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君房(约10世纪—11世纪),北宋道士,曾任道官,主持编撰道教典籍。他以整理和传播道教文献闻名。
年代:编撰于北宋真宗年间(11世纪初)。
内容简要:《云笈七签》是道教经典丛书《道藏》的精华选编,共122卷。书中收录了道教修炼、符箓、斋醮、神仙传记等内容,系统总结了道教的教义、方术和经典文献。它是研究道教思想与实践的重要文献,被誉为“小道藏”,对后世道教发展影响深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纪传部-卷七-传四-原文
◎清虚真人王君内传 ──弟子南岳夫人魏华存撰
华存师清虚真人王君,讳褒字子登,范阳襄平人也,安国侯七世之孙。君以汉元帝建昭三年九月二十七日诞焉。洪基大业,世籍贵盛。君父讳楷,以德行懿美,比州所称,举茂才,除议郎,转中垒大夫、上党太守、黄门侍郎、侍中、左将军、雁门太守。楷正色彤管,坦诚献替,纳言推谟,披衿拔领,率职莅民,政以礼成,舍刑宽赋,不肃而敬。天子贤之,迁殿上三老,使宾皇太子,讲《春秋》、《尚书》、《论语》、《礼》、《易》。恢恢仁长,循循善诱。微言既甄,矰绅乘其范,大义已陈,百王格其准。迁光禄大夫,谥曰文侯。夫人司马迁之孙,淑慎沈博,德配母仪。盖以清源高流,圆颖远映,灵根散条,芳华朗曜。是用忠孝启于上叶,善诱彰于文德,世载英旄,斯人有焉。
君体六和之妙炁,挺天然之嘉质,含岳秀以植韵,秉灵符而标贵,晖灼焕于三晨,峻逸超于玄风。少读五经,傍看百子,综算象纬,通探阴阳,及风炁律吕,靡有不览也。父为娉丞相孔光女,娶妇在室,以和人伦。而君凝形淳观,明德独往,高期真全,绝不内盼。峨峨焉若望庆云之沓轸,浩浩焉似泛沧溟之无极。神栖万物之岭,气迈霄汉之津。鸿渐邓林,展翮东园。将藏凤羽以翳于南风,匿龙华以沉于幽源。是乃夜光潜跃,映耀于难掩。遂名沸绝圃,声驰京夏,四府交辟。君即闲夜之感,喟然悲叹曰:人间尘蔼,趣竞得失,利害相攻,有逾鹓刍?之视老燕矣!遂决志辞亲,入华山中。九年,契阔备至,精感昊穹,神映幽人,体期冥灵,心唱至真尔!
一日夜半,忽闻林泽中有人马之声,箫鼓之音,须臾之间,渐近此山,仰而望之,见千骑万乘,浮虚空而至。神人乘三素云辇,手把虎符,硃钺启途,握节执旄,曲晨倾廕,锦旍蔽虚。神人暂停驾而言曰:吾太极真人西梁子文也。闻子好道,劬劳山林,未该真要,诚可愍也!勤企长生,实为至矣!君乃驰诣轮毂之下,叩头自抟而言曰:褒以肉人,愚顽庸贱,体染风尘,恣躁乱性。然少好生道,莫知以度?真人曰:夫学道无师,无缘自解。我太极真人,神仙之司,主试校学者,领举正真尔!子玄录上清,金书东华,名编清虚,位登小有,必当掌括宝籍,为天王之任尔。但注心四景,勤慕上业,道自成也。
后隐阳洛山中,感南极夫人、西城真人并降。南极夫人乃指西城曰:君当为王子登之师,子登亦佳弟子也。良久,西城真人长叹而谓君曰:夫学道者,谅不可以仓卒,期求生者不可以立尔,综故冥术,栖于玄元,而高偕太妙,凌重霄以累抗矣。夫道虽无形,其实有焉;妙虽昧昧,其实坦然。子当勤求其无,然后见其至有。子广延诸妙,然后究其坦大。得有则有生,得妙则年全也。子求生虽笃,而未见其涯。慕道虽勤,而未启其门。殆犹汹涌波以索鸟巢,寻长木而访渊鳞尔!是故子心疲于导引,而硃宫为之丧溃。肺弊于理炁,故神华为之凋落。肝劳于视盼,而魂精为之辽索。脾竭于守神,而丹田为之阂滞。肾困于经纬,而津液为之不泽。胆锐于趣竞,故四肢为之乱作。五脏相攻,六腑颠覆。三焦滞而不泻,八关绝而无续。赖惸饭以劲汝身,恃丹青以固汝内尔!正可却衰白之凋折,犹不免必死之期会。徒有万年之寿,岂足贵乎?
西城真人遂以即日授君《太上宝文》、《八素隐书》、《大洞真经》、《灵书八道》、《紫度》、《炎光》、《石精》、《玉马》、《神真》、《虎文》、《高仙》、《羽玄》凡三十一卷,依科立盟,结誓而付。乃将,须臾而至。四面大海,悬涛千丈,洲上宫阙,硃阁楼观,琼室瑶房,不可称记。西城真人曰:此仙都之府,太上丈人处之。乃将君入紫桂宫,见丈人著流霞羽袍,冠芙蓉之冠,腰带神光,手把火铃,侍女数百,龙虎卫阶。太上丈人与西城真人相礼而已,相携共坐,君时侍侧焉。太上丈人曰:彼所谓王子登乎?学道遭逢良师,将得之矣。西城真人笑,因命君拜。拜毕,太上丈人使坐北向。丈人乃设厨膳,呼吸立具,灵肴千种,丹醴湛溢,燔烟震檀,飞节玄香,陈钧天之大乐,击金璈于七芒,崆峒启音,彻朗天丘。于是龙腾云崖,飞凤鸣啸,山阜洪鲸,涌波凌涛,云起太虚,风生广辽,灵歌九真,雅吟空无,玉华作唱,西妃折腰。尔乃众仙挥袂,万神迁延,羽童拊节,庆云缠绵。于是太上丈人会二十九真人,皆玄洲之太真公也。其第一真人自称主仙道君,指君而向西城真人言曰:彼悠悠者,将西城之室客,上宰之宾友耶!视此子心眸澄邈,神渟形凝,圆晨不焕,六景生华,殆真人之美者、小有之贤王也。未彼果何人哉?于是西城真人笑而答曰:道君今何清音之不妙、曲问之陋碎哉?请粗陈其归要焉。盖夫圣匠剖太混之一朴,分为亿万之体;发大蕴之一包,散为无穷之物。是故立三光,呼天而置晷仪,封区域,呼地而制五服,制漏刻以分日夜,正四时以财岁月,五位以正方面,山川以定险阻,城郭以自居焉,兵械以自卫焉,旌旗舆服以自表,用九谷以自养。凡此之类,象玄乎天,而形存乎地,日月有幽明之分,寒暑有生杀之气,震雷有出入之期,风雨有动静之节,类气浮乎上,而众精流乎下,废兴之数、治乱之运、贤愚之质、善恶之性、刚柔之气、寿夭之命
胜、茯苓、术、桂、天门冬、黄连、地黄、大黄、桃樘及皮任择焉。
虽服此药以得其力,不得九转神丹金液之道,不能飞仙矣。
为可延年益寿,亦辟其死也。
君按次为之,服食术五年,身生光泽,彻视内见五脏,乃就仙人求飞仙要诀。
仙人曰:“药有数种,仙有数品。
有乘云驾龙,白日升天,与太极真人为友,拜为仙宫之主,其位可司,真公定元公、太生公,及中黄大夫、九气丈人、仙都公,此皆上仙也;
或为仙卿大夫,上仙之次也。
游行五岳,或造太清,役使鬼神,中仙也;
或受封一山,总领鬼神;
或游翔小有,群集清虚之宫,中仙之次也。
若食谷不死,日中无影,下仙也;
或白日尸解,过死太阴,然后乃仙,下仙之次也。
我受涓子秘要,是中仙耳。
子名上金书,当为真人,我之道,非子非真人所学也。
今以《守三之一法》、《灵妙小有之书》二百事传子,石菌硃柯若乾芝与子服之,吾道毕矣。
子可远索师也。”
君再拜受教,退而服神芝,五年,目视千里外,日行五百里。
遂巡行名山,寻索仙人。
闻蒙山栾先生能读《龙晙经》,遂往寻之。
遇衍门子,于是授以《龙晙经》及《三皇内文》。
退登王屋山,遇赵佗子,受《芝图》十六首及《五行秘符》。
又遇黄先生,受《黄素神方》、《五帝六甲》、《左右灵飞》之书四十四诀。
退登磻冢山,遇上卫君,受太素传《左乙混洞东蒙》之录《右庾素文摄杀》之律。
退登嵩高山,遇中央黄老君,合会仙人在其上太室洞门之内,君顿头再拜,乞长生度世。
黄老君曰:子存洞房之内,见白元君耶?
君对曰:实存洞房,尝见白元君。
黄老君曰:子道未足矣,未见无英君也。
且复游行,受诸要诀,当以《上真道经》授子矣。
见白元君,下仙之事,可寿三千年,见无英君,乃为真也,可寿一万年矣。
君再拜,受教而退,游行天下名山大泽,西登白空山,遇沙野帛先生,受《太清上经》。
退登峨嵋山,入空洞金府,遇宁先生,受《太丹阴书》八禀十诀。
退登岷山,遇阴先生,受《九赤班符》。
退登岐山,遇臧延甫,受《忧乐曲素诀辞》。
乃登梁山,遇淮南子成,受《天关三图》。
乃退登牛首山,遇张子房,受《太清真经》。
乃退登九嶷山,遇李伯阳,受《李氏幽经》。
乃游登钟山,遇高丘子,受《金丹方》二十七首。
乃登鹤鸣山,遇阳安君,受《金液丹经》、《九鼎神丹图》。
乃登猛山,遇青精先生,受《黄素传》。
乃登陆浑山,潜入伊水洞室,遇李子耳,受《隐地八术》。
乃登戎山,遇赵伯玄,受《三元素语》。
乃登阳洛山,遇幼阳君,受《青要紫书》,三五顺行。
乃登霍山,遇司命君,受《经命青图》、《上皇民籍》。
乃登鸟山,遇墨翟子,受《紫度炎光内视图中经》。
乃登曜名山,遇太帝侯夜神童,受金根之经。
乃登委羽山,遇司马季主,受石精金光藏景化形。
乃登大庭山,遇刘子先,受七变神法。
乃登都广建木,遇谷希子,受黄气之法、太空之术、阳精三道之要。
乃登桐柏山,遇王乔,受《素奏丹符》。
乃登太华山,遇南岳赤松子,受《上元真君书》。
乃登太冥山,遇九老仙都君,受《黄水月华四真法》。
乃登合黎山,遇皇人,受《八素真经》、《太上隐书》。
乃登景山,遇黄台万毕先生,受《九真中经》。
乃登玄垄羽山,遇玉童十人、九炁丈人,得白羽紫盖、服黄水月华法。
乃到桑林,登扶广山,遇青真小童君,受《金书秘字》。
乃退南行硃火,登丹陵山,遇龚仲阳,受《仙忌真记》。
乃西游登空山,见无英君而退洞房中,无英君处其左,白元君处其右,黄老君处其中。
无英君服金精硃碧玉绫之袍,光赤朝霞,流景耀天,要太上灵炁之章,佩九帝祛邪之策,戴翠上紫灵之冠。
盖太玄丹灵上元赤子之祖父也。
左连青宫之炁炁灌万神,乃未有天地,先自虚空而生矣。
白元君服丹玉之锦云罗重袍,白光内硃,流景参天,垂晖映神,玄黄彻虚,要太上灵精之章,佩玄元摄魔之策,戴招龙皁冠。
盖玉房云庭上元赤子之父,右夹皓青之室,朝运生者也。
中夹黄老君是太极四真王之师老矣。
上摄九天,中游昆仑,黄阙来其外,紫户在内,下与二君入洞房,圆三寸,威仪具焉。
夫至思神见,得为真人。
若见白元君,得为下真,寿三千岁;
若见无英,得为中真,寿万岁;
若见黄老,与天相倾,上为真人,列名金台。
君既诣之,乃再拜顿首,乞与上真要诀。
黄老君曰:可还视子洞房中。
君乃冥目内视,良久,果见洞房中有二神人:无英、白元君也,被服状如在空山中者。
黄老君笑言曰:微乎深哉!子用意思之精也。
此白日升天之道,子还登常山,授子上真之道。
君乃还常山室中,斋戒念道,复积九十余年中,白元君、无英君、黄老君遂使受之《大洞真经》三十九篇。
有玉童二十一人、玉女二十一人,皆侍直烧香,昼夜习之。
积十一年,遂乘云驾龙,白日升天,上诣太微宫,受书为紫阳真人,佩黄旄之节,八威之策,带流金之铃,服自然之衣,食玉醴之?台,饮金液之浆,治葛衍山金庭铜城,所谓紫阳宫也。
紫阳有八真人,君处其右,一日三登昆仑,一朝太微帝君,以磻冢为紫阳别宫,所谓洞庭潜宫也。
磻冢山有洞穴,潜行通王屋清虚小有天,亦潜通阆风也。
◎马明生真人传
马明生者,齐国临淄人也,本姓和,字君宝。少
为县吏捕贼,为贼所伤,遇太真夫人适东岳,见而悯之。
当时殆死,良久忽见一女子,年可十六七,服奇丽,姿容绝世,行步其傍,问君宝曰:汝何伤血也?君宝以实对。
夫人曰:汝所伤,乃重刃关于肺,五脏泄漏,血凝绛府,炁激肠外,此将死之急也,不可复生,如何?
