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灵验部-卷二

作者: 张君房(约10世纪—11世纪),北宋道士,曾任道官,主持编撰道教典籍。他以整理和传播道教文献闻名。

年代:编撰于北宋真宗年间(11世纪初)。

内容简要:《云笈七签》是道教经典丛书《道藏》的精华选编,共122卷。书中收录了道教修炼、符箓、斋醮、神仙传记等内容,系统总结了道教的教义、方术和经典文献。它是研究道教思想与实践的重要文献,被誉为“小道藏”,对后世道教发展影响深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灵验部-卷二-原文

○尊像见

◎木文天尊见像验

木文天尊者。开元七年,蜀州新津县新兴尼寺,四月八日设大斋。聚食之次,有一道流后至,就众中坐,众人轻侮之,不与设斋。斋毕,道流起,入佛殿中,良久不出。人皆异之,争入殿寻求,无复踪迹。忽见道流隐形在殿柱中,隐隐分明。以刀斧削之,益加精好。其像于殿柱中,自然而见,高三尺五寸以来。云冠霞衣,左手执手炉,右手炷香于烟上,冠中有鸟如鸳鸯形。足下方头履,履下莲花,花后荷叶,上有神龟之形。左肘后有云片连焰,光中有青龙之首,右肩之前有虎形,回顾于左。此外週身光焰,如太一天尊,眉髯鬓发,细于图画,自外绕身,有云叶天花,一十二处。头光之上,有大花如盖,以廕其身。长史张敬忠,具以上闻。敕内官林昭隐,就川迎取像柱,令作宝舆,好好立安。至京,进于内殿,上躬亲礼谒。三日大斋讫,令卫尉寺于东明观陈设,宣送天尊就观安置。大开道场,许臣庶瞻礼。仍令两街大宫观,每处作道场七日。

是时僧等上表抗论,云寺中示现,必是维摩诘之像,非关道门所有。上令宣示曰:朕观像柱之异,是天尊之冠,非维摩诘巾也。僧等既惭于妄奏,乃雇有力之士,使于东明观道场中窃之。既供养数日,人心怠倦,力士夜于道场中,抱取像柱,以绢绳系缚,负之而出观院之外。历街坊极远,约十余坊,力疲而坐歇。须臾既晓,只在道场之前,众遂擒之。讯其所以,乃西明寺僧,召募三十人,令其窃取像柱。具事密奏,明皇不令寻究,收像柱于大内。其后榻写绢本,宣赐诸道及宰臣焉。

◎汉州什邡县水浮铁像天尊验

汉州什邡县铁像天尊,高丈二三,俗谓之乌金像。元在金堂峡中崖壁之下,大水石摧,像仍露现。或浮于水上,出五六尺,其侧即昌利化也。道众焚香,备幡花迎引,寻却沉隐不见。稍晴,又泛泛而出昌利,三迎之,皆不可致。明年夏,大水泛滥,乃溯流至什邡县兴道观。后水脉甚小,不知其所来之由。邑人迎引上岸,初只百人引拽,已及平地,欲置于大殿之中,数百人挽之,竟不能动,因立讲堂以盖之。至今频经乱离,虽堂宇尽焚,此像不损。

◎青城丈人真君赐钱验铁像验附

青城山丈人观真君像,冠盖天之冠,著硃光之袍,佩三亭之印,以主五岳,威制万神。开元中,明皇感梦,乃夹鏚制像,送于山中。自天国祠宇,移观于今所盖,取春秋祭山,去县稍近,以天国太深故也。数十年,金冠之色,宛如新制。有村人无知,以赋税所迫,徵促鞭箠,一夕走投观中,斋三数钱神香,于真君烧香,告以官税所切,累遭杖责,乞真君头冠,卖以充税。因睡,忽梦见真君谓之曰:我头上冠,非是纯金,乃金薄耳,卖无所直。汝或得金,亦为官中所责,损汝性命,其祸不小。山门庙前,有十千钱,碑傍木叶下,可以取之。官税之外,资汝家产。此人礼敬致谢,出山得钱,租税既毕,家亦渐富,自是每月送香油观中。至今真君头冠,低俯向前,传云令此人看验,冠非纯金,所以然矣。

云顶山铁像天尊,高三四尺,亦是则天朝濛阳匠人廖元立所铸。其山本是仙居观,有两处洞门,及卢照璘碑。近无道士住持,为僧徒所夺为。寺碑及洞穴,亦已掩蔽摧损,唯天尊一躯。每有僧徒,创意欲毁之,立有祸患。捶击不坏,锤锻不伤。僧徒托言山神有灵,掩闭天尊之验,远近莫能知之。廖元立初铸天尊之时,有紫云如城,其上吐五色,以捧于日,众共瞻礼。忽有灵鹤数只,引一大鸟,翼广丈余,通身赤色,其形如凤。众鹤绕炉盘旋,嘹唳相应,大鸟飞势迅疾,径入炉中。众方惊异,即有火焰,高三五十丈,其声如雷,逦迤属天,迸散流溢,直遍山上。众人奔骇,但闻异香之气,弥日方歇。既铸成,天尊仪相奇妙,四方祷请,立蒙福祐。灵验如此,岂常凡之意,可以毁伤哉!

