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说戒部-卷二

作者: 张君房(约10世纪—11世纪),北宋道士,曾任道官,主持编撰道教典籍。他以整理和传播道教文献闻名。

年代:编撰于北宋真宗年间(11世纪初)。

内容简要:《云笈七签》是道教经典丛书《道藏》的精华选编,共122卷。书中收录了道教修炼、符箓、斋醮、神仙传记等内容,系统总结了道教的教义、方术和经典文献。它是研究道教思想与实践的重要文献,被誉为“小道藏”,对后世道教发展影响深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说戒部-卷二-原文

◎老君说一百八十戒并叙

昔週之末,<赤皮>王之时,始出太平之道、太清之教。

老君至琅琊,授道与干君。

干君受道法,遂以得道,拜为真人。

又传《太平经》一百七十卷,《甲子》十部。

后帛君笃病,从干君授道护病,病得除羌,遂复得道,拜为真人。

今琅琊有木兰树,干、帛二君所治处也。

幽王时,老君教胡还当入汉中,过琅琊,干君得见老君。

老君谓干君曰:吾前授汝,助人救命,忧念万民,拜署男女祭酒,广化愚人,分布弟子,使上感天心,下动地祗,当令王者欢心。

而自顷以来,吾遥从千万亿里观之,诸男女祭酒,托老君尊位,贪财好色,擅色自用,更相是非,各谓我心正,言彼非真,利于供养,欲人奉已,憎恶同道,妒贤嫉才,骄恣自大,禁止百姓,当来从我,我道最正,彼非真也。

皆不当尔,故来相语。

干吉稽首,再拜伏地,叩头百下,唯唯告曰:太上从今日已去,不知当何由去?诸男女祭酒之重罪,令祭酒辈空活,既蒙道祐,可得升仙,寿终之后,不入九地下牢之苦。

非但祭酒,复其万民。

万民无知法则,祭酒之罪,臣之过咎,实在于己也。

唯愿太上赦既往之失,署臣修将来之善耳。

臣干吉死罪,死罪。

老君曰:可正安意定,坐。

吾恐大道浇季,万民丧命。

一二祭酒,死入九幽之下,不足痛也。

吾但念万民痛耳。

汝当善听,记录心中,当为后世作法则,敕诸男女祭酒,令改往行,从今之善。

老君曰:人生虽有寿万年者,若不持戒律,与老树朽石何异?

宁一日持戒为道德之人,而死补天官,尸解升仙。

世人死有重罪,无益魂神。

魂神受罪耳。

祭酒明奉行之。

乃曰,诸祭酒各明听,天下万民,无有长存。

人生有死,物成有败。

日出则没,月满则缺。

从古至今,谁能长存者?

唯道德可久耳!

