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纪传部-卷十三-传十

作者: 张君房(约10世纪—11世纪),北宋道士,曾任道官,主持编撰道教典籍。他以整理和传播道教文献闻名。

年代:编撰于北宋真宗年间(11世纪初)。

内容简要:《云笈七签》是道教经典丛书《道藏》的精华选编,共122卷。书中收录了道教修炼、符箓、斋醮、神仙传记等内容,系统总结了道教的教义、方术和经典文献。它是研究道教思想与实践的重要文献,被誉为“小道藏”,对后世道教发展影响深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纪传部-卷十三-传十-原文

○神仙感遇传

◎吉宗老

吉宗老者,豫章道士也。巡游名山,访师涉学,而未有所得。大中二年戊辰,于舒州村观遇一道士,弊衣冒,风雪甚急,忽见其来投观中。与之道室而宿,即暝,无灯烛,雪又甚。忽见室内有光,自隙而窥之,见无灯烛而明,唯以小胡芦中出衾被帷幄、裀褥器用、陈设服玩,无所不有。宗老知其异,扣门谒之,道士不应,而寝光亦寻灭。宗老乃坐其门外,一夕守之,冀天晓之后,聊得一见。及晓推其门,已失所在。宗老刳心责己,週游天下,以访求焉。

◎叶迁韶

叶迁韶者,信州人也。幼年樵采,避雨于大树下,忽见雷公为树枝所夹,奋飞不得,树枝雷霹后却合,迁韶为取石揳开枝间,然后得去。仍愧谢之曰:约来日却至此可也。如其言,明日复至树下。雷公亦来,以墨篆一卷与之曰:此行之,可以致雷雨,祛疾苦,立功救人也。我兄弟五人,要雷声,唤雷大雷二,必即相应。然雷五姓刚躁,无危急之事,不可唤之。自是行符致雨,咸有殊效。尝于吉州市中醉,太守擒而责之,欲加凌辱。迁韶于阶下大呼雷王一声,时中旱,日光猛炽,使震霹一声,人皆颠沛。太守下阶礼接之,请为致雨。信宿大沴雨,泽遂足。因为远近所传。游滑州时,方久雨,黄河泛,官吏被水为劳,忘其寝食。迁韶以铁札长二尺,作一符,立于河岸之上,水涌溢堆阜之形,而篸河流下,不敢出其符外,人免垫溺,于今传之。人有疾请符,不择笔墨,书而授之,皆得其效。多在江浙间週游,好啗荤腥,不修道行,后不知所之。

◎于满川

于满川者,是成都乐官也。其所居邻里阙水,有一老叟,常担水以供数家久矣。忽三月三日,满川于学射山通真观看蚕市,见卖水老人,与之语,云居在侧近,相引蚕市看讫,即邀满川过其家。入桤竹径,历渠諲,可十里许,即见门宇殿阁,人物喧阗,有像设图绘,若宫观焉。引至大厨中,人亦甚众,失老叟所在,问人,乃葛璝化厨中尔。云来日蚕市,方营设大斋,顷刻之间,已三日矣。卖水老叟,自此亦不复来。

◎进士王叡

进士王叡,渔经猎史之士也。孜孜矻矻,穷古人之所未穷,得先儒之所未得,著《灸毂子》三十卷,六经得失、史册差谬,未有不针其膏而药其肓矣。所有二种之篇、释喻之说,则古人高识洞鉴之士,有所不逮焉。嗜酒自娱,不拘于俗。酣暢之外,必切磋义府,研核词枢,亦犹刘阑之诟诮古人矣。然其咀吸风露,呼嚼岚霞,因亦成疹,积年苦冷,而莫能愈。游燕中,道逢樱杖棕笠者,鹤貌高古,异诸其侪,名曰希道。笑谓之曰:少年有三惑之累耶?何苦瘠若斯?辞以不然。道曰:疾可愈也,予虽释仵,有炉鼎之功,何疾不除也。叡委质以师之,斋于漳水之滨,三日,而授其诀曰:木精天魂,金液地魄。坎离运行,宽猛无成。金木有数,秦晋合宜。近效六旬,远期三载尔。歌曰:魄微入魂牝牡结,阳呴阴滋神鬼灭。千歌万赞皆未决,古往今来抛日月。受而制焉饵之,週星疹且瘳矣。乃隐晦自处,佯狂混时,年八十,殕于彭山道中,识者瘗之。无几,又在成都市,常寓止乐温县。时挚兽结尾,为害尤甚。叡醉宿草莽,露身林野,无所惮焉,斯亦蝉蜕得道之流也。

◎王从玘

王从玘者,宦官也。蜀王初节制邛蜀,黎雅为永平军,从玘为监军判官。自是收剋成都,罢镇为郡。从玘栖寓蜀中十余年,食贫好善,不常厥居。于邛市有老叟,睨而视之曰:将有大厄,滨于死所。探怀袖中小瓢,以丹砂十四粒与之,曰:饵此旬日而髯生,勿为怪也,可以免难矣。服之三五日,髯果生焉。月余,诏诛宦官,从玘亦在其数,人或劝其遁去,答曰:君父之命,岂可逃乎!俛首赴絷,太守哀,而上请蜀王,特乞宥之,视其状貌,无复宦官矣。

◎令狐绚

令狐绚者,馀杭太守纁之子也。雅尚玄微,不务名宦。于开化私院自创静室,三日五日即一度,开室焚香,终日乃出。时有神仙降之,奇烟异香,每见闻于庭宇,因言入静之时,有青童引入,至天中高山之上,朝谒老君,见册命张天师为元中大法师,以代尹真人之任。初,尹与三天论功于太上之前,太上曰:群胡扰于中原,蚕食华夏,不能戢之,尹真人之过也。再立二十四化,分别人鬼,泽及生灵,道陵之功也。此二者各宜登台冥思,取验于大道。可即敕尹真登一莲华宝台,端寂而坐。顷之,万景昏噎。又命道陵亦登此台,既坐良久,则奇彩异光,种种变化,天人交暢矣。自是以道陵代尹为元中法师焉。乙未年,闻令狐之说。丁酉年于西川濛阳见张道士,云:天师降授道法,远近敬而事之,因聆其天师降教之事,云天师进位,近为元中法师。与令狐所说符契,论功登台之事,一无异者焉。玄功杳冥,难可详验,聊以纪其异也。

◎李筌

李筌,号达观子。居少室山,好神仙之道,常历名山,博采方术。至嵩山虎口岩,得《黄帝阴符》、《本经素书》,硃漆轴,缄以玉匣,题云:大魏真君二年七月七日。上清道士寇谦之藏诸名山,用传同好,其本糜烂。筌抄读数千遍,意不晓其义理。因入秦,至骊山下,逢一老母,髽髻当顶,余发半垂,弊衣扶杖,状貌甚异。路傍见遗火烧树,因自言曰:火生于木,祸发必克。筌惊而问之曰:此《黄帝阴符》,老母何得而言之?母曰:吾受

此符已三元六週甲子矣,少年从何而得之?筌稽首再拜,具告所得。

母曰:少年颧骨贯于生门,命轮齐于日角,血脑未减,心影不偏,贤而好法,神勇而乐智,真是吾弟子也,然四十五当有大厄。

因出丹书符一道,贯于杖端,令筌跪而吞之,曰:天地相保。

于是坐于石上,与筌说《阴符》之义,曰:《阴符》凡三百言,一百言演道,一百言演法,一百言演术。

上有神仙抱一之道,中有富国安民之法,下有强兵战胜之术。

皆内出心机,外合人事。

观其精微,《黄庭》、《八景》不足以为玄;察其至要,经传子史不足以为文;任其巧智,孙吴韩白不足以为奇。

非有道之士,不可使闻之。

故至人用之得其道,君子用之得其术,常人用之得其殃,识分不同也。

如传同好,必清斋而授之,有本者为师,无本者为弟子也。

不得以富贵为重,贫贱为轻,违者夺纪二十。

本命日诵七遍,益心机,加年寿。

每年七月七日,写一本藏于名山石岩中,得加算。

久之,母曰:日已晡矣,吾有麦饭,相与为食。

袖中出一瓠,令筌谷中取水,既满矣,瓠忽重百余斤,力不能制而沉泉,及还,已失母所在,但留麦饭数升而已。

筌食之,自此绝粒。

开元中,为江陵节度副使、御史中丞。

筌有将略,作《太白阴经》十卷,又著《中台志》十卷。

时为李林甫所排,位不大显意,入名山访道,后不知其所也。

◎刘彦广

刘彦广者,金陵磵壁仓人也。

尝为浙西衙职,事节度使唐若山。

若山好道,与其弟若水皆遇神仙,授以道要。

开元中,明皇宠异之,杖节镇浙西,逾年而弃位泛海,遗表于船舫内。

监军使以事上闻,诏若水于江岭仙山访之,不知所适。

彦广十年后奉使扬州,于鱼行遇若山,担鱼货之。

若山召彦广至其家,门巷陋隘,蒿径荒梗,露草沾渍,才通人行。

入门渐平,布砖花卉,台榭繁华之饰,迨非世有。

命生设食。

闻其尚负官钱,家内穷罄,悯之,形于容色,既而令于所止店中备生铁及炭。

是夕,唐诣其店,置炭铁,列火而去,谓之曰:汝后世子孙,合于仙山遇道,不宜复居小职,但贞隐丘园可也。

此金三分之一以支官中债,其二丰产资家力。

勿食珍羞,以增尔禄;勿衣绮绣,以增尔福。

阴功及物,济人之急,道之所重也。

度人上品《五千文妙经》,行而勤之焉。

彦广得金,如其言偿官债,营家业于磵壁。

世世八九十,其孙松年入道天台焉。

◎宋文才

宋文才者,眉州彭山县人也。

文才初与乡里数人游峨眉山,已及绝顶,偶遗其所赍中,履步求之。

去伴稍远,见一老人,引之徐行,皆广陌平原,奇花珍木,数百步乃到宫阙,玉砌琼堂,云楼霞馆,非世人所睹。

老人引登萼台,顾望群峰。

棋列于地,有道士弈棋。

青童采药,清渠濑石,灵鹤翔空。

文才惊骇,问老人曰:此为何处也?

答曰:名山小洞,有三十六天,此峨眉洞,天真仙所居第二十三天也。

揖坐之际,有人连呼文才之名,老人曰:同侣相求,不可久住,他年复来可也。

命侍童引至门外,与同侣相见,回顾失仙宫所在。

同侣曰:相失已半月矣,每日来求,今日乃得相见尔。

文才具述所遇之异焉。

◎刘景

彭城刘景,因游金华山寻真访道,行及山半,觉景物异常,山川秀茂。

见崇门高阁,势出云表,入门左右,池沼澄澈,嘉树垂条,棋布行列,披蔓柔弱,其实如梨,馨香触鼻。

景顾望无人,因掇撷其实于怀袖中,未暇啗食,俄有犬子数辈,驰出吠之,竞欲搏噬。

景乃仓惶支梧,四顾无瓦口可投,探怀中所摘之果以掷之,果尽而犬亦去也。

回顾前之宫宇,但林谷榛莽而已。

时僧休与刘景友善,常话其事迹者也。

◎蓬球

蓬球,字伯坚,北海人也。

晋太始中,入贝丘西玉女山中伐木,忽觉异香,球迎风寻之,此山廓然自开,宫殿盘郁,楼台博敞。

球入门窥之,见五株玉树,复稍前,有四仙女弹棋于堂上,见球俱惊起,谓曰:蓬君何故得来?

