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君房(约10世纪—11世纪),北宋道士,曾任道官,主持编撰道教典籍。他以整理和传播道教文献闻名。
年代:编撰于北宋真宗年间(11世纪初)。
内容简要:《云笈七签》是道教经典丛书《道藏》的精华选编,共122卷。书中收录了道教修炼、符箓、斋醮、神仙传记等内容,系统总结了道教的教义、方术和经典文献。它是研究道教思想与实践的重要文献,被誉为“小道藏”,对后世道教发展影响深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纪传部-卷八-传五-原文
◎陶先生小传 ──吴兴谢瀹永明十年作
先生讳弘景,丹阳人也。幼标异操,聪明多识,五经子史,皆悉详究。善书,得古今法。不肯婚宦,以资营未立,且薄游下位,为宜都王侍读。年二十余,便稍就服食,遵行道要,所得符文妙法,并是真人遗迹。于是业行渐进,乃拂衣止于茅山焉。观其神仪明秀,盼睐有光,形细长项,耳间矫矫,显然异众矣。
◎华阳隐居先生本起录 ──从子翊字木羽撰
永明十年,太岁己卯,谢詹事瀹先从吴兴还,闻先生已辞世入山,甚怀嗟赏。于路中仍为前传,虽未能究洽,而粗举大纲,有似王右军作《许先生传》。翊从叔隐居,先生讳弘景,字通明,丹阳人也。宅在白杨巷南冈之东,宋初土断,仍割秣陵县西乡之桐下里,至今居之。
陶氏本冀州平阳人,帝尧陶唐之苗裔也。尧治冀州平阳,故因居焉。汉兴,有陶舍为高祖右司马,子青擢位至丞相。十三世祖超,汉末渡江,始居丹阳。七世祖浚,交州刺史璜之弟,仕吴为镇南将军,封句容侯,食邑二千户,与孙皓俱降晋,拜议郎散骑常侍、尚书。六世祖谟,浚第三子,永嘉中为东海王越司马,领屯军随王出许昌。因败,仍复过江,为大将军王敦参军。敦为丞相,转军谘祭酒。后随敦南下,而情惧祸及,乃启分属籍,禁锢积年,晚起为车骑丞相参军,不就。升平四年卒,始别葬白石山之岭,赡湖北。高祖毗有理识,器干高奇,以文被黜,不肯游宦,州郡辟命并不就,后板授南安正佐,亦不起,元兴三年卒。曾祖兴公多才艺,叵营产殖,举郡功曹,察孝廉,除广晋县令,义熙二年卒。祖隆身长七尺五寸,美姿状,有气力,便鞍马,善骑射,好学,读书善写,兼解药性,常行拯救为务。行参征南中郎军事,侍从宋孝武伐逆有功,封晋安侯,除正佐,固辞。颜峻恃宠,就求宅以益佛寺,弗与,因辞官。见谮削爵,徙广州,后被恩除南海酉平县令,后监新会郡。大明五年,卒于彼。
父讳贞宝,字国重,司徒建安王刘休仁辟为侍郎,迁南台侍御史,除江夏孝昌相。亦闲骑射,善藁隶书。家贫,以写经为业,一纸直价四十,书体以羊欣、萧思话法。深解药术,博涉子史,好文章,美风仪,凡游从,与萧思话、王钊、刘秉週旋,多为诸贵胜所赏遇。元徽四年冬,衔使肤庭,通邻国之好,甚得雅称。升平元年还都,具撰游历记并诗数千字,及所造文章等,刘秉索看,仍值石头事亡失,无复别本,不得传世。建元三年于县亡,背丧还葬旧墓。母东海郝夫人,讳智湛,精心佛法,及终,有异焉。先是,贞宝携家随萧之郢州,孝建二年,萧亡。其年九月,母觉有娠,仍梦见一小青龙,忽从身中出,直东向而升天,遂视之,不见尾。既觉,密语比丘尼,云:弟子必当生男兒,应出非凡人,而恐无后。尼问其故,以所梦答。尼云:将出家?又答:审尔亦是所愿。时年二十五。其冬,仍随萧部伍还都,住东府射堂前参佐廨中。以孝建三年太岁丙申四月三十日甲戌夜半,先生诞焉。是年乃闰三月,明日朔旦,便是夏至,母即沐浴而起,了无余患。
先生四五岁便好书,今犹有六岁,时书已方幅成就。九岁十岁读《礼记》、《尚书》、《週易》、《春秋》杂书等,颇以属文为意。年十一,为司徒左长史王钊子昊博士。十三,父贻宅席卷,随吏部尚书刘秉之淮南郡。十五归都,寓憩中外徐胄舍,后仍立别宅,从此不复还旧庐。十七乃冠,常随刘秉尹之丹阳郡,得给帐下食,出入乘厩马。秉第二男俣,少知名,时为司徒祭酒。俣雅好文籍,与先生日夜搜寻,未尝不共味而食,同车而游。俣与江敩,褚炫等俱为顺帝四友,故最以才学得名。俣作《宋德颂》,连珠七警,当世称绝。俣既亡后,文章皆零落,先生欲为纂集,竟不能得。是岁升明元年冬,先生年二十二,随刘丹阳入石头城,就袁粲建事,先生与韩贲、糜淡同掌文檄,及事败城溃,即得奔出。俣及第侅为沙门以逃,为人所获,建康狱死,人莫敢视。先生躬自收殡瘗葬,查硎旧墓,营理都毕,自此弃世,寻山而止。
值宋齐之际,物情未安,既结刘宗,常怀忧惕。父乃因纪僧真求事高帝于新亭,即蒙帐内驱使。二年正月,沈攸之平,从还东府,公仍遣使侍弟五息絜、六息暠侍读,兼助公间管记事。先生时年二十三,除巴陵王侍郎。明年,侍从高祖登极,还台住殿内,除太尉、豫章王侍郎。先生云:革运之际,颇有微勤,何处不容三两阶级?遂不拜。又明年,随安成王出镇石头。次岁夏,丁孝昌府君忧,上郢奉迎,冬,还都安厝。世祖即位,以振武将军起侍宜都王侍读。齐世侍读任皆总知记室,手笔事选须有文才者。先生于吉凶内外,仪礼表章,爰及笺疏启牒,莫不绝众,数王书、佐典书皆承授以为准格。诸侍读多有惭惮,颇致谗嫉,先生亦任之,不以介意。年二十八服阕,召拜左卫殿中将军,颇郁时望。先生惊,亦不解所以,即告庾道敏,论诸屈滞,庾为面启武帝,帝云:先帝昔亲命此官,卿不知耶?其何辞之!庾告先生,先生喟然叹曰:昔不受豫章王侍郎,于今五年,翻为此职,驿马非骥騄。犹欲固辞。庾切言之云:太元已来,此官皆用名家,裴松之从此转员外郎。但问人才,若官何所枉君,恐为尔误我事。庾子时正被委任总知诸王府事,先生不获已
而拜矣。年二十九,清溪宫新成,帝宴乐之,先生拜表献颂,又有伏曼容亦上赋。
于是敕遣中书省舍人刘系宣旨褒赞,并敕豫旧宫金石会。
于时上意欲刻此颂于石碑,王俭沮议而止。
时献赋者五人,惟以先生为最,将欲迁擢,会母忧去职,寻授振武将军,起特赐酒食省禄,随宜都王赴京。
帝欲幸武进宫,先生复作颂,颂成而车驾事废,不复得奏云。
此颂体制爽绝,倍胜旧格。
三年还都,方除奉朝请,拜竟,怏怏。
与从兄书云:昔仕宦应以体中打断,必期四十左右作尚书郎,出为浙东一好名县,粗得山水,便投簪高迈。
宿昔之志,谓言指掌,今年三十六矣,方作奉朝请,此头颅可知矣!不如早去,无自劳辱。
明年五月,遂拜表解职,求托岩林,青云之志,于斯始矣!