今月亦善,今日亦善,今时亦善,诸贤亦善,师甲亦善,弟子亦善,万神备具,吏兵皆到,今吾以诸贤故,念万民之命,故授王甲禁戒重律。

当三遍读之,然后说戒曰:。

第一戒,不得多畜仆妾。

第二戒,不得淫他妇人。

第三戒,不得盗窃人物。

第四戒,不得杀伤一切物命。

第五戒,不得妄取人一钱已上物。

第六戒,不得妄烧败人一钱已上物。

第七戒,不得以食物掷火中。

第八戒,不得畜猪羊。

第九戒,不得邪求一切人物。

第十戒,不得食大蒜及五辛。

第十一戒,不得作草书与人。

第十二戒,不得多以书相闻。

第十三戒,不得以药落去子。

第十四戒,不得烧野田山林。

第十五戒,不得以金银器食用。

第十六戒,不得求知军国事及占吉凶。

第十七戒,不得妄与兵贼为亲。

第十八戒,不得妄伐树木。

第十九戒,不得妄摘草花。

第二十戒,不得数见天子官人,妄结姻亲。

第二十一戒,不得轻慢弟子,邪宠以乱真。

第二十二戒,不得贪惜财物。

第二十三戒,不得妄言绮语,隔戾嫉妒。

第二十四戒,不得饮酒食肉。

第二十五戒,不得多积财物,侮蔑孤贫。

第二十六戒,不得独食。

第二十七戒,不得贩卖奴婢。

第二十八戒,不得破人婚姻事。

第二十九戒,不得持人长短,更相嫌恨。

第三十戒,不得自习妓乐。

第三十一戒,不得言人恶事,猜疑百端。

第三十二戒,不得言人阴私。

第三十三戒,不得说人父母本末善恶。

第三十四戒,不得面誉人,屏处论人恶。

第三十五戒,不得以秽污之物调戏人。

第三十六戒,不得以毒药投渊池江海中。

第三十七戒,不得独与宗族为亲。

第三十八戒,不得轻疏佗人之尊长。

第三十九戒,不得自杀。

第四十戒,不得劝人杀。

第四十一戒,不得别离他人家口。

第四十二戒,不得因恨杀人。

第四十三戒,不得投书譛人。

第四十四戒,不得自用。

第四十五戒,不得自贵。

第四十六戒,不得自骄。

第四十七戒,不得妄凿地,毁山川。

第四十八戒,不得恶言骂詈。

第四十九戒,不得以足踏六畜。

第五十戒,不得掩人目。

第五十一戒,不得以厌治病。

第五十二戒,不得希望人物。

第五十三戒,不得竭水泽。

第五十四戒,不得评论师长。

第五十五戒,不得裸形露浴。

第五十六戒,不得轻慢经教。

第五十七戒,不得慢老人。

第五十八戒,不得观六畜交阴阳。

第五十九戒,不得调戏于人。

第六十戒,不得持威势凌人。

第六十一戒,不得阿党所亲。

第六十二戒,不得带刀杖若军中,不从此律。

第六十三戒,不得多作门户,别离居处。

第六十四戒,不得起瞋恚。

第六十五戒,不得骂人作奴婢。

第六十六戒,不得立小便。

第六十七戒,不得黥奴婢面。

第六十八戒,不得咒人命死败亡。

第六十九戒,不得快人死败。

第七十戒,不得乱纵行游。

第七十一戒,不得张目视人。

第七十二戒,不得舌吐向天。

第七十三戒,不得横求人物。

第七十四戒,不得强乞,扰乱百姓。

第七十五戒,不得为世俗人赋敛。

第七十六戒,不得为世俗人作礼头主。

第七十七戒,不得为人图山立冢宅起屋。

第七十八戒,不得上知星文,卜相天时。

第七十九戒,不得渔猎,伤煞众生。

第八十戒,不得淫泆佗妇,别离夫妻。

第八十一戒,不得视弟子偏颇,视弟子当如其子。

第八十二戒,不得夺人瞑中火。

第八十三戒,

不得驰骋世俗,吊问死丧宜密哀恤之。

第八十四戒,不得与俗人共相群党,更相嘲毁。

第八十五戒,不得败人成功,言是己德。

第八十六戒,不得择好室舍好床卧息。

第八十七戒,不得訾毁人物,以为恶。

第八十八戒,不得自举已物以为好。

第八十九戒,不得令惊怕,令人恐悸。

第九十戒,不得择人饮食,为好恶说。

第九十一戒,不得为人往来恶言。

第九十二戒,不得以县官中伤人民。

第九十三戒,不得预人间论议曲直事。

第九十四戒,不得强取人物,以为恩重。

第九十五戒,不得冬天发掘地中蛰藏虫物。

第九十六戒,不得轻行妄游,日月驰骋。

第九十七戒,不得妄上树探巢破卵。

第九十八戒,不得笼罩鸟兽。

第九十九戒,不得穿人家壁,窥看人家内妇女。

第一百戒,不得以秽污之物投井中。

第一百一戒,不得塞池井。

第一百二戒,不得欺诬老人。

第一百三戒,不得妄发读人书。

第一百四戒,不得诱枉良人为奴婢。

第一百五戒,不得积聚财宝,以招凶祸。

第一百六戒,不得贪恋居家。

第一百七戒,不得藏埋器物。

第一百八戒,不得破坏见钱。

第一百九戒,不得在平地然火。

第一百十戒,不得施枪棘著道中。

第一百十一戒,不得多言弄口舌。

第一百十二戒,不得以书字之物自投埋于厕前。

第一百十三戒,不得向佗神鬼礼拜。

第一百十四戒,不得多畜世俗占事之书及八神图,皆不得习。

第一百十五戒,不得与兵人为侣。

第一百十六戒,不得便溺生草上及人所食之水中。

第一百十七戒,不得与寡妇亲爱。

第一百十八戒,不得祠祀鬼神,以求侥幸。

第一百十九戒,不得为人多作忌讳。

第一百二十戒,不得自多忌讳。

第一百二十一戒,不得妄轻入江河中浴。

第一百二十二戒,不得妄假举人物,以为礼赂。

第一百二十三戒,不得为人保任券契、买卖田宅、奴婢之事。

第一百二十四戒,不得与淫泆之家更相往来。

第一百二十五戒,不得炼毒药著器中。

第一百二十六戒,不得作恶厉声,常当喜笑。

第一百二十七戒,不得为人作辞讼,知人官事。

第一百二十八戒,不得求密谋之书读之。

第一百二十九戒,不得妄鞭打六畜群众。

第一百三十戒,不得无故走马驰车。

第一百三十一戒,不得以手团食,残啮众肴。

第一百三十二戒,不得惊鸟兽。

第一百三十三戒,不得向弟子评论人家食饮善恶。

第一百三十四戒,不得妄开决陂湖。

第一百三十五戒,不得自炫治病,病家自当来请求乃可往之。

第一百三十六戒,不得独行,行与人俱。

第一百三十七戒,不得为人谋合私利。

第一百三十八戒,不得广求宝物。

第一百三十九戒,不得带女人入山,皆应别歧异室。

第一百四十戒,不得叛本逐末。

第一百四十一戒,常当设供养,勿作难易。

第一百四十二戒,常当念清俭法,慕清贤鹿食牛饮。

第一百四十三戒,常当慎所投止,先行视之,勿所惊触。

第一百四十四戒,常当回向正一,不得俗事。

第一百四十五戒,常当立大意秉志,不得杂犯负违三尊教命。

第一百四十六戒,常当勤避嫌疑,不得欺父母,罔君师。

第一百四十七戒,常当勤求长生,昼夜勿常,不得懈慢。

第一百四十八戒,常当勤避恶处,勿贪禄苟荣利。

第一百四十九戒,常当勤服气断穀食,为不死道,不得贪于饮食。

第一百五十戒,常当勤避凶人,不得弃背朋友。

第一百五十一戒,不得每饮食从一边起,及叹吒言其美恶。

第一百五十二戒,每烧香当为万姓请愿,令天下太平,不得为已。

第一百五十三戒,凡人呼汝为祭酒,汝勿顾畏人,自作轻躁为百姓所不足。

第一百五十四戒,每得人食,常当祝愿,令主人得福,一切饱满。

第一百五十五戒,常时无事,不得多聚会人众,饮食狼藉。

第一百五十六戒,常时无事,不得妄受人礼敬。

第一百五十七戒,若入他处,必先问贤人善士,当亲依之,不得自负。

第一百五十八戒,若入佗处,必先问其国所禁忌。

第一百五十九戒,凡入人家,必先问人家尊亲名讳。

第一百六十戒,凡至人家,不得希望主人饮食。

第一百六十一戒,不得与女人同行。

第一百六十二戒,不得与男女冥室中共语。

第一百六十三戒,凡衣物不得过畜三通。

第一百六十四戒,凡男女不得共坐食饮,交手授受。

第一百六十五戒,凡天时灾变,水旱不调,不得患厌及其评议。

第一百六十六戒,凡居世人并恶多善少,不得悒悒,道自护法。

第一百六十七戒,若人有骂汝,汝但听服,不得应答。

第一百六十八戒,若人侵谤汝,汝但当自启白大道,不得忧怖,以损精神。

第一百六十九戒,若人以恶向汝,汝重以善往报之,不得怨尤。

第一百七十戒,若人有持物与甲,而乙不得,不得便恨人不与己。

第一百七十一戒,若人为己声誉勿喜,为己毁辱亦不得嗔怒。

第一百七十二戒,若人为己杀鸟兽鱼等,皆不得食。

第一百七十三戒,若见杀禽畜命者,不得食。

第一百七十四戒,凡食物见膻败,不得食。

第一百七十五戒,凡不知所从来物,不得食。

第一百七十六戒,不得绝断众生六畜之命。

第一百七十七戒,若能食菜最佳,而不得食向王者。

第一百七十八戒,不得言己能,崇贤重圣,吾当度汝,汝遇真仙。

第一百七十九戒,若行无居家可投,便止宿树木岩石间,讽诵一百八十戒文,神自营卫汝三重,兵贼鬼虎不敢近汝,不得少有怠慢。

第一百八十戒,若行戒不犯,犯即能悔,改往修来,劝人奉受,念戒不念恶,广度一切,五拜神真,成汝清志,不得转退。

老君告弟子曰:“往昔诸贤仙圣皆从《一百八十戒》得道。道本无形,从师得成。道可师度,师不可轻。”弟子稽首再拜,受命而退。

◎老君说五戒

老君曰:是五戒者,持身法之根。善男子善女人,愿乐善法,受持终身不犯,是为清信,得经得法,永成道真。于是尹喜闻受既已,再拜而问:何故有五?

老君曰:五者摄一切恶,犹天有五精,以摄万灵;地有五行,以摄群生;人有五藏,以摄神明。戒者防也,防其失也。失而不防,则三涂盈逸,天人虚空,是故五也。尹喜曰:大乎戒也,何故失也?