君宝知是神人,叩头求哀,乞赐救护。
夫人于肘后筒中出药一丸,大如小豆,即令服之,登时而愈,血绝疮合,无复惨痛。
君宝再拜,跪曰:家财不足以谢,不知何以奉答恩施?惟当自展驽力,以报所受尔!
夫人曰:汝必欲以谢我,意亦可佳,可见随去否?
君宝乃易名姓,自号马明生,随夫人执役。
夫人入东岳岱宗山峭壁石室之中,上下悬绝,重岩深隐,去地千余丈。
石室中有金床玉几,珍物奇玮,乃人迹所不能至处也。
明生初但欲学金疮方,既见其神仙来往,乃知有不死之道,旦夕供给扫洒,不敢懈倦。
夫人亦以鬼怪狼虎眩惑众变试之,明生神情澄正,终不恐惧。
又使明生他行别宿,因以好女于卧息之间调戏,令接之。
明生心坚志静,固无邪念。
夫人或行,去十日五日还,或一月二十日,辄见有仙人宾客,乘龙驾凤往来,或有拜谒者,真仙弥日盈座。
客到,辄令明生出外别室,或立致精细厨食,肴果非常,香酒奇浆,不觉而至,不可目名。
或呼明生坐,与之同饮食。
又闻空中有琴瑟之音,歌声宛妙。
夫人亦时自弹琴瑟,有一弦五音并奏,高玄响激,闻于数里,众鸟皆为集于岫室之间,徘徊飞翔,驱之不去。
盖天人之乐,自然之妙音也。
夫人栖止,常与明生同石室中,而异榻尔。
幽寂之所,都惟二人。
或行去,亦不道所往之处,但见常有一白龙来迎,夫人即著云光绣袍,乘白龙而去。
袍上专是明月珠缀著衣缝,带玉佩,戴金华太玄之冠,亦不见有从者。
既还,即龙自去,不知所在。
石室玉床之上,有紫锦被褥,绯罗之帐,中有服玩之物,瑰金亟英,玄黄罗列,非世所有,不能一一知其名也。
有两卷素书,上题曰《九天太上道经》,明生亦竟不敢发舒视其文也。
惟供给扫洒,守岩室而已。
至于玩服,亦不敢窃窥之,亦不敢有所请问。
如此五年,愈加勤肃,辄不怠惰。
夫人叹而谓之曰:汝可谓真可教也,必能得道者也。
以子俗人,而不谣不慢,恭仰灵气,而莫之废,虽欲求死,亦焉可得乎!
因以姓字本末告之曰:我名婉罗,字勃遂,事玄都太真,有子为三天太上府都官司直,总纠天曹事,官秩比人间卿佐也。
年少,数委官游逸,虚废事任,有司奏劾,降主东岳,退真王之编,司鬼神之师,五百年一代其职。
因来视之,励其后,使修守政事,以补其过。
我久在人间,今奉君王命,又被太上召,不复得停。
念汝专谨,故以相语,欲教汝长生之方、延年之术。
而我所受服以太和自然龙胎之体,适可授三天真人,不可以教始学之者,固非汝所得闻矣。
纵或闻之,亦必不能用以持身也。
有安期先生,晓金液丹法,其方秘要,便可立用,是九君太一之道,白日升天者矣。
安期明日来,吾将以汝付嘱之焉,相随稍久,其术必传。
明日安期先生至,乘曌驎,著绯衣,戴远游冠,带玉珮及虎头鞶囊,视之可年二十许,洁白严整,从六七仙人,皆执节奉卫,见夫人揖之甚谨,称下官。
须臾,设酒果厨膳,饮宴半日许。
夫人语明生曰:吾不复得停,汝随此君去,勿忧念也。
我亦时时当往视汝。
因以五言诗二篇赠之,可以相存。
明生流涕而辞,乃随先生受九丹之道。
诗曰:
△其一
暂舍墉城内,命驾岱山阿。
仰瞻太清阙,云楼郁嵯峨。
虚中有真人,来往何纷葩!
炼形保自然,俯仰食太和。
朝朝九天王,夕馆还西华。
流精可飞腾,吐纳养青牙。
至药非金石,风生自然歌。
上下凌景霄,羽衣何娑婆。
五岳非妾室,玄都是我家。
下看荣竞子,笃似蛙与蟆。
顾盼尘浊中,忧患自相罗。
苟未悟妙旨,安事于琢磨?
祸凑由道泄,密慎福臻多。
△其二
昔生昆陵宫,共讲天年延。
金液虽可遐,未若太和仙。
仰登冥灵台,虚想咏灵人。
忽遇扶桑王,九老仙都真。
驾骖紫虬辇,灵颜一何鲜!
启我寻长途,邀我自然津。
告以鸿飞术,受以《玉胎篇》。
琼膏凝玄气,素女为我陈。
俯挹琳凤腴,仰上飘三天。
云纲立尔步,五岳可暂还。
玄都安足远,蓬莱山脚间。
传授相亲爱,结友为天人。
替即游刑对,祸必无愚贤。
秘则享无倾,泄则躯身颠。
明生乃随安期先生负笈,西之女几,北到圆丘,南至秦庐,潜及青城九嶷,週游天下。
二十年中,勤苦备尝。
安期乃曰:子真有仙骨,何专恭之甚耶!吾所不及也。
遂授以太清金液神丹方,而告之曰:子若未欲升天,但先服半剂。
与明生相别而去。
明生乃入华阴山,依方合金丹,饵之半剂得仙,而与俗人无异,人莫识其非凡。
汉灵帝时,惟太傅胡广知其有道,尝访明生,以国祚大期问之。
明生初不对,后亦告焉,无不验者。
后人怪其不老,遂复服金丹半剂,白日升天。
临去,著诗三首,以示将来,汉光和三年也。
诗曰:
△其一
太和何久长!人命将不永。
噏如朝露晞,奄忽睡觉顷。
生生世所悟,伤生由莫静。
我将寻真人,澄神挹容景。
盘桓昆陵宫,玄都可驰骋。
涓子牵我游,太真来见省。
朝朝王母前,夕归钟岳岭。
仰采琼瑶葩,俯漱琳琅井。
千龄犹一刻,万纪如电顷。
△其二
天地自有常,
人命最险毳。年若惊弦发,时犹轻矢逝。虽有灼灼姿,玉为尘土秽。林草无秋耀,绿叶岂终岁?惜此繁茂摧,哀彼寒霜厉。有存理必亡,有兴故有废。真官戏玄津,与物无凝滞。神冲紫霄内,形栖山水际。对虚忘有怀,游目记容裔。风尘将何来?真道故可大。
△其三
浊涂谅为叹,世乐岂足预?振褐扫尘遐,飘飘独远举。寥寥岩岳际,萧萧纵万虑。灵真与我游,落景乘鸿御。朝乘云轮来,夕驾扶摇去。嗷嘈天地中,嚣声安得附?
◎阴真君传阴真君自叙附
阴长生者,新野人。汉和帝永元八年三月己丑立皇后阴氏,即长生之曾孙也。少处富贵之门,而不好荣位,潜居隐身,专务道术。末闻有马明生得度世之道,乃以入诸名山求之。到南阳太和山中,得与相见,乃执奴仆之役,亲运履舄之劳。明生不教以度世之法,但旦夕与之高谈荣华当世之事,治生园圃之业。十余年,长生未尝懈怠。同时有共事明生者十二人,皆怨恚归去,独长生礼敬弥肃,而明生数因言语得失之际屡骂之,长生乃和颜悦心,奉谢不及。
如此积二十年,后清闲之日,明生问其所欲。长生跽曰:惟乞生尔。今以粪草之身,委质天匠,不敢有所汲汲,惮于迟速也。明生哀其语,乃告之曰:子真是能得道者也。乃将长生入青城山中,煮黄土为金以示之,立坛歃血。即日,以太清金液神丹授之,欲别去。长生乃叩头陈谢,暂留仙驾,拜辞曰:弟子少长豪乐,希执卑逊,克身励己,若临冰谷。不能弘道赞德,宣暢妙味,徒尸素壁立,而老耄及之。是以心存生契,舍世寻真,天赐嘉会,有幸遭遇。自执箕帚二十二年,心力莫植,常惧毁替筋,力弱蒲簿,微效靡骋,恩养不酬,夙夜感慨。告以更生,顿受灵方。是将灰之质,蒙延续之年;炎林焦草,惠膏泽之霑。若绝炁以其苏息,瞽暗开其视听,感荷殊戴,非陋词所谢。昔太岁庚辰,闻先生与南岳真人、洪崖君、云成公、瀛洲仙女数人共坐,论传授当委绢之誓,教授有交带之盟,应祭九老仙都、九气丈人诸君。祷祠受之,大药必行;不祭而受,为之不成。弟子预在曲室,尝侍帷侧,亦具闻诸仙起末得道之言,说昔受丹节度矣。先生今日见谕,不复陈此,或非先生所授之不尽,将恐是弟子困穷尔!”马明生慰谕之曰:非有不尽。汝性耽玄味,专炁而和,灵官幽鉴,以相察矣!不复烦委,为俗人之信耳。
于是长生入武当山石室中合丹,又服半剂,不即升天,而大作黄金数万斤,以布施天下穷乏,不问识与不识。週行天下,与妻息相随,举门皆寿。后委之入平都山,白日升天。临去,著书九篇,云:上古仙者多矣,不可具记而论。但汉兴已来,高士得仙者四十五人,迨予为六矣。二十人见尸解去,余者白日升天焉。弟子丹阳葛洪,字稚川,尝闻谚言有云:不夜行,则不知道,上有夜行人。今不得仙者,亦安知天下山林间,密自有学道得仙者耶?阴君已服神药,虽未升天,然方以严丽同声相应,使自与仙人相寻求闻见,故知此近世诸仙人之数尔!而俗人谓为不然。己所不闻,则谓之无有,不亦悲哉!夫草泽闲士,以隐逸得志,经籍自娱,不耀文彩,不扬名声,不修求友,不营闻达,犹不能识之,又况仙人!亦何急令朝菌之徒,知其所云为哉!
