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纪传部-卷十一-传八

作者: 张君房(约10世纪—11世纪),北宋道士,曾任道官,主持编撰道教典籍。他以整理和传播道教文献闻名。

年代:编撰于北宋真宗年间(11世纪初)。

内容简要:《云笈七签》是道教经典丛书《道藏》的精华选编,共122卷。书中收录了道教修炼、符箓、斋醮、神仙传记等内容,系统总结了道教的教义、方术和经典文献。它是研究道教思想与实践的重要文献,被誉为“小道藏”,对后世道教发展影响深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纪传部-卷十一-传八-原文

丹,服之升天。

◎匡俗

匡俗,字子希,少以孝悌著称,召聘不起,至心学真,游诸名山。至覆笥山,见山上有湖,週回数里,多生灵草异物,不可识。其傍有石井,泉通湖中;又有石雁,至春秋时,皆能群飞;复有小石笥,中有玉牒,多记名山福地,及得道人姓名。后服食得道。

◎卢耽

卢耽者,少学道得仙。后复仕,为州治中,每时乘空归家,到晓则反州。尝元会,期会在列,时耽后至,回翔阁前欲下次,为威仪以帚掷耽,得一只履坠地,耽由是飞去。

◎范豺

范豺者,巴西阆中人也。久住支江百里洲,修太平无为之道。临目嘘漱,项有五色光起,冬夏惟单布衣。而桓温时头已斑白,至宋元嘉中状貌不变。其占吉凶,虽万里外事,皆如指掌。或问:先生是谪仙邪?云:东方朔乃黠我,我小兒时,数与之狡狯。又云:我见週武王伐纣洛城头,战,前歌后舞。宋文帝召见豺,答诏称我,或称吾。元凶初为太子,豺从东宫过,指宫门曰:此中有博劳鸟,奈何养贼不知?文帝恶之,敕豺自尽。江夏王使埋于新亭赤岸冈,文帝令发其棺,看柩无尸,乃悔之。越明年,豺弟子陈忠夜起,忽见光明如昼,而见豺入门就榻坐,又一老翁后至,豺起迎之。忠问是谁?豺笑而不答。须臾俱出门,豺问忠:比复还东乡,善护我宅,即百里洲也。

◎傅先生

傅先生者,学道于焦山中。精思七年,遇太极真人,与之木钻,使以穿一石盘,厚五尺许,戒云:石盘穿,仙可得也。于是昼夜钻之,积四十七年,钻尽石穿。仙人来,曰:立志若斯,宁有不得道者!即授以金液还丹,服之度世。

◎石坦

石坦,字洪孙,渤海人也。游赵魏诸名山,得道。能分身同时诣十馀家,各家有一坦,所言各异。

◎郑思远

郑思远,少为书生,善律历候纬。晚师葛孝先,受《正一法文》、《三皇内文》、《五岳真形图》、《太清金液经》、《洞玄五符》。入庐江马迹山居,仁及鸟兽。所住山虎生二子,山下人格得虎母,虎父惊逸,虎子未能得食。思远见之,将还山舍养饲。虎父寻还,又依思远。后思远每出行,乘骑虎父,二虎子负经书衣药以从。时于永康横江桥,逢相识许隐,且暖药酒,虎即拾柴然火。隐患齿痛,从思远求虎须,欲及热插齿间得愈,思远为拔之,虎伏不动。

◎郭志生

郭志生,字通明,硃提郡人。晋元帝时,云已四百岁,见之如五十许人。有短卷书满两箧中,常负之。多止乌场张绩家,每叹曰:兵荒方生,毒流生民,将以沟渎为棺材,苍蝇为孝子,必然之期,可为痛心。后二年,孙恩妖乱,冬夏杀害及饿死者,十不遗一。忽谓绩曰:应亡,为吾备粗材器,殡不须钉,材亦不须埋,但送山岩中,以石镇材上。后少日而死,绩谨依斯教。经数日,绩亲人自富阳还,见志生骑白鹿山中行,作书与绩。

◎介琰

介琰者,不知何许人也。师白羊公,受玄白之道,能变化隐形。常随师入东海,暂过吴,为先主礼之。先主为琰起静室,一日之中,数过遣人问起居。琰或为童子,或为老翁,无所食啖,不受饷遗。先主欲学其术,琰以帝多内御,遂不传道法。先主大怒,敕缚琰著车甲辕,引弩射之,弩发而绳索独存,不知琰所之耳。

◎徐福

徐福,字君房,不知何许人也。秦始皇时,大苑中多枉死者横道,数有鸟如乌状,衔草覆死人面,皆登时活。有司奏闻,始皇使使者赍此草,以问北郭鬼谷先生。先生云:是东海中祖洲上不死之草,生琼田中,一名养神芝,其叶似菰,生不丛,一株可活一人。始皇于是乃谓可索得,因访求精诚道士徐福,发童男童女各五百人,率楼船等入海寻祖洲,不返,不知所在。逮沈羲得道,黄老遣福为使者,乘白虎车、度世君司马生乘龙车、侍郎簿延乘白鹿车,俱来迎。

◎车子侯

车子侯者,扶风人也。汉武帝爱其清净,稍迁其位至侍中。一朝语家云:我今补仙官,此春应去,至夏中当暂还,还少时复去。如其言。武帝思之,乃作歌曰:嘉幽兰兮延秀,蕈,妖媱兮中溏。华斐斐兮丽景,风徘徊兮流芳。皇天兮无慧,至人逝兮仙乡。天路远兮无期,不觉涕下兮沾裳。

◎苏耽

苏耽者,桂杨人也。少以至孝著称。母食欲得鱼羹,耽出湘州市买,去家一千四百里,俄顷便返。耽叔父为州吏,于市见耽,因书还家,家人大惊。耽后白母曰:耽受命应仙,违远供养。作两大柜留家中,若欲须食扣小柜,欲得钱帛扣大柜,是所须皆立至。乡里共怪其独,如此白官,遣吏检柜无物,而耽母用之如故。先耽将去时云:今年大疫,死者略半,家此井水饮之无恙。果如所言,合门元吉。母年百馀岁终,闻山上有人哭声,服除乃止。百姓为之立祠矣。