老君曰:本得无失,而得,亦无所失“本得无失”为前身过去已得此戒,故于今身而无失也。而今身有失者,前身无戒,或有而违犯,故有失耳!虽有失而于今得受持者,则见生无失,后身复善。故“既失而得,亦无所失。”前颂云:世世受大福,即此义也。尹喜所问一失,而并举二失答之,是对其后问,顿显前身此生后身也。明人禀道,本自无失,义见经中。

老君曰:五戒者,在天为五纬,天道失戒,则见灾祥;在地为五岳,地道失戒,则百谷不成;在数为五行,五数失戒则水火相薄,金木相伤;在治为五帝,五帝失戒,则祚夭身亡;在人为五脏,五脏失戒,则性发狂。

老君曰:是五,戒于此而顺于彼。故煞戒者,东方木也,受生气,尚于长养,而人犯煞,则肝受其害。盗戒者,北方水也,太阴之精,主于闭藏,而人为盗,则肾受其殃。淫戒者,西方金也,少阴之质,男女贞固,而人好淫,则肺受其沴。酒戒者,南方火也,太阴之气,物以之成,而人好酒,则心受其毒。妄语戒者,中夹土德,而人妄语,则脾受其辱。五德相资,不可亏缺。

老君曰:此五失一,则命不成。是故不煞者乃至无有煞心,不盗者乃至无有邪取,不淫者乃至无有邪念,不饮酒者乃至无有势立,不妄语者乃至无有漏泄,如是可谓成也。

老君曰:戒中淫酒,能生五恶。戒者,戒恶也。世之男女欢淫,罹于骨肉。上慢下暴,毁灭天德,沉醉争讼,祸命辱身。妄诈欺诳,罔有所由。六亲相盗,非但于他。煞害众生,利养身口。如此等辈,见生受业,永坠诸苦,备加五恶,无有休限。如有出者,当在边夷,短命伤残,夫妇丑恶,及不贞廉,贫穷冻露,在处不安。如有财畜,为人所夺。言说不信,人所不亲。意虑惽塞,众所慢轻。

◎化胡经十二戒

老君曰:戒之不饮酒,常当莫念醉。五声味相和,混沌乱正气。

戒之不食肉,心当莫念煞,含血有形类,元气所养活。

戒之勿骂詈,言当禁咒舌。骂人为自骂,咒人为自杀。

戒之勿欺诈,言当有成契,欺人为自欺,华词为负誓。

戒之勿为盗,见利当莫取。所利为赃罪,贪利更相害。

戒之勿淫泆,常当与色绝。阴形相感动,子命为夭折。

戒之勿悭吝,有物无过惜。富饶当施惠,悭贪后受厄。

戒之勿刚强,当可自屈折,强者必先摧,刚者必先缺。

戒之勿视听,耳目当常闭,远视令精散,极听神溃乱。

戒之勿言语,其口常当吸,语烦则费炁,多言则有失。

戒之勿恚怒,心对当莫发,金木水火土,五行更相伐。

戒之勿淫祀,邪鬼能乱真,但当存正念,道气自扶身。

◎修斋求道当奉十戒

第一戒者,心不恶妒,无生阴贼,检口慎过,想念在法。

第二戒者,守仁不煞,愍济群生,慈爱广救,润及一切。

第三戒者,守真让义,不淫不盗,常行善念,损巳济物。

第四戒者,不色不欲,心无放荡,真洁守慎,行无玷污。

第五戒者,口无恶言,言不华绮,内外忠直,不犯口过。

第六戒者,断酒节行,调和气性,神不损伤,无犯众恶。

第七戒者,不得?自人胜已,争竞功名,每事逊让,退身度人。

第八戒者,不得评论经教,訾毁圣文,恭心承法,恒如对神。

第九戒者,不得关乱口舌,评详四辈,天人咎恨,损伤神气。

第十戒者,举动施为,平等一心,人和神穆,行常使然。

◎说戒喻

《海空智藏经》曰:“譬如有人持漆槃欲渡大海,尔时海中有一魔贼,即从此人乞索漆槃。其人听已,思惟念言:‘我今若与,必定没死。’于是答言:‘今者魔贼,汝宁煞我,漆槃叵得。’魔贼复言:‘汝若不能全与我者,恩惠其半。’是人犹故,心存不与。魔贼又言:‘汝若不能惠我半者,请愿与我三分之一。’是人又言:‘宁当俱死,终不与槃。’魔贼又言:‘唯愿大慈,哀愍我等,施我手宝。’是人思惟,即自念言:‘是我宝者,终不与汝。’魔贼又言:‘若复不能与我宝者,我今饥穷,众苦所逼,愿当济我,如微尘许。’是人复言:‘然我今日,方当渡海,不知东西近远云何?若当与汝,我今身者,大海之难,何由得往?又恐中路没水而死,恨复何及?’善男子、真人、童子,护持禁戒,亦如彼人护惜漆槃,不与魔贼。善男子、真人、童子,如是守护,微妙净戒,亦复如是。魔贼又言:‘汝当信我,

终不相欺,但舍漆槃,护持馀槃,以是因缘,令汝安稳,得至彼岸。’

其人尔时应自念言:‘我今宁没海中,终不毁槃。’

魔贼又言:‘汝若不能毁漆槃者,可欲汝毁手上宝珍?以是因缘,令汝安稳,得至彼岸。’

如是其人亦复不毁。

魔贼又言:‘汝若不能舍手宝,亦可舍汝明珠,以是因缘,令汝安稳,得至彼岸。’

尔时其人亦复不舍。

尔时魔贼思惟良久,反面而退。

于是其人乘漆槃行,得到彼岸。

思惟念言:‘我今行者,魔贼来难。我执漆槃,坚固不舍,得到彼岸,当由我心牢固不舍。

如是漆槃、手宝、明珠、足下金铛,护持坚固,起造成库,安者宝槃。

善男子海空智藏,若有众生护持海空微妙净戒,坚持牢固,亦如其人护持宝槃,亦复如是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说戒部-卷二-译文

◎老君说一百八十戒并叙

从前周朝末年,赤皮王在位时,太平之道和太清之教开始出现。

老君来到琅琊,将道法传授给干君。

干君接受了道法,最终得道,被封为真人。

他还传授了《太平经》一百七十卷和《甲子》十部。

后来帛君得了重病,向干君学习道法以治病,病愈后也得道,被封为真人。

现在琅琊有一棵木兰树,是干君和帛君修行的地方。

幽王时期,老君教导胡人返回汉中,经过琅琊时,干君得以见到老君。

老君对干君说:我之前传授给你道法,是为了让你帮助人们救命,关心万民,任命男女祭酒,广泛教化愚昧之人,分布弟子,使上天感应,下地动容,让君王感到欢喜。

然而最近,我从千万亿里之外观察,发现那些男女祭酒,假借老君的尊位,贪财好色,擅自妄为,互相指责,各自认为自己是正确的,说别人是假的,为了供养,希望别人奉承自己,憎恶同道,嫉妒贤才,骄傲自大,禁止百姓,要求他们跟随自己,认为自己的道最正,别人的道是假的。

这些都是不对的,所以我来告诉你。

干吉叩首,再次拜伏在地,叩头百次,恭敬地说:太上老君,从今天起,我不知道该如何去做?那些男女祭酒的重罪,让他们空活于世,虽然得到了道的保佑,可以升仙,但死后不会进入九地下牢受苦。

不仅是祭酒,还有万民。

万民不知道法则,祭酒的罪过,实际上是我的过错。

只希望太上老君赦免过去的过失,让我修行未来的善行。

臣干吉死罪,死罪。

老君说:你可以安心坐下。

我担心大道衰微,万民丧命。

一两个祭酒死后进入九幽之下,不值得痛心。

我只是为万民感到痛心。

你要好好听,记在心里,为后世制定法则,命令那些男女祭酒,让他们改正过去的行为,从现在开始行善。

老君说:人生即使有万年寿命,如果不持守戒律,与老树朽石有什么区别?

