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君房(约10世纪—11世纪),北宋道士,曾任道官,主持编撰道教典籍。他以整理和传播道教文献闻名。
年代:编撰于北宋真宗年间(11世纪初)。
内容简要:《云笈七签》是道教经典丛书《道藏》的精华选编,共122卷。书中收录了道教修炼、符箓、斋醮、神仙传记等内容,系统总结了道教的教义、方术和经典文献。它是研究道教思想与实践的重要文献,被誉为“小道藏”,对后世道教发展影响深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杂修摄部-卷三-原文
◎太清导引养生经凡十二事
赤松子者,神农时雨师,能随风上下,至高辛氏时犹存。导引术云:导引除百病,延年益寿。
朝起布席东向为之,息极乃止。不能息极,五通止。此自当日日习之,久久知益。
常以两手叉头上,挽至地,五噏五息,止胀气。
又侧卧,左肘肘地,极,掩左手脑,复以右手肘肘地,极,掩右手脑,五息止,引筋骨。
以两手据右膝上,至腰胯,起头,五息止,引腰气。右手据腰左膝、右手极上引,复以左手据腰右膝,左手极上引,皆五息止,引心腹气。
左手据腰,右手极上引,复以右手据腰,左手极上引,五息止,引腹中气。
叉手胸胁前,左右摇头不息,自极止,引面耳,邪气不复得入。
两手支腰下,左右自摇,自极止,通血脉。
两手相叉,极左右,引肩中气。
两手相叉,反于头上,左右自调,引肺、肝中气。
两手叉胸前,左右极,引除皮肤中烦气。
两手相叉,左右举肩,引皮肤气。
正立,左右摇两褷,引脚气。
◎宁先生导引养生法跂蟆龟鳖等气法附
宁先生者,黄帝时人也。为陶正,能积火自烧,而随烟上下,衣裳不灼。
先生曰:夫欲导引行气,以除百病,令年不老者,常心念一,以还丹田。夫生人者丹,救人者还。全则延年,丹去尸存乃夭。所以导引者,令人肢体骨节中诸邪气皆去,正气存处。有能精诚勤习理行之,动作言语之间,昼夜行之,骨节坚强,以愈百病。若卒得中风,病固,釐籥不随,耳聋不闻,头眩癫疾,咳逆上气,腰脊苦痛,皆可按图视像,于其疾所在,行气导引,以意排除去之。行气者则可补于中,导引者则可治于四肢,自然之道。但能勤行,与天地相保。
鲜发东向,握固不息一通,举手左右导引,手掩两耳,令发黑不白。
东向坐,不息再通,以两手中指口唾之,二七相摩,拭目,令人目明。
东向坐,不息三通,手捻鼻两孔,治鼻宿息肉,愈。
东向坐,不息四通,琢齿无数;伏前侧坐,不息六通,愈耳聋目眩。还坐,不息七通,愈胸中痛咳。
抱两膝,自企于地,不息八通,愈胸以上至头耳目咽鼻疾。
去枕,握固不息,企于地,不息九通,东首,令人气,上下通彻。鼻内气,愈羸弱,不能从阴阳法,大阴雾勿行之。
◎虾蟆行气法
正坐,自动摇臂,不息十二通,愈劳及水气。
左右侧卧,不息十二通,治痰饮不消。右有饮病,右侧卧;左有饮病,左侧卧。有不消者,以气排之。日初出、日中、日入时,向日正立,不息九通,仰头吸日精光,九咽之,益精百倍。若入火,垂两臂,不息,即不伤。
又法,面南方蹲踞,以两手从膝中入,掌、足五指令内曲,利腰尻完,治淋遗溺愈。
箕踞,交两脚,手内并脚中,又叉两手,极引之,愈寐中精气不泄矣。两手交义顺下,自极,致肺气,治暴气咳。
举右手,展左手,坐,以右脚上掩左脚,愈尻完痛。
举手交颈上,相握自极,治胁下痛。
舒左手,以右手在下握左手拇指,自极;舒右手,以左手在下握右手拇指,自极,皆治骨节酸疼。
掩两脚,两手指著足五指上,愈腰折不能低。若血久瘀,为之愈佳。竖足五指,愈腰胸痛,不能反顾颈痛。
以右手从头上来下,又挽下手,愈颈不能反顾视。
坐地,掩左手,以右手指搭肩挽之,倾侧,愈腰膝及小便不通。
◎龟鳖等气法
龟鳖行气,以衣覆口鼻,不息九通,正卧,微微鼻出内气,愈塞不通。反两手据膝上,仰头像鳖取气,致元气至丹田,治腰脊不知痛。手大拇指急捻鼻孔,不息,即气上行,致泥丸脑中,令阴阳从,数至不倦。以左手急捉发,右手还项中,所谓血脉气各流其根,闭巨阳之气,使阴不溢,信明皆利阴阳之道也。
正坐,以两手交背后,名曰带缚,愈不能大便,利腹,愈虚赢。
坐地,以两手交叉,又其下,愈阴满。
以两手捉绳,辘轳倒悬,令脚反在其上,愈头眩风癫。
以两手牵,反著背上,挽绳自悬中,愈不专精,食不得下。
以一手上牵绳,下手自持脚,愈尻久痔。
坐地,直舒两脚,以两手叉挽两足,自极,愈肠不能受食,吐逆。
东向坐,仰头,不息,五息五通,以舌撩口中沫满二七,咽,愈口乾苦。
雁行气,低头,倚臂,不息十二通,以意排留饮宿食,从下部出,息愈。
龙行气,低头下视,不息十二通,愈风疥恶疮热,不能入咽。可候病者以向阳明仰卧,以手摩腹至足,以手持引足,低臂十二,不息十二通,愈脚足温痹不任行,腰脊痛。
以两手著项相叉,治毒不愈,腹中大气即吐之。
◎噏月精法
噏月精,凡月初出时、月中时、月入时,向月正立,不息八通,仰头噏月精八咽之,令阴气长,妇人噏之,阴精益盛,子道通。
凡入水,举两手臂,不息,没。
面向北方,箕踞,以手挽足五指,愈伏兔痿、尻筋急。
箕踞,以两手从曲脚入据地,曲脚加其手,举尻,其可用行气,愈淋沥乳痛。
举脚,交叉项,以两手据地,举尻,持任息极,交脚项上,愈腹中愁满,去三虫,利五脏。
蹲踞,以两手举足蹲极横,治气冲、肿痛、寒疾。
致肾气法:蹲踞,以两手举足五指,低头自极,则五脏气总至,治耳不闻、目不明,久为之,则令人发白复黑。
◎彭祖导引法凡十事
彭祖者,殷大夫,历夏至商,比年七百,常食桂得道。导引法云
导引除百病,延年益寿要术也。
凡十节,五十息;五通,二百五十息。欲为之,常于夜半至鸡鸣,平旦为之。禁饱食沐浴。
一、凡解衣被,卧,伸腰,瞑少时,五息止,引肾气,去痟渴,利阴阳。
二、挽两足指,五息止。引腹中气,去疝瘕,利九窍。
三、仰两足指,五息止。引腹脊痹、偏枯,令人耳聪。
