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经教相承部-卷一

作者: 张君房(约10世纪—11世纪),北宋道士,曾任道官,主持编撰道教典籍。他以整理和传播道教文献闻名。

年代:编撰于北宋真宗年间(11世纪初)。

内容简要:《云笈七签》是道教经典丛书《道藏》的精华选编,共122卷。书中收录了道教修炼、符箓、斋醮、神仙传记等内容,系统总结了道教的教义、方术和经典文献。它是研究道教思想与实践的重要文献,被誉为“小道藏”,对后世道教发展影响深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经教相承部-卷一-原文

◎真系 ──陇西李渤述

今道门以经箓授受,所自来远矣。其昭彰尤著,使吸绅先生不惑者:自晋兴宁乙丑岁,众真降授于杨君,杨君授许君,许君授子玄文,玄文付经于马朗。景和乙巳岁,敕取经入华林园。明帝登极,殳季真启还私廨。简寂陆君南下立崇虚馆,真经尽归于馆。按黄素方,因缘值经,准法奉修,亦同师授。其陆君之教,杨、许之胄也。陆授孙君,孙君授陶君,陶君搜摭许令之遗经略尽矣。陶授王君,王君又从宗道先生得诸胜诀,云经法秘典大备于王矣。王授潘君,潘君授司马君,司马君授李君,李君至于杨君,十三世矣。杨、许并越汉登真,许令亦终获度世。马、殳幸会而不业。自陆君已降,则帝者无不趋其风矣。此皆史有明文,或遗迹可访。又世世从事于斯者,其支裔焉。且知理而不知神,非长生之士也。超理入神,混合于气,无为而无不为者,我真宗之道也。道无否泰,教有通塞。塞而通之者,存乎其人。故予述真系,传其同源分派者。录名仙籍,不缉于此。时贞元乙酉岁七月二十一日,于庐山白鹿洞栖真堂中述。

◎晋茅山真人杨君

真人姓杨,名羲,晋咸和五年九月生于句容。似吴人洁白美姿容,善言笑。攻书好学,该涉经史。性渊懿沈厚,幼而通灵。与二许早结神明之交二许:映与穆,思玄荐于相王,用为公府舍人。以永和初,受《中黄制虎豹法》。六年,又就刘璞传灵符璞即魏夫人长子也。君渊沈应感,虚抱自得。若燥湿之引水火,冥默幽欻相袭无眹矣。年三十六,以兴宁乙丑岁众真降授,有若上相青童君、太虚真人、赤君上宰、西城王君、太元茅真人、清灵裴真人、桐柏王真人、紫阳週真人、中茅君、小茅君、范中候、荀中候、紫元夫人、南岳夫人、右英夫人、紫微夫人、九华安妃、昭灵夫人、中候夫人,莫不霓旌暗曳,神辔潜竦,纷纷属乎烟消沦踪收于俗蹊。宴声金响,于君月无旷日,岁不虚矣。君师魏夫人,俪九华而朋于诸真。故安妃云:“明君受质虚闲,秘构玉朗,兰渊高流,清响金宫,必高佐四辅,承制圣君,主察阴阳之和气,为吴越鬼神之君。后二十二年,将乘龙驾云,白日升天。今若不耐风火之烟,可寻剑解作告终之术也。”《真诰》算以太元十二年丙戌去世。弟子许翙,先师告翙父穆,亦因君偶真。故许氏九人,虽道庆自先,数至神发,如尘鉴凝照,挥莹之功,并归子君矣。

◎雷平山真人许君

真人许翙,字道翔,小名玉斧。父穆,晋护军长史,真位上清左卿。母陶氏,名科斗,入易迁宫。真人幼独标挺,含真渊嶷,长史器异之。郡举上计掾主薄,并不赴。清秀莹洁,糠秕俗务,如泉去蒙,盈其科而自进。居雷平山下,师杨君,传《三天正法曲素凤文》。后定录真人授其上道,告之曰:“学道当如穿井。井愈深,土愈难出。若不坚心正行,岂得见泉源耶?”真人常愿早游洞室,不欲久停人间,遂诣北洞告终,即居方隅山洞方源馆中,常去来四年方平台,故《真诰》云:幽人在世时,心乐居焉。又杨君与长史书亦云:不审方隅幽人,设座于易迁户中。真人化后十六年,当度东华受书,为上清仙公,上相帝晨《二录》。太和二年丁卯,时年二十七岁。咸康七年辛丑生。自太和三年已后,无复显迹。世谱年三十,则庚午年去世。《耆旧传》云:在此洞石坛上烧香礼拜,因而不起。明旦视形如生。坛今犹存。《真诰》云:从张镇南受衣解法。”盖夜于坛上去耳。娶建康令黄演女,生男黄民,乃还家。

◎仙人临沮令许君

临沮令许仙人名黄民,字玄文。上清仙公翙之子,上清左卿穆之孙。以升平五年辛酉生。时掾年二十一,仕郡主簿,察孝廉,石头仓丞南蛮参军,临沮令。永兴三年,京畿纷乱。令乃奉经入剡,为马朗所翘翘:谓推崇。。朗从父弟牢,亦相週给。时人咸知许先生得道,又父祖皆有名称,各加崇敬。元嘉六年,欲移居钱塘,乃封其真经一厨付朗。靖中语:“此是仙灵之迹,非我自来,纵有书,亦勿与人。”及至杜道鞫家,停少时而终,时年六十九。《真诰》言黄民及伯祖迈、姑婆娥皇、伯联,与黄民子荣、弟孙、女琼辉,并得度世。马朗敬经若君父,每有神光灵气,见于堂宇。朗妻数见有青衣玉女空中去来。其家皆保富寿。朗忿何道敬窃书泄意,乃洋铜灌厨愁,敕家人不得复开。朗终,子洪、殳季真犹共尊尚。景和元年,娄惠朗讽殳季真启取。季真善道术,为当时所知。及至,奉呈于华林园。既见真迹,瑰异硃黄,焕赫不敢穷览。至明帝登祚,季真乃启还私廨。陆简寂南下立崇虚馆,《经》亦归于馆。何神真巧运,既閟于马,又发于殳,终授于陆君。殳、马犹巾几负籍冪之荣,而无容入其妙焉。

◎宋庐山简寂陆先生

先生吴兴懿族陆氏之子,讳修静。道降元气,生而异俗。其色怡怡,其德熙熙。明以启著,虚以贯幽。少宗儒氏,坟索谶讳,靡不总该。以为先天抚化,混一精气,与真宰为徒者,载在金编玉字,不形于此。遂收迹寰中,冥搜潜衡、态湘,暨九嶷、罗浮,西至巫峡、峨嵋。如云映松风,丽乎山而映乎水。功成,扣玄感神,授灵诀。适然自得,通交于仙真之间矣。宋元嘉末,因市药京邑,文帝味其风而邀之,先生不顾。及太初难作,人心骇疑,遂溯江南游,嗜匡阜之胜概,爰构精庐

澡雪风波之思,沐浴浩气,挹漱元精。

宋明皇帝袭轩皇淳风,欲稽古化俗,虚诚致礼,至于再三。

先生固称幽忧之疾,曾莫降眄。

天子乃退斋筑馆,恭肃以迟之,不得已而莅焉。

于是顺风问道,妙沃帝心。

朝野识真之夫,若水奔壑,如风应虎,其谁能御之?

