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君房(约10世纪—11世纪),北宋道士,曾任道官,主持编撰道教典籍。他以整理和传播道教文献闻名。
年代:编撰于北宋真宗年间(11世纪初)。
内容简要:《云笈七签》是道教经典丛书《道藏》的精华选编,共122卷。书中收录了道教修炼、符箓、斋醮、神仙传记等内容,系统总结了道教的教义、方术和经典文献。它是研究道教思想与实践的重要文献,被誉为“小道藏”,对后世道教发展影响深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说戒部-卷一-原文
◎说十戒
《玉清经·本起品》云:道言:昔元始天尊与诸贤圣亿亿万众,处处週旋,最后下观弃贤世界,有一国王,名曰德正直,利根辩慧,为众生故,而为导首。遍告国内臣民男女,言:今得太平,天下无事,火灾消灭,兵刃不起,百谷成熟,皆由道恩,非自然也。何以报道罔极之恩?唯当倾心尽意,恭敬供养,造立宫观,香花灯烛,晨夕礼诵,斋戒悔过,以求福祐。于是天尊命巨灵仙人而告王曰:子为一国之主,天下所推,凡间之贵不先于此,但以正法治化,不枉人民,亦足功感上天,何烦秘要?秘要之道,卒难可闻。然秘要之阶,不过慈善。慈善之法,不违科戒。戒有多种,人亦多品。上品之人,身先无犯,亦无所持。中品之人,心有上下,观境即变,以戒自制,不令放逸。如此之人,或受十戒、五戒,以自防护。下品之人,恶心万般,难可禁制。下品之中,复有二品。上品者,身欲奉戒,或受一百九十九戒,或受观身三百大戒,或受千二百威仪之戒,以自防保,令无越逸。下品者,身同禽兽,虽有人形而无人心,纵受其戒,终无所益。今且受第二中戒十种科禁入道初门。诸人闻说,欢喜抃蹈,悉皆俯伏,而奉戒言,天尊告曰:
第一戒者,不得违戾父母师长,反逆不孝。
第二戒者,不得杀生屠害,割截物命。
第三戒者,不得叛逆君主,谋害家国。
第四戒者,不得淫乱骨肉姑姨姊妹及佗妇女。
第五戒者,不得毁谤道法,轻泄经文。
第六戒者,不得汙漫静坛,单衣裸露。
第七戒者,不得欺凌孤贫,夺人财物。
第八戒者,不得裸露三光,厌弃老病。
第九戒者,不得耽酒任性,两舌恶口。
第十戒者,不得凶豪自任,自作威利。
右此十戒,当终身奉持。
◎大戒上品并叙
△太上洞玄灵宝消魔宝真安志智慧本愿大戒
《上品经》云:太极仙公于天台山静斋念道,稽首礼拜,请问太极法师徐来勒曰:弟子有幸得侍对天尊,自闻微言,弥纶万劫,洞观道源,过泰之欢,莫有谕也。顾玄少好神仙白日飞腾之道,必想上圣,恒以仿佛,大经微远,妙赜难通,将禀口诀,释我冥津,洞暢閟漠,有无都尽矣。近而未究人生宿世因缘本行之由,今愿天尊觉所未悟。是时太上玄高真人啸咏步虚洞章,欢然含豫辉金颜而言曰:子以累劫念道,致太极玉名,寄慧人中、将独步玉京,超逸三界,巍巍乎太上仙公之任矣。故慈心于天人,念度于后学也,常以外身济物,有德而弗名,玄都所诠,谅不虚矣!而谓太极真人曰:卿受太上虚皇道君之教,为其师保,亦必尽教以高上大洞之渊赜也,岂俟彼多陈乎?吾受任忝为都教之法师,至于执卷,由子矣。太极真人答曰:此童真之人,名刊金简,才质清远,景秀太上玄微洞虚,故当为仙公之任,弘道大度者也。吾忝受教化,愧不足为彼宗匠,太上有命,何敢不倾韫哉!众妙之统,仰赖于法师矣。太极真人又曰:夫道,无也。弥纶无穷。子欲寻之,近在我身,乃复有也。因有以入无,积念以得妙,万物芸芸,譬于幻耳,皆当归空。人身亦然。身死神逝,喻之如屋,屋坏则人不立,身败则神不居,当制念以定志,静身以安神,宝气以存精,思虑兼忘,冥想内视,则身神并一。身神并一,近为真身也。此实由宿世本行,积念累感,功济一切,德阴万物,因缘轮转,罪福相对,生死相灭,贵贱相使,贤愚相倾,贫富相欺,善恶相显,其苦无量,皆人行愿所得也。非道、非天、非地、非人万物所为矣,正由心耳。此对既锺,亦难脱也。弱丧之徒,信道者少,宿命者多;不积善定念,修德理身,而欲忽德忘身,强求外物,其可得哉!既已不克,莫不伤身矣。故有道之士,取诸我身,无求乎人。道言:“修身,其德乃真。”斯之谓也。夫学道不受大智慧道,行本愿上品大戒,无绿上仙也。子有宿命,是以见此经,其文隐秘,立信效心,然后而传,不可妄示。不信,必发异念。异念既生,彼此获罪。是故藏之于无,待有应为仙王者乃告焉。是时云龙踊跃,诸天散华,飞香奏烟,山海静波,触类窜默,鬼魅消亡,神魔降伏,五苦俱解,长离地狱,恶者返善,信顺受福尔。乃命太极侍经仙人刘文静披云韫而授经也。太极真人曰:宿世礼奉经师,口诵身行,布施厄困,愿乐三宝,君亲忠孝,远慕山水,栖憩贤儒,虚心有道,烧香散华,护度一切,修道补过,信顺宿命,静思忍情。其行也,上可升仙度世,下可轮转富贵,生为人尊,容貌伟秀,才智清远,为人之道,莫不具足。夫居世富贵,笑于贫贱,今报以贫贱。居世好杀,今报以伤杀,居世轻易,笑于丑陋,今报以丑陋。居世聪明,不教于人,今报以顽塞。居世常康,笑于困病,今报以滞疾。居世不信道,笑于经教,今报以下愚,长与道隔。女人居世,夺人婿者,今报以少寡。男子居世,诱人妇女,今报以鳏独。居世发心为夫妻,而后世不得俱生人道。死为鬼魅,今报以本念,成于邪病,自非大法,莫有解其宿缠,而消此邪病矣。夫为父母、兄弟、姊妹、夫妻、君臣、师保、朋友,皆先世所念,愿为因缘,展转相生,莫不有对者哉。故曰倚伏难穷矣。唯学仙道士当兼忘因缘,绝灭生死,同归乎玄,以入妙门。能知是者,始可与言学道之本也。
若见居家妻子,当愿一切,早出爱狱,摄意
奉戒。若见饮酒,当愿一切,制于命门,以远祸乱。
若见彩女,当愿一切,守情忍色,志慕贤贞。
若见淫人,当愿一切,除弃邪念,翘心禁戒。
若见妇人,当愿一切,忍割浮华,乐道自娱。