球曰:寻香而至焉。

言讫,复弹棋如初。

有一小者登楼,弹琴戏曰:元晖何谓独升楼?

球于树下立,饥,以舌舐叶上垂露。

俄有一女,乘鹤而至,曰:玉华,汝等何故有此俗人?

王母即令王方平按行诸仙室,可令速去。

球惧出门,回头忽然不见。

及还家,已是建平中矣。

旧居闾舍,皆为墟墓,因复週游名山,访道不返。

◎王可交

王可交者,苏州昆山人也。

本农亩之夫,素不知道。

年数岁,眼有五色光起,夜则愈甚,冥室之中,可以鉴物。

或人谓其所亲曰:此疾也,光尽即丧其目矣。

父母愚,召庸医以灸之,光乃绝矣。

咸通十年十一月,可交自市还家,于河上见大舫一艘,络以金彩,饰以珠翠,张乐而游。

可交立而观之,舫舣于岸,中有一青童,引之登舫。

见十余人,峨冠羽服,衣文斑驳,云霞山水之状,各执乐器。

一人唱言曰:王三叔,欲与汝相见。

亦不知何许人也。

傍一人言曰:好仙骨为火所损,未可与酒,但不食十年,方可得道耳。

以栗子一枚与之,令食,可交食一半,留一半在手中。

遂奏乐饮酒,童子复引之上岸。

忽如梦中,足才及地,已坠于天台山瀑布之岩下,顷刻之间,水陆千里。

台州刺史袁从疑其诈妄,移牒验其乡里。

自失可交之日,洎到天台之时,已三十日矣。

可交自此不食,颜状鲜莹。

袁以羽褐授之,使居紫极宫。

越州廉察御史大夫王讽奏曰:始以神游,天上之《箫韶》一

曲;俄如梦觉,人间之甲子三旬。虽云十载为期,终恐一朝飞去。

诏曰:神仙之迹,具载缣缃,灵异可称。忽详听鉴,定非凡骨。况在名山,今古不殊,蓬瀛何远。委本道切加安鹔,遂其栖隐。于是任其游息,数年犹在江表间。

◎陈简

陈简者,婺州金华县小吏也。早入县,未启关,踌躇以候。忽逢道流,其行甚急,睨简,不觉随之。行三五里所,及一宫观,殿宇森竦,旁倚大山。引之至一室内,有机案笔墨之属,以黄素书一卷、纸十余幅授之,曰:以汝有书性,为我书之。发褾视之,皆古篆文。素不识篆字,亦未尝攻学,心甚难之。道流已去,无推让之所。试案本书之,甚易,半日已毕。道流以一杯汤与之,曰:此金华神液,不可妄得,饮之者寿无限穷。味甚甘美。因劳谢而遣之,曰:世难即复来此金华洞天也。出门,恍如梦觉,已三日矣。还家习篆书,遒劲异常,而不复饮食。太守鲜梓方将受箓,颇异其事,以为神仙嘉应,判县状曰:方传秘箓,有此嘉祥,既彰悟道之阶,允叶登真之兆。寻复入金华山去,亦时还郡中。

◎金庭客

金庭客,咸通中,自剡溪金庭路由林岭间将抵明州,行三二十里,忽迷失旧路,匆匆而行。日已将暮,莫知栖息之所,因遇一道士荷锄,问津焉,道士曰:此去人家稍远,无寓宿之所,不嫌弊陋,宿于吾庐可也。引及其家,则林径幽邃,山欲冲寂。既憩庑下,久之,烹野蔬药苗食之。顷有扣其门者,童子报云:隐云观请来日斋。即晓,道士去,约童子曰:善祗奉客。客因问:隐云观置来几年,去此观远近。答曰:自古有此观,去此五百里。常隐云中,世人不见,故以为名。客惊曰:五百甚远,尊师何时当还?答曰:尊师往来亦顷刻耳。俄而道士复归,欲留客久住,客方有乡关之念,恳辞而出,乃遣童子示其旧路。行三二里,失向来所在。及问,岁月已三四年矣。寻即复往,再访其踪,无能知其处所矣。

◎裴沈

裴沈,仕为同州司马。云其再从伯自洛往郑州,日晚,道左闻人呻吟,下马披蒿莱寻之,见一病鹤,垂翼俯咮,翅上疮坏无毛,异其有声,恻然哀之。忽有白衣老人,曳杖而至,谓曰:郎君年少,岂解哀此鹤耶?若得人血一涂,必能飞矣。裴颇知道,性甚高逸,遽曰:某请刺此臂,血不难。老人曰:君此志甚佳,然须三世人,是其血方可中用。郎君前生非人,唯洛中胡芦生三世人矣,郎君此行非有急切,岂能却至洛,为求胡芦生耶?裴沈然而返洛中,访胡芦生,裴沈具陈其事,拜而祈之。生无难色,取一石合子,大如两指,以针刺臂,滴如乳下,满合以授裴曰:无多言也。及鹤处,老人喜曰:固是信士。乃以血尽涂鹤疮上,言与之结缘。既而谓裴曰:我所居去此不远,可少留也。裴觉非常人,以丈人呼之。随行数里至庄,竹落草舍,庭庑狼籍。裴渴甚,求茗,老人指一土龛曰:中有少浆,可就饮之。裴视龛中,有杏核一扇,大如笠,中有浆,其色正白,乃力举饮之,味如杏酪,不复饥渴。裴拜老人,愿为仆。老人曰:君世间微禄,不可久住。君贤叔真有所得,吾与之友,出入游处,君自不知,今有一信,凭君达之。因裹一幞物,大如羹盎,戒无窃开。共视鹤疮,并已生毛矣。又谓裴曰:君向饮浆,当哭九族,但戒酒色耳。裴还洛中,将窃开其幞,四角各有赤蛇出头,乃止。其叔开之,有物如乾大麦饭,因食之,入王屋山,不知所终。裴寿至九十岁也。

◎权同休

权同休,元和中举进士下第,游江湖间,遇病贫窘,有村夫赁雇,已一年矣。秀才疾中思甘豆汤,令其市甘草,雇者但具汤火,意不为市。疑其怠惰,而未暇诘之。忽见折小树枝,盈握搓之,近火已成甘草,又取粗沙,挪之为豆,汤成,与真无异。秀才大异之,疾稍愈,谓雇者曰:余贫病多时,既愈将他适,欲市少酒肉,会村中父老,丐少路粮,无以办之。雇者乃斫一枯桑树,成数筐札聚于盘上,以水洒之,悉成牛肉,汲水数瓶为酒,会村中父老,皆至,醉饱,获束缣、三十缗。秀才方惭,谢雇者曰:某遭遇道者,遇亦甚矣,今请为仆役,以师事焉。雇者曰:余少有失,谪为凡贱,合役于秀才,自有限日,勿请变常,且卒其事。秀才虽诺之,每所呼指,常蹙蹙不安。雇者乃辞去,因为说修短穷达之数,且言万物无不可化者,唯汙泥中硃箸及发须,药力不能化。因去,不知所之。

◎曹桥潘尊师

杭州曹桥福业观,有潘尊师者,其家赡足,处襟大度,延接宾客,行功济人。一旦有少年,容状疏俊,异于常人,诣观告潘曰:某远聆尊师德义,拯人急难,甚欲求托师院后竹径中苑斋内,寄止两月,以避厄难,可乎?或垂见许,勿以负累为忧,勿以食馔为虑,只请酒二升,可支六十日矣。潘虽不测其来,闻欲逃难,欣然许之。少年遂匿于茅斋中,亦无人追访之,亦不饮不食。六十日既满,再拜谢焉。从容问潘曰:尊师曾佩授符箓乎?潘云:所受已及洞玄中盟矣,但未敢参进上法耳。少年曰:师之所受,品位已高,然某曾受《正一九州社令箓》一阶,以冒奉传,以申报答耳。即焚香于天尊前,传社令名字,及灵官将吏。随所呼召,兵士骑乘,应时皆至。既毕,令之曰:传授之后,随逐尊师营卫,召命举今无异。由是兵士方隐。又谓潘曰:可于中堂垒床为坛,设案机

焚香恭坐,九州内外吉凶之事,靡不知也。

但勿以荤血为犯,苟或违之,冥必有谴。

若精洁守慎,可致长生神仙矣。

言讫隐去,不知所之。

潘即设榻隐几,坐于中堂。

须臾,四海之内,事无巨细,一一知之。

如是旬日,为灵官传报,颇甚喧聒。

潘勃然曰:我闲人也,四远之事,何须知之!

严约灵官,不使传报,答曰:职司不宜旷阙。

所报益多,约之不已。

潘乃食肉啗蒜以却之,三五日,所报之声渐远,灵官不复至以亡。

一夕,少年来曰:吾轻传真诀,已罹谴责。

师犯污真灵,罪当冥考,念以前来相容之恩,不可坐观沦陷。

别授一术,广行阴功,救人疾苦,用赎前过。

不尔,当堕于幽狱矣。

潘自啗荤食之后,自知已失,及闻斯说,忧惧异常。

少年乃取米屑,和之为人形,长四五寸,置于壁窦中,又授玉子符两道,戒潘曰:民有疾苦厄难来求救者,当问粉人,以知灾祟源本,然以吾符救之,勿取缗钱,务在积功赎过耳。

勤行不替,十年后我当复来。

自是潘以硃篆救人,祛灾蠲疾,赴之者如市。

十余年,少年复至,淹留逾月,多话诸天方外之事,然后别去。

岁余,潘乃无疾而终,疑其得尸解之道也。

◎卢钧

相国卢钧,进士射策,为尚书郎。

以疾求出为均州刺史。

到郡,疾稍加,羸瘠而不耐见人,常于郡后山斋,养性独处,左右接侍亦皆远去,非公召,莫敢前也。

忽有一人,衣饰故弊,逾垣而入,公诘之,云:姓王。

问其所自,云山中来。

公笑而谓之曰:即王山人也,此来何以相教?

