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君房(约10世纪—11世纪),北宋道士,曾任道官,主持编撰道教典籍。他以整理和传播道教文献闻名。
年代:编撰于北宋真宗年间(11世纪初)。
内容简要:《云笈七签》是道教经典丛书《道藏》的精华选编,共122卷。书中收录了道教修炼、符箓、斋醮、神仙传记等内容,系统总结了道教的教义、方术和经典文献。它是研究道教思想与实践的重要文献,被誉为“小道藏”,对后世道教发展影响深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纪传部-卷十六-传十三-原文
◎梁母
梁母者,盱眙人也。孀居无子,舍逆旅于平原亭。客来投憩,咸若还家,不异住客还钱多少,未尝有言,客住经月,亦无所厌。粗衣粝食之外,所得施诸贫病。曾有少年,住经月,举动异于常人。临去云:我是东海小童。母亦不知小童何人也。宋元徽四年丙辰,马耳山道士徐道盛暂至蒙阴,于绛城西遇一青羊车,车自住,见一小童子唤云:徐道士前来。道盛行进,去车三步许止。又见二童子,年十二三许,齐著黄衣,绛里,头上角髻,容服端正,世无比也。车中人遣一童子传语云:我是平原客舍梁母也,今被太上召还,应过蓬莱寻子乔,经太山检考,召意欲相见,果得子来。灵辔飘飘,玄岗险巇,津驿有限,日程三千,侍对在近,我心忧劳,便当乘烟三清。此三子见送玄都,因汝为我谢东方清信士女。太平在近,十有余一,好相开度,过此无忧危也。举手谢去,云太平相见。驰车腾游,极目而没。道盛还逆旅访之,正是梁母度世日相见也。
◎鲍姑
鲍姑者,南海太守鲍靓之女,晋散骑常侍葛洪之妻也。靓字太玄,陈留人也。少有密鉴,洞于幽元,沉心冥肆,人莫知之。靓及妹并先世累积阴德,福逮于靓,故皆得道。姑及小妹,并登仙品。靓学通经纬,后师左元放,受中部法,及三皇五岳劾召之要。行之神验,能役使鬼神,封山制魔。东晋元帝大兴元年戊寅,靓于蒋山,遇真人阴长生,授刀解之术。累徵至黄门侍郎,求出为南海太守。以姑适葛稚川,稚川自散骑常侍,为炼丹砂,求为句漏县令。太玄在南海,小女及笄,无病暴卒,太玄时对宾客,略无悲悼。葬于罗浮山,容色若生人,皆谓为尸解。靓还丹阳,卒,葬于石子岗,后遇苏峻乱,发棺无尸,但有大刀而已。贼欲取刀,闻冢左右兵马之声,顾之惊骇,中间其刀訇然有声,若雷震之音,众贼奔走。贼平之后,收刀别复葬之。靓与妹亦得尸解之道,姑与稚川相次登仙。
◎孙寒华
孙寒华者,吴人孙奚之女也。师杜契,受玄白之要,颜容日少,週旋吴越诸山十余年,乃得仙道而去。
◎李奚子
李奚子者,晋东平太守李忠祖母也,不知姓氏。忠祖父贞节丘园,性多慈悯,以阴德为事。奚子每与一志,务于救人。大雪寒冻,路积稻及谷于园庭,恐禽鸟饿死,其用心如此。今得道而居华阳洞宫中也。
◎韩西华
韩西华者,不知何许人也。慈爱于物,常行阴功,至于蛸翘微命,皆爱而护之。学道得仙,今在嵩山洞天之中。
◎窦琼英
