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君房(约10世纪—11世纪),北宋道士,曾任道官,主持编撰道教典籍。他以整理和传播道教文献闻名。
年代:编撰于北宋真宗年间(11世纪初)。
内容简要:《云笈七签》是道教经典丛书《道藏》的精华选编,共122卷。书中收录了道教修炼、符箓、斋醮、神仙传记等内容,系统总结了道教的教义、方术和经典文献。它是研究道教思想与实践的重要文献,被誉为“小道藏”,对后世道教发展影响深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治部-卷一-原文
◎二十四治并序
谨按《张天师二十治图》云:太上以汉安二年正月七日中时下二十四治:上八治、中八治、下八治。应天二十四气,合二十八宿,付天师张道陵奉行布化。
张天师,沛国丰县人也,讳道陵,字辅汉。禀性严直,经明行修,学道有方。
永平二年,汉帝诏书,就拜巴郡江州令。以延和元年三月十日辛丑,诏书拜为司空,封食冀县侯。
以芝草、图经、历神仙为事,任采延年药饵金液丹。
以汉安元年丁丑,诏书迁改,不拜。遂解官入益州部界。
以其年于蜀郡临邛县渠亭山赤石城中,静思精至,五月一日夜半时,有千乘万骑来下至赤石城前,金车羽盖,步从龙虎鬼兵,不可称数。
有五人,一人自言,吾是週时柱下史也;一人自言,吾是新出太上老君也;一人云,吾是太上高皇帝中黄真君也;一人言,吾是汉师张良子房也;一人言,吾是佐汉子渊天师外祖也。
子骨法合道,当承老君忠臣之后。今授子鬼号,传世子孙为国师,抚民无期。
于是道陵方亲受太上质敕,当步纲蹑纪,统承三天,佐国扶命,养育群生,整理鬼气,传为国师。
依其度数,开立二十四治、十九静庐,授以正一盟威之道,伐诛邪伪,与天下万神,分付为盟。悉承正一之道也。
上皇元年七月七日,无上大道老君所立上品治八品诀要掌中,伏亏造天地五龙,布山岳,老君立位治,以用化流愚俗,学者不得贪竟,欲仙道克成,可传之与质朴也。
第一阳平治
治在蜀郡彭州九陇县。去成都一百八十里。道由罗江水两岐山口入,水路四十里。
治道东有龙门,拒守神水,二柏生其上。西南有大泉,决水归东。
治应角宿,贵人发之,治王始终。
嗣师天师子也,讳衡,字灵真。为人广智,志节高亮,隐习仙业。
汉孝灵帝徵为郎中,不就。以光和二年正月十五日巳己于山升仙。
立治碑一双在门,名曰嗣师治也。
阳平谪仙妻,不知其姓名。九陇居人张守珪,家甚富,有茶园,在阳平化仙居内,每岁召采茶人力百馀辈,男女佣工杂之,园中有一少年,赁为摘茶。
自言无亲族,性甚了慧勤愿。守珪怜之,以为义兒。
又一女子二十馀,亦无亲族,愿为义兒之妇,孝义端恪,守珪甚善之。
一旦山水泛溢,市井路绝,盐酪既阙,守珪甚忧。
新妇曰:此可买耳。取钱出门十数步,置钱树下,以杖扣树,得盐酪而归。
后或有所要,但令扣树取之,无不得者。其夫术亦如此。
因与邻妇十数人,于堋口市相遇,为买酒一碗与众妇饮之,皆醉,而碗中酒不减。
远近传说,人皆异之。
守珪请问其术受于何人?少年曰:我阳平洞中仙人耳。因有小过,谪于人间,不久当去。
守珪曰:洞府大小与人间城阙相类否?答曰:二十四化各有一大洞,或方千里、五百、三百里。
其中皆有日月飞精,谓之伏神之根,下照洞中,与世间无异。
其中皆有仙王、仙官、仙卿辅相佐之,如世之职司。
有得道之人及积功迁神反生之者,皆居其中,以为民庶。
每年三元大节,诸天有上真下游洞天,以观其所理善恶。
人世死生、兴废、水旱、风雨,预关于洞中焉。
其龙神、祠庙、血食之司,皆为洞府所统也。
二十四化之外,其青城、峨嵋、益登、慈母、繁阳、嶓冢,亦各有洞天,不在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之数。
洞之仙曹,如人间郡县聚落耳。不可一一详记之也。
旬日之间,忽然夫妇俱去。
右阳平治山。山中有主簿治、嗣师治、系师治。
第二鹿堂山治
治在汉州绵竹县界北乡,去成都三百里。上有仙室、仙台,古人度世之处。
昔永寿元年,太上老君将张天师于此治上,与四镇太岁大将军、川庙百鬼共折石为要,皆从正一盟威之道。
山有松柏、五龙仙穴,能通船渡,持火入穴,三日不尽。
治应亢宿,号长发之,治王八十年。
第三鹤鸣神山上治
治在其上,山与青城天国山相连,去成都二百里。在蜀郡临邛县界,径道三百里,世人不知之。
马底子、何丹阳得道处。治前三水共成一带,神龙居之。
有四金钉、二石金银,蚕三斛,亦言尹喜主之。
治应氐宿,贱人发之,治王六十年。
《神仙传》云:张天师遇中国纷乱,乃入蜀鹤鸣山学道也。
第四漓沅山治
治在彭州九陇县界,与鹿堂山治相连。其间八十里,去成都二百五十里。
有果松神草,服之升仙。又有四龙起骑之门,范蠡主之。
治应房宿,庶人发之,治王二十年。
第五葛璝山治
治在彭州九陇县界,与漓沅山相连。去成都县二百三十里,去阳平治水口四十八里。
昔贤于此得道。上有松栗山,高六百丈。
治应心宿,道人发之,治王九十年。
南康王太尉中书令韦公皋为成都尹,相国张公之爱婿,而量深器大,举止简傲,不狎于俗。
张公奕世相家,德望清贵,举族皆轻侮于韦,以此见薄,亦未之悟也。
忽梦二神人谓之曰:天下诸化,领世人名籍。吾子名系葛璝,禄食全蜀,富贵将及,何自滞耶?勉哉行矣!异日当富贵,无以葛璝为忘也。
由是韦有干禄之志,谋于其室家,复勉励之,以妆奁数十万金,资其行计。
既达秦川,属岁饥久雨,因知友所聘,署陇州军事判官。
俄而驾出奉天,郡守奔难行在。皋率土客甲士,馈挽军储,以申扈卫,以功就拜防御使。
复请赴觐行朝,德宗望而器之。
既平寇难,大驾还京。以功检校右仆射、凤翔节度使。
恳让乞改西川,乃授西川节度,与张公交代焉。
拥师赴任,张假
道归阙以避其锋。
既而累年蜀境大穰,金帛丰积,南诏内附,乞为臣妾。
威名益重而贡赋不亏,朝廷倚注,戎蛮慑伏。
由是请许南诏置习读院,入质子、学生习《诗》、《书》、《礼》、《乐》。
公文翰之美,冠于一时。
南诏得其手笔,刻石以荣其国,而葛璝之事久已忘矣。
又梦二神人曰:富贵而忘所因,其何甚耶!