是岁永明十一年壬申岁也。
先生初隐,不欲辞省,出仍脱朝服,挂神虎门,鹿巾径出东亭,已约语左右曰:勿令人知尔。
乃往与王晏语别,晏云:主上性至严治,不许人作高奇事,脱致忤旨,坐贻罪咎,便恐违卿此志,讵可作?
先生嘿思良久,答云:余本徇志,非为名,若有此虑,奚为所宜?
于是即不诣省,直上表陈诚。
诏赐帛十疋、烛二十铤,又别敕月给上茯苓五斤、白蜜二斗,以供服饵。
先生既遂命,理舳东下,众宾并饯于征虏亭,举酒挥袂,皆云:江东比来未有此事,乃见今日尔!
于是止于句容之句曲山。
先生云:此山是金坛洞宫,週回百五十里,名曰华阳之天,有三茅司命之府,故名曰茅山。
所以自称华阳隐居,亦犹士安之玄晏,稚川之抱朴。
凡絓人间书疏,皆以此号代名。
先善稽古,训诂七经,大义备解,而不好立义,异于先儒,议论惟著纸,不甚口谈。
尤好五行阴阳,风角气候、太一遁甲、星历算数、山川地里、方国所产,及医方香药分剂,虫鸟草木,考校名类,莫不该悉。
善隶书,不类常式,别作一家,骨体劲媚。
琴棋骑射,亦皆领括。
常言心中恒如明镜,触形遇物,不觉有滞碍。
为人少忧戚,无嫉竞,淡哀乐,夷喜怒。
时有形于言迹者,云皆是欲显事厉物,了无欢愠于胸襟。
先生以甲子、乙丑、丙寅三年之中,就兴世馆主东阳孙游岳,咨禀道家符图经法,虽相承皆是真本,而经历模写,意所未惬者,于是更博访远近以正之。
戊辰年始往茅山,便得杨许手书真迹,欣然感激。
至庚午年,又启假东行浙越,处处寻求灵异。
至会稽大洪山,谒居士娄慧明,又到余姚太平山,谒居士杜京产;又到始宁跂山谒法师钟义山;又到始丰天台山谒诸僧标,及诸处宿旧道士。
并得真人遗迹十余卷,游历山水二百余日乃还。
爰及东阳长山、吴兴天目山,于潜、临海、安固诸名山,无不毕践。
身本轻捷,登陟无艰。
瞻恤寒栖,拯救危急,救疗疾恙,朝夕无倦。
其别有阴恩密惠,人莫得知之。
虽借人书,随误治定。
在人间制述甚多,了不存录,谨条先生所撰记世道书,名目如左:
《学苑》十秩百卷此一书,先生常云:“群书舛杂,欲探一事,不可遍检。”乃钞撰古今要用,以类相从,为一百五十条,名为《学苑》,比于《皇览》,十倍该备。
近赐翊语:“吾无复此暇,汝可踵成之。此书若毕,于学问手笔家,无复他寻之劳矣。”。
《孝经》、《论语集注》并自立意共一秩十二卷,《三礼序》共一卷,并自注。
注《尚书》、《毛诗序》共一卷《左传》已有刘实、贺道养注。
《易略例》即是《易序》,不假复注。
《老子内外集注》四卷并自立意。
《三国志赞述》一卷,《抱朴子注》二十卷,《世语阙字》二卷依陆文更以意造《世语》所阙者。
《续临川康王世说》二卷,《太公孙吴书略注》二卷,《古今州郡记》三卷,并造《西域图》一张。
《帝王年历》五卷起三皇至汲冢竹书为正,检五十家书历异同共撰之也。
《真仪集》三卷,《玉匮记》三卷说名山福地事。
《七曜新旧术》二卷,《占筮略要》一卷有十三法。
《风雨水旱饥疫占要》一卷有十法。
《算数艺术杂志》一卷,《举百事吉凶历》一卷。
《本草经注》七卷,《肘后百一方》三卷增补葛氏。
《效验施用药方》五卷此二十四种并世用所撰目书,又作《相书序》《述异记序》,如此等并在集中。
《登真隐诀》三秩二十四卷,此一诀皆是修行上真道经要妙秘事,不以出世。
《真诰》一秩七卷此一诰并是晋兴宁中众真降授杨许手书遗迹。顾居士已撰,多有漏谬,更诠次叙注之尔,不出外闻。
《梦记》一卷此一记先生自记所梦征想事,不以示人,《合丹药诸法式节度》一卷,《集金丹药白要方》一卷,《服云母诸石药消化三十六水法》一卷,《服草木杂药法》一卷,《断谷秘方》一卷,《灵方秘奥》一卷,《消除三尸诸要法》一卷,撰集《服气导引法》一卷,集《人间诸却灾患法》一卷此九种,所撰集道书,自先生凡所撰集,皆卷多细书大卷,贪易提录,若大书皆得数四,又有图象杂记甚多,未得一二尽知尽见也。
又作浑天象,高三尺许,地居中央,天转而地不动。二十八宿度数,七曜行道,昏明中星,见伏早晚,以机转之,悉与天相会。云此修道所须,非但史官家用。
又欲因流水作自然漏刻,使十二时轮转循环,不须守视,而患山涧水易生苔垢,参差不定,是故未立。
先生形细,身长七尺二寸,腰止围二尺六寸。薄皮肤,露筋骨,青白色,长头面,
疏眉目,鼻小而平直,长额耸耳,左耳内轮有大黑志如豆,耳两孔里各有十余大毛出外二三寸。
方颐秃鬓,露颡少须发。
右肩上有一紫志如两钱大,右股内有数十细黑子,多作七星形,起正方,如铁枪脚。
眼中常见有异光象。
左右各类,未尝言其状。
闻人说,小来本神仪端洁,十五已上,弥为美茂,每出,路人多叹羡。
虽冬月行,常执扇自障。
年二十九时,于石头城忽得病,不知人事,而不服药,不饮食。
经七日,乃豁然自差,说多有所睹见事。
从此容色瘦瘁,言音亦跌宕阐缓,遂至今不得复常。
音响本清正,大小称形,言词率易无姿制。
行步举动,翩翩轻利,颜仪和明不严毅,小大见之,皆乐悦附,而自令人畏服。
门徒胥附,承奉祗肃,有如宫庭。
小来与人有隔,数岁便不与人共瓯箸饮食。
及长,游处宿息,常自然安置。
性不嘲调,世中戏谑,一切不为。
为人强精魂,夜行独宿,无所疑畏,一生不识魇。
入山以来,巾褐未尝离体。
◎梁茅山贞白先生传 ──唐李渤撰
吴荆牧陶浚七代孙,名弘景,字通明,丹阳秣陵人也。
初娠,母梦日精在怀,并二天人降,手执香炉。
觉语左右曰:当孕男子非凡人,亦恐无后。
及生标异,幼而聪识,成而博达。
因读《神仙传》,便有乘云驭龙之志。
年十七,与江敩、褚炫、刘俣为宋升明四友。
仕齐,历数王侍读,皆总记室,笺疏精丽,为时所重师法。
及清溪宫成,献颂,宣旨褒赞,无欲刻石,王俭议异乃止。
年二十余服道,后就兴世馆孙先生谘禀经法,精行道要,殆通幽洞微。
转奉朝请,乃拜表解职,答诏优叹,赐与甚厚。
公卿祖之征虏亭,供帐甚盛,咸云自齐已来,未有斯事。
遂入茅山,又得杨许真书,遂登岩造静,自称华阳隐居,书疏亦如此代名。
特爱松风,庭院皆植,每闻其响,便欣然为乐。
至明帝,欲迎往蒋山,恳辞得止,然敕命饷赉,恒为烦剧。
乃造三层楼,先生居其上,弟子居中,接宾于其下,令一小竖传度而已。
潜光隐曜,内修秘密,深诚所诣,远属霞人,可谓感而遂通者也。
身长七尺八寸,为性圆通谦谨,心如明镜,遇物斯应。
少忧戚,无嫉竞,灭喜怒,澹哀乐,或有形于言迹者,是显事厉物。
深慕张良之为人,率任轻虚,飘飘然恒有云间器。
其所修为,皆自得于心,非傍识能及。
尤长于铨正伪谬,地理历算,文不空发,成即为体。
造浑天仪,转之与天相会。
其纂《真诰》、《隐诀》,注《老子》等书二百余卷。
至永元二年,深托向晦。
及梁武帝革命,议国号未定,先生乃引诸谶记,梁是应运之符。
又择郊禅日,灵验昭著,敕使入山,宣旨酬谢。
帝既早与之游,自此之后,动静必报。
先生既得秘诀,以为神丹可成,恒苦无药,帝皆给之。
又手敕咨迓,先生画两牛,一牛散放于水草之间,一牛著金笼头,有人执绳,以杖驱之。
帝笑曰:此人无所求,欲效曳尾龟,岂有可致之理?
