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杂修摄部-卷二

作者: 张君房(约10世纪—11世纪),北宋道士,曾任道官,主持编撰道教典籍。他以整理和传播道教文献闻名。

年代:编撰于北宋真宗年间(11世纪初)。

内容简要:《云笈七签》是道教经典丛书《道藏》的精华选编,共122卷。书中收录了道教修炼、符箓、斋醮、神仙传记等内容,系统总结了道教的教义、方术和经典文献。它是研究道教思想与实践的重要文献,被誉为“小道藏”,对后世道教发展影响深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杂修摄部-卷二-原文

◎摄养枕中方 ──太白山处士孙思邈撰

夫养生缮性,其方存于卷者甚众。其或幽微秘密,疑未悟之心。至于澄神内观,游玄采真,故非小智所及。常思所寻设能及之,而志不能守之,事不从心,术即不验。诚由前之误交切而难遣,摄卫之道赊远而易违,是以混然同域,绝而不思者也。稽叔夜悟之大得,论之未备,所以将来志士览而惧焉。今所撰录,并在要典。事虽隐秘,皆易知易为,以补斯阙。其学者不违情欲之性,而俯仰可从;不弃耳目之玩,而顾盻可法。旨约而用广,业少而功多。余研核方书,盖亦久矣。搜求秘道,略无遗馀。自非至妙至神,不入兹录;诚信诚效,始冠于篇。取其弘益,以贻后代。苟非其道,慎勿虚传;传非其人,殃及三世。凡著五章为一卷,与我同志者宝而行之云尔。

◎自慎

夫天道盈缺,人事多屯。居处屯危,不能自慎而能克济者,天下无之。故养性之士,不知自慎之方,未足与论养生之道也,故以自慎为首焉。

夫圣人安不忘危,恒以忧畏为本。营无所畏忌,则庶事隳坏。《经》曰:人不畏威,则大威至矣。故以治身者,不以忧畏,朋友远之;治家者,不以忧畏,奴仆侮之;治国者,不以忧畏,邻境侵之;治天下者,不以忧畏,道德去之。故忧畏者,生死之门,礼教之主,存亡之由,祸福之本,吉凶之元也。是故仕无忧畏,则身名不立;农无忧畏,则稼穑不滋;工无忧畏,则规矩不设;商无忧畏,则货殖不广;子无忧畏,则孝敬不笃;父无忧畏,则慈爱不著;臣无忧畏,则勋庸不建;君无忧畏,则社稷不安。养性者,失其忧畏,则心乱而不治,形躁而不宁,神散而气越,志荡而意昏,应生者死,应死者亡,应成者败,应吉者凶。其忧畏者,其犹水火不可暂忘也。人无忧畏,子弟为勍敌,妻妾为寇仇。是以太上畏道,其次畏物,其次畏人,其次畏身。故忧于身者不拘于人,畏于已者不制于彼,慎于小者不惧于大,戒于近者不悔于远。能知此者,水行蛟龙不得害,陆行虎凶兕不能伤,处世谤讟不能加。善知此者,万事毕矣。

夫万病横生,年命横夭,多由饮食之患。饮食之患,过于声色。声色可绝之逾年,饮食不可废于一日,为益既广,为患亦深。且滋味百品,或气势相伐,触其禁忌,更成沉毒。缓者积年而成病,急者灾患而卒至也。

凡夏至后迄秋分,勿食肥腻饼臛之属。此与酒浆果瓜相妨。或当时不觉即病,入秋节变生多诸暴下,皆由涉夏取冷太过,饮食不节故也。而或者以病至之日便为得病之初,不知其所由来者渐矣。欲知自慎者,当去之于微也。

夫养性者,当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行此十二少者,养生之都契也。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损智,多事则形劳,多语则气争,多笑则伤藏,多愁则心慑,多乐则意溢,多喜则忘错昏乱,多怒则百脉不定,多好则专迷不理,多恶则憔悴无欢。此十二多不除,丧生之本也。唯无多无少,几乎道也。故处士少疾,游子多患,繁简之殊也。是故田夫寿,膏梁夭,嗜欲多少之验也。故俗人竞利,道士罕营。夫常人不可无欲,又复不可无事,但约私心,约狂念,靖躬损思,则渐渐自息耳。

