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君房(约10世纪—11世纪),北宋道士,曾任道官,主持编撰道教典籍。他以整理和传播道教文献闻名。
年代:编撰于北宋真宗年间(11世纪初)。
内容简要:《云笈七签》是道教经典丛书《道藏》的精华选编,共122卷。书中收录了道教修炼、符箓、斋醮、神仙传记等内容,系统总结了道教的教义、方术和经典文献。它是研究道教思想与实践的重要文献,被誉为“小道藏”,对后世道教发展影响深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秘要诀法部-卷五-原文
智,即是精;气之智,即是精;气之绝累,即是神也。
斯则体用圆一,义共圆三。
圆三之三,三不乖一;圆一之一,一不离三。
一不离三,故虽一而三;三不乖一,故虽三而一。
虽三而一,故非一不一,亦虽一而三,故非三不三。
三一既圆,故同以精智为体,三义并圆,而取精者,名殊胜也。
义有九条,用有五迹。
义九条者,三一各三,合成九义:精有三,正、实、权也;神有三,空、洞、无也;气有三,始、元、玄也。
精三者,具如境智科解;神三者,无是豁然之名;洞是通同之目;空是虚容之理也。
气三者,《正一经》云:太无变化,三气明焉。黄气为玄,白气为元;青气为始也。
论其相生者,正智生实智,实智生权智,无生于洞,洞生于空,空生于始,始生于元,元生于玄也。
然自一之三,从三至九,千应万变,同归本一,不殊而殊,殊而不殊也。
用五迹者,《洞神经》云:大道无极,极乎自然,变化无极,其中要妙,三五八九。
三者,精、神、气也。
五者,精有二君,精、气也;神有二君,神、气也;精有二君,赤气名曰太阳,化为元阳子丹,变为道君,是二君也;神有二君,赤气变黄,名曰中和,变为老子,又为黄神,是二君也;气有一君,黄气变白,名曰太阳,变为太和,是一君也。
以五当法,体义不分,二分三一之变,有此五君。
以三就五为八,三内有一成九也。
斯亦一途应用,示此五身,然化迹多端,尘沙莫辩。
孟法师云:用则分三,本则常一。
今解论其正意,体一义三,本迹而言四句变九。
四句者,一者本一迹三;二者本三迹一;三者本迹俱三;四者本迹俱一。
本一迹三者,妙本圆一,分应开三;迹一本三者,应气为一,本体俱三。
第三、第四两句者,望前两句不知本迹不殊,故同三同一,其义具显前章也。
九变者,三一之化,号精、神、气。
精、神、气中,又各相生,三三相续,遂为九变。
故从一之九,从九反一。
《上元真书》云:一曰源一;二曰元一;三曰太一;四曰玄一;五曰真一;六曰雌一;七曰雄一;八曰三一;九曰正一。
源者,至道之根,众妙之本;元者,众善之长,万法之先也;太者,极大之名,包含为德;玄者,不滞为用,妙绝高虚也;真者,去假除惑,即色皆空也;雌者,安静柔和,观空照实也;雄者,刚动能化,方便善权也;三者,精、神、气也;正者,治邪灭恶,去暗就明也。
此明至道垂迹,有此九条,摄会归本,同为一致。
故《三天正法》云:从九返一,乃入道真。
《辩教》曰,第一出众经不同。
孟法师云:涉学所宗,三一为本。
故七部九结,皆有图术,今列如左:
第一、洞真三一上元泥九宫,天帝、帝卿;中元绛宫,丹皇君、辅皇卿,下元丹田宫,黄庭元王、保镇弼卿。出《三元真一经》;
第二、洞玄三一治三丹田,元先、子丹、元阳子也。出《太上真一经》;
第三、洞神三一南极老人,中极道元,北极玄妙。出《洞神太上三一经》;
第四、皇人三一始青、元白、玄黄。出《皇人秘旨》;
第五、太清三一赤子、真人、婴兒。出《太清上中经·上卷》;
第六、太平三一意神、志神、念神。出第一卷自占盛衰法;
第七、太玄三一夷、希、微。出《太存图》及《道德经》;
第八、正一三一蕣、?、枌。即治三元;
第九、自然三一虚赤光、元黄光、空白光。
合有九经,所明三一,并治三宫,其条守体仪,具如彼经所辩。
然洞神所出三一之变,亦云精、神、气、虚、无、空等,具如彼经第十三卷所明也。
今三一者,神、气、精;希、微、夷;虚、无、空。
所以知此为三一者,以其明义圆极故也。
昔正一、三一等,是以其明义浅迹故也。
《升玄经》太上告道陵云:汝昔所行,名为真一道者,是则阴阳之妙道,服御之至术耳,非吾所问真一,此昔教也。
下文云:汝以堪受吾至真平等要诀无上妙经,乃至第四辩不一之一,此之教也。
其外六经所辩三一,既不彰言辩空,而但为气观之境,可属于昔。
故涓子修上清,仅得地仙而已。
若言三气三色,并是界外之事。
三洞三一,本意皆为入空,此则摄属于今也。
能伦圣教,本不有无,何曾今昔!
