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君房(约10世纪—11世纪),北宋道士,曾任道官,主持编撰道教典籍。他以整理和传播道教文献闻名。
年代:编撰于北宋真宗年间(11世纪初)。
内容简要:《云笈七签》是道教经典丛书《道藏》的精华选编,共122卷。书中收录了道教修炼、符箓、斋醮、神仙传记等内容,系统总结了道教的教义、方术和经典文献。它是研究道教思想与实践的重要文献,被誉为“小道藏”,对后世道教发展影响深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纪传部-卷十七-传十四-原文
◎南溟夫人
南溟夫人者,居南海之中,不知品秩之等降,盖神仙得道者也。
有元彻、柳实二人,同志访道,于衡山结庐栖遁。
岁余,相与适南,至广州合浦县,登舟将越海而济,南抵交?止。
维舟岸侧,适村人享神,箫鼓喧奏,舟人水工,至于仆使,皆往观焉,唯二子在舟中。
俄尔飓风断缆,漂舟入海,莫知所之,几覆没者二三矣。
忽泊一孤岛,风浪亦定。
二子登岸,极目于岛上,见白玉天尊像,莹然在石室之内,前有金炉香烬,而竟无人。
二子週览怅望,见一巨兽出于波中,若有所察,良久而没。
俄尔紫云涌于海面,弥漫三四里,中有大莲花,高百余尺,叶叶旋舒,内有帐幄,绮绣错杂,虹桥阔数十尺,直抵岛上。
有侍女捧香,于天尊像前,炷香未已,二子哀叩之,以求救拔,愿示归路。
侍女讶曰:何遽至此耶?以事白之,侍女曰:少顷,南溟夫人与玉虚尊师约子,可求而请之也。
侍女未去,有一道士,乘彩云白鹿而至。
二子哀泣以告之,道士曰:可随此女,谒南溟夫人也。
二子受教,随侍女登桥,至帐前,再拜稽首,以漂泛之由,述其姓字。
夫人命坐,尊师亦至,环坐奏乐,顷之进馔。
尊师曰:二客求人间馔以享之。
馔毕,尊师以丹篆一卷授夫人,夫人拜受讫,尊师告去,谓二子曰:有道气,无忧归路也。
合有灵药相赠,子分未合,当自有师,吾不当为子之师也,他日相见矣。
二子拜辞,尊师乘鹿而去。
顷有武夫,长十余丈,金甲,执剑进曰:奉使天吴,清道不谨,法当显戮,今已行刑。
遂趋而没。
夫人即命侍女,示二子归路,曰:从百花桥去。
赠以玉壶,曰:前程有事,可叩此壶也。
遂辞夫人,登桥而去。
桥长且广,栏干上皆异花,二子花间窥见千虬万龙,互相缴结而为桥矣。
见向之巨兽,已身首异处,浮于波间。
二子问所送使者斩兽之由,答曰:为不知二客故也。
使者谓二客曰:我不当为使送子,盖有深意,欲奉托也。
衣带间解琥珀合子与之,中有物隐隐然,若蜘蛛形。
谓二子曰:我辈水仙也,顷与番禺少年,情好之至,有一子三岁,合弃之,夫人令与南岳郎君为子矣。
中间回雁峰使者有事于水府,吾寄与子所弄玉环与之,而为使者隐却,颇以为怅。
望二客持此合子,于回雁峰庙中投之,若得玉环,为送岳庙,吾子亦当有答,慎勿开启。
二子受而怀之。
又问:玉虚尊师云子自有师,谁也?
曰:南岳太极先生耳,自当遇之。
须臾桥尽,与使者相别,已达合浦之岸。
问其时代,已十二年矣。
于是将还衡山,中途馁甚,试叩玉壶,则珍味至。
二子一食,不复饥渴。
及还,妻已谢世,家人曰:郎君溺海,十余年矣。
自此二子益有厌俗之志,无复名宦之心。
乃登衡岳,投合子于回雁峰庙,瞬息之间,有黑龙长数丈,激风喷电,折木拨屋,霹雳一声,庙宇立碎。
战栗之际,空中有人以玉环授之,二子得环,送于岳庙。
及归,有黄衣少年,持二金合以酬二子,曰:南岳郎君,持此还魂膏以报君也。
家有毙者,虽一甲子,犹可涂顶而活。
既受之,而失其使。
二子遂以膏涂活其妻。
后因大雪,见一樵叟负重凌寒,二子哀其老,以酒饮之。
忽见其檐上有“太极”字,遂礼而为师,曰:吾得神仙之道,列名太极矣,太上敕我来度子耳。
因见玉壶,曰:此吾贮玉液之壶,亡来数十甲子,甚喜再见。
遂以玉壶献之。
二子随太极先生入硃陵宫、祝融峰,历游诸仙府,与妻俱得升天之道。
◎边洞玄
边洞玄者,范阳人女也。
幼而高洁敏慧,仁慈好善。
见微物之命,有危急者,必俯而救之,救未获之间,忘其饥渴。
每霜雪凝冱,鸟雀饥栖,必求米谷粒食,以散閟之。
岁月既深,鸟雀望而识之,或飞鸣前导,或翔舞后随。
年十五,白其父母,愿得入道修身,绝粒养气。
父母怜其仁慈且孝,未许之也。
既笄,誓以不嫁,奉养甘旨。
数年,丁父母忧毁瘠不食,几至灭性。
服阕,诣郡中女官,请为道士。
终鲜兄弟,子无近亲,性巧慧,能机杼,众女官怜而敬之。
纺织勤勤,昼夜不懈。
每有所得,市胡麻、茯苓、人参、香火之外,多贮五谷之类。
人或问之:既不食累年,而贮米麦何也?
岂非永夜凌晨,有饥渴之念耶?
笑而不答。
然每朝于后庭,散米谷以饷禽鸟,于宇内以饷鼠,积岁如之,曾无怠色。
一观之内,女官之家,机织为务,自洞玄居后,未尝有鼠害于物,人皆传之,以为阴德及物之应也。
性亦好服饵,或有投以丹药、授以丸散,必于天尊堂中,焚香供养,讫而后服之。
往往为药所苦,呕逆吐痢,至于疲剧,亦无所怨叹,疾才已,则吞服如常。
其同道惜之,委曲指喻,丁宁挥解,而至信之心,确不移也。
苟遇岁饥,分所贮米麦以济于人者,亦多矣。
一旦,有老叟负布囊,入观卖药,众因问之:所卖者何药也?
叟曰:大还丹,饵服之者,长生神仙,白日升天。
闻之皆以为笑。
叟面目<黑干>黑,形容枯槁,行步伛偻。
声才出口,众笑谓之曰:既还丹可致不死,长生升天,何憔悴若此,而不自恤邪?
叟曰:吾此丹初熟,合度人立功,度人未满,求仙者难得,吾不能自服,便飞升冲天耳。
众问曰:举世之人,皆愿长生不死,延年益寿,人尽有心,何言求仙者难得也?
叟曰:人皆有心好道,而不能修行。
能好道复能修行,精神不退,勤久其事,不被声色所诱,名利所惑,奢华所
乱,是非所牵,初心不变,如金如石者,难也。百千万人无一人矣。何谓好道也。
问曰:贵为天子,富有四海,有金丹之药,何不献之,令得长生永寿也?
叟曰:天上大圣真人,高真上仙,与北斗七元君,轮降人间以为天子。期满之日,归升上天,何假服丹而得道也。
又问曰:既尽知之,今天子是何仙也?