窦琼英者,窦武之妹也。其七代祖名峙,常以葬枯骨为事,以活死为心,故祚及琼英,令行女仙,在易迁宫中。
◎刘春龙
刘春龙、郭叔香,并不知何许人也。以其先世有阴德,故皆得遁化练景,入华阳易迁宫中。刘春龙、窦琼英、韩太华、李奚子,并天姿严丽,仪冠骇众,才识伟铄。皆得为明晨侍郎,以居洞中。侍郎之任,以良才举之,不限男女也。
◎赵素台
赵素台者,汉幽州刺史赵熙之女也。熙少有善行,常济穷困,救王惠等族,殊有阴德。数十年,熙得身诣硃陵,兒子得游洞天素台,在易迁宫中已四百年,不肯移去。自谓天下无复乐于此处也。数微服游行,眄山泽以自足。易迁夫人者,乃其品也。
◎傅礼和
傅礼和者,北地傅建之女也。举家奉佛,礼和常日日洒扫佛前,每发愿,云独慕仙道。常服五星精,身生光华,得道仙去。善为空洞之歌,歌则禽鸟翔舞而集飞,聚其前以听之。此乃至诚所感而获道也。
◎黄景华
黄景华者,汉司空黄琼之女也。景华少好仙道,常密修至要。后师韩君,授其岷山丹方,服之得入易迁宫,位为协晨夫人,领九宫,诸神女亦总教授之。
◎张微子
张微子者,汉昭帝大匠张庆之女,不知何郡人也。微子少好道,因得尸解去,在太元司命华阳舍真台,师东华玉妃,受服雾气之道。云雾是山泽水火之华,金石盈气,久服之,能散形入空,与云雾合体。微子修之,得其仙道也。
◎丁淑英
丁淑英者,不知何许人也。有救穷之阴德,度赵阜之急难,上感皇人,授其道要。今为硃陵嫔,数游三清,司命亦令听政也。
◎王法进
王法进者,剑州临津县人也。孩孺之时,自然好道。家近古观,虽无道士居之,其嬉戏未尝轻侮,于尊像见必敛手致敬,若有凛惧焉。十余岁,有女官自剑州,历外邑过其家,父母以其慕道,托女官以保护之,与授《正一延生箓》,名曰法进。而专勤香火,护持斋戒,亦茹柏绝粒,时有感降。是岁三川饥歉,斛斗翔贵,死者十有五六,多采山芋野葛充饥。忽有二青童降于其庭,宣上帝之命曰:以汝宿禀仙骨,归心精诚,不忘于道,今以青童召汝,受事于玉京也。法进即随青童,腾身凌虚,径达太帝之所,命以玉杯霞浆赐之。
饮讫,帝谓之曰:人禀五行之大体、天地之和气,得为人形,复生中土,甚不易也。而天运四时之气,地禀五行之秀,生五谷百果,以养于人。而人不知天地养育之恩,轻弃五谷,厌舍丝麻。使耕农之夫、纺织之妇,身勤而不得饱,力竭而不免寒,徒施其劳,曾不爱惜。斯固神明所责,天地不祐也。近者,地司岳渎日有奏,言人厌贱米麦,不贵衣食之本。我已敕太华之府,收五谷之神,令所种不成,下民饥饿,因示责罚,以惩其心。世愚悠悠,曾未觉悟。旋奉太上所敕,以大道好生
仙岩、道士黄道进二七人住洞灵观,又以高行女道士黎琼仙七人居仙坛院。
颜公述仙坛碑而自书之,以纪其事迹焉。
◎徐仙姑
徐仙姑者,隋朝仆射徐之才女也。
不知师奉何人。
已数百岁,状貌常如二十四五岁矣。
善禁咒之术。
独游海内,三江、五岳、天台、四明、罗浮、括苍,名山胜赏,无不週遍。
多宿岩麓林窟之中,亦寓止僧院。
忽为豪僧数辈,微词巧言,姑辄骂之。
群僧激怒,欲以刃制之,词色愈?,姑笑曰:我女子也,而能弃家云水,不避蛟龙虎狼,岂惧汝鼠辈乎!
