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君房(约10世纪—11世纪),北宋道士,曾任道官,主持编撰道教典籍。他以整理和传播道教文献闻名。
年代:编撰于北宋真宗年间(11世纪初)。
内容简要:《云笈七签》是道教经典丛书《道藏》的精华选编,共122卷。书中收录了道教修炼、符箓、斋醮、神仙传记等内容,系统总结了道教的教义、方术和经典文献。它是研究道教思想与实践的重要文献,被誉为“小道藏”,对后世道教发展影响深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杂修摄部-卷一-原文
◎养性延命录并序
夫禀气含灵,惟人为贵。人所贵者,盖贵于生。生者神之本,形者神之具。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毙。若能游心虚静,息虑无为,候元气于子后时,导引于闲室,摄养无亏,兼饵良药,则百年耆寿是常分也。如恣意以耽声色,役智而图富贵,得丧萦于怀抱,躁挠未能自遣,不拘礼度,饮食无节,如斯之流,宁免夭伤之患也?余因止观微暇,聊复披览《养生要集》。其集乃前彦张湛道林之徒,翟平黄山之辈,咸是好事英奇,志在宝育,或鸠集仙经真人寿考之规,或采摭彭祖、李聃长龄之术,上自农黄已来,下及魏晋之际,但有益于养生乃无损于后患。诸本先皆记录,今略取要法,删弃繁芜,类聚篇题,号为《养性延命录》。庶补助于有缘,冀凭以济物耳。
《神农经》曰:食谷者智慧聪明,食石者肥泽不老谓炼五石也,食芝者延年不死,食元气者地不能埋,天不能杀。是故食药者,与天地相弊,日月并列。
《老君道经》曰:谷神不死河上公曰:谷,养也,能养神不死。神为五脏之神,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肾藏精,脾藏志。五藏尽伤,则五神去矣,是谓玄牝言不死之道,在于玄牝。玄,天也,天于人为鼻;牝、地也,地于人为口。天食人以五气,从鼻入,藏于心。五气清,为精神、聪明、音声、五性。其鬼曰魂,魂者,雄也。出入人鼻,与天通,故鼻为玄也。地食人以五味,从口入,藏于胃。五味浊,为形骸、骨肉、血脉、六情。其鬼曰魄,魄者,雌也。出入于口,与地通,故口与地通,故口为牝也。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根、元也。言鼻口之门,乃是天地之元气所从往来也。绵绵若存鼻口呼吸喘息,当绵绵微妙,若可存,复若无有也,用之不勤用气当宽舒,不当急疾勤劳。
《老君德经》曰:出生谓情欲出于五内,魂定魄静故生也入死谓情欲入于胸臆,精散神惑故死也,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言生死之类各十有三,谓九窍四关也。其生也,目不妄视,耳不妄听,鼻不妄嗅,口不妄言,手不妄持,足不妄行,精不妄施。其死也,反是,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人欲求生,动作反之,十三之死地也。夫何故?以其求生之厚所以动之死地者,以其求生活之太厚也。远道反天,妄行失纪。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焉以其不犯上十三之死地也。
《庄子·养生篇》曰:吾生也有涯向秀曰:生之所禀,各有涯也,而智也无涯嵇康曰:夫不虑而欲,性之动也;识而发感,智之用也。性动者,遇物而当足,则无余智;从感而求,倦而不已。故世之所患,常在于智用,不在性动也。以有涯随无涯,殆已郭象曰:以有根之性,寻无穷之智,安得而不困哉。已而为智者,殆而已矣向秀曰:已困于矣,又为以攻之者,又殆矣。
《庄子》曰: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向秀曰:生之所无以为者,性表之事也。张湛曰:生理自全,为分外所为,此是以有涯随无涯也;达命之情者,不务智之所无奈何向秀曰:命尽而死者是。张湛曰:秉生顺之理,穷所禀之分,岂智所奈何。
《列子》曰:少不勤行,庄不竞时,长而安贫,老而寡欲,闲心劳形,养生之方也。
《列子》曰:一体之盈虚消息,皆通于天地,应于万类张湛曰:人与阴阳通气。和之于始,和之于终,静神灭想,生之道也始终和则神志不散。
《老君妙真经》曰:人常失道,非道失人;人常去生,非生去人。故养生者,慎勿失道;为道者,慎勿失生。使道与生相守,生与道相保。
《黄老经玄示》曰:天道施化,与万物无穷;人道施化,形神消亡。转神施精,精竭故衰。形本生精,精生于神。不以精施,故能与天合德;不与神化,故能与道同式。《玄示》曰:以形化者,尸解之类。神与形离,二者不俱,遂象飞鸟入海为蛤,而随季秋阴阳之气。以气化者,生可异也;以形化者,甚可畏也。
严君平《老君指归》曰:游心于虚静,结志于微妙,委虑于无欲,归指于无为,故能达生延命,与道为久。
《大有经》曰:或疑者云:始同起于无外,终受气于阴阳,载形魄于天地,资生长于食息,而有愚有智,有强有弱,有寿有夭,天耶?人耶?解者曰:夫形生愚智,天也;强弱寿夭,人也。天道自然,人道自己。始而胎气充实,生而乳食有馀,长而滋味不足,壮而声色有节者,强而寿;始而胎气虚耗,生而乳食不足,长而滋味有馀,壮而声色自放者,弱而夭。生长全足,加之导养,年未可量。
《道机》曰:人生而命有长短者,非自然也。皆由将身不谨,饮食过差,淫泆无度,忤逆阴阳,魂神不守,精竭命衰,百病萌生,故不终其寿。
《河图帝视萌》曰:侮天时者凶,顺天时者吉。春夏乐山高处,秋冬居卑深藏,吉利多福,寿考无穷。
《洛书宝予命》曰:“古人治病之方,和以体泉,润以元气,药不辛不苦,甘甜多味,常能服之,津流五脏,系之在肺,终身无患。
《孔子家语》曰:食肉者,勇敢而悍虎狼之类;食气者,神明而寿仙人、灵龟是;食谷者,智慧而夭人也;不食者,不死而神直任喘息而无思虑。
《传》曰:杂食者,百病妖邪锺。所食愈少,心愈开,年愈益;所食愈多,心愈塞,年愈损。
焉。
太史公司马谈曰:夫神者,生之本;形者,生之具也。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毙。神形早衰,欲与天地长久,非所闻也。故人所以生者,神也;神之所托者,形也。神形离别则死,死者不可复生,离者不可复返,故乃圣人重之。夫养生之道,有都领大归,未能具其会者,但思每与俗反,则暗践胜辙,获过半之功矣。有心之徒,可不察欤?
《小有经》曰: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此十二少,乃养生之都契也。多思则神怠,多念则志散,多欲则损智,多事则形疲,多语则气争,多笑则伤藏,多愁则心慑,多乐则意溢,多喜则忘错昏乱,多怒则百脉不定,多好则专迷不治,多恶则焦煎无欢。此十二多不除,丧生之本也。无多者,几乎真人大计。奢懒者寿,悭靳者夭,放散劬劳之异也。田夫寿,膏梁夭,嗜欲多少之验也。处士少疾,游子多患,事务繁简之殊也。故俗人竞利,道士罕营。胡昭曰:目不欲视不正之色,耳不欲听丑秽之言,鼻不欲向膻腥之气,口不欲尝毒辣之味,心不欲谋欺诈之事,此辱神损寿。又居常而叹息,晨夜而吟啸不止,来邪也。夫常人不得无欲,又复不得无事,但当和心少念,静虑,先去乱神犯性之事,此则啬神之一术也。
《黄庭经》曰:玉池清水灌灵根,审能修之可长存。名曰饮食自然。自然者,则是华池。华池者,口中唾也。呼吸如法,咽之则不饥也。
《老君尹氏内解》曰:唾者,漱为体泉,聚为玉浆,流为华池,散为精汋,降为甘露。故口为华池,中有体泉,漱而咽之,溉藏润身,流利百脉,化养万神,肢节毛发宗之而生也。
《中经》曰:静者寿,躁者夭。静而不能养减寿,躁而能养延年。然静易御,躁难持,尽顺养之宜者,则静亦可养,躁亦可养。
韩融元长曰:酒者,五谷之华,味之至也,亦能损人。然美物难将而易过,养性所宜慎之。
邵仲堪曰:五谷充肌体而不能益寿,百药疗疾延年而不能甘口。充肌甘口者,俗人之所珍。苦口延年者,道士之所宝。
《素问》曰:黄帝问歧伯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百岁而动作不衰谓血气犹盛也;今时之人,年所始半百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将人之失耶?歧伯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则阴阳,和于术数房中交接之法,饮食有节,起居有度,不妄动作,故能形与神俱,尽终其夭命,寿过百岁;今时之人则不然,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心竭其精,以好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阴阳,治生起居无节无度,故半百而衰也。
《老子》曰:人生大期,百年为限,节护之者,可至千岁。如膏之用,小炷与大耳。众人大言而我小语,众人多烦而我少记,众人悸暴而我不怒,不以人事累意,不修君臣之义,淡然无为,神气自满,以为不死之药,天下莫我知也。无谓幽冥,天和人情,无谓暗昧,神见人形。心言小语,鬼闻人声;犯禁满千,地收人形。人为阳善,正人报之;人为阴善,鬼神报之。人为阳恶,正人治之;人为阴恶,鬼神治之。故天不欺人依以影,地不欺人依以响。
老君曰:人修善积德而遇其凶祸者,受先人之馀殃也;犯禁为恶而遇其福者,蒙先人之馀福也。
《名医叙病论》曰:世人不终耆寿,咸多夭殁者,皆由不自爱惜,忿争尽意,邀名射利,聚毒攻神,内伤骨体,外乏筋肉,血气将无,经脉便壅,内里空疏,惟招众疾,正气日衰,邪气日盛矣。不异举沧波以注爝火,颓华岳而断涓流,语其易也,甚于兹矣。
彭祖曰:道不在烦,但能不思衣,不思食,不思声,不思色,不思胜,不思负,不思失,不思得,不思荣,不思辱,心不劳,形不极,常导引、内气、胎息尔,可得千岁,欲长生无限者,当服上药。
仲长统曰:荡六情五性,有心而不以之思,有口而不以之言,有体而不以之安。安之而能迁,乐之而不爱。以之图之,不知日之益也,不知物之易也,彭祖、老聃庶几,不然彼何为与人者同类,而与人者异寿?