◎张巨君

张巨君者,不知何许人也。许季山得病不愈,清斋祭太山请命,昼夜祈诉。忽有神人来问曰:汝是何人?何事苦告幽冥?天使我问汝,可以实对。季山曰:仆是汝南平舆许季山,抱疾三年,不知罪之所在?故到灵山,请决死生。神人曰:我是仙人张巨君,吾有《易》道,可以射知汝祸祟所从。季山因再拜请曰:幸蒙神仙回降,愿垂告示。巨君为筮卦,遇震幰之恒捴,初九、六二、六三有变。巨君曰:汝是无状之人,病安得愈乎?季山曰:愿为发之。巨君曰:汝曾将客东行,为父报仇,于道杀客,内空井中,大石盖其上。

此人上诉天府,以此病谪汝也。

季山曰:实有此罪。

巨君曰:何故尔耶?

季山曰:父有为人所搏耻,蒙此以终身,时与客报之,未至,客欲告怨主,所以害之。

巨君曰:“冥理难欺,汝勤自首,吾还山为请命。”

季山渐愈,巨君传季山筮诀,遂善于《易》占。

但不知求巨君度世之方,惜哉!

◎冯伯达

冯伯达者,豫章建昌人。

世奉孝道,精进济物。

道民陈辞得旨,与戴矜生相似,又是同时人也。

元嘉中,伯达下都,后寄戴乡人,还南行,至梅根,阻风连日。

伯达谓船主曰:欲得速至家,但安眠,慎勿开眼。

其夜,闻舫下剌树杪,而不危抗,窃有窥者,见两龙侠梁翼船,迅若电逝,未晓到舍,伯达寻入庐山,不返。

◎韩越

韩越者,南陵冠军人也。

心慕神仙,形类狂愚。

随师长斋诵咏,口不辍响。

常著屐,行无远近,入山或百日、五十日辄还。

家人问越,未尝实对。

后乡人斫枯木作弓,于大阳山绝崖石室中,见越与六七仙人读经。

越后山中还,于峦村暴亡。

家迎觉棺轻,疑非真尸,发看,唯竹杖耳。

宋大明中,越乡人为台将北使,于青州南门遇越,容貌更少,共语移时,访亲表存亡,悲欣凝然。

越云:吾妇患嗽未差,今因与卿散一裹,令温酒顿服之。

台将还都番下,具传越言,而越妇服散,嗽即愈。

◎郭璞

郭璞,字景纯,河东人也。

王敦欲反,使之占梦,曰:吾昨梦在石头外江中扶犁耕,卿占之。

璞曰:大江扶犁耕,耕亦自不成,反亦无所成。

敦怒,谓璞曰:卿自占命尽何时?

璞曰:下官命尽今日。

敦令诛璞。

璞谓伍伯曰:吾年十三时,于栅塘脱袍与汝,言吾命应在汝手中,汝可用吾刀。

伍伯感昔深惠,衔涕行法。

殡后三日,南州市人见璞货其平生服饰,与相识共语。

敦闻之不信,使开棺,无尸。

璞得尸解之道,今为水仙伯。

◎戴孟

戴孟,字成子,武威人也。

汉武帝时为殿中将军,本姓燕,名济,字仲微。

得道后改姓名。

入华阴山,授秘法于清灵真人裴君,得《玉佩金珰经》、《石精金光符》。

仙人郭子华、张季连、赵叔达、山世远,常与之游处。

◎郭文举

郭文举,河内轵人。

少爱山水,常游名山,观华阴石室。

洛阳陷,入吴居大辟山,停木于树,苫覆而止。

时猛兽为暴,文举居之,十馀年无患。

丞相王导使迎至京师,朝士咸共观之,文举颓然箕踞,旁若无人。

週顗问曰:猛兽害人,先生独不畏邪?

文举曰:吾无害兽之心,故兽不害人。

週顗、庾亮、桓温、刘恢共叹:文举虽无贤人之才,而有贤人之德。

咸和元年,恳求还山,导不许。

复少日,遁入临安白土山。

明年,苏峻作乱,时人谓文举逆知,故去也。

有《老子经》二卷,缊盛悬屋,未尝见读之。

山外人徐凯师事文举,受箓箓上将军,吏兵并见形于凯,使役之。

今凯见社灶神,戒凯曰:不可有房室,不复为卿使。

凯后娶暨氏女,诸神即隐,唯馀箓吏二人,不复从命。

语凯云:汝违师约,天曹已摄吏兵,留我等守《太上箓》,不复可使。

文举亡,如蝉蜕。

山下人为之立碑。

文举书箬叶上,著《金雄诗》、《金雌记》。

后人于其所住床席下得之,次第寻看,谶纬相似,乃传于世。

◎姚光

姚光者,不知何许人也。

得神丹之道,能分散形影,坐在立亡,火之不焦,刀之不伤。

吴主身临试之,积荻数千束,令光坐,荻千束旅裹十馀重,火焚之,烟焰翳日。

观者盈都,咸谓光为煨烬矣。

火息后,见光从灰中振衣而起,神容晏如也。

手把一卷书,吴主读不能解,后不知所之。

◎徐弯

徐弯者,吴郡海盐人也。

少有道炁,能收束邪精。

钱塘人杜氏女患邪,弯召魅,即见丈夫著白侠葛单衣入门,弯一叱,即成白龟。

一旦与群从兄弟数人,登石崎山斫春柴,日暮弯不返。

明旦寻觅,见弯在山上,腋挟镰,倚而不动。

或乃抱弯,唯有空壳。

◎丁令威

丁令威者,辽东人也。

少随师学得仙道,分身任意所欲。

尝暂归,化为白鹤,集郡城门华表柱头,言曰:我是丁令威,去家千岁,今来归,城郭如旧,人民非,何不学仙离冢累?