公梦觉流汗,惊骇久之,乃躬诣云林,炷香祷福,遂命工度木,揆日修崇作南宫飞阁四十间。
巨殿修廊,重门邃宇,范金刻石,知无不为。
支九陇租赋于山下阿屯输贮,糗粮山积,匠石云起,自制碑刊于洞门之侧,上构层楼,拣选僮七十人以供洒扫,良田五百亩以赡斋储。
在镇二十馀年,封至王爵矣。
即本命丁卯,属葛璝化也。
第六庚除治
山去平地三百九十丈,在广汉郡绵竹县西,去县五里,去成都二百八十里。
上常有仙人来往,可以度厄养性。
昔张力得道之处,山有二石室,三龙头,淮水绕之。
治应尾宿,当道士发之,治王始终。
第七秦中治
主神仙在广汉郡德阳县东九里,去成都二百里。
其山浮,昔韩众于其上得仙。
前有大水,东有道径于汉洛。
治面有大石铜为志。
治应箕宿,癫人发之,治王始终。
第八真多治
山在怀安军金堂县,去成都一百五十里。
山有芝草神药,得服之令人寿千岁。
山高二百八十丈,前有池水,水中神鱼五头。
昔王方平于此与太上老君相见。
治应斗宿,女人发之,治王七十年。
无极元年十月五日,真正无极太上立治中八品气要诀在掌中。
第一昌利治
山在怀安军金堂县东四十里,去成都一百五十里,昔蜀郡李八伯初学道处。
八伯,唐公房之师也。
游行蜀中诸名山,常自出戏于成都市,暮宿于青城山上,故号为八伯也。
其山南有一石室,容八十人,前有三龙门为志。
治应牛宿,狂惑人发之,治王五百年。
第二隶上治
山季子先生学道飞仙。
治在广汉郡德阳县东二十里。
山有二石室,有一神井。
白鹿、白鹤、白鸠时来饮之。
有石在治前,与绵毋治相连。
西有赤石溪,上有三松为志。
山去平地二千九百丈。
昔中山卫叔卿于此得道。
治应女宿,贫贱人发之治。
王百年。
第三涌泉山神治
昔广汉马明生学道得仙,太上老君至此化形住此。
治在遂宁郡小汉县界,上有泉水,治万民病,饮之无不差愈,传世为祝水。
治去成都二百里,有悬崖百丈,近绵水,猴猿百鸟来在其间。
治应虚宿,野人发之,治王三十年。
其山小而高,四向有游道。
第四稠粳治
在犍为郡新津县,去成都一百一十里,汶山江水经焉。
山高去平地一千七百丈,昔轩辕学道之处也。
治左右有连罔相续,西北有味江水。
山亦有芝草仙药,可养性命。
治应危宿,贵人发之,治王五十年。
第五北平治
在眉州彭山县,去成都一百四十里。
山上有池水,纵广二百步,中有神芝药草,食之与天相久,昔越人王子乔得仙。
治应室宿,道师发之,治王四十年。
一名?斗山治。
第六本竹治
山在蜀州新津县,去成都一百二十五里。
山高一千三百丈,上有一水,有香林在治陌,北有龙穴地道通峨嵋山,上有松,昔郭子声得道之处也。
后有林竹,西去十五里通鹤鸣山。
前水中常有神龙游戏。
治应壁宿,龙门吏人发之,治王五百年。
第七蒙秦治
山在越巂郡台登县西,去城二十里,去成都一千四百二十里。
治与越巂郡隔河水,前有小山,后有大山,高一千丈。
昔伊尹于此山学道。
上有芝英金液草,服之得度世。
后有汉中郡赵升得道于此。
治应奎宿,凡人发之,治王九十年。
第八平盖治
山在蜀州新津县,去成都八十里。
前山下有玉人,身长一丈三尺。
昔吴郡崔孝通于此山学道得飞仙。
山西有大江,南有长山,北有平川,中有龙门。
治应娄宿,阴人发之,治王千年。
无上二年正月七日,无为大道玄真立下八品治气要诀在掌中。
第一云台山治
在巴西郡阆州苍溪县东二十里,上山十八里方得,山足去成都一千三百七十里。
张天师将弟子三百七十人住治上教化,二年白日升天。
其后一年,天师夫人复升天。
后三十年,赵升、王长复得白日升天。
治前有巴西大水,山有一树桃,三年一花,五年一实,悬树高七十丈,下无底之谷。
唯赵升乃自掷取得桃子,馀者无能取之。
治应胃宿,有人形师人发之,治王五十年。
又云云台治山中有玉女乘白鹤,仙人乘白鹿,又有仙师来迎天师白日升天,万民尽见之。
一云此天柱山也。
在云台治前有立碑处。
《云台治中录》曰:施存,鲁人,夫子弟子。
学大丹之道,三百年十炼不成,唯得变化之术。
后遇张申为云台治官,常悬一壶如五升器大,变化为天地,中有日月如世间;夜宿其内,自号壶天,人谓曰壶公,因之得道在治中。
第二浕口治
山在汉中郡江阳县,去成都二千九百二十里。
陈安世于此山上学道得仙。
安世,京兆人也。
汉中水过其前山,一名平元山,西有长山,东有流海,帝王所住,有青龙门。
治应昴宿,俗人发之,治王五百年。
第三后城山治
在汉州什邡县,昔爰子然于此山上学仙得道。
左有大水,后有重山。
山有神芝,服之寿千岁。
一名黄陵山,南有长山,北有青龙,东有松柏为志。
治应毕宿,凡人发之治。
王八十年。
第四公慕治
在汉州什邡县,去治一百里,昔苏子于此山学道得仙。
一名北逢仙山,南有石
坎,北有悬流水。治应觜宿,病人发之,治王七十年。
第五平罔治
山在蜀州新津县,去成都一百里,昔蜀郡人李阿于此山学道得仙,白日升天。治应参宿,道士发之,治王二十年。北有三重曹溪,南有特山为志。
第六主簿山治
在邛州蒲江县界,去成都一百五十里。蜀郡人王兴于此学道得仙。一名秋长山,南有石室玉堂,松柏生其前。治应井宿,彻人发之,治王八十年。
第七玉局治
在成都南门内。以汉永寿元年正月七日,太上老君乘白鹿、张天师乘白鹤,来至此坐局脚玉寐,即名玉局治也。治应鬼宿,千丈大人发之,治王三世。
第八北邙山治
在东都洛阳县,梁水在治左,务成子于此得道。大黄出东,冗泉南流。治应柳宿,仙圣发之,治王六十年。
《玄都律》第十六云:治者,性命魂之所属也。《五岳名山图》云:阳平治属金,属角星。鹿堂治金,亢星。鹤鸣治木,氐星。治沅治土,房星。葛璝治火,心星。庚除治火,尾星。秦中治水,箕星。真多治金,斗星。
右八治是上品,并是后汉汉安元年太上老君所立。