即解衣而卧,遽撤其烛,僧辈喜,以为得志也。
明日,姑理策出山,诸僧一夕皆僵立尸坐,若被拘缚,口禁不能言,姑去数里,僧乃如故。
来往江表,吴人见之四十余年矣,颜色如旧。
其行若飞,所至之处,畏而敬之,若神明矣,无敢以非正之意戏侮者。
咸通初,谓赡县白鹤观道士蒉云陶曰:我先君仕历週隋,以方术闻名,阴功及物,今亦得道,故我为福所及,亦延年长生耳。
以此详之,即实之才之女也。
◎缑仙姑
缑仙姑者,长沙人也。
入道居衡山,年八十余,容色甚少。
于岳之下魏夫人仙坛,精修香火十余年,孑然无侣。
坛侧多虎狼,常人游者须结侣,执兵器方敢入,仙姑深隐其间,曾无所畏。
数年后,有一青鸟,形如鸠鸽,红顶长尾,飞来所居,自语曰:我南岳夫人使也,以姑修道精苦,独栖穷林,命我为伴耳。
他日,又言西王母姓缑,乃姑之圣祖也,闻姑修道勤至,将有真官降而授道,但时未至耳,宜勉于修励也。
每有人游山,必青鸟豫说其姓字,及其日,一一皆验。
又曰:河南缑氏王母修道之处,故乡之山也。
又一日,青鸟飞来曰:今夕有暴客,无害,勿以为怖也。
其夕,果十余僧来。
魏夫人仙坛,乃是一片巨石,方可丈余,其下宛然浮寄他石之上,或一人以手推之则摇动,人多则屹然而住。
是夜群僧持火杖刀,将害仙姑。
入其室,姑在床上,而僧不见,既出门,即推坏仙坛,轰然有声,山震谷裂,谓已颠坠矣,而终不能动,僧相率奔去。
及明,有至远村者,分散九僧,为虎噬杀。
一僧推坛之时,不同其恶,免为虎害。
夫人仙坛俨然无损,姑亦无恙。
岁余,青鸟语姑迁居仙所,因徙居湖南,鸟亦随之,而他人未尝会其语。
相国文昭郑公畋,自承旨学士左迁梧州牧,师事于姑,姑谓文昭公曰:此后四海多难,人间不可久居,吾将卜隐九疑矣,一旦遂去。
◎广陵茶姥
广陵茶姥者,不知姓氏乡里。
常如七十岁人,而轻健有力,耳聪目明,头发鬒黑。
晋元南渡之后,耆旧相传见之,百余年颜状不改。
每持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争买,自旦至暮,所卖极多,而器中茶常如新熟,而未尝减少,人多异之。
州吏以冒法系之于狱,姥乃持所卖茗器,自牖中飞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纪传部-卷十六-传十三-译文
◎梁母
梁母是盱眙人。她守寡无子,在平原亭开了一家客栈。客人来投宿,都像回到家一样,不论客人给多少钱,她从不计较,客人住上一个月,她也不会厌烦。除了穿粗布衣、吃粗粮外,她把所得的钱都施舍给贫病之人。曾经有个少年,住了一个月,行为举止与常人不同。临走时说:我是东海小童。梁母也不知道这小童是谁。宋元徽四年丙辰年,马耳山道士徐道盛暂时到蒙阴,在绛城西遇到一辆青羊车,车自己停下,见到一个小童子叫他说:徐道士前来。徐道盛走上前,离车三步左右停下。又见到两个童子,年纪大约十二三岁,都穿着黄衣,里面是绛色,头上梳着角髻,容貌服饰端正,世间无人能比。车里的人派一个童子传话说:我是平原客栈的梁母,现在被太上召回去,应该经过蓬莱寻找子乔,经过太山检查,召见你是因为想见你,果然你来了。灵车飘飘,山路险峻,驿站有限,路程三千里,侍从在近前,我心忧劳,马上就要乘烟升入三清。这三个童子送我回玄都,你替我向东方清信士女道谢。太平即将到来,十有一二,好好开导他们,过了这个时期就没有忧患了。举手道别,说太平再见。车子飞驰而去,消失在视野中。徐道盛回到客栈打听,正是梁母升仙的日子。
◎鲍姑