夫左元放为羊,令威为鹤,斯并一时之迹耳,非永为羊鹤也。

《辽东诸丁谱》载,令咸汉初学道得仙矣。

◎王嘉

王嘉,字子年,陇西安阳人也。

久在于东阳谷口,携弟子登崖穴处。

御六炁,守三一,冬夏不改其服,颜色日少。

符坚累徵不就。

坚寻大举南征,以弟融为大将军,遣人问嘉,嘉曰:金坚火强。

仍乘使者马,衣冠徐徐东行数百步,因堕其衣裳,奔马而还,踞床而不言。

坚又不解,更遣人问:世祚云何?

嘉曰:未央。

坚欣然以为吉征。

明年岁在癸未,坚大败于寿春,遂亡秦国。

是殃在未年也。

以秦居西为金,晋都南为火,火能铄金也。

嘉寻移嵩高山。

姚苌定长安,问嘉:朕应九五不?

嘉曰:略当得。

苌大怒曰:小道士答朕不恭。

有司奏诛嘉及二弟子。

苌先使人陇右逢嘉将两弟子,计已千馀里,正是诛日。

嘉使书与苌,苌令发嘉及二弟子棺,并无尸,各有竹杖一枚。

苌寻亡。

◎寇谦之

寇谦之者,不知何许人也。

弱年好道,入东岳岱宗山,精苦累年。

一旦得真人分以成丹,白日升天。

谦之符章,救治百姓神验。

于今北方犹行其道者,多焉。

◎董幼

董幼者,海宁人也。

兄弟三人,幼最小。

早丧父,幼母偏念其多病,不能治家。

年十八,谓母曰:幼病困,不可卒愈,徒

累二兄,终不得活。欲依道门洒扫,以度一世。母许之。

幼在师家,恭谨勤修,长斋笃学,未尝暂怠,遂洞明道术。

年四十一,夜有真人降,授幼水行不溺之道。以一马鞭与幼,令幼以鞭水,行于水上,如行平地。

晋义熙中,幼还家辞母云:幼已得道,不复留人间,今还与家别。

母曰:当应往何处去?复几时可还?

幼曰:应往峨嵋山,更受业,未有归期。

中表乡邻共送幼,至区阳西江,见幼鞭水而行,渐渐而远,顾谓二兄曰:世世传道业矣。

◎刘丱

刘忄画者,不知何许人也。长大多须,垂手下膝。

久住武当山,去襄阳五百里,旦发夕至。不见有所修为。

颇以药术救治百姓,能劳而不倦,用药多自采,所识草石,乃穷于药性。

雍州刺史刘道产忌其臂长,于襄阳录送文帝。

每旦槛车载将往山采药,暮还廷尉。

忄画后以两短卷书与狱吏,吏不敢取,忄画焚之。

一夜失忄画,关钥如故。

阊阖门吏行夜得忄画,送廷尉,忄画语狱吏云:官寻杀我,殡后勿钉棺也。

后果被杀。死数日,文帝疑此言,使开棺,不见尸,但有竹杖耳。

◎王质

王质者,东阳人也。入山伐木,遇见石室中有数童子围棋歌笑。

质聊置斧柯观之,童子以一物如束核与质,令含咽其汁,便不觉饥渴。

童子云:汝来已久,可还。

质取斧柯,烂已尽。质便归家,计已数百年。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纪传部-卷十一-传八-译文

丹药,服用后可以升天成仙。

◎匡俗

匡俗,字子希,年轻时以孝顺和友爱著称,朝廷召聘他,他不去,专心学习真道,游历名山。到了覆笥山,看见山上有湖,周围几里,生长着许多灵草和奇异的生物,无法辨认。旁边有石井,泉水通到湖中;还有石雁,每到春秋时节,都能成群飞翔;还有小石笥,里面有玉牒,记载了许多名山福地,以及得道人的姓名。后来他服食丹药得道成仙。

◎卢耽

卢耽,年轻时学道成仙。后来再次出仕,担任州治中,经常乘空回家,天亮时返回州府。有一次参加元会,大家都在列队等候,卢耽迟到了,在阁前盘旋想要降落,被威仪用扫帚掷他,一只鞋掉在地上,卢耽因此飞走了。

◎范豺

范豺,是巴西阆中人。长期居住在支江百里洲,修习太平无为之道。他闭目吐纳,脖子上有五色光芒升起,冬夏只穿单衣。桓温时期他的头发已经斑白,到了宋元嘉年间,他的容貌没有变化。他占卜吉凶,即使是万里之外的事情,也了如指掌。有人问:先生是谪仙吗?他说:东方朔戏弄我,我小时候,经常和他玩耍。他还说:我见过周武王在洛城头伐纣,战斗时前歌后舞。宋文帝召见范豺,他回答诏书时自称我,或称吾。元凶初为太子时,范豺从东宫经过,指着宫门说:这里面有博劳鸟,怎么养贼不知?文帝厌恶他,命令他自尽。江夏王把他埋在新亭赤岸冈,文帝下令打开他的棺材,发现里面没有尸体,这才后悔。第二年,范豺的弟子陈忠夜里起来,忽然看见光明如昼,看见范豺进门坐在床上,又有一个老翁随后进来,范豺起身迎接。陈忠问是谁?范豺笑而不答。不久他们都出门了,范豺对陈忠说:我很快会回东乡,好好保护我的家,就是百里洲。

◎傅先生

傅先生,在焦山中学道。他精思七年,遇到太极真人,给他一个木钻,让他钻穿一个五尺厚的石盘,并告诫说:石盘钻穿,就能成仙。于是他昼夜不停地钻,积四十七年,终于钻穿了石盘。仙人来了,说:立志如此,哪有不得道的!随即给他金液还丹,他服用后成仙。