封君达云:体欲常劳,食欲常少;劳勿过极,少勿过虚。恒去肥浓,节咸酸,减思虑,捐喜怒,除驰逐,慎房室,春夏施泻,秋冬闭藏。又鱼脍生肉,诸腥冷之物,此多损人,速宜断之,弥大善也。心常念善,不欲谋欺诈恶事,此大辱神损寿也。

彭祖曰:重衣厚褥,体不堪苦,以致风寒之疾;甘味脯腊,醉饱餍饫,以致疝结之病;美色妖丽,以致虚损之祸;淫声哀音,怡心悦耳,以致荒耽之惑;驰骋游观,弋猎原野,以致发狂之迷;谋得战胜,取乱兼弱,以致骄逸之败。斯盖圣人戒其失理,可不思以自勖也?

夫养性之道,勿久行、久坐、久听、久视,不强食,不强饮,亦不可忧思愁哀。饥乃食,渴乃饮。食止,行数百步,大益人。夜勿食,若食即行约五里,无病损。日夕有所营为,不住为佳,不可至疲极,不得大安无所为也。故曰: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其劳动不息也。

想尔曰想尔盖仙人名:勿与人争曲直,当减人算寿。若身不宁,反舌塞喉,嗽漏,咽液无数,须臾即愈。道人疾,闭目内视,使心生火,以火烧身,烧身令尽,存之,使精神如仿佛,疾即愈。若有痛处,皆存其火烧之,秘验。

◎仙经禁忌

凡甲寅日,是尸鬼竞乱,精神躁秽之日,不得与夫妻同席、言语、面会,必当清净,沐浴不寝,警备也。

凡服药物,不欲食蒜、石榴、猪肝、犬肉。

凡服药,勿向北方,大忌。

凡亥子日,不可唾,减损年寿。

凡入山之日,未至百步,先却百步,足反登山,山精不敢犯人。

凡求仙,必不用见尸。

又忌三月一日不得与女人同处。

◎仙道忌十败

一勿好淫,二勿为阴贼凶恶,三勿酒醉,四勿秽慢不净,五勿食父命本命肉,六勿食己本命肉,七勿食一切肉,八勿食生五辛,九勿杀一切昆虫众生,十勿向北大小便,仰视三光。

◎仙道十戒

勿以八节日行威刑,勿以晦朔日怒,勿以六甲日食鳞甲之物,勿以三月三日食五脏肉、百草心,勿以四月八日杀伐树木,勿以五月五日见血,勿以六月六日起土,勿以八月四日市

木小药,饵八石,适可除病延年,不足以禳外祸,或为百鬼所枉,或为太山横召,或为山神所轻,或为精魅所侵。唯有真一,可以一切不畏也守一法,具在《皇人守一经》中。

◎太清存神炼气五时七候诀

夫身为神气,为窟宅。神气若存,身康力健;神气若散,身乃谢焉。若欲存身,先安神气。即气为神母,神为气子。神气若具,长生不死。若欲安神,须炼元气。气在身内,神安气海;气海充盈,心安神定。若神气不散,身心凝静,静至定俱,身存年永,常住道元,自然成圣。气通神境,神通性慧,命注身存,合于真性。日月斋龄,道成究竟。依铭炼气,欲学此术,先须绝粒,安心气海,存神丹田,摄心净虑。气海若俱,自然饱矣。专心修者,百日小成,三年大成。初入五时,后通七候,神灵变化,出没自存,峭壁千里,去住无碍,炁若不散,即气海充盈,神静丹田,身心永固,自然回颜驻色,变体成仙,隐显自由,通灵百变,名曰度世,号曰真人,天地齐年,日月同寿。此法不服气,不咽津,不辛苦,要吃但吃,须休即休,自在自由,无碍五时七候,入胎定观耳。