◎金州洵阳县望仙观天尊理讼验

金州洵阳县望仙观天尊,古迹所造,极多灵应。县境之人,有论讼难理之事,公私攘窃之徒,但焚香披陈,即有响答。有隐情诬蔽者,即夜有神人,诣门唤之,遽令对会。被唤者见宫阙官署,在大殿之后,别有楼阁十余间,两廊下列曹吏,鞠勘一如人间官府矣。故有匿情狡蠹、朋党奸恶者,亦见送于狱中。送狱者于此即死,对会者但具情状,即复放还。由是境内畏威,各洗心改过,而为善矣。其邑中失走猫犬、巨细论讼,陈状于殿壁之上,动盈百幅矣。至今常然。

◎张仁表念太一救苦天尊验

左街道士张仁表,辩博多才。应内殿讲论,逗机响答,抗敌折冲,莫能当之也。而所履浮诞,未尝有由衷之言,及于侪友险躁诡妄,人多薄之。因疾作逾月,医不能效,梦为司命所摄,步卒骑吏,就所居以捕之,亦如世上之擒寇捕奸尔。窜匿无所,縻束将去,历荒径旷原,皆荆棘之地,牵顿舁曳,其速如飞。衣挂丛刺,肉碎芒棘,苦不可堪。行可三十余里,遥见黑城,上有烟焰,渐近视之,乃铁城也。拥关卫门、守陴抗敌,皆兽头人身、辫蛇臂蛇之士。或四口八目,或十臂九头,齿若霜雪,牙如锋剑,真世之所画地狱状也。入门则珠宫琼堂、玉楼金殿,非常目所睹,顿异于冥关之中。行四五里,一无所睹,徐问所驱捕者:此何处也?与门外所见不同。或答曰:此太一天尊宫耳,过此方到本司。仁表闻太一之

真容,在江水之内。果有人见神光,于光处得玉像老君以进。高余一尺,天姿莹洁。其相圆明,殆非人工所制。驾回,留镇太清宫,其光见处,号为圣容坝,亦是玉女坝、金砂泉古迹连接矣。玉像老君,自近年以来,不知所在。

◎自然石文老君降雨验

阆州石壁自然石丈老君像。中书舍人高元裕,责授阆州刺史。是岁大旱,元裕祷祈,山川祠庙,无不週诣。忽于玉台观前,瞻望山东丛林之上,见有异气。披榛径往,果有嵌窦悬泉,在峭岩之曲,乔木之下,有石壁奇文,自然老君之状。前有玉童,裒袖捧炉,双髻高竦;后有神王之形,恭若听命。元裕焚香叩祈,以崇葺为请雨。还未及州,甘雨大沴,连绵两夕,远近告足。乃翦薙芜翳,创为斋宫,立碑以纪其事。于悬泉之下,堰为方塘,引水注为流杯小池,植花木松竹,遽成胜赏。光启年,大驾还京,光庭奏置玄元观,宠诏褒允。至今郡中水旱,祈祝灵验益彰矣。

◎赖处士预言老君降生作幼主验

赖处士者,江湖人也。在杨公玄默门馆为客,十余年矣,不知其道术所习。杨公每尽礼敬之,若师友焉。多在宅内,少有见者。杨公时为左军,有小判官数人,有王有梁。王则辩博聪明,人多致敬,必谓其有非常之位也;梁则谦默谨静,慎重寡言,人多睟之,必谓其不肖也。唯使宅军将成君,常与梁稍狎。赖处士忽于宅门,与成语曰:致身之道,先须识贵人,颇识之乎?成曰:某愚暗,何以能辨?愿山丈教之。处士曰:梁大夫贵人也,此后当主枢机重务,吾子立身领旄节,须在其手,善依托焉。王大夫虽聪颖如此,寿且不永,将殁于他乡。此后宗社不宁,天下荒乱,兵戈竞起,祚历甚危。太上老君自降王宫,作幼主以扶此难,社稷可以存尔。梁大夫主机务,吾子领籓方,皆在幼主之手,可自保爱尔,吾自此不复留也。数日,处士辞杨公而去。成异其言,礼敬于梁,交结甚固。俄而杨公罢权位,王有罪窜于南方,死于道路,其言愈验。咸通十四年秋,梁为内枢密,成为军使。僖宗即位,三日对军,日色初出,微照阶砌,圣上起,更衣未坐,梁公醒然忆悟赖处士之说,因临阶与成话之。左军韩公颇异其私语,诘之再三,梁与成以实白之。韩以少主初立,中外未安,闻此言,极为慰喜。自是成持节沧州,皆如赖处士之说。中原纷扰,祸乱积年,社稷晏安,宫城再复,驻跸数年,圣德如一,僖宗中兴之力也。

◎贾湘严奉老君验

贾湘,累世好道,崇奉香灯。隶职计司,家颇富赡,然其修奉勤至,人所不及。有一幅老君像帧,持以自随,所至之处,虽一日一夕,亦设焚香之位,应感之效,不可殚述。黄巢既陷长安,大驾西幸,湘赩金帛,挈骨肉,自东渭桥出,道路剽掠之人,不知纪极,其一家百余人,行李无所惊惧。遂于龙角山下,葺居避难。衣冠及远近道流,皆投其家,各与拯给,请道流转《道德度人经》不啻万卷。有群贼忽围其家,湘入告老君,乃出与语,贼投刃于地,罗拜其前。湘问其故,默而不答,拜亦不已。湘舍而入门,群贼犹拜,唯称罪过。湘哀之,持缯帛,使人与之,慰勉移时,稍稍而去,一无所取。自此外户不扃,人无敢犯。或问群恶,有何所见,而反拜之。曰:我见贾湘常侍左右,神兵极多,皆长数丈,呀口瞪目,似欲吞噬,不觉亡魂丧胆,唯恐不得命耳。时既修宫阙,车驾将还,湘于老君前,请进退之兆。忽见香炉边,有粟苗甚茂,上有两穗,如风所动,粟穗西指,乃破产移家,归京永兴里。寻其旧第,已隳拆,有小舍一二十间,权为栖止。三月驾归京师,方薙草构宇,于基址之下,得银六千两,家产益赡。五载乱离,力未尝阙,乃其严奉精专,太上垂祐,使之然也。