宁愿一天持戒成为有道德的人,死后补天官,尸解升仙。

世人死后有重罪,对魂神没有好处。

魂神会受罪。

祭酒要明白并奉行。

于是说,各位祭酒要好好听,天下万民,没有长存的。

人生有死,物成有败。

日出则落,月满则缺。

从古至今,谁能长存?

只有道德可以长久!

今天这个月也是好的,今天也是好的,现在也是好的,各位贤人也是好的,师甲也是好的,弟子也是好的,万神都到齐了,吏兵也都到了,今天我因为各位贤人的缘故,关心万民的性命,所以传授王甲禁戒重律。

要读三遍,然后说戒律如下:

第一戒,不能多养仆妾。

第二戒,不能淫乱他人的妻子。

第三戒,不能偷盗他人的财物。

第四戒,不能杀害一切生命。

第五戒,不能随意拿取别人一钱以上的财物。

第六戒,不能随意烧毁别人一钱以上的财物。

第七戒,不能将食物扔进火中。

第八戒,不能养猪羊。

第九戒,不能邪求一切人物。

第十戒,不能吃大蒜和五辛。

第十一戒,不能写草书给别人。

第十二戒,不能频繁写信。

第十三戒,不能用药物堕胎。

第十四戒,不能烧毁野田山林。

第十五戒,不能用金银器皿食用。

第十六戒,不能探求军国大事和占卜吉凶。

第十七戒,不能随意与兵贼结交。

第十八戒,不能随意砍伐树木。

第十九戒,不能随意摘取花草。

第二十戒,不能频繁见天子官员,随意结亲。

第二十一戒,不能轻慢弟子,邪宠以乱真。

第二十二戒,不能贪惜财物。

第二十三戒,不能妄言绮语,隔戾嫉妒。

第二十四戒,不能饮酒食肉。

第二十五戒,不能多积财物,侮蔑孤贫。

第二十六戒,不能独自进食。

第二十七戒,不能贩卖奴婢。

第二十八戒,不能破坏别人的婚姻。

第二十九戒,不能持人长短,互相嫌恨。

第三十戒,不能自学妓乐。

第三十一戒,不能谈论别人的恶事,猜疑百端。

第三十二戒,不能谈论别人的隐私。

第三十三戒,不能谈论别人父母的善恶。

第三十四戒,不能当面称赞别人,背后说人坏话。

第三十五戒,不能用秽污之物调戏别人。

第三十六戒,不能将毒药投入江河湖海。

第三十七戒,不能只与宗族亲近。

第三十八戒,不能轻慢他人的尊长。

第三十九戒,不能自杀。

第四十戒,不能劝人杀人。

第四十一戒,不能分离别人的家庭。

第四十二戒,不能因恨杀人。

第四十三戒,不能投书诬陷别人。

第四十四戒,不能自用。

第四十五戒,不能自贵。

第四十六戒,不能自骄。

第四十七戒,不能随意凿地,毁坏山川。

第四十八戒,不能用恶言骂人。

第四十九戒,不能用脚踩踏六畜。

第五十戒,不能蒙蔽别人的眼睛。

第五十一戒,不能用厌胜之术治病。

第五十二戒,不能希望得到别人的财物。

第五十三戒,不能竭尽水泽。

第五十四戒,不能评论师长。

第五十五戒,不能裸体洗澡。

第五十六戒,不能轻慢经教。

第五十七戒,不能慢待老人。

第五十八戒,不能观看六畜交配。

第五十九戒,不能调戏别人。

第六十戒,不能持威势欺凌别人。

第六十一戒,不能偏袒亲近的人。

第六十二戒,不能带刀杖如在军中,不从此律。

第六十三戒,不能多作门户,分离居处。

第六十四戒,不能起瞋恚。

第六十五戒,不能骂人作奴婢。

第六十六戒,不能站着小便。

第六十七戒,不能在奴婢脸上刺字。

第六十八戒,不能诅咒别人死亡败亡。

第六十九戒,不能幸灾乐祸。

第七十戒,不能乱纵行游。

第七十一戒,不能瞪眼看人。

第七十二戒,不能吐舌头向天。

第七十三戒,不能强求别人的财物。

第七十四戒,不能强乞,扰乱百姓。

第七十五戒,不能为世俗人赋敛。

第七十六戒,不能为世俗人作礼头主。

第七十七戒,不能为别人图谋山立冢宅起屋。

第七十八戒,不能上知星文,卜相天时。

第七十九戒,不能渔猎,伤害众生。

第八十戒,不能淫乱他人的妻子,分离夫妻。

第八十一戒,不能偏袒弟子,对待弟子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

第八十二戒,不能夺取别人瞑中的火。

第八十三戒,

不应该放纵自己在世俗中驰骋,对于吊唁和慰问死丧之事应该保持隐秘和哀悼。

第八十四戒,不应该与世俗之人结成团体,互相嘲笑和诋毁。

第八十五戒,不应该破坏他人的成功,声称这是自己的功德。

第八十六戒,不应该选择豪华的住所和床铺来休息。

第八十七戒,不应该诋毁他人,认为他们是恶的。

第八十八戒,不应该自夸自己的物品是好的。

第八十九戒,不应该让人感到惊吓和恐惧。

第九十戒,不应该根据个人的喜好来选择食物,并对此发表好恶的言论。

第九十一戒,不应该在与人交往时使用恶言。

第九十二戒,不应该利用官职来伤害人民。

第九十三戒,不应该参与人间的是非曲直的讨论。

第九十四戒,不应该强行夺取他人的物品,认为这是恩重。

第九十五戒,不应该在冬天挖掘地中冬眠的虫物。

第九十六戒,不应该轻率地行动和游荡,日日夜夜地驰骋。

第九十七戒,不应该随意上树探巢破坏鸟蛋。

第九十八戒,不应该捕捉鸟兽。

第九十九戒,不应该穿透人家的墙壁,窥视人家内的妇女。

第一百戒,不应该将污秽之物投入井中。

第一百一戒,不应该堵塞池塘和井。

第一百二戒,不应该欺骗和诬陷老人。

第一百三戒,不应该随意翻阅他人的书籍。

第一百四戒,不应该诱骗良人成为奴婢。

第一百五戒,不应该积聚财宝,以免招致凶祸。

第一百六戒,不应该贪恋家庭生活。

第一百七戒,不应该埋藏器物。

第一百八戒,不应该破坏现钱。

第一百九戒,不应该在平地上生火。