◎阴真君自叙
惟汉延光元年,新野山之子,受仙君神丹要诀。道成去世,副之名山。如有得者,列为真人。行乎去来!何为俗间?不死之道,要在神丹。行气导引,俯仰屈伸,服食草木,可得小道;不能永度于世,以至天仙。子欲闻道,此是要言。积学所致,不为有神。上士为之,勉力加勤。下愚大笑,以为不然。能知神丹,久视长存。
◎吴猛真人传
吴猛字世云,豫章人也。性至孝,小兒时在父母膝下,无骄慢色。后得道,海昏上僚,路有大蛇,时或断道,以炁吸吞行人,行旅为绝。猛与弟子往除蛇害,蛇乃入藏深穴,猛敕南昌社公追蛇。蛇头高数丈,猛踏蛇尾,沿背而以足按头,弟子斫杀之。猛云:此蛇是蜀精,蛇死则杜毅灭矣。果如言。将军王敦迎猛,道过宫亭,庙神具官僚迎猛。猛曰:汝神王已尽,不宜久居,非据我不相问也。神乃去。至蜀见敦,时多疫病,猛标浦水百步,饮者皆愈,日中请水者将千人。敦恶之,于座收猛,奄然失去,大相检覆。猛恐坐者多,乃徐步于万人之中还船,天地冥合,乘风迅逝,一宿至家。弟子见两龙负船,眼如甕大。猛云:敦践人君之位,命终此稔。其年敦死。后太尉庾亮迎猛,至武昌便归,自言算尽,未至家五十里亡。殡后疑化,弟子开棺,不见其尸。
◎许逊真人传
许逊字敬之,南昌人也。少以射猎为业,一旦入山射鹿,鹿胎从弩箭疮中出堕地,鹿母舐其子,未竟而死。逊怆然感悟,折弩而归。闻豫章有孝道之士吴猛学道,能通灵达圣。叹我缘薄,未得识之。于是旦夕遥礼拜猛,久而弥勤。已鉴其心,猛升仙去时,语其子云:吾去后,东南方有人姓许名逊,应来吊汝,汝当重看之,可以真符授也。至时逊果来吊,其子以父命,将真符传逊。奉修真感,有愈于猛。
◎许迈真人传
许迈字叔玄,小名映,丹阳句容人也。世为胄族,冠冕相承。映总角好道,潜志幽契。曾从郭璞筮卦,遇大壮之大有上六爻发。璞谓映曰:君元吉自天,宜学轻举之道。初师鲍靓,受中部之
法及《三皇天文》。一旦辞家,往而不返。
东入临安县山中,散发去累,改名远游,服术黄精,渐得其益,注心希微,日夜无间。
数年之中,密感玄虚,太元真人、定录茅君,降授上法,遂善于胎息内观,步斗隐逸,每一感通,将超越云汉。
后移临海赤山,遇王世龙、赵道玄传《太初》。
映因师世龙,受解束反行之道,服玉液,朝脑精,三年之中,面有童颜。
临应得道,三官都禁遣典柄侯週鲂、主非使者严白虎,出丹简罪簿,各执一通,诘映诸愆,如其无答,便当执也。
赖得龚幼节、李开林相助,映甚怖惧,强长啸叱咤而答曰:大道无亲,唯善是与。天地无私,随德乃矜。是以阪泉流血,无违龙髯之举,三苗丹野,涿鹿绛草,岂妨大圣灵化,高通上达耶!
吾七世祖许子阿者,积仁蕴德,阴加鸟兽,遇凶荒疫疠之年,百遗一口,子阿散财拯救,自营方药,已死之命,悬于子阿手,得济者四百八人。
德坠我等,应得仙者五人,皆录字青宫,岂是尔辈所可豫乎?
言毕,会司命君遣中候李遵握铃而至,鲂等笑而走,即得度名东宫,为地仙中品。
映第五弟谥,小名穆,官至护军长史、散骑侍郎,年七十二,舍世寻仙,能通灵降真。
先经患满,腹中结寒,小便不利。
遇西王母第二十七女,号曰紫微夫人,谓穆曰:此病冢讼之所致,家又有怨鬼为害,可服术,自得豁然除去。
紫微夫人因作服术,叙以传。
穆依方修合,服十旬都愈,眼明耳聪,容貌日少。
司命君授以飞步之道,告穆曰:渊奇体道,解幽达精。虚中授物,桑德顺贞。宽慈博采,闻道必行。逍遥飞步,启诚坦平。策龙上超,浮烟三清。实真仙之师友,乃长里之先生。必当封牧钟邑,守伯仙京,传佐上德,列书绛名。
穆第二子虎牙,耀颖玄根,列景真图,诸天仙人咸谓为寅兽白齿。
定录君所告服药事多隐语,志诸姓名,曰:凤栖乔木,素衣炳然。履顺思贞,凝心虚玄。五公石腴,彼体所便。急宜服之,可以少颜。三八合明,次行玄真。解驾偃息,可识洞篇。琼刃应数,适心高玄。栖隐默沉,正气不衰。木散除疾,是汝所宜。次服ㄒ饭,兼谷勿违。益髓除患,肌肤充肥。然后登山,咏洞讲微。寅兽白齿,尔能见机。遂得不死,过度壬辰。偃息盛木,玩报週书。太极殖简,金书西华。学服可否,自应灵符。理契同归,神洞相求。
穆第三子玉斧,含真渊嶷,少有徽誉,司徒辟掾不就,隐居茅山。
师杨羲,受《三天正法》、《曲素凤文》。
后定录君授其上道,告玉斧曰:斧欲学道,当如穿井,井形愈深,土愈难运出。若不坚其心,正其行,岂得见泉源耶?
又曰:夫学道当专注,精无散念。拨奢侈,保冲泊。寂焉如密有所睹,熙焉若潜有所得。始得道之门也,犹未入道之室也。所谓知道为易,学道为难者也。若乃幽寂沉味,保和天真,耽正六腑,无视无听,此乃道之易也。即是不能为之者,所以为难矣。许侯研之哉!斧子莹之哉!
年二十八,超然登仙。
映于东山与穆书曰:吾自寄神炁,收景东林,沐浴明丘,乖我同生。每东瞻沧流,叹逝之迅。西盼云崖,哀兴内发。仿佛故乡,郁何垒垒!将欲返身归途,但矫足自抑尔!
于是静心一思,逸凭灵虚。登岩崎岖,引领仰玄。真志飞上,游空竦真。始觉形非我质,遂忘躯逐神矣。
浪心飚外,世务永绝。足乐幽林,外难一塞。建志不倦,精诚无废。遂遇明师,见授奇术。请讲新妙,玉音洞密。吐纳平颜,炼形保骨。冲炁夷泯,无复内外也。
但恨吾遭良师之太晚,返滞性之不早。吾得道之状,艰辛情事,定录真君以当说之矣。
崇赖成覆,救济之功,天地不能逾也。
闻弟远造上法,偶真重幽。心观灵无,炁陶太素。登七关之巍峨,味三辰以积迁。虚落霄表,映朗九玄。此道高妙,非吾徒所闻也。亦由下挺禀浅,未由望也。
然高行者常戒在危殆,得趣者常险乎将失。祸福之萌,于斯而用。道亲于勤,神归精感。丹心待真,招之须臾。若念虑百端,协以营道,虽骋百年,亦无冀也。
三官急难,吾昔闻之在前。七考之福,既已播之于后。因运乘易,不亦速耶!几成而败,自己而作,试校千端,因邪而生矣!
尔想善功,苦心劳形,勤立功德,万物芸芸,亦何益哉?斧子萧萧,其可羡也。各不自悟,当造此事,斧独何人,享其高乎?
师友之结,得失所宗,托景希真,在于此举也。
吾方栖神空岫,廕形深林,采汧谷之幽芝,掇丹草以成真矣。
昔约道成当还,旂信虽未通彻,粗有仿佛,亦欲暂偃洞野,看望坟茔,不期而往,冀暂见弟。因缘简略,临书增怀。映报。
◎杨羲真人传
杨羲者,不知何许人也。仕晋简文帝为舍人,朝隐唯要,人莫能识。
少好道,服食精思,遂能进灵接真,屡降玄人。
茅君、定录、安九华等授其道要,西城王君又教服日月之精,及思泥九绛宫、炼魂制魄、灭三尸之法。
玄清真人谓羲曰:夫为道当如射箭,箭直往不顾,乃造堋的。操志入山,惟往勿疑,乃获至真。
羲恭受,勤行得仙。简文后师羲得道。
◎鲍靓真人传
鲍靓字太玄,陈留人也。少有密鉴,洞于幽元,深心冥肆,人莫之知。
按《洞天记》云:靓及妹并是先身七世祖李湛、张虑者,俱杜陵北乡人,同在渭桥为客舍居。积行阴德,好道希生,故福逮于靓等,使易世变炼,改氏更生,合为天伦。根胄虽异,德
廕并同。靓学明经、术纬侯,师左元放,受中部法及三皇五岳劾召之要。行之神验,能役使鬼神,封山制魔。
晋太兴元年,靓暂往江东,于蒋山北道见一人,年可十六七许,好颜色。俱行数里,其人徐徐动足,靓奔马不及,已渐而远。因问曰:相观行步,必有道者。其人曰:吾仙人阴长生也。太上使到赤城,君有心,故得见我尔。靓即下马,拜问寒温,未及有所陈。阴君曰:此地复十年,当交兵流血。计至苏峻乱,足十年也。君慕道久矣,吾相见,当得度尔仙法。考得仙者,尸解为妙,上尸解用刀,下尸解用竹木,皆以神丹染笔,书《太上太玄阴生符》于刀刃左右。须臾,便灭所书者,而目死于床上矣。其真身遁去,勿复还家,家人谓刀是其人也。用竹木如刀之法。阴君乃传靓此道。
又与靓论晋室修短之期,皆演一为十,广十为百,以表元帝,托云推步所知,不言见阴君所说,是阴君戒其然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纪传部-卷七-传四-译文
◎清虚真人王君内传 ──弟子南岳夫人魏华存撰
华存的师父是清虚真人王君,名叫褒,字子登,是范阳襄平人,安国侯的第七世孙。王君于汉元帝建昭三年九月二十七日出生。他的家族根基深厚,世代显贵。王君的父亲名叫楷,以德行美好著称,受到州郡的称赞,被举荐为茂才,担任议郎,后转任中垒大夫、上党太守、黄门侍郎、侍中、左将军、雁门太守。楷为人正直,坦诚进谏,善于纳言献策,率职治理百姓,以礼治国,减轻刑罚和赋税,不严苛却赢得了尊敬。天子认为他贤能,升他为殿上三老,让他教导皇太子,讲授《春秋》、《尚书》、《论语》、《礼》、《易》。他宽厚仁爱,循循善诱。他的微言大义被甄别,士大夫们以他为榜样,大义已经陈述,历代君王都以他为准则。后来他升任光禄大夫,谥号为文侯。他的夫人是司马迁的孙女,贤淑谨慎,学识渊博,德行堪为母仪。她以清高的家风,远大的志向,灵秀的气质,光彩照人。因此,忠孝之风在上代开启,善诱之德在文德中彰显,世代英才辈出,王君就是这样的人。
王君秉承六和的妙气,拥有天生的美好品质,蕴含着山岳的秀美,秉承灵符而显贵,光辉照耀三晨,超然于玄风之上。他年少时读五经,旁涉百家,精通天文历法,通晓阴阳,以及风律音律,无所不览。他的父亲为他娶了丞相孔光的女儿,以和顺人伦。然而王君凝神静观,明德独行,追求真全,绝不内顾。他高耸如望庆云,浩荡如泛沧海。他的精神栖息于万物之巅,气概超越霄汉。他如鸿雁渐入邓林,展翅于东园。他欲藏凤羽于南风,匿龙华于幽源。他的光辉潜跃,映耀于难掩之处。因此,他的名声传遍四方,声名远播京城,四方官府争相征召。王君在闲夜中感慨,悲叹道:人间的尘世纷扰,追逐得失,利害相争,岂不比鹓雏看老燕更甚!于是他决心辞别亲人,进入华山修行。九年间,他历经艰辛,精诚感动上天,精神映照幽人,身体与冥灵相期,心灵唱响至真!