四、两足相向,五息止。引心肺,去咳逆上气。
五、踵内相向,五息止。除五络之气,利肠胃,去邪气。
六、掩左胫,屈右膝内厌之,五息止。引肺气,去风虚,令人目明。
七、张脚两足指,五息止。令人不转筋。
八、仰卧,两手牵膝置心上,五息止。愈腰痛。
九、外转两足,十通止。治诸劳。
十、解发东向坐,握固,不息一通,举手左右导引,以手掩两耳,以指掐两脉边五通,令人目明、发黑不白,治头风。
◎王子乔导引法凡三十四事
王子乔八神导引法,延年益寿除百病。导引法曰:枕当高四寸,足相去各五寸半,去身各三寸。解衣披发,正偃卧,勿有所念,定意,乃以鼻徐内气,以口出之,各致其藏所,竟而复始。欲休,先极之而止。勿强长息,久习乃自长矣。气之往来,勿令耳闻,鼻无知。微而专之,长遂推之,伏兔股胻,以省为贵。若存若亡,为之百动,腹鸣气,有外声,足则温,成功之士何疾而已。喉咙如白银环一,十重,系膺,下去得肺。肺色白泽,前两叶高,后两叶卑。心系其下,上大下锐,大率赤如茄华未拆,倒悬著肺下也。肝又系其下,色正青,如凫翁头也,六叶抱胃,前两叶高,后四叶卑。胆系其下,如绿绨囊。脾在中央,亦抱胃,正黄如金铄也。肾如两伏鼠,挟脊,直齐肘而居,欲得其居高也,其色正黑,肥肪络之,白黑昭然。胃如素囊,念其屈折右曲,无污秽之患。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肾藏志,此名曰神舍。神舍修则百脉调,邪病无所居矣。小肠者,长九尺,法九州。一云九土。小肠者长二丈四尺。
诸欲导引,虚者闭目,实者开目,以所苦行气不用,第七息止,徐徐往来,度二百步所,却坐,小咽气五六。不差复如法引,以愈为效。诸有所苦,正偃卧,被发如法,徐以口内气填腹,自极,息欲绝,徐以鼻出气数十所。虚者补之,实者泻之。闭口温气,咽之三十过,候腹中转鸣乃止。往来二百步,不愈复为之。病在喉中、胸中者,枕高七寸;病在心下者,枕高四寸;病在脐下者,去枕。以口出气,鼻内气者,名曰补,闭口温炁咽之者,名曰泻。闭气治诸病法,欲引头病者,仰头;欲引腰脚病者,仰足十指;欲引胸中病,者挽足十指;引臂病者,掩臂;欲去腹中寒热诸所不快,若中寒身热,皆闭气张腹,欲息者,徐以鼻息,已复为,至愈乃止。
一、平坐,生腰脚,两臂覆手据地,口徐吐气,以鼻内之,除胸中、肺中痛,咽气令温,闭目也。
二、端坐,生腰,以鼻内气,闭之,自前后摇头各三十。除头虚空耗。转地,闭目摇之。
三、左胁侧卧,以口吐气,以鼻内之。除积聚、心下不便。
四、端坐,生腰,徐以鼻内炁,以右手持鼻。除目昏、泪若出,去鼻中息肉,耳聋亦除。伤寒头痛洗洗,皆当以汗出为度。
五、正偃卧,以口徐出气,以鼻内之,除里急。饱食后小咽,咽气数十令温。若气寒者,使人乾呕腹痛,从鼻内气七十咽,即大填腹内。
六、右胁侧卧,以鼻内气,以口小吐气数十,两手相摩热以摩腹,令其气下出之,除胁皮肤痛。七息止。
七、端坐,生腰,直上展两臂,仰两手掌,以鼻内气,闭之自极,七息,名曰蜀王台。除胁下积聚。
八、覆卧,去枕,立两足,以鼻内气四四所,复以鼻出之,极,令微气入鼻中,勿令鼻知。除身中热背痛。
九、端坐,生腰,举左手,仰其掌,却右手,除两臂背痛结气。
十、端坐,两手相叉,抱膝,闭气,鼓腹二七或三七,气满即吐,候气皆通暢,行之十年,老有少容。
十一、端坐,生腰,左右倾侧,闭目,以鼻内气,除头风,自极,七息止。
十二、若腹中满,饮食饱,坐,生腰,以鼻内气数十,以便为故,不便复为之,有寒气,腹中不安,亦行之。
十三、端坐,使两手如张弓满射。可治四肢烦闷、背急,每日或时为之佳。
十四、端坐,生腰,举右手,仰掌,以左手承左胁,以鼻内气,自极,七息。除胃寒食不变,则愈。
十五、端坐,生腰,举左手,仰掌,以右手承右胁,以鼻内气,自极,七息。除瘀血、结气等。
十六、两手却据,仰头,自以鼻内气,因而咽之数十。除热、身中伤死肌肉等。
十七、正偃卧,端展足臂,以鼻内气,自极,七息,摇足三十而止,除胸足中寒、週身痹、厥逆、嗽。
十八、偃卧,屈膝,令两膝头内向相对,手翻两足,生腰,以鼻内气,自极七息,除痹疼、热痛、两褷不随。
十九、觉身体昏沈不通暢,即导引。两手抱头,宛转上下,名为开胁。
二十、踞伸右脚,两手抱左膝头,生腰,以鼻内气自极,七息。除难屈伸拜起,褷中痛。一本云,除风目晦耳聋。
二十一、踞伸左足,两手抱右膝生腰,以鼻内气自极七息,展左足著外,除难屈伸拜起褷中疼。
二十二、正偃卧,直两足,两手捻胞所在,令赤如油囊里丹,除阴下湿,小便难颓,小腹重,不便。腹中热,但口出气,鼻内之,数
十,不须小咽气。即腹中不热者,七息已,温气,咽之十所。
二十三、踞,两手抱两膝头,以鼻内气,自极,七息。除腰痹、背疼。
二十四、覆卧,傍视两踵,生腰,以鼻内气,自极,七息。除脚中弦痛、转筋、脚酸疼。
二十五段阙。
二十六、偃卧,展两褷两手两踵相向,亦鼻内气,自极,七息。除死肌不仁足褷寒。
二十七、偃卧,展两手,两褷、左膀一本作停字两足踵,以鼻内气,自极,七息。除胃中食若呕。
二十八、踞,生腰,以两手引两踵,以鼻内气,自极,七息,布两膝头,除痹,呕逆。
二十九、偃卧,展两脚,两手,仰足指,以鼻内气,自极,七息。除腹中弦急切痛。
三十、偃卧,左足踵拘右足拇指,以鼻内气,自极,七息。除厥疾。人脚错踵,不拘拇指,依文用之。
三十一、偃卧,以右足踵拘左足拇指,以鼻内气,自极,七息。除週身痹。
三十二、病在左,端坐,生腰,右视目,以鼻徐内气,极而吐之,数十一止,所闭目,目上入。
三十三、病在心下若积聚,端坐,生腰,向日仰头,徐以鼻内气,因而咽之,三十所而止,开目作。
三十四、病在右,端坐,生腰,右视目,以鼻徐内气而咽之,数十止。
◎导引杂说