陈纪元方曰:百病横夭,多由饮食。饮食之患,过于声色。声色可绝之逾年,饮食不可废之一日。为益亦多,为患亦切多则切伤,少则增益。
张湛云:凡贵权势者,虽不中邪,精神内伤,身心死亡非妖邪外侵,直由冰炭内煎,则自崩伤中呕血;始富后贫,虽不中邪,皮焦筋出,委痹为挛贫富之于人,利害犹于权势,故疴疹损于形骸。动胜寒,静胜热,能动能静,所以长生。精报清净,乃与道合。
《庄子》曰:真人其寝不梦。
《慎子》云:昼无事者夜不梦。
张道人年百数十,甚翘壮也,云:养性之道,莫久行、久坐、久卧、久听,莫强食饮,莫大醉,莫大愁忧,莫大哀思,此所谓能中和。能中和者,必久寿也。
《仙经》曰:我命在我不在于天,但愚人不能知此,道为生命之要。所以致百病风邪者,皆由恣意极情,不知自惜,故虚损生也。譬如枯朽之木,遇风即折;将崩之岸,值水先颓。今若不能服药,但知爱精节情,亦得一二百年寿也。
张湛《养生集叙》曰:养生大要:一曰啬神,二曰爱气,三曰养形,四曰导引,五曰言语,六曰饮食,七曰房室,八曰反俗,九曰医药,十曰禁忌。过此以往,义可略焉。
青牛道士言:人不欲使乐,乐人不寿,但当莫强
为力所不任,举重引强,掘地苦作,倦而不息,以致筋骨疲竭耳。然劳苦胜于逸乐也。能从朝至墓常有所为,使之不息乃快,但觉极当息,息复为之。此与导引无异也。夫流水不腐,户枢不朽者,以其劳动数故也。饱食不用坐与卧,欲得行步务作以散之。不尔,使人得积聚不消之疾,及手足痹蹙,面目黧皱,必损年寿也。
皇甫隆问青牛道士青牛道士姓封,字君达,其养性法则可施用,大略云:体欲常劳,食欲常少,劳无过极,少无过虚。去肥浓,节咸酸,减思虑,损喜怒,除驰逐,慎房室。武帝行之有效。
彭祖曰:人受气虽不知方术,但养之得理,常寿一百二十岁。不得此者,皆伤之也。少复晓道,可得二百四十岁。复微加药物,可得四百八十岁嵇康亦云:道养得理,上可寿千岁,下可寿百岁。
彭祖曰:养寿之法,但莫伤之而已。夫冬温夏凉,不失四时之和,所以适身也。重衣厚褥,体不堪苦,以致风寒之疾;厚味脯腊,醉饱厌饫,以致聚结之疾;美色妖丽,嫔妾盈房,以致虚损之祸;淫声哀音,怡心悦耳,以致荒耽之惑;驰骋游观,弋猎原野,以致荒狂之失;谋得战胜,兼弱取乱,以致骄逸之败。盖圣贤或失其理也。然养生之具,譬犹水火,不可失适,反为害耳。
彭祖曰:人不知道,经服药损伤,血气不足,内理空疏,髓脑不实,内已先病,故为外物所犯,风寒酒色以发之耳。若本充实,岂有病乎?
仙人曰:罪莫大于淫,祸莫大于贪,咎莫大于谗。此三者祸之车,小则危身,大则危家。若欲延年少病者,诫勿施精,施精命夭残。勿大温消骨髓,勿大寒伤肌肉,勿咳唾失肌汁,勿卒呼惊魂魄,勿久泣神悲蹙,勿恚怒,神不乐,勿念内志恍惚,能行此道,可以长生。
◎杂戒忌禳灾祈善
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久坐伤肉。远思强健伤人,忧恚悲哀伤人,喜乐过差伤人,忿怒不解伤人,汲汲所愿伤人,戚戚所患伤人,寒暖失节伤人,阴阳不交伤人。凡交,须依导引诸术。若能避众伤人事,而复晓阴阳之术,则是不死之道。大乐气飞扬,大愁气不通。用精令人气力乏,多睡令人目盲,多唾令人心烦,贪美食令人泄痢。俗人但知贪于五味,不知有元气可饮。圣人知五味之毒焉,故不贪,知元气可服,故闭口不言,精气息应也。唾不咽则气海不润,气海不润则津液乏,是以服元气、饮醴泉,乃延年之本也。
沐浴无常不吉,夫妇同浴不吉。新沐浴及醉饱、远行归还大疲倦,并不可行房室之事,生病,切慎之。丈夫勿头北向卧,令人神不安,多愁忘。勿跂井,今古大忌。若见十步地墙,勿顺墙坐卧,被风吹发癫痫疾。勿怒目久视日月,使目睛失明。凡大汗勿脱衣,不慎多患偏风半身不遂。新沐浴讫,不得露头当风,不幸得大风剌风疾。触寒来勿面临火上,成痫,起风眩头痛。勿跂床悬脚,久成血卑,足重腰疼。凡脚汗勿入水,作骨痹,亦作遁疾。久忍小便,脉冷,兼成冷痹。凡食热物汗出勿荡风,发疰头痛,令人目涩饶睡。凡欲眠勿歌咏,不祥。眠起勿大语,损人气。凡飞鸟投人不可食,鸟若开口及毛下有疮,并不可食之。凡热泔洗头,冷水濯,成头风。凡人卧头边勿安火炉,令人六神不安。冬日温足冻脑,春秋脑足俱冻,此乃圣人之常法也。凡新哭泣讫便食,即成气病。夜卧勿覆头,妇人勿跂灶坐,大忌。凡唾不用远,远即成肺病,令人手重、背疼、咳嗽。凡人魇,勿点灯照定,魇死暗唤之,即吉,亦不可近前及急唤。凡人卧勿开口,久成病渴,并失血色。凡旦起勿以冷水开目洗面,令人目涩、失明、饶泪。凡行途中触热,逢河勿洗面,生鸟<黑干>。人睡讫忽觉,勿饮水更卧,成水痹。凡时病新汗解,勿饮冷水,损人心腹,不平复。凡空腹不可见闻臭尸气,入鼻令人成病。凡欲见死尸,皆须先饮酒及咬蒜,辟毒气。凡小兒不用令指月,两耳后生疮欲断,名月会疮,捣?叚?麻末傅令产妇著肿。凡人卧不用隐膊下,令人六神不安。凡卧,春夏欲得头向东,秋冬头向西,有所利益。凡丈夫,饥欲得坐小便,饱则立小便,令人无病。凡人睡欲得屈膝侧卧,益人气力,凡卧欲得数转侧,语笑欲令至少,莫令声高大。春欲得瞑卧早起,夏秋欲得侵夜卧早起,冬欲得早卧晏起,皆有所益。虽云早起,莫在鸡鸣前,晏起莫在日出后。冬日天地闭,阳气藏,人不欲作劳出汗,发泄阳气,损人。新沐浴讫,勿当风、结髻,勿以湿髻卧,使人患头风,眩闷、发秃、面肿、齿痛、耳聋。湿衣及汗衣皆不可著久,令发疮及患风。
老君曰:正月旦,中庭向寅地再拜,咒曰:“某甲年年受大道之恩,太清玄门愿还某甲去岁之年。男女皆三通自咒,常行此道延年玄女有清神之法,淮南有祠灶之规,咸欲体合真灵,护生者也。仙经秘要,常存念心中,有气大如鸡子,内赤外黄,辟众邪延年也。欲却众邪百鬼,常存念为炎火如斗,煌煌光明,则百邪不敢千人,可入瘟疫之中。暮卧常存作赤气在外,白气在内,以覆身辟众邪鬼魅。
老君曰:凡人求道,勿犯五逆六不祥,有犯者凶。大小便向西一逆,向北二逆,向日三逆,向月四逆,仰视天及星辰五逆。夜起裸形一不祥,旦起嗔恚二不祥,向灶骂詈三不祥;以足向火四不祥,夫妻画合五不祥,怨恚师父六不祥。凡人
旦起常言善事,天与之福。
凡言奈何歌啸,名曰请祸。
慎勿上床卧歌,凶。
始卧伏卧床,凶。
饮食伏床,凶。
以匙筋击盘上,凶。
司阴之神在人口左,人有阴祸,司阴白之于天,天则考人魂魄。
司杀之神在人口右,人有恶言,司杀白之于司命,司命记之,罪满即杀。
二神监口,惟向人求非,安可不慎言?
