,岂不美哉?
《老子》说: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又说:功成事遂,百姓谓我自然。又说: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天下,其德乃普。以身观身,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夫何?所以教天子则为事法天,教诸侯则以政理国,教用兵则不敢为主,教利器则不可示人,教处世则和光同尘,教出家则道与俗反,教养性则谷神不死,教体命则善寿不亡,教修身则全神具炁,教修心则虚心守道,教见前则常善救物,教冥报则神不伤人,所谓事少理长,由人备授。其得也者,则骨节坚强,颜色悦泽,老而还少,不衰不朽,长存世间,长生久视,寒温风湿不能伤,鬼神精魅不敢犯,五兵百虫不敢害,忧悲喜怒不为累。常以六经训俗,方士授术,此其真得道要矣。
真人说:圣人知道元气起于子时,生于肾,胞于巳时,胎于午时,所以存于心,息于火,养于未土,生于申金,沐浴于酉时,冠带于戌土,官荣于亥时,帝王于子水,衰于土丑,病于木寅,死于震卯,墓于巽辰。墓就是葬,葬就是藏、归,就是终。元气,元始于水,归终于风,藏风于土,这就是归魂巽就是风,辰就是土,水所流,归于辰,所以说地缺于东南,水流于巽户。《列子》说:海的表面有一个大壑,叫尾闾,是大水泄去的地方。人的元气,也有尾闾之壑,所以象于水。所以知道土藏其风,风藏其土,土藏其水,水藏其土,土藏其火,火藏其土火所以墓在戌土,水所以墓在辰土,土藏其木,木藏其土,土藏其金,金藏其土,木所以墓在未土,金所以墓在丑土,土能藏木、金、水、火,而土自亦归于土,所以墓亦在辰土,这就是还元返本、归根复命之道。
《老子》说:万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这就是知
常道的道理,能够理解可以道出的事情,就能明白通向坦途的道路,达到平坦的境地。所以说:知道光明,守住黑暗,成为天下的楷模。知道常道,就能包容,包容就能公正,公正就能成为王者,王者就能与天合一,天就是道,道就是永恒,这就是公道。盗取公道,盗取天地,万物都能包容。
《阴符经》说:三盗(天、地、人)已经适宜,三才(天、地、人)已经安定。所以说,按时进食,百骸调理;适时行动,万物安定。真人说:知道这个道理的人,就能认识真水真火、真铅真汞、真龙真虎、真牙真车、真金真石、真木真土、真丹真药、真神真气、真物真精、真客真主,既然都认得其真,然后依师用师,依道用道,依术用术,依法用法,修炼它,淘洗它,淘汰它,研究它,精炼它,调和它,练习它,仙人所以称之为八字妙门,一元真法,叫做“虚心实腹,饥气渴津”这八个字。诀窍说:常能虚寂一心,善也不存,何况一尘秽恶!所谓静心守一,除欲止乱,众垢除,万事毕,常使腹中饱实,所谓腹中无滓秽,只有真精元气,淘汰修炼不辍,自然开花结实。饥饿时就吞气,口渴时就咽津,不饥不渴时就调习,使週流通暢,不滞不隔,蠢蠢陶陶,滔滔乐乐,不知天地大小,不知日月回转,可以八百一十年为一大运。
修炼的方法,说的是调和神气,使週流不竭绝于肾。肾是命门,所以叫做命术。神气不竭,则身形长生,炼骨化形,游于帝庭,位为真人,以养元气,男女俱存。《经颂》说:道以精为宝,宝持宜密秘,施人则生人,留己则生己,生己永度世,名籍存仙位,人生则陷身,身退功成遂。结婴尚未可,何况空废弃,弃捐不觉多,衰老而命坠。天地有阴阳,元气人所贵,贵之合于道,但当慎无贵。能养其元,绵绵服其气,转转还其精,冲融妙其粹。