《文选·江赋》云:噏翠霞。此谓导引服气,稍与枕中相类,俱用之。两手相捉,细捩,如洗手法。两手相叉,翻覆向胸前,如挽三石弓力,左右同。两手相重,共按髀,徐徐捩身,以返捶背上十度,作拳向后筑十度,大坐偏倚,如排山,如托千斤石,上下数度。两手抱头,宛转褷上。两手据地,缩身曲脊三度。两手相叉,以脚蹋中立地,反拗三举,起立,以脚前后踏空,大坐,伸脚,以手勾脚指。
右导引之法,深能益人延年,与调气相须,令血脉通,除百病,宜好将息,勿令至大汗,能通伏气,行之甚佳。
又导引法在枕中卷,与此导引消息,并宜相参作之,大佳。
诸服气要法并忌触杂录,如能服之,便成真人。忌阴寒雨雾热等邪气,不可辄服也。危执闭破除此等日,亦不可服。
凡日午已后,夜半已前,名为死气,不可服也。唯酉时气可服,为日近明净,不为死气,加可服耳。
凡服气,取子午卯酉时服是也。如冬月子时,气不可服也,为寒;如夏月午时,气不可服,为热。仍须以意消息,大略若是。如腹中大冷,取近日气及日午气是。如腹中大热,服夜半气及平旦气。如冬寒,即于一小净室中生炭火暖之,服即腹中和,如夏极热时,取月中气服,即凉大冷。
每欲服气,常取体中安隐,消息得所。如安隐时,不住消息耳。消息住,先舒手展足,按捺支节,举脚跟向上,左右展足,长出气三两度,心念病处,随气出,病遂尽矣。如服气之时胸中闷,微微细吐之,闷定则掩口,勿尽,尽则复吸入,凡服气,入及出吐,皆须微微,吹绵不动,是其常候也。如入气太急,勿令自耳闻,则惊五神,招其损也。如出气太急,令自耳闻,亦然。如后腹内热及时节热,出入气太急,转转增热则盛也。如服冷及时寒,出入太急,令自耳闻,亦增冷甚也。
初入气之时,善将息,以饱为度。若饱后,即左右拓,更开托,左右捩及蹴空各三度,然后咳嗽耳。拔发,摩面,转腰,令四肢节、皮肉、骨髓、头面贯彻,腹中即空。如前服之取饱,更不须动作耳,自然安泰也。
◎神炁养形说
混元既分,天地得位。人与万物,各分一气而成形。动者禀乎天,静者法乎地。天地之间,最灵者人。能养人之形者,唯气与神。神者,妙万物而为言;气者,借冲虚以为用。至人之言,莫先乎气;至人之用,莫妙乎神。我先生得至人之道,见生死之机,常味于无味,用于无用,为于无为,事于无事。知神气可以留形,故守虚无以养神气;知窈冥可以致信,故入窈冥而观至精。则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至人之不死,其犹谷神乎!先生曰:虚无之中,有物谓之神,窈冥之中,有物谓之气。气者,结虚无以成妙。故大洞真人曰:三月内视,注心一神,则灵光化生,缠绵五脏,其理明矣!且气者,神之母;神者,气之子。欲致其子,先修其母。若神不受味于气,则气无以通灵。子不求食于母,则母无以致和。《道经》曰:“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东华玉书》云:“毋繁子长,流心安宁。”此皆谓修真之要言也。加以耳目者,神之户。《道经》曰:“专气致柔,能如婴兒乎?”《黄庭经》曰:“仙人道士非有神,积精所致和专仁。”正谓此也。后来学者,或纳四时五芽之气,或服引七宿二景之精,握固以象胎形,闭气以为胎息,殊乖真人之妙旨,盖是古来之末事。如此之徒,浊乱元气,尤损于形神。夫至人以心游于恬淡,饮漱于玄泉,胎息于无味,则神光内照,五气生灵,自然有紫烟上浮,玉彩交映。敬传先生之旨,化白为硃,积精成形,口衔灵芝,降于形中,是谓真仙之术,守中抱一,抱一勿失,与天地齐毕矣。
◎将摄保命篇
夫人禀二仪之气,成四大之形,愚智贵贱则别,好养贪生不异。贫迫者,力微而不达;富贵者,侮傲而难持;性愚者,未悟于全生;识智者,或先于名利;自非至真之士,何能保养生之理哉!其有轻薄之伦,亦有矫情膋俗,口诵其事,行已违之。设能行者,不喻晦朔,即希长寿,此亦难矣
是以达人知富贵之骄傲,故屈迹而下人;
知名利之败身,故割情而去欲;
知酒色之伤命,故量事而撙节;
知喜怒之损性,故豁情以宽心;
知思虑之销神,故损情而内守;
知语烦之侵气,故闭口而忘言;
知哀乐之损寿,故抑之而不有;
知情欲之窃命,故忍之而不为。
若加之寒温适时,起居有节,滋味无爽,调息有方,积气补于泥丸,魂魄守藏,和神保气,吐故纳新,嗜欲无以干其心,邪淫不能惑其性,此则持身之上品,安有不延年者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杂修摄部-卷三-译文
◎太清导引养生经共十二件事
赤松子是神农时期的雨师,能够随风上下飞行,直到高辛氏时期仍然存在。导引术说:导引可以消除百病,延年益寿。
早晨起床后,面向东方铺席子进行导引,直到呼吸达到极限才停止。如果不能达到极限,就进行五次导引后停止。这应该每天练习,时间久了就会知道它的好处。
经常用两手交叉放在头上,然后拉到地面,进行五次深呼吸和五次呼吸,可以止住胀气。
又侧卧,左肘支撑地面,达到极限,用左手掩住头部,再用右肘支撑地面,达到极限,用右手掩住头部,进行五次呼吸后停止,可以引导筋骨。
用两手按住右膝,直到腰胯,抬头,进行五次呼吸后停止,可以引导腰气。右手按住腰部左膝,右手尽量向上拉,再用左手按住腰部右膝,左手尽量向上拉,都进行五次呼吸后停止,可以引导心腹气。
左手按住腰部,右手尽量向上拉,再用右手按住腰部,左手尽量向上拉,进行五次呼吸后停止,可以引导腹中气。
两手交叉放在胸前,左右摇头不停,直到极限停止,可以引导面部和耳朵,邪气不再进入。
两手支撑在腰部下方,左右自行摇晃,直到极限停止,可以通血脉。
两手交叉,尽量向左右拉,可以引导肩中气。
两手交叉,反放在头上,左右自行调节,可以引导肺、肝中气。
两手交叉放在胸前,尽量向左右拉,可以消除皮肤中的烦气。
两手交叉,左右举起肩膀,可以引导皮肤气。
正立,左右摇晃两腿,可以引导脚气。
◎宁先生导引养生法附跂蟆龟鳖等气法
宁先生是黄帝时期的人。他是陶正,能够积火自烧,随着烟上下飞行,衣服不会被烧焦。