一天半夜,他忽然听到林泽中有人马的声音,箫鼓的音乐,片刻之间,声音渐近此山,他抬头望去,只见千骑万乘,浮空而至。神人乘坐三素云辇,手持虎符,硃钺开路,握节执旄,曲晨倾廕,锦旍蔽虚。神人暂停驾,说道:我是太极真人西梁子文。听说你喜好道法,辛勤于山林,却未得真谛,实在令人怜悯!你勤求长生,志向可嘉!王君于是奔至车轮下,叩头自捶,说道:我身为凡人,愚钝庸贱,沾染尘世,性情躁乱。然而我年少时便好生道,不知如何修行?真人说:学道若无师,无缘自解。我是太极真人,神仙之司,主管试校学者,领举正真之人!你已名列上清玄录,金书东华,名编清虚,位登小有,必将掌管宝籍,担任天王之职。只要你专心于四景,勤慕上业,道法自成。
后来他隐居阳洛山中,感应到南极夫人和西城真人降临。南极夫人指着西城真人说:你应当成为王子登的师父,子登也是个好弟子。良久,西城真人长叹一声,对王君说:学道之人,不可仓促行事,求长生者不可急于求成,综合古术,栖于玄元,方能与太妙相偕,凌驾重霄。道虽无形,其实存在;妙虽隐晦,其实坦然。你应当勤求其无,然后见其至有。你广延诸妙,然后究其坦大。得道则有生,得妙则年全。你求长生虽诚,却未见其涯。慕道虽勤,却未启其门。这就像汹涌的波涛中寻找鸟巢,长木上寻找深渊之鱼!因此,你的心疲于导引,硃宫为之崩溃。肺弊于理气,神华为之凋落。肝劳于视盼,魂精为之离散。脾竭于守神,丹田为之滞塞。肾困于经纬,津液为之不泽。胆锐于竞逐,四肢为之乱作。五脏相攻,六腑颠覆。三焦滞而不泻,八关绝而无续。你依赖粗饭以强身,依赖丹青以固内!虽可延缓衰老,却难逃必死之期。徒有万年之寿,又有何贵?
西城真人于是在当天授予王君《太上宝文》、《八素隐书》、《大洞真经》、《灵书八道》、《紫度》、《炎光》、《石精》、《玉马》、《神真》、《虎文》、《高仙》、《羽玄》共三十一卷,依科立盟,结誓而交付。随后,他们瞬间到达。四面大海,波涛千丈,洲上宫阙,硃阁楼观,琼室瑶房,不可胜数。西城真人说:这是仙都之府,太上丈人居住于此。于是他将王君带入紫桂宫,见到丈人身穿流霞羽袍,头戴芙蓉冠,腰系神光,手持火铃,数百侍女,龙虎卫阶。太上丈人与西城真人相互行礼,携手共坐,王君侍立一旁。太上丈人说:这就是王子登吗?学道遇到良师,必将有所成就。西城真人笑,命王君拜见。拜毕,太上丈人让他坐北向。丈人设下厨膳,呼吸之间,灵肴千种,丹醴满溢,燔烟震檀,飞节玄香,演奏钧天乐,击金璈于七芒,崆峒启音,彻朗天丘。于是龙腾云崖,飞凤鸣啸,山阜洪鲸,涌波凌涛,云起太虚,风生广辽,灵歌九真,雅吟空无,玉华作唱,西妃折腰。众仙挥袂,万神迁延,羽童拊节,庆云缠绵。太上丈人会见了二十九位真人,都是玄洲的太真公。第一位真人自称主仙道君,指着王君对西城真人说:这位悠悠者,将是西城的室客,上宰的宾友吗?看此子心眸澄澈,神凝形定,圆晨不焕,六景生华,真是真人之美者、小有之贤王也。他究竟是何人?西城真人笑着回答:道君今日为何清音不美、曲问琐碎?请让我粗略陈述其要义。圣匠剖开太混之一朴,分为亿万之体;发大蕴之一包,散为无穷之物。因此,立三光,呼天而置晷仪,封区域,呼地而制五服,制漏刻以分日夜,正四时以财岁月,五位以正方面,山川以定险阻,城郭以自居,兵械以自卫,旌旗舆服以自表,用九谷以自养。凡此之类,象玄乎天,而形存乎地,日月有幽明之分,寒暑有生杀之气,震雷有出入之期,风雨有动静之节,类气浮乎上,而众精流乎下,废兴之数、治乱之运、贤愚之质、善恶之性、刚柔之气、寿夭之命
胜、茯苓、术、桂、天门冬、黄连、地黄、大黄、桃樘及皮等药材可以随意选择。
虽然服用这些药物可以获得力量,但如果没有九转神丹和金液之道,就无法飞升成仙。
这些药物可以延年益寿,也可以避免死亡。
你按照顺序服用这些药物,服食术五年后,身体会变得光泽,能够透视内脏,于是你去找仙人求取飞仙的秘诀。
仙人说:“药物有多种,仙人也分不同品级。
有的仙人乘云驾龙,白日升天,与太极真人为友,成为仙宫之主,职位可以掌管真公、定元公、太生公,以及中黄大夫、九气丈人、仙都公,这些都是上仙;
有的仙人成为仙卿大夫,是上仙的次一级;
有的仙人游行五岳,或造访太清,役使鬼神,是中仙;
有的仙人受封一座山,统领鬼神;
有的仙人游翔小有,群集清虚之宫,是中仙的次一级;
有的仙人食谷不死,日中无影,是下仙;
有的仙人白日尸解,经过太阴,然后成仙,是下仙的次一级。
我受涓子的秘传,是中仙。
你的名字已经上了金书,应当成为真人,但我的道法不是你或真人所学的。
现在我将《守三之一法》、《灵妙小有之书》二百件事传授给你,还有石菌、硃柯、若乾芝等药材给你服用,我的道法就传授完毕了。
你可以去远方寻找师父。”
你再次拜谢接受教导,回去后服用神芝,五年后,能够看到千里之外的事物,日行五百里。
于是你巡游名山,寻找仙人。
听说蒙山的栾先生能读《龙晙经》,于是你前去寻找他。
遇到衍门子,他传授给你《龙晙经》和《三皇内文》。
你退登王屋山,遇到赵佗子,他传授给你《芝图》十六首和《五行秘符》。
又遇到黄先生,他传授给你《黄素神方》、《五帝六甲》、《左右灵飞》等四十四种秘诀。
你退登磻冢山,遇到上卫君,他传授给你太素传《左乙混洞东蒙》的录和《右庾素文摄杀》的律。
你退登嵩高山,遇到中央黄老君,与仙人在太室洞门内会合,你顿首再拜,祈求长生度世。
黄老君问:“你在洞房内见过白元君吗?”
你回答说:“确实在洞房内见过白元君。”
黄老君说:“你的道行还不够,还没有见过无英君。
你再去游行,接受各种要诀,我会将《上真道经》传授给你。
见到白元君,是下仙的事,可以活三千年;见到无英君,才是真正的仙人,可以活一万年。”
你再次拜谢,接受教导后离开,游历天下名山大泽,西登白空山,遇到沙野帛先生,他传授给你《太清上经》。
你退登峨嵋山,进入空洞金府,遇到宁先生,他传授给你《太丹阴书》八禀十诀。
你退登岷山,遇到阴先生,他传授给你《九赤班符》。
你退登岐山,遇到臧延甫,他传授给你《忧乐曲素诀辞》。
你登梁山,遇到淮南子成,他传授给你《天关三图》。
你退登牛首山,遇到张子房,他传授给你《太清真经》。
你退登九嶷山,遇到李伯阳,他传授给你《李氏幽经》。
你游登钟山,遇到高丘子,他传授给你《金丹方》二十七首。
你登鹤鸣山,遇到阳安君,他传授给你《金液丹经》和《九鼎神丹图》。
你登猛山,遇到青精先生,他传授给你《黄素传》。
你登陆浑山,潜入伊水洞室,遇到李子耳,他传授给你《隐地八术》。
你登戎山,遇到赵伯玄,他传授给你《三元素语》。
你登阳洛山,遇到幼阳君,他传授给你《青要紫书》,三五顺行。
你登霍山,遇到司命君,他传授给你《经命青图》和《上皇民籍》。
你登鸟山,遇到墨翟子,他传授给你《紫度炎光内视图中经》。
你登曜名山,遇到太帝侯夜神童,他传授给你金根之经。
你登委羽山,遇到司马季主,他传授给你石精金光藏景化形。
你登大庭山,遇到刘子先,他传授给你七变神法。
你登都广建木,遇到谷希子,他传授给你黄气之法、太空之术、阳精三道之要。
你登桐柏山,遇到王乔,他传授给你《素奏丹符》。
你登太华山,遇到南岳赤松子,他传授给你《上元真君书》。
你登太冥山,遇到九老仙都君,他传授给你《黄水月华四真法》。
你登合黎山,遇到皇人,他传授给你《八素真经》和《太上隐书》。
你登景山,遇到黄台万毕先生,他传授给你《九真中经》。
你登玄垄羽山,遇到玉童十人、九炁丈人,得到白羽紫盖、服黄水月华法。
你到桑林,登扶广山,遇到青真小童君,他传授给你《金书秘字》。
你退南行硃火,登丹陵山,遇到龚仲阳,他传授给你《仙忌真记》。
你西游登空山,见到无英君后回到洞房中,无英君在左边,白元君在右边,黄老君在中间。
无英君穿着金精硃碧玉绫的袍子,光芒如朝霞,照耀天际,佩戴太上灵炁之章,九帝祛邪之策,头戴翠上紫灵之冠。
他是太玄丹灵上元赤子的祖父。
左边连接青宫之炁,灌注万神,天地未生之前,他已从虚空中诞生。
白元君穿着丹玉锦云罗重袍,白光内硃,照耀天际,垂晖映神,玄黄彻虚,佩戴太上灵精之章,玄元摄魔之策,头戴招龙皁冠。
他是玉房云庭上元赤子的父亲,右边连接皓青之室,朝运生者。
中间是黄老君,他是太极四真王的老师。
他上摄九天,中游昆仑,黄阙在外,紫户在内,与二君进入洞房,圆三寸,威仪具足。
至思神见,可以成为真人。
见到白元君,可以成为下真,寿命三千年;
见到无英君,可以成为中真,寿命一万年;
见到黄老君,与天相倾,可以成为上真,名列金台。
你再次拜见黄老君,顿首请求上真要诀。
黄老君说:“你可以回去看看你的洞房。”
你闭上眼睛内视,良久,果然看到洞房中有两位神人:无英君和白元君,他们的穿着和在山中时一样。
黄老君笑着说:“微妙而深奥啊!你的心思非常精妙。
这是白日升天的道法,你回去登常山,我会传授你上真之道。”
你回到常山的室中,斋戒念道,经过九十多年,白元君、无英君、黄老君终于传授给你《大洞真经》三十九篇。
有二十一位玉童和二十一位玉女,日夜侍奉烧香,你昼夜修习。
经过十一年,你终于乘云驾龙,白日升天,上诣太微宫,受封为紫阳真人,佩戴黄旄之节,八威之策,带流金之铃,穿自然之衣,食玉醴之台,饮金液之浆,治理葛衍山金庭铜城,这就是紫阳宫。
紫阳宫有八位真人,你位列其右,一日三次登昆仑,一朝太微帝君,以磻冢为紫阳别宫,这就是洞庭潜宫。
磻冢山有洞穴,潜行通王屋清虚小有天,也潜通阆风。
◎马明生真人传
马明生,齐国临淄人,本姓和,字君宝。年少时
作为县吏去抓捕盗贼,被贼所伤,遇到太真夫人正好去东岳,看见他并怜悯他。
当时几乎要死,过了很久忽然看见一个女子,年纪大约十六七岁,穿着奇丽,容貌绝世,走到他旁边,问君宝说:你为什么流血受伤?君宝如实回答。
夫人说:你所受的伤,是重刃伤及肺,五脏泄漏,血凝在绛府,气激在肠外,这是将死的急症,不可能再活,怎么办?