曰:硃阳太一南宫真人耳。
问答之敏,事异于人,发言如流,人不可测。逡巡暴风雷雨,递相顾视,惊悸异常,众人稍稍散去。
叟问众曰;此有女道士,好行阴德,绝粒多年者何在?因指其院以示之。
叟入院,不扣问,径至洞玄之前,曰:此有还丹大药,远来相救,能服之邪?
洞玄惊喜延坐,问药须几钱。
叟曰:所直不多,五十万金耳。
洞玄曰:此穷窘多年,殊无此钱,何以致药耶?
叟曰:勿忧,子自幼及今四十年矣,三十年积聚五谷,饷饲禽虫,以此计之,不啻药价也。
即开囊示之,药丸青黑色,大如梧桐子者二三斗,令于药囊中自探之。
洞玄以意,于药囊中取得三丸,叟曰:此丹服之,易肠换血,十五日后,方得升天,此乃中品之药也。
又于衣裾内解一合子,大如钱,出少许药,如桃胶状,亦似桃香。
叟自于井中汲水调此桃胶,令吞丸药,叟喜曰:汝之至诚感激,太上有命,使我召汝。
既服二药,无复易肠换血之事,即宜处台阁之上,接真会仙,勿复居臭浊之室。
七日即可以升天,当有天衣天乐自来迎矣。
须臾雨霁,叟不知所之。
众女官奔诣洞玄之房,问其得药否。
具以告之,或嗤其怪诞,或叹其遭遇,相顾惊骇。
由是郡众之人有知者,亦先驰往观之,于是洞玄告人曰:我不欲居此,愿登于门楼之上。
顾眄之际,楼犹扃锁,洞玄告人曰:我不于此。
语犹未终,已腾身在楼上矣。
异香流溢,奇云散漫,一郡之内,观者如堵。
太守僚吏、远近之人,皆礼谒焉。
洞玄告众曰:中元日早必升天,可来相别也。
众乃致斋大会,七月十五日辰时,天乐满空,紫云蓊郁,莹绕观楼,众人见洞玄升天,音乐导从,幡旌罗列,直南而去,午时云物方散矣。
太守众官具以奏闻。
是日辰巳间,大唐明皇居便殿,忽闻异香纷郁,紫炁充庭,有青童四人,导一女道士,年可十六七,进曰:妾是幽州女道士边洞玄也,今日得道升天,来以辞陛下。
言讫,冉冉而去。
乃诏问所部,奏函亦驲骑驰至,与此符合。
敕其观为登仙观,楼曰紫云楼,以旌其事。
是岁,皇妹玉真公主咸请入道,进其封邑及实封。
由是上好神仙之事,弥更勤笃焉。
仍敕校书郎王端敬之为碑,以纪其神仙之盛事者也。
◎黄观福
黄观福者,雅州百丈县民之女也。自幼不食荤血,好清净。家贫无香,取柏叶柏子焚之,每凝然静坐,无所营为,经日不以为倦。
或食柏叶,饮水自给,不嗜五谷。
父母怜之,听其率性任意。
既笄欲嫁之,忽谓父母曰:门首水中极有异物。
常时多与父母说奇事,先兆往往信验,闻之,固以为然。
随往看水,果汹涌不息,乃自投水中,良久不出。
父母捞摝,得一木像天尊,古昔所制,金彩已驳,状貌与女无异。
水即澄清如旧,无复他物,便以木像置于路侧,号泣惊异而归。
其母时来视之,忆念不已。
忽有彩云仙乐,导卫甚多,与女伴三人下其庭中,谓父母曰:女本上清仙人也,有小过谪在人间,年限既毕,复归上天,无至忧念也。
同来三人,一是玉皇侍女,一是大帝侍晨女,一是上清侍女。
我姓黄名观福,此去不复来矣。
今年此地疾疫,死者甚多,以金遗父母,使移家益州,以避凶岁。
即留金数饼,升天而去。
父母如其言,移家蜀郡。
其岁疫毒黎民,雅地尤甚,十丧三四,即麟德年也。
今俗呼为黄冠佛,盖以不识天尊像,仍是相传语讹,以黄观福为黄冠佛也。
◎阳平治
阳平治,谪仙妻,不知其名。九陇居人张守圭家甚富,有茶园在阳平化仙居山内,每岁召采茶人力百余辈,男女佣工者杂之园中。
有一少年,赁为摘茶,自言无亲族。性甚了慧勤,愿守圭怜之,以为义兒,又一女年二十余,亦无亲族,愿为义兒之妇,孝义端恪,守圭甚善之。
一旦山水泛溢,市井路绝,盐酪既阙,守圭甚忧。
新妇曰:此可买耳。取钱出门十数步,置钱树下,以杖扣树,得盐酪而归。
后或有所要,但令扣树取之,无不得者,其夫术亦如此。
因与邻妇十数人,于堋口市相遇,为买酒一碗,与众妇饮之。
皆醉而碗中酒不减,远近传说,人皆异之。
守圭请问其术受于何人,少年曰:我阳平洞中仙人耳,因有小过,谪于人间,不久当去。
守圭曰:洞府大小,与人间城阙相类否?
答曰:二十四化各有一大洞,或方千里五百,三百里。
其中皆有日月飞精,谓之伏神之根,下照洞中,与世间无异。
其中皆有仙王,仙卿仙官辅相佐之,如世之职司。
有得道之人,及积功迁神反生之者,皆居其中,以为民庶。
每年三元大节,诸天各有上真下游洞天,以观其所理善恶。
人世死生兴废、水旱风雨,预关于洞中焉。
其龙神祠庙、血食之司,皆为洞府所统也。
二十四化之外,其青城、峨嵋、益登、慈母、繁阳、嶓冢皆亦有洞,不在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之数。
洞之仙曹,如人间郡县聚落耳,不可一一详记之也。
旬日之间,忽夫妇俱去。
◎神姑
神姑者,卢眉娘是也。后魏北祖帝师卢景祚之后,生而眉长且绿,因以为名。永贞元年
南海太守以其奇巧而神异,贡于京。
卢眉娘幼而慧晤,能以一丝析为三缕,染彩于掌中,结为伞盖五重。
其中有十洲三岛、天人玉女、台殿麟凤之像,而外列执幢捧节仙童,不啻千数。
其阔一丈,秤之无三数两。
自煎灵香膏传之,则虬硬不断。
顺宗皇帝叹其巧妙,二宫内谓之神姑。
入内时方年十四,每日但食胡麻饭三二合。
至元和中,宪宗皇帝嘉其聪慧,因赐金凤环,以束其腕。
久之,不愿在宫掖,乃度为女道士,放归南海,赐号曰逍遥。
数年不食,常有神人降会,一旦羽化,香气满室。
将葬,举棺觉轻,撤其盖,唯旧履而已。
往往人见乘紫云,于海上罗浮。
李象先作《卢逍遥传》,苏鹗载其事于《杜阳编》中焉。
◎王奉仙
王奉仙者,宣州当涂县民家之女也。
家贫,父母以纺织自给。
而奉仙年十三四,因田中饷饭,忽见少年女十余人,与之嬉戏,久之散去,他日复见如初。
自是,每到田中饷饭,即聚戏为常矣。
月余,诸女夜会其家,竟夕言笑,达晓方散。
或携奇果,或设珍馔,非世所有。
其房宇湫陋,来众虽多,不以为窄。
父母闻其言笑,疑焉,伺而察之,复无所见。
又疑妖魅所惑,诘之甚切,必托他词以对。
自是诸女不复夜降,常昼日往来。
或引其远游,凌空泛回,无所不到,至暮乃返。
仍不饮不食,日加殊异。
一日将夕,母氏见其自庭际竹杪,坠身于地,母益为忧,恳问其故,遂以所遇之事言之,父母竟未谕其本末。
诸女剪奉仙之发,前露眉,后垂至肩,自此数年,发竟不长。
不食岁余,肌肤丰莹,洁若冰雪,螓首蛴领,皓质明眸,貌若天人,智辩明晤。
江左之人谓之观音焉。
咸通末,相国杜公审权镇金陵,令狐公綯镇维扬,延请供养,声溢江表。
其后秦彦请留于江都,展师敬之礼。
高士主父怀杲正直倜傥,疑以为邪,诣而问之。
奉仙欣然加敬,话道累日。
主父问:所论之理,颇合玄要,何复有观音之目耶?