◎石坦

石坦,字洪孙,是渤海人。他游历赵魏的名山,得道成仙。他能分身同时到十几家,每家都有一个石坦,说的话各不相同。

◎郑思远

郑思远,年轻时是书生,擅长律历和候纬。晚年拜葛孝先为师,学习《正一法文》、《三皇内文》、《五岳真形图》、《太清金液经》、《洞玄五符》。他住在庐江马迹山,仁爱及于鸟兽。他住的山上有老虎生了两个幼崽,山下的人捉住了母虎,公虎惊逃,幼虎无法觅食。郑思远看见后,把它们带回山舍喂养。公虎后来回来,也依附郑思远。后来郑思远每次出行,都骑着公虎,两只幼虎背着经书和衣药跟随。有一次在永康横江桥,遇到熟人许隐,正在暖药酒,老虎就拾柴生火。许隐牙痛,向郑思远求虎须,想趁热插在牙间止痛,郑思远为他拔了虎须,老虎伏地不动。

◎郭志生

郭志生,字通明,是硃提郡人。晋元帝时,他说自己已经四百岁,看起来像五十岁的人。他有两箧短卷书,经常背着。他多住在乌场张绩家,经常叹息说:兵荒马乱,毒害百姓,将来沟渎会成为棺材,苍蝇会成为孝子,这是必然的结局,令人痛心。两年后,孙恩作乱,冬夏之间杀害和饿死的人,十不存一。他突然对张绩说:我该死了,为我准备粗材器,殡葬时不用钉,棺材也不用埋,只要送到山岩中,用石头压住棺材。几天后他死了,张绩按照他的吩咐做了。几天后,张绩的亲人从富阳回来,看见郭志生骑着白鹿在山中行走,还写信给张绩。

◎介琰

介琰,不知是哪里人。他拜白羊公为师,学习玄白之道,能变化隐形。他经常随师父去东海,路过吴地时,被先主礼遇。先主为他建了静室,一天之中,多次派人问候他的起居。介琰有时变成童子,有时变成老翁,不吃不喝,不接受馈赠。先主想学他的法术,介琰因为先主后宫众多,就不传授道法。先主大怒,命令把他绑在车甲辕上,用弩射他,弩箭射出后,绳索还在,介琰却不知去向。

◎徐福

徐福,字君房,不知是哪里人。秦始皇时,大苑中有许多枉死的人横在路上,常有像乌鸦一样的鸟,衔草覆盖死人的脸,死人立刻复活。有司奏报秦始皇,秦始皇派使者带着这种草去问北郭鬼谷先生。先生说:这是东海祖洲上的不死草,生长在琼田中,名叫养神芝,叶子像菰,不丛生,一株可以救活一个人。秦始皇于是认为可以找到,于是访求精诚道士徐福,派童男童女各五百人,率领楼船等入海寻找祖洲,结果没有回来,不知去向。后来沈羲得道,黄老派徐福为使者,乘白虎车、度世君司马生乘龙车、侍郎簿延乘白鹿车,一起来迎接。

◎车子侯

车子侯,是扶风人。汉武帝喜欢他的清净,逐渐提升他的职位到侍中。有一天他对家人说:我现在补仙官,这个春天应该离开,到夏天中旬会暂时回来,回来不久又会离开。果然如他所说。汉武帝思念他,于是作歌道:嘉幽兰兮延秀,蕈,妖媱兮中溏。华斐斐兮丽景,风徘徊兮流芳。皇天兮无慧,至人逝兮仙乡。天路远兮无期,不觉涕下兮沾裳。

◎苏耽

苏耽,是桂杨人。年轻时以孝顺著称。母亲想吃鱼羹,苏耽去湘州市买,离家一千四百里,片刻就回来了。苏耽的叔父是州吏,在市上看见苏耽,写信回家,家人大惊。苏耽后来对母亲说:我受命应仙,远离供养。我留下两个大柜子在家,如果需要食物就敲小柜子,需要钱帛就敲大柜子,所需的东西立刻就会出现。乡里人都觉得奇怪,报告官府,派官吏检查柜子,发现里面没有东西,但苏耽的母亲使用起来却如常。苏耽临走时说:今年会有大疫,死的人会有一半,家里喝这口井的水就不会有事。果然如他所说,全家平安。苏耽的母亲活到一百多岁去世,听到山上有人哭声,服丧结束后才停止。百姓为他立了祠堂。

◎张巨君

张巨君,不知是哪里人。许季山得病不愈,清斋祭太山请命,昼夜祈祷。忽然有神人来问:你是谁?为什么苦苦向幽冥告状?天使我来问你,你要如实回答。许季山说:我是汝南平舆的许季山,得病三年,不知道罪在哪里?所以到灵山,请决死生。神人说:我是仙人张巨君,我有《易》道,可以占卜你的祸祟从何而来。许季山于是再拜请求:幸蒙神仙降临,愿垂告示。张巨君为他占卦,遇到震幰之恒捴,初九、六二、六三有变。张巨君说:你是个无状之人,病怎么能好?许季山说:请为我解释。张巨君说:你曾经带客人东行,为父报仇,在路上杀了客人,把尸体扔进空井中,用大石盖住。

这个人向上天申诉,因此病痛被贬谪到你这里。

季山说:确实有这个罪过。

巨君问:为什么这样呢?

季山说:父亲曾经被人羞辱,我因此终身蒙羞,当时与客人一起报复,但未成功,客人想告发怨主,所以害了他。

巨君说:“阴间的道理难以欺骗,你勤于自首,我回山为你请命。”

季山逐渐康复,巨君传授季山占卜的诀窍,季山于是擅长《易经》占卜。

但他不知道向巨君求教度世的方法,真是可惜!