君宝知道她是神人,叩头哀求,请求救助。
夫人从肘后的筒中取出一丸药,大小如小豆,立即让他服下,立刻痊愈,血止伤口愈合,不再疼痛。
君宝再次拜谢,跪着说:家财不足以报答,不知如何报答您的恩德?只有尽力报答所受的恩惠!
夫人说:你既然想报答我,心意很好,可以跟我走吗?
君宝于是改名换姓,自号马明生,跟随夫人做事。
夫人进入东岳岱宗山的峭壁石室中,上下悬绝,重岩深隐,离地千余丈。
石室中有金床玉几,珍奇宝物,是人迹不能到的地方。
明生最初只是想学金疮方,后来看到神仙来往,才知道有不死之道,早晚打扫服侍,不敢懈怠。
夫人也用鬼怪狼虎等幻象试探他,明生神情澄正,始终不恐惧。
又让明生到别处住宿,用美女在卧息之间调戏他,让他接触。
明生心志坚定,没有邪念。
夫人有时离开,十天五天回来,或一月二十天,常常有仙人宾客,乘龙驾凤往来,或有来拜谒的,真仙整天满座。
客人到来,就让明生到外室,或立即准备精细的饮食,菜肴水果非常精美,香酒奇浆,不知不觉就来了,无法形容。
有时叫明生坐下,与他一起饮食。
又听到空中有琴瑟的声音,歌声婉转美妙。
夫人也时常自己弹琴瑟,有一弦五音并奏,高玄响激,声音传到数里之外,众鸟都聚集在岫室之间,徘徊飞翔,驱赶不走。
这是天人之乐,自然的妙音。
夫人居住,常与明生同在一个石室中,但不同床。
幽寂的地方,只有他们两人。
有时离开,也不说去哪里,只见常有一条白龙来迎接,夫人就穿上云光绣袍,乘白龙而去。
袍上缀满明月珠,带玉佩,戴金华太玄之冠,也不见有随从。
回来后,龙就自己离开,不知去向。
石室玉床上有紫锦被褥,绯罗帐,里面有服玩之物,瑰金亟英,玄黄罗列,非世间所有,无法一一知道它们的名字。
有两卷素书,上题《九天太上道经》,明生也不敢打开看。
只是打扫服侍,守护岩室而已。
至于服玩之物,也不敢偷看,也不敢有所询问。
这样过了五年,更加勤谨,从不懈怠。
夫人感叹地对他说:你真是可教之人,一定能得道。
你作为俗人,不谣不慢,恭敬灵气,不废弃,即使想求死,又怎么可能呢!
于是告诉他自己的姓名和来历:我名婉罗,字勃遂,事奉玄都太真,有子为三天太上府都官司直,总纠天曹事,官秩比人间卿佐。
年少时,多次委任官职游逸,虚废事任,有司奏劾,降主东岳,退真王之编,司鬼神之师,五百年一代其职。
因此来视察,激励他,让他修守政事,以补其过。
我久在人间,今奉君王命,又被太上召,不能再停留。
念你专谨,所以告诉你,想教你长生之方、延年之术。
但我所受服以太和自然龙胎之体,只能传授三天真人,不能教初学者,不是你所能听闻的。
即使听到,也不能用来持身。
有安期先生,通晓金液丹法,其方秘要,可以立即使用,是九君太一之道,白日升天者。
安期明天来,我将把你托付给他,相随稍久,其术必传。
第二天安期先生到来,乘曌驎,穿绯衣,戴远游冠,带玉佩及虎头鞶囊,看起来大约二十岁,洁白严整,跟随六七位仙人,都执节奉卫,见夫人非常恭敬,称下官。
不久,设酒果厨膳,饮宴半天左右。
夫人对明生说:我不能再停留,你随这位先生去,不要担心。
我也会时常来看你。
于是以五言诗二篇赠给他,可以相存。
明生流泪辞别,于是随先生学习九丹之道。
诗曰:
△其一
暂时离开城墙内,驾车到岱山阿。
仰望太清阙,云楼高耸。
虚中有真人,来往多么繁华!
炼形保自然,俯仰食太和。
朝朝九天王,夕馆还西华。
流精可飞腾,吐纳养青牙。
至药非金石,风生自然歌。
上下凌景霄,羽衣何娑婆。
五岳非妾室,玄都是我家。
下看荣竞子,笃似蛙与蟆。
顾盼尘浊中,忧患自相罗。
苟未悟妙旨,安事于琢磨?
祸凑由道泄,密慎福臻多。
△其二
昔生昆陵宫,共讲天年延。
金液虽可遐,未若太和仙。
仰登冥灵台,虚想咏灵人。
忽遇扶桑王,九老仙都真。
驾骖紫虬辇,灵颜一何鲜!
启我寻长途,邀我自然津。
告以鸿飞术,受以《玉胎篇》。
琼膏凝玄气,素女为我陈。
俯挹琳凤腴,仰上飘三天。
云纲立尔步,五岳可暂还。
玄都安足远,蓬莱山脚间。
传授相亲爱,结友为天人。
替即游刑对,祸必无愚贤。
秘则享无倾,泄则躯身颠。
明生于是随安期先生背着书箱,西到女几,北到圆丘,南至秦庐,潜及青城九嶷,周游天下。
二十年中,勤苦备尝。
安期于是说:你真有仙骨,为何如此专恭!我所不及。
于是传授太清金液神丹方,并告诉他说:你若不想升天,先服半剂。
与明生相别而去。
明生于是进入华阴山,依方合金丹,服下半剂成仙,与俗人无异,无人知道他非凡。
汉灵帝时,只有太傅胡广知道他有道,曾拜访明生,问国祚大期。
明生最初不回答,后来也告诉他,无不灵验。
后人奇怪他不老,于是又服金丹半剂,白日升天。
临去时,写下三首诗,以示将来,汉光和三年。
诗曰:
△其一
太和何久长!人命将不永。
噏如朝露晞,奄忽睡觉顷。
生生世所悟,伤生由莫静。
我将寻真人,澄神挹容景。
盘桓昆陵宫,玄都可驰骋。
涓子牵我游,太真来见省。
朝朝王母前,夕归钟岳岭。
仰采琼瑶葩,俯漱琳琅井。
千龄犹一刻,万纪如电顷。
△其二
天地自有常,
人的生命最为脆弱。岁月如同惊弓之箭,时光如同轻快的箭矢飞逝。即使有光彩照人的容貌,最终也会化为尘土。林中的草木不会永远繁茂,绿叶又怎能常青?惋惜这些繁茂被摧毁,哀叹那寒霜的严酷。有生必有死,有兴必有衰。真正的仙人游戏于玄妙的河流,与万物无牵无挂。精神飞升至紫霄之内,形体栖息于山水之间。面对虚无忘却尘世,游目四顾记录着世间的变迁。风尘将何去何从?真正的道义因此显得伟大。
△其三
污浊的尘世令人叹息,世俗的快乐又怎能预料?振衣扫尘远离尘嚣,独自飘然远行。在空旷的山岳之间,思绪万千。灵真与我同游,夕阳下乘着鸿雁飞翔。早晨乘着云轮而来,傍晚驾着扶摇而去。在喧嚣的天地中,嘈杂的声音怎能依附?
◎阴真君传阴真君自叙附
阴长生是新野人。汉和帝永元八年三月己丑日立皇后阴氏,即阴长生的曾孙女。他年少时身处富贵之家,却不贪恋荣华地位,隐居潜修,专心研究道术。后来听说马明生有度世之道,便前往名山寻求。在南阳太和山中,终于与马明生相见,便甘愿做奴仆,亲自为马明生搬运鞋履。马明生不教他度世之法,只是每天与他谈论世俗的荣华富贵和园圃经营之事。十余年来,阴长生从未懈怠。同时有十二人与马明生共事,都因怨恨而离去,唯独阴长生更加恭敬,而马明生多次因言语得失而责骂他,阴长生总是和颜悦色,恭敬谢罪。
如此过了二十年,后来在清闲的日子里,马明生问他有什么愿望。阴长生跪地说:只求长生。如今以粪草之身,委身于天匠,不敢有所急切,只怕迟速不定。马明生怜悯他的话语,便告诉他:你真是能得道的人。于是带阴长生进入青城山,煮黄土为金以示他,立坛歃血。当天,以太清金液神丹授予他,准备离去。阴长生叩头谢恩,请求暂留仙驾,拜辞说:弟子年少时豪放享乐,希望执守谦逊,克己励行,如临冰谷。不能弘扬道义,宣扬妙味,徒然尸位素餐,老耄将至。因此心存生契,舍世寻真,天赐嘉会,有幸遭遇。自执箕帚二十二年,心力未植,常恐筋力衰退,力弱如蒲草,微效未展,恩养未酬,夙夜感慨。告以更生,顿受灵方。是将灰之质,蒙延续之年;炎林焦草,惠膏泽之霑。若绝炁以其苏息,瞽暗开其视听,感荷殊戴,非陋词所谢。昔太岁庚辰,闻先生与南岳真人、洪崖君、云成公、瀛洲仙女数人共坐,论传授当委绢之誓,教授有交带之盟,应祭九老仙都、九气丈人诸君。祷祠受之,大药必行;不祭而受,为之不成。弟子预在曲室,尝侍帷侧,亦具闻诸仙起末得道之言,说昔受丹节度矣。先生今日见谕,不复陈此,或非先生所授之不尽,将恐是弟子困穷尔!”马明生安慰他说:并非有所不尽。你性耽玄味,专炁而和,灵官幽鉴,以相察矣!不再烦委,为俗人之信耳。
于是阴长生进入武当山石室中合丹,又服半剂,未能立即升天,却制作了数万斤黄金,布施给天下穷困之人,不问识与不识。周游天下,与妻子儿女相随,全家皆得长寿。后来委身入平都山,白日升天。临去时,著书九篇,说:上古仙者多矣,不可具记而论。但汉兴已来,高士得仙者四十五人,迨予为六矣。二十人见尸解去,余者白日升天焉。弟子丹阳葛洪,字稚川,曾闻谚言有云:不夜行,则不知道,上有夜行人。今不得仙者,亦安知天下山林间,密自有学道得仙者耶?阴君已服神药,虽未升天,然方以严丽同声相应,使自与仙人相寻求闻见,故知此近世诸仙人之数尔!而俗人谓为不然。己所不闻,则谓之无有,不亦悲哉!夫草泽闲士,以隐逸得志,经籍自娱,不耀文彩,不扬名声,不修求友,不营闻达,犹不能识之,又况仙人!亦何急令朝菌之徒,知其所云为哉!