鲍姑是南海太守鲍靓的女儿,晋朝散骑常侍葛洪的妻子。鲍靓字太玄,是陈留人。他年少时就有深远的见识,洞察幽深玄妙的事物,心思深沉,人们都不知道他。鲍靓和他的妹妹都是因为祖先积累的阴德,福泽延及到他,所以都得以成仙。鲍姑和她的妹妹也都登上了仙位。鲍靓学问广博,后来拜左元放为师,学习了中部法和三皇五岳的劾召之术。他的法术灵验,能驱使鬼神,封山制魔。东晋元帝大兴元年戊寅年,鲍靓在蒋山遇到真人阴长生,学到了刀解之术。后来被征召为黄门侍郎,请求外放为南海太守。因为鲍姑嫁给了葛洪,葛洪从散骑常侍转为炼丹砂,请求担任句漏县令。鲍靓在南海时,小女儿刚成年,突然无病去世,鲍靓当时面对宾客,毫无悲伤。她被葬在罗浮山,容貌像活人一样,大家都说是尸解。鲍靓回到丹阳后去世,葬在石子岗,后来遇到苏峻叛乱,开棺发现没有尸体,只有一把大刀。贼人想拿走刀,听到坟墓左右有兵马的声音,回头一看,吓得魂飞魄散,刀突然发出巨响,像雷声一样,贼人们四散奔逃。叛乱平息后,刀被重新安葬。鲍靓和他的妹妹也都得到了尸解之道,鲍姑和葛洪相继成仙。
◎孙寒华
孙寒华是吴人孙奚的女儿。她拜杜契为师,学习了玄白之术,容貌日渐年轻,在吴越的群山中游历了十多年,最终得道成仙而去。
◎李奚子
李奚子是晋朝东平太守李忠的祖母,姓氏不详。李忠的祖父贞节丘园,性格慈悯,常做阴德之事。李奚子每次与人有共同志向,都致力于救人。大雪天寒地冻,她在园子里堆积稻谷,怕鸟兽饿死,她的用心如此。如今得道后住在华阳洞宫中。
◎韩西华
韩西华,不知是哪里人。她慈爱万物,常做阴德之事,连微小的生命都爱护。学道成仙后,现在住在嵩山洞天中。
◎窦琼英
窦琼英是窦武的妹妹。她的七代祖名叫峙,常以埋葬枯骨为事,以救活死人为心,所以福泽延及窦琼英,使她成为女仙,住在易迁宫中。
◎刘春龙
刘春龙和郭叔香,都不知是哪里人。因为他们的祖先有阴德,所以都得以遁化练景,进入华阳易迁宫中。刘春龙、窦琼英、韩太华、李奚子,都天姿美丽,仪态出众,才识卓越。他们都成为明晨侍郎,住在洞中。侍郎的职位,以才能选拔,不限男女。
◎赵素台
赵素台是汉朝幽州刺史赵熙的女儿。赵熙年少时有善行,常救济穷困,救了王惠等家族,积了很多阴德。几十年后,赵熙得以身诣硃陵,他的儿子得以游历洞天,赵素台在易迁宫中已经四百年,不肯离开。她自称天下没有比这里更快乐的地方了。她常常微服出游,欣赏山水以自足。易迁夫人是她的品级。
◎傅礼和
傅礼和是北地傅建的女儿。全家信奉佛教,傅礼和每天洒扫佛前,常发愿说独慕仙道。她常服五星精,身体发出光华,得道成仙。她擅长唱空洞之歌,唱时禽鸟飞舞聚集在她面前听歌。这是至诚所感而获得道果。
◎黄景华
黄景华是汉朝司空黄琼的女儿。黄景华年少时喜欢仙道,常秘密修炼至要。后来拜韩君为师,学到了岷山丹方,服用后得以进入易迁宫,成为协晨夫人,统领九宫,众神女也总教授她。
◎张微子
张微子是汉昭帝大匠张庆的女儿,不知是哪个郡的人。张微子年少时喜欢道术,后来得以尸解而去,住在太元司命华阳舍真台,拜东华玉妃为师,学习了服雾气之道。云雾是山泽水火的精华,金石盈气,长期服用,能散形入空,与云雾合体。张微子修炼后,得道成仙。
◎丁淑英
丁淑英,不知是哪里人。她有救穷的阴德,帮助赵阜度过急难,感动了皇人,传授她道术。现在她是硃陵嫔,常游三清,司命也让她听政。
◎王法进
王法进是剑州临津县人。他从小自然喜欢道术。家附近有座古观,虽然没有道士居住,他玩耍时从不轻慢,见到尊像必定恭敬行礼,好像有敬畏之心。十多岁时,有个女官从剑州经过他家,父母因为他喜欢道术,托女官保护他,并传授他《正一延生箓》,取名为法进。他专心香火,护持斋戒,也吃柏叶绝粒,常有感应。那年三川饥荒,粮食价格飞涨,死者十有五六,很多人采山芋野葛充饥。忽然有两个青童降临他家,宣布上帝的命令说:因为你天生有仙骨,心诚向道,不忘道术,现在派青童召你,去玉京任职。王法进随即跟随青童,腾空而起,直达太帝的住所,太帝赐给他玉杯霞浆。
喝完,太帝对他说:人禀受五行的大体、天地的和气,得以成为人形,又生在中土,非常不易。而天运四时之气,地禀五行之秀,生出五谷百果,供养人类。但人不知天地养育之恩,轻易抛弃五谷,厌弃丝麻。使耕农的农夫、纺织的妇女,辛勤劳作却不得饱食,力竭却难免寒冷,白白付出劳动,却无人爱惜。这固然是神明所责,天地不保佑。最近,地司岳渎每天上奏,说人厌贱米麦,不重视衣食之本。我已命令太华之府,收回五谷之神,使所种不成,下民饥饿,以示责罚,以惩戒人心。世人愚昧,还未觉悟。随即奉太上之命,以大道好生