◎五时

第一时,心动多静少,思缘万境,取舍无常,念虑度量,犹如野马,常人心也。

第二时,心静少动多,摄动入心,而心散逸,难可制伏,摄之动策,进道之始。

第三时,心动静相半,心静似摄,未能常静,静散相半,用心勤策,渐见调熟。

第四时,心静多动少,摄心渐熟,动即摄之,专注一境,失而遽得。

第五时,心一向纯静,有事触亦不动,由摄心熟,坚固准定矣。

从此已后,处显而入七候,任运自得,非关作矣。

◎七候

第一候,宿疾并销,身轻心暢,停心在内,神静气安,四大适然,六情沉寂,心安玄竟,抱一守中,喜悦日新,名为得道。

第二候,超过常限,色返童颜,形悦心安,通灵彻视。移居别郡,拣地而安,邻里之人,勿令旧识。

第三候,延年千载,名曰仙人。游诸名山,飞行自在,青童侍卫,玉女歌扬,腾蹑烟霞,采云捧足。

第四候,炼身成气,气绕身光,名曰真人。存亡自在,光明自照,昼夜常明,游诸洞宫,诸仙侍立。

第五候,炼气为神,名曰神人。变通自在,作用无穷,力动乾坤,移山竭海。

第六候,炼神合色,名曰至人。神既通灵,色形不定,对机施化,应物现形。

第七候,高超物外,迥出常伦,大道玉皇,共居灵境,贤圣集会,弘演至真,造化通灵,物无不达。修行至此,方到道源,万行休停,名曰究竟。

今时之人,学道日浅,曾无一候,何得通灵?但守愚情,保持秽质,四时迁运,形委色衰,体谢归空,称为得道,谬矣!此胎息定观,乃是留神驻形,真元祖师相传至此。最初真人传此术,术在口诀,凡书在文,有德志人方遇此法,细详留意,必获无疑,贤智之人,逢斯圣文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杂修摄部-卷二-译文

◎摄养枕中方 ──太白山处士孙思邈撰

关于养生和修养心性的方法,书籍中记载的很多。其中有些深奥隐秘,让人难以理解。至于澄澈心神、内观自省、游历玄妙、采撷真谛,这些都不是小智慧所能达到的。常常思考这些方法,即使能够理解,但如果意志不能坚持,事情不能随心所欲,这些方法也就不会有效。这确实是因为之前的错误交织在一起,难以摆脱,而养生的道路又遥远且容易违背,所以人们往往混同于世俗,断绝了思考。稽叔夜领悟了其中的大道理,但论述还不够完备,所以未来的有志之士看了会感到恐惧。现在所撰写的这些内容,都收录在重要的典籍中。虽然事情隐秘,但都容易理解和实践,以弥补这些不足。学习这些方法的人不会违背情欲的本性,而能够顺从;不会放弃耳目之娱,而能够效法。宗旨简约而应用广泛,事业少而功效多。我研究这些方书,已经很久了。搜求隐秘的道理,几乎没有遗漏。如果不是极其玄妙和神奇的,不会收录在这里;只有真诚可信且有效的方法,才会放在篇首。选取这些有益的内容,以传给后代。如果不是这些道理,千万不要虚传;传给不合适的人,会祸及三代。总共写了五章,编为一卷,与我志同道合的人会珍视并实践它。

◎自慎

天道有盈有缺,人事多艰难。处于艰难危险的环境中,如果不能自我谨慎而能够克服困难的人,天下是没有的。所以修养心性的人,如果不知道自我谨慎的方法,就不足以谈论养生的道理,因此以自我谨慎为首要。

圣人安定时不忘危险,始终以忧患和敬畏为根本。如果做事无所畏惧和顾忌,那么各种事情都会败坏。《经》上说:人如果不畏惧权威,那么大的灾难就会到来。所以修身的人,如果不以忧患和敬畏为准则,朋友会远离他;治家的人,如果不以忧患和敬畏为准则,奴仆会侮辱他;治国的人,如果不以忧患和敬畏为准则,邻国会侵犯他;治理天下的人,如果不以忧患和敬畏为准则,道德会离他而去。所以忧患和敬畏是生死之门,礼教之主,存亡之由,祸福之本,吉凶之源。因此,做官的人如果没有忧患和敬畏,那么他的名声就不会确立;农民如果没有忧患和敬畏,那么庄稼就不会茂盛;工匠如果没有忧患和敬畏,那么规矩就不会设立;商人如果没有忧患和敬畏,那么货物就不会丰富;子女如果没有忧患和敬畏,那么孝敬就不会深厚;父亲如果没有忧患和敬畏,那么慈爱就不会显著;臣子如果没有忧患和敬畏,那么功勋就不会建立;君主如果没有忧患和敬畏,那么国家就不会安定。修养心性的人,如果失去了忧患和敬畏,那么心就会混乱而不治,身体就会躁动而不安,精神就会散乱而气越,意志就会动摇而昏乱,应该生的会死,应该死的会亡,应该成的会败,应该吉的会凶。忧患和敬畏,就像水火一样,不可暂时忘记。人如果没有忧患和敬畏,子弟会成为强敌,妻妾会成为仇敌。所以最上等的是畏惧道,其次是畏惧物,其次是畏惧人,其次是畏惧自身。所以忧虑自身的人不会被人束缚,畏惧自己的人不会被他人控制,谨慎小事的人不会畏惧大事,警惕近处的人不会后悔远处。能够明白这些道理的人,水中的蛟龙不能伤害他,陆地上的虎兕不能伤害他,处世中的诽谤不能加害他。善于明白这些道理的人,万事都能成功。

