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君房(约10世纪—11世纪),北宋道士,曾任道官,主持编撰道教典籍。他以整理和传播道教文献闻名。
年代:编撰于北宋真宗年间(11世纪初)。
内容简要:《云笈七签》是道教经典丛书《道藏》的精华选编,共122卷。书中收录了道教修炼、符箓、斋醮、神仙传记等内容,系统总结了道教的教义、方术和经典文献。它是研究道教思想与实践的重要文献,被誉为“小道藏”,对后世道教发展影响深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纪传部-卷五-传二-原文
◎玄洲上卿苏君传 ──週季通集
先师姓苏,讳林,字子玄,濮阳曲水人也。少禀异操,独逸无伦,访真之志,与日弥笃。常负担至赵,师琴高先生,时年二十一,受炼气益命之道。琴高初为週康王门下舍人,以内行补精术及丹法,能水游飞行。时已九百岁,唯不死而已,飞仙也。后乘赤鲤入水,或出入人间,而林托景丹霄,志不终此。后改师华山仙人仇先生。仇先生者,汤王时木匠也,服胎食之法,还神守魂之事,大得其益。先生曰:子真人也,当学真道,我迹不足蹑矣!乃致林于涓子。
涓子者,真人也。既见之,遂授以真诀,告林曰:欲作地上真人,必先服食药物,除去三尸,杀灭谷虫。三尸者:一名青古,伐人眼,是故目暗面皱,口臭齿落,由是青古之气穿凿泥丸也。二名白姑,伐人五脏,是故心耄气少,喜忘荒闷,由白姑贯穿六腑之液也。三名血尸,伐人胃管,是故肠轮烦满,骨枯肉燋,志意不开,所思不固,失食则饥,悲愁感叹,精诚昏怠,神爽杂错,由血尸流噬魂胎之关也。若不去三尸,而服药者,谷食虽断,虫犹不死也。徒绝五味,虽勤吐纳,亦无益者。盖其虫生,而求人不死,不可得也。是故服食不辟于死生,由青古、白姑、血尸三鬼不去所致尔!虽复断谷,人体重滞,奄奄淡闷,又所梦非真,颠倒翻错,邪淫不除,由虫在内,摇动五神故也。凡欲求真,当先服制虫丸。制虫丸者,一名初神去本丸也。欲作真人,当先服制仙丸。制仙丸者,太上八琼飞精之丹也。夫求长生不死,仙真之初,罔不先服制虫丸,以除尸虫,建长生之根矣。若人腹中有虫,宁得仙乎?形中饶鬼,安得真乎?其虫凶恶,速人之死,故当除之。
涓子后告林曰:我被帝召,上补中黄四司大夫,领北海公,去世无复日也。后林诣涓子寝静之室,得书一幅,以遗林也。其文曰:五斗三一,太帝所秘。精思二十年,三一相见,授子书矣!但有三一,长生不灭,况复守之乎!能存三一,名刊玉札,况与三一相见乎!加存洞房为上清公,加知三元为五帝君。后圣金阙帝君所以乘景迅雷,週行十天,实由洞房三元真一之道。吾饵术精三百年,服气五百年,精思六百年,守三一三百年,守洞房六百年,守玄丹五百年。中间复週游名山,看望八海,回翔五岳,休息洞室,乐林草之垂条,与鸟兽之相激。川渎吐精,丘陵蓊郁。万物之秀,寒暑之节。弋钓长流,遨游玄濑。静心山岫,念真养气。呼召六丁,玉女见卫。展转六合,无所羁束。守形思真二千八百余年,实乐中仙,不求闻达。今卒被召,上补天位。徘徊世泽,惆怅绝气。吾其去矣,请从此别。子勤勖之,相望飚室也。林省书流涕,彷徨拜空,涓师之迹,于是绝迹矣!
夫玄丹者,泥丸之神也,其法出《太上素灵诀》。守三一为地真,守洞房为真人,守玄丹为太微官也。林谨奉法术,施行道成。週观天下,游睠名山。分形散影,寝息丹陵。卖履市巷,丑形试真。得意而栖,遁化不伦,时人莫能识也。以汉元帝神爵二年三月六日,告季通曰:我昨被玄洲召为真命上卿,领太极中候大夫,与汝别。比明旦,有云车羽盖,骖龙驾虎,待从数千人迎,林即日登天,冉冉西北而去。良久,云气覆之,遂绝。
林未去之时,先是太极遣使者下拜为中岳真人,后又太上遣王郎下拜为五岳地真人,宫在丹陵。予见先师得道为仙,已三被拜授,而乃登升。盖洪德高妙,玄韵宿感。灵化虚源,神澄八方。龙升凤逐,飞步真门。隐显津梁,观试风尘。其道神矣!其法珍矣!非纸札粗意所能述宣。今聊撰本师之标略尔。将来有道之士,以游目也。
◎太和真人传元阳子附
太和真人尹轨,字公度,太原人也,乃文始先生之从弟。少学天文,兼通谶纬,来事先生。因教服黄精花,及授诸道经凡百余篇,皆蒙口诀。先生登真之后,即与隐士杜冲等同于先生宅修学,时年二十八,绝粒行气,专修上法。太上哀之,赐任太和真人,仍下统仙寮于杜阳宫。时复出游,带神丹十余筒,週历天下,济护有缘。或炼金银,以赈贫穷,或行丹药,以救危厄。求哀之人,咸得其福利焉。或上朝玉京,校一切行业善恶报应宿命之期;或论天地日月星辰运度赊促之分;或游宴诸天,参校神仙图箓,品位部御之方,或论童真始仙威仪俯仰之格;或临诸地,领察兆人建功立行斋请之福;或监度学道男女,经方药饵之道,或游百山千川,检阅神司鬼神考录罪福之目;或论风雨雷电水旱丰俭之事焉。吾所游行,或为道士,或为儒生,或为童愚,或为长老,不可以一涂限也。或与群真众仙,骖龙驭凤,策空驾虚,云驰电迈,出有入无,分形散影,处处游集。或巡五岳之洞,适十洲之宫,出八荒之域,入九幽之府。或酌碧海之津,挹玄丘之云,采丹华于阆苑,掇绛实于玉圃。故《上清琼文帝章》曰:太和真人与太华真人、三天长生君、南极总司禁君、西台中候、北帝中真、九灵王子、太灵仙妃、赤精玉童、玄谷先生、南岳赤松子、中山王乔、紫阳真人、西城王君、中黄先生、赵伯玄、山仲宗等,同修行三真宝经上法。皆面发金容,项负圆光,乘虚登霄,游宴紫庭,变化万方,适意翱翔,啸命立到,征召万灵,摄制群魔,决生死,驾霄乘烟,出入帝庭焉。
○附:元阳子
元阳子者,仙人也
生于北极之端,育于虚无之中,与天地浮沉,随日月週回,被服自然,含刚怀柔,优游乎太漠之外,踟蹰乎中岳之上,观和气之布施,察万物之经纪,览纬度之差序,图盛衰之终始。
乃遇老君,哀愍元阳,遣经一卷,名曰《黄庭》。乃太素之始元,阴阳之至道,分理之真要,养神之诀文。
上古之人,行得其真;中古以来,不得其要。传授谬误,亦从来久也。
本黄老作此经,令学者皆得神仙。然黄老已来,英儒之士多为注解,不得黄老之本旨,失其要说。
于是元阳怃然退思,采黄老之妙谶,粗为其注,不能究尽道意,深远至通,犹可为学之徒使微悟之尔!