王曰:公之高贵,位极人臣,而寿不永,灾运方染,由是有沉绵之疾,故相救耳。

山斋无水,公欲召人力取汤茶之属,王止之,以腰巾蘸于井中,解丹一粒,捩腰巾之水,以丹与之。

因约曰:此后五日,疾当康愈倍常,复三年,当有大厄,劝立阴功,求人悯物为意。

此时当再来,相遇在夏之初也。

自是卢公疾愈,旬日平复。

明年,解印还京,署盐铁判官。

夏四月,于本务东门道左,忽见山人寻至卢宅,会而言曰:君今年第二限终,为灾极重,以君在郡,去年雪冤狱,活三人之命,灾已息矣,只此月内三五日小不康,已困无忧也。

翌日,山人令使二仆持钱十千,于狗脊坡分施贫病而已。

自后复去,云二十三年五月五日午时,可令一道士于万山顶候,此时君节制汉上,当有丹华相授,勿愆期也。

自是公扬历任清切,便蕃贵盛,而后出镇汉南之明年,已二十三年矣。

及期,命道士牛知微,五月五日午时,登万山之顶。

山人在焉,以金丹二粒,使知微吞之,谓曰:子有道气,而无阴功,未契道品,勤更宜修也。

以金丹十粒授于公,曰:当享上寿,无怠修炼,世限既毕,儜还蓬宫矣。

与知微揖别,忽不复见。

其后知微年八十余,状貌常如三十许。

卢公年仅九十,耳日聪明,气力不衰,既终之后,异香盈室。

◎王子芝

王子芝,字仙苗,自云河南缑氏人。

常游京洛。

闻耆老云,五十年来见之,状貌常如四十许,莫知其甲子也。

好养气而嗜酒。

故蒲帅琅玡公重盈作镇之初年,仙苗届于紫极宫,王令待之甚厚,又闻其嗜酒,日以二杯饷之。

间日,仙苗因出,遇一樵者,荷檐于宫门,貌非常也,意甚异焉。

因市其薪,厚偿厥价,樵者得金,亦不让而去。

子芝令人蹑其后以问之,樵者径趋酒肆,尽饮酒以归。

他日复来,谓子芝曰:是酒佳即佳矣,然殊不及解县石氏之醖也,予适自彼来,恨向者无侣,不果尽于斟酌。

子芝因降阶执手,与之拥炉,祈于樵者曰:石氏芳醪可致不?

樵者颔之,因丹笔书符一,置于火上。

烟未绝,有小竖立于所,樵者敕之曰:尔领尊师之仆,挈此二杯,第往石家取酒,吾待与尊师一醉。

时既昏夜,门已扃禁,小竖谓芝仆曰:可闭目。

因搭其头,人与酒壶偕出自门隙,已及解县,买酒而还。

因与子芝共倾焉,其甘醇郁烈,非世所俦。

中宵,樵者谓子芝曰:子已醉矣,予召一客伴子饮,可乎?

子芝曰:可复书硃符置火上。

瞬息闻异香满室,有一人甚堂堂,美鬓眉,紫袍,秉简揖坐,樵曰:坐。

引满而巡,二壶且竭,樵者烧一铁箸,以焌紫衣者,云:子可去。

时东方明矣。

遂各执别。

樵者因谓子芝曰:识向来人否?

少顷可造河渎庙睹之。

子芝送樵者讫,因过庙所,睹夜来共饮者,乃神耳,铁筋之验宛然。

赵均郎中时在幕府,自验此事,弘文馆校书郎苏税亦寓于中条,甚熟踪迹。

其后子芝再遇樵仙,别传修炼之诀,且为地仙矣。

◎郑又玄

郑又玄者,名家子,居长安中。

其小与邻舍闾丘氏子,偕学于师氏。

又玄性憍率,自以门望清贵,而闾丘子寒贱,往往戏而骂之曰:尔非类,而与吾偕学,吾虽不语,尔宁不愧于心乎!

闾丘默有惭色,岁余乃死。

又十年,又玄明经上第,补蜀州参军。

既至官,郡守命假尉唐兴。

有同舍仇生者,大贾之子,年始冠。

其家资产万计,日与又玄宴游,又玄累受仇生金钱之赂,然以仇生非士族,未尝以礼貌接之。

一日,又玄置酒高会,而仇生不得预。

及酒阑,友谓又玄曰:仇生与子同舍,子会宴,而仇生不预,岂其罪邪?

又玄惭而召仇。

既至,又玄以卮饮之,生辞不能引满,固辞。

又玄怒骂曰:尔市井之氓,徒知锥刀,何僭居官秩耶!

且吾与尔为伍,尔已幸矣,又何敢辞酒乎!

因振衣起,仇生惭耻而退,弃官闭门,月余病卒。

明年又玄官罢,侨居

嵋洞天,定可游否?叟曰:神仙之事,吾不敢多言,但谒洞主,自可问耳。

悟玄又问,洞主为谁。叟曰:洞主姓张,今在嘉州市门,屠肉为事,中年而肥者,是也。语讫别去。

悟玄复至市门求之,张生在焉。以前事告之,张曰:无多言也。命其妻烹肉,与悟玄为馔,以肉三器与之,悟玄辞以不食肉久矣。

张曰:游山须得炁力,不至饥乏,然后可行。若不食此,无由得到矣。勉之再三,悟玄亦心自计度,恐是神仙所试,不敢拒命。食尽二器,厌饫弥甚,张亦劝之,固不能食矣。

食讫求去,张俯地拾一瓦子以授之,曰:入山至其峰下,值某洞门,有长松,下有回溪,上有峭壁,此天真皇人所居之洞也,以瓦扣之,三二十声,门开则入,每遇门即扣之,则神仙之境可到矣。

依教入山,果得洞,与所指无异。以瓦扣之,良久,峭壁中开,洞内高广平稳,可通车马。两面皆青石莹洁,时有悬泉流渠,夹路左右。

凡行十余里,又值一门,扣之复开,大而平阔,往往见天花夹道,所窥见花卉之异,人物往来之盛,多是名姝丽人、仙童玉女,时有仙官道士,部伍车骑,憧憧不绝。

又遇一门,扣之弥切,瓦片碎尽,门竟不开。久之,闻震霆之音,疑是山石摧陷,惶惧而出,奔走三五十步,已在洞门之外,无复来时景趣矣。

复访洞主,已经月余,屠肆宛然,而张生已死十许日矣。自此志栖名山,誓求度世,复入峨眉,不知所之矣。

◎费冠卿

费冠卿者,池州人也。进士擢第,将归故乡,别相国郑余庆。公素与秋浦刘令友善,喜费之行,托以寓书焉。手札盈幅,缄授费,戒之曰:刘令久在名场,所以不登甲乙之选者,以其褊率不拘于时,舍高科而就此官,可善遇之也。

费固请公略批行止于书末,贵其因所慰荐,稍垂青眼,公然之,发函批数行,复缄之如初。

费至秋浦,先投刺于刘。刘阅刺,委诸案上,略不顾眄。费悚立俟命,久之而无报,疑其不可干也,即以相国书授阍者,刘发缄览毕,慢骂曰:郑某老汉,用此书何为!擘而弃之,费愈惧,排闼而入,趋拜于前。

刘忽悯然顾之,揖坐与语。日已暮矣,刘促令排店,费曰:日已昏黑,或得逆旅之舍,已不及矣。乞于?庑之下,席地一宵,明日却诣店所。即自解囊装,舒氈席于地。

刘即拂衣而入,良久出曰:此非延宾之所,有一阁子,可以憩息,仆乘于外可也。即令左右引仆夫卫子,分给下处。刘引费挈氈席,入?后对堂小阁子中。既而闭门,锁系甚严,费莫知所以,据榻而息。

是夕月明,于门窍中窥其外,悄然无声。见刘令自操彗畚,扫除堂之内外,庭庑阶壁,靡不週悉。费异其事,危坐屏息,不寐而伺焉。

将及二更,忽有异香之气,非常人世所有。良久,刘执版恭立于庭,似有所候。香气弥甚,即见云冠紫衣仙人,长八九尺,数十人拥从而至。刘再拜稽首,此仙人直诣堂中,刘立侍其侧。

俄有筵席罗列,騕馔奇果,香溢阁中。费闻之,已觉神清气爽。须臾奏乐饮酒,命刘令布席于地,亦侍饮焉。乐之音调,非世间之曲。

仙人忽问曰:得郑某信否?对曰:得信,甚安。顷之,又问:得郑书否?对曰:费冠卿先辈在长安中来,得书。笑曰:费冠卿且喜及第也,今在此耶?对曰:在。

仙人曰:吾未合与之相见,且与一杯酒,但向道早修行,即得相见矣。即命刘酌一杯酒,送阁子中。费冠卿窥见刘自呷酒了,即于阶下取盆中水投之,费疑而未饮。

仙人忽下阶,与徒从乘云而去,刘拜辞呜咽。仙人戒曰:尔见郑某,但令修行,即得相见也。

既去,即诣阁中,见酒犹在。惊曰:此酒万劫不可一遇,何不饮也?费力争得一两呷,刘即与冠卿为修道之友,卜居九华山。以左拾遗征,竟不起。郑相国寻以去世,刘、费颇秘其事,不知所降是何仙也。

◎郑南海紫逻任叟

郑南海为牧梁宋,其表弟进士刘生寓居汝州,有紫逻山,即神仙灵境也。刘以寓居力困,欲之梁宋求救,因行诸药肆中。既坐,有樵叟倚檐于壁,亦坐焉。主人连叱之,曰:此有官客,何忽唐突!

刘敛衽而起,谓主人曰:某闲人也,樵叟所来,必有所求,或要药物,有急难所请,不可令去。恳揖叟令坐,问其所要。叟曰:请一幅纸及笔砚耳。刘即取肆中纸笔以授之。

叟挥毫自若,书毕,以授于刘。书曰:承欲往梁宋,梁宋灾方重,旦夕为人讼。承欲访郑生,郑生将有厄,即为千里客,兼亦变衫色。紫逻樵叟任其书呈。

刘览惊异,笔势遒逸,超逾常伦。看读之际,失叟所在。月余,郑为人所讼,黜官千里之外,皆如其言。刘即于紫逻葺居,物色求访,不复见叟。世宝其书,巢寇犯阙,方失其所在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纪传部-卷十三-传十-译文

○神仙感遇传

◎吉宗老

吉宗老,是豫章的道士。他游历名山,拜访老师学习,但一直没有收获。大中二年戊辰年,他在舒州的一个村庄的道观里遇到了一位道士,这位道士穿着破旧的衣服,风雪很大,突然看到他来到道观中。吉宗老和他一起住在道室里,天黑了,没有灯烛,雪又很大。突然看到室内有光,从缝隙中窥视,发现没有灯烛却明亮,只是从一个小葫芦中拿出了被子、帷幔、褥子、器皿、陈设、服饰、玩物,应有尽有。宗老知道这很奇异,敲门拜访,道士没有回应,而光也随即消失了。宗老于是坐在门外,守了一夜,希望天亮后能见一面。等到天亮推开门,道士已经不见了。宗老深感自责,周游天下,希望能再次找到他。