舌者,身之兵革,善恶由之而生,故道家所忌。
饮玉泉者,令人延年除百病。
玉泉者,口中唾也。
鸡鸣、平旦、日中、晡时、黄昏、夜半,一日一夕,凡七漱玉泉饮之,每饮辄满口,咽之延年。
发血之穷,齿骨之穷,爪筋之穷,千过梳发发不白,朝夕啄齿齿不齲,爪不数截筋不替。
人常数欲照镜,谓之存形,形与神相存,此其意也。
若矜容颜色自爱玩,不如勿照。
凡人常以正月一日、二月二日、三月三日、四月八日、五月一日、六月二十七日、七月十一日、八月八日、九月二十一日、十月十四日、十一月十一日、十二月三十日,但常以此日取枸杞菜煮作汤沐浴,令人光泽,不病不老。
月蚀宜救。
人除殃,活万人,与天同功天不好杀,圣人则之。
知不好之者,是助天地长养,故招胜福。
善梦可说,恶梦默之,则使之延命使之延命:道藏本作“养性延年”。
◎服气疗病
《元阳经》曰:常以鼻内气,含而漱,满舌料脣齿咽之,一日一夜得千咽,甚佳。
当少饮食,多则气逆,百脉闭。
百脉闭则气不行,气不行则生病。
《玄示》曰:志者,气之帅也;气者,体之充也。
善者遂其生,恶者丧其形。
故行气之法,少食自节,动其形,和其气,志意专一,固守中外,上下俱闭,神週形骸调暢,四溢修守,关元满而足实,因之而众邪自出。
彭祖曰:常闭气内息,从平旦至日中,乃跪坐拭目,摩搦身体,舐脣咽唾,服气数十,乃起行言笑。
其偶有疲倦不安,便导引闭气,以攻所患,必存其身头面、九窍、五脏、四肢,至于发端,皆令所在觉其气云行体中,起于鼻口,下达十指末,则澄和真神,不须针药灸刺。
凡行气欲除百病,随所在作念之。
头痛念头,足痛念足,和气往攻之,从时至时,便自消矣。
时气中冷可闭气以取汗,汗出週身则解矣。
行气闭气,虽是治身之要,然当先达解其理趣。
又宜空虚,不可饱满。
若气有结滞,不得空流,或致疮节,譬如泉源不可壅遏。
若食生鱼、生菜、肥肉,及喜怒忧恚不除,而以行气,令人发上气。
凡欲学行气,皆当以渐。
刘安曰:食生吐死,可以长存。
谓鼻内气为生也。
凡人不能服气,从朝至暮常习不息,徐而舒之,但令鼻内口吐,所谓吐故纳新也。
《服气经》曰:道者,气也。
保气则得道,得道则长存。
神者,精也。
保精则神明,神明则长生。
精者,血脉之川流,守骨之灵神也。
精去则骨枯,骨枯则死矣。
是以为道务宝其精。
从夜半到日中为生气,从日中后至夜半为死气,当以生气时正偃卧,瞑目握固握固者,如婴兒扌卷手以四指押大母指也,闭气不息,于心中数至二百,乃口吐气出之。
日增息,如此身神具,五脏安。
能闭气至二百五十息,华盖明。
华盖明则耳目聪明,举身无病,邪不忓人也。
凡行气,以鼻内气,以口吐气,微而引之,名曰长息。
内气有一,吐气有六。
内气一者,谓吸也;吐气六者,谓吹、呼、唏、呵、嘘、呬,皆出气也。
凡人之息,一呼一吸,元有此数。
欲为长息吐气之法,时寒可吹,温可呼,委曲治病,吹以去热,呼以去风,唏以去烦,呵以下气,嘘以散滞,呬以解极。
凡人极者,则多嘘呬。
道家行气,多不欲嘘呬。
嘘呬者长息之心也。
此男女俱存法,法出于仙经。
行气者,先除鼻中毛,所谓通神之路。
若天恶风猛、大寒大热时,勿取气。
《明医论》云:疾之所起,自生五劳,五劳既用,二藏先损,心肾受邪,腑脏俱病。
五劳者:一曰志劳,二曰思劳,三曰心劳,四曰忧劳,五曰疲劳。
五劳则生六极:一曰气极,二曰血极,三曰筋极,四曰骨极,五曰精极,六曰髓极。
六极即为七伤,七伤故变为七痛,七痛为病,令人邪气多正气少,忽忽喜怒悲伤,不乐饮食,不生肌肤,颜色无泽,发白枯槁,甚者令人得大风偏枯筋缩,四肢拘急挛缩,百关隔塞,羸瘦短气,腰脚疼痛。
此由早娶,用精过差,血气不足,极劳之所致也。
凡病之来,不离于五脏,事须识相。
若不识者,勿为之耳。
心藏病者,体有冷热,呼吸二气出之;肺藏病者,胸膈胀满,嘘出之;脾藏病者,体上游风<習风>々,身痒疼闷,唏气出之。
肝藏病者,眼疼,愁忧不乐,呵气出之。
已上十二种调气法,但常以鼻引气,口中吐气,当令气声逐字吹呼嘘呵唏呬吐之。
若患者依此法,皆须恭敬用心为之,无有不差,此即愈病长生要术也。
◎导引按摩
《导引经》云:清旦未起,啄齿二七,闭目握固,漱满唾,三咽气。
寻闭而不息,自极,极乃徐徐出气,满三止。
便起,狼踞鸱顾,左右自摇曳,不息,自极复三,便起下床,握固不息,顿踵三还,上一手,下一手,亦不息,自极三。
又叉手项上,左右自了戾,不息,复三。
又伸两足及叉手前却,自极复三。
皆当朝暮为之,能数尤善。
平旦以两掌相摩令热,熨眼三过;次又以指按目四此目,令人目明。
按经云:拘魂门,制魄户,名曰握固,与魂魄安门户也。
此固精明目,留年还魄之法,若能终日握之,
邪气百毒不得入握固法:屈大拇指于四小指下,扌已之,积习不止,即眼中亦不复开。一说云:令人不遭魔魅。
《内解》云:一曰精,二曰唾,三曰泪,四曰涕,五曰汗,六曰溺,皆所以损人也,但为损者,有轻重耳。人能终日不涕唾,随有漱满咽之,若恒含枣核咽之,令人爱气生津液,此大要也谓取津液,非咽核也。
常每旦啄齿三十六通,能至三百弥佳,令人齿坚不痛。
次则以舌漱漏满口中津液,咽之,三过止。
次摩指少阳令热,以熨目,满二七止,令人目明。
每旦初起,以两手掩两耳极,上下热挼之,二七止,令人耳不聋。
次又啄齿漱玉泉三咽,缩鼻闭气,右手从头上引左耳二七,复以左手从头上引右耳二七止,令人延年不聋。
次又引两鬓发举之一七,则总取发两手向上,极势抬上一七,令人血气通,头不白。
又法摩手令热,以摩面,从上至下,去邪气,令人面上有光彩。
又法摩手令热,摩身体,从上至下,名曰乾浴,令人胜风寒、时气热、头痛、百病皆除。
夜欲卧时,常以两手揩摩身体,名曰乾浴,辟风邪。
峻坐,以左手托头,仰,右手向上尽势托,以身并手振动三,右手托头振动亦三,除人睡闷。
平旦日未出前,面向南峻坐,两手托褷,尽势振动三,令人面有光泽生。
平旦起,未梳洗前,峻坐,以左手握右手于左褷上,前却尽热挼左褷三;又以右手握左手于右褷上,前却挼右褷亦三;次又两手向前,尽势推三;次又叉两手向胸前,以两肘向前,尽势三次;直引左臂,卷曲右臂,如挽一斛五斗弓势,尽力为之,右手挽弓势,亦然。
次以右手托地,左手仰托天,尽势,右亦然;次卷两手,向前筑各三七;次卷左手尽势向背上,握指三,右手亦如之;疗背膊臂肘劳气。数为之,弥佳。
平旦便转讫,以一长拄杖策腋,垂左脚于床前,徐峻,尽势掣左脚五七回,右亦如之,疗脚气疼闷,腰肾冷气、冷痹及膝冷,并主之。日夕三掣,弥佳。勿大饱及忍小便,掣如不用拄杖,但遣所掣,脚不着地,手扶一物亦得。
晨夕梳头满一千梳,大去头风,令人发不白。梳讫,以盐花及生麻油搓头顶上,弥佳。如有神明膏搓之,甚佳。
旦欲梳洗时,叩齿一百六十,随有津液便咽之。讫,以水漱口,又更以盐末揩齿,即含取微酢清浆半小合许,熟漱。取盐汤吐洗两目,讫,以冷水洗面,不得遣冷水入眼中。此法齿得坚净,目明无泪,永无軿齿。
平旦洗面时漱口讫,咽一两咽冷水,令人心明净,去胸臆中热。
谯国华佗善养性,弟子广陵吴普、彭城樊阿授术于佗。佗尝语普曰: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人身常摇动,则谷气消,血脉流通,病不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
古之仙者,及汉时有道士君倩者,为导引之术,作猿经鵄顾,引挽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也。
吾有一术,名曰五禽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兼利手足,以常导引。体中不快,因起作一禽之戏,遣微汗出即止,以粉涂身,即身体轻便,腹中思食。吴普行之,年九十馀,耳目聪明,牙齿坚完,契食如少壮也。
