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君房(约10世纪—11世纪),北宋道士,曾任道官,主持编撰道教典籍。他以整理和传播道教文献闻名。
年代:编撰于北宋真宗年间(11世纪初)。
内容简要:《云笈七签》是道教经典丛书《道藏》的精华选编,共122卷。书中收录了道教修炼、符箓、斋醮、神仙传记等内容,系统总结了道教的教义、方术和经典文献。它是研究道教思想与实践的重要文献,被誉为“小道藏”,对后世道教发展影响深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说戒部-卷三-原文
◎说百病
老君曰:救灾解难,不如防之为易;疗疾治病,不如备之为吉。今人见背,不务防之而务救之,不务备之而务药之。故有君者不能保社稷,有身者不能全寿命。是以圣人求福于未兆,绝祸于未有。盖灾生于稍稍,病起于微微。人以小善为无益,故不肯为;以小恶为无损,故不肯改。小善不积,大德不成;小恶不止,以成大罪。故摘出其要,使知其所生焉,乃百病者也。
喜怒无常是一病。忘义取利是一病。
好色坏德是一病。专心系爱是一病。
憎欲令死是一病。纵贪蔽过是一病。
毁人自誉是一病。擅变自可是一病。
轻口喜言是一病。快意逐非是一病。
以智轻人是一病。乘权纵横是一病。
非人自是是一病。侮易孤弱是一病。
以力胜人是一病。威势自忄胁是一病。
语欲胜人是一病。贷不念偿是一病。
曲人自直是一病。以直伤人是一病。
恶人自喜是一病。喜怒自伐是一病。
愚人自贤是一病。以功自与是一病。
名人有非是一病。以劳自怨是一病。
以虚为实是一病。喜说人过是一病。
以富骄人是一病。以贵轻人是一病。
以贫妒富是一病。以贱讪贵是一病。
谗人求媚是一病。以德自显是一病。
败人成功是一病。以私乱公是一病。
好自掩意是一病。危人自安是一病。
阴阳嫉妒是一病。激厉旁悖是一病。
多憎少爱是一病。评论是非是一病。
推负著人是一病。文拒钩锡是一病。
持人长短是一病。假人自信是一病。
施人望报是一病。无施责人是一病。
与人追悔是一病。好自怨诤是一病。
骂詈虫畜是一病。蛊道厌人是一病。
毁訾高才是一病。憎人胜己是一病。
毒药鸩饮是一病。心不平等是一病。
以贤唝嗃是一病。追念旧恶是一病。
不受谏喻是一病。内疏外亲是一病。
投书败人是一病。谈愚痴人是一病。
烦苛轻躁是一病。摘捶无理是一病。
好自作正是一病。多疑少信是一病。
笑颠狂人是一病。蹲踞无礼是一病。
丑言恶语是一病。轻易老少是一病。
恶态丑对是一病。了戾自用是一病。
好喜嗜笑是一病。喜禁固人是一病。
诡谲谀谄是一病。嗜得怀诈是一病。
两舌无信是一病。乘酒歌横是一病。
骂詈风雨是一病。恶言好杀是一病。
教人堕胎是一病。干预人事是一病。
孔穴窥视是一病。借不念还是一病。
负债逃窃是一病。背向异辞是一病。
喜抵捍戾是一病。调戏必固是一病。
故迷误人是一病。探巢破卵是一病。
刳胎剖形是一病。水火败伤是一病。
笑盲聋喑是一病。教人嫁娶是一病。
教人擿捶是一病。教人作恶是一病。
含祸离爱是一病。唱祸道非是一病。
见便欲得是一病。强夺人物是一病。
老君曰:能念除此百病,则无灾累,痛疾自愈,济度苦厄,子孙蒙佑矣。
◎崇百药
老君曰:古之圣人,其于善也,无小而不得;其于恶也,无微而不改。而能行之,可谓饵药焉。所谓百药者:
体弱性柔是一药。行宽心和是一药。
动静有礼是一药。起居有度是一药。
近德远色是一药。除去欲心是一药。
推分引义是一药。不取非分是一药。
虽憎犹爱是一药。好相申用是一药。
为人愿福是一药。救祸济难是一药。
教化愚蔽是一药。谏正邪乱是一药。
戒敕童蒙是一药。开导迷误是一药。
扶接老弱是一药。以力助人是一药。
与穷恤寡是一药。矜贫救厄是一药。
位高下士是一药。语言谦逊是一药。
恭敬卑微是一药。不负宿债是一药。
愍慰笃信是一药。质言端悫是一药。
推直引曲是一药。不争是非是一药。
逢侵不鄙是一药。受辱不怨是一药。
推善隐恶是一药。推好取丑是一药。
推多取少是一药。称叹贤良是一药。
见贤自省是一药。不自彰显是一药。
推功引苦是一药。不自伐善是一药。