有得《黄庭经》者,老子也。《史记》或云:“黄者、黄帝;老者、老子。今亦谓《太上经》为正也。”
◎太极真人传
太极真人杜冲,字玄逸,镐京人也。以週昭王丁巳年,闻文始先生登真,乃于兹灵宅栖玄学道。
于时幽人逸士自远而来者,有五人焉。并沈默虚远,方雅高素,道术相忘,共弘不伐之则也。
后穆王闻之,为修观建祠,置冲为道士焉。将以气均巢许,德为物范,故天子礼之而不臣,诸侯敬之而不爵,盖以其弘修道业故也。
冲闲居幽室,吟咏道德,常摄护气液,吐纳光华。经二十余载,幽感真人展先生降于寝静,侍者二人,捧碧玉函立于左右。
冲乃拜首求哀,蒙授《九华丹方》一函。谓冲曰:老君与尹先生于东海八渟山,召太帝,集群真,天下山川洞室仙人,不远而至。
时有地司保举子之勤劳,老君敕我付尔仙经也。冲依按合服,而身生玉映,五脏坚润,裁容气息。
又感真人李君授以《太上素灵洞玄大有妙经》,冲复修之,甚得其验,遂乃解胞释结,保命凝真,领摄群神,洞观众妙焉。
穆王亲崇道教,以祈神仙,共策遗风之骏,日驰千里,中到昆仑山,升玄圃之宫;西诣龟山,谒王母于青琳之室;东游碧海,展敬丈人,采若木之华;北适玄垄;南迈长离,同挹绛山之髓。
驱策虎豹,役使百灵,通冥达幽,莫测其涯。年一百二十余,以懿王巳亥岁,上清元君遣仙官下迎,授书为太极真人,下任王屋山仙王矣。
◎太清真人传
太清真人宋伦,字德玄,洛阳人也。以厉王甲辰岁入道,于是凝心寝景,抱一冲和,不交人事,日诵《五千文》数遍,服黄精白术。
积二十余年,乃密感老君,项负圆明,面放金光,披九色离罗之帔,建七映晖晨之冠,有仙童六人,负真执箓。
伦匍匐乞哀,乃告伦曰:吾有景中之道,通真之经,生乎三元之始,出乎九玄之庭。五德合庆,六气凝精,分真散景,保遐固龄。
子能修之,立致云轩,出有入无,彻幽洞冥。三光并耀,二气灵,变化适意,飞升上清。
伦拜受之,乃开蕴,出《灵飞六甲素奏丹符》以付于伦。伦得经修之,乃自然通感。常有玉童六人,更递侍之,察物如神,言无不验。
能望岩申步,凌波涉险,不由津路。或化为麞鹿,或托作鸠鸽,翱翔原陆,试人之心。
年九十余,以景王时,受书为太清真人,下司中岳神仙之录焉。
论曰:按《楼观仙师传》及《楼观本记》并云,昔週康王闻尹先生有神仙大度之志,乃拜为大夫,并赐嘉名,因号此宅为楼观焉。
次昭王时,大夫遇老君,因遂得道。其次穆王乃钦尚遗尘,为建祠修观,召幽逸之人,置为道士,自尔相承,于今不绝。
故《楼观碑》云:楼观者,昔週康王大夫关令尹喜所立也,以其结草为楼,因即为号。
又云:週穆王西游,秦文东猎,并枉驾回轮,亲崇道教。始皇建庙于楼南,汉武立宫于观北,晋宋谒板,于今尚存。秦汉庙户,相继不绝。
由是论之,乃验老君西度关在于昭王之时,信矣!或云幽厉平敬之时西度者,此由后人不见《老君本纪》,妄为穿凿者也。
幽王时,孔子时有见老君者,斯并化胡之后,复还中夏幽演之时也。
或云老君西出散关者,按张天师述《老君本纪》云,老子幽演讫,乃与文始先生游此赤城上虞山,过女几鸡头天柱太白山。
秦昭襄王闻之,于西麓下为修城邑,今散关中其故墟犹在是也。谓曾于此过,乃升于昆仑山,故此旧墟尚称尹喜城,老停驿等名尔。
以此详之,则癸丑年复非度此散关明矣。
或云《史记》无文,事同虚妄者,至如九天九垒,川源土俗,遍于六合,犹有不书,况其一区一第,辄能备载焉?
若编以史为实录者,则天下谱牒图书,谶纬经论,并为虚诞,岂独此一观一传而已哉!
盖验之在实,其来久矣。週宣王时,郊闻采薪之人行歌曰:巾金巾,入天门。呼长精,歙玄泉。鸣天鼓,养泥丸。时人莫能知之,惟老君曰:此活国中人,其语秘矣!
斯皆修习无上正真之道也。
◎太元真人东岳上卿司命真君传 ──弟子中候仙人李道字安林撰
真人姓茅,讳盈字叔申,咸阳南关人也。姬胄分根,氏族于茅,积德累仁,祚流百世,诞纵明贤,继踵相承。
高祖父讳濛,字初成,深识玄远,察览兴亡,知週之衰,不仕诸侯。乃师于北郭北阿鬼谷先生,遂隐遁华山,盘桓灵峰,逍遥幽岫,静念神仙,高抗萧寥,绝尘人间也。
盈曾祖父讳偃,字泰能,濛之第四子也。仕秦昭王之世,位为舍人,稍迁车骑校尉、长平恭侯,毗弼霸正,有功业于时焉。
盈祖父讳嘉,字正伦,仕秦庄王,为广信侯。始皇即位,嘉辅帝室。当庄襄王时也,秦地渐以并巴蜀、汉中、宛郢,置南郡矣,北收上郡以东,为
河东、太原、上党,东至荥阳,灭二週,置三川郡。
以吕不韦为丞相,号文信侯,以嘉为德信侯,使招置宾客游士,欲并天下。
始皇六年,韩、魏、赵、卫、楚共击秦,取寿陵。
始皇使嘉将兵攻之,有功焉。
卫迫东都,嘉又克讨,皆平之。
始皇壮嘉志节,赐金五千斤。
二十五年,秦大兴兵,使嘉攻燕辽东,得燕王而还。
又遣嘉定荆,江南地皆降,是年置会稽郡,嘉将兵于会稽而亡。
始皇哀其忠,因以相国礼葬之于长安龙首山西南。
嘉有六子,并知名于时,始皇皆官爵承先,并各赐姓。
其第六子讳祚字彦英,不仕不学,志愿农巷,即盈之父也。
祚有三子:长子讳盈,字叔申;次子讳固,字季伟;小子讳衷,字思和。
盈少秉异操,天才颖烁。矫志萧抗,行迈远逸。不营闻达,不交非类,独味清虚,恬心玄漠。
盈时年十八,遂弃家委亲,入于恒山,读老子《道德经》及《週易传》,采取山术而饵服之。
潜景绝崖,素挺灵岫,仰希标玄,与世永违。
始皇三十年九月庚子,盈高祖父濛,于华山之中,乘云驾龙,白日升天。
先是时,其邑谣曰:神仙得者茅初成,驾龙上升入太清,时下玄洲戏赤城。继世而往在我盈,帝若学之腊嘉平。
始皇闻谣歌而问其故,父老具对曰:此仙人之谣,劝帝求长生之事。
于是始皇忻然,乃有寻仙之志,因改腊曰嘉平。
盈于恒山积六年,思念至道,诚感密应,寝兴妙论,通于神梦,仿佛见太玄玉女把玉札而携之曰:西城有王君得真道,可为君师,子奚不寻而受教乎?