虎戏者,四肢距地,前三掷,却二掷,长引腰,乍却仰天,即返距行,前、却各七过也。
鹿戏者,四肢距地,引项反顾,左三右二,左右伸脚,伸缩亦三亦二也。
熊戏者,正仰,以两手抱膝下,举头,左僻地七,右亦七,蹲地,以手左右托地。
猿戏者,攀物自悬,伸缩身体,上下一七,以脚拘物自悬,左右七,手钩却立,按头各七。
鸟戏者,双立手,翘一足,伸两臂,扬眉鼓力,右二七,坐伸脚,手挽足距各七,缩伸二臂各七也。
夫五禽戏法,任力为之,以汗出为度,有汗以粉涂身,消谷食益,除百病,能存行之者,必得延年。
又有法:安坐,未食前自按摩,以两手相叉,伸臂股,导引诸脉,胜于汤药。
正坐,仰天呼出,饮食醉饱之气立消。夏天为之,令人凉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杂修摄部-卷一-译文
◎养性延命录并序
人类之所以珍贵,是因为他们拥有生命。生命是精神的基础,身体是精神的载体。精神过度使用会枯竭,身体过度劳累会死亡。如果能够保持心灵的宁静,减少思虑,顺应自然,在适当的时候进行导引,保持身体的健康,并辅以良药,那么活到百岁是常态。如果放纵自己沉迷于声色,用智慧追求富贵,得失萦绕于心,无法自我排解,不遵守礼仪,饮食无度,这样的人怎能避免早逝的祸患呢?我在闲暇之余,翻阅了《养生要集》。这本书是由前贤张湛、道林等人,以及翟平、黄山等人所编,他们都是热衷于养生之道的英才,志在保护和培育生命。他们或收集了仙经中关于长寿的规则,或摘录了彭祖、老子等人的长寿之术,从上古的农黄时代到魏晋时期,只要是关于养生的内容,且不会带来后患的,都被记录下来。现在我从中选取了重要的方法,删除了繁杂的内容,按主题分类,编成了《养性延命录》。希望这本书能对有缘人有所帮助,并借此来济世救人。
《神农经》说:吃谷物的人聪明智慧,吃石头的人(指炼五石)皮肤光泽不老,吃灵芝的人延年不死,吃元气的人地不能埋,天不能杀。所以吃药的人,与天地同寿,与日月并列。
《老君道经》说:谷神不死(河上公解释说:谷,是养的意思,能养神不死)。神是五脏之神,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肾藏精,脾藏志。五脏都受伤了,五神就会离开,这就是玄牝(指不死之道在于玄牝)。玄是天,天在人体中对应的是鼻子;牝是地,地在人体中对应的是口。天通过鼻子给人五气,五气进入心脏。五气清,表现为精神、聪明、声音、五性。其鬼叫魂,魂是雄的,通过鼻子出入,与天相通,所以鼻子是玄。地通过口给人五味,五味进入胃。五味浊,表现为形骸、骨肉、血脉、六情。其鬼叫魄,魄是雌的,通过口出入,与地相通,所以口是牝。玄牝之门,是天地之根(根是元的意思)。鼻子和口是天地元气进出的地方。呼吸要绵绵不断,微妙而若有若无,使用气息时要宽舒,不要急促。
《老君德经》说:出生是指情欲从五脏中出来,魂定魄静所以生;入死是指情欲进入胸中,精散神惑所以死。生的人有十三种,死的人也有十三种(指九窍四关)。生的人,眼睛不乱看,耳朵不乱听,鼻子不乱闻,口不乱说,手不乱拿,脚不乱走,精不乱施。死的人则相反。人活着,却走向死亡的有十三种(指人想求生,却做了相反的事,导致进入十三种死地)。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追求生活太过分了,远离了道,违背了天理,妄行失序。听说善于养生的人,在陆地上行走不会遇到犀牛和老虎,进入军队不会被兵器所伤,犀牛无处投角,老虎无处下爪,兵器无处下刃。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没有进入十三种死地。
《庄子·养生篇》说:我的生命是有限的(向秀解释说:生命所赋予的,各有其限度),而智慧是无限的(嵇康解释说:不经过思考的欲望,是性的动;通过认识而引发的感受,是智的用。性的动,遇到事物就满足了,没有多余的智慧;从感受中追求,疲倦而不停止。所以世间的祸患,常常在于智的用,而不在于性的动)。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智慧,是危险的(郭象解释说:用有限的性去追求无限的智,怎么能不困呢)。已经困了,还要继续追求,那就更危险了(向秀解释说:已经困了,还要继续追求,那就更危险了)。
《庄子》说:通达生命实情的人,不追求生命所无法做到的事情(向秀解释说:生命所无法做到的事情,是性表的事情。张湛解释说:生理自全,做分外的事情,这是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智慧);通达命运实情的人,不追求智慧所无法改变的事情(向秀解释说:命尽而死的人是这样。张湛解释说:顺应生命的道理,穷尽所赋予的限度,智慧是无法改变的)。
《列子》说:年轻时不要过于勤奋,中年时不要争强好胜,年老时要安于贫穷,老年时要减少欲望,保持心灵的宁静,适度劳动,这是养生的方法。
《列子》说:身体的盈虚变化,都与天地相通,与万物相应(张湛解释说:人与阴阳相通)。在开始和结束时都要保持和谐,静神灭想,这是生命的道理(始终和谐则神志不散)。
《老君妙真经》说:人常常失去道,不是道失去人;人常常失去生命,不是生命离开人。所以养生的人,要谨慎不要失去道;修道的人,要谨慎不要失去生命。让道与生命相守,生命与道相保。
《黄老经玄示》说:天道施化,与万物无穷;人道施化,形神消亡。转神施精,精竭故衰。形本生精,精生于神。不以精施,故能与天合德;不与神化,故能与道同式。《玄示》说:以形化者,尸解之类。神与形离,二者不俱,遂象飞鸟入海为蛤,而随季秋阴阳之气。以气化者,生可异也;以形化者,甚可畏也。
严君平《老君指归》说:游心于虚静,结志于微妙,委虑于无欲,归指于无为,故能达生延命,与道为久。
《大有经》说:有人疑惑说:生命最初都是从无中产生,最终受气于阴阳,形体承载于天地,生长依赖于饮食,但为什么有的人愚笨,有的人聪明,有的人强壮,有的人虚弱,有的人长寿,有的人短命,这是天意还是人为?解答者说:形体的愚笨和聪明是天定的;强弱和寿命的长短是人为的。天道是自然的,人道是自己决定的。如果从胎气充实开始,出生后乳食充足,长大后饮食适度,壮年时声色有节制,那么就会强壮而长寿;如果从胎气虚耗开始,出生后乳食不足,长大后饮食过度,壮年时放纵声色,那么就会虚弱而短命。如果生长完全充足,再加上导养,寿命就不可限量。
《道机》说:人出生时寿命有长有短,这不是自然的。都是因为不谨慎保养身体,饮食不当,淫泆无度,违背阴阳,魂神不守,精竭命衰,百病萌生,所以不能终其天年。
《河图帝视萌》说:违背天时的人凶险,顺应天时的人吉祥。春夏时喜欢住在高处,秋冬时喜欢住在低处,吉利多福,寿命无穷。
《洛书宝予命》说:古人治病的方法,是用体泉调和,用元气滋润,药不辛不苦,甘甜多味,常能服用,津液流遍五脏,系在肺上,终身无患。
《孔子家语》说:吃肉的人勇敢而强悍(像虎狼一样);食气的人神明而长寿(像仙人、灵龟一样);吃谷物的人智慧而短命(像普通人一样);不吃东西的人不死而神(像直任喘息而无思虑的人一样)。
《传》说:杂食的人容易得百病和妖邪。吃得越少,心越开阔,寿命越长;吃得越多,心越闭塞,寿命越短。
焉。
太史公司马谈说:精神是生命的根本,形体是生命的载体。精神过度使用会枯竭,形体过度劳累会死亡。精神和形体过早衰老,想要与天地一样长久,这是没有听说过的。所以人之所以能生存,是因为有精神;精神所依托的是形体。精神和形体分离就会死亡,死亡后不能复生,分离后不能复合,所以圣人非常重视这一点。养生的道理,有总的纲领和大的原则,未能完全掌握的人,只要思考与世俗相反,就能暗中走上正确的道路,获得超过一半的功效。有心的人,难道不应该仔细思考吗?