◎叶迁韶

叶迁韶,是信州人。小时候砍柴,在大树下避雨,突然看到雷公被树枝夹住,无法飞走,树枝被雷劈后又合上了,迁韶用石头撬开树枝,雷公才得以离开。雷公感激地说:明天再来这里吧。迁韶按照他的话,第二天又来到树下。雷公也来了,给了他一卷墨篆,说:用这个可以招来雷雨,消除疾病和痛苦,救人立功。我有五个兄弟,要雷声,叫雷大雷二,他们一定会回应。但雷五性格刚烈,没有紧急的事情,不要叫他。从此迁韶用符咒招雨,效果显著。有一次在吉州市中喝醉,太守抓住他责备,想要侮辱他。迁韶在台阶下大喊一声雷王,当时正值旱季,阳光猛烈,一声霹雳,人们都惊慌失措。太守下台阶礼待他,请他招雨。果然下了一场大雨,旱情解除。因此远近闻名。游历滑州时,正值久雨,黄河泛滥,官吏们忙于治水,忘记了休息。迁韶用两尺长的铁札做了一个符,立在河岸上,水涌起像山丘一样,但水流不敢越过符咒,人们免于被淹,至今传颂。有人生病求符,他不择笔墨,写下来给他们,都有效果。他多在江浙一带游历,喜欢吃荤腥,不修道德,后来不知所踪。

◎于满川

于满川,是成都的乐官。他住的地方缺水,有一个老人经常挑水供应几家人。突然三月三日,满川在学射山的通真观看蚕市,看到卖水的老人,和他交谈,说住在附近,带他去看蚕市,看完后邀请满川去他家。走过桤竹小径,经过渠諲,大约十里,就看到门宇殿阁,人物喧闹,有像设图绘,像宫观一样。带到大厨中,人也很多,老人不见了,问人,才知道是葛璝化厨中。说第二天蚕市,要准备大斋,转眼之间,已经三天了。卖水的老人,从此也不再来了。

◎进士王叡

进士王叡,是研究经史的人。他孜孜不倦,研究古人未研究过的,得到先儒未得到的,写了《灸毂子》三十卷,六经的得失、史册的错误,没有不深入研究的。他的两篇文章、释喻的说法,连古人高识洞鉴的人也有所不及。他喜欢喝酒自娱,不拘泥于世俗。喝酒之外,必定研究义理,推敲词句,也像刘阑那样批评古人。但他吸风饮露,呼嚼岚霞,因此得了病,多年寒冷,无法治愈。游历燕中时,路上遇到一个拿着樱杖、戴着棕笠的人,相貌高古,与众不同,名叫希道。笑着对他说:年轻人有三惑的困扰吗?为什么这么瘦弱?王叡否认。希道说:病可以治好,我虽然是释仵,但有炉鼎的功夫,什么病都能治好。王叡拜他为师,在漳水边斋戒三天,希道教他诀窍:木精天魂,金液地魄。坎离运行,宽猛无成。金木有数,秦晋合宜。近效六旬,远期三载。唱道:魄微入魂牝牡结,阳呴阴滋神鬼灭。千歌万赞皆未决,古往今来抛日月。王叡按照方法服用,病渐渐好了。于是他隐居自处,假装疯癫混日子,八十岁时死在彭山道中,认识的人埋葬了他。不久,他又在成都市出现,常住在乐温县。当时野兽为害严重。王叡醉宿在草莽中,露身在林野里,无所畏惧,这也是蝉蜕得道的一类人。

◎王从玘

王从玘,是宦官。蜀王初年节制邛蜀,黎雅为永平军,从玘为监军判官。从此收复成都,罢镇为郡。从玘在蜀中住了十多年,生活贫困但好善,不常定居。在邛市有一个老人,斜眼看他,说:将有大难,濒临死亡。从怀里拿出一个小瓢,里面有十四粒丹砂,给他,说:服用十天会长出胡须,不要奇怪,可以免难。服用三五天,果然长出胡须。一个多月后,皇帝下令诛杀宦官,从玘也在其中,有人劝他逃走,他回答说:君父的命令,怎么能逃呢!低头接受逮捕,太守同情他,上奏蜀王,特别请求赦免他,看他的样子,已经不像宦官了。

◎令狐绚

令狐绚,是馀杭太守纁的儿子。他崇尚玄微,不追求名利。在开化私院自建静室,三五天就进去一次,开门焚香,整天不出来。有时有神仙降临,奇烟异香,常在庭院中闻到,他说入静时,有青童引他,到天中高山上,朝拜老君,看到册封张天师为元中大法师,代替尹真人的职位。最初,尹真人和三天在太上面前论功,太上说:胡人扰乱中原,蚕食华夏,不能制止,是尹真人的过错。再立二十四化,分别人鬼,泽及生灵,是道陵的功劳。这两人应该登台冥思,取验于大道。于是命令尹真人登上一座莲华宝台,端坐不动。不久,万景昏暗。又命令道陵也登上这座台,坐了很久,奇彩异光,种种变化,天人交暢。从此道陵代替尹真人为元中法师。乙未年,听到令狐的说法。丁酉年在西川濛阳见到张道士,说:天师降授道法,远近敬奉,听到天师降教的事,说天师进位,近为元中法师。和令狐所说的符契,论功登台的事,完全一致。玄功深奥,难以详细验证,只是记录这些奇异的事。

◎李筌

李筌,号达观子。住在少室山,喜欢神仙之道,常游历名山,广泛收集方术。在嵩山虎口岩,得到《黄帝阴符》、《本经素书》,硃漆轴,用玉匣封存,题字:大魏真君二年七月七日。上清道士寇谦之藏在名山,传给同好,原本已经糜烂。筌抄读数千遍,不明白其中的义理。于是进入秦地,到骊山下,遇到一位老母,头发盘在头顶,剩下的头发半垂,穿着破旧的衣服,拄着拐杖,相貌很奇特。路旁看到遗火烧树,自言自语:火生于木,祸发必克。筌惊讶地问:这是《黄帝阴符》,老母怎么知道?老母说:我受

这张符已经经历了三元六甲子的时间,年轻人你是从哪里得到的?筌恭敬地叩首再拜,详细地告诉了他是如何得到的。

母亲说:年轻人的颧骨直通生门,命轮与日角齐平,血脑未减,心影不偏,贤能而喜好法度,神勇而乐于智慧,真是我的弟子,但四十五岁时会有大难。

于是她拿出一道丹书符,将其穿在杖端,让筌跪下吞下,说:天地会保佑你。

然后她坐在石头上,向筌讲解《阴符》的含义,说:《阴符》共有三百字,一百字讲述道,一百字讲述法,一百字讲述术。

上面有神仙抱一的道理,中间有富国安民的方法,下面有强兵战胜的策略。

这些都是内心智慧的表现,外在与人事物相合。

观察其精微之处,《黄庭》、《八景》都不足以称为玄妙;考察其至要之处,经传子史都不足以称为文采;运用其巧智,孙吴韩白都不足以称为奇才。

不是有道之士,不能让他听到这些。

所以至人使用它得到道,君子使用它得到术,常人使用它得到灾祸,这是认识的不同。

如果要传给志同道合的人,必须清斋后再传授,有本者为师,无本者为弟子。

不能以富贵为重,贫贱为轻,违反者将减少二十年的寿命。

在本命日诵读七遍,可以增加心智,延长寿命。

每年七月七日,写一本藏在名山的石岩中,可以增加寿命。

过了很久,母亲说:太阳已经西斜了,我有麦饭,我们一起吃吧。

她从袖中拿出一个葫芦,让筌去山谷中取水,葫芦装满水后,突然重达百余斤,筌无法控制,葫芦沉入泉中,等他回来时,母亲已经不见了,只留下几升麦饭。

筌吃了麦饭,从此不再进食。

开元年间,他担任江陵节度副使、御史中丞。

筌有将略,著有《太白阴经》十卷,又著有《中台志》十卷。

当时他被李林甫排挤,职位不显赫,于是进入名山访道,后来不知所踪。

◎刘彦广

刘彦广是金陵磵壁仓人。

他曾担任浙西衙职,侍奉节度使唐若山。

唐若山喜好道术,与他的弟弟唐若水都遇到了神仙,得到了道术的要诀。

开元年间,明皇非常宠爱他,任命他为浙西节度使,一年后他放弃职位泛海而去,留下遗表在船舱内。

监军使将此事上报,诏令唐若水在江岭仙山寻找他,但不知去向。

十年后,刘彦广奉命出使扬州,在鱼行遇到了唐若山,他正在卖鱼。

唐若山邀请刘彦广到他家,门巷狭窄,蒿草丛生,露水沾湿了衣服,勉强可以通行。

进门后逐渐平坦,铺着砖石,种着花卉,台榭装饰华丽,非世间所有。

他让刘彦广坐下吃饭。

听说刘彦广还欠官钱,家里穷困,他表现出怜悯之情,随后让他在所住的店中准备生铁和炭。

当晚,唐若山来到店里,放置炭铁,点燃火后离开,对他说:你的后世子孙,应该在仙山遇到道术,不宜再担任小职位,只应隐居田园。

这些金子的三分之一用来偿还官债,其余用来增加家产。

不要吃珍馐美味,以增加你的福禄;不要穿华丽的衣服,以增加你的福气。

阴德施于万物,救济他人的急难,这是道术所重视的。

度人上品《五千文妙经》,要勤奋修行。

刘彦广得到金子后,按照他的话偿还了官债,在磵壁经营家业。

他的子孙世代活到八九十岁,他的孙子松年后来在天台山入道。

◎宋文才

宋文才是眉州彭山县人。

宋文才最初与乡里的几个人一起游峨眉山,已经到达山顶,偶然丢失了所携带的物品,便步行寻找。

离开同伴稍远,他遇到一位老人,老人带他慢慢行走,经过广阔的平原,奇花异木,走了几百步后到达一座宫殿,玉砌琼堂,云楼霞馆,非世间所见。

老人带他登上萼台,俯瞰群峰。

地上摆着棋盘,有道士在下棋。

青童在采药,清溪流过石头,灵鹤在空中飞翔。

宋文才感到惊讶,问老人:这是什么地方?

老人回答:这是名山小洞,有三十六天,这是峨眉洞,天真仙所居的第二十三天。

正在揖坐之际,有人连呼宋文才的名字,老人说:同伴在找你,不能久留,以后再来吧。

他让侍童带宋文才到门外,与同伴相见,回头时仙宫已经不见了。

同伴说:我们已经失散半个月了,每天都来找你,今天才见到你。

宋文才详细讲述了所遇到的奇异经历。

◎刘景

彭城的刘景,因为游金华山寻真访道,走到半山腰时,感觉景物异常,山川秀丽。

他看到高耸的门楼,气势直冲云霄,进门左右,池水清澈,嘉树垂条,排列整齐,藤蔓柔软,果实像梨,香气扑鼻。

刘景环顾四周无人,便摘了一些果实放在袖中,还没来得及吃,突然有几只小狗跑出来吠叫,想要咬他。

刘景慌忙抵挡,四处张望没有地方可以躲避,便拿出袖中的果实扔向它们,果实扔完后,狗也离开了。

他回头看之前的宫殿,只见林谷榛莽。

当时僧休与刘景关系很好,经常谈论他的事迹。

◎蓬球

蓬球,字伯坚,是北海人。

晋太始年间,他进入贝丘西玉女山中伐木,突然闻到异香,蓬球迎风寻找,这座山突然打开,宫殿宏伟,楼台宽敞。

蓬球进门窥视,看到五株玉树,再往前走,有四位仙女在堂上弹棋,看到蓬球都惊讶地站起来,问:蓬君怎么来了?