奉仙曰:其所遇者道也,所得者仙也,嗤俗之徒,加我以观音之号耳。
然顷岁,杜公搜于蓬茅之下,欲贡于宫掖之内,适以断发免。
未容归侍膝下,遂虐留寺中。
闾巷不知,腾口虚誉,至有擎香捧烛,施宝投金,嚣然经年,莫知窜免。
而今日遂其修养,不拘闭于后庭者,亦是真仙冥祐,断发齐领之明效也,得不自以为慰喜耳。
且名之与道,两者无滞。
庄生云,人以我为牛,而我为牛;人以我为马,而我为马。
忘形体真者,不以名为累也,故亦不鄙人尔。
且某所见之女,年可十八九,容貌异常,著云霞锦绣,大袖之衣。
执持者仙花灵草,吟咏者仙经洞章,所话乃神仙长生度世之事。
随其所行,逍遥迅速,不知其倦。
所到天宫仙阙,金楼玉堂,修廊广庭,芝田云圃,神禽天兽,珍木灵芳,非世间所睹。
过星汉之上,不知几千万里,朝谒天尊。
天尊处广殿之中,羽卫森列,告奉仙曰:汝寄生人世,五十年后当还此。
敕左右以玉浆一杯见赐。
饮毕,戒曰:百谷之实、草木之果,食之杀人,夭汝年寿,特宜绝之。
是以不食二十年矣。
夫天尊,行化天上,教人以道,延人以生,主宰万物,覆育週遍,如世人之父也。
释迦行化世上,劝人止恶,诱人求福,如世人之母也。
仲尼儒典,行于人间,示以五常,训以百行,如世人之兄也。
世之婴兒,但识其母,不知有兄、父之尊。
故常常之徒,知道者稀,尊儒者寡,不足怪也。
且所见天上之人,男子则云冠羽服,或丱髻青襟,女子则金翘翠宝,或三鬟双角。
手执玉笏,项负圆光,飞行乘空,变化莫测。
亦有龙麟鸾鹤之骑,羽幢虹节之仗,如人间帝王耳。
了不见有菩萨佛僧之像也。
因出其所供养图绘甚多,率是天人帝王、道君飞仙之状,亦无僧佛之容焉。
自咸通迄光启四十年间,游淮浙之宛陵,所至之处,观者云集。
其警俗也,常以忠孝贞正之道、清净俭约之言、修身密行之要,故远近瞻敬。
凡金宝货,委之于前,所施亿万,皆弃之去,而未尝顾也。
虽三淮沸浪,四野腾烟,栖止自若,曾不为患。
其有拥众威悍,如孙儒、赵宏、毕师铎,欲以不正逼之,白刃胁之,及睹其神貌,不觉折腰屈膝,伸弟子之礼。
后与二女弟俱入道,居洞庭山。
光启初,迁馀杭界千顷山。
山下之人,为棣华宇以居之。
岁余,无疾而化,年四十八。
有云鹤异香之瑞,果符五十年之言矣。
况其不食三十年,童颜雪肌,常若处子,非金丹玉液之效,岂能与于此哉!
又往往神游天界,端坐逾月,或下察地府冥关之事,坐见八极,多与有道者言之。
世人不知,以为坐忘耳。
乃南极元君,及东陵圣母之俦侣者乎。
◎薛玄同
薛氏者,河中少尹冯徽之妻也,道号玄同。
适冯徽二十年,乃言素志,托疾独处,誓焚香念道,持《黄庭经》,日三两遍。
又十三年,夜有青衣玉女二人降其室内,将至,有光如月,照其庭庑,香风飒然。
时当初秋,残暑方甚,而清凉虚爽,飒若洞中。
二女告曰:紫虚元君,主领南方下教之籍。
命诸真大仙,于四海之外、六合之内、名山大川,有志慕长生、心冥真道者,必降而教之。
玄同善功,为地司累奏,简在紫虚之府,况闻女子立志,元君尤嘉其用心,即日将亲降于此。
如是凡五夕,焚香严盛,以候元君。
咸通十五年甲午七月十四日,元君与侍女群真二十七人,降于其室,玄同拜迎于门。
元君憩坐良久,示以《黄庭》填
神存修之旨,赐九华之丹一粒,使八年后吞之,当遣玉女飙车,迎汝于嵩岳矣。言讫散去。
玄同自是冥心静神,往往不食。虽真仙降眄,光景烛空,灵风异香,云璈钧乐,奏于其室,冯徽亦不知也。
徽以玄同别室修道,邈不可亲,愚嫉之怀,常加毁笑,每获东陵之疑矣。
洎广明庚子之岁,大寇犯阙,衣缨奔窜,所在偷安。冯与玄同寓迹于常州晋陵,存注不辍,益用虔恭。
中和元年十月,舟行至直渎口,欲抵别墅,亲邻女伴数人,乘流之际,忽见河滨有硃紫官吏,及戈甲武士,立而序列,若候玄同舟楫之至也。
四境多虞,所在寇盗,舟人见之,惊骇不进。
玄同曰:无惧也。即移舟及之,官吏皆拜,玄同指挥曰:未也,犹在春中私第,去无速也。
其官吏遂各散去,而同舟者虽见,莫究其由。
明年壬寅二月,玄同沐浴,饵紫虚所赐之丹,二仙女密降其室,促嵩高之行。
是月十四日,示以有疾,一夕终于私第。
有仙鹤三十六只,翔集室宇之上。
玄同形质柔暖,状若生人,额中炅然白光一点,良久化为紫气。
沐浴之际,玄发重生,立长数尺。
十五日夜,云彩满室,忽闻雷电震霹之声,棺盖飞起在庭中,失尸所在,空衣衾而已。
异香云鹤,浃旬不去。
浙西节度使、相国週宝奏曰:伏闻赵夫人登遐之日,玉貌如生;陶先生厌世之时,异香不绝。同其羽化,录在仙经。岂谓明时,复睹斯事。
伏以冯徽妻薛氏,早抛尘俗,久息玄门。神仙秘密之书,能采奥旨;女子铅华之事,不挠冲襟。非绝粒茹芝,守真见素,履圣世无为之化,穷玄元守一之规,不然者安得。
方念鼓盆,灵禽叠降;正悲鸾镜,玄发重生。雷电显祥,云霞表异,天迥而但闻丝竹,棺空而唯有衣衾。
谪来暂住人间,仙去却归天上。事传千古,美称一时,虽属郡之休祯,乃国朝之盛事。
臣忝分优寄,辄具奏闻,干冒天廷,无任战越喜贺之至。
是岁二月十五日,奏于成都行在。
敕曰:惟天法道,著在仙经,上德勤修,玄功是致。览兹申奏,颇叶殊祥。同魏氏之登仙,比花姑之降世。光乎郡县,焕我国朝。宜付史官,编于简册。仍委本道以上供钱,于其住,处修金箓道场,以答上玄,用伸虔感者。
时驻跸成都之三年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纪传部-卷十七-传十四-译文
◎南溟夫人
南溟夫人,居住在南海之中,不知道她的品级高低,大概是一位得道成仙的神仙。
有元彻、柳实两个人,志同道合,一起寻访道法,在衡山结庐隐居。
一年多后,他们一起南下,到了广州合浦县,乘船准备渡海,向南到达交?止。
船停靠在岸边,正好村里人在祭祀神灵,箫鼓喧天,船上的水手和仆人都去看热闹,只有元彻和柳实留在船上。