宁先生说:想要通过导引行气来消除百病,使人不老,应该经常心念一,回归丹田。生人的是丹,救人的是回归。完全则延年益寿,丹去则身体死亡。所以导引可以让人体骨节中的邪气都去除,正气留存。如果有人能够精诚勤习并实践,在动作言语之间,昼夜练习,骨节会变得坚强,可以治愈百病。如果突然中风,病情顽固,釐籥不随,耳聋不闻,头眩癫疾,咳逆上气,腰脊苦痛,都可以按照图像,在疾病所在的地方,行气导引,用意念排除。行气可以补中,导引可以治四肢,这是自然之道。只要勤加练习,可以与天地相保。
早晨面向东方,握紧拳头不停,进行一次导引,举手左右导引,用手掩住两耳,可以使头发黑不白。
面向东方坐下,不停进行两次导引,用两手中指沾口水,摩擦十四次,擦拭眼睛,可以使眼睛明亮。
面向东方坐下,不停进行三次导引,用手捻鼻子两孔,可以治愈鼻息肉。
面向东方坐下,不停进行四次导引,磨牙无数次;伏前侧坐,不停进行六次导引,可以治愈耳聋目眩。再坐下,不停进行七次导引,可以治愈胸中痛咳。
抱两膝,自行跪地,不停进行八次导引,可以治愈胸以上至头耳目咽鼻的疾病。
去掉枕头,握紧拳头不停,跪地,不停进行九次导引,面向东方,可以使人气上下通彻。鼻子吸气,可以治愈虚弱,不能从阴阳法,大阴雾时不要进行。
◎虾蟆行气法
正坐,自动摇臂,不停进行十二次导引,可以治愈疲劳和水气。
左右侧卧,不停进行十二次导引,可以治愈痰饮不消。右边有饮病,右侧卧;左边有饮病,左侧卧。有不消的,用气排除。日出、日中、日落时,面向太阳正立,不停进行九次导引,仰头吸日精光,咽九次,可以增加百倍精力。如果进入火中,垂下两臂,不停,就不会受伤。
又法,面向南方蹲踞,用两手从膝中进入,手掌、足五指向内弯曲,可以利腰尻完,治愈淋遗溺。
箕踞,交叉两脚,手内并脚中,又交叉两手,尽量拉,可以治愈睡眠中精气不泄。两手交叉顺下,自行极限,可以致肺气,治愈暴气咳。
举右手,展左手,坐下,用右脚上掩左脚,可以治愈尻完痛。
举手交颈上,相握自行极限,可以治愈胁下痛。
舒左手,用右手在下握左手拇指,自行极限;舒右手,用左手在下握右手拇指,自行极限,都可以治愈骨节酸疼。
掩两脚,两手指著足五指上,可以治愈腰折不能低。如果血久瘀,进行此动作效果更好。竖足五指,可以治愈腰胸痛,不能反顾颈痛。
用右手从头上来下,又挽下手,可以治愈颈不能反顾视。
坐地,掩左手,用右手指搭肩挽之,倾侧,可以治愈腰膝及小便不通。
◎龟鳖等气法
龟鳖行气,用衣覆口鼻,不停进行九次导引,正卧,微微鼻子出内气,可以治愈塞不通。反两手按膝上,仰头像鳖取气,致元气至丹田,可以治愈腰脊不知痛。手大拇指急捻鼻孔,不停,即气上行,致泥丸脑中,令阴阳从,数至不倦。用左手急捉发,右手还项中,所谓血脉气各流其根,闭巨阳之气,使阴不溢,信明皆利阴阳之道也。
正坐,用两手交叉背后,名曰带缚,可以治愈不能大便,利腹,治愈虚弱。
坐地,用两手交叉,又其下,可以治愈阴满。
用两手捉绳,辘轳倒悬,令脚反在其上,可以治愈头眩风癫。
用两手牵,反著背上,挽绳自悬中,可以治愈不专精,食不得下。
用一手上牵绳,下手自持脚,可以治愈尻久痔。
坐地,直舒两脚,用两手叉挽两足,自行极限,可以治愈肠不能受食,吐逆。
面向东方坐下,仰头,不停,进行五次呼吸五次导引,用舌头撩口中沫满十四次,咽下,可以治愈口干苦。
雁行气,低头,倚臂,不停进行十二次导引,用意念排除留饮宿食,从下部出,可以治愈。
龙行气,低头下视,不停进行十二次导引,可以治愈风疥恶疮热,不能入咽。可以候病者面向阳明仰卧,用手摩腹至足,用手持引足,低臂十二次,不停进行十二次导引,可以治愈脚足温痹不任行,腰脊痛。
用两手著项相叉,可以治愈毒不愈,腹中大气即吐之。
◎噏月精法
噏月精,凡月初出时、月中时、月入时,面向月亮正立,不停进行八次导引,仰头噏月精八咽之,可以使阴气增长,妇人噏之,阴精益盛,子道通。
凡入水,举两手臂,不停,没。
面向北方,箕踞,用手挽足五指,可以治愈伏兔痿、尻筋急。
箕踞,用两手从曲脚入据地,曲脚加其手,举尻,其可用行气,可以治愈淋沥乳痛。
举脚,交叉项,用两手据地,举尻,持任息极,交脚项上,可以治愈腹中愁满,去三虫,利五脏。
蹲踞,用两手举足蹲极横,可以治愈气冲、肿痛、寒疾。
致肾气法:蹲踞,用两手举足五指,低头自行极限,则五脏气总至,可以治愈耳不闻、目不明,久为之,则令人发白复黑。
◎彭祖导引法共十件事
彭祖是殷朝的大夫,从夏朝到商朝,活了七百岁,经常吃桂得道。导引法说
导引术可以消除百病,是延年益寿的重要方法。
共有十节,每节五十次呼吸;五通,共二百五十次呼吸。想要练习导引术,通常在夜半到鸡鸣时分,或清晨进行。禁止在饱食或沐浴后进行。
一、解开衣被,躺下,伸展腰部,闭目片刻,五次呼吸后停止,引导肾气,消除口渴,调和阴阳。
二、抓住两脚趾,五次呼吸后停止。引导腹中气,消除疝气和肿块,通畅九窍。
三、仰卧,抬起两脚趾,五次呼吸后停止。引导腹脊的麻痹和偏枯,使人耳聪。
四、两脚相对,五次呼吸后停止。引导心肺,消除咳嗽和逆气。
五、脚跟相对,五次呼吸后停止。消除五络之气,通畅肠胃,驱除邪气。
六、掩住左小腿,弯曲右膝向内压,五次呼吸后停止。引导肺气,消除风虚,使人目明。
七、张开双脚趾,五次呼吸后停止。使人不抽筋。
八、仰卧,两手抓住膝盖放在心口,五次呼吸后停止。治愈腰痛。
九、双脚向外转,十通后停止。治疗各种疲劳。
十、解开头发,面向东坐,握紧拳头,不呼吸一次,举手左右导引,用手掩住两耳,用手指掐住两脉边五次,使人目明、头发黑不白,治疗头风。
◎王子乔导引法共三十四事