昌利治土,牛星。隶上治火,女星。涌泉治木,虚星。稠粳治火,危星。北平治金,室星。本竹治木,壁星。蒙秦治火,奎星。平盖治土,娄星。
右八治是中品,置如前云。
云台治木,胃星。浕口治木,昴星。后城治土,毕星。公慕治金,觜星。平罔治水,参星。主簿治金,井星。玉局治水,鬼星。北邙治土,柳星。
右八治是下品,置如前云。
冈氐治水,星星。白石治金,张星。锺茂治水,翼星。具山治土,轸星。《地图》云:此四治在京师东北。
右此四治是张天师所加。充前二十四治,合成二十八治,上应二十八宿。
平公治属水,配涌泉治。公慕治属土,配稠粳治。天台治属土,配本竹治。濑乡治属金,配昌利治。樽领治属金,配云台治。代元治属金,配云台治。和里治属火,配隶上治。漓沅治属金,配昌利治。
右是天师更加此八治,以配八品,週布四海,镇国化人也。
《太真科》下卷所说云:第一别治有四者:
第一具山治,第二锺茂治,第三白石治,第四冈氐治。
右四品,在外名别治,于内名备治。备治足二十八也,则与三八别也。
第二游治有八者:
第一吉阳治,第二平都治,第三河逢治,第四慈母治,第五黄金治,第六太华治,第七青城治《五符经》作青城山,第八峨嵋治。
右八品是游治也。
第三配治有八者:
第一代元治,第二樽领治,第三濑乡治,第四天台治,第五八慕治,第六平公治,第七利里治,第八漓沅治。
右八品是配治也。
第四正治二十有四者:
第一北邙治,第二玉局治,第三主簿治,第四平罔治,第五公慕治,第六后城治,第七浕口治,第八云台治。
右是下品八治也。
第一平盖治,第二蒙秦治,第三本竹治,第四稠粳治,第五北平治,第六涌泉治,第七隶上治,第八昌利治。
右是中品八治也。
第一真多治,第二秦中治,第三庚除治,第四葛璝治,第五漓沅治,第六鹤鸣治,第七鹿堂治,第八阳平治。
右是上品八治也。
第五星宿治二十有八,名上治,一名内治,又名大治,又名正治,是上皇元年七月七日,无上玄老太上大道君所立上、中、下品。
二十八宿要诀
第一角宿,上治无极虚无无形,下治阳平山。
第二亢宿,上治无极虚无自然,下治鹿堂山。
第三氐宿,上治无极玄元无为,下治鹤鸣山此三治主辰生。
第四房宿,上治虚白,下治漓沅山。
第五心宿,上治洞白,下治葛璝山此二治主卯生。
第六尾宿,上治三一,下治庚除山。
第七箕宿,上治三元,下治秦中山此二治主寅生。
第八斗宿,上治三五,下治真多山此一治主丑生。
──右上八品无上治。
第九牛宿,上治九天,下治昌利山。
第十女宿,上治五城,下治隶上山此合前三治主丑生。
第十一虚宿,上治元神,下治涌泉山。
第十二危宿,上治丹田,下治稠粳山此二治主子生。
第十三室宿,上治常先,下治北平山。
第十四璧宿,上治金梁,下治本竹山此二治主亥生。
第十五奎宿,上治六府,下治蒙秦山。
第十六娄宿,上治太一君,下治平盖山。
──右中八品玄老治之。
第十七胃宿,上治五龙,下治云台山此合前三治主戍生。
第十八昴宿,上治随天,下治浕口山。
第十九毕宿,上治六丁,下治后城山此二治主酉生。
第二十觜宿,上治十二辰,下治公慕山。
第二十一参宿,上治还身,下治平冈山此二治主申生。
第二十二井宿,上治拘神,下治主簿山。
第二十三鬼宿,上治无形,下治玉局山此非人所生。
第二十四柳宿,上治聚元,下治北邙山此三治主未生。
──右下八品太上治之。
太上汉安二年正月七月中时,二十四治上八、中八、下八以应二十四气,付天师张道陵。
第二十五星宿,上治别形,下治冈氐山。
第二十六张宿,上治保气,下治白石山此二治主午生。
第二十七翼宿,上治五玉,下治锺茂山。
第二二十八轸宿,上治金堂,下治具山此二治主未生。
◎天师所立四治
天师以建安元年正月七日出下四治,名备治,合前二十八宿也。星宿治随天立,历运设教,劫劫有受命为天师者,各各申明,济世度人,以至太平。太平君出,更加有司随其
才德,进位神仙。
天师以汉安元年七月七日立四治,付嗣师以备二十八宿。
第一冈氐治,在兰武山,应星宿。
第二白石治,在玄极山,应张宿。
第三具山治,在饭阳山,应翼宿。
第四锺茂治,在元东山,应轸宿此四治说与前大同小异。
系师以太元二年正月七日立八品游治。
峨嵋治在蜀郡界。
青城治在蜀郡界。
黄金治在蜀郡界。
太华治在京兆郡界。
慈母治在城市山界。
河逢治在上党郡界。
平都治在巴郡界。
吉阳治在蜀郡界。
系师者,嗣师子也,讳鲁;于阳平山得尸解仙道。
又立一治名系师治。
但嗣师治并主簿是天师门下也,又立一治。
今按《玄都职治律》第九云:代元治、平都治是巡游治也。
是知峨嵋治等亦是游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治部-卷一-译文
◎二十四治并序
根据《张天师二十治图》记载:太上老君在汉安二年正月七日中午时分,设立了二十四治:上八治、中八治、下八治。这些治所对应天上的二十四节气,合二十八宿,交由天师张道陵负责推行教化。
张天师,是沛国丰县人,名叫张道陵,字辅汉。他性格严谨正直,精通经典,修行有道,学道有方。
永平二年,汉帝下诏,任命他为巴郡江州令。延和元年三月十日辛丑,皇帝又下诏任命他为司空,封为冀县侯。
他以采集芝草、研究图经、修炼神仙为业,负责采集延年益寿的药饵和炼制金液丹。
汉安元年丁丑,皇帝下诏让他迁任,但他没有接受。于是辞去官职,进入益州地界。
同年,他在蜀郡临邛县渠亭山的赤石城中,静心修炼,五月一日半夜时分,有千乘万骑从天而降,来到赤石城前,金车羽盖,跟随的龙虎鬼兵不计其数。
其中有五个人,一人自称是周朝的柱下史;一人自称是新出世的太上老君;一人说自己是太上高皇帝的中黄真君;一人说自己是汉朝的军师张良子房;一人说自己是辅佐汉朝的渊天师的外祖父。