《小有经》说:少思考、少念想、少欲望、少事务、少言语、少笑、少忧愁、少快乐、少喜悦、少愤怒、少喜好、少厌恶,这十二少,是养生的关键。多思考会使精神疲惫,多念想会使意志涣散,多欲望会损害智慧,多事务会使形体疲劳,多言语会使气息争斗,多笑会伤害内脏,多忧愁会使心灵恐惧,多快乐会使意志过度,多喜悦会使人忘记错误和混乱,多愤怒会使百脉不定,多喜好会使人沉迷不治,多厌恶会使人焦躁无欢。这十二多不消除,是丧失生命的根本。没有这十二多的人,几乎可以达到真人的境界。奢侈懒惰的人长寿,吝啬节俭的人短命,这是放纵与劳苦的不同。农夫长寿,富贵者短命,这是嗜欲多少的验证。隐士少病,游子多病,这是事务繁简的差异。所以俗人争利,道士很少经营。胡昭说:眼睛不要看不正的颜色,耳朵不要听丑恶的言语,鼻子不要闻腥臭的气味,嘴巴不要尝辛辣的味道,心不要谋划欺诈的事情,这些都会侮辱精神,损害寿命。另外,平时经常叹息,早晚吟啸不止,这是邪气入侵。普通人不能没有欲望,也不能没有事务,但应当使心境平和,减少念想,静心思考,先去除扰乱精神和本性的事情,这是节俭精神的一种方法。
《黄庭经》说:玉池中的清水灌溉灵根,仔细修炼可以长生。这叫做饮食自然。自然的东西,就是华池。华池就是口中的唾液。按照方法呼吸,吞咽唾液就不会感到饥饿。
《老君尹氏内解》说:唾液,漱口后成为体泉,聚集后成为玉浆,流动后成为华池,散开后成为精汋,降下后成为甘露。所以口是华池,里面有体泉,漱口后吞咽,可以滋润脏腑,流通百脉,化养万神,肢节毛发都因此而生长。
《中经》说:安静的人长寿,躁动的人短命。安静但不能养生会减寿,躁动但能养生会延年。然而安静容易控制,躁动难以保持,完全顺应养生的适宜,那么安静也可以养生,躁动也可以养生。
韩融元长说:酒是五谷的精华,味道极好,但也能损害人。然而美好的东西难以长久保持,养性的人应当谨慎对待。
邵仲堪说:五谷能充实肌体但不能延长寿命,百药能治疗疾病延长寿命但不能甘口。充实肌体和甘口的东西,是俗人所珍视的。苦口延年的东西,是道士所珍视的。
《素问》说:黄帝问歧伯:我听说上古的人,春秋都活到百岁而动作不衰,这是因为血气仍然旺盛;现在的人,年纪刚到五十岁动作就衰退了,这是时代不同吗?还是人的过失?歧伯说:上古的人,那些懂得道的人,遵循阴阳的法则,和于术数房中交接的方法,饮食有节制,起居有规律,不妄动,所以形体和精神都能保持,尽终其天年,寿命超过百岁;现在的人则不然,把酒当作水,把妄为当作常事,醉酒后行房,以欲望耗尽精气,以喜好散失真气,不知保持充盈,不时控制精神,只求快意,违背阴阳,生活起居没有节制,所以五十岁就衰老了。
《老子》说:人生的最大期限,以百年为限,节制保护的人,可以活到千岁。就像油脂的使用,小灯芯和大灯芯一样。众人多说而我少说,众人多烦恼而我少记,众人暴躁而我不怒,不以人事累心,不修君臣之义,淡然无为,神气自满,以为这是不死的药,天下没有人知道。不要以为幽冥,天和人情,不要以为暗昧,神能看见人形。心言小语,鬼能听见人声;犯禁满千,地会收人形。人做阳善,正人报答;人做阴善,鬼神报答。人做阳恶,正人治理;人做阴恶,鬼神治理。所以天不欺人依以影,地不欺人依以响。
老君说:人修善积德却遇到凶祸,是因为承受了先人的余殃;犯禁作恶却遇到福气,是因为蒙受了先人的余福。
《名医叙病论》说:世人不能终老,大多夭折,都是因为不自爱惜,忿争尽意,追求名利,聚毒攻神,内伤骨体,外乏筋肉,血气将无,经脉便壅,内里空疏,只招来各种疾病,正气日衰,邪气日盛。这无异于用沧波浇灭爝火,用华岳阻断涓流,说起来容易,实际上比这更严重。
彭祖说:道不在繁琐,只要能做到不想衣服,不想食物,不想声音,不想颜色,不想胜利,不想失败,不想失去,不想得到,不想荣耀,不想耻辱,心不劳累,形体不过度,经常导引、内气、胎息,就可以活到千岁,想要长生无限的,应当服用上等药物。
仲长统说:荡涤六情五性,有心而不去思考,有口而不去说话,有体而不去安逸。安逸而能迁移,快乐而不爱恋。用这种方法去图谋,不知道日子在增加,不知道事物在变化,彭祖、老聃差不多就是这样,不然他们为什么与人类同类,却与人类不同寿命?
陈纪元方说:百病横夭,大多由于饮食。饮食的危害,超过声色。声色可以断绝一年,饮食不能废弃一天。益处也多,危害也大,多则伤害,少则增益。
张湛说:凡是重视权势的人,即使不中邪,精神内伤,身心死亡不是妖邪外侵,而是由于冰炭内煎,就会自崩伤中呕血;开始富有后来贫穷的人,即使不中邪,皮焦筋出,委痹为挛,贫富对于人,利害如同权势,所以疾病损害形骸。动胜寒,静胜热,能动能静,所以长生。精神清净,才能与道相合。
《庄子》说:真人睡觉不做梦。
《慎子》说:白天无事的人晚上不做梦。
张道人年纪一百多岁,身体非常强壮,说:养性之道,不要长时间行走、长时间坐着、长时间躺着、长时间听,不要强迫饮食,不要大醉,不要大愁忧,不要大哀思,这就是所谓的中和。能中和的人,必定长寿。
《仙经》说:我的命运在我自己手中,不在于天,但愚人不能知道这一点,道是生命的关键。所以导致百病风邪的原因,都是由于放纵情欲,不知自惜,所以虚损产生。就像枯朽的树木,遇到风就会折断;将要崩塌的岸,遇到水就会先颓。现在如果不能服药,只要知道爱惜精神,节制情欲,也能活到一两百岁。
张湛《养生集叙》说:养生的要点:一是节俭精神,二是爱惜气息,三是保养形体,四是导引,五是言语,六是饮食,七是房室,八是反俗,九是医药,十是禁忌。除此之外,其他可以略去。
青牛道士说:人不要让自己太快乐,快乐的人不长寿,但也不要强迫
如果力量不足以胜任,却强行举重物,挖掘土地辛苦劳作,疲倦了也不休息,会导致筋骨疲惫衰竭。然而,劳苦胜过安逸享乐。能够从早到晚一直有所作为,使之不停歇才感到快乐,但觉得极度疲倦时应当休息,休息后再继续劳作。这与导引术无异。流水不会腐臭,门轴不会腐朽,是因为它们经常活动的缘故。吃饱后不要坐着或躺着,应该走路或劳作以消散食物。否则,会使人患上积聚不消的疾病,以及手足麻痹、面目黧皱,必定会损害寿命。
皇甫隆问青牛道士,青牛道士姓封,字君达,他的养性法则可以应用,大致是:身体要经常劳作,饮食要适量,劳作不要过度,饮食不要过少。去掉肥腻的食物,节制咸酸,减少思虑,减少喜怒,避免过度追逐,谨慎房事。汉武帝实行这些方法有效。
彭祖说:人虽然不知道方术,但如果养生得法,通常可以活到一百二十岁。不能达到这个年龄的,都是因为受到了伤害。稍微懂得一些道理,可以活到二百四十岁。再稍微加一些药物,可以活到四百八十岁。嵇康也说:如果养生得法,上可以活到一千岁,下可以活到一百岁。
彭祖说:养生的方法,只是不要伤害自己而已。冬天温暖,夏天凉爽,不违背四季的和谐,这样才能适应身体。穿厚重的衣服,盖厚实的被褥,身体受不了苦,会导致风寒的疾病;吃太多美味和腌制的食物,醉饱过度,会导致积聚的疾病;美色妖艳,嫔妾满房,会导致虚损的祸患;淫声哀音,怡心悦耳,会导致荒淫的迷惑;驰骋游观,弋猎原野,会导致荒狂的失误;谋得战胜,兼弱取乱,会导致骄逸的失败。即使是圣贤也可能失去这些道理。然而养生的工具,就像水火一样,不能失去适度,否则反而会带来伤害。
彭祖说:人不知道道理,经常服药损伤身体,血气不足,内脏空虚,髓脑不实,内部已经先有病了,所以会被外物侵犯,风寒酒色会引发疾病。如果本来充实,怎么会有病呢?