王子乔的八神导引法,可以延年益寿,消除百病。导引法说:枕头应高四寸,两脚相距各五寸半,离身体各三寸。解开衣服,披散头发,正躺,不要有任何杂念,定下心意,然后用鼻子慢慢吸气,用口呼气,各自到达脏腑,循环往复。想要休息,先做到极致再停止。不要强行延长呼吸,长期练习自然会延长。气的往来,不要让耳朵听到,鼻子感觉不到。微细而专注,长久推行,伏兔股胻,以省为贵。若存若亡,做一百次动作,腹中鸣气,有外声,脚则温暖,成功的人士何疾而已。喉咙像白银环一样,十重,系在胸前,下到肺。肺色白泽,前两叶高,后两叶低。心系在下面,上大下尖,大体赤如未开的茄花,倒悬在肺下。肝又系在下面,色正青,像凫翁头,六叶抱胃,前两叶高,后四叶低。胆系在下面,像绿绨囊。脾在中央,也抱胃,正黄如金铄。肾像两只伏鼠,夹脊,直齐肘而居,想要得到其高位,其色正黑,肥肪络之,白黑分明。胃像素囊,念其屈折右曲,无污秽之患。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肾藏志,这叫做神舍。神舍修则百脉调,邪病无所居矣。小肠长九尺,象征九州。一说九土。小肠长二丈四尺。
想要练习导引,虚弱的人闭目,实症的人开目,以所苦行气不用,第七次呼吸停止,慢慢往来,走二百步左右,然后坐下,小咽气五六次。不愈再如法引,以愈为效。有各种痛苦,正躺,披发如法,慢慢用口吸气填腹,自极,呼吸欲绝,慢慢用鼻出气数十次。虚弱的人补之,实症的人泻之。闭口温气,咽之三十次,等到腹中转鸣才停止。往来二百步,不愈再为之。病在喉中、胸中的人,枕头高七寸;病在心下的人,枕头高四寸;病在脐下的人,去掉枕头。用口出气,鼻吸气,叫做补,闭口温气咽之,叫做泻。闭气治各种病法,想要引头病的人,仰头;想要引腰脚病的人,仰足十指;想要引胸中病的人,挽足十指;引臂病的人,掩臂;想要去腹中寒热各种不快,若中寒身热,皆闭气张腹,想要呼吸的人,慢慢用鼻呼吸,已复为,至愈乃止。
一、平坐,伸展腰脚,两臂覆手按地,口慢慢吐气,用鼻吸气,消除胸中、肺中痛,咽气使温,闭目。
二、端坐,伸展腰,用鼻吸气,闭之,自前后摇头各三十次。消除头虚空耗。转地,闭目摇之。
三、左胁侧卧,用口吐气,用鼻吸气。消除积聚、心下不便。
四、端坐,伸展腰,慢慢用鼻吸气,用右手持鼻。消除目昏、泪若出,去鼻中息肉,耳聋亦除。伤寒头痛洗洗,皆当以汗出为度。
五、正躺,用口慢慢出气,用鼻吸气,消除里急。饱食后小咽,咽气数十次使温。若气寒者,使人干呕腹痛,从鼻吸气七十次咽,即大填腹内。
六、右胁侧卧,用鼻吸气,用口小吐气数十次,两手相摩热以摩腹,令其气下出之,消除胁皮肤痛。七次呼吸停止。
七、端坐,伸展腰,直上展两臂,仰两手掌,用鼻吸气,闭之自极,七次呼吸,名叫蜀王台。消除胁下积聚。
八、覆卧,去掉枕头,立两足,用鼻吸气四次,再用鼻出气,极,令微气入鼻中,勿令鼻知。消除身中热背痛。
九、端坐,伸展腰,举左手,仰其掌,却右手,消除两臂背痛结气。
十、端坐,两手相叉,抱膝,闭气,鼓腹二七或三七次,气满即吐,等到气皆通畅,行之十年,老有少容。
十一、端坐,伸展腰,左右倾侧,闭目,用鼻吸气,消除头风,自极,七次呼吸停止。
十二、若腹中满,饮食饱,坐,伸展腰,用鼻吸气数十次,以便为故,不便再为之,有寒气,腹中不安,亦行之。
十三、端坐,使两手如张弓满射。可治四肢烦闷、背急,每日或时为之佳。
十四、端坐,伸展腰,举右手,仰掌,用左手承左胁,用鼻吸气,自极,七次呼吸。消除胃寒食不变,则愈。
十五、端坐,伸展腰,举左手,仰掌,用右手承右胁,用鼻吸气,自极,七次呼吸。消除瘀血、结气等。
十六、两手却据,仰头,自用鼻吸气,因而咽之数十次。消除热、身中伤死肌肉等。
十七、正躺,伸展足臂,用鼻吸气,自极,七次呼吸,摇足三十次而止,消除胸足中寒、周身痹、厥逆、咳嗽。
十八、躺卧,屈膝,令两膝头内向相对,手翻两足,伸展腰,用鼻吸气,自极七次呼吸,消除痹疼、热痛、两褷不随。
十九、感觉身体昏沉不通畅,即导引。两手抱头,宛转上下,名为开胁。
二十、踞伸右脚,两手抱左膝头,伸展腰,用鼻吸气自极,七次呼吸。消除难屈伸拜起,褷中痛。一本云,消除风目晦耳聋。
二十一、踞伸左足,两手抱右膝伸展腰,用鼻吸气自极七次呼吸,展左足著外,消除难屈伸拜起褷中疼。
二十二、正躺,直两足,两手捻胞所在,令赤如油囊里丹,消除阴下湿,小便难颓,小腹重,不便。腹中热,但口出气,鼻吸气,数
第十,不需要小口咽气。如果腹中不热,七次呼吸后,温气,咽下十次。
第二十三,蹲坐,两手抱住两膝头,用鼻子吸气,尽力吸气,七次呼吸。可以消除腰痹、背疼。
第二十四,俯卧,侧视两脚跟,挺腰,用鼻子吸气,尽力吸气,七次呼吸。可以消除脚中弦痛、转筋、脚酸疼。
第二十五段缺失。
第二十六,仰卧,伸展两腿,两手和两脚跟相对,也用鼻子吸气,尽力吸气,七次呼吸。可以消除死肌不仁和足部寒冷。
第二十七,仰卧,伸展两手,两腿和左膀(一本作“停”字)两脚跟,用鼻子吸气,尽力吸气,七次呼吸。可以消除胃中食物和呕吐。
第二十八,蹲坐,挺腰,用两手拉住两脚跟,用鼻子吸气,尽力吸气,七次呼吸,将气布于两膝头,可以消除痹症和呕逆。
第二十九,仰卧,伸展两脚,两手,仰起脚趾,用鼻子吸气,尽力吸气,七次呼吸。可以消除腹中弦急切痛。
第三十,仰卧,左脚跟勾住右脚拇指,用鼻子吸气,尽力吸气,七次呼吸。可以消除厥疾。如果人脚错踵,不拘拇指,依文用之。
第三十一,仰卧,用右脚跟勾住左脚拇指,用鼻子吸气,尽力吸气,七次呼吸。可以消除周身痹症。
第三十二,病在左侧,端坐,挺腰,向右看,用鼻子慢慢吸气,尽力吸气后吐出,数到十一停止,闭上眼睛,眼睛向上看。
第三十三,病在心下或有积聚,端坐,挺腰,向太阳仰头,慢慢用鼻子吸气,然后咽下,三十次后停止,睁开眼睛。
第三十四,病在右侧,端坐,挺腰,向右看,用鼻子慢慢吸气并咽下,数十次停止。
◎导引杂说