心豁灵暢,启徒内爽,觉悟流光之腾晔,自谓已得之于千载矣。
明辰植晖,东盼霄迈,登岭陟峻,径到西城。
斋戒三月,沐浴向望,遂超榛冒险,稽首灵域,卒见王君。
后二十年,从王君西至龟山,见王母。
盈乃叩头再拜,自陈于王母曰:盈小丑贱,生枯骨之余。敢以不肖之躯,而慕龙凤之年,欲以朝菌之质,窃求积朔之期。
虽仰远流,莫以知济,津途坚塞,所要无寄。
常恐一旦死于钻放之难,取笑于世俗之夫。
是以昔日负笈幽林,贪师所生,遂遇王君,哀盈丹苦,见授治身之要,服气之法。
于是静斋深室,造行其事。
师重见告,以盈身非玉石,而无主于恒。气非四时,常生于内。
正当率御出入,呼吸中适。和液得修,形神靡错。
感应思积,则魂魄不滞。理合其分,气甄其适,乃可形精不枯。宅不可废也。
若使精神疲于往反,津液劳于出入,则形当日凋,神亦枯落,岁减其始,月亏其昔矣。
宜便妙访,求其长易之益。
西王母曰:子心至矣!吾昔先师元始天王及皇天扶桑太帝君见遗以要言,汝愿闻之邪?
于是口告盈以玉佩金珰之道、太极玄真之经。
盈拜受所言,稽首而立。
又告盈曰:“夫金珰者,上清之华盖,阴景之内真,玉佩者,太上之隐玄,洞飞之宝章。
得其道者,皆上陟霄霞,登遨太极,寝晏高空,游行紫虚也。
向说元始天王、太帝君言,是《太霄二景隐书》,玉佩金珰之文章也。
又有《阴阳二景内真符》,与本文相随太上法,惟令授诸司命。
子玉札玄挺,录字刊金,黄映内曜,素书上清,似当为上卿之君,司命之任矣。
此道后别当付于子也。
然不先闻明堂玄真之道,亦无由得《太霄隐书》也。
盈于是辞师乃归,带索混俗,亦不矫于世。
自说入恒山北谷学儒俗之业,时年四十九也。
盈父母尚存,父见大怒:为子不孝,不亲供养,寻逐妖妄,流走四方,吾当喻汝为不生之子也。
欲杖罚之。
盈长跪谢曰:盈受命应当得道,道法世事两不相济。
虽违远供养,无旦夕之益。能使家门平安,父母老寿。
盈已受圣师符箓,见营助者以天丁之兵,见侍卫者以仙童玉女。
今道已成,不可打击,恐三官考察,非小故也。
父外信礼度未该,内修道德玄域,意有未释。
故验盈情状,俾众不惑。
于是操杖向盈,适欲举杖,杖即摧折成数十段,段皆飞扬,如弓矢之发,中壁壁穿,中柱柱陷。
父悟不凡,嗔意乃止。
盈曰:向所启正虑如此,邂逅中人,则有所伤故耳。
至汉宣帝时,二弟俱贵。衷为五官大夫、西河太守,固为执金吾,并当之官,乡里相送者数百人。
时盈亦在座,谓宾曰:吾虽不作二千石,亦有仙灵之职矣。
来年四月三日当之官,能如今日之集会不?众许之。
至期日,盈门前数顷地忽自平治,无复寸芥,皆青缣幄屋,屋下铺数重白氈,容数百人坐。
远近翕赫相语,来者塞道。
客乃有数倍于送弟时。
众宾并集,尔乃大作主人,不见使人,但见金盘玉杯,自至人前,奇靦异果,不可名字。
酒又美好,又有妓乐,丝竹金石,声动天地。
香麝之芳,达于数里。
饮食随益,六百余人,莫不醉饱。
明日迎官来至,文官则硃衣素带数百人,武官则甲兵牙旗器杖曜日。
盈与家人及亲族辞决,而语宗室子弟曰:夫真仙道隐,贵在迹翳,不应表光曲饰,动耀视听。
吾所以不得默遁藏景,潜举空同者,盖欲以此道诱劝二弟之追慕也。
亦何但固衷之返迷耶?天下有心者,尽当注向神仙之冀获尔!
言讫,遂归句曲。
邦人因改句曲为茅君之山。
时二弟在官,闻盈玄迹眇迈,白日神仙,乘飞步虚,越波凌津,灵官奉从,著于民口,节盖旌旗,光耀天下。
始乃信仙化可学,神灵可致。
然后明松乔不虚,鼎湖实有。
于是并各弃官还家,以日仄之年,方修盈糟粕遗事。
不得口诀,未为补益。
乃相与共叹而相谓曰:家兄
得道,非他人也。曷不往从亲禀问密诀,而留此按云云方书,以规度世乎?
纵往而不达,兄之神仙,终不使吾等死于非所也。
遂共弃家,扶舆自载,以寻斯举。
以汉元帝永光五年三月六日渡江,求兄于东山,遂与相见。
悲忻流涕,告二弟曰:悟何晚矣!
二弟跪曰:固衷顽下,不达道德。愿赐长生,济弟元元。
盈曰:卿已老矣,欲难可补复。纵得真诀,适可成地上仙耳。其上清升霄大术,非老夫所学。
今且当渐阶其易行,以自支住。
于是并教二弟服青牙始生、咽气液之道,以住血断,补焦枯摄筋骨之益,亦停年不死之法也。
因以长斋三年,授以上道,使存明堂玄真之气,以摄运生精,理和魂神。
三年之内,竭诚精思,神光乃见。
于是六丁奉侍,天兵卫护。
盈又各赐九转还丹一剂,并神方一首,各拜而服之,仙道成矣。
后授《紫素》之书各百字,以付固、衷。
固、衷拜受,其时亦有执仪者以启正之。
《紫素文》曰:太上有命,天载真书,言咸阳茅固,家于南关,厥字季伟,受名当仙。
位为定录,兼统地真。使保举有道,年命相关,勤恭所莅,四极法令,宫馆洞台,治丹阳句曲之山。
固其勖之,动静察闻。
又曰:盈、固弟衷,挺业该清。虽晚反正,思微彻诚。断馘六天,才颖标明。
今屈司三官,保命建名。总括岱宗,领死记生。位为地仙,九宫之英。
劝教童蒙,开道方成。教训女官,授诸妙灵。莅治百鬼,典祟校精。
开察水源,江海流倾。封掌金谷,藏录玉浆。监植龙芝,洞草夜光。
治于良常之山,带北洞之口,镇阴宫之门也。
使者授书讫而去。
至汉平帝元寿二年八月巳酉,五帝各乘方面色车,从群官来下,受太帝之命,授盈为司命东卿上真君。
文以紫玉为板,黄金刻之。
其文曰:帷盈虚挺远朗,幽耽妙玄。爰自童蒙,散发北山。静心林泽,积思求神。
登峻履谷,艰寻师门。掷形绝崿,投躯万津。丹诚率往,肆其天然。
遂造明匠,乃授灵篇。剪发祝<贝危>,残首截身。带索自乐,不耻饥寒。
所适惟道,所保以真。情昭上帝,感激太玄。
今敬授盈位为太元真人,领东岳上卿司命神君。
君平心正格,秉操金石,丹心矫众,栖神高映。
故报盈以玉钺、绿旌、八威之策,使盈征伐源泽,折冲万神。