◎沈莹供养老君验

吴兴沈莹,宿奉至道,常供养老君,于越州剡县市中有居第。时草寇裘甫,起自农亩,聚集凶徒,奔突县邑。素无武备,官吏奔骇,甫因据有县城。诏征陈、许、郑、滑、淮、浙、徐、泗之军以讨之。八道天军围城以攻之,海内久无兵戈,居人不识征战,师至之日,皆潜窜村落。莹仓惶锁其外门而逸,士马既至,莹误锁小童一人在舍中,却回将开门,则营幕施列,不敢窥犯而去。其后或胜或败,兵势不常,市肆半被焚翾。或逆徒所据,或家军所收,十余月日,方至诛殄。罢兵之后,莹所居六七间,扃趯如常,篱垣完备。及开趯,小童安然,问其故,云门闭之后,有一童子,青衣,年可十三四,云老君令与其嬉戏。良久,引去一大宅内,得饮食果实。餐啗了却,与童子为伴游戏。如半日顷,即闻老君令其添香,才炷香了,即闻开门之声。莹入门时,香烟未歇,问其斗战火烛、邻里焚烧、惊怕之事,一无所闻。是则十月战争,比邻灼热,如同顷刻,殊不觉知。列肆并焚,其家独在,非大圣神通之力,孰能及于此乎!莹亦自此栖心玄门,探真慕道,将有长往之志。寻离乡邑,莫知所之,只领此童而去。

◎姚鹄修老君殿验

台州刺史姚鹄,因游天台山天台观,命于讲堂后凿崖伐木,创老君殿焉。将平基址,于巨石下得石函,方可三尺。发之,中有小石函,得丹砂三两,玉简一枚。长九寸、阔二寸、厚五六分,上有文曰:海水竭,台山缺,皇家宝祚无休歇。具以上闻,敕曰:上天降祉,厚地呈祥,爰有白简之灵书,出于

玄元之宝殿,告国祚廷洪之兆,示坤珍启迪之符。

惟此休征,实为上瑞,宣付史馆,颁示万方。

乃咸通十三年壬辰之岁也。

鹄塑老君像,而山中土石相浑,求访极难。

梦青童告之曰:殿东丈余,所有土如垩,可以用之。

求而果得,塑太上之容,侍卫凡八九身,土无余矣。

既成,天仪粲然,睟容伊穆。

月玄日角,若载诞于涡川;双柱三门,疑表灵于相野。

洎洁斋以赞之,则景气融空,奇光炜烁,似间笙磬丝竹之音,咸以为休瑞。

昔桐柏初构天尊之堂,有云五色,浮霭其上,三井有异,云气入堂,复出者三书于国史,以纪符应。

清河崔尚碑文详焉。

此圣祖殿亦自有记。

◎杨闹兒奉事老君验

成都杨闹兒,父母崇道,常奉事老君,精勤不怠。

闹兒在军伍中,于金堂把截,为敌人擒虏,往南山寨中,不被伤杀。

昼夜常念老君,愿再见父母。

忽梦老君赐云一朵,令童子引之,送于平地。

童子曰:可以归矣。

及觉,已出山寨,因得还家。

到家之日,父母为其作百日斋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灵验部-卷二-译文

○尊像见

◎木文天尊见像验

木文天尊的故事。开元七年,蜀州新津县的新兴尼寺在四月八日举办了一场盛大的斋会。在大家聚在一起吃饭的时候,有一位道士迟到了,坐在人群中,大家对他很轻视,没有给他准备斋饭。斋会结束后,道士起身进入佛殿,很久没有出来。人们感到奇怪,纷纷进殿寻找,却找不到他的踪迹。忽然,大家发现道士的身影隐现在殿柱中,隐约可见。用刀斧削去柱子表面,反而使像更加精美。这尊像在殿柱中自然显现,高约三尺五寸。他头戴云冠,身穿霞衣,左手拿着手炉,右手在烟上点香,冠中有一只像鸳鸯的鸟。脚下穿着方头鞋,鞋下有莲花,莲花后面有荷叶,荷叶上有神龟的形状。左肘后面有云片和火焰相连,光中有青龙的头,右肩前有虎形,回头向左看。此外,全身环绕光焰,像太一天尊一样,眉毛、胡须、鬓发比画中的还要细腻,全身周围有云叶和天花,共十二处。头顶的光上有大花如伞盖,遮住他的身体。长史张敬忠将此事上报。皇帝命令内官林昭隐前往蜀州迎接像柱,制作宝舆,妥善安置。到了京城,像柱被送入内殿,皇帝亲自礼拜。三天大斋结束后,命令卫尉寺在东明观陈设,宣布将天尊像安置在观中。大开道场,允许臣民瞻仰礼拜。还命令两街的大宫观,每处举行为期七天的道场。