能服元气的人,不可与吃一叶一花、一草一木、灵芝金石的精滞,砂砾的滓秽,同日同年而语!《老子》说:精是血脉的川源,守骨的灵神,所以重之以为宝;气是肌肉的云气,固形的真物,所以重之以为生。人的一身,法象一国,神为君,精为臣,气为民。民有德,可为尊,君有道,可以永久有天下。所以能养气有功,可化为精;养精有德,可化为神;养神有道,可化为一身,永久有其生。
《三一诀》说:修炼元气真神,三一存至者,即精化为神,神化为婴兒,婴兒化为真人,真人化为赤子。赤子乃真一也,一乃帝君也,能统一身,主三万六千神。帝若在身,三万六千神无不在也,故能举其身游帝庭。
《天老十干经》说:食气之道,气为至宝,一岁至肌肤充荣,二岁至机关和良,三岁至骨节坚强,四岁至髓脑填塞填塞,满塞也。天有四时,气应四岁,食气守一,功备四年,则神与形通。形能通神,如日明焉,不视而见形,不听而闻声,不行而能至,不见而知之,所谓形一神千,得称为仙,形一神万,得称婴兒,形一神万八千,得称真人,形一神三万六千,得称赤子,即真一帝君矣。与日月长生,天地齐龄,道之成矣。
元气有一,用则有二,用阳气则能飞行自在,朝太清而游五岳;用阴气即能住世长寿,适太阳而游洞穴。是谓元气一性,阴阳二体,一能生二,二能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若不得元气,分阴阳之用,即万物无由得生化成长。故神无元气即不灵,道无元气即不生,元气无阴阳即不形。形须有气,气须有阴阳,阴阳须有精,精须有神,神须有道,道须有术,术须有法,法须有心,心须有一,一须有真,真须有至,至无至虚,至清至净,至妙至明。至至相续,亲亲相授,授须其人,非道勿与。
人能学道,是谓真学,学诸外事,是谓淫学,亦谓邪道。夫学道谓之内学,内学则身内心之事,名三丹田三元气。一丹三神,一气分六气,阳则终九,阴则终六,阳九百六,天地之极,亦人之极,至此谓之还元返本。夫云极者,元气内藏,尽无出入之息,兼为有窍作出入息处,亦皆并无出入之息,此名得道,谓之至无也。
《真经》说:修炼元气,至无出入息,是落籍逃丁之士,不为太阴所管,三官不录,万灵潜卫矣。夫称混元者,气也。週天之物,名之混元。混元之气者,本由风也。风力最大,能载持天地三才五行,天地三才五行,不能大其风,风气俱同一体,而能开花拆柳,结实成果,莫不由其四气八风也。
修心是三一之根,炼气是荣道之树,有心有气,如留树留根。根即心也,存心即存气,存气即存一。一即道也,存道即总存三万六千神,而总息万机。总息万机,即无不为,而无不为,即至丹见矣。服至丹者,与天地齐年。
什么是至丹?至丹即丹田真神,真一帝君存身为主,众神存体,元气不散,意绝淫荡,气遵禀其神,禁束其故气,至无出入之息,能胎息者,命无倾矣。谓形留气住,神运自然。
罗公远《三岑歌》说:“树衰培土,阳衰气补,含育元气,慎莫失度。”注云:无情莫若木,木至衰朽,即尘土培之,尚得再荣。又见以嫩枝接续老树,亦得长生,却为芳嫩。用意推理,阳衰气补,固亦宜尔。衰阳以元气补而不失,取其元气津液返于身中,即颜复童矣。何况纯全正气未散,元和纯一,遇之修炼,其功百倍!故学道切忌自己元气流奔也。
真人说:修炼常须去除鼻孔中的毛,宣降五脏六腑的谷滓秽浊,洗漱口齿,沐浴身体,诫过分酒,忌非适色。遇到饮食先捧献明堂前,心存祭祀三丹田、九一帝真、三万六千神君。恒一其意,专调和神气,本末来去,常令息匀,如此坚守,精气得固,
开始学习调节气息。调节气息时,先闭上嘴巴,静静地观察外界的空气从鼻子进入,用意念预判吸入的气息分为三部分,然后控制其中一部分停留,吸入完毕后,再预判呼出的气息分为三部分,控制其中一部分停留,每次呼吸都控制一部分,这样不间断地进行。
调节气息的妙处在于,要让自己意念与鼻子共同作用,气息自然就会停止,如果气息出入时人不加以控制,气息就会自行出入,如果懂得控制,气息就不敢自行出入,这就是控制气息由人不由气。