不掩人功是一药。劳苦不恨是一药。
怀实信厚是一药。覆蔽阴恶是一药。
富有假乞是一药。崇进胜已是一药。
安贫不怨是一药。不自尊大是一药。
好成人功是一药。不好阴私是一药。
得失自观是一药。阴德树恩是一药。
生不骂詈是一药。不评论人是一药。
好言善语是一药。灾病自咎是一药。
苦不假推是一药。施不望报是一药。
不骂畜生是一药。为人祝愿是一药。
心平意等是一药。心静意定是一药。
不念旧恶是一药。匡邪弼恶是一药。
听谏受化是一药。不干预人是一药。
忿怒自制是一药。解散思虑是一药。
尊奉老者是一药。闭门恭肃是一药。
内修孝悌是一药。蔽恶扬善是一药。
清廉守分是一药。好饮食人是一药。
助人执忠是一药。救日月蚀是一药。
远嫌避疑是一药。恬惔宽舒是一药。
尊奉圣文是一药。思神念道是一药。
宣扬圣化是一药。立功不倦是一药。
尊天敬地是一药。拜谒三光是一药。
恬惔无欲是一药。仁顺谦让是一药。
好生恶杀是一药。不多聚财是一药。
不犯禁忌是一药。廉洁忠信是一药。
不多贪财是一药。不烧山木是一药。
空车助载是一药。直谏忠信是一药。
喜人有德是一药。赴与穷乏是一药。
代老负担是一药。除情去爱是一药。
慈心愍念是一药。好称人善是一药。
因富而施是一药。因贵为惠是一药。
老君曰:此为百药也。人有疾病。皆有过恶。阴掩不见,故应以疾病。因缘饮食、风寒、温气而起
由其人犯违于神,致魂逝魄丧,不在形中,体肌空虚,精炁不守,故风寒恶炁得中之。
是以圣人虽处幽暗,不敢为非;虽居荣禄,不敢为利。
度形而衣,量分而食。
虽富且贵,不敢恣欲;虽贫且贱,不敢犯非。
是以外无残暴,内无疾痛,可不慎之焉!
◎初真十戒
天真言:出家超俗,皆宿有良契,故能独拔常伦。
若慎终如始,精至修练,当福延七祖,庆流一门。
所谓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乃至功成德就,白日升天。
于是乎,开度之时,宜受初真之戒。其戒有十尔,当受之。
第一戒者,不得阴贼潜谋,害物利己,当行阴德,广济群生。
第二戒者,不得杀害含生,以充滋味,当行慈惠,以及昆虫。
第三戒者,不得淫邪败真,秽慢灵气,当守贞操,使无缺犯。
第四戒者,不得败人成功,离人骨肉,当以道助物,令九族雍和。
第五戒者,不得谗毁贤良,露才扬己,当称人之美善,不自伐其功能。
第六戒者,不得饮酒过羌,食肉违禁,当调和气性,专务清虚。
第七戒者,不得贪求无厌,积财不散,当行节俭,惠恤贫穷。
第八戒者,不得交游非贤,居处秽杂,当慕胜己,栖集清虚。
第九戒者,不得不忠不孝,不仁不信,当尽节君亲,推诚万物。
第十戒者,不得轻忽言笑,举动非真,当持重寡词,以道德为务。
能保此十戒,始终无亏,则天道佑之,神明辅之,欲求凶横,不可得也。
若朝为夕替,泄慢正真,自贻其殃,无怨咎于高灵也。
凡初入道之子,可不勖之。
◎清戒
太玄部卷第八老君传授经戒仪注诀云:凡受戒及经毕后,月晦日半夜,不可不斋。
斋则清戒。
清戒竟夜,诵之百遍千遍,限外无数。
未堪如此者,不可减九遍。
他日斋静行来,出入得诵,更不必斋。
时宜谘师访友,思而行之,不须高声,心口相知,在人众中,勿发于口,审能感通上圣。
《正一法文》下卷云:凡为道民,便受护身符及三戒,进受五戒、八戒,然后受箓。
从前未受戒者,受箓之后,依次受之,诵习通利,恒存思行持意不谬忘,则不犯科。
未受录之时,无所呼召。
受录已后,动静呼神。
不行戒者,呼之不至。
破戒之人,吏兵远身。
还上天曹,考官便逮。
致诸厄疾,公私灾横,轗轲衰否,所作不成。
成功立德,舍暗入明,施善禳恶,以吉除凶,要在行戒,神即佑之。
戒有别文,精详修习。
或有不解,或有遗忘,或有谬误,或冒禁故,或尊上逼迫,或畏死犯之,皆是招愆,悉名破戒,即应忏悔,首谢自新也。
凡违戒者,背负鞫言,协道信邪,杂事佛俗,此为不专,中心怀贰,愚迷犹豫,惑障缠深。
师三诲之,必能改革,守一不回,召神有效。
三诲不悛,是为叛道。
乖逆师尊,法应夺箓。
入佛奉俗,及元所事,师慈愍之,不追咎责。
怨怼事他,弃本逐末,虽名奉道,实犯正科,诸官不得容受,积久知悔,更立功乞还,许依听升迁矣!
