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君房(约10世纪—11世纪),北宋道士,曾任道官,主持编撰道教典籍。他以整理和传播道教文献闻名。
年代:编撰于北宋真宗年间(11世纪初)。
内容简要:《云笈七签》是道教经典丛书《道藏》的精华选编,共122卷。书中收录了道教修炼、符箓、斋醮、神仙传记等内容,系统总结了道教的教义、方术和经典文献。它是研究道教思想与实践的重要文献,被誉为“小道藏”,对后世道教发展影响深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灵验部-卷一-原文
大木,唯二僧共击天尊像,手折耳伤,口鼻亦坏,力击其项,未能致损,用力甚困。
二僧少歇,看天尊所伤之处,并已如旧,唯二僧口耳鼻项痛楚极甚,及看其手,亦已折矣。
匍匐号叫,告于众人,自述其事。良久而死。
◎亳州太清宫老君挫贼验
亳州真源县太清宫,圣祖老君降生之宅也。历殷週至唐,而九井三桧,宛然常在。
武德中,枯桧再生。天宝年再置宫宇。
其古迹,自汉宣、汉桓增修营葺,魏太武、隋文帝别授规模,边韶、薛道衡为碑,以纪其事。
唐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睿宗、明皇六圣御容,列侍于老君左右。
两宫二观,古桧千余树,屋宇七百余间,有兵士五百人,镇卫宫所。
咸通中,庞勋据徐州,十道征师招讨,长围将合,庞勋恐力不支久,遂领徒三千余人径来,欲夺宫所,据为营垒。
是日,避难士庶千余家咸在宫内,见黑气自九井中出,良久,昏噎一川,老君空中应现。
庞勋徒党迷失道路,自相蹂践,蕲水桥断,尽溺死水中。逡巡开霁,贼党无孑遗矣!
广明中,黄巢将领徒伴欲焚其宫,亦有黑雾遍川,迷失行路。
又有草贼遍地,自欲凌毁太清宫,迷路,乃往亳州城下,因围逼州城,攻打弥急。
刺史潘稠望宫焚香,以希神力救护。
顷之,黑雾自宫中而来,週绕城外,腥风毒气,闻者顿仆,密雪交至,寒冻异常,死者十有五六。
初攻城之时,有神鸦无数,衔接贼箭,投于城中,贼辈已加惊异。
既而城内朗晏,城外风雪,贼人惧此神力,解围而去,寻亦散灭。
潘稠奏云,自大寇犯阙之后,群凶诛殄已来,大小寇逆,前后一十八度,欲犯太清宫。
或迷失道途,或龙神示见,终挫凶计,宫城晏然。
所庇护居人,不知其数。请移真源县,就宫安置。
敕旨恐移县就宫,必多秽渎,县依旧所宜,准万年例升为赤县。
仍降青词,修斋告盟。
◎週真人居上经堂基验
週真人,名太玄,陶隐居弟子也。年二十一而得道,先于隐居证位。
其所居,即今紫阳观,处茅岭之前,平陆爽垲,实为福地。
堂侧一片地稍高,如旧屋基,而无砖甓踪迹。
太玄于其上植花木,时见有人,高冠褒衣,或三或二。
亦有介金之士,明月静夜,立于其中。
家有小兒,名小豆,才五六岁,游戏其上,逡巡有人送置庭中,如是者数四,而无伤损。
一旦问陶君,说此祥异。
陶曰:晋朝许君旧宅乃上经堂,基正当其地,速作静室,为焚香之所,不可亵渎也。
太玄因问:上经所安之地,何神明如此耶?
陶曰:三洞宝经所在之地,万灵侍卫,百神朝揖,岂可不尊之耶?
太玄曰:真经已去,其地久虚,而犹真灵卫之耶?
陶曰:上经所安之地,地祇守之七百年;法宇之地千年;正一所安之地,善神护之三百年。
经法虽去,年限未满,所以然耳。
太玄遂作静室,每旦夕香灯,而不敢于此室朝拜存修,恐法位高卑,有真凡之隔尔。
◎魏夫人坛十僧来毁九遭虎噬验
魏夫人坛,在南岳中峰之前,巨石之上。是一片大石,方可丈余,其形方稳,下圆上平,浮寄他石之上。
尝试一人推之,似能转动,人多即屹然而定,相传以为灵异。
往往神仙幽人,游憩其上,奇雰灵气,弥覆其顶。
忽有衲僧十余人,秉炬挟杖,夜至坛所,欲害缑仙姑。
入其居处,仙姑在床上,而僧不见,乃出诣坛所,推坏夫人坛。
轰然有声,若已颠坠,回烛照之,元不能动,知其灵异,奔迸遁去。
及明,有至远村者,大都不过走十余里。
十人同志,九人为虎噬杀。
一人推坛之时,不同其恶,遂免虎害。
乃以其事白于村乡之人,远近惊异焉。
◎严皪掘洪州铁柱验
洪州铁柱,神仙许真君所铸也。晋朝豫章,有巨蛟长蛇水兽,肆害于人。
许君与其师吴君,得正一斩邪、三五飞步之术,制御万精。
自潭州井中,奋剑逐蛟,出于此井。
君出谓吴君曰:此井之下,蛟螭所冗,若不镇之,每三百年一度,为民之害,后来复何人制之?