仙岩、道士黄道进等二十七人住在洞灵观,还有高行女道士黎琼仙等七人住在仙坛院。
颜公记述仙坛碑并亲自书写,以记录他们的事迹。
◎徐仙姑
徐仙姑是隋朝仆射徐之才的女儿。
不知道她师从何人。
已经几百岁了,外貌常常像二十四五岁的样子。
擅长禁咒之术。
独自游历海内,三江、五岳、天台、四明、罗浮、括苍等名山胜景,无不游遍。
经常住在山麓的岩洞和林窟中,也偶尔住在僧院。
突然有几个豪僧,用微妙的言辞和巧言来挑衅,仙姑就骂他们。
群僧激怒,想用刀剑制服她,言辞和脸色更加凶狠,仙姑笑着说:我是女子,却能弃家云游,不避蛟龙虎狼,难道会怕你们这些鼠辈吗!
随即脱衣躺下,突然撤掉蜡烛,僧人们高兴,以为得逞了。
第二天,仙姑整理行装出山,那些僧人一夜之间都僵立尸坐,像被束缚一样,口不能言,仙姑离开几里后,僧人们才恢复正常。
她在江表一带来往,吴地的人见到她已经四十多年了,她的容貌依旧如初。
她行走如飞,所到之处,人们都敬畏她,像对待神明一样,没有人敢用不正当的言辞戏弄她。
咸通初年,她对赡县白鹤观的道士蒉云陶说:我先父在周隋两朝做官,以方术闻名,阴功及物,现在也得道了,所以我受到福泽,也能延年长生。
由此看来,她确实是徐之才的女儿。
◎缑仙姑
缑仙姑是长沙人。
入道后住在衡山,已经八十多岁,容貌却非常年轻。
在衡山下的魏夫人仙坛,精修香火十余年,独自一人没有伴侣。
坛旁有很多虎狼,普通人游览时必须结伴,手持兵器才敢进入,仙姑却深藏其中,毫不畏惧。
几年后,有一只青鸟,形状像鸠鸽,红顶长尾,飞到她的住处,自言自语说:我是南岳夫人的使者,因为仙姑修道精苦,独自栖居在深林中,夫人命我来陪伴你。
后来,青鸟又说西王母姓缑,是仙姑的圣祖,听说仙姑修道勤奋,将有真官降临传授道法,只是时机未到,应该继续努力修行。
每当有人游山,青鸟都会预先说出他们的姓名和到来的日期,结果都一一应验。
青鸟还说:河南缑氏是王母修道的地方,是仙姑的故乡之山。
又有一天,青鸟飞来告诉仙姑:今晚有暴徒来,但不会有危险,不要害怕。
当晚,果然有十几个僧人来了。
魏夫人仙坛是一块巨大的石头,大约一丈见方,下面似乎浮在其他石头上,一个人用手推它就会摇动,人多推它反而稳固不动。
当晚,群僧手持火杖和刀剑,想要加害仙姑。
进入她的房间,仙姑在床上,但僧人们却看不见她,出门后,他们试图推倒仙坛,发出轰然巨响,山震谷裂,以为仙坛已经倒塌,但最终仙坛纹丝不动,僧人们纷纷逃走。
到了天亮,有僧人逃到远处的村庄,分散的九名僧人被老虎咬死。
其中一名僧人在推坛时没有参与恶行,免于被老虎伤害。
魏夫人仙坛完好无损,仙姑也安然无恙。
一年多后,青鸟告诉仙姑要迁居到仙所,于是她搬到湖南,青鸟也跟随她,但其他人从未听到青鸟说话。
相国文昭郑公畋,从承旨学士左迁为梧州牧,拜仙姑为师,仙姑对文昭公说:今后天下多难,人间不可久居,我将隐居九疑山,一旦时机成熟就会离开。
◎广陵茶姥
广陵茶姥,不知道她的姓氏和家乡。
她看起来像七十岁的人,但身体轻健有力,耳聪目明,头发乌黑。
晋元帝南渡之后,老人们相传见过她,一百多年来她的容貌没有改变。
她常常拿着一壶茶到市场上卖,市场上的人争相购买,从早到晚,卖得非常多,但壶中的茶总是像新煮的一样,从未减少,人们都感到奇怪。
州吏以违法为由将她关进监狱,茶姥便拿着卖茶的壶,从窗户飞走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纪传部-卷十六-传十三-注解
梁母:梁母是盱眙人,寡居无子,在平原亭开设旅舍。她对待客人如同家人,不计较钱财,长期居住的客人也不会感到厌烦。她将所得施舍给贫病之人。传说她后来被太上召还,成为仙人。
鲍姑:鲍姑是南海太守鲍靓的女儿,晋散骑常侍葛洪的妻子。她和她的妹妹都因家族的阴德而得道成仙。鲍靓学通经纬,能役使鬼神,封山制魔。