突然飓风刮断了缆绳,船漂入海中,不知去向,几次差点翻船。
忽然船停靠在一个孤岛上,风浪也平息了。
两人登岸,放眼望去,岛上有一座白玉天尊像,晶莹剔透地放在石室中,前面有金炉,香已燃尽,但没有人。
两人四处张望,感到怅然若失,忽然看到一只巨兽从海中出现,似乎在观察他们,良久才消失。
不久,海面上涌起紫云,弥漫三四里,中间有一朵大莲花,高百余尺,花瓣层层展开,里面有华丽的帐幄,虹桥宽数十尺,直通岛上。
有侍女捧着香,在天尊像前燃香,香还未燃尽,两人哀求她,请求救他们脱离困境,并指引回家的路。
侍女惊讶地说:你们怎么突然到这里来了?把事情告诉她后,侍女说:稍等片刻,南溟夫人和玉虚尊师约你们,你们可以请求他们帮助。
侍女还未离开,有一位道士乘着彩云,骑着白鹿而来。
两人哭泣着向他诉说遭遇,道士说:你们可以跟随这位侍女,去拜见南溟夫人。
两人听从教导,跟随侍女登上虹桥,到了帐前,再次叩拜,陈述了漂流的原因和他们的姓名。
夫人让他们坐下,尊师也到了,大家围坐在一起奏乐,不久后上菜。
尊师说:两位客人请求人间的食物来享用。
吃完后,尊师将一卷丹篆交给夫人,夫人拜谢接受后,尊师告辞离开,对两人说:你们有道气,不用担心回家的路。
还有灵药相赠,你们的缘分还未到,将来会有自己的师父,我不适合做你们的师父,日后我们会再见的。
两人拜别尊师,尊师骑着白鹿离去。
不久,有一位身高十余丈的武士,身穿金甲,手持剑进来说:奉天吴之命,清道不严,按法应当处死,现在已经执行了。
说完就迅速消失了。
夫人随即命令侍女,指引两人回家的路,说:从百花桥走。
并赠送他们一个玉壶,说:前路有事,可以敲击这个玉壶。
两人辞别夫人,登上桥离开。
桥又长又宽,栏杆上都是奇异的花朵,两人在花间看到千条虬龙和万条龙,互相缠绕成桥。
看到之前那只巨兽,已经身首异处,漂浮在海面上。
两人问使者为什么要斩杀那只巨兽,使者回答说:因为它不知道两位客人的身份。
使者对两人说:我不应该作为使者送你们,这其中有深意,我想托付你们一件事。
他从衣带间解下一个琥珀盒子交给他们,里面隐约有东西,形状像蜘蛛。
使者对两人说:我们是水仙,之前与番禺的一个少年感情很好,有一个三岁的孩子,夫人命令将他送给南岳郎君做儿子。
中间回雁峰的使者有事去水府,我把我玩的玉环寄给他,但使者隐瞒了这件事,我感到很遗憾。
希望两位客人带着这个盒子,到回雁峰的庙中投下,如果得到玉环,就送到岳庙,我的孩子也会有所回报,千万不要打开盒子。
两人接过盒子,小心地收好。
又问:玉虚尊师说我们自有师父,是谁呢?
使者说:是南岳太极先生,你们自然会遇到他。
不久桥走到尽头,与使者告别,已经到了合浦的岸边。
问起时间,已经过去了十二年。
于是他们准备回衡山,途中非常饥饿,试着敲击玉壶,珍馐美味就出现了。
两人吃完后,不再感到饥渴。
回到家后,妻子已经去世,家人说:你们在海中溺亡,已经十多年了。
从此两人更加厌弃世俗,不再有追求名利的念头。
于是他们登上衡山,将盒子投到回雁峰的庙中,瞬间有一条数丈长的黑龙,激起狂风喷出闪电,折断树木掀翻房屋,一声霹雳,庙宇立刻粉碎。
在战栗之际,空中有人将玉环交给他们,两人得到玉环,送到岳庙。
回到家后,有一个黄衣少年,拿着两个金盒酬谢两人,说:南岳郎君,用这还魂膏来报答你们。
家里有死去的人,即使已经死了六十年,只要涂在头顶上就能复活。
两人接过还魂膏后,使者就消失了。
两人用还魂膏涂在妻子的头上,妻子复活了。
后来因为大雪,看到一个樵夫背着柴火在寒风中艰难行走,两人怜悯他的年老,给他酒喝。
忽然看到他的屋檐上有“太极”二字,于是拜他为师,说:我已经得道成仙,名列太极,太上老君命令我来度化你们。
看到玉壶后,他说:这是我存放玉液的壶,丢失了几十年,很高兴再次见到。
于是两人将玉壶献给他。
两人跟随太极先生进入硃陵宫、祝融峰,游历了各个仙府,与妻子一起得道升天。
◎边洞玄
边洞玄是范阳人,是个女子。
她从小就高洁聪慧,仁慈善良。
看到微小的生命有危险,一定会俯身去救,救不到的时候,甚至会忘记自己的饥渴。
每当霜雪冻结,鸟雀饥饿时,她一定会找米谷来喂它们。
时间久了,鸟雀都认识她,有的飞在前面引导,有的在后面跟随。
十五岁时,她告诉父母,希望入道修行,断绝饮食,养气修身。
父母怜惜她的仁慈和孝顺,没有答应。
成年后,她发誓不嫁人,专心奉养父母。
几年后,父母去世,她悲痛得几乎不吃不喝,差点丧命。
服丧期满后,她去郡中的女官那里,请求成为道士。
她没有兄弟,也没有近亲,性格聪慧,擅长织布,女官们都很怜惜和敬重她。
她勤奋纺织,日夜不停。
每次有所收获,除了买胡麻、茯苓、人参、香火之外,还储存了很多五谷。
有人问她:你已经多年不吃饭了,为什么还要储存米麦呢?
难道是在深夜或凌晨时,会有饥渴的念头吗?
她笑而不答。
但她每天早上都会在后院撒米谷喂鸟,在屋内喂老鼠,多年来从未懈怠。
自从她住进道观后,观内的女官们以织布为生,再也没有老鼠破坏东西,人们都传颂她的阴德感动了万物。
她也喜欢服用丹药,如果有人给她丹药或药丸,她一定会在天尊堂中焚香供养,然后才服用。
她常常因为服药而痛苦,呕吐腹泻,甚至疲惫不堪,但她从不抱怨,病一好就继续服用。
她的同道们都很怜惜她,耐心地开导她,但她对修行的信念坚定不移。
每当遇到饥荒,她都会把自己储存的米麦分给需要的人。
有一天,一个老叟背着布袋,进观卖药,大家问他:你卖的是什么药?
老叟说:是大还丹,吃了可以长生不老,白日飞升。
大家听了都笑了。
老叟面色黝黑,形容枯槁,走路佝偻。
他一开口,大家就笑着说:既然还丹可以让人长生不死,飞升成仙,为什么你自己这么憔悴,不照顾自己呢?