时有大事,无不前已奏陈,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以大通初献刀二,一名善胜,二名成胜,为佳宝。
梁帝《金楼子》云:于隐士重陶贞白,士大夫重週弘正。
其于义理,精博无穷,亦一时名士也。
先生常作诗云:夷甫任散诞,平叔坐谈空,不言朝阳殿,化作单于宫。
其时人事竞谈玄理,不习武事,侯景之难,并如所言。
大同二年告化,时年八十五,颜色不变,屈伸如常,屋中有香气,积日不散。
诏赠中散大夫谥曰贞白先生,仍遣舍人监护丧事马枢《得道传》云:“授蓬莱仙监。”
弟子数十人,唯王远知、陆逸冲称上足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纪传部-卷八-传五-译文
◎陶先生小传 ──吴兴谢瀹永明十年作
先生名叫弘景,是丹阳人。从小就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操守,聪明且知识渊博,对五经、子书、史书都有深入研究。擅长书法,掌握了古今的书法技巧。他不愿意结婚和做官,因为家产未立,且不愿屈居下位,担任宜都王的侍读。二十多岁时,开始逐渐服用丹药,遵循道教的修行要旨,所得到的符文和妙法,都是真人的遗迹。于是他的修行逐渐进步,最终隐居在茅山。他的神态仪容明秀,目光炯炯有神,身形细长,耳朵高耸,显然与众不同。
◎华阳隐居先生本起录 ──从子翊字木羽撰
永明十年,太岁为己卯年,谢詹事瀹从吴兴回来,听说先生已经辞世入山,非常感慨和赞赏。在路上他写了前传,虽然未能详尽,但大致勾勒了先生的生平,类似于王右军所作的《许先生传》。翊的叔父隐居,先生名叫弘景,字通明,是丹阳人。他的住宅在白杨巷南冈的东边,宋初时土地划分,仍然属于秣陵县西乡的桐下里,至今仍居住在那里。
陶氏原本是冀州平阳人,是帝尧陶唐的后裔。尧治理冀州平阳,因此居住在那里。汉朝兴起时,有陶舍担任高祖的右司马,他的儿子陶青升任丞相。十三世祖陶超,汉末渡江,开始居住在丹阳。七世祖陶浚,是交州刺史陶璜的弟弟,在吴国担任镇南将军,封为句容侯,食邑二千户,与孙皓一起投降晋朝,被任命为议郎散骑常侍、尚书。六世祖陶谟,是陶浚的第三个儿子,永嘉年间担任东海王司马越的司马,率领屯军随王出许昌。因战败,再次渡江,担任大将军王敦的参军。王敦担任丞相后,转任军谘祭酒。后来随王敦南下,因担心祸及自身,于是请求分属籍,被禁锢多年,晚年被起用为车骑丞相参军,但没有就任。升平四年去世,最初葬在白石山的山岭,赡养湖北。高祖陶毗有见识,器宇轩昂,因文才被贬黜,不愿意做官,州郡的征召都不接受,后来被任命为南安正佐,也没有就任,元兴三年去世。曾祖陶兴公多才多艺,善于经营产业,被举荐为郡功曹,察举孝廉,担任广晋县令,义熙二年去世。祖父陶隆身高七尺五寸,相貌英俊,力气大,擅长骑马射箭,好学,读书写字都很出色,还懂得药性,常常以救人为己任。担任征南中郎军事,侍从宋孝武帝讨伐叛逆有功,被封为晋安侯,担任正佐,坚决辞去。颜峻依仗宠爱,请求他的住宅来扩建佛寺,他不给,因此辞官。被诬陷削去爵位,流放到广州,后来被恩赦担任南海酉平县令,后监新会郡。大明五年,在那里去世。
父亲名叫贞宝,字国重,被司徒建安王刘休仁征召为侍郎,升任南台侍御史,担任江夏孝昌相。他也擅长骑马射箭,擅长写藁隶书。家境贫寒,以抄写经书为业,一张纸价值四十钱,书法风格模仿羊欣、萧思话。他精通药术,广泛涉猎子书和史书,喜欢写文章,风度翩翩,凡是与他交往的人,如萧思话、王钊、刘秉等,都受到他的赏识。元徽四年冬天,他奉命出使邻国,建立友好关系,得到了很高的评价。升平元年回到都城,撰写了游历记和数千字的诗,以及所写的文章等,刘秉索要阅读,但因石头城事件而丢失,没有其他副本,无法传世。建元三年在县里去世,遗体被运回旧墓安葬。母亲是东海郝夫人,名叫智湛,专心信奉佛法,临终时有异象。之前,贞宝带着家人随萧到郢州,孝建二年,萧去世。那年九月,母亲感觉怀孕,梦见一条小青龙从她身体中飞出,直向东升天,她看着它,看不见尾巴。醒来后,她秘密告诉比丘尼,说:弟子一定会生一个男孩,应该是个非凡的人,但恐怕没有后代。比丘尼问她原因,她将梦境告诉了她。比丘尼说:他会出家吗?她又回答:如果真是这样,也是我的愿望。当时她二十五岁。那年冬天,她随萧的部队回到都城,住在东府射堂前的参佐廨中。孝建三年太岁丙申四月三十日甲戌夜半,先生出生了。那年是闰三月,第二天是夏至,母亲沐浴后起床,没有任何不适。
先生四五岁时就喜欢书法,现在六岁时,书法已经很有成就。九岁十岁时读《礼记》、《尚书》、《周易》、《春秋》等杂书,对写文章很感兴趣。十一岁时,担任司徒左长史王钊的儿子昊的博士。十三岁时,父亲去世,他随吏部尚书刘秉到淮南郡。十五岁回到都城,住在中外徐胄的家中,后来建立了自己的住宅,从此不再回到旧居。十七岁成年,常随刘秉在丹阳郡任职,得到帐下食,出入乘坐厩马。刘秉的第二个儿子俣,年少有名,当时担任司徒祭酒。俣非常喜欢文籍,与先生日夜搜寻书籍,常常一起吃饭,一起乘车出游。俣与江敩、褚炫等人都是顺帝的四友,因此以才学闻名。俣写了《宋德颂》,连珠七警,当时被称为绝唱。俣去世后,文章都散失了,先生想为他编纂文集,但最终未能完成。升明元年冬天,先生二十二岁,随刘丹阳进入石头城,参与袁粲的建事,先生与韩贲、糜淡一起掌管文檄,事情失败后,他得以逃脱。俣和他的弟弟侅为了逃避而成为沙门,被人抓住,在建康狱中死去,没有人敢去看。先生亲自收殓埋葬他们,查硎旧墓,处理完毕后,从此弃世,隐居山中。