许多疾病的发生,寿命的夭折,大多是由于饮食的问题。饮食的问题,比声色更为严重。声色可以断绝一年,但饮食不可一日不食,它的益处广泛,但危害也深。而且各种味道的食物,有时会相互冲突,触犯禁忌,更会形成深重的毒害。缓慢的会积年累月形成疾病,急性的会突然带来灾祸。

从夏至到秋分,不要吃肥腻的饼臛之类的食物。这些食物与酒浆果瓜相冲突。有时当时不觉得会生病,到了秋天节气变化时,会突然发生许多腹泻,这都是因为夏天贪凉过度,饮食不节制的缘故。而有些人以为生病的那天就是得病的开始,却不知道它的由来是逐渐积累的。想要知道自我谨慎的人,应当从小事做起。

修养心性的人,应当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做到这十二少,是养生的关键。多思则精神疲惫,多念则意志涣散,多欲则损害智慧,多事则身体劳累,多语则气争,多笑则伤内脏,多愁则心慑,多乐则意溢,多喜则忘错昏乱,多怒则百脉不定,多好则专迷不理,多恶则憔悴无欢。这十二多不除,是丧生的根本。只有不多不少,才接近道。所以隐士少病,游子多患,这是繁简的差别。因此农夫长寿,富贵者夭折,这是嗜欲多少的验证。所以俗人争利,道士少营。常人不可无欲,也不可无事,但要约束私心,约束狂念,静心减思,则渐渐自息。

封君达说:身体要常劳动,饮食要常少;劳动不要过度,少食不要过虚。常去肥腻,节制咸酸,减少思虑,捐弃喜怒,除去驰逐,谨慎房事,春夏施泻,秋冬闭藏。还有鱼脍生肉,各种腥冷之物,这些大多损害人,应尽快断绝,这是极大的善行。心常念善,不要谋划欺诈恶事,这是极大的耻辱,会损害寿命。

彭祖说:重衣厚褥,身体不堪苦,会导致风寒之疾;甘味脯腊,醉饱餍饫,会导致疝结之病;美色妖丽,会导致虚损之祸;淫声哀音,怡心悦耳,会导致荒耽之惑;驰骋游观,弋猎原野,会导致发狂之迷;谋得战胜,取乱兼弱,会导致骄逸之败。这些都是圣人告诫的失理之处,怎能不思考以自勉呢?

修养心性的道理,不要久行、久坐、久听、久视,不要强迫进食,不要强迫饮水,也不可忧思愁哀。饿了才吃,渴了才喝。吃完后,走几百步,对身体大有好处。晚上不要吃东西,如果吃了就要走大约五里路,这样不会损害身体。白天晚上有所作为,不要停歇为好,但不可过度疲劳,也不可过于安逸无所作为。所以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因为它们不停地运动。

想尔(仙人的名字)说:不要与人争辩是非,这会减少人的寿命。如果身体不适,反舌塞喉,咳嗽漏气,咽下无数唾液,很快就会痊愈。道士生病时,闭目内视,使心生火,以火烧身,烧尽身体,存想它,使精神仿佛,病就会痊愈。如果有痛处,都存想火烧它,这是秘验。

◎仙经禁忌

凡是甲寅日,是尸鬼竞乱,精神躁秽的日子,不得与夫妻同席、言语、面会,必须清净,沐浴不睡,警备。

凡是服药物时,不要吃蒜、石榴、猪肝、犬肉。

凡是服药时,不要面向北方,这是大忌。

凡是亥子日,不可吐唾沫,会减损寿命。

凡是入山的日子,未到百步,先退百步,然后反足登山,山精不敢侵犯人。

凡是求仙的人,一定不要见到尸体。

又忌讳三月一日不得与女人同处。

◎仙道忌十败

一不要好淫,二不要做阴贼凶恶之事,三不要酒醉,四不要秽慢不净,五不要吃父命本命肉,六不要吃己本命肉,七不要吃一切肉,八不要吃生五辛,九不要杀一切昆虫众生,十不要向北大小便,仰视三光。