老叟说:我这丹药刚炼成,是用来度人立功的,度人未满,求仙者难得,我不能自己服用,否则就会飞升冲天。
大家问:世上的人都想长生不死,延年益寿,人人都有这个心,为什么你说求仙者难得呢?
老叟说:人人都有心向道,但很少有人能真正修行。
能向道又能修行,精神不退,坚持不懈,不被声色诱惑,不被名利迷惑,不被奢华所
混乱中,是非纠缠,但初心不变,像金石一样坚固的人,是很难得的。千百万人中也没有一个。什么是真正的好道呢?
有人问:贵为天子,拥有四海,有金丹之药,为什么不献出来,让人长生不老呢?
老人说:天上的大圣真人、高真上仙和北斗七元君,轮流下凡做天子。任期满了,就回归天上,哪里需要服用丹药才能得道呢?
又问:既然您都知道,那现在的天子是哪位仙人呢?
老人说:是硃阳太一南宫真人。
问答之间,老人反应敏捷,事情与常人不同,说话如流水般顺畅,让人难以揣测。突然,暴风雷雨来临,大家互相看着,惊恐异常,众人渐渐散去。
老人问众人:这里有一位女道士,喜欢行善积德,多年不吃粮食的人在哪里?于是指着她的院子给大家看。
老人进了院子,没有敲门,直接走到洞玄面前,说:这里有还丹大药,远道而来救你,你能服用吗?
洞玄惊喜地请他坐下,问药需要多少钱。
老人说:不多,五十万金。
洞玄说:我多年来穷困潦倒,根本没有这么多钱,怎么买得起药呢?
老人说:别担心,你从小到现在四十年了,三十年来积攒五谷,喂养禽虫,这些加起来,已经超过药价了。
于是打开袋子,里面装着青黑色的药丸,大小如梧桐子,有两三斗,让洞玄自己从药囊中取。
洞玄随意从药囊中取出三丸,老人说:这丹药服用后,可以换肠换血,十五天后就能升天,这是中品丹药。
老人又从衣襟里拿出一个小盒子,大小如钱币,取出一些药,像桃胶一样,也有桃子的香味。
老人从井里打水调这桃胶,让洞玄吞下药丸,老人高兴地说:你的至诚感动了太上老君,他命我来召你。
服下这两种药后,不需要再换肠换血,你应该住在高台上,与仙人相会,不要再住在污浊的房间里。
七天后就可以升天,天衣天乐会自来迎接你。
不久,雨停了,老人不知去向。
众女官跑到洞玄的房间,问她是否得到了药。
洞玄把情况告诉了她们,有人嘲笑她荒诞,有人感叹她的遭遇,大家面面相觑,惊骇不已。
于是郡里知道这件事的人,也纷纷赶来观看,洞玄对大家说:我不想住在这里,想登上门楼。
她回头一看,门楼还锁着,洞玄说:我不在这里。
话还没说完,她已经腾身到了楼上。
异香四溢,奇云弥漫,整个郡的人都来围观。
太守和官员们,远近的人都来拜见她。
洞玄对大家说:中元节早上我必定升天,大家可以来告别。
于是大家举行了盛大的斋会,七月十五日辰时,天乐响彻天空,紫云缭绕,众人看到洞玄升天,音乐引导,旗帜排列,向南飞去,午时云彩才散去。
太守和官员们把这件事上报朝廷。
当天辰巳之间,唐明皇在便殿里,忽然闻到异香扑鼻,紫气充满庭院,有四个青衣童子,带着一个十六七岁的女道士,进来说:我是幽州女道士边洞玄,今天得道升天,特来向陛下辞行。
说完,缓缓离去。
皇帝下令询问地方官员,奏报也很快送到,与事实相符。
皇帝下令将她的道观命名为登仙观,楼命名为紫云楼,以表彰这件事。
这一年,皇帝的妹妹玉真公主也请求入道,增加了她的封邑和实封。
从此,皇帝更加热衷于神仙之事。
还命令校书郎王端敬撰写碑文,记录这件神仙盛事。
◎黄观福
黄观福是雅州百丈县一个平民的女儿。从小不吃荤腥,喜欢清净。家里穷,没有香,就用柏叶和柏子烧香,常常静坐不动,整天不觉得疲倦。
有时吃柏叶,喝水自给,不喜欢吃五谷。
父母怜爱她,任由她随心所欲。
到了出嫁的年龄,她突然对父母说:门口的水里有奇怪的东西。
她经常和父母说一些奇怪的事,往往有先兆,父母听了,觉得可信。
于是跟着她去看水,果然水汹涌不息,她跳入水中,很久没有出来。
父母打捞,得到一个木制的天尊像,是古代制作的,金彩已经剥落,样子和她一模一样。
水立刻变得清澈如初,没有其他东西,父母把木像放在路边,哭着惊讶地回家了。
她的母亲时常来看她,思念不已。
忽然有彩云和仙乐,带着很多护卫,和三个女伴来到她家,对父母说:我本是上清仙人,因小过被贬到人间,年限已满,要回归天上,不要太过思念。
同来的三人,一个是玉皇的侍女,一个是大帝的侍晨女,一个是上清的侍女。
我姓黄名观福,这次走了就不再回来了。
今年这里瘟疫流行,死了很多人,我留下一些金子给父母,让他们搬到益州去避灾。
于是留下几块金子,升天而去。
父母按照她的话,搬到了蜀郡。
那一年瘟疫肆虐,雅州尤其严重,十个人死了三四,正是麟德年间。
现在民间称她为黄冠佛,因为不认识天尊像,误传为黄冠佛。
◎阳平治
阳平治是谪仙的妻子,名字不详。九陇人张守圭家很富有,在阳平化仙居山内有茶园,每年雇佣一百多人采茶,男女工人混杂在茶园里。
有一个少年,租来做采茶工,自称没有亲人。他聪明勤快,张守圭很喜欢他,收他为义子,还有一个二十多岁的女子,也没有亲人,愿意做义子的妻子,孝顺端庄,张守圭对她也很满意。
有一天,山洪暴发,道路断绝,盐和奶酪都短缺,张守圭很发愁。
新媳妇说:这可以买。她拿着钱出门十几步,把钱放在树下,用杖敲树,得到了盐和奶酪回来。
后来需要什么,只要敲树就能得到,她的丈夫也有同样的本事。
有一次她和十几个邻妇在堋口市相遇,买了一碗酒,和大家一起喝。
大家都醉了,但碗里的酒一点没少,远近传开,人们都觉得奇怪。
张守圭问他们的本事是从哪里学来的,少年说:我是阳平洞中的仙人,因小过被贬到人间,不久就要离开。
张守圭问:洞府的大小,和人间的城阙一样吗?