◎冯伯达

冯伯达是豫章建昌人。

世代奉行孝道,精进济世。

道民陈辞得到旨意,与戴矜生相似,也是同时代的人。

元嘉年间,伯达下都,后来寄居在戴乡人家,南行至梅根,因风阻连日。

伯达对船主说:想快点到家,只需安心睡觉,千万不要睁眼。

那天晚上,听到船下刺树梢,但没有危险,有人偷偷窥视,看见两条龙护着船梁,船如电般迅速,天亮前到家,伯达随即进入庐山,不再返回。

◎韩越

韩越是南陵冠军人。

心中向往神仙,形貌类似狂愚之人。

跟随师长斋戒诵咏,口中不停。

常穿木屐,行走无论远近,入山有时百日、五十日才回来。

家人问越,从未如实回答。

后来乡人砍枯木做弓,在大阳山绝崖石室中,看见越与六七位仙人读经。

越后来从山中回来,在峦村突然去世。

家人迎接时觉得棺材很轻,怀疑不是真尸,打开一看,只有竹杖。

宋大明年间,越的乡人作为台将北使,在青州南门遇见越,容貌更年轻,交谈良久,询问亲人的存亡,悲喜交加。

越说:我妻子咳嗽未愈,现在给你一包药,让她温酒顿服。

台将回到都城,传达越的话,越的妻子服药后,咳嗽立即痊愈。

◎郭璞

郭璞,字景纯,河东人。

王敦想造反,让他占梦,说:我昨晚梦见在石头城外江中扶犁耕田,你占卜一下。

璞说:大江扶犁耕田,耕田也不会成功,造反也不会成功。

敦怒,对璞说:你自己占卜命尽何时?

璞说:我的命尽于今日。

敦下令诛杀璞。

璞对伍伯说:我十三岁时,在栅塘脱下袍子给你,说我的命应在你手中,你可以用我的刀。

伍伯感念旧恩,含泪执行。

殡后三天,南州市人看见璞卖他平生的服饰,与熟人交谈。

敦听说后不信,命人开棺,没有尸体。

璞得到尸解之道,现在成为水仙伯。

◎戴孟

戴孟,字成子,武威人。

汉武帝时为殿中将军,本姓燕,名济,字仲微。

得道后改姓名。

进入华阴山,从清灵真人裴君那里得到秘法,获得《玉佩金珰经》、《石精金光符》。

仙人郭子华、张季连、赵叔达、山世远,常与他游处。

◎郭文举

郭文举是河内轵人。

少年时喜爱山水,常游名山,观华阴石室。

洛阳陷落后,入吴居住在大辟山,停在树上,用草覆盖。

当时猛兽为害,文举居住在那里,十多年没有祸患。

丞相王导派人迎他到京师,朝士们都来看他,文举颓然箕踞,旁若无人。

週顗问:猛兽害人,先生独不怕吗?

文举说:我没有害兽之心,所以兽不害人。

週顗、庾亮、桓温、刘恢共同感叹:文举虽然没有贤人的才能,但有贤人的德行。

咸和元年,恳求回山,王导不允许。

几天后,遁入临安白土山。

第二年,苏峻作乱,当时人们认为文举预知,所以离开。

有《老子经》二卷,藏在屋中,从未见他读过。

山外人徐凯师事文举,受箓箓上将军,吏兵都显形于凯,供他驱使。

现在凯见到社灶神,神告诫凯:不可有房室,不再为你驱使。

凯后来娶了暨氏女,诸神即隐,只剩下箓吏二人,不再听从命令。

对凯说:你违背师约,天曹已摄吏兵,留我们守《太上箓》,不再可使。

文举去世,如蝉蜕般。

山下人为他立碑。

文举在箬叶上书写,著有《金雄诗》、《金雌记》。

后人于他所住的床席下找到,依次寻看,谶纬相似,于是传于世。

◎姚光

姚光,不知何处人。

得神丹之道,能分散形影,坐立消失,火烧不焦,刀砍不伤。

吴主亲自试验,堆积数千束荻草,让光坐在其中,荻草包裹十余层,火烧之,烟焰遮天。

观者满城,都以为光化为灰烬。

火灭后,见光从灰中振衣而起,神情安然。

手中拿着一卷书,吴主读不懂,后来不知所踪。

◎徐弯

徐弯是吴郡海盐人。

少年时有道炁,能收束邪精。

钱塘人杜氏女患邪,弯召魅,即见一男子穿白侠葛单衣进门,弯一叱,即变成白龟。

一天与群从兄弟数人,登石崎山砍春柴,日暮弯不返。

第二天寻找,见弯在山上,腋下挟镰,倚而不动。

有人抱弯,只有空壳。

◎丁令威

丁令威是辽东人。

少年时随师学得仙道,分身任意所欲。

曾暂时回家,化为白鹤,停在郡城门华表柱头,说:我是丁令威,离家千年,现在回来,城郭依旧,人民已非,何不学仙离冢累?

左元放变成羊,令威变成鹤,这都是暂时的迹象,并非永远为羊鹤。

《辽东诸丁谱》记载,令咸汉初学道得仙。

◎王嘉

王嘉,字子年,陇西安阳人。

长期在东阳谷口,带领弟子登崖穴居。

御六炁,守三一,冬夏不改其服,容颜日渐年轻。

符坚多次征召不就。

坚随即大举南征,以弟融为大将军,派人问嘉,嘉说:金坚火强。

随即乘使者马,衣冠徐徐东行数百步,因脱衣,奔马而回,踞床不言。

坚又不解,再派人问:世祚如何?

嘉说:未央。

坚欣然以为吉兆。

明年岁在癸未,坚大败于寿春,遂亡秦国。

这是殃在未年。

以秦居西为金,晋都南为火,火能铄金。

嘉随即移居嵩高山。

姚苌定长安,问嘉:朕应九五不?