蓬球回答:我是闻到香味而来的。

说完,仙女们继续弹棋。

其中一位小仙女登上楼,弹琴戏谑道:元晖为什么独自上楼?

蓬球站在树下,感到饥饿,便用舌头舔叶上的露水。

突然有一位女子乘鹤而来,说:玉华,你们怎么让这个俗人进来?

王母随即命令王方平巡视各仙室,让蓬球赶快离开。

蓬球害怕地出门,回头时仙宫已经不见了。

等他回到家,已经是建平年间了。

他原来的住所已经变成了废墟,于是他再次周游名山,访道不返。

◎王可交

王可交是苏州昆山人。

他本是农民,素来不懂道术。

几岁时,他的眼睛发出五色光,夜晚更加明显,在黑暗的房间里可以照亮物体。

有人对他的亲戚说:这是病,光消失后眼睛就会失明。

他的父母愚昧,召来庸医用艾灸治疗,光便消失了。

咸通十年十一月,王可交从市场回家,在河边看到一艘大船,装饰着金彩和珠翠,船上奏乐游玩。

王可交站在岸边观看,船靠岸后,一位青童带他登船。

他看到十几个人,戴着高冠,穿着羽衣,衣服上有云霞山水的图案,各自拿着乐器。

其中一人说:王三叔,想见你。

他也不知道是谁。

旁边的人说:你的仙骨被火所损,不能喝酒,但不吃十年,才能得道。

他给王可交一枚栗子,让他吃,王可交吃了一半,留了一半在手中。

然后奏乐饮酒,青童又带他上岸。

突然像做梦一样,脚刚落地,他已经坠入天台山瀑布的岩下,顷刻之间,水陆千里。

台州刺史袁从怀疑他诈妄,发公文查验他的乡里。

从王可交失踪之日到他到达天台之时,已经过了三十天。

王可交从此不再进食,面色鲜亮。

袁从给他羽褐,让他住在紫极宫。

越州廉察御史大夫王讽上奏说:他最初以神游,天上的《箫韶》一

曲;忽然如梦初醒,人间的三十年已经过去。虽然说是十年为期,但终究担心一朝飞逝。

诏书说:神仙的踪迹,详细记载在缣帛上,灵异之事值得称道。忽然详细听鉴,确定不是凡人之骨。何况在名山之中,今古无异,蓬莱瀛洲并不遥远。委托本道切实加以安抚,使其得以隐居。于是任其游息,数年后仍在江表一带。

◎陈简

陈简是婺州金华县的小吏。早上去县衙,还未开门,犹豫等待。忽然遇到一位道士,行走非常急促,斜眼看陈简,陈简不知不觉跟随他。走了三五里,到了一座宫观,殿宇森严,旁边依傍大山。道士引他到一个房间,里面有书案笔墨等物,道士拿出一卷黄素书和十几张纸交给陈简,说:因为你有书写的天赋,替我写这本书。打开一看,都是古篆文。陈简本来不认识篆字,也未曾学习过,心里非常为难。道士已经离开,没有推辞的余地。试着按照书本写,非常容易,半天就完成了。道士给他一杯汤,说:这是金华神液,不可轻易得到,喝了的人寿命无限。味道非常甘美。于是陈简感谢并告别,道士说:世道艰难时再来这金华洞天。出门后,恍如梦醒,已经过了三天。回家后学习篆书,笔力遒劲异常,而且不再饮食。太守鲜梓正要接受符箓,对这件事感到非常奇怪,认为是神仙的嘉应,判县状说:正在传授秘箓,有此嘉祥,既显示了悟道的阶梯,也符合登真的征兆。不久陈简又进入金华山,有时也回到郡中。

◎金庭客

金庭客在咸通年间,从剡溪金庭路经过林岭间前往明州,走了二三十里,忽然迷失了旧路,匆匆而行。天色已晚,不知道在哪里栖息,于是遇到一位道士扛着锄头,问道士路在哪里,道士说:这里离人家较远,没有住宿的地方,如果不嫌弃简陋,可以住在我家。引他到家,只见林间小径幽深,山间寂静。休息在廊下,道士煮了野菜和药苗给他吃。不久有人敲门,童子报告说:隐云观请明天去斋戒。天亮后,道士离开,嘱咐童子好好招待客人。客人问:隐云观建了多久,离这里多远。童子回答:自古就有这个观,离这里五百里。常隐在云中,世人看不见,所以叫隐云观。客人惊讶地说:五百里很远,尊师什么时候回来?童子回答:尊师往来只需片刻。不久道士回来,想留客人久住,客人有思乡之情,恳辞离开,道士派童子指给他旧路。走了二三里,失去了原来的地方。问时间,已经过了三四年。不久又去,再访其踪迹,已经找不到那个地方了。

◎裴沈

裴沈是同州司马。他说他的再从伯从洛阳去郑州,天色已晚,路边听到有人呻吟,下马拨开草丛寻找,看见一只病鹤,垂着翅膀低头,翅膀上的疮没有毛,奇怪的是它发出声音,裴沈怜悯它。忽然有一位白衣老人,拄着拐杖过来,说:年轻人,你怎么会怜悯这只鹤呢?如果用人血涂在它身上,它一定能飞起来。裴沈颇懂道术,性情高逸,立刻说:我愿意刺自己的手臂,血不难得到。老人说:你的志向很好,但需要三世人的血才能有效。你前生不是人,只有洛阳的胡芦生是三世人,你这次出行没有急事,怎么能去洛阳找胡芦生呢?裴沈于是返回洛阳,找到胡芦生,裴沈详细说明情况,拜求他。胡芦生没有为难,拿出一个石盒子,大小如两指,用针刺手臂,滴下如乳汁的血,装满盒子交给裴沈说:不要多言。到了鹤的地方,老人高兴地说:果然是信士。于是用血涂在鹤的疮上,说与它结缘。然后对裴沈说:我住的地方离这里不远,可以稍作停留。裴沈觉得他不是普通人,称他为丈人。跟随走了几里到一座庄园,竹篱草舍,庭院杂乱。裴沈非常渴,求茶喝,老人指着一个土龛说:里面有少许浆水,可以喝。裴沈看龛中,有一个杏核,大小如斗笠,里面有浆水,颜色纯白,用力举起喝下,味道如杏酪,不再饥渴。裴沈拜谢老人,愿意做他的仆人。老人说:你在世间有微薄的俸禄,不能久留。你的贤叔真有所得,我和他是朋友,出入游处,你自不知,现在有一封信,请你转交。于是包裹一个包袱,大小如羹碗,告诫不要私自打开。一起看鹤的疮,已经长出了毛。又对裴沈说:你刚才喝的浆水,会让你哭九族,但要戒酒色。裴沈回到洛阳,想私自打开包袱,四角各有赤蛇探头,于是停止。他的叔叔打开包袱,里面有东西如干大麦饭,于是吃了,进入王屋山,不知所终。裴沈活到九十岁。

◎权同休

权同休在元和年间考进士落第,游历江湖,生病贫困,有村夫雇佣他,已经一年了。秀才病中想喝甘豆汤,让村夫去买甘草,村夫只准备了汤火,没有去买。秀才怀疑他懒惰,但没有时间责问。忽然看见村夫折了一根小树枝,握在手中搓揉,靠近火就变成了甘草,又取粗沙,搓成豆子,煮成汤,与真的无异。秀才非常惊讶,病稍好,对村夫说:我贫病多时,病好后要去别处,想买些酒肉,请村中父老,讨些路粮,没有办法。村夫于是砍了一棵枯桑树,切成几筐札放在盘上,洒上水,全变成牛肉,汲了几瓶水当酒,请村中父老,都来了,吃饱喝足,得到束缣和三十缗钱。秀才感到惭愧,感谢村夫说:我遇到了道者,遭遇非常,现在请做你的仆役,以师事你。村夫说:我稍有失误,被贬为凡贱,合该为你服役,自有期限,不要改变常态,且完成这件事。秀才虽然答应,但每次被指使,总是感到不安。村夫于是辞别,为他讲解修短穷达的命运,并说万物无不可化,只有污泥中的朱箸和发须,药力不能化。于是离开,不知所踪。

◎曹桥潘尊师

杭州曹桥福业观有一位潘尊师,家境富裕,胸怀宽广,接待宾客,行善济人。一天有一位少年,容貌俊秀,异于常人,到观中告诉潘尊师说:我远闻尊师的德义,救人急难,很想托付在师院后竹径中的苑斋内,寄住两个月,以避厄难,可以吗?如果允许,不要担心负担,不要担心饮食,只需二升酒,可以支撑六十天。潘尊师虽然不知道他的来历,但听说他要避难,欣然答应。少年于是藏在茅斋中,也没有人追访,也不吃不喝。六十天满了,少年再次拜谢。从容问潘尊师:尊师曾经佩授符箓吗?潘尊师说:我所受的符箓已经到洞玄中盟了,但还不敢参进上法。少年说:尊师所受的符箓,品位已经很高,但我曾经受过《正一九州社令箓》一阶,冒昧奉传,以报答你的恩情。于是在天尊前焚香,传社令名字,及灵官将吏。随所呼召,兵士骑乘,应时皆至。结束后,命令说:传授之后,随逐尊师营卫,召命举今无异。于是兵士隐去。又对潘尊师说:可以在中堂垒床为坛,设案机

焚香恭敬地坐着,九州内外的吉凶之事,没有不知道的。

但不要以荤血为犯,如果违反了,冥界必定会有惩罚。

如果精洁守慎,可以达到长生神仙的境界。

说完就隐去了,不知道去了哪里。

潘就设榻隐几,坐在中堂。

不一会儿,四海之内的事情,无论大小,一一都知道。

这样过了十天,灵官来传报,非常喧闹。

潘勃然说:我是闲人,远方的事情,何必知道!