君寒冻林谷,味玄仰真,思激穷岫,启心精诚。
今故报盈以紫髦之节,藕敷华寇,使盈招驱万灵,封山召云。
君弃家独往,离亲乐仙,契阔险巇,冬袒山川。
今故报盈绣羽紫帔,丹青飞群。使盈从容霄阶,携命玉真。
君步骤深薮,足履危仞,心耽志尚,曾不愆惮。
今故报盈以斑龙之舆,素虎之軿,盈浮晏太空,飞轮帝庭。
君披榛并景,寒凌霜雪,心求明真,不战不慓。
今故报盈以曲晨宝盖,琼帏绿室。使盈游盼九宫,静神温密。
君远秀遁荣,无疲于心,潜形幽岳,静思万林。
今故报盈以流金火铃,双珠月明。可以上闻太极,通音上清。
君贞心高静,谣累不经,素挺浩映,内外坦平。
今故报盈以锦旌绣幡,白羽玄竿。可以呼召六阴,玉女侍轩。
君慈向触物,阴德万生,蠢动之毛,皆念经营。
今故报盈以凤鸾之箫,金钟玉磬。可以和神虚馆,乐真舞灵。
君饥渴养神,艰辛求真,万物不能致其惑,千邪不能毁其淳。
今故赐盈紫琳之腴,玉浆金罂。可以寿同三光,刻简丹琼也。
盈标领清玄,紫玮八映,心晖重离,神曜太霞。
实真人之长者,故以太元为号。
君九德既备,感积太微,天人虚白,不期同归。
今酬九事,以报往怀。
盈心神方朗,四灵所栖。丹神启焕,秉直不回。正任全固,监无昭微。
今屈宰上卿,总括东岳。又加司命之任,以领录图籍。
给玉童玉女各四十人,以出入太微,受事太极也。
治宫赤城玉洞之府,盈其莅之,动静以闻。
于是盈与二弟决别,而与王君俱去,到赤城玉洞之府。
道次,诸山川神灵有司迎启,引者将以千万矣。
临去,告二弟曰:吾今去矣,便有局任,不得复数相往来,旦夕相见。
要当一年再过来于此山,三月十八日、十二月二日期,要吾师及南岳太虚赤真人,游盼于二弟之处也。
将可记识之。及有好道者,待我于是乎!吾自当料理之,以相教训未悟。
于是季伟思和遂留治此山洞内,立宫结构于外。
将道著万物,流润苍生。德加鸟兽,各获其情。神验祸福,罪恶必明。
内法既融,外教坦平。尔乃风雨以时,五禾成熟。疾疠不起,暴害不行。
父老歌曰:茅山连金陵,江湖据下流。三神乘白鹄,各治一山头。
召雨灌旱稻,陆田苗亦桑。妻子咸保室,使我无百忧。
白鹄翔青天,何时复来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纪传部-卷五-传二-译文
◎玄洲上卿苏君传 ──週季通集
先师姓苏,名林,字子玄,是濮阳曲水人。他从小就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品行,独自追求超凡脱俗的境界,对求道的志向日益坚定。他常常背着行囊到赵国,拜琴高先生为师,当时他二十一岁,学习了炼气益命的道法。琴高先生最初是周康王门下的舍人,精通内修补精术和炼丹法,能够在水上游行和飞行。当时他已经九百岁了,虽然不死,但已经是飞仙了。后来他乘着赤色的鲤鱼入水,有时也会出现在人间,而苏林则寄托于丹霄仙境,志向不止于此。后来他改拜华山仙人仇先生为师。仇先生是汤王时期的木匠,精通胎食法和还神守魂之术,苏林从中受益匪浅。仇先生说:你是真正的求道之人,应当学习真正的道法,我的境界不足以让你追随!于是他将苏林引荐给涓子。
涓子是一位真正的仙人。苏林见到他后,涓子便传授给他真诀,并告诉苏林:想要成为地上的真人,必须先服食药物,除去三尸,杀灭谷虫。三尸分别是:第一名叫青古,它损害人的眼睛,导致视力模糊、面部皱纹、口臭和牙齿脱落,这是因为青古之气侵蚀了泥丸宫。第二名叫白姑,它损害人的五脏,导致心智衰老、气力不足、容易忘记和心情烦闷,这是因为白姑贯穿了六腑的液体。第三名叫血尸,它损害人的胃管,导致肠胃不适、骨骼枯槁、肌肉消瘦、意志不坚定、思维不稳固,失去食欲则感到饥饿,情绪悲伤忧愁,精神昏沉,神志混乱,这是因为血尸侵蚀了魂胎的关键。如果不除去三尸,即使服药,谷食虽然断绝,但虫仍然不死。仅仅断绝五味,即使勤于吐纳,也没有益处。因为这些虫的存在,求人长生不死是不可能的。所以服食药物并不能避免生死,这是因为青古、白姑、血尸三鬼没有除去!即使断绝谷食,人体也会沉重滞涩,精神萎靡,梦境不真实,思绪颠倒错乱,邪淫不除,这是因为虫在体内摇动五神的缘故。凡是想要求真道,必须先服用制虫丸。制虫丸又叫初神去本丸。想要成为真人,必须先服用制仙丸。制仙丸是太上八琼飞精之丹。追求长生不死,成为仙真的第一步,无不先服用制虫丸,以除去尸虫,建立长生的根基。如果人腹中有虫,怎么可能成仙呢?形体内有鬼,怎么可能得道呢?这些虫凶恶,加速人的死亡,所以必须除去。
后来涓子告诉苏林:我被天帝召见,任命为中黄四司大夫,兼任北海公,从此将不再回到人间。后来苏林来到涓子的静室,得到了一幅书卷,是涓子留给他的。书卷上写道:五斗三一,是天帝所秘藏的。精思二十年,三一相见,传授给你书卷!只要有三一,长生不灭,何况再坚守它呢!能够存守三一,名字将刻在玉札上,何况与三一相见呢!再存守洞房,可以成为上清公,再知晓三元,可以成为五帝君。后圣金阙帝君之所以能够乘景迅雷,周游十天,正是因为他掌握了洞房三元真一之道。我修炼法术三百年,服气五百年,精思六百年,守三一三百年,守洞房六百年,守玄丹五百年。中间还周游名山,看望八海,回翔五岳,休息于洞室,享受林草的垂条,与鸟兽互动。河流吐露精华,丘陵郁郁葱葱。万物的秀美,寒暑的节律。弋钓于长流,遨游于玄濑。静心于山岫,念真养气。呼召六丁,玉女护卫。展转六合,无所羁束。守形思真二千八百余年,实在是乐中仙,不求闻达。如今突然被召,上补天位。徘徊于世泽,惆怅绝气。我将离去,请从此别。你要勤勉,相望于飚室。苏林读罢书卷,泪流满面,彷徨拜空,涓师的踪迹从此绝迹了!