孙寒华:孙寒华是吴人孙奚的女儿,师从杜契学习玄白之术,容颜日渐年轻,最终得道成仙。
李奚子:李奚子是晋东平太守李忠的祖母,以阴德为事,常行善举,最终得道居住在华阳洞宫中。
韩西华:韩西华是一个慈爱于物的人,常行阴功,最终学道得仙,居住在嵩山洞天中。
窦琼英:窦琼英是窦武的妹妹,因家族七代祖的善行而得道成仙,居住在易迁宫中。
刘春龙:刘春龙和郭叔香因先世的阴德而得道成仙,居住在华阳易迁宫中。
赵素台:赵素台是汉幽州刺史赵熙的女儿,因家族的善行而得道成仙,居住在易迁宫中。
傅礼和:傅礼和是北地傅建的女儿,举家奉佛,常洒扫佛前,最终得道成仙。
黄景华:黄景华是汉司空黄琼的女儿,少好仙道,最终得道成仙,居住在易迁宫中。
张微子:张微子是汉昭帝大匠张庆的女儿,少好道,最终得道成仙,居住在太元司命华阳舍真台。
丁淑英:丁淑英因救穷之阴德而得道成仙,成为硃陵嫔,常游三清。
王法进:王法进是剑州临津县人,自幼好道,最终被青童召至玉京,得道成仙。
灵宝清斋告谢天地法:道教中的一种斋戒仪式,旨在通过斋戒和忏悔来净化心灵,祈求天地神明的保佑和宽恕。
灵宝自然斋:道教中的一种斋戒仪式,强调顺应自然,通过斋戒来达到身心的净化和与自然的和谐。
天宝十一年壬辰岁:指唐朝天宝十一年,即公元752年,壬辰岁是中国农历的年份表示法。
龙虎之运:道教中的术语,指天地间的阴阳变化和宇宙的运行规律。
南岳夫人:道教中的一位神仙,被认为是南岳衡山的守护神。
花姑:唐代著名的女道士黄灵微,因其道行高洁、容貌年轻而被世人称为花姑。
开元九年辛酉岁:指唐朝开元九年,即公元721年,辛酉岁是中国农历的年份表示法。
明皇:指唐玄宗李隆基,因其年号为开元、天宝,故被称为明皇。
天宝八载已丑:指唐朝天宝八年,即公元749年,已丑岁是中国农历的年份表示法。
大历三年戊申:指唐朝大历三年,即公元768年,戊申岁是中国农历的年份表示法。
仙岩:指道教中的仙人所居的岩洞,常被视为修炼的圣地。
道士黄道进:道士是道教的神职人员,黄道进是其中一位道士的名字。
洞灵观:道教寺庙的名称,洞灵意为洞中的灵性,观指道教的寺庙。
高行女道士:指修行高深的女道士,高行表示其修行境界高。
黎琼仙:女道士的名字,琼仙意为美丽的仙人。
仙坛院:道教寺庙的名称,仙坛指供奉仙人的坛场。
颜公:指颜真卿,唐代著名书法家、政治家。
徐仙姑:隋朝仆射徐之才的女儿,传说中已活数百岁,擅长禁咒之术。
禁咒之术:道教中的一种法术,通过咒语来控制或驱除邪灵。
缑仙姑:长沙人,修道于衡山,传说中与青鸟有神秘联系。
魏夫人仙坛:道教中的一处圣地,传说为魏夫人修炼的地方。
青鸟:传说中的神鸟,常被视为仙人的使者。
广陵茶姥:传说中的神秘人物,常如七十岁人,但身体轻健,卖茶时茶器中的茶永不减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纪传部-卷十六-传十三-评注
这段古文记载了多位女性得道成仙的故事,反映了中国古代道教文化中对女性修行者的重视和尊重。这些女性或因家族阴德,或因个人修行,最终得道成仙,体现了道教追求长生不老、超脱尘世的理想。
梁母的故事展示了她的慈悲和无私,她对待客人如同家人,不计较钱财,将所得施舍给贫病之人,最终被太上召还,成为仙人。这反映了道教中强调的善行和慈悲精神。
鲍姑和她的妹妹因家族的阴德而得道成仙,显示了道教中家族阴德对个人修行的影响。鲍靓学通经纬,能役使鬼神,封山制魔,展示了道教中法术和神通的力量。
孙寒华、李奚子、韩西华、窦琼英、刘春龙、赵素台、傅礼和、黄景华、张微子、丁淑英和王法进的故事,展示了不同背景的女性通过修行和善行,最终得道成仙的过程。这些故事强调了个人修行和善行的重要性,以及道教中追求长生不老、超脱尘世的理想。