《文选·江赋》中说:吸翠霞。这是指导引服气,与枕中法类似,都可以使用。两手相握,细细扭转,像洗手一样。两手交叉,反复向胸前翻转,像拉三石弓的力量,左右相同。两手重叠,共同按住大腿,慢慢扭转身体,反捶背部十次,向后捶打十次,大坐偏倚,像排山,像托千斤石,上下数次。两手抱头,在腿上转动。两手按地,缩身曲脊三次。两手交叉,用脚踩中立地,反拗三次,起立,用脚前后踏空,大坐,伸脚,用手勾住脚趾。
以上导引之法,能够极大地益人延年,与调气相配合,使血脉通畅,消除百病,宜好好休息,不要出大汗,能够通伏气,行之甚佳。
另外,导引法在枕中卷中,与此导引消息,并宜相参作之,大佳。
诸服气要法并忌触杂录,如能服之,便成真人。忌阴寒雨雾热等邪气,不可辄服也。危执闭破除此等日,亦不可服。
凡日午已后,夜半已前,名为死气,不可服也。唯酉时气可服,为日近明净,不为死气,加可服耳。
凡服气,取子午卯酉时服是也。如冬月子时,气不可服也,为寒;如夏月午时,气不可服,为热。仍须以意消息,大略若是。如腹中大冷,取近日气及日午气是。如腹中大热,服夜半气及平旦气。如冬寒,即于一小净室中生炭火暖之,服即腹中和,如夏极热时,取月中气服,即凉大冷。
每欲服气,常取体中安隐,消息得所。如安隐时,不住消息耳。消息住,先舒手展足,按捺支节,举脚跟向上,左右展足,长出气三两度,心念病处,随气出,病遂尽矣。如服气之时胸中闷,微微细吐之,闷定则掩口,勿尽,尽则复吸入,凡服气,入及出吐,皆须微微,吹绵不动,是其常候也。如入气太急,勿令自耳闻,则惊五神,招其损也。如出气太急,令自耳闻,亦然。如后腹内热及时节热,出入气太急,转转增热则盛也。如服冷及时寒,出入太急,令自耳闻,亦增冷甚也。
初入气之时,善将息,以饱为度。若饱后,即左右拓,更开托,左右捩及蹴空各三度,然后咳嗽耳。拔发,摩面,转腰,令四肢节、皮肉、骨髓、头面贯彻,腹中即空。如前服之取饱,更不须动作耳,自然安泰也。
◎神炁养形说
混元既分,天地得位。人与万物,各分一气而成形。动者禀乎天,静者法乎地。天地之间,最灵者人。能养人之形者,唯气与神。神者,妙万物而为言;气者,借冲虚以为用。至人之言,莫先乎气;至人之用,莫妙乎神。我先生得至人之道,见生死之机,常味于无味,用于无用,为于无为,事于无事。知神气可以留形,故守虚无以养神气;知窈冥可以致信,故入窈冥而观至精。则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至人之不死,其犹谷神乎!先生曰:虚无之中,有物谓之神,窈冥之中,有物谓之气。气者,结虚无以成妙。故大洞真人曰:三月内视,注心一神,则灵光化生,缠绵五脏,其理明矣!且气者,神之母;神者,气之子。欲致其子,先修其母。若神不受味于气,则气无以通灵。子不求食于母,则母无以致和。《道经》曰:“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东华玉书》云:“毋繁子长,流心安宁。”此皆谓修真之要言也。加以耳目者,神之户。《道经》曰:“专气致柔,能如婴兒乎?”《黄庭经》曰:“仙人道士非有神,积精所致和专仁。”正谓此也。后来学者,或纳四时五芽之气,或服引七宿二景之精,握固以象胎形,闭气以为胎息,殊乖真人之妙旨,盖是古来之末事。如此之徒,浊乱元气,尤损于形神。夫至人以心游于恬淡,饮漱于玄泉,胎息于无味,则神光内照,五气生灵,自然有紫烟上浮,玉彩交映。敬传先生之旨,化白为硃,积精成形,口衔灵芝,降于形中,是谓真仙之术,守中抱一,抱一勿失,与天地齐毕矣。
◎将摄保命篇
夫人禀二仪之气,成四大之形,愚智贵贱则别,好养贪生不异。贫迫者,力微而不达;富贵者,侮傲而难持;性愚者,未悟于全生;识智者,或先于名利;自非至真之士,何能保养生之理哉!其有轻薄之伦,亦有矫情膋俗,口诵其事,行已违之。设能行者,不喻晦朔,即希长寿,此亦难矣
因此,明智的人知道富贵会使人骄傲,所以他们会降低自己的姿态,谦逊待人;
他们知道名利会损害身体,所以会割舍情感,远离欲望;
他们知道酒色会伤害生命,所以会适度行事,节制自己;
他们知道喜怒会损害性情,所以会放宽心情,保持平和;
他们知道思虑会消耗精神,所以会减少情感,保持内心的宁静;
他们知道言语过多会消耗元气,所以会闭口不言,保持沉默;
他们知道哀乐会损害寿命,所以会抑制这些情绪,不让它们占据内心;
他们知道情欲会偷走生命,所以会忍耐,不去做那些事情。
如果再加上适时调节寒温,起居有规律,饮食无差错,调息有方法,积累元气于泥丸(指头部),魂魄守藏,调和精神,保持元气,吐故纳新,嗜欲无法干扰内心,邪淫无法迷惑本性,这就是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怎么可能不延年益寿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杂修摄部-卷三-注解
赤松子:神农时期的雨师,传说能随风上下,至高辛氏时期仍然存在。
导引术:一种古代养生方法,通过特定的身体动作和呼吸技巧来调节身体,达到除病延年的效果。
宁先生:黄帝时期的陶正,传说能积火自烧,随烟上下,衣裳不灼。
丹田:道教内丹术中的概念,指人体内的一个能量中心,位于脐下三寸处。
虾蟆行气法:一种模仿虾蟆动作的导引方法,用于治疗劳损和水气病。
龟鳖等气法:模仿龟鳖呼吸的导引方法,用于治疗腰脊痛和元气不足。
噏月精法:一种在月出、月中、月入时进行的导引方法,用于增强阴气,特别适合女性。
彭祖:殷商时期的大夫,传说活了七百岁,常食桂得道。
导引:古代一种养生术,通过特定的身体动作和呼吸调节来达到健身、治病的目的。
息:指一次完整的呼吸,包括吸气和呼气。
痟渴:古代医学术语,指因体内津液不足而引起的口渴症状。
疝瘕:古代医学术语,指腹部的肿块或疼痛,通常与气滞血瘀有关。
九窍:指人体的九个孔窍,包括眼、耳、鼻、口、前阴、后阴等。