先生拨雾开日,汰沙引金,指方以倒之。

中人以上,皆自盈其分,司徒袁粲之流是也。

既立崇虚馆,殳氏所宝经诀,并归于我焉。

初先离山,有熊虎猿鸟之属,悲鸣拥路,出谷而止。

及天子不豫,请事涂炭之斋。

是夜卿云纷郁,翌日乃瘳。

先时洞真之部,真伪混淆。

先生刊而正之,泾渭乃判。

故斋戒仪范至于今典式焉。

桂阳王构逆暴,白骨遍野。

先生具棺榇收而瘗之。

其阴德密运,则无得而称也。

迨元徽五年春正月,谓门人曰:“吾得还山,可整装。”

众感讶,诏旨末从而有斯说。

至三月二日,乃偃卧解带,肤体辉烁,目瞳映朗。

但闻异香芬馥,满室而已。

后三日,庐山诸徒共见先生霓旌霭然,还止旧宇,斯须不知所在,相与惊而异之。

顾命盛以布囊,投所在崖谷。

门人不忍,遂奉还庐山,时春秋七十二。

所谓炼形幽壤,腾景太微者矣。

有诏谥曰“简寂先生”,以故居为简寂馆,宗有道也。

凡撰记论议,百有余篇,并行于代。

门徒得道者,孙游岳、李果之最著称首。

后孔德璋与果之书论先生云:先生道冠中都,化流东国。

帝王禀其规,人灵宗其法。

而委世潜化,游影上玄。

微言既绝,大法将谢。

法师禀神定之资,居入室之品,学悟之美,门徒所归。

宜其整缉遗踪,提纲振纪,光先师之余化,纂妙道之遗风。

可以导引末俗,开晓后途者矣。

◎齐兴世馆主孙先生

有吴裔子孙名游岳,字颖达,东阳人也。

幼而恭,长而和。

其静如渊,其气如春。

甄汰九流,潜神希微。

尝步赤松涧缙云堂,遂卜终焉之地。

宋太初中,简寂先生至自庐岳,云游帝宅。

先生乃抠衣而趋,嗣承奥旨,授三洞并所秘杨真人、许掾手迹。

因茹术却粒,服谷仙丸,六十七年,颜彩轻润,精爽秀洁。

暨简寂上宾,方旋旧室,捃摭道机,断核真假,与褚、章、硃,四君交密。

齐永明二年,诏以代师,并任主兴世馆。

于是搜奇之士,知袭教有宗,若凤萃于桐,万禽争赴矣。

孔德璋、刘孝标等争结尘外之好。

后频谢病归山,朝命未许。

至永明七年五月内,以挥神托化,沐浴称疾,怡然而终。

门徒弟子数百人,唯陶弘景入室焉。

自恭事六载,义贯千祀,唯贵知真,故特蒙赏识。

经法诰诀,悉相传授。

方欲共营转炼,已集药石,将就治合,事故不遂。

◎梁茅山贞白陶先生

吴荆牧陶濬七代孙名弘景,字通明,丹阳秣陵人也。

母初娠,梦日精在怀,并二天人降,手执金香炉。

觉语左右曰:“当孕男子,非凡人也。然恐无后。”

及生,标异。

幼而聪识,成而博达。

因读《神仙传》,便有乘云驭龙之志。

年十七,与江斅、褚炫、刘俟为宋升明四友。

仕齐,历数王侍读。

皆总记室,笺疏精丽,为时所重师法。

及清溪宫成,献颂。

宣旨褒赞,兼欲刻石。

王俭议之乃止。

年二十余服道后,就兴世馆孙先生谘禀经法,精行道要,通幽洞微。

转奉朝请,乃拜表解职,答诏优勤,赐与其厚。

公卿祖之征虏亭,供帐之盛,咸云自齐以来,未有斯事。

遂入茅山,又得杨、许真书。

遂登岩告静,自称“华阳隐居”,书疏亦如此代名。

特爱松风,庭院皆植之,每闻其响,便欣然为乐。

至明帝时,欲迎往蒋山,恳辞得止。

然敕命饷赉,常为烦剧,乃造三层楼栖止。

身居其上,弟子居中,接宾于其下,令一小竖传授而已。

潜光隐耀,内修秘密,深诚所诣,远属霞人,可谓感而遂通。

身长七尺八寸。

为性圆通谦谨,心如明镜,遇物斯应。

少忧戚,无疾竞,灭喜怒,澹哀乐。

有形于言迹者,是显事广物。

深慕张良之为人,率任轻虚,飘飘然有云霞气。

其所修为,皆自得于心,非傍识能及。

尤长于诠正伪谬,地理历算。

文不空发,成即为体用。

造浑天仪,转之与天相会。

其纂《真诰隐诀》、注老君等书二百余卷。

至永元二年,深托向晦。

及梁武帝革命,议国号未定。

先生乃引诸谶记,梁是应运之符。

又择郊禅日,灵验昭著,敕使入山,宣旨酬谢。

帝既早与之游,自此之后,动静必报。

先生既得秘诀,以为神丹可成。

每苦无药,帝皆给之。

又手敕谘迓,先生画两牛,一牛散放水草之间,一牛著金络头,有人执绳,以杖驱之。

帝笑曰:“此人无所求,欲效曳尾龟,岂有可致之理。”

或时有大事,无不前己奉陈,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以大通初,献刀二口,一名“喜胜”,二名“成胜”,为佳宝。

梁帝《金楼子》云:“于隐士重陶贞白,于士大夫重週弘正。其于义理,情转无穷,真一时名士也。”

先生常作诗云:“夷甫任散诞,平叔坐谈空,不意昭阳殿,化作单于宫。”

其时人士竞谈玄理,不习武事。

侯景之难,并如所言。

大同二年告化时,年八十五。

颜色不变,屈伸如常。

屋中香气,积日不散。

诏赠“中散大夫”,谥“贞白先生”。

仍遣舍人监护丧马枢《得道传》云:授蓬莱仙监,弟子数十人,唯王远知、陆逸冲称上足焉。

◎唐茅山升真王先生

琅琊王远知,陈扬州刺史昙首之子。

外祖丁超,梁驾部郎中。

其母因梦灵凤有娠,又闻腹中啼。

宝志曰:“生子当为神仙宗伯也。”

年七岁,

日览万言,博总群书,心冥至道。

年十五,入华阳事贞白先生,授三洞法。

又从宗道先生臧矜,传诸秘诀。

陈主召入重阳殿,特加礼敬,赏赉资送还茅山。

先生乃于洞西北岭上,结靖室以居,研味玄秘。

大建末,靖室中忽有一神人,醉卧呕吐。

先生然香礼候。

神人曰:“卿是得道之人,张法本亦甚有心。

吾欲并将游天台山,石桥广阔可过得,彼多散仙人,又常降甘露,以器盛之,服一升可寿得五百岁。

卿能去否?”

先生便随出,上东岭,就法本。

至山半,忽思未别二三弟子付嘱经书。

背行三十步,回望神人,化为鹤飞去。

隋晋王广镇杨州,王子相、柳顾言相续奉请。

先生既至,斯须而须发变白。

王惧而归之,少选复旧。

王践祚,敕崔凤举谘迓。

帝亲执弟子礼,敕城都起玉清玄坛以处之,仍令代王越师焉。

高祖龙潜时,先生尝密告符命。

秦王与房玄龄微服就谒,先生迎谓曰:“此中有圣人。”

秦王因以实告。

先生曰:“方作太平天子,愿自爱也。”

秦王诣先生受三洞法。

及登极,将加重位,固请归山。

至贞观九年,敕润州于茅山置太平观,并度七人。

降玺书曰:“朕昔在籓朝,早获问道,眷言风范,无忘寤寐。

近览来奏,请归旧山。

已有别敕,不违高志。

所令置观,用表宿心。”

先生浩气虚怀,语默一致,涵照如镜,应物无私。

时有窦德玄,先经杨州,遇司命使者言其有重禄,以九九数当终命。

德玄求哀于使者。

云:“真人王法主是少室仙伯,检录人鬼之任。

关奏天曹,无不即应。”

德玄遂恳祈于先生。

先生不得已,因与请命。

使者报曰:“更延十三年。”

至高宗朝,德玄为左相。

捐馆舍之日,言皆如之。

故举世呼先生为“法主”,又知已授仙职。

后谓潘师正曰:“吾昨见仙格,以小时误损一童子吻,不得白日升天。

署少室仙伯,将行在近。”