◎仙道十戒

不要在八节日行威刑,不要在晦朔日发怒,不要在六甲日吃鳞甲之物,不要在三月三日吃五脏肉、百草心,不要在四月八日杀伐树木,不要在五月五日见血,不要在六月六日起土,不要在八月四日市

木小药和八石,虽然可以治病延年,但不足以消除外来的灾祸,可能会被百鬼所害,或被太山神召去,或被山神轻视,或被精魅侵扰。只有真正的‘一’,才能无所畏惧,守住‘一’的方法,详细记载在《皇人守一经》中。

◎太清存神炼气五时七候诀

身体是神气的居所。如果神气存在,身体就会健康强壮;如果神气消散,身体就会衰败。要想保持身体健康,首先要安定神气。气是神的母亲,神是气的孩子。如果神气充足,就能长生不死。要想安定神气,必须修炼元气。气在体内,神就会安住在气海中;气海充盈,心就会安定,神就会稳定。如果神气不散,身心就会凝静,静到极致,身体就会长存,年岁就会长久,常驻于道的本源,自然成为圣人。气通神境,神通性慧,命注身存,与真性相合。日月斋龄,道成究竟。按照铭文修炼气,想学这种法术,首先要断绝食物,安心于气海,存神于丹田,摄心净虑。如果气海充足,自然就会感到饱足。专心修炼的人,百日小成,三年大成。初入五时,后通七候,神灵变化,出没自如,峭壁千里,去住无碍,气若不散,气海就会充盈,神静于丹田,身心永固,自然回颜驻色,变体成仙,隐显自由,通灵百变,名为度世,号为真人,与天地同寿,与日月同辉。这种法术不需要服气,不需要咽津,不需要辛苦,想吃就吃,想休息就休息,自在自由,无碍于五时七候,进入胎息定观。

◎五时

第一时,心动多静少,思绪万千,取舍无常,念虑度量,如同野马,这是常人的心态。

第二时,心静少动多,摄动入心,但心散逸,难以制伏,摄之动策,是进道的开始。

第三时,心动静相半,心静似摄,但未能常静,静散相半,用心勤策,逐渐见到调熟。

第四时,心静多动少,摄心渐熟,动即摄之,专注一境,失而遽得。

第五时,心一向纯静,有事触亦不动,由摄心熟,坚固准定矣。

从此以后,处显而入七候,任运自得,不再需要刻意作为。

◎七候

第一候,宿疾并销,身轻心暢,停心在内,神静气安,四大适然,六情沉寂,心安玄竟,抱一守中,喜悦日新,名为得道。

第二候,超过常限,色返童颜,形悦心安,通灵彻视。移居别郡,拣地而安,邻里之人,勿令旧识。

第三候,延年千载,名曰仙人。游诸名山,飞行自在,青童侍卫,玉女歌扬,腾蹑烟霞,采云捧足。

第四候,炼身成气,气绕身光,名曰真人。存亡自在,光明自照,昼夜常明,游诸洞宫,诸仙侍立。

第五候,炼气为神,名曰神人。变通自在,作用无穷,力动乾坤,移山竭海。

第六候,炼神合色,名曰至人。神既通灵,色形不定,对机施化,应物现形。

第七候,高超物外,迥出常伦,大道玉皇,共居灵境,贤圣集会,弘演至真,造化通灵,物无不达。修行至此,方到道源,万行休停,名曰究竟。

现在的人,学道时间短,连一候都没有达到,怎么能通灵呢?只是守着愚昧的情感,保持污秽的体质,四时迁运,形委色衰,体谢归空,称为得道,这是错误的!这种胎息定观,是留神驻形,真元祖师相传至此。最初真人传此术,术在口诀,凡书在文,有德志人方遇此法,细详留意,必获无疑,贤智之人,逢斯圣文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杂修摄部-卷二-注解