故可九经所辩,皆不有无,并非今昔,但逐物情,不了滞教,为昔物情,若悟晓教成今也。
更二义往分今昔,一就大小乘分,二就因果义分。
大小乘分凡有三义:一约定有分;二约偏并分;三约待绝分。
定有者,昔小乘以三一为定境,义极于有;今大乘,以三一为智慧,义在于空。
何者?昔小乘,入定则舍于有,故在空之时无复三一也;今大乘,为观群色是空,故虽于空,不失三一也。
故《洞神经》释守三一云:知守虚无空者为大乘也,守神炼形为中乘;守气含和为小乘也。
二偏并者,昔小乘学偏,今大乘能并。
小乘舍色入空,故不能并;大乘即色辩空,故能并也。
三待绝者,昔因三一以入于无,得无之时,谓为真一,此之无一,犹对于有之无,是为挟二,故为待也;今之三一,即体非有,亦复非无,非有非无,故无所挟,既无所挟,故为绝也。
二就因果义分,亦有三义:一约近远别,二约方便究竟别,三约常无常别。
一约近远者,昔以三为气,观果则近极三有,今以一为神,观果则远极道场,故极果圆智成,今三一义如前也。
二约方便究竟者,昔开方便,
果极三界,今开究竟,故果极常一,故《升玄经》云,是为究竟。究竟者,功业成,罪行毕,则常一也。三约常无常者,昔三有之果,为灾所成,故是无常;今一常之果,嶷然不动,故为常也。
◎金阙帝君五斗三元真一经口诀
涓子受之东海青童君。至春分日夜半时,起坐东向,冥目,存身中三宫、三一、三卿及我合七人,我在中央也,俱乘紫气之烟,共登北斗阳明星。阳明星者,北斗之东神也。于是存入星中共坐,吞紫气三十过,行之久久,自见阳明星东元太上宫,宫中有青玄小童,授子真光也先当存北斗星,紫炁大如弦,从上直流我前,然后乃存三一也。
週君口诀云:存七真人并北斗七星,而共登阳明雁行,我居中央也。巾七星者,以魁覆头,杓柄前指也,我存吞紫气三十过而咽之也;又思三一、三卿并同吞之也。吞毕,更存七真人缘向从紫气空中来下,还兆三宫中。良久心祝曰:
三尊上真,太玄高神。阳明主春,万童开门;丹元主夏,硃紫含烟;阴精主秋,天威六陈;北极主冬,万邪塞奸。五土乘王,戊己天关,所指皆灭,所向莫干。炼我七魄,和我三魂,生我五藏,使我得真,登飞上清,浮景七元,长生顺往,啸吟千神。毕,亦可眠存之,四节共此一咒尔。
夏至之日夜半时,起坐南向,冥目,存我身中三宫、三一、三卿及我合七人,我在中央也,俱乘紫气之烟,共登北斗丹元星。丹元星者,北斗之南神也。于是存入星中共坐,吞紫炁三十过,行之久久,自见丹元星南极太上宫,宫中有硃阳灵妃,授子绛书、宝衣也。
秋分日夜半时,起坐西向,冥目,存我身中三宫、三一、三卿及我合七人,我在中央也,俱乘紫炁之烟,共登北斗阴精星。阴精星者,北斗之西神也。于是存入星中共坐,吞紫炁三十过,行之久久,自见阴精星西元太上宫,宫中有白素少女,授子玉章虎书也。
冬至之日夜半时,起坐北向,冥目,存我身中三宫、三一、三卿及我合七人,我在中央也,俱乘紫炁之烟,共登北斗北极星。北极星者,北斗之北神也。于是存入星中共坐,吞紫炁三十过,行之久久,自见北极元星北元太上宫,宫中有玄精真人,授子金书秘字,三五顺行。
六月一日或十五日,令与秋分、夏至日相避也,夜半时,坐西南向,冥目,存身中三宫、三一、三卿及我合七人,我居中央也,俱乘绛、紫、青、黄、四炁之烟,共登北斗天关星。天关星者,北斗之中神也。于是存入星中共坐,并临目,各吞四色气各十过,先吞绛气,以次行之。久久自见天关星中元太上宫,宫中有太上威真,人授子灭魔符、镵邪钺、黄衣兵箓。
八节日各守八日耳,以节日夜半为始,馀唯存在三宫中安坐而已。极精想,使有至仿佛耳。
◎守五斗真一经口诀