翌日,沐浴加冠衣,焚香而寐。

告化时年一百二十六岁。

潘师正、徐道邈同得秘诀,为入室弟子。

陈羽、王轨次之。

其余各栖洞府,终身无替。

高宗调露二年,赠太中大夫,谥曰“升玄先生”。

乃敕置太平观,度满四十九人。

天后嗣圣初,又赠金紫光禄大夫,改谥“升真先生”。

明皇天宝中,敕李含光于太平观造影堂写真像,用旌仙迹焉。

◎中岳体玄潘先生

中岳道士,前有天师,次称潘先生。

先生名师正,赵州赞皇人。

少丧母,庐于墓侧,以至孝闻。

先生真气内融,辉光外发,如隋珠荆玉,不假于饰而人自宝之。

隋大业中入道,王仙伯尽以隐诀及得符箓相授。

栖于太室逍遥谷,积二十年,但嚼松叶饮水而已。

高宗皇帝每降銮辇,亲诣精庐,先生身不下堂,接手而已。

及问所须,答言松树清泉,山中不乏。

帝与武后共尊敬之,留连信宿而返。

寻敕于所居造崇唐观,岭上别起精思院以处之。

敕置奉天宫,令于逍遥谷口特开一门,号曰“仙游门”。

复于苑北面置寻真门。

太常奏仙乐,又以《祈仙》、《望仙》、《翘仙》为曲,皆谓先生名焉。

前后赐诗五百首。

先生每叹曰:“大丈夫业道,不能灭影云林,以烦世主,吾之过也。”

遂欲东求蓬莱,孤舟入海。

属帝敦笃斯道,祈叹愈加,踟蹰山隅,辍策未往。

以永淳元年告化,时年八十九。

帝追望不止,赠太中大夫,谥曰“体玄先生”。

先生神标仙骨,雅似隐居。

夫阶真韬冥,练景游化者,其有类乎?

弟子十八人,并皆殊秀。

然鸾姿凤态,眇映云松者,有韦法昭、司马子微、郭崇真,皆禀训瑶庭,密受琼室,专玉清之业,遗下仙之俦矣。

时陈子昂又作颂云云。

◎王屋山贞一司马先生

后週琅琊公司马裔玄孙,名承祯,字子微,河内人也。

少事体玄先生,传其符箓及辟谷、导引、服饵之术。

体玄特相赏异,谓曰:“我自简寂传授正法,至汝六叶矣。”

先生是后因浪游,远诣于天台山。

武太后闻其名,召至都,降手诏赞美。

及将还,敕李峤饯于洛桥之东。

景云二年,睿宗令其兄子承祎,就山迎至京,入宫中问以阴阳数术。

先生对曰:“《经》云:‘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

且目所见者,损之尚未能已,岂复攻乎异端,而增其智虑哉?”

帝曰:“治身无为,则清高矣。

治国无为,如何?”

对曰:“国犹身也。

老君曰,游心于澹,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私焉,而天下理。’

《易》曰:‘大人与天地合其德。

是知不言而信,不为而成。

无为之旨,理国之道也。”

帝叹曰:“广成之言,何以加此!”

因固辞还山。

乃赐宝琴一张及霞文帔。

中朝词人赠诗者百余首。

开元九年,明皇又遣使迎至京。

帝亲受法箓。

前后赏赐甚厚。

十年,驾入都。

先生又请归山。

帝赋诗,于王屋山自选形胜,置坛宇以居之。

先生因上言:“今五岳之神祠,皆是山林之神,非正真之神也。

五岳皆有洞府,各有上清真人降任其职,请别立斋祠。”

帝从其言,因置真君祠。

其形像制度,皆请先生推按道经创为之焉。

先生颇善篆、隶,写三体《道德经》,刊正文字,著五千三百八言,为真本。

又撰《修真秘旨》,窥之者得其门矣。

敕于先生所居置阳台观,帝自书额,并相续赐赉甚厚。

至二十三年告化时八十九。

制赠银青光禄大夫,谥曰“贞一先生”。

又御制碑文。

先生门徒甚众,唯李含光、焦静真得其道焉。

静真虽禀女质,灵识自然,因精思间,有人导至方丈山,遇二仙女,谓曰:子欲为真官,可谒东

华青童道君,受《三皇法》。请名氏,则贞一也。乃归而诣先生,亦欣然授之。

◎茅山玄静李先生

弘孝威者,晋陵人。家本纯儒,州里号“贞隐先生”。避敬宗皇帝讳,改为李氏。其子曰含光,年十三,辞家奉道。端视清霄,慈向蠢类;暗室之中,如对君亲。时人见之,情色皆敛。幼攻篆、隶,或有称过其父者,一闻此义,终身不书。后事贞一先生,云篆宝书,倾囊相付。既而目之曰:“真玉清之客也!”抱虚无而行功者,于道不穷;托幽阜而灭迹者,于德亦浅。承之自远,宜且救人。是引后学升堂禀玄训也。先生元气不散,瑶图虚映,达灵久矣。晦辉为常,动非用开,静非默闭。当吹万之会,若得一之初。应迹可名,常道不可名也。孕育至化,虚融物心,心一变至于学,学一变至于道。同淑气自来,得之不见。所以抠衣而进者,仰范元和,若秋芳之依层巘,夏潦之会通川也。先生忘情于身而慈于人,祯祥屡应,视同众象。士庶谘询,色受其意。常令章坛闭院,醮火择薪。精微诚敬,率皆类此。开元末,明皇礼请先生而问理化。对曰:“道德,君王师也。昔汉文行其言,仁寿天下。”次问金鼎,对曰:“道德,公也;轻举,公中私也。时见其私。圣人存教,若求生徇欲,乃似系风耳。”帝加“玄静”之号以尊之。无何,固以疾辞,东还句曲山。敕于其所居造紫阳观以居焉。自后天书继至,资奉相续,及公卿祈请,往来无虚月。卒使玄门之中,转见真操。持慈俭之宝,归羲皇之风。至矣哉,先生之教也!所撰《仙学传》,及《论三玄异同》,又著《真经》并《本草音义》,皆备载阙遗,穷颐精义矣。以大历四年冬十一月,顾谓入室弟子韦景昭、孟湛然曰:“吾将顺化。”神气怡然,若坐亡长往,时年八十七。灵云降室,芝草丛生,执简如常,和色不去。据《真经》,斯乃秉化自然,仙阶深妙者也。景昭授皋洞虚,洞虚授李方来,皆嗣德不坠。时柳识又颂先生云:“古有强名,元精希夷。黄帝遗之,先生得之。纵心而往,与一相随。真性所容,太元同规。日行仙路,不语到时。人言万龄,我见常姿。明皇仰止,徵就京师。紫极徒贵,白云不知。遐方后学,来往怡怡。空有多门,真精自持。顺化而去,人焉能窥?玄科秘诀,本有冥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经教相承部-卷一-译文

◎真系 ──陇西李渤述

现今道教通过经书和符箓的传授,其历史渊源已久。其中最为显著的是,自晋朝兴宁乙丑年(365年),众多真人降临传授给杨君,杨君又传授给许君,许君再传授给其子玄文,玄文将经书交付给马朗。景和乙巳年(465年),皇帝下令将经书收入华林园。明帝即位后,殳季真请求将经书归还私人住所。简寂陆君南下建立崇虚馆,所有真经都归于馆中。按照黄素方的记载,因缘际会得到经书,按照法度修行,也等同于师传。陆君的教义,是杨、许的后裔。陆君传授给孙君,孙君传授给陶君,陶君几乎收集了许令所有的遗经。陶君传授给王君,王君又从宗道先生那里得到了许多胜诀,据说经法和秘典在王君那里已经非常完备。王君传授给潘君,潘君传授给司马君,司马君传授给李君,李君传授给杨君,共十三代。杨、许都超越汉朝成为真人,许令最终也获得了度世。马、殳有幸相遇但没有继续修行。自陆君以来,帝王无不追随其风范。这些都是历史上有明确记载的,或者有遗迹可以查访。而且世代从事于此的人,都是他们的后裔。只知道道理而不知道神灵,不是长生之人。超越道理进入神灵,与气混合,无为而无不为,这是我们真宗的道。道没有好坏,教有通塞。将堵塞的教义打通,取决于人。所以我叙述真系,传承同源分派的人。记录在仙籍中,不在此详述。时贞元乙酉年(805年)七月二十一日,于庐山白鹿洞栖真堂中叙述。