当时僧人们上表反对,说寺中显现的必定是维摩诘的像,与道教无关。皇帝下令宣布:朕看像柱的奇异之处,是天尊的冠冕,不是维摩诘的头巾。僧人们因妄奏而感到惭愧,于是雇用了有力气的人,让他们在东明观的道场中偷取像柱。供养了几天后,人们感到疲倦,力士在夜里进入道场,抱起像柱,用绢绳绑好,背着它出了观院。走了很远,大约经过了十几个街坊,力士感到疲惫,坐下休息。不久天亮,发现像柱仍在道场前,众人于是抓住了他。审问后得知,他是西明寺的僧人,招募了三十人,命令他们偷取像柱。事情被密奏给皇帝,明皇没有追究,将像柱收归大内。后来,像柱被复制成绢本,赐给各道和宰臣。

◎汉州什邡县水浮铁像天尊验

汉州什邡县的铁像天尊,高一丈二三,俗称乌金像。原本在金堂峡的崖壁下,大水冲垮了石头,像仍然显露出来。有时浮在水上,露出五六尺,旁边就是昌利化。道士们焚香,准备幡花迎接,但像却沉入水中不见了。天气稍晴,像又浮出昌利,三次迎接,都无法成功。第二年夏天,大水泛滥,像逆流而上,到了什邡县的兴道观。后来水流变小,不知道像从何而来。当地人迎接像上岸,起初只有一百人拉拽,到了平地后,想将像放入大殿中,数百人一起拉,却无法移动,于是建了讲堂来安置它。至今,虽然经历了多次战乱,讲堂被焚毁,但这尊像却完好无损。

◎青城丈人真君赐钱验铁像验附

青城山丈人观的真君像,头戴盖天之冠,身穿硃光之袍,佩戴三亭之印,掌管五岳,威制万神。开元年间,明皇因梦感应,制作了像,送到山中。从天国祠宇迁移到现在的观中,春秋祭山时,离县城较近,因为天国太深。几十年过去了,金冠的颜色依然如新。有个村人无知,因赋税逼迫,被鞭打,一天夜里跑到观中,烧了三钱神香,向真君祈求,说自己因官税被杖责,请求真君的头冠,卖掉以充税。他睡着后,梦见真君对他说:我头上的冠不是纯金,是金箔,卖了不值钱。你即使得到金子,也会被官府责罚,危及性命,祸患不小。山门庙前,有十千钱,碑旁的木叶下,你可以取走。除了官税,还能资助你的家产。这人礼敬致谢,出山后得到钱,缴完税后,家也逐渐富裕,从此每月送香油到观中。至今真君的头冠低俯向前,传说是因为让这人看验,冠不是纯金,所以如此。

云顶山的铁像天尊,高约三四尺,也是则天朝濛阳匠人廖元立所铸。这座山原本是仙居观,有两处洞门和卢照璘的碑。近来没有道士住持,被僧人占据为寺。碑和洞穴也被掩蔽毁损,只有天尊像还在。每当有僧人想毁掉它,就会遭遇祸患。捶打不坏,锤锻不伤。僧人借口山神有灵,掩盖天尊的灵验,远近无人知晓。廖元立最初铸造天尊时,有紫云如城,上面有五色光芒,托着太阳,众人共同瞻仰。忽然有几只灵鹤,引着一只大鸟,翅膀宽一丈多,全身赤色,形状像凤凰。众鹤绕着炉子盘旋,鸣叫相应,大鸟迅速飞入炉中。众人惊讶,随即有火焰高达三五十丈,声音如雷,直冲云霄,火焰四散,遍布山上。众人惊骇,只闻到异香,持续了一天才散去。天尊像铸成后,仪相奇妙,四方祈祷,立刻得到福佑。灵验如此,岂是凡人的意思可以毁伤的!

◎金州洵阳县望仙观天尊理讼验

金州洵阳县的望仙观天尊,是古迹所造,灵应极多。县境内的人,若有难以处理的诉讼,或公私盗窃之事,只要焚香陈述,就会有回应。有隐瞒实情、诬告他人的,夜里会有神人上门召唤,立刻让他们对质。被召唤的人看到宫阙官署,在大殿后面,另有楼阁十余间,两廊下排列着曹吏,审讯如同人间官府。因此,那些隐匿实情、狡诈作恶的人,也会被送入狱中。送入狱中的人会立刻死去,对质的人只要陈述实情,就会被释放。因此,县内的人都敬畏天尊的威严,洗心革面,改过向善。县里丢失的猫狗、大小诉讼,陈述在殿壁上,常常有上百幅。至今依然如此。

◎张仁表念太一救苦天尊验

左街道士张仁表,辩才多才。在内殿讲论时,应对机敏,无人能敌。但他言行浮夸,从未有真心之言,对待朋友也险躁诡妄,人们大多轻视他。后来他生病一个多月,医生无法治愈,梦见被司命抓走,步卒骑吏到他家中抓捕他,就像世上抓贼一样。他无处躲藏,被捆绑带走,经过荒径旷野,到处都是荆棘,被拖拽着飞速前行。衣服被荆棘挂住,皮肤被刺破,痛苦不堪。走了大约三十多里,远远看到一座黑城,城上有烟焰,走近一看,是铁城。城门守卫、城墙上的士兵,都是兽头人身、辫蛇臂蛇的怪物。有的四口八目,有的十臂九头,牙齿如霜雪,牙如锋剑,真是世间所画的地狱景象。进了城门,里面却是珠宫琼堂、玉楼金殿,非常壮观,与外面的冥关完全不同。走了四五里,什么都没看到,他慢慢问押送他的人:这是什么地方?和门外看到的完全不同。有人回答说:这是太一天尊的宫殿,过了这里才能到本司。张仁表听到太一之