若见贞人,当愿一切,履信正化,日入法门。
若见众人,当愿一切,推仁无争,怀道安世。
若见善人,当愿一切,时刻存念,仰?丸真道。
或见恶人,当愿一切,弃凶即吉,不犯王法。
若见贫人,当愿一切,损身施惠,后受大福。
若见富人,当愿一切,救济万物,世世受禄。
若见贵人,当愿一切,承其教旨,悉令典训。
若见贱人,当愿一切,勤修匪懈,各得所为。
若见帝王,当愿一切,奉仰王道,孝如父母。
若见主相,当愿一切,受其教制,四方归仁。
若见兵甲,当愿一切,各念仁心,天下让贤。
若见王子,当愿一切,日歌太平,系国承家。
若见贤人,当愿一切,履行其德,道为世宗。
若见法师,当愿一切,明解法度,得道无为。
若见栖山道士,当愿一切,悉见法门,速得升仙。
若见教化,当愿一切,亲受圣教,皆为渊博。
若见圣人,当愿一切,尊礼侍见,诸国并瞻。
若见仙人,当愿一切,真道悉成,飞升天堂。
若见城郭,当愿一切,严整修饰,以道为基。
若见大国,当愿一切,归宗慕德,若水注海。
若见小国,当愿一切,知止虚冲,安其所居。
若见市朝,当愿一切,群贤云萃,悉弘正道。
若见静观,当愿一切,功德巍巍,天人得道。
若见斋戒、行香,当愿一切,道德日新,庠序雅正。
若见诵经,当愿一切,尽上高座,咸闻圣音。
若见经教,当愿一切,各各受读礼习,普行教化。
若见楼观,当愿一切,洞观十方,无所隐藏。
若见高山,当愿一切,智思无量,辅成家国。
若见栖憩茂林,当愿一切,安居自在,阴庇舍识。
若见好学,当愿一切,得成师宗,养徒敷教。
或见净手,当愿一切,常执经书,无时暂辍。
若见善口,当愿一切,耽味洞经,日新不厌。
若见动足,当愿一切,超步三界,飞行上清。
若见静止,当愿一切,灭景停真,安闲空寂。
若见饮食,当愿一切,弃累入净,存得道味。
若见大藏,当愿一切,除其灾害,施为福田。
若见疾病,当愿一切,以道自安,免此苦厄。
若见死丧,当愿一切,学道常存,济度三徒。
若见畋猎,当愿一切,不为始终,入为无罪。
若见夷狄,当愿一切,得生中国,不生边地。
若见少年,当愿一切,及时学问,遂成学名。
若见老病,当愿一切,以道摄生,不更衰老。
若见三光,当愿一切,普明灵曜,暗冥即消。
若见云雨,当愿一切,惠泽盈溢,无所不宜。
若见素雪,当愿一切,常居洁白,逍遥自在。
若见灵风,当愿一切,韫怀披散,德流遐迩。
若见净水,当愿一切,洗垢清虚,平等其心。
若见名香,当愿一切,受兹芳净,众秽肃然。
若见好华,当愿一切,乐散诸圣,相好具足。
若见车马,当愿一切,得道无为,乘风驾龙。
若见弦歌,当愿一切,玩经叹法,以道娱乐。
若见福食,当愿一切,无不饱满,世享天厨。
德流后人,如水归海,宗庙裔长,常居贵盛。
世与四辇,俱生王家。
若见散施,当愿一切,祸灭九阴,福起十方,德如山海,莫不兴隆;七祖生天,子孙贤忠,富贵巍巍,所欲皆从。
学道飞仙,驾云乘龙。
道士坐卧,常愿我等,四大合德,同体道真,长存玄都,师友自然。
济度十方,天下受恩,逍遥无为,洞观妙门。
△礼经祝三首
《真人口诀》云:侍经仙童玉女闻此祝,皆欢喜而祐兆身也。是大经悉用此祝而礼拜矣。若冥心礼经者,亦心祝其文,乃上仙之秘祝也
第一首
乐法以为妻,爱经如珠玉。持戒制六情,念道遣所欲。淡泊正气停,萧然神静嘿。天魔并敬护,世世受大福。
第二首
郁郁家国盛,济济经道兴。天人同其愿,缥缈入大乘。因心立福田,靡靡法轮升。七祖生天堂,我身白日腾。
第三首
大道洞玄虚,有念无不启。炼质入仙真,遂成金刚体。超度三界难,地狱五苦解。悉归太上经,静念稽首礼。
太极真人曰:学升仙之道,当立千二百善功,终不受报。立功三千,白日登天,皆济人应死之难也。施惠其人,尤善矣。学道当令众行合法,广建福田。发大慈之心,动静常起道意。能如是也,吐纳,服药,佩符,读经,精进终身不倦,岂有不得仙乎?人无此德,虽服药,佩符,读经,斋戒,故终命而不验矣。学士明思要言。
太极真人曰:立三百善功,可得长存地仙。若一切不全,则更从一始,而都失前功矣。常有其念,在于心膂者,则是也。若导人作善,即为善功也。
太极真人曰:常念啸咏洞经,修行大慈,先人后身,扬善化恶,断绝众缘,灭念守虚,心如太玄,为道是求,始谓能言神仙之道也。
太极真人曰:吾昔受太极智慧十善劝助德戒于高上大道虚皇,世世宗奉修行大法,度人甚易,此自然之福也。太上以普教天人,令各得本愿,始入法门,长存无为,不受十苦八难罪对,罢散地狱,休息三官,日日宁闲,世世荣乐。咸脱罗纲,后生安泰,天性恬然,所愿随得。其戒如上,以传贤信。
《十善劝戒》曰:劝助礼敬三宝,供养法师。令人世为君子,贤孝高才,荣贵巍巍,生为人尊,门族昌炽三宝者,谓道经师也。能养生,教善行,为人范,是名法师也。
戒曰:劝助治写经书,令人世世聪明,博闻妙赜,恒
值圣世,见诸经教,能诵章句。
戒曰:劝助建斋净治,令人世世门户高贵,身登天堂,饮食自然,常居无为。
戒曰:劝助香油众供,令人世世芳盛,香洁光明,容貌绝伟,天姿高秀。
戒曰:劝助法师法服,令人世世闲雅,逍遥中国,不坠边夷,男女端正,冠冕玉佩,称诸身饰。
戒曰:劝助国王父母,子民忠孝,令人世世多嗣,男女贤儒,不受诸苦。
戒曰:劝助斋靖读经,令人世世不堕地狱,即升天堂,礼见众圣,速得返形,化生王家,在意所欲,玩好备足,七祖同欢,善缘悉备,终始荣乐,道法转至,将得仙道。
戒曰:劝助众人学经,令人世世才智洞达,动静威仪,常为人师。
戒曰:劝助一切布施,谏诤善事,令人世世寿考富乐,常无怨恼。
戒曰:劝助一切民人,除嫉去欲,履行众善,令人世世安乐,祸乱不生,病者自愈,仕宦高迁,为众所仰,莫不吉祐。门户清贵,天人爱育,神魔恒护,常生福地。
太极真人曰:人之行恶,莫大于嫉、杀、贪、奢、骄、淫也。若此一在心,伐尔年命矣。挟之以学神仙者,不亦悲乎?