玄丹是泥丸宫的神灵,其法出自《太上素灵诀》。守三一可以成为地真,守洞房可以成为真人,守玄丹可以成为太微官。苏林谨遵法术,修行道成。他周游天下,游览名山。分形散影,休息于丹陵。在市巷中卖履,以丑陋的外形试探真道。得意时隐居,遁化不伦,时人无法识破他。在汉元帝神爵二年三月六日,他告诉季通:我昨天被玄洲召为真命上卿,兼任太极中候大夫,与你告别。到了第二天早晨,有云车羽盖,骖龙驾虎,随从数千人迎接,苏林当天登天,冉冉向西北而去。良久,云气覆盖了他,从此绝迹。
苏林未离去之前,先是太极派使者下拜他为中岳真人,后来太上派王郎下拜他为五岳地真人,宫在丹陵。我见先师得道成仙,已经三次被拜授,最终登升。他的洪德高妙,玄韵宿感。灵化虚源,神澄八方。龙升凤逐,飞步真门。隐显津梁,观试风尘。他的道法神奇!他的法术珍贵!不是纸札粗意所能描述的。现在只是简单撰写本师的标略。将来有道之士,可以以此为参考。
◎太和真人传元阳子附
太和真人尹轨,字公度,是太原人,是文始先生的从弟。他从小学习天文,兼通谶纬,前来侍奉文始先生。文始先生教他服食黄精花,并传授了百余篇道经,都得到了口诀。文始先生登真之后,尹轨便与隐士杜冲等人在文始先生的宅邸中修学,当时他二十八岁,绝粒行气,专修上法。太上怜悯他,赐任他为太和真人,并下统仙寮于杜阳宫。他时常出游,带着十余筒神丹,周游天下,济护有缘之人。有时炼金银,以赈济贫穷;有时行丹药,以救助危难。求哀之人都得到了他的福利。有时他上朝玉京,校核一切行业的善恶报应和宿命之期;有时他讨论天地日月星辰的运度快慢;有时他游宴诸天,参校神仙图箓,品位部御之方;有时他讨论童真始仙的威仪俯仰之格;有时他临察各地,领察兆人建功立行斋请之福;有时他监度学道的男女,传授经方药饵之道;有时他游历百山千川,检阅神司鬼神考录罪福之目;有时他讨论风雨雷电水旱丰俭之事。他的游行,有时是道士,有时是儒生,有时是童愚,有时是长老,不能以单一的身份来限制他。有时他与群真众仙,骖龙驭凤,策空驾虚,云驰电迈,出有入无,分形散影,处处游集。有时他巡游五岳之洞,适十洲之宫,出八荒之域,入九幽之府。有时他酌碧海之津,挹玄丘之云,采丹华于阆苑,掇绛实于玉圃。所以《上清琼文帝章》中说:太和真人与太华真人、三天长生君、南极总司禁君、西台中候、北帝中真、九灵王子、太灵仙妃、赤精玉童、玄谷先生、南岳赤松子、中山王乔、紫阳真人、西城王君、中黄先生、赵伯玄、山仲宗等,一同修行三真宝经上法。他们都面发金容,项负圆光,乘虚登霄,游宴紫庭,变化万方,适意翱翔,啸命立到,征召万灵,摄制群魔,决生死,驾霄乘烟,出入帝庭。
○附:元阳子
元阳子是一位仙人。
生于北极的尽头,孕育于虚无之中,与天地一同浮沉,随着日月循环,顺应自然,内含刚强外显柔和,在太漠之外悠然自得,在中岳之上徘徊,观察和气的分布,审视万物的规律,查看纬度的差异,描绘盛衰的始终。
于是遇见了老君,老君怜悯元阳,赐予一卷经书,名为《黄庭》。这是太素的初始,阴阳的至道,分理的真理,养神的秘诀。
上古之人,能够领悟其真谛;中古以来,却未能掌握其要义。传授中的错误,也已经存在很久了。
原本是黄老创作此经,希望学者都能成为神仙。然而自黄老以来,许多英儒之士为其作注解,却未能理解黄老的本意,失去了其要义。
于是元阳黯然退思,采纳黄老的妙谶,粗略为其作注,未能完全理解道的深意,虽然深远至通,但仍可为学者提供微妙的领悟。
得到《黄庭经》的人,是老子。《史记》中有人说:“黄者,黄帝;老者,老子。如今也称《太上经》为正统。”
◎太极真人传
太极真人杜冲,字玄逸,是镐京人。在周昭王丁巳年,听闻文始先生登真,于是在此灵宅中栖居学习道法。
当时有五位幽人逸士从远方而来。他们都沉默寡言,志向高远,道术相忘,共同弘扬不争的原则。
后来穆王听闻此事,为他修建了道观和祠堂,任命杜冲为道士。希望他能与巢许一样气度非凡,成为道德的典范,因此天子以礼相待而不以臣子之礼,诸侯敬重而不赐爵位,这是因为他弘扬修道事业的缘故。
杜冲闲居在幽室中,吟咏道德,常常调养气液,吐纳光华。经过二十多年,幽感真人展先生降临在他的寝静之处,侍者二人,捧着碧玉函站在左右。
杜冲于是拜首求哀,蒙赐《九华丹方》一卷。展先生对他说:老君与尹先生在东海八渟山,召见太帝,聚集众真,天下山川洞室的仙人,不远而至。
当时有地司保举你的勤劳,老君命我赐予你仙经。杜冲依照方法服用,身体生出玉光,五脏坚固润泽,气息调和。
又感真人李君赐予《太上素灵洞玄大有妙经》,杜冲继续修炼,效果显著,于是解开了身体的束缚,保命凝真,统领群神,洞察众妙。
穆王亲自崇奉道教,祈求神仙,共同策马遗风,日行千里,到达昆仑山,升入玄圃之宫;西行至龟山,拜谒王母于青琳之室;东游碧海,展敬丈人,采集若木之花;北至玄垄;南至长离,共同汲取绛山之髓。
驾驭虎豹,役使百灵,通冥达幽,深不可测。年过一百二十岁,在懿王巳亥年,上清元君派遣仙官下凡迎接,授予他太极真人的称号,下任王屋山仙王。
◎太清真人传
太清真人宋伦,字德玄,是洛阳人。在厉王甲辰年入道,于是专心修炼,抱一冲和,不与人交往,每日诵读《五千文》数遍,服用黄精和白术。
经过二十多年,秘密感应到老君,项负圆明,面放金光,披着九色离罗之帔,戴着七映晖晨之冠,有六位仙童,负真执箓。
宋伦匍匐乞哀,老君对他说:我有景中之道,通真之经,生于三元之始,出于九玄之庭。五德合庆,六气凝精,分真散景,保遐固龄。
你若能修炼,立即可得云轩,出有入无,彻幽洞冥。三光并耀,二气灵,变化适意,飞升上清。
宋伦拜受,于是打开经卷,取出《灵飞六甲素奏丹符》赐予宋伦。宋伦得到经书后修炼,自然通感。常有六位玉童轮流侍奉,察物如神,言无不验。
能够望岩申步,凌波涉险,不经过津路。有时化为麞鹿,有时托作鸠鸽,翱翔原野,试探人心。
年过九十岁,在景王时,受封为太清真人,下司中岳神仙之录。
论曰:根据《楼观仙师传》及《楼观本记》记载,昔日周康王听闻尹先生有神仙大度之志,于是拜他为大夫,并赐予嘉名,因此称此宅为楼观。
后来昭王时,大夫遇见老君,因此得道。再后来穆王钦尚遗尘,为他修建祠堂和道观,召幽逸之人,任命为道士,自此相承,至今不绝。
因此《楼观碑》说:楼观,是昔日周康王大夫关令尹喜所立,因其结草为楼,因此得名。
又说:周穆王西游,秦文东猎,都曾驾车回轮,亲自崇奉道教。始皇在楼南建庙,汉武在观北立宫,晋宋时谒板,至今尚存。秦汉庙户,相继不绝。
由此看来,老君西度关确实是在昭王之时,可信!有人说是在幽厉平敬之时西度,这是因为后人未见《老君本纪》,妄加穿凿。
幽王时,孔子曾见过老君,这是化胡之后,复还中夏幽演之时。
有人说老君西出散关,根据张天师所述《老君本纪》,老子幽演结束后,与文始先生游历赤城上虞山,经过女几鸡头天柱太白山。
秦昭襄王听闻此事,在西麓下修建城邑,如今散关中其故墟仍在。据说曾在此经过,然后升入昆仑山,因此旧墟仍称尹喜城,老停驿等名。
由此详查,癸丑年并非度此散关,明矣。
有人说《史记》中无此记载,事情如同虚妄,然而像九天九垒,川源土俗,遍布六合,尚且有不记载的,何况区区一地一事,怎能详尽记载?
如果以史为实录,那么天下谱牒图书,谶纬经论,皆为虚诞,岂独此一观一传而已!
其实验证其真实性,由来已久。周宣王时,郊外有采薪之人行歌曰:巾金巾,入天门。呼长精,歙玄泉。鸣天鼓,养泥丸。当时无人能解,唯有老君说:这是活国中人,其语秘矣!