严格约束灵官,不让他们传报,回答说:职责不宜空缺。

所报的事情越来越多,约束不住。

潘就吃肉吃蒜来拒绝,三五天后,所报的声音渐渐远去,灵官不再来了。

一天晚上,少年来说:我轻传真诀,已经受到谴责。

师父犯了污真灵的罪,应当受到冥界的考问,念在以前来相容的恩情,不能坐视不管。

另外传授一种法术,广泛行阴功,救人疾苦,用来赎前过。

不然,就会堕入幽狱。

潘自从吃了荤食之后,自知已经失去了,听到这些话,非常忧惧。

少年就取米屑,和成人形,长四五寸,放在壁窦中,又授玉子符两道,告诫潘说:有疾苦厄难来求救的人,应当问粉人,以知道灾祟的根源,然后用我的符救他们,不要取钱,务在积功赎过。

勤行不替,十年后我会再来。

从此潘用硃篆救人,祛灾蠲疾,来的人很多。

十多年后,少年又来了,停留了一个多月,说了很多天外的事情,然后离去。

一年多后,潘无疾而终,怀疑他得到了尸解之道。

◎卢钧

相国卢钧,进士射策,为尚书郎。

因病请求出任均州刺史。

到郡后,病情加重,瘦弱而不耐见人,常在郡后山斋,养性独处,左右接侍也都远离,非公召,不敢前来。

忽然有一个人,衣饰破旧,翻墙而入,公问他,说:姓王。

问他从哪里来,说从山中来。

公笑着说:就是王山人,这次来有什么指教?

王说:公之高贵,位极人臣,但寿命不长,灾运正染,因此有沉绵之疾,所以来相救。

山斋没有水,公想召人取汤茶之类,王阻止他,用腰巾蘸井水,解丹一粒,拧腰巾的水,以丹给他。

于是约定说:此后五天,病会康复,再过三年,会有大厄,劝立阴功,求人悯物为意。

此时会再来,相遇在夏初。

从此卢公病愈,十天后康复。

第二年,解印回京,署盐铁判官。

夏四月,在本务东门道左,忽然见到山人寻到卢宅,会面说:君今年第二限终,灾极重,因君在郡,去年雪冤狱,活三人之命,灾已息了,只此月内三五日小不康,已困无忧。

第二天,山人令使二仆持钱十千,在狗脊坡分施贫病。

从此离去,说二十三年五月五日午时,可令一道士在万山顶等候,此时君节制汉上,当有丹华相授,不要错过。

从此公扬历任清切,便蕃贵盛,而后出镇汉南的明年,已二十三年了。

到期,命道士牛知微,五月五日午时,登万山之顶。

山人在那里,以金丹二粒,使知微吞下,说:子有道气,而无阴功,未契道品,勤更宜修。

以金丹十粒授于公,说:当享上寿,无怠修炼,世限既毕,儜还蓬宫。

与知微揖别,忽然不见了。

后来知微年八十余,状貌常如三十许。

卢公年仅九十,耳日聪明,气力不衰,终后,异香盈室。

◎王子芝

王子芝,字仙苗,自称河南缑氏人。

常游京洛。

听老人说,五十年来见他,状貌常如四十许,不知其年龄。

好养气而嗜酒。

故蒲帅琅玡公重盈作镇之初年,仙苗到紫极宫,王令待他甚厚,又听说他嗜酒,每天给他两杯酒。

隔天,仙苗出门,遇到一个樵夫,荷檐在宫门,貌非常,意甚异。

于是买他的柴,厚偿其价,樵夫得金,也不让而去。

子芝令人跟踪他问之,樵夫径趋酒肆,尽饮酒而归。

他日又来,对子芝说:这酒虽好,但不及解县石氏的酒,我刚从那里来,恨向者无侣,不果尽于斟酌。

子芝于是降阶执手,与他拥炉,祈于樵夫说:石氏芳醪可致不?

樵夫点头,于是丹笔书符一,置于火上。

烟未绝,有小竖立于所,樵夫敕之说:你领尊师的仆,拿这二杯,去石家取酒,我待与尊师一醉。

时已昏夜,门已扃禁,小竖对芝仆说:可闭目。

于是搭其头,人与酒壶一起从门隙出去,已到解县,买酒而回。

于是与子芝共饮,其甘醇郁烈,非世所比。

中宵,樵夫对子芝说:子已醉了,我召一客伴你饮,可乎?

子芝说:可复书硃符置火上。

瞬息闻异香满室,有一人甚堂堂,美鬓眉,紫袍,秉简揖坐,樵夫说:坐。

引满而巡,二壶且竭,樵夫烧一铁箸,以焌紫衣者,说:子可去。

时东方明了。

于是各执别。

樵夫于是对子芝说:识向来人否?

少顷可造河渎庙睹之。

子芝送樵夫后,于是过庙所,睹夜来共饮者,乃神耳,铁筋之验宛然。

赵均郎中时在幕府,自验此事,弘文馆校书郎苏税亦寓于中条,甚熟踪迹。

后来子芝再遇樵仙,别传修炼之诀,且为地仙。

◎郑又玄

郑又玄,名家子,居长安中。

小时候与邻舍闾丘氏子,一起学于师氏。

又玄性憍率,自以门望清贵,而闾丘子寒贱,常常戏而骂之说:你不是同类,而与我一起学,我虽不语,你难道不惭愧吗!

闾丘默有惭色,岁余乃死。

又十年,又玄明经上第,补蜀州参军。

到官后,郡守命假尉唐兴。

有同舍仇生者,大贾之子,年始冠。

其家资产万计,日与又玄宴游,又玄累受仇生金钱之赂,然以仇生非士族,未尝以礼貌接之。

一日,又玄置酒高会,而仇生不得预。

及酒阑,友对又玄说:仇生与你同舍,你宴请,而仇生不预,难道是他的罪吗?

又玄惭而召仇。

既至,又玄以卮饮之,生辞不能引满,固辞。

又玄怒骂说:你市井之氓,只知锥刀,何僭居官秩耶!

且我与你为伍,你已幸矣,又何敢辞酒乎!

于是振衣起,仇生惭耻而退,弃官闭门,月余病卒。

明年又玄官罢,侨居

嵋洞天,真的可以去游玩吗?老人说:关于神仙的事情,我不敢多说,但你去拜访洞主,自然可以问清楚。

悟玄又问,洞主是谁。老人说:洞主姓张,现在在嘉州市门,以屠宰为业,是个中年发胖的人。说完就离开了。

悟玄再次到市门寻找,张生果然在那里。悟玄把之前的事情告诉了他,张生说:不要多说了。他让妻子煮肉,给悟玄做了一顿饭,端上三盘肉,悟玄推辞说自己已经很久不吃肉了。

张生说:游山需要体力,不能饿着肚子,否则无法前行。如果不吃这些肉,就无法到达目的地。再三劝勉,悟玄也心里盘算,担心这是神仙的考验,不敢拒绝。吃完两盘肉,已经非常饱了,张生也劝他,但实在吃不下了。

吃完饭后,悟玄请求离开,张生弯腰捡起一块瓦片递给他,说:进山到山峰下,遇到某个洞门,有一棵长松,下面有回溪,上面有峭壁,这是天真皇人居住的洞。用瓦片敲击洞门,敲二三十下,门开了就进去,每遇到门就敲,就能到达神仙的境地。

按照张生的指示进山,果然找到了那个洞,和描述的一模一样。用瓦片敲击洞门,过了很久,峭壁中间打开,洞内高大宽敞,平稳得可以通车马。两边都是青石,晶莹剔透,不时有悬泉流渠,夹在路的两旁。

走了大约十多里,又遇到一扇门,敲击后门又开了,里面更加宽敞平坦,常常看到天花夹道,看到奇异的花卉,人物往来非常热闹,大多是美丽的女子、仙童玉女,不时有仙官道士,车队马匹,络绎不绝。

又遇到一扇门,敲击得更加急切,瓦片都敲碎了,门却始终不开。过了很久,听到雷鸣般的声音,怀疑是山石崩塌,惊慌失措地跑出去,跑了三五十步,已经到了洞门外,再也看不到来时的美景了。

再次拜访洞主,已经过了一个多月,屠宰店还在,但张生已经死了十多天了。从此悟玄立志隐居名山,发誓要超脱尘世,再次进入峨眉山,不知所踪。

◎费冠卿

费冠卿是池州人。考中进士后,准备回故乡,向相国郑余庆告别。郑余庆与秋浦的刘令关系很好,很高兴费冠卿的行程,托他带一封信。信写得很长,封好后交给费冠卿,叮嘱他说:刘令在官场很久了,之所以没有登上高位,是因为他性格偏执,不拘小节,放弃了高官而选择了这个职位,你要好好对待他。

费冠卿坚持请郑余庆在信末简单批注几句,以便刘令能因此得到一些安慰和推荐,稍微得到一些重视。郑余庆同意了,打开信封批注了几行,然后重新封好。

费冠卿到了秋浦,先递上名片给刘令。刘令看了名片,随手放在桌上,看都不看一眼。费冠卿战战兢兢地站着等待命令,等了很久也没有回应,怀疑自己可能不受欢迎,于是把相国的信交给门房,刘令打开信看完后,慢悠悠地骂道:郑某这个老头子,用这封信干什么!撕碎后扔掉了。费冠卿更加害怕,推门进去,快步上前行礼。

刘令忽然怜悯地看着他,请他坐下说话。天色已晚,刘令催促费冠卿去安排住宿,费冠卿说:天已经黑了,可能找不到旅店了。请求在屋檐下,席地睡一晚,明天再去旅店。于是自己解开行李,铺开毡席在地上。

刘令随即拂袖进屋,过了很久出来说:这里不是招待客人的地方,有一个小阁子,可以休息,仆人们可以在外面休息。随即命令左右带仆人们去安排住处。刘令带着费冠卿拿着毡席,进入后院对着堂屋的小阁子中。随后关上门,锁得很严实,费冠卿不知道怎么回事,只好坐在床上休息。

当晚月色明亮,费冠卿从门缝中窥视外面,寂静无声。看到刘令自己拿着扫帚和簸箕,打扫堂屋内外,庭院、走廊、台阶、墙壁,无一遗漏。费冠卿感到奇怪,正襟危坐,屏住呼吸,不敢睡觉,静静等待。

快到二更时,忽然闻到一股异香,不是人间所有的。过了很久,刘令拿着笏板恭敬地站在庭院中,似乎在等待什么。香气越来越浓,只见一个头戴云冠、身穿紫衣的仙人,身高八九尺,数十人簇拥着到来。刘令再次叩拜,仙人径直走进堂中,刘令站在一旁侍候。

不久,筵席摆开,珍馐美味、奇异水果,香气弥漫阁中。费冠卿闻到后,已经感到神清气爽。片刻后,奏乐饮酒,刘令在地上铺开席子,也陪坐在一旁饮酒。乐声的曲调,不是世间的曲子。

仙人忽然问:收到郑某的信了吗?刘令回答:收到了,他很安好。过了一会儿,又问:收到郑某的书信了吗?刘令回答:费冠卿前辈从长安来,带来了书信。仙人笑着说:费冠卿恭喜你考中进士,现在在这里吗?刘令回答:在。

仙人说:我还不适合与他见面,先给他一杯酒,告诉他早点修行,就能再见了。随即命令刘令倒一杯酒,送到阁子中。费冠卿看到刘令自己喝了一口酒,随即从台阶下取盆中的水倒入酒中,费冠卿怀疑不敢喝。

仙人忽然走下台阶,与随从乘云而去,刘令叩拜告别,呜咽哭泣。仙人叮嘱说:你见到郑某,只要让他修行,就能再见了。

仙人离开后,刘令随即进入阁中,看到酒还在。惊讶地说:这酒万劫难逢,为什么不喝呢?费冠卿勉强喝了一两口,刘令随即与费冠卿成为修道之友,定居在九华山。后来费冠卿被征召为左拾遗,但他没有赴任。郑相国不久去世,刘令和费冠卿对这件事保密,不知道降临的是哪位仙人。

◎郑南海紫逻任叟

郑南海在梁宋做官,他的表弟进士刘生寓居在汝州,那里有紫逻山,是神仙的灵境。刘生因为寓居生活困苦,想去梁宋求救,于是去了几家药店。刚坐下,有一个樵夫老人倚靠在墙边,也坐了下来。店主连连呵斥他说:这里有官客,你怎么这么无礼!