在宋齐交替之际,人心不安,他与刘宗结盟,常常心怀忧虑。父亲通过纪僧真请求高帝在新亭任职,随即被任命为帐内驱使。二年正月,沈攸之被平定,他随从回到东府,公仍派遣使者侍奉弟弟五息絜、六息暠侍读,并协助公间管理记事。先生当时二十三岁,被任命为巴陵王侍郎。第二年,随从高祖登基,回到台城住在殿内,被任命为太尉、豫章王侍郎。先生说:在改朝换代之际,我有些微小的功劳,哪里不能容纳我升几级?于是没有接受任命。又过了一年,随安成王出镇石头。次年夏天,丁孝昌府君去世,他上郢奉迎,冬天回到都城安葬。世祖即位后,他被任命为振武将军,担任宜都王侍读。齐朝时,侍读的职责是总知记室,手笔事务需要有文才的人。先生在吉凶内外、仪礼表章、笺疏启牒等方面都非常出色,数王书、佐典书都以他的作品为标准。许多侍读都感到惭愧和畏惧,常常嫉妒他,先生也任其自然,不放在心上。二十八岁时服丧期满,被召拜为左卫殿中将军,颇受时人期待。先生感到惊讶,也不明白原因,于是告诉庾道敏,讨论自己的困境,庾道敏向武帝面陈,武帝说:先帝曾经亲自任命这个官职,你不知道吗?为什么要推辞!庾道敏告诉先生,先生叹息道:以前不接受豫章王侍郎,到现在已经五年了,反而担任这个职位,驿马不是千里马。他仍然想坚决推辞。庾道敏严肃地说:太元以来,这个官职都是由名家担任,裴松之就是从这个职位转任员外郎的。只要问人才,官职怎么会委屈你,恐怕是你耽误了我的事。庾道敏当时正被委任总知诸王府事,先生不得已接受了任命。
于是拜谢。二十九岁时,清溪宫刚刚建成,皇帝设宴庆祝,先生上表献上颂文,伏曼容也献上了赋文。
于是皇帝下令派遣中书省舍人刘系传达旨意褒奖,并命令他参加旧宫的金石会。
当时皇帝有意将这篇颂文刻在石碑上,但王俭劝阻,最终没有实施。
当时献赋的有五人,只有先生的赋文最为出色,皇帝打算提拔他,但恰逢他因母亲去世而离职,不久被任命为振武将军,并特别赐予酒食和俸禄,随宜都王前往京城。
皇帝打算前往武进宫,先生再次作颂,但颂文完成后,皇帝的车驾计划取消,颂文未能呈上。
这篇颂文的体制极为出色,远胜于旧有的格式。
三年后回到都城,被任命为奉朝请,拜谢后,心情不快。
他在给堂兄的信中写道:从前做官时,本应在四十岁左右做到尚书郎,出任浙东一个好县,稍微享受山水之乐,便辞官高隐。
过去的志向,本以为轻而易举,如今三十六岁了,才做到奉朝请,这头颅的命运已经可知了!不如早点离开,不要自取其辱。
第二年五月,他上表请求解职,希望隐居山林,青云之志从此开始。
这一年是永明十一年,壬申年。
先生最初隐居时,不想正式辞去官职,离开时脱下朝服,挂在神虎门,戴着鹿巾径直走出东亭,并嘱咐左右的人说:不要让别人知道。
于是他去与王晏告别,王晏说:皇上性格严厉,不允许人做高奇之事,如果因此触怒皇上,恐怕会连累你,违背你的志向,怎么能这样做呢?
先生沉思良久,回答说:我本是为了追求志向,不是为了名声,如果有这样的顾虑,那还做什么呢?
于是他没有再去省中,直接上表陈述自己的诚意。
皇帝下诏赐予他十匹帛、二十铤烛,并特别命令每月供给五斤茯苓、两斗白蜜,供他服用。
先生接受命令后,整理行装东下,众宾客在征虏亭为他饯行,举杯挥袖,都说:江东近来没有这样的事,今天才见到!
于是他定居在句容的句曲山。
先生说:这座山是金坛洞宫,周围一百五十里,名叫华阳之天,有三茅司命的府邸,所以名叫茅山。
因此他自称华阳隐居,就像士安自称玄晏,稚川自称抱朴一样。
凡是与人间的书信往来,他都用这个称号代替名字。
他擅长考据古代典籍,训诂七经,大义都理解透彻,但不喜欢立新义,与先儒不同,议论只写在纸上,很少口头谈论。
他尤其喜欢五行阴阳、风角气候、太一遁甲、星历算数、山川地理、方国物产,以及医方香药分剂、虫鸟草木,考校名类,无不精通。
他擅长隶书,不按常规,自成一家,字体骨力强劲而优美。
琴棋骑射,也都精通。
他常说心中常如明镜,接触事物时,感觉不到任何阻碍。
他为人少有忧愁,没有嫉妒和竞争,淡泊哀乐,平和喜怒。
有时在言行中表现出来,都是为了显扬事物,心中没有任何喜怒。
先生在甲子、乙丑、丙寅三年中,前往兴世馆,向东阳孙游岳请教道家符图经法,虽然传承的都是真本,但经过模写后,他仍不满意,于是广泛访求远近以修正。
戊辰年,他前往茅山,得到了杨许的手书真迹,非常感激。
到庚午年,他又请假东行浙越,到处寻找灵异之事。
他到了会稽大洪山,拜访居士娄慧明;又到余姚太平山,拜访居士杜京产;又到始宁跂山,拜访法师钟义山;又到始丰天台山,拜访诸僧标,以及其他各地的旧道士。
他得到了真人遗迹十余卷,游历山水二百多天才返回。
他还去了东阳长山、吴兴天目山,于潜、临海、安固等名山,无不踏遍。
他身体轻捷,登山没有困难。
他关心贫寒之人,拯救危急,治疗疾病,日夜不倦。
他还有一些隐秘的恩惠,别人都不知道。
即使借别人的书,也会随时修正错误。
他在人间写了很多著作,但大多没有保存,这里仅列出他所撰写的世道书,名目如下:
《学苑》十秩百卷,这本书先生常说:“群书杂乱,想要查找一件事,无法遍检。”于是他抄录古今重要的内容,按类编排,共一百五十条,名为《学苑》,比《皇览》还要详尽十倍。
最近他赐予翊语:“我没有时间继续完成,你可以继续完成。这本书如果完成,对于学问和手笔家来说,就不需要再费心查找了。”
《孝经》、《论语集注》并自立意共一秩十二卷,《三礼序》共一卷,并自注。
注《尚书》、《毛诗序》共一卷,《左传》已有刘实、贺道养注。
《易略例》即是《易序》,不需要再注。
《老子内外集注》四卷并自立意。