气息与精神,又以道为主,道由心而生,心由意而生,所以知道意是道的主宰,意也可以称为神。
大致上,神控制气息,以意为妙,鼻子失去出口,也要努力闭上,舌头抵住牙齿,感觉有点闷,闷了就微微放开,留下三分之一,再闭上。
如上所述,调节气息时要让耳朵听不见、眼睛看不见、心里不想,反复练习。
气息未调和时,常放出少许,意念判断气息调和后,就按方法控制。
如果意念能一天控制气息,像平常呼吸一样,气息就会永远稳固,不需要再放出控制,只要勤加练习,气息就会永远停止,不从口鼻出入,自然从皮肤毛孔流散,像风云在山泽天地间,自然自在。
《仙经》说:元气调和,常常服用,不会断绝,不会枯竭,自然不从口鼻出入。
修炼一百天后,耳目自然听不见、看不见。
修炼的人,千万不要乱吃东西。
任何味道都会让元气奔突,又不能清净心灵。
不遵循教法,只贪财色,嗜欲妒嫉,恣意吃辛辣污秽之物,心怀毒恶,不敬仙法,只务偷窃,违背背逆为凶者,三官记录过错,北阴召魂,未死之前,精神亡失,忘前忘后,如痴如醉,昏迷乱醉,横遭灾祸,延及九祖,形谢九泉,这是失道,辜负神明。
真人说:道,没有义也没有恩。
你没见过《阴符经》说,天没有恩却生出大恩,天最自私,用起来最公正,控制在于气,生是死的根,死是生的根,恩生于害,害生于恩。
所以天与道,不偏私于人,而是对万物而言恩,人与万物自有感仰之心,归恩于天道,不依赖其功,至公至私,与物不怀其曲直,大小一体,贵贱同途,弃爱惜于坦然,绝去留于用意,所以顺天时者见生,逆天意者见杀。
杀不是出于私,生不是出于公,只是随人物的逆顺,自然而致其生杀,所以说没有义也没有恩。
道可以触及的,即使是仇敌也必然化;道不可触及的,即使是父母也终究不可言。
因为夙分有无,一一出于天籍,且非一夕一朝而得偶会。
生所化者叫死,死所化者叫生,生死之根,反复为常。
善于生者,不为死之行;不善于生者,为死之行。
得死之行为其死,为生之行得其生。
所以得生者,莫不由于气,气所以能化于生则生;化于死则死。
所以说控制在于气,只以气感,不以力为。
气感自于虚无,而能制于万有,至于天地日月、星宿云雷,都依赖气的转运,使不失坠落。
巍巍乎,荡荡乎,无始终,安其所动,乐其所静,这就是道气自然。
如果以身体的控制在于气,实际上由心决定,不能控制者,也是心。
居于尘世,只有利与名,在其中能不谄不偷,无贼无害,对物不伤和气,常怀亭育之心,这就接近仁了。
不贪不争,无是无非,这也接近道了。
非内非外,宝而持之,自有阴灵记录其福佑,灾害远去,祸横难侵,自感上天下察,益算延龄,大道的元始,这就是开始。
惠及人物叫恩,侵毁人物叫害,行恩则福生,行害则祸至。
不要忌讳对镜求象,从感生疑,罔类之中,狂痴之鬼,乱则难宁六寸,倾动百神,片刻之间,本就亡矣,诚深诫之元气有六寸,内三寸,外三寸。
人能保一寸,延三十年寿。
若保固六寸,则万神备体,自然永保长生。
失一寸,减三十年之寿。
《元气诀》说:天地自倾,我命自然。
黄帝求玄珠,使离娄不获,罔象乃获者,玄珠是气,离娄是目,罔象是心。
元无者,道体虚无自然,乃无为也。
无为者,乃心不动也。
不动也者,内心不起,外境不入,内外安静,则神定气和,神定气和,则元气自至,元气自至,则五脏通润,五脏通润,则百脉流行,百脉流行,则津液上应,而不思五味饥渴,永绝三田,道成则体满藏实,童颜长春矣。
元气修炼,气化为血,血化为髓,一年易气,二年易血,三年易脉,四年易肉,五年易髓,六年易筋,七年易骨,八年易发,九年易形,从此延数万岁,名曰仙人。
九年是炼气为形,名曰真人。
又炼形为气,气炼为神,名曰至人。
《仙经》说:神常爱人,人不爱神。
神常爱者,籍身以养灵也。
人若造凶作恶,即陷坏身,身既毁败,神乃去人,神去人死,得不惊哉!