道士志学,山林隐静,久遁岫室,远迹人间,为之者益精,而神速至也。或多不知推算度分数,作历日也。如不知历日之道,则二十四气、八节之日,不可得知;又复不能年年出入世间,寻问求写,亦是学人之疑也。今谨按北帝自然之经云:法用正月三日,当立春;二月十五日,当春分;四月一日,当立夏;五月十六日,当夏至;七月七日,当立秋;八月二十二日,当秋分;十月五日,当立冬;十一月十一日,当冬至节。山林道士,当用此法。若晓外历日之八节,自宜按之。历八节,盖璇玑之正度,万真灵仙神明朝宴之日也;北帝自然发月数之中日;二景气相随之日,亦大吉时也,宜以修道建思,并而论之,吾从唯一。
外国以月一日为建,二日为除,以次数之。今穷山无历日,此乃可用。
匈奴国以正月一日为甲寅,朔六甲週而复始。正月小,二月大,三月小,四月大,五月小,六月大,七月小,八月大,九月小,十月大,十一月小,十二月大。若穷景深林,外迹名绝者,亦当按此可也。
每至建日,或月一日平旦,存三一从己三宫中出,坐己前,乃心起再拜,若如见之,仿佛在目,心咒曰:
天尊三帝,守我命门,出游虚中,六气互分,养我五神,正我三魂,五藏自生,长生飞仙。毕,又存从虚中还三宫。良久,咽液三十过,十过为良。夜当见三一及三卿也,或梦见白鸟、白鹄、白虎、金玉之物,皆三一之化景示象也。如此守之勿殆,则相见之象也,对面之渐也。每至除日夜半时,密起北向,仰视北斗七星之内象,见三一从辅星中下来,入己三宫中。毕,还寝,精思存之,仿佛似见,乃微咒曰:
太上天辅,三帝所游,三卿扶持,与真合俱。下入我身,安寂坐无,吐精灌形,魂魄和濡,使我飞仙,云车行浮。毕,咽液二十七过,月取一除日尔。
每至开日夜半时,起坐东向,去巾亦可散发,更梳栉结之结令通,良久,毕,祝曰:
上元三真,真中婴兒,散发开烟,上通天台,泥丸坚凝,与天同时,使我飞仙,交行洞台。毕,咽液十九过,毕,乃巾而寝,精思存三一、三卿,各安其宫,帝与卿相对而坐;存三一呼气宫中三十过,己存时亦自呼气三十过也。呼者,开口吐气之谓也。其时亦当觉一体热,则和神凝魂之验也。存三一,皆当临两目,内视神宫也。
存一之道,使太上三素气见三宫中。三素者,紫、青、绛三沓色炁也。紫在上也,则存守三一在其中,目想见北极紫房、玉宫,使天官序列,思我将在帝前对坐,所乞所求
乃心拜焉。太上,是上清之帝,极贵者也;北极紫房,帝之房耳。亦存己三一,与帝谕;飞真生生之道。
凡临盛馔,皆正心存一,目想一先饮食,然后兆乃食之也。常如此,则邪气远退,真气来前。饮食毕,心祝曰:
百谷入胃,与神合气,填补血液,尸邪亡坠,长生天地,飞登金阙,役使六丁,灵童奉卫。
守一之法,以甲午、甲辰、甲寅日夜半,扫除静寝之庭,方圆一丈,布席烧香,北向再拜,亦可心拜而已。因仰视北斗七星,使紫炁从斗中出入兆身中三宫之内,北向接手两膝上,心存三一、三卿、与兆俱乘紫气上登太极。太极,北极星也。存令忘身失体,恍焉如升天之状。如此,则仙道近矣。仙人谓之大静也。阴雨可于寝床上为之,亦可预作坛于盛处,使方圆一丈,篱四面,使高数尺,至日常当修之,此大静之道也。
守一之法,道当伺月初出时,向月再拜,毕,心祝曰:
太阴玄精,明月夫人,初生流光,照我三宫,神仙上飞,高游八方,所向所愿,皆与福会。
守一之道,常存七星覆头上,柄指前。如此,百邪之不干,凶气之灭亡,要诀也。
守一人忌食五辛、猪犬肉、履产妇家、甲子日。思存又忌大醉及诸殗臭,皆避而慎之,遣之勿疑矣。又勿抱婴兒,大不可耳;不与人共衣履、同床席、而存一也,思真静神,念道招灵,皆欲别处,非徒此事而已。
后圣金阙帝君,昔受《三元真一经》、《太极帝君真符》、《五斗真一经》、《太一帝君宝章》,凡此四诀,以传仙人涓子,涓子钓河川获鲤鱼,剖得青玉函,发视获二符、二经法是也。此太上内隐法,地真之上道,亦得朝宴上清,游盼太极,飞遨崆峒,寝息昆仑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秘要诀法部-卷五-译文
智慧,就是精;气的智慧,就是精;气的断绝牵累,就是神。
这样,体和用圆满合一,意义共同圆满三。