他们说张道陵的骨相符合天道,应当继承太上老君忠臣的衣钵。现在授予他鬼号,传世子孙为国师,抚育百姓无期。
于是张道陵亲自接受了太上老君的敕令,应当遵循纲纪,统领三天,辅佐国家,养育众生,整理鬼气,传为国师。
根据这些规定,他设立了二十四治、十九静庐,传授正一盟威之道,讨伐诛杀邪伪,与天下万神结盟。这一切都秉承了正一之道。
上皇元年七月七日,无上大道老君设立了上品治八品诀要,掌握在手中,创造了天地五龙,分布山岳,老君设立治所,用以教化愚昧的世俗,学者不得贪图竞争,欲成仙道,可以传授给质朴之人。
第一阳平治
治所在蜀郡彭州九陇县,距离成都一百八十里。道路从罗江水的两岐山口进入,水路四十里。
治所东边有龙门,守护神水,两棵柏树生长在上面。西南有大泉,水流向东。
治所对应角宿,由贵人发起,治王始终。
嗣师是天师的儿子,名叫衡,字灵真。他智慧广博,志向高洁,隐居修炼仙道。
汉孝灵帝征召他为郎中,他没有接受。光和二年正月十五日巳时,他在山中升仙。
治所门前立有一对碑,名为嗣师治。
阳平谪仙的妻子,不知其姓名。九陇居民张守珪,家境富裕,有一片茶园,位于阳平化仙居内,每年雇佣百余人采茶,男女佣工混杂其中,园中有一少年,受雇摘茶。
他自称没有亲属,性格聪明勤恳。张守珪怜悯他,收他为义子。
又有一女子,二十多岁,也没有亲属,愿意成为义子的妻子,孝顺端庄,张守珪非常喜欢她。
一天,山洪暴发,市井道路断绝,盐和奶酪短缺,张守珪非常担忧。
新妇说:这可以买到。她拿着钱出门十几步,把钱放在树下,用杖敲打树,得到了盐和奶酪回来。
后来无论需要什么,只要敲打树就能得到,没有得不到的。她的丈夫也有同样的法术。
有一次,她和十几个邻妇在堋口市相遇,买了一碗酒给众妇喝,大家都醉了,但碗中的酒没有减少。
远近传颂,人们都感到奇异。
张守珪问他们的法术是从谁那里学来的?少年说:我是阳平洞中的仙人。因为犯了小错,被贬到人间,不久就会离开。
张守珪问:洞府的大小和人间的城阙相似吗?回答说:二十四化各有一个大洞,有的方圆千里、五百里、三百里。
其中都有日月飞精,称为伏神之根,照耀洞中,与世间无异。
其中都有仙王、仙官、仙卿辅佐,如同世间的职司。
有得道之人及积功迁神反生的人,都居住其中,作为民庶。
每年三元大节,诸天有上真下游洞天,观察其所治理的善恶。
人间的生死、兴废、水旱、风雨,都与洞中有关。
其龙神、祠庙、血食之司,都由洞府统辖。
二十四化之外,青城、峨嵋、益登、慈母、繁阳、嶓冢,也各有洞天,不在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之数。
洞中的仙曹,如同人间的郡县聚落。无法一一详细记录。
十几天后,夫妇二人忽然离去。
右阳平治山。山中有主簿治、嗣师治、系师治。
第二鹿堂山治
治所在汉州绵竹县界北乡,距离成都三百里。山上有仙室、仙台,是古人度世的地方。
昔年永寿元年,太上老君将张天师带到此治所,与四镇太岁大将军、川庙百鬼共同折石为要,都遵循正一盟威之道。
山上有松柏、五龙仙穴,能通船渡,持火入穴,三日不尽。
治所对应亢宿,号长发之,治王八十年。
第三鹤鸣神山上治
治所在山上,山与青城天国山相连,距离成都二百里。在蜀郡临邛县界,径道三百里,世人不知。
马底子、何丹阳得道的地方。治所前三水共成一带,神龙居住其中。
有四金钉、二石金银,蚕三斛,据说尹喜主管。
治所对应氐宿,由贱人发起,治王六十年。
《神仙传》记载:张天师遇到中国纷乱,于是进入蜀地鹤鸣山学道。
第四漓沅山治
治所在彭州九陇县界,与鹿堂山治相连。其间八十里,距离成都二百五十里。
有果松神草,服用后可升仙。又有四龙起骑之门,范蠡主管。
治所对应房宿,由庶人发起,治王二十年。
第五葛璝山治
治所在彭州九陇县界,与漓沅山相连。距离成都县二百三十里,距离阳平治水口四十八里。
昔年有贤人在此得道。山上有松栗山,高六百丈。
治所对应心宿,由道人发起,治王九十年。
南康王太尉中书令韦公皋担任成都尹,是相国张公的爱婿,他器量宏大,举止简傲,不与世俗亲近。
张公世代为相,德望清贵,全家都轻视韦公皋,因此他受到冷落,但他并未察觉。
一天,他梦见两位神人对他说:天下诸化,掌管世人的名籍。你的名字系于葛璝,禄食全蜀,富贵将至,为何自甘停滞?努力前行吧!他日富贵,不要忘记葛璝。
于是韦公皋有了追求功名的志向,与家人商量,家人也鼓励他,用妆奁数十万金资助他出行。
到达秦川后,正值饥荒和久雨,因朋友的推荐,他被任命为陇州军事判官。
不久,皇帝出巡奉天,郡守奔难行在。韦公皋率领土客甲士,运送军需,以护卫皇帝,因功被任命为防御使。
他又请求觐见皇帝,德宗对他十分器重。
平定寇难后,皇帝回京。因功被任命为检校右仆射、凤翔节度使。
他恳请改任西川,于是被任命为西川节度使,与张公交接。
他率领军队赴任,张公假
道归阙以避其锋。
既而累年蜀境大穰,金帛丰积,南诏内附,乞为臣妾。
威名益重而贡赋不亏,朝廷倚注,戎蛮慑伏。
由是请许南诏置习读院,入质子、学生习《诗》、《书》、《礼》、《乐》。
公文翰之美,冠于一时。
南诏得其手笔,刻石以荣其国,而葛璝之事久已忘矣。
又梦二神人曰:富贵而忘所因,其何甚耶!
公梦觉流汗,惊骇久之,乃躬诣云林,炷香祷福,遂命工度木,揆日修崇作南宫飞阁四十间。
巨殿修廊,重门邃宇,范金刻石,知无不为。
支九陇租赋于山下阿屯输贮,糗粮山积,匠石云起,自制碑刊于洞门之侧,上构层楼,拣选僮七十人以供洒扫,良田五百亩以赡斋储。
在镇二十馀年,封至王爵矣。
即本命丁卯,属葛璝化也。
第六庚除治
山去平地三百九十丈,在广汉郡绵竹县西,去县五里,去成都二百八十里。