嘉说:略当得。

苌大怒说:小道士答朕不恭。

有司奏请诛杀嘉及二弟子。

苌先派人陇右遇见嘉带领两弟子,计已千余里,正是诛杀之日。

嘉写信给苌,苌命人开嘉及二弟子棺,并无尸体,各有竹杖一枚。

苌随即去世。

◎寇谦之

寇谦之,不知何处人。

少年时好道,入东岳岱宗山,精苦多年。

一旦得真人分以成丹,白日升天。

谦之的符章,救治百姓神验。

至今北方仍行其道者,多矣。

◎董幼

董幼是海宁人。

兄弟三人,幼最小。

早丧父,幼母偏念其多病,不能治家。

年十八,对母亲说:幼病困,不可卒愈,徒

两位兄长相继去世,最终无法生存。想要依靠道门打扫卫生,度过一生。母亲同意了。

幼年在师父家中,恭敬谨慎,勤奋修行,长期斋戒,专心学习,从未有片刻懈怠,终于洞悉了道术。

四十一岁时,夜晚有真人降临,传授给幼年水行不溺的道术。真人给幼年一根马鞭,让幼年用鞭子抽打水面,行走在水上,如同行走在平地上。

晋朝义熙年间,幼年回家向母亲告别说:幼年已经得道,不再留在人间,现在要与家人告别。

母亲问:应该去哪里?什么时候能回来?

幼年回答:应该去峨嵋山,继续学习,没有归期。

亲戚和乡邻一起送幼年,到了区阳西江,看到幼年用鞭子抽打水面行走,渐渐远去,回头对两位兄长说:世世代代传承道业。

◎刘丱

刘忄画,不知道是哪里人。身材高大,胡须浓密,手臂下垂到膝盖。

长期住在武当山,距离襄阳五百里,早晨出发晚上就能到达。没有看到他有任何修行。

他常用药术救治百姓,能够辛勤工作而不感到疲倦,用药大多是自己采集的,对草药和矿石的认识,达到了精通药性的程度。

雍州刺史刘道产忌惮他的长臂,将他从襄阳押送到文帝那里。

每天早晨用囚车将他带到山上采药,晚上回到廷尉。

刘忄画后来给狱吏两卷短书,狱吏不敢接受,刘忄画便烧掉了。

一夜之间刘忄画失踪了,牢房的锁和钥匙都完好无损。

阊阖门的守夜吏发现了刘忄画,将他送回廷尉,刘忄画对狱吏说:官员很快就会杀我,埋葬后不要钉棺材。

后来果然被杀。死了几天后,文帝怀疑他的话,让人打开棺材,发现里面没有尸体,只有一根竹杖。

◎王质

王质是东阳人。进山砍柴,遇见石室中有几个童子在下棋唱歌欢笑。

王质放下斧头观看,童子给他一个像束核的东西,让他含在嘴里咽下汁液,便不再感到饥渴。

童子说:你来这里已经很久了,可以回去了。

王质拿起斧头,发现斧柄已经腐烂。王质便回家,计算时间已经过了几百年。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纪传部-卷十一-传八-注解

九鼎神丹:古代传说中的一种仙丹,据说服用后可以得道成仙。九鼎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和神秘力量。