所谓不知常,妄作凶也。
黄帝求道于皇人,皇人问所得者,凡一千二百事,乃谓曰:子所得皆末事也。
又曰:子欲长生,三一当明。
三一者,乃上皇黄箓之首篇也,能知之者,万祸不干。
长生之术,莫过乎服元气,胎息内固,灵液金丹之上药,所以禽虫蛰藏,以不食而全,盖是息待其元气也。
节气功成,即学咽气,但合口作意,微力如咽食一般。
咽液咽气,皆如咽食,存想入肾入命门穴,循脊流上溯入脑宫,又溉脐下至五星。
五脏相逢,内外相应,各各有元气管系连带,若论元气流行,无处不到。
若一身内外疾病之处,以意存金、木、水、火、土五色,相刻相生,以意注之,无不立愈。
又有妙诀,虽云呵、呬、呼、吹、嘘、唏一六之气,不及冷、暖二气以愈百病。
节气从容稍久,含气候暖而咽之,谓之暖气,可愈虚冷;若才节气,气满便咽,谓之冷气,可愈虚热。
临时皆以意度而行。
又或有病,但以呵呵十至三十,知其应验,酒毒、食毒俱从呵气并出。
若人能专心服元气,更须专念于一,存而祝之,可与日月同明矣。
天得一以清,天既泥丸,有双田宫、紫宫,亦曰脑宫。
宫有三焉,丹田、
洞房和明堂是上三一神居住的地方。他们的名字是赤子、帝卿、元先,经常思念他们,就能使耳朵聪慧、眼睛明亮、鼻子通畅、头脑充实。
地得到一以安宁,地就是脐中的气海,也有丹田、洞房、明堂三宫,是下三一神居住的地方,他们的名字是婴兒、元阳、谷玄,长期思念他们,就能使口中不乏津液,腹部充实,心境宁静,不混乱不迷惑,自然能与神灵相通。
神得到一以灵验,即心主宰神,心是帝王,主宰神气的变化,感应从心而来,既不是有也不是无,既不是空也不是色,从粗糙进入细致,从平凡进入圣洁,心是绛宫,也有丹田、洞房、明堂三宫,是三一神居住的地方,他们的名字是真人、子丹、光坚,不断思念他们,就能使帝一不离开身心,身心安宁,遇到白刃逼近时,只要思念一,一就会来救人,必定能免于灾难,道不虚言。
其三丹田,其神有九人,都身高三寸,穿着红色衣服、红色冠帻、红色鞋子,坐在金床玉榻上,机桉金炉,常常按照形象存在并思念他们,一说男即一神,长九分,女长六分,两者并存注之。
元命就是元气。有身体的命,没有气就不能生存,用道来固定其元,用术来固定其命,就能使身形神气永远长存。
我命之神,就是三丹田的三一神。他们的形影精光气色,总共有三万六千神,都臣服于帝一。
一分二,指的是阳气化为元龙,阴气化为玉女。
诀窍说:气在哪里,神就随气而生,神在气就回来,神去气就散。
如果能思念其神,以守护元气,气也能成为神,神也能成为气。
修炼到这种程度,气合就成为影精光气色,气散就成为云雾风雨。
出就是混乱,入就是真实,上结三元,下结万物,静用就是我的身体,动用就是我的神。
形神的感应,在于运用;神气的变化,在于思念。
《三元经》说:上元神名叫元,中元神名叫还丹,下元神名叫子安,也必须像三一九神一样,专心思念他们。
凡是出入行住坐起,所遇到的情况都是这样,精意专念,玄之又玄,是道的极秘。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诸家气法部-卷一-注解
元气:道教内丹修炼中的基本概念,指生命的基本能量,是修炼者通过修炼来增强和保持的。
太无:太无指的是宇宙形成之前的虚无状态,是宇宙生成的起点,是一种超越物质和形式的绝对虚空。
太和:太和是指宇宙生成之初的和谐状态,是元气开始萌发的阶段,象征着宇宙的初始和谐与平衡。
太易:太易是元气未形的阶段,是宇宙生成的最初状态,代表着宇宙的原始混沌。
太初:太初是元气开始萌发的阶段,是宇宙生成的第二个阶段,象征着元气的初步显现。
太始:太始是形气开始形成的阶段,是宇宙生成的第三个阶段,代表着形与气的初步结合。
太素:太素是形气有质的阶段,是宇宙生成的第四个阶段,象征着形与气的进一步结合,形成具体的物质。
太极:太极是质变有气的阶段,是宇宙生成的第五个阶段,代表着物质与气的进一步演化,形成宇宙的基本结构。
太一:太一是气圆形备的阶段,是宇宙生成的最终阶段,象征着宇宙的完整与统一。
盘古:盘古是中国神话中的创世神,传说他开天辟地,死后身体化为天地万物。
三皇:三皇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三位圣王,通常指伏羲、神农、黄帝,他们被认为是中华文明的始祖。