《三国志赞述》一卷,《抱朴子注》二十卷,《世语阙字》二卷依陆文更以意造《世语》所阙者。
《续临川康王世说》二卷,《太公孙吴书略注》二卷,《古今州郡记》三卷,并造《西域图》一张。
《帝王年历》五卷,从三皇到汲冢竹书为正,参考五十家书历异同共撰之。
《真仪集》三卷,《玉匮记》三卷,讲述名山福地之事。
《七曜新旧术》二卷,《占筮略要》一卷有十三法。
《风雨水旱饥疫占要》一卷有十法。
《算数艺术杂志》一卷,《举百事吉凶历》一卷。
《本草经注》七卷,《肘后百一方》三卷增补葛氏。
《效验施用药方》五卷,这二十四种都是世用所撰的书目,还写了《相书序》《述异记序》,这些都在集中。
《登真隐诀》三秩二十四卷,这一诀都是修行上真道经的要妙秘事,不对外公开。
《真诰》一秩七卷,这一诰都是晋兴宁年间众真降授杨许手书的遗迹。顾居士已经撰写,但多有遗漏和错误,先生重新整理注释,不对外公开。
《梦记》一卷,这一记是先生自记所梦的征想事,不对外公开,《合丹药诸法式节度》一卷,《集金丹药白要方》一卷,《服云母诸石药消化三十六水法》一卷,《服草木杂药法》一卷,《断谷秘方》一卷,《灵方秘奥》一卷,《消除三尸诸要法》一卷,撰集《服气导引法》一卷,集《人间诸却灾患法》一卷,这九种都是先生所撰集的道书,先生所撰集的书籍,大多卷帙浩繁,细书大卷,贪图易于提录,若大书皆得数四,还有许多图象杂记,未能尽知尽见。
他还制作了浑天象,高三尺许,地居中央,天转而地不动。二十八宿的度数,七曜的运行轨道,昏明中星的出现和隐伏时间,通过机械转动,完全与天象相合。他说这是修道所需,不仅是史官家用。
他还想利用流水制作自然漏刻,使十二时辰轮转循环,不需要人看守,但担心山涧水容易生苔垢,时间不准确,所以没有完成。
先生身材纤细,身高七尺二寸,腰围只有二尺六寸。皮肤薄,筋骨显露,肤色青白,头长面窄,
眉毛稀疏,眼睛明亮,鼻子小而直,额头长而耳朵高耸,左耳内有一个像豆子大小的黑痣,耳孔里各有十几根大毛,伸出耳外两三寸。
方下巴,秃顶,额头露出来,胡须和头发很少。
右肩上有一个像两枚铜钱大小的紫色痣,右大腿内有几十个小黑痣,大多呈七星形,排列整齐,像铁枪的脚。
眼中常常有奇异的光芒。
左右的人都说不出他的具体样子。
听人说,他从小就有端庄的仪态,十五岁以后更加俊美,每次出门,路人都赞叹羡慕。
即使在冬天出门,也常常拿着扇子遮住自己。
二十九岁时,在石头城突然生病,不省人事,不吃药,也不吃东西。
过了七天,突然自己好了,说了很多他见到的事情。
从此以后,他的容貌变得憔悴,声音也变得低沉缓慢,至今没有恢复。
他的声音本来清亮正直,大小适中,言辞直率,没有修饰。
走路和动作轻盈敏捷,面容和蔼,不严厉,无论大小人物见到他,都乐意亲近他,但他自己却让人敬畏。
他的门徒们对他非常恭敬,像对待宫廷一样。
他从小就不和别人一起吃饭,几年后就不再和别人共用碗筷。
长大后,无论在哪里住宿,都自然而然地安排好。
他不喜欢开玩笑,世间的戏谑,他从不参与。
他精力充沛,晚上独自行走或住宿,从不害怕,一生没有做过噩梦。
自从入山以来,他的头巾和衣服从未离身。
◎梁茅山贞白先生传 ──唐李渤撰
他是吴荆牧陶浚的七代孙,名叫弘景,字通明,是丹阳秣陵人。
他母亲怀孕时,梦见太阳的精华在怀里,还有两位天人降临,手里拿着香炉。
醒来后对身边的人说:我怀的男孩不是普通人,但恐怕没有后代。
他出生后与众不同,从小就聪明,长大后博学多才。
因为读了《神仙传》,就有了乘云驾龙的志向。
十七岁时,与江敩、褚炫、刘俣成为宋升明四友。
在齐国做官,历任几位王子的侍读,都担任记室,写的奏章精美华丽,被当时的人所推崇。
清溪宫建成后,他献上颂词,皇帝下旨褒奖,但他不想刻在石头上,王俭提出异议才作罢。
二十多岁时开始修道,后来到兴世馆向孙先生请教经法,精通道术,几乎达到了通幽洞微的境界。
后来被任命为奉朝请,他上表辞职,皇帝下诏赞叹,赐予他丰厚的礼物。
公卿们在征虏亭为他送行,场面非常盛大,大家都说自从齐国以来,没有过这样的事情。
于是他进入茅山,又得到了杨许的真书,开始在山中隐居,自称华阳隐居,书信也这样署名。
他特别喜欢松风,院子里种满了松树,每次听到松风的声音,就感到非常快乐。
到了明帝时,皇帝想请他到蒋山,他恳切地推辞了,但皇帝还是经常派人送礼物给他,事情变得很繁琐。
于是他建了三层楼,自己住在顶层,弟子们住在中层,接待宾客在下层,只让一个小童传递消息。
他隐藏光芒,内心修炼秘密,深诚所至,远超凡俗,可以说是感而遂通的人。
他身高七尺八寸,性格圆通谦逊,心如明镜,遇到事情就能应对。
他很少忧愁,没有嫉妒和争斗,喜怒不形于色,哀乐淡然,如果有表现出来,那就是为了显明事情。
他非常仰慕张良的为人,率性自然,飘飘然常有云间之气。
他的修为都是自己领悟的,不是别人能理解的。
他尤其擅长纠正错误,精通地理和历算,写文章不空发,写成就是经典。
他制造了浑天仪,转动起来与天象相合。
他编纂了《真诰》、《隐诀》,注释了《老子》等书,共二百多卷。
到了永元二年,他深居简出。
梁武帝革命时,国号未定,他引用谶记,说梁是应运之符。
他又选择了郊祭的日子,灵验显著,皇帝派人进山,宣旨酬谢。
皇帝早就与他有交往,从此以后,他的动静都会报告给皇帝。
他得到了秘诀,认为神丹可以炼成,但总是苦于没有药材,皇帝都给他提供了。
皇帝又亲自写信邀请他,他画了两头牛,一头散放在水草之间,一头戴着金笼头,有人拿着绳子,用杖驱赶它。
皇帝笑着说:这个人无所求,想效仿曳尾龟,怎么可能被招致呢?