◎太玄都中宫女青律戒
凡修上清之法,不得北向及本命之上二处便溺,触忤玉晨,秽慢本真。
五犯不得入仙也,十犯被考左官,死入地狱三涂之中,万劫还生不人之道。
凡上学之士,受三天正法,四明之科,佩带真文,出入三光,及宜卧息不得露头,不著巾帽,及脱衣露形,毁慢身神,耻辱真文,令真灵远逝,空尸独在。
三犯不得入仙也,五犯死入地狱,万劫还生不人之道。
凡上学之士,受三天正法,四极明科,妄入殗秽,哭泣悲泪,吊问死丧。
五犯伐功断事,不得入仙也。
十犯死入地狱,万劫还生不人之道。
◎太上黄素四十四方经戒
凡道士存思上法,及修学太一事,皆禁见死尸血秽之物。
当以真?硃一铢,散入水中,因以洗目漱口,并洗手足,微咒曰:
三元上道,太一护形。司命公子,五神黄宁。血尸散灭,凶秽沉零,七液缠注,五脏华生。令我仙度,长身利贞。
凡道士受学长生法,不得称死事。
称死事者,则生气变动,不居常宅;故炁运入,魂神离弃。
是以恶炁游尸陈,其间孔矣。
持病将死之渐也。
《真一条检经》云:夫立功德者,不得触禁犯忌,当与身神相和,不可更相克贼。
更相克贼,则生灾起祸也。
夫消灾散祸,不得用本命行年,如用本命行年,贼害汝身。
◎金书仙志戒
夫学仙之人,勿北向便曲,仰视三光。
勿北向理发,解脱衣裳。
勿北向唾骂,犯破毁王。
破谓岁下辰也,王谓王炁之所在也。
勿怒见日月星辰,勿以八节日行威刑,勿以月朔日怒恚,勿以三月三日食百草心,勿以四月八日杀草伐树,勿以五月五日见血物,勿以六月六日起土,勿以七月七日思存恶事,勿以八月四日市履屐附足之物,勿以九月九日起床席,勿以十月五日罚责人也,勿以十一月十一日不沐浴,勿以十二月三日不斋烧香念仙也。
诸如此忌,天人大禁,三官告察,以是为重罪矣。
或令人三魂七魄流竞,或胎神所憎,三官受恶之时也。
是以恶梦交于丹心,妖魅乘其硃阙,精液触犯神真,烦恼流变多禁,莫识其术。
子能奉修,则为仙才,不奉天禁,则为伤败。
受法之身,不入产妇之户及不见尸者,谓异处断隔于来往,则乃朝礼无废,不拘日数之限。
若家无隔异者,四十五日外,方得朝礼。
《正一法文》下卷云:协道信邪,此为不专,中心怀贰,愚迷犹豫,是为叛道。
乖逆师尊,法应夺算。
《太上黄素四十四
方经》云:凡修太一之事及行上法存神之道,慎不可见尸及血秽之物。见一尸则一年不得行事,又却倾一年之功。然此帝一之科常,却罚于既往,又进塞于将来。若一年三见尸者,则罚功断事各三年也。若过见二十四尸者,皆不得复行太一,以求仙也。
凡修受上法及雌一太一之事者,兆身中三魂五神之炁,常熏于巾服之中;七魄九灵馀精,常栖于履屐之下。是以道士学长生不死,不得杂席而寝;故衣褐之服,不借非已之炁,履屐之物,常恶土秽之粪,亦不故使杂人犯触,以惊三魂。
凡道士吐纳和炁,存神服霞,修求长生之事,慎不可食五荤之菜,及为酒色之病败也。是故古之神人云:五荤为伐藏之斧斤,酒色为丧身之棺廓。夫能断斧斤之所伤,塞棺廓之死宅者,然后可以陟长生之途径,渐神仙之蹊路乎!