役鬼神运铁数百万斤,铸于井中,溢于井外数尺,屹若柱焉。
于井之下,布巨索八条,以锁地脉。
自是钟陵之境,无妖惑之事,无垫溺之灾。
誓之曰:后人坏我柱者,城池淹没,江波泛溢。
人皆知之,固不敢犯。
或有渔人敲柱上铁,用坠其网,所损颇甚,近亦官中禁之。
严节制江西,信诽毁之词,使人掘铁柱,将欲碎之。
迅霆大击,江波遽溢,掘未二三尺,城池震动,内外惊惧,撰方信之,焚香告谢而止。
柱侧道院为其所毁,近亦再修矣。
◎王峰吴行鲁毁掘成都龙兴观验
成都龙兴观,即后週至真观也。基址广袤,四面通街,大殿讲堂、玉华宫碑碣皆在。
有王峰者,事颖川王,于小蛮坊创置私第。
以基地卑湿,乃使力役者劚观门土墙,及广掘观地,取土数千车筑基址,土木未毕,已数口凋亡。
一旦自衙归宅,于其门外,见二黄衣人,曰为观中取土事,要有对勘。
应答之间,下马而卒。
其观内有钟楼,曰灵响台,有门楼宏壮,制度精巧。
节度使吴行鲁,奏移门楼于天王寺,拆其钟楼,遗踪胜赏,并为毁荡矣。
顷年驾在蜀,明道大师尹嗣玄,云行鲁之吏,因疾入冥,数日复活,言见行鲁为鬼吏所驱,般运龙兴材木,铁锁击械,昼夜不休,木才积垛,又却飞去,如是摙运,不知何年当得息尔。
欲求子孙为立观门,赎其罪,子孙贫窘,固不及尔。
◎刘将军取东明观土修宅验
刘将军者,隶职右神策军。居近东明观,大修第宅
于观内取土,筑基脱墼,计数千车。
功用既毕,刘忽得疾沉绵,旬日稍较,忽如风狂,于其阶庭之中,攫土穴地,指爪流血,而终不已。
骨肉扶救之,似稍歇定,又须匍匐冗土,似有驱迫之者。
时闻为物捶击痛楚之声,但流泪呜咽而已。
问之竟无所答,日又沉困垂命,巫医殚术,略无徵应。
偶召瞽者筮,云求道法救之。
刘素不信道,未尝有道士过其家。
妻子既切,因诣金仙观,请符理之。
置符于床前,又焚数道,和水饮之,刘乃言曰:我以无知,犯暴道法,取东明观土,修筑私舍,地司已奏天曹,罚令运土填陪,不知车数,计我独力般运,三二百年,恐未可足。
稍或迟怠,冥官考责,鞭挞极严,卒无解免之日。
言讫,呜咽号叫,若有所诉,一家闻之,俱为嗟痛。
其妻子就东明大殿上,焚香祈乞,续买净土五千车,填送所穿坑处,设斋告谢,求赐宽赦,疾乃稍定。
一旦又自言曰:天符有敕,穿掘观土,修筑私家,虽已陪填,尚未塞责,有十二年禄命,并宜削夺,所连累子孙,即可原赦。
是夕遂死。
余按道科,凡故意凌毁大道,及福地灵坛,殃流三世。
今刘生以陪填首谢,罪止一身,得不为戒尔。
◎南康王梦二神人告以将富贵验
南康王、太尉、中书令韦公皋,为成都尹相国张公之爱婿,而量深器大,举止简傲,不狎于俗。
张家奕世相家,德望清贵,张族皆轻侮于韦,以此见薄,亦未之悟也。
忽梦二神人谓之曰:天下诸化,领世人名籍,吾子名系葛璝,禄食全蜀,富贵将及,何自滞耶?勉哉行矣!异日当富贵,无以葛璝为忘也。
由是韦有干禄之志,谋于其室,室家复勉励之,以妆奁数十万金,资其行计。
既达秦川,属岁饥久雨,因知友所聘,署陇州军事判官。
俄而驾出奉天,郡守奔难行在,皋率土客甲士,馈輓军储,以申扈卫。
以功就拜防御使,复请赴觐行朝,德宗望而器之。
既平寇难,大驾还京,以功检校右仆射、凤翔节度使。
恳让乞改西川,乃授西川节度,与张公交代焉。
拥师赴任,张假道归阙,以避其锋。
既而累年蜀境大穰,金帛丰积。
南诏内附,乞为臣妾,威名益重,而贡赋不亏,朝廷倚注,戎蛮慑伙。
由是请许南诏置习读院,入质子学生,习《诗》、《书》、《礼》、《乐》。
公文翰之美,冠于一时。
南诏得其手笔,刻石以荣其国,而葛璝之事,久已忘矣。
又梦二神人曰:“富贵而忘所因,其何甚耶?公梦觉,流汗惊骇。
久之,乃躬诣云林,炷香祷福。
遂命工度木,揆日修崇,作南宫飞阁四十间,巨殿修廊,重门邃宇,范金刻石,知无不为。
支九陇租赋,于山下列屯输贮,糗粮山积,匠石云趋。
自制碑刊于洞门之侧,上构层楼。
焚僮七十人以供洒扫,良田五百亩以赡斋储。
在镇二十余年,封以王爵矣。
即本命丁卯,属葛璝化也。
◎果州开元观工匠同梦得材木验
果州开元观接郡城,颇为爽垲,以形胜之美,选立观额。
虽州使旋具结奏,而制置之,内犹阙大殿。
州司差工匠及道流,将溯嘉陵江,于利州上游采买材木。
临行,道流工匠同梦有人云:硃凤潭中有木,可以足用。
如此者三。
因聚议曰:梦兆如斯,必有大商货木,氵公江而至,可踌躇三五日以伺之,或免远适,颇以为便。
一匠曰:吾于硃凤山下江中寻之,莫有商筏已到来否。
即往山下寻求,潭水澄澈,忽见潭底有木。
因使善沉者钩求,得梓木千段。
构成三尊殿,钟楼经阁、三门廊宇,咸得週足。
又市砖甃坛,内有黄赤色者,疑其火力未足,弃而不用,信宿皆化为金,起观之费,过于丰资。
殿宇既成,将塑尊像,又于白鹤山观,掘地得铁数万斤。
铸三尊铁像,仅高二丈,今谓之圣像。
远近祈祷,立有徵验。
起观道流何氏家,世代丰足,今为胄族焉。
至今负贩之徒、锥刀求利者,每以三日五日,必诣圣像前,焚香祈祐。
或阙而不精信者,即贸易无利,货鬻不售焉。
◎北都潜丘台崔相国应梦修观验
北都潜丘台,有古观焉。
像设精严,楼台宏丽,地形显敞,迥出于都城之中。
制创多年,久无崇葺,风号雨渍,日以倾摧。
相国崔公彦昭,常梦野步寻幽,至古台之下,翅首仰望,其上有紫气氤氲,样光四照,无登蹑之路。
良久,复聆天乐笳箫之音,寻访之意弥切,但四隅陡绝,咫尺万里。
忽前有金桥如梯,层级宽博,遂攀梯而上。
中路三四级,板阙栏摧,跻登不得,即见巨手金色,引指而接之,公握指未定,已登台上矣。
徘徊四顾,唯古殿欲摧,荒坛芜没,叹嗟数四。
复到天尊之前,认金桥乃座前之桥耳,金手乃天尊之手耳。
不复闻天乐之声,亦绝紫气之像,因言曰:岂天尊有所付嘱耶?何变化如此也?