◎晋茅山真人杨君

真人姓杨,名羲,晋咸和五年(330年)九月生于句容。他像吴地人一样皮肤白皙,容貌俊美,善于言笑。他勤奋读书,广泛涉猎经史。性格深沉厚重,从小就通灵。与二许(映与穆)早结神明之交,思玄推荐给相王,被任命为公府舍人。永和初年(345年),他接受了《中黄制虎豹法》。六年(350年),他又向刘璞学习灵符,刘璞是魏夫人的长子。杨君深沉感应,虚怀自得。就像燥湿引动水火,冥默幽深,相互影响而无痕迹。三十六岁时,兴宁乙丑年(365年)众真降临传授,有上相青童君、太虚真人、赤君上宰、西城王君、太元茅真人、清灵裴真人、桐柏王真人、紫阳週真人、中茅君、小茅君、范中候、荀中候、紫元夫人、南岳夫人、右英夫人、紫微夫人、九华安妃、昭灵夫人、中候夫人等,无不霓旌暗曳,神辔潜竦,纷纷属乎烟消沦踪收于俗蹊。宴声金响,于君月无旷日,岁不虚矣。杨君师从魏夫人,与九华安妃和众真为友。所以安妃说:“明君受质虚闲,秘构玉朗,兰渊高流,清响金宫,必高佐四辅,承制圣君,主察阴阳之和气,为吴越鬼神之君。后二十二年,将乘龙驾云,白日升天。今若不耐风火之烟,可寻剑解作告终之术也。”《真诰》记载他在太元十二年丙戌(386年)去世。弟子许翙,先师告诉许翙的父亲穆,也因杨君而偶遇真人。所以许氏九人,虽然道庆自先,数至神发,如尘鉴凝照,挥莹之功,并归子君矣。

◎雷平山真人许君

真人许翙,字道翔,小名玉斧。父亲穆,晋护军长史,真位上清左卿。母亲陶氏,名科斗,入易迁宫。许翙幼年时就独树一帜,含真渊嶷,长史非常器重他。郡里推荐他担任上计掾主薄,但他没有赴任。他清秀莹洁,不屑于俗务,像泉水一样清澈,自然前进。他居住在雷平山下,师从杨君,学习《三天正法曲素凤文》。后来定录真人传授他上道,告诉他说:“学道就像挖井。井越深,土越难出。如果不坚定心志,端正行为,怎么能见到泉源呢?”许翙常常希望早日游历洞室,不想久留人间,于是前往北洞告终,居住在方隅山洞方源馆中,常去来四年方平台,所以《真诰》说:幽人在世时,心乐居焉。杨君与长史的书信也说:不审方隅幽人,设座于易迁户中。许翙去世后十六年,当度东华受书,为上清仙公,上相帝晨《二录》。太和二年丁卯(367年),时年二十七岁。咸康七年辛丑(341年)生。自太和三年(368年)以后,没有再显迹。世谱记载他三十岁去世,即庚午年(370年)。《耆旧传》说:他在此洞石坛上烧香礼拜,因而不起。第二天早上看他的身体如同生时。坛今犹存。《真诰》说:他从张镇南那里接受了衣解法。”大概是在夜晚从坛上离去。他娶了建康令黄演的女儿,生了一个儿子黄民,然后回家。

◎仙人临沮令许君

临沮令许仙人名黄民,字玄文。他是上清仙公许翙的儿子,上清左卿穆的孙子。升平五年辛酉(361年)出生。当时他二十一岁,担任郡主簿,察孝廉,石头仓丞南蛮参军,临沮令。永兴三年(404年),京畿纷乱。黄民于是带着经书进入剡县,受到马朗的推崇。马朗的从父弟牢,也给予他帮助。当时人们都知道许先生得道,又因为他的父祖都有名声,大家都对他非常尊敬。元嘉六年(429年),他想移居钱塘,于是将真经一厨封存交给马朗。靖中语:“这是仙灵的痕迹,不是我自来的,即使有书,也不要给别人。”到了杜道鞫家,停留不久后去世,时年六十九岁。《真诰》说黄民及伯祖迈、姑婆娥皇、伯联,与黄民子荣、弟孙、女琼辉,都得以度世。马朗敬经如同敬君父,常有神光灵气出现在堂宇中。马朗的妻子多次见到青衣玉女在空中来去。他家人都保富寿。马朗因为何道敬窃书泄意而愤怒,于是用铜灌厨愁,命令家人不得再打开。马朗去世后,他的儿子洪、殳季真仍然尊崇经书。景和元年(465年),娄惠朗劝说殳季真启取经书。季真擅长道术,为当时所知。到了华林园,见到真迹,瑰异硃黄,焕赫不敢穷览。明帝登基后,季真请求将经书归还私人住所。陆简寂南下建立崇虚馆,经书也归于馆中。神真巧运,既在马朗那里隐藏,又在殳季真那里显现,最终传授给陆君。殳、马虽然有幸负籍冪之荣,但无法进入其妙境。

◎宋庐山简寂陆先生

先生是吴兴懿族陆氏的后代,名叫修静。道降元气,生而异俗。他的面色怡怡,德行熙熙。明以启著,虚以贯幽。他年轻时学习儒家经典,广泛涉猎坟索谶讳。他认为先天抚化,混一精气,与真宰为徒者,载在金编玉字,不形于此。于是他收迹寰中,冥搜潜衡、态湘,以及九嶷、罗浮,西至巫峡、峨嵋。如云映松风,丽乎山而映乎水。功成,扣玄感神,授灵诀。适然自得,通交于仙真之间。宋元嘉末年(453年),他在京邑市药,文帝欣赏他的风采而邀请他,先生不顾。太初难作,人心骇疑,于是他溯江南游,喜欢匡阜的胜景,建造精庐。

洗去尘世的纷扰,沐浴在浩然之气中,汲取天地精华。

宋明皇帝继承了轩辕黄帝的淳朴风俗,想要考察古代文化以教化百姓,虚心诚意地行礼,直到再三。

先生坚持说自己有幽忧之疾,从未低头。

皇帝于是退居斋戒,建造馆舍,恭敬地等待他,先生不得已才前往。

于是顺风问道,深得皇帝的心。

朝野中认识真理的人,像水流向山谷,像风应和虎啸,谁能抵挡?