◎阴真君自叙
惟汉延光元年,新野山之子,受仙君神丹要诀。道成去世,副之名山。如有得者,列为真人。行乎去来!何为俗间?不死之道,要在神丹。行气导引,俯仰屈伸,服食草木,可得小道;不能永度于世,以至天仙。子欲闻道,此是要言。积学所致,不为有神。上士为之,勉力加勤。下愚大笑,以为不然。能知神丹,久视长存。
◎吴猛真人传
吴猛字世云,豫章人。性格极为孝顺,小时候在父母膝下,没有骄慢之色。后来得道,海昏上僚,路上有大蛇,时常阻断道路,以炁吸吞行人,行旅因此断绝。吴猛与弟子前往除蛇害,蛇便藏入深穴,吴猛命令南昌社公追蛇。蛇头高数丈,吴猛踏蛇尾,沿背而以足按头,弟子砍杀之。吴猛说:此蛇是蜀精,蛇死则杜毅灭矣。果然如他所言。将军王敦迎接吴猛,路过宫亭,庙神带领官僚迎接吴猛。吴猛说:汝神王已尽,不宜久居,非据我不相问也。神便离去。至蜀见王敦,当时多疫病,吴猛标浦水百步,饮者皆愈,日中请水者将千人。王敦厌恶他,于座中收捕吴猛,吴猛突然消失,大家四处搜寻。吴猛恐坐者多,便徐步于万人之中还船,天地冥合,乘风迅逝,一宿至家。弟子见两龙负船,眼如甕大。吴猛说:王敦践人君之位,命终此稔。其年王敦死。后太尉庾亮迎接吴猛,至武昌便归,自言算尽,未至家五十里亡。殡后疑化,弟子开棺,不见其尸。
◎许逊真人传
许逊字敬之,南昌人。年少时以射猎为业,一天入山射鹿,鹿胎从弩箭疮中出堕地,鹿母舐其子,未竟而死。许逊怆然感悟,折弩而归。听说豫章有孝道之士吴猛学道,能通灵达圣。感叹自己缘薄,未能结识。于是旦夕遥礼拜吴猛,久而弥勤。吴猛升仙去时,告诉其子说:吾去后,东南方有人姓许名逊,应来吊汝,汝当重看之,可以真符授也。至时许逊果然来吊,其子以父命,将真符传许逊。许逊奉修真感,有愈于吴猛。
◎许迈真人传
许迈字叔玄,小名映,丹阳句容人。世代为贵族,冠冕相承。许迈年少时好道,潜心研究幽契。曾从郭璞筮卦,遇大壮之大有上六爻发。郭璞对许迈说:君元吉自天,宜学轻举之道。初师鲍靓,受中部之
他学习了《三皇天文》等经典。有一天,他辞别家人,离家后不再回来。
他向东进入临安县的山中,散开头发,摆脱世俗的牵累,改名为远游,服用术和黄精,逐渐获得了益处,专心追求微妙之道,日夜不间断。
几年之中,他秘密感受到玄虚的境界,太元真人、定录茅君降临传授上乘法术,于是他擅长胎息内观,步斗隐逸,每次感通,都能超越云汉。
后来他移居临海赤山,遇到了王世龙、赵道玄,传授了《太初》之道。
映因此拜王世龙为师,学习了解束反行之道,服用玉液,朝拜脑精,三年之中,面容变得如孩童般年轻。
当他即将得道时,三官都派遣典柄侯周鲂、主非使者严白虎,拿出丹简罪簿,各自持有一份,质问映的过错,如果映无法回答,就要被逮捕。
幸好有龚幼节、李开林相助,映非常恐惧,强行长啸叱咤回答说:大道没有亲疏,只与善者为伍。天地没有私心,随德而矜怜。因此阪泉流血,没有违背龙髯之举,三苗丹野,涿鹿绛草,岂能妨碍大圣的灵化,高通上达呢!
我的七世祖许子阿,积累仁德,暗中帮助鸟兽,遇到凶荒疫疠之年,百人中只剩下一人,子阿散财拯救,自己配制方药,已死之命,悬在子阿手中,得救的有四百零八人。
德泽降于我们,应得仙者五人,名字都记录在青宫,岂是你们所能干预的?
说完,司命君派遣中候李遵握铃而来,周鲂等人笑着离开,映于是得以度名东宫,成为地仙中品。
映的第五个弟弟谥,小名穆,官至护军长史、散骑侍郎,七十二岁时,舍弃世俗,寻求仙道,能够通灵降真。
他曾经患过满病,腹中结寒,小便不利。
遇到西王母的第二十七个女儿,名叫紫微夫人,对穆说:这病是冢讼所致,家中又有怨鬼为害,可以服用术,自然能够豁然除去。
紫微夫人因此作了服术的叙述,传给穆。
穆按照方子修合,服用十天后痊愈,眼睛明亮,耳朵聪敏,容貌日渐年轻。
司命君传授给他飞步之道,告诉穆说:渊奇体道,解幽达精。虚中授物,桑德顺贞。宽慈博采,闻道必行。逍遥飞步,启诚坦平。策龙上超,浮烟三清。实真仙之师友,乃长里之先生。必当封牧钟邑,守伯仙京,传佐上德,列书绛名。
穆的第二个儿子虎牙,耀颖玄根,列景真图,诸天仙人都称他为寅兽白齿。
定录君所告的服药之事多有隐语,记录了一些姓名,说:凤栖乔木,素衣炳然。履顺思贞,凝心虚玄。五公石腴,彼体所便。急宜服之,可以少颜。三八合明,次行玄真。解驾偃息,可识洞篇。琼刃应数,适心高玄。栖隐默沉,正气不衰。木散除疾,是汝所宜。次服ㄒ饭,兼谷勿违。益髓除患,肌肤充肥。然后登山,咏洞讲微。寅兽白齿,尔能见机。遂得不死,过度壬辰。偃息盛木,玩报週书。太极殖简,金书西华。学服可否,自应灵符。理契同归,神洞相求。
穆的第三个儿子玉斧,含真渊嶷,年少时就有美誉,司徒征召他为掾属,他不就任,隐居在茅山。
他拜杨羲为师,学习了《三天正法》、《曲素凤文》。
后来定录君传授给他上道,告诉玉斧说:斧想学道,应当像挖井一样,井越深,土越难运出。如果不坚定心志,端正行为,怎能见到泉源呢?
又说:学道应当专注,精神不要分散。摒弃奢侈,保持冲淡。寂静时如有所见,熙熙时如有所得。这是得道的开始,但还未进入道的深处。所谓知道容易,学道难。如果能够幽寂沉味,保持天真,专注于六腑,无视无听,这是道的易处。如果不能做到,那就是难处。许侯要好好研究!斧子要好好领悟!
玉斧二十八岁时,超然登仙。
映在东山给穆写信说:我自从寄托神炁,收景于东林,沐浴在明丘,与我的同生分离。每次东望沧海,感叹时光飞逝。西望云崖,内心哀伤。仿佛故乡,郁郁垒垒!想要返身归途,但只能自我抑制!
于是静心思考,凭借灵虚。登上崎岖的岩石,仰望玄天。真志飞上,游空竦真。开始觉得形体并非我的本质,于是忘记了身体,追逐精神。
心浪飘外,世务永绝。足乐幽林,外难一塞。立志不倦,精诚不废。于是遇到了明师,传授了奇术。请讲新妙,玉音洞密。吐纳平颜,炼形保骨。冲炁夷泯,无复内外。
只是遗憾我遇到良师太晚,返滞性太迟。我得道的情况,艰辛情事,定录真君应当会说明。
崇赖成覆,救济之功,天地不能超越。
听说弟弟远造上法,偶真重幽。心观灵无,炁陶太素。登七关之巍峨,味三辰以积迁。虚落霄表,映朗九玄。此道高妙,非吾徒所闻。亦由下挺禀浅,未由望也。
然而高行者常戒在危殆,得趣者常险乎将失。祸福之萌,于斯而用。道亲于勤,神归精感。丹心待真,招之须臾。若念虑百端,协以营道,虽骋百年,亦无冀也。
三官急难,吾昔闻之在前。七考之福,既已播之于后。因运乘易,不亦速耶!几成而败,自己而作,试校千端,因邪而生矣!
你想善功,苦心劳形,勤立功德,万物芸芸,亦何益哉?斧子萧萧,其可羡也。各不自悟,当造此事,斧独何人,享其高乎?
师友之结,得失所宗,托景希真,在于此举也。
我正栖神于空岫,廕形于深林,采汧谷之幽芝,掇丹草以成真。
昔日约定道成当还,旂信虽未通彻,粗有仿佛,亦欲暂偃洞野,看望坟茔,不期而往,冀暂见弟。因缘简略,临书增怀。映报。
◎杨羲真人传
杨羲,不知是哪里人。在晋简文帝时担任舍人,朝隐唯要,人莫能识。
年少时喜欢道术,服食精思,于是能够进灵接真,屡次降下玄人。
茅君、定录、安九华等传授他道要,西城王君又教他服日月之精,以及思泥九绛宫、炼魂制魄、灭三尸之法。
玄清真人告诉杨羲说:修道应当像射箭一样,箭直往不顾,才能射中目标。操志入山,惟往勿疑,才能获得至真。
杨羲恭敬接受,勤行得仙。简文帝后来拜杨羲为师,得道。
◎鲍靓真人传
鲍靓字太玄,陈留人。年少时有密鉴,洞悉幽元,深心冥肆,人莫之知。
按《洞天记》记载:鲍靓和他的妹妹都是前身七世祖李湛、张虑的后代,他们都是杜陵北乡人,同在渭桥为客舍居住。积行阴德,好道希生,因此福泽降临到鲍靓等人,使他们易世变炼,改氏更生,合为天伦。根胄虽异,德
廕和靓一起学习明经、术纬侯,拜左元放为师,学习了中部法及三皇五岳劾召的要诀。他们的法术非常灵验,能够驱使鬼神,封山制魔。
晋太兴元年,靓暂时前往江东,在蒋山北道遇见一个人,年纪大约十六七岁,容貌俊美。他们一起走了几里路,那人慢慢加快脚步,靓骑马追赶不上,渐渐被甩远。于是靓问道:看你的步伐,一定是有道之人。那人说:我是仙人阴长生。太上派我到赤城,你有心求道,所以能见到我。靓立刻下马,拜见并问候寒暖,还没来得及说什么。阴君说:这个地方再过十年,将会发生战争流血。算到苏峻之乱,正好十年。你向往道法已久,我见到你,应该传授你仙法。考究成仙的方法,尸解最为玄妙,上尸解用刀,下尸解用竹木,都用神丹染笔,在刀刃左右书写《太上太玄阴生符》。片刻之后,所写的内容就会消失,而人看起来像是死在床上。其真身已经遁去,不再回家,家人会以为刀就是其人。用竹木的方法和用刀一样。阴君于是传授了靓这个方法。
阴君还与靓讨论了晋朝的兴衰期限,将一演变为十,将十扩展为百,以此向元帝表示,假托是推步所知,不说这是阴君所说,这是阴君告诫他这样做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纪传部-卷七-传四-注解
清虚真人王君:道教中的一位真人,被认为是修炼成仙的高人。
魏华存:南岳夫人,道教中的重要人物,被认为是王君的弟子。
范阳襄平:古代地名,今河北省涿州市一带。
汉元帝建昭三年:公元前38年,汉元帝的年号。
安国侯:古代封号,指被封为安国侯的人。
茂才:古代选拔人才的科目之一,指有才学的人。
议郎:古代官名,负责议论朝政。
中垒大夫:古代官名,负责军事防御。
上党太守:古代官名,上党地区的行政长官。
黄门侍郎:古代官名,负责宫廷事务。
侍中:古代官名,皇帝的近臣。
左将军:古代官名,负责军事指挥。
雁门太守:古代官名,雁门地区的行政长官。
殿上三老:古代官名,负责在殿上为皇帝提供咨询。
光禄大夫:古代官名,负责礼仪和文化事务。
文侯:谥号,指有文才的侯爵。
司马迁:西汉著名史学家,著有《史记》。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部经典。
百子:指诸子百家的著作。
象纬:指天文星象。
阴阳:古代哲学概念,指宇宙间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
风炁律吕:指音乐和气象的变化规律。
孔光:西汉末年的丞相。
华山中:华山,中国五岳之一,道教圣地。
太极真人:道教中的高级仙人,常与太极、宇宙起源等概念相关联。
西梁子文:道教中的神仙名号。
南极夫人:道教中的女神仙。
西城真人:道教中的神仙名号。
太上宝文:道教经典之一。
八素隐书:道教经典之一。
大洞真经:道教经典之一。
灵书八道:道教经典之一。
紫度:道教经典之一。
炎光:道教经典之一。
石精:道教经典之一。
玉马:道教经典之一。
神真:道教经典之一。
虎文:道教经典之一。
高仙:道教经典之一。
羽玄:道教经典之一。
仙都之府:道教中的仙境。
太上丈人:道教中的高级神仙。
紫桂宫:道教中的仙境宫殿。
流霞羽袍:道教神仙的服饰。
芙蓉之冠:道教神仙的头饰。
火铃:道教神仙的法器。
龙虎卫阶:道教神仙的护卫。
玄洲之太真公:道教中的高级神仙。
主仙道君:道教中的高级神仙。
上清隐书龙文八灵真经:道教经典之一,属于上清派的重要文献,内容涉及修炼、符咒、法术等,是道教修炼者追求长生不老、成仙得道的重要指南。
云碧阳水晨飞丹腴:道教中的一种仙药,象征着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常用于修炼者的内丹修炼中,以助其提升修为。
龙景九文紫凤赤书:道教中的一种神秘符箓,象征着高深的道法和神秘的力量,常用于修炼者的符咒修炼中。
上清神图八道玉箓:道教中的一种符箓,象征着上清派的高深道法,常用于修炼者的符咒修炼中。
九道回玄太丹绿书:道教中的一种符箓,象征着高深的道法和神秘的力量,常用于修炼者的符咒修炼中。
五云夜光云琅水霜:道教中的一种仙药,象征着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常用于修炼者的内丹修炼中。