真容在江水之内。果然有人见到神光,在光处得到玉像老君进献。高一尺多,天姿晶莹洁白。其相貌圆满明亮,几乎不是人工所能制作。皇帝回驾后,留在太清宫镇守,其光出现的地方,称为圣容坝,也是玉女坝、金砂泉古迹相连的地方。玉像老君,自近年以后,不知去向。

◎自然石文老君降雨验

阆州石壁上有自然形成的石丈老君像。中书舍人高元裕,被任命为阆州刺史。这一年大旱,元裕祈祷,山川祠庙,无不周遍。忽然在玉台观前,望见山东丛林之上,有异气。拨开荆棘前往,果然有嵌窦悬泉,在峭岩的弯曲处,乔木之下,有石壁奇文,自然形成老君的形状。前面有玉童,袖手捧炉,双髻高耸;后面有神王的形状,恭敬如听命。元裕焚香叩拜祈祷,以崇葺为请雨。还未到州,甘雨大降,连绵两夜,远近都充足。于是剪除杂草,创建斋宫,立碑以记载此事。在悬泉之下,筑堰为方塘,引水注入流杯小池,种植花木松竹,很快成为胜景。光启年,皇帝回京,光庭奏请设置玄元观,皇帝下诏褒奖允准。至今郡中水旱,祈祷灵验更加显著。

◎赖处士预言老君降生作幼主验

赖处士是江湖中人。在杨公玄默的门馆做客,十余年了,不知其道术所学。杨公每次都以礼敬之,如同师友。多在宅内,少有见者。杨公当时为左军,有小判官数人,有王有梁。王则辩博聪明,人多致敬,必认为其有非常之位;梁则谦默谨静,慎重寡言,人多轻视,必认为其不肖。只有使宅军将成君,常与梁稍亲近。赖处士忽然在宅门,对成君说:致身之道,先须识贵人,颇识之乎?成君说:我愚暗,何以能辨?愿山丈教之。处士说:梁大夫是贵人,此后当主枢机重务,你立身领旄节,须在其手,善依托焉。王大夫虽聪颖如此,寿且不永,将殁于他乡。此后宗社不宁,天下荒乱,兵戈竞起,祚历甚危。太上老君自降王宫,作幼主以扶此难,社稷可以存尔。梁大夫主机务,你领籓方,皆在幼主之手,可自保爱尔,我自此不复留也。数日,处士辞杨公而去。成君异其言,礼敬于梁,交结甚固。不久杨公罢权位,王有罪窜于南方,死于道路,其言愈验。咸通十四年秋,梁为内枢密,成君为军使。僖宗即位,三日对军,日色初出,微照阶砌,圣上起,更衣未坐,梁公醒然忆悟赖处士之说,因临阶与成君话之。左军韩公颇异其私语,诘之再三,梁与成君以实告之。韩以少主初立,中外未安,闻此言,极为慰喜。自此成君持节沧州,皆如赖处士之说。中原纷扰,祸乱积年,社稷晏安,宫城再复,驻跸数年,圣德如一,僖宗中兴之力也。

◎贾湘严奉老君验

贾湘,世代好道,崇奉香灯。隶属计司,家颇富赡,然其修奉勤至,人所不及。有一幅老君像帧,持以自随,所至之处,虽一日一夕,亦设焚香之位,应感之效,不可尽述。黄巢既陷长安,皇帝西幸,湘携带金帛,挈骨肉,自东渭桥出,道路剽掠之人,不知纪极,其一家百余人,行李无所惊惧。遂于龙角山下,葺居避难。衣冠及远近道流,皆投其家,各与拯给,请道流转《道德度人经》不啻万卷。有群贼忽围其家,湘入告老君,乃出与语,贼投刃于地,罗拜其前。湘问其故,默而不答,拜亦不已。湘舍而入门,群贼犹拜,唯称罪过。湘哀之,持缯帛,使人与之,慰勉移时,稍稍而去,一无所取。自此外户不扃,人无敢犯。或问群恶,有何所见,而反拜之。曰:我见贾湘常侍左右,神兵极多,皆长数丈,呀口瞪目,似欲吞噬,不觉亡魂丧胆,唯恐不得命耳。时既修宫阙,车驾将还,湘于老君前,请进退之兆。忽见香炉边,有粟苗甚茂,上有两穗,如风所动,粟穗西指,乃破产移家,归京永兴里。寻其旧第,已隳拆,有小舍一二十间,权为栖止。三月驾归京师,方薙草构宇,于基址之下,得银六千两,家产益赡。五载乱离,力未尝阙,乃其严奉精专,太上垂祐,使之然也。