天尊忽言曰:子即居此地,无忘摧残也。
俄而惊觉。
旬日,授北都留守到镇。
幹月恍恍然,似有所失,似有所疑,因命驾纵游,用摅其志。
闻潜丘台不远,造而观焉,唯古殿摧残,深草堙翳。
乃瞻拜天尊,见仪像侍卫,宛若曾所游睹。
徐视座前,金桥在焉,栏折板断矣。
复睨金臂及指,皆醒然顿寤,即前之所梦也。
施俸金,募工役,革故之弊,鼎新其宇,惟殿屋且久,随其古制,增修而已。
其余垣墙廊宇、坛庭门房、图缋丹雘、赭垩金翠,靡不毕备焉。
缔构之功、香花之献,郁为一时之盛也。
◎相国刘瞻梦天尊言再居相位验
相国刘公瞻,南迁交趾,道过江陵。
既登扁舟,将欲解缆,回首
道左,见像设甚严,而朽殿倾圮。
问其名,即真符玉芝观也。
入门升阶,拜手潜祝。
是夕,舟中梦青童前导,登大山之上,松径连延,崖巘奇秀,芳芝幽草,好鸟灵花,灿然在目。
行一里许,见元始天尊,坐宝花座上,瞻仰粹容,乃玉芝殿中天尊也。
拜祝曰:某得罪圣朝,窜逐且远,非敢怨望,但祈生还尔。
天尊曰:尔之青简,列于方诸矣,何忧于世难乎!再居相位,而后得道。
自此斋一旬,戒三日,则蛮陬瘴海魑魅之乡,无所惮矣。
辰未已午,与子为期也。
自是刘公南征,至湖岭间,所在籓方,劳问相继。
旋得金帛,寓信于荆帅,特创天尊殿,斋?廊宇,选精介焚修之士以居之。
于是再徵,入掌钧轴,洎厌俗弃世,果符梦中之言,岁辰亦无爽矣。
◎李蔚相国应梦天尊修观验
李相国蔚,拥旄汴州,兼太清宫使。
每翘心玄关,思真念道。
一夕,梦野步郊外,丛箔间见奇光五色,中有天尊像,顶光半缺,手握玉芝,状如白莲花,而圆茎修细,芝有八秀。
历历详记,注于心目。
翌日,因送宾出郊,顾见有道像暴露,问其所,即玉芝观也。
相国异之,回镳而礼谒。
莎莠盈庭,萧蒿蔽路,披榛而后进。
所睹尊像,与梦同焉。
虽不握玉芝,而名与梦叶,遂广加崇饰焉。
巨殿森沉,飞梦甍烜赫,斋宫讲肆,月牖霜坛,前阚通街,雄临郛郭,为籓方之壮观焉。
噫!开元皇帝,尊祖奉先,耽玄味道,精诚上彻,祯贶下通,得真符于灵峰,产玉芝于内殿。
因敕大镇重地置观,以真符玉芝为名。
封太白山为灵应公,改华阳为真符县。
上瑞已彰于昔日,嘉徵复显于兹辰。
所以相国名臣,皆符吉梦,夷门渚宫之完葺,自非大道应灵,其孰能与于此乎!
◎郑相国还愿修宁州真宁观验
宁州真宁县通圣观,即开元皇帝梦二十七真,得刻石真像之所置也。
岁祀浸深,旋已摧毁,边徼素寡,道流缮修之事,因已旷绝矣。
相国司空郑公畋,登龙之年,偶尝游礼,赋诗三十韵,以纪其故实,亦冥祝曰:异日官达,必冀增修。
洎入掌丝纶,尊居钧轴,枢机少暇,前愿都忘。
一夕,梦游洞府之中,群仙赏玩,奏钧天广乐,以恣嬉游。
俄而幢节羽卫自天而下,使者一人降曰:太上有命,徵还上清。
于是群仙或控鸣鹤,或驾飞龙,腾跃而去。
相国亦欲振袂骞飞,一仙人回首笑曰:还毕真宁之愿,然后可此来尔。
既觉,省忆真宁修观之事,乃辍鼎食之资,为缔构之费。
邠帅李尚书偘,命都校以董其事,十旬而灵观鼎新矣。
相国尝话斯梦,以为洞天者,罗川之洞也,群仙者,二十七真也。
惊其忽忘,懋此巨功,信大道之明徵矣。
◎段相国报愿修忠州仙都观验
忠州丰都县平都山仙都观,前汉真人王方平、后汉真人阴长生得道升天之所。
芜没既久,基址仅存。
晋代高先生首为崇构。
太元中姚泓再加缮饰,其后梁隋共葺,国朝继修。
华阁翔虚,丹檐照日。
黔、荆、蜀、梓元戎重臣,或弭棹登临,必命修葺。
相国邹平、段文昌旅寓之年,邅回峡内,时因登眺,炷香稽首,祝于二真曰:苟使官达,粗脱栖迟,必有严饰之报。
自是不十岁,拥旄江陵。
视事之初,已注念及此。
俄梦二真仙,若平生密友,引公登江渚之山,及顶,乃阴君洞门矣,二真亦不复见。
翌日,施一月俸钱修观宇,一月俸为常住本钱。
常俾缮完,以答灵贶。
◎楼观赤光示人以避难验
楼观者,週康王大夫尹喜宅也。
在京兆盩厔县神就乡闻仙里,居终南之阴。
观内有週穆王、秦始皇、汉武帝所置殿宇,及秦始皇墨迹。
尹喜、灵井、老君、支革树升天台,晋宋谒板,秦汉铭记,历代存焉。
大唐将受命,义师起于河东,观内有赤光属天者六七夜。
广明庚子,寇犯长安,观中有光,如义宁之岁。
近车驾幸凤翔,盩厔将陷,观中复有光景之异。
由是避难士庶,多投观中,灵迹岿然,人莫敢犯。
高祖时,赐号为宗圣观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灵验部-卷一-译文
大木,只有两个僧人一起击打天尊像,手折了,耳朵受伤,口鼻也坏了,用力击打其颈部,未能造成损伤,用力非常困难。
两个僧人稍作休息,看天尊受伤的地方,已经恢复如初,只有两个僧人的口、耳、鼻、颈部疼痛非常严重,再看他们的手,也已经折断了。
他们匍匐在地上号叫,向众人诉说这件事。过了很久就死了。
◎亳州太清宫老君挫贼验
亳州真源县的太清宫,是圣祖老君降生的地方。从殷周到唐朝,九口井和三棵桧树,依然存在。
武德年间,枯死的桧树再生。天宝年间再次修建宫宇。
其古迹,从汉宣帝、汉桓帝时开始增修,魏太武帝、隋文帝时又分别授以规模,边韶、薛道衡为其立碑,以记录其事。
唐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睿宗、明皇六位皇帝的御容,排列在老君左右。
两宫二观,古桧树千余棵,屋宇七百余间,有兵士五百人,镇守宫所。
咸通年间,庞勋占据徐州,十道征师招讨,长围即将合拢,庞勋担心力量不能持久,于是带领三千余人直接前来,想要夺取宫所,据为营垒。
当天,避难的士庶千余家都在宫内,看见黑气从九口井中冒出,过了很久,整个川地昏暗,老君在空中显现。
庞勋的徒党迷失了道路,自相践踏,蕲水桥断了,全部溺死水中。不久天晴,贼党无一幸存!