第一百十戒,不应该在路上设置枪棘。

第一百十一戒,不应该多言多语,玩弄口舌。

第一百十二戒,不应该将书写的物品自行埋于厕所前。

第一百十三戒,不应该向其他神鬼礼拜。

第一百十四戒,不应该多收藏世俗占卜的书籍和八神图,都不应该学习。

第一百十五戒,不应该与士兵为伴。

第一百十六戒,不应该在生草上和人们饮用的水中便溺。

第一百十七戒,不应该与寡妇亲近。

第一百十八戒,不应该祭祀鬼神,以求侥幸。

第一百十九戒,不应该为他人多作忌讳。

第一百二十戒,不应该自己多作忌讳。

第一百二十一戒,不应该轻率地进入江河中洗澡。

第一百二十二戒,不应该假借他人的物品作为礼物。

第一百二十三戒,不应该为他人担保契约、买卖田宅、奴婢等事务。

第一百二十四戒,不应该与淫乱之家往来。

第一百二十五戒,不应该炼制毒药放在器皿中。

第一百二十六戒,不应该发出恶声,应该常常保持喜笑。

第一百二十七戒,不应该为他人作诉讼,了解他人的官事。

第一百二十八戒,不应该寻求密谋的书籍来阅读。

第一百二十九戒,不应该随意鞭打六畜和群众。

第一百三十戒,不应该无故骑马或驾车奔驰。

第一百三十一戒,不应该用手团食物,残害众肴。

第一百三十二戒,不应该惊扰鸟兽。

第一百三十三戒,不应该向弟子评论他人饮食的好坏。

第一百三十四戒,不应该随意开决陂湖。

第一百三十五戒,不应该自夸治病,病家应该自己来请求才能前往。

第一百三十六戒,不应该独自行动,应该与人同行。

第一百三十七戒,不应该为他人谋取私利。

第一百三十八戒,不应该广泛寻求宝物。

第一百三十九戒,不应该带女人进入山中,应该分别住在不同的房间。

第一百四十戒,不应该背离根本追求末节。

第一百四十一戒,应该常常设供养,不要做难易之事。

第一百四十二戒,应该常常思念清俭之法,羡慕清贤的鹿食牛饮。

第一百四十三戒,应该常常谨慎选择投宿之地,先观察,不要惊扰。

第一百四十四戒,应该常常回向正道,不应该参与世俗之事。

第一百四十五戒,应该常常立下大志,不应该杂犯违背三尊的教命。

第一百四十六戒,应该常常勤于避免嫌疑,不应该欺骗父母和君师。

第一百四十七戒,应该常常勤于追求长生,昼夜不懈怠。

第一百四十八戒,应该常常勤于避开恶处,不应该贪图禄位和荣利。

第一百四十九戒,应该常常勤于服气断谷食,追求不死之道,不应该贪图饮食。

第一百五十戒,应该常常勤于避开凶恶之人,不应该背弃朋友。

第一百五十一戒,不应该每次饮食都从一边开始,以及叹息和评论食物的美恶。

第一百五十二戒,每次烧香应该为万民请愿,希望天下太平,不应该为自己。

第一百五十三戒,如果有人称呼你为祭酒,你不应该因为害怕他人而自作轻躁,让百姓不满。

第一百五十四戒,每次得到他人的食物,应该常常祝愿,让主人得到福气,一切饱满。

第一百五十五戒,平时无事时,不应该多聚会人众,饮食狼藉。

第一百五十六戒,平时无事时,不应该随意接受他人的礼敬。

第一百五十七戒,如果进入他人的地方,应该先询问贤人善士,应该亲近依靠他们,不应该自负。

第一百五十八戒,如果进入其他地方,应该先询问该国的禁忌。

第一百五十九戒,凡是进入他人家中,应该先询问人家尊亲的名讳。

第一百六十戒,凡是到他人家中,不应该期望主人的饮食。

第一百六十一戒,不应该与女人同行。

第一百六十二戒,不应该与男女在暗室中共语。

第一百六十三戒,凡是衣物不应该超过三套。

第一百六十四戒,凡是男女不应该共坐饮食,交手授受。

第一百六十五戒,凡是天时灾变,水旱不调,不应该感到厌烦和评议。

第一百六十六戒,凡是居住在世间的人,恶多善少,不应该感到忧郁,应该自己护法。

第一百六十七戒,如果有人骂你,你应该只是听服,不应该应答。

第一百六十八戒,如果有人侵谤你,你应该只是向大道启白,不应该感到忧怖,以免损害精神。

第一百六十九戒,如果有人对你恶,你应该以善回报,不应该怨恨。

第一百七十戒,如果有人将物品给甲,而乙没有得到,不应该因此而恨人不给自己。

第一百七十一戒,如果有人为你赞誉,你不应该高兴,如果有人为你毁辱,你也不应该愤怒。

第一百七十二戒,如果有人为你杀鸟兽鱼等,你都不应该吃。

第一百七十三戒,如果看到杀禽畜命者,不应该吃。

第一百七十四戒,凡是食物看到膻败,不应该吃。

第一百七十五戒,凡是不知道来源的物品,不应该吃。

第一百七十六戒,不应该断绝众生的六畜之命。

第一百七十七戒,如果能吃蔬菜最好,但不应该吃向王者的食物。

第一百七十八戒,不要自夸能力,要尊重贤人和圣人,我会引导你,你会遇到真正的仙人。

第一百七十九戒,如果在外行走没有住处可投,就在树木或岩石间过夜,诵读一百八十戒文,神灵会保护你三重,兵贼鬼虎不敢靠近你,不能有丝毫怠慢。

第一百八十戒,如果遵守戒律不犯,犯了能悔改,改过自新,劝人接受戒律,念戒不念恶,广泛度化一切,五次拜神真,成就你的清志,不能退转。

老君告诉弟子说:“过去的贤人和仙圣都是从《一百八十戒》得道的。道本无形,通过师父的教导才能成就。道可以通过师父度化,师父不可轻视。”弟子叩首再拜,接受命令后退下。

◎老君说五戒

老君说:这五戒是持身的根本法则。善男子善女人,愿意喜欢善法,终身持守不犯,就是清信,能得到经法,永远成就道真。于是尹喜听完后,再拜问道:为什么有五戒?

老君说:五戒能摄一切恶,就像天有五精,能摄万灵;地有五行,能摄群生;人有五脏,能摄神明。戒是防备,防备失去。失去而不防备,则三涂盈逸,天人虚空,所以有五戒。尹喜说:戒律真大,为什么会失去?