玉道绿字回曜太真隐书:道教中的一种符箓,象征着高深的道法和神秘的力量,常用于修炼者的符咒修炼中。
宝洞飞霄绝玄金章:道教中的一种符箓,象征着高深的道法和神秘的力量,常用于修炼者的符咒修炼中。
太极隐书:道教中的一种符箓,象征着高深的道法和神秘的力量,常用于修炼者的符咒修炼中。
龙明珠绛和云芝:道教中的一种仙药,象征着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常用于修炼者的内丹修炼中。
解形遁变流景玉经:道教中的一种符箓,象征着高深的道法和神秘的力量,常用于修炼者的符咒修炼中。
三华宝曜琼文琅书:道教中的一种符箓,象征着高深的道法和神秘的力量,常用于修炼者的符咒修炼中。
灵晖上箓:道教中的一种符箓,象征着高深的道法和神秘的力量,常用于修炼者的符咒修炼中。
七晨素经:道教中的一种符箓,象征着高深的道法和神秘的力量,常用于修炼者的符咒修炼中。
金真玉光流金火铃豁落七元八景飞晨:道教中的一种符箓,象征着高深的道法和神秘的力量,常用于修炼者的符咒修炼中。
神策玉玺:道教中的一种符箓,象征着高深的道法和神秘的力量,常用于修炼者的符咒修炼中。
太素清虚真人:道教中的一种尊号,象征着修炼者的高深修为和地位,常用于修炼者的称号中。
小有天王:道教中的一种尊号,象征着修炼者的高深修为和地位,常用于修炼者的称号中。
三元四司:道教中的一种尊号,象征着修炼者的高深修为和地位,常用于修炼者的称号中。
右保上公:道教中的一种尊号,象征着修炼者的高深修为和地位,常用于修炼者的称号中。
王屋山洞天:道教中的一种洞天福地,象征着修炼者的高深修为和地位,常用于修炼者的称号中。
上清玉章:道教中的一种符箓,象征着高深的道法和神秘的力量,常用于修炼者的符咒修炼中。
太素宝玄:道教中的一种符箓,象征着高深的道法和神秘的力量,常用于修炼者的符咒修炼中。
太极上品:道教中的一种符箓,象征着高深的道法和神秘的力量,常用于修炼者的符咒修炼中。
九天灵文:道教中的一种符箓,象征着高深的道法和神秘的力量,常用于修炼者的符咒修炼中。
六合秘籍:道教中的一种符箓,象征着高深的道法和神秘的力量,常用于修炼者的符咒修炼中。
山海妙经:道教中的一种符箓,象征着高深的道法和神秘的力量,常用于修炼者的符咒修炼中。
洞内明景三宝:道教中的一种符箓,象征着高深的道法和神秘的力量,常用于修炼者的符咒修炼中。
虎旂龙辇:道教中的一种符箓,象征着高深的道法和神秘的力量,常用于修炼者的符咒修炼中。
金盖琼轮:道教中的一种符箓,象征着高深的道法和神秘的力量,常用于修炼者的符咒修炼中。
八景飞舆:道教中的一种符箓,象征着高深的道法和神秘的力量,常用于修炼者的符咒修炼中。
上清:道教中的一种境界,象征着修炼者的高深修为和地位,常用于修炼者的称号中。
太素:道教中的一种境界,象征着修炼者的高深修为和地位,常用于修炼者的称号中。
太极:道教中的一种境界,象征着修炼者的高深修为和地位,常用于修炼者的称号中。
紫阳真人:道教中的高级仙人称号,代表修炼成仙后的高级地位。
週君内传:道教中的一种传记,记载了紫阳真人週君的生平事迹和修炼经历。
汉丞相勃:汉朝时期的丞相,姓勃,名不详,是紫阳真人週君的七世祖。
青州刺史:汉朝时期的官职,负责管理青州的行政事务。
范阳令:汉朝时期的官职,负责管理范阳的行政事务。
陈留刺史:汉朝时期的官职,负责管理陈留的行政事务。
孝经:儒家经典之一,内容涉及孝道,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论语:儒家经典之一,内容涉及孔子的言行,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週易:儒家经典之一,内容涉及易经,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陈留黄泰:汉朝时期的人物,姓黄,名泰,是紫阳真人週君的朋友。
中岳仙人须林:道教中的一种尊号,象征着修炼者的高深修为和地位,常用于修炼者的称号中。
岑先生:道教中的一种尊号,象征着修炼者的高深修为和地位,常用于修炼者的称号中。
仇公:道教中的一种尊号,象征着修炼者的高深修为和地位,常用于修炼者的称号中。
三虫:道教中的一种概念,象征着人体内的三种害虫,常用于修炼者的内丹修炼中。
三尸:道教中的一种概念,象征着人体内的三种害虫,常用于修炼者的内丹修炼中。
附子:中药名,具有温阳散寒、止痛的功效,常用于中药方剂中。
麻子:中药名,具有润肠通便、止痛的功效,常用于中药方剂中。
地黄:中药名,具有滋阴补肾、清热凉血的功效,常用于中药方剂中。
术:中药名,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化痰的功效,常用于中药方剂中。
茱萸:中药名,具有温中散寒、止痛的功效,常用于中药方剂中。
桂:中药名,具有温阳散寒、止痛的功效,常用于中药方剂中。
云芝英:中药名,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常用于中药方剂中。
菖蒲根:中药名,具有开窍醒神、化湿和胃的功效,常用于中药方剂中。
白蜜:中药名,具有润肺止咳、解毒的功效,常用于中药方剂中。
四镇丸:中药方剂名,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化痰的功效,常用于中药方剂中。
曾青:中药名,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常用于中药方剂中。
黄精:中药名,具有滋阴补肾、清热凉血的功效,常用于中药方剂中。
九转神丹金液:道教炼丹术中的高级丹药,传说服用后可成仙。
飞仙:道教中修炼成仙后能够飞行升天的仙人。
仙宫之主:指在仙界中担任重要职位的仙人。
真公定元公、太生公、中黄大夫、九气丈人、仙都公:道教中的高级仙人称号,各自代表不同的仙界职位和地位。
上仙、中仙、下仙:道教中仙人的等级划分,上仙为最高等级,下仙为最低等级。
尸解:道教中的一种成仙方式,指通过假死的方式脱离肉体,达到成仙的目的。
太阴:道教中的阴间或冥界,与阳间相对。
涓子:道教传说中的仙人,传授修炼秘法。
守三之一法、灵妙小有之书:道教修炼的经典和秘法。
石菌硃柯、乾芝:道教中的仙草或灵药,传说服用后可增强修炼效果。
龙晙经、三皇内文、芝图、五行秘符、黄素神方、五帝六甲、左右灵飞:道教中的经典和秘法,涉及修炼、符咒、丹药等内容。
太素传、左乙混洞东蒙、右庾素文摄杀:道教中的经典和秘法,涉及宇宙生成、阴阳五行等内容。
黄老君:道教中的高级仙人,常与黄帝、老子等神话人物相关联。
白元君、无英君:道教中的仙人,分别代表不同的修炼境界和仙界地位。
洞房:道教修炼中的一种境界或场所,指修炼者内视时所见的神圣空间。
太清上经、太丹阴书、九赤班符、忧乐曲素诀辞、天关三图、太清真经、李氏幽经、金丹方、金液丹经、九鼎神丹图、黄素传、隐地八术、三元素语、青要紫书、经命青图、上皇民籍、紫度炎光内视图中经、金根之经、石精金光藏景化形、七变神法、黄气之法、太空之术、阳精三道、素奏丹符、上元真君书、黄水月华四真法、八素真经、太上隐书、九真中经、金书秘字、仙忌真记:道教中的经典和秘法,涉及修炼、丹药、符咒、宇宙生成等内容。
黄旄之节、八威之策、流金之铃:道教中仙人所佩戴的法器,象征其地位和法力。
玉醴、金液:道教中的仙药或仙饮,传说服用后可长生不老。
葛衍山金庭铜城、紫阳宫:道教中的仙界地名,传说为仙人居住的地方。
马明生:传说中的仙人,阴长生曾为其执奴仆之役,最终得马明生传授道术。
太真夫人:道教中的一位女神,常被视为东岳大帝的女儿,掌管生死和医药。
东岳:即泰山,中国五岳之首,道教中的重要圣地,被认为是连接天地的神山。
金床玉几:象征极高地位和尊贵的家具,常用于描述神仙或帝王的居所。
九天太上道经:道教经典之一,内容涉及修炼成仙的秘法,被认为是至高无上的道经。
安期先生:道教传说中的仙人,精通炼丹术,常被描绘为传授长生不老之法的导师。
九丹之道:道教炼丹术中的一种高级修炼方法,据说可以使人长生不老,甚至白日飞升。
太清金液神丹方:道教炼丹术中的一种秘方,据说服用后可以成仙。
阴长生:传说中的仙人,道教中的重要人物,据说曾受太上老君之命到赤城山。
青城山: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是中国道教名山之一,传说中阴长生在此得道。
太清金液神丹:道教传说中的仙丹,服用后可长生不老,阴长生得此丹后未立即升天,而是布施黄金救济天下。
武当山: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是中国道教圣地之一,阴长生曾在此合丹修道。
平都山:传说中阴长生白日升天的地方。
葛洪:东晋时期的道教理论家、炼丹家、医学家,著有《抱朴子》等书,曾听闻阴长生的传说。
吴猛:东晋时期的道士,以孝道闻名,传说中能除蛇害、治病救人,最终得道成仙。
许逊:东晋时期的道士,南昌人,曾因射鹿感悟而弃猎修道,最终得道成仙。
许迈:东晋时期的道士,丹阳句容人,曾师从鲍靓修道,最终得道成仙。
三皇天文:指古代三皇(伏羲、神农、黄帝)所传的天文知识,象征着古代中国的宇宙观和哲学思想。
胎息内观:一种道家修炼方法,通过调节呼吸和内心观想来达到身心的和谐与提升。
步斗隐逸:指在修炼过程中模仿北斗七星的步伐,象征着与天地自然的和谐共处。
太初:道家术语,指宇宙的原始状态或最初的原则。
玉液:道家修炼中的一种象征性的饮品,代表长生不老的仙药。
司命君:道教中的神祇,掌管人的生死和命运。
飞步之道:一种道家修炼方法,通过特定的步伐和呼吸技巧来提升精神和身体的能力。
三天正法:道教中的重要经典,包含了修炼和道德指导的原则。
曲素凤文:道教文献,涉及修炼和宇宙观的内容。
左元放:左慈,字元放,东汉末年著名方士,擅长道术,传说能役使鬼神,封山制魔。
中部法:道教中的一种法术,可能与中部的神灵或中部的方位有关,具体内容不详。
三皇五岳劾召之要:三皇指伏羲、神农、黄帝,五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劾召之要指召唤这些神灵的法术。
蒋山:即今南京紫金山,古称蒋山。
赤城:道教名山之一,位于今浙江省天台县,传说为仙人居所。
苏峻乱:指东晋时期的苏峻之乱,苏峻是东晋时期的叛将,曾发动叛乱。
太上太玄阴生符:道教中的一种符咒,据说具有神秘的力量,可以助人成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纪传部-卷七-传四-评注
《清虚真人王君内传》是一篇典型的道教传记文献,记载了清虚真人王君的生平事迹及其修道成仙的过程。文本通过详细的叙述,展现了王君从凡人到神仙的转变,体现了道教追求长生不老、超脱尘世的理想。
文本首先介绍了王君的家世背景,强调其出身显赫,家族世代为官,父亲楷以德行著称,官至光禄大夫,谥号文侯。这种背景描写不仅为王君的形象增添了尊贵色彩,也为后来他放弃世俗荣华、追求修道成仙的选择提供了对比。
王君自幼聪慧,博览群书,精通五经、百子、象纬、阴阳、风炁律吕等,显示出其非凡的学识和天赋。然而,他并未满足于世俗的学问和功名,而是选择了修道之路。这一选择反映了道教对世俗价值的超越,强调内在修养和精神追求。
文本详细描述了王君在华山中修道的经历,尤其是他与太极真人、南极夫人、西城真人等神仙的相遇和对话。这些神仙不仅传授他道法,还为他揭示了修道的真谛。通过这些对话,文本传达了道教的核心思想:修道需要持之以恒,不能急于求成;道虽无形,但其存在是真实的;修道者应追求内在的‘无’,才能达到‘有’的境界。