广明年间,黄巢的将领带领徒伴想要焚烧太清宫,也有黑雾遍布川地,迷失了行路。
又有草贼遍地,想要毁坏太清宫,迷路后,便前往亳州城下,围逼州城,攻打非常急迫。
刺史潘稠向宫焚香,希望神力救护。
不久,黑雾从宫中而来,环绕城外,腥风毒气,闻到的人立刻倒下,密雪交加,寒冻异常,死者十有五六。
初攻城时,有无数神鸦,衔住贼箭,投于城中,贼辈已经非常惊异。
不久城内明朗,城外风雪,贼人惧怕这种神力,解围而去,不久也散灭了。
潘稠上奏说,自从大寇侵犯宫阙之后,群凶被诛灭以来,大小寇逆,前后十八次,想要侵犯太清宫。
或迷失道路,或龙神显现,最终挫败了凶计,宫城安然无恙。
所庇护的居民,不计其数。请求将真源县移置宫旁安置。
敕旨担心移县就宫,必多污秽,县依旧所宜,准万年例升为赤县。
仍降青词,修斋告盟。
◎週真人居上经堂基验
週真人,名太玄,是陶隐居的弟子。二十一岁得道,先于隐居证位。
他所居住的地方,即今紫阳观,位于茅岭之前,平陆爽垲,实为福地。
堂侧一片地稍高,像旧屋基,但没有砖瓦的踪迹。
太玄在上面种植花木,时常看见有人,高冠褒衣,或三或二。
也有介金之士,明月静夜,立于其中。
家中有个小孩子,名叫小豆,才五六岁,在上面玩耍,不久有人将他送到庭中,如此数次,而没有伤损。
一天问陶君,说这种祥异。
陶说:晋朝许君的旧宅是上经堂,基址正对这块地,赶快作静室,作为焚香的地方,不可亵渎。
太玄于是问:上经所安之地,为何神明如此?
陶说:三洞宝经所在之地,万灵侍卫,百神朝揖,岂可不尊?
太玄说:真经已去,其地久虚,而犹真灵卫之?
陶说:上经所安之地,地祇守之七百年;法宇之地千年;正一所安之地,善神护之三百年。
经法虽去,年限未满,所以如此。
太玄于是作静室,每天早晚香灯,而不敢在此室朝拜存修,恐法位高卑,有真凡之隔。
◎魏夫人坛十僧来毁九遭虎噬验
魏夫人坛,在南岳中峰之前,巨石之上。是一块大石,方约丈余,其形方稳,下圆上平,浮寄于他石之上。
尝试一人推之,似能转动,人多即屹然而定,相传以为灵异。
往往神仙幽人,游憩其上,奇雰灵气,弥覆其顶。
忽然有十余名衲僧,持炬挟杖,夜至坛所,想要害缑仙姑。
进入她的居处,仙姑在床上,而僧不见,于是出到坛所,推坏夫人坛。
轰然有声,好像已经颠坠,回烛照之,原来不能动,知其灵异,奔迸遁去。
到了天明,有到远村的人,大都不过走十余里。
十人同志,九人被虎噬杀。
一人推坛时,没有参与恶行,于是免于虎害。
于是将此事告诉村乡之人,远近惊异。
◎严皪掘洪州铁柱验
洪州铁柱,是神仙许真君所铸。晋朝豫章,有巨蛟长蛇水兽,肆害于人。
许君与其师吴君,得正一斩邪、三五飞步之术,制御万精。
从潭州井中,奋剑逐蛟,出于此井。
许君出井对吴君说:此井之下,蛟螭所冗,若不镇之,每三百年一度,为民之害,后来复何人制之?