庚辛经:九元子所著的经典,内容涉及炼丹术和修仙之道。庚辛在五行中属金,可能与金属炼丹有关。

长桑公子:古代传说中的仙人,以散发行歌著称,其歌词涉及修仙的秘诀。

五星、守洞房:五星指金、木、水、火、土五星,守洞房可能指修炼内丹术中的一种方法。

步六纪之法:一种修炼方法,可能与六纪(天、地、春、夏、秋、冬)有关。

步斗之道:一种修炼方法,可能与北斗七星有关,北斗在古代被视为指引方向的神圣星宿。

隐形法:一种修炼法术,据说可以使人隐形。

白鹿:古代传说中的神兽,常与仙人相伴,象征着祥瑞和长寿。

茅山:中国道教名山之一,以采药炼丹著称。

太清:道教中的最高天界,象征着纯净无瑕的境界。

玄洲:道教中的仙境之一,位于东海之中。

赤城:道教中的仙境之一,位于南方。

嘉平:秦始皇改腊月为嘉平月,可能与修仙有关。

玉屑:传说中的仙药,据说服用后可以升天。

玄洲仙伯:道教中的仙人职位,掌管玄洲。

太玄阳生符:一种道教符咒,据说可以起死回生。

还丹方:一种炼丹术的配方,据说可以炼制出仙丹。

太极上元年纪:一种修炼方法,可能与太极和上元节有关。

浴契铃经:一种道教经典,内容涉及修炼成仙的方法。

方丈宫:道教中的仙境之一,位于东海之中。

阴精水兽:道教中的水神和水兽,掌管水域。

阆风、钟山、蓬莱、神州真形图:道教中的仙境和地图,象征着修仙的路径。

长生之诀:一种修炼方法,据说可以使人长生不老。

金罂浆:传说中的仙药,据说服用后可以得道。

开山图:一种道教经典,内容涉及开山辟地的法术。

黑玉天地铃经:一种道教经典,内容涉及修炼成仙的方法。

五色神鹿:传说中的神兽,象征着祥瑞和长寿。

风仙:一种仙人的称号,象征着轻盈和自由。

东梁甫山:道教中的仙山之一,位于东方。

滋液山:道教中的仙山之一,以合成仙药著称。

玉女、蟾蜍:道教中的神仙,掌管仙药的炼制。

十精丸:一种仙药,据说服用后可以延年益寿。

麋角:传说中的仙药,据说服用后可以成仙。

术:一种修炼方法,可能与法术有关。

桃胶:传说中的仙药,据说服用后可以成仙。

制命丸:一种仙药,据说服用后可以得道。

姜若春:宛丘先生的弟子,服用制命丸后长寿。

彭祖:传说中的长寿仙人,据说活了八百岁。

洞玄五符:一种道教符咒,据说可以役鬼召神。

中部之道:一种修炼方法,可能与中丹田有关。

三一:道教中的一种修炼理念,指精、气、神的合一。

昆仑山:道教中的仙山之一,象征着至高无上的境界。

赤子:道教中的神仙,象征着纯净无瑕的境界。

鸟灵木:传说中的神树,象征着祥瑞和长寿。

双阙:道教中的仙境建筑,象征着神圣和庄严。

华池泉:传说中的仙泉,象征着纯净和长寿。

十二楼:道教中的仙境建筑,象征着神圣和庄严。

绛官:道教中的仙境之一,象征着至高无上的境界。

子丹:道教中的神仙,象征着纯净无瑕的境界。

金楼、玉几、华盖:道教中的仙境建筑,象征着神圣和庄严。

双使者:道教中的神仙,象征着指引和保护。

太行山:道教中的仙山之一,位于北方。

黄精、芝草:传说中的仙药,象征着长寿和祥瑞。

子乔:道教中的神仙,象征着指引和保护。

阴丹:一种仙药,据说服用后可以成仙。

九剑酒:传说中的仙酒,据说服用后可以成仙。

云雨之任:道教中的神仙职位,掌管云雨。

天青、大历、双白、二赤:道教中的修炼秘诀,象征着神圣和庄严。

三皇文:道教中的经典,内容涉及三皇(伏羲、神农、黄帝)的传说。

王屋山:道教中的仙山之一,位于河南。

三关:道教中的修炼方法,可能与三丹田有关。

硃衣:道教中的神仙服饰,象征着神圣和庄严。

胎精中记:一种道教经典,内容涉及修炼成仙的方法。

茯苓:传说中的仙药,据说服用后可以延年益寿。

金液方:一种炼丹术的配方,据说可以炼制出仙丹。

嶓冢山:道教中的仙山之一,位于陕西。

神:道教中的神仙,象征着至高无上的境界。

丹: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丹通常指炼丹术中的丹药,被认为服用后可以长生不老或升仙。

匡俗:匡俗是古代传说中的一位道士,以其孝悌和学道著称,最终通过服食丹药得道成仙。

卢耽:卢耽是古代传说中的一位道士,能够乘空飞行,后因一次意外而飞升。

范豺:范豺是古代传说中的一位道士,以其长寿和占卜能力著称,最终因政治原因被迫自尽。

傅先生:傅先生是古代传说中的一位道士,通过长期的修炼和坚持,最终得到仙人的指点并得道成仙。

石坦:石坦是古代传说中的一位道士,能够分身同时出现在多个地方,显示出其超凡的能力。

郑思远:郑思远是古代传说中的一位道士,以其仁爱和对动物的关怀著称,最终与虎为伴,显示出其与自然的和谐。

郭志生:郭志生是古代传说中的一位道士,以其长寿和预言能力著称,最终在预言成真后神秘消失。

介琰:介琰是古代传说中的一位道士,能够变化隐形,因其拒绝传授道法而被皇帝追杀,最终神秘消失。

徐福:徐福是古代传说中的一位道士,受秦始皇之命寻找不死之草,最终带领童男童女入海不返。

车子侯:车子侯是古代传说中的一位道士,因其清净而被汉武帝喜爱,最终升仙。

苏耽:苏耽是古代传说中的一位道士,以其孝行和神奇的能力著称,最终升仙。

张巨君:张巨君是古代传说中的一位仙人,以其占卜能力著称,能够揭示人的祸祟所在。

季山:季山是故事中的一个人物,他因为父亲的耻辱而受到牵连,最终通过自首和巨君的帮助,逐渐康复并精通《易经》占卜。

巨君:巨君是故事中的一位神秘人物,他帮助季山康复并传授他《易经》占卜的技巧。巨君的出现和帮助体现了古代对神秘力量和超自然能力的信仰。

冯伯达:冯伯达是豫章建昌人,世奉孝道,精进济物。他的故事体现了古代对孝道和济世精神的重视。

韩越:韩越是南陵冠军人,心慕神仙,形类狂愚。他的故事反映了古代对神仙和超自然能力的向往。

郭璞:郭璞是河东人,字景纯,以占卜闻名。他的故事体现了古代对占卜和预言的重视,以及人们对命运和超自然力量的信仰。

戴孟:戴孟是武威人,字成子,汉武帝时为殿中将军。他的故事反映了古代对道教和秘法的信仰。

郭文举:郭文举是河内轵人,少爱山水,常游名山。他的故事体现了古代对自然和隐居生活的向往。

姚光:姚光是得神丹之道的人物,能分散形影,坐在立亡。他的故事反映了古代对长生不老和超自然能力的追求。

徐弯:徐弯是吴郡海盐人,少有道炁,能收束邪精。他的故事体现了古代对驱邪和超自然能力的信仰。

丁令威:丁令威是辽东人,少随师学得仙道,分身任意所欲。他的故事反映了古代对仙道和超自然能力的向往。

王嘉:王嘉是陇西安阳人,字子年,久在于东阳谷口。他的故事体现了古代对道教和预言的重视。

寇谦之:寇谦之是弱年好道的人物,入东岳岱宗山,精苦累年。他的故事反映了古代对道教和成仙的追求。

董幼:董幼是海宁人,兄弟三人,幼最小。他的故事体现了古代对孝道和家庭责任的重视。

道门:指道教,中国本土宗教之一,强调修炼成仙、长生不老。

长斋:指长期持斋,即长期遵守斋戒,不食荤腥,以示虔诚。

真人:道教中指修炼成仙的人,具有超凡脱俗的能力。

水行不溺:指在水中行走而不沉溺,象征超凡脱俗的能力。

义熙:东晋年号,公元405年至418年。

峨嵋山:中国著名的道教和佛教圣地,位于四川省。

武当山:中国著名的道教圣地,位于湖北省。

襄阳:古代地名,今湖北省襄阳市。

雍州刺史:古代官职,负责雍州地区的行政和军事事务。

文帝:指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公元424年至453年在位。

廷尉:古代官职,负责司法事务。

阊阖门:古代城门名,通常指皇宫的正门。

东阳:古代地名,今浙江省东阳市。

石室:指山洞或石屋,常与隐士或仙人相关。

围棋:中国传统棋类游戏,象征智慧和策略。

斧柯:指斧头的柄,象征劳动工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纪传部-卷十一-传八-评注

《洞仙传》是一部记载古代仙人事迹的道教经典,内容涉及炼丹术、修仙之道、仙境传说等。文本中提到的仙人如元君、九元子、长桑公子等,都是道教中的重要人物,他们的修炼方法和成仙经历反映了古代道教对长生不老的追求。