摄养枕中方:指孙思邈所著的养生书籍,内容涉及养生缮性的方法。

孙思邈:唐代著名医学家、道士,被尊为“药王”,著有《千金方》等医学著作。

澄神内观:指通过冥想和内心的净化来达到精神的清明。

游玄采真:指探索深奥的道理和追求真理。

稽叔夜:可能指古代某位智者或学者,具体不详。

自慎:自我谨慎,指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警惕和自律。

天道盈缺:指自然界的规律,事物有盛有衰。

忧畏:指对事物的忧虑和敬畏,是养生的重要原则。

封君达:古代养生家,具体生平不详。

彭祖:传说中的长寿者,被视为养生的典范。

想尔:传说中的仙人,具体不详。

仙经禁忌:指修仙过程中需要遵守的禁忌和规矩。

仙道忌十败:修仙过程中需要避免的十种失败行为。

仙道十戒:修仙过程中需要遵守的十条戒律。

六天:指道教中的六天鬼神,即六天魔王,代表邪恶和混乱的力量。

山川魔神:指山川中的神灵或魔神,古人认为山川有灵,祭祀山川可以祈福避灾。

三魂七魄:道教认为人有三魂七魄,三魂主精神,七魄主肉体,三魂七魄的和谐是健康的基础。

胎神:道教中指胎儿的神灵,古人认为胎神在孕妇体内,需特别保护。

三官:指道教中的三官大帝,即天官、地官、水官,分别掌管天、地、水三界的事务。

阴丹:道教内丹术中的一种修炼方法,通过修炼体内的精气神以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

七九朝精:道教内丹术中的一种修炼方法,指通过特定的呼吸和吐纳技巧来修炼精气。

六一回丹:道教内丹术中的一种修炼方法,指通过特定的呼吸和吐纳技巧来修炼精气。

上清:道教中的一个重要派别,强调修炼内丹和符箓,追求长生不老。

太上:指道教中的太上老君,是道教的最高神之一,代表道的最高境界。

华池:道教中指口中的唾液,古人认为唾液有养生保健的作用。

三元帝君:道教中的三位重要神祇,即天官、地官、水官,分别掌管天、地、水三界的事务。

胎息:道教内丹术中的一种修炼方法,指通过特定的呼吸技巧来修炼精气,达到如胎儿在母体中呼吸的状态。

明堂:道教中指眉间的一个穴位,是修炼内丹的重要部位。

洞房:道教中指眉间的一个穴位,是修炼内丹的重要部位。

上丹田:道教中指头部的一个穴位,是修炼内丹的重要部位。

中丹田:道教中指胸部的一个穴位,是修炼内丹的重要部位。

下丹田:道教中指腹部的一个穴位,是修炼内丹的重要部位。

黄庭经:道教经典之一,主要讲述内丹修炼的方法和理论。

金丹:道教内丹术中的一种修炼成果,指通过修炼体内的精气神而炼成的长生不老之药。

木小药:指草木类的小药材,常用于中医治疗。

八石:古代道家炼丹术中的八种矿物,包括朱砂、雄黄等,用于炼制丹药。

禳外祸:通过祭祀或法术来消除外来的灾祸。

百鬼:指各种邪灵或恶鬼。

太山横召:太山即泰山,横召指被泰山神召唤,意味着死亡。

山神:掌管山岳的神灵。

精魅:指山中的精灵或妖怪。

真一:道家术语,指纯净无杂的元气或道体。

皇人守一经:古代道家经典,讲述如何通过修炼达到长生不老的境界。

太清存神炼气五时七候诀:道家修炼法门,通过炼气存神来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

神气:指人的精神和气息,是维持生命的重要元素。

窟宅:比喻身体为神气的居所。

气海:道家术语,指丹田,是人体内气的聚集地。

丹田:道家修炼的重要部位,位于脐下三寸,是气的根源。

绝粒:指不食五谷,道家修炼中的一种禁食方式。

五时:道家修炼的五个阶段,描述了修炼者心境的变化。

七候:道家修炼的七个境界,描述了修炼者达到的不同层次。

宿疾并销:指修炼到一定境界后,旧病自然消失。

四大适然:指身体四大(地、水、火、风)调和,身体舒适。

六情沉寂:指六种情感(喜、怒、哀、乐、爱、恶)平静下来。

抱一守中:道家修炼的核心思想,指保持内心的纯净和平衡。

色返童颜:指修炼到一定境界后,容貌返老还童。

通灵彻视:指修炼者获得超凡的洞察力和感知能力。

炼身成气:指通过修炼将身体转化为气态,达到更高的境界。

炼气为神:指通过修炼将气转化为神,获得超凡的能力。

炼神合色:指通过修炼将神与色(物质)合一,达到至高的境界。

高超物外:指修炼者超越物质世界,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

大道玉皇:指道家至高无上的神灵,玉皇大帝。

胎息定观:道家修炼法门,通过调节呼吸和心境来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杂修摄部-卷二-评注