少年回答:二十四化各有一个大洞,有的方圆千里,有的五百里,有的三百里。
洞中有日月飞精,叫做伏神之根,照耀洞中,和世间一样。
洞中有仙王、仙卿、仙官辅佐,像人间的职司一样。
有得道的人,以及积功迁神返生的人,都住在里面,为民服务。
每年三元大节,诸天各有上真下凡游历洞天,观察善恶。
人间的生死兴废、水旱风雨,都与洞中有关。
龙神祠庙、血食之司,都由洞府统管。
二十四化之外,青城、峨嵋、益登、慈母、繁阳、嶓冢等地也有洞,不在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之列。
洞中的仙曹,像人间的郡县聚落一样,无法一一详记。
十几天后,夫妇俩突然离去。
◎神姑
神姑名叫卢眉娘。她是后魏北祖帝师卢景祚的后代,生来眉毛很长且绿色,因此得名。永贞元年
南海太守因为她的奇特和神奇,将她进贡到京城。
卢眉娘从小就聪明伶俐,能够将一根丝线分成三缕,在手掌中染色,结成五层伞盖。
伞盖上有十洲三岛、天人玉女、台殿麟凤的图案,外面排列着执幢捧节的仙童,数量不下千个。
伞盖宽一丈,称重却不到三两。
她自己煎制灵香膏涂抹,伞盖变得坚硬不断。
顺宗皇帝赞叹她的巧妙,宫中称她为神姑。
她入宫时年仅十四岁,每天只吃两三合胡麻饭。
到了元和年间,宪宗皇帝赞赏她的聪慧,赐给她金凤环,戴在手腕上。
时间久了,她不愿再留在宫中,于是被度为女道士,放归南海,赐号逍遥。
几年不进食,常有神人降临与她相会,有一天她羽化升仙,香气充满房间。
下葬时,抬棺的人觉得棺材很轻,打开一看,里面只有她的一双旧鞋。
常常有人看见她乘着紫云,在海上罗浮山出现。
李象先写了《卢逍遥传》,苏鹗在《杜阳编》中记载了这件事。
◎王奉仙
王奉仙是宣州当涂县一个普通家庭的女儿。
家里贫穷,父母靠纺织维持生计。
王奉仙十三四岁时,在田里送饭,忽然看见十几个年轻女子,和她一起玩耍,玩了一会儿就散了,后来再次见到她们。
从此以后,每次到田里送饭,她们就聚在一起玩耍,成了常态。
一个多月后,这些女子晚上到她家聚会,整夜说笑,直到天亮才散去。
她们有时带来奇异的果子,有时摆出珍馐美味,都是世间没有的东西。
她家的房子狭小简陋,但来的人虽多,却不觉得拥挤。
父母听到她们的笑声,感到疑惑,偷偷观察,却什么也没看见。
父母怀疑她被妖魅迷惑,严厉追问,她总是找借口搪塞。
从此以后,这些女子不再晚上来,而是白天常来常往。
有时带她远游,凌空飞翔,无所不至,到傍晚才回来。
她依然不吃不喝,身体却日渐奇异。
一天傍晚,母亲看见她从庭院的竹梢上掉下来,母亲更加担忧,恳切询问原因,她终于把遇到的事情告诉了父母,但父母始终不明白其中的缘由。
这些女子剪短了王奉仙的头发,前面露出眉毛,后面垂到肩膀,从此几年,她的头发再也没有长过。
一年多不进食,她的肌肤却丰润晶莹,洁白如冰雪,头颈修长,眼睛明亮,容貌如天人,智慧明辨。
江南一带的人称她为观音。
咸通末年,相国杜审权镇守金陵,令狐綯镇守维扬,邀请她供养,名声传遍江南。
后来秦彦请她留在江都,以师礼敬奉。
高士主父怀杲正直豪爽,怀疑她是邪道,前去询问。
王奉仙欣然敬重他,与他谈论道法多日。
主父问:你所讲的道理,很符合玄妙要义,为什么还有人称你为观音呢?
王奉仙说:我所遇到的是道,所得到的是仙,那些世俗之人,给我加上了观音的称号罢了。
不过前些年,杜公在蓬茅之下搜寻我,想把我进贡到宫中,恰好因为我断发而免于此事。
我不能回家侍奉父母,被迫留在寺庙中。
街坊邻居不知道真相,口口相传,虚誉满天,甚至有人捧香烛、献宝物,喧嚣多年,我却无处可逃。
如今我能安心修养,不被困在后庭,也是真仙暗中保佑,断发齐领的明证,怎能不感到欣慰呢?
而且名声与道,两者并不冲突。
庄子说,人们认为我是牛,我就是牛;人们认为我是马,我就是马。
真正忘掉形体的人,不会因为名声而困扰,所以也不会轻视别人。
而且我所见的女子,年纪大约十八九岁,容貌非凡,穿着云霞锦绣的大袖衣服。
她们手持仙花灵草,吟诵仙经洞章,谈论的是神仙长生度世的事情。
跟随她们行走,逍遥自在,速度极快,却不知疲倦。
所到之处是天宫仙阙,金楼玉堂,修廊广庭,芝田云圃,神禽天兽,珍木灵芳,都是世间未曾见过的景象。
飞过银河之上,不知几千万里,朝拜天尊。
天尊坐在广殿之中,羽卫森严,告诉王奉仙:你寄居人间,五十年后将回到这里。
命令左右赐给她一杯玉浆。
她喝完,天尊告诫说:百谷的果实、草木的果子,吃了会害人,缩短你的寿命,应该彻底戒掉。
所以她二十年不进食。
天尊在天上教化众生,教导人们修道,延长生命,主宰万物,覆育周遍,就像世人的父亲。
释迦牟尼在世上教化众生,劝人止恶,诱人求福,就像世人的母亲。
孔子儒典,行于人间,教导五常,训诫百行,就像世人的兄长。
世上的婴儿,只知道母亲,不知道有兄长、父亲的尊贵。
所以普通人中,懂得道的人很少,尊崇儒教的人也不多,这并不奇怪。
而且我所见的天上之人,男子戴着云冠羽服,或梳着丱髻青襟,女子则戴着金翘翠宝,或梳着三鬟双角。
他们手持玉笏,项负圆光,飞行乘空,变化莫测。
还有龙麟鸾鹤的坐骑,羽幢虹节的仪仗,就像人间的帝王一样。
完全看不到菩萨佛僧的形象。
因此她展示了许多供养的图绘,大多是天人帝王、道君飞仙的形象,也没有僧佛的容貌。
从咸通到光启四十年间,她游历淮浙的宛陵,所到之处,观者云集。
她警醒世人,常以忠孝贞正之道、清净俭约之言、修身密行之要,所以远近的人都敬仰她。
凡是金银财宝,放在她面前,她都不屑一顾,从未留恋。
即使三淮战乱,四野烽烟,她依然安然自若,从未受到困扰。
有些拥兵自重、威猛凶悍的人,如孙儒、赵宏、毕师铎,想用不正当的手段逼迫她,甚至用刀剑威胁她,但一见到她的神貌,都不由自主地屈膝行礼,行弟子之礼。
后来她和两个妹妹一起入道,住在洞庭山。
光启初年,迁居到馀杭界的千顷山。
山下的人为她建了棣华宇居住。
一年多后,她无疾而终,享年四十八岁。
有云鹤异香的祥瑞,果然应验了五十年后回归的预言。
何况她三十年不进食,童颜雪肌,常如少女,若不是金丹玉液的效果,怎能做到这样呢!