痹:中医术语,指因气血不畅引起的肢体麻木、疼痛等症状。
咳逆上气:指咳嗽伴有气逆上冲的症状,常见于肺气不宣或气滞的情况。
五络:中医术语,指人体的五条主要经络,包括手三阳经和足三阳经。
风虚:中医术语,指因风邪侵袭或体内气血虚弱引起的症状,如头晕、目眩等。
转筋:指肌肉痉挛或抽搐,通常与气血不畅或寒湿有关。
头风:中医术语,指因风邪侵袭头部引起的头痛、头晕等症状。
王子乔:传说中的古代仙人,被认为是导引术的创始人之一。
神舍:中医术语,指五脏所藏的精神活动,如心藏神、肺藏魄等。
小肠:中医术语,指人体的消化器官之一,负责吸收营养和排泄废物。
补泻:中医术语,指通过调节气血来治疗疾病的方法,补法用于虚证,泻法用于实证。
闭气:指通过控制呼吸来调节体内气血的方法,常用于导引术中。
服气:古代养生术之一,通过调节呼吸来吸收天地之气,以达到养生、延年的效果。
神炁:在道教和中医理论中,神指精神,炁指气,神炁合称指人的精神和气息,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要素。
胎息:一种高级的呼吸调节技术,模仿胎儿在母体内的呼吸方式,以达到深层次的养生效果。
窈冥:指深邃幽暗的境界,在道教中常用来形容修炼达到的高深境界。
橐龠:古代比喻天地之间如同风箱,形容宇宙间气的运行和变化。
谷神:在道教中指深藏不露、永恒不变的精神或生命力。
达人:指通达事理、明辨是非的人,通常指有智慧、有见识的人。
屈迹:指降低身份,谦逊地与人交往。
割情:指割舍情感,放弃欲望。
撙节:指节制、控制,不使过度。
豁情:指放宽心情,不使情绪过于激动。
损情:指减少情感波动,保持内心平静。
内守:指保持内心的宁静与自律。
闭口:指少说话,避免言语过多消耗精力。
忘言:指不轻易发表言论,保持沉默。
抑之:指控制情绪,不使情绪过于外露。
忍之:指忍耐,不轻易被情欲所动。
泥丸:道家术语,指头顶的穴位,象征人体的精气神汇聚之处。
魂魄:指人的精神与灵魂,道家认为魂魄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和神保气:指调和精神,保养元气,保持身心健康。
吐故纳新:指通过呼吸吐纳,排出体内浊气,吸入新鲜空气,以养生延年。
嗜欲:指过度的欲望,尤其是对物质享受的追求。
邪淫:指不正当的欲望和行为,尤其是对色欲的放纵。
持身:指修身养性,保持身心的健康与平衡。
延年:指延长寿命,保持健康长寿。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杂修摄部-卷三-评注
《太清导引养生经》和《宁先生导引养生法》等文献,是中国古代养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古人对健康长寿的追求和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这些文献不仅详细记载了各种导引术的具体操作方法,还深入探讨了导引术的理论基础和实际效果。
导引术作为一种古老的养生方法,其核心在于通过特定的身体动作和呼吸技巧,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达到除病延年的效果。文献中提到的赤松子和宁先生,都是古代传说中的养生大师,他们的导引术不仅具有实际的治疗效果,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文献中提到的各种导引方法,如虾蟆行气法、龟鳖等气法、噏月精法等,都是古人根据自然界中动物的行为和自然现象,创造出的养生方法。这些方法不仅具有实际的治疗效果,还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和尊重。
此外,文献中还提到了导引术的理论基础,如丹田的概念、阴阳五行的理论等。这些理论不仅为导引术提供了科学的依据,还丰富了古代养生文化的内涵。通过学习和实践这些导引术,古人不仅能够强身健体,还能够达到心灵的平静和精神的升华。
总的来说,《太清导引养生经》和《宁先生导引养生法》等文献,是中国古代养生文化的瑰宝,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还对现代人的健康养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深入研究和实践这些导引术,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智慧和养生之道,从而在现代生活中实现身心的和谐与健康。
《导引除百病,延年益寿要术》是一篇关于古代导引术的经典文献,详细介绍了通过调节呼吸和身体动作来达到养生、治病目的的方法。导引术作为中国古代养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还体现了古人对生命健康的深刻理解。
文本中提到的导引动作,如‘挽两足指’、‘仰两足指’、‘踵内相向’等,都是通过特定的身体姿势和呼吸调节来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效果。这些动作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古人对人体结构和气血运行的深刻认识。例如,‘挽两足指’通过拉伸足部的经络,能够引腹中气,去除疝瘕,利九窍,说明古人已经认识到足部经络与腹部气血的密切关系。