圆满三的三,三不违背一;圆满一的一,一不离开三。
一不离开三,所以虽然是一但有三;三不违背一,所以虽然有三但是一。
虽然有三但是一,所以不是一不一,也虽然是一但有三,所以不是三不三。
三一既然圆满,所以同以精智为体,三义都圆满,而取精的,名为殊胜。
意义有九条,用有五迹。
意义九条者,三一各三,合成九义:精有三,正、实、权;神有三,空、洞、无;气有三,始、元、玄。
精三者,具体如境智科解;神三者,无是豁然之名;洞是通同之目;空是虚容之理。
气三者,《正一经》说:太无变化,三气明焉。黄气为玄,白气为元;青气为始。
论其相生者,正智生实智,实智生权智,无生于洞,洞生于空,空生于始,始生于元,元生于玄。
然而从一到三,从三到九,千应万变,同归本一,不殊而殊,殊而不殊。
用五迹者,《洞神经》说:大道无极,极乎自然,变化无极,其中要妙,三五八九。
三者,精、神、气。
五者,精有二君,精、气;神有二君,神、气;精有二君,赤气名曰太阳,化为元阳子丹,变为道君,是二君;神有二君,赤气变黄,名曰中和,变为老子,又为黄神,是二君;气有一君,黄气变白,名曰太阳,变为太和,是一君。
以五当法,体义不分,二分三一之变,有此五君。
以三就五为八,三内有一成九。
这也是一种应用,示此五身,然而化迹多端,尘沙莫辩。
孟法师说:用则分三,本则常一。
现在解释其正意,体一义三,本迹而言四句变九。
四句者,一者本一迹三;二者本三迹一;三者本迹俱三;四者本迹俱一。
本一迹三者,妙本圆一,分应开三;迹一本三者,应气为一,本体俱三。
第三、第四两句者,望前两句不知本迹不殊,故同三同一,其义具显前章。
九变者,三一之化,号精、神、气。
精、神、气中,又各相生,三三相续,遂为九变。
所以从一到九,从九反一。
《上元真书》说:一曰源一;二曰元一;三曰太一;四曰玄一;五曰真一;六曰雌一;七曰雄一;八曰三一;九曰正一。
源者,至道之根,众妙之本;元者,众善之长,万法之先;太者,极大之名,包含为德;玄者,不滞为用,妙绝高虚;真者,去假除惑,即色皆空;雌者,安静柔和,观空照实;雄者,刚动能化,方便善权;三者,精、神、气;正者,治邪灭恶,去暗就明。
这说明至道垂迹,有此九条,摄会归本,同为一致。
所以《三天正法》说:从九返一,乃入道真。
《辩教》说,第一出众经不同。
孟法师说:涉学所宗,三一为本。
所以七部九结,皆有图术,现在列如下:
第一、洞真三一上元泥九宫,天帝、帝卿;中元绛宫,丹皇君、辅皇卿,下元丹田宫,黄庭元王、保镇弼卿。出《三元真一经》;
第二、洞玄三一治三丹田,元先、子丹、元阳子。出《太上真一经》;
第三、洞神三一南极老人,中极道元,北极玄妙。出《洞神太上三一经》;
第四、皇人三一始青、元白、玄黄。出《皇人秘旨》;
第五、太清三一赤子、真人、婴兒。出《太清上中经·上卷》;
第六、太平三一意神、志神、念神。出第一卷自占盛衰法;
第七、太玄三一夷、希、微。出《太存图》及《道德经》;
第八、正一三一蕣、?、枌。即治三元;
第九、自然三一虚赤光、元黄光、空白光。
合有九经,所明三一,并治三宫,其条守体仪,具如彼经所辩。
然而洞神所出三一之变,亦云精、神、气、虚、无、空等,具如彼经第十三卷所明。
现在三一者,神、气、精;希、微、夷;虚、无、空。
所以知道这是三一者,以其明义圆极。
昔正一、三一等,是以其明义浅迹。
《升玄经》太上告道陵说:你过去所行的,名为真一道者,是阴阳之妙道,服御之至术,非我所问的真一,这是过去的教。
下文说:你以堪受吾至真平等要诀无上妙经,乃至第四辩不一之一,这是现在的教。
其外六经所辩三一,既不彰言辩空,而但为气观之境,可属于昔。
所以涓子修上清,仅得地仙而已。
若言三气三色,并是界外之事。
三洞三一,本意皆为入空,此则摄属于今。
能伦圣教,本不有无,何曾今昔!