五帝:五帝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五位圣王,通常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他们被认为是中华文明的奠基者。
阴阳: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概念,代表宇宙中两种对立而又互补的力量。
五行: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五种基本元素,包括木、火、土、金、水,五行相生相克,构成了宇宙万物的基本结构。
道:道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核心概念,代表着宇宙的本源和规律,是万物生成和发展的根本原则。
庞鸿:指宇宙的广大无边,象征着道的宏大和深远。
九位:指天文学中的九个方位,包括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和中央。
九域:指地理上的九个区域,与天的九位相对应。
三辰:指日、月、星三种天体。
混元:道教术语,指宇宙未分之前的混沌状态。
赤子:道教内丹修炼中的一种神名,代表纯洁无瑕的原始状态,是上三一神之一。
元气玄妙:指元气的神秘和深奥,是生命和宇宙运行的根本。
肾者神之室:中医理论中,肾被认为是藏精之所,与人的精神和生命力密切相关。
肾间动气:指位于肾脏之间的生命能量,被认为是元气的一种表现形式,与生命的维持和健康密切相关。
命门:中医术语,指肾脏,被认为是生命的根本。
三焦:中医理论中的概念,指上焦、中焦、下焦三个部分,分别对应人体的上、中、下三个区域,负责不同的生理功能。
丹田:道教内丹修炼中的重要概念,指人体内的三个重要穴位,分别位于下腹、胸部和头部,是下三一神所居之地。
荣卫:中医术语,指荣气和卫气,荣气主要运行于脉中,卫气运行于脉外,两者共同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胎息:一种高级的呼吸修炼方法,模仿胎儿在母体内的呼吸方式,以达到深层次的体内气机调和。
交梨火枣:道教内丹术语,象征人体内的精气神,比喻修炼内丹时所需的精华物质。
玉池:指口腔,特指舌下分泌的津液,被认为是修炼内丹的重要物质。
金室:指心脏,道教认为心脏是神气的居所。
阴丹:道教内丹修炼的一种,指通过修炼精气神而达到长生不老的境界。
玉醴金浆:道教修炼术语,指通过修炼口中津液而达到养生的效果。
尾闾:道教术语,指人体内元气的出口,象征元气的循环和归宿。
常道之理:指宇宙间永恒不变的道理,即道家所说的‘道’。
三盗既宜:指天、地、人三才的和谐,盗指获取、利用。
真水真火:道教内丹术中的术语,指修炼中的阴阳二气。
真铅真汞:内丹术中的术语,铅汞象征阴阳,指修炼中的精华。
虚心实腹:道教修炼的一种境界,指心灵空虚而腹部充实,象征内外和谐。
三一诀:道教修炼的一种方法,指精、气、神三者的合一。
至丹:道教修炼的最高境界,指丹田中的真神。
节气:在道教修炼中,指通过调节呼吸来控制体内气的流动,以达到调和身心、延年益寿的目的。
灵液金丹:道教修炼中的术语,指通过修炼达到体内精气神的凝结,形成的一种高级能量状态。
三一:道教中的重要概念,指天、地、人三者的合一,是修炼长生不老之术的关键。
黄帝: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帝王,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在道教中被视为修炼成仙的典范。
皇人:道教中的高级神灵,通常指具有极高修炼成就的仙人。
洞房:在道教内丹修炼中,指人体内的一个重要穴位,位于头部,与明堂、丹田并称为三宫,是上三一神所居之地。
明堂:道教内丹术语,指人体内的一个重要穴位,位于头部,与洞房、丹田并称为三宫,是上三一神所居之地。
帝卿:道教内丹修炼中的一种神名,代表尊贵与权威,是上三一神之一。
元先:道教内丹修炼中的一种神名,代表原始与先天的力量,是上三一神之一。
婴兒:道教内丹修炼中的一种神名,代表新生与纯净,是下三一神之一。
元阳:道教内丹修炼中的一种神名,代表阳刚与生命力,是下三一神之一。
谷玄:道教内丹修炼中的一种神名,代表深邃与神秘,是下三一神之一。
真人:道教内丹修炼中的一种神名,代表真实与智慧,是三一神之一。