凡存修太一之事,欲有所礼愿,慎不可叩头。叩头者,则倾九天,动千真,神官回覆,泥丸倒悬,天帝号于上府,太一泣于中田。数如此者,则存念无益,三真弃宫,七神漂散,玄宅纳凶,是为太一五神之至忌也。故古之真人,但心存叩头,运精感而行事,不因颊颡以祈灵也。
凡修行太一之事,真人之道,不得有所礼拜。礼拜亦帝君、五神之所忌也。若有所精思行礼愿之时,但心拜而已,不形屈也。
◎上清大洞戒
凡修雌一之法,不得哀哭。哀哭感则五神号于上府,太一泣于中田,神丧精亡,灵真去身,空尸独立,复何仙冀哉?不得见尸,一年不得行事,却倾一年之功。若一年见三尸者,则三年不得行事,亦却三年之功。见二十四尸,子失道矣。前文太素亦与此大同小异矣。亦不得言称死事,恚怒愿己之死,言满四十,不得为真人,以为弃生之罪,三年身亡灭矣。不得衣五色衣裳,敷华好服则真灵去身,淫邪内发驰心,猖獗潜逸,赤子飞飚,长离玄宫,破形解骸,身死名灭。若衣服,勿杂色兰布之服,可以终日咏诵洞章,奚求不得乘云驾龙,逍遥太极。
◎灵宝戒
《真仙内科》云:玄功之人,常布衣草履,不得荣华之服,犯者失道。祖父母、己父母、同法可拜,不同法不得拜,叔伯以下,不同法亦不得拜,犯者身亡。父母吉会,不得预坐。父母兄弟妻子同契,虽有骨血之亲,皆不得同床而坐,同盘而食。其法不同,皆为尸秽,犯者失道。夫妻不得同室而寝,若邪念在心,长失道矣。自非同盟,不得同室而寝。自非同契,不得同床而坐,同盘而食,同衣而服,犯者失道。
凡身荷仙官灵箓,不得妄拜妄哀,不得妄哭。凡于父母、国君、官长二千石剌史三,公皆设敬,不得即误礼拜。
◎受持八戒斋文
刘宋朝陆先生修静上启:
元始天尊,无极大道,感应灵圣,一切神明。今有善男子、善女人等,求欲受持八戒清斋一日一夜,用以检御身心,灭诸三业罪恼者。故《洞神经》第十二云:夫斋以齐整身心为急。身心齐整,保无乱败。起发多端,大略有八:
一者,不得杀生以自活。
二者,不得淫欲以为悦。
三者,不得盗他物以自供给。
四者,不得妄语以为能。
五者,不得醉酒以恣意。
六者,不得杂卧高广大床。
七者,不得普习香油,以为华饰。
八者,不得躭著歌舞,以作倡伎。
今日善男子、善女人等人,若能不犯此之八事,则八败无从以起,则八成自然而立。立久不失,则延年保命,神通洞达。是故斋者,受持八戒,思真行道,通而无穷,显验必速,皆如所期也。今请受既毕,再拜起,奉戒而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说戒部-卷三-译文
◎说百病
老君说:救灾解难,不如预防来得容易;治疗疾病,不如预防来得吉祥。现在的人,不注重预防而注重救援,不注重预防而注重治疗。所以有君主的人不能保全国家,有身体的人不能保全寿命。因此,圣人在祸患未显时求福,在祸患未发生时杜绝。灾祸生于细微,疾病起于微小。人们认为小善无益,所以不肯做;认为小恶无害,所以不肯改。小善不积累,大德不成;小恶不止,终成大罪。所以摘出其要点,使人知道其产生的原因,这就是百病。
喜怒无常是一种病。忘义取利是一种病。
好色坏德是一种病。专心系爱是一种病。
憎欲令死是一种病。纵贪蔽过是一种病。
毁人自誉是一种病。擅变自可是一种病。
轻口喜言是一种病。快意逐非是一种病。
以智轻人是一种病。乘权纵横是一种病。
非人自是是一种病。侮易孤弱是一种病。
以力胜人是一种病。威势自胁是一种病。
语欲胜人是一种病。贷不念偿是一种病。
曲人自直是一种病。以直伤人是一种病。
恶人自喜是一种病。喜怒自伐是一种病。
愚人自贤是一种病。以功自与是一种病。
名人有非是一种病。以劳自怨是一种病。
以虚为实是一种病。喜说人过是一种病。
以富骄人是一种病。以贵轻人是一种病。
以贫妒富是一种病。以贱讪贵是一种病。
谗人求媚是一种病。以德自显是一种病。
败人成功是一种病。以私乱公是一种病。
好自掩意是一种病。危人自安是一种病。
阴阳嫉妒是一种病。激厉旁悖是一种病。
多憎少爱是一种病。评论是非是一种病。
推负著人是一种病。文拒钩锡是一种病。
持人长短是一种病。假人自信是一种病。
施人望报是一种病。无施责人是一种病。
与人追悔是一种病。好自怨诤是一种病。