刘生整理衣襟站起来,对店主说:我是个闲人,樵夫老人来这里,一定有所求,或者需要药物,有急事相求,不能让他走。他恳请老人坐下,问他需要什么。老人说:请给我一张纸和笔砚。刘生随即从店里拿来纸笔给他。

老人挥毫自如,写完后交给刘生。信上写道:你想去梁宋,梁宋的灾祸正重,早晚会被人告发。你想拜访郑生,郑生将会有厄运,即使你成为千里之外的客人,衣服的颜色也会改变。紫逻樵叟任其书呈。

刘生看了信后非常惊讶,笔势遒劲飘逸,超越常人。正在看信时,老人已经不见了。一个多月后,郑南海被人告发,被贬到千里之外,一切都如老人所言。刘生随即在紫逻山修建居所,四处寻找老人,但再也没有见到他。世人珍视这封信,后来巢寇叛乱,信才丢失。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纪传部-卷十三-传十-注解

吉宗老:豫章道士,大中二年在舒州村观遇到一位神秘道士,经历奇异事件后,决定周游天下寻找道士。

叶迁韶:信州人,幼年时救助雷公,获得雷公赠送的墨篆,能够行符致雨,祛疾苦,立功救人。

于满川:成都乐官,与卖水老叟相遇,进入神秘之地,经历三日蚕市,后老叟不再出现。

进士王叡:渔经猎史之士,著《灸毂子》三十卷,研究六经得失、史册差谬,后遇希道,治愈疾病,隐晦自处。

王从玘:宦官,蜀王初节制邛蜀时的监军判官,后因服丹砂生髯,免于被诛。

令狐绚:馀杭太守纁之子,雅尚玄微,不务名宦,自创静室,时有神仙降临,见证张天师成为元中大法师。

李筌:号达观子,居少室山,好神仙之道,得《黄帝阴符》、《本经素书》,后遇老母,得其指点。

三元六週甲子:指时间的长久,三元指天、地、人三才,六週指六十年一个甲子循环,表示时间的长久。

颧骨贯于生门:相术术语,指颧骨高耸,贯穿生门,象征命格高贵。

命轮齐于日角:相术术语,指命轮(命运)与日角(太阳穴)齐平,象征命运顺遂。

血脑未减:指身体强健,精力充沛。

心影不偏:指心思正直,无偏颇。

《阴符》:古代道家经典,内容涉及道、法、术三个方面,被认为是道家修炼的重要典籍。

《黄庭》:即《黄庭经》,道教经典,主要讲述内丹修炼的方法。

《八景》:指道教中的八景经,讲述修炼成仙的方法。

孙吴韩白:指孙武、吴起、韩信、白起,均为古代著名的军事家。

夺纪二十:指减少寿命二十年,纪为古代纪年单位,一纪为十二年。

本命日:指个人的生辰八字中的日柱,被认为是与个人命运密切相关的日子。

开元:唐玄宗的年号,公元713年至741年。

江陵节度副使:唐代官职,负责江陵地区的军事和行政事务。

御史中丞:唐代官职,负责监察百官。

《太白阴经》:唐代李筌所著的兵书,内容涉及军事策略和战术。

《中台志》:李筌所著的书籍,内容不详。

李林甫:唐玄宗时期的宰相,以权谋著称。

名山访道:指到名山中去寻找道教修炼的方法或高人。

金陵磵壁仓:金陵即今南京,磵壁仓为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浙西衙职:唐代官职,负责浙西地区的行政事务。

唐若山:唐代道士,传说中曾遇神仙。

明皇:即唐玄宗。

杖节镇浙西:指唐若山被任命为浙西地区的节度使。

遗表:指唐若山在离开时留下的表文。

监军使:唐代官职,负责监督军队。

江岭仙山:指江岭地区的仙山,具体位置不详。

鱼行:指鱼市场。

蒿径荒梗:指道路荒芜,长满杂草。

贞隐丘园:指隐居在山林田园中,保持贞洁。

阴功及物:指通过隐秘的功德来帮助他人。

《五千文妙经》:道教经典,内容不详。

天台:指天台山,道教名山之一。

眉州彭山县:今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

峨眉山:位于四川省,道教和佛教名山。

三十六天:道教中的三十六重天,象征不同的修炼境界。

天真仙:道教中的神仙,象征修炼的最高境界。

金华山:位于浙江省金华市,道教名山。

崇门高阁:指高大的门楼和楼阁。

贝丘西玉女山:贝丘为地名,玉女山为山名,具体位置不详。

晋太始:晋武帝的年号,公元265年至274年。

王母:即西王母,道教中的女神。

王方平:道教中的神仙。

建平:晋惠帝的年号,公元291年至299年。

苏州昆山:今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

咸通:唐懿宗的年号,公元860年至874年。

天台山:位于浙江省台州市,是中国佛教名山之一,传说中有神仙居住的洞府。

台州刺史:唐代官职,负责台州地区的行政事务。

紫极宫:道教宫观,具体位置不详。

越州廉察御史大夫:唐代官职,负责越州地区的监察事务。

王讽:唐代官员,具体事迹不详。

《箫韶》:古代乐曲名,象征高雅的音乐。

曲:在此指曲折、隐秘的仙境或神秘经历。

甲子三旬:甲子是中国传统的六十甲子纪年法中的一个周期,三旬指三十年,这里表示时间的流逝。

缣缃:古代用来书写或绘画的细绢,这里指记载神仙事迹的书籍。

蓬瀛:蓬莱和瀛洲,传说中的海上仙山,象征仙境。

陈简:故事中的主人公,婺州金华县的小吏,因机缘进入仙境。

金华神液:传说中的仙药,饮之可长生不老。

篆书:古代的一种字体,常用于刻写碑文或符箓。

金庭客:故事中的主人公,因迷路而进入仙境。

隐云观:传说中的仙境道观,隐于云中,世人难见。

裴沈:故事中的主人公,因救助病鹤而遇见仙人。

权同休:故事中的主人公,因贫病而遇见仙人。

曹桥潘尊师:故事中的主人公,杭州曹桥福业观的道士,因接待少年而获得仙缘。

符箓:道教中的一种法术,用于驱邪、祈福等。

焚香恭坐:焚香是一种古老的祭祀和修行方式,通过燃烧香料来表达对神灵的敬意和祈求。恭坐则是指恭敬地坐着,表示虔诚和专注。

九州:古代中国的地理概念,指天下或全国。

荤血:指肉类和血液,这里特指祭祀或修行时不应使用的物品,以免冒犯神灵。

冥:指阴间或冥界,即人死后的世界。

灵官:道教中的神灵,负责传达天意或执行天罚。

尸解:道教中的一种修炼境界,指通过修炼达到长生不老或成仙的境界。

金丹:道教中的一种丹药,传说可以使人长生不老或成仙。

阴功:指在暗中积累的功德,通常是通过帮助他人或行善来积累。

硃篆:指用朱砂书写的符咒,道教中常用于驱邪或治病。

尸解之道:道教中的一种修炼方法,通过修炼达到长生不老或成仙的境界。

濛阳:濛阳可能指的是一个地名或人名,具体指代不明,但从上下文来看,可能是指一个对黄老之道有深厚兴趣的人。

黄老之道:黄老之道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主要源自黄帝和老子的思想,强调无为而治、顺应自然。

蜀山:蜀山通常指四川的山脉,这里可能是指一个道教修行的地方。

吴道士:吴道士可能是一位在蜀山修行的道士,具体身份不明。

长安褒城:长安是古代中国的一个重要城市,褒城可能是长安附近的一个地方。

太清真人:太清真人可能是道教中的一位高级神仙,象征着道教的高深境界。

虬须客:虬须客是一个神秘人物,可能是一位隐士或道士,具体身份不明。

杨素:杨素是隋朝末年的一位重要官员,曾担任司空。

李靖:李靖是唐朝初年的一位著名将领和政治家。

红拂:红拂是李靖的妻子,原为杨素的侍女,后与李靖私奔。

太原:太原是古代中国的一个重要城市,位于今天的山西省。

刘文静:刘文静是唐朝初年的一位重要官员,曾参与支持李世民(后来的唐太宗)夺取皇位。

太宗:太宗指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的第二位皇帝。

崔希真:崔希真是会稽(今浙江绍兴)的一位人物,具体身份不明。

葛三郎:葛三郎可能是晋代葛洪(葛稚川)的后代,具体身份不明。

越僧怀一:越僧怀一是居住在云门寺的一位僧人,具体身份不明。

王廓:王廓是咸通年间的一位布衣,具体身份不明。

君山:位于湖南省岳阳市,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以洞庭湖中的君山岛最为著名,传说中有天酒,饮之可升仙。

冥官:指阴间的官员,负责管理阴间事务,包括生死簿等。

鸣砂弓:传说中的一种神奇武器,弓内有砂,射出时发出鸣响,具有特殊的力量。

反魂丹:一种传说中的丹药,据说可以使人起死回生,具有神奇的疗效。

天仓:传说中的天界仓库,储存有自然生成的饮食,供神仙享用。

少室山:位于河南省登封市,是中国五岳之一的中岳嵩山的一部分,传说中有自然五谷、甘果神芝等仙药。

桃源:指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理想国,象征着人间仙境。

峨嵋山:位于四川省乐山市,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以七十二洞闻名,传说中有神仙居住的洞府。

嵋洞天:传说中的神仙居所,常指道教中的洞天福地,象征着超凡脱俗的境界。

洞主:洞天福地的主人,通常指道教中的神仙或修道高人。

嘉州:古代地名,今四川乐山一带,以佛教圣地峨眉山闻名。

天真皇人:道教中的神仙,常被视为洞天福地的守护者或管理者。

瓦子:瓦片,此处用作开启洞天福地的法器,象征凡人与神仙世界的联系。

天花:道教中象征仙境的花卉,常用来形容神仙居所的美丽与超凡。

名姝丽人:美丽的女子,此处指仙境中的仙女。

仙童玉女:道教中侍奉神仙的童男童女,象征纯洁与神圣。

费冠卿:唐代进士,后隐居修道,成为道教传说中的修道者。

郑余庆:唐代宰相,与费冠卿有交情,曾托他带信给刘令。

秋浦刘令:唐代官员,与郑余庆关系密切,后与费冠卿成为修道之友。

紫逻山:传说中的神仙灵境,位于汝州,象征道教中的修行圣地。

樵叟:砍柴的老人,此处指隐居山林的修道者或神仙化身。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纪传部-卷十三-传十-评注