◎沈莹供养老君验

吴兴沈莹,宿奉至道,常供养老君,于越州剡县市中有居第。时草寇裘甫,起自农亩,聚集凶徒,奔突县邑。素无武备,官吏奔骇,甫因据有县城。诏征陈、许、郑、滑、淮、浙、徐、泗之军以讨之。八道天军围城以攻之,海内久无兵戈,居人不识征战,师至之日,皆潜窜村落。莹仓惶锁其外门而逸,士马既至,莹误锁小童一人在舍中,却回将开门,则营幕施列,不敢窥犯而去。其后或胜或败,兵势不常,市肆半被焚翾。或逆徒所据,或家军所收,十余月日,方至诛殄。罢兵之后,莹所居六七间,扃趯如常,篱垣完备。及开趯,小童安然,问其故,云门闭之后,有一童子,青衣,年可十三四,云老君令与其嬉戏。良久,引去一大宅内,得饮食果实。餐啗了却,与童子为伴游戏。如半日顷,即闻老君令其添香,才炷香了,即闻开门之声。莹入门时,香烟未歇,问其斗战火烛、邻里焚烧、惊怕之事,一无所闻。是则十月战争,比邻灼热,如同顷刻,殊不觉知。列肆并焚,其家独在,非大圣神通之力,孰能及于此乎!莹亦自此栖心玄门,探真慕道,将有长往之志。寻离乡邑,莫知所之,只领此童而去。

◎姚鹄修老君殿验

台州刺史姚鹄,因游天台山天台观,命于讲堂后凿崖伐木,创老君殿焉。将平基址,于巨石下得石函,方可三尺。发之,中有小石函,得丹砂三两,玉简一枚。长九寸、阔二寸、厚五六分,上有文曰:海水竭,台山缺,皇家宝祚无休歇。具以上闻,敕曰:上天降祉,厚地呈祥,爰有白简之灵书,出于

玄元宝殿,预示着国家繁荣昌盛的征兆,展示着大地珍宝的启示。

这些吉祥的征兆,确实是上天的祥瑞,应该记录在史馆中,向四方公布。

这是在咸通十三年壬辰年发生的事情。

想要塑造老君像,但山中的土石混杂,寻找合适的材料非常困难。

梦中有一位青衣童子告诉说:殿东一丈多的地方,有一种像白垩的土,可以用来塑像。

按照梦中的指示去寻找,果然找到了,塑造了太上老君的像,还有八九个侍卫的像,土用完了。

完成后,神像仪态庄严,面容肃穆。

月亮隐晦,太阳明亮,仿佛在涡川诞生;双柱三门,似乎在相野展示灵异。

在洁净的斋戒中赞美它,景象融于空中,奇光闪烁,仿佛能听到笙磬丝竹的声音,大家都认为是吉祥的征兆。

以前桐柏初次建造天尊堂时,有五色云彩漂浮其上,三井有异象,云气进入堂中,又出来三次,这些都记录在国史中,以记载这些符应。

清河崔尚的碑文详细记载了这些。

这座圣祖殿也有自己的记载。

◎杨闹兒侍奉老君的验证

成都的杨闹兒,父母崇信道教,经常侍奉老君,精勤不懈。

闹兒在军队中,在金堂被敌人俘虏,带到南山寨中,但没有被杀害。

他日夜不停地念诵老君,希望能再次见到父母。

突然梦见老君赐给他一朵云,让童子引导他,送到平地上。

童子说:你可以回家了。

醒来后,他已经出了山寨,因此得以回家。

到家的那天,父母已经为他做了百日的斋戒。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灵验部-卷二-注解

木文天尊:道教中的一位天尊,具体身份不详,可能与木德有关,象征自然与生命的力量。

开元七年:唐朝玄宗年号,公元719年,标志着唐朝的鼎盛时期。

蜀州新津县:今四川省新津县,唐代属蜀州管辖。

新兴尼寺:唐代的一座佛教寺庙,位于蜀州新津县。

大斋:佛教中的一种大型斋戒仪式,通常在重要节日举行。

道流:指道教修行者或道士。

云冠霞衣:形容天尊的服饰,云冠象征高远,霞衣象征神圣。

手炉:道教仪式中使用的器具,用于焚香。

太一天尊:道教中的至高神之一,象征宇宙的起源和秩序。

东明观:唐代的一座道教宫观,位于京城。

维摩诘:佛教中的重要人物,象征智慧与慈悲。

西明寺:唐代的一座佛教寺庙,位于京城。

汉州什邡县:今四川省什邡市,唐代属汉州管辖。

乌金像:指铁像天尊,因其颜色乌黑如金而得名。

青城山丈人观:位于四川省青城山的一座道教宫观,供奉丈人真君。

金州洵阳县:今陕西省旬阳县,唐代属金州管辖。

望仙观:唐代的一座道教宫观,位于金州洵阳县。

张仁表:唐代的一位道士,以辩才著称。

太一救苦天尊:道教中的一位重要神祇,被认为是救苦救难的神灵,常被信徒念诵以求消灾解难。

三业十恶:佛教术语,三业指身、口、意三方面的行为,十恶指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嗔恚、邪见等十种恶行。