上常有仙人来往,可以度厄养性。
昔张力得道之处,山有二石室,三龙头,淮水绕之。
治应尾宿,当道士发之,治王始终。
第七秦中治
主神仙在广汉郡德阳县东九里,去成都二百里。
其山浮,昔韩众于其上得仙。
前有大水,东有道径于汉洛。
治面有大石铜为志。
治应箕宿,癫人发之,治王始终。
第八真多治
山在怀安军金堂县,去成都一百五十里。
山有芝草神药,得服之令人寿千岁。
山高二百八十丈,前有池水,水中神鱼五头。
昔王方平于此与太上老君相见。
治应斗宿,女人发之,治王七十年。
无极元年十月五日,真正无极太上立治中八品气要诀在掌中。
第一昌利治
山在怀安军金堂县东四十里,去成都一百五十里,昔蜀郡李八伯初学道处。
八伯,唐公房之师也。
游行蜀中诸名山,常自出戏于成都市,暮宿于青城山上,故号为八伯也。
其山南有一石室,容八十人,前有三龙门为志。
治应牛宿,狂惑人发之,治王五百年。
第二隶上治
山季子先生学道飞仙。
治在广汉郡德阳县东二十里。
山有二石室,有一神井。
白鹿、白鹤、白鸠时来饮之。
有石在治前,与绵毋治相连。
西有赤石溪,上有三松为志。
山去平地二千九百丈。
昔中山卫叔卿于此得道。
治应女宿,贫贱人发之治。
王百年。
第三涌泉山神治
昔广汉马明生学道得仙,太上老君至此化形住此。
治在遂宁郡小汉县界,上有泉水,治万民病,饮之无不差愈,传世为祝水。
治去成都二百里,有悬崖百丈,近绵水,猴猿百鸟来在其间。
治应虚宿,野人发之,治王三十年。
其山小而高,四向有游道。
第四稠粳治
在犍为郡新津县,去成都一百一十里,汶山江水经焉。
山高去平地一千七百丈,昔轩辕学道之处也。
治左右有连罔相续,西北有味江水。
山亦有芝草仙药,可养性命。
治应危宿,贵人发之,治王五十年。
第五北平治
在眉州彭山县,去成都一百四十里。
山上有池水,纵广二百步,中有神芝药草,食之与天相久,昔越人王子乔得仙。
治应室宿,道师发之,治王四十年。
一名?斗山治。
第六本竹治
山在蜀州新津县,去成都一百二十五里。
山高一千三百丈,上有一水,有香林在治陌,北有龙穴地道通峨嵋山,上有松,昔郭子声得道之处也。
后有林竹,西去十五里通鹤鸣山。
前水中常有神龙游戏。
治应壁宿,龙门吏人发之,治王五百年。
第七蒙秦治
山在越巂郡台登县西,去城二十里,去成都一千四百二十里。
治与越巂郡隔河水,前有小山,后有大山,高一千丈。
昔伊尹于此山学道。
上有芝英金液草,服之得度世。
后有汉中郡赵升得道于此。
治应奎宿,凡人发之,治王九十年。
第八平盖治
山在蜀州新津县,去成都八十里。
前山下有玉人,身长一丈三尺。
昔吴郡崔孝通于此山学道得飞仙。
山西有大江,南有长山,北有平川,中有龙门。
治应娄宿,阴人发之,治王千年。
无上二年正月七日,无为大道玄真立下八品治气要诀在掌中。
第一云台山治
在巴西郡阆州苍溪县东二十里,上山十八里方得,山足去成都一千三百七十里。
张天师将弟子三百七十人住治上教化,二年白日升天。
其后一年,天师夫人复升天。
后三十年,赵升、王长复得白日升天。
治前有巴西大水,山有一树桃,三年一花,五年一实,悬树高七十丈,下无底之谷。
唯赵升乃自掷取得桃子,馀者无能取之。
治应胃宿,有人形师人发之,治王五十年。
又云云台治山中有玉女乘白鹤,仙人乘白鹿,又有仙师来迎天师白日升天,万民尽见之。
一云此天柱山也。
在云台治前有立碑处。
《云台治中录》曰:施存,鲁人,夫子弟子。
学大丹之道,三百年十炼不成,唯得变化之术。
后遇张申为云台治官,常悬一壶如五升器大,变化为天地,中有日月如世间;夜宿其内,自号壶天,人谓曰壶公,因之得道在治中。
第二浕口治
山在汉中郡江阳县,去成都二千九百二十里。
陈安世于此山上学道得仙。
安世,京兆人也。
汉中水过其前山,一名平元山,西有长山,东有流海,帝王所住,有青龙门。
治应昴宿,俗人发之,治王五百年。
第三后城山治
在汉州什邡县,昔爰子然于此山上学仙得道。
左有大水,后有重山。
山有神芝,服之寿千岁。
一名黄陵山,南有长山,北有青龙,东有松柏为志。
治应毕宿,凡人发之治。
王八十年。
第四公慕治
在汉州什邡县,去治一百里,昔苏子于此山学道得仙。
一名北逢仙山,南有石
坎,北方有悬流水。治理对应觜宿,病人发之,治理王七十年。
第五平罔治
山在蜀州新津县,距离成都一百里,从前蜀郡人李阿在这座山学道成仙,白日升天。治理对应参宿,道士发之,治理王二十年。北面有三重曹溪,南面有特山作为标志。
第六主簿山治
在邛州蒲江县界,距离成都一百五十里。蜀郡人王兴在这里学道成仙。又名秋长山,南面有石室玉堂,松柏生长在前面。治理对应井宿,彻人发之,治理王八十年。
第七玉局治
在成都南门内。在汉永寿元年正月七日,太上老君乘白鹿、张天师乘白鹤,来到这里坐在局脚玉寐上,因此得名玉局治。治理对应鬼宿,千丈大人发之,治理王三世。
第八北邙山治
在东都洛阳县,梁水在治理的左边,务成子在这里得道。大黄从东面流出,冗泉向南流。治理对应柳宿,仙圣发之,治理王六十年。
《玄都律》第十六说:治理是性命魂的所属。《五岳名山图》说:阳平治属金,属角星。鹿堂治属金,亢星。鹤鸣治属木,氐星。治沅治属土,房星。葛璝治属火,心星。庚除治属火,尾星。秦中治属水,箕星。真多治属金,斗星。
以上八治是上品,都是后汉汉安元年太上老君所立。
昌利治属土,牛星。隶上治属火,女星。涌泉治属木,虚星。稠粳治属火,危星。北平治属金,室星。本竹治属木,壁星。蒙秦治属火,奎星。平盖治属土,娄星。
以上八治是中品,设置如前所述。
云台治属木,胃星。浕口治属木,昴星。后城治属土,毕星。公慕治属金,觜星。平罔治属水,参星。主簿治属金,井星。玉局治属水,鬼星。北邙治属土,柳星。