所以九经所辩,皆不有无,并非今昔,但逐物情,不了滞教,为昔物情,若悟晓教成今。
更二义往分今昔,一就大小乘分,二就因果义分。
大小乘分凡有三义:一约定有分;二约偏并分;三约待绝分。
定有者,昔小乘以三一为定境,义极于有;今大乘,以三一为智慧,义在于空。
何者?昔小乘,入定则舍于有,故在空之时无复三一;今大乘,为观群色是空,故虽于空,不失三一。
所以《洞神经》释守三一说:知守虚无空者为大乘,守神炼形为中乘;守气含和为小乘。
二偏并者,昔小乘学偏,今大乘能并。
小乘舍色入空,故不能并;大乘即色辩空,故能并。
三待绝者,昔因三一以入于无,得无之时,谓为真一,此之无一,犹对于有之无,是为挟二,故为待;今之三一,即体非有,亦复非无,非有非无,故无所挟,既无所挟,故为绝。
二就因果义分,亦有三义:一约近远别,二约方便究竟别,三约常无常别。
一约近远者,昔以三为气,观果则近极三有,今以一为神,观果则远极道场,故极果圆智成,今三一义如前。
二约方便究竟者,昔开方便,
果极三界,现在开启究竟,所以果极常一,所以《升玄经》说,这就是究竟。究竟的意思是,功业成就,罪行结束,那么就是常一。三约常无常的意思是,过去三有的果,是由灾难造成的,所以是无常;现在一常的果,稳固不动,所以是常。
◎金阙帝君五斗三元真一经口诀
涓子从东海青童君那里接受了这个口诀。到了春分日的半夜,起身面向东方,闭上眼睛,想象自己身体中的三宫、三一、三卿和我共七人,我在中央,一起乘着紫气的烟雾,共同登上北斗的阳明星。阳明星是北斗的东神。然后在星中共同坐下,吞下紫气三十次,长期这样做,自然会看到阳明星东元太上宫,宫中有青玄小童,授予你真光。首先要想象北斗星,紫气像弦一样大,从上直下流到我面前,然后再想象三一。
週君的口诀说:想象七真人和北斗七星,一起登上阳明雁行,我在中央。巾七星的意思是,用魁覆盖头部,杓柄向前指,我吞下紫气三十次并咽下;同时想象三一、三卿也一起吞下。吞完后,再想象七真人从紫气空中下来,回到我的三宫中。过一会儿,心里默念:
三尊上真,太玄高神。阳明主春,万童开门;丹元主夏,硃紫含烟;阴精主秋,天威六陈;北极主冬,万邪塞奸。五土乘王,戊己天关,所指皆灭,所向莫干。炼我七魄,和我三魂,生我五藏,使我得真,登飞上清,浮景七元,长生顺往,啸吟千神。念完后,也可以睡觉时想象,四个季节都用这个咒语。
夏至日的半夜,起身面向南方,闭上眼睛,想象自己身体中的三宫、三一、三卿和我共七人,我在中央,一起乘着紫气的烟雾,共同登上北斗的丹元星。丹元星是北斗的南神。然后在星中共同坐下,吞下紫气三十次,长期这样做,自然会看到丹元星南极太上宫,宫中有硃阳灵妃,授予你绛书、宝衣。
秋分日的半夜,起身面向西方,闭上眼睛,想象自己身体中的三宫、三一、三卿和我共七人,我在中央,一起乘着紫气的烟雾,共同登上北斗的阴精星。阴精星是北斗的西神。然后在星中共同坐下,吞下紫气三十次,长期这样做,自然会看到阴精星西元太上宫,宫中有白素少女,授予你玉章虎书。
冬至日的半夜,起身面向北方,闭上眼睛,想象自己身体中的三宫、三一、三卿和我共七人,我在中央,一起乘着紫气的烟雾,共同登上北斗的北极星。北极星是北斗的北神。然后在星中共同坐下,吞下紫气三十次,长期这样做,自然会看到北极元星北元太上宫,宫中有玄精真人,授予你金书秘字,三五顺行。
六月一日或十五日,避开秋分和夏至日,半夜时,面向西南,闭上眼睛,想象自己身体中的三宫、三一、三卿和我共七人,我在中央,一起乘着绛、紫、青、黄四种气的烟雾,共同登上北斗的天关星。天关星是北斗的中神。然后在星中共同坐下,闭上眼睛,分别吞下四种颜色的气各十次,先吞绛气,依次进行。长期这样做,自然会看到天关星中元太上宫,宫中有太上威真,授予你灭魔符、镵邪钺、黄衣兵箓。
八个节日各守八天,从节日的半夜开始,其余时间只需在三宫中安坐。要非常专注地想象,直到有仿佛的感觉。
◎守五斗真一经口诀
道士立志学习,隐居山林,长期住在山洞里,远离人间,这样做会越来越精进,神速到来。有些人不知道推算度分数,制作历日。如果不知道历日的方法,那么二十四节气、八个节日的日期就无法知道;又不能年年出入世间,寻找询问,这也是学人的疑惑。现在按照北帝自然的经书说:方法是用正月三日,当立春;二月十五日,当春分;四月一日,当立夏;五月十六日,当夏至;七月七日,当立秋;八月二十二日,当秋分;十月五日,当立冬;十一月十一日,当冬至节。山林道士应该用这个方法。如果知道外历日的八个节日,自然应该按照它。历八节,是璇玑的正度,万真灵仙神明朝宴的日子;北帝自然发月数中的日子;二景气相随的日子,也是大吉时,应该用来修道建思,并论之,我从唯一。
外国以月一日为建,二日为除,依次类推。现在穷山没有历日,这个方法可以用。
匈奴国以正月一日为甲寅,朔六甲循环往复。正月小,二月大,三月小,四月大,五月小,六月大,七月小,八月大,九月小,十月大,十一月小,十二月大。如果穷景深林,外迹名绝的人,也可以按照这个方法。
每到建日,或月一日的清晨,想象三一从自己的三宫中出来,坐在自己面前,心里再拜,仿佛看见,心里默念:
天尊三帝,守我命门,出游虚中,六气互分,养我五神,正我三魂,五藏自生,长生飞仙。念完后,再想象从虚中回到三宫。过一会儿,咽下唾液三十次,十次为佳。晚上会看到三一和三卿,或者梦见白鸟、白鹄、白虎、金玉之物,都是三一的化景示象。这样坚持下去,就会看到相见之象,对面的逐渐。每到除日的半夜,秘密起身面向北方,仰视北斗七星的内象,看到三一从辅星中下来,进入自己的三宫中。念完后,回去睡觉,专注地想象,仿佛看见,然后默念:
太上天辅,三帝所游,三卿扶持,与真合俱。下入我身,安寂坐无,吐精灌形,魂魄和濡,使我飞仙,云车行浮。念完后,咽下唾液二十七次,每月取一个除日。
每到开日的半夜,起身面向东方,可以去掉头巾或散发,重新梳理头发,过一会儿,念完后,默念:
上元三真,真中婴兒,散发开烟,上通天台,泥丸坚凝,与天同时,使我飞仙,交行洞台。念完后,咽下唾液十九次,然后戴上头巾睡觉,专注地想象三一、三卿,各自安坐在自己的宫中,帝与卿相对而坐;想象三一呼气宫中三十次,自己想象时也呼气三十次。呼的意思是,开口吐气。这时也会感觉到身体发热,这是和神凝魂的验证。想象三一,都要面对两目,内视神宫。
存一的方法,是让太上三素气出现在三宫中。三素是紫、青、绛三种颜色的气。紫在上,那么想象三一在其中,目想看到北极紫房、玉宫,让天官排列,想象我将在帝前对坐,所乞所求。
于是心中默默礼拜。太上,是上清之帝,极为尊贵的存在;北极紫房,是帝的居所。也要保持自己的三一,与帝沟通;飞升真仙,生生不息之道。
每当面对丰盛的食物时,都要端正心态,专注于一,先想象食物,然后才开始进食。经常这样做,邪气就会远离,真气就会前来。饮食结束后,心中默念祝词:
百谷进入胃中,与神合气,填补血液,尸邪消失,长生天地,飞升金阙,役使六丁,灵童护卫。
守一的方法,是在甲午、甲辰、甲寅日的半夜,打扫静寝的庭院,方圆一丈,铺席烧香,向北再拜,也可以心中默拜。然后仰视北斗七星,让紫气从斗中出入自己的身体三宫之内,向北接手放在两膝上,心中存想三一、三卿,与自己一起乘紫气上登太极。太极,就是北极星。存想让自己忘记身体,仿佛升天的样子。这样,仙道就近了。仙人称之为大静。阴雨天可以在寝床上进行,也可以预先在盛处建坛,方圆一丈,四面围篱,高数尺,到日子时经常修习,这是大静之道。
守一的方法,应当在月初出时,向月再拜,结束后,心中默念祝词:
太阴玄精,明月夫人,初生流光,照耀我的三宫,神仙飞升,高游八方,所向所愿,皆与福会。
守一之道,常存七星覆盖在头上,柄指向前。这样,百邪不侵,凶气灭亡,这是要诀。
守一的人忌食五辛、猪犬肉、进入产妇家、甲子日。思存又忌大醉及各种恶臭,都要避开并谨慎,毫不犹豫地遣散。又不要抱婴儿,这是大忌;不与人共穿鞋履、同床席,而存一,思真静神,念道招灵,都要在别处进行,不仅仅是这些事情。
后圣金阙帝君,曾经传授《三元真一经》、《太极帝君真符》、《五斗真一经》、《太一帝君宝章》,这四诀,传给仙人涓子,涓子在河川钓鱼时获得鲤鱼,剖开得到青玉函,打开后发现二符、二经法。这是太上内隐法,地真之上道,也能朝宴上清,游盼太极,飞遨崆峒,寝息昆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秘要诀法部-卷五-注解
守一:道教修炼中的一种重要概念,指的是通过内心的专注和净化,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守一强调内心的平静、无欲无求,通过去除贪欲和嗔恨,返归正道,最终实现与道的合一。
三一:道教术语,指天、地、人三才合一,或指精、气、神三者的统一。
三尸:道教中的概念,指人体内的三种恶神,分别位于上、中、下三丹田。三尸被认为是导致人衰老、疾病和死亡的原因,修炼者通过守一和三一的修炼,可以去除三尸,达到长生不死的境界。
三元:道教中的概念,指天、地、人三者的元气。修炼者通过存思三元,可以调和体内的精气神,达到与天地合一的境界。
真一:道教中的概念,指道的本质,是修炼者追求的最高境界。真一无形无象,无欲无为,是修炼者通过守一和三一的修炼,最终达到的境界。
太一:道教中的概念,指宇宙的本源,是道的最高体现。太一是修炼者通过守一和三一的修炼,最终达到的境界。
三真:道教中的概念,指人体内的三位帝君,分别位于丹田、绛宫和洞房。三真是修炼者通过守一和三一的修炼,最终达到的境界。
重玄:道教中的概念,指道的深奥和玄妙。重玄之道是修炼者通过守一和三一的修炼,最终达到的境界。
智:在本文中指精微的智慧或精神,是理解宇宙和生命本质的关键。
精:指精华、精微,是构成宇宙和生命的基本元素之一。
气:在道教中,气是构成宇宙和生命的基本物质和能量。
神:指超越物质的精神或神灵,是宇宙和生命的最高境界。
体用圆一:指本体和作用是统一的,体现了道教的宇宙观和生命观。
义共圆三:指意义和道理是统一的,体现了道教的哲学思想。
正、实、权:指精的三种表现形式,分别是正直、实在和权变。
空、洞、无:指神的三种表现形式,分别是空灵、通达和无为。
始、元、玄:指气的三种表现形式,分别是起始、原始和玄妙。
太无变化:指宇宙的原始状态和变化过程。
黄气、白气、青气:分别指玄、元、始三种气的颜色和属性。
大道无极:指宇宙的无限性和自然法则。
三五八九:指道教中的数字象征,分别代表不同的宇宙和生命现象。
赤气、黄气、白气:分别指太阳、中和、太和三种气的颜色和属性。
源一、元一、太一、玄一、真一、雌一、雄一、三一、正一:指道教中的九种一,分别代表不同的宇宙和生命境界。