每当有大事发生,他总是提前奏报,当时的人称他为山中宰相。
在大通初年,他献上了两把刀,一把叫善胜,一把叫成胜,都是珍贵的宝物。
梁帝在《金楼子》中说:在隐士中,我最看重陶贞白,士大夫中,我最看重週弘正。
他在义理上,精博无穷,也是一时的名士。
他常常作诗说:夷甫任散诞,平叔坐谈空,不言朝阳殿,化作单于宫。
当时的人们竞相谈论玄理,不习武事,侯景之乱,正如他所说。
大同二年,他去世,享年八十五岁,面色不变,身体柔软如常,屋中有香气,几天不散。
皇帝下诏追赠他为中散大夫,谥号贞白先生,并派舍人监护丧事。马枢在《得道传》中说:“他被授予蓬莱仙监。”
他有几十个弟子,其中王远知和陆逸冲被称为上足。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纪传部-卷八-传五-注解
陶弘景:陶弘景(456年-536年),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期著名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学家、文学家。他是道教上清派的重要人物,著有《真诰》、《本草经集注》等重要著作。
茅山:茅山位于今江苏省句容市,是中国道教名山之一,以道教上清派的发源地而闻名。陶弘景在此隐居修道,成为茅山道教的重要代表人物。
五经: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的总称,代表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
真人:道教中指修炼成仙的人,具有超凡脱俗的能力和智慧。陶弘景所得符文妙法被认为是真人遗迹,表明他在道教修炼方面有很高的造诣。
谢瀹:谢瀹(441年-506年),字景伯,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南朝齐梁时期的文学家、官员,曾任詹事,与陶弘景有交往。
王右军: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东晋著名书法家,官至右军将军,故称王右军。他的书法被誉为“书圣”,对后世影响深远。
许先生传:指王羲之为许迈所作的传记,许迈是东晋时期的隐士,以修道闻名。
土断:南朝时期的一种土地制度,指将土地按户籍划分给农民耕种,以稳定社会秩序。
秣陵:今江苏南京的古称,南朝时期为丹阳郡的治所。
冀州平阳:冀州是古代中国的九州之一,平阳是今山西临汾的古称,传说是帝尧的故乡。
陶唐:指帝尧,尧姓伊祁,名放勋,号陶唐氏,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圣君之一。
陶舍:西汉初年的官员,曾任高祖刘邦的右司马,其子陶青官至丞相。
孙皓:孙皓(242年-284年),字元宗,三国时期吴国的末代皇帝,后降晋。
王敦:王敦(266年-324年),字处仲,东晋时期的权臣,曾任丞相,后因谋反被杀。
颜峻:颜峻(?-465年),南朝宋时期的官员,因恃宠而骄,曾要求陶弘景的祖父让出宅院以扩建佛寺,遭到拒绝。
刘休仁:刘休仁(?-465年),南朝宋宗室,封建安王,曾任司徒,陶弘景的父亲曾为其侍郎。
萧思话:萧思话(?-465年),南朝宋时期的文学家、官员,与陶弘景的父亲交好。
刘秉:刘秉(?-465年),南朝宋时期的官员,曾任吏部尚书,陶弘景曾随其任职。
袁粲:袁粲(?-465年),南朝宋末期的权臣,曾与陶弘景共事,后因政变失败被杀。
庾道敏:庾道敏(?-465年),南朝齐时期的官员,曾任左卫殿中将军,与陶弘景有交往。
清溪宫:南朝宋文帝刘义隆所建的一座宫殿,位于建康(今南京)。
伏曼容:南朝宋时期的文学家,与陶弘景同时代,曾献赋于清溪宫。
刘系:南朝宋时期的中书省舍人,负责传达皇帝的旨意。
王俭:南朝宋时期的官员,曾任尚书令,以清廉著称。
振武将军:南朝时期的武官名,属于中低级武职。
奉朝请:南朝时期的官职名,属于闲散官职,无实际职权。
句曲山:位于今江苏省句容市,道教名山之一,陶弘景曾在此隐居。
华阳隐居:陶弘景自号,因其隐居句曲山,山有华阳洞天,故称。
三茅司命:道教中的神祇,掌管人的生死命运,陶弘景隐居的茅山被认为是三茅司命的府邸。
五行阴阳: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五行指金、木、水、火、土,阴阳指宇宙间两种对立统一的力量。
风角气候:古代占卜术之一,通过观察风向、气候来预测吉凶。
太一遁甲:古代的一种占卜术,主要用于预测军事、政治等大事。
星历算数:古代的天文学和数学,主要用于推算天象和历法。
山川地里:古代地理学,研究山川地貌及其分布。
方国所产:指各地物产,古代地理学的一部分。
医方香药:古代医学和药学,研究药物的配方和使用。
虫鸟草木:古代生物学的一部分,研究动植物。
隶书:中国古代的一种书法字体,起源于秦代,盛行于汉代。
琴棋骑射:古代士人的四种基本技能,琴指音乐,棋指围棋,骑指骑马,射指射箭。
甲子、乙丑、丙寅:中国古代的干支纪年法,甲子、乙丑、丙寅分别代表不同的年份。
兴世馆:南朝时期的一座道教宫观,陶弘景曾在此学习道家符图经法。
杨许:指杨羲和许谧,东晋时期的道教人物,陶弘景曾得到他们的手书真迹。
娄慧明:南朝时期的道教居士,陶弘景曾拜访他。
杜京产:南朝时期的道教居士,陶弘景曾拜访他。
钟义山:南朝时期的道教法师,陶弘景曾拜访他。
诸僧标:南朝时期的佛教僧人,陶弘景曾拜访他。
东阳长山:位于今浙江省东阳市,道教名山之一。
吴兴天目山:位于今浙江省湖州市,道教名山之一。
于潜、临海、安固:均为古代地名,位于今浙江省境内。
《学苑》:陶弘景所著的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内容涵盖古今各类知识。
《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主要讲述孝道。
《论语》: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三礼序》:陶弘景所著的关于《周礼》、《仪礼》、《礼记》的序言。
《尚书》: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主要记录了上古时期的政治文献。
《毛诗序》:陶弘景所著的关于《诗经》的序言。
《左传》: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主要记录了春秋时期的历史。
《易略例》:陶弘景所著的关于《易经》的简要解释。
《老子内外集注》:陶弘景所著的关于《老子》的注释。
《三国志赞述》:陶弘景所著的关于《三国志》的评论。
《抱朴子注》:陶弘景所著的关于《抱朴子》的注释。
《世语阙字》:陶弘景所著的关于《世语》的补充和注释。
《续临川康王世说》:陶弘景所著的关于《世说新语》的续编。
《太公孙吴书略注》:陶弘景所著的关于《太公孙吴书》的简要注释。
《古今州郡记》:陶弘景所著的关于古今州郡地理的著作。
《西域图》:陶弘景所绘制的关于西域地理的地图。
《帝王年历》:陶弘景所著的关于历代帝王年表的著作。
《真仪集》:陶弘景所著的关于道教仪式的著作。
《玉匮记》:陶弘景所著的关于名山福地的著作。
《七曜新旧术》:陶弘景所著的关于七曜(日、月、五星)的占卜术。
《占筮略要》:陶弘景所著的关于占卜术的简要著作。