先生拨开迷雾,引导真金,指明方向。

中等以上的人,都自满于自己的本分,司徒袁粲等人就是如此。

既建立了崇虚馆,殳氏所珍藏的经书秘诀,都归我所有。

最初离开山时,有熊、虎、猿、鸟等动物,悲鸣着拥在路上,直到出谷才停止。

等到皇帝生病,请求进行涂炭之斋。

当晚祥云密布,第二天皇帝就痊愈了。

以前洞真部的经书,真伪混杂。

先生加以整理和纠正,真伪分明。

所以斋戒的仪范至今仍是典范。

桂阳王叛乱,白骨遍野。

先生准备了棺材,收殓并埋葬了这些白骨。

他的阴德默默运作,无法用言语形容。

到了元徽五年春正月,先生对门人说:“我可以回山了,你们可以准备行装。”

大家感到惊讶,皇帝的诏书还未下达,先生却这样说。

到了三月二日,先生躺下解开衣带,身体光彩照人,眼睛明亮。

只闻到异香扑鼻,满室芬芳。

三天后,庐山的弟子们看到先生的霓旌隐约可见,回到旧居,片刻间不知去向,大家惊讶不已。

先生遗命将他的遗体装在布袋中,投到崖谷中。

门人不忍心,于是将遗体送回庐山,当时先生七十二岁。

这就是所谓的炼形于幽壤,腾景于太微。

皇帝下诏谥号为“简寂先生”,以他的故居为简寂馆,尊崇有道之人。

他撰写的记论议,有一百多篇,都在当时流传。

门徒中得道的人,孙游岳、李果最为著名。

后来孔德璋在给李果的信中评论先生说:先生的道德在中都首屈一指,教化流传到东国。

帝王遵循他的规范,人们尊崇他的法度。

而他隐退于世,游于玄妙之境。

微言已经断绝,大法即将衰落。

法师具有神定的资质,居于入室之品,学悟之美,门徒所归。

他应该整理遗踪,提纲振纪,光大先师的余化,继承妙道的遗风。

可以引导末俗,开导后人。

◎齐兴世馆主孙先生

有吴国的后裔名叫孙游岳,字颖达,是东阳人。

他幼年时恭敬,长大后和顺。

他静如深渊,气如春风。

他甄别九流,潜心于微妙之处。

他曾走过赤松涧的缙云堂,于是决定在那里终老。

宋太初年间,简寂先生从庐山来到帝都。

先生于是恭敬地前去,继承了深奥的旨意,传授了三洞经书以及杨真人、许掾的手迹。

他因此服食术药,不食谷物,服用了谷仙丸,六十七年来,面色红润,精神清爽。

等到简寂先生去世,他才回到旧居,整理道机,辨别真假,与褚、章、硃四人交往密切。

齐永明二年,皇帝下诏让他继承师位,并担任兴世馆的主持。

于是搜奇之士,知道有宗可袭,像凤凰聚集在梧桐树上,万鸟争相前来。

孔德璋、刘孝标等人争相结交尘外之好。

后来他多次因病归山,朝廷的命令未允许。

到了永明七年五月,他以挥神托化,沐浴称疾,安然而终。

门徒弟子数百人,只有陶弘景入室。

他恭敬地侍奉了六年,义贯千年,只重视知真,因此特别受到赏识。

经法诰诀,都传授给他。

他们正准备共同炼制丹药,已经收集了药石,准备合炼,但因事故未能完成。

◎梁茅山贞白陶先生

吴荆牧陶濬的七代孙名叫陶弘景,字通明,是丹阳秣陵人。

他母亲怀孕时,梦见日精在怀,并有两位天人降临,手持金香炉。

她醒来后对左右说:“我怀的是男孩,不是普通人。但恐怕没有后代。”

他出生后,与众不同。

他幼年时聪明,长大后博学多才。

因为读了《神仙传》,就有了乘云驭龙的志向。

他十七岁时,与江斅、褚炫、刘俟成为宋升明四友。

他在齐朝任职,历任数位王的侍读。

他负责记室,笺疏精美,受到当时人的重视和师法。

等到清溪宫建成,他献上颂文。

皇帝下旨褒奖,并想刻石纪念。

王俭提出异议,于是作罢。

他二十多岁后开始服道,向兴世馆的孙先生请教经法,精通道要,通幽洞微。

他转任奉朝请,于是上表辞职,皇帝下诏优厚地赐予他。

公卿们在征虏亭为他送行,供帐之盛,大家都说自齐朝以来,从未有过这样的事。

他于是进入茅山,又得到了杨、许的真书。

他登上岩石,自称“华阳隐居”,书疏也以此代名。

他特别喜欢松风,庭院里都种满了松树,每次听到松风的声音,便欣然为乐。

到了明帝时,皇帝想迎他到蒋山,他恳辞得以停止。

但皇帝的赏赐频繁,他感到烦扰,于是建造了三层楼居住。

他住在楼上,弟子住在中层,接待宾客在下层,只让一个小童传授。

他潜光隐耀,内修秘密,深诚所诣,远属霞人,可谓感而遂通。

他身高七尺八寸。

他性格圆通谦谨,心如明镜,遇事即应。

他少有忧戚,无疾竞,灭喜怒,澹哀乐。

他的言行举止,都是显事广物。

他深慕张良的为人,率任轻虚,飘飘然有云霞之气。

他的修为,都是自得于心,非旁人所能及。

他尤其擅长诠正伪谬,地理历算。

他的文章不空发,成即为体用。

他制造了浑天仪,转动时与天相会。

他编纂了《真诰隐诀》、注解老君等书二百余卷。

到了永元二年,他深托向晦。

等到梁武帝革命,议定国号未定。

他引用诸谶记,说梁是应运之符。

他又选择了郊禅的日子,灵验昭著,皇帝派使者入山,宣旨酬谢。

皇帝早与他交往,自此之后,他的动静必报。

他得到了秘诀,认为神丹可以炼成。

他每次苦于无药,皇帝都赐给他。

皇帝又手敕谘迓,他画了两头牛,一头散放在水草之间,一头戴着金络头,有人执绳,用杖驱赶。

皇帝笑着说:“此人无所求,想效仿曳尾龟,岂有可致之理。”

有时有大事,他无不提前奉陈,当时人称他为“山中宰相”。

在大通初年,他献上了两口刀,一名“喜胜”,二名“成胜”,是佳宝。

梁帝在《金楼子》中说:“在隐士中重视陶贞白,在士大夫中重视週弘正。他们在义理上,情转无穷,真是一时名士。”

他常作诗说:“夷甫任散诞,平叔坐谈空,不意昭阳殿,化作单于宫。”

当时的人士竞相谈论玄理,不习武事。

侯景之难,正如他所说。

大同二年他去世时,年八十五岁。

他的颜色不变,屈伸如常。

屋中香气,积日不散。

皇帝下诏赠他为“中散大夫”,谥号“贞白先生”。

仍派舍人监护丧事,马枢在《得道传》中说:他授蓬莱仙监,弟子数十人,只有王远知、陆逸冲称上足。

◎唐茅山升真王先生

琅琊王远知,是陈扬州刺史昙首的儿子。

他的外祖父丁超,是梁驾部郎中。

他母亲因梦见灵凤而怀孕,又听到腹中啼哭。

宝志说:“生下的孩子将成为神仙宗伯。”

他七岁时,

每天阅读万言,广泛涉猎群书,心灵与至高无上的道相契合。

十五岁时,进入华阳侍奉贞白先生,学习三洞法。

又跟随宗道先生臧矜,传授了许多秘诀。

陈主召他进入重阳殿,特别加以礼遇,赏赐财物送他回茅山。

先生于是在洞西北岭上,建造靖室居住,研究玄妙的奥秘。

大建末年,靖室中忽然出现一位神人,醉卧呕吐。

先生点燃香火,恭敬地等候。

神人说:“你是得道之人,张法本也很有心。

我想带你们一起去游天台山,石桥宽阔可以通过,那里有许多散仙,还常常降下甘露,用器皿盛装,喝一升可以延寿五百岁。

你能去吗?”