她还常常神游天界,端坐一个月,或下察地府冥关之事,坐见八方,常与有道之人谈论。
世人不知道,以为她是在坐忘。
她大概是南极元君和东陵圣母的同伴吧。
◎薛玄同
薛氏是河中少尹冯徽的妻子,道号玄同。
嫁给冯徽二十年后,她才说出自己的志向,借口生病独居,发誓焚香修道,每天诵读《黄庭经》两三遍。
又过了十三年,晚上有两个青衣玉女降临她的房间,来时有月光般的光芒照亮庭院,香风飒飒。
当时是初秋,暑气未消,但房间里却清凉爽快,仿佛在洞中。
两个女子告诉她:紫虚元君,主管南方下教的仙籍。
命令各位真仙大仙,在四海之外、六合之内、名山大川,有心慕长生、冥思真道的人,必定降临教导。
玄同的善行,被地司多次奏报,记录在紫虚府中,何况听说女子立志修道,元君特别赞赏她的用心,今天将亲自降临。
这样连续五个晚上,她焚香严阵以待,等候元君。
咸通十五年甲午七月十四日,元君与二十七位侍女真仙降临她的房间,玄同在门口拜迎。
元君坐下休息良久,向她展示《黄庭经》的内容。
神明赐予修炼的旨意,赐予一粒九华丹,让他在八年后服用,届时将派遣玉女驾驶神车,迎接他到嵩山。说完便散去。
玄同从此专心修炼,常常不进食。即使真仙降临,光芒照亮天空,灵风异香,仙乐奏响在他的房间,冯徽也不知道。
冯徽因为玄同在别室修道,觉得他难以亲近,心中嫉妒,常常嘲笑他,甚至怀疑他。
到了广明庚子年,大寇侵犯京城,贵族们纷纷逃窜,到处寻求安全。冯徽和玄同逃到常州晋陵,继续修炼,更加虔诚。
中和元年十月,乘船到直渎口,准备去别墅,几位邻居女伴同行,忽然看到河边有穿着朱紫官服的官吏和全副武装的武士,排列整齐,似乎在等待玄同的船。
四周多有盗贼,船夫看到后,吓得不敢前进。
玄同说:不要害怕。随即把船靠过去,官吏们都向他行礼,玄同指挥说:还不到时候,还在春中的私宅,不要着急。
那些官吏随即散去,同船的人虽然看到了,但不知道原因。
第二年壬寅二月,玄同沐浴后,服下紫虚赐予的丹药,两位仙女悄悄降临他的房间,催促他去嵩山。
这个月十四日,他表现出有病的迹象,一夜之间在私宅去世。
有三十六只仙鹤,飞翔聚集在他的房顶上。
玄同的身体柔软温暖,看起来像活人,额头中有一点白光,不久化为紫气。
沐浴时,黑发重新长出,长达数尺。
十五日夜晚,房间充满云彩,忽然听到雷电轰鸣的声音,棺材盖飞起在庭院中,尸体不见了,只剩下空衣被。
异香和仙鹤,持续了十天不散。
浙西节度使、相国周宝上奏说:听说赵夫人去世时,容貌如生;陶先生去世时,异香不绝。他们都羽化成仙,记录在仙经中。没想到在当今时代,又看到这样的事情。
冯徽的妻子薛氏,早已抛弃尘世,长期修炼玄门。她能理解神仙秘密书籍的深奥含义;女子化妆的事情,不扰乱她的内心。如果不是绝食吃灵芝,保持真性,遵循圣世无为的教化,穷尽玄元守一的规矩,怎么可能做到。
正当我们怀念鼓盆而歌的庄子时,灵禽接连降临;正当我们悲伤鸾镜破碎时,黑发重新长出。雷电显示祥瑞,云霞表现奇异,天空遥远却只听到丝竹声,棺材空了只剩下衣被。
她暂时谪居人间,仙去后回归天上。这件事流传千古,美名一时,虽然是郡县的吉祥,也是国家的盛事。
我作为臣子,冒昧上奏,冒犯天廷,不胜战战兢兢、喜贺之至。
这一年二月十五日,上奏于成都行在。
皇帝下诏说:天道法道,记载在仙经中,上德勤修,玄功成就。看了这个奏章,确实符合殊祥。与魏氏成仙相比,与花姑降世相比。光辉照耀郡县,荣耀我国朝。应该交给史官,编入史册。还命令本道用上供的钱,在她的住处修建金箓道场,以报答上天,表达虔诚。
当时皇帝驻跸成都已经三年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纪传部-卷十七-传十四-注解
南溟夫人:传说中的南海女神,居住在南海之中,是得道成仙的神仙。
元彻、柳实:两位访道者,志同道合,结庐于衡山,后因飓风漂流至南海孤岛,遇南溟夫人。
衡山:中国五岳之一,位于湖南省,是道教和佛教的圣地。
合浦县:位于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古代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
白玉天尊像:道教中的神像,象征至高无上的天尊。
金炉香烬:道教仪式中用于焚烧香料的炉子,香烬指燃烧后的香灰。
紫云:象征祥瑞的云彩,常出现在神仙传说中。
大莲花:佛教和道教中常见的象征,代表纯洁和神圣。
虹桥:神话中连接天地的桥梁,象征通往仙界的道路。
玉虚尊师:道教中的高级神仙,指导修道者。
丹篆:道教中的秘籍,记载炼丹术和修炼方法。
天吴:古代神话中的水神,掌管水域。
百花桥:神话中的桥梁,通往仙界的道路。
玉壶:神话中的宝物,能提供珍馐美味。
回雁峰:衡山的一座山峰,传说中有神仙居住。
南岳太极先生:道教中的高级神仙,指导修道者。
硃陵宫、祝融峰:衡山的两处道教圣地,祝融峰是衡山的最高峰。
边洞玄:范阳人,自幼高洁敏慧,仁慈好善,后成为道士。
范阳:古代地名,今河北省涿州市一带。
绝粒养气:道教修炼方法,通过不食五谷来养气修身。
胡麻、茯苓、人参:道教修炼中常用的药材,具有滋补养生的功效。
大还丹:道教中的仙丹,传说服用后可长生不老。
金丹之药:古代道教中追求长生不老的药物,象征长生不老的愿望和修炼的成果。
北斗七元君:道教中的七位星君,分别代表北斗七星,掌管人间生死祸福。
硃阳太一南宫真人:道教中的高级神仙,太一为道教最高神之一,南宫指其居所。
还丹大药:道教炼丹术中的高级丹药,象征长生不老和修炼的至高境界。
中元日:道教的重要节日,农历七月十五,又称鬼节,是祭祀祖先和亡灵的日子。
黄观福:雅州百丈县民女,自幼不食荤血,好清净,后得道升天,成为上清仙人。
阳平治:谪仙妻,九陇居人张守圭家的义兒之妇,具有神奇的法术,后与丈夫一同升天。
神姑:卢眉娘,后魏北祖帝师卢景祚之后,生而眉长且绿,因以为名。
卢眉娘:唐代南海太守之女,以奇巧技艺闻名,后成为女道士,被赐号逍遥。
胡麻饭:古代一种用胡麻(芝麻)制作的饭食,常被视为道家修炼时的食物。
羽化:道家术语,指修炼成仙,脱离凡尘。
王奉仙:唐代宣州当涂县民家之女,因奇遇被尊为观音,后成为道教人物。
观音:佛教中的菩萨,象征慈悲与救赎,但在本文中被用来形容王奉仙的神异。
天尊:道教中的至高神,主宰万物,教化众生。
薛玄同:唐代河中少尹冯徽之妻,道号玄同,以修道闻名。
黄庭经:道教经典之一,主要讲述内丹修炼和养生之道。
紫虚元君:道教中的女神,主领南方下教之籍,负责教化有志修道之人。
九华之丹:九华之丹是道教中的一种仙丹,象征着长生不老和超凡脱俗的境界。九华指的是九华山,道教圣地之一,丹则是指炼制的仙丹。
玉女飙车:玉女飙车是道教神话中的一种形象,玉女通常指仙女,飙车则是指她们乘坐的神奇车辆,象征着仙界的交通工具。
嵩岳:嵩岳即嵩山,是中国五岳之一,位于河南省,是道教和佛教的重要圣地,象征着神圣和崇高。
冥心静神:冥心静神是指修炼者通过冥想和静心,达到心灵的宁静和精神的集中,是道教修炼的重要方法之一。
真仙降眄:真仙降眄是指真正的仙人降临并注视,象征着仙界的关注和庇佑。
灵风异香:灵风异香是指修炼者在修炼过程中感受到的神秘风息和奇异香气,象征着仙界的氛围。
云璈钧乐:云璈钧乐是道教神话中的一种仙乐,云璈是指仙界的乐器,钧乐则是指美妙的音乐,象征着仙界的和谐与美好。
东陵之疑:东陵之疑是指对某人或某事的怀疑和猜忌,东陵是古代地名,疑则是指疑虑。
广明庚子之岁:广明庚子之岁是指唐朝广明元年(880年),庚子是干支纪年法中的一个年份,象征着特定的历史时期。
中和元年:中和元年是指唐朝中和元年(881年),是唐僖宗的年号,象征着特定的历史时期。