《风雨水旱饥疫占要》:陶弘景所著的关于自然灾害占卜的著作。
《算数艺术杂志》:陶弘景所著的关于数学和艺术的著作。
《举百事吉凶历》:陶弘景所著的关于吉凶占卜的历书。
《本草经注》:陶弘景所著的关于《本草经》的注释。
《肘后百一方》:陶弘景所著的关于医药方的著作。
《效验施用药方》:陶弘景所著的关于药物使用的著作。
《相书序》:陶弘景所著的关于相术的序言。
《述异记序》:陶弘景所著的关于奇异事物的序言。
《登真隐诀》:陶弘景所著的关于道教修行的著作。
《真诰》:陶弘景所著的关于道教经典的注释。
《梦记》:陶弘景所著的关于梦境的记录。
《合丹药诸法式节度》:陶弘景所著的关于丹药制作的著作。
《集金丹药白要方》:陶弘景所著的关于丹药配方的著作。
《服云母诸石药消化三十六水法》:陶弘景所著的关于服用云母等石药的著作。
《服草木杂药法》:陶弘景所著的关于服用草木药物的著作。
《断谷秘方》:陶弘景所著的关于断谷(辟谷)的秘方。
《灵方秘奥》:陶弘景所著的关于灵验药方的著作。
《消除三尸诸要法》:陶弘景所著的关于消除三尸(道教中的三种恶神)的著作。
《服气导引法》:陶弘景所著的关于服气和导引术的著作。
《人间诸却灾患法》:陶弘景所著的关于消除灾患的著作。
浑天象:古代的一种天文仪器,用于模拟天体的运行。
自然漏刻:古代的一种计时器,利用水流来计时。
疏眉目:形容眉毛稀疏,眼睛明亮。
鼻小而平直:形容鼻子小巧且直挺。
长额耸耳:形容额头宽阔,耳朵高耸。
左耳内轮有大黑志如豆:左耳内部有一个豆子大小的黑痣。
耳两孔里各有十余大毛出外二三寸:耳朵的两个孔里各有十几根长毛,伸出耳朵外两三寸。
方颐秃鬓:形容下巴方正,鬓角秃顶。
露颡少须发:形容额头露出,胡须和头发稀少。
右肩上有一紫志如两钱大:右肩上有一个两钱大小的紫色痣。
右股内有数十细黑子:右大腿内侧有几十个细小的黑痣。
多作七星形:这些黑痣大多排列成七星的形状。
起正方,如铁枪脚:形容这些黑痣排列整齐,像铁枪的脚一样。
眼中常见有异光象:眼中常常有奇异的光芒。
左右各类,未尝言其状:左右的人都说不出他眼中光芒的具体形状。
神仪端洁:形容神态端庄整洁。
弥为美茂:更加美丽茂盛。
每出,路人多叹羡:每次出门,路人都赞叹羡慕。
虽冬月行,常执扇自障:即使在冬天出门,也常常拿着扇子遮挡自己。
石头城:古代南京的别称。
豁然自差:突然自己痊愈。
容色瘦瘁:形容容貌消瘦憔悴。
言音亦跌宕阐缓:说话声音也起伏缓慢。
音响本清正:声音本来清亮正直。
大小称形:声音大小与身形相称。
言词率易无姿制:言辞直率,没有修饰。
行步举动,翩翩轻利:行走举止轻盈敏捷。
颜仪和明不严毅:面容和蔼明亮,不严厉。
小大见之,皆乐悦附:无论大小人物见到他,都乐意亲近。
门徒胥附:门徒们都依附他。
承奉祗肃:恭敬地侍奉。
有如宫庭:像宫廷一样庄重。
小来与人有隔:从小与人有隔阂。
数岁便不与人共瓯箸饮食:几岁就不与别人共用餐具。
及长,游处宿息,常自然安置:长大后,游历居住,常常自然安顿。
性不嘲调:性格不嘲笑调侃。
世中戏谑,一切不为:世间的戏谑,一概不做。
为人强精魂:为人精神强健。
夜行独宿,无所疑畏:夜晚独自行走住宿,无所畏惧。
一生不识魇:一生不曾做噩梦。
入山以来,巾褐未尝离体:入山以来,头巾和粗布衣服从未离身。
梁茅山贞白先生传:唐代李渤撰写的关于陶弘景的传记。
吴荆牧陶浚七代孙:陶弘景是吴荆牧陶浚的第七代孙。
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一带。
初娠,母梦日精在怀:母亲怀孕时梦见太阳精华在怀中。
并二天人降,手执香炉:还有两位天人降临,手拿香炉。
觉语左右曰:当孕男子非凡人,亦恐无后:醒来后对左右说:将生一个非凡的男子,但也可能无后。
及生标异:出生时就有异象。
幼而聪识:幼年时就聪明有见识。
成而博达:成年后博学通达。
因读《神仙传》,便有乘云驭龙之志:因为读了《神仙传》,就有了乘云驾龙的志向。
年十七,与江敩、褚炫、刘俣为宋升明四友:十七岁时,与江敩、褚炫、刘俣并称为宋升明四友。
仕齐,历数王侍读:在齐国做官,历任多位王子的侍读。
皆总记室,笺疏精丽:都担任记室,文书精美。
为时所重师法:被当时的人所推崇效法。
及清溪宫成,献颂:清溪宫建成时,献上颂词。
宣旨褒赞:皇帝下旨褒奖。
无欲刻石:不想刻在石碑上。
王俭议异乃止:王俭提出异议,于是作罢。
年二十余服道:二十多岁开始修道。
后就兴世馆孙先生谘禀经法:后来向兴世馆的孙先生请教经法。
精行道要,殆通幽洞微:精通修道的要旨,几乎通晓幽深微妙的道理。
转奉朝请:转而担任奉朝请的官职。
乃拜表解职:于是上表辞去官职。
答诏优叹:皇帝下诏优厚地感叹。
赐与甚厚:赏赐非常丰厚。
公卿祖之征虏亭:公卿们在征虏亭为他送行。
供帐甚盛:供应的帐幕非常盛大。
咸云自齐已来,未有斯事:都说自齐国以来,没有这样的事。
遂入茅山:于是进入茅山。
又得杨许真书:又得到杨许的真传书籍。
遂登岩造静:于是登上山岩,建造静修之所。
自称华阳隐居:自称华阳隐居。
书疏亦如此代名:书信也以这个代名。
特爱松风:特别喜欢松树的风声。
庭院皆植:庭院里都种满了松树。
每闻其响,便欣然为乐:每次听到松树的风声,就感到快乐。
至明帝,欲迎往蒋山:到明帝时,想迎他到蒋山。
恳辞得止:他恳切地推辞,得以停止。
然敕命饷赉,恒为烦剧:但皇帝的赏赐频繁,成为负担。
乃造三层楼:于是建造了三层楼。
先生居其上:先生住在顶层。
弟子居中:弟子住在中层。
接宾于其下:接待宾客在底层。
令一小竖传度而已:只让一个小童传递消息。
潜光隐曜:隐藏光芒。
内修秘密:内心修炼秘密。
深诚所诣:深诚所至。
远属霞人:远属于仙人。
可谓感而遂通者也:可以说是感应而通达的人。
身长七尺八寸:身高七尺八寸。
为性圆通谦谨:性格圆通谦逊谨慎。
心如明镜:心如明镜。
遇物斯应:遇到事物就能应对。
少忧戚:少有忧愁。
无嫉竞:没有嫉妒竞争。
灭喜怒:消除喜怒。
澹哀乐:淡泊哀乐。
或有形于言迹者:有时表现在言行上。
是显事厉物:是为了显明事物。
深慕张良之为人:深深仰慕张良的为人。
率任轻虚:率性任真,轻虚自在。
飘飘然恒有云间器:飘飘然常有云间仙人的气质。
其所修为,皆自得于心:他的修为,都是自己内心领悟。
非傍识能及:不是旁人所能理解的。
尤长于铨正伪谬:尤其擅长纠正错误。
地理历算:地理和历法算术。
文不空发:文章不空发。
成即为体:写成就是体例。
造浑天仪:制造浑天仪。
转之与天相会:转动它与天相合。
其纂《真诰》、《隐诀》:他编纂了《真诰》和《隐诀》。
注《老子》等书二百余卷:注释了《老子》等书共二百多卷。
至永元二年,深托向晦:到永元二年,深藏不露。
及梁武帝革命:到梁武帝革命时。
议国号未定:讨论国号未定。
先生乃引诸谶记:先生引用各种谶记。
梁是应运之符:梁是应运的符命。
又择郊禅日:又选择郊祭的日子。
灵验昭著:灵验显著。
敕使入山:皇帝派使者入山。
宣旨酬谢:传达旨意酬谢。
帝既早与之游:皇帝早就与他交往。
自此之后,动静必报:从此以后,他的动静皇帝必报。
先生既得秘诀:先生得到秘诀后。
以为神丹可成:认为神丹可以炼成。
恒苦无药:常常苦于没有药材。
帝皆给之:皇帝都提供给他。
又手敕咨迓:又亲自下诏迎接。
先生画两牛:先生画了两头牛。
一牛散放于水草之间:一头牛散放在水草之间。
一牛著金笼头:一头牛戴着金笼头。
有人执绳,以杖驱之:有人拿着绳子,用杖驱赶它。
帝笑曰:此人无所求,欲效曳尾龟,岂有可致之理?:皇帝笑着说:这个人无所求,想效仿曳尾龟,怎么可能被招致?