以上八治是下品,设置如前所述。
冈氐治属水,星星。白石治属金,张星。锺茂治属水,翼星。具山治属土,轸星。《地图》说:这四治在京师东北。
以上四治是张天师所加。补充前二十四治,合成二十八治,上应二十八宿。
平公治属水,配涌泉治。公慕治属土,配稠粳治。天台治属土,配本竹治。濑乡治属金,配昌利治。樽领治属金,配云台治。代元治属金,配云台治。和里治属火,配隶上治。漓沅治属金,配昌利治。
以上是天师又加这八治,以配八品,遍布四海,镇国化人。
《太真科》下卷说:第一别治有四者:
第一具山治,第二锺茂治,第三白石治,第四冈氐治。
以上四品,在外名别治,在内名备治。备治足二十八也,则与三八别也。
第二游治有八者:
第一吉阳治,第二平都治,第三河逢治,第四慈母治,第五黄金治,第六太华治,第七青城治《五符经》作青城山,第八峨嵋治。
以上八品是游治也。
第三配治有八者:
第一代元治,第二樽领治,第三濑乡治,第四天台治,第五八慕治,第六平公治,第七利里治,第八漓沅治。
以上八品是配治也。
第四正治二十有四者:
第一北邙治,第二玉局治,第三主簿治,第四平罔治,第五公慕治,第六后城治,第七浕口治,第八云台治。
以上是下品八治也。
第一平盖治,第二蒙秦治,第三本竹治,第四稠粳治,第五北平治,第六涌泉治,第七隶上治,第八昌利治。
以上是中品八治也。
第一真多治,第二秦中治,第三庚除治,第四葛璝治,第五漓沅治,第六鹤鸣治,第七鹿堂治,第八阳平治。
以上是上品八治也。
第五星宿治二十有八,名上治,一名内治,又名大治,又名正治,是上皇元年七月七日,无上玄老太上大道君所立上、中、下品。
二十八宿要诀
第一角宿,上治无极虚无无形,下治阳平山。
第二亢宿,上治无极虚无自然,下治鹿堂山。
第三氐宿,上治无极玄元无为,下治鹤鸣山此三治主辰生。
第四房宿,上治虚白,下治漓沅山。
第五心宿,上治洞白,下治葛璝山此二治主卯生。
第六尾宿,上治三一,下治庚除山。
第七箕宿,上治三元,下治秦中山此二治主寅生。
第八斗宿,上治三五,下治真多山此一治主丑生。
──以上八品无上治。
第九牛宿,上治九天,下治昌利山。
第十女宿,上治五城,下治隶上山此合前三治主丑生。
第十一虚宿,上治元神,下治涌泉山。
第十二危宿,上治丹田,下治稠粳山此二治主子生。
第十三室宿,上治常先,下治北平山。
第十四璧宿,上治金梁,下治本竹山此二治主亥生。
第十五奎宿,上治六府,下治蒙秦山。
第十六娄宿,上治太一君,下治平盖山。
──以上中八品玄老治之。
第十七胃宿,上治五龙,下治云台山此合前三治主戍生。
第十八昴宿,上治随天,下治浕口山。
第十九毕宿,上治六丁,下治后城山此二治主酉生。
第二十觜宿,上治十二辰,下治公慕山。
第二十一参宿,上治还身,下治平冈山此二治主申生。
第二十二井宿,上治拘神,下治主簿山。
第二十三鬼宿,上治无形,下治玉局山此非人所生。
第二十四柳宿,上治聚元,下治北邙山此三治主未生。
──以上下八品太上治之。
太上汉安二年正月七日中时,二十四治上八、中八、下八以应二十四气,付天师张道陵。
第二十五星宿,上治别形,下治冈氐山。
第二十六张宿,上治保气,下治白石山此二治主午生。
第二十七翼宿,上治五玉,下治锺茂山。
第二二十八轸宿,上治金堂,下治具山此二治主未生。
◎天师所立四治
天师以建安元年正月七日出下四治,名备治,合前二十八宿也。星宿治随天立,历运设教,劫劫有受命为天师者,各各申明,济世度人,以至太平。太平君出,更加有司随其
凭借才能和德行,可以晋升为神仙。
天师在汉安元年七月七日设立了四个治所,交给嗣师来对应二十八宿。
第一治所是冈氐治,位于兰武山,对应星宿。
第二治所是白石治,位于玄极山,对应张宿。
第三治所是具山治,位于饭阳山,对应翼宿。
第四治所是锺茂治,位于元东山,对应轸宿,这四治的说法与之前的大同小异。
系师在太元二年正月七日设立了八个游治。
峨嵋治位于蜀郡境内。
青城治位于蜀郡境内。
黄金治位于蜀郡境内。
太华治位于京兆郡境内。
慈母治位于城市山境内。
河逢治位于上党郡境内。
平都治位于巴郡境内。
吉阳治位于蜀郡境内。
系师是嗣师的儿子,名叫鲁;在阳平山得到了尸解仙道。
又设立了一个治所,名为系师治。
但嗣师治和主簿都是天师门下的,又设立了一个治所。
现在根据《玄都职治律》第九条说:代元治、平都治是巡游治。
由此可知峨嵋治等也是游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治部-卷一-注解
二十四治:道教中的二十四个重要治所,分布在中国各地,每个治所都有其特定的地理和文化意义。
张天师:道教中的重要人物,被认为是天师道的创始人。
太上老君:道教中的高级神祇,被认为是道教的创始人之一。
正一盟威之道:道教的一种教义和实践,强调与神灵的盟约和威力的结合,以达到宗教和道德的目的。
三元大节:道教中的三个重要节日,分别是上元节、中元节和下元节,每个节日都有特定的宗教仪式和意义。
洞天:道教中的一种神秘地理概念,指的是与外界隔绝的神圣空间,常被认为是仙人居住的地方。
南诏:古代位于今中国云南地区的一个国家,与唐朝有频繁的交往和冲突。
习读院:古代设立的教育机构,主要用于教授儒家经典和文化知识。
《诗》、《书》、《礼》、《乐》:儒家经典,分别指《诗经》、《尚书》、《礼记》和《乐经》,是古代中国教育的重要内容。
葛璝:古代传说中的仙人,与道教有关。
南宫飞阁:古代建筑,常用于宗教或皇家建筑,象征着神圣和尊贵。
九陇租赋:古代的一种税收制度,九陇可能指特定的地理区域。