骂詈虫畜是一种病。蛊道厌人是一种病。
毁訾高才是一种病。憎人胜己是一种病。
毒药鸩饮是一种病。心不平等是一种病。
以贤唝嗃是一种病。追念旧恶是一种病。
不受谏喻是一种病。内疏外亲是一种病。
投书败人是一种病。谈愚痴人是一种病。
烦苛轻躁是一种病。摘捶无理是一种病。
好自作正是一种病。多疑少信是一种病。
笑颠狂人是一种病。蹲踞无礼是一种病。
丑言恶语是一种病。轻易老少是一种病。
恶态丑对是一种病。了戾自用是一种病。
好喜嗜笑是一种病。喜禁固人是一种病。
诡谲谀谄是一种病。嗜得怀诈是一种病。
两舌无信是一种病。乘酒歌横是一种病。
骂詈风雨是一种病。恶言好杀是一种病。
教人堕胎是一种病。干预人事是一种病。
孔穴窥视是一种病。借不念还是一种病。
负债逃窃是一种病。背向异辞是一种病。
喜抵捍戾是一种病。调戏必固是一种病。
故迷误人是一种病。探巢破卵是一种病。
刳胎剖形是一种病。水火败伤是一种病。
笑盲聋喑是一种病。教人嫁娶是一种病。
教人擿捶是一种病。教人作恶是一种病。
含祸离爱是一种病。唱祸道非是一种病。
见便欲得是一种病。强夺人物是一种病。
老君说:能念除这百病,则无灾累,痛疾自愈,济度苦厄,子孙蒙佑矣。
◎崇百药
老君说:古代的圣人,对于善事,无论多小都去做;对于恶事,无论多小都改正。能够这样做,可以说是服用了良药。所谓百药者:
体弱性柔是一种药。行宽心和是一种药。
动静有礼是一种药。起居有度是一种药。
近德远色是一种药。除去欲心是一种药。
推分引义是一种药。不取非分是一种药。
虽憎犹爱是一种药。好相申用是一种药。
为人愿福是一种药。救祸济难是一种药。
教化愚蔽是一种药。谏正邪乱是一种药。
戒敕童蒙是一种药。开导迷误是一种药。
扶接老弱是一种药。以力助人是一种药。
与穷恤寡是一种药。矜贫救厄是一种药。
位高下士是一种药。语言谦逊是一种药。
恭敬卑微是一种药。不负宿债是一种药。
愍慰笃信是一种药。质言端悫是一种药。
推直引曲是一种药。不争是非是一种药。
逢侵不鄙是一种药。受辱不怨是一种药。
推善隐恶是一种药。推好取丑是一种药。
推多取少是一种药。称叹贤良是一种药。
见贤自省是一种药。不自彰显是一种药。
推功引苦是一种药。不自伐善是一种药。
不掩人功是一种药。劳苦不恨是一种药。
怀实信厚是一种药。覆蔽阴恶是一种药。
富有假乞是一种药。崇进胜已是一种药。
安贫不怨是一种药。不自尊大是一种药。
好成人功是一种药。不好阴私是一种药。
得失自观是一种药。阴德树恩是一种药。
生不骂詈是一种药。不评论人是一种药。
好言善语是一种药。灾病自咎是一种药。
苦不假推是一种药。施不望报是一种药。
不骂畜生是一种药。为人祝愿是一种药。
心平意等是一种药。心静意定是一种药。
不念旧恶是一种药。匡邪弼恶是一种药。
听谏受化是一种药。不干预人是一种药。
忿怒自制是一种药。解散思虑是一种药。
尊奉老者是一种药。闭门恭肃是一种药。
内修孝悌是一种药。蔽恶扬善是一种药。
清廉守分是一种药。好饮食人是一种药。
助人执忠是一种药。救日月蚀是一种药。
远嫌避疑是一种药。恬惔宽舒是一种药。
尊奉圣文是一种药。思神念道是一种药。
宣扬圣化是一种药。立功不倦是一种药。
尊天敬地是一种药。拜谒三光是一种药。
恬惔无欲是一种药。仁顺谦让是一种药。
好生恶杀是一种药。不多聚财是一种药。
不犯禁忌是一种药。廉洁忠信是一种药。
不多贪财是一种药。不烧山木是一种药。
空车助载是一种药。直谏忠信是一种药。
喜人有德是一种药。赴与穷乏是一种药。
代老负担是一种药。除情去爱是一种药。
慈心愍念是一种药。好称人善是一种药。
因富而施是一种药。因贵为惠是一种药。
老君说:这就是百药。人有疾病,皆因有过恶。阴掩不见,故应以疾病。因缘饮食、风寒、温气而起。
由于人违背了神灵,导致魂魄消散,不在身体中,身体空虚,精气不守,所以风寒恶气得以侵入。
因此,圣人即使处于幽暗之中,也不敢做坏事;即使身处荣华富贵,也不敢贪图私利。
根据身形穿衣,根据分量进食。
即使富有且尊贵,也不敢放纵欲望;即使贫穷且低贱,也不敢犯错误。
因此,外在没有残暴,内在没有疾病,怎能不谨慎呢!