这些都是修习无上正真之道的表现。
◎太元真人东岳上卿司命真君传 ──弟子中候仙人李道字安林撰
真人姓茅,名盈,字叔申,是咸阳南关人。姬胄分根,氏族于茅,积德累仁,福祚流传百世,诞育明贤,代代相承。
高祖父名濛,字初成,深识玄远,察览兴亡,知道周朝将衰,不愿仕于诸侯。于是师从北郭北阿鬼谷先生,隐遁于华山,盘桓灵峰,逍遥幽岫,静念神仙,高抗萧寥,绝尘人间。
盈的曾祖父名偃,字泰能,是濛的第四子。在秦昭王时任职舍人,后升迁为车骑校尉、长平恭侯,辅佐霸业,有功于时。
盈的祖父名嘉,字正伦,在秦庄王时任职广信侯。始皇即位后,嘉辅佐帝室。在庄襄王时,秦地逐渐吞并巴蜀、汉中、宛郢,设置南郡,北收上郡以东,为
河东、太原、上党,东至荥阳,灭二週,置三川郡。
以吕不韦为丞相,号文信侯,以嘉为德信侯,使招置宾客游士,欲并天下。
始皇六年,韩、魏、赵、卫、楚共击秦,取寿陵。
始皇使嘉将兵攻之,有功焉。
卫迫东都,嘉又克讨,皆平之。
始皇壮嘉志节,赐金五千斤。
二十五年,秦大兴兵,使嘉攻燕辽东,得燕王而还。
又遣嘉定荆,江南地皆降,是年置会稽郡,嘉将兵于会稽而亡。
始皇哀其忠,因以相国礼葬之于长安龙首山西南。
嘉有六子,并知名于时,始皇皆官爵承先,并各赐姓。
其第六子讳祚字彦英,不仕不学,志愿农巷,即盈之父也。
祚有三子:长子讳盈,字叔申;次子讳固,字季伟;小子讳衷,字思和。
盈少秉异操,天才颖烁。矫志萧抗,行迈远逸。不营闻达,不交非类,独味清虚,恬心玄漠。
盈时年十八,遂弃家委亲,入于恒山,读老子《道德经》及《週易传》,采取山术而饵服之。
潜景绝崖,素挺灵岫,仰希标玄,与世永违。
始皇三十年九月庚子,盈高祖父濛,于华山之中,乘云驾龙,白日升天。
先是时,其邑谣曰:神仙得者茅初成,驾龙上升入太清,时下玄洲戏赤城。继世而往在我盈,帝若学之腊嘉平。
始皇闻谣歌而问其故,父老具对曰:此仙人之谣,劝帝求长生之事。
于是始皇忻然,乃有寻仙之志,因改腊曰嘉平。
盈于恒山积六年,思念至道,诚感密应,寝兴妙论,通于神梦,仿佛见太玄玉女把玉札而携之曰:西城有王君得真道,可为君师,子奚不寻而受教乎?
心豁灵暢,启徒内爽,觉悟流光之腾晔,自谓已得之于千载矣。
明辰植晖,东盼霄迈,登岭陟峻,径到西城。
斋戒三月,沐浴向望,遂超榛冒险,稽首灵域,卒见王君。
后二十年,从王君西至龟山,见王母。
盈乃叩头再拜,自陈于王母曰:盈小丑贱,生枯骨之余。敢以不肖之躯,而慕龙凤之年,欲以朝菌之质,窃求积朔之期。
虽仰远流,莫以知济,津途坚塞,所要无寄。
常恐一旦死于钻放之难,取笑于世俗之夫。
是以昔日负笈幽林,贪师所生,遂遇王君,哀盈丹苦,见授治身之要,服气之法。
于是静斋深室,造行其事。
师重见告,以盈身非玉石,而无主于恒。气非四时,常生于内。
正当率御出入,呼吸中适。和液得修,形神靡错。
感应思积,则魂魄不滞。理合其分,气甄其适,乃可形精不枯。宅不可废也。
若使精神疲于往反,津液劳于出入,则形当日凋,神亦枯落,岁减其始,月亏其昔矣。
宜便妙访,求其长易之益。
西王母曰:子心至矣!吾昔先师元始天王及皇天扶桑太帝君见遗以要言,汝愿闻之邪?
于是口告盈以玉佩金珰之道、太极玄真之经。
盈拜受所言,稽首而立。
又告盈曰:“夫金珰者,上清之华盖,阴景之内真,玉佩者,太上之隐玄,洞飞之宝章。
得其道者,皆上陟霄霞,登遨太极,寝晏高空,游行紫虚也。
向说元始天王、太帝君言,是《太霄二景隐书》,玉佩金珰之文章也。
又有《阴阳二景内真符》,与本文相随太上法,惟令授诸司命。
子玉札玄挺,录字刊金,黄映内曜,素书上清,似当为上卿之君,司命之任矣。
此道后别当付于子也。
然不先闻明堂玄真之道,亦无由得《太霄隐书》也。
盈于是辞师乃归,带索混俗,亦不矫于世。
自说入恒山北谷学儒俗之业,时年四十九也。
盈父母尚存,父见大怒:为子不孝,不亲供养,寻逐妖妄,流走四方,吾当喻汝为不生之子也。
欲杖罚之。
盈长跪谢曰:盈受命应当得道,道法世事两不相济。
虽违远供养,无旦夕之益。能使家门平安,父母老寿。
盈已受圣师符箓,见营助者以天丁之兵,见侍卫者以仙童玉女。
今道已成,不可打击,恐三官考察,非小故也。
父外信礼度未该,内修道德玄域,意有未释。
故验盈情状,俾众不惑。
于是操杖向盈,适欲举杖,杖即摧折成数十段,段皆飞扬,如弓矢之发,中壁壁穿,中柱柱陷。
父悟不凡,嗔意乃止。
盈曰:向所启正虑如此,邂逅中人,则有所伤故耳。
至汉宣帝时,二弟俱贵。衷为五官大夫、西河太守,固为执金吾,并当之官,乡里相送者数百人。
时盈亦在座,谓宾曰:吾虽不作二千石,亦有仙灵之职矣。
来年四月三日当之官,能如今日之集会不?众许之。
至期日,盈门前数顷地忽自平治,无复寸芥,皆青缣幄屋,屋下铺数重白氈,容数百人坐。
远近翕赫相语,来者塞道。
客乃有数倍于送弟时。
众宾并集,尔乃大作主人,不见使人,但见金盘玉杯,自至人前,奇靦异果,不可名字。
酒又美好,又有妓乐,丝竹金石,声动天地。
香麝之芳,达于数里。
饮食随益,六百余人,莫不醉饱。
明日迎官来至,文官则硃衣素带数百人,武官则甲兵牙旗器杖曜日。
盈与家人及亲族辞决,而语宗室子弟曰:夫真仙道隐,贵在迹翳,不应表光曲饰,动耀视听。
吾所以不得默遁藏景,潜举空同者,盖欲以此道诱劝二弟之追慕也。
亦何但固衷之返迷耶?天下有心者,尽当注向神仙之冀获尔!
言讫,遂归句曲。
邦人因改句曲为茅君之山。
时二弟在官,闻盈玄迹眇迈,白日神仙,乘飞步虚,越波凌津,灵官奉从,著于民口,节盖旌旗,光耀天下。
始乃信仙化可学,神灵可致。
然后明松乔不虚,鼎湖实有。
于是并各弃官还家,以日仄之年,方修盈糟粕遗事。
不得口诀,未为补益。
乃相与共叹而相谓曰:家兄
得道成仙,不是靠别人。为什么不亲自去请教秘诀,而留在这里按照这些方书来规划度世呢?
即使去了也不一定能成功,但兄长的神仙之道,终究不会让我们死在非命之地。
于是我们共同抛弃家庭,扶车自载,去寻找这个目标。
在汉元帝永光五年三月六日渡江,到东山寻找兄长,终于与他相见。
悲喜交加,流着泪对两个弟弟说:你们觉悟得太晚了!