子丹:道教内丹修炼中的一种神名,代表丹药与修炼成果,是三一神之一。
光坚:道教内丹修炼中的一种神名,代表光明与坚定,是三一神之一。
帝一:道教内丹修炼中的至高神,统领三万六千神,是修炼者追求的最高境界。
元命:道教内丹修炼中的概念,指元气与生命的结合,是修炼者追求的长生不老的根基。
绛宫:道教内丹修炼中的概念,指心脏,是心神的居所,主宰神气变化。
三元经:道教经典之一,讲述了内丹修炼的理论和方法,是修炼者的重要参考。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诸家气法部-卷一-评注
《元气论并序》是一篇探讨宇宙生成和万物起源的哲学文献,其核心思想是元气论。元气论认为,元气是宇宙的本源,万物皆由元气所生。文章通过对元气、太无、太和、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极、太一等概念的阐述,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宇宙生成模型。
文章首先描述了宇宙生成之前的虚无状态——太无,随后元气开始萌发,进入太和、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极等阶段,最终形成太一,即宇宙的完整与统一。这一过程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对宇宙生成的理解,强调了元气在宇宙生成中的核心作用。
文章还通过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进一步阐述了元气如何分化为天地万物。盘古的身体化为天地、日月、山川、河流等,象征着元气在宇宙生成中的具体表现。这一神话不仅丰富了元气论的内容,也为中国古代的宇宙观提供了生动的例证。
文章还提到了三皇、五帝等传说中的圣王,认为他们是中华文明的始祖和奠基者。通过对三皇、五帝的描述,文章进一步强调了元气论在中华文明中的重要地位,认为元气不仅是宇宙的本源,也是人类文明的根本。
此外,文章还探讨了阴阳、五行等概念,认为阴阳的相互作用和五行的相生相克是宇宙万物生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力。这一思想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内容,也为后世的科学和哲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总的来说,《元气论并序》是一篇具有深刻哲学内涵的文献,通过对元气、阴阳、五行等概念的阐述,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宇宙生成模型,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对宇宙生成和万物起源的深刻理解。文章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为后世的哲学和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这段古文深刻阐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宇宙观和生命观,通过对元气、阴阳、天地等概念的描述,展现了古人对宇宙生成、运行规律的理解。文中提到的‘庞鸿’、‘元气剖判’等概念,不仅描绘了宇宙的起源和结构,也反映了古人对宇宙本质的探索和思考。
文中对天地、阴阳的描述,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对立统一思想。天地、阴阳不仅是宇宙的基本构成,也是万物生长、变化的根本动力。这种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影响了后世的哲学、医学、天文学等多个领域。
通过对‘赤子’的描述,文中表达了对于纯真、自然状态的向往和赞美。赤子之心象征着无邪和纯净,是道德和精神的最高境界。这种思想在道家哲学中尤为突出,强调回归自然、保持本真的重要性。