《神仙感遇传》是一部记载古代道士、神仙奇异经历的作品,通过这些故事,反映了古代人们对神仙、道术的向往和追求。这些故事不仅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还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首先,这些故事体现了古代人们对神仙、道术的崇拜和追求。如吉宗老遇到的神秘道士,叶迁韶救助雷公并获得墨篆,于满川进入神秘之地,进士王叡遇希道治愈疾病,王从玘服丹砂生髯免于被诛,令狐绚自创静室见证张天师成为元中大法师,李筌得《黄帝阴符》、《本经素书》并遇老母指点等,都反映了古代人们对神仙、道术的向往和追求。

其次,这些故事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如叶迁韶救助雷公并获得墨篆,体现了古代人们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崇拜;于满川进入神秘之地,反映了古代人们对神秘世界的探索和想象;进士王叡遇希道治愈疾病,体现了古代人们对健康和长寿的追求;王从玘服丹砂生髯免于被诛,反映了古代人们对命运和生死的思考;令狐绚自创静室见证张天师成为元中大法师,体现了古代人们对宗教和信仰的虔诚;李筌得《黄帝阴符》、《本经素书》并遇老母指点,反映了古代人们对智慧和知识的追求。

最后,这些故事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宗教信仰、文化传统、生活方式等,为我们研究古代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同时,这些故事也反映了古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总的来说,《神仙感遇传》是一部具有浓厚宗教色彩、丰富文化内涵和重要历史价值的作品,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宗教信仰、文化传统、生活方式等,为我们研究古代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这段古文通过多个故事展现了道教的神秘色彩和修炼成仙的传说。首先,李筌的故事揭示了道教修炼的核心思想,即通过内修心机、外合人事来达到与天地相保的境界。《阴符》作为道教经典,被赋予了极高的地位,甚至超越了《黄庭经》和《八景经》。李筌的母亲通过丹书符和《阴符》的传授,展现了道教修炼的神秘性和仪式感。李筌最终成为江陵节度副使和御史中丞,显示了道教修炼与世俗权力的结合。

刘彦广的故事则进一步展现了道教修炼的隐逸思想。唐若山作为道士,最终选择弃位泛海,体现了道教对世俗权力的超越。刘彦广在鱼行偶遇唐若山,得到了金子和道教的教诲,强调了道教修炼中对阴功及物的重视。刘彦广的后代最终入道天台山,显示了道教修炼的传承性和家族性。

宋文才的故事则通过他在峨眉山的奇遇,展现了道教中的仙境观念。峨眉洞作为三十六天之一,象征着道教修炼的最高境界。宋文才的奇遇不仅是对道教仙境的描绘,也是对道教修炼者心境的考验。

刘景和蓬球的故事则进一步丰富了道教修炼的多样性。刘景在金华山寻真访道,最终迷失在仙境中,展现了道教修炼中的神秘性和不可预测性。蓬球在玉女山中的奇遇,则通过五株玉树和四仙女的形象,展现了道教修炼中的仙境美感和神秘色彩。

王可交的故事则通过他在天台山的奇遇,展现了道教修炼中的神游境界。王可交通过不食十年,最终得道成仙,强调了道教修炼中的苦修和坚持。台州刺史袁从的怀疑和王讽的奏章,则显示了道教修炼在世俗社会中的争议性和神秘性。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多个故事,展现了道教修炼的多样性、神秘性和隐逸思想。每个故事都通过不同的情节和人物,揭示了道教修炼的核心思想和修炼者的心路历程。这些故事不仅是对道教修炼的描绘,也是对道教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这段古文通过多个故事展现了古代中国对仙境的向往和对神仙的崇拜。每个故事都描绘了普通人因机缘巧合进入仙境或遇见仙人的经历,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长生不老、超脱尘世的追求。

故事中的仙境往往与名山、幽谷、云中等自然景观相联系,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神秘力量的信仰。如陈简进入的金华洞天、金庭客遇见的隐云观,都是隐于自然中的神秘之地。

故事中的仙人往往具有超凡的能力,如陈简遇见的道流能赐予金华神液,裴沈遇见的白衣老人能治愈病鹤,权同休遇见的雇者能化枯桑为牛肉、粗沙为豆。这些能力象征着仙人的神通广大,也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超自然力量的崇拜。

故事中的主人公往往因善行或机缘获得仙缘,如陈简因有书性而被道流选中,裴沈因救助病鹤而遇见仙人,潘尊师因接待少年而获得符箓。这些情节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善行和机缘的重视,认为善行和机缘是通往仙境的途径。

故事中的仙境往往与现实世界形成鲜明对比,如金庭客进入隐云观后,发现时间流逝与现实不同,裴沈饮下杏核中的浆后不再饥渴。这些情节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现实世界的厌倦和对仙境的向往。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多个故事展现了古代中国对仙境的向往和对神仙的崇拜,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长生不老、超脱尘世的追求,以及对善行和机缘的重视。这些故事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这段古文通过几个故事,展现了古代中国道教文化中的修行、神灵、丹药等元素。首先,潘的故事揭示了修行者与神灵之间的关系,强调了修行者必须遵守的戒律和禁忌。潘因违反戒律而受到神灵的惩罚,但通过积累阴功,最终得以赎罪并达到长生不老的境界。这一情节反映了道教中修行者与神灵之间的互动,以及修行者通过积累功德来改变命运的观念。

卢钧的故事则展示了道教中的丹药和修炼方法。卢钧通过服用金丹和积累阴功,最终得以延年益寿,并在死后异香盈室,暗示其达到了某种超凡的境界。这一情节体现了道教中通过丹药和修炼来追求长生不老的信仰。

王子芝的故事则通过樵者与子芝的互动,展现了道教中的符咒和神灵的力量。樵者通过符咒召唤神灵,并与子芝共饮美酒,这一情节不仅展示了道教中符咒的神奇力量,还体现了修行者与神灵之间的亲密关系。

郑又玄的故事则通过又玄与仇生的互动,揭示了古代社会中的阶级观念和道德观念。又玄因仇生的出身低贱而轻视他,最终导致仇生的死亡。这一情节反映了古代社会中阶级分化的严重性,以及道德观念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多个故事,展现了古代中国道教文化中的修行、神灵、丹药、符咒等元素,同时也揭示了古代社会中的阶级观念和道德观念。这些故事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还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生命、命运和道德的深刻思考。

这段古文通过几个独立的故事,展现了古代中国社会中的人物形象和他们的命运。每个故事都充满了神秘和传奇色彩,反映了古代人们对神仙、道士、隐士等神秘人物的崇拜和向往。

在第一个故事中,濛阳对黄老之道的追求和对吴道士的拜访,体现了古代人们对道教思想的尊崇。然而,濛阳的骄傲和轻慢最终导致他失去了成为神仙的机会,这反映了古代道德观念中对谦逊和敬畏的重视。

第二个故事中的虬须客是一个神秘而智慧的人物,他通过与李靖的交往,揭示了李靖未来的命运。虬须客的预言和对李靖的支持,体现了古代人们对天命和命运的信仰。

第三个故事中的崔希真与老叟的相遇,展现了古代人们对神秘人物的好奇和敬畏。老叟的画作和身份的神秘性,反映了古代艺术与宗教的结合。

第四个故事中的越僧怀一通过一次奇异的经历,进入了仙境并获得了不食人间烟火的能力。这个故事体现了古代人们对长生不老和仙境的向往。

最后一个故事中的王廓在君山上的奇遇,展现了古代人们对自然和神秘力量的敬畏。酒香的出现和消失,象征着自然的神秘和不可捉摸。

总的来说,这些故事通过不同的人物和情节,展现了古代中国社会的文化、宗教和道德观念,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这段古文通过多个故事展现了古代中国对神仙、灵异现象的信仰和追求。每个故事都充满了神秘色彩,反映了古人对长生不老、升仙得道的向往。

首先,故事中的‘君山天酒’象征着神仙世界的奇妙与美好,饮之可升仙,体现了古人对超脱尘世的渴望。这种信仰不仅体现在文学作品中,也深深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宗教和哲学思想。

其次,杨大夫的故事展示了古代对冥界的想象,冥官、阴间廨署等元素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阴间世界。杨大夫通过反魂丹救人,体现了古代对医术和丹药的崇拜,同时也反映了对生死轮回的思考。

薛逢的故事则通过‘天仓’这一神秘场所,展现了古人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洞中的自然饮食象征着神仙世界的富足与美好,而食物化为石头的描写则暗示了凡人难以企及的神仙境界。

蜀氏的故事则通过‘小成都’这一神秘城市,展现了古人对理想国的向往。城市的繁华与神秘,反映了古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同时也暗示了这种理想国的难以企及。

最后,僧悟玄的故事通过老叟的教诲,提醒人们在追求神仙境界时要谨慎行事,不可盲目进入未知的洞穴。这一情节不仅增加了故事的神秘感,也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对未知世界的谨慎态度。

总体而言,这些故事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描写,展现了古代中国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和对生死、自然的深刻思考。这些故事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为我们了解古代中国的宗教、哲学思想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这段古文通过描述悟玄与张生的相遇,展现了道教中洞天福地的神秘与超凡。张生作为洞主,表面上是一个普通的屠夫,实则是一位隐于市井的神仙。这种反差体现了道教中‘大隐隐于市’的思想,强调修道者可以在平凡的生活中追求超凡的境界。

文中通过悟玄进入洞天的经历,描绘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仙境。洞内的青石、悬泉、天花、名姝丽人等意象,象征着道教中神仙世界的美丽与神圣。悟玄在洞中的经历,尤其是最后因瓦片碎裂而无法继续前行,暗示了凡人与神仙世界之间的界限,修道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需要机缘与毅力。

费冠卿的故事则进一步深化了修道者的形象。他从进士到隐居修道,体现了道教中‘弃世求道’的思想。费冠卿与刘令的相遇,尤其是仙人赐酒的情节,象征着修道者与神仙世界的联系。仙人告诫费冠卿‘早修行’,暗示了修道者需要通过修行才能与神仙相见,进一步强调了修道的艰辛与重要性。

郑南海与紫逻樵叟的故事则展现了道教中预言与命运的主题。樵叟的预言准确无误,暗示了道教中‘天命不可违’的思想。樵叟的消失与郑南海的命运变化,进一步强调了神仙世界的不可捉摸与神秘。

总体而言,这段古文通过多个故事的交织,展现了道教中洞天福地、修道者、神仙世界等核心主题。文中充满了奇幻的意象与深刻的哲理,既是对道教思想的生动诠释,也是对修道者精神追求的深刻描绘。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纪传部-卷十三-传十》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4862.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