洞真、洞玄、洞神:指道教中的三种洞天,分别代表不同的修炼境界和神灵。
皇人、太清、太平、太玄、正一、自然:指道教中的六种修炼方法和境界。
小乘、大乘:指道教中的两种修行境界,分别代表不同的修行方法和目标。
三界:佛教术语,指欲界、色界、无色界,代表宇宙的三个层次。
究竟:佛教术语,指最终的真理或境界,达到最高境界。
北斗:北斗七星,道教中常被视为重要的星宿,与修炼、祈福等仪式密切相关。
紫气:道教中象征祥瑞、仙气的紫色光芒,常与神仙、修炼等概念相关。
三宫:指人体内的三个重要部位,通常指上、中、下三丹田。
五斗:道教术语,指五方星斗,与五方神灵相关,常用于修炼和祈福仪式。
八节:指二十四节气中的八个重要节气,如春分、夏至等,道教中常与修炼、祈福相关。
三尊:道教术语,指三位至高无上的神灵,通常指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
七魄:道教术语,指人体中的七种魂魄,与人的精神、情感相关。
三魂:道教术语,指人体中的三种魂魄,与人的生命、精神相关。
太上:指道教中的至高神,即上清之帝,象征极贵与至高无上的地位。
北极紫房:指北极星,象征帝王的居所,紫房即帝王的宫殿。
飞真生生之道:指通过修炼达到长生不老、飞升成仙的境界。
百谷入胃:指食物进入胃中,与体内的神气结合,滋养身体。
尸邪亡坠:指消除体内的邪气,使身体恢复健康。
长生天地:指通过修炼达到长生不老的境界,与天地同寿。
飞登金阙:指飞升到天上的金阙,即神仙居住的地方。
役使六丁:指通过修炼可以驱使六丁神将,六丁是道教中的护法神。
灵童奉卫:指灵童(道教中的护法童子)护卫修炼者。
守一之法:指通过专注修炼,保持心神合一的方法。
北斗七星:指北斗七星,道教中认为北斗七星与人的命运息息相关。
紫炁:指紫色的灵气,象征吉祥与神圣。
太极:指北极星,象征宇宙的中心与至高无上的境界。
大静:指修炼中的一种境界,达到心神极度宁静的状态。
太阴玄精:指月亮中的精华,象征阴性能量与神秘力量。
明月夫人:指月亮女神,象征月亮的阴性能量。
五辛:指五种辛辣的食物,道教认为这些食物会干扰修炼。
后圣金阙帝君:指道教中的一位高级神灵,象征至高无上的地位。
三元真一经:道教经典之一,讲述修炼成仙的方法。
太极帝君真符:道教符咒之一,象征太极帝君的力量。
五斗真一经:道教经典之一,讲述五斗星君的力量与修炼方法。
太一帝君宝章:道教经典之一,讲述太一帝君的修炼方法与符咒。
涓子:道教传说中的仙人,曾获得重要的道教经典与符咒。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秘要诀法部-卷五-评注
《太上智慧消魔真经》中的守一思想,体现了道教修炼的核心观念。守一不仅仅是内心的专注,更是对道的追求和与道的合一。通过守一,修炼者可以去除贪欲和嗔恨,返归正道,最终实现与道的合一。这种思想不仅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也具有实际的修炼意义。
《太平经》和《五符经》中对一的解释,进一步深化了守一的概念。一不仅是数的开始,也是道的生发和元气的起源。通过知一,修炼者可以达到无一不知的境界,而不知一者则无法真正理解道的本质。这种对一的强调,体现了道教修炼中对道的追求和对智慧的重视。
《上清三天君列纪经》中的三真概念,进一步丰富了守一和三一的思想。三真不仅是人体内的三位帝君,也是修炼者通过守一和三一的修炼,最终达到的境界。通过调和体内的精气神,修炼者可以达到与真洞灵的境界,实现长生不死的目标。
《升玄经》中的三一诀,进一步解释了三一的概念。三一不仅是精、神、气的合一,也是修炼者通过守一和三一的修炼,最终达到的境界。通过调和体内的精气神,修炼者可以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实现长生不死的目标。
《玄门大论三一诀并叙》中的三一思想,进一步深化了守一和三一的概念。三一不仅是精、神、气的合一,也是修炼者通过守一和三一的修炼,最终达到的境界。通过调和体内的精气神,修炼者可以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实现长生不死的目标。这种思想不仅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也具有实际的修炼意义。
总的来说,守一和三一的思想,体现了道教修炼中对道的追求和对智慧的重视。通过守一和三一的修炼,修炼者可以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实现长生不死的目标。这种思想不仅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也具有实际的修炼意义。
本文是道教经典中的一段重要论述,主要探讨了道教的核心概念——三一(精、气、神)的哲学内涵和修行方法。文章通过精妙的语言和逻辑,阐述了宇宙和生命的本质,以及如何通过修行达到与宇宙合一的境界。