这些故事还反映了道教中对女性修行者的尊重和重视。在道教中,女性修行者同样可以通过修行和善行得道成仙,展示了道教中性别平等的思想。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多个女性得道成仙的故事,展示了道教文化中强调的善行、慈悲、修行和性别平等的思想,具有重要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这段文本主要讲述了道教中的斋戒仪式和几位道教人物的故事,反映了道教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
首先,文本详细描述了《灵宝清斋告谢天地法》的内容和意义,强调了斋戒仪式在道教修行中的重要性。通过斋戒和忏悔,信徒可以净化心灵,祈求天地神明的保佑和宽恕。这种仪式不仅具有宗教意义,还体现了古人对自然和宇宙的敬畏之情。
其次,文本通过讲述王氏和花姑的故事,展示了道教修行者的虔诚和道行高洁。王氏因疾病得到天师的救治,从而感悟道法,最终通过修行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花姑则以其高洁的道行和年轻容貌闻名于世,她的修行经历和升化过程充满了神秘色彩,反映了道教对长生不老和超凡入圣的追求。
此外,文本还提到了道教与皇权的关系。明皇对花姑的升化事迹感到震惊,并派遣道士进行调查和记录,这表明道教在当时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政治和文化影响力。道教仪式和修行者的故事不仅影响了普通民众,也引起了统治者的关注和重视。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通过描述道教仪式和修行者的故事,展示了道教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多重角色。它不仅是宗教信仰的体现,也是文化传承和社会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这些故事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道教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地位及其对人们生活和思想的深远影响。
本文通过三位女性修道者的故事,展现了道教文化中的神秘与超凡脱俗的境界。徐仙姑、缑仙姑和广陵茶姥都是道教中的传奇人物,她们的故事充满了神话色彩,反映了古代人们对长生不老、超凡入圣的向往。
徐仙姑的故事中,她以数百岁的年龄保持年轻容貌,游历名山大川,展现了道教修炼者追求长生不老的理想。她与豪僧的冲突,表现了她不畏强权、坚守道心的精神。她的禁咒之术更是道教法术的体现,显示了道教文化中的神秘力量。
缑仙姑的故事则通过她与青鸟的神秘联系,展现了道教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青鸟作为仙人的使者,不仅陪伴她修行,还预言未来,显示了道教中人与神灵之间的沟通。她在魏夫人仙坛的修行经历,尤其是面对暴客时的镇定自若,进一步体现了道教修行者的超凡境界。
广陵茶姥的故事则通过她卖茶的神奇现象,展现了道教中的神秘力量。她虽年过七十,但身体轻健,茶器中的茶永不减少,反映了道教中对长生不老的追求。她的飞升更是道教中得道成仙的象征,显示了道教文化中的超凡脱俗。
总体而言,本文通过三位女性修道者的故事,展现了道教文化中的神秘、超凡与和谐。这些故事不仅反映了古代人们对长生不老的向往,也体现了道教修行者坚守道心、追求超凡境界的精神。这些故事在道教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同时也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