役使鬼神运铁数百万斤,铸于井中,溢于井外数尺,屹立如柱。
在井之下,布巨索八条,以锁地脉。
自此钟陵之境,无妖惑之事,无垫溺之灾。
发誓说:后人坏我柱者,城池淹没,江波泛溢。
人们都知道,所以不敢犯。
或有渔人敲柱上铁,用坠其网,所损颇甚,近来也由官府禁止。
严节制江西,信诽毁之词,使人掘铁柱,想要碎之。
迅霆大击,江波遽溢,掘未二三尺,城池震动,内外惊惧,撰方信之,焚香告谢而止。
柱侧道院为其所毁,近来也再修了。
◎王峰吴行鲁毁掘成都龙兴观验
成都龙兴观,即后週至真观。基址广袤,四面通街,大殿讲堂、玉华宫碑碣皆在。
有王峰者,事颖川王,于小蛮坊创置私第。
因为基地卑湿,于是使力役者劚观门土墙,及广掘观地,取土数千车筑基址,土木未毕,已数口凋亡。
一天自衙归宅,于其门外,见二黄衣人,说是为观中取土事,要有对勘。
应答之间,下马而卒。
其观内有钟楼,叫灵响台,有门楼宏壮,制度精巧。
节度使吴行鲁,奏移门楼于天王寺,拆其钟楼,遗踪胜赏,并为毁荡。
近年驾在蜀,明道大师尹嗣玄,是行鲁的吏,因病入冥,数日复活,说见行鲁为鬼吏所驱,搬运龙兴材木,铁锁击械,昼夜不休,木才积垛,又却飞去,如此搬运,不知何年当得息。
欲求子孙为立观门,赎其罪,子孙贫窘,固不及。
◎刘将军取东明观土修宅验
刘将军,隶属右神策军。居住在东明观附近,大修第宅。
在道观内取土,用来建造地基和脱墼,总共用了数千车土。
工程完成后,刘突然得了重病,病情缠绵,十天后稍有好转,却突然像疯了一样,在自家的庭院中挖土挖地,手指流血,却不肯停止。
家人扶他起来,他似乎稍微安静了一些,但又必须趴在地上挖土,好像有什么东西在驱使他。
时常听到他被什么东西捶打的声音,但他只是流泪呜咽。
问他也不回答,病情日益严重,巫医用尽了方法,却没有任何效果。
偶然请来一个盲人占卜,说要用道法来救他。
刘一向不信道,家里也从未有道士来过。
妻子非常着急,于是去了金仙观,请来符咒来治疗。
将符咒放在床前,又烧了几道符,和水一起喝下,刘才说道:我因为无知,冒犯了道法,取了东明观的土来修建私宅,地司已经向天曹报告,罚我运土填坑,不知道要运多少车,估计我一个人运,两三百年也运不完。
稍微懈怠,冥官就会严厉责罚,鞭打极严,永远没有解脱的日子。
说完,他呜咽号叫,好像在诉说什么,全家听了,都感到悲痛。
他的妻子到东明观的大殿上,焚香祈求,又买了五千车净土,填平了挖的坑,设斋告谢,请求宽恕,病情才稍微稳定。
一天,他又自言自语道:天符有令,挖了观里的土来修建私宅,虽然已经填平,但还没有完全赎罪,有十二年的禄命,都要被剥夺,连累的子孙,可以赦免。
当晚他就去世了。
我按道教的规矩,凡是故意毁坏大道和福地灵坛的,祸害会延续三代。
现在刘生因为填土赎罪,罪责只在他一人身上,这难道不是一种警示吗?
◎南康王梦到两位神人告诉他将要富贵的验证
南康王、太尉、中书令韦皋,是成都尹相国张公的爱婿,他器量深广,举止高傲,不与世俗亲近。
张家世代为相,德望清贵,张族的人都轻视韦皋,因此他也被看轻,但他自己并未察觉。
忽然有一天,他梦到两位神人对他说:天下万物,掌管世人的名籍,你的名字与葛璝有关,禄食全蜀,富贵即将到来,为何还停滞不前?努力前行吧!将来富贵了,不要忘记葛璝。
从此,韦皋有了追求功名的志向,与家人商量,家人也鼓励他,用数十万金的嫁妆资助他出行。
到了秦川,正值饥荒和久雨,因朋友的推荐,担任了陇州军事判官。
不久,皇帝出巡奉天,郡守奔难到行在,韦皋率领土客甲士,运送军需,以表达忠诚。
因功被任命为防御使,又请求赴行朝觐见,德宗对他非常器重。
平定寇难后,皇帝回京,因功被任命为检校右仆射、凤翔节度使。
他恳请改任西川,于是被任命为西川节度使,与张公交接。
他率领军队赴任,张公假道回京,以避其锋芒。
几年后,蜀境大丰收,金帛丰积。
南诏归附,请求成为臣妾,韦皋的威名更加显赫,贡赋不减,朝廷倚重,戎蛮慑服。
因此,他请求允许南诏设立习读院,招收质子学生,学习《诗》、《书》、《礼》、《乐》。
他的文笔之美,冠绝一时。
南诏得到他的手笔,刻石以荣耀其国,而葛璝的事情,早已被遗忘。
他又梦到两位神人说:“富贵了却忘记了原因,这是多么过分啊?韦皋梦醒后,流汗惊骇。
过了很久,他亲自到云林,焚香祈福。
于是命令工匠测量木材,选择吉日修建,建造了南宫飞阁四十间,巨殿修廊,重门深宇,范金刻石,无所不为。
他支取九陇的租赋,在山下列屯输贮,粮食堆积如山,工匠云集。
他自己撰写碑文,刻在洞门旁边,上面建造了层楼。
他焚烧了七十个僮仆以供洒扫,用五百亩良田来供养斋储。
在镇守二十多年后,被封为王爵。
他的本命是丁卯,属于葛璝化。
◎果州开元观的工匠们同梦得到木材的验证
果州开元观靠近郡城,地势高爽,因地形优美,被选为观址。
虽然州使已经上奏,但内部还缺少大殿。
州司派工匠和道士,准备沿嘉陵江,到利州上游采买木材。
临行前,道士和工匠们同梦到有人说:硃凤潭中有木材,足够使用。
这样梦到了三次。
于是大家商议说:梦兆如此,必定有大商船载木材顺江而下,可以等三五天看看,或许不用远行,颇为方便。
一个工匠说:我去硃凤山下的江中寻找,看看是否有商船已经到来。
于是前往山下寻找,潭水清澈,忽然看到潭底有木材。
于是让擅长潜水的人去钩取,得到了千段梓木。
用这些木材建造了三尊殿,钟楼经阁、三门廊宇,都得到了满足。
又买了砖甃坛,其中有黄赤色的砖,怀疑火力不足,弃而不用,结果过了一夜都变成了金子,建观的费用,超过了预算。
殿宇建成后,准备塑像,又在白鹤山观,挖地得到了数万斤铁。
铸造了三尊铁像,高仅二丈,现在称为圣像。
远近的人来祈祷,立刻有灵验。
建观的道士何氏家,世代丰足,现在成为贵族。
至今,那些负贩之徒、锥刀求利的人,每过三五天,必定到圣像前焚香祈求。
如果不虔诚,就会贸易无利,货物卖不出去。
◎北都潜丘台崔相国应梦修建道观的验证
北都潜丘台,有一座古观。
像设精严,楼台宏丽,地形显敞,迥出于都城之中。
建造多年,久未修缮,风吹雨打,日渐倾颓。
相国崔彦昭,常常梦到在野外散步寻幽,来到古台之下,抬头仰望,上面有紫气氤氲,祥光四照,却没有登上去的路。
过了很久,又听到天乐笳箫的声音,寻访的意愿更加迫切,但四周陡峭,咫尺万里。
忽然前面出现了一座金桥,像梯子一样,层级宽博,于是攀梯而上。
走到中间三四级,木板断裂,栏杆倒塌,无法继续攀登,忽然看到一只金色的大手,伸手指引他,他握住手指,还未站稳,就已经登上了台。
他徘徊四顾,只见古殿欲倒,荒坛芜没,叹息不已。
又来到天尊面前,认出金桥就是座前的桥,金手就是天尊的手。
不再听到天乐的声音,紫气也消失了,于是说道:难道天尊有什么嘱托吗?为何变化如此?