△太霄琅书十善十恶
十善既行,十恶自息。息恶行善,大慈德成。是以《上品戒》云:恤死度生,救疾治病,施惠穷困,割已济物,奉侍师生,营建静舍,书经校定,修斋念道,退身让义,不争功名,宣化愚俗,谏诤解恶,边道立井,植种果林,教化童蒙,劝人作善,施为可法,动静可观,教制可?丸,行常使然,十善遍行,谓之道士。不修善功,徒劳山林,能信斯旨,勤寻诸戒。戒部甚多,随缘所得。无数诸戒,无央科律,皆辅一神,摄于三业。三业者口、身、心也。运动造作,善恶无量。无量善恶,十为恶端。一者妄言,二者绮语,三者两舌,四者骂詈,此四口恶,返之则善。五者贪爱,六者窃盗,七者奸淫,此三者属身。八者嫉妒,九者恚瞋,十者邪痴,此三者属心。心业最重,为十恶根。断绝十恶,修十善本。实言直语,通和讲诵。谦让舍财,内外贞洁。庆赞欢喜,敬信三尊。备此十善,十恶永除。
△思微定志经十戒
一者不杀,当念众生。二者不淫,犯人妇女。三者不盗,取非义财。四者不欺,善恶反论。五者不醉,常思净行。六者宗亲和睦,无有非亲。七者见人善事,心助欢喜。八者见人有忧,助为作福。九者彼来加我,志在不报。十者一切未得道,我有不吝。经云:时有十二年少,处世间乐,日日相就,共作好食,酣饮嬉戏,或复论议持戒之难易。天尊以道眼遥见此人,前世曾为人师,而秘吝经典,逮诸弟子,于道之心,亦复犹豫。因此微缘,犹可度耳。于是天尊化作凡人,从会中过,托之乞食,因悉共语。诸年少辈,复论如初,中一人曰:我数随兄至安乐山,见诸道士悉持十戒,肃肃甚佳,洎至于死,魂神所在,亦当不虚。但其十戒,人持难悉从耳!化人曰:持此甚易,违此甚难。诸人问化人曰:云何持戒则易,不持反难?化人曰:立身如戒,上不畏天子,亦不畏鬼神,何谓之难?违戒之者,悉畏之,是难也。其中一人曰:馀戒可持,惟酒难断,所以者何?我先服散,散者发之日,非酒不解,是故难耳。化人曰:散发所须,此乃是药。将养四大,药通可通,但勿过量耳。一人曰:馀事即可,妄语其难。所以者何?若有密事,在尊长前应为隐讳,而人见问,不得欺,欺即犯戒,是故为难。化人曰:事有隐讳而人见问,不得欺,欺即犯戒,是故为难。化人曰:事有隐讳,理有方便,此亦可通。但勿善恶返论,说其长短耳!一人曰:馀戒即可,唯盗戒难。小小之间,以挂犯目。化人曰:大事实难,小小之间益可慎之。而说偈曰:
何不受盗戒?不受盗亦难。孰云暗昧中?中有记盗官。取一年年倍,倍倍殊不宽。以手捧熔铜,烧口煮心肝。一朝言此苦,终年犹心酸。何不受此戒?保持必令完。我信彼亦信,在在无不安。安坐招灵人,永享长年欢。
一人曰:馀戒悉易,淫最难断。所以尔者,我曾履斯事,数随兄中食。当中食时自云:一日精进,无不过理,亦谓身后当得此斋戒之福。至是夕夜,是我所愍,辄来狡狯,虽苦加抑迮,不觉已尔。每每如此,是知最难。化人曰:色者是想尔,想悉是空,何有色邪?但先自观身,知身无寄,便知无色。何可不忍!且淫欲颇恣,如饮咸水,饮多渴多,唯死而已。何有厌足?而说偈曰:
色欲剧于渴,小忍差可度。何为进咸水,水咸益渴故。子能善解渴,当饮天甘露。甘露香且熏,通体皆流布。天人寻香降,玄趣自然悟。熙熙永无为,长保九天祚。一人曰:馀悉可从,唯煞难戒。所以者何?我好?敢鸡,一食无鸡,了自无味,数日便瘦。化人曰:贤者肥为人患,瘦即体轻,用肥何为?即说偈曰:
贤贤戒其煞,亦无怀煞想。众生虽微微,亦悉乐生长。如何害彼命?而用以自养。自养今一时,累汝自然爽。长沦三涂中,辛苦还复往。善恶各有缘,譬如呼有响。何不改此行?慈心以自奖。真人携手游,逍遥云景上。
说此偈已,化人见大威变,极道之姿。侍从僚属,钧天大乐,非可目名,返于上方。诸人悉见,喜惧交集,并闻要说,意解开悟,俱登道果。
△妙林经二十七戒
元始天尊告诸四众,一切众生,贪着有为,欣生恶死,意虽求生,由造死业,不持戒行,假使长寿
犹如老树,有何殊别?
若持戒行,死补天官,升仙自在。
人虽有王公之位,上至帝皇,死皆重罪,无益鬼神,受苦不可堪忍。
善男子,汝等思惟,明奉戒行,直心行道,吾为汝说:天下万物,无有长存,有死有生,有成有败,日出则没,月满则亏,从古至今谁能违返?
若有道德不生、不灭修善者,今月亦善,今日亦善,今时亦善。
善善积德,诸行修足,善念护持,令入法宝。
戒曰:
不得盗窃人物,不得妄取人财,不得妄言绮语,不得因恨杀人,
不得贪嗔痴狠,不得慢老欺人,不得咒诅毒心,不得骂詈高声,
不得訿毁谤人,不得两舌邪佞,不得评人长短,不得好言人恶,
不得毁善自誉,不得自骄我慢,不得畜毒药人,不得投书谮善,
不得轻慢经教,不得毁谤圣文,不得恃威凌物,不得贪淫好色,
不得好杀物命,不得耽酒迷狂,不得杀生淫祀,不得烧野山林,
不得评论师长,不得贪惜财贿,不得言人阴事。
△老君二十七戒
行无为,行柔弱,行守雌,勿先动。此上最三行。
行无名,行清净,行诸善,此中最三行。
行忠孝,行知足,行推让,此下最三行。
右九行,二篇八十一章集合为道舍,尊卑同科。九行备者神仙,六行备者寿,三行备者增年。
戒勿费用精神,戒勿食含血之物,乐其美色。戒勿伤王气。戒勿贪宝货。戒勿忘道。戒勿为妄动。戒勿枝形名道。戒勿杀生。戒贪功名。此上九戒。
戒勿为耳目鼻口所娱,戒常当谦让。戒举百事详心,勿惚恫。戒勿学邪文,戒勿资身好衣美食。戒厌求名誉。戒勿贪高荣强求。戒勿轻躁。戒勿盈溢。此中九戒。
戒勿与人诤曲直得失,避之。戒勿为诸恶。戒勿厌贫贱,强求富贵。戒勿多忌讳。戒勿称圣人大名。戒勿强梁。戒勿祷祠鬼神。戒勿自是。戒勿乐兵。此下九戒。
右二十七戒,二篇共合为道渊,尊卑同行,上备者神仙。持十八戒备者,寿,持九戒备者,增年,不横夭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说戒部-卷一-译文
◎说十戒
《玉清经·本起品》中说:道言:从前元始天尊与众多贤圣亿亿万众,四处巡游,最后下观弃贤世界,有一位国王,名叫德正直,聪明智慧,为了众生,成为他们的领袖。他遍告国内的臣民男女,说:现在天下太平,没有战乱,火灾消灭,兵器不再使用,百谷丰收,这都是道的恩赐,不是自然的结果。如何报答这无尽的恩德呢?只有全心全意,恭敬供养,建造宫观,供奉香花灯烛,早晚礼诵,斋戒悔过,以求福佑。于是天尊命令巨灵仙人告诉国王说:你是一国之主,天下所推崇,凡间的尊贵莫过于此,只要以正法治国,不冤枉人民,就足以感动上天,何必追求秘要之道?秘要之道,难以听闻。然而秘要的阶梯,不过是慈善。慈善之法,不违背戒律。戒有多种,人也有多种。上品之人,自身不犯戒,也不需要持戒。中品之人,心中有上下,看到环境变化,以戒律自我约束,不放纵。这样的人,或受十戒、五戒,以自我保护。下品之人,心怀恶意,难以约束。下品之中,又有两种。上品者,愿意持戒,或受一百九十九戒,或受观身三百大戒,或受千二百威仪之戒,以自我保护,不越轨。下品者,身如禽兽,虽有人形却无人心,即使受戒,也无益处。现在暂且受第二中戒十种科禁,作为入道的初门。众人听闻,欢喜跳跃,都俯伏在地,奉行戒言,天尊告曰:
第一戒,不得违背父母师长,反逆不孝。
第二戒,不得杀生屠害,割截物命。
第三戒,不得叛逆君主,谋害家国。
第四戒,不得淫乱骨肉姑姨姊妹及其他妇女。
第五戒,不得毁谤道法,轻泄经文。