老君说:本来没有失去,得到也不会失去。“本来没有失去”是因为前身过去已经得到此戒,所以在今身没有失去。而今身有失去,是因为前身没有戒律,或者有但违犯了,所以有失去。虽然有失去但在今身能持守,则今身没有失去,后身也会善。所以“既失而得,也不会失去。”前颂说:世世受大福,就是这个意思。尹喜问的是一失,而老君同时回答了两失,是对他后问的回答,同时显示了前身、今身和后身。明人禀道,本来没有失去,义见经中。

老君说:五戒在天为五纬,天道失戒,则见灾祥;在地为五岳,地道失戒,则百谷不成;在数为五行,五数失戒则水火相薄,金木相伤;在治为五帝,五帝失戒,则祚夭身亡;在人为五脏,五脏失戒,则性发狂。

老君说:这五戒在此而顺于彼。所以煞戒者,东方木也,受生气,尚于长养,而人犯煞,则肝受其害。盗戒者,北方水也,太阴之精,主于闭藏,而人为盗,则肾受其殃。淫戒者,西方金也,少阴之质,男女贞固,而人好淫,则肺受其沴。酒戒者,南方火也,太阴之气,物以之成,而人好酒,则心受其毒。妄语戒者,中夹土德,而人妄语,则脾受其辱。五德相资,不可亏缺。

老君说:这五戒失一,则命不成。所以不煞者乃至无有煞心,不盗者乃至无有邪取,不淫者乃至无有邪念,不饮酒者乃至无有势立,不妄语者乃至无有漏泄,这样可以说是成就了。

老君说:戒中的淫酒,能生五恶。戒是戒恶。世间的男女欢淫,祸及骨肉。上慢下暴,毁灭天德,沉醉争讼,祸命辱身。妄诈欺诳,罔有所由。六亲相盗,非但于他。煞害众生,利养身口。如此等辈,见生受业,永坠诸苦,备加五恶,无有休限。如有出者,当在边夷,短命伤残,夫妇丑恶,及不贞廉,贫穷冻露,在处不安。如有财畜,为人所夺。言说不信,人所不亲。意虑惽塞,众所慢轻。

◎化胡经十二戒

老君说:戒不饮酒,常当莫念醉。五声味相和,混沌乱正气。

戒不食肉,心当莫念煞,含血有形类,元气所养活。

戒勿骂詈,言当禁咒舌。骂人为自骂,咒人为自杀。

戒勿欺诈,言当有成契,欺人为自欺,华词为负誓。

戒勿为盗,见利当莫取。所利为赃罪,贪利更相害。

戒勿淫泆,常当与色绝。阴形相感动,子命为夭折。

戒勿悭吝,有物无过惜。富饶当施惠,悭贪后受厄。

戒勿刚强,当可自屈折,强者必先摧,刚者必先缺。

戒勿视听,耳目当常闭,远视令精散,极听神溃乱。

戒勿言语,其口常当吸,语烦则费炁,多言则有失。

戒勿恚怒,心对当莫发,金木水火土,五行更相伐。

戒勿淫祀,邪鬼能乱真,但当存正念,道气自扶身。

◎修斋求道当奉十戒

第一戒,心不恶妒,不生阴贼,检口慎过,想念在法。

第二戒,守仁不煞,愍济群生,慈爱广救,润及一切。

第三戒,守真让义,不淫不盗,常行善念,损己济物。

第四戒,不色不欲,心无放荡,真洁守慎,行无玷污。

第五戒,口无恶言,言不华绮,内外忠直,不犯口过。

第六戒,断酒节行,调和气性,神不损伤,无犯众恶。

第七戒,不得自人胜己,争竞功名,每事逊让,退身度人。

第八戒,不得评论经教,訾毁圣文,恭心承法,恒如对神。

第九戒,不得关乱口舌,评详四辈,天人咎恨,损伤神气。

第十戒,举动施为,平等一心,人和神穆,行常使然。

◎说戒喻

《海空智藏经》说:“比如有人拿着漆槃要渡海,这时海中有一个魔贼,向这个人乞求漆槃。这个人听后,心想:‘我如果给他,必定会死。’于是回答说:‘现在魔贼,你宁可杀我,漆槃也不能给你。’魔贼又说:‘如果你不能全部给我,恩惠一半也行。’这个人仍然心存不给。魔贼又说:‘如果你不能给我一半,请给我三分之一。’这个人又说:‘宁可一起死,也不给槃。’魔贼又说:‘唯愿大慈,哀愍我等,施我手宝。’这个人想了想,自言自语:‘是我的宝物,终不给你。’魔贼又说:‘如果你不能给我宝物,我现在饥穷,众苦所逼,愿当济我,如微尘许。’这个人又说:‘然而我今天正要渡海,不知东西远近如何?如果给你,我今身者,大海之难,何由得往?又恐中路没水而死,恨复何及?’善男子、真人、童子,护持禁戒,也像这个人护惜漆槃,不给魔贼。善男子、真人、童子,这样守护,微妙净戒,也是如此。魔贼又说:‘你应当信我,

最终不会欺骗你,只是舍弃漆槃,保护其余的槃,因为这个原因,让你平安,到达彼岸。

那个人当时应该自己想到:‘我现在宁愿沉入海中,也绝不毁坏槃。’

魔贼又说:‘如果你不能毁坏漆槃,那么你是否愿意毁掉手上的珍宝?因为这个原因,让你平安,到达彼岸。’

于是那个人也没有毁坏。

魔贼又说:‘如果你不能舍弃手上的珍宝,那么你是否愿意舍弃你的明珠?因为这个原因,让你平安,到达彼岸。’

那时那个人也没有舍弃。

那时魔贼思考了很久,最终转身离开。

于是那个人乘坐漆槃前行,到达了彼岸。

他思考并说道:‘我现在前行,魔贼来为难我。我坚持漆槃,坚决不放弃,最终到达彼岸,这应该是因为我的心坚定不移。

就像漆槃、手上的珍宝、明珠、脚下的金铛,保护得坚固,建造起仓库,安放宝槃。

善男子海空智藏,如果有众生能够护持海空微妙的净戒,坚持得牢固,就像那个人保护宝槃一样,也是如此。”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说戒部-卷二-注解