先生便跟随神人出去,登上东岭,找到法本。

走到半山腰,忽然想起还没有与两三个弟子告别,嘱咐他们经书的事。

他背行三十步,回头望见神人,化作鹤飞走了。

隋晋王广镇守扬州,王子相、柳顾言相继邀请他。

先生到达后,须发立刻变白。

王感到害怕,送他回去,不久又恢复了原状。

王登基后,命令崔凤举迎接他。

皇帝亲自以弟子之礼相待,命令在都城建造玉清玄坛供他居住,并让代王越拜他为师。

高祖在未登基时,先生曾秘密告诉他符命。

秦王与房玄龄微服前来拜访,先生迎接他们说:“这里有圣人。”

秦王于是如实相告。

先生说:“你将成为太平天子,希望你能自爱。”

秦王向先生学习三洞法。

等到他登基后,想给先生加封高位,先生坚决请求归山。

到贞观九年,皇帝命令在润州茅山建造太平观,并度化七人。

皇帝下诏书说:“我从前在藩国时,早已向你问道,怀念你的风范,日夜不忘。

最近看到你的奏章,请求归山。

已有别的命令,不违背你的高志。

命令建造道观,以表达我长久以来的心意。”

先生胸怀宽广,言行一致,心如明镜,应对事物无私无偏。

当时有窦德玄,曾经经过扬州,遇到司命使者说他将有重禄,但以九九之数当终命。

德玄向使者哀求。

使者说:“真人王法主是少室仙伯,负责检录人鬼的事务。

向天曹上奏,无不立即应验。”

德玄于是恳求先生。

先生不得已,为他请命。

使者回报说:“再延长十三年寿命。”

到高宗朝,德玄成为左相。

他去世的那天,一切都如预言所说。

因此世人称先生为“法主”,并知道他已授仙职。

后来他对潘师正说:“我昨天看到仙格,因为小时候误伤了一个童子的嘴唇,不能白日升天。

被任命为少室仙伯,即将上任。”

第二天,他沐浴更衣,焚香后安详去世,享年一百二十六岁。

潘师正、徐道邈一同得到秘诀,成为入室弟子。

陈羽、王轨次之。

其余弟子各自隐居洞府,终身不改。

高宗调露二年,追赠太中大夫,谥号“升玄先生”。

于是命令建造太平观,度化满四十九人。

天后嗣圣初年,又追赠金紫光禄大夫,改谥号为“升真先生”。

明皇天宝年间,命令李含光在太平观建造影堂,绘制真像,以表彰他的仙迹。

◎中岳体玄潘先生

中岳道士,前有天师,其次称为潘先生。

先生名叫师正,赵州赞皇人。

少年时丧母,在墓旁结庐守孝,以极孝闻名。

先生真气内融,辉光外发,如同隋珠荆玉,不需要装饰而自然被人珍视。

隋大业年间入道,王仙伯将所有隐诀和符箓传授给他。

他隐居在太室逍遥谷,长达二十年,只嚼松叶饮水为生。

高宗皇帝每次驾临,亲自到精舍拜访,先生不下堂,只是接手而已。

当皇帝问他需要什么时,他回答说松树清泉,山中不缺。

皇帝与武后都非常尊敬他,留连数日才返回。

不久,皇帝命令在他居住的地方建造崇唐观,岭上另建精思院供他居住。

命令建造奉天宫,在逍遥谷口特别开设一门,名为“仙游门”。

又在苑北面设置寻真门。

太常演奏仙乐,又以《祈仙》、《望仙》、《翘仙》为曲,都是为先生而作。

前后赐诗五百首。

先生常常叹息说:“大丈夫修道,不能隐没于云林,反而烦扰君主,这是我的过错。”

于是他想东去蓬莱,孤舟入海。

由于皇帝对道教的推崇,他的祈叹更加深切,徘徊在山隅,最终没有成行。

永淳元年,他去世,享年八十九岁。

皇帝追思不已,追赠太中大夫,谥号“体玄先生”。

先生神采仙骨,雅似隐居。

那些修炼真道、韬光养晦、游历化境的人,大概就是这样的吧?

他的弟子十八人,都非常优秀。

其中鸾姿凤态,映照云松的,有韦法昭、司马子微、郭崇真,他们都继承了瑶庭的训导,密受琼室的传授,专心于玉清之业,遗留下仙的同伴。

当时陈子昂又作颂文。

◎王屋山贞一司马先生

后週琅琊公司马裔的玄孙,名叫承祯,字子微,河内人。

少年时侍奉体玄先生,学习符箓及辟谷、导引、服饵之术。

体玄特别赏识他,对他说:“我从简寂传授正法,到你已经是第六代了。”

先生后来因游历,远赴天台山。

武太后听说他的名声,召他到都城,下诏赞美。

在他即将返回时,命令李峤在洛桥东为他饯行。

景云二年,睿宗命令他的侄子承祎,到山中迎接他到京城,入宫询问阴阳数术。

先生回答说:“《经》上说:‘修道要日渐减少,减少再减少,直到无为。’

况且眼睛所见的,减少尚且不能停止,怎么还能去追求异端,增加智虑呢?”

皇帝说:“修身无为,则清高了。

治国无为,如何?”

他回答说:“国家就像身体一样。

老子说,游心于澹,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私,天下自然治理。’

《易》说:‘大人与天地合其德。

因此知道不言而信,不为而成。

无为的宗旨,就是治国的道理。”

皇帝感叹说:“广成子的话,也不过如此!”

于是他坚决辞别回山。

皇帝赐给他一张宝琴和霞文帔。

中朝词人赠诗百余首。

开元九年,明皇又派使者迎接他到京城。

皇帝亲自接受法箓。

前后赏赐非常丰厚。

十年,皇帝驾临都城。

先生又请求归山。

皇帝赋诗,在王屋山自选形胜之地,建造坛宇供他居住。

先生于是上言:“现在五岳的神祠,都是山林之神,不是真正的神。

五岳都有洞府,各有上清真人降任其职,请另立斋祠。”

皇帝听从他的建议,于是建造真君祠。

其形像制度,都请先生根据道经推敲制定。

先生擅长篆书、隶书,书写三体《道德经》,刊正文字,著五千三百八言,为真本。

又撰写《修真秘旨》,窥探者得其门径。

皇帝命令在先生居住的地方建造阳台观,亲自书写匾额,并不断赏赐丰厚。

到二十三年,他去世,享年八十九岁。

皇帝追赠银青光禄大夫,谥号“贞一先生”。

又御制碑文。

先生门徒众多,只有李含光、焦静真得到他的真传。

静真虽然是女子,但灵识自然,因精思间,有人引导她到方丈山,遇到两位仙女,对她说:你想成为真官,可以去拜谒东

华青童道君,学习了《三皇法》。他请求名字,得到了‘贞一’这个名字。于是他回去拜访先生,先生也高兴地传授给他。

◎茅山玄静李先生

弘孝威是晋陵人,家族原本是纯粹的儒家学者,乡里称他为‘贞隐先生’。为了避讳敬宗皇帝的名字,改姓为李。他的儿子名叫含光,十三岁时离家修道。他端正地看待天空,慈悲地对待所有生物;在暗室中,就像面对君主和父母一样。当时的人见到他,都会收敛自己的情绪和表情。他小时候学习篆书和隶书,有人称赞他超过了他的父亲,但一旦听到这种说法,他就终身不再书写。后来他跟随贞一先生学习,先生将云篆宝书全部传授给他。之后,先生称赞他说:‘真是玉清宫的客人啊!’那些抱着虚无而行事的人,在道上是无穷的;那些依托幽深的山谷而隐匿踪迹的人,在德行上是浅薄的。传承自远古,应该救人。这是引导后学进入玄学殿堂接受玄训的方式。先生的元气不散,瑶图虚映,通达灵性已久。他的光辉常常隐匿,动时不显,静时不闭。在万物吹拂之际,就像得到了一的开始。应迹可以命名,常道却无法命名。孕育至极的变化,虚融万物的心,心一变就达到学问,学问一变就达到道。同淑气自然而来,得到它却看不见。所以那些恭敬地前来学习的人,仰慕范元和,就像秋天的花朵依附在高山上,夏天的洪水汇聚到通川一样。先生忘却了自己的情感而对人慈悲,吉祥的征兆屡次应验,他看待万物如同看待众象。士人和百姓咨询他,他都会接受他们的意愿。他常常让章坛闭院,选择薪火进行醮祭。他的精微诚敬,大致都是这样。开元末年,明皇礼请先生询问理化的道理。先生回答说:‘道德,是君王的老师。过去汉文帝实行了这些言论,使天下仁寿。’接着问金鼎,先生回答说:‘道德是公共的;轻举妄动是公共中的私事。时常看到私心。圣人保存教化,如果为了求生而放纵欲望,那就像系风一样。’皇帝加封他为‘玄静’以尊崇他。不久,他因病坚决辞别,东归句曲山。皇帝下令在他居住的地方建造紫阳观供他居住。之后,天书接连而至,资奉不断,公卿们祈请,往来不绝。最终使玄门之中,转见真操。持慈俭之宝,归羲皇之风。真是至高的教诲啊!他所撰写的《仙学传》,以及《论三玄异同》,又著有《真经》和《本草音义》,都详细记载了缺失的部分,深入探讨了精义。在大历四年冬十一月,他对入室弟子韦景昭、孟湛然说:‘我将顺化。’神气怡然,就像坐亡长往,当时他八十七岁。灵云降落在室内,芝草丛生,他执简如常,和色不去。根据《真经》,这是秉化自然,仙阶深妙的表现。景昭传授给皋洞虚,洞虚传授给李方来,都继承了德行不坠。当时柳识又颂扬先生说:‘古有强名,元精希夷。黄帝遗之,先生得之。纵心而往,与一相随。真性所容,太元同规。日行仙路,不语到时。人言万龄,我见常姿。明皇仰止,徵就京师。紫极徒贵,白云不知。遐方后学,来往怡怡。空有多门,真精自持。顺化而去,人焉能窥?玄科秘诀,本有冥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经教相承部-卷一-注解