《摄养枕中方》是孙思邈所著的一部养生书籍,内容涵盖了养生缮性的各个方面。孙思邈作为唐代著名的医学家和道士,他的著作不仅具有医学价值,还蕴含了深厚的道教思想。

书中提到的“澄神内观”和“游玄采真”是道教修炼的重要方法,强调通过内心的净化和对深奥道理的探索来达到精神的清明和身体的健康。这种思想体现了道教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追求。

“自慎”是书中强调的一个重要原则,指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警惕和自律。孙思邈认为,只有通过自我谨慎,才能避免生活中的各种危险和疾病。这种思想与现代健康观念中的预防医学有异曲同工之妙。

书中还提到了“忧畏”的重要性,认为对事物的忧虑和敬畏是养生的基础。这种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居安思危”观念,强调在和平时期也要保持警惕,以防患于未然。

此外,书中还详细介绍了饮食、起居、情志等方面的养生方法,如“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等“十二少”原则,这些方法不仅具有实用性,还体现了道家“清静无为”的思想。

《摄养枕中方》不仅是一部养生书籍,更是一部蕴含了丰富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的经典著作。它通过对养生方法的详细阐述,传达了道教对健康、长寿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深刻理解,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本文是道教修炼的重要文献,涵盖了道教内丹术、养生术、符箓术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文章首先强调了修炼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的禁忌,如避免在特定日期起床席、避免与崇奉六天和山川魔神的人接触等。这些禁忌反映了道教对自然和神灵的敬畏,以及对修炼者身心纯净的要求。

文章接着详细介绍了内丹术的修炼方法,如阴丹内御房中之术、七九朝精吐纳之要、六一回丹雄雌之法等。这些方法通过调节呼吸、吐纳、精气神的运行,以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内丹术是道教修炼的核心,强调通过内在的修炼来提升个体的生命力和精神境界。

文章还介绍了导引术和行气术,这些方法通过特定的身体动作和呼吸技巧来调节身体的气血运行,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导引术和行气术是道教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通过外在的动作和内在的呼吸调节来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最后,文章介绍了守一之道,即通过专注于体内的特定穴位来修炼精气神。守一之道是道教内丹术的高级阶段,强调通过专注和冥想来实现身心的合一,达到长生不老的境界。

总的来说,本文是道教修炼的综合性文献,涵盖了内丹术、养生术、符箓术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文章不仅详细介绍了各种修炼方法,还强调了修炼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的禁忌和道德要求。这些内容反映了道教对自然、神灵和个体生命的深刻理解,以及对长生不老的执着追求。

这段古文主要讲述了道家修炼的核心思想和具体方法,强调了通过炼气存神来达到长生不老的境界。文中提到的‘真一’是道家修炼的最高目标,指的是纯净无杂的元气或道体。修炼者通过调节呼吸、存神丹田、炼气为神等步骤,逐步达到身心合一、与道合一的境界。

文中详细描述了修炼的五个阶段(五时)和七个境界(七候),这些阶段和境界不仅描述了修炼者心境的变化,还展示了修炼者在不同阶段所获得的能力和境界。例如,修炼者在第一时心境波动较大,思虑纷繁,而到了第五时,心境已经纯静,即使有事触发也不会动摇。七候则描述了修炼者从消除宿疾、返老还童,到最终超越物质世界、与道合一的整个过程。

这段古文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还体现了道家修炼的独特艺术特色。通过修炼,修炼者不仅能够延年益寿,还能获得超凡的能力,如通灵彻视、移山竭海等。这些描述不仅展示了道家修炼的神奇效果,还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长生不老、超凡入圣的追求。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古文是研究古代道家思想和修炼方法的重要文献。它不仅记录了古代道家的修炼理论和实践,还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生命、自然和宇宙的理解。通过这段古文,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代道家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他们对长生不老、超凡入圣的追求。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还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它不仅是研究古代道家思想的重要文献,也是了解古代中国人对生命、自然和宇宙理解的重要窗口。通过这段古文,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道家的修炼理论和实践,以及他们对长生不老、超凡入圣的追求。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杂修摄部-卷二》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4790.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