仙人说:罪过没有比淫乱更大的,祸患没有比贪婪更大的,过错没有比谗言更大的。这三者是祸患的车轮,小的会危害身体,大的会危害家庭。如果想要延长寿命,减少疾病,告诫不要施精,施精会导致短命。不要过度温暖消磨骨髓,不要过度寒冷伤害肌肉,不要咳唾失去肌汁,不要突然呼喊惊动魂魄,不要长时间哭泣使神悲伤,不要愤怒,神不快乐,不要念内志恍惚,能够遵循这些道理,可以长生。
◎杂戒忌禳灾祈善
长时间看东西会伤害血液,长时间躺着会伤害气息,长时间站立会伤害骨骼,长时间行走会伤害筋脉,长时间坐着会伤害肌肉。远思强健会伤害人,忧恚悲哀会伤害人,喜乐过度会伤害人,忿怒不解会伤害人,汲汲所愿会伤害人,戚戚所患会伤害人,寒暖失节会伤害人,阴阳不交会伤害人。凡是交合,必须依照导引术。如果能够避免众多伤害人的事情,并且懂得阴阳之术,那就是不死之道。大乐会使气息飞扬,大愁会使气息不通。用精会使人气力衰竭,多睡会使人目盲,多唾会使人心烦,贪美食会使人泄痢。俗人只知道贪恋五味,不知道有元气可以饮用。圣人知道五味的毒性,所以不贪恋,知道元气可以服用,所以闭口不言,精气息应。唾不咽则气海不润,气海不润则津液乏,所以服用元气、饮用醴泉,是延年的根本。
沐浴无常不吉利,夫妇同浴不吉利。新沐浴及醉饱、远行归还大疲倦,都不可行房室之事,会生病,要特别谨慎。丈夫不要头朝北睡觉,会使人神不安,多愁忘。不要跂井,这是古今大忌。如果看到十步地墙,不要顺着墙坐卧,被风吹会引发癫痫疾。不要怒目久视日月,会使眼睛失明。凡是大量出汗不要脱衣服,不慎会患偏风半身不遂。新沐浴后,不要露头当风,不幸会得大风剌风疾。触寒来不要面临火上,会成痫,起风眩头痛。不要跂床悬脚,长时间会成血卑,足重腰疼。凡是脚汗不要入水,会作骨痹,也会作遁疾。长时间忍小便,脉冷,会兼成冷痹。凡是吃热物出汗不要荡风,会发疰头痛,使人目涩饶睡。凡是想要睡觉不要歌咏,不祥。睡起不要大声说话,会损人气。凡是飞鸟投人不可食,鸟若开口及毛下有疮,都不可食之。凡是热泔洗头,冷水濯,会成头风。凡是人卧头边不要安火炉,会使人六神不安。冬日温足冻脑,春秋脑足俱冻,这是圣人的常法。凡是新哭泣后便食,会成气病。夜卧不要覆头,妇人不要跂灶坐,大忌。凡是唾不用远,远会成肺病,使人手重、背疼、咳嗽。凡是人魇,不要点灯照定,魇死暗唤之,即吉,也不可近前及急唤。凡是人卧不要开口,长时间会成病渴,并失血色。凡是旦起不要用冷水开目洗面,会使人目涩、失明、饶泪。凡是行途中触热,逢河不要洗面,生鸟<黑干>。人睡后忽觉,不要饮水更卧,会成水痹。凡是时病新汗解,不要饮冷水,会损人心腹,不平复。凡是空腹不可见闻臭尸气,入鼻会使人成病。凡是欲见死尸,都须先饮酒及咬蒜,辟毒气。凡是小兒不要令指月,两耳后生疮欲断,名月会疮,捣?叚?麻末傅令产妇著肿。凡是人卧不要隐膊下,会使人六神不安。凡是卧,春夏欲得头向东,秋冬头向西,有所利益。凡是丈夫,饥欲得坐小便,饱则立小便,会使人无病。凡是人睡欲得屈膝侧卧,益人气力,凡是卧欲得数转侧,语笑欲令至少,莫令声高大。春欲得瞑卧早起,夏秋欲得侵夜卧早起,冬欲得早卧晏起,皆有所益。虽云早起,莫在鸡鸣前,晏起莫在日出后。冬日天地闭,阳气藏,人不欲作劳出汗,发泄阳气,损人。新沐浴后,不要当风、结髻,不要以湿髻卧,会使人患头风,眩闷、发秃、面肿、齿痛、耳聋。湿衣及汗衣皆不可著久,会令发疮及患风。
老君说:正月初一,中庭向寅地再拜,咒曰:“某甲年年受大道之恩,太清玄门愿还某甲去岁之年。男女皆三通自咒,常行此道延年玄女有清神之法,淮南有祠灶之规,咸欲体合真灵,护生者也。仙经秘要,常存念心中,有气大如鸡子,内赤外黄,辟众邪延年也。欲却众邪百鬼,常存念为炎火如斗,煌煌光明,则百邪不敢千人,可入瘟疫之中。暮卧常存作赤气在外,白气在内,以覆身辟众邪鬼魅。
老君说:凡人求道,不要犯五逆六不祥,有犯者凶。大小便向西一逆,向北二逆,向日三逆,向月四逆,仰视天及星辰五逆。夜起裸形一不祥,旦起嗔恚二不祥,向灶骂詈三不祥;以足向火四不祥,夫妻画合五不祥,怨恚师父六不祥。凡人
早晨起床后常说善事,天会赐予福气。
凡是说‘奈何’、唱歌、啸叫,叫做请祸。
千万不要在床上躺着唱歌,这是凶兆。
刚开始躺下就伏在床上,这是凶兆。
在床上吃饭,这是凶兆。
用勺子或筷子敲打盘子,这是凶兆。
司阴之神在人的口左边,如果人有阴祸,司阴之神会向天报告,天就会考察人的魂魄。
司杀之神在人的口右边,如果人有恶言,司杀之神会向司命报告,司命会记录下来,罪满就会被杀。
这两位神监视着人的口,专门寻找人的过错,怎么能不谨慎说话呢?
舌头是身体的兵器,善恶都由它产生,所以道家忌讳它。
喝玉泉的人,可以延年益寿,消除百病。
玉泉就是口中的唾液。
在鸡鸣、平旦、日中、晡时、黄昏、夜半这七个时辰,每天早晚各漱七次玉泉并咽下,每次都要满口,咽下去可以延年益寿。
头发是血的尽头,牙齿是骨的尽头,指甲是筋的尽头,梳头千次头发不会变白,早晚叩齿牙齿不会蛀坏,指甲不经常剪筋不会衰弱。
人经常想要照镜子,这叫做存形,形与神相互依存,这就是它的意思。
如果只是为了欣赏自己的容貌而自娱自乐,不如不照镜子。
人们常在正月一日、二月二日、三月三日、四月八日、五月一日、六月二十七日、七月十一日、八月八日、九月二十一日、十月十四日、十一月十一日、十二月三十日这些日子,取枸杞菜煮汤沐浴,可以使人皮肤光泽,不生病不老。
月食时应该救助。
人消除灾祸,救活万人,与天同功,天不喜欢杀戮,圣人效仿它。
知道不喜欢杀戮的人,是帮助天地长养万物,所以会招来福气。
好梦可以说出来,恶梦要默默承受,这样可以延年益寿。
◎服气疗病
《元阳经》说:经常用鼻子吸气,含在口中漱口,满口后通过舌头、嘴唇、牙齿咽下去,一天一夜咽一千次,非常好。
应该少吃饭,吃多了会导致气逆,百脉闭塞。
百脉闭塞则气不能运行,气不能运行就会生病。
《玄示》说:志是气的统帅;气是身体的充养。
善者能顺利生存,恶者会丧失形体。
所以行气的方法是,少食自我节制,活动身体,调和气息,意志专一,固守内外,上下都闭,神气周流全身,四溢修守,关元满而足实,这样众邪自然消失。
彭祖说:经常闭气内息,从早晨到中午,然后跪坐擦眼睛,按摩身体,舔嘴唇咽唾液,服气数十次,然后起来行走说话笑。
如果偶尔感到疲倦不安,就导引闭气,以攻治所患之处,一定要让身体从头面、九窍、五脏、四肢,直到发端,都感觉到气在体内运行,从鼻口开始,下达到十指末端,这样就能澄和真神,不需要针药灸刺。
凡是行气想要消除百病,就随所在之处意念它。
头痛就意念头,足痛就意念足,和气去攻治它,从时到时,自然就消失了。
时气中冷可以闭气取汗,汗出全身就解了。
行气闭气虽然是治身的重要方法,但应该先理解其道理。
又应该空虚,不可饱满。
如果气有结滞,不能空流,可能会导致疮节,就像泉源不可堵塞。
如果吃生鱼、生菜、肥肉,以及喜怒忧恚不除,而行气,会让人发上气。
凡是想要学行气,都应该循序渐进。
刘安说:食生吐死,可以长存。
意思是鼻内气为生。
凡人不能服气,从早到晚常习不息,慢慢舒展,只要鼻内口吐,这就是所谓的吐故纳新。
《服气经》说:道就是气。
保气就能得道,得道就能长存。
神就是精。
保精就能神明,神明就能长生。
精是血脉的川流,是守骨的灵神。
精去则骨枯,骨枯则死。
所以修道务必珍惜精。
从夜半到日中为生气,从日中后至夜半为死气,应该在生气时正躺,闭目握固(握固的方法是像婴儿卷手,用四指压住大拇指),闭气不息,在心中数到二百,然后口吐气出来。
每天增加呼吸次数,这样身体和精神都会好,五脏安宁。
能闭气到二百五十次,华盖明。
华盖明则耳目聪明,全身无病,邪气不能侵犯。
凡是行气,用鼻子吸气,用口吐气,微引,叫做长息。
内气有一种,吐气有六种。
内气一种,就是吸气;吐气六种,就是吹、呼、唏、呵、嘘、呬,都是出气。
凡人的呼吸,一呼一吸,本来就有这个数。
想要做长息吐气的方法,时寒可以吹,温可以呼,委曲治病,吹以去热,呼以去风,唏以去烦,呵以下气,嘘以散滞,呬以解极。
凡人极者,则多嘘呬。
道家行气,多不欲嘘呬。
嘘呬是长息的核心。
这是男女都适用的方法,方法出自仙经。
行气的人,先除去鼻中的毛,这是通神的路。
如果天恶风猛、大寒大热时,不要取气。
《明医论》说:疾病的产生,自生五劳,五劳既用,二藏先损,心肾受邪,腑脏俱病。
五劳是:一是志劳,二是思劳,三是心劳,四是忧劳,五是疲劳。
五劳则生六极:一是气极,二是血极,三是筋极,四是骨极,五是精极,六是髓极。
六极即为七伤,七伤故变为七痛,七痛为病,令人邪气多正气少,忽忽喜怒悲伤,不乐饮食,不生肌肤,颜色无泽,发白枯槁,甚者令人得大风偏枯筋缩,四肢拘急挛缩,百关隔塞,羸瘦短气,腰脚疼痛。
这是由于早娶,用精过度,血气不足,极劳所致。
凡是病的产生,不离于五脏,必须认识相。
如果不认识,就不要做。
心病者,体有冷热,呼吸二气出之;肺病者,胸膈胀满,嘘出之;脾病者,体上游风习习,身痒疼闷,唏气出之。
肝病者,眼疼,愁忧不乐,呵气出之。
以上十二种调气法,只要经常用鼻子引气,口中吐气,让气声逐字吹呼嘘呵唏呬吐之。
如果患者按照这个方法,都必须恭敬用心去做,没有不痊愈的,这就是愈病长生的要术。
◎导引按摩
《导引经》说:清晨未起床时,叩齿二十七次,闭目握固,漱满唾液,咽气三次。
然后闭气不息,自极,极乃徐徐出气,满三次停止。
然后起来,像狼一样蹲踞,像鸱一样顾视,左右自摇曳,不息,自极三次,然后下床,握固不息,顿踵三次,上一手,下一手,也不息,自极三次。
又叉手项上,左右自了戾,不息,复三次。
又伸两足及叉手前却,自极三次。
都应该早晚做,能多做更好。
清晨用两掌相摩令热,熨眼三次;然后用手指按眼睛四周,可以使人眼睛明亮。
按经说:拘魂门,制魄户,叫做握固,与魂魄安门户。
这是固精明目,留年还魄的方法,如果能整天握固,
防止邪气和百毒侵入的握固法:将大拇指弯曲放在四小指下,紧紧握住,长期坚持练习,即使闭上眼睛也不会再睁开。另一种说法是:这种方法可以让人避免被魔魅侵扰。