老君:即老子,道教中的至高神之一,被尊为道教的始祖,其著作《道德经》是道教的重要经典。

干君:道教中的一位重要人物,据传是老君的弟子,接受了老君的道法并得道成仙。

真人:道教中修炼有成、得道成仙的人,通常具有超凡的能力和智慧。

太平经:道教经典之一,内容涉及道教教义、修炼方法等,是道教的重要文献。

甲子:道教中的一种经典,可能与天干地支有关,具体内容不详。

帛君:道教中的另一位重要人物,据传是干君的弟子,通过修炼得道成仙。

祭酒:指道教中的高级职位,负责祭祀和礼仪。

九地下牢:道教中的地狱概念,指人死后灵魂可能遭受的苦难之地。

尸解升仙:道教中的一种修炼境界,指通过修炼达到肉身解脱、灵魂升仙的境界。

道德:道教中的核心概念,指遵循自然法则、追求和谐与平衡的生活方式。

驰骋世俗:指在世俗中放纵自己,追求名利和享乐。

吊问死丧:指慰问死者家属,表达哀悼之情。

密哀恤之:指在哀悼时要保持低调,不张扬。

群党:指结成小团体,互相勾结。

嘲毁:指嘲笑和诋毁他人。

败人成功:指破坏他人的成功,嫉妒他人的成就。

择好室舍:指选择豪华的住所和床铺。

訾毁人物:指诋毁他人的人格和名誉。

自举已物:指自夸自己的物品或成就。

惊怕:指使他人感到恐惧和不安。

择人饮食:指根据个人喜好选择饮食,挑剔食物。

往来恶言:指传播恶言恶语,挑拨离间。

县官中伤:指利用官府权力陷害百姓。

预人间论议:指参与世俗的争论和是非。

强取人物:指强行夺取他人的财物。

发掘地中蛰藏虫物:指在冬天挖掘地下的冬眠动物。

妄行妄游:指随意游荡,不守规矩。

妄上树探巢破卵:指随意爬上树木,破坏鸟巢和鸟蛋。

笼罩鸟兽:指捕捉和囚禁鸟兽。

穿人家壁:指窥探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生活。

秽污之物投井中:指将污秽之物投入井中,污染水源。

塞池井:指堵塞池塘和水井,破坏水源。

欺诬老人:指欺骗和诬陷老人。

妄发读人书:指随意翻阅他人的书籍,侵犯隐私。

诱枉良人为奴婢:指诱骗善良的人成为奴隶。

积聚财宝:指过度积累财富,招致灾祸。

贪恋居家:指过分留恋家庭生活,不愿外出修行。

藏埋器物:指隐藏和埋藏器物,不与他人分享。

破坏见钱:指破坏流通的货币,扰乱经济秩序。

平地然火:指在平地上点火,可能引发火灾。

施枪棘著道中:指在道路上设置障碍,妨碍他人通行。

多言弄口舌:指多嘴多舌,挑拨是非。

书字之物自投埋于厕前:指将书籍和文字材料随意丢弃在厕所前,不尊重文化。

佗神鬼礼拜:指向其他神灵和鬼怪礼拜,违背正道信仰。

世俗占事之书:指世俗的占卜和预测书籍。

八神图:指与道教八神相关的图册或书籍。

兵人为侣:指与士兵为伍,参与战争。

便溺生草上:指在草地上大小便,污染环境。

寡妇亲爱:指与寡妇过于亲密,违背伦理。

祠祀鬼神:指祭祀鬼神,祈求侥幸。

多作忌讳:指过分讲究忌讳,束缚自己。

自多忌讳:指自己过分讲究忌讳,影响他人。

妄轻入江河中浴:指随意进入江河中洗澡,可能引发危险。

妄假举人物:指随意借用他人的物品,作为礼物或贿赂。

保任券契:指为他人担保借贷或买卖契约。

淫泆之家:指淫乱的家庭或场所。

炼毒药著器中:指炼制毒药并储存在容器中。

作恶厉声:指用严厉的声音责备他人。

辞讼:指为他人撰写诉讼文书。

密谋之书:指涉及阴谋诡计的书籍。

妄鞭打六畜群众:指随意鞭打牲畜和群众。

无故走马驰车:指无故骑马或驾车狂奔。

以手团食:指用手抓取食物,不文明。

残啮众肴:指随意啃咬食物,浪费粮食。

惊鸟兽:指惊扰鸟兽,破坏生态。

评论人家食饮善恶:指评论他人饮食的好坏,不礼貌。

妄开决陂湖:指随意开闸放水,破坏水利设施。

自炫治病:指自我炫耀医术,未经请求擅自治病。

独行:指独自行动,不与他人同行。

谋合私利:指为个人私利谋划。

广求宝物:指广泛追求珍贵的宝物。

带女人入山:指带女性进入山林,违背修行规矩。

叛本逐末:指背离根本,追求枝节。

设供养:指设立供养,供奉神灵或祖先。

清俭法:指清贫节俭的生活方式。

清贤鹿食牛饮:指像贤人一样清贫,像鹿一样吃草,像牛一样饮水。

慎所投止:指谨慎选择投宿的地方。

回向正一:指将功德回向正道,不参与世俗事务。

立大意秉志:指树立远大的志向,坚持正道。

杂犯负违三尊教命:指违背道教三尊的教义和戒律。

勤避嫌疑:指努力避免引起他人的怀疑。

欺父母:指欺骗父母,违背孝道。

罔君师:指欺骗君主和师长,违背忠诚和尊师之道。

勤求长生:指努力追求长生不老之道。

勤避恶处:指努力避开邪恶的地方。

贪禄苟荣利:指贪图俸禄和虚荣的利益。

服气断穀食:指通过服气和断谷来修炼长生之道。

贪于饮食:指贪图美食,违背修行之道。

勤避凶人:指努力避开凶恶之人。

弃背朋友:指背弃朋友,违背友情。

每饮食从一边起:指每次饮食都从一边开始,不均衡。

叹吒言其美恶:指对食物的好坏发出感叹,不礼貌。

烧香:指烧香祈福,祈求神灵保佑。

万姓请愿:指为天下百姓祈福,祈求太平。

轻躁:指轻率浮躁,不沉稳。

祝愿:指为他人祈福,表达美好愿望。

聚会人众:指聚集大量人群,可能引发混乱。

饮食狼藉:指饮食时杂乱无章,不文明。

妄受人礼敬:指随意接受他人的礼敬,不谦虚。

问贤人善士:指向贤人和善士请教,学习他们的品德。

自负:指自以为是,不虚心。

国所禁忌:指国家或地区的禁忌和风俗。

尊亲名讳:指长辈的名字和忌讳。

希望主人饮食:指期望主人提供饮食,不礼貌。

与女人同行:指与女性同行,违背修行规矩。

冥室中共语:指在暗室中与异性交谈,违背伦理。

衣物不得过畜三通:指衣物不得超过三套,保持简朴。

男女不得共坐食饮:指男女不得同桌共食,违背礼仪。

交手授受:指男女之间不得有身体接触,违背礼仪。

天时灾变:指自然灾害和天象异常。

水旱不调:指水灾和旱灾交替发生,气候异常。

患厌及其评议:指对自然灾害感到厌烦并加以评论。

居世人并恶多善少:指世间恶人多,善人少。

悒悒:指心情郁闷,不快乐。

道自护法:指道教自身有护法神灵保护。

骂汝:指他人辱骂你。

听服:指听从并接受他人的批评。

侵谤汝:指他人侵犯和诽谤你。

自启白大道:指向大道(道教最高神灵)坦白自己的过错。

忧怖:指担忧和恐惧。

以损精神:指损害自己的精神和健康。

以恶向汝:指他人对你怀有恶意。

重以善往报之:指以善行回报他人的恶意。

怨尤:指怨恨和责怪他人。

持物与甲:指他人将物品交给甲。

乙不得:指乙没有得到物品。

恨人不与己:指怨恨他人不将物品给自己。

声誉勿喜:指不要为他人的赞誉而沾沾自喜。

毁辱亦不得嗔怒:指不要为他人的诋毁而愤怒。

杀鸟兽鱼等:指杀害鸟类、兽类和鱼类等动物。

膻败:指食物变质发臭。

不知所从来物:指不知道来源的物品。

绝断众生六畜之命:指杀害牲畜和动物,违背慈悲之心。

食菜最佳:指素食最为理想。

食向王者:指向王者进献食物,违背修行之道。

一百八十戒:道教中的戒律体系,共有一百八十条戒律,旨在指导修行者如何修身养性,避免罪恶,达到道德和精神的净化。

五戒:道教中的基本戒律,包括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是修行者必须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