第六戒,不得污染静坛,单衣裸露。
第七戒,不得欺凌孤贫,夺人财物。
第八戒,不得裸露三光,厌弃老病。
第九戒,不得沉迷酒色,任性妄为,两舌恶口。
第十戒,不得凶豪自任,自作威利。
以上十戒,应当终身奉持。
◎大戒上品并叙
△太上洞玄灵宝消魔宝真安志智慧本愿大戒
《上品经》中说:太极仙公在天台山静斋念道,稽首礼拜,请问太极法师徐来勒说:弟子有幸侍奉天尊,自闻微言,弥纶万劫,洞观道源,过泰之欢,莫有谕也。顾玄少好神仙白日飞腾之道,必想上圣,恒以仿佛,大经微远,妙赜难通,将禀口诀,释我冥津,洞暢閟漠,有无都尽矣。近而未究人生宿世因缘本行之由,今愿天尊觉所未悟。是时太上玄高真人啸咏步虚洞章,欢然含豫辉金颜而言曰:子以累劫念道,致太极玉名,寄慧人中、将独步玉京,超逸三界,巍巍乎太上仙公之任矣。故慈心于天人,念度于后学也,常以外身济物,有德而弗名,玄都所诠,谅不虚矣!而谓太极真人曰:卿受太上虚皇道君之教,为其师保,亦必尽教以高上大洞之渊赜也,岂俟彼多陈乎?吾受任忝为都教之法师,至于执卷,由子矣。太极真人答曰:此童真之人,名刊金简,才质清远,景秀太上玄微洞虚,故当为仙公之任,弘道大度者也。吾忝受教化,愧不足为彼宗匠,太上有命,何敢不倾韫哉!众妙之统,仰赖于法师矣。太极真人又曰:夫道,无也。弥纶无穷。子欲寻之,近在我身,乃复有也。因有以入无,积念以得妙,万物芸芸,譬于幻耳,皆当归空。人身亦然。身死神逝,喻之如屋,屋坏则人不立,身败则神不居,当制念以定志,静身以安神,宝气以存精,思虑兼忘,冥想内视,则身神并一。身神并一,近为真身也。此实由宿世本行,积念累感,功济一切,德阴万物,因缘轮转,罪福相对,生死相灭,贵贱相使,贤愚相倾,贫富相欺,善恶相显,其苦无量,皆人行愿所得也。非道、非天、非地、非人万物所为矣,正由心耳。此对既锺,亦难脱也。弱丧之徒,信道者少,宿命者多;不积善定念,修德理身,而欲忽德忘身,强求外物,其可得哉!既已不克,莫不伤身矣。故有道之士,取诸我身,无求乎人。道言:“修身,其德乃真。”斯之谓也。夫学道不受大智慧道,行本愿上品大戒,无绿上仙也。子有宿命,是以见此经,其文隐秘,立信效心,然后而传,不可妄示。不信,必发异念。异念既生,彼此获罪。是故藏之于无,待有应为仙王者乃告焉。是时云龙踊跃,诸天散华,飞香奏烟,山海静波,触类窜默,鬼魅消亡,神魔降伏,五苦俱解,长离地狱,恶者返善,信顺受福尔。乃命太极侍经仙人刘文静披云韫而授经也。太极真人曰:宿世礼奉经师,口诵身行,布施厄困,愿乐三宝,君亲忠孝,远慕山水,栖憩贤儒,虚心有道,烧香散华,护度一切,修道补过,信顺宿命,静思忍情。其行也,上可升仙度世,下可轮转富贵,生为人尊,容貌伟秀,才智清远,为人之道,莫不具足。夫居世富贵,笑于贫贱,今报以贫贱。居世好杀,今报以伤杀,居世轻易,笑于丑陋,今报以丑陋。居世聪明,不教于人,今报以顽塞。居世常康,笑于困病,今报以滞疾。居世不信道,笑于经教,今报以下愚,长与道隔。女人居世,夺人婿者,今报以少寡。男子居世,诱人妇女,今报以鳏独。居世发心为夫妻,而后世不得俱生人道。死为鬼魅,今报以本念,成于邪病,自非大法,莫有解其宿缠,而消此邪病矣。夫为父母、兄弟、姊妹、夫妻、君臣、师保、朋友,皆先世所念,愿为因缘,展转相生,莫不有对者哉。故曰倚伏难穷矣。唯学仙道士当兼忘因缘,绝灭生死,同归乎玄,以入妙门。能知是者,始可与言学道之本也。
若见居家妻子,当愿一切,早出爱狱,摄意
奉行戒律。如果看到有人饮酒,应当祝愿所有人,能够控制自己的欲望,远离祸乱。
如果看到美丽的女子,应当祝愿所有人,能够守住自己的情感,忍耐美色的诱惑,向往贤良贞洁。
如果看到淫乱的人,应当祝愿所有人,能够抛弃邪念,专心遵守戒律。
如果看到妇人,应当祝愿所有人,能够舍弃浮华,乐于修道,自得其乐。
如果看到贞洁的人,应当祝愿所有人,能够践行诚信,接受正道的教化,逐渐进入法门。
如果看到众人,应当祝愿所有人,能够推行仁爱,不与人争,心怀道义,安享世间。
如果看到善良的人,应当祝愿所有人,能够时刻保持对真道的敬仰。
如果看到恶人,应当祝愿所有人,能够抛弃凶恶,转向吉祥,不触犯王法。
如果看到穷人,应当祝愿所有人,能够舍弃自身利益,施舍恩惠,将来获得大福。
如果看到富人,应当祝愿所有人,能够救济万物,世世代代享受福禄。
如果看到贵人,应当祝愿所有人,能够接受他们的教诲,遵循典章训诫。
如果看到贱人,应当祝愿所有人,能够勤奋修行,不懈怠,各自实现自己的目标。
如果看到帝王,应当祝愿所有人,能够尊奉王道,孝顺如同对待父母。
如果看到宰相,应当祝愿所有人,能够接受他们的教导和约束,四方归顺仁德。
如果看到兵甲,应当祝愿所有人,能够心怀仁爱,天下让贤。
如果看到王子,应当祝愿所有人,能够歌颂太平,继承家国。
如果看到贤人,应当祝愿所有人,能够践行他们的德行,成为世人的楷模。
如果看到法师,应当祝愿所有人,能够明白法度,得道无为。
如果看到栖山的道士,应当祝愿所有人,能够见到法门,迅速升仙。
如果看到教化,应当祝愿所有人,能够亲自接受圣人的教诲,成为渊博之人。
如果看到圣人,应当祝愿所有人,能够尊敬礼待,各国都瞻仰他们。
如果看到仙人,应当祝愿所有人,能够成就真道,飞升天堂。
如果看到城郭,应当祝愿所有人,能够严整修饰,以道为基础。
如果看到大国,应当祝愿所有人,能够归顺宗族,向往德行,如同水流向海。
如果看到小国,应当祝愿所有人,能够知足谦虚,安于自己的居所。
如果看到市朝,应当祝愿所有人,能够群贤聚集,弘扬正道。
如果看到静观,应当祝愿所有人,能够功德巍巍,天人得道。
如果看到斋戒、行香,应当祝愿所有人,能够道德日新,教育雅正。
如果看到诵经,应当祝愿所有人,能够登上高座,聆听圣音。
如果看到经教,应当祝愿所有人,能够各自接受读经礼习,普遍推行教化。
如果看到楼观,应当祝愿所有人,能够洞察十方,无所隐藏。
如果看到高山,应当祝愿所有人,能够智慧无量,辅佐家国。
如果看到栖憩在茂林中,应当祝愿所有人,能够安居自在,庇护舍识。
如果看到好学之人,应当祝愿所有人,能够成为师宗,培养徒弟,传播教化。
如果看到净手,应当祝愿所有人,能够常执经书,不停止学习。
如果看到善口,应当祝愿所有人,能够沉迷于洞经,日新不厌。
如果看到动足,应当祝愿所有人,能够超越三界,飞升上清。
如果看到静止,应当祝愿所有人,能够灭景停真,安闲空寂。
如果看到饮食,应当祝愿所有人,能够舍弃累赘,进入清净,存得道味。
如果看到大藏,应当祝愿所有人,能够消除灾害,施为福田。
如果看到疾病,应当祝愿所有人,能够以道自安,免除苦厄。
如果看到死丧,应当祝愿所有人,能够学道常存,济度三徒。
如果看到畋猎,应当祝愿所有人,能够不为始终,进入无罪之地。
如果看到夷狄,应当祝愿所有人,能够生在中国,不生在边地。
如果看到少年,应当祝愿所有人,能够及时学习,成就学名。
如果看到老病,应当祝愿所有人,能够以道摄生,不再衰老。
如果看到三光,应当祝愿所有人,能够普照灵曜,黑暗消失。
如果看到云雨,应当祝愿所有人,能够惠泽盈溢,无所不宜。
如果看到素雪,应当祝愿所有人,能够常居洁白,逍遥自在。
如果看到灵风,应当祝愿所有人,能够心怀披散,德行流传远近。