紫虚:紫虚是道教中的一种境界,象征着高深的修炼成果和超凡的境界。
仙鹤:仙鹤是道教中的一种神鸟,象征着长寿和吉祥,常与仙人相伴。
浙西节度使:浙西节度使是唐朝时期的一个官职,负责管理浙西地区的军政事务,象征着地方的最高行政长官。
相国週宝:相国週宝是指唐朝时期的宰相周宝,相国是宰相的别称,週宝则是人名,象征着朝廷的重要官员。
金箓道场:金箓道场是道教中的一种仪式场所,金箓是指道教的经典,道场则是指举行仪式的场所,象征着道教的宗教活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纪传部-卷十七-传十四-评注
《南溟夫人》和《边洞玄》两篇故事,均出自中国古代的神仙传说,反映了道教文化中的修炼成仙思想。南溟夫人作为南海女神,象征着海洋的神秘与神圣,她的出现往往伴随着祥瑞的紫云和大莲花,这些都是道教中常见的象征物,代表着纯洁、神圣和通往仙界的道路。元彻和柳实的经历,体现了修道者在追求仙道过程中所经历的艰难与奇遇,最终通过南溟夫人和玉虚尊师的指引,得以升天成仙。
边洞玄的故事则展现了一个普通女子通过仁慈、好善和坚定的修道意志,最终成为道士并得到神仙指引的过程。她的行为体现了道教中‘阴德’的概念,即通过善行积累功德,最终得到神仙的庇佑和指引。边洞玄的修炼方法,如绝粒养气、服用丹药等,都是道教修炼的常见方式,反映了古代人们对长生不老的追求。
两篇故事中的神仙形象,如玉虚尊师、南岳太极先生等,都是道教中的高级神仙,他们通过传授丹篆、指引归路等方式,帮助修道者完成修炼,最终升天成仙。这些神仙形象不仅具有宗教意义,也反映了古代人们对理想化人格的追求。
从艺术特色上看,两篇故事都采用了丰富的象征手法和神话元素,如紫云、大莲花、虹桥等,这些元素不仅增强了故事的神秘感和神圣感,也使得故事情节更加生动和引人入胜。同时,故事中的人物形象鲜明,情节跌宕起伏,充满了奇幻色彩,展现了古代神话故事的独特魅力。
从历史价值上看,这两篇故事不仅反映了古代道教文化中的修炼成仙思想,也体现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生命和宇宙的认知和探索。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人们对长生不老的追求,以及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和想象。这些故事不仅是文学作品,也是研究古代宗教、文化和思想的重要资料。
这段古文通过多个故事展现了道教文化中的神仙传说和修炼成仙的主题。首先,文中提到的‘金丹之药’和‘还丹大药’是道教炼丹术中的重要概念,象征着长生不老的愿望和修炼的至高境界。这些丹药不仅是物质的存在,更是精神追求的象征,反映了古人对永恒生命的渴望。
其次,文中提到的‘北斗七元君’和‘硃阳太一南宫真人’是道教中的高级神仙,掌管人间生死祸福。这些神仙的存在不仅体现了道教对宇宙秩序的认知,也反映了古人对自然和宇宙的敬畏与崇拜。通过这些神仙的形象,古人试图解释和掌控自然现象,寻求心灵的慰藉。
再次,文中提到的‘黄观福’和‘阳平治’是两个普通人通过修炼和机缘得道升天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仅展示了道教修炼的艰辛和神奇,也反映了古人对道德和善行的重视。通过这些故事,古人传达了一种信念:只要坚持初心,行善积德,普通人也能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
最后,文中提到的‘中元日’是道教的重要节日,反映了古人对祖先和亡灵的尊重与祭祀。这一节日不仅是宗教仪式,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体现了古人对生死和家族观念的深刻理解。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丰富的故事情节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展现了道教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它不仅是对神仙传说的记录,更是对古人精神世界和价值观的深刻反映。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对生命、自然和宇宙的认知与追求。
本文通过三位女性的故事,展现了唐代道教文化的兴盛与女性在宗教中的地位。卢眉娘、王奉仙和薛玄同的故事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奇人异事的崇拜,也揭示了道教在民间的影响力。
卢眉娘的故事突出了她的奇巧技艺和神异经历。她以一丝析为三缕,结为伞盖五重,展现了超凡的技艺。她的羽化和乘紫云的形象,象征着她修炼成仙的结局,体现了道教对长生不老的追求。
王奉仙的故事则更多地体现了道教与民间信仰的交融。她被尊为观音,反映了佛教与道教的相互影响。她的不食、肌肤丰莹、容貌异常等特征,象征着她修炼的成果,同时也反映了道教对清净、长生的追求。
薛玄同的故事则更多地体现了道教的内修与外显。她通过持《黄庭经》和焚香念道,最终得到紫虚元君的降临,象征着她修炼的成就。她的故事也反映了道教对女性修道的认可与推崇。
总体而言,本文通过三位女性的故事,展现了唐代道教文化的多样性与丰富性。她们的故事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奇人异事的崇拜,也揭示了道教在民间的影响力。同时,这些故事也反映了女性在道教中的地位与作用,展现了她们通过修道获得社会认可与尊重的过程。
这段古文描绘了一个道教修炼者玄同的修炼历程和最终的羽化登仙,充满了神秘和超自然的色彩。文中通过丰富的象征和隐喻,展现了道教修炼的终极目标——长生不老和超凡脱俗。
首先,文中提到的‘九华之丹’和‘玉女飙车’等元素,都是道教神话中的典型象征,象征着修炼者通过艰苦的修炼,最终达到仙界的境界。这些元素不仅丰富了文本的神秘感,也加深了读者对道教修炼文化的理解。
其次,文中对玄同修炼过程的描写,如‘冥心静神’、‘真仙降眄’、‘灵风异香’等,生动地展现了修炼者通过冥想和静心,逐渐接近仙界的境界。这些描写不仅具有艺术美感,也体现了道教修炼的核心思想——通过内心的宁静和精神的集中,达到与天地合一的境界。
此外,文中对玄同最终羽化登仙的描写,如‘仙鹤三十六只,翔集室宇之上’、‘雷电震霹之声,棺盖飞起在庭中’等,充满了戏剧性和震撼力。这些描写不仅展现了道教修炼的终极成果,也体现了道教对生死和超越的独特理解。
最后,文中通过浙西节度使周宝的奏章,将玄同的羽化登仙与国家的盛事联系起来,体现了道教修炼在当时的政治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这种联系不仅加深了文本的历史价值,也反映了道教在当时社会中的广泛影响。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丰富的象征和生动的描写,展现了道教修炼的终极目标和核心思想,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它不仅是对道教修炼文化的生动诠释,也是对当时社会和文化的重要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