此外,文本还强调了导引术的时间选择和环境要求,如‘常于夜半至鸡鸣,平旦为之’,这与中医理论中的‘天人相应’思想相契合。古人认为,人体的气血运行与自然界的阴阳变化密切相关,因此在特定的时间段进行导引,能够更好地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达到养生的效果。
文本中还提到了‘王子乔导引法’,这是古代导引术的一个重要流派。王子乔作为传说中的仙人,其导引法不仅注重身体的调节,还强调精神的内守,如‘勿有所念,定意’,这与现代心理学中的‘正念’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通过调节呼吸和精神状态,导引术不仅能够改善身体健康,还能够提升心理素质,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
总的来说,这篇文献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还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养生智慧。通过对导引术的深入研究和实践,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人的养生理念,还能够在现代生活中找到一种健康、自然的生活方式。导引术作为一种古老而有效的养生方法,值得我们继续传承和发扬。
本文详细介绍了古代的导引和服气技术,这些技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在道教和中医中。导引术通过特定的身体动作和呼吸调节,旨在调和身体的气血,达到健身和治疗疾病的效果。服气则是通过调节呼吸,吸收天地之气,以增强生命力和延年益寿。
文中提到的神炁养形说,强调了神与气在养生中的重要性。神炁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要素,通过修炼可以达到精神与身体的和谐统一。胎息技术则是模仿胎儿在母体内的呼吸方式,以达到更深层次的养生效果。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窈冥和橐龠的概念,这些都是道教修炼中的重要概念,用来形容修炼达到的高深境界和宇宙间气的运行变化。谷神则是指深藏不露、永恒不变的精神或生命力,是修炼者追求的目标之一。
总的来说,本文不仅介绍了具体的养生技术,还深入探讨了这些技术背后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宗教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这段文字出自道家养生思想的经典论述,体现了道家对修身养性、延年益寿的深刻理解。文中通过一系列的排比句式,列举了达人在面对富贵、名利、酒色、喜怒、思虑、言语、哀乐、情欲等世俗诱惑时,如何通过节制、忍耐、内守等方式,保持身心的平衡与健康。这种思想与道家‘清静无为’、‘顺其自然’的理念一脉相承,强调通过内在的修养与外在的节制,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节制’与‘中庸’的重视。无论是儒家的‘克己复礼’,还是道家的‘清心寡欲’,都强调通过自我约束来达到身心的和谐。文中提到的‘屈迹而下人’、‘割情而去欲’等行为,不仅是道家修身的实践,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谦逊’、‘节制’等美德的体现。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采用了排比与对仗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节奏鲜明,读来朗朗上口。通过反复强调‘知……故……’的结构,作者将道家养生的核心理念层层递进,逐步深化,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并认同这些观点。这种修辞手法不仅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也使得文章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中国古代养生文化的精髓。道家养生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不仅对个人的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也对整个社会的道德建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文中提到的‘和神保气’、‘吐故纳新’等养生方法,至今仍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与气功等领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是一篇关于养生的经典论述,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修身养性思想的集中体现。它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深刻揭示了道家养生的核心理念,具有极高的文化、艺术与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