五色莲花:象征纯洁和高贵,常出现在道教和佛教的宗教艺术中,代表神灵的座位。

九色神光:道教中描述神灵光环的术语,象征神灵的威严和神圣。

七宝之盖:指用七种宝物装饰的华盖,象征尊贵和神圣。

骞木宝花:道教中的神木,象征长生不老和神圣。

阴阳太一:道教中的重要概念,指宇宙间阴阳两种对立统一的力量,太一则是至高无上的神灵。

四十六神:道教中的一组神灵,具体指代不详,可能是指守护神或辅助神。

云车羽盖:道教中描述神灵出行的交通工具,象征神灵的威严和神圣。

黑髭老君:道教中对老子的尊称,黑髭指其形象特征,常被描绘为有黑色胡须的老人。

十洲三岛:道教中的仙境,指海外的十个洲和三个岛,象征长生不老和神仙居住的地方。

玉局化玉像老君:道教中的一种神像,玉局指玉制的神座,玉像老君则是用玉雕刻的老子像。

真容:指道教中老君的真实形象,常被描绘为具有神圣光辉的存在。

玉像老君:用玉石雕刻的老君像,象征老君的神圣和纯洁。

太清宫:道教中供奉老君的主要宫观之一,位于中国多个地方,是道教的重要圣地。

圣容坝:因老君像显现神光而得名的地方,具有宗教和历史意义。

玉女坝、金砂泉:与圣容坝相连的古迹,增添了地方的神秘和宗教色彩。

自然石文老君:指在自然石壁上显现的老君形象,被认为是神迹。

阆州:古代中国的一个州,位于今天的四川省境内。

高元裕:唐代官员,曾任阆州刺史,以虔诚祈祷老君求雨而闻名。

玉台观:道教宫观,位于阆州,是高元裕祈祷求雨的地方。

赖处士:一位神秘的江湖人士,以预言老君降生和幼主即位而著名。

贾湘:唐代人物,以虔诚供奉老君而闻名,其事迹被记录为老君显灵的例证。

沈莹:吴兴人,以长期供奉老君并在战乱中得到保护而著名。

姚鹄:台州刺史,因修建老君殿并发现神秘石函而闻名。

玄元之宝殿:指供奉道教始祖老子的殿堂,玄元为老子的尊称,宝殿则是对其供奉场所的尊称。

国祚廷洪:国祚指国家的命运和统治,廷洪则指朝廷的繁荣昌盛。这里指国家繁荣的征兆。

坤珍启迪:坤珍指大地的珍宝,启迪则指启发和引导。这里指大地所显示的吉祥征兆。

休征:吉祥的征兆,常用于指代天象或自然现象中的吉兆。

上瑞:极为吉祥的征兆,常用于指代国家或皇室的祥瑞。

史馆:古代负责编纂和保存历史文献的机构。

咸通十三年:唐懿宗咸通十三年,即公元872年。

鹄塑:鹄指天鹅,塑指塑造。这里指塑造老君像的过程。

老君:即老子,道教尊奉的始祖,被尊称为太上老君。

青童:道教中的仙童,常被视为神灵的使者。

太上:指太上老君,即老子。

天仪粲然:天仪指天象,粲然则指明亮、辉煌。这里形容老君像的庄严辉煌。

睟容伊穆:睟容指庄严的容貌,伊穆则指肃穆。这里形容老君像的庄严肃穆。

月玄日角:月玄指月亮的光辉,日角则指太阳的光芒。这里形容老君像的光辉灿烂。

涡川:传说中的地名,可能与老子的出生地有关。

双柱三门:指道教建筑中的常见结构,双柱象征天地,三门象征三清。

相野:可能指老子的出生地或与老子相关的圣地。

洁斋:指道教中的斋戒仪式,旨在净化身心。

景气融空:景气指祥瑞之气,融空则指弥漫于空中。这里形容祥瑞之气弥漫。

奇光炜烁:奇光指奇异的光芒,炜烁则指闪烁。这里形容祥瑞之光的奇异闪烁。

笙磬丝竹:指古代乐器,常用于宗教仪式中。

桐柏:指桐柏山,道教圣地之一。

天尊:道教中的至高神祇,常指元始天尊。

五色云:指五彩祥云,道教中常见的祥瑞之兆。

三井:可能指道教建筑中的三口水井,象征三清。

国史:指官方的历史记载。

符应:指祥瑞的征兆与历史事件的对应关系。

清河崔尚:清河指地名,崔尚则指人名,可能是当时的史官或文人。

杨闹兒:成都人,父母崇道,常奉事老君。

金堂:地名,位于成都附近。

南山寨:地名,可能位于成都以南的山区。

百日斋:道教中的一种斋戒仪式,持续一百天,旨在祈福或还愿。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灵验部-卷二-评注

这段古文记载了唐代道教与佛教之间的互动与竞争,反映了当时宗教文化的多元性与复杂性。文中通过多个灵验故事,展示了道教天尊的神奇力量及其在民间信仰中的重要地位。

首先,木文天尊的显现故事体现了道教与佛教在唐代的共存与竞争。故事中,道流在佛教寺庙中显现,最终化为天尊像,显示了道教在佛教场所中的渗透与影响。这一情节不仅反映了道教的神圣性,也暗示了道教与佛教在唐代社会的微妙关系。

其次,汉州什邡县的铁像天尊故事,展示了道教神像的灵验与不可侵犯性。铁像天尊在水中浮沉,最终被迎至道观,显示了道教神像的神圣性与不可动摇的地位。这一故事不仅增强了道教信仰的权威性,也反映了道教在民间的影响力。

青城山丈人观的真君赐钱故事,则进一步展示了道教神灵的慈悲与灵验。真君在梦中指引村人找到钱财,帮助其解决困境,体现了道教神灵对信徒的关怀与庇佑。这一故事不仅增强了道教信仰的亲和力,也反映了道教在民间信仰中的实际作用。