天尊忽然说道:你既然住在这里,不要忘记这里的残破。
他惊醒过来。
十天后,他被任命为北都留守,到任后,心中恍惚,似有所失,似有所疑,于是驾车出游,以抒发心情。
听说潜丘台不远,便去参观,只见古殿残破,深草遮蔽。
于是瞻拜天尊,看到仪像侍卫,仿佛曾经见过。
慢慢看座前,金桥还在,栏杆断裂,木板折断。
再看金臂和手指,都清晰可见,顿时醒悟,这就是之前的梦境。
他拿出俸金,招募工匠,革除旧弊,新建殿宇,只有殿屋因年代久远,按古制增修。
其余的垣墙廊宇、坛庭门房、图缋丹雘、赭垩金翠,无不完备。
建造的功绩、香花的供奉,成为一时的盛事。
◎相国刘瞻梦到天尊说再居相位的验证
相国刘瞻,南迁交趾,路过江陵。
登上小船,准备解缆启程,回头
在道路的左边,看到神像布置得非常庄严,但殿堂已经腐朽倒塌。
询问它的名字,得知是真符玉芝观。
进入门内,登上台阶,恭敬地行礼并默默祈祷。
那天晚上,在船上梦见一个青衣童子引导我,登上了一座大山,松树的小路连绵不断,山崖奇特秀丽,芳香的芝草和幽深的花草,美丽的鸟儿和灵异的花朵,都清晰地出现在眼前。
走了一里多路,看到元始天尊坐在宝花座上,瞻仰他纯净的容貌,原来是玉芝殿中的天尊。
我拜祝说:我得罪了圣朝,被流放到远方,不敢有怨言,只祈求能够生还。
天尊说:你的青简已经列在方诸了,何必担忧世间的困难呢!你将再次担任相位,然后得道。
从此以后,你斋戒十天,戒律三天,那么即使是在蛮荒之地和瘴气弥漫的海边,也不会有所畏惧。
辰时到未时,已时到午时,与你约定。
从此以后,刘公南征,到了湖岭之间,所到之处,藩镇纷纷前来慰问。
不久得到了金帛,寄信给荆帅,特别建造了天尊殿,斋戒的廊宇,选择了精介焚修的士人居住其中。
于是再次被征召,入朝掌管大权,等到厌倦世俗,果然符合梦中的预言,时间也没有差错。
◎李蔚相国应梦天尊修观验
李相国蔚,担任汴州的节度使,兼任太清宫使。
他常常心系玄关,思念真道。
一天晚上,梦见在郊外散步,草丛中看到五彩奇光,其中有天尊像,头顶的光环有一半缺失,手中握着玉芝,形状像白莲花,茎干圆润细长,芝草有八朵秀美。
他详细地记下了这一切,铭记在心。
第二天,因为送客人出郊外,回头看到有道像暴露在外,询问得知是玉芝观。
相国感到奇异,调转马头前去礼拜。
庭院中长满了杂草,道路被萧蒿遮蔽,拨开荆棘才能前进。
所看到的神像,与梦中的一样。
虽然没有握着玉芝,但名字与梦中的相符,于是广泛地加以装饰。
巨大的殿堂森严深沉,飞檐高耸显赫,斋宫讲坛,月窗霜坛,前面俯瞰通街,雄伟地临于城郭,成为藩镇的壮观景象。
唉!开元皇帝,尊祖奉先,沉迷于玄学,精诚上达,祥瑞下通,在灵峰得到了真符,在内殿产出了玉芝。
因此下令在大镇重地建立道观,以真符玉芝为名。
封太白山为灵应公,改华阳为真符县。
上天的祥瑞已经在昔日显现,美好的征兆再次在今天显现。
所以相国名臣,都符合吉梦,夷门渚宫的修缮,如果不是大道应灵,谁能做到这一点呢!