文本中的关键词如九鼎神丹、庚辛经、步斗之道等,都是道教修炼中的重要概念。九鼎神丹象征着至高无上的神秘力量,庚辛经则涉及炼丹术的秘诀,步斗之道则与北斗七星的指引有关。这些关键词不仅反映了道教的修炼理念,也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和宇宙的理解。

文本中的仙境如太清、玄洲、赤城等,都是道教中的理想境界。太清象征着纯净无瑕的境界,玄洲和赤城则是仙人居住的地方。这些仙境的描述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长生不老的追求。

文本中的仙药如玉屑、十精丸、麋角等,都是传说中的神奇药物。玉屑象征着纯净和长寿,十精丸和麋角则象征着延年益寿和成仙的可能。这些仙药的描述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健康和长寿的重视。

文本中的神仙如玉女、蟾蜍、子乔等,都是道教中的重要人物。玉女和蟾蜍掌管仙药的炼制,子乔则象征着指引和保护。这些神仙的形象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神圣力量的崇拜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总的来说,《洞仙传》不仅是一部记载仙人事迹的经典,也是一部反映古代中国人对长生不老和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些仙人事迹和仙境传说的描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文化传统。

这段古文集中展示了中国古代道教文化中的一些核心元素,包括炼丹术、道士的修炼、仙人的传说等。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古代中国人对于长生不老、得道成仙的追求和向往。

每个故事中的道士或仙人都有其独特的修炼方式和能力,如匡俗的服食丹药、卢耽的乘空飞行、范豺的占卜能力、傅先生的长期修炼、石坦的分身术、郑思远的仁爱、郭志生的预言能力、介琰的变化隐形、徐福的寻找不死之草、车子侯的清净、苏耽的孝行和张巨君的占卜能力。这些故事不仅展示了道士们的神奇能力,也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于自然、生命和宇宙的理解和探索。

这些故事还体现了古代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如孝悌、仁爱、清净等。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古代中国人对于道德修养和个人品质的重视,以及对于和谐社会的追求。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也展示了古代中国道教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远影响。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人的思想、信仰和生活方式,以及他们对于生命和宇宙的探索和追求。

这段古文通过多个故事,展现了古代中国对神秘力量、超自然能力和道德伦理的信仰和追求。每个故事都围绕着一个人物展开,这些人物或精通占卜,或追求仙道,或济世救人,或隐居山林,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多元价值观和信仰体系。

首先,季山和巨君的故事体现了古代对命运和超自然力量的信仰。季山因为父亲的耻辱而受到牵连,最终通过自首和巨君的帮助,逐渐康复并精通《易经》占卜。这个故事不仅展示了古代对占卜和预言的重视,还反映了人们对命运和超自然力量的敬畏。

其次,冯伯达和韩越的故事反映了古代对孝道和济世精神的重视。冯伯达世奉孝道,精进济物,而韩越则心慕神仙,形类狂愚。这两个人物的故事展示了古代社会对道德伦理和个人修养的追求。

再次,郭璞和戴孟的故事体现了古代对道教和秘法的信仰。郭璞以占卜闻名,戴孟则得道后改姓名,入华阴山授秘法。这两个人物的故事反映了古代对道教和秘法的重视,以及人们对超自然能力的向往。

此外,郭文举和姚光的故事展示了古代对自然和隐居生活的向往。郭文举少爱山水,常游名山,而姚光则得神丹之道,能分散形影。这两个人物的故事体现了古代对自然和隐居生活的追求,以及人们对长生不老和超自然能力的信仰。

最后,徐弯、丁令威、王嘉、寇谦之和董幼的故事反映了古代对驱邪、仙道、预言和家庭责任的重视。这些故事不仅展示了古代社会的多元价值观,还体现了人们对超自然能力和道德伦理的信仰和追求。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多个故事,展现了古代中国对神秘力量、超自然能力和道德伦理的信仰和追求。每个故事都围绕着一个人物展开,这些人物或精通占卜,或追求仙道,或济世救人,或隐居山林,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多元价值观和信仰体系。

这段古文包含了三个独立的故事,分别讲述了刘幼、刘忄画和王质的传奇经历。这些故事反映了中国古代道教文化中的修炼成仙、长生不老的思想,以及人们对超凡脱俗能力的向往。

刘幼的故事展示了道教修炼的艰辛和虔诚。他从小在师家勤修苦练,最终洞明道术,获得真人传授的水行不溺之道。这不仅象征着他超凡脱俗的能力,也体现了道教修炼的终极目标——成仙。刘幼最终选择前往峨嵋山继续修炼,表明了他对道教的坚定信仰和对世俗生活的超脱。

刘忄画的故事则突出了道教中的神秘色彩和隐士文化。他长期居住在武当山,以药术救治百姓,展现了道教济世救人的一面。然而,他的超凡能力引起了雍州刺史的忌惮,最终被囚禁并处死。刘忄画在狱中的预言和死后尸体的消失,进一步强化了道教中关于长生不老和神秘力量的传说。

王质的故事则通过一个樵夫的奇遇,展现了道教中的时间观念和仙境传说。王质在山中遇见童子围棋,不知不觉中时间流逝,回到家中已是数百年后。这个故事不仅反映了道教中关于时间相对性的思想,也表达了人们对仙境的向往和对世俗生活的超脱。

总体而言,这些故事通过不同的情节和人物,展现了道教文化中的修炼成仙、长生不老、济世救人等核心思想。它们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也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超凡脱俗能力的追求和对世俗生活的超脱。这些故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特色,是研究中国古代宗教和文化的宝贵资料。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纪传部-卷十一-传八》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4858.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