文章首先提出了智、精、气、神的概念,并指出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体用圆一、义共圆三。这种思想体现了道教的宇宙观和生命观,即宇宙和生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其本质和作用是相互关联的。
接着,文章详细解释了精、气、神的三种表现形式,分别是正、实、权和空、洞、无以及始、元、玄。这些概念不仅揭示了宇宙和生命的多样性,也为修行者提供了具体的修行方法和目标。
文章还引用了《正一经》和《洞神经》等道教经典,进一步阐述了气的三种表现形式和五迹的应用。这些内容不仅丰富了道教的理论体系,也为修行者提供了具体的修行指导。
最后,文章通过孟法师的解释,进一步阐述了三一的本体和作用,以及如何通过修行达到与宇宙合一的境界。这种思想不仅体现了道教的哲学智慧,也为修行者提供了具体的修行路径。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精妙的语言和逻辑,深入探讨了道教的核心概念——三一的哲学内涵和修行方法,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修行指导。
这段文本是道教修炼的经典文献,主要描述了通过冥想、存想、吞气等修炼方法,达到与神灵沟通、提升自身境界的目的。文本中提到的‘三界’、‘究竟’等概念,反映了道教对宇宙层次和终极真理的追求。‘三一’、‘三宫’等术语则体现了道教对人体内部结构的重视,认为通过修炼可以调和体内的精气神,达到长生不老的境界。
文本中多次提到‘北斗七星’和‘紫气’,北斗在道教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常被视为指引方向、护佑众生的星宿。紫气则象征着祥瑞和仙气,修炼者通过存想紫气,可以吸收天地精华,提升自身的修为。这种修炼方法不仅具有宗教意义,也反映了古人对自然力量的崇拜和利用。
文本中还详细描述了在不同节气、不同时间进行的修炼仪式,如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等。这些仪式与自然节律密切相关,体现了道教‘天人合一’的思想。通过顺应自然的变化,修炼者可以更好地与天地神灵沟通,获得神灵的庇佑和指引。
此外,文本中提到的‘三尊’、‘七魄’、‘三魂’等概念,反映了道教对神灵和人体精神结构的复杂理解。修炼者通过调和自身的魂魄,可以达到精神与肉体的和谐统一,最终实现飞升成仙的目标。这种修炼思想不仅具有宗教意义,也体现了古人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思考。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是道教修炼思想的重要体现,通过对宇宙、自然、人体的深刻理解,修炼者可以通过一系列仪式和方法,达到与神灵沟通、提升自身境界的目的。这种修炼思想不仅具有宗教意义,也反映了古人对生命、自然和宇宙的深刻洞察。
这段古文主要讲述了道教中的修炼方法,特别是‘守一之法’的详细步骤与禁忌。通过‘守一之法’,修炼者可以达到心神合一、飞升成仙的境界。文中提到的‘太上’、‘北极紫房’、‘三一’等概念,都是道教修炼中的重要术语,象征着至高无上的神灵与修炼的终极目标。
文中提到的‘百谷入胃,与神合气’等饮食修炼方法,反映了道教对饮食与身体健康的重视。通过正确的饮食与修炼,修炼者可以消除体内的邪气,达到长生不老的境界。这种修炼方法不仅注重身体的健康,还强调精神与神灵的结合,体现了道教‘天人合一’的思想。
文中还提到了‘北斗七星’、‘紫炁’等天文与神秘力量的象征,反映了道教对宇宙力量的崇拜与利用。通过观想北斗七星与紫炁,修炼者可以吸收宇宙中的灵气,提升自身的修为。这种修炼方法体现了道教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利用,反映了道教‘道法自然’的思想。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守一之法’的禁忌,如忌食五辛、忌履产妇家等。这些禁忌反映了道教对修炼环境的严格要求,认为外界的干扰会影响修炼的效果。通过遵守这些禁忌,修炼者可以保持心神的宁静,达到‘大静’的境界。
最后,文中提到的‘后圣金阙帝君’与‘涓子’等神话人物,反映了道教对神仙与经典的崇拜。通过传承与修炼这些经典,修炼者可以飞升成仙,达到与天地同寿的境界。这种对神仙与经典的崇拜,体现了道教对长生不老与飞升成仙的终极追求。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详细描述了道教修炼的具体方法与禁忌,还深刻反映了道教对宇宙、自然、神灵的崇拜与利用,体现了道教‘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核心思想。通过修炼,道教徒追求的是与天地同寿、飞升成仙的终极目标,这种追求不仅是对个人生命的超越,也是对宇宙奥秘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