《内解》中说:一是精,二是唾液,三是眼泪,四是鼻涕,五是汗,六是尿液,这些都是对人体有害的,只是损害的程度有轻重之分。如果一个人能整天不流鼻涕和唾液,随时漱口并将唾液咽下,或者经常含着枣核咽下,可以让人保持气息并产生津液,这是非常重要的,指的是获取津液,而不是咽下枣核。
每天早上叩齿三十六次,如果能叩到三百次更好,可以让牙齿坚固不痛。
然后用舌头在口中搅动,使口中充满津液,咽下,重复三次。
接着按摩少阳穴使其发热,然后用热手熨眼睛,重复十四次,可以让眼睛明亮。
每天早上起床时,用双手捂住耳朵,上下摩擦,重复十四次,可以防止耳聋。
然后再次叩齿,漱口并咽下津液三次,闭气,用右手从头上拉左耳十四次,再用左手从头上拉右耳十四次,可以延年益寿,防止耳聋。
接着用双手抓住两鬓的头发,向上拉七次,然后双手抓住头发,用力向上拉七次,可以让人气血通畅,头发不白。
还有一种方法是用双手摩擦发热,然后从上到下按摩脸部,可以去除邪气,让脸上有光彩。
另一种方法是用双手摩擦发热,然后从上到下按摩身体,称为“乾浴”,可以让人抵御风寒、时气热、头痛,消除百病。
晚上睡觉前,用双手摩擦身体,称为“乾浴”,可以辟除风邪。
坐直,用左手托住头,仰头,右手向上尽力托举,身体和手一起振动三次,右手托头振动也三次,可以消除睡意和胸闷。
清晨太阳未出前,面向南坐直,双手托住膝盖,用力振动三次,可以让脸上有光泽。
清晨起床后,未梳洗前,坐直,用左手握住右手放在左膝上,前后摩擦左膝三次;再用右手握住左手放在右膝上,前后摩擦右膝三次;然后双手向前尽力推三次;接着双手交叉放在胸前,两肘向前,尽力推三次;伸直左臂,弯曲右臂,像拉一斛五斗弓的姿势,尽力做,右手拉弓的姿势也一样。
然后用右手托地,左手向上托天,尽力做,右边也一样;接着双手握拳向前击打各二十一次;然后左手尽力向后背握拳三次,右手也一样;可以治疗背、胳膊、肘部的劳损。多做几次效果更好。
清晨做完这些动作后,用一根长拐杖支撑腋下,左脚垂在床前,慢慢坐直,用力拉左脚五到七次,右脚也一样,可以治疗脚气疼痛、腰肾冷气、冷痹和膝盖冷。每天早晚各做三次效果更好。不要吃得过饱或憋尿,如果不用拐杖,也可以用手扶着东西做。
早晚梳头一千次,可以大大减少头风,让头发不白。梳完后,用盐花和生麻油搓头顶,效果更好。如果有神明膏搓头顶,效果更佳。
早上梳洗时,叩齿一百六十次,随时有津液就咽下。然后用清水漱口,再用盐末擦牙齿,接着含一点微酸的清浆,仔细漱口。用盐水洗眼睛,然后用冷水洗脸,不要让冷水进入眼睛。这种方法可以让牙齿坚固干净,眼睛明亮无泪,永远不会蛀牙。
清晨洗脸漱口后,咽下一两口水,可以让心情明净,去除胸中的热气。
谯国的华佗擅长养生,他的弟子广陵的吴普和彭城的樊阿向他学习。华佗曾对吴普说:人体需要运动,但不要过度。人体经常活动,谷气就会消散,血脉流通,疾病就不会产生。就像门轴不会腐朽一样。
古代的仙人,以及汉朝时的道士君倩,都擅长导引术,模仿猿猴和鸟的动作,活动腰部和关节,以求长生不老。
我有一套功法,叫做五禽戏:一是虎戏,二是鹿戏,三是熊戏,四是猿戏,五是鸟戏;这套功法可以治病,还能让手脚灵活,经常练习导引术。如果身体不适,就做其中一种动物的动作,直到微微出汗为止,然后用粉涂身,身体会变得轻便,胃口也会变好。吴普练习这套功法,活到九十多岁,依然耳聪目明,牙齿坚固,食欲如年轻人。
虎戏的动作是四肢着地,向前跳三次,向后跳两次,伸展腰部,突然仰头,然后返回四肢着地的姿势,前后各做七次。
鹿戏的动作是四肢着地,伸长脖子回头看,左边三次,右边两次,左右伸脚,伸缩也各做三次或两次。
熊戏的动作是仰卧,双手抱住膝盖,抬头,左边着地七次,右边也七次,蹲下,双手左右托地。
猿戏的动作是抓住东西悬空,伸缩身体,上下各七次,用脚勾住东西悬空,左右各七次,手钩住东西站立,按头各七次。
鸟戏的动作是双手站立,翘起一只脚,伸展双臂,扬眉鼓力,右边十四次,坐下伸脚,手拉脚各七次,伸缩双臂各七次。
五禽戏的练习方法,尽力去做,直到出汗为止,出汗后用粉涂身,可以消化食物,消除百病,坚持练习的人,必定能延年益寿。
还有一种方法:安静坐着,饭前自我按摩,双手交叉,伸展手臂和大腿,导引经脉,效果比吃药还好。
正坐,仰天呼出,饮食醉饱的气立刻消散。夏天做这个动作,可以让人感到凉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杂修摄部-卷一-注解
禀气含灵:指人类天生具有的气和灵性,强调人的生命价值。
神之本:指生命的本质,即精神。
形者神之具:形体是精神的载体。
元气:在中医和道教中,指人体内的原始生命力或基本能量,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础。
导引:古代的一种养生方法,通过特定的身体动作和呼吸技巧来调节身体和精神,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摄养:指通过饮食、运动等方式来保养身体。
饵良药:服用有益健康的药物。
耆寿:长寿。
夭伤:早逝或受伤。
止观:佛教修行方法之一,指通过静坐冥想达到心灵的平静。
张湛道林:古代养生学家,著有《养生要集》。
翟平黄山:古代养生学家,与张湛道林齐名。
农黄:指神农和黄帝,传说中的古代圣王和医药始祖。
魏晋: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大约从公元220年到420年。
神农经:古代关于农业和医药的经典,传说是神农氏所著。
五石:古代炼丹术中使用的五种矿物,被认为有延年益寿的功效。
芝:灵芝,古代认为有延年益寿的神奇功效。
老君道经:指《道德经》,老子所著的道家经典。
谷神:指五脏之神,道家认为五脏各有神灵主宰。
玄牝:道家术语,指天地之根,生命的源泉。
庄子·养生篇:庄子的一篇文章,讨论养生之道。
列子:古代道家思想家,著有《列子》一书。
黄老经玄示:道家经典,讨论黄老思想。
严君平:汉代道家学者,著有《老君指归》。
大有经:道家经典,讨论宇宙和人生的道理。
道机:道家术语,指宇宙运行的规律。
河图帝视萌:古代占卜书,讨论天时地利。
洛书宝予命:古代占卜书,讨论命运和健康。
孔子家语: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籍。
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神’通常指人的精神或灵魂,是生命的根本。
形:指人的身体或形体,是生命的载体。
养生之道:指通过各种方法来维护和延长生命的健康状态,包括饮食、运动、心理调节等方面。
十二少:指少思、少念、少欲等十二种减少心理和生理负担的方法,被认为是养生的关键。
华池:在道教中,指口中的唾液,被认为是滋养身体的重要物质。
静者寿,躁者夭:指保持心态平静有助于长寿,而情绪波动大则可能导致短命。
五谷:指稻、黍、稷、麦、菽五种主要粮食作物,是中国传统饮食的基础。
百药:泛指各种药物,用于治疗疾病和延长寿命。
黄帝: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帝王,被认为是中医的始祖。
歧伯:传说中的古代医学家,与黄帝共同创立了中医理论。
彭祖: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长寿人物,据说活了八百岁,成为长寿的象征。
老聃:即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著有《道德经》。
庄子: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庄子》。
慎子:古代哲学家,主张无为而治。
张道人:传说中的长寿道士,据说活了一百多岁。
仙经:道教经典,主要讲述修炼成仙的方法。
张湛:古代医学家,著有《养生集叙》。
青牛道士:传说中的道士,据说骑青牛游历四方。
户枢不朽:比喻经常运动的事物不易损坏,源自《吕氏春秋》,意指门的转轴因为经常转动而不易腐朽。
嵇康:三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音乐家、思想家,以其对养生之道的见解而闻名。
醴泉:传说中的甘美泉水,象征长生不老的源泉。
老君:即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世尊为道教的神仙之一。
玄女:道教中的女神,常与传授秘法和护生延年相关。
淮南:指《淮南子》,是汉代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所著的一部哲学著作,包含丰富的道家思想。
司阴之神:在道教信仰中,司阴之神是掌管人间阴祸的神灵,负责记录人的恶行并上报天庭。
司杀之神:司杀之神在道教中负责记录人的恶言恶行,当罪满时执行天罚。
玉泉:道家术语,指唾液,认为吞咽唾液可以养生。
服气:道家修炼的一种方法,通过调节呼吸来达到养生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导引按摩:古代的一种养生保健方法,通过特定的身体动作和按摩来促进气血流通,增强体质。
握固法:一种道家养生术,通过特定的手势来固守精气,防止邪气侵入。
内解:指道家内丹术中的一种解释,涉及人体内的精、唾、泪、涕、汗、溺等体液的调节。
津液:在中医理论中,指人体内的液体,包括唾液、汗液等,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