丁卯:干支纪年法中的一个年份,用于记录时间。
治应尾宿:道教术语,指某个地方与天文星宿相对应,具有特定的宗教意义。
无极元年:古代纪年,无极可能指某个特定的时期或皇帝的年号。
壶公:道教传说中的仙人,以壶为象征,与变化术有关。
坎:坎是八卦之一,代表北方,象征水。在道教中,坎常与北方、水、阴等概念相关联。
觜宿:觜宿是二十八宿之一,属于西方白虎七宿中的第六宿,象征口舌、言语。在道教中,觜宿常与治病的仪式或法术相关联。
参宿:参宿是二十八宿之一,属于西方白虎七宿中的第七宿,象征狩猎和战争。在道教中,参宿常与道士的修炼和升仙相关联。
井宿:井宿是二十八宿之一,属于南方朱雀七宿中的第六宿,象征水源和生命。在道教中,井宿常与彻人(修道者)的修炼和治世相关联。
鬼宿:鬼宿是二十八宿之一,属于南方朱雀七宿中的第七宿,象征鬼神和幽冥。在道教中,鬼宿常与千丈大人(高级修道者)的修炼和治世相关联。
柳宿:柳宿是二十八宿之一,属于南方朱雀七宿中的第三宿,象征柔顺和生长。在道教中,柳宿常与仙圣的修炼和治世相关联。
玄都律:《玄都律》是道教经典之一,主要讲述道教的法律和戒律,涉及治世、修炼、升仙等内容。
五岳名山图:《五岳名山图》是道教经典之一,主要讲述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的地理位置、象征意义及其与道教修炼的关系。
太真科:《太真科》是道教经典之一,主要讲述道教的修炼方法和治世之道,涉及二十八宿、二十四治等内容。
天师:指张道陵,东汉时期道教创始人,被尊为天师,创立了天师道。
汉安元年:东汉汉安帝的年号,公元142年。
四治:指天师张道陵设立的四个道教治所,分别对应天上的二十八宿。
嗣师:指张道陵的继承者,通常为其子或弟子,负责传承天师道的教义和管理治所。
二十八宿:中国古代天文学中的二十八个星宿,分为四组,每组七个,分别对应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系师:指张鲁,张道陵的孙子,继承并发展了天师道,被称为系师。
太元二年:东晋太元年号,公元376年。
八品游治:系师张鲁设立的八个游治,即八个道教治所,分布在不同的郡县。
尸解仙道:道教中的一种修炼方式,指通过修炼达到肉身成仙的境界。
玄都职治律:道教经典之一,记载了道教治所的管理和职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治部-卷一-评注
本文详细描述了道教中的二十四治及其相关的神话和历史背景。二十四治不仅是地理上的分布,更是道教文化和宗教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治所都有其特定的神话故事和历史人物,这些故事和人物不仅丰富了道教的神话体系,也反映了道教与当地文化和历史的深度融合。
文中提到的张天师和太上老君等人物,是道教中的重要神祇和创始人,他们的故事和行为模式对道教信徒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描述这些神祇和人物的行为和教诲,文本传达了道教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观,如忠诚、道德修养和与神灵的交流。
此外,文本中还提到了正一盟威之道和三元大节等道教的重要教义和节日,这些都是道教信徒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通过这些描述,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道教的文化内涵和宗教实践。
最后,洞天的概念在文中也有所体现,这是道教中一个非常独特和神秘的概念,反映了道教对于宇宙和自然界的深刻理解和尊重。洞天不仅是仙人居住的地方,也是道教信徒修行和追求长生不老的重要场所。
总的来说,本文不仅是对道教二十四治的描述,更是对道教文化、历史和宗教实践的全面展示。通过阅读本文,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道教的复杂性和丰富性,以及它在中国文化和宗教中的重要地位。
这段文本详细描述了古代中国南诏与唐朝的关系,以及南诏在文化、宗教和政治上的发展。南诏通过与唐朝的交往,不仅在经济上获得了丰厚的利益,还在文化上受到了深刻的影响,如设立习读院,学习儒家经典,这些都是南诏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
文本中还提到了多个与道教相关的山治,这些山治不仅是道教修炼的圣地,也是古代中国宗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山治都有其独特的地理特征和宗教意义,如云台山治的张天师白日升天的传说,这些故事丰富了道教的文化内涵,也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和宇宙的理解。
此外,文本中的建筑描述,如南宫飞阁的修建,不仅展示了古代建筑艺术的高超技艺,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宗教信仰和皇家权威。通过详细描述建筑的规模和装饰,可以看出当时社会对宗教建筑的重视和投入。