如果看到净水,应当祝愿所有人,能够洗净污垢,清虚平等其心。
如果看到名香,应当祝愿所有人,能够接受芳香清净,众秽肃然。
如果看到好花,应当祝愿所有人,能够乐于散给诸圣,相好具足。
如果看到车马,应当祝愿所有人,能够得道无为,乘风驾龙。
如果看到弦歌,应当祝愿所有人,能够玩经叹法,以道娱乐。
如果看到福食,应当祝愿所有人,能够无不饱满,世享天厨。
德行流传后人,如同水流向海,宗庙后裔长久,常居贵盛。
世代与四辇,俱生王家。
如果看到散施,应当祝愿所有人,能够祸灭九阴,福起十方,德行如山如海,无不兴隆;七祖生天,子孙贤忠,富贵巍巍,所欲皆从。
学道飞仙,驾云乘龙。
道士坐卧,常愿我们,四大合德,同体道真,长存玄都,师友自然。
济度十方,天下受恩,逍遥无为,洞观妙门。
△礼经祝三首
《真人口诀》说:侍经的仙童玉女听到这些祝词,都会欢喜并保佑你。这是大经中常用的祝词,礼拜时使用。如果心中默默礼经,也应在心中默念这些祝词,这是上仙的秘密祝词。
第一首
以法为妻,爱经如珠玉。持戒控制六情,念道抛弃欲望。淡泊正气停,萧然神静嘿。天魔并敬护,世世受大福。
第二首
家国兴盛,经道繁荣。天人同愿,缥缈入大乘。因心立福田,法轮升。七祖生天堂,我身白日腾。
第三首
大道洞玄虚,有念无不启。炼质入仙真,遂成金刚体。超度三界难,地狱五苦解。悉归太上经,静念稽首礼。
太极真人说:学习升仙之道,应当立下一千二百善功,最终不受报应。立下三千善功,白日登天,都是救助他人于危难之中。施惠于他人,尤其善行。学道应当让众人行为合法,广建福田。发大慈之心,动静常起道意。能做到这样,吐纳、服药、佩符、读经,精进终身不倦,岂有不得仙乎?人无此德,虽服药、佩符、读经、斋戒,终命而不验矣。学士明思要言。
太极真人说:立下三百善功,可得长存地仙。若一切不全,则重新开始,前功尽弃。常有其念,在于心膂者,则是也。若导人作善,即为善功也。
太极真人说:常念啸咏洞经,修行大慈,先人后身,扬善化恶,断绝众缘,灭念守虚,心如太玄,为道是求,始谓能言神仙之道也。
太极真人说:我昔受太极智慧十善劝助德戒于高上大道虚皇,世世宗奉修行大法,度人甚易,此自然之福也。太上以普教天人,令各得本愿,始入法门,长存无为,不受十苦八难罪对,罢散地狱,休息三官,日日宁闲,世世荣乐。咸脱罗纲,后生安泰,天性恬然,所愿随得。其戒如上,以传贤信。
《十善劝戒》说:劝助礼敬三宝,供养法师。令人世为君子,贤孝高才,荣贵巍巍,生为人尊,门族昌炽三宝者,谓道经师也。能养生,教善行,为人范,是名法师也。
戒曰:劝助治写经书,令人世世聪明,博闻妙赜,恒
在圣明的时代,能够见到各种经典教义,能够诵读其中的章句。
戒律说:劝人帮助建立斋戒和净化治理,使人在世世代代中门户高贵,身登天堂,饮食自然,常处于无为的境界。
戒律说:劝人帮助香油和众供,使人在世世代代中芳香盛放,香洁光明,容貌绝伟,天姿高秀。
戒律说:劝人帮助法师的法服,使人在世世代代中闲雅,逍遥于中国,不坠入边夷之地,男女端正,冠冕玉佩,称诸身饰。
戒律说:劝人帮助国王和父母,子民忠孝,使人在世世代代中多子多孙,男女贤儒,不受各种苦难。
戒律说:劝人帮助斋戒和读经,使人在世世代代中不堕地狱,即升天堂,礼见众圣,速得返形,化生王家,在意所欲,玩好备足,七祖同欢,善缘悉备,终始荣乐,道法转至,将得仙道。
戒律说:劝人帮助众人学习经典,使人在世世代代中才智洞达,动静威仪,常为人师。
戒律说:劝人帮助一切布施,谏诤善事,使人在世世代代中寿考富乐,常无怨恼。
戒律说:劝人帮助一切民人,除去嫉妒和欲望,履行众善,使人在世世代代中安乐,祸乱不生,病者自愈,仕宦高迁,为众所仰,莫不吉祐。门户清贵,天人爱育,神魔恒护,常生福地。
太极真人说:人的恶行,莫过于嫉妒、杀戮、贪婪、奢侈、骄傲、淫乱。如果这些恶行在心中,就会削减你的寿命。用这些恶行来学习神仙之道,岂不是悲哀吗?
△太霄琅书十善十恶
十善既行,十恶自息。息恶行善,大慈德成。因此《上品戒》说:恤死度生,救疾治病,施惠穷困,割已济物,奉侍师生,营建静舍,书经校定,修斋念道,退身让义,不争功名,宣化愚俗,谏诤解恶,边道立井,植种果林,教化童蒙,劝人作善,施为可法,动静可观,教制可?丸,行常使然,十善遍行,谓之道士。不修善功,徒劳山林,能信斯旨,勤寻诸戒。戒部甚多,随缘所得。无数诸戒,无央科律,皆辅一神,摄于三业。三业者口、身、心也。运动造作,善恶无量。无量善恶,十为恶端。一者妄言,二者绮语,三者两舌,四者骂詈,此四口恶,返之则善。五者贪爱,六者窃盗,七者奸淫,此三者属身。八者嫉妒,九者恚瞋,十者邪痴,此三者属心。心业最重,为十恶根。断绝十恶,修十善本。实言直语,通和讲诵。谦让舍财,内外贞洁。庆赞欢喜,敬信三尊。备此十善,十恶永除。
△思微定志经十戒
一者不杀,当念众生。二者不淫,犯人妇女。三者不盗,取非义财。四者不欺,善恶反论。五者不醉,常思净行。六者宗亲和睦,无有非亲。七者见人善事,心助欢喜。八者见人有忧,助为作福。九者彼来加我,志在不报。十者一切未得道,我有不吝。经云:时有十二年少,处世间乐,日日相就,共作好食,酣饮嬉戏,或复论议持戒之难易。天尊以道眼遥见此人,前世曾为人师,而秘吝经典,逮诸弟子,于道之心,亦复犹豫。因此微缘,犹可度耳。于是天尊化作凡人,从会中过,托之乞食,因悉共语。诸年少辈,复论如初,中一人曰:我数随兄至安乐山,见诸道士悉持十戒,肃肃甚佳,洎至于死,魂神所在,亦当不虚。但其十戒,人持难悉从耳!化人曰:持此甚易,违此甚难。诸人问化人曰:云何持戒则易,不持反难?化人曰:立身如戒,上不畏天子,亦不畏鬼神,何谓之难?违戒之者,悉畏之,是难也。其中一人曰:馀戒可持,惟酒难断,所以者何?我先服散,散者发之日,非酒不解,是故难耳。化人曰:散发所须,此乃是药。将养四大,药通可通,但勿过量耳。一人曰:馀事即可,妄语其难。所以者何?若有密事,在尊长前应为隐讳,而人见问,不得欺,欺即犯戒,是故为难。化人曰:事有隐讳而人见问,不得欺,欺即犯戒,是故为难。化人曰:事有隐讳,理有方便,此亦可通。但勿善恶返论,说其长短耳!一人曰:馀戒即可,唯盗戒难。小小之间,以挂犯目。化人曰:大事实难,小小之间益可慎之。而说偈曰:
何不受盗戒?不受盗亦难。孰云暗昧中?中有记盗官。取一年年倍,倍倍殊不宽。以手捧熔铜,烧口煮心肝。一朝言此苦,终年犹心酸。何不受此戒?保持必令完。我信彼亦信,在在无不安。安坐招灵人,永享长年欢。
一人曰:馀戒悉易,淫最难断。所以尔者,我曾履斯事,数随兄中食。当中食时自云:一日精进,无不过理,亦谓身后当得此斋戒之福。至是夕夜,是我所愍,辄来狡狯,虽苦加抑迮,不觉已尔。每每如此,是知最难。化人曰:色者是想尔,想悉是空,何有色邪?但先自观身,知身无寄,便知无色。何可不忍!且淫欲颇恣,如饮咸水,饮多渴多,唯死而已。何有厌足?而说偈曰:
色欲剧于渴,小忍差可度。何为进咸水,水咸益渴故。子能善解渴,当饮天甘露。甘露香且熏,通体皆流布。天人寻香降,玄趣自然悟。熙熙永无为,长保九天祚。一人曰:馀悉可从,唯煞难戒。所以者何?我好?敢鸡,一食无鸡,了自无味,数日便瘦。化人曰:贤者肥为人患,瘦即体轻,用肥何为?即说偈曰:
贤贤戒其煞,亦无怀煞想。众生虽微微,亦悉乐生长。如何害彼命?而用以自养。自养今一时,累汝自然爽。长沦三涂中,辛苦还复往。善恶各有缘,譬如呼有响。何不改此行?慈心以自奖。真人携手游,逍遥云景上。
说此偈已,化人见大威变,极道之姿。侍从僚属,钧天大乐,非可目名,返于上方。诸人悉见,喜惧交集,并闻要说,意解开悟,俱登道果。
△妙林经二十七戒
元始天尊告诸四众,一切众生,贪着有为,欣生恶死,意虽求生,由造死业,不持戒行,假使长寿
就像老树一样,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如果能持守戒律,死后可以补天官,升仙自在。
即使人有王公之位,甚至到皇帝,死后都会受到重罪,对鬼神无益,受苦难以忍受。
善男子,你们要思考,明白奉行戒律,正直地修行,我告诉你们:天下万物,没有长存的,有生有死,有成有败,太阳升起就会落下,月亮圆满就会亏缺,从古至今谁能违背这个规律?
如果有道德不生不灭、修善的人,这个月也是善的,今天也是善的,现在也是善的。
善行积累德行,各种修行都圆满,善念护持,使人进入法宝。
戒律说:
不得偷窃别人的物品,不得随意拿取别人的财物,不得说虚假的话,不得因为恨意杀人,
不得贪婪、嗔怒、痴迷、狠毒,不得怠慢老人、欺负他人,不得诅咒、心怀毒意,不得高声骂人,
不得诽谤他人,不得两面三刀、邪佞,不得评论别人的长短,不得喜欢说别人的坏话,
不得毁谤善行、自我夸耀,不得自高自大、傲慢,不得蓄意毒害他人,不得投书诽谤善人,
不得轻视经典教义,不得毁谤圣文,不得仗势欺人,不得贪恋淫欲、好色,
不得喜欢杀害生命,不得沉迷于酒、迷狂,不得杀生淫祀,不得烧毁山林,
不得评论师长,不得贪恋财物,不得说别人的隐私。
△老君二十七戒
修行无为,修行柔弱,修行守雌,不要先行动。这是最高的三行。
修行无名,修行清净,修行各种善行,这是中等的三行。
修行忠孝,修行知足,修行推让,这是最低的三行。
以上九行,二篇八十一章集合为道舍,尊卑同科。九行具备的人可以成仙,六行具备的人可以长寿,三行具备的人可以增年。
戒律说:不要浪费精神,不要吃含血的食物,不要贪恋美色。不要伤害王气。不要贪恋财宝。不要忘记道。不要妄动。不要追求形名之道。不要杀生。不要贪恋功名。这是上等的九戒。
戒律说:不要被耳目鼻口的欲望所迷惑,要常常谦让。做任何事情都要细心,不要疏忽。不要学习邪文,不要追求好衣美食。不要厌求名誉。不要贪恋高荣强求。不要轻躁。不要自满。这是中等的九戒。
戒律说:不要与人争论曲直得失,要避开。不要做各种恶事。不要厌弃贫贱,强求富贵。不要多忌讳。不要称圣人的大名。不要强梁。不要祈祷鬼神。不要自以为是。不要喜欢战争。这是下等的九戒。
以上二十七戒,二篇共合为道渊,尊卑同行,上等具备的人可以成仙。持守十八戒的人可以长寿,持守九戒的人可以增年,不会横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说戒部-卷一-注解
元始天尊:道教中的最高神祇之一,被认为是宇宙的创造者和道教教义的始祖。
德正直:指具有高尚品德和正直行为的国王,这里特指一个具体的国王名字。
秘要:指深奥难懂的宗教或哲学道理,通常只有经过特殊修行的人才能理解。
十戒:道教中的十种基本戒律,旨在指导信徒的行为和修行。
太极仙公:道教中的高级仙人,通常指在道教修行中达到极高境界的仙人。
徐来勒:道教中的一位法师,以其深厚的道教知识和修行成就著称。
太上玄高真人:道教中的高级仙人,以其对道教教义的深刻理解和传播而闻名。
太极真人:指太极真人。
刘文静:道教中的一位仙人,以其对道教经典的深刻理解和传播而著称。
奉戒:遵守戒律,特指宗教或道德上的规范。
命门:中医术语,指生命的关键部位,此处比喻为控制欲望的关键。
彩女:指美丽的女子,常用来比喻诱惑。
贤贞:指贤良贞洁,特指女性的品德。
淫人:指沉迷于色欲的人。
翘心禁戒:指心中警惕,严格遵守戒律。
浮华:指表面的华丽和虚荣。
贞人:指坚守道德和信仰的人。
履信正化:指实践诚信,传播正道。
法门:佛教术语,指修行的方法或途径。
推仁无争:指推行仁爱,避免争斗。
怀道安世:指心怀道德,安定社会。
仰?丸真道:指仰望和追求真正的道。
弃凶即吉:指放弃凶恶,转向吉祥。
损身施惠:指牺牲自己,施予恩惠。
救济万物:指帮助和拯救所有生灵。
承其教旨:指接受并遵循教诲。
勤修匪懈:指勤奋修行,不懈怠。
奉仰王道:指尊崇和遵循王者的道德。
受其教制:指接受并遵守教诲和规范。
各念仁心:指每个人都心怀仁爱。
履行其德:指实践和发扬道德。
明解法度:指理解和遵守法度。
得道无为:指达到道的境界,无所作为。
栖山道士:指隐居山林的道士。
悉见法门:指全面理解和掌握修行的方法。
速得升仙:指快速达到成仙的境界。
亲受圣教:指亲自接受圣人的教诲。
尊礼侍见:指以尊重的礼仪接待和会见。
真道悉成:指真正的道完全实现。
飞升天堂:指灵魂升入天堂。
严整修饰:指严格整顿和修饰。
归宗慕德:指回归本源,仰慕道德。
知止虚冲:指知道适可而止,保持谦虚。
群贤云萃:指众多贤才聚集。
悉弘正道:指全面弘扬正道。
功德巍巍:指功德崇高。
天人得道:指天界和人间的众生都得到道。
道德日新:指道德日益更新。
庠序雅正:指学校的教育雅正。
尽上高座:指登上高座,宣讲圣音。
咸闻圣音:指所有人都听到圣人的教诲。
各各受读礼习:指每个人都接受和阅读经典,学习礼仪。
普行教化:指普遍推行教化。
洞观十方:指洞察十方世界。
智思无量:指智慧和思考无限。
辅成家国:指辅助成就家庭和国家。
安居自在:指安居乐业,自由自在。
阴庇舍识:指在阴凉处庇护,舍弃杂念。
得成师宗:指成为师长的楷模。
养徒敷教:指培养弟子,传播教诲。
常执经书:指经常手持经书。
无时暂辍:指从不间断。
耽味洞经:指沉迷于经典的深奥。
日新不厌:指每天都有新的收获,不感到厌倦。
超步三界:指超越三界。
飞行上清:指飞升到上清天界。
灭景停真:指消除幻象,保持真实。
安闲空寂:指安闲自在,心境空寂。
弃累入净:指抛弃烦恼,进入清净。
存得道味:指保持道的真味。
除其灾害:指消除灾害。
施为福田:指施舍成为福田。
以道自安:指依靠道来安定自己。
免此苦厄:指避免这种苦难。
学道常存:指学习道,永远存在。
济度三徒:指救助三途众生。
不为始终:指不执着于开始和结束。
入为无罪:指进入无罪的状态。
得生中国:指得以生在中国。
不生边地:指不生在边远地区。
及时学问:指及时学习。
遂成学名:指最终成就学术名声。
以道摄生:指用道来摄养生命。
不更衰老:指不再衰老。
普明灵曜:指普遍明亮,灵光闪耀。
暗冥即消:指黑暗立即消失。
惠泽盈溢:指恩惠和恩泽充满。
无所不宜:指无所不宜。
常居洁白:指常处于洁白的状态。
逍遥自在:指自由自在。
韫怀披散:指心怀宽广,散发德行。
德流遐迩:指德行流传远近。
洗垢清虚:指洗净污垢,保持清净。
平等其心:指使心境平等。
受兹芳净:指接受这种芳香和清净。
众秽肃然:指所有污秽都肃然消失。
乐散诸圣:指乐于散布给众圣。
相好具足:指相貌和品德都完美。