两个弟弟跪下说:我们愚钝,未能领悟道德。希望赐予长生,救济我们这些凡人。
盈说:你们已经老了,想要补救已经很难。即使得到真诀,也只能成为地上的仙人。至于上清升霄的大术,不是我所能学的。
现在应该循序渐进,做些容易的事情,以自保。
于是教两个弟弟服食青牙始生、咽气液的方法,以止血断血,补益焦枯,摄养筋骨,这也是延年不死的方法。
因此让他们长斋三年,传授上道,让他们存想明堂玄真之气,以摄运生精,调和魂神。
三年之内,竭诚精思,神光就会显现。
于是六丁神奉侍,天兵卫护。
盈又各赐九转还丹一剂,并神方一首,各自拜服,仙道便成了。
后来传授《紫素》之书各百字,交给固、衷。
固、衷拜受,当时也有执仪者来启正。
《紫素文》说:太上有命,天载真书,说咸阳茅固,家住南关,字季伟,受名当仙。
位为定录,兼统地真。让他保举有道之人,年命相关,勤恭所莅,四极法令,宫馆洞台,治理丹阳句曲之山。
让他勉励自己,动静察闻。
又说:盈、固的弟弟衷,挺业该清。虽然晚些才归正,但思微彻诚。断馘六天,才颖标明。
现在屈司三官,保命建名。总括岱宗,领死记生。位为地仙,九宫之英。
劝教童蒙,开道方成。教训女官,授诸妙灵。治理百鬼,典祟校精。
开察水源,江海流倾。封掌金谷,藏录玉浆。监植龙芝,洞草夜光。
治理良常之山,带北洞之口,镇守阴宫之门。
使者授书完毕便离去。
到汉平帝元寿二年八月巳酉,五帝各乘方面色车,从群官来下,受太帝之命,授盈为司命东卿上真君。
文以紫玉为板,黄金刻之。
其文说:帷盈虚挺远朗,幽耽妙玄。从童蒙时起,散发北山。静心林泽,积思求神。
登峻履谷,艰寻师门。掷形绝崿,投躯万津。丹诚率往,肆其天然。
于是造访明匠,乃授灵篇。剪发祝<贝危>,残首截身。带索自乐,不耻饥寒。
所适惟道,所保以真。情昭上帝,感激太玄。
现在敬授盈位为太元真人,领东岳上卿司命神君。
君平心正格,秉操金石,丹心矫众,栖神高映。
因此回报盈以玉钺、绿旌、八威之策,让盈征伐源泽,折冲万神。
君寒冻林谷,味玄仰真,思激穷岫,启心精诚。
现在回报盈以紫髦之节,藕敷华寇,让盈招驱万灵,封山召云。
君弃家独往,离亲乐仙,契阔险巇,冬袒山川。
现在回报盈绣羽紫帔,丹青飞群。让盈从容霄阶,携命玉真。
君步骤深薮,足履危仞,心耽志尚,曾不愆惮。
现在回报盈以斑龙之舆,素虎之軿,让盈浮晏太空,飞轮帝庭。
君披榛并景,寒凌霜雪,心求明真,不战不慓。
现在回报盈以曲晨宝盖,琼帏绿室。让盈游盼九宫,静神温密。
君远秀遁荣,无疲于心,潜形幽岳,静思万林。
现在回报盈以流金火铃,双珠月明。可以上闻太极,通音上清。
君贞心高静,谣累不经,素挺浩映,内外坦平。
现在回报盈以锦旌绣幡,白羽玄竿。可以呼召六阴,玉女侍轩。
君慈向触物,阴德万生,蠢动之毛,皆念经营。
现在回报盈以凤鸾之箫,金钟玉磬。可以和神虚馆,乐真舞灵。
君饥渴养神,艰辛求真,万物不能致其惑,千邪不能毁其淳。
现在赐予盈紫琳之腴,玉浆金罂。可以寿同三光,刻简丹琼。
盈标领清玄,紫玮八映,心晖重离,神曜太霞。
实为真人之长者,故以太元为号。
君九德既备,感积太微,天人虚白,不期同归。
现在酬谢九事,以报往怀。
盈心神方朗,四灵所栖。丹神启焕,秉直不回。正任全固,监无昭微。
现在屈宰上卿,总括东岳。又加司命之任,以领录图籍。
赐予玉童玉女各四十人,以出入太微,受事太极。
治理赤城玉洞之府,盈在此任职,动静以闻。
于是盈与两个弟弟决别,与王君一同离去,到赤城玉洞之府。
途中,诸山川神灵有司迎启,引者将以千万。
临别时,告诉两个弟弟说:我现在要走了,便有局任,不能再频繁往来,旦夕相见。
要当一年再过来于此山,三月十八日、十二月二日期,要吾师及南岳太虚赤真人,游盼于二弟之处。
可以记下这些。如果有好道者,等我在这里!我会自己料理,以相教训未悟之人。
于是季伟思和遂留治此山洞内,立宫结构于外。
将道著万物,流润苍生。德加鸟兽,各获其情。神验祸福,罪恶必明。
内法既融,外教坦平。于是风雨以时,五禾成熟。疾疠不起,暴害不行。
父老歌曰:茅山连金陵,江湖据下流。三神乘白鹄,各治一山头。
召雨灌旱稻,陆田苗亦桑。妻子咸保室,使我无百忧。
白鹄翔青天,何时复来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纪传部-卷五-传二-注解
苏林:苏林,字子玄,濮阳曲水人,是本文的主人公,一位追求长生不老的修道者。
琴高先生:琴高先生是苏林的第一个师父,曾为周康王门下舍人,精通内行补精术及丹法,能水游飞行,活了九百岁。
仇先生:仇先生是苏林的第二个师父,汤王时的木匠,精通胎食之法,还神守魂之术。
涓子:涓子是苏林的第三个师父,传授他真诀,教导他如何去除三尸,成为地上真人。
三尸:三尸是道教中的概念,指人体内的三种恶鬼:青古、白姑、血尸,分别影响人的眼睛、五脏和胃管,阻碍修道者长生不老。
制虫丸:制虫丸是道教中的一种丹药,用于去除体内的三尸虫,是修道者追求长生不老的必备之物。
玄丹:玄丹是道教中的一种丹药,出自《太上素灵诀》,修道者通过守玄丹可以成为太微官。
太和真人尹轨:太和真人尹轨,字公度,太原人,文始先生的从弟,精通天文和谶纬,后成为太和真人,统仙寮于杜阳宫。
元阳子:元阳子是仙人,与太和真人尹轨等人一同修行三真宝经上法。
黄庭:《黄庭经》是道教经典之一,主要讲述养生、修炼的方法,被认为是太素之始元,阴阳之至道。
太极真人:太极真人是道教中的高级神仙,通常指修炼到极高境界的道士。
太清真人:太清真人是道教中的高级神仙,通常指修炼到极高境界的道士。
老君:老君即老子,道教尊奉的始祖,被尊为太上老君。
九华丹方:九华丹方是道教中的一种炼丹秘方,据说可以炼制出长生不老的丹药。
太上素灵洞玄大有妙经:这是道教中的一部重要经典,主要讲述修炼成仙的方法。
灵飞六甲素奏丹符:这是道教中的一种符咒,据说可以通灵、飞升。
楼观:楼观是道教中的一个重要场所,相传为周康王大夫关令尹喜所立,后成为道教修炼的圣地。
茅盈:茅盈是道教中的一位真人,姓茅,名盈,字叔申,咸阳南关人,是道教中的重要人物之一。
吕不韦:战国末期著名商人、政治家,曾任秦国丞相,封文信侯,对秦国的统一有重要贡献。
文信侯:吕不韦的封号,表明其在秦国的政治地位和影响力。
德信侯:嘉的封号,反映了其在秦国的政治地位和功绩。
三川郡:秦朝设立的一个郡,地理位置重要,是秦国统一六国过程中的关键地区。
寿陵:地名,位于今陕西省,是秦朝的重要军事据点。
会稽郡:秦朝设立的一个郡,位于今浙江省,是秦朝统一后的重要行政区域。
恒山:中国五岳之一,位于今河北省,是道教的重要圣地。
老子《道德经》:道家经典,由老子所著,阐述了道家的哲学思想和治国理念。
《週易传》:即《周易》,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哲学著作,主要讲述宇宙变化的规律。
西王母: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女神,掌管长生不老药,是道教中的重要神祇。
玉佩金珰之道:道教中的一种修炼方法,象征着高深的道法和仙术。
太极玄真之经:道教经典,讲述太极和玄真的哲学思想,是修炼的重要指南。
太霄二景隐书:道教经典,包含高深的道法和仙术,是修炼者的重要参考。
阴阳二景内真符:道教中的一种符箓,用于修炼和驱邪,具有神秘的力量。
司命:道教中的神职,负责记录人的生死和命运。
茅君之山:因盈的事迹而改名的地方,反映了盈在当地的影响力和人们对他的崇拜。
得道:指通过修炼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成为仙人。
汉元帝永光五年:即公元前39年,汉元帝在位期间的年号。
东山:指中国东部的一座山,具体位置不详,常与道教修炼相关。
青牙始生:道教修炼术语,指通过特定的呼吸和吞咽方法,达到养生延年的效果。
九转还丹:道教炼丹术中的高级丹药,据说服用后可以成仙。
紫素:道教经典之一,内容涉及修炼成仙的秘诀。
汉平帝元寿二年:即公元前1年,汉平帝在位期间的年号。
司命东卿上真君:道教神职,负责管理人间生死和命运。
赤城玉洞之府:道教传说中的仙境,位于赤城山,是仙人居住的地方。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纪传部-卷五-传二-评注