经箓:道教中传授的经典和符箓,是道教传承的重要部分。

杨君:指晋代的杨羲,道教中的重要人物,被认为是上清派的创始人之一。

许君:指许翙,杨羲的弟子,也是道教上清派的重要传承者。

玄文:指许黄民,许翙之子,继续传承上清派的经典和教义。

马朗:许黄民的弟子,继续传承上清派的经典。

华林园:古代皇家园林,此处指经典被收入皇家图书馆。

简寂陆君:指陆修静,南朝宋时期的道教宗师,对道教经典的整理和传播有重要贡献。

崇虚馆:道教建筑,用于修行和传授道法。

黄素方:道教中的一种修炼方法,涉及符箓和经文的修炼。

真宗之道:指道教的真谛,强调超越物质世界,达到精神的自由和长生。

晋茅山真人杨君:指杨羲,晋代道教人物,被认为是茅山派的创始人之一。

雷平山真人许君:指许翙,杨羲的弟子,继续在雷平山修炼和传授道教。

仙人临沮令许君:指许黄民,许翙之子,继续在临沮修炼和传授道教。

宋庐山简寂陆先生:指陆修静,南朝宋时期的道教宗师,对道教经典的整理和传播有重要贡献。

澡雪风波之思:澡雪,指洗涤心灵;风波,比喻世俗的纷扰。此句意为洗涤心灵,远离世俗纷扰。

沐浴浩气:沐浴,比喻受到熏陶;浩气,指浩然正气。此句意为受到浩然正气的熏陶。

挹漱元精:挹漱,指汲取;元精,指天地间的精华。此句意为汲取天地间的精华。

宋明皇帝:指南朝的宋明帝刘彧,他在位期间推崇道教。

幽忧之疾:指深沉的忧虑和疾病。

涂炭之斋:涂炭,比喻极度的困苦;斋,指斋戒。此句意为在极度困苦中进行斋戒。

洞真之部:指道教经典中的真伪混杂部分。

简寂先生:指孙游岳,南朝齐时期的道教人物。

炼形幽壤:炼形,指修炼形体;幽壤,指地下。此句意为在地下修炼形体。

腾景太微:腾景,指飞升;太微,指天界。此句意为飞升到天界。

简寂馆:道教建筑,用于纪念简寂先生。

孙游岳:南朝齐时期的道教人物,简寂先生的弟子。

李果之:南朝齐时期的道教人物,简寂先生的弟子。

孔德璋:南朝齐时期的文人,与李果之有书信往来。

陶弘景:南朝梁时期的道教人物,茅山派的代表人物。

茅山:位于今江苏省句容市,是中国道教的重要圣地之一,以茅山派闻名。

华阳隐居:陶弘景的自称,意为隐居在华阳山。

真诰隐诀:道教经典,陶弘景所著。

浑天仪:古代天文仪器,用于观测天象。

梁武帝:南朝梁的开国皇帝萧衍,推崇道教。

山中宰相:指陶弘景,因其在茅山隐居,但对朝廷事务有重要影响。

贞白先生:指道教中的一位高道,具体身份不详,可能是当时著名的道教领袖。

王远知:唐代道教人物,茅山派的代表人物。

宝志:南朝梁时期的佛教高僧,以预言著称。

华阳:指华阳山,位于今陕西省华阴市,是中国道教的重要圣地之一。

三洞法:道教经典分类之一,包括洞真、洞玄、洞神三部,是道教修炼的重要法门。

宗道先生臧矜:道教中的一位高道,臧矜是其名,宗道先生可能是其道号或尊称。

陈主:指陈朝的皇帝,具体是哪一位皇帝不详。

重阳殿:道教宫观中的殿堂名称,可能与重阳节有关,象征长寿和吉祥。

靖室:道教修炼者静修的房间,通常用于闭关修炼。

天台山:位于今浙江省天台县,是中国佛教和道教的重要圣地之一。

石桥:天台山上的著名景点,传说中仙人常在此出没。

甘露:道教中的仙药,象征长生不老。

隋晋王广:指隋朝的晋王杨广,即后来的隋炀帝。

杨州:今江苏省扬州市,隋唐时期的重要城市。

玉清玄坛:道教宫观中的祭坛,用于供奉玉清元始天尊等道教神祇。

高祖:指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

秦王:指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前被封为秦王。

房玄龄:唐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唐太宗的重要谋臣。

太平观:道教宫观名称,可能与太平盛世有关,象征国家安定。

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隋唐时期的重要城市。

窦德玄:唐朝的一位官员,具体事迹不详。

司命使者:道教中的神祇,掌管人的寿命和命运。

少室仙伯:道教中的仙职,少室山是道教的重要圣地之一。

潘师正:道教中的一位高道,具体事迹不详。

徐道邈:道教中的一位高道,具体事迹不详。

陈羽:道教中的一位高道,具体事迹不详。

王轨:道教中的一位高道,具体事迹不详。

高宗:指唐高宗李治。

天后:指武则天,唐高宗的皇后,后自立为皇帝。

明皇:唐玄宗,因其谥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故称明皇。

李含光:唐朝的一位道士,具体事迹不详。

太平观造影堂:道教宫观中的建筑,用于供奉神像或进行宗教仪式。

中岳:指中岳嵩山,位于今河南省登封市,是中国五岳之一。

潘先生:指潘师正,道教中的一位高道。

赵州赞皇:今河北省赞皇县,隋唐时期的地名。

太室逍遥谷:中岳嵩山的一处山谷,道教修炼者常在此隐居。

崇唐观:道教宫观名称,可能与唐朝的崇道政策有关。

奉天宫:道教宫观名称,可能与奉天承运的皇权象征有关。

仙游门:道教宫观中的门名,象征仙人的出入。

寻真门:道教宫观中的门名,象征寻找真理的入口。

永淳元年:唐高宗的年号,公元682年。

韦法昭:道教中的一位高道,具体事迹不详。

司马子微:道教中的一位高道,具体事迹不详。

郭崇真:道教中的一位高道,具体事迹不详。

陈子昂:唐朝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以诗文闻名。

王屋山:位于今河南省济源市,是中国道教的重要圣地之一。

司马承祯:道教中的一位高道,字子微,具体事迹不详。

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市,隋唐时期的地名。

辟谷:道教修炼的一种方法,通过不食五谷来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

导引:道教修炼的一种方法,通过呼吸和动作来调节身体的气血。

服饵:道教修炼的一种方法,通过服用丹药来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

简寂:道教中的一位高道,具体事迹不详。

武太后:指武则天,唐高宗的皇后,后自立为皇帝。

李峤:唐朝的一位官员,具体事迹不详。

景云二年:唐睿宗的年号,公元711年。

睿宗:指唐睿宗李旦。

阴阳数术:道教中的一种占卜和预测方法,涉及阴阳五行的理论。

广成:指广成子,道教中的一位仙人,传说中黄帝曾向他请教长生之术。

宝琴:珍贵的乐器,象征高雅和文化修养。

霞文帔:道教中的一种服饰,象征仙人的身份。

开元九年:唐玄宗的年号,公元721年。

王屋山自选形胜:指在王屋山选择风水宝地建造宫观。

真君祠:道教宫观中的祠堂,用于供奉真君等道教神祇。

阳台观:道教宫观名称,可能与阳台山有关,象征高远的境界。

银青光禄大夫:唐朝的一种荣誉官职,象征高贵的身份。

贞一先生:道教中的一位高道,具体事迹不详。

焦静真:道教中的一位女道士,具体事迹不详。

方丈山:道教中的仙山之一,传说中仙人常在此出没。

华青童道君:道教中的一位神仙,传说中受《三皇法》的传授者。

三皇法:道教经典之一,涉及古代三皇的教义和法术。

贞一:道教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纯一不杂的道心或道性。

茅山玄静李先生:唐代著名道士,茅山派的重要人物,被尊为“玄静先生”。

贞隐先生:李先生的别号,因其隐居修道,品行高洁而得名。

含光:李先生的儿子,自幼修道,后成为道士。

云篆宝书:道教中的一种神秘文字和经典,常用于符咒和法术。

玉清之客:道教中对得道高人的尊称,指达到玉清境界的修道者。

开元:唐玄宗的年号,指公元713年至741年。

金鼎:道教中的炼丹器具,象征长生不老的追求。

玄静:唐玄宗赐予李先生的尊号,意为玄妙而宁静。