◎初真十戒
天真说:出家超脱世俗,都是前世有良好的缘分,所以能超越常人。
如果能始终如一,精进修练,福报将延及七代祖先,喜庆将流传一门。
所谓九层高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最终功成名就,白日升天。
因此,在开度之时,应当接受初真戒律。这戒律有十条,应当遵守。
第一戒,不得暗中谋害他人,损人利己,应当行善积德,广济众生。
第二戒,不得杀害生灵,以充口腹之欲,应当行慈悲,惠及昆虫。
第三戒,不得淫邪败坏真性,亵渎灵气,应当守贞操,使无缺犯。
第四戒,不得破坏他人的成功,离间他人的骨肉,应当以道助人,使九族和睦。
第五戒,不得诽谤贤良,炫耀自己,应当称赞他人的美德,不自夸功绩。
第六戒,不得饮酒过量,食肉违禁,应当调和性情,专心清虚。
第七戒,不得贪得无厌,积财不散,应当节俭,惠济贫穷。
第八戒,不得与非贤之人交往,居处污秽杂乱,应当仰慕胜己之人,栖身清虚之地。
第九戒,不得不忠不孝,不仁不信,应当尽忠君亲,推诚万物。
第十戒,不得轻率言笑,举动不真,应当持重寡言,以道德为务。
能保持这十戒,始终不亏,天道将保佑,神明将辅助,想要遭遇凶险,也不可能。
如果朝令夕改,懈怠正道,自己招致灾祸,不要怨天尤人。
凡是初入道的人,怎能不勉励呢。
◎清戒
太玄部卷第八老君传授经戒仪注诀说:凡是受戒及经书完毕之后,每月晦日半夜,不可不斋戒。
斋戒则清戒。
清戒整夜,诵经百遍千遍,不限次数。
不能做到这样的,不可少于九遍。
其他日子斋静时,出入时可以诵经,不必再斋戒。
应当咨询师长,拜访朋友,思考后行动,不必高声,心口相知,在人群中,不要出口,审慎能感通上圣。
《正一法文》下卷说:凡是道民,便受护身符及三戒,进而受五戒、八戒,然后受箓。
从前未受戒的,受箓之后,依次受戒,诵习通利,常存思行持,意念不谬忘,则不犯科律。
未受箓时,无所呼召。
受箓之后,动静呼神。
不行戒者,呼之不至。
破戒之人,吏兵远身。
还上天曹,考官便逮。
导致各种厄疾,公私灾祸,坎坷衰败,所作不成。
成功立德,舍暗入明,施善禳恶,以吉除凶,关键在于行戒,神明即保佑。
戒律有别文,精详修习。
或有不解,或有遗忘,或有谬误,或冒禁故,或尊上逼迫,或畏死犯之,皆是招愆,悉名破戒,即应忏悔,首谢自新。
凡是违戒者,背负鞫言,协道信邪,杂事佛俗,此为不专,中心怀贰,愚迷犹豫,惑障缠深。
师长三次教诲,必能改革,守一不回,召神有效。
三次教诲不改,是为叛道。
乖逆师尊,法应夺箓。
入佛奉俗,及元所事,师长慈愍,不追咎责。
怨怼事他,弃本逐末,虽名奉道,实犯正科,诸官不得容受,积久知悔,更立功乞还,许依听升迁矣!
◎太玄都中宫女青律戒
凡是修习上清之法,不得向北及本命之上二处便溺,触忤玉晨,亵渎本真。
五犯不得入仙,十犯被考左官,死入地狱三涂之中,万劫还生不人之道。
凡是上学之士,受三天正法,四明之科,佩带真文,出入三光,及宜卧息不得露头,不著巾帽,及脱衣露形,毁慢身神,耻辱真文,令真灵远逝,空尸独在。
三犯不得入仙,五犯死入地狱,万劫还生不人之道。
凡是上学之士,受三天正法,四极明科,妄入殗秽,哭泣悲泪,吊问死丧。
五犯伐功断事,不得入仙。
十犯死入地狱,万劫还生不人之道。
◎太上黄素四十四方经戒
凡是道士存思上法,及修学太一事,皆禁见死尸血秽之物。
当以真?硃一铢,散入水中,因以洗目漱口,并洗手足,微咒曰:
三元上道,太一护形。司命公子,五神黄宁。血尸散灭,凶秽沉零,七液缠注,五脏华生。令我仙度,长身利贞。
凡是道士受学长生法,不得称死事。
称死事者,则生气变动,不居常宅;故炁运入,魂神离弃。
因此恶炁游尸陈,其间孔矣。
持病将死之渐也。
《真一条检经》说:凡是立功德者,不得触禁犯忌,应当与身神相和,不可更相克贼。
更相克贼,则生灾起祸。
凡是消灾散祸,不得用本命行年,如用本命行年,贼害汝身。
◎金书仙志戒
凡是学仙之人,勿向北便曲,仰视三光。
勿向北理发,解脱衣裳。
勿向北唾骂,犯破毁王。
破谓岁下辰也,王谓王炁之所在也。
勿怒见日月星辰,勿以八节日行威刑,勿以月朔日怒恚,勿以三月三日食百草心,勿以四月八日杀草伐树,勿以五月五日见血物,勿以六月六日起土,勿以七月七日思存恶事,勿以八月四日市履屐附足之物,勿以九月九日起床席,勿以十月五日罚责人也,勿以十一月十一日不沐浴,勿以十二月三日不斋烧香念仙也。
诸如此忌,天人大禁,三官告察,以是为重罪。
或令人三魂七魄流竞,或胎神所憎,三官受恶之时也。
因此恶梦交于丹心,妖魅乘其硃阙,精液触犯神真,烦恼流变多禁,莫识其术。
子能奉修,则为仙才,不奉天禁,则为伤败。
受法之身,不入产妇之户及不见尸者,谓异处断隔于来往,则乃朝礼无废,不拘日数之限。
若家无隔异者,四十五日外,方得朝礼。
《正一法文》下卷说:协道信邪,此为不专,中心怀贰,愚迷犹豫,是为叛道。
乖逆师尊,法应夺算。
《太上黄素四十四