最后,文中提到的‘肾者神之室’等中医理论,反映了古人对人体健康和生命力的理解。中医认为,肾是藏精之所,与人的精神和生命力密切相关。这种理论不仅体现了古人对生命科学的探索,也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生命和健康的重视。
总体而言,这段古文不仅具有深厚的哲学内涵,也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通过对宇宙、生命、健康等主题的探讨,文中传递了古人对自然和生命的深刻理解和尊重,对后世的文化和科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深入探讨了中国古代哲学和医学中的元气理论,以及其在人体健康和长寿中的重要性。元气被视为生命的根本,是维持人体生理功能的基础。通过对元气的修炼和保护,可以达到身心健康和长寿的目的。
文中提到的肾间动气和命门的概念,反映了古代中医对人体生命能量的深刻理解。命门作为元气的主要来源,其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到人体的整体健康。
三焦和丹田的理论,展示了古代中医对人体内部能量分布的精细划分。通过修炼丹田,可以调节和增强体内的元气,从而达到强身健体和延年益寿的效果。
荣卫的概念强调了气血在人体中的重要性。荣气和卫气的平衡流动,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关键。通过调理荣卫,可以预防疾病,保持身体的活力。
胎息的修炼方法,体现了道教追求长生不老的理想。通过模仿胎儿在母体内的呼吸状态,修炼者可以达到一种超越常人的生命状态,实现身心的和谐与长寿。
总的来说,本文不仅是对古代中医和道教理论的深入解读,也是对现代人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一种启示。通过对这些古老智慧的理解和实践,我们可以更好地维护自己的身心健康,追求一种更加和谐和长久的生活状态。
这段文本主要讲述了道教内丹修炼的理论和实践,涉及精气神的修炼、津液的重要性以及元气在人体内的循环。文本通过比喻和象征,将人体内的生理现象与自然界的元素相结合,体现了道教天人合一的思想。
文本中提到的‘交梨火枣’、‘玉池’、‘金室’等术语,都是道教内丹修炼中的重要概念。这些术语不仅具有象征意义,还反映了道教对人体生理和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通过对这些术语的解释,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道教内丹修炼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方法。
文本还强调了津液在修炼中的重要性,认为津液是精气神的载体,通过修炼津液可以达到养生的效果。这种观点体现了道教对生命本质的独特理解,认为通过调节体内的物质和能量,可以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
此外,文本还提到了元气的循环和归宿,认为元气在人体内的运行与自然界的元素循环相似。这种观点反映了道教对宇宙和人体之间关系的深刻认识,认为人体是一个小宇宙,通过修炼可以达到与宇宙合一的境界。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还体现了道教内丹修炼的独特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道教的思想体系和修炼方法,以及它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阴符经》是道教经典之一,内容涉及宇宙观、人生观及修炼方法。本文通过对‘常道之理’的阐述,揭示了道家对于宇宙规律的理解,即万物皆有其内在的运行规律,人应顺应这些规律以达到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境界。