句曲山:道教名山之一,位于今江苏省句容市,茅山派的发源地。

紫阳观:道教宫观,位于句曲山,为李先生修道之所。

仙学传:李先生所著的道教经典,讲述仙道修炼的理论和方法。

三玄:道教中的三个重要概念,指道、德、经。

真经:道教经典,通常指《道德经》或其他重要的道教典籍。

本草音义:李先生所著的医药学著作,解释《本草纲目》中的音义。

大历:唐代宗的年号,指公元766年至779年。

顺化:道教中的一种修炼境界,指顺应自然的变化而达到超脱。

灵云:道教中的祥瑞之兆,象征神灵的降临。

芝草:道教中的灵草,象征长生不老和祥瑞。

皋洞虚:李先生的弟子,继承其道法。

李方来:皋洞虚的弟子,继续传承李先生的道法。

柳识:唐代文人,曾为李先生撰写颂文。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经教相承部-卷一-评注

本文详细记载了道教上清派的传承历史,从晋代的杨羲开始,经过许翙、许黄民、马朗等人的传承,直到宋代的陆修静。这一传承不仅体现了道教经典的传授和保存,也反映了道教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

文中提到的‘经箓’是道教传承的核心,通过这些经典和符箓,道教的思想和实践得以延续和发展。杨羲、许翙等人不仅是道教的传承者,也是道教思想的创新者,他们的修炼和实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陆修静在庐山建立崇虚馆,不仅为道教经典的保存和传播提供了场所,也促进了道教与其他思想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他的努力使得道教在宋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普及。

本文还反映了道教修炼的核心理念,即‘超理入神,混合于气’,强调通过修炼达到精神的自由和长生。这一理念不仅影响了道教的修炼方法,也对中国古代的文化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本文不仅是对道教传承历史的记录,也是对道教思想和文化的深入探讨。通过对这些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描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道教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它对后世文化和思想的深远影响。

本文通过对南朝宋、齐、梁三代道教人物的描述,展现了道教在当时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文章首先提到宋明帝对道教的推崇,以及简寂先生孙游岳的修行事迹,突出了道教在皇室中的影响力。孙游岳的修行不仅得到了皇帝的尊重,还通过斋戒和修行治愈了皇帝的疾病,显示了道教的神秘力量。

接着,文章描述了陶弘景的修行和贡献。陶弘景不仅是道教的重要人物,还在文学、天文、地理等领域有卓越的成就。他的隐居生活和与朝廷的互动,展示了道教人物在世俗与宗教之间的平衡。陶弘景的‘山中宰相’称号,反映了他在朝廷中的影响力,尽管他隐居山林,但仍对朝政有重要影响。

最后,文章提到唐代的王远知,他是茅山派的代表人物,继承了陶弘景的道教传统。王远知的出生和成长充满了神秘色彩,预示了他未来的道教成就。他的修行和传授道法,进一步巩固了茅山派在道教中的地位。

总体而言,本文通过对几位道教人物的描述,展示了道教在南朝至唐代的发展历程,以及道教人物在宗教、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的重要作用。文章不仅记录了道教的历史,还通过具体人物的修行事迹,揭示了道教的精神内涵和社会影响。

这段古文主要讲述了道教中的几位高道的生平事迹和修炼经历,展现了道教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文中提到的华阳、茅山、天台山、中岳嵩山等地,都是道教的重要圣地,象征着道教修炼者追求长生不老、超脱尘世的理想。

文中提到的‘三洞法’、‘辟谷’、‘导引’、‘服饵’等道教修炼方法,反映了道教修炼者通过内修外炼来达到长生不老的追求。这些修炼方法不仅体现了道教对自然和生命的深刻理解,也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中‘天人合一’的思想。

文中还提到了多位皇帝对道教高道的尊崇和礼遇,如陈主、隋晋王广、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等,这些皇帝不仅亲自拜访道教高道,还为他们修建宫观、赐予荣誉官职,显示了道教在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一些道教高道的弟子和门徒,如潘师正、徐道邈、陈羽、王轨等,他们继承了师父的修炼方法和道教思想,进一步传播和发展了道教文化。这些弟子和门徒的事迹,反映了道教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广泛影响和深远传承。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道教高道生平事迹的描述,展现了道教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反映了道教修炼者追求长生不老、超脱尘世的理想,以及道教与政治、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这些内容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为我们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宗教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这段文本主要讲述了茅山玄静李先生的生平事迹及其在道教中的重要地位。李先生出身于儒家世家,但因避讳皇帝名号而改姓李,后成为道教茅山派的重要人物。他自幼修道,品行高洁,深受时人敬仰。李先生不仅在道教修炼上有极高造诣,还精通篆书、隶书等书法艺术,但他因修道而放弃书法,体现了其对道教的虔诚。

李先生在道教中的地位极高,曾被唐玄宗召见,并赐予“玄静”之号。他在与唐玄宗的对话中,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认为道德是君王之师,轻举妄动则是私欲的表现。这一观点反映了道教对道德修养的重视,以及对世俗权力的超越。

李先生的修道生活极为简朴,他隐居茅山,专心修道,不求名利。他的修道境界达到了“顺化”的境界,即顺应自然的变化而达到超脱。这种境界在道教中被视为极高的修炼成就,象征着与道合一的境界。

李先生的著作《仙学传》、《论三玄异同》、《真经》及《本草音义》等,不仅在道教内部有重要影响,也对后世的医药学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著作不仅记录了道教的修炼方法,还探讨了道、德、经等核心概念,体现了道教思想的深刻内涵。

李先生的修道生涯和思想,体现了道教追求自然、超越世俗的精神。他通过修道达到了与道合一的境界,成为道教中的典范人物。他的生平事迹和思想,不仅对道教内部有重要影响,也对后世的哲学、文化和医药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经教相承部-卷一》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4874.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