本文是一篇典型的道教传记,讲述了苏林从凡人到仙人的修道历程。文章通过苏林的修道经历,展现了道教追求长生不老、飞升成仙的理想。苏林先后师从琴高先生、仇先生和涓子,逐步掌握了炼气益命、胎食之法、去除三尸等道教修炼的核心技术。这些修炼方法不仅是道教修行的具体实践,也反映了道教对身体、精神和宇宙之间关系的深刻理解。
文章中对三尸的描述尤为详细,三尸被视为阻碍修道者长生不老的恶鬼,分别影响人的眼睛、五脏和胃管。去除三尸是修道者追求长生不老的关键步骤,这一观念体现了道教对身体内部“邪气”的重视,认为只有通过丹药和修炼去除这些邪气,才能达到长生不老的境界。制虫丸和玄丹作为去除三尸的重要手段,象征着道教炼丹术的实践与信仰。
苏林的修道历程不仅是个人的修行,也反映了道教对宇宙和生命的整体理解。通过修炼,苏林最终飞升成仙,成为玄洲上卿,领太极中候大夫。这一结局不仅是对苏林个人修行的肯定,也象征着道教对超越生死、飞升成仙的终极追求。
文章的后半部分介绍了太和真人尹轨和元阳子的修行经历,进一步丰富了道教修行的多样性。尹轨不仅精通天文和谶纬,还通过服食黄精花和修炼上法成为太和真人,统仙寮于杜阳宫。他的修行经历展示了道教修行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强调修道者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达到长生不老的境界。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苏林、尹轨和元阳子的修道经历,展现了道教修行的核心思想与实践方法。文章不仅具有重要的宗教和文化价值,也为研究道教历史和思想提供了宝贵的文献资料。通过对修道者个人经历的描写,文章揭示了道教对生命、宇宙和超越的深刻理解,具有极高的文学和哲学价值。
本文通过对《黄庭经》、太极真人杜冲、太清真人宋伦以及茅盈等道教人物的描述,展现了道教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丰富内涵。首先,《黄庭经》作为道教的重要经典,不仅包含了养神、修炼的诀窍,还体现了道教对宇宙、自然的深刻理解。太极真人杜冲和太清真人宋伦的传记,则展示了道教修炼的艰辛与成就,尤其是他们通过修炼达到的‘身生玉映’、‘五脏坚润’等境界,反映了道教对长生不老的追求。
茅盈的传记则进一步揭示了道教与历史、社会的紧密联系。茅盈的家族世代积德累仁,最终成就了茅盈的修炼之路,这体现了道教对道德修养的重视。同时,茅盈的祖父、曾祖父在秦国的仕途经历,也反映了道教与政治的交织,说明道教并非完全脱离世俗,而是与历史、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此外,本文还通过对楼观的描述,展现了道教圣地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传承。楼观作为道教修炼的圣地,不仅见证了道教的发展,还承载了历代帝王对道教的尊崇与支持。从周康王到秦始皇,再到汉武帝,历代帝王都对楼观进行了修建和尊崇,这反映了道教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对道教经典、人物和圣地的描述,展现了道教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历史价值。道教不仅是一种宗教信仰,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历史、哲学、文学等多个领域。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道教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它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深远影响。
这段古文详细记载了秦朝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特别是关于盈的修炼成仙的故事。文本通过叙述盈的修炼历程和与西王母的相遇,展示了道教修炼的核心理念和实践方法。盈的修炼不仅是对个人长生不老的追求,也是对宇宙真理的探索和理解。
文本中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关系复杂,反映了秦朝统一六国过程中的政治斗争和军事行动。吕不韦和嘉的政治地位和功绩,以及秦朝的行政设置,都是理解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线索。
从文化内涵来看,文本融合了历史、神话和宗教元素,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多元性和复杂性。盈的修炼故事不仅是个人追求长生不老的象征,也是道教哲学和修炼方法的体现。
艺术特色方面,文本采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叙事技巧,如对比、象征和隐喻,增强了故事的感染力和表现力。特别是盈与西王母的对话,充满了神秘和哲理,引人深思。
历史价值方面,这段古文不仅记录了秦朝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思想观念。通过对盈的修炼故事的叙述,我们可以了解古代人们对长生不老的追求和对宇宙真理的探索。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宗教内涵,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通过对文本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道教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这段古文描述了一个关于道教修炼和成仙的故事,充满了浓厚的宗教色彩和神秘主义。故事中的主人公通过不懈的修炼和追求,最终达到了超凡脱俗的境界,成为了仙人。这不仅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于长生不老和超自然力量的向往,也体现了道教文化中对于个人修炼和精神升华的重视。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本深刻揭示了道教的核心价值观——通过内在的修炼和外在的实践,达到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境界。故事中的‘得道’不仅是个人修炼的成果,更是一种精神上的觉醒和超越。这种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影响了无数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艺术特色方面,文本运用了丰富的象征和隐喻,如‘青牙始生’、‘九转还丹’等,这些术语不仅具有实际的修炼意义,也富含深厚的文化内涵。通过这些象征性的语言,作者成功地构建了一个既神秘又引人入胜的仙境世界,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一种超越现实的美感和哲思。
历史价值上,这段文本不仅是研究道教文化和古代宗教信仰的重要资料,也是了解汉代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的一个窗口。通过对这些古代文献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结构和精神追求,以及这些传统如何影响和塑造了现代中国的文化面貌。
总之,这段古文不仅是对道教修炼文化的一次深刻展示,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的一次精彩诠释。通过对这些古老文本的解读和赏析,我们不仅能够获得知识上的启迪,更能在精神上得到一种超越和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