《方经》上说:凡是修炼太一之术和进行上法存神之道的人,必须小心不要见到尸体和血污之物。见到一具尸体就会导致一年内不能进行修炼,还会损失一年的修炼成果。这是帝一的常规法则,不仅会惩罚过去的行为,还会阻碍未来的进展。如果一年内见到三具尸体,那么就会受到三年的惩罚,修炼和事务都会中断三年。如果见到二十四具尸体,就再也不能修炼太一之术,以求成仙了。
凡是修炼上法和雌一太一之术的人,身体中的三魂五神之气,常常会附着在衣物中;七魄九灵的余精,常常会栖息在鞋履之下。因此,道士学习长生不死之术,不能随便与他人同席而睡;所以穿粗布衣服,不借用他人的气息,鞋履之物,常常厌恶泥土和粪便,也不故意让外人触碰,以免惊扰三魂。
凡是道士进行吐纳和气,存神服霞,修炼长生之术的人,必须小心不要食用五荤之菜,以及避免酒色之病败坏身体。因此,古代的神人说:五荤是损害内脏的斧头,酒色是丧身的棺材。能够避免斧头的伤害,堵住棺材的死宅,然后才能走上长生之路,逐渐通向神仙的道路。
凡是修炼太一之术,想要进行礼愿的人,必须小心不要叩头。叩头会导致九天倾覆,千真震动,神官回覆,泥丸倒悬,天帝在上府号哭,太一在中田哭泣。如果多次这样,那么存念就没有益处,三真会离开宫位,七神会漂散,玄宅会吸纳凶气,这是太一五神的最大忌讳。因此,古代的真人,只是心中存有叩头的意念,通过精感来行事,而不是通过叩头来祈求神灵。
凡是修炼太一之术,真人之道,不能进行礼拜。礼拜也是帝君和五神的忌讳。如果有精思行礼愿的时候,只需心中拜礼即可,不需要身体屈膝。
◎上清大洞戒
凡是修炼雌一之术的人,不能哀哭。哀哭会导致五神在上府号哭,太一在中田哭泣,神丧精亡,灵真离开身体,空尸独立,还有什么成仙的希望呢?不能见到尸体,一年内不能进行修炼,还会损失一年的修炼成果。如果一年内见到三具尸体,那么三年内不能进行修炼,也会损失三年的修炼成果。见到二十四具尸体,就会失去道行。前文《太素》与此大同小异。也不能谈论死亡之事,愤怒希望自己死亡,如果谈论满四十次,就不能成为真人,认为是弃生之罪,三年内身体会死亡。不能穿五色衣裳,华丽的衣服会导致真灵离开身体,淫邪内发,猖獗潜逸,赤子飞飚,长离玄宫,破形解骸,身死名灭。如果穿衣服,应该穿杂色兰布之服,可以终日咏诵洞章,何求不得乘云驾龙,逍遥太极。
◎灵宝戒
《真仙内科》上说:修炼玄功的人,应该常穿布衣草履,不能穿华丽的衣服,违反者会失去道行。祖父母、父母、同法的人可以拜,不同法的人不能拜,叔伯以下,不同法的人也不能拜,违反者会身亡。父母的吉会,不能参与。父母兄弟妻子同契,虽然有骨血之亲,也不能同床而坐,同盘而食。如果法不同,都是尸秽,违反者会失去道行。夫妻不能同室而寝,如果有邪念在心,长期会失去道行。如果不是同盟,不能同室而寝。如果不是同契,不能同床而坐,同盘而食,同衣而服,违反者会失去道行。
凡是身负仙官灵箓的人,不能随便拜礼和哀哭,不能随便哭泣。凡是对于父母、国君、官长二千石剌史三,公都要设敬,不能随便礼拜。
◎受持八戒斋文
刘宋朝陆先生修静上启:
元始天尊,无极大道,感应灵圣,一切神明。现在有善男子、善女人等,想要受持八戒清斋一日一夜,用来检御身心,灭除三业罪恼。因此《洞神经》第十二说:斋戒以齐整身心为急。身心齐整,保证不会乱败。起发多端,大致有八条:
第一,不能杀生以自活。
第二,不能淫欲以为悦。
第三,不能盗取他人之物以自供给。
第四,不能妄语以为能。
第五,不能醉酒以恣意。
第六,不能杂卧高广大床。
第七,不能普习香油,以为华饰。
第八,不能躭著歌舞,以作倡伎。
今天的善男子、善女人等人,如果能不犯这八件事,那么八败无从以起,八成自然会立。立久不失,就能延年保命,神通洞达。因此,斋戒者,受持八戒,思真行道,通而无穷,显验必速,皆如所期也。现在请受既毕,再拜起,奉戒而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说戒部-卷三-注解
老君:指道教中的太上老君,被尊为道教的始祖,象征着智慧和道德的化身。
百病:这里不仅指身体上的疾病,更广泛地指人的道德、心理上的缺陷和错误行为。
百药:指能够治愈或改善上述“百病”的各种道德修养和行为准则。
社稷:古代指国家,社为土神,稷为谷神,合称社稷,代表国家的根本。
圣人:在道教和儒家思想中,指具有极高道德和智慧的人,能够引导人们走向正确的道路。
太一:道教中的重要神祇,代表宇宙的本源和最高法则,修行者通过修炼太一之道以求长生不老。
三魂五神:道教中认为人体内有三魂(胎光、爽灵、幽精)和五神(肝神、心神、脾神、肺神、肾神),分别掌管人的精神和生理功能。
七魄九灵:道教中认为人体内有七魄(尸狗、伏矢、雀阴、吞贼、非毒、除秽、臭肺)和九灵(指九种神灵),分别掌管人的情感和欲望。
五荤:指五种有刺激性气味的蔬菜,如葱、蒜、韭等,道教认为食用这些食物会影响修行。
泥丸:道教中指人体内的上丹田,位于头顶,是修炼的重要部位。
玄宅:道教中指人体内的丹田,是修炼时精气神聚集的地方。