最后,张仁表念太一救苦天尊的故事,揭示了道教修行者的内心挣扎与救赎。张仁表在梦中被司命所摄,最终通过念诵太一救苦天尊的名号获得救赎,体现了道教修行者对神灵的依赖与信仰。这一故事不仅展示了道教修行者的精神世界,也反映了道教信仰对个人命运的深刻影响。

总体而言,这段古文通过多个灵验故事,展示了道教在唐代社会中的神圣性、权威性与影响力。这些故事不仅反映了道教与佛教的互动与竞争,也揭示了道教在民间信仰中的重要作用。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唐代宗教文化的多元性与复杂性,以及道教在其中的独特地位。

这段文本描绘了道教中的神灵和仙境,展现了道教信仰中的救苦救难、忏悔赎罪、神灵显现等主题。通过详细的描写,如太一救苦天尊的显现、五色莲花座、九色神光等,文本不仅传达了道教的神圣和威严,还体现了信徒对神灵的虔诚和敬畏。

文本中的故事情节,如仁表的忏悔、李邵的妻子受难、杨师谟的修观、吕细的遇仙等,都是道教文学中常见的主题。这些故事不仅具有宗教意义,还富含道德教化的功能,教导人们要行善积德、忏悔赎罪。

从艺术特色上看,文本运用了丰富的象征和比喻,如五色莲花、九色神光、七宝之盖等,这些象征不仅增强了文本的神秘感和神圣感,还使得故事情节更加生动和形象。

历史价值方面,这些故事反映了唐代道教信仰的盛行和道教文化的繁荣。通过描述神灵的显现和信徒的虔诚,文本不仅记录了当时的宗教活动,还为我们了解唐代的宗教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还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通过对道教神灵和仙境的描绘,文本传达了道教信仰的核心思想,展现了唐代道教文化的繁荣和信徒的虔诚。

这段文本通过多个故事展示了老君(老子)在道教中的神圣地位和深远影响。每个故事都围绕着老君的神迹展开,如老君像的显现、自然石壁上的老君形象、老君在关键时刻的干预等,这些都反映了道教信仰中老君作为至高无上的神祇的形象。

文本中的故事不仅展示了老君的神奇力量,如降雨、预言、保护信徒等,还反映了道教与地方文化的深度融合。例如,太清宫、圣容坝等地名的出现,不仅增添了故事的真实性,也体现了道教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此外,文本还通过人物如高元裕、赖处士、贾湘、沈莹和姚鹄的故事,展示了个人信仰与道教神迹之间的互动。这些人物或因虔诚祈祷而得到老君的回应,或因供奉老君而在危难中得到保护,这些都强调了信仰的力量和道教实践的重要性。

从艺术特色上看,文本采用了丰富的象征和隐喻,如玉像老君、自然石文老君等,这些形象不仅增强了文本的神秘色彩,也加深了读者对道教文化的理解和感受。同时,文本中的预言和神迹也增加了故事的吸引力和教育意义,使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道教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

总之,这段文本不仅是对老君神迹的记录,也是对道教文化的一次深刻展示。通过具体的故事和人物,文本生动地传达了道教信仰的核心价值和实践方式,为研究中国古代宗教和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这段古文主要描述了两个与道教相关的祥瑞事件,分别涉及老君像的塑造和杨闹兒的奇遇。通过这些事件,作者展现了道教信仰在唐代社会中的深远影响,以及人们对神灵庇佑的虔诚信仰。

首先,文中提到玄元之宝殿的建造和老君像的塑造,这些事件被赋予了极高的象征意义。玄元之宝殿不仅是供奉老子的场所,更是国家繁荣的象征。老君像的塑造过程充满了神秘色彩,梦中青童的指引和土石的奇迹般出现,都暗示了神灵的干预和庇佑。老君像的庄严辉煌,进一步强化了道教在人们心中的神圣地位。

其次,杨闹兒的故事则展现了个人信仰的力量。杨闹兒在军伍中被敌人擒获,却因日夜念诵老君而得到神灵的庇佑,最终奇迹般地逃脱并回到家中。这一事件不仅体现了道教信仰对个人命运的深刻影响,也反映了唐代社会对神灵庇佑的普遍信仰。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古文反映了唐代道教信仰的兴盛和人们对神灵庇佑的依赖。道教作为唐代的主流宗教之一,不仅在宫廷和上层社会中有着重要地位,也在普通民众中广泛传播。文中提到的祥瑞事件,如五色云、奇光等,都是道教中常见的祥瑞象征,反映了人们对神灵庇佑的渴望和对国家繁荣的期盼。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古文采用了典型的叙事手法,通过具体事件的描述来展现道教信仰的力量。文中对老君像的塑造过程和杨闹兒的奇遇进行了详细的描写,语言生动形象,充满了神秘色彩和宗教氛围。特别是对老君像的描写,通过‘天仪粲然’、‘睟容伊穆’等词语,生动地展现了老君像的庄严辉煌,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古文不仅记录了唐代道教信仰的具体表现,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宗教氛围和人们对神灵庇佑的依赖。通过对这些祥瑞事件的记载,我们可以窥见唐代社会的宗教信仰和文化心理,为我们研究唐代宗教史和社会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灵验部-卷二》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4812.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