乘风驾龙:指乘风驾龙。
玩经叹法:指玩味经典,赞叹佛法。
以道娱乐:指以道为乐。
无不饱满:指无不满足。
世享天厨:指世世代代享受天厨。
德流后人:指德行流传给后人。
如水归海:指像水归海一样。
宗庙裔长:指宗庙的后代长久。
常居贵盛:指常处于尊贵和兴盛。
世与四辇:指世代与四辇相伴。
俱生王家:指一起生在王家。
祸灭九阴:指祸患消灭九阴。
福起十方:指福气从十方兴起。
德如山海:指德行像山和海一样。
莫不兴隆:指无不兴盛。
七祖生天:指七代祖先升天。
子孙贤忠:指子孙贤良忠诚。
富贵巍巍:指富贵崇高。
所欲皆从:指所有愿望都能实现。
学道飞仙:指学习道,飞升成仙。
驾云乘龙:指驾云乘龙。
道士坐卧:指道士无论坐卧。
常愿我等:指常常祝愿我们。
四大合德:指四大元素和谐。
同体道真:指与道合一。
长存玄都:指长久存在于玄都。
师友自然:指师友自然。
济度十方:指救助十方众生。
天下受恩:指天下都受到恩惠。
逍遥无为:指自由自在,无所作为。
洞观妙门:指洞察妙门。
礼经祝三首:指三首礼经的祝词。
真人口诀:指真人的口诀。
侍经仙童玉女:指侍奉经典的仙童和玉女。
冥心礼经:指专心致志地礼拜经典。
上仙之秘祝:指上仙的秘密祝词。
乐法以为妻:指以法为乐,如同妻子。
爱经如珠玉:指爱经典如同珠玉。
持戒制六情:指持戒控制六情。
念道遣所欲:指念道排除欲望。
淡泊正气停:指淡泊正气停留。
萧然神静嘿:指萧然神静默。
天魔并敬护:指天魔都敬畏和保护。
世世受大福:指世世代代享受大福。
郁郁家国盛:指家国繁荣昌盛。
济济经道兴:指经道兴盛。
天人同其愿:指天人和凡人的愿望相同。
缥缈入大乘:指缥缈进入大乘。
因心立福田:指因心建立福田。
靡靡法轮升:指法轮缓缓升起。
七祖生天堂:指七代祖先升入天堂。
我身白日腾:指我身白日飞升。
大道洞玄虚:指大道深奥玄虚。
有念无不启:指有念无不开启。
炼质入仙真:指炼质进入仙真。
遂成金刚体:指最终成就金刚体。
超度三界难:指超度三界的苦难。
地狱五苦解:指地狱的五种苦难解除。
悉归太上经:指全部归于太上经。
静念稽首礼:指静念稽首礼拜。
学升仙之道:指学习升仙的方法。
当立千二百善功:指应当建立一千二百善功。
终不受报:指最终不受报应。
立功三千:指建立三千善功。
白日登天:指白日飞升登天。
济人应死之难:指救助应死之人。
施惠其人:指施予恩惠给他人。
尤善矣:指尤其善。
学道当令众行合法:指学习道应当使众人行为合法。
广建福田:指广泛建立福田。
发大慈之心:指发起大慈之心。
动静常起道意:指无论动静都常常发起道意。
能如是也:指能够如此。
吐纳:指呼吸吐纳。
服药:指服用药物。
佩符:指佩戴符咒。
读经:指阅读经典。
精进终身不倦:指终身精进不懈怠。
岂有不得仙乎:指岂有不得仙的道理。
人无此德:指人没有这种德行。
虽服药:指即使服用药物。
斋戒:指斋戒。
故终命而不验矣:指最终命运不灵验。
学士明思要言:指学士明白思考重要的话。
立三百善功:指建立三百善功。
可得长存地仙:指可以长久成为地仙。
若一切不全:指如果一切不完整。
则更从一始:指则重新开始。
而都失前功矣:指全部失去以前的功绩。
常有其念:指常常有这种念头。
在于心膂者:指在于心膂的人。
则是也:指就是如此。
若导人作善:指如果引导人做善事。
即为善功也:指就是善功。
常念啸咏洞经:指常常念诵洞经。
修行大慈:指修行大慈。
先人后身:指先人后己。
扬善化恶:指扬善化恶。
断绝众缘:指断绝各种缘份。
灭念守虚:指灭除杂念,守住虚空。
心如太玄:指心如太玄。
为道是求:指追求道。
始谓能言神仙之道也:指才能说神仙之道。
吾昔受太极智慧十善劝助德戒于高上大道虚皇:指我从前在高上大道虚皇那里接受太极智慧和十善劝助德戒。
世世宗奉修行大法:指世世代代宗奉修行大法。
度人甚易:指度人非常容易。
此自然之福也:指这是自然的福气。
太上以普教天人:指太上以普遍教导天界和人间的众生。
令各得本愿:指使每个人都能实现自己的愿望。
始入法门:指开始进入法门。
长存无为:指长久存在,无所作为。
不受十苦八难罪对:指不受十苦八难的罪对。
罢散地狱:指解散地狱。
休息三官:指休息三官。
日日宁闲:指日日安宁闲适。
世世荣乐:指世世代代荣耀快乐。
咸脱罗纲:指全部脱离罗网。
后生安泰:指后代安泰。
天性恬然:指天性恬淡。
所愿随得:指所有愿望都能实现。
其戒如上:指戒律如上所述。
以传贤信:指以传给贤信之人。
十善劝戒:指十善劝戒。
劝助礼敬三宝:指劝助礼敬三宝。
供养法师:指供养法师。
令人世为君子:指使人在世间成为君子。
贤孝高才:指贤良孝顺,才华出众。
荣贵巍巍:指荣耀尊贵崇高。
生为人尊:指出生为人尊贵。
门族昌炽:指家族昌盛。
三宝者:指三宝。
谓道经师也:指道、经、师。
能养生:指能够养生。
教善行:指教导善行。
为人范:指成为人的楷模。
是名法师也:指这就是法师。
戒曰:指戒律说。
劝助治写经书:指劝助治理和抄写经书。
令人世世聪明:指使人在世世代代聪明。
博闻妙赜:指博闻多识,妙理深奥。
恒:指永恒。
斋净治:指通过斋戒和净化心灵来达到精神上的洁净和提升。
香油众供:指在宗教仪式中使用香油和其他供品,以表达对神灵的尊敬和祈求。
法师法服:指宗教法师在仪式中所穿的特殊服饰,象征着其宗教身份和职责。
斋靖读经:指在斋戒期间安静地阅读宗教经典,以达到心灵的净化和提升。
布施:指无私地给予他人物质或精神上的帮助,是佛教和道教中的重要修行之一。
嫉、杀、贪、奢、骄、淫:这些是道教中认为的六大恶行,是修行者需要避免的行为。
十善十恶:道教中的道德规范,十善指的是十种善行,十恶指的是十种恶行。
三业:指身、口、意三方面的行为,是道教中修行的重要内容。
思微定志经十戒:道教中的十种戒律,旨在指导修行者如何避免恶行,培养善行。
妙林经二十七戒:道教中的二十七种戒律,涵盖了修行者在日常生活中应遵守的行为规范。
老君二十七戒:道教中的戒律,由老子所传,旨在指导修行者如何通过遵守特定的行为规范来达到道德和精神的提升。
戒行:指遵守宗教或道德规范的行为,特别是在道教中,指遵守老君二十七戒等戒律。
天官:道教中的神职,指天上的官员,负责管理天界事务。
升仙:道教中的修行目标,指通过修行达到长生不老,最终升入仙界。
道德:在道教中,指符合自然法则和宇宙规律的行为和思想,是修行的重要基础。
法宝:道教中指具有特殊力量或意义的物品或教义,能够帮助修行者达到精神上的提升。
无为:道教哲学中的重要概念,指顺应自然,不强求,不干预,以达到内心的平静和宇宙的和谐。
柔弱:道教中的一种修行态度,强调以柔克刚,以弱胜强,通过柔软和谦逊来达到内心的平和。
守雌:道教中的一种修行原则,指保持谦逊和低调,不争强好胜,以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宇宙的和谐。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说戒部-卷一-评注