◎郑相国还愿修宁州真宁观验
宁州真宁县的通圣观,是开元皇帝梦见二十七位真人,得到刻石真像的地方。
岁月流逝,观宇逐渐摧毁,边远地区素来缺乏道士修缮的事情,因此已经荒废了。
相国司空郑公畋,在登龙之年,偶然曾经游历礼拜,赋诗三十韵,以记录其历史,也默默祈祷说:他日官达,必定希望增修。
等到他入朝掌管大权,尊居相位,政务繁忙,前愿都忘记了。
一天晚上,梦见在洞府中游玩,群仙赏玩,奏响钧天广乐,尽情嬉游。
突然幢节羽卫从天而降,一位使者下来说:太上有命,征召你回上清。
于是群仙有的驾驭鸣鹤,有的驾驭飞龙,腾跃而去。
相国也想振袖飞翔,一位仙人回头笑着说:还完真宁的愿望,然后才能来这里。
醒来后,回想起真宁修观的事情,于是停止享用鼎食的资财,作为修建的费用。
邠帅李尚书偘,命令都校负责此事,十旬之后灵观焕然一新。
相国曾经谈论这个梦,认为洞天是罗川的洞,群仙是二十七位真人。
惊讶于自己忽然忘记,完成了这个巨大的功绩,相信这是大道的明证。
◎段相国报愿修忠州仙都观验
忠州丰都县平都山的仙都观,是前汉真人王方平、后汉真人阴长生得道升天的地方。
荒废已久,基址仅存。
晋代高先生首先进行了崇构。
太元年间姚泓再次加以修缮,之后梁隋共同修葺,国朝继续修缮。
华丽的阁楼高耸入云,丹檐照耀日光。
黔、荆、蜀、梓的元戎重臣,有的停船登临,必定命令修葺。
相国邹平、段文昌旅居之年,徘徊在峡内,时常登高眺望,烧香叩首,向二位真人祈祷说:如果官达,稍微摆脱栖迟,必定有严饰的报答。
从此不到十年,担任江陵的节度使。
上任之初,已经注意到这一点。
突然梦见二位真仙,像平生的密友,引导他登上江渚的山,到了山顶,是阴君的洞门,二位真仙也不见了。
第二天,施舍一个月的俸钱修观宇,一个月的俸钱作为常住本钱。
常常修缮,以报答灵贶。
◎楼观赤光示人以避难验
楼观,是周康王大夫尹喜的宅邸。
在京兆盩厔县神就乡闻仙里,位于终南山的阴面。
观内有周穆王、秦始皇、汉武帝所建的殿宇,以及秦始皇的墨迹。
尹喜、灵井、老君、支革树升天台,晋宋谒板,秦汉铭记,历代都有保存。
大唐即将受命,义师起于河东,观内有赤光连续六七夜照耀天空。
广明庚子年,寇贼侵犯长安,观中有光,如同义宁年间。
近来皇帝驾临凤翔,盩厔即将陷落,观中又有光景的异象。
因此避难的士人和百姓,大多投奔观中,灵迹巍然,没有人敢侵犯。
高祖时,赐号为宗圣观。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灵验部-卷一-注解
宫观:道教中供奉神灵、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通常包括殿堂、楼阁等建筑。
真宗皇帝:宋朝第三位皇帝赵恒,其在位期间推崇道教,对道教文化有重要影响。
杜光庭:唐代著名道士,道教理论家,著有《道教灵验记》等多部道教经典。
广成先生:道教中的一位重要人物,常被尊为道教的高祖或祖师。
斋盟:道教中的一种宗教仪式,旨在通过斋戒和盟誓来净化心灵,祈求神灵的庇佑。
符箓:道教中使用的一种符咒,用于驱邪避灾、祈福禳灾。
斋词:道教仪式中使用的祈祷文或咒语,用于表达虔诚和祈求。
太上:道教中对最高神灵的尊称,通常指太上老君。
罪福报应:道教中的一种因果报应观念,认为人的善恶行为会带来相应的福祸报应。
文铢台:传说中与道教救苦天尊相关的圣地,因文铢的故事而得名。
天尊像:道教中至高无上的神像,代表道教信仰中的最高神灵。
亳州太清宫:位于今安徽省亳州市,是道教的重要圣地之一,相传为老子(老君)的降生地。
九井三桧:太清宫内的九口古井和三棵古桧树,象征着悠久的历史和神圣的地位。
庞勋:唐朝末年的一位叛军首领,曾试图攻占太清宫。
黄巢:唐朝末年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曾试图焚毁太清宫。
週真人:道教中的一位真人,名太玄,是陶隐居的弟子,得道后居于紫阳观。
魏夫人坛:位于南岳衡山的一块巨石,相传为魏夫人的坛场,具有灵异的神力。
洪州铁柱:由道教神仙许真君所铸,用于镇压蛟龙,保护当地免受水患。
成都龙兴观:位于成都的一座道教宫观,历史悠久,曾多次遭到破坏。
东明观:位于唐代长安城的一座道教宫观,刘将军曾取土修宅。
筑基脱墼:指建筑基础,墼是古代建筑用的土坯,筑基脱墼即打地基。
沉绵:形容病情严重,缠绵不愈。
旬日:十天。
风狂:形容行为失常,如同疯狂。
攫土穴地:用手抓土挖地。
指爪流血:手指因挖土而流血。
巫医:古代指用巫术和医术治病的人。
瞽者:盲人,古代常指盲人占卜者。
筮:古代用蓍草占卜的方法。
金仙观:道教宫观名。
符:道教中用于驱邪、治病等的符咒。
地司:道教中指管理土地的神祇。
天曹:道教中指天上的官府。
冥官:指阴间的官吏。
考责:审查责罚。
鞭挞:用鞭子抽打,指严厉的惩罚。
禄命:指人的命运和寿命。
削夺:剥夺。
道科:道教的戒律和规范。
福地灵坛:指道教中的圣地或祭坛。
三世:指前世、今世、来世。
首谢:首先谢罪。
戒:警戒,教训。
真符玉芝观:道教宫观名,位于中国某地,以供奉元始天尊为主,因产玉芝而得名。
元始天尊:道教最高神之一,被认为是宇宙的创造者,常被描绘为坐在宝花座上的形象。
青简:道教中指记录个人功德和罪过的神秘书籍。
方诸:道教中指天界或神仙居住的地方。
斋一旬,戒三日:道教修行中的一种斋戒仪式,斋指素食,戒指禁欲,一旬为十天,三日为三天。
蛮陬瘴海魑魅之乡:指偏远荒蛮、充满瘴气和鬼怪的地方。
钧轴:古代指重要的政治职位,如宰相。
太清宫使:古代官职名,负责管理太清宫,太清宫是供奉道教神祇的宫殿。
玉芝:道教中的灵草,象征长生不老。
开元皇帝:指唐玄宗李隆基,其在位期间年号为开元,以尊崇道教著称。
真符县:古代地名,因产玉芝而得名,与道教有密切关系。
二十七真:道教中的二十七位神仙,常被供奉于道观中。
洞天:道教中指神仙居住的神秘地方,常与山洞相联系。
仙都观:道教宫观名,位于忠州丰都县,是王方平和阴长生得道升天的地方。
楼观:古代道教宫观名,位于京兆盩厔县,历史悠久,与多位帝王有关。
赤光:道教中指神秘的光芒,常被视为神灵显现的征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灵验部-卷一-评注
《宫观》一文,以真宗皇帝的御制叙开篇,展现了宋代皇帝对道教的推崇与支持。真宗皇帝在文中表达了对道教灵验记的重视,认为这些记录能够‘普示群生’,传播道教的妙理。这不仅反映了当时道教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也体现了皇帝希望通过宗教来教化民众、维护社会秩序的意图。