啄齿:一种养生方法,通过上下牙齿的轻叩来刺激牙龈,促进血液循环。
乾浴:一种不用水的沐浴方式,通过按摩身体来促进血液循环和排毒。
五禽戏:华佗创编的一种健身操,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动作,以达到锻炼身体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云笈七签-杂修摄部-卷一-评注
《养性延命录并序》是一篇集中反映中国古代养生思想的文献,其内容涵盖了道家、儒家以及医学等多个领域的智慧。文章开篇即强调了人的生命价值,指出‘禀气含灵,惟人为贵’,这一观点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对人的尊重和对生命的珍视。
文章进一步阐述了养生的基本原则,即‘游心虚静,息虑无为’,这是道家思想的核心之一。通过保持心灵的平静和减少欲望,可以达到养生的目的。同时,文章还提到了导引、摄养和饵良药等方法,这些都是古代养生术中常见的实践手段。
在文化内涵方面,文章引用了《神农经》、《老君道经》、《庄子》、《列子》等多部经典著作,展示了中国古代养生思想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这些经典不仅提供了养生的具体方法,还深入探讨了生命、宇宙和道德的关系,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的高度。
从艺术特色来看,文章采用了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使语言既简洁又富有节奏感。例如,‘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毙’这样的句子,不仅表达了深刻的哲理,还具有很强的音乐性。
历史价值方面,《养性延命录并序》不仅记录了古代养生学的理论和实践,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风貌和人们的生活态度。通过对这些内容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
总的来说,《养性延命录并序》是一篇集哲学、医学、文学于一体的经典文献,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养生的智慧,还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通过对这篇文章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的养生思想,并将其应用于现代生活中,以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本文汇集了多位古代思想家和医学家的观点,主要探讨了养生的方法和原则。首先,太史公司马谈提出了’神’与’形’的关系,认为神是生命的根本,形是神的载体,二者不可分离。这一观点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中’形神合一’的思想,强调了精神和身体的统一性。
《小有经》提出了’十二少’的养生原则,即减少思虑、欲望、言语等,以避免精神耗散和身体疲劳。这一原则体现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主张通过减少外在的干扰来保持内心的平静和身体的健康。
《黄庭经》和《老君尹氏内解》则强调了唾液的重要性,认为唾液是滋养身体的精华,通过正确的呼吸和吞咽方法可以延长寿命。这一观点反映了道教修炼中的’内丹术’思想,主张通过内在的修炼来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
《素问》中黄帝与歧伯的对话则从医学角度探讨了古代人与现代人寿命差异的原因,指出古代人通过遵循阴阳规律、节制饮食和起居有度来保持健康,而现代人则因放纵欲望、生活无度而导致早衰。这一观点揭示了古代医学对生活方式与健康关系的深刻认识。
《老子》和《庄子》则从哲学角度探讨了养生的终极目标,即通过无为、淡泊的生活方式来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这一思想强调了内心的平静与外在的简朴,认为只有摆脱世俗的束缚,才能真正实现长寿和健康。
彭祖、张道人等人的观点则进一步强调了节制欲望、保持中和的重要性,认为通过导引、内气、胎息等修炼方法可以达到长寿的目的。这些观点反映了道教修炼中的’养生术’思想,主张通过内在的修炼来延长寿命。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多位古代思想家和医学家的观点,全面探讨了养生的方法和原则,涵盖了精神、身体、饮食、起居等多个方面。这些观点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和医学的深刻智慧,也为现代人提供了宝贵的养生指导。
本文通过多个古代智者和文献的引用,详细阐述了古代中国人对于养生之道的理解和实践。文章首先强调了劳动的重要性,认为适度的劳动可以强身健体,防止疾病,这与现代医学中提倡的适度运动以促进健康的理念不谋而合。
接着,文章引用了彭祖和嵇康的观点,讨论了通过合理的饮食、情绪管理和生活方式来达到长寿的可能性。这些观点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于自然和谐与人体健康之间关系的深刻理解。
文章还涉及了古代对于性、饮食、情绪等方面的具体禁忌和建议,如避免过度饮食、控制情绪波动、避免过度劳累等,这些都是基于对人体生理和心理健康的深刻洞察。
最后,文章通过引用老君和玄女的教导,介绍了通过特定的仪式和咒语来祈求健康和长寿的方法,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于超自然力量的信仰和对生命延续的渴望。
整体而言,本文不仅展示了古代中国丰富的养生文化,也反映了古人对于生命、健康和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和尊重。这些古老的智慧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这段文本深入探讨了古代中国的养生哲学和宗教实践,特别是道教的修炼方法和生活禁忌。文本中提到的‘司阴之神’和‘司杀之神’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神灵的信仰和对道德行为的重视,认为人的言行会受到神灵的监视和记录,这种信仰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人们的行为。
文中提到的‘玉泉’和‘服气’等概念,展示了道家对生命本质的理解和追求长寿的方法。道家认为,通过调节呼吸和吞咽唾液,可以达到养生的效果,这种观念体现了古人对自然和人体关系的深刻理解。
此外,文本中的‘导引按摩’部分,详细描述了一系列的身体动作和按摩技巧,这些技巧旨在通过物理手段来调节身体的气血流动,增强体质。这种养生方法不仅具有实用性,也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身体和健康的高度重视。
整体而言,这段文本不仅提供了具体的养生技巧,还深刻反映了古代中国的宗教观念和生活方式,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和宗教实践的重要资料。通过对这些传统养生方法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对健康和生命的看法,以及他们如何通过日常生活实践来追求长寿和福祉。
本文详细介绍了多种道家养生术和健身方法,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健康和长寿的追求。这些方法不仅包括身体的动作,如握固法、五禽戏等,还涉及到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如啄齿、咽津液等,显示了古人对于生活细节的重视和对身体健康的全面关注。
文中提到的‘内解’部分,通过对人体内各种体液的调节,反映了古代医学对人体内部环境的深刻理解。这种理解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通过具体的实践方法,如吞咽唾液、按摩身体等,来达到调节身体、预防疾病的目的。
五禽戏作为华佗的创举,不仅是一种身体锻炼的方法,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通过模仿动物的动作,人们不仅锻炼了身体,还学习到了动物的生存智慧和自然界的和谐之道。这种健身方法至今仍被广泛传承和实践,显示了其深远的文化影响和实用价值。
总的来说,本文不仅是一篇关于养生的实用指南,更是一篇富含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的文献。通过对这些传统养生方法的了解和实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的生活方式和健康观念,同时也能够从中汲取智慧,应用于现代生活中,促进身心健康。