王君最终在神仙的指引下,获得了《太上宝文》、《八素隐书》、《大洞真经》等三十一卷道经,并在仙都之府见到了太上丈人。这一情节象征着王君修道成功,达到了神仙的境界。文本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夸张的描写,营造了一个神秘而庄严的仙境,体现了道教对神仙世界的向往。
从艺术特色上看,文本语言华丽,修辞丰富,尤其是对仙境和神仙的描写,充满了神话色彩和浪漫主义气息。文本通过对比世俗与修道、凡人与神仙的不同,突出了道教追求超脱和长生的主题。
从历史价值上看,这篇传记不仅记录了王君的生平,还反映了东汉时期道教的传播和发展情况。文本中提到的神仙、道经、仙境等内容,为研究道教历史和思想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总的来说,《清虚真人王君内传》是一篇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的道教文献,通过王君的修道经历,展现了道教追求长生、超脱尘世的理想,同时也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神仙世界的想象和向往。
这段古文主要描述了紫阳真人週君的修炼历程和成仙得道的过程。文中通过详细的叙述,展现了道教修炼者追求长生不老、成仙得道的艰辛历程。紫阳真人週君通过不断的修炼和接受各种符箓、仙药的赐予,最终达到了成仙得道的境界。
文中提到的各种符箓、仙药,如《上清隐书龙文八灵真经》、《云碧阳水晨飞丹腴》、《龙景九文紫凤赤书》等,都是道教修炼者追求长生不老、成仙得道的重要工具。这些符箓、仙药象征着高深的道法和神秘的力量,是修炼者提升修为、成仙得道的重要途径。
紫阳真人週君的修炼历程,也反映了道教修炼者的修行理念和方法。通过不断的修炼、接受符箓和仙药的赐予,修炼者可以逐步提升自己的修为,最终达到成仙得道的境界。这一过程不仅需要修炼者具备坚定的信念和毅力,还需要他们具备高深的道法和神秘的力量。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紫阳真人週君的家族背景和生平事迹。紫阳真人週君出身于汉朝时期的贵族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他的修炼历程不仅是个人的修行过程,也是家族文化传承和道教文化传播的重要体现。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详细的叙述和丰富的象征意义,展现了道教修炼者追求长生不老、成仙得道的艰辛历程和修行理念。它不仅具有重要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还具有深刻的艺术特色和思想意义。
这段文本是典型的道教修炼成仙的叙述,充满了神秘主义和象征意义。文本通过描述主人公的修炼历程,展现了道教修炼的复杂性和多层次性。从服食丹药到拜师求道,再到最终成仙,整个过程充满了对长生不老的追求和对仙界的向往。
文本中的关键词如‘九转神丹金液’、‘飞仙’、‘太极真人’等,都是道教修炼文化中的重要概念,反映了道教对宇宙、生命和仙界的独特理解。通过这些概念,文本构建了一个复杂的仙界体系,仙人被分为上仙、中仙、下仙等不同等级,各自拥有不同的地位和法力。
文本还通过主人公的修炼历程,展示了道教修炼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主人公不仅服食丹药,还拜师学习各种经典和秘法,如《龙晙经》、《三皇内文》、《芝图》等。这些经典和秘法涉及修炼、符咒、丹药等多个方面,反映了道教修炼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此外,文本还通过主人公的修炼历程,展示了道教修炼的终极目标——成仙。成仙不仅是长生不老的象征,更是对宇宙和生命的终极理解。通过成仙,修炼者可以超越生死,达到与天地同寿的境界。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通过丰富的象征和隐喻,展现了道教修炼文化的复杂性和多层次性。它不仅是对长生不老的追求,更是对宇宙和生命的终极理解。通过这段文本,我们可以深入了解道教修炼文化的核心思想和实践方法。
这段古文描绘了一个凡人通过虔诚和努力,最终获得神仙指引并修炼成仙的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君宝(后改名马明生)因捕贼受伤,幸得太真夫人救助,并随其进入东岳岱宗山的隐秘石室中修炼。这一情节不仅展示了道教中神仙与人间的互动,也反映了道教修炼成仙的理想。
文中详细描述了石室中的奢华景象,如金床玉几、珍物奇玮,以及仙人宾客的往来,这些描写不仅增强了故事的神秘感和神圣感,也体现了道教对神仙世界的想象和向往。通过这些描写,读者可以感受到道教对超自然力量的崇拜和对长生不老的追求。
太真夫人对马明生的考验,如鬼怪狼虎的眩惑和好女的调戏,展示了道教修炼中对心志的严格要求。马明生能够通过这些考验,说明他具备了成仙的基本条件——坚定的意志和纯净的心灵。这一情节强调了道教修炼中道德和心性的重要性。
故事中的炼丹术和长生不老之术,是道教修炼的核心内容。通过安期先生的传授,马明生最终获得了太清金液神丹方,并成功修炼成仙。这一过程不仅展示了道教炼丹术的神秘和复杂,也反映了道教对长生不老的执着追求。
最后,马明生在汉灵帝时期白日升天,留下了三首诗以示后人。这些诗不仅表达了他对长生不老的向往和对尘世的超脱,也体现了道教对永恒生命的追求和对世俗生活的超越。通过这些诗,读者可以更深刻地理解道教的精神内涵和修炼目标。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细腻的描写,展示了道教修炼成仙的理想和过程,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为我们理解道教文化和思想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阴真君传》及《阴真君自叙》是道教文献中的重要篇章,记载了汉代道士阴长生的修道历程及其得道成仙的传说。阴长生虽出身富贵,但不慕荣华,潜心修道,最终得道成仙。这一故事反映了道教对世俗荣华的超越追求,强调修道者应摒弃世俗欲望,专心追求长生不老的道术。
阴长生的修道历程充满了艰辛与坚持。他在马明生门下执奴仆之役长达二十年,虽屡遭责骂,但始终不改初心,最终得马明生传授太清金液神丹。这一过程体现了道教修行的核心思想:修道者需经历长期的磨炼与考验,方能得道成仙。阴长生的故事也反映了道教对师徒关系的重视,强调弟子对师父的恭敬与服从。
阴长生得道后并未立即升天,而是布施黄金救济天下,这一行为体现了道教的社会责任感。道教不仅追求个人的长生不老,也强调修道者应济世救人,造福众生。阴长生的布施行为正是这一思想的体现,他通过布施黄金,帮助穷困之人,展现了道教修行者的慈悲与仁爱。
《吴猛真人传》与《许逊真人传》则分别记载了吴猛与许逊的修道历程。吴猛以孝道闻名,传说中能除蛇害、治病救人,最终得道成仙。许逊则因射鹿感悟而弃猎修道,最终得道成仙。这两则故事都强调了道教修行者应具备的品德,如孝道、慈悲、感悟等,反映了道教对修行者道德修养的重视。
《许迈真人传》则记载了许迈的修道历程。许迈出身贵族,但自幼好道,最终得道成仙。这一故事反映了道教对世俗地位的超越追求,强调修道者应摒弃世俗荣华,专心追求长生不老的道术。许迈的修道历程也体现了道教对师徒关系的重视,强调弟子对师父的恭敬与服从。
总体而言,这些道教文献通过记载阴长生、吴猛、许逊、许迈等道士的修道历程,展现了道教修行的核心思想:修道者需经历长期的磨炼与考验,方能得道成仙;修道者应具备孝道、慈悲、感悟等品德;修道者应摒弃世俗荣华,专心追求长生不老的道术;修道者应济世救人,造福众生。这些思想不仅对道教修行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对后世的文化与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段古文描绘了古代道士的修炼生活和他们对长生不老的追求。通过对道士们修炼方法的描述,如胎息内观、步斗隐逸等,我们可以看到古代中国人对自然和宇宙的深刻理解和尊重。这些修炼方法不仅仅是身体上的锻炼,更是一种精神上的追求,旨在达到与宇宙和谐共存的境界。
文中提到的各种道教神祇和经典,如司命君、三天正法等,反映了道教在古代中国社会中的重要地位。道教不仅是一种宗教信仰,更是一种生活哲学,它教导人们如何通过修炼和道德实践来提升自我,达到精神的升华。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道士们的社会责任,如许子阿在凶荒疫疠之年散财拯救,显示了道教修炼者不仅追求个人的长生不老,也关心社会的福祉和他人的苦难。这种精神是道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的仁爱和责任的体现。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展示了古代道士的修炼生活,也反映了道教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其在古代中国社会中的重要影响。通过对这些修炼方法和道教理念的理解,我们可以更深入地认识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复杂性和丰富性。
这段古文记载了道教中的一些神秘法术和仙人事迹,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和神话传说性质。文中提到的左元放、阴长生等人都是道教中的重要人物,他们的传说反映了道教对神仙、法术的崇拜和追求。
文中提到的‘中部法’、‘三皇五岳劾召之要’等法术,体现了道教对天地神灵的崇拜和召唤,反映了道教中的多神信仰和法术体系。这些法术不仅具有宗教意义,也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试图通过法术控制自然的愿望。
阴长生与靓的对话,揭示了道教中的‘尸解’成仙方式。尸解是道教中一种独特的成仙方式,通过假死的方式脱离肉体,达到成仙的目的。这种方式反映了道教对生死、肉体和灵魂的独特理解,也体现了道教追求长生不老的终极目标。
文中还提到了阴长生对晋室修短之期的预言,这种预言不仅具有历史意义,也反映了道教对天命、历史的看法。道教认为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可以通过法术和预言来预测和干预。这种观念在古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影响。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记录了道教中的一些神秘法术和仙人事迹,也反映了道教对生死、历史、自然的独特理解和追求。通过这些记载,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道教的思想体系和宗教实践,以及古代人们对神秘力量的崇拜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