时有大事,无不前已奏陈:每当有大事,他无不提前奏报。
时人谓为山中宰相:当时人称他为山中宰相。
以大通初献刀二:在大通初年献上两把刀。
一名善胜,二名成胜:一把叫善胜,一把叫成胜。
为佳宝:是珍贵的宝物。
梁帝《金楼子》云:梁帝在《金楼子》中说。
于隐士重陶贞白:对于隐士,重视陶贞白。
士大夫重週弘正:士大夫重视周弘正。
其于义理,精博无穷:他在义理上,精深博大无穷。
亦一时名士也:也是一时的名士。
先生常作诗云:先生常作诗说。
夷甫任散诞:夷甫任散诞。
平叔坐谈空:平叔坐谈空。
不言朝阳殿:不说朝阳殿。
化作单于宫:化作单于宫。
其时人事竞谈玄理:当时人们竞相谈论玄理。
不习武事:不练习武事。
侯景之难,并如所言:侯景之难,都如他所说。
大同二年告化:大同二年去世。
时年八十五:时年八十五岁。
颜色不变:容貌不变。
屈伸如常:屈伸如常。
屋中有香气:屋中有香气。
积日不散:积日不散。
诏赠中散大夫谥曰贞白先生:皇帝下诏追赠中散大夫,谥号贞白先生。
仍遣舍人监护丧事:还派舍人监护丧事。
马枢《得道传》云:马枢在《得道传》中说。
授蓬莱仙监:被授予蓬莱仙监的职位。
弟子数十人:弟子有几十人。
唯王远知、陆逸冲称上足焉:只有王远知、陆逸冲被称为上足。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纪传部-卷八-传五-评注
《陶先生小传》和《华阳隐居先生本起录》是两篇关于陶弘景的传记,分别由谢瀹和陶翊撰写。这两篇传记不仅记录了陶弘景的生平事迹,还反映了南朝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文化背景。
首先,传记详细描述了陶弘景的家世背景。陶弘景出身于一个显赫的家族,祖上多为高官,且与皇室有密切联系。这种家世背景不仅为他提供了良好的教育条件,也为他后来的仕途和隐居生活奠定了基础。陶弘景的父亲陶贞宝虽然家贫,但博学多才,尤其擅长书法和医药,这对陶弘景的成长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次,传记突出了陶弘景的学识和才华。他自幼聪慧,博览群书,尤其精通五经子史,且擅长书法,得古今法。这种学识和才华使他在仕途上得到了许多机会,但他却选择了隐居修道,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这种选择反映了陶弘景对世俗权力的淡泊态度,也体现了他对道教思想的深刻理解和实践。
再次,传记详细记录了陶弘景的隐居生活。他在茅山隐居修道,遵行道要,所得符文妙法,并是真人遗迹。这种隐居生活不仅使他成为道教上清派的重要人物,也使他在医药学和文学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陶弘景的隐居生活不仅是一种个人选择,也是对当时社会动荡和政治腐败的一种回应。
最后,传记还反映了南朝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文化背景。传记中提到的许多人物和事件,如谢瀹、王羲之、刘休仁、袁粲等,都是南朝时期的重要人物。他们的生平和事迹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也为我们理解陶弘景的生平和思想提供了重要背景。
总的来说,这两篇传记不仅记录了陶弘景的生平事迹,还反映了南朝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文化背景。通过对陶弘景的生平和思想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南朝时期的社会和文化,也可以更好地理解陶弘景在中国道教史和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这段文字详细记载了陶弘景的生平事迹及其学术成就,展现了他在道教、文学、医学、天文、地理等多个领域的卓越贡献。陶弘景不仅是南朝时期著名的道教人物,还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他的著作涵盖了从儒家经典到道家修行的广泛内容,体现了他在学术上的广博与精深。
陶弘景的隐居生活反映了他对世俗名利的淡泊态度。他在清溪宫献颂后,虽然得到了皇帝的赏识,但他并未因此而沾沾自喜,反而在母亲去世后选择辞官隐居,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这种对名利的超然态度,正是道家思想的核心之一。
陶弘景的学术成就不仅体现在他的著作数量上,更体现在他对知识的系统整理与创新上。他所著的《学苑》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旨在为后人提供系统的知识参考,这种对知识的整理与传承,体现了他的学术责任感与远见卓识。
陶弘景的道教修行也颇具特色,他不仅注重符图经法的学习,还亲自游历名山大川,拜访各地的道士与僧人,寻求灵异与真迹。这种对修行的执着与探索精神,使他在道教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
陶弘景的隐居生活并非完全与世隔绝,他依然关心社会,积极参与救灾与医疗活动,体现了他的社会责任感。他的隐居生活是一种对世俗的超脱,而非对社会的逃避。
陶弘景的学术成就与隐居生活,反映了南朝时期士人的精神追求与生活态度。他们既追求学问的精深,又向往内心的宁静与自由,这种精神追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深远的影响。
《梁茅山贞白先生传》是唐代李渤为陶弘景所作的传记,详细记载了陶弘景的生平事迹和修道成就。陶弘景是南朝梁代著名的道教人物,被誉为“山中宰相”,其生平充满了传奇色彩。
首先,传记开篇对陶弘景的外貌进行了详细描述,如‘疏眉目’、‘鼻小而平直’、‘长额耸耳’等,这些描写不仅生动形象,还暗示了他非凡的气质和异于常人的特征。特别是‘眼中常见有异光象’,更是突出了他的神秘感和超凡脱俗的气质。
其次,传记详细记载了陶弘景的修道历程。他自幼聪慧,博览群书,尤其对《神仙传》情有独钟,立志乘云驭龙。成年后,他辞官入山,潜心修道,精通经法,通晓幽微。他的修道生活简朴而严谨,如‘巾褐未尝离体’,体现了他对修道的虔诚和专注。
陶弘景不仅在修道上有卓越成就,还在天文、地理、历算等领域有深入研究。他制造浑天仪,编纂《真诰》、《隐诀》,注释《老子》等书,展现了他在学术上的博学和精深。他的学识和修为得到了梁武帝的高度认可,被称为‘山中宰相’,足见他在当时社会的影响力和地位。
传记还通过一些细节描写,展现了陶弘景的个性和品德。他性格圆通谦谨,心如明镜,遇物斯应,少忧戚,无嫉竞,灭喜怒,澹哀乐。他深慕张良之为人,率任轻虚,飘飘然恒有云间器。这些描写不仅突出了他的高尚品德,还体现了他对道家思想的深刻理解和实践。
最后,传记记载了陶弘景的去世和身后事。他去世时‘颜色不变,屈伸如常,屋中有香气,积日不散’,这些异象进一步强化了他的神秘感和超凡脱俗的形象。他的去世不仅是他个人生命的终结,也是他修道生涯的圆满。
总的来说,《梁茅山贞白先生传》通过对陶弘景生平事迹的详细记载,展现了他在修道、学术和品德上的卓越成就。传记不仅是对陶弘景个人的赞颂,也是对道教思想和文化的弘扬。通过这篇传记,我们可以深入了解陶弘景的生平和思想,感受他在道教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