整体而言,这段文本不仅是研究古代中国南诏历史、道教文化和建筑艺术的重要资料,也是理解古代中国社会结构和文化价值观的窗口。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全面地认识古代中国的多元文化和复杂社会。
这段古文主要讲述了道教的二十八治及其与二十八宿的对应关系,反映了道教对宇宙、自然和人类社会的深刻理解。二十八治是道教中重要的地理概念,象征着道教对天地万物的掌控和治理。每个治都与特定的星宿相对应,反映了道教对天文学和占星术的重视。
文中提到的‘治’不仅是地理概念,更是道教修炼和治世的象征。每个治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象征意义,如‘坎治’象征北方和水,与治病相关;‘参宿治’象征西方和战争,与道士的修炼和升仙相关。这些治的设立和命名,反映了道教对自然和宇宙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人类社会的治理理念。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玄都律》、《五岳名山图》和《太真科》等道教经典,这些经典不仅是道教教义的重要来源,也是道教文化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些经典,道教徒可以了解道教的修炼方法、治世之道以及宇宙观。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古文语言简练,结构严谨,充满了象征和隐喻。每个治的命名和描述都富有诗意,如‘玉局治’以汉永寿元年正月七日太上老君乘白鹿、张天师乘白鹤的传说为背景,充满了神秘和浪漫的色彩。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古文不仅反映了道教的宇宙观和治世理念,也为我们了解汉代道教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通过这段古文,我们可以窥见汉代道教徒对宇宙、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理解,以及他们如何通过修炼和治世来实现与宇宙的和谐。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是道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宗教思想的重要体现。通过对这段古文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道教的宇宙观、治世理念以及其在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这段文字主要描述了天师张道陵及其继承者张鲁在道教发展过程中设立的治所及其对应的星宿。治所是道教组织和管理的重要机构,类似于现代的宗教中心或修道院。天师张道陵在汉安元年设立了四个治所,分别对应天上的二十八宿,这表明道教在创立之初就与天文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嗣师张鲁在太元二年设立了八个游治,这些治所分布在不同的郡县,进一步扩展了道教的影响力。游治的设立不仅是为了方便道教徒的修行和传教,也是为了加强对各地道教组织的管理。张鲁通过设立游治,进一步巩固了天师道在各地的地位。
文中提到的‘尸解仙道’是道教修炼的一种方式,指通过修炼达到肉身成仙的境界。这种修炼方式反映了道教追求长生不老的终极目标。张鲁在阳平山得道成仙,成为系师,并在其治所中设立了系师治,这表明他在道教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玄都职治律》是道教经典之一,记载了道教治所的管理和职责。文中提到‘代元治、平都治是巡游治也’,说明这些治所不仅是固定的宗教中心,还具有巡游的性质,进一步扩大了道教的影响范围。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道教在东汉至东晋时期的发展和传播过程。天师张道陵和系师张鲁通过设立治所,不仅建立了道教的组织体系,还将道教与天文学、地理学等知识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宗教文化。这种文化不仅影响了当时的宗教信仰,也对后世道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简洁明了,结构清晰,通过列举治所和对应的星宿,展现了道教与天文学的紧密联系。同时,文中对张鲁的修炼成仙的描述,充满了神秘色彩,体现了道教追求长生不老的宗教理想。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为我们研究东汉至东晋时期的道教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史料。通过了解天师张道陵和系师张鲁的治所设立和管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道教在这一时期的组织结构和传播方式,以及道教在中国宗教史上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