《说十戒》是道教经典《玉清经·本起品》中的一部分,主要讲述了元始天尊与诸贤圣下观弃贤世界,指导国王德正直如何通过遵守十戒来报答道的恩德。这段文本不仅展示了道教的基本教义和修行方法,还深刻反映了道教对于道德和行为的重视。
文本中的十戒涵盖了从家庭伦理到社会行为的各个方面,如孝顺父母、不杀生、不叛逆君主等,这些都是道教修行者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通过这些戒律,道教强调了个人修养与社会和谐的重要性。
此外,文本还提到了不同品级的人在修行中的不同表现和需要遵守的戒律,这反映了道教对于修行者个体差异的认识和尊重。上品之人无需持戒,因为他们已经达到了无犯的境界;中品之人需要通过持戒来自我约束;而下品之人则因为恶习难改,即使持戒也难以获得真正的修行成果。
《大戒上品并叙》部分则进一步阐述了道教修行的深层次理念,如通过修身来达到道德的真正实现,强调了内在修行的重要性。太极真人的话语揭示了道教修行的核心——通过内在的静思和冥想,达到身神合一的境界,这是通往真身的必经之路。
整体而言,这段文本不仅是对道教戒律的阐述,更是对道教修行理念的深刻展示。它强调了道德修养、内在修行和个体差异的重要性,为道教信徒提供了修行的指导和方向。通过这样的文本,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道教的文化内涵和宗教价值。
这段文本是道教经典中的一部分,主要讲述了修行者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各种人和事物时,应该如何发愿和修行。文本通过一系列的“若见……当愿一切……”的句式,表达了修行者对于各种境遇的积极态度和修行目标。这种句式不仅结构整齐,而且内容丰富,涵盖了从个人修行到社会和谐的各个方面。
首先,文本强调了修行者对于外在诱惑的抵制和内在欲望的控制。例如,“若见饮酒,当愿一切,制于命门,以远祸乱”和“若见彩女,当愿一切,守情忍色,志慕贤贞”等句子,都体现了修行者对于酒色等诱惑的警惕和抵制。这种抵制不仅是对个人欲望的控制,更是对社会和谐的维护。
其次,文本还强调了修行者对于社会和谐的追求。例如,“若见众人,当愿一切,推仁无争,怀道安世”和“若见兵甲,当愿一切,各念仁心,天下让贤”等句子,都表达了修行者对于社会和谐、仁爱和和平的向往。这种向往不仅是对个人修行的要求,更是对整个社会的期望。
此外,文本还强调了修行者对于道德和智慧的追求。例如,“若见贤人,当愿一切,履行其德,道为世宗”和“若见法师,当愿一切,明解法度,得道无为”等句子,都体现了修行者对于道德和智慧的重视。这种重视不仅是对个人修行的要求,更是对整个社会的期望。
最后,文本还强调了修行者对于自然和宇宙的敬畏和感悟。例如,“若见三光,当愿一切,普明灵曜,暗冥即消”和“若见云雨,当愿一切,惠泽盈溢,无所不宜”等句子,都表达了修行者对于自然和宇宙的敬畏和感悟。这种敬畏和感悟不仅是对个人修行的要求,更是对整个宇宙的敬畏和感悟。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通过一系列的“若见……当愿一切……”的句式,表达了修行者对于各种境遇的积极态度和修行目标。这种句式不仅结构整齐,而且内容丰富,涵盖了从个人修行到社会和谐的各个方面。通过这种句式,文本不仅传达了修行者对于个人修行的要求,更传达了修行者对于社会和谐、道德和智慧、自然和宇宙的敬畏和感悟。这种修行理念不仅对个人修行有指导意义,更对整个社会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这段文本是道教经典中的一部分,主要讲述了修行者应如何通过持戒、布施、读经等行为来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避免恶行,培养善行。文本中提到的‘斋净治’、‘香油众供’、‘法师法服’等,都是道教修行中的重要仪式和象征,通过这些仪式,修行者可以净化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文本中还提到了‘嫉、杀、贪、奢、骄、淫’这六大恶行,这些恶行是修行者需要避免的,因为它们会阻碍修行者的精神提升。同时,文本也强调了‘十善十恶’的重要性,这是道教中的道德规范,指导修行者如何避免恶行,培养善行。
‘三业’是道教修行的重要内容,指的是身、口、意三方面的行为。修行者需要通过控制这三方面的行为,来达到心灵的净化和提升。‘思微定志经十戒’和‘妙林经二十七戒’则是道教中的具体戒律,指导修行者在日常生活中应如何遵守行为规范,避免恶行,培养善行。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通过具体的仪式、戒律和道德规范,指导修行者如何通过持戒、布施、读经等行为来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避免恶行,培养善行。这些内容不仅对道教修行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对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培养善行、避免恶行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本文是道教经典《老君二十七戒》的节选,集中体现了道教的道德观和修行理念。通过一系列的戒律,指导修行者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道教的教义,以达到精神的提升和道德的完善。
文本首先强调了遵守戒行的重要性,指出通过持戒可以达到升仙的境界,而世俗的权力和地位在死亡面前都是无益的。这种观点反映了道教对世俗价值观的超越和对精神追求的重视。
接着,文本详细列出了二十七条戒律,涵盖了从个人行为到社会交往的各个方面。这些戒律不仅是对个人行为的规范,也是对内心修行的指导。例如,’不得盗窃人物’、’不得妄取人财’等戒律强调了诚实和正直的重要性,而’不得贪嗔痴狠’、’不得慢老欺人’等则强调了内心的平和与谦逊。
文本还特别强调了’无为’、’柔弱’和’守雌’这三种修行态度。这些态度不仅是道教修行的核心,也是道教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顺应自然、不强求、不干预,修行者可以达到内心的平静和宇宙的和谐。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详细的戒律和深刻的哲学思考,为修行者提供了一条明确的修行路径。这些戒律不仅是对个人行为的规范,也是对内心修行的指导,体现了道教对道德和精神提升的重视。通过遵守这些戒律,修行者可以达到精神的提升和道德的完善,最终实现升仙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