尹喜:传说中的老子弟子,据说是《道德经》的传承者之一。

五纬:指金、木、水、火、土五行,道教认为这五行是构成宇宙的基本元素。

五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道教中认为五岳是地之五方神灵的居所。

五脏:指心、肝、脾、肺、肾,道教认为五脏与五行相对应,是人体的重要器官。

化胡经:道教经典之一,内容涉及戒律、修行方法等。

修斋求道:指通过斋戒和修行来追求道教的真理和境界。

海空智藏经:道教经典之一,内容涉及戒律和修行方法。

漆槃:漆制的盘子,这里象征佛教中的戒律或修行工具。槃,古代盛食物的器具,漆槃则指涂有漆的盘子,可能用于宗教仪式或日常修行中。

魔贼:佛教中指阻碍修行、诱惑修行者偏离正道的邪恶力量或心魔。魔,指魔罗,佛教中的魔王;贼,指偷窃或破坏修行成果的恶势力。

宝珍:珍贵的宝物,这里象征修行者所珍视的修行成果或内在的智慧。

明珠:明亮的珍珠,象征修行者的智慧或觉悟。明珠在佛教中常用来比喻清净无染的智慧。

金铛:金制的铃铛或装饰品,象征修行者外在的财富或物质享受。

海空智藏:佛教术语,指如海般深广、如虚空般无边的智慧宝藏。海空,比喻智慧的深广无边;智藏,指智慧的宝藏。

净戒:清净的戒律,指佛教中修行者所持守的清净戒律,用以约束身心,远离恶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说戒部-卷二-评注

《老君说一百八十戒并叙》是道教经典中的重要文献,反映了道教早期的教义和戒律。文本通过老君与干君的对话,揭示了道教的核心价值观和修行要求。老君作为道教的至高神,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指出只有持戒修行,才能达到升仙的境界。

文本中的戒律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个人行为到社会关系,从物质欲望到精神追求,体现了道教对全面修行的要求。这些戒律不仅是对个人的约束,也是对社会和谐的追求。通过遵守这些戒律,修行者可以达到内心的平静与外在的和谐。

文本还反映了道教对自然和生命的尊重。许多戒律涉及到对动植物的保护,禁止滥杀滥伐,体现了道教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这种理念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提醒我们在追求发展的同时,也要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

此外,文本还强调了道教对社会的责任感。老君指出,祭酒等宗教领袖应当以身作则,广化愚人,帮助万民,而不是贪财好色、骄恣自大。这种对社会责任的强调,体现了道教不仅关注个人修行,也关注社会的整体福祉。

总的来说,《老君说一百八十戒并叙》不仅是一部宗教经典,也是一部道德指南。它通过具体的戒律和生动的对话,传达了道教的核心价值观,为后世修行者提供了明确的指导。这些戒律和价值观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借鉴。

这段文本出自道教的戒律,反映了道教修行者对世俗生活的严格约束和对自然、他人的尊重。这些戒律不仅是对个人行为的规范,更是对道德伦理的深刻体现。

首先,戒律中多次提到不得与世俗之人结党、不得参与世俗的争论和是非,这表明道教修行者追求的是超脱世俗的生活,避免被世俗的纷争和名利所困扰。这种超脱的态度体现了道教对清净无为的追求,强调内心的平和与外在的简朴。

其次,戒律中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也有明确的规定,如不得冬天挖掘地下的冬眠动物、不得破坏鸟巢和鸟蛋、不得捕捉和囚禁鸟兽等。这些规定反映了道教对自然界的尊重和爱护,体现了道教“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此外,戒律中还强调了对他人的尊重和慈悲,如不得诋毁他人、不得欺骗老人、不得诱骗良人为奴婢等。这些规定体现了道教对道德伦理的重视,强调修行者应以慈悲为怀,善待他人,避免伤害他人的利益和感情。

最后,戒律中对个人修行的要求也非常严格,如不得贪恋居家、不得积聚财宝、不得贪图美食等。这些规定反映了道教对修行者内心清净的要求,强调修行者应摒弃物欲,追求精神的升华和长生的境界。

总的来说,这段戒律不仅是对道教修行者行为的规范,更是对道教思想和道德的深刻体现。它强调了超脱世俗、尊重自然、慈悲为怀、内心清净等核心价值观,对后世道教的发展和修行者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百八十戒》是道教中的重要戒律体系,它不仅规定了修行者的行为准则,还体现了道教对道德和精神修行的重视。这些戒律涵盖了从日常生活到精神修行的各个方面,旨在帮助修行者避免罪恶,达到道德和精神的净化。

老君在文中强调了戒律的重要性,认为戒律是修行的根本。他指出,五戒是持身法之根,能够摄一切恶,类似于天有五精、地有五行、人有五脏。这种类比不仅体现了道教对宇宙和人体结构的理解,还强调了戒律在维护宇宙和人体和谐中的重要作用。

文中还提到,戒律的失守会导致各种灾难和不幸。老君通过五戒与五纬、五岳、五行、五帝、五脏的对应关系,说明了戒律失守的严重后果。这种观点不仅体现了道教对戒律的重视,还反映了道教对宇宙和人体和谐的高度关注。

《化胡经十二戒》和《修斋求道当奉十戒》进一步扩展了戒律的内容,涵盖了从饮食、言语到行为的各个方面。这些戒律不仅规定了修行者的行为准则,还强调了修行者在日常生活中应如何保持道德和精神上的纯洁。

《说戒喻》通过一个寓言故事,形象地说明了戒律的重要性。故事中的人为了保护漆槃,不惜与魔贼对抗,最终成功渡海。这个寓言不仅强调了戒律在修行中的重要性,还体现了修行者在面对诱惑和挑战时应如何坚守戒律。

总的来说,这些戒律不仅是道教修行者的行为准则,还体现了道教对道德和精神修行的深刻理解。通过这些戒律,修行者可以避免罪恶,达到道德和精神的净化,最终实现与道的合一。

这段古文出自佛教经典,通过一个寓言故事,深刻阐述了修行者在面对外界诱惑和内心考验时,如何通过坚持戒律和智慧,最终达到解脱的彼岸。故事中的‘漆槃’象征戒律,是修行者赖以渡海的工具;‘魔贼’则代表修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障碍和诱惑。

故事中的修行者面对魔贼的多次诱惑,始终坚守自己的戒律和智慧,不为外物所动。这种坚定不移的精神,正是佛教修行中‘戒定慧’三学的体现。戒,即持守戒律,约束身心;定,即心无旁骛,专注修行;慧,即智慧觉悟,超越世俗。

通过‘漆槃’、‘宝珍’、‘明珠’、‘金铛’等象征物的层层递进,故事揭示了修行者在修行过程中,不仅要持守外在的戒律,更要守护内在的智慧和觉悟。最终,修行者通过坚持戒律和智慧,成功渡过了‘海’——象征生死轮回的苦海,达到了‘彼岸’——解脱的境界。

这段文字的艺术特色在于其象征手法的巧妙运用。通过具体的物品和情节,抽象地表达了佛教修行的核心思想。同时,故事的结构紧凑,情节层层递进,最终以修行者的成功渡海作为高潮,寓意深刻,发人深省。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不仅是佛教修行的经典教义,也反映了古代中国佛教文化的传播和影响。它通过寓言故事的形式,将深奥的佛教哲理通俗化,便于信众理解和接受。同时,这种坚持戒律、守护智慧的精神,对后世佛教修行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说戒部-卷二》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4880.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