文中提到的‘三盗既宜’、‘真水真火’等概念,都是道教内丹术中的重要术语,反映了道教修炼中对阴阳平衡、精气神合一的追求。这些概念不仅具有深刻的哲学意义,也体现了道教对于人体健康和长寿的独特见解。
‘虚心实腹’是道教修炼的一种理想状态,强调内心的宁静与身体的充实,这种状态被认为是达到长生不老的关键。通过对这一境界的描述,本文展示了道教修炼的终极目标——与天地同寿,与日月同辉。
本文还详细介绍了道教修炼的具体方法,如‘调和神气’、‘炼骨化形’等,这些方法不仅有助于身体健康,更是达到精神升华的途径。通过对这些修炼方法的描述,本文传达了道教对于生命本质的深刻理解和对长生不老的执着追求。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对道教经典《阴符经》的解读,深入探讨了道教的宇宙观、人生观及修炼方法,展现了道教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这些内容不仅对于理解道教思想具有重要意义,也为现代人提供了一种追求健康、长寿和精神升华的途径。
本文深入探讨了道教修炼中的核心概念和技术,特别是关于如何通过调节呼吸(节气)和修炼元气来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文章首先介绍了节气的基本方法,强调了通过意念控制呼吸的重要性,这不仅是一种身体上的修炼,更是一种精神上的修炼。
文章进一步阐述了元气的作用和修炼方法,指出元气是生命的基础,通过修炼元气可以达到调和五脏、百脉流通的效果。这种修炼不仅能够增强体质,还能够延年益寿,甚至达到长生不老的境界。
此外,本文还提到了胎息和灵液金丹等高级修炼技术,这些都是道教修炼中极为重要的内容。通过这些修炼,可以达到体内精气神的凝结,形成一种高级的能量状态,从而实现身心的全面提升。
文章最后强调了修炼的道德要求,指出修炼者必须保持清净的心态,不贪财色,不怀恶意,这样才能真正得到神灵的庇佑,达到修炼的最高境界。这种道德要求不仅是修炼成功的关键,也是修炼者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总的来说,本文不仅详细介绍了道教修炼的技术方法,还深入探讨了修炼的道德和精神层面,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的修炼指南。通过这种修炼,不仅可以增强体质,延年益寿,还可以达到精神上的升华,实现真正的长生不老。
这段古文出自道教内丹修炼的经典文献,详细描述了人体内三丹田的位置及其所居之神,以及通过存念这些神灵来达到身心安宁、通神灵的目的。文中提到的洞房、明堂、丹田等概念,是道教内丹修炼中的重要术语,代表了人体内的三个重要穴位,每个穴位都有特定的神灵居住,这些神灵代表了不同的力量和状态。
文中提到的赤子、帝卿、元先等神名,代表了修炼者在修炼过程中追求的不同境界和目标。通过存念这些神灵,修炼者可以达到耳聪目明、鼻通脑实等身体上的变化,以及口不乏津、腹实心寂等心理上的变化。这些变化不仅是身体上的修炼成果,更是心理和精神上的提升。
文中还提到了帝一这一至高神,统领三万六千神,是修炼者追求的最高境界。通过存念帝一,修炼者可以在危急时刻得到神灵的救助,免于灾难。这种信仰不仅体现了道教对神灵的崇拜,也反映了修炼者对自身修炼成果的自信和依赖。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元气、元命等概念,强调了元气在生命中的重要性。通过修炼元气,修炼者可以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这种思想体现了道教对生命本质的深刻理解,以及对长生不老的追求。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详细描述了道教内丹修炼的理论和方法,还体现了道教对生命、神灵和修炼的深刻理解。通过存念神灵、修炼元气,修炼者可以达到身心安宁、通神灵的境界,最终实现长生不老的目标。这种思想不仅对道教修炼者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也对现代人追求身心健康、精神提升有着积极的启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