雌一:道教中的一种修炼方法,强调阴柔之气的修炼,与太一相对。
八戒:道教中的八种戒律,包括不杀生、不淫欲、不偷盗、不妄语、不饮酒、不卧高广大床、不涂饰香油、不观听歌舞。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说戒部-卷三-评注
《说百病》和《崇百药》是道教经典中的两篇重要文献,它们通过列举人的各种不良行为和道德缺陷(百病),以及相应的道德修养和行为准则(百药),来指导人们如何修身养性,达到身心健康和社会和谐。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两篇文献深刻反映了道教的伦理观和人生观。道教强调“无为而治”,主张顺应自然,通过内在的修养来达到外在的和谐。这里的“百病”和“百药”正是这种思想的体现,它们教导人们如何通过自我反省和道德实践来克服自身的弱点,实现个人的完善和社会的和谐。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两篇文献采用了列举和对比的手法,通过具体的例子来阐述抽象的道德原则,使得深奥的哲学思想变得生动易懂。这种写作方式不仅增强了文本的说服力,也使得读者能够更容易地将这些原则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两篇文献不仅是道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道德修养的重要文献。它们对于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伦理观念、道德规范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这些文献中的许多观点,如重视预防、强调内在修养等,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对于现代人的生活和道德建设有着积极的启示作用。
总的来说,《说百病》和《崇百药》通过具体的道德指导,不仅展示了道教的伦理智慧,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通过内在修养实现个人和社会和谐的方法论。这些文献的深刻思想和实用价值,使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段文本主要讲述了道教修行者在修炼太一之道时需要注意的禁忌和戒律。首先,修行者必须避免接触尸体和血秽之物,因为这些被视为不洁之物,会影响修行的效果。文本中提到,见到一具尸体会导致一年内无法进行修行,甚至可能抵消一年的修行成果。这种禁忌反映了道教对纯净和神圣的追求,认为不洁之物会干扰修行者的精神集中和内在平衡。
其次,文本强调了修行者在日常生活中必须保持身心的纯净。例如,修行者不能与他人共用寝具,衣物和鞋子也必须保持清洁,避免沾染污秽。这种对纯净的追求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也体现在精神层面。修行者必须避免五荤之菜和酒色之欲,因为这些被视为会损害身体和精神健康的因素。这种对饮食和欲望的节制,反映了道教对身心和谐的重视。
此外,文本还提到修行者在进行礼拜和祈祷时,必须避免叩头和形体的屈曲。道教认为,叩头和形体的屈曲会干扰修行者的精神集中,甚至可能导致神灵的愤怒和修行成果的丧失。这种对礼拜形式的限制,反映了道教对内在精神修炼的重视,认为真正的礼拜应该通过内心的虔诚和精神的感应来实现,而不是通过外在的形式。
最后,文本还提到了修行者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的禁忌。例如,修行者不能与家人同床而坐、同盘而食,甚至不能与夫妻同室而寝。这些禁忌反映了道教对修行者精神独立的追求,认为修行者必须摆脱世俗的束缚,专注于内在的修炼。同时,这些禁忌也反映了道教对家庭和社会关系的复杂态度,认为修行者必须在世俗生活和精神修炼之间找到平衡。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通过对修行禁忌和戒律的详细描述,展现了道教修行者对纯净、和谐和精神独立的追求。这些禁忌和戒律不仅是修行者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也是他们实现长生不老和神仙境界的重要途径。通过对这些禁忌和戒律的遵守,修行者可以逐渐摆脱世俗的束缚,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最终实现与道合一的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