广成先生的序言,则从哲学的角度阐述了‘道’的本质与作用。他指出,‘道’既是无为的,又是有情的,这种辩证的观点体现了道教对宇宙和人生的深刻理解。通过引用《经》和《书》中的语句,广成先生进一步阐释了道教中的善恶观念和因果报应思想,强调了‘罪福报应,犹响答影随’的必然性。这种思想不仅影响了道教的教义,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中还通过具体的灵验故事,如饶州开元观神运殿阁过湖验、洋州冯行袭毁素灵宫验等,生动地展示了道教神灵的威力和灵验。这些故事不仅增强了道教的神秘色彩,也通过具体的实例向信徒传达了善恶有报的观念,起到了教化作用。
最后,文铢台二僧击救苦天尊像验的故事,通过文铢的转变,深刻地揭示了道教中的救赎观念。文铢因杀生过多而受到惩罚,但在道士的指引下,通过忏悔和修行,最终得到了救赎。这一故事不仅展示了道教的慈悲与救赎,也反映了道教对生命尊重和生态平衡的重视。
总体而言,《宫观》一文通过皇帝的御制叙、广成先生的哲学阐述以及具体的灵验故事,全面展示了道教的文化内涵、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它不仅是一部宗教文献,更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和宗教思想的重要资料。
这段古文通过多个故事展示了道教神灵的灵验和神圣不可侵犯的特性。首先,通过二僧击打天尊像的故事,强调了天尊像的神圣不可侵犯,任何亵渎行为都会受到严厉的惩罚。这不仅反映了道教对神灵的崇敬,也体现了古代社会对宗教的敬畏。
亳州太清宫的故事则进一步展示了道教圣地的神圣性。太清宫作为老君的降生地,历经多个朝代的修缮和保护,成为道教信仰的重要象征。庞勋和黄巢试图攻占或焚毁太清宫,却因神灵的干预而失败,这反映了道教神灵在保护圣地方面的强大力量。
週真人的故事则展示了道教修行者与神灵之间的联系。週真人得道后,其所居之地成为神灵显现的场所,这体现了道教修行者通过修行可以达到与神灵沟通的境界。同时,陶隐居对週真人的指导也反映了道教修行中的师徒传承关系。
魏夫人坛的故事则通过十僧毁坛的失败,强调了道教圣地的灵异和不可侵犯性。九僧被虎噬杀,唯一幸存的僧人也因未参与毁坛而免于灾难,这进一步强化了道教神灵的惩罚力量。
洪州铁柱的故事则展示了道教神灵在保护人民免受自然灾害方面的作用。许真君铸铁柱镇压蛟龙,保护当地免受水患,这体现了道教神灵在民间信仰中的重要地位。
成都龙兴观和东明观的故事则通过王峰、吴行鲁和刘将军的遭遇,展示了破坏道教宫观所带来的严重后果。这些故事不仅反映了道教宫观的神圣性,也体现了古代社会对宗教的敬畏和尊重。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多个故事展示了道教神灵的灵验和神圣不可侵犯的特性,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宗教的敬畏和尊重,同时也展示了道教在民间信仰中的重要地位。
本文通过刘生因取东明观土修筑私舍而受到天曹惩罚的故事,反映了古代道教信仰中对于神圣空间的尊重和保护。故事中,刘生因无知而犯下过错,最终通过忏悔和补偿得以减轻罪责,体现了道教中因果报应和赎罪的思想。
故事中的细节描写生动,如刘生因病而疯狂挖土、指爪流血等,增强了故事的戏剧性和感染力。同时,故事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于道教信仰的普遍认同和尊重,以及人们对于神灵惩罚的恐惧和敬畏。
通过刘生的经历,故事传达了一个深刻的道德教训:尊重和保护神圣空间,不可随意侵犯。这不仅是对道教信仰的维护,也是对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维护。故事中的刘生最终通过忏悔和补偿得以减轻罪责,体现了道教中因果报应和赎罪的思想,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于道德规范的重视。
此外,故事中的细节描写生动,如刘生因病而疯狂挖土、指爪流血等,增强了故事的戏剧性和感染力。同时,故事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于道教信仰的普遍认同和尊重,以及人们对于神灵惩罚的恐惧和敬畏。通过这些细节,故事不仅传达了道德教训,也展现了古代社会的宗教信仰和文化背景。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一个生动的故事,传达了尊重和保护神圣空间的重要性,反映了古代道教信仰中的因果报应和赎罪思想,同时也展现了古代社会的宗教信仰和文化背景。这些内容不仅具有历史价值,也具有现实意义,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
这段古文通过多个故事展示了道教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首先,真符玉芝观的故事揭示了道教宫观不仅是宗教活动的场所,也是个人修行和祈愿的地方。元始天尊的出现和对话,反映了道教信仰中神灵与信徒之间的直接沟通,以及神灵对信徒命运的干预。
其次,李相国蔚的梦境和随后的行动,体现了道教信仰对个人生活和政治生涯的影响。李相国因梦而修观,不仅是对个人信仰的实践,也是对道教文化的推广和传承。这种信仰与实践的结合,展示了道教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广泛影响。
再次,郑相国畋的故事进一步强调了道教信仰对个人命运的影响。郑相国因梦而修观,不仅是对个人愿望的实现,也是对道教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这种信仰与实践的结合,展示了道教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广泛影响。
最后,楼观赤光的故事展示了道教宫观在历史动荡时期的社会功能。楼观作为避难所,不仅为士庶提供了庇护,也通过赤光的显现,展示了道教神灵的庇佑和保护。这种宗教与社会的紧密结合,反映了道教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多个故事,展示了道教信仰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深远影响和重要地位。无论是个人修行、政治生涯,还是社会动荡时期的庇护,道教都扮演了重要角色。这些故事不仅反映了道教文